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跳过程范文

2024-05-18

起跳过程范文(精选11篇)

起跳过程 第1篇

一、折线助跑

原因分析:

没有形成正确的弧线形助跑的空间和节奏感。正确的助跑路线是弧线形,对背越式跳高具有重要意义:可使人体在摆动腿支撑时屈膝程度相同的情况下,更大范围地降低身体重心,从而获得更大的工作距离;有利于更大范围地控制起跳的偏心推力,从而使身体获得更好的垂直效果;肩和髋的反向转动,有利于身体产生纵轴旋转,从而使身体顺利转向背对横杆的姿势。

折线助跑非但不能充分利用弧形助跑的积极作用,反而容易导致一些后续环节的错误,如:放脚位置和放脚方向不正确;起跳时身体重心过分偏离垂直方向等。

改进办法:

1.标线法。

将助跑路线的弧形部分用醒目的颜色标出。学生通过沿标线多次练习建立正确的空间和节奏感。

2.设置障碍物。

沿助跑路线的弧形部分的内侧放置颜色醒目或具有一定高度(膝盖以下)的轻障碍物,并远离准确的助跑路线10~15厘米。学生沿贴近障碍物的助跑路线多次练习建立正确的空间和节奏感。

二、起跳前减速

原因分析:

1.倒数第二步支撑过分退让。

背越式跳高的整个助跑过程应有明显加速和清晰的节奏感,最后几步弧线助跑的节奏自然加快。为了更好地推动身体重心前移,摆动腿应积极地加速前摆。摆动腿加速向前摆动的作用是强化起跳腿膝关节肌肉产生相对更大的退让收缩力,使起跳腿作退让收缩肌肉的退让收缩程度相对加大,达到增大人体受到的垂直支撑反作用力和减少人体受到的水平制动反作用力,为起跳腿的蹬伸创造良好起始条件。如果倒数第二步摆动腿支撑过分退让,不仅会破坏助跑节奏降低速度,肯定会影响接下来的前摆动作,影响身体重心前移的推进速度,造成起跳前的速度过分下降。

2.起跳脚前伸过远。

现代跳高技术更加强调“以速度为中心”,因此,保持积极加速的前提下,准确地踏上起跳点,对于一次成功起跳至关重要。最后一步起跳脚着地要以大腿带动小腿积极下压做向下的扒地动作。着地动作是脚外侧跟部接触地面,然后沿外侧滚动到全脚掌,迅速地完成缓冲和蹬伸动作。如果起跳脚放脚过远,着地瞬间摆动腿还没接近起跳脚的支撑点,倾斜的身体与地面形成的夹角过大,所产生的地面反作用力缓冲了身体前移速度,造成制动。

3.心理因素。

心理上过早地为下一个环节做准备,导致助跑最后几步减速,身体过分后仰,影响了身体前移的推进速度。

改进办法:

1.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和动作表象。

精确的讲解,并结合示范和图片、优秀运动员的比赛录像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和清晰的动作表象。

2.加强摆动腿力量练习。

多做单脚跳、后蹬跑、高抬腿、立定三级跳远等练习,发展摆动腿的支撑力量和增强摆动腿积极蹬摆的意识。

摆动腿踏垫子练习,将横杆拿走,增加海绵垫的厚度,让学生助跑起跳后摆动腿积极向前上方摆动,踏上一定厚度的海绵垫。

3.加强助跑节奏练习。

通过弯道加速跑、直线接弧线加速跑、全程跑节奏练习等,让学生学会在不断加速中起跳,掌握起跳脚积极下压的动作,从而使助跑和起跳更好地衔接。

三、倒体过早

原因分析:

1.起跳脚放脚的位置和方向不正确。

起跳脚的放脚位置和方向是助跑和起跳衔接效果的决定因素。助跑最后一步,起跳脚着地点在距离近端立柱80~110厘米,距离横杆45~55厘米处,脚尖方向应当指向远端立柱。常见的放脚错误是:

(1)起跳脚着地点距离近端立柱过远。

(2)起跳脚脚尖的方向不是指向远端立柱,而是过度翻转,指向助跑区(如图),导致身体在尚未起跳前就已经背对横杆。

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不正确放脚方向示意图

2.倒数第二步支撑不牢固。

助跑倒数第二步,摆动腿着地时应积极下压扒地,用脚内侧形成牢固支撑,使身体重心迅速前移,依靠摆动腿的牢固支撑,能使身体保持良好的内倾姿势进入起跳。当倒数第二步支撑不牢固时,身体内倾姿势遭到破坏,致使身体过早地倒向横杆。

3.摆臂动作不正确。

采用交叉双臂摆动作,摆动腿的同侧臂摆动得更为积极,在起跳瞬间,应形成摆动腿的同侧臂略高于另一臂的姿势,更有利于加速身体旋转和预防倒体过早。否则,很容易形成身体旋转不够身体过早倒向摆动腿一侧。

4.心理因素。

有着急过杆的心理,起跳时就增加了倒向横杆方向的分力。

改进办法:

1.加强起跳练习。

原地起跳练习:在场地上画出起跑弧线和起跳标志点,踩着起跳点调整好放脚位置和方向,做起跳练习。

一步、三步助跑起跳:沿助跑弧线上一步起跳、上三步起跳。

2.加强摆动技术练习。

提膝练习:将横杆高度调到最好成绩30厘米的高度,让学生做助跑起跳提膝练习。教师站在场地中央观察,如果提膝高度高于横杆,则适当调整高度。如果稍低于横杆,就在此高度上练习几次,然后提高高度。

摆臂练习:学习交叉双臂摆技术,加强练习正确的摆臂动作技术。教师可以将横杆高度升到足够高,作为观察学生摆臂技术动作的参照物,从而帮助学生改进并巩固。

跨越式跳高练习: 跨越式起跳练习同样要求是屈腿领先,可以模拟出背越式起跳时的摆腿动作。

3.消除心理障碍。

起跳的解释及造句 第2篇

2、他们只是学习一些投篮、起跳和传球的基本技术,这样将有助于他们打好篮球比赛。

3、另一些人选择在“金色降落伞”(津贴,帮助离开的议员调整接下来的新生活)被收回前及时起跳。

4、而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空中计时器会是你需要的好帮手,它能够计算你起跳后在空中停留的时间。

5、你为什么不在踏板后面几英寸的地方划一道线,然后就从那儿起跳呢?

6、当防守球员被晃到了一边,向反方向起跳。

7、不管你斜切、开始进攻或起跳的力度有多大,这双篮球鞋的卓越性能使得它都适合于防守型、进攻型的球员。

8、1月,超胆侠Baumgartner在巴西救世主耶稣雕像上完成了一次号称“世界最低”低空跳伞,起跳高度仅仅距离地面29米(95英尺)。

9、任何一家采用最新科技的.公司都可以为他提供一个职业生涯起跳的平台。

10、当一只大白鲨跳跃时,它能腾空一段距离,而当它以高速度起跳时,你就不用担心它会落到甲板上。

11、我来解释一下,整个跳楼过程中,跳楼者的速度(由此便产生了动能)在起跳处和着地处都为零。

12、当一次投篮不中后,我总能抢占好位置,掌握好起跳的最佳时机,因此我的篮板球总是不错。

13、然后,他们玩起跳雏菊花、钻三叶草的游戏来。

14、跳高运动员的起跳角度不好。

15、接着,孩子开始助跑、起跳,可他没有想到,墙那边有一条很深的沟,他掉了下去,重重地摔在沟里,过了很久才慢慢地爬了起来。

16、它能更好地反映助跑速度对于起跳的贡献以及助跑最后一步过渡技术的发挥情况。

17、他不停的跳起跳下,向前奔跑,努力的在头沉下去之前,踢踹、击打水面。

18、现今女子排球所使用之单脚起跳攻击技术已是女子排球所著重之攻击得分技术,其攻击成效表现亦是十分优异。

19、通过现场拍摄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部分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当中着地角、起跳角等相关的数据指标进行研究。

20、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起跳动作的阶段划分及及主要的争论焦点——腾起速度与腾起叫的匹配关系等问题作一评述。

21、一个关键是改善出发:在听到出发的哨声之前,要注意保持放松状态,即便是你的手和脚已经搭到起跳处。

22、如果在起跳过程中,运动员腾空的腿或脚触地,不算犯规。

23、“角球非常我在站的近门柱,我正准备起跳争顶头球,”斯科特尔接受SITA说道。

24、令人惊讶地,他没有参与任何一次争顶,至今他穿着红军队服还没有一次起跳去顶个球。

25、个人破产数量则自的1,031,562起跳增至1,357,565起.

起跳,机械腿! 第3篇

在卡内基• 梅隆大学的机器人实验室里,研究生乔纳森• 赫斯特(Jonathan Hurst)和同事们紧张地盯着一条“腿”——它被架在一个转轴上,活像一条驴腿,而且正像驴一样不停地围着转轴傻跳,但跳得还不太稳,不时踉跄着,艰难地找着平衡。

这条高1 米左右、重几十千克的家伙是赫斯特的毕业杰作,他把它命名为“大个儿(Thumper)”。几个月来,它一直在实验室里艰难地学习着跳跃的动作。并非不会行走,而是它的使命就是如此。这个设计来自一个更为雄心勃勃的庞大计划——Rhex的一部分,其任务是开发出一个有6 条腿,能走、能爬楼梯、还能跑能跳的机器人。赫斯特的这条腿就是为这位还未降生的机器人准备的。

向自然学习

给机器人装上双腿的工作早就开始了。20 年前,MIT 著名的腿实验室研制出了一条能独立跳跃的自控腿。这条腿装备了微型计算机和电源,膝盖是它唯一的“关节”,而“脚掌”则是一个十字架。这条腿长1.5 米,能站立、伸直、朝前迈进并抬起来。

为了适应各种复杂的地形,腿实验室的后继者们对三种不同的运动步态——走、跑、跳分别展开了研究,更多的机器腿被制造出来,它们分别被命名为步行者(Walker)、跑步者(Runner)和跳跃者(Hopper)。很显然,科学家们的目的,是希望这些功能最终能集合到一个机器人身上。

然而直到目前为止,即使像日本本田公司制造的“阿西莫”这样的最新一代仿人机器人,能够慢跑、倒走和上下楼梯,却仍只能在平坦且没有阻碍的地面行走,并且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这时,像“大个儿”这样会弹跳的优点就显示出来了。

在自然界的生物中,很多昆虫、鸟类和兽类都擅长跳跃。一只跳蚤通常能跳到15 厘米高,30 厘米远;蝗虫更加厉害,可跳到30 厘米高,70 厘米远。赫斯特强调,模仿人类不是机器人的目的,而只是手段。跳着走的机器腿比像人一样迈步的腿更节能,而且可以走得更快。如果跳蚤能跳30 厘米远,那么以弹跳前进的机器人不用跳30 米,每次一米就足够跃过很多障碍了。

简单法则的胜利

在赫斯特之前,传统的弹跳腿设计几乎都很复杂:要么是电机带动齿轮,却不容易产生自然的弹跳姿态;要么是液压或气压传动,虽然能产生弹力,却往往难以控制。也有一些试图借鉴古老的弹簧。美国宇航局就曾研制过一种弹簧机器腿。赫斯特自己所在的实验室以前也设计过一种模仿“弓”的弹跳机器腿,当“弓弦”收紧,弓体就被压弯,从而在竖直方向上产生两个力,将机器人的身体顶离地面。

和众多前辈们不一样,年轻的赫斯特试图遵循一条古老的技术原则:保持简单。首先,他只保留了唯一的关节:膝关节,它足够保证两个基本的自由度:向上或向下,向前或向后。而踝关节和髋关节都被抛弃了。其次,他要决定正确的起跳力度和角度。一旦弹跳力和方向确定,腿就能以一定的初速度跳离地面,取得一定的高度和距离。为此,他总共只运用了三个电机:一个调节腿的总长,一个控制腿的角度,第三个调整腿部的刚性。接下来,他用一连串线缆和滑轮的组合作为传动装置;最后,他把储能装置换成了一对玻璃纤维做的长条形弹簧,它组成了腿最重要的部分:肌肉。当它们在钢缆拉动下张开时,就像一对拉满帆的双翼, 随时准备着将腿送离地面。

就这样,3 个驱动电机、5 根钢缆和铝滑轮连接、1 对玻璃纤维弹簧,几乎就构成了这条机器腿原型的全部。和那些全身缠绕了密密麻麻的电线、装有复杂的电路板、齿轮和电机组合的机器人相比,他的设计可说尽显简单之美。

这条腿的灵感也许来自于现代复合弓,连弹簧的材料都一样。我们知道,传统弓就是一根轻质木料配上弦,而复合弓则采用了新型的玻璃纤维,并在弓上加装了滑轮和线缆——看上去和赫斯特的机器腿多么相似!人拉弓弦时,滑轮和线缆将力传递给弓体,弓体储存和释放弹性势能,只不过是在水平方向,而机器腿利用的则是竖直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赫斯特的设计借鉴并超越了前人的思路。

能量消耗和起跳时的平衡一直是困扰弹跳机器人的难题,腿的自重越大,消耗的能量就越大,同时惯性也越大,因而也越容易失去平衡。研究表明,由肌腱和肌肉储存和释放的能量占日常能量总消耗的40%。而“大个儿”跳跃时消耗的能量却与相同体重的人相当,这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弹簧。据计算,要保证起跳时的动能,只需要75 克的弹簧就足够了。而如果将弹簧全都换成电机,重量则要增加30 倍。新的设计无疑大大减轻了机器腿的体重,从而减小了腿跳跃时的惯性,使它不容易摔倒。再加上弹簧本身就是天然的减震器,能量和平衡这两大难题就这样被巧妙地解决了。

机器人的一小步

赫斯特共制造了两条这样的机器腿,一条在卡内基• 梅隆的实验室,另一条在他的合作者,密歇根大学的吉策尔(Gizzle)教授那里,后者将被装配在一个名为“梅布尔(MABEL)”的双足机器人身上,用来进一步研究腿部运动的控制。

更多有价值的工作正在不少研究者那里悄悄进行,比如更清晰的成像技术、更敏锐的传感器以及更快速的运算处理芯片,这将使得机器人移动身体时具有更好的“感觉”和“智能”:在最短时间内对新的地形状况作出判断,为下一次起跳做好准备。有了赫斯特提供的简单、轻便、高效率、具有良好的弹性和稳定性的机器腿原型的帮助,相信这些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了。

相对于“假肢”这类现实应用而言,更具诱惑力的应用是在航天领域。目前,掌握登月计划的美国、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的登月工具几乎都是带轮子的小车。据负责中国登月机器人项目的专家透露,未来“嫦娥”登月计划的首选也是轮式小车。然而,这并非因为车更好用,仅仅因为更合用的机器人还没有制造出来。实际上,在外星球表面的移动速度并不是那么紧要。早有研究表明,弹跳式的移动方式在诸多方面都挺适合月球。

如果赫斯特的这 项 .意能被成功运用到探月机器人上,无疑将为各国的登月计划开辟一条新的思路。也许今后的科幻电影里,将不再出现一个个笨重的多轮小车的身影,而是一只只像袋鼠一样灵活的弹跳机器人——它们跳得足够高、足够远,几乎能适应各种未知的月表环境,看上去和飞行器没多大差别,那将是真正兼擅空中和地面的两栖机器人。

起跳过程 第4篇

关键词:跳高,起跳,助跑速度,转化率

1 前言

在我国背越式跳高技术研究过程中,往往注重完善起跳技术进而提高对助跑速度的转化效率,而没有让助跑速度去带动起跳技术提高垂直速度从而获得最佳的起跳效果。众所周知,背越式跳高在起跳阶段获得垂直速度时,只有同时具备起跳的速度和幅度,才能获得最大的腾起初速度和合理的腾起角度。本文通过现场三维摄像对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速度转换因素进行分析,把助跑速度与腾起初速度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具体的问题提出来,试图对有关的技术参数进行处理、分析,并据此找出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在起跳过程助跑速度的转化率及其在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提高跳高运动成绩和进一步加深运动员对技术动作特点的理解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其最好跳高成绩均在2.20m以上选用每人各四跳成绩进行解析(见表1)。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在中文期刊网上对2000-2012年间有关本课题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检索和收集工作,了解当前背越式跳高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查阅了《田径运动高级教程》、《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技术分析与诊断》等著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2.2 专家访谈法

邀请了相关教练和专家针对助跑速度与腾起初速度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其转化的因素进行了访谈,并对本题目所需技术参数的选取以及应注意的问题征求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2.2.3 图像解析法

采用两台高速摄像机对运动员比赛进行连续拍摄,拍摄频率为120祯/s,拍摄的高度从2.10m开始,取最好成绩进行解析。拍摄前放置了爱捷三维DLT辐射框架,X轴与横杆平行,向左为正向,Y轴与横杆投影线垂直,助跑弧线内侧为正向,Z轴垂直向上。机高1.20m,其中一台放置在跳高垫右侧,另外一台放置在后侧,两机主光轴间夹角在60-120度之间。选用俄罗斯扎齐奥尔斯基人体模型进行图像解析,采用美国Ariel公司研制的APAS三维运动解析系统对研究对象进行运动学参数解析,采用滤波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得到所要分析的数据。

2.2.4 观察法

运用DARTFISH分析系统,对运动员各跳次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比赛录象进行叠加对比分析,找出他们之间的技术差异。

2.2.5 数理统计法

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起跳过程助跑速度向身体重心腾起初速度的转化率

本文助跑速度转化率是指起跳离地瞬间重心腾起初速度占起跳着地瞬间重心水平速度的百分比(见表2)。从技术参数统计结果表2数据可以看出,本文研究对象离地瞬间重心腾起初速度为6.284±0.204 m/s,助跑速度转化率为87.2%。表明其重心腾起初速度处于良好状态还有上升的空间。

3.2 起跳着地至离地阶段水平速度的转化率

离地瞬间重心腾起初速度是由离地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合成的,所以其转化率也就是离地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转化率。它是影响腾起高度和起跳效果的直接决定因素,反映着各种起跳因素作用于人体后的综合反应效果。

跳高要求运动员要尽可能地将助跑中获得的动能转化为人体向上的动量。如果在起跳过程中,运动员的腾起水平分速度较大将会损失了较多垂直速度的转化,这样运动员将会造成腾起后重心高度不够和身体向前冲,将会影响跳高的运动成绩。因此,在获得合理的腾起水平速度后应注重垂直速度的获得进而提高运动成绩(见表3)。

重心水平速度变化值是指起跳前后中心水平速度的变化大小。从技术参数统计结果表3数据可以看出,本文研究对象离地瞬间重心水平速度平均为4.379±0.49m/s,水平速度变化量平均为2.82±0.37m/s,而国外优秀运动员平均为3.83±0.39米/秒,水平速度变化量平均为3.57±0.56m/s[2]。经检验,两组变量有一定差异,表明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结束后身体重心向前的水平速度较大,而向上的垂直速度反而较低,这对腾起高度是不利的,这也是导致我国运动员助跑速度转化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因。

3.3 起跳着地至离地阶段垂直速度的转化率

通过对研究对象助跑速度垂直方向转化率统计(见表4),结果显示,他们的起跳垂直速度平均为4.664±0.20m/s,转化率为64.8%;而世界高水平运动员在离地瞬间身体总重心的垂直速度为4.9-5.2 m/s[3]两者之间相差0.236-0.536 m/s;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朱建华在跳过2.37 m高度起跳结束时,身体重心向上腾起的垂直速度竟达到了5.217m/s。可见本文研究对象起跳离地瞬间的垂直速度只达其89.38%,与世界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从而也表明现阶段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离地垂直速度还有上升的空间,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3.4 影响起跳过程助跑速度转换率的因素分析

3.4.1 因素回归方程的建立

腾起初速度大小对跳高成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腾起初速度是由腾起后重心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共同构成的,而重心腾起后垂直速度的大小是决定重心上升高度的重要原因,也就是决定跳高成绩的主要因素。根据运动生物力学及人体解剖学原理,本文选用离地瞬间重心腾起垂直速度为因变量,以解析所获得的起跳脚着地至离地瞬间相关的20个运动学指标作为自变量,对4名优秀运动员的各四跳成绩的20个指标数据进行了逐步筛选法,找出影响垂直速度的主要因素并进行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最后优选出了六项指标。

3.4.2 因素模型决定系数的改变情况及各系数检验结果

注:a预测:(常数),起跳着地速度(指起跳脚着地瞬间重心水平速度)b预测:(常数),起跳着地速度、膝关节摆动速度(膝关节起跳过程摆动速度)c预测:(常数),起跳着地速度、膝关节摆动速度、着—离膝角最大变化(着地至离地瞬间膝关节的角度最大差值)d预测:(常数),起跳着地速度、膝关节摆动速度、着—离膝角最大变化、着地身体内倾角(指着地瞬间身体重心朝助跑弧线圆心倾斜方向与地面所形成的角度)e预测:(常数),起跳着地速度、膝关节摆动速度、着—离膝角最大变化、着地身体内倾角、着地瞬间身体重心离着地脚水平距离(起跳脚着地时整体重心投影点与着地点间的距离)f预测:(常数),起跳着地速度、膝关节摆动速度、着—离膝角最大变化、着地身体内倾角、着地瞬间身体重心离着地脚水平距离、起跳蹬伸距离(起跳蹬伸过程重心最大高度差)g因变量:离地垂直速度

分析:结果7是对模型中各个系数检验的结果(T检验)。通过对表6中模型调整判定系数观察R2发现,模型6中R2=0.905,模型建立相对较好。而通过对拟合的模型进行方差分析发现,模型的检验结果P=0.01,模型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通过对表7模型中各系数的检验结果发现,模型6中各个自变量系数均有显著性意义。所以最终的最优方程为:

通过对助跑起跳阶段各参数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六项参数指标与该垂直速度的转化关系密切,即:起跳着地速度、膝关节摆动速度、着—离膝角最大变化、着地身体内倾角、着地瞬间身体重心离着地脚水平距离、起跳蹬伸距离。由此可以推论:这些参数指标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助跑速度向垂直速度转化的效果,这也是我们训练中的薄弱环节和造成成绩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在今后的训练中应该注意加强这些环节的技术改进与训练,进而提高垂直速度的转化率。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离地时重心腾起初速度较大,助跑速度转化能力处于良好状态,因水平方向分速度略大,制约了垂直速度的发挥。

4.1.2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着地瞬间重心水平速度与离地瞬间重心水平速度的变化值小于国外优秀跳高运动员,这也是导致其助跑速度转化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4.1.3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助跑重心水平速度向重心垂直速度方向的转化率较低,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从而也表明其离地垂直速度还有上升的空间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4.1.4 起跳着地速度、起跳蹬伸距离、着地瞬间身体重心离着地脚水平距离、着地身体内倾角、膝关节摆动速度、着—离膝角最大变化是影响助跑速度向垂直速度转化效果的参数自变量,这也是我们训练中的薄弱环节和造成成绩不稳定的因素。

4.2 建议

4.2.1 强化助跑节奏训练,使最后一步顺利合理的转化为起跳,减小速度损失,同时要加强起跳踏点的准确性,减小误差,优化利用起跳获得的重心腾起高度。

4.2.2 教练员要针对每个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加强弧线助跑技术训练,使运动员在弧线助跑时的身体内倾角更趋合理化,在保证良好的弧线助跑节奏和速度不减的情况下,谋求最大限度的获得垂直速度。

参考文献

[1]阳国诚.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衔接技术原理及其训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6).

[2]陈洁敏.对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4).

[3]HF奥卓林.卢建功等译.田径运动[M].西安:西安体院学报编辑部.

[4]李国东,赵连甲.现阶段中国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一步至起跳的技术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7.

[5]闫之朴,黄玉新.跳高起跳垂直速度的生物力学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

[6]王保成等.现代背越式跳高双动力起跳技术理论的创新研究[J].体育科学,2003,23(2).

起跳是跳远技术的关键 第5篇

关键词:速度、起跳、平衡、落地、技术、方法、纠正

中图分类号: G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跳远是一个集速度和弹跳力于一体的田赛项目,它由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部分组成。其中助跑速度、起跳是跳远项目的基础,而起跳的利用率又是关键中的关键。在我们过去的训练中曾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某运动员的绝对速度提高了,但其跳远成績却没太大的进步,在提高踏跳力量后还是没有明显的变化。相信有不少教练员遇到过类似的问题,而难以处理。其主要原因这就是起跳的利用率较低,起跳技术不合理。下面就把起跳技术这个问题提出来,以共大家商讨,共同推进跳远运动的发展。

跳远运动员的最佳成绩是有下列因素决定的:

1)助跑速度;2)快速合理地起跳;3)空中掌握平衡能力;4)理想落地。

以上诸因素中,对跳远运动员的成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在高速度下积极合理的踏跳技术即起跳技术,这是因为当人体通过助跑起跳离踏板的一刹那身体重心在空中的运行轨迹已决定了。空中的技术无论是挺身式或者是走步式都是为了维持身体平衡,起跳后已决定了的身体重心的最大抛物线——为完成落地技术创造条件。因此可见在高速下规范、合理的、积极的上板起跳技术是跳远运动员创造良好成绩的关键。

下面我就跳远关键技术跳远上板起跳方面的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上板前减速原因及纠正方法

(1)原因:上板前三步是能否获得最高水平速度从而转化为较为合理的垂直速度,为此取得跳远理想成绩的关键。一般来讲,上板前三步助跑速度已达到或接近本人速度的以高水平。如何充分利用和继续保持这种速度同正确合理的起跳技术紧密的结合,是整个跳远技术的核心所在。

那么导致起跳减速和产生不合理起跳技术的原因是什么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因素:

1)上板前眼睛看板,导致减速或起跳脚找板,使助跑节奏破坏,导致上板消极水平速度下降,从而影响跳远成绩。

2)上板前身体重心下降,使其踏跳腿负担量增大,起跳弹速减慢使水平速度与垂直速度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从而影响最后成绩。

3)上板前上体后仰,许多少年运动员容易出现此错误,上体后仰造成水平速度的分解,使后蹬时所获得的支撑反作用力不能直接作用在重心上,起跳之后,只向高不向前走。

(2)纠正方法:上板前几步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眼睛一定向前看,不要看板找板,凭感觉有意识的积极向板进攻。

1)挺。可以理解为头、躯干向上顶的力量,这很关键,这样做会加快起跳速度减轻腿的负担量。达到理想的起跳效果。

2)快。指最后两步的蹬板动作完成的速率要快。为了保证这一积极快速的技术,最后两步上板时的大腿前摆高度应低于短跑时的前摆高度,也就是说类似于小步跑的动作。

3)驳。主要是指倒数第二步踏跳的脚趾驳离地面时踝关节背屈的动作,之所以用驳来强调主要是为了突出一个快字。

纠正上板时减速的错误除了克服以上诸因素外,在训练手段上可采用一些增强攻板意识的训练方法:1、短距离助跑踏板起跳练习。2、利用下坡起跳练习。

2起跳方式

积极起跳技术的本质是,在助跑及起跳过程中尽量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起跳时使水平分力及速度大于垂直分力和速度,从而获得最大的腾空速度,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技术类型:

1)“跳跃型”跳远技术。所谓“跳跃型”跳远技术,是现代积极起跳技术理论指导下,在起跳时稍稍增加些制动力量,摆动腿,两肩、臂及上体均努力向上提拉和摆动,以求增大些腾空高度,借此达到增大腾空远度的目的。在起跳时为了增大向上起跳及提拉躯干肩代的力量,在起跳一瞬间其摆动腿向上摆动过程中小腿稍微有些向前摆出,以借此达到增大摆腿的摆动半径,来提高摆动力量及增大起跳力量。助跑最后一段要求加快速度和步频。形成三快——节奏快、上板快、起跳快的跳远技术理论。

2)“跑跳型”起跳技术。所谓“跑跳型”起跳技术,是在“跳跃型”起跳技术基础上形成的新的起跳技术,和前面的动作相比,“跑跳型”技术更接近跑的动作,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有利于助跑和起跳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助跑向起跳的转换过度,不会因为起跳而做过多的跳前准备工作。

3)“跑跳型”起跳技术的训练和心理定向

我认为最合理最有效的踏跳方法是全脚掌着板,因为用前脚掌着板,起跳腿承受不住如此大的负担量,用搓板由于制动大,损失了水平速度。跺板起跳脚会延长着板时间,这不便于快速起跳,那么显而易见最合理最有效的方法是用全脚掌着板。从起跳时的技术结构动作方式来分析“跑跳型”起跳技术在起跳的一瞬间其摆动腿向上摆动至最高点,试图以此缩短摆动腿之摆动半径,以便提高摆动腿的摆动速度及起跳技术。在整个全程助跑中,不设置任何标志,助跑中不受标志的控制,将助跑和起跳很好的结合起来,做到起跳时,既要保持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又要重视发挥垂直速度,以获得较大的腾起初速度和适宜的腾起角,这就需要具有与高速度助跑相适应的起跳能力。

起跳腿的受力分析 第6篇

任何一种跳跃的起跳都是受人意识支配的, 都是人体肌肉主动收缩 (内力) , 通过运动支撑器官与地面相互作用 (产生外力) 的必然结果, 故我们不能把起跳过程等视为物理学上所描述的理想化的非完全弹性碰撞。但就运动学特征而言, 把起跳过程的外部特征视为发生在起跳脚与地面之间的一次类似于非完全弹性碰撞的物理现象, 并将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跳脚与地面开始接触到屈肌退让收缩结束的能量吸收阶段 (挤压阶段) ;第二阶段为能量释放阶段 (形变恢复) 。在第一阶段, 起跳脚与地面冲撞挤压后由于内部应力使二者均发生形变, 如地面的凹陷、跳高鞋海绵垫的塑性形变、膝关节的弯曲等等。在这一过程中, 膝关节肌群为了阻止膝关节的弯曲而发生了退让性收缩,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缓冲。

起跳过程的第一阶段是着地缓冲阶段, 肌肉工作类型为退让收缩和等长收缩。教材所说的在着地瞬间肌肉克服的外力 (冲力) 最大, 但并不是说此时的肌肉力量是最大的, 根据离体肌肉拉伸过程的力学研究显示:当一块完全激活的肌肉或肌纤维, 以适宜的速度从一个恒定长度拉伸到另一长度时, 在其末端记录到的力, 要大于同样长度的最大等长活动的力, 且拉伸结束时肌肉力比同样长度下的最大等长活动力大2倍, 即所谓的“拉伸过程的力增强现象”。所以, 膝关节肌群的最大肌力可能出现在等长收缩结束和克制收缩开始的一瞬间, 之后膝关节肌群力量慢慢减小, 脚离地时为零。退让收缩阶段外力矩是始终大于肌力矩的, 随着肌肉被拉长和缓冲动作幅度的增大, 在等长收缩阶段二者相当。

第二阶段是蹬伸阶段, 肌肉工作类型为克制性收缩。随着蹬伸动作的完成, 肌肉力量也就随之减小, 但蹬伸过程中肌力矩大于外力矩。

2 起跳过程中的受力分析

潘慧炬在修正复杠杆模型的研究中认为在蹬伸阶段股四头肌起主要作用, 复杠杆只在伸膝后半程起一定作用, 但在退让收缩阶段复杠杆可能发挥较大作用。依照“复杠杆模型”对膝关节的外力矩进行模拟设计, 图1是起跳过程的各阶段的重力矩和地面支撑力矩的模拟图, N为支撑力, G为重力, d为力臂, O点为膝关节 (本模型没有考虑膝关节重心高度的变化) 。从图1中可知膝关节受重力矩 (MG = G×d1) 与地面支撑力矩 (MN = N×d2) 同时作用。据右手法则对力矩的方向和正负做出判断: (1) 起跳着地:重力矩和地面支撑力矩方向均向内, 为负, 所以起跳脚着地时两力矩是重叠作用的; (2) 缓冲阶段:当膝关节缓冲超过踝关节时, 重力矩方向向内, 为负, 但支撑力矩向外, 为正, 所以两力矩有抵消的现象; (3) 蹬伸阶段:随着蹬伸动作的进行, 两力矩的方向向外, 为正, 为人体离地提供动力。

可见, 着地时地面对腿部的冲力实际上是地面支撑力矩和重力矩同时作用的结果。研究显示地面对人体的冲击力, 其值能达到体重的14倍, 所以把缓冲动作看作是重力作用的结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冲力随着退让性收缩的结束而随之减小并消失, 但其能量发生了转换。至于认为是惯性力作用的说法也不太确切, 惯性力是加速运动参照系 (非惯性参照系) 内物体出现的运动状态的变化, 为了应用牛顿定律解释而引进“虚拟力”, 称惯性力。它没有施力者, 不符合力的三要素, 当然也就不能说是惯性力造成了腿部的缓冲动作, 但惯性力对肢体摆动和人体补偿运动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当物体受外力作用时, 其内部会发生不同的应力分布与出现变形形态。应力是物体在外因 (如受力、温度等) 影响下发生状态和体积改变时, 其内部任一截面上所受的力, 属内力。应力的传递伴随着能量的转换, 应力的特点是往薄弱环节聚集, 当人体的某一个面或是某一点的应力超出承受范围就会出现形变形态。在应力的传递过程中, 人体关节是应力集中的主要部位, 在起跳过程中, 膝关节肌群的退让性收缩是为了防止应力过大而使膝关节过分弯曲, 因此, 加强其肌群的退让工作能力在跳跃项目的训练中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王保成, 王川.田径运动理论创新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50-70.

[2]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2-115.

[3]弗拉基米尔M.扎齐奥尔斯基.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6-68.

抢篮板球起跳时机探析 第7篇

1 篮板球技术及起跳时机的分析

抢篮板球技术由观察判断、抢占位置、起跳、空中动作、落地后动作五个环节组成。起跳是抢篮板球技术中重要部分,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空中抢球技术的重要环节,起跳的关键是要掌握起跳时机。

起跳时机是指运动员在篮球比赛中对投篮出手不中的球进行争夺所需完成起跳动作的时间,我们知道,要掌握及选择最恰当的起跳时间,首先得对球进行观察,判断,然后迅速抓住起跳时机争夺空中位置。不同距离所需要的时间不同:比赛中运动员在限制区内从接球到球碰篮圈的平均时间为1.089";在中距离内接球到球碰篮圈的平均时间为2.03";在远距离内从接球到球碰篮圈的平均时间为2.29"。其中有3891次球弹起的高度(以球的上顶面高度计),约在3.55米以下,球的下底面高度则约在3.31米左右,仅仅有209次球弹起的高度超过3.55米(6-7米以外投篮)。[1]这就是说,争夺篮板球时,百分之九十五的次数,球的实际反弹高度是在3.55米以下的空间。这就说明,应把不同投篮距离作为我们在实践中抢篮板球与起跳时间的依据。

1.1 观察

观察是掌握、选择最恰当的抢篮板球起跳时间的首要前提,它是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在篮球比赛中获得直接感性认识的来源。在抢篮板球的过程中,当运动员抢占有利位置时,要求必须观察投篮出手球的情况,从而为正确判断篮板球的反弹方向、速度、落点、上升高度和球的下落时间、为准备起跳创造优越条件。[2]这就要求运动员在抢篮板球的过程中,在抢占有利位置的同时,眼睛仍需随球的运动而移动,观察球即将触圈或触板前的速度、运动方向、抛物线及触点,从而选择最佳起跳时机;对进行抢篮板球的运动员来说,还得观察场上其他队员的位置情况,及时选择起跳点及方向。

1.2 判断

判断是理性认识的表现(内在的),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建立起来的。具体表现在运动员作好起跳前的观察后,立即对球的反弹方向、速度球的上升高度和下落时间做出正确的判断,在正确判断球的反弹方向、速度、落点的基础上,精确判明球的下落时间和高度,对掌握和选择最恰当的起跳时机是关键所在。

1.2.1 球的反弹速度方向和落点

当球触及篮板时,是一种斜撞,如果球不旋转,回弹速度等于撞前速度,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投篮出手的球大多是后旋球,有了旋转反弹方向就有所改变,并且反弹速度降低,球的反弹方向、速度、弧度还与球碰圈的部位有关。

1.2.2 球触板反弹的一般性规律

从角的反射原理得出入射角等于出射角,投篮时如果球不进,触及篮板后必定回弹下落,落点与投篮点之间构成了必然联系。假设在45°角进行投篮,那么抢篮板球的选位应在对应的45°角区域进行;如果投篮与篮板成垂直关系,那么球具有回弹的特性,篮板球的造位应在球垂直反弹的区域,以此类推。

1.2.3 球触篮圈反弹的一般性规律

选择球触篮圈的模拟实验。在观察球与篮圈接触的变化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投篮点与篮圈某点成垂直关系。当球撞击这一点时,球的直线延长及回弹现象较明显;当球出手后并撞击篮圈大于或小于90°角时,即落点与篮圈不垂直。[3]此时球的路线变化可与撞击圈角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即入角≈出角;当球撞击篮圈水平面某点时,入角=出角。

1.2.4 根据《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王亚琦等的研究结果:

为便于统计,将篮球场投篮区域(1800)分为5个区,即左15°,右15°,左45°,右45°和中60°。(如表)

综合上述得出投篮点落点之间的一般性规律.,这为我们准确判断、正确选择起跳时机,更多地获得篮板球提供了依据。

1.3 起跳

抢篮板球,做到仔细地观察、准确地判断,是把握起跳时机的先决条件,及时起跳才能在最高点抢到篮板球。在篮球比赛中,起跳的方法为:单脚起跳(多是助跑起跳)和双脚起跳(原地起跳)二种。无论是单脚或双脚起跳,其结构都由下蹲与下蹲结束、起跳(伸膝蹬地)二部分组成,助跑单脚起跳的下蹲与下蹲结束阶段一般需0.14s完成,完成一次起跳动作需0.3s左右;原地双脚起跳的下蹲结束阶段需0.28s左右,完成一次起跳动作需0.48s左右,就是运动员抢篮板球时,完成起跳可在空中得球的这一阶段中还存在上升的时段、停滞时间。[4]起跳时机的掌握对运动员来说,这只是一种内在的心理表现。然而,起跳动作的完成时间则是起跳时机选择好坏的外在表现,它影响运动员抢篮板球的技术发挥,它是反映运动员抢篮板球的能力的重要标志。

2 提高运动员起跳时机的训练方法

2.1 个人训练法

1.判断:让队员在不同角度连续投篮,体会、判断反弹方位的一般规律并做出反应,使队员从实战中掌握篮板球的反弹方向和落点,有利于队员在选择争抢篮板球起跳时机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2.自抛自抢:队员将球向空中抛出(约3米),原地或饶步侧身起跑做单、双手抢球。根据上文得知,篮球碰圈后的反弹高度一般都在3.55以下,自抛自抢,可以提高队员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3.单手拨球补篮:队员将球打板后,冲向篮下,跳起用单手拨球或空中托球补篮。

4.自投自抢:队员投篮出手后,采用假动作虚晃变向或绕步冲向篮下抢篮板。

2.2 二人训练法

1.两人在篮下两侧站立,轮流跳起在空中用单、双手托球打板传给同伴。

2.两人一组,A在篮左(右)侧投篮,B在另一侧抢篮板球,A投篮后也向篮下冲抢。

3.教练员在不同位置投篮,二名队员在两侧冲抢篮板球。

4.两人交互抛球跳抢,一人抛球,一人抢球。抛球人可把球抛向抢球人的前、侧、后,训练抢球人判断球的落点,选择起跳点、时间、抢球方法。

2.3 多人训练法——汽球训练法

用一个汽球抛向篮圈附近,篮下密集若干人同时用单手触球,每碰一次,算抢到一次篮板球。汽球下降缓慢,可以锻炼队员掌握夺取篮板球时机、空中伸展和延长空中停留时间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加深对抢占位置的认识。

2.4 加强起跳能力的训练

提高膝关节、踝关节的弹跳训练。具体方法可采用:单、双脚的单摇跳绳和双摇跳绳(可以采用屈膝跳和直膝跳两种方式),从而建立膝、踝关节落地立即起跳的能力;

高台跳下后立即起跳(可以采用直立或半蹲姿势下跳)。,提高身体协调性的训练。具体训练方法可采用阶跳、半蹲式连续蛙跳、跨步跳、连续起跳摸篮板、双脚跨线或障碍物左右或前后交叉连续跳等。在训练中采用大强度、少次数、多组数的训练方法,提高起跳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在做出正确的观察、判断后,及时起跳,提高队员的起跳能力,在挣抢篮板球中获得胜利。[5]

3 结论与建议

1.抢篮板球的起跳时机是抢篮板球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观察、判断、起跳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缺一不可的。否则,它将严重影响抢篮板球的技术发挥。

2.在抢占了有利位置后,要求运动员仍需对球碰圈或板前和碰击的部位等情况作继续观察,眼睛应随球的运动而活动,它是准确判断球的反弹情况的主要依据,是为掌握、选择最恰当起跳时机的先决条件。

3.由于投篮的区域、球出手后的速度、球的旋转,、人射角,以及球接触篮板或篮圈的部位等因素的影响,决定球不中的反弹方向、速度、高度和落点。因而,在抢篮板球的教学训练中,要特别注意培养、训练队员根据对以上影响因素进行认真观察分析,判断投篮不中时球的反弹情况的能力,并和抢篮板球的起跳动作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抢篮板球起跳时机的掌握能力。

4.起跳是抢篮板球的起跳时机的最终表现,起跳时机的选择,不仅要根据球的反弹情况,而且还得结合自己本身的特点,精确估计并合理地分配完成起跳动作所需的时间,使之及时地、恰到好处地起跳,抢得篮板球。

参考文献

[1]黄波.抢防守篮板球的技术浅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5).

[2]王亚其.篮板球的反弹规律与进攻篮板球的拼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1).

[3]张仲景.跳远时起跳腿加速前摆的时机[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2,(4).

[4]段国军.关于争抢篮板球的几个问题[J].邵乌蒙族师专学报,2002,(23).

[5]扬烘辉.影响控制篮板球的因素及对策[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4).

起跳速度是决定跳远成绩的关键 第8篇

一、对影响起跳速度的技术因素分析

(一)包括助跑速度与最后两步的节奏。

运动员采用有节奏高速助跑的目的在于准确上板,起跳时获得较大的起跳速度。大量研究表明:助跑速度在决定跳远成绩的所有因素中,所占作用大于70%。它与跳远成绩的相关系数,男运动员高达0.943。美国人埃克认为:高水平运动员起跳腾起的初速度增加0.10米/秒,其跳远成绩将增加9.50厘米。所以,现代跳远技术特别强调高速助跑下的起跳。如鲍威尔在跳出8.95m的世界纪录时,最后6步的助跳速度达9.0米/秒。

跳远助跑不仅要获得理想的水平速度,而且要驾驭着已获水平速度进入起跳,使高速助跑与快捷起跳紧密衔接,做到在起跳时既能保持助跑所获得的水平速度,又能充分发挥垂直速度,通过二者形成的合速度取得较大的腾起初速度和适宜的腾起角度。这就要在助跑技术上控制好最后两步的步长配置,保持或加快最后两步的助跑节奏。特别是要保持最后两步步长变化小,身体重心运行轨迹起伏小,才有利于加快起跳速度。

(二)起跳由攻板、缓冲和蹬伸、摆动四部分紧密衔接组成,发挥着起跳动力的孕育、聚集和释放作用。

1. 起跳实施攻板的条件

起跳效果多半取决起跳腿下压攻板的条件。运动员实施攻板时,起跳腿积极下压,大腿前伸,小腿驱动足掌迅速上板,有利于运动员积极送髋,快速攻板起跳,减少由于起跳所造成的速度下降,从而获得较大的冲击力,激发伸肌纤群调动更多的肌纤维,以产生尽可能大的肌力来抵抗地面反馈过来的冲击力。因此,为了加快上板速度,获得较大的冲击力,应有一个适宜的着地角。世界优秀运动员起跳上板时着地角一般是66°±3°,如费歇尔的着地角为64°—69°。若着地角过小会因身体重心远离起跳脚而产生过大制动冲量,使身体水平速度损失太多,其动能的损失远远大于势能的增加。如若着地角过大,虽然能保持较大水平速度,但总冲量会减少(因地着地缓冲阶段的冲量占冲量的87%),影响垂直速度。研究表明,起跳腿的着板角与着板时两大腿的夹角呈负相关(r=0.1789),与上板时摆动腿摆动的角速度呈正相关(r=0.1789)。这说明攻板时,摆动腿发力时机要得当,摆动腿要摆动得早,前摆速度快,着板瞬间两大腿夹角小,就能促使身体重心加快前移;而起跳腿下压积极,加快上板速度,就能使跑跳结合流畅连续。

2. 着板缓冲膝角

运动员在着板瞬间的巨大冲击力作用下,起跳腿由于承受离心负荷,其膝关节屈膝缓冲是必然的。它迫使起跳腿伸肌做退让性工作,从而提高肌肉与肌腱的弹性性能,犹如有巨大反弹力的弹簧被压紧一样,使肌肉蕴含的总收缩力增大。但要取得更好的起跳效果,膝关节又不能过度弯曲,最大弯曲不要低于130°,这样才能为起跳腿的后继蹬伸创造有利条件。据对世界优秀跳远运动员的有关技术统计研究证实,膝关节的缓冲幅度(膝关节屈曲度)对垂直速度与腾起角度有重大影响。鲍威尔着板时膝角为170°,最大弯曲时为148°,膝关节屈曲变化为23°;刘易斯着板时膝角为165°,最大弯曲时为140°,膝关节屈曲变化为25°。相比之下,我国运动员庞岩上板后膝角屈曲变化为47°。这说明世界优秀运动员起跳腿的支撑能力比较强。较小的屈膝角可以在起跳过程中减少身体重心的下降幅度,使起跳腿支撑力矩加大,提高着板时对离心负荷加压的承受能力,从而有利于支撑用力,提高垂直速度。因此,应重视跳远运动员下肢力量的训练,特别要重视离心负荷下下肢肌紧张做退让性工作的能力,使离心收缩的退让性用力和向心收缩的主动用力成对应性发展,保证下肢的支撑能力与运动速度同步提高。

3. 蹬伸时机和用力姿势

跳远运动员在起跳腿着板瞬间,由于助跑的惯性及身体重心作用,起跳腿经受着很大的冲击力,加之缓冲动作的时间短,在高速助跑惯性的驱使下,很容易造成身体重心在缓冲阶段结束时,过早滑过支撑点,从而错过蹬伸用力的时机,破坏良好用力的姿势。如蹬伸发力早,为防止重心滑过支撑点,破坏良好的蹬伸用力姿势,必须把握住蹬伸用力时机,要在身体重心随惯性迅速前移而尚未到达与支点垂直面重合时,也就是刚结束最大缓冲时迅速由肌紧张的退让性工作及时转入克制性用力的主动收缩,从而加长蹬伸用力的工作距离,发挥最大收缩肌力,获得较大蹬伸冲量,而有利于缩短起跳时间,提高起跳速度,取得最大起跳效果。

4. 摆动环节

在跳远的起跳过程中,摆动环节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近几年随着测力器的问世、高速摄影机的采用,人们对摆动的重要作用有了量化指标的新认识。摆动腿快速前摆上升和急速“突停”是起跳技术的关键。前苏联的丘帕非常强调摆动腿的摆动作用,起跳腿攻上踏板和蹬伸时,由于摆动腿在前后摆臂协同下快速向前方摆动和摆到一定部位突然“制动”(包括双臂的摆动和制动),就把冲量转移到起跳腿上。起跳腿蹬伸的好坏,可根据运动员的起跳角和起跳腿离地时两大腿劈开的幅度大小来判断,两大腿的夹角大,说明运动员的摆动腿摆动动作积极用持续时间长。由此可见,摆动环节(包括摆动腿和两臂)的摆动动作,在起跳过程中的作用是相当大的。

二、提高肌肉进行克制性工作的爆发力

运动员的快速起跳能力还取决于承担起跳工作群在牵制性工作中所产生的爆发力。凡属行进间的爆发力项目,应募集体积大、收缩快的运动单位。神经刺激强度越大,肌肉收缩速度越快,这种运动单位被募集得越充分。在起跳中,运动员只能在很短暂的时间产生极限力量,因此,重要的不只是极限力量,而是其力量的产生率。现已证实,有些运动员可能并不具有最高的极限力量水平,但他们却能比未经训练者或训练经历不同的运动员更能迅速地发挥力量水平。研究结果表明:运动神经元能传导高频率刺激,这是训练的结果。为此训练过程必须注入高速训练,加快动作过程,被募集肌纤数量增多,肌肉的力量的速度就随之增大;运动单位与神经的“连线”越紧密,神经肌肉的传导通路越通畅,产生的力量就越大。所以速度又是协调神经肌肉的媒介和桥梁,跳远项目必须重视速度力量的训练。通过力量表现速度,集中速度于跳远成绩的提高上。

三、结论与建议

起跳速度是决定跳远成绩的关键。为提高起跳速度需通过以下途径去攫取综合效益。

(一)提高助跑速度,调整助跑最后几步,特别是最后两步的节奏,对助跑与起跳迅速、流畅、自然衔接很有好处,有利于加快起跳速度。

(二)适宜的着地角(66°±3°)是加大上板速度,获得较大冲击力值的前提。攻板时,摆动腿摆动得好、起摆得早、前摆速度快,能使身体重心加快前移,起跳腿积极下压,加快上板速度,增加起跳腿的冲击力值。

(三)减少膝关节缓冲幅度,加强起跳腿支撑能力,有利于提高垂直速度,减少水平制动作用,尽快完成起跳。

(四)抓准蹬伸时机,较早地蹬伸,能获得较长的重心工作距离,能加大蹬伸冲量,缩短跳时间,提高起跳效果。

(五)在起跳中充分利用摆动环节,特别是合理地掌握摆动腿的摆动角度、摆动速度、摆动幅度、“突停”制动,加上躯干的提升作用,有利于增强起跳腿对地面的压力,缩短缓冲时间,提高垂直速度,加大腾起角,加快蹬伸速度,增强起跳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森兴编译.高水平跳远成绩中的生物力学.青少年田径训练文摘, 1988, (2) .

[2]过家兴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86, 6.

[3]林益茂.试论提高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福建体育科技, 1992, (3) .

背越式跳高助跑和起跳技术研究 第9篇

1背越式跳高助跑和起跳的理论基础

在背越式的跳高过程中,助跑是为了让运动员获得一定的起跳速度,然后在跳起的瞬间快速调整身体的节奏与结构,获得最佳的身体内倾姿势,创造起跳和过杆的便利条件。助跑和起跳结合的技术是当前跳高完整技术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对正确的完成起跳、提高跳跃的效果具有直接影响。起跳就是迅速的改变人体运动的方向,尽最大的可能获得垂直的速度,同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旋转动力,保证过杆动作完成。腾空过杆是决定跳跃成败的关键,只有形成合理的杆上姿势,缩短身体重心和横杆的距离,才能利用补偿动作促使身体顺利、越过横杆。落地式跳高技术中最为简单的技术,过杆后只要保持屈髋、伸膝的姿势落下就可,已背部着垫,进而做好缓冲,预防运动员落地损伤。

背越式跳高中运动通过助跑可以为起跳取得能量,在运动员助跑起跳的过程之中,其身体的重心由助跑的最后一步摆腿一直支撑到其起跳结束,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员的身体保持持续上升。背越式跳高的助跑最大的优势在于助跑的最后几步是弧线的助跑, 弧线比直线更具有优势。这是由于弧线助跑能够产生相对的离心力,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身体持续上升也由于其承受离心力的作用,离心力牵引着运动员的身体向内倾斜,与弹簧作用的原理类似,在运动员起跳的时候将前期积累的弹性优势将使得身体朝向横杆的上方弹起。弧线助跑技术可以提高起跳效果,增加起跳后身体重心弹起的高度,与跳高技术原理是相吻合的。

2助跑与跳高的技术原理分析

2 . 1助跑最后一步的技术原理

2.1.1运动员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

运动员身体重心在水平方向的速度及其变化值大小和起跳效果能够达到的高度是一个正线性的关系。其理论的依据在:在助跑过程形成的速度激发运动员的肌肉运动产生能量。体现在:运动员助跑的速度加快时,体内肌肉存串联的成分逐渐拉长,在这个过程中,肌肉逐渐被激活,将由助跑产生的动能进一步将转化为身体的弹性能量储备在运动员的身体内,当这部分能量被释放的时候,运动员的运动速度将会更快。肌肉在逐渐拉长的过程中,身体的神经感官将产生较多发射冲动频率传递给脊延髓,从而形成紧张反射与牵张反射,也就是所谓的反馈系统。

2.1.2助跑最后一步的步长

运动员在助跑中最后一步的步长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助跑与起跳衔接的连贯性。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助跑中最后一步的步长如果适当可以增强运动员助跑与起跳的连贯性,能够减少运动员的腿在着地的瞬间产生的制动力,能够缓解释放在起跳的时候运动员的腿在着地的瞬间所承受的力,让运动员在起跳时腿部能够具有更好的蹬伸速度,起到增强起跳的效果。

2.1.3运动员身体内倾姿势

身体内倾就是利用身体姿势取得最好的起跳效果。第一,身体内倾的好处就是使得摆动腿部就是支撑屈膝,在支撑的程度并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身体重心降低,这样就可以为倒数的第二步进行腿部摆动缩短其支撑屈膝的时间,同时,提高助跑速度,缩短了起跳的时间;第二,当身体由内倾到起跳的时候,起跳所形成的髋轴和肩轴扭转的运动反向,重要可以促使运动员伸展屈髋肌群相对充分,摆腿也更加有力量,那么身体也会自然会围绕纵轴旋转,自然在跳跃的时候背对横杆。

2.2起跳动作技术

影响成绩因素处了运动员的身高、腿长、离地的身体姿态外, 还有就是起跳的时候蹬伸的距离。根据运动力学有关原理,我们知道做功距离长短将会影响腾起的高度。换言之,当做功的距离增大,运动员在跳起的瞬时速度也会变大,与此同时变长的是垂直加速度的距离,运动员在起跳后的身体重心会随着腾起高度会达到更高。

2 . 3助跑和起跳的技术衔接

运动员助跑与起跳的技术衔接能够达到的效果主要决定了助跑水平速度与起跳垂直速度转化的效果。因此,运动员在助跑中需要在保持水平速度恒定基础上,在起跳前倒数第二步时就要延长助跑的步幅和腾空时间,从而增加起跳时腿部的弹性能量,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将这种能量迅速输出。另外,起跳的时候腿蹬伸用力可以充分的利用弧线助跑过程中身体内倾斜产生的转动惯量, 从而获得更大的起跳垂直速度,从而实现完美的背越旋转过竿[1]。

3背越式跳高助跑与起跳技术教学的建议

运动员背越式跳高教学的核心就是助跑和起跳。跳高运动员能够取得良好的成绩的关键就是这个助跑和起跳环节,如何能够获得最好的助跑节奏,减少助跑速度的当中,快速完成起跳,实现理想起跳的效果,达到助跑与起跳的完美衔接,成为目前跳高项目教学与训练的主要内容。根据当前体育学的发展,运动迁移理论已经在体育领域大量运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此,对跳高助跑和起跳技术提出一些建议。

3 . 1采用迁移教学方法

迁移教学方法已经在很多运动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教学学生正确去判断、分析新旧技术的不同,改变过去学生机械性的学习,使得新旧技术之间进行积极迁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跳高助跑和起跳技术的学习中,教师要善于采用迁移教学的方法,逐渐引导学生去主动增加学习力度,逐步增加训练灵活性,促使正迁移的形成。比如学生原地双脚起跳练背弓过杆,到助跑过杆时也会用双脚起跳,这样就形成了负迁移,因此, 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大助跑起跳训练,在训练中不要求过杆,只要求助跑起跳。

3 . 2助跑和起跳结合练习

助跑练习首先就是先要学会直线跑,只有直线跑训练好,才能够去练习弧线跑。直线跑的技术要点是:跑动中步伐轻盈,身体重心提高,两臂摆动和两腿的节奏一致,在练习过程中,每个细节都要把握好,并且理解每个动作的要领。在弧线跑训练中,身体姿势就要内倾,外侧的臂和腿的幅动要比内侧大。在练习过程中,速度也是先慢后快。掌握弧线跑技术后,就是助跑和起跳技术的结合练习,练习分环节练习,包括原地快速的蹬摆练习、弧线跑然后衔接起跳练习、在行进间快速的起跳练习、起跳的腾空身体旋转练习和起跳前身体保持内倾的练习[2]。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分环节熟练后,再将各个动作链接起来,增强连贯性。

3 . 3助跑和起跳技术训练的注意事项

一般性的训练与专项性的训练结合起来,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是体育运动中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跳高运动项目,对技术和素质都是要求很高的。这就要求运动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熟练的技术技巧。因此,要掌握助跑起跳技术,就要求基本训练和专项训练结合起来,多加训练,多加运用方法,并且要注意每个运动员的自身条件进行训练,基础才能打牢。

4结语

中国摄影收藏市场的起跳点 第10篇

导火索之“原作100”

《中国摄影报》就摄影“原作”发起大讨论十分罕见,其导火线就是近年来在中国摄影圈内掀起的一股“原作热”。追根溯源,2011年8月14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著名藏家靳宏伟的收藏展:“原作100:20世纪西方摄影大师作品中国巡回展”,则是原作热的引领者。

展览差不多已经过去了6年,但靳宏伟对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主办方为业内的朋友准备了400张请柬,想不到一抢而空。圈内人士都知道这个展览的分量:它不仅呈现了构成20世纪西方摄影传统的节点性人物的经典作品,而且是在中国国内的摄影展上十分罕见的原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因此在《原作100》的前言中强调:“靳宏伟先生收藏的摄影藏品较完整地体现了20世纪西方摄影史的节点和概貌,又反映了艺术大师的精湛造诣和精神情态,同时还展现了摄影原作珍藏保护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的‘文物性’。”

就是在这个展览上,王璜生作了这样的定义:“原作”是指由摄影家、摄影艺术家拍摄后亲自进行后期制作完成,或在艺术家亲自介入指导由制作工作室按其要求完成的作品原件。展览由知名的摄影策展人蔡萌操刀。由于中国摄影圈乃至整个造型艺术圈里普遍缺乏“原作”的概念,他和王璜生把靳宏伟的收藏展命名为“原作100”,特意强调了“原作”的概念:仅靠阅读画册、印刷品来理解摄影,只能陷入到图像和图式的学习和模仿,无法建立良好的摄影学习范例与正确的摄影认识;更无法建立起一种基于材料、媒介、工艺本身所形成的摄影审美和观看方式,也无法体验照片的真正魅力与价值。

摄影圈延烧“原作热”

值得注意的是,王璜生、蔡萌为靳宏伟策划的收藏展“原作100”,还是一个全国范围的巡回展,继北京之后还在沈阳、杭州、上海、西安、广州、武汉、香港、重庆等地巡回展出,把“原作”的概念推向了全国。

与此同时,靳宏伟本人也迭出新招:他不仅继续大手笔收藏摄影作品,还在 2013年参与了世界第四大图片社法国希帕(Sipa)图片社的并购案,成为其大股东;2年后又在北京建立了希帕画廊。在这个画廊里,他通过自己的收藏展,继续推广“原作”的概念,其中既有针对西方经典大师的收藏展,如“从卡拉汉到杰夫·昆斯:来自靳宏伟的收藏”,也有针对中国当代摄影的收藏展,如“从图片到图像——来自靳宏伟的中国当代摄影150收藏”。这些展览一方面体现了靳宏伟在摄影收藏方面最新的收获,一方面也把“原作”概念引向深入。

原作热也在全国各地发酵,最特别的例子是去年10月的北京国际摄影周,主办方在其国际展单元里推出了一个《薇薇安·迈尔的瞬间》原作展。这个展览之所以特别,是因为摄影师的特殊身份:她一生的职业是保姆,她一生的爱好是摄影,直到她2009年逝世她还一直默默无闻。据说她用业余时间拍了10万多张照片,直到2010年才被发现并受到摄影界的好评,被誉为美国当代最重要的街头摄影师之一。主办方特别强调她的50件参展作品是原作。“原作”的概念演绎至此,成为这场争论的引爆点。

大讨论:原作热的反弹

在《中国摄影报》上,讨论由反对“原作”概念的人士挑起。编者按里特地引用了摄影学者顾铮对“原作”的定义:“摄影原作是摄影师以自身拍摄的底片、底版加以印放,或者委托自己认可的印放技师制作照片,并且承认此照片是自己的最终表现形态的照片。作为证明之一,需要有摄影师本人的签名。”编者按里也特地引用了摄影专家曾璜的定义:“摄影原作是有作者亲笔签名的出自原始底片(原始数据)的影像作品。”

众多摄影圈的活跃人士加入了讨论。反对“原作”概念的意见理由很多,实质性的理由则很简单,强调摄影作品与绘画相比没有唯一性,因此不是原作。然而,版画和雕塑像摄影一样,也是“复数艺术”,作品都仰赖某种特殊的工艺制作而成,而且可以成批甚至大量制作,可版画与雕塑都有“原作”,摄影作品为什么就不可以?

毋庸讳言,摄影在其发展的短短一个多世纪里经历了早期洗印、胶片洗印与数码打印这三个阶段,制作工艺的变化也给“原作”的认定带来了困难。因此,在eBay官方网站上如此界定“摄影原作”:1.宽泛定义(Loose (poor) definition):任何在相纸上“看起来像”原作的;2.常规定义(Common definition):一张从原始的底片中冲印出的照片;3.时间限定(Time-sensitive):一张原始底片被拍下后就冲洗出的照片,也经常被称为原版(vintage print);4.艺术家定义(Artist-specific):由摄影师本人从原始底片冲印出的照片;5.综合定义(Combination):由摄影师本人,在原始底片被拍下后就冲印出的照片。后面还有另一句话:对于胶片摄影来说,真能谈得上原作的只有那一张原始底片。但从摄影的定义上来说,所有从那张底片上冲印出的照片都只是复制品。

nlc202309090036

让人意外的是,讨论中许多摄影圈内的专业人士对“原作”的概念拒不接受。身为供职新华社的影像艺术品收藏投资顾问的曾璜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这场大讨论既涉及到对摄影本体的认识,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又涉及到美术馆、博物馆在进行摄影收藏时怎么来挑选作品,也是实务操作中亟待解决的课题。因此,对摄影原作的认定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他还表示,摄影原作就是媒介承载着图像,现在许多圈内人士只关注图像,却忽视了作品本身的媒介。而他之所以要强调“原作”,就是要强调作品本身的媒介。因为媒介不一样(比如材料不同、尺幅大小),结果就会不一样。

靳宏伟:收藏家支招

1980年代末赴美留学的靳宏伟,曾经是《上海画报》的业内人士,在马里兰艺术学院成为第一个获得美国摄影专业硕士学位的大陆人。他2006年开始摄影收藏,如今已经是中国摄影收藏第一人。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则表示,他并不想说服那些拒斥“原作”概念的人,但觉得有义务告诉大家,针对摄影“原作”,国外是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做法的。在他看来,在早期的摄影史上,原作也许不是问题,如湿版洗印的作品本身就有唯一性。到了银盐洗印,就有了原作的概念。而到了胶片时代,原作就成为问题了。

胶片时代,人们不得不借助限量、授权与签名等各种办法来区分原作。不过即使在胶片时代,有的艺术家还是把原作保留给美术馆收藏。他还谈到了在收藏过程中发现的一些特例:如他收藏了九十多幅罗伯特·梅泼索(Robert Mapplethorpe)的作品,都是限量的,但有一幅是独版的,唯一一幅,还有作者本人的签名。什么情况下才会有这种特别的做法?现在已经无从查考。像这样有独版作品的还不止他一个,如目前还健在的大师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又如新色彩摄影大师威廉·爱高斯顿(William Eggleston)等,也都有独版签名的作品。

数码时代让收藏家最头疼。中国著名的艺术家如杨福东、邱志杰、王庆松、张洹、艾未未等,没有一个艺术家是自己动手打印的。对他们打印出来的照片怎么确定原作?他说,连西方收藏界也没有约定俗成的做法。他的做法就是借鉴胶片,把一次性完成打印的第一张作品当作原作。即便是这样打印出来的作品,在西方还是有少数几个人作品身价超过100万美元的。如美国的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德国的葛斯基(Andreas Gursky)、美国女摄影家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英国的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他的做法是,也买数码打印的作品,但只盯着几个人,挑选艺术家个人以及代理画廊的声誉较可靠的。

摄影收藏复苏在望

在影像拍卖上已经坚持了10年而独步中国拍场的北京华辰拍卖公司,其总经理李欣女士则对笔者表示,这场大讨论非常及时。尽管今年春拍北京华辰的影像拍卖业绩相比去年秋拍略有下滑,但她却认为摄影收藏市场前景可期,一定会蒸蒸日上。因为她观察到目前的摄影收藏市场正处在收藏群体新老交替的关键时期,新买家不断进入,每场都有。同时也有少量机构参与进来。他们通过中国政府鼓励的创业实现快速致富,年轻、受过西方教育。对他们来说,关于原作的讨论好比一场及时雨,是最好的启蒙教育。

可以作为旁证的,则是已经第三届的“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日前刚刚发布了参展画廊名单,共有来自世界15个国家、覆盖24个城市的50家顶尖画廊,其中四分之一为首次亮相中国。主办方还宣布,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今年策展有了新举措,推出“连接”“洞见”“平台”三大板块。其中“连接”板块由著名中国策展人冯博一监督策划,关注国内移动影像领域的艺术家作品。这是中国大陆首个集中展示此类作品并推介收藏的博览会项目,亮点包括那特画廊(成都)、Vanguard Gallery(上海)、拾万空间(北京)等。

作为一项全新的策展举措,博览会主办方邀请了常住上海的知名策展人比利安娜·思瑞克(Biljana Ciric)联合策划。这个板块将在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上启动,还将呈现在之后各地的影像艺术博览会中。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包括Peter Beard、鸟头、蒋鹏奕、李杰、Helmut Newton、邵文欢、姜锡昊等30位艺术家参与的“洞见”板块,将探讨摄影制作过程的重要变化,以及摄影媒介从复制形式向独特的艺术形式的转变,似乎从一个侧面触及了“原作”的问题。其实,对于北京华辰的影像拍卖会、对于影像上海的艺博会,所有参与者的兴趣都是建立在作品作为“原作”的基础上的。每一个人都明白,离开这个原点,摄影收藏市场再怎么起跳都与你无关了!

浅析跳远中的起跳与腾空落地 第11篇

1. 起跳脚着板

起跳脚着板动作近似于跑步,但又与跑步有所差异,做跳远运动时要将水平速度适时转化为一种指向前上方的力量。进行转化时,运动员的起跳腿要继续向前跟进,但是这无法成为支撑的姿势,不然就会降低速度。而在起跳腿着板时,则要主动积极,动作又不可太生硬,要让腿用一个快速“抓”的动作去向后下方着板。但要避免着板动作太硬,着板时腿要尽可能伸直,保持一个118~120°的支撑角度。

起跳脚着板时,运动员要保持重心稳定,避免身体上下波动。打开髋关节,上半身正直或微倾,起跳脚要积极伸向踏板,在触碰踏板的瞬间,上身努力上提,以达到120°髋关节角度、175~178°膝关节角度,65°落地角度为最佳。

2. 起跳缓冲

缓冲动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到起跳的成功与否,缓冲的作用是为运动员向前上方用力弹起做准备。

在缓冲过程中,起跳腿与身体组成了一个“弹簧”,缓冲时,运动员的起跳腿的弯曲角度应在140~150°之间。若达不到这一弯度,则说明起跳时间过早;若超过这一弯度则说明起跳时间过晚。

研究表明,在做缓冲动作时,通过双臂和双腿的加速摆动可以迅速提高身体在整个跳远运动中的重心垂直速度,缓冲时间应占2/3左右,因此,要提高起跳和腾飞的速度,必须要做好缓冲。

3. 起跳

起跳要将身体储存的弹性势能瞬间爆发出来,形成最大上前方冲力。腿部蹬伸速度和方向决定着起跳后腾起初速度大小和方向,所以蹬伸时要提肩、提腰,动作技巧是以“摆”带“蹬”、蹬摆结合,整个身体形成一种向前、向上的提拉力,利用“蹬”的动力和“摆”的惯性力将身体带动出去。

二、腾空与落地

在腾空时,任何动作都无法改变身体重心的抛物轨迹,此时,运动员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平衡,尽可能利用抛物线轨迹,争取身体所能达到的远度,并为落地做充足准备。目前,提倡走步式跳远,此方法可以帮助各要领动作衔接连贯,以利用助跑及维持腾空时的身体平衡。

落地是跳远运动的结束动作,落地前应避免身体前倾,要使膝部主动地向胸部靠近;落地后要及时屈膝缓冲,双臂前摆,让身体快速移过落点,防止后坐。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生命意义感下一篇:主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