体育广播范文

2024-09-02

体育广播范文(精选12篇)

体育广播 第1篇

关键词:近代中国,体育广播,发展

近代中国体育广播传播起于何时?这个问题在学术界的论述依然不够清晰透彻,甚至远比不上体育报刊传播的论述。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体育广播实况转播已广受欢迎、大受青睐,这也是有关文献所认为的我国最早的体育解说。但较为遗憾的是,再无法进一步提供更具体更清晰的传播内容。对此,笔者经过详细考证,发现20世纪30年代初是我国体育广播传播的起始时间。因此,本文主要论述了1923~1949年我国体育广播发展的情况。

一、近代中国最早的体育广播新闻播音员和体育解说员———赛事报告员

在民国前期举办的运动大会中,体育赛事报告员与发令员并没有明确的分割。在当时,赛事成绩公布与向现场观众叙述和评价赛事基本由发令员兼任,而且发令员本身也只是属于裁判工作的一部分。随着赛事的规模扩大且复杂化,发令员无法承担太多的工作,就将部分赛事的报告工作转交给赛事报告员。尽管如此,早期的赛事报告员的工作并不轻松,那时候并没有麦克风,比赛项目的预备、开始等口令以及成绩公布等项目只能借助于白铁皮话筒以及自身丹田气力来进行。

中国广播发展史的序幕开始于1923年1月23日。当时“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广播公司电台”的正式播音在上海展开,由美国人奥斯邦开办。具有重大意义的是,这一年,体育赛事报告员和发令员凑巧实现独立。自此,报告员作为专业人员对比赛成绩进行发布并对整个比赛过程进行报道。在1923年5月,天津南开大学操场举办了第10届华北运动会。在本届运动会会务中一共设立了七个股,另外一些场内职员为评判长、指挥员、监察员、宣告员、医生等。从职能上来判断,当时的“宣告员”就是今天的报告员。1924年5月,在河南开封举行的第11届华北运动会上,专设的报告亭成为比赛场中报告员的专有座位。说明报告员已成为比赛中不可或缺的人员之一,在之后几年的国内多项大型体育赛事中证明了这一点。较早对商业电台的无线电设备进行使用且进行大会报告的是在1927年上海举行的远东运动会上。由《新闻报》相关记载表明,在田径赛事的报道中,黄仁霖报道声洪亮,解说清晰有力,全场清晰可听。由此可见黄仁霖作为当时的报告员已声名远播。之后,第13届华北运动会在北平汇文中学进行,也对报告员进行了相关记载。具体信息为:杜庭修为报告长,韩镜明与罗遇唐为报告员。经过一定的发展,报告员的职能在当时日渐丰满,需要及时地给现场观众传达比赛结果,同时解释比赛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相关的比赛规则以及对赛事过程进行相应的叙述。由此最早的一批体育解说员与体育广播新闻播音员也从旧中国的报告员中脱颖而出了[1]46。

二、近代体育广播中赛事新闻报道

1930年4月1日到11日举办的第4届全国运动大会,是目前最早有史料记载的体育广播。其来历颇具商业性:当时上海《时报》为了领先与其他报纸的竞争,请电台进行协助传播赛会消息。此次赛事消息传播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据相关文字记载,上海收听赛事的听众达到一万家以上,播报效果好。并且之后,上海的很多地方听众都来信要求对此运动会进行相继播报。可见当时体育报道的盛况。并且,由日本东京举办的远东运动会于同年5月也开始了,即第4届全国运动大会的一个月之后,得益于前次的良好效果,《时报》对此次赛事转播继续加大用心,投入一系列资源。本届远东运动会,为了方便观众收听,亚美公司对浙江省广播电台转播进行了接洽。并对时报馆的播音时间进行了约定,在七时三刻至八时五分暂停其他节目的播报,方便对日本电台播报远东运动会的消息与实况。至此以后,体育节目开始频繁出现在上海的各大商业电台中,最终占有了一席之地[2]132。下面提供一些明确的记载信息:上海元昌广播电台(呼号XLHM)的节目单上,排版了上午6:00—6:30体育节目。1933年,《体育消息》节目每天都会在北平无线广播电台的节目表中出现。后来,于1933年10月10日,在首都南京开幕的全国运动大会中,有相关记载,为了详细报告运动大会的赛事细节,亚美公司与新闻报馆进行了合作,对每天的赛事结果分为两次在上海广播电台中进行报道。为各位体育爱好者提供方便,第一个时间段的开始时间是在下午三点半,第二个时间段的开始时间是下午十点。在1936年时,柏林举办了夏季奥运会,在每天下午的七点到七点二十分之间,由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进行转播,节目名设为《转播世界运动会消息》。其中最新的赛事报道由中央社赴德记者冯有真进行发回。同时,在八一三抗战爆发前期,各个广播节目表上,有21座设置体育节目,占总电台的75%。这充分表明了上海各广播电台对体育和健身节目的重视程度。但令人惋惜的是,受制于历史环境,此后的体育节目在上海各电台逐渐消失。

三、近代体育广播中体育赛事实况转播

无线电设备的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慢慢成熟起来,实现了对体育赛事在广播中的实况转播。青岛市在1933年创建了民众教育广播电台,以XTGM作为其呼号。1933年7月,开播了第18届华北运动会广播电台,该台主办方为国民政府,开办者为河北体育场。该广播电台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在召开该次运动会中能够为全市人民实时转播运动会的实况。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民众教育馆广播电台停止播音。

在1936年,中国足球队为了出征第11届柏林奥运会而热身,在当时的上海市中心区体育场,与西联队踢了一场联谊赛。上海市广播电台对此进行报道,以引发市民的体育热忱,将体育发扬光大。在当播日,上海市广播电视台特别邀请了足球专家翟鸿仁对当日赛事进行解说、报道。在历史上,是最早聘请体育专家对体育赛事进行解说报道的范例。在同年的柏林奥运会上,德国柏林世界运动会开幕由交通部上海广播电台进行了实况转播,其通讯员为冯有真。而之后1937年,上海的某一广播电台的节目单对经常播出的西乐、丽都音乐等节目都进行了停播,转而改播拳赛。在当时来说,拳赛几乎是电台每周必播节目。但由于播出时间较长,主要的赛事结果与相关的花絮类节目并不能将所有时间排满,必须插播其他节目。由此,作者猜测,一般的“拳赛”的实况转播就是指拳击比赛。

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实况转播内容就很难在各个广播电台中找见了。仅有的体育赛事就是在一些伪电台中,这些电台都处于日本侵略军的占领区。伪南京政权在1939年,由其教育部对伪中国体协干事下达南北体育交流任务,由徐英率领篮球队和足球队进行该项活动。同时,北平方面也选定了主队。于是,一场关于体育的角逐在先农坛公共体育场展开了。且由伪北平中央广播电台现场转播整个球赛。在1942年,北平东长安街举行了“治强杯”足球赛,以师院队的胜利作为落幕。同样,中继转播由伪北平中央广播电台实施。此时,在沦陷区内,日本侵略军相继创建了许多放送局。这些放送局以日语的形式对日本国内的很多热门体育赛事进行了相应的转播,用以慰藉日本军队对家乡的思念。以1939年开始的,对东京春场大相扑和夏季大相扑的转播为例。在同年,日伪石家庄广播电台对“东京六大学野球战”进行了实况转播。这些转播的播放语言都为日语,且主要的听众是在华的一些日本商人以及日军。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体育赛事在广播电台中开始恢复实况转播,其中最受欢迎的赛事算是篮球比赛[3]49。

在1946年9月29日晚八时,一场篮球联谊赛于原上海市体育馆展开了,对战球队分别为上海华联队和菲律宾华侨群声队。《申报》对此球赛进行了预告和报道。在1948年的时候,在上海市举行的篮球联谊赛由上海的两大电台对此进行了部分实况转播,并在此次转播中使用了本地方言。而这场比赛也拉开了地方方言解说的序幕。在1948年,伦敦举办了奥运会。英国广播公司特意为此运动会创办了《世运会广播节目》,并同时运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对比赛实况进行了逐日报道。当时,在BBC参加报道的中国代表团和足球教练分别是王正延和李惠堂等,他们对整个赛况进行了实时的报道。同时,BBC的国语广播还由空军广播电台进行了转播。但是,当时由于国内矛盾的不断深化,国内革命战争开始爆发,这就导致体育广播赛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角,在后来的几年逐渐销声匿迹了。直到内战结束后,于1951年初我国体育广播赛事才有开始出现的迹象。随之在1951年1月上海举办的篮球联谊赛中,上海互联队对战苏联男联,由张之解与陈述进行赛事报道后,上海听众才再次听见了体育广播赛事的实况转播。

体育广播 第2篇

摘要:课堂体育训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优化课堂体育训练,让课堂40分钟有限的体育训练时间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本文剖析了小学体育教与学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提高小学体育课堂体育训练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课堂体育训练;小学体育;有效性

1我国小学体育课堂体育训练的现状

据目前中国多数学校的研究发现,许多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进行了充足的备课并且学生们也进行积极地配合了,但是学习的效果却并不理想。教师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是却事倍功半。那么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成为老师们和教育专家们迫切想知道的答案了。从其主要原因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体育训练不及时,内容过度重复。在小学体育课堂体育训练中,面对大量的学习任务,一些教师并没有计划着完成,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教过的内容上,担心学生记不住于是在课堂上一遍遍地重复,并且讲课速度过于慢,这就引起了学生们的厌学和不耐烦,并且体育训练内容不能按时完成的后果。第二、过度重视体育好的学生,致使部分成为小学体育体育训练课堂的旁观者。教师们在日常的体育训练过程中,为了达到调动学生们积极性的目的常常以发问或者做活动等其他形式来实现这一目的。然而,对于老师们的发问或者一些课堂活动,一些同学由于对于老师的指令不十分清楚或者小学体育学习程度较差没有办法十分积极地参与其中,这样以来学习好的学生就成为活动中的主角,学习好的同学积极性越来越高从而也越来越愿意参与其中,而学习差的同学或者是没有明白老师体育训练指令的同学则越来越处于小学体育课堂体育训练的边缘位置。这种结果就是,好学生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而学习差的学生相对越来越差。对于课堂中表现积极地学生和不积极地学生,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差的学生,老师们也往往没有给予公平的待遇和机会。这样就打击了差生的积极性和信心,使得他们越来越不自信,对小学体育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第三、小学体育课堂体育训练活动注重“质”而忽视“量”。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对国民小学体育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体育在从部分人群走向大众化,那么小学体育课堂体育训练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小学体育这一属于日常交际表达的范畴对于学生们就业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小学体育课堂体育训练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参与能力、体育训练和协作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后就业不仅小学体育训练可以流畅灵活使用,而且处事能力整体形象素质得到明显的提升。许多教师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也希望自己的学生在未来社会中能够在小学体育体育训练上不至于表达不出来,因此在平时的小学体育课堂体育训练中十分在乎课堂的活动数量,想通过模拟交流环境来提高学生们的体育训练。我们不能否认,一定量的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训练以及记住一些学过的词句有帮助作用,但是教师们却忽略了小学体育课堂活动的质量,这才是许多教师努力准备体育训练但是学习能力提不上去的主要原因。

2提高小学体育课堂体育训练有效性的策略

第一、教师们在小学体育课堂的体育训练活动中提出的课堂问题要有质量。教师们在提问题时,应该考虑所提出的小学体育问题大部分学生是不是能够回答出来能够自己解决。如果所提问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自己解决,那么就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做无谓的功夫来浪费课堂上宝贵的四十分钟了。如果所提问的问题大部分同学不能够自己解决,而且这个问题能够使得学生们学习到很多课堂中或者以后对生活有益的知识,那么这个问题就是应该提问的问题。另外,对于提出的问题应该运用简练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防止指令不清的现象发生也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提高课堂的效率。第二、教师们应该把握分寸地讲课训练。讲课时小学体育体育训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们的讲课应该在体育训练大纲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体育训练的一些技能使得体育训练恰到好处而不失分寸。在小学体育课堂体育训练中,如若教师严格按照体育训练计划,面面俱到地进行体育训练,这样的教师往往注重体育训练任务而忽视了学生们的感受,以至于学生无心听课。在体育训练的某个环节,恰当的讲解分析单元的某些词句段,对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是极为重要的。恰当的讲,才能促进学生对该单元的理解,提高其鉴赏水平。蜻蜓点水或过深过透地讲都无助于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思维锻炼。从体育训练论的角度看,恰当的讲,还要注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特点。根据维果茨基的`学习潜力理论,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他们的年龄与心理力量所许可,即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强调因材施教,因“班”施教,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在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展示才华。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恰当的讲的引导下,渐入学习的佳境。第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除了更新体育训练观念,体育训练方法和手段也要更新,要根据体育训练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新颖的体育训练方法和手段来实施体育训练。当今世界已经进入高科技时代,网络资源应有尽有。教师可上网获取为体育训练所用的资源。把所需材料下载、打印出来散发给学生,供学生阅读。也可以将好的网站推荐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浏览,也会有意外的收获。培养学习小学体育的兴趣,是课堂体育训练的有效延伸,并能产生课堂体育训练所不能有的效果。在小学体育体育训练中,由于它是从听、说、读、写、练多方面同时刺激学习者大脑神经,能唤起学习者大脑皮层多个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多通道输入体育训练信息。而计算机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和学习资源所具有的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增加学习者对体育训练信息的注意和理解,延长知识信息在神经中枢中的保留时间,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力。第四、完善自我,培养竞争意识。

体育广播 第3篇

关键词 民间体育 传统体育 民俗体育 民族体育 关联性

世界各国的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是人类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上述体育活动理论和文化特征一直是体育界研究谈论的热点问题。自我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之后,我国体育界更是将体育活动理论和文化特征的探讨和研究推向了另一个高潮[1]。

一、对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研究

(一)民间体育概述

民间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育活动形式种类很多,和西方体育在形式上有很大区别。民间体育在我国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由公众发起的体育活动都可以算作是民间体育。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体育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受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我国民间体育逐渐成多元化发展,其涉及到体育器材和竞技形式丰富多样。

(二)传统体育概述

传统体育是围绕民族传统文化定义而来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对传统体育的影响很大,著名社会学家苟永杰曾提出:“传统体育应从传统民族角度考虑,其概念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诠释民族的思想特征和文化特征。”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各项体育活动和健身方法都属于传统体育。早在秦汉时期,便有了马球、蹴鞠、赛马等体育竞技活动,这种格斗竞技形式是传统体育发展的前身,同时也为传统体育建立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2]。

(三)民俗体育概述

民俗是一种民间生活方式,民俗体育也是从民间体育活动演变出来的一种体育形式,民俗体育是一种含有民族风格,符合当地民族生活、气候的一个体育运动习惯。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民族特有的生产方式,同时也离不开民俗体育的生存方式。著名体育学家张璐雅曾说过:“一个民族要想实现长远的发展,其民俗体育必须顺应其生产生活模式。”由此可见,民俗体育对民族的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意义。

(四)民族体育概述

民族体育是近代体育最好诠释,近代体育和其他体育形式不同。奥运会将世界体育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所以我国现代民族体育已经和世界体育合二为一了。以时间为界限,其区别于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的发展方向,以竞技形式为界限,其区别于民间体育活动的广泛性。民族体育是由一定的国家、一定社会、一定族群、一定地区的民众所实践的体育活动,其体育活动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文化上的统一共识[3]。

二、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关联性

通过上文对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进行深入研究可知,其四种体育形式的关联性非常强,处于相互融合的发展状态,民间体育由传统体育和非传统体育组成,传统体育由民俗体育和民族体育组成,其关系结构如图1所示[4]。民族和民俗体育主要表现的是人类体育的文化部分,民族体育主要表现的是体育文化的传承和演变,能够充分体现出一个民族体育活动变化的特点和特征。民俗体育主要表现的是体育活动自身的演变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完整的保留其体育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所以这两个体育活动表现的主体形式大致相同,传统体育是依托于体育发展历史的历史型体育活动形式,这种体育形式相较于民族和民俗体育更具历史性和文化底蕴,所以民族和民俗体育也被统一成为传统体育。民间体育是体现社会体育活动的主体,是维系传统体育、民族体育、民俗体育关系的重要纽带,同时其体育活动转变形式也和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图1 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关联结构图

三、结论

综上所述,民间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主体,是传统体育和非传统体育的整合,民族和民俗体育是相互依托的文化型体育,两种体育活动形同姐妹,其协同发展可以推动我国传统体育发展,使中国传统体育的影响力扩散到全球的各个角落。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领域产业的发展仍在起步阶段,虽然目前我国民族体育的发展已逐渐趋于完善,但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需要广大体育运动员不断的努力和拼搏。

参考文献:

[1] 涂传飞,陈志丹,严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2(04):134-137.

[2] 张淼,李龙.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和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关系辨析[J].搏击(武术学科).2013.24(04):101-114.

[3] 陈红新,刘小平.也谈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及其关系——兼与涂传飞等同志商榷[J].体育学刊.2010.13(06):110-114.

论自然体育、阳光体育和终身体育 第4篇

关键词:自然体育,阳光体育,终身体育

2007年4月23日, 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活动的目的是要全面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 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 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 培养他们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使广大青少年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 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这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教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 表明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也是落实“以人为本”思想的内在要求, 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式。综观中外近现代教育史, 其实今日阳光体育的渊源上可追溯至近代的自然体育, 下可延伸至终身体育, 三种体育教育思想和形式有着内在的逻辑相关性和延续性。

1 自然体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19世纪末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倡导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念。作为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 卢梭的体育教育思想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洛克的衣钵。洛克认为体育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他认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 健康是满足个人幸福、获取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而体育锻炼就是获得健康的手段[1]。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而进行教育[2]”, 也就是对少年儿童的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法则, 遵循自然赋予他们的本性, 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 任其身心的自由发展。按照自然法则实施体育教育, 就是要按照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去组织他们的活动。卢梭说: “若欲培养学生的智力, 必先培养受智力支配的体力”[3]。他第一次提出了“体育” (Physical Education) 的概念, 并认为体育是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体育、智育、劳动和德育教育相辅相成的作用, 才能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卢梭主张用体育锻炼把人和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人充分享受到自然的恩赐, 使人的身体逐步适应自然变化和社会发展要求, 最终成为身心健全的人。为了保证儿童的身体健康, 应尽力使他们采取更适合于自然需要的生活方式, 如:呼吸新鲜空气、多进行户外活动等。卢梭更进一步注意到了人本身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 即他所强调的“人的自然本性”, 并主张在自然条件中来发展人的自然本性。

卢梭将身体发展纳入教育轨道, 为近代体育思想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也把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和直观原则发展到了更高更深的层次。杜威继承和发展了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以“本能”为立论基础, 提出了基于“本体论”的教育化、生活化观点和推崇自然活动的主张, 使自然主义体育比军国民体育具备了更深厚的理论依据, 促进了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在我国的传播。

2 自然体育思想的内涵和发展

自然体育的基本观点有三个方面:首先, 自然体育思想认为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的人才, 而健身作用只是体育教育中“自然得到的副产品”。其次, 自然体育思想主张“体育即生活”, 认为体育对于生活的贡献, 在于使实现生活达到最优秀的境界, 使人善用闲暇, 丰富生活。体育必须和生活打成一片, 使体育成为生活的实践。生活是技能、理想、态度、习惯的综合。因此, 生活化的体育不仅偏重于技能训练, 尤其重视体育思想、态度和习惯的养成, 使学生离开学校还有爱好体育的习惯、态度和透彻高超的思想。再次, 自然体育思想主张要根据儿童的本能冲动、满足学生生理和心理需要, 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自然体育思想倡导自然活动, 否定非自然的违反人的本性、形式化的活动。

自然体育强调体育是人类生活的经验和习惯, 是生活的需要;体育是人的本能, 主张个性的充分发展, 强调自然体育所包含的基本动作是人类求生存、求发展所必要的本能活动, 容易使人产生兴趣, 养成习惯, 也易收到一定的运动效果;推崇自然活动, 主张到大自然的环境中去从事自己所爱好的各种活动。自然体育思想还认为体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公民的社会行为、道德标准和民主自治精神。后来对世界有广泛影响的“古茨穆斯体育”、英国的户外体育运动、美国的新体育, 都无一例外的受到自然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 它直接促进了近代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实施, 推动了近代体育的发展。20世纪初, 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下, 以美国教育家、体育家威廉为代表的自然体育思想逐渐形成, 他把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系统地运用于体育教育, 形成以运动 (游戏、竞技运动) 为手段促使人个性发展的自然体育思想, 成为美国20世纪20-40年代学校体育的主导思想。

自然体育思想于“五四运动”前后传入我国, 对我国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程的开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自然体育思想的影响下, 1922年北洋政府废除了军国民教育的内容, 改“体操科”为“体育科”, 从而改变了以军国民体育思想为基础的德日学校体育体制, 转为以自然体育思想为基础的英美学校体育体制, 确定了后来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模式。在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上, 也由兵士体操为主改为以竞技运动为主, 使学校体育内容由单调、枯燥的状态向丰富、活跃的方向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开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主张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 教师只是从旁引导。自然体育从人的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多种视角分析学校体育, 重视体育的教育功能。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强调按照自然规律进行体育锻炼, 利用自然条件锻炼身体, 培养意志品质, 也有利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3 终身体育和阳光体育

“少年强则国强”, 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体育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重要作用, 体育可以使广大青少年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 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 成长为国家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自然体育教育认为少年儿童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 是一个人各方面素质初步形成的时期。如果一个人在少年儿童期能够在德、智、体等方面形成良好的习惯并打下坚实的基础, 拥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健康的心理、聪慧的智力以及其他必要的能力, 就将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4]。

终身体育是指人在一生中所接受体育教育和参与体育锻炼的总和 (lifelong physical education) [5]。终身体育是根据人体发展规律、身体锻炼的作用, 以及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提出的要求所确定的, 在结构体系上强调小学、中学、大学的学校体育和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体育教育, 要求根据个体生长发育、发展和衰退的规律和阶段特征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它强调体育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性和进行体育活动的必要性, 强调人们要始终把体育作为生活内容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要求人们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应将体育作为生活内容来看待和安排, 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终身体育使学习与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真正成为人一生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是贯穿个体整个生命过程的活动。终身体育不只追求某一特定的运动技能或运动熟练程度, 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兴趣, 使之养成锻炼的习惯, 注重学生掌握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科学的身体锻炼方法, 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思想和能力、习惯, 对学生自觉、自愿参加和组织体育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终身体育思想促进了学校的体育改革, 也为体育教育改革提出了新思路和方法[6], 阳光体育就是这种改革的反映和必然。

阳光体育的出现, 主要是针对大、中、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不是很高, 体育锻炼的习惯没有养成, 体质健康水平下滑等情况, 旨在鼓励这些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进行体育锻炼。其内涵主要是体育锻炼, 其主体主要是指大、中、小学生, 其外延不仅指向校内、课内, 而且指向社区、家庭和其他团体与部门。所以, 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旨在促进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健康水平的, 由学校、社会、家庭多方组织的一体化的体育工作, 其工作重点和重心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阳光体育运动比学校体育在外延上更宽泛一些, 教育性、学理性、学科性要求比学校体育更宽松一些, 侧重于先让学生们动起来、练起来、兴趣转移到体育上来[7]。

4 结束语

把现代终身体育、阳光体育与自然体育思想比较, 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自然主义体育思想蕴含了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终身体育的基础[8], 而阳光体育正是自然体育到终身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阶段, 阳光体育也是终身体育促使学校对体育教育进行改革的产物。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08年的重点工作安排之一就是大力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广泛、深入的开展, 并多次召开“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现场推进会, 展示、交流各地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更要求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 进一步加大对阳光体育的宣传力度, 营造浓郁的校园体育氛围[9]。

当体育运动在“自然”进行中遇到“阳光”并得到“终身”施实, 说明体育运动得到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认可和实施, 三者结合是在一定高度上的发展、叠加、完善并形成合力, 有利于形成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生气勃勃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 有助于培养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新型公民, 最终给国家带来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财富, 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有利的天然条件。

参考文献

[1]洛克著, 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卢梭.忏悔录 (第2部)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816.

[3]卢梭.爱弥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113.

[4]刘伟斌, 杜学元.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宜宾学院学报, 2004 (5) :146-148.

[5]李鸿江.健康体育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72.

[6]常乃军.大学体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18-120.

[7]刘海元.深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J].体育教学, 2008 (5) :22-23.

[8]张细谦.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J].体育与科学, 1998 (1) :29-32.

体育教案-体育教案 第5篇

《体育与健康》教学研究课教案

教案主题

快乐的小青蛙

学练内容

跳跃:立定跳远 自主游戏

学练目标

1、 让每位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学练中去

2、 让学生亲自体验立定跳远起跳前两臂的摆动和膝关节弹性屈伸,塑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

3、 培养学生在学练中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顺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小青蛙快长大

1、 通过迷语导入课

2、 引导学生学练小青蛙跳

3、 引导小青蛙与小动物交朋友

1、 散点队形围着老师猜迷语

2、 快乐地学小青蛙跳

3、 敢于与其它小动物比本领

与学生拉近情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一、小青蛙学本领

1、 小青蛙玩瓶子

2、 小青蛙连续跳瓶子

要求:自学自练、不规定动作

3、 请学生演示

4、 组织评价

乐于表扬“玩”的`好的学生,鼓励学生“星”

二、小青蛙显本领

1、 小青蛙双脚向前跳

2、 小青蛙跳过一定远度的瓶子

要求:学生能向前向上跳起

3、 小青蛙展示本领

老师组织学生评价

4、再次激励小青蛙学本领

一、小青蛙体验性学练

1、 散点队形,每人将瓶子放地上“玩”跳瓶子,可用各种姿势和跳

2、 几个同学自由组合,将瓶子放成各种图形跳

3、演示的同学认真演示

4、积极评价同学所做的动作

二、小青蛙探索性学练

1、 小青蛙体验双臂摆动,屈膝向前跳

2、 同样动作跳过一定远度的瓶子

3、 认真观察的同时积极参与评价

4、继续学练

让学生在“玩”中学练本领

让学生通过看、练、思来完成动作

小青蛙施展本领

1、 给学生每人一只小皮球

2、 组织学生利用小皮球与手中的瓶子自创游戏

3、 自由组合八个组开始学练

1、 每人领取一只小皮球

2、 自由组合学练小组后进行自创游戏练习

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合作精神,让他们积极参与,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创设一种愉悦身心的情景,与学生进行轻松、愉快的内心交流

●学生再次参与评价,互相赠“星”

充分放松全身

积极参与评价

体育广播 第6篇

关键词:合作式;教学情境;游戏

设置体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智力上得到开发以后,在身心上也能得到更多锻炼。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做好体育教学极有必要,因为只有良好的身体状况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智力开发。而要加强小学体育教学,就要运用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全民阳光体育运动中,这成为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教育界的研究重点。

一、快乐体育与阳光体育的涵义

1.快乐体育

快乐体育就是在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并利用这种因素对教学活动起着引导作用,将培养学生良好身体素质作为教学目标。快乐体育顾名思义就是使用快乐教育方法提升学生的快乐情绪,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强健身体。快乐体育比较重视爱和美的教育,其目的是借助体育向学生传递社会正能量。

2.阳光体育

阳光体育是国家提倡的一种全民体育锻炼运动,其主要目的是提升全国人民的身体素质。要实现全民体育运动的目标,就要从青少年学生抓起。在校园中进行阳光体育主要是为了我国青少年学生能够主动走向操场,在大自然和阳光中进行体育锻炼,强健体魄。阳光体育不单单是身体上的锻炼,它对青少年智力的开发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小学体育教学应遵守的原则

1.趣味性

在快乐体育中,将学生的情感因素作为教学导向,因此,要实现快乐体育向阳光体育转变就要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并将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共同进行体育教学。如,体育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爱游戏的特点在教学中安排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保持快乐心情,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完成教学,将快乐体育向阳光体育靠近。

2.教育性

在小学体育中运用快乐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教师要看到这一点,在进行快乐体育向阳光体育转变的同时,注重教育性原则,增加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三、在小学体育中进行阳光体育的教学方法

1.合作式教学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建小组来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成兴趣小组进行体育比赛,制定公平合理的比赛规则,可以同时进行多种体育比赛,也可以在一项比赛中制定不同的体育项目。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根据学生擅长的项目组织比赛,将团队荣誉作为其奋斗目标。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学生在阳光下进行体育锻炼,还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懂得团队的重要性。

2.创设教学情境

正是由于快乐体育与阳光体育之间存在一定的互通性,才促使快乐体育向阳光体育转变成为可能。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目标,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在快乐中逐渐体会到在操场和阳光中进行体育锻炼对其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如教师可以将大家都熟悉的北京奥运会作为教学情境,根据学生学习的体育内容,设置比赛项目,让学生在比赛项目中扮演自己喜爱的体育明星,在这种明星效应的感召下,体育学习的趣味性会被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被充分调动,从而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3.游戏教学

由于小学生的天性就是爱玩游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在小学体育中融入游戏,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全面了解与掌握,找到游戏切入点,做到教学内容与游戏的完美结合。如在小学体育中设置贴人游戏,在这项游戏中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跑步能力,还能使体育教学因带有一定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消除单纯理论教学给学生带来的疲惫感,更避免了体育学习的负担。在游戏的带动下,学生更乐于走出教室,在阳光下接受体育锻炼。

总之,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得知,阳光体育是国家提倡的全民健身运动,它与快乐体育之间有着很多相同点。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借助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阳光体育精神,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小学生引入全民健身运动中,这也是小学体育教师的本职工作。希望从事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师能够真正认识到阳光体育对小学生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人才,同时强健青少年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华.体育游戏的特点与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长沙大学学报,2011(04):92-93.

体育广播 第7篇

在上个世纪70年代, 法国教育学学家朗格朗在其《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一个人身体中的生命应成为他整体个性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和支柱, 与身体上各种形式的无能作斗争。”[1]随着教育的终身化发展和人们对体育健身的需求越来越高, 体育领域也在倡导一种全新的发展格局。我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终身体育这一新概念, 然而终身体育的产生和发展是缘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观念的不断转变。而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随着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倡导, 终身体育也在上个世纪末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倡导和发展。

终身体育具有两层含义:首先, 作为一种指导思想, 终身体育表现出了现代体育思想的特征, 在终身教育及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 为了自我体育需求而制定的体育活动计划;其次, 终身体育是“人一生中持续不断地进行体育锻炼, ”[2]这是一种生活习惯, 一种生活方式, 是指在人的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这段时间内, 人们学习并参与体育活动, 使体育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于人们社会生活在不断地转变, 体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在生活中, 人们要想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就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 而体育不仅促进人的身体健康, 更具有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和塑造良好精神品质的功能。

在随着终身教育的不断深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终身体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满足人在学校体育中对体育的需求, 而且是家庭的和社会的统一体, ”[3]这是体现了新时期人的社会需求和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因此, 树立和培养终身体育思想和健身意识是发展体育事业的基础, 更是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职责所在, 也是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倡导终身体育的价值体现。

2 协同效应的原理

协同效应 (Synergy Effects) , 又称增效作用, 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其《协同学导论》中提出的, 是指“在复杂大系统内, 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 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4]协同效应所呈现的是各个子系统在遵循一定的运行指令或程序所达到的效果, 简单地理解为“1+1>2”的模式。

终身体育倡导的是身体教育和身心健康, 而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也是追求教育和健康的目的, 并且这三者对终身体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终身体育的实现有其独特的运作机制, 需要依靠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等多个子系统的共同发展, 并且在这个运行系统中, 终身体育又作为一种体育指导思想和理念, 在促进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协同发展的过程中, 扮演着协同效应中的“运行指令”或“程序, ”因此, 终身体育思想和健身活动也能得到落实和实现。

3 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对终身体育的影响分析

3.1 从学校体育角度分析

学校体育“是以青少年为主要活动对象, 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3]从学科角度考虑,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是学校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而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讲,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应奠定学生终身从事活动的基础。[5]

而目前学校体育在实施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 其一, 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只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和学习。学校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单纯性的进行体育技能的传授和指导, 而忽视学生对体育项目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体育知识的传播和体育健身意识的培养;其二, 追求教学任务而忽视教学目标。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无论是学前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 其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均是围绕培养终身体育、体育健身意识以及当前学生身心发展情况而设定的。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占有一定的教学任务, 而体育教学一线的工作者却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教学活动, 忽略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其三, 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只局限于身体活动或体育设施等物质形态, 而缺少体育文化层面的传播。学校是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基地, 尤其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体育文化“既是体育精神与体育道德的展示舞台, 又是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的培养的沃土。”[6]虽然学校体育教育只是人生命之中的一个教育阶段, 但校园体育文化所传承的内在的价值理念、体育行为意识以及体育道德等对人的影响确实深远而具有独特意义的, 也是终身体育的内在文化涵义。

3.2 从家庭体育角度分析

家庭体育是“一个人或多人在家庭生活中安排的活自愿以家庭名义参与的, 以身体练习为基础手段, 以获得运动技能, 满足兴趣爱好, 丰富家庭生活、达到休闲娱乐、实现健身健体和促进家庭稳定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过程和文化活动, ”[7]其主要涉及的内容则是家庭式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和家庭式体育教育。

对于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仅靠学校体育是无法达到的, 这更需要脱离学校体育之后的家庭体育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家庭体育是一个人接触体育的起点, 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延伸和社会体育的基础。家庭体育的教育功能是指父母或长辈对孩子的体育活动进行引导和熏陶, 为未成年人的体育锻炼营造良好的氛围, 培养其良好的体育健身意识和习惯, 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督导。而家庭体育的娱乐功能则是家庭成员通过参与体育活动, 达到丰富家庭生活内容、娱乐休闲和促进家庭和睦的目的, 这往往体现在日程生活当中, 而这种日常生活式的家庭体育则是终身体育的缩影。

然而当前家庭体育的开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表现为:家庭经济问题和孩子成才问题。“家庭体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 ”[8]家庭体育的经济水平往往成为家庭成员如何进行体育活动或选择何种体育项目上的影响因素, 因此, 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家庭往往选择公益性体育场所或耗资少的体育项目;其次, 孩子的学习是每个家庭关注的问题, 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素质或学习成绩, 往往把孩子的余暇时间花在课余辅导或才艺拓展上, 这样的话, 用于家庭体育活动的余暇时间就被占用, 对于这种情况, 家长往往忽略“体育锻炼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的练习, 从而提高学习成绩”[9]的作用。

3.3 从社会体育角度分析

社会体育是指人们在余暇时间自愿参加的, 以提高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 以身体练习为内容的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它是我国体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体育的普及与体育健身意识的提高, 社会体育在新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人们对体育的态度和参与体育的目的也逐渐得到转变, “社会体育的开展, 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生物体育模式, 而是扩展为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的总和体育模式。”[1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和健身意识的提高, 人们对健身需求也日益旺盛, 但是现有的体育场地或设施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健身人群的需要。据国家体育局2013年对20—69岁健身人群的调查, 预测到201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才能达到1.5m2, 但这一数字远远低于美国的16m2和日本的19m2, 这就造成了我国现阶段的健身人群对体育需求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同公共体育场地或之间的矛盾, 这让体育场地和设施成为一种紧缺的资源。

我国在2013年参与体育健身的人保持在49.2%, 在这些人群中, 占47.3%的健身者认为所参与的体育项目和自己所期待的项目不是一类;然而从体育项目来看, 健身走、跑步、篮排足球、乒乓球以及羽毛球所占比例较大, 排在所有项目的前四位。我们从这两个角度可以发现:一, 健身人群所从事的健身项目比较简单;二, 这些健身项目不需要太多的技术或技术指导。对于这种情况, 可以断定在人们日常健身活动过程中, 缺乏一定的健身项目的技术指导, 其他技术含量高的体育项目的指导员缺乏。

4 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协同效应

4.1 强化体育教育功能, 提升健身意识, 培养健身人群的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 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应当改革教学思路, 落实学校体育的“三抓”教育, 即中小学抓体育技能普及、高中抓好体育专项、大学抓好专业体育教育和体育文化素养, 注重技能与体育文化素养同步发展, 同时发挥体育教育的功能, 尤其是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的体育教育功能, 形成一个能够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体育教育模式, 确保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加大对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并强化体育文化对体育健身意识的影响, 以便更好地促进体育技能和体育文化素养的发展和继承;对健身人群应端正广大居民对体育健身价值的认识, 灌输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营造良好的健身保健的文化氛围, 丰富健身人群的业余文化生活, 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 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成才的影响, 实现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4.2 实现人才共享, 强化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之间的互动交流, 提高健身指导和体育健身项目的普及

终身体育的实现需要提高对体育教育的功能, 而提高体育教育的功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 而学校占有大量的体育领域的专业性教师和体育专业学生。学校、家庭和社区应加强相互之间合作和交流, 通过互助的形式, 学校的体育教师或体育专业学生深入到社区对居民进行组织体育活动, 并对健身人群进行健身指导和项目普及;学校应该增加亲子体育教学活动, 不仅让青少年更好的参与运动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也让家长更好地了解体育的功能和认识体育对幼儿的身体发育及学习能力的促进作用, 使其端正对体育的态度, 并促进家庭体育的开展, 实现终身体育的日常化;其次, 家庭和社会人员可以进入学校, 可将当前时尚流行的体育健身项目或民俗体育推广到校园体育当中, 丰富学校体育项目, 增加学校体育的趣味性, 提升青少年对体育文化的认识。

4.3 实现体育场地、设施等体育相关资源共享, 满足健身人群的健身需求

体育场地和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保障。虽然随着《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 高等院校部分场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健身人群对体育场地的需求。高等院校包括民办高校应当在节假日和课余活动时间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和设施, 并制定安全可靠的营运管理程序和规章制度, 确保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使用的安全;中小学应组建青少年体育健身俱乐部, 不仅面向校内学生, 也应当面向校内学生所在的家庭, 使其能够成为开展家庭体育的主要场所, 促进家庭体育的开展;其次, 具有社会资源性质的体育场馆和企事业单位应加大开放力度, 科学制定开放时间的管理制度和收费制度, 合理分配场地开放资源, 最大化的发挥体育场馆的体育资源, 进一步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效益, 实现公共体育资源效益最大化;第三, 在规划建设体育场地设施, 应因地制宜建设便民服务健身活动中心和丰富体育健身项目, 借此, 打造15分钟体育生活圈, 并进一步完善体育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 实现终身体育的日常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氏娟.论终身体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3 (3) :1-4.

[2]郭鸿.论终身体育与素质教育[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2 (5) :128-129.

[3]韩勤英.从终身体育看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3) :380-381.

[4]许刚.体育教育的协同效应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0 (9) :88-91.

[5]李晓芳.从终身体育教育观审视我国高校体育生活化发展趋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9 (4) :99-102.

[6]郭燕.新时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刍议[J].三峡大学学报, 2013 (S) :194-195.

[7]张永保, 等.“家庭体育”的新释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 (6) :9-12.

[8]李小进.制约我国家庭体育发展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 2009 (1) :10-12.

[9]腾讯网.体育锻炼可提高儿童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有进步[EB/OL].2009-04-07 http://sports.qq.com/a/20090407/000442.htm, 2014-04-06.

体育广播 第8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对体育的投入逐渐加大,全民已掀起体育健身的热潮,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当代大学生作为我们国家的希望与未来,参与体育运动的情况、大学生的健康素质令人担忧,特别是体育相关专业学生对体育缺乏归属感,对体育的热爱程度不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不够熟练,就业压力较大,从事本专业工作人数较少。面临的新形势与主要问题从客观上要求我们要加强“知体育懂体育爱体育”的系列活动的建设,增强体育相关专业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及对体育技能的掌握,增加体育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资本。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针对大学生的体育研究体系较为系统,如有针对地区性的研究,有针对体育运动者的性别区分进行研究的,并且内容涵盖较大,涉及大学生的参与形式、学习态度和意愿以及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市场,但是我们发现针对体育相关专业的体育系列活动的国内外研究较少。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体育相关专业大学生开展“知体育懂体育爱体育”系列活动的策略研究。

2、项目研究意义

对体育相关专业大学生开展“知体育懂体育爱体育”系列活动的策略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宏观方面来讲,开展这一系列活动的策略调研,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潮流,促进了体育全方位发展;微观方面上来讲,第一可以提高体育相关专业学生对体育的了解程度,达到“知体育”的基本目标;其次,有利于激发体育相关专业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增加对自身体育相关专业的认知与认同感,学习更多的体育技能,增加就业机会,达到“懂体育”的目标;第三,有益于体育相关专业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有利于其形成“爱体育”的终身学习习惯;第四,如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体育运动所形成的健康心态不容我们忽视,通过“知体育懂体育爱体育”的系列活动,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3、相关理论

3.1、体育相关专业以及体育相关专业的学科特色和培养目标

体育相关专业是指体育院校开设新闻、管理、医学等与体育紧密结合服务体育发展的专业,是跨体育专业与相关专业的新型专业。学科特点在于是以体育学科为主体,注重相关专业知识介绍。简言之,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去管理、宣传、服务体育活动。所以培养知体育、懂体育、爱体育的相关专业实用人才才是体育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

3.2、“知体育”、“懂体育”、“爱体育”的相关含义

“知体育”即对体育概念、体育种类等有基本的了解,并且会涉及一些基本的体育运动。

“懂体育”则要求有自己的喜爱的运动,而且精通规则要求,懂得欣赏,并且可以身体力行从事运动。

“爱体育”是我们的最高目标,精通多项体育运动,并且对体育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热爱。

4、体育院校体育相关专业的体育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选取沈阳体育学院体育相关专业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取了调查问卷以及访谈法的形式进行研究。调研时间集中在2015年11月15日到2015年12月25日进行。

以下是体育相关专业总体参与体育活动的水平和不同个体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形式、偏好的状况分析。

4.1、学生参与运动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随着活动的开展,与之前同学们单纯的在体育课上进行体育运动的方式不同。有81%的学生愿意在闲暇时间参与体育运动,只有19%的同学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这19%的同学会选择睡觉、网游等方式等来进行打发时间。

4.2、学生参与运动频次分析

调查显示,一半以上(55.6%)学生运动的频率约为一周3-4次,28.4%的同学选择一周1-2次,7.4%的学生大约5-6次,2.5%的学生选择每天都在锻炼,6.1%的同学没有固定的次数。并且我们发现:年级越高,运动比率每周3-4次的比例越大。大一为44.4%,大二为55.8%,大三为72.8%,大四为66.6%。我们发现学生体育习惯在固定。

进一步通过对运动频率和参与“知体育爱体育懂体育”活动的影响进行交叉对照分析显示,以参与“知体育爱体育懂体育”活动同学作为实验组,普通同学作为对照组,发现实验组铜须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明显高于其他同学。表明“知体育懂体育爱体育”活动的作用明显。

(1)数据统计。

(2)数据处理。

通过EXCEL数据处理得:

卡方≈5.53

临界值=0.05,n’=1,由查表卡方(0.01)=3.84

(3)数据分析。

因为5.53>3.84,判断差异显著,

所以认为参加“知体育懂体育爱体育”的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有一定的提高。

4.3、学生参与运动目的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我们发现同学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主要是健身,约占49%,其次是减肥(26%),11%左右的同学是提高相关体育技能。也有8%的同学为了塑形,提高形体美,6%的同学是出于社交的需要。这表明,体育运动能够给给大家带来健康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运动带来的塑形、社交等方面的作用在逐渐得到重视。

4.4、学生参与运动种类分析

在受访者,我们发现除了传统的跑步、篮球等项目外,网球、羽毛球、游泳、滑雪等项目逐渐受到重视。而攀岩等一些更加新型的项目也在得到重视。这与“90后”同学崇尚自由、喜欢刺激冒险的性格密切相关。

我们发现这些项目有以下的共同点:(1)项目比较新鲜;(2)运动量都比较低;(3)简单易上手;(4)所需人数不多,只要场地合适短时间就可以组织起来。

5、“知体育懂体育爱体育”系列活动创新应用

5.1、开展相关团学活动,搭建了解体育的桥梁

由于长时间的观念影响,以及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很多同学对体育活动了解很好。除了课堂,创新应用团学活动,在“汉字英雄”、“知识竞赛”等团学活动中,增加体育的相关知识,在活动中了解体育知识,增强了体育知识。并开展“我是冠军”羽毛球等文体活动,通过竞赛,感受到体育给大家带来的快乐。在体育相关专业学生中开展“知体育懂体育爱体育”系列活动可以提高体育相关专业学生对体育的了解程度。“知体育”的目标实现之后,大家才会进行相关体育运动。

5.2、组建兴趣小组,创新早操形式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喜欢体育的同学占大多数,但容易出现“爱体育不爱体育课”的现象。在与受访者的交流中发现,虽然学校有相关课程,但是喜欢的体育项目比较热门,出于学分的要求,很多人都难以如愿,更多是为了学分而进行学习体育。老师出于授课内容等多方面的限制,学生也不能学到很透彻的内容。而课下无法找到合适的、专业的老师或者伙伴来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理论中,需求通过组建“兴趣小组”,寻找志同道合的同学,倡导“走出网络,走下操场”。既解决了早操活动形式单一的问题,也很好的调动了同学的运动积极性,在与朋友之间的交流学习中,对该体育项目了解的更加透彻,技术、规则都得到了解。有利于激发体育相关专业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增加对自身体育相关专业的认知与认同感,学习更多的体育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最终实现“懂体育”的目标。

5.3、特色活动常态化,大环境中培育“爱体育”

要使“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五十年”理念深入同学心中,我们需要将活动常态化,在同学“知体育、懂体育”的基础上,开展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活动,如营销专业开展“体育营销专业策划大赛”,新闻专业开展“我为体育做报道”等活动,在专业中得到更多的体育熏陶,对体育产生更深厚的理解。有益于体育相关专业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身心健康,形成“爱体育”的终身学习习惯。

6、结语

体育作为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当中。“青年强则国强”,“知体育、懂体育、爱体育”响应国家号召,顺应时代“全民体育”的潮流,也顺应了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与市场发展的总潮流。体育院校的体育相关专业更应重视“知体育、懂体育、爱体育”相关教育,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也为起以后的就业、生活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董文秀.体育相关专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10.

[2]李先勇,朱书祥.大学生体育活动的调查与教学对策研究[J].商洛学院,2017.6.

[3]王步.大学生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相关性研究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2008.2.

[4]邢末.浅析体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意义[J].呼伦贝尔学院,2015.4.

体育广播 第9篇

关键词:终身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

一、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思想的概述

终身教育思想是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上, 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正式提出的。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 前苏联学者经过实践和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体育思想, 即终身体育思想。

比较教育与体育两者的概念, 它们为从属关系。教育范畴极广, 其中涵盖了体育。在不同人给予教育的定义中, 我们均能看到体育的身影。终身体育思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国际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和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而提出的。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 其承载着特定的、重要的教育使命。可以说, 终身教育思想诞生催生了终身体育思想观念的形成, 终身体育思想的提出则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终身教育思想体系。

二、终身体育思想在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中的应用

(一) 终身体育思想与家庭体育

家庭体育是家庭生活中的体育生活, 是家庭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社区体育的基本单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体育不仅对每个家庭成员个人的身体健康、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的培养有直接作用, 也与社会的稳定进步和发展有密切联系。从时间上说, 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不同, 它是一种终身体育, 时间最长。由于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 通过经常性的家庭体育活动, 使家庭成员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这就使家庭体育具有长期性与连续性。特别是父母爱好和参加体育活动使得孩子从幼儿、少年乃至青年都生活在良好的家庭体育活动的氛围之中, 使孩子的身心留下一定的烙印, 对孩子形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从发展角度看, 研究终身体育思想下家庭体育存在形式, 不但可促进家庭体育活动开展, 使得家庭体育变得丰富多彩;也有助于家庭成员的体育意识和习惯养成,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健康和快乐;更有利于增强国民体质, 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身体素质的提高。同时, 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二) 终身体育思想与学校体育

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是指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中间环节, 主张在学校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 并使学生掌握终身体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这种思想对学校体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组织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下, 学校体育是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 以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教育活动。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实现学校体育任务的最基本途径, 因此, 体育教学中其终身体育思想贯彻实施的效果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学校体育中的实施情况。在体育教学中既要重视体育教师素质的培养又要重视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注意发展学生的体能, 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形成。这样就能在体育教学中有效的贯彻终身体育思想, 从而促进学校体育更好地与终身体育相结合。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方法和实施教学评价时, 都力求把当前的教学活动和终身体育的目标相结合;既要完成该学段的体育教学目标与任务, 又使其教学效果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需要打下基础, 为其学校后的体育生活提供体育知识、兴趣和能力准备。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出发, 使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进入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 终身体育思想与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是社区成员以自发性为原则, 以一定的地域空间为依托, 利用人工 (设施) 或自然环境, 在行政的支持下, 开展的以发展社区服务, 维系社区感情, 增进居民身心健康为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社区居民是社区体育的主体。一定的地域是社区体育的活动空间。社区体育是一种系统状态下的组织化活动, 中国现阶段社区体育由街道办事处直接管理, 涵盖社区内的各单位。

培养社区居民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是发展社区体育的一个根本性的对策。终身体育追求的是连续性和一贯性, 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健康发展, 提高人的素质和生命质量。而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基点。因此, 要向社区居民传授有关体育健身的知识, 教会他们选择与自己相适应的、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的技能和方法, 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培养自我健身的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满足自我健康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当前人们对体育健身活动给人带来身心上的好处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 新形势下的社区体育就应以满足广大居民的健康需求为宗旨, 为居民开展体育健身锻炼活动服务。培养社区居民终身健身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是发展社区体育的根本性对策。

三、终身体育思想下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三位一体和谐发展的措施

终身体育思想是以家庭体育是起点;学校体育是基础;社区体育是关键的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学校体育作为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中间环节, 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家庭体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或预防祛病、降低医疗费用, 还在于增强家庭凝聚力, 促进家庭团结、和睦幸福。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健康第一”“以人为本”, 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 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 为国家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社区体育的目标是为了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 它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因此, 家庭体育、社区体育重在参与, 而不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标导向。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之间, 除了在时空不能出现断裂外, 还必须在方向上保持一致。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如果在基本方向上不能保持高度一致, 那么, 它们各自的作用会互相抵消。作为一个体育工作者, 必须时刻对家庭、学校、社区体育的方向问题给予极大的关注。应当指出, 当前学校、家庭、社区体育在方向上不能保持一致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因此, 增强社会各方面的社会责任感, 统一组织好社区体育的工作, 提高家长的体育素养, 切实做好家庭、学校、社区体育, 在方向上的协调一致工作, 在我国应予以高度重视。

学校体育要走向社会化, 从而打破人们多年来思想上形成的习惯, 就必须实现在目标上的统一。加强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在目标上的融合。增大家庭、社区体育的宣传, 强化家庭、社区体育观念, 学校可通过学生的作用, 带动家庭、社区体育的开展, 营造“家喻户晓, 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

四、终身体育思想下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和谐发展的意义

终身体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终身体育锻炼是现代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标志。终身体育思想是面向社会所有成员, 使其在一生中接受最适当的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 并从中获得益处的体育思想。在其结构体系上强调了人的不同时期体育的不同内容和方法。人们在学校体育教育外, 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 根据自己各方面的条件自觉、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终身体育思想强调人们一生中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就是在人的一生中通过参加适合自己不同时期的体育运动, 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 提高素质,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加强人际交往, 提高生活质量。终身体育能否真正实现, 达到终身体育思想的理想境地,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之间能否和谐统一的发展。因此, 三方面的体育教育应把培养人们锻炼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来抓。全民族都应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自觉坚持锻炼身体, 从某一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同时更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邱晨.终身体育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影响及渗透, 教学与管理, 2008-05.

[2]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社会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03-156.

[3]纳普尔.高等教育与终身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56-74.

体育广播 第10篇

1.1 国家政策的支持带来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商机

2014年10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 (以下称“46”号文) , 明确指出2025年体育产业总产值要达到5万亿, 与此同时各种配套文件也相继颁发, 从各地方的“46”号文, 到2015年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 到2016年体育总局颁布的体育“十三五”规划, 一系列的政策让体育产业迎来了春天。各大资本也纷纷涌入体育产业, 尤其是各大媒体平台在布局体育方面尤为激进。乐视网在2014年任命雷振剑统领乐视体育购买300多项赛事版权, 阿里巴巴集团依托优酷视频成立阿里体育集团与拳联、泳联达成协议开启网络赛事直播, 苏宁集团则通过聚力体育购买西甲版权、国米俱乐部、苏宁易购俱乐部大举进攻体育, 而这些机构进入体育的入口异曲同工都是媒体。因此在国家体育政策的支持下, 媒体必定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有力平台。

1.2 互联网的发展导致观看直播用户激增

据艾瑞咨询网统计, 目前我国PC端互联网体育覆盖人群超过2.7亿人, 人均月度浏览时常52.8分钟。在移动端上不仅是体育, 包括新闻、视频、电商等APP的重要内容题材都依托移动端较好的传感器资源呈现出优质画面。同时市场上也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 如虚拟现实 (VR) 和增强现实 (AR) 以及360度全景拍摄等, 这些给保证了用户能享受到优质的直播画面和稳定的信号, 大大提高了用户的观赛体验。随着台网联动的趋势, 目前大部分平台已经实现了互联网电视、手机端、PC端、PAD端能让用户随心所欲地选择观赛方式。与传统电视不同的是, 对于互联网公司比如乐视体育、腾讯体育、苏宁体育等在前期投入版权和内容制作后要获得盈利, 则用户的付费是他们重要的渠道之一, 因此付费观赛模式则是必然变现趋势。

1.3 人口红利促进网络直播付费模式形成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其拥有的人口红利是其他国家无法媲美的, 而运动人口数量也自然比其他国家要高。中国有3亿篮球人口, 6亿足球人口, 而在2022年冬奥会的刺激下, 未来要实现3亿人进行冰雪运动, 由此中国运动人口数量甚至比其他整个国家人口数量还要多。与此同时, 随着美国千禧世代的到来, 中国80、90、00后也不断崛起, 他们是人口红利的主要基数, 并且是在互联网熏陶下成长的一代, 他们天生就带有互联网的属性, 在一定程度上也已养成网络观赛的习惯。纵观国外, 在美国球迷的观赛付费的成本人均达1200元, 在英国, 顶级观赛付费成本达1640元, 而中国目前的付费市场人均不到100元, 因此在人口红利的基数下我国的网络付费模式还是有很大的机会的。

2 网络媒体直播的“付费模式”类型

2.1 新英体育:分销+付费直播

新英体育可谓是开启了英超联赛在中国市场的顶盛时代, 虽然2007年天盛体育就以5000万美元的价格占据了英超在中国的独家版权, 在培育了一段市场后英超球迷经济增长迅速。由此, 天盛体育大胆尝试全部比赛进行付费点播, 全赛季1880元, 单月点播188元。这种独大的行为遭到了市场和球迷的强烈反对, 仅一年的光阴天盛体育就损失了1.9亿元。尽管天盛体育为了补救市场将付费价格下调但各大电视台和球迷早已不买账了。在这种形势下, 新英体育接棒天盛开始大力培育市场, 从2009年~2014年新英体育与网站、开路电视台分销转播权, 同时也陆续建立了包括开路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的全媒体平台。也正由于新英体育大量分销版权, 球迷的数量也迅速上升, 直到2014年凭借其独占性的英超版权覆盖全媒体后, 新英体育才正式开启付费模式。

新英体育在拿下英超版权后, 吸取了天盛的失败教训, 在分销渠道上比较温和, 采取的是“分销+付费直播”相结合的方式。2015年~2016年赛季, 新英体育把60%的版权出售给央视体育、乐视体育、腾讯体育、聚力体育、百视通以及地方卫视共27家, 其余40%是自己的平台共播放380场, 其中230场是免费直播, 150场是付费直播。27家分销渠道一年一签的策略也让新英体育满载而归。同时新英体育实行直播付费, 点播免费的形式。也就是观众需要购买会员才可观看比赛直播。分为死忠会员和特权会员两档。死忠会员年费98元, 购买后可以观看英超所有球队全年的赛事, 且会员享有“广告勿扰”、“竞赛比分”、“轮伦抽奖”等特权服务。

目前新英体育的合同已经续签至2019年, 尽管付费模式才开展2年, 但根据新英体育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 截至2015年11月, 新英体育累积的用户已经达到200万。与此同时新英体育也不断加强线下活动打造球迷服务平台, 2016年初新英体育就在上海建首家英超球迷体验中心, 也在全国各地建立英超观赛酒吧, 让付费会员去指定酒吧消费可以打折扣, 可以购买到正版的折扣球衣等。线下球迷服务可以增加用户的粘性, 同时观赛的流畅度也是用户留下来的重要原因, 即“用户感受”。新英体育作为公网的传播工具, 对于技术的运用非常关注, 其传输的英超信号是利用卫星直播, 同时提供24小时服务保证每一场直播的流畅度, 确保“用户感受”是最佳的。从这些方面上看新英体育并不是把自己单独作为一个分销的媒体平台, 而是在互联网平台的发展方向上侧重服务的层面, 抓住200万的海量用户, 置换价值完成变现。

2.2 腾讯体育:付费与免费并行+会员享有NBA独家直播

腾讯体育虽未从腾讯集团单独剥离出来, 但是其布局体育的步伐从未停止, 从新浪手中以5亿美元拿下NBA未来五个赛季的网络直播权, 到与FIBA、ESPN的合作, 腾讯体育在篮球赛事的版权优势可以说是无人能敌的。首先在NBA资源包括一个赛季覆盖1500+场次比赛直播, 此外腾讯还获得NBA官网+30支球队官网和NBA官方唯一中文社区、100球星专属社区。在此基础上NBA还授权腾讯开发篮球方面的互动游戏, 这些也增强了其社交平台微信、QQ和网站的用户粘性。中国区“FIBA独家数字媒体合作伙伴”腾讯将从2017年亚洲杯开始, 在PC、移动端、OTT等新媒体渠道, 提供创纪录的全场直播、点播以及短视频集锦等内容, 这也包括2017年到2025年9年间所有世界杯、洲际杯、奥运落选赛与青年锦标赛。此外FIBA也授权腾讯承建、运营FIBA中文网。无论是赛事版权, 还是与FIBA和ESPN的合作, 这都是腾讯体育能够开启付费模式的先决条件。

因此从新浪体育手里夺过NBA版权后腾讯体育便迅速打出了付费观赛体验模式, 但与新英体育的付费模式不同的是, 腾讯体育独揽NBA版权并未进行分销。其付费的模式主要是实行“付费与免费并行+会员享有NBA独家直播”, 会员享有NBA独家直播和1080P蓝光画质两项特别权益。腾讯体育每天会有1~2场最精彩的NBA比赛, 但只提供给付费会员观看。其会员分别为:单月30元, 3个月88元, 包年298元价格不等。同时其依靠着自己强大的社交网络进行品牌和社群的运营, 通过体育+社交+支付+游戏将用户串联在腾讯的生态内从而实现变现。

2.3 乐视体育:付费与免费并行+非付费会员无法观看部分赛事

与新英体育和乐视体育不同的是乐视体育是一家大手笔布局体育产业的互联网媒体, 其从上游北京乐视国安俱乐部、冠名五棵松体育馆、运营ICC国际冠军杯中国赛等集赛事运营、场馆运营、俱乐部运营的内容提供方;中游整合IP资源, 通过乐视体育、章鱼TV两个传媒平台发挥中超新媒体独家版权、亚冠、CBA、欧洲篮球冠军赛等300多项赛事版权的价值, 同时经纪公司和搜达足球也是资源整合的通道;到下游直接面向C端消费者和体育服务及其衍生品, 包括乐视自行车、智能手环、乐视体育商城、乐视体育社群、体育彩票和乐加乐票务。整个体育产业生态圈都是乐视体育能够选择付费模式的缘由, 而会员付费又能带动整个乐视体育产业生态圈的发展。

在乐视众多版权中, 其最为重磅的无疑是27亿拿下了中超2016~2017赛事新媒体独家版权, 也是其主要汇聚用户的赛事资源。乐视体育实行的是付费与免费并行+非付费会员无法观看部分赛事的模式。比如中超16轮以后每轮有1~2场比赛仅提供会员观看。此外会员还享有直播服务 (1080P+, 直播加速, 多路视角, 多路解说, 独家数据, 广告勿扰, 弹幕特权) ;会员赛事VIP购票通道等服务。会员月费59元, 季费159元, 年费590元。同时在观赛体验方面乐视体育在并购章鱼TV以及搜达足球后实现其媒体矩阵, 对中超将实现每赛季240场的比赛, 且目前乐视体育已实现VR高清网络直播, 并与体奥动力推进智能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在赛场内外的应用。据报道, 从2016年赛季开始, 体奥动力将对中超联赛实现360度全景、VR和AR的一系列新技术, 提高观赛体验, 让网民实现现场观赛感受, 促进观赛互动。

3 结语

首先, 优质体育赛事IP是媒体支撑流量的重要法宝, 也是实现盈利的重要途径。从新英体育接盘盛天体育买下英超在大陆的独家版权, 腾讯体育5亿美元从新浪手里夺过NBA中国大陆独家版权, 乐视体育27亿美元拿下中超独家新媒体版权这三大案例来看, 无一例外这三家机构都是从大的赛事版权入手。但较之于欧美付费看比赛的主流, 我国付费模式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毕竟如何提高赛事报道质量、创造优质赛事节目、制作流畅直播信号、精确赛事转播角度等问题是各大网络媒体握有IP后留住用户, 实现流量变现的重要功课。

其次, 单纯的线上内容已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同时也无法满足各大网络平台的收支平衡。新英体育在培养用户方面就创新性的从线下增强用户粘性, 包组织球迷会赴英国观赛, 打造体育旅游节目等。乐视体育则推出买智能硬件赠送乐视体育会员的服务以及打造体育商城销售乐视自行车、运动相机等运动产品。腾讯体育则在篮球社区上持续发力, 邀请众多NBA球星参与互动节目。

最后, 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时代内容付费逐渐趋向趣味性。据福布斯体育报道2016年BSKYB英超新赛季收视率较之上赛季同期下降了五分之一, 有些电视台的欧冠收视率则下降了40%。而与之相比的是Twitter等社交媒体的直播和赛事集锦点击量非常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新一代球迷对于比赛的欣赏方式有所改变, 片段化、有趣化、生动化的画面比全程观赛更具有欣赏性。因此如何创造符合受众的内容以及不同的传播方式是今后网络媒体打通付费窗口的重要因素。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对英超版权垄断者新英体育、NBA中国大陆独家版权拥有者腾讯体育、中超独家新媒体版权拥有者乐视体育三个媒体平台的“付费模式”进行对比研究, 发现其主要模式有三个特点:购买独家的大型体育赛事版权, 汇聚海量用户;创新体育赛事节目, 搭建优秀体育解说团队, 提高用户观赏度从而增加用户粘性;通过用户的积累, 打通体育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 实现流量变现。

关键词:体育赛事直播,版权付费模式

参考文献

[1]卢远瞩, 张旭.电视平台竞争:从免费模式到付费模式[J].经济学 (季刊) , 2015, 14 (2) .

[2]张江南.付费体育频道营销及赢利模式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40 (8) .

[3]黄升民, 周艳.中国传媒市场大变局[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

体育广播 第11篇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 快乐体育 阳光体育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较为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快乐体育”作为一种体育教学模式,能够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情感出发,使小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真正将“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融入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文章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相关观点与建议,希望能够对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快乐体育”与“阳光体育”之间的关系

(一)“快乐体育”。

“快乐体育”即为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通过丰富多样、趣味十足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为学生带来愉悦的体育学习体验。“快乐体育”教育模式下,学生能够在体育活动参与、体育活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并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快乐体育”教育模式较为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快乐体育”教育方式表现在教育过程和教育方式中,在“快乐体育”教学方式下,学生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主人,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对小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能够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阳光体育”。

“阳光体育”运动是2007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所提出的内容,是国家体育总局所发布的号召。“阳光体育”运动活动开展的价值在于吸引广大青少年的注意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走到操作中、走到大自然中、走到阳光下开展各项体育锻炼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阳光体育”运动号召指出:“要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至少掌握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三)“快乐体育”与“阳光体育”之间的关系。

“快乐体育”与“阳光体育”运动相较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具有关注学生情感发展和教学模式较为丰富的特点。“快乐体育”与“阳光体育”运动下,体育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认知特点,能够使小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保证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持续开展。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到“阳光体育”的探索

小学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式,将“快乐体育”与“阳光体育”教育模式相结合。

(一)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小学需要提高对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这也是“阳光体育”运动活动开展的必要前提。小学体育教师与学校领导需要充分认识“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意义与实施价值,基于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认知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科学安排体育教育的时间,满足小学生每日体育运动参与的时间需求、空间需求,将“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深入渗透到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可持续开展。

在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体育教学设计,营造“快乐体育”的教学氛围,使小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参与体育运动的乐趣。

另外,学校还需要加大对“健康、运动、阳光、未来”号召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网络传播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价值的掌握程度,使“我运动,我快乐”、“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一辈子。”等相关口号深入人心,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运动氛围。

(二)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快乐体育”到“阳光体育”需要加强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基于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小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篮球“三步上篮”技能时,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方式,在学生学习完成相关技能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合作竞技比赛。每10名学生可以成立一个小组,第一位学生完成“三步上篮”且投中之后,第二名学生接着进行“三步上篮”,最快完成合作比赛的小组成员为优胜组,可以要求任意一个小组表演节目,等等,增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为学生带来愉悦的体育学习体验。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式,使小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促进小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发展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阳光体育”与“快乐体育”运动的结合,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喻坚.“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77-79.

体育广播 第12篇

关键词:社区体育,学校体育,协同,发展

体育社会化形成了社区体育, 是社区成员自发主动地参与的增强身体健康, 提升文化素质的活动方式。社区体育的最终目的是能够集合各方面的群众实现体育生活化, 通过实现体育生活化, 推进文化生活质量。但是现今国内很多地区的社区体育发展的并不好, 特别是在社区体育管理工作中, 缺少和周边高校的互动发展, 不能充分利用高校体育的优势资源实现自我提升。

1 社区体育的现状缺点

1.1 社区缺少专业体育人才

想要提升社区体育现状, 就要有大量掌握现代体育理论知识级技能的专业人才进入到社区中来, 在社区中设有体育活动辅导员是实现社区体育服务的重点, 但是目前国内社区体育辅导员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够。其中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体育理论及实践培训, 自身的文化水平, 个人素质也不高, 不符合现代体育健康发展的社区服务的要求。

1.2 社区体育活动传统老套, 缺乏科学现代的设计

目前国内一般社区的体育活动服务都是传统的健身项目, 没有足够的科学引导, 健身设施的设置仅仅能够满足老年人的保健需求, 不能将中青年人群吸引到体育锻炼活动中来。分析社区体育活动项目设置, 几乎都是延续传统的统的体育锻炼的方法内容, 不能完全融入现代科学的体育观念, 强调技术运动的教授, 忽视了运动处方的传输, 关注动作处理, 轻视了体质评定, 总体上看就是缺少科学性的指引。

1.3 社区体育活动场地少, 设施差

通过研究调查我们总结出国内大多数的社区都没有体育活动场地, 一般社区仅仅具备一些小型的棋牌室之类的休闲活动场所, 现代化的社区虽然有一些体育场地设施, 但是几乎都是完全经营性质的, 使用率不高。所以, 目前缺少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是影响社区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1.4 社区体育组织不完善

一般社区的体育组织都是单一结构的形式, 没有立体层次的开展。很多社区开展体育活动都是为了保证行政管理工作的完善, 并不能从根本意义上通过多样的体育活动丰富生活。社区没有完善的组织结构对体育层次进行管理, 不能实现多元化的建设目的, 不能发挥组织体育活动的潜能。

2 社区和学校体育两者之间的关系

两者都是社会体育的一种, 社会体育是群众体育的根本, 学校体育又是社会体育的一种, 所以也就是群众体育的基础。高校学生在学校学习基础体育理论知识, 加强自身的体育锻炼, 能够帮助日后群众体育的发展。现在新教育形式对社区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 社区体育的发展一方面体现了学校体育在社区的发展前景, 一方面展现了社区条件对学校教育的支持。能够帮助高校学生进步, 并且还能够为群众创造利益。再有, 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根据人才教育方向设置的。高校学生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建设, 不仅能够强化自身能力, 加强知识构建, 提升自我修养。还能够让学校第一时间掌握社会信息, 第一时间调整完善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为职业需求设置教学内容, 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社区和学校体育二者互相促进, 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 是实现社区体育水平建设, 社会体育发展的基础条件。

3 实现社区和学校体育协同发展的有效方法

首先就是要实现人才共享, 可以分析学校的地理位置和类型, 结合周边地区分布设置不同的合作区域。依靠合作分区, 积极引导社区的集体力量, 推进教育社会化的进程。高校的体育教师和体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节假日的时间走进周边社区, 参与, 组织, 领导社区的体育活动, 实现对社区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完成信息的管理交流和沟通, 这样可以帮助学校体育教学的理论实践顺利进行。另外在社区内的体育能力强的群众也可以进入到学校中, 帮助学校体育活动建设, 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举办, 为学校体育训练尽自己的力量。

其次要实现场地器械共享, 我国大部分正规的体育场馆都设在大学校园内, 虽然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都很先进, 节假日的时候利用率也很低, 但是学校外的人员却不能自由到学校内部进行体育锻炼。学校可以采取公益和经营相结合的模式接纳社区群众进入学校的体育场馆进行活动, 最大化的发挥体育场地器械的作用。另外高校学生除了在学校的时间之外, 生活在家中的时间也是很多的, 同样可以利用社区的健身器材进行体育锻炼。

再次实现组织管理共享, 构建能够实现体育服务的服务体系, 包括社会体育健身中心, 培训指导中心, 体疗康复站等服务机构。还可以和社会体育机构合作组建体育活动中心或者面向社会的体育服务项目, 另外还可以设定一些帮助大学生联系社会实践机会的组织单位, 以提供价格低, 便利性高的体育服务为宗旨, 联系社区单位帮助大学生寻求实习机会。

然后是要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 社区的体育文化发展环境是保证高校体育教育活动高质量进行的关键, 社区文化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 它能够将社会文化信息集合到社区中体现出来。社区属于文化载体的一种, 经过改造的自然环境和群众潜意识努力构建的产品形式是社区文化构建的主要内容。在社区文化构建中, 有形的场所设施是文化活动开展的基础, 包括图书馆、文化宫、体育场等。看一个社区的物质水平, 就能够得出其社区群众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的水平和质量。

另一方面设区的居民到学校校园进行体育活动, 也会受到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 还提升了个人的修养意识。高校教师学生在接触社会的时候也能掌握更多理论知识以外的实际经验, 加强了社会实践能力, 这样就实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

再有就是要突破传统体育理念, 构建完善的体育观念。过去学校内部的体育教学几乎都是将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最后考核相联系, 对教学内容的最后评定完全依靠考核分数确定, 没有实质上的提升。所以, 新的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完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现在的体育教学是以帮助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理论为根本, 进而使其形成较强的体育能力, 同时还要培养和构建正确的体育认识和理念。这个时期的发展直接对社区体育的发展进程起到很重要的影响, 所以, 学校方面的体育观培养和构建是相当重要的。

最后要完善体育教学内容, 提升教学方法, 实现和社区的协同进步。现今高校的体育教学应该尽量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 在进行社区体育活动的时候, 认识到其娱乐, 健身, 休闲的性质, 要从根本上认识社区体育活动的特点。

高校体育教学要实行系统完善的教学方案, 要迎合社会体育活动的内容, 将学校体育训练和社会体育活动有效的衔接起来。高校在进行体育课程设置的时候要考虑社会大众对体育产业的需求, 要掌握并养成两三种健身行为的好习惯, 加强体育锻炼的意识, 提高体育训练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竞技项目的安排计划, 在高校内组织具有特色的体育活动及团队组织。学校和体育教师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锻炼中来, 实现终身体育, 终身受益的目的。

社区和学校体育共同发展促进是实现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它不仅能够提升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功能的视线以及文化的传播, 还能够实现人们对健康娱乐生活的追求。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是互相促进, 互相发展的, 要对双方都保持足够的重视, 这样才能够保证体育总体的顺利发展。

4 结语

新的教育形式要求现代教育要实现家庭, 社会, 学校三方结合共同进行, 实现容和协调的发展, 为实现人力, 结构和文化共同发展的教育目的努力, 在学校体育改革进程中一簇及社区的体育发展为目的。在学校方面实现体育社会发展, 能够帮助学生接触进入社会, 构建终身体育理念。另一方面社会能够通过学校体育资源的支持, 完善自身的发展。双方要统一认识, 更新观点, 互相积极寻求合作模式, 构建协同合作的理念, 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立国.浅谈新时期的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 2004.

[2]罗汉礼, 等.城市社区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 2004.

[3]王乔君.城市居民住宅体育设施规划的构想[J].体育科学, 2004.

[4]陆亨伯, 等.体育院校与社区体育联动发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5]张徽.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有效结合[J].安徽体育科技, 2003.

[6]樊炳有.社区体育本土化发展论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7]杨丹.对中国城市居民社区体育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上一篇: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下一篇:旅游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