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公开课范文

2024-06-14

学校公开课范文(精选12篇)

学校公开课 第1篇

在一片叫好声中, 笔者反生疑云:据笔者所知, 本市至今还没有一所学校实行小班化教学, 相反超过70人的大班额学校还为数不少。而这节精彩纷呈的“公开课”, 却只有区区40名学生参加, 其余的学生到哪里去了呢?

班上一位同学告诉了我事情的真相, 原来, 为了准备这节公开课, 执教老师早在一周之前就从该班挑选了40名同学 (学习成绩和口头表达能力好的学生) 进行预演, 其余相对较差的同学, 则由班主任安排在宿舍里上自习。

笔者不禁要问:这节差生缺席的“公开课”, 值得我们为之叫好吗?抛弃了差生, 这节“公开课”究竟还有多少意义?

当然, 一堂“公开课”毕竟不是普通的课堂, 为了展示某种教学模式, 推广某种教学经验, 对“公开课”作一些精心的准备, 本亦无可厚非。但是为了追求“公开课”的完美形式, 而把差生隐藏起来, 剥夺差生上课的权利, 这种歧视差生和无视教育公平的做法欠妥。

不让差生参加“公开课”, 暴露了当下教育教学中尚且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一, 教育观念偏执落后, 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只关注优秀生, 而忽视差生;其二, 课堂教学不重实际, 不讲实效, 盲目追求形式, 套用模式。

学校公开课活动总结 第2篇

本学期的每周一节公开课活动,采取每周全体教师同备一节课同研一节课的形式。即每周的周一公布执教教师和执教课题,周四下午开展活动,在此期间其他教师也认真研究此课,为研讨交流做好准备。在活动期间主分要分为三个程序:一是课堂教学,全体教师的业务领导参与听课;二是执教教师谈教学设计意图和课后反思;三是所有听课教师和业务领导参与研讨交流。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的程雪亚校长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经常深入课堂参加听评课。每次活动后进行了认真打分。

二、全体执教教师能认真准备积极参与课堂形式丰富多彩。

每周公开课的教师课前都能充分准备,无 “做课”现象,以课堂教学本来面目,突显教学本质,尽力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求实、求新、求变。有的课堂教学体现了“新教法、新学法”,能较好地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如张静老师的数学课《组合图形的面积》;方圆老师的语文课《狼牙山五壮士》;有的探究活动较成功,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教学重点突出,能较好地突破难点,如马红梅老师的口语交际课《小枣树与小柳树》;王学华老师的数学课《分桃子》;有的教学思路和过程清晰、完整,教态亲切自然,有大家风范,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思维训练得到很好的体现,课堂合理有效,能灵活调控课堂进程;如杨丽老师的语文课《ang eng ing ong》;孙峰老师的语文课《小英雄雨来》;有的学生自主性学习体现明显,课堂设计实用有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促进了校本教研活动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此项活动不仅是我校教师的一次大练兵,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我校教研工作的开展,激发了全体教师从事教研的热情,将校本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全体教师都在执教或研讨中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大部分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同时业务领导针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的不足和教学中产生的困惑,共进行了“低年级的识字课怎么教”“如何评课”“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如何设计课前导入”“中高年级阅读课教学要点”等多次校本培训。

四、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通过活动的开展也反应出一些问题:

1、个别教师不能端正态度,参加活动不踊跃,不能虚心向他人学习。

2、个别教师不能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充实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个别教师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课堂气氛不活跃,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校公开课 第3篇

关键词:公开课,常态课,凸现研究性,内容新颖性,课堂真实性

当前的课程改革正当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从常态课到公开课,教师们都在学校关心与课题工作的开展中努力地探索着,切合着新课程标准中学生各项能力发展的目标。我们的课堂是学生求知的主阵地,是教师成长的摇篮,而我们的公开课又是常规课的拓展和延伸,丰富与升华。一节公开课往往是一个教师团队集体的智慧与结晶,是师生共同进步与提高的媒介,公开课具有展示和研究的双重性质。然而一直以来我感觉我们的公开课存在着问题。

案例1:

在一次乡镇听课活动中连续听了三节英语课,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7 At Christmas (Period 1),结合学校课题“立足课堂,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开展了青年教师“同课异构”活动。三位教师有着共同的特点,以当前最流行的“阅读课”课型研究为主,都采用语篇教学贯穿课堂,多媒体中的图片与内容有很多的雷同,而且前阶段刚刚也听过别的学校老师上过,有点象“拿来主义”的性质,因为有位老师个人的驾御能力和个性特征并不适合这一操作环节,“表演”很难到位。

一、抓住主题,凸显研究性

其實刚才几位教师在上公开课时,抓住了一点“英语教学要以学生兴趣为前提,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内容”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紧扣主题“立足课堂,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但是很明显有些东西拿来课堂效果很好,有些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操作。我觉得教师公开课的设计要以学生原有的学习能力为前提,以自己平时的教学经验和能力为基础,不是感觉好的、花哨的内容拿来就适合自己,相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就听课听到一位乡镇老师的好课,她在公开课中什么花哨的形式也没有用,只是跟自己学生默契配合地使用了一些传统的教具和教学形式,多媒体都没有,感觉自然清新、真实朴素,学生学习的效果很好。

公开课的主要功能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推广教学经验和提升教学质量。老师们过多地强调公开课的形式化、表演化和作秀的功能,就不能很好地凸显对课堂的研究和探索意识,并彰显个性。所以教师应树立“只有平时注重教学智慧和经验的积累,才能上出属于自己的好公开课”。

案例2:

一次我上公开课,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 8 Open Day,我刚开始自己独立备课,通过试上教研组老师听课帮我修改,又试上了一遍,感觉学生的理解与配合很到位。正巧的是别的学校老师也上这节课,我就去听课取经,回来“移花接木”,把很多本属于自己的观点忍痛割爱删除,。结果上下来感觉还没有自己备课内容来得熟练、精彩。我校一位老师正好也要上这节课,她也是匆匆把我的资源借去,重新包装。她上完这节公开课后告诉我她课的特点就是“萝卜开会”——一盘大杂烩,没有新意。

二、独辟蹊径,选择内容新颖性

当前公开课的授课内容和方式有模式化的趋势。创新往往意味着会失败。老师们喜欢开别人开过的课,采用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导致因循守旧,教学模式千篇一律,创新意识不强。那位授课老师的教学风格与我教案内容不相吻合,虽然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不能生搬硬套,“课堂不是筐,什么东西往里装”。在材料猛烈堆积过程中,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遭受“狂轰滥炸”,丧失了理应有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公开课的反思让我坚信只有找准新颖性的内容,才更有火花迸发。我记得一位老师公开课选择了无人问津的课文语法知识点作为重点内容。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回避语言知识的教学。不好操作以及难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很多人望而却步,但是这位老师大胆尝试,教学中采用语言知识化的教学方式,使听课老师耳目一新,启发很大。教研室领导多次提到这一课改的成功案例,激发了英语老师对课堂语言知识教学的积极思考和激烈辩论。这位老师独辟蹊径,教学内容选择有新意,教学设计有创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案例3:

一位老师执教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9 Shapes ,良好的个人素质,扎实的基本功,漂亮的多媒体课件,跌宕起伏的教学环节,滴水不漏,尽善尽美,但是这些看似花哨却不实用的“花拳绣腿”很难被移植到常态教学中去。其中一个环节是学生说饶口令,这内容我都没看清,更没有听清,好奇的我过后就问学生:“你们提前彩排过吗?”他们毫无掩饰地说练过了。我在想:跟我一样的后进生他们会怎样想,是不是不带我玩?也许是我多虑了,但是我也真得是想参与。这节公开课上一些需要机会的孩子没有更多地参与到。除了这点我们拷贝了这位老师的课件回家上课,每位老师都说环节多来不及上,学生被漂亮的课件分散了本应属于学习的注意力,一节课下来等于没学,下节课还要重新教学。究竟怎样的课算是一节好课呢?

三、求真务实,体现教学本色

公开课的设计与平时的教学差距太大,超出了所有学生常态下接受知识的宽度。公开课要有值得“公开”的内容,教师不能是演绎现成的“教案剧本”。我们说要多么训练有素的学生才有这样的学习密度,而老师每天要是这样备课、上课该有多累。公开课中的学生是不是每人都象热闹的课堂表现一样,学得到位、扎实。相比常态课,是不是真得优势明显呢?公开课要有值得“公开”的内容,现在的公开课不够公开,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真实的课应该更多地还原课堂的本色。预设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真实操作相结合,真实的课是应该有缺憾的,课堂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唯有真实,课堂教学才能得出科学、可信的结论。

参考文献:

1、陈琳等的《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2、《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3、《中小学外语教学》2011.第7期

学校公开课 第4篇

传统淬出精华

对于武汉体育舞蹈艺术学校的学生来说, 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无比紧张, 也无比充实。因为除了期末考试之外, 学生们还要准备公开课的展示活动。

据李跃辉校长介绍说, 公开课的展示活动实际上是学校的一项传统, 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进行一场公开课展示。一开始举办这个活动的初衷主要是为了通过公开课来检验孩子的学习情况, 校领导以及主要负责专业的老师会去看课。后来, 这一传统逐渐发展成邀请学生的家长们前来观摩。到现在, 公开课上学校还会请湖北省的一些行家或者舞蹈专家来点评教学, 鉴定孩子们学习和训练的成果。“请来的这些老师和专家会帮我们调和一些问题, 找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或者需要改进的地方, 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改善教学质量。”

今年, 武汉体育舞蹈艺术学校的公开课展示格外精彩。展示的时间持续一个星期, 从周一到周五, 学校的每个班级都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自己的展示。在展示的环节中, 体育舞蹈专业和舞蹈专业的展示按照班级分别进行。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展示的内容主要以标准舞和拉丁舞为主, 另外还有一部分中国舞的内容, 舞蹈专业的学生展示的内容就完全是中国舞。他们表现的多为一个人的剧目或者片段。也因为如此, 舞蹈班的其中一个班级展示从早上8点半持续到了下午2点。尽管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结束, 但是这些剧目都是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点编排完成, 前来观看的领导、家长、老师们也非常尊重孩子们的劳动成果, 认认真真地看完了每一个节目。

台上的完美, 台下的汗水

台上的完美, 台下的汗水。对于学校来说, 公开课的展示是一项传统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 却是他们一学期的汗水和付出。这样的展示, 不仅能体现出孩子们的临场发挥能力、表演能力, 而且也能最真实地反映出课堂的教学和学习情况。

李跃辉校长介绍, 在平时的教学中, 体育舞蹈专业的班级并没有明确地区分出拉丁舞班、标准舞班, 孩子们都是双项一起学习。而且, 一些舞蹈能力较强的女生, 还会被选出来去学习中国舞。有些班级的老师还会进行多元化教学, 让体育舞蹈班级的学生们多接触一些民族民间成品舞的训练和学习, 一方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 也会拓宽孩子们的知识面, 增强他们的表演能力。所以在今年的公开课展示中, 体育舞蹈课堂的展示也增添了很多表演的成分, 在内容上不仅仅局限于课堂, 在编排上也更加情节化、剧目化。

在中国舞方面, 学生们在课堂中除了有芭蕾基训之外, 还会接触到古典舞基训、民族民间舞基训。武汉体育舞蹈艺术学校一直以来非常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这一点, 在课堂中都能得到最完整的体现。不管是个人的展示还是集体舞的展示, 展演的作品诠释了孩子们学习中的一点一滴。

“因为我们常年的坚持, 老师都很重视这个公开课。展示中, 老师和学生会把一学期的教学内容编排成一个循序渐进、有层次感的节目。无论是芭蕾舞, 还是标准舞、拉丁舞, 都有一些表演的成分在里面, 让老师和家长观看时有一定的观赏性。孩子们在进行公开课的前期准备过程中, 也能感受课堂以外的东西。”

展示、提高与腾飞

公开课展示孩子们都会花很长的时间来准备。体育舞蹈专业的学生通常在展示前的两个月就开始编排, 中国舞的学生往往在学期开始就着手准备。

然而, 学校的展示课并不只是走走形式, 仅供大家观赏。公开课的展示之后, 学校还采取课后点评的办法, 评委老师会在打分记录表上记录他的评语、想法和建议, 对展示课进行点评。整个环节, 所有的专业课老师都必须参加。

学校开展公开课意义 第5篇

——湘南中学2016年公开课活动小结

内容摘要:公开课是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和重要载体;是一项最常见、最基本、最典型的教研活动;是一种课堂教学观摩、交流的形式。公开课不仅要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的对象,同时也要成为教师同行讨论的载体,这才能促进教学的改革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湘南中学 一节好课的标准 导向性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我校公开课从2016年9月20 日分年级开展,截止11月3日全部完成,全校共计166名教师完成了公开课,参与听课教师累计达1319人次,学校教师人平听课节次达到8节,整个公开课活动中只调了5节课,没有出现因为调课引起的教室空堂无人上课的情况,教师的正常上课秩序没有被打乱,无论是上课质量还是听课参与率都达到了湘南中学教学历史得最高,数据统计率、准确率高,而且教学风气大大改善。学校组织公开课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对教学起一个正面导向作用。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另外特别感谢全体教师的辛勤付出,很多教师工作量大,但仍能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后积极参与听课,课后及时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一、公开课活动的导向作用

在本次公开课活动中,90%以上的教师能在上课第一道铃响之前就到教室准备,做好了候课工作。95%以上的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预科因为客观原因没有多媒体不算在内),90%的班级搞好了教室卫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整洁、有序的环境。更重要的是通过公开课活动的导向性,全校教师都清楚了上好一节公开课应该要注意那些步骤和环节。二、一节好课的标准

上课教师在上课铃还未响起就已经在教室候课,精心准备了导学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粉笔字板书工整,字迹漂亮;教学中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了学生较为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认真听课,师生互动好,班级教室卫生也好。按这样上的一节课肯定能算得上是一节好课,这也是我们希望上课教师能达到的一个标准。

在这次公开课中,很多教师因为有了参照标准,所以在某些方面做的非常好,整个学校的教学风气明显得到改善。有一些教师开玩笑说,课上得好不好没有办法控制,但是在上课铃响之前进教室,把第一题的A选项拿到再说;有些教师也抱怨说制作多媒体课件很麻烦,为了上这节课而被迫的,因为评价中不使用多媒体的会选D,影响自己的评价分数。这些都说明了虽然评价方式不完善,但公开课的活动对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课堂教学需要我们思考如何在课堂上搭建学习的平台,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思维为核心,以活动为主线”的“两心一线”课堂教学思路。很遗憾的是这次公开课和以往的课堂教学一样,虽然很多教师精心准备了,但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好。

三、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讲的太多,课堂角色定位不准。部分教师过分夸大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然而,不少教师为了片面追求教学任务而面面俱到,采用是灌输式教学。导致讲的过多,恨不得四十分钟把这个章节的知识全面讲透,完全没有考虑学生能否接受。

2、课堂观察不够,缺乏教学调整。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要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在课堂中做出准确的判断,然后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教学。不仅要调整自己的教学难度和进度,还要调整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参与状态。但我们一部分教师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一味沉浸在教学思维当中,根本不观察学生,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视而不见,教学调整也就无从说起。在学校的督导课、公开课中,即使有很多教师在教室后面听课,也会出现学生上课睡觉,课堂参与度不高的情况,这说明了上课教师缺乏教学调整,对课堂的观察不够,课堂驾驭能力不强。

3、处理课堂违纪的方式方法不妥当。在课堂上,教师是管理者,从上课第一道铃响起后,整个课堂就是属于上课教师了,但是不少教师放弃了管理者的责任或者说没有履行好这个责任。个别教师要么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视而不见,比如迟到,趴在桌子上睡觉,看课外书等;要么把违纪的学生罚到教室外,用一种简单而粗暴的方式去管理与教育学生。

4、个别教师随意性大,工作敷衍塞责。

学校是一个大家庭,需要大家齐心协力,认真对待。在本次公开课活动中,抛开因公务有事和学校临时课程调整有上课任务外,有些教师不按学校要求参与听课,觉得听课是额外的负担,学校也不会对不参与听课的人员进行处罚,所以多次不参与听课。在听课过程中,有些教师没有如实认真填写好课堂评价反馈表,一些客观性非常强的题目胡乱填写。比如上课教师明明没有使用多媒体,他却偏偏在评价表中评定该教师使用了多媒体;选项统计的出错,主观评分不打,参与听课的教师姓名不写等等。

4、学校的学术研究氛围有待加强。

(1)部分教师存在着“老好人”思想,不根据实际情况随意给上课教师打高分,评价表中就出现9个A外加主观评分10分,最后得分100分的怪现象。

(2)在评价上课教师时,部分教师光说好话,掩盖问题和不足。

四、关于学校公开课的思考

1、公开课是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和重要载体;是一项最常见、最基本、最典型的教研活动;是一种课堂教学观摩、交流的形式。公开课不仅要成为教师自我反思的对象,同时也要成为教师同行讨论的载体,这才能促进教学的改革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2、学校组织听课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而不是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等级排列与量化评价。我们强调的是公开课的导向性,对于分数只是一个参考,没有任何一个分数能真正反映人的实际水平,包括高考。本次公开课评分,有的教师回避打分,有的教师则尽量打高分;有的教师完全忽略分数的评价作用,有教师则过于执拗于分数的高低。

3、教研评课,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对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确立现代教学观,及对其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评课还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向前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中国教育教法》

也说“公开课” 第6篇

课堂需要留白,有留白才会有生成。“表演的课堂”也有其可取之处,也有其让人回味的精彩;“表演的课堂”也会带给孩子们很多收获,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积极向上的情感;表演训练的过程就是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他们由原来的“不会说”、“不敢说”变得“会说”、“敢说”。几位在教学方面“有一手”的同行曾对我说:“我最喜欢参赛老师借我班的学生上公开课,在上完公开课后的一段日子里,班上的课最好上了!”上公开课,听课者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取舍,不断地生成,不断地碰撞。当然,经常地这样“表演”是不可取的,任何一个普通的教师也无法去这样经常“表演”,偶尔的一两次“表演”其实无伤大雅。

没有了公开课,可能要丢失很多次大家在一起深入研究的机会,正是有了公开课,才让大家的心“沉”下去、静下来。“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有灵光。”同伴相互交流的过程,大家各抒己见的过程,给了我们教学的灵感,使理念得以更新,经验得以升华。公开课的准备阶段,就是教师集体教研的阶段,每位参与的教师在教学能力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由此,我认为公开课有三大好处:

一是给我们传递崭新的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常提常新,广大一线教师从不同的层面真切感受到“新课程理念就是好”。可是与传统的教学观念相比,究竟“好”在何处?怎样让自己的课堂也跟着“好”起来?部分教师却一头的雾水。公开课正是连结新课程理念与教师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载体。公开课犹如星星之火,听课教师就像柴禾,一旦点燃,必将形成燎原之势。

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什么是交流探讨的好形式?我觉得首先是公开课,其次才是专家的讲座或书籍。当然,公开课可能受地域或学校差异的影响而表现良莠,但确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广大教师参与新课程实施和研究的积极性。如果我们抛开教师学习新课程过于功利和感性的一面不说,公开课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确实比任何形式的学习都要直接和有效。

二是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教学参照。公开课最大的特征是示范性,这是它与常态教学的明显区别。在公开课的课堂上,信息传递的对象不仅是学生,更主要的是教师。因此,常态课好比是教师的“自留地”,在遵循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想怎么“掘”就怎么“掘”,而公开课则是教学的“示范园”,它更多的是引导别人怎样去做,它始终追求着这样一种境界:教师在课堂上语言生动,具有感染力;教态洒脱自然,富有激情;教法精当,洋溢着布局之美;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充满着生命的活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许多优秀教师直言不讳地说:“好的课堂就像是一台戏,内核是火热的,真正走进孩子的心中;外表是活泼的,吸引着孩子置身其中。”一堂优质的公开课就是要为我们塑造这样的典范。

三是唤醒了我们强烈的成长意识。如果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那么公开课就是一出精致的“课本剧”,教师听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欣赏的愉悦,有情到深处的震撼,也有局部处理不当的遗憾……教师在听课的过程中绝不是“跪着”听的,他们更多的是用自己的教学经验来审视和同化。有了这一心理过程,公开课就成为教师“自助式”成长的重要支撑环节。在听课者眼中,这不仅仅是一堂公开课,而是像暴风骤雨,把各自的心绪浇了个酣畅淋漓。当他们把这种心情带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时,将激发起无穷的探究热情。

有的课堂教学提倡“扎实朴实,返璞归真”;有的课堂教学则提倡“生动活泼,时尚创新”。它们各有取舍,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不能以偏概全,应该沟通互补,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滴水瓣花总是情,万紫千红春满园”。

有了公开课,无论是授课还是听课,教师在教学中欣赏,在欣赏中教学,教师就会胸襟开阔,气度恢弘;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就会心智灵慧,行为机敏;就会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就会习惯于“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作者单位

禄丰县黑井小学

公开课不是作秀课 第7篇

事情大致是这样的,学校通知我们三位老师,明天区上要来人听课,让我们准备一下。因为刚参加工作才两年,所以不知道“区上来人”的深刻含义,因此只是按照常态课来准备。恰好那是一节复习课,我主要从知识的体系、上课的环节梳理了一下,不像现在有多媒体设备,当时只有课本、教案和粉笔。

第二天早上,自习课还没上,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就独自到我们学校来了,她先看了我的教案,并没有说什么,然后第一节课就听数学课。下课后她就一句话:“这就是你准备的课?”我说:“今天我刚好上到这一节课了,新课还不能讲,是复习课。”随后她到校长办公室说:“把这个老师赶快换掉”。

事情过后我才知道,这次要上的课是要展示给全区教师,那时还没有区级公开课、优质课之类的说法,因此我错失了一次展示的机会。公开课应该是什么样的课,蒯威老师在文中提到一些看法,在文中第二段和第五段都提到了同事的关心及个人的看法,我非常有体会,在我工作十年之后,为了应对公开课、优质课、新秀课等等的名目繁多的作课,老师本人、校领导及教研组等为某一个人能够做出好课,不厌其烦,四五遍甚至于十几遍地试教,发现问题,精心设计,运用多媒体手段打造精品课展示给大家,一堂课耗费了大家无数的智慧和精力才完成,当然达到的效果是一荣俱荣。其实这种作课对现实的课堂教学有多大的帮助呢?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每一节的积累来完成的,绝非一节“优质课”就能达到目的。“优质课”不能掩盖“常态课”的真实状况,时间和精力也不允许我们去“秀”。

在第四段中,蒯威老师所提的“在不少老师眼里,要上一节公开课,不试教一两次,跟没备课就上课的感觉差不多”。在我们身边的确不乏这样的老师,大家都热衷于这样的表现形式,课堂上下的功夫自然会减少了,我们的基础教育恐怕只能是“造假”的课堂、“倒退”的教学了。目前功利主义已经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从公开课到评优课,所有人的目标都是获奖、拿奖。大实话。我们更要为教育的进步和教学的提高不断探索,同事之间通过“常态课”、“推门课”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研究教材教法,在探究中前进,积累经验,推陈出新;去外面听课,听专家讲座,学习他人的长处,吸取好的、能为我所用的东西,然后展示在常态课中。如果需要公开课,就把自己真实的、最好的、有血有肉的课展示出来,让同行、同事去评价,让优点闪出火花,让缺点不断得到纠正或改进,归根结底就是用真实的常态课去“公开”,把“作秀”的成分尽量减少,回归本真,回归原味的课堂。蒯威老师在不同场合听薛法根老师执教《鹬蚌相争》一课,每一次都有所不同,他认为这才是灵活的真实的课堂表现,如果薛法根老师在不同场合都讲成一模一样的课,恐怕大家对他的评价就是另一番模样了。每一堂课对老师都是一次演出的机会,潜下心来,吃透教材和大纲,夯实基础知识,提高驾驭的能力,不断地研究,不断地进步,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堂常态课成为有所得的“真”课,而非“秀”课。

在第五段中,“为‘裸课’点赞,并不是说我们反对磨课,反对改进课堂的不足,而是强调要尊重每一堂课的正常形态,因为每一堂课都有自己的精彩”。这是实事求是的大实话。我们更要为教育的进步和教学的提高不断探索,同事之间通过“常态课”、“推门课”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研究教材教法,在探究中前进,积累经验,推陈出新;去外面听课,听专家讲座,学习他人的长处,吸取好的、能为我所用的东西,然后展示在常态课中。如果需要公开课,就把自己真实的、最好的、有血有肉的课展示出来,让同行、同事去评价,让优点闪出火花,让缺点不断得到纠正或改进,归根结底就是用真实的常态课去“公开”,把“作秀”的成分尽量减少,回归本真,回归原味的课堂。蒯威老师在不同场合听薛法根老师执教《鹬蚌相争》一课,每一次都有所不同,他认为这才是灵活的真实的课堂表现,如果薛法根老师在不同场合都讲成一模一样的课,恐怕大家对他的评价就是另一番模样了。每一堂课对老师都是一次演出的机会,潜下心来,吃透教材和大纲,夯实基础知识,提高驾驭的能力,不断地研究,不断地进步,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堂常态课成为有所得的“真”课,而非“秀”课。

曾经有位教育界领导说过:公开课上如果觉得课件没有用的话,就不要用了,做我们的常态课,不要为作课而‘作秀’,一看就是两张皮。”笔者对此深以为然。

公开课最好是常态课 第8篇

就在我感觉得意洋洋时,身边一位同事悄悄地问我:“小蒯,你这节课有没有试教啊?”我一愣:“这个真没有!”这位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课你有一周的准备时间,一定要试教,请学校老师把把关,听一听大家的意见!”我心头一紧,刚开始的那点小得意烟消云散,只有不住地点头称是。

从心底讲,我真诚地感谢这位老师对我的关心与指点,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样的指点比起课堂上的指导更加宝贵、更加重要。因为试教,有时候不是专业的需要,而是一个姿态,是一分诚意,更是我们身边特有的交际文化。但,要放回教学的真实状态,我还是愿意踏踏实实去钻研教材,去想象课堂,最后在那一节课上尽情挥洒。精彩也好,失败也罢,都算是常态课堂的一部分。记得接到这次公开教学任务时,我把教材反反复复读了十多遍,法布尔可爱淘气、酷爱昆虫而且无比执著的样子深深地印入脑海。那又该怎样教学呢?再读文本,课题一下吸引了我,“装满昆虫的衣袋”,在法布尔的衣袋里,表面上装满了昆虫,还“装”着什么呢?不就是他对昆虫的热爱与对兴趣的执著追求吗?如果从课题切入,把这个问题作为统领教学的核心问题,就能引领学生从表面到深层的阅读感悟。想到这里,我也不禁兴奋起来。我是一个动态思维的人,思考问题的时候经常要不断地走动。双休日,我带着课堂上的问题在小区边一连走了四五个小时,一遍又一遍地想象着课堂教学的情景。随着细节一个个饱满起来,教学语言一句句清晰起来,不仅不觉得疲倦,反而特别期待课堂时间的到来。就是带着这份期待,我走进了课堂,这大概就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高峰体验吧!而事实上,这节课上也有不少的瑕疵,比如一些引导的语言指向还不太明确、PPT字体颜色影响学生阅读、有个别课后问题没有落实等等,但这才是真实课堂的常态。

在不少老师眼里,要上一节公开课,不试教一两次,跟没备课就去上课的感觉差不多。不可否认,试教也能让我们从课堂上了解更多孩子真实的状态、想法,也会让我们在设计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暴露出来。但每一堂课我们面对的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每一堂课都有无法预约的精彩。这让我想起眼下的一个热门话题———春晚。有位著名主持人,凭借自己主持的《星光大道》吸引了大量粉丝与积攒了超高人气,成为春晚主持人之一。但大家总觉得他在春晚上的那个幽默和抖的那个包袱不是原来的味道,一点儿也不好笑。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春晚上那是经过彩排的“幽默”,而不是临场发挥的。可见,比起裸课上那份独有的期待与体验,试教的价值也是有限的。

为“裸课”点赞,并不是说我们反对磨课,反对改进课堂的不足,而是强调要尊重每一堂课的正常形态,因为每一堂课都要有自己的精彩。我曾经在不同场合听过薛法根老师执教《鹬蚌相争》,每次教学都有所不同。有一回,是借一所民工子弟学校教学,竟然同样精彩纷呈。课后交流时,薛老师真诚地说,课前听主办学校介绍了情况,自己也作了一些调整。说是“一些”,其实从整体设计到问题引导都作了许多改动。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进行试教的,课堂上的精彩一定是来自他精心的预设、多次同课教学的经验,或许也有一份在课堂上对于民工子弟的期待。

学校公开课 第9篇

1 基本情况

1.1 课前准备阶段

调节好情绪, 保持适度的紧张;收集资料, 精心设计;以PPT为平台, 精心制作课件。

1.2 课堂教学阶段

依据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该公开课从5个环节展开教学, 即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后回顾和布置作业。

(1) 组织教学环节:先检查学生出勤率, 然后用英语提出两个日常问题, 要求全班回答, 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2) 导入新课环节:先问题式导入, “Do you like to travel?Why?”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播放英文歌曲, 引导学生听到关键词“London”, 准备开始一次愉快的“伦敦之旅”。 (3) 讲授新课环节:第一步利用3幅图片对伦敦进行简单介绍。第二步播放视频, 引出第一个景点“The River Thames”, 同时播放文字部分的音频, 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第三步呈现图片, 引出第二个景点“The Big Ben”。在“领略”了大本钟风光之后, 学生展示和用双语介绍自己设计的各类时钟, 以此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第四步讨论问题, 引入第三个景点“The Tower of London”, 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并翻译, 引入词汇学习。介绍分类、联想的词汇记忆方法。第五步由段落中的长难句, 引出语法学习。要求学生找出句中的否定词, 总结出the double negative的语法功能。 (4) 课后回顾环节:让学生自己总结中心思想、进行课文小结。 (5) 布置作业环节:要求学生完成本节课后的单选和阅读练习, 并尝试用语法点造句, 提高学生语言输出能力。

1.3 课后研讨阶段

公开课结束后, 由教务科组织教学评议。大家一致认为:教师精神饱满、准备充分;课堂气氛活泼;对教材处理得当, 重点突出;教学设计连贯;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媒体应用得当;教学过程中, 注重及时鼓励学生并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整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2 反思

教师在公开课后的自我分析和反思十分重要。我国著名学者林崇德曾说:“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2]

2.1 反思“得”

达成了本节课预设的各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中, 重、难点较突出。通过层层铺垫、由易到难的设计, 帮助学生逐步突破难点, 突显重点。重点学习了伦敦三大景点, 掌握了语法the double negative。能力目标中, 学生通过听录音, 用英语进行关于travel的讨论及介绍时钟的设计, 通过全班朗读课文、用重点词语造句等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学习策略中, 通过每6人一组的小组合作学习, 整理出观点、设计出图案, 对学生进行了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尝试了用教学魅力去打动学生, 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真实的情境中, 调动学生的热情, 真诚的表扬与善意的批评并重。导入部分利用图片和问题的新颖性, 切合学生实际, 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生动的幻灯片使教学内容更直观,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本节公开课, 笔者正确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 尤其是在学生展示和用双语介绍自己设计的各类时钟时, 切实遵循了“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特别是任务型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 指导学生通过个人回答、同伴配合、小组讨论等形式, 完成较难环节;借助了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2.2 反思“失”

此次公开课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时间分配上:在备课时因为高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导致时间上把握不够准确;口语速度略快导致部分平时比较依赖中文的学生理解不充分。教学环节上: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不够巧妙, 应让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自然、和谐。课堂用语上:不够简洁、高效, 应加强课堂用语的学习。要尊重学生, 赏识学生, 而不是一味地表扬学生, 应注重评价语的多样性, 引入分层次评价;学生出错时, 不应立即指出, 以免打断学生的英语思维, 应采用“延期纠错”法。

3 探讨

3.1 对公开课的看法

长久以来, 一些人对公开课持怀疑态度, 甚至对公开课深恶痛绝。他们认为, 公开课就是“造假课”:从教学对象看, 执教者多选择整体素质较高的班级和班级中发言较积极的学生;从教学内容看, 执教者多选择较浅显的内容;从教学设计看, 执教者必定反复推敲所有的问题;从教学手段看, 执教者多采用能增强课堂气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他们认为, 公开课违背了课堂教学应让学生先准备的基本规律, 违背了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规律。的确, 在当前的公开课中, 存在着许多让教师两难的问题, 作为教师, 造假不是本意, 但为了公开课的效果, 有些事又不得不做。最后导致的结果是, 很多教师不想上公开课, 甚至怕上公开课。笔者认为, 公开课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3.2 公开课的促进作用

3.2.1 公开课能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公开课可以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智慧。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公开课一般都要经过备课、讲课、说课、评课和反思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了教学、研究、交流和反思等重要的教学活动[3]。公开课可以促进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上完公开课, 教师往往会思考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 哪些地方比较成功。这一反思过程有助于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外, 公开课也可以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如果能把自己如何准备公开课以及授课的得与失总结出来, 并运用相关的理论进行分析, 撰写成教学论文, 或进行课题研究, 无疑会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3.2.2 公开课能提高听课者的专业素质

公开课承载着示范和研讨的功能, 值得教师去听、研讨、学习。听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学习的过程[4]。通过观摩, 和自己的课进行比较, 吸取精华, 改正不足。授课教师如何运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设计, 如何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如何处理教学的重点、难点等, 这些往往都是听课者特别关注的地方。互相听课, 课后反思, 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

4 结语

短短40分钟的公开课尽显授课教师的知识底蕴、教育智慧和职业境界, 它是教师平日教学技能的浓缩。公开课需要多方面的反思, 在反思中探求一种更适合校情、学情的授课方式, 才能充分发挥其公开、观摩的效用。此次公开课, 笔者学会了在学习中寻找思路, 在备课中打磨教案, 在集体中寻找智慧, 在反思中完善自己。公开课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必由之路, 也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摘要:介绍一堂英语公开课的基本情况, 并进行深刻的反思, 探讨公开课对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促进听课者提升专业素质的作用。

关键词:公开课,反思,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简编本)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2]郭华.公开课——日常教学的理想化及合法化[J].教育科学研究, 2003 (6) :13-15.

[3]徐巧萍.对职高英语公开课《Weather》的总结与反思[J].中等职业教育, 2010 (6) :29-30.

学校公开课 第10篇

采用公开示范课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 对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对推进新课程改革走向深入具有重要作用。但时下一些公开课研讨活动中的“话语霸权”现象, 使公开课在公开的场合得不到“公开”的评述和探究, 失去了公开课应有的意义。下面结合近期本人经历的一次高中新课程公开课活动, 就“话语霸权”问题谈一点认识。

一、表现及影响

公开课研讨活动中存在哪些话语霸权?细细推敲下来, 我觉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行“霸道”

不久前, 苏州市高中新课程公开课在我校举行。按常理, 公开课上完, 点评教师就应像交警疏导交通一样, 能给教师指明新课程实施的正确方向。但笔者在评课现场看到不少点评教师, 就像带头不遵守交规的警察, 闯红灯, 乱穿马路, 横行“霸道”, 使本应有序的教研活动变得面目全非。这种随意的“霸道”行为,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情化的倾向。点评教师过于讲人情, 就不能客观评价上课的情况。特别遇到上公开课的是“关系户”时, 那么在说亮点时, 就会大肆渲染, 甚至刻意拔高;而谈问题时则是轻描淡写, 甚至回避。二是空洞化的语言。不少点评教师能对新课程的理念、课堂教学的艺术等滔滔不绝, 而具体到某节课, 就不能说出好在哪里或不足在何处。给人感觉点评细节缺失, 避重就轻。三是点评内容程式化。每节课的点评内容大同小异, 诸如语言流畅、板书工整、教态自然、手段多样、重点突出等。点评内容常常程式化、模式化, 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语。四是教学理念缺失。点评教师通常只评是否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内容是否充实, 而不评是否实现了课程要求, 没能在教学理念上给听课教师更多的帮助。例如对上课教师处理教学内容单一化、浮泛于表面等问题往往视而不见。

2. 放“霸言”

“霸言”, 就是以权威的身份把持话语权, 为评课定基调。由于点评教师习惯行“霸道”, 自然就习惯放“霸言”。于是研讨会往往没有了研讨, 变成了专家、骨干教师包场的讲座, 评课就成了“一言堂”。由于缺少授课者与评课者的互动, 缺少专家和普通教师的互动, 缺少民主交流和研讨, 自然就少了思想的碰撞和思维的开拓。另外, 由于有专家、骨干教师的“霸言”在先, 基调已定, 所以其他听课及上课的教师面对“权威”只能恭敬地听, 不能、不会也不敢大胆地讲自己的想法。于是, 所谓的评课就变成了专家、骨干教师海阔天空地评, 其他教师则沉默是金。即使个别教师被点名发言, 也往往人云亦云。评课者少, 观望着多;主动的少, 被动的多;互动的少, 单向的多。这样的评课, 为假评课, 难以形成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热烈气氛, 想以此来促进课堂变革的的美好追求就会大打折扣。

3. 做“霸主”

组织公开课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通过公开课的引领作用来推动区域内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进而更好地服务学生。但在实际的公开课评课活动中, 我们很少见到学生的踪影。评课时把学生放在一边, 只有专家做“霸主”点评授课者, 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其局限性在于:教师点评教师, 难免会从单一的教师的角度来审视授课者的教法, 至于教法是否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 以及学生是否能接受, 接受多少等问题则很少讨论。其实, 作为局外人教师很难从学生学法的角度审视课堂教学的真实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理应是评课的主体之一。让学生参与研讨, 让执教者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最真实的声音, 这对授课教师和其他听课教师都会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总之, 评课活动让学生隐身、隐言, 使我们对一堂公开课缺少多角度和全方位的品味, 无论是对评课主体的多元化和民主化建设, 还是对教学研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检验, 都是一种羁绊。

二、话语霸权产生的主要原因

反思公开课研讨活动中的种种话语霸权现象, 不难发现它们产生的原因。

1. 从组织环节看, 重课前准备, 轻课后研讨

组织者和承办方简单地认为只要选好了执教者, 抓好集体磨课和试课等环节, 能保证推出的课有一定的质量就万事大吉了。由于重课前准备, 轻课后研讨, 造成研讨环节准备不充分。于是在研讨时随意性很大, 容易让专家产生话语霸权, 而他们一旦把控话语权, 一般教师尤其青年教师哪还敢发声。

2. 从听课教师方面看, 主要是态度不够端正

听课教师态度不够端正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对听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一些教师把外出听课当作放松、散心的机会, 经常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去听课, 或者仅仅只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而去听课, 带着很大程度的盲目性。由于听课不备课, 对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认知肤浅, 缺少独立思考, 所以评课时候羞于开口。二是私心作祟所致。“大家都是老师, 上节公开课不容易, 别伤了和气。”“以后也会轮到我的, 今天我批评人家, 说不定下次人家批评我呢。”于是一团和气, 听课时谁也不愿提出批评和建议。三是面子情分使然。“公开课就是作秀, 什么角色表演、互动, 都是导演的, 当着上课老师的面, 别拆穿。”于是专家、骨干教师都给“面子”, 即使他们有“话语霸权”, 听课教师也不会去争取话语权, 更不会争辩和反驳。

三、解决“话语霸权”问题的策略

引导评课活动走出误区, 减少“话语霸权”的产生, 是推进评课活动走向高效的当务之急。解决相关问题的主要策略有以下几个。

1. 过程管理精细化

评课缺位的重要原因在于管理的浮躁。管理视角没有触及备课、听课、评课的实质环节, 结果使得听课、评课只有制度层面上的要求, 而没有管理过程的细化和优化, 最终也就无法引起教师主动的参与。我觉得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管理流程:专家团参与磨课—课前上课教师说课—课中听课教师分工录课—课后分类评课。此流程基本指导思想是把评课诸要素及缺位的诸环节前移, 避“虚”就“实”, 化无形为有序。准备阶段, 专家、骨干教师参与磨课贵在引领;开课前, 授课教师为全体听课教师解读这节课的创意和设计思路, 有助于听课者了解学情、教情, 熟悉教学内容和设计理念, 避免评课中的种种误解和盲目性;听课时, 教师要有分工, 即听课有目的和要求, 为接下来的发言打下基础;课后分类评课, 可以采用授课者自评、听课者述评和双向互动答评三种形式。

2. 参与形式层次化

多层次评课主要解决“空洞评说”和“听而不说”的问题, 把握的关键是把随机“点将式”评课转变为“问题式”评课。“问题式”评课就是让听课教师就不同的问题, 从不同的关注点进行评课。比如, 可以基于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 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教学风格和特色、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等;也可以基于基础性评价或发展性评价的某一方面进行微观评价;还可以基于学情、教情对教学内容的具体知识点或细节进行评价。听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根据不同的分类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评课。

3. 评价机制科学化

但凡举行公开课, 评课的主体大多都是以教研员为首的专家和几个骨干教师。他们评课的视角、好恶, 已经为人熟知, 上公开课的教师自然会投其所好组织教学, 很容易出现课型相似化现象。要想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 就需要建立起一个相对宽泛的评课队伍, 这支队伍主要由当地一线教师中有一定教学科研水平的教师组成。在组织每一次评课活动时, 采用随机抽调的形式来安排评课人员。另外, 评课一定要有学生参与。挑选学生代表参加现场评课, 让他们在宽松、自然的氛围里畅所欲言显得尤为重要。

幸福公开课 第11篇

谁能永远幸福?

幸福的婚姻如何练就?

孩子的幸福从哪里来?

幸福是天赐还是一种能力?

让我们共同来探讨幸福话题。

支持专家

马丁·塞利格曼

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方晓义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赵昱鲲

全球华人积极心理学协会创建人、副主席

杨澜

著名媒体人

马丁·塞利格曼:谁能更幸福?

马丁博士在美国心理学界地位尊崇,曾以历史上最高票数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他也是哈佛大学著名的“幸福导师”泰勒·本-沙哈尔的导师。让我们首先跟随他的指引,找到幸福的真谛。

也许你更关心孩子的幸福,但是,别急,我们想说,幸福的父母和幸福的家庭才更有可能培育出幸福的孩子。

1个正确的理解

定义幸福的字句比定义任何一个哲学问题的都多,幸福是被误用、滥用最多的词之一。穿名牌、住豪宅、开跑车……那不是幸福的生活,只是愉悦的生活。因此,幸福的定义并不重要,幸福的成分才更有意义:拥有积极的情绪及发挥自己的美德和优势。

即使你是个悲观者,积极的情绪也可以通过练习获得。而发挥自己的优势,其实就是一个认知自我、发挥潜能及成长的过程。

走出2个误区

误区1.没有钱就不幸福

许多研究表明,钱与幸福只有一点关系或几乎没有关系。跻身《福布斯》(Forbes)富豪榜的100位名人,只比普通的美国人幸福一点点。而且,物质主义似乎有反作用:在所有的阶层中,越看重金钱的人对他们的收入越不满意,也就是说,物质并不能带来幸福。

误区2.童年是一生的诅咒

没有任何实验支持童年事件会影响成人的人格,也没有任何证据指出过去能决定未来。

一些热衷于支持弗洛伊德的理论的研究者在进行实验时,忘记了控制基因变量,因此他们主张的童年事件决定成年后人格的说法并不完全正确。

童年的不幸不会完全决定人长大后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你没有理由将自己的抑郁、焦虑、婚姻不美满、暴怒等都怪罪到童年的事件上去。

3步走向幸福

等等,在我们准备走向幸福、更幸福之前,先来看看为什么要幸福。除了让人自我感觉良好外,幸福还有什么意义?

幸福感让人更聪明

幸福感是一种积极情绪的体验,人在有情绪积极时,心智、视野会更加开阔,包容性和创造力会更高,更能接受新的想法和新的经验。

有趣的小实验

参与实验的人们面前有一盒大头钉、一根蜡烛和一盒火柴,任务是把蜡烛挂在墙上,而蜡油不能滴到地板上。这项任务需要创意才能解决。实验前得到了一小袋糖果、看到了好笑的卡通或者是朗读了积极情绪词汇的人,比其他人更快、更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幸福感让人更健康

有很多证据显示,积极情绪可以预测健康状态和是否长寿。目前最大规模的一项研究也表明,有幸福感的人的死亡率和残障率都比没有幸福感的人低一半,还不易衰老。

幸福感让人更有判断力

2000年,以比诺贝尔奖奖金更高而著称的坦普尔顿奖的第二名颁给了犹他州立大学的阿斯平沃尔教授,因为她收集的证据显示,有幸福感的人比没有幸福感的人能更好地做出重要决策。

幸福感让人有更多的朋友

幸福感会让人把注意力不过度地集中到自己身上,而是会更喜欢别人,甚至愿意与陌生人分享好运,因此有幸福感的人拥有更多的朋友,更愿意参加社交活动。

Step1

学会感恩和宽恕

对过往的美好时光不能心存感激,对过去的不幸夸大其词、念念不忘,这两种行为是我们不能得到平静和幸福感的罪魁祸首。

感恩练习

一封长信

选一个对你生命造成重要影响的人,一个你从来没有机会好好向他道谢的人,写一封感恩的信,一定要写够几页纸,因此你可能需要很多时间来措辞。写好后,当面慢慢地念给他听,给对方足够的反应时间,还要眼睛看着对方、有表情。

5分钟睡前必修课

每天睡前用5分钟的时间,回想过去的24个小时里值得感恩的5件事。比如“听到了喜欢的歌曲”、“孩子一天很平安”等等。14天过去,你会发现你要感谢的人和事已太多太多,你的心情越来越平静,幸福感会不断得到提升。

宽恕练习

感恩能增加幸福感,就是因为它将好的记忆放大了,积极的情绪越来越多。相反,消极情绪也会无限放大。所以,学会宽恕很重要。宽恕可以将痛苦、仇恨转换成中性甚至积极情绪,从而使生活的满意度提高。你越能宽恕,就越乐观、越健康,幸福也就离你越近。

你也许认为这样做很肉麻、很虚伪,但是目前有8个研究已对REACH模式的效果进行了测量,能证明它是最好的宽恕练习。

Step2

增加生活中的愉悦感

好的味道、动听的声音、舒适的感受……身体的愉悦确实会让我们有幸福感,但是随着外在刺激的消失,这种幸福感也会销声匿迹。这也是我们经常抱怨幸福太短暂的原因。

下面的方法可以让我们获得更高层次的愉悦感,它可能更是一种认知的结果。

制造惊喜

重复刺激不能给人带来同样的愉悦感,因为人总是习惯注意到新奇的事物,忽略已经熟悉的事物。所以要经常给自己惊喜,更好的是和周围的人一起互相制造惊喜。这个惊喜不一定要是一打玫瑰,一份突如其来的问候也许就可以达到效果。

每天花5分钟来计划做使配偶、孩子或同事惊喜的事是值得的。当先生回家时,放他最喜欢听的音乐;当太太做家务时,给她按摩几下肩膀;在同事的桌上放一盆小花或一张感谢的条子,这类行为通常都会引发更多善意的回馈。

感知愉悦

忙碌和浮躁会使我们变得麻木,而感知愉悦正是让我们提升幸福感的有效方式。

改变视角,放松心情

我们常机械地做事和与人交往,不太动脑子。所以,学会观察,对事情留心很重要,这样可以改变视角,以新的方式看待生活。另外,心情放松时也比较容易改变视角,缓解焦虑,从而滋生出应对生活、提高幸福感的更多智慧。

但是,愉悦的生活并不是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生活是用自己的优势去创造真实的幸福和丰富的满意感。迈出下一步,你会更幸福!

Step3

增加满意感

满意感和愉悦度,这两个词听起来差不多。但实际上,两者是不同等级的幸福。我们常说的喜欢吃什么,喜欢听雨滴的声音,这些都是愉悦;而当我们读了一本好书、帮助了他人时,获得的就是满意感。

帮助他人

做好事会产生满意感,这不同于一般的感官愉悦,无法从身体的愉悦中获得,也无法来自于任何捷径,只有在高尚的行为做完后才会自然产生。

不断挑战

当用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去应对一项挑战并圆满完成时,人会有真实的满意感。不过,放弃容易得到的愉悦,而去追求比较费力的满意,刚开始时很难,也需要技能和努力,需要面对挑战,还要承受失败和挫折。但是,由此而获得的幸福感,远比愉悦带来的幸福感层次更高、时间更持久。

蜥蜴的幸福

杰恩斯教授在他的实验室里养了一只稀有的亚马逊蜥蜴做宠物,但是在头几个星期,不论杰恩斯如何费心地买回各种食物,蜥蜴都不肯吃。蜥蜴一天天瘦下去,眼看就要死了。有天中午,杰恩斯教授带了一个火腿三明治做午餐,他分了一些给蜥蜴,蜥蜴仍然不感兴趣。接着教授拿起报纸看,看完头版后顺手把报纸盖在了三明治上。蜥蜴看到此情景后,立刻在地板上匍匐前进,跳上报纸把它扯碎,然后才一口把三明治吞了下去。

原来,蜥蜴需要攻击才会进食。没有挑战,它的食欲就不会苏醒。通过挑战获取食物,才是蜥蜴的幸福。

登山者常面临冻死或掉落山谷的危险,常会精疲力竭,但他们乐在其中。在蔚蓝的海边,躺在棕榈树下喝鸡尾酒当然很好,但是这与冰天雪地的山脊上的狂喜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有挑战,才幸福。人们在面对各种挑战时,才会被激发出更多的潜能,更好地认知自我,体验到真实的幸福。

施展个人的优势和美德

人的优势和美德是幸福的源泉,是影响幸福的重要因素。能将这些美德和优势发挥出来的人,无疑就是能更幸福的人!

要构建好的生活,不必要花太多的时间去改正自己的弱点,只要展现自己的优势,将它们运用到工作、生活或养育孩子当中去,就能得到最多的满足和真正的幸福。

方晓义:幸福婚姻的7项修炼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幸福的家,都需要一个温暖的支撑。在由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联合进行的“中国家庭幸福感”调查中,高达81.9%的人选择了“夫妻和谐家庭是幸福的主要决定因素”这一项。而夫妻关系和睦的受访者的幸福感自评分也较高,平均分达到了7.6分(0~10分选项)。

所有的父母都知道,家庭的稳定、和睦是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但是每一个家庭都会有矛盾和争吵。我们需要的,不是避谈问题和矛盾,而是加强以下的7项修炼,让争吵越来越少;让矛盾出现时,解决问题的智慧越来越多。

寻找合适的时机

很多夫妻刚开始的矛盾都是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最后竟吵成了大问题,甚至吵到了离婚,这就是冲突升级,是婚姻的致命伤。解决问题是需要有合适的时机的,很多时候,不是说有了问题一定要马上解决。也许你想解决问题的时候,对方还没有作好准备,或者是正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那么这可能就不是一个恰当的时机。如果非要在不合适的时机解决问题,结果很有可能原来想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还引发了新的矛盾。比如丈夫晚归,妻子坚决不让丈夫睡觉也要和丈夫谈晚归的原因,最后就有可能变成争吵、争执,甚至动手。其实,在两个人都很疲惫的状态下,不如将事情放一放,睡上一觉,第二天早晨也许几句话就可以把这个矛盾解决了。

站在同一个视角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都发现,丈夫对婚姻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妻子。这种情况的造成往往是因为妻子觉得婚姻有问题了,而丈夫还浑然不知。因为角度不同,使大家看见的家庭问题不一样。

家庭里,妻子总是更多地参与到家庭日常事务的运作过程中去,比如做家务、照料小婴儿,所以她在这个层面也会看见更多的问题。但是丈夫平时参与家庭的日常事务较少,经常会觉得这不是问题。比如当妻子焦虑孩子的挑食时,因为丈夫从来没有喂过孩子吃饭,并不当回事,反而会觉得妻子小题大做。对此,双方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问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妻子动用一下耐心和智慧,将丈夫拉到养育团队中也是非常不错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兼顾家庭成员的需要

有了孩子之后,很多妻子的生活重心就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老公。实际上每个人在婚姻中都是有需求的。当自己的需求能够从对方那里得到很好的满足时,就会对关系感到满意;当一个人的需求长时间被忽视的时候,可能就会去寻找替代。所以,建议无论是妻子还是丈夫,在一起照顾幼小生命的同时,都要兼顾对方的需求。这种照顾并不一定说要去做多少家务或者帮对方干什么,其实更多的时候是超过具体事件层面的情感关注。让对方觉得自己在家庭中、关系中还有位置。比如关心的话、经常聊天、一些让人感觉温馨的举动等,比做了家务事可能更让对方高兴,也是更重要的满足需求的方式。

做经常反思的有心人

现在我们都认同,如果想让孩子更好地成长,一定要学习如何做更好的父母;同样,如果想要一个幸福的婚姻,也需要学习。但这种学习不是单纯地去学技巧,而是要用心觉察和体会。更多时候它首先需要反思。比如今天某种互动模式引起了矛盾和冲突,那要吸取经验教训,明天再处理这类事情的时候,换一个方式尝试,不要总固执地采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

在婚姻中,还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体会和对方的互动中哪些方式对处理矛盾是有好处的,哪些方式可能会对婚姻关系或对方心理产生不好的影响。夫妻相处是很微妙的,也是很重要的一门学问,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掌握一些相处的方法。但是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相同,自己用心,才能把握自己的生活,成为自己的婚姻治疗师。

扔掉不明智的抱怨

抱怨是非常不明智的举动。本来对方看到你做的很多事,很想形成感激的情绪。这时候,几句抱怨就毁掉了对方的好感,你做的事也就完全没有用了。在家庭里,互动是时时存在的,一个行为肯定会引起对方用一个行为来回应。那么,一个积极的行为,更多的情况下会引起对方一个积极的回应;而一个消极的行为,在一般情况下都引起对方的消极回应。了解了这个基本的互动原则后,我想下次当抱怨的话到嘴边的时候,你有办法把它变成一句关心的话,你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改变从自己开始

当我们不停地批评和管教孩子却根本没效果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是不是自己的方法出现了问题。婚姻也是这样,你如此痛恨的一个问题,说也说了,闹也闹了,对方却根本无动于衷,没有任何改变。那么此时,也许要看看改变是不是该从自己做起。

很多人会觉得,我没有问题,是对方的问题,他改了,我就改!但是,婚姻不是PK,也并非输赢关系。只要能让婚姻关系更好,婚姻满意度提高,谁先做出改变并不重要。改变不是改错,而是改相处的模式、交流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家庭的互动模式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做出改变的时候,对方就会有一个新的方式来回应,这个时候其实你们就都抛弃了原来不合适的相处模式,关系便有了新的蜕变。

经常回到原点

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不妨回到你的原点去思考一下:当初为什么结婚,为什么要在一起。那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当时都觉得找到了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人,认为和对方在一起会有幸福。后来所谓的感情不和,性格不合,其实都是借口。经常回到原点,你就一定有信心和办法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

婚姻研究者们原来认为,不幸福的婚姻和幸福的婚姻相比,存在更多的问题。而现在的婚姻研究发现:幸福的婚姻和不幸福的婚姻其实都有着同样多的问题,只是婚姻幸福的夫妻懂得如何解决问题,而婚姻不幸福的人不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赵昱鲲:孩子的幸福从哪里来?

有个好消息先要告诉你:身为父母,虽然要为孩子承担更多的责任,投入更多的精力,花费更多的金钱,但同时也会获得更高的幸福感!两项最新的研究都表明,当今父母的幸福水平要比膝下无子的人高。这个新结论是来自对全球13万名成人,超过52000对父母的调查结果得出的。来自德国马普研究所的Mikko Myrskyl 说:“我们没有发现任何证据显示孩子出生后父母的幸福水平有所下降,但却有明显证据显示,从人们开始计划并等待孩子的降临时,幸福感就提升了。”(资料来源:USA Today)

所以,本刊的读者,其实你们都是幸福的父母。通过正确的养育模式,我们还可以让孩子也不输在幸福感上。

安全型依恋模式,终生幸福的基础

对孩子,尤其是对0~3岁孩子的幸福影响最大的是依恋模式。依恋模式分为4种: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和紊乱型。安全型的依恋模式的建立,不仅关乎婴幼儿时期的幸福,而且是终生幸福的基础。

这种依恋模式的建立,有赖于父母对孩子做出一贯的积极回应。有些父母认为需要给孩子立规矩,当孩子提出正当要求时也不满足,这就会让孩子困惑:我表达了,你为什么不给我正确的回应?如此下去,就会产生不正确的依恋关系。与之相反,另一个极端就是溺爱型的父母。他们给予了孩子过多的反应,一方面纵容了孩子,另一方面导致了孩子不懂得分辨环境。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明白什么是需要追求的,也没有意愿接受更高的挑战。所以,婴幼儿时期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建立至关重要,这会为以后幸福感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亲子互动,双方都有幸福感

在“幸福家庭热点问题调查”中,数据证明了亲子互动交流的重要性。家庭幸福感评分随受访者与子女交流时间的增加而提高。每天和孩子交流时间超过2小时的群体,幸福感得分为7.6;其次是1~2小时的受访者,平均得分为7.1;再次是半小时交流时间者,得分为6.6;最低的是几乎没有交流的群体,幸福感平均分为5.8。

数据证明,亲子关系以及每天的亲子交流时间是影响家庭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比较好的亲子关系、更多的交流时间能够提高幸福感评分。

另一项数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家庭与性别研究室唐灿研究员提供,她在报告中提到了科尔曼的一项研究。科尔曼(Mark D.Holder.Ben Coleman)以432名9~12岁的儿童和他们的父母作为调查对象,证明了积极的亲子关系与儿童的幸福感有着明显的正相关。也就是说,亲子关系越好,孩子的幸福感也就越高。

资料来源:《2011·中国家庭幸福感调查结果发布会暨专家报告会》

不走捷径的情绪培养,一生受益

从小对孩子的情绪培养很重要。积极心理学总结出最能让人拥有持久幸福感的24种优秀品质中,最重要的是3种:乐观、热情和感恩。

夸奖孩子的努力比夸奖他聪明重要。如果从小夸孩子聪明,因为聪明是不可改变的,那么孩子以后如果失败了,他就会觉得这也是不可改变的。相反,如果从小鼓励孩子只要努力就可以把事情做好,那么就算他以后失败了,他也会更加努力地尝试。夸奖孩子的努力,一方面孩子以后会做出更好的成就,另一方面会有更好的心态。另外,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解释风格也很重要。在孩子想做一件事没做成、比较烦躁时,告诉他这是暂时的,是只发生在特定领域的,不具有普遍性。乐观是幸福中至关重要的品质。乐观的心态一旦形成,长大后即使遇到困难,也无需心理学家的帮助。

最关键的是要发掘孩子的内在动机。家长不要预设太多的立场,而是要给孩子充分的机会去尝试,从而观察孩子对什么感兴趣,让孩子的内在动机推着他向前。有时,家长需要有预见性,能预见到孩子走上工作岗位时这个社会的变化。所以,作为父母,不要恐惧,20年后的社会肯定会越来越多元,那个时候,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要投入,要花时间,要悉心观察。这其实不仅是功利地发现孩子的兴趣在哪里,更是一种纽带。当孩子建立起这种安全模式后,便会有更大的勇气去探索。

人天生会感恩,所以我们无需担心。但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即所谓的言传身教。这不仅指对自己的父母感恩,还包括对配偶、对孩子的感恩,甚至对同事、社会、自然的感恩。总之,父母首先要花时间培养自己的感恩之心。

幸福的家庭氛围,成长的沃土

我们都认同,幸福家庭氛围里长大的孩子会更有幸福感。营造幸福的家庭氛围,是父母的必修课。对此,积极心理学有很多种方法,在此我更强调“积极主动地回应好消息”这个因素。一是因为育儿的过程本身就是充满欢乐的,是有趣的,是美好的。而对美好的事情怎么回应,非常有技巧,也是可以练习的。积极与消极的回应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效果。

夫妻间如何交流好事,会对亲密关系造成重大影响。如何交流好事比如何交流坏事更能决定亲密关系的走向。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宠辱不惊、从容淡定,把热烈奔放的感情外露斥为轻浮、幼稚,甚至虚伪、做作。但是,在家庭里,在最亲近的人面前,请抛开那些约束,热情地赞美对方,也鼓励自己,尽情地说出你们在养育生活中由衷的喜悦吧!

杨澜:幸福是能力

杨澜,这个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女性,是如何看待幸福的呢?无数次的《杨澜访谈录》中,她是睿智的提问者。这次,她成为《父母必读》杂志的座上宾,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给了我们很多关于幸福的答案。更有趣的是,前面的3位幸福导师都是理智的男性,杨澜的回答无疑让这个话题有了更多的感性。

您觉得幸福是什么?

杨澜:在过去,人们常说“幸福降临”,仿佛幸福是一种来自外界的恩赐。但是现在我越来越觉得,幸福其实是一种能力。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不同,这种能力有时候是一种发现自己的能力,有时候是一种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有时候是创造的能力,有时候是一种分享和传递的能力。当你有这些能力的时候,内心会放射出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可以让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我想每个人都会用不同的词汇去形容幸福,我更同意幸福来自于我们基本的人格品质,比如正直,有恻隐之心,能够关怀和分享,追求精神的卓越,包括对于欲望的节制。这些人格特质,才是幸福的关键词。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幸福有着不同的理解。小时候,幸福是一块巧克力;踏入社会后,幸福是高薪和职位;未婚时,幸福是白马王子……但是,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我觉得幸福就是取决于你心里有什么,而不是你手上有什么。手上拥有的东西会破损、会失去,只有内心的那种充实,那些梦想和目标,以及心底发出的爱,才会伴你终生。这也是一个人的最重要的幸福感。

您那么忙,除了成就感,还有幸福感吗?您觉得应该怎样给孩子幸福?

杨澜:我的很重要的幸福感来自于和家人的亲密关系。我们是三代同堂的家庭,这让我同时是幸福的女儿、幸福的妻子和幸福的妈妈。家人间深厚的爱、无条件的爱就是幸福,但这种幸福需要你有能力承担,也有能力给予。比如父母年纪大了,要让他们有更舒适的生活,要陪他们一起去旅行,要让他们和孙辈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他们的快乐就是我们的幸福。

给孩子幸福,我想首先需要陪伴。可能说这话时我自己有种愧疚感,因为我确实不能像很多妈妈那样,有非常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但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我是推掉了很多工作在陪伴他们的,甚至有1年时间基本没有工作。

让孩子感受被爱,孩子就有能力而且有机会成为一个幸福和快乐的人。对于小婴儿来说,虽然他们还不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但是在和母亲的接触中,包括肌肤接触、拥抱,还有一起成长、玩耍的过程,就会感受到被爱。母亲的陪伴,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情感稳定性和情绪控制力,这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跟一些心理学家和培训师的接触,最近我也进一步了解到,对于0~6岁的孩子来说,培养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抗挫折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给孩子太周到的呵护,可能会让孩子对真实的世界缺少了解。其实,孩子是不断在跌倒中学会走路的,他需要去了解花是有刺的,草丛里可能有蚊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可能会跟其他小朋友发生争执,老师也会批评他……我觉得当孩子遇到挫折和情绪上有波动的时候,做父母的更应该教会孩子如何去面对这些不利因素,而不是过度保护,这才能让他们有更加健康和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外部的世界。

有很多妈妈觉得现在外在环境不够好,比如说奶粉不安全、带孩子看病难、男人的诱惑太多等等,所以根本谈不上幸福,对此您怎么看?

杨澜:在中国这样一个转型期,不安全感弥漫在各个阶层和家庭当中。有些人觉得物质上缺乏安全感,比如没有足够的财力买房;有些人觉得食品安全缺乏保障,充满了担心;也有些人觉得社会情绪有很多负面因素,或者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处于一个比较低的层面,怕这些会影响到家庭和孩子。我觉得每个人都要学会先跟自己说,这种焦虑存在是正常的。因为,只有接受了压力,才能够去面对它,而不是抗拒和否认它的存在。同时,我觉得,不管是什么社会,也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外界总是存在着很多诱惑,与其把你的幸福维系在另外一个人的身上,不如加强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变得更加充实,富有魅力,富有情趣,这样其实会在和丈夫之间、和孩子之间建立起一种更加丰富的沟通。

如果家庭关系已经恶化,家人间有很多矛盾和伤害,还能获得幸福吗?

杨澜:其实我们对于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方面的认知,往往是非常粗浅的,很少通过真正的学习去了解自己,学习如何得到幸福。有时候我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时,会有一个直接的反应,就是去责怪别人,或者责怪外部环境不好。比如有些女性常常抱怨丈夫为什么不能像谁那样功成名就,不能像谁那样对我体贴,或者不能向谁一样多花时间陪孩子等等。我们往往以为这样的抱怨是非常自然的,是可以随意发泄的。但是从关系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发泄不是激励,反而是一种激怒。就像当我们在对孩子说你为什么不能像谁那样学习成绩优秀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加深孩子的挫败感。如果我们不希望别人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刺激自己的话,也要用更正面的方式来鼓励我们的老公,我们的家人和我们的孩子。当我们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情绪和压力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是可以有改变的,关系是可以被改变的,幸福是可以重新获取的。

为什么我们总是感觉幸福短暂,烦恼更多?

杨澜:我觉得当幸福是建立在占有欲或享乐主义基础上的时候,一定会是短暂的。但是,如果你的幸福来源是自己的内心,是不断丰富自己内心感受的过程的话,你家的后院可能就是天堂。

另外,我觉得烦恼、沮丧、失落和自责等情绪都是正常的。我记得我的外婆曾经说过:“凡人就是不断地有烦恼。”所以,烦恼是生命的一部分,只要不让它占据整个的心灵,我们完全可以与它和平相处。

幸福确实是可以学习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用一种更好的方法来了解自己,同时用更加智慧的方法来处理自己周边的一些关系。当我们能够更加肯定自己想要什么,当我们和周围的亲人、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得以改善的时候,我们会有更好的情绪。而这种情绪会带给自己健康的身体和心灵,也让我们能够成为一个幸福的给予者,而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等待者。

资讯链接

怎样上好语文公开课 第12篇

一.两基过关, 力避硬伤

一次, 我做申报职称教师典型课例教学的评委。听几天课让我身心疲惫, 感慨颇多。一些语文教师基本功不扎实, “两字一话” (硬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 不过关。一些授课者基本教学能力欠缺, 或教学目标不明确, 或教法单调, 或缺少学法指导。上好公开课要苦练内功, 不断“充电”。

二.摒弃三满, 力避俗套

“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电” (多媒体) 都不好。不搞大而全。应以生为本, 密度适中, 容量合理, 给学生咀嚼、品味和质疑的时间。要指导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以学生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要问得有价值, 有梯度, 有角度。问得过多, 或不给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时间就将答案和盘托出, 这种提问意义不大。多媒体在创设意境、增加信息量、让学生全感官参与学习等方面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来实现“三维目标”, 多媒体的使用密度不能太大。花里胡哨, 晕!

俗套一, 依赖名师教案。等于把名师的东西当“套子”, 自己做“套中人”, 不能因材施教。讲课时背名师的优秀教案, 循规蹈矩, 无感情投入, 就像流水线上的操作工。甚至叠用几位名师的教案而不会“割爱”。一节公开课或导语过长, 或面面俱到, 或蜻蜓点水, 或虎头蛇尾。越俎代庖, 喋喋不休, 自我陶醉, 极有可能导致拖堂, 而拖堂是上公开课最明显的失误。

俗套二, 依赖众人包装。学科组群策群力, 讨论出一个方案, 公推一人对外上公开课, 这本是好事。但过度“包装”, 甚至共同参与“掺假”就不好了。若提问什么, 提问谁, 答案是什么, 诸如此类的事情都提前安排好, 上公开课就失去了意义, 等于大家共建“空中楼阁”。有些授课者拘泥事先讨论好的板书设计。为了完成板书, 硬要把学生的思路纳入自己的思路, 屏蔽异议, 束缚思维。非要问到和自己事先完成的板书吻合为止, 这样做不好。

三.设计创新, 灵活自如

“我行我素”, 不拘一格, 语文公开课应上得异彩纷呈。

我用我法。要符合新课标理念。把精读课文上成略读课是偷懒, 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招人烦。“五马分尸”式的讲解很无聊。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心中有法, 用法自如。要敢把名师的好法“拿来”, 更要挑选创新, 因地制宜, 我用我法, 我的地盘我做主!重点突出有步骤, 难点突破有招数。关键在于激励兴趣和氛围, 优化提问, 让学生在互助探究中不断提升。公开课就是要看授课人如何让学生从不会到会, 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 如何开发潜力陶冶情操。一位初中语文老师教读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精彩的导入, 声情并茂的片段范读之后, 老师让学生找出描写阿长肖像的句子———“她生得黄胖而矮”, “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然后老师提纲挈领地提问:“生得不好看”的阿长有哪些“伟大的神力”?鲁迅童年时对阿长“发生敬意”说明了什么?学生分组探究, 讨论发言;老师及时点拨补正, 把讨论不断引向深入。这节课老师能充分利用课后作业资源, 在听、说、读、写几方面落实教学目标, 质优效高。最大的特点是重点突出, 注重学法指导, 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纠错无痕。心中有教案, 眼里有学生。要根据课堂教学的态势灵活调整教读方案。一节课要上得一气呵成, 不能有明显的疏漏、断层和错位。发现问题, 巧妙补正。有一次听说课比赛。有一位老师讲柳宗元的诗《江雪》。课前我看了他的教案。教学设计环环相扣, 方法得当。导入精彩, 题解精当, 又用多媒体创设意境;教读结合理解诗意之后讲到这首诗抒发的感情时, 他和我都意识到忘了介绍作者。这位老师从容应对, 机智设问:作者为什么在诗中渲染如此幽僻清冷的气氛呢?这肯定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现实处境有关。然后老师补充介绍作者, 着重讲了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孤独郁闷的心路历程。心境与诗渲染的氛围吻合, 纠错天衣无缝。

处变不惊。授课者要备教材, 备学生, 又要备环境, 积极应对临场变化。内蒙古一位特级教师到安徽省芜湖一中上示范课, 讲柳永的词《雨霖铃》。这位极富亲和力的语文老师用极具魅力的课文范读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课上得很有语文味。他让学生品味“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时, 一位漂亮的阳光女生突然举手示意, 要求上台和老师模拟表演这一动人的“情人话别”场景。听课的几百名语文教师都站了起来, 要看看这位授课的同行如何平息这朵突然涌起的“浪花”。只见这位老师喜出望外, 表扬女生的大胆创意。师生表演“短剧”, 惟妙惟肖, 准确地抓住了柳永词中人物的心态, 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令同行们称羡。临时借班上课, 不可能“预设”这一环节。妙在授课者因势利导, 使这一师生互动成为这节课最大的亮点。

上一篇:职业人下一篇:高温快速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