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

2024-09-02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精选9篇)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 第1篇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国家对其重视程度也随之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不得不承认,高职院校在资金来源上较之普通高校仍存在一定差距,例如资金筹措相对困难、财政拨款相对较少、办学成本相对较高。因此,为了进一步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竞争力,以低耗用求得高效益,对教育成本进行核算势在必行。

(一) 教育成本核算是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内在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标志是如何有效提高办学效益,而降低教育成本则是提高办学效益的最根本途径之一。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为增强竞争力,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扩大办学规模,加大教学设备、基建投入,筹资后势必面临着大额的利息支出,而教育成本的高低是金融机构考核高校是否具有偿还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高职院校提高对教育成本核算的重视程度,强化财务管理,从实际出发,有效利用各种经济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控制各项财务支出,切实加强教育成本核算,从根本上缓解教育经费紧张的现状,解决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需求无限与供给短缺的矛盾。

(二)教育成本核算是高等职业院校体制改革的需要

面对日趋严峻的招生现状,高职院校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纷纷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投入是否能产生经济效益,关键在于能否处理好结构、规模和效益之间的平衡关系。实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要求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过程中产生的所有耗费,予以正确的反映和有效的控制,既要最大限度发挥投入的最佳效应,又要为国家相关部门科学制定高等职业院校预算拨款以及经费开支提供有效信息,从而确定社会、院校和学生应分担的各项教育成本。所以,教育成本核算尤为重要。

(三)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是确定收费标准的重要依据

高等教育支出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和家庭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作为教育服务的购买者,迫切需要了解所交学费在受教育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其成本分担是否合理。在政府拨款不能完全满足高职院校教学活动运转的情况下,学费收入作为对政府经费投入不足的必要补充,高职院校可以在不违反国家相关政策的前提下,根据其自身的办学规模和专业特色,通过市场调研,参考同类院校,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怎么制定、如何制定收费标准就有赖于教育成本核算的经济指标。由此可见,教育成本核算是否科学合理是确定收费标准的重要依据。

(四) 教育成本核算是提高办学效益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

科学合理的运用教育成本核算指标,不但有利于高职院校与同类院校之间进行横向比较,也有利于与本校各年度之间进行纵向比较。这样可以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深度挖掘节支潜力,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推动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培养的应用性人才是教育投资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他们为社会创造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财富,只有正确核算教育成本,才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从而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投资效益,从这个角度来讲,对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是当务之急。

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普遍提高,核算难度较大

为了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水平,很多高职院校从软硬件入手,注重人才引进的同时扩大校区现有规模,新增先进教学设备,加大实训基地建设,都导致了教育成本的不断攀升。另外,学生欠费情况的存在,无形中造成了教育成本的增加,尤其在汶川地震后,贫困生数量增加,这种情况更加凸显。这些因素加大了教育成本核算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二)教育成本概念比较模糊,成本核算意识相对淡薄

在教育过程中所涉及的成本有很多,比如教育成本、教学成本、财务成本、管理成本、机会成本等等,不同的成本其内涵也不尽相同,但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对成本概念的界定尚不明确,致使教育成本核算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严重的影响了教育成本测算的准确性。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是一个薄弱环节,一方面国家未对成本核算进行考核和硬性规定,政府只关心其拨款的使用情况和支出方向;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本身也缺少成本核算的基础,招生规模、收费标准等也都由国家来定。可以说,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外无压力、内无动力。

(三)高职院校教育成本包含的内容没有明确范围

在高职教育整个过程中,受教育者势必要为自己接受教育负担一定的成本,但是我们必须明确,到底哪些成本才应该是由学生来分担的。目前,几乎所有的高等职业院校都以实际总支出估算教育成本,而实际上庞大的后勤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科研支出却不属于教育成本,这就造成教育成本估算存在偏差,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收费标准就极有可能会侵犯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既然制定学费收费标准的基础是成本指标,那么教育成本核算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收费标准的合理性。

(四)现行高等院校会计核算制度不利于核算成本

高职院校的性质决定了其实验设备、实训基地建设等投入势必较大,根据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除经营性收支业务外,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即当年购置的固定资产,将其支出一次性列入当年教育成本,并不提取折旧,这就势必造成会计资料或会计报表无法直接提供有效的教育成本信息。此外,高职院校目前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就是已完工并交付使用的基建工程,或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不入账,不完全入账或未及时入账,这无疑更使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失真,致使高职院校容易对人才培养成本做出错误判断,也不符合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在要求。

三、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成本核算机制及配套的核算体系

建立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及核算会计科目体系。首先,根据科目设置基本原理,可以设置“教育成本”、“累计折旧”、“预提费用”、“待摊费用”等会计科目;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核算方法,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为满足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需要,高职院校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原则核算经济业务;另一方面,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核算教育成本,进一步满足高等教育的微观管理需要。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对成本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合理分配收入与支出的对应关系,既可有效的规避高职院校潜在的财务风险,也可确定为培养学生所发生的教育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二)强化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意识

针对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意识淡漠这一现象,应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分别建立教育成本预算中心、教育成本核算中心和教育成本监管中心。教育成本预算中心的主要职责是编制成本预算,确定成本目标;教育成本核算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做好成本核算,正确计算教育成本,剔除不属于教育成本的费用支出;教育成本监管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对核算进行监督和控制,定期公布教育成本核算情况,及时收集部门反馈意见,为加强财务管理提供准确信息。通过成本管理,树立成本意识,形成全院全员式的成本意识格局,将降低成本从战略上加以定位,以增强办学成本意识为主导思想,使高职院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席之地。

(三)建立并完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

教育成本核算在执行过程中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有赖于成本控制的程度以及控制力的强弱,而成本控制的主要手段就是考核和评价,因此在完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成本控制管理体系的建设,为确保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正常运转提供有力保障。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加大考核的奖惩力度,杜绝重大超支的发生,消除财务安全隐患,在增强成本意识的同时,也可以使财务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四)改进高职院校教育成本计量方法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计量教育成本的方法大体可以归纳为统计分析法、会计调整法和会计核算法。在这三种方法中,会计核算法通过对高等院校现行会计制度的重新设计,能够将不属于教育成本范畴的成本因素剔除,更为直接的产生教育成本信息,以达到适应教育成本核算的需要。随着高等院校会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成本核算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会计核算法的实施运用将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必须承认,鉴于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体制和非营利组织的性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教育成本核算研究的深入,想要从根本上修改现行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既是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更是提高办学效益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针对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普遍提高、核算难度较大、核算意识淡薄、核算内容不明确等问题,应建立健全成本核算机制及配套的核算体系;强化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意识;建立并完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改进高职院校教育成本计量方法。从而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 第2篇

摘要:通过相应的方式算法从而规划出生均培养成本,并且对其生成结果进行科学的验证,从宏观角度来看,制定具有操作性强以及实用性高的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参考标准是十分有必要的,并且这一标准要有一定的规范制度规定来加以衡量,不仅能够促进学费制度的形成还能够对财政拨款制度的完善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最后还能够使得教育资源的配置得到优化,学校的整体办学素质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本文对地方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核算的流程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生均拨款标准

根据相关数据可知,地方高职院校的全年经费支出为28亿元,生均支出为13429元,《高职院校办学成本研究》课题组根据国家发改委下达的相关通知对地区高职院校进行了走访调查,并对教育培养成本的界定、生均培养成本的核算与管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从而为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的标准制定提供参考意见,因此,本文对地方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核算的流程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界定

1.教育成本的内涵。从宏观角度上来看,教育成本的内涵体现在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过程当中教育资源消耗所产生的价值,因此可以说教育培养成本是分阶段来看的,不同阶段下的受教育者所产生的价值是不同的,也可以是说其产生的教育成本也是不同的,这就说明了成本的主体不同,生成的教育成本也是体现不同的教育内涵的。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当中所消耗的劳动资源体现的价值总和就是高校教育的成本,而受教育者为了维持自身学习状态从而需要支付的学习费用这是个人成本,政府提供给各高校相应的政策支持,以及社会对高校办学的帮助、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公共使用资源等都是机会成本。

2.教育培养成本的构成。高校教育成本构成的体现方式不甚明显,从高校会计报表中是无法找到相应的体现方式的,但是在高校会计报表的事业支出中能够看出,因为事业支出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以及社会保障费等,从这些方面教育费用的支出能够看出教育培养成本的基本构成,分别为人员支出、公用支出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其中人员支出的内容为教职工的基本工资、津贴以及相关社会保障缴费等;公用支出主要涉及设置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交通费以及劳务费等;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包括设置离退休费、医疗费以及助学金等;固定资产折旧包括房屋建筑物折旧以及设备折旧科目明细账。

3.教育培养成本界限的划分。根据上述教育培养成本的内涵与构成,能够分析出各个高校产生的各项经济费用是否在教育费用项目中,下面是教育培养成本的界限方式:一,对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划分界限。收益性支出指的是在办学过程当中物化性劳动的产生支出,并且属于成本构成内涵的就要划分到教育培养成本当中,而资本性支出是对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的获取采取的支出方式;二,对当前的教育成本与以往的教育成本进行划分。当前所产生的耗用或者受益费用,应视为待摊费用并纳入到教育成本当中,如果当前产生的耗用是为了支付之后的费用那么则算作预提费用。

4.教育培养成本核算的依据。各高校会计报表对高校财务基本状况与收支状况能够形成一个基本的宏观描述,财政部分与上级主管部门也能够通过这一报表了解到高校的基本运作情况,并且对高校进行相应的指导,学校也可以在这一会计报表对下一学年度的财务收支进行初步的预算,但是会计报表并不是教育培养成本核算的主要依据,依据主要有以下材料:得到批准的会计报表、经过审核的原始记录凭证、按照预算项目进行辅助核算的相关账目。

二、高职院校办学成本的核算

1.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核算原则。相关执法监督部门对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的核算提出了要求,要保证核算具有公正性、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在核算的过程当中,要依据相关性原则、分类核算原则,采用这些原则能够使成本预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众多高校中,一般采用的除了上述两个原则之外,还包括权责发生制以及收付实现制,这两种制度能够较为合理的分析经济业务的成本使用情况,并且将相应的使用费用也做到初步的预测。当前教育成本下的权责发生制产生的作用结果都属于当前的教育成本,并不会产生任何费用,需要补充的一点是,款项即使已经收到也不能算作当前的成本。

2.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核算程序。第一步,要确认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操作对象。核算对象为学生,学生人数的总和是一个年度中全校平均学生数量的全部,主要对象有高职学生、预科生、函授以及网络教育等类型学生;第二步,要确认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核算期限。高校会计年度报表的核算期限应从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并且计算要根据相关要求进行,会计年度报表只有与相应的学年进行仔细核对之后才能够发挥其主要作用并保持核算的准确性;第三步,确定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主体。教育办学成本的主体就是教育主体,从属性上进行划分,高等职业院校就是高职教育的办学主体。3.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核算方法。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核算方法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年度教育总成本。学年度所生成的教育成本就是当前教育培养成本的总使用费用。从宏观角度上来看,教育的总成本是实际的支出成本与机会成本的总和,而实际支出成本又被分类为实际生成的费用与摊入费用,因此年度教育总成本的核算方法为实际支出成本加机会成本;二,年度生均培养成本。其核算方法为年度教育总成本除以年度标准学生数;三,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培养成本。其核算方法为年度生均培养成本乘以学期制。

三、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的核定

1.人员支出成本核定。人员支出成本的核定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对编制数进行核定。相应的数据显示核定结果为高职院校学生与教职工的人数比为9:1,学生与行政人员的人数比为66:1,学生与校级党政方面行政人员的人数比为100:1,而学生与其他后勤员工的人数比为33:1;二,对教职工的人均收入进行核定。教职员工的人均收入包括个人的基本绩效工资、享受津贴、获得奖金、社会保险缴费以及其他类型的福利待遇。2.公用支出成本核定。公用支出成本的核定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对公用支出进行概念上的确定。公用支出主要指的是各个高校维持学校正常运作所要使用材料的费用支出以及教职工人员的劳务支出,主要包括印刷费用、取暖费用、交通费用、会议费用以及物业管理费用等;二,对公务费以及使用业务费用的剩余金额的使用用途进行核定;三,对单位相应的预算核定进行指标上的规划与管理,并制定管理标准,保证预算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使用并且要运用到指定项目之内,不得挪用到其他项目,除此之外,超过预期设定的金额标准需要进行预算的追加申请。3.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性支出成本核定。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性支出成本核定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学生个人和家庭得到的无偿性补助支出,例如退休费、医疗费以及助学金等是核算成本的一部分;二,对离退休人员的费用核定只能包括学校提供的部分,而国家按规定发放的个人财政补助与离退休人员的公共医疗经费补助则不能列入到成本核定当中;三,学生在校期间享受到的助学金是成本核定的一个标准。除此之外,相应的留学生以及出国留学人员维持基本生活状态所产生的费用均为学校承担,这些费用也要纳入到成本之中。

参考文献:

[1]孙培清.浅论高等学校院系预算的编制[J].财会通讯.第3期.

[2]王迪.基于作业成本法的职业培养成本核算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 第3篇

关键词:成本 高职院校 核算原理 可行性

1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ABC)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罗宾·库帕和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的一种以作业为基础,对作业过程中发生的主要间接费用采用不同分配方式进行分配的成本计算方法。该方法在成本核算上突破产品的界限,以作业为单位收集成本,使成本核算深人到各作业当中,并把“作业”或“作业成本库”的成本按作用动因分配到产品中。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耗费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

按照现代企业观,企业是一个为最终满足顾客需求而设计的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作业集合体。这个集合体由各项作业形成,因作业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前后作业之间存在着供需的关系,因此各项活动集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条由此及彼、由内而外、由上至下的作业链。企业产品价值伴随着作业活动的发生在企业内部不断地流动和转移。作业成本法纵向朝前可追踪到产品的设计环节,往后可联系到产品的销售环节,横向则可将上游的供货方以及下游的终端用户连接起来,最终将产品从设计到销售、原料的供货方和产品的最终用户都纳入其分析范围,从而构成一个错综复杂相互联系的链式系统,因此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可以用来分析价值形成和增值最终来源的战略管理工具。

2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作为自主办学经济主体,在承担向社会输送高级人才任务的同时,同样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从目前实际情况看,高校一方面是教育资源短缺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却是由于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手段和方法落后以及财务监管不力,使有效的资源无法得到合理配置,使用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损失和浪费。因此,在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做好开源的同时,需要不断挖掘内部潜力,努力探索降低成本费用的途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做好节流工作。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高校的投资主体已经由过去的政府独资转变为政府、企业、外商和个人等多个,高校的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成本等信息日益成为投资者、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等外部信息使用者进行选择、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政府部门核定学生培养成本、制定收费标准并进行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目前相关政府部门尚未对高校教育成本建立统一的核算制度,有关教育成本的数据资料是通过简单的记录和粗略加工得出,相关数据无法满足外部相关者的实际需要。

另一方面,受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走的是一条粗放经营的路子,只注重社会效益,而忽略了经济效益。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的深入和优胜劣汰机制的引入,高校进行自主经营、走集约经营之路已成为必然。为克服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和资源损失浪费严重的现象,提高自身的运营能力,客观上要求高校管理当局必须对运营过程中发生的教育成本进行准确的核算。

3 高职教育成本核算的特点

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显著区别在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熟练掌握岗位或职业所必需的操作技能,使学生毕业就能顶岗操作。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完善相关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此,高职院校在相关方面要有较高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高职教育成本核算具有以下特点:

3.1 核算对象具体化。高校通常按不同学科的特点划分成不同的院、系进行管理,院、系又有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历层次以及不同学制。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以及不同学制学生的耗费支出是不一样的,为了准确核算高职院校教育成本,就必须根据核算对象的特点,分门别类的进行核算。

3.2 间接费用多。一方面,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协作性,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每项活动都需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另一方面,为合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对于教学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在兼顾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特点的同时,尽可能做到资源共享。因此在日常过程中很多费用的支出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些费用在发生时通常作为间接费用进行归集,然后再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并计入相关核算对象的成本当中。

3.3 成本计算周期长。作为人力资本生产部门,高职教育培养(或生产)的是人才,其产品成本的计算周期一般都会跨越几个会计年度,与一般的工业企业相比,产品成本的计算周期较长。

4 作业成本法及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及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动作為人才培养的过程实际上也类似于工业企业产品生产的过程,整个过程按其价值链展开,是由若干环节组成的,每一环节按工作的性质、成本管理和配比原则又可细分为不同的作业,由于在这一过程中的各项作业之间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可以运用价值链的相关理论来进行分析,通过对各项作业成本进行核算,并汇总即可核算出整个价值链上的总成本(即整体教育成本),因此高校的教育生产环节适合于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念,作业成本法可以借鉴用来指导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核算。

参考文献:

[1]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2001.

[2]李强,张国华.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成本核算中的应用,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12).

[3]李娜,郑爱华.论作业质量成本管理在高校中的应用,事业财会,2006(5).

[4]张国华,李强,韩波.基于作业成本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及管理体系构建,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4.

科研项目:本文为海南省教育厅指导性科研项目:“作业成本法在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HJ2010-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 第4篇

但是,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上一世纪90年代的高校合并浪潮, 高等农林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明显地降低了, 突出表现在农业院校的基础设施明显落后于其他院校, 生源素质也明显落后于其他院校, 对农业应用技术学习和运用主战场的农业高职高专教育讲, 更是雪上加霜, 目前的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在这个关键时期一定要解决好农业职业教育供需失衡的问题, 一方面, 需要改善其外部环境, 为其提供政策支持;另一方面, 需要农业高职院校不断进行改革, 努力提高自身办学效益和管理水平, 而要提升农业职业教育水平和提高农业职业院校办学效益, 必须准确计量和核算农业职业院校办学成本, 合理调整成本补偿方式和标准。

一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

与普通高校相比, 农业高职院校财政拨款相对较少, 资金筹措相对困难, 而教学所需实验实训项目建设投资较大, 办学成本相对较高。因此, 为确保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教育成本核算内容的确定尤为重要。按教育成本的含义, 凡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而发生的耗费, 都属于教育成本的内容。高职院校的教育培养成本可分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与期间成本三大类。

二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成本核算的程序

由于包括农业高职院校在内的高等学校均没有开展成本核算, 所以本文参照企业成本核算程序, 将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确定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核算期;设置成本项目;设置成本科目和成本计算单;记录、归集和分配费用;汇总计算各项教育成本;编制教育成本报表。下面将分别加以论述。

1. 确定教育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核算周期

第一, 教育成本核算对象。高职教育成本应以每个系的学生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归集和分配教育培养费用, 以计算教育成本。假定同系的每个学生个人差异在计算教育成本的过程中予以抵消。这样, 可在分析高职教育事业费各项支出的基础上, 设置有关账户借以计算各系教育培养成本。

第二, 教育成本核算期。目前高职院校会计年度实行公历年制, 即和企业单位会计期一致。但是高职院校的事业活动中有其不容忽视的特点, 即培养学生是按学年进行的, 公历年度在此没有任何经济意义。因此, 实行教育培养成本核算应按培养周期进行, 即从每届学生入学之日起至该届学生毕业为一个核算周期, 每学年计算一次教育培养成本。

2. 教育成本的项目构成

农业高职院校教育成本项目是指构成教育成本的费用类别。在核算教育成本时设置教育成本项目, 目的是提供便于教育成本分析和控制的信息, 合理调配教育资源, 以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教育成本项目应与高职院校会计核算制度下支出管理科目尽可能地保持一致, 使教育成本内容基于会计核算实践, 便于操作。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 可将高职院校教育成本项目概括为三大类:一是人员支出: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资金、社会保障缴费及其他等二是公用支出: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招待费、福利费、劳务费、租赁费、物业管理费、维修费、办公设备购置费、专用设备购置费、交通工具购置费、图书资料购置费及其他等;三是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包括离休费、退休费、抚恤和生活补助、医疗费、住房补贴、助学金及其他。参照有价值的设计思想, 可将高职院校教育成本项目具体设置为以下几项:人员支出、职工福利费、公务费、业务费、折旧费、修缮费及其他费用。以上项目结合各系各专业分别进行明细核算。

3. 教育成本核算科目设置

高职院校可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 将原来以经营核算为中心的会计核算方法转移到以成本核算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建立成本核算为中心的会计核算体系, 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与原来相比, 有很大的不同, 取消收付实现制有关的科目。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和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等成本核算原则, 增设“教育成本”“间接教育费用”“累计折旧”、“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等科目;改变收入类科目和净资产类科目, 使之与支出类科目相配比。下面仅对两个主要的成本核算科目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 “教育成本”科目, 用于核算全部教育产品的完全成本, 是对外提供教育成本信息的主要资源。在总账科目下按不同的教育产品设置二级明细科目和三级明细进行核算包括人员支出、日常公务支出、对家庭及个人补助、折旧费、修缮费、其他费用等。费用发生时, 凡直接用于培养学生, 可以明确由某一教育产品负担的费用, 记人“教育成本”明细科目的借方;间接费用先在“间接教育费用”账户归集, 月终按一定标准分配记人“教育成本”。该账户月末余额反映用于培养某类学生所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学年末, 该账户转入“教育业务结余”科目。

第二, “间接教育费用”科目。高职院校中, 由于教育活动的直接费用并不多, 大量的是与各教育产品相关的间接费用和公共费用, 对于教育间接费用, 应按照合理的标准在不同的教育产品中进行分配。费用发生先记人“教育间接费用”账户借方, 月末按一定的标准分配计人有关成本核算对象的“教育成本”科目, 该账户月末无余额。间接教育成本总账科目下可设置明细科目进行归集和分配。如:教学辅助费用、行政管理费用等。

4. 记录、归集和分配费用

参照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中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 农业高职教育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可按以下步骤进行。一是将学校的全部费用区分为与教学有关的费用和与教学无关的费用, 根据教育成本开支范围的规定, 区分计人教育产品成本的教学费用和不应计人教育产品成本的非教学费用;二是将教学费用划分为直接教育费用和间接教育费用。直接教育费用接教育产品的成本计算单中。间接教育费用按用途和发生地点, 先归集于教学单位、教学辅助单位, 行政管理部门;三是分配教学辅助部门的费用。根据成本核算重要性原则, 为简化核算, 为教学辅助部门之间提供服务的费用可不交互分配, 而直接按一定标准分配至各教学单位;四是分配校级行政管理部门的费用:它是为管理和组织全校教学、科研活动而发生的, 属于全校性的共同费用, 可按一定的标准直接分配到教育产品中去;五是分配各教学单位 (院、系) 相互提供的费用。各教学单位实际计人教育产品的直接成本为该教学单位直接发生的费用加上由其他教学单位分配转入的费用减去该教学单位分配转出的费用。因此, 各教学单位要计算出各单位的教学服务的成本及构成, 然后相互分配结转;六是计算各教学单位的成本:高职院校的规模较小、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相对简单。如果教育成本信息不需要精确, 可以不分专业、年级, 只按系类、学生层次、费用的归集, 分配程序也可以大大简化。

5. 期末结转教育成本

期末结转教育成本主要是指两个方面的结转:一是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之间的费用成本的结转。学校的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之间会发生相互提供劳务的情况, 在独立核算成本的情况下, 相互提供劳务应该作费用成本的结转, 某一单位的结转后的教育费用总和等于本单位本期发生的费用加上其他部门转入的费用再减去转出给其他部门的费用。二是账户的结转, 每个期末都应将本期教育成本“教育成本”账户的贷方, 转入“教育结余” (事业结余) 账户的借方, 结转以后, “教育成本”账户期末无余额。在结转“教育成本”总账的同时, 应相应结转教育成本明细账。

三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成本核算的方法

教育成本核算方法主要有数理统计法和会计法, 数理统计法又包括算术处理和数学模型方法, 但是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并没有成本核算实践, 因此相关数据难以获得, 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核算出的教育成本准确性和真实性并不高。会计法包括原始凭证法、会计调整法、会计核算法。原始凭证法核算的主要依据是原始凭证, 而作为一个高等院校其财务核算的凭证又纷繁复杂, 因此, 采用这种方法势必加大了工作量, 北大高等教育研究所及清华大学财务处曾根据原始凭证按功能分类, 对高等教育成本进行过核算, 事实证明工作量过大;会计调整法只需对现行会计制度进行微调, 事实上要对收付实现制下的支出会计数据转换为财务成本, 必须添设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费用类和成本核算类账户进行成本数据的归集和分配, 而这样做工作量相当大, 另外, 这种方法目标单一, 无法对管理成本提供信息。

高职教育成本的信息需求者有政府部门、学校、学生和家长及研究人员。政府需要教育成本数据对学校拨款;学校管理者需要利用教育成本数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控制成本;学生及家长需要成本数据作投资决策;研究人员需要教育成本信息作研究, 为各方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这些都证明高等教育成本信息需求者需要是需要客观、真实、准确的数据。从会计学视角对高等教育成本涵义的界定到计量方法的实际可操作性, 均证明会计学方法是研究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一个科学方法, 而采用会计核算法核算农业高职院校教育成本则是最佳选择。

摘要:本文通过对农业高等职业学院教育成本核算和成本补偿的研究, 以期明确农业高职院校的成本核算和成本补偿的相关问题, 提出农业高职院校成本成本核算的可行性方案和成本补偿的建议, 有效降低办学成本, 缓解学校财务困难、减轻学生负担, 以进一步提高农业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 提高办学效益, 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 第5篇

作业成本法 (Activity Based Costing, ABC) 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罗宾·库帕和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的一种以作业为基础, 对作业过程中发生的主要间接费用采用不同分配方式进行分配的成本计算方法。该方法在成本核算上突破产品的界限, 以作业为单位收集成本, 使成本核算深人到各作业当中, 并把“作业”或“作业成本库”的成本按作用动因分配到产品中。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产品消耗作业, 作业耗费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

按照现代企业观, 企业是一个为最终满足顾客需求而设计的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作业集合体。这个集合体由各项作业形成, 因作业是相互联系, 密不可分的, 前后作业之间存在着供需的关系, 因此各项活动集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条由此及彼、由内而外、由上至下的作业链。企业产品价值伴随着作业活动的发生在企业内部不断地流动和转移。作业成本法纵向朝前可追踪到产品的设计环节, 往后可联系到产品的销售环节, 横向则可将上游的供货方以及下游的终端用户连接起来, 最终将产品从设计到销售、原料的供货方和产品的最终用户都纳入其分析范围, 从而构成一个错综复杂相互联系的链式系统, 因此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可以用来分析价值形成和增值最终来源的战略管理工具。

2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作为自主办学经济主体, 在承担向社会输送高级人才任务的同时, 同样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从目前实际情况看, 高校一方面是教育资源短缺严重短缺, 另一方面却是由于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手段和方法落后以及财务监管不力, 使有效的资源无法得到合理配置, 使用效率低下, 最终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损失和浪费。因此, 在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做好开源的同时, 需要不断挖掘内部潜力, 努力探索降低成本费用的途径,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做好节流工作。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 高校的投资主体已经由过去的政府独资转变为政府、企业、外商和个人等多个, 高校的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成本等信息日益成为投资者、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等外部信息使用者进行选择、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 也是政府部门核定学生培养成本、制定收费标准并进行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目前相关政府部门尚未对高校教育成本建立统一的核算制度, 有关教育成本的数据资料是通过简单的记录和粗略加工得出, 相关数据无法满足外部相关者的实际需要。

另一方面, 受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走的是一条粗放经营的路子, 只注重社会效益, 而忽略了经济效益。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的深入和优胜劣汰机制的引入, 高校进行自主经营、走集约经营之路已成为必然。为克服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和资源损失浪费严重的现象, 提高自身的运营能力, 客观上要求高校管理当局必须对运营过程中发生的教育成本进行准确的核算。

3 高职教育成本核算的特点

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显著区别在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熟练掌握岗位或职业所必需的操作技能, 使学生毕业就能顶岗操作。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完善相关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 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此, 高职院校在相关方面要有较高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高职教育成本核算具有以下特点:

3.1 核算对象具体化。

高校通常按不同学科的特点划分成不同的院、系进行管理, 院、系又有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历层次以及不同学制。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以及不同学制学生的耗费支出是不一样的, 为了准确核算高职院校教育成本, 就必须根据核算对象的特点, 分门别类的进行核算。

3.2 间接费用多。

一方面, 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协作性, 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每项活动都需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另一方面, 为合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 对于教学资源的配置和管理, 在兼顾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特点的同时, 尽可能做到资源共享。因此在日常过程中很多费用的支出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这些费用在发生时通常作为间接费用进行归集, 然后再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并计入相关核算对象的成本当中。

3.3 成本计算周期长。

作为人力资本生产部门, 高职教育培养 (或生产) 的是人才, 其产品成本的计算周期一般都会跨越几个会计年度, 与一般的工业企业相比, 产品成本的计算周期较长。

4 作业成本法及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及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动作为人才培养的过程实际上也类似于工业企业产品生产的过程, 整个过程按其价值链展开, 是由若干环节组成的, 每一环节按工作的性质、成本管理和配比原则又可细分为不同的作业, 由于在这一过程中的各项作业之间也是密切联系, 相互影响的。因此可以运用价值链的相关理论来进行分析, 通过对各项作业成本进行核算, 并汇总即可核算出整个价值链上的总成本 (即整体教育成本) , 因此高校的教育生产环节适合于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念, 作业成本法可以借鉴用来指导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核算。

摘要:为降低成本,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营能力, 克服长期形成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损失浪费严重的现象, 保证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结合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原理与高职院校成本核算的特点, 对高职院校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其教育成本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成本,高职院校,核算原理,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 2001.

[2]李强, 张国华.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7 (12) .

[3]李娜, 郑爱华.论作业质量成本管理在高校中的应用, 事业财会, 2006 (5) .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可行性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职院校的投资主体由一元的国家投入, 形成了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元投入的格局, 办学体制、经费来源、招生分配、科技成果转让等领域陆续与市场接轨, 其逐步由事业型单位转变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实体。在这种新形势下, 高职院校在关注办学质量的同时, 也开始意识到办学效益的重要性, 这就需要将企业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成本核算引入进来。

一、高职院校实施教育成本核算的理论基础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需要广泛地从相关学科吸收、借鉴最新的学术成果作为其理论基础, 这是促进学科建设深入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

1、准公共产品理论。

理论上, 公共部门经济学将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两大类, 其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产品为全社会消费, 利益为社会共享, 不具备排他性和竞争性;而私人产品是消费者以竞争性价格从市场上购得和消费, 排除了他人的消费, 也不会产生外部经济效益。而实践中, 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产品 (即准公共产品或混合产品) :一方面在消费上具有排他性, 在供给上可以利用价格机制实施排除;另一方面具有外在利益, 可为社会共享, 如教育、公立医院、公共卫生等。高职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服务, 其直接产出是人力资本的形成。一方面, 高职教育具有竞争性, 即在既定规模下, 一人接受了高职教育就减少了他人接受的机会;另一方面, 高职教育又具有排他性, 即高职教育消费的非整体性使其在技术上易于分割, 可将一部分人排除在高职教育消费之外。但是, 高职教育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效应, 可以推动经济增长、改善收入分配不公、促进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快速发展等。因此, 高职教育不具备完全的竞争性和排他性, 属于准公共产品。

2、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高教成本分担理论认为高等教育成本应由纳税人 (政府) 、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 (捐赠) 共同分担 (1986, 约翰.斯通) , 其依据是:高等教育是有投资、有收益的活动, 满足了多个主体的需要, 收益人包括国家、受教育者个人、纳税人 (雇主) 、企业、家庭和大学。根据“谁收益谁付款”的市场基本原则, 高等教育的成本必须由这些主体分担。政府是高职教育的主办者, 也是收益者, 应在收益范围内支付教育经费;学生及家庭是收益者, 应支付学费和杂费;除政府和学生之外, 凡直接或间接收益的大众, 也应承担其部分责任。

3、教育资源效益理论。

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活动需要耗费教育资源, 因此需要关注教育资源的效益问题。教育资源效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经济收益, 个人选择取得大学文凭的主要原因是期望这个学历能比高中文凭获得更多收入, 而且将来可能获得的较高收入必须足以补偿学习的必须费用。在世界多数国家中, 受教育越多, 收人越高是一个普遍规律。这不仅使教育投资得到补偿, 而且进一步鼓励人们接受更多的教育, 产生更高水平的生产力, 从而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二是社会收益, 即接受培养的人才本人不能完全享有, 从而成为社会其他成员共同享有的收益。因此, 效益大于成本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这为高职院校成本核算提供了依据。

4、投资理论。

马克思认为, 人类社会存在两种生产, 即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的生产, 而后者包括人的能力的生产。高职教育使隐藏在人体内的能力得以增长, 包括人的知识、文化、资历等, 使劳动者的智力和技能得到提高, 在将来能提供各种服务, 最终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取得经济效益。既然是生产性投资, 就需要进行投入与产出的比较, 进行成本核算。高职教育生产的产品是人才, 因此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成本核算。

二、高职院校实施教育成本核算的可行性分析

1、内部成本核算办法为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提供了制度依据。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十八条规定:“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的实际需要, 实施内部成本核算办法。”对高职院校而言, 实施内部成本核算可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内容上, 它是不完全的成本核算;方法上, 它是不严格的成本核算;形式上, 它是内部的成本核算。高职院校实施内部成本核算, 实质上是加强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一种手段, 它为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提供了制度依据。

2、高职院校的双重性对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提出了客观要求。

高职院校的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学费收入、民间个人或团体捐赠以及第三产业收入等。以一般高职院校为例, 假设G为年度政府拨款、S为年度学费收入、A为年度捐赠收入、R为年度第三产业收入、C为年度教育经费支出、I为年度扩大再生产投资、D为年度余额, 则年度总收入为G+S+A+R, 年度总支出为C+I, 得公式:G+A+S+R=C+I+D。

高职院校属于非营利组织, 因此D=0, 而S是学费净收入, 即学费毛收入减去以助学金、困难补助等形式返还给学生后的余额。根据有关制度, 高职院校第三产业实施企业化管理, 从而高职院校的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平衡公式为:G+A+S=C+I。

E为人才成本与学费之间的差额 (E=C-S) , 一般来说E>0, 即高等教育产业的消费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购买高等教育产品。而高职院校得以生存和维持正常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是 (G+A+S) ≥C, 从而必有 (G+A) >0, 即高职院校必须有非学费的、稳定的资金来源 (G+A) 。在学费收入相同或相近的条件下, (G+A) 越大, 意味着高职院校可以增添更多的教学设施等资源以改善教育质量、提高声望地位, 其大小对高职院校在市场上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实力起着决定性影响。

由此可知, 高职院校的资金来源包括具有非营利性的政府拨款、个人或集团捐赠和具有企业性的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所获得的学费收入两部分。因此, 高职院校就具备了企业性和事业性双重特征。从企业性看, 高职教育属于第三产业, 学生为教育产业的消费者, 应当以不低于成本的价格购买高教产品。社会和政府应将高职院校与其他企业同等对待, 不应当对其进行无偿捐赠和投入, 因此高职院校应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和控制, 以追求资本增值和利润最大化。从事业性看, 高职院校的职能是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 其社会效应是培养各行各业所需的专门人才, 实现的是社会人力资本的增值而不是资本的增值。

3、与营利性组织相比, 高职院校客观上具有实施教育成本核算的可能。

营利性组织一般都需进行严格的成本核算。作为非营利性组织的高职院校是否可以进行成本核算, 可通过两者某些特性的比较得出结论:第一, 两者都是组织实体, 能形成会计主体;第二, 两者都必须拥有足够的资源并对其耗费的资源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第三, 两者都能提供基本类似的会计信息;第四, 两者生产的物品 (或提供的服务) 客观上都包含一定的成本;第五, 两者都需要加强成本管理, 尽可能地提高效益或效率。由此可见, 非营利性组织不是不能实施成本核算, 而是没有实施成本核算的外在压力和内在要求。因此, 作为非营利性组织的高职院校在客观上具备实施教育成本核算的可行性。

4、与其他非营利性组织相比, 高职院校更具有实施教育成本核算的基础和条件。

高职院校的非营利性特征与其他非营利性组织相比, 更具有实施教育成本核算的基础和条件:第一, 高职院校的人才资源为实施成本核算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我国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改革以后,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相关学科、专业, 拥有一批熟悉和掌握成本核算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的专门人才, 这有利于研究解决高职院校成本核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第二, 高职院校的财会制度改革为实施成本核算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1998年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后, 高职院校在记账方法的选择、平衡公式的采用、会计要素的确定等方面更接近企业会计, 这些改革实践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实施成本核算;第三, 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水平为实施成本核算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高职院校与其他非营利性组织相比, 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更加规范, 会计记录比较真实、完整, 会计资料比较齐全, 更符合实施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Levin Henry M.The Pubilc-private Nexus in Education, Rosenau.Partnerships.Pub-lic-Private Policy Partnerships Cambirdge.The MIT Press.2000

[2]、MARTIN CARNOY编著、阂维方等译.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 第7篇

一、成本核算课程改革第一阶段——更名阶段

成本核算的改革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作者将它称之为“更名阶段”。过去叫成本会计现在更名为成本核算。成本会计有七大职能,其中成本核算是成本会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职能,其它六大职能如成本控制、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考核等划分在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这两门课程里具体学习,这样便节约大量的时间有针对性的学习成本核算,避免知识的重复学习。

但这一时期在项目教学上理解的并不到位,只是将从其它院校看到的、学到的生硬的与课程相结合,教材上原有的章节略作改动变为项目,教学方式上虽更加注重案例教学与加强学生实训,但实训还是以案例的形式出现,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项目教学。课堂教学形式没有变化,以老师讲授为主体,讲完学生做习题,然后进行答疑。

二、成本核算课程改革第二阶段——项目教学过渡阶段

第二阶段叫做向项目教学过渡阶段,这一时期形成了项目教学的雏形,在课程核心部分---产品成本计算的三种基本方法里设置了三家企业,并提供这三家企业的模拟成本数据,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工作环境来达到实训的目的。现在来看,这只能是项目教学的雏形,因为这种实训环境没有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与此同时,教学形式上也发生了变动,在实训部分,教师进行示范,学生根据实训资料进行独立操作,为企业核算成本,形成成本报表,教师扮演引导者进行辅助教学。但总体看教学计划没有进行太多改动,只是在重点部分进行了项目化教学的改进,也不能称之为完整的项目教学。

三、成本核算课程改革第三阶段---快速成长阶段

第三阶段迎来了教学改革的高潮,作者将它称之为快速成长期。教学改革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努力,处于教学改革的转折点上,方向感不明确,正在这时,学校请来了多位高职教学改革的专家为我们做报告,特别是经过戴士弘教授系统的培训之后,对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集做、学、教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一)课改第三阶段的整体设计

成本核算课程开始进行全面整改,打破原有教学计划,把全部理论知识与技能贯穿在分A、B两个版的7 个项目里,并在过去只有工业企业的基础上增加了项目七商品流通业成本核算训练。A版的核算属于企业常规核算业务,可较直观反映核算处理过程,B版在常规业务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特殊情况的处理。

(二)课改第三阶段的教学资料

成本核算教学团队通过与聊城申昊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聊城友润服装有限公司、聊城由甲纺织机械公司等企业一线会计人员探讨,共同编制了与整体设计项目进度相配套的《成本核算仿真实训任务手册》,手册中提供的企业资料、数据是根据以上企业实际资料进行有效改良、提取之后编制而成。

(三)课改第三阶段的教学形式

经过重新整改的成本核算课程在教学形式上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两个50分钟为一次课,也就是一个单元。在每一个单元上课时教师对项目A版进行示范,展示操作成果,学生根据示范对B版项目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相当于企业里面的老会计,为学生解决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主体发生变化,以学生“做”为主体,在做中学,提高学习兴趣,教师起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课堂上不再是先讲理论再讲案例,而是直接导入工作环境,把理论与技能相融合,都体现在示范与操作中,通过“做”让学生有实际感受,然后在每次课结束时对知识与技能要点进行总结。

四、成本核算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通过第三阶段教改的实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动手能力大大提高,知识面得到拓展等这些都是课改后的明显成果。但通过实施也发现了本课程改革的不足之处,在实施中做了及时调整与补充。

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重视不足,为此作者针对每一项目所遇到的知识点编制单选、多选、判断等客观题印刷出来发给学生作为课下练习。

学生接受能力有差异,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不能得到全部满足,接受能力稍弱的则需用更多时间去指导。作者采用在课堂上播放PPT和讲义补充知识拓展模块,对于能力强的同学可自行阅读,扩大知识面的措施来改善这一情况。计划在以后的课程改革中,在任务手册里加一个C版项目,专门针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同学设置更高层次的实训项目,让学生自行选择。

实训手册将企业资料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明细表及成本报表印刷在一起,不便于学生剪裁和形成账簿。作者计划在下次印刷任务手册时加以修改,将企业资料与原始凭证、证账凭证、明细表等分开印刷,做账所需的凭证、明细表等就以真实的样式印刷,方便做账。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 第8篇

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主办方的投入和学生缴纳的学费。办学举办方完成前期投入后, 维持学校正常运行所需经费往往主要依靠每年收取的学费。在当前生源紧张的前提下, 大多数民办高校面临着严重的生源危机。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关键在于提高教学质量, 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而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足够的教学投入。在办学资金有限的前提下, 如何降低办学成本, 并尽可能地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提高办学质量上, 是民办高校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十分有意义的问题[1]。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学校而言, 成本核算是将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分配和归集, 以计算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 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和改进等控制工作, 同时也对学校的成本决策的正确与否产生重大影响[2,3]。

二、作业成本法用于民办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适用性分析

作业成本法又称作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法, 是以作业为核心, 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 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 然后选择成本动因, 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 (产品或服务) 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 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包括期间费用) 作为产品 (服务) 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 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 使计算出来的产品 (服务) 成本更准确真实。

作业, 是指在一个组织内为了某一目的而进行的耗费资源动作, 它是作业成本计算系统中最小的成本归集单元。对于高校而言, 作业贯穿于办学的全过程, 而所有的作业均以教学为中心展开, 包括:招生、理论和实践教学、学生管理、实验室建设、科研、学生就业服务等。只要认真地对办学活动进行分析研究, 总可以对所有的办学活动进行分类, 并进一步明确每一类活动所包含的作业。在明确所有作业的基础上, 对每一个作业的成本进行核算[4,5]。

三、民办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实现

作业成本法的总体思想是产品消耗作业, 作业消耗资源。因此,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的两个主要内容是确定资源和作业, 作业的确定又分为作业中心的确定和作业动因的确定。成本核算的方法和步骤如下:

1. 确定教育资源项目

教育资源项目的确定是成本核算的首要问题, 不同的学校和研究人员对此有不同的界定。本文认为教育资源项目包括以招生和就业为首末两端的围绕学生所必需的所有作业产生的费用。教育成本核算的费用显然包括产生于高校教学活动的所有直接和间接费用。但对于民办高校而言, 由于各种原因, 目前社会的认可度较相同层次的公办学校偏低, 招生和就业费用往往比较高。因此, 民办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应把招生和就业费用加进去。而社会服务和与教学不相关的一类科学研究则不宜计入教育成本。教育资源项目包括:工资及附加、办公费、学生奖助学金、水电费、低值易耗品、差旅费、折旧费、与教学相关的校级教研科研费用和非校级课题的学校配套经费等。

2. 确定作业

作业的确定是作业成本法的关键环节, 也是作业成本核算的基础性工作。一般来说, 作业数量划分数量少影响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划分数量多将增加成本核算的工作量。当今,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财会领域已经非常普及, 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成本核算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计算准确、运算速度快的优点。因此, 为了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可以通过开发成本核算软件, 利用计算机进行成本核算, 将作业成本划分的细一些。另外, 高校实施教育的过程有别于企业的生产过程。企业的生产过程大多数属于流程式的纵向结构, 而高校的实施教育的过程相对来说要复杂, 总体来说属于纵向结构, 包括招生、入学、教学实施、就业四个方面, 但这样进行作业划分显然力度过大。高校的办学过程其实更倾向于一种职能式的平行结构[1]。因此, 确定高校的作业时, 应该从高校的组织结构分析着手, 划分作业种类。以某民办医学本科院校为例, 该校的组织结构见图。

在明确该校组织结构的前提下, 对各个部门的工作性质进行分析, 以此为基础确定作业的种类和数量, 并将各个部门归属到相应的作业中。作业种类和数量的确定应该保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精细性。对该校进行作业划分的结果见表。

3. 分析并确定资源动因

作业成本法最核心的步骤是确定资源动因。资源动因是指各种资源被作业消耗的方式和原因, 是引起作业成本变动的因素, 是把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的基本依据。资源消耗根据资源动因分配给不同的作业。高校应结合作业划分和资源项目, 根据各种资源动因, 将资源分配到不同的作业中。资源的种类包括:工资及各种补助 (包含社会保险费) 、办公经费、业务招待费、水电费、助学经费、维修费、设备购置费和折旧费、图书资料费、实验耗材费、教研科研费、折旧费。资源的种类确定后, 需将资源费用归集到相应的作业上形成作业成本库。以系部理论教学作业为例, 该作业的资源动因为实际学生数, 消耗的资源包括:教职工的工资及各种补助、办公经费、水电费。

4. 分析并确定作业动因

归集到作业成本库中的资源费用应进一步分配到各成本对象中, 此过程称为作业动因确定。作业动因是指各作业被终极产品或服务消耗的方式和原因, 是用来表示作业消耗量与产出量之间关系的概念。由作业成本库分配到成本计算对象的间接费用加上可以直接追溯的直接费用, 就可以得到成本计算对象的总成本。

四、作业成本法用于教育成本核算的保障措施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为民办高等院校的成本核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但是要取得良好的成本核算效果, 需要多方面的保障。否则, 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民办高校的具体情况分析, 作业成本法的有效应用需要下面的几点保障:

1. 全员意识

作业成本法用于成本核算是一个系统工程, 前期要做大量的工作, 这些工作一环接一环, 均要做到细致、准确。而这些前期工作的完成需要各部门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需要各部门的大力配合[6]。另外, 在实施作业成本法时, 还要做好教职员工的培训工作, 提高全员成本管理意识, 避免和消除无效作业, 消除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人为因素的阻碍, 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提高信息的准确性。

2. 系统平台的建立

实施作业成本法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作业成本法的建立过程中, 要做到系统准确性和复杂程度之间的权衡。成本信息越细致精确, 作业成本系统就会越复杂, 为此搭建和维护系统所需的成本也就越高。不过, 计算机技术给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将作业成本法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运行速度快、计算准确的特点。因此, 作业成本法用于成本核算应以计算机系统的建立为基础。

3. 科学性和严谨性

作业成本法的前期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主观性, 不同的专业人员可能有不同的观点。比如:在作业的确认、成本动因的选择和成本库的确认上, 不同的会计人员会有不同的看法。为了保证作业成本法应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需要组织专业人员共同研究决策。

五、结论

作业成本法体现了“过程管理”的理念。相对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 该方法对成本的核算更加细致准确, 成本控制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对于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办学的民办高等院校而言, 应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教育成本核算不仅能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而且可以为成本控制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摘要: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为民办高等院校的成本核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在对民办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必要性探讨的基础上, 对作业成本法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 对作业成本法用于成本核算的实现进行了探讨, 最后指出了作业成本法用于成本核算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赵燕.作业成本法在我国民办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J].财经界, 2009, (1) , 52~53.

[2]金树颖, 黎晓君, 齐舒.作业成本法在本科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管理, 2013, (8) , 32~36.

[3]王宏宇, 刘晨.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J].会计之友, 2014, (26) , 102~104.

[4]陈艳.作业成本法用于高校成本计量的可行性研究[J].现代商业, 2013, (23) , 129.

[5]刘悦.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J].会计之友, 2014, (11) , 119~123.

谈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控制 第9篇

广义的教育成本是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的, 是指为完成某一教育, 学校与学生各种耗费的总和, 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校为培养学生所支付的一切开支和费用;二是学生为学习所支付的生活费用;三是学生因为学习而未能参加工作带来的机会损失或称为机会成本。狭义的教育成本则应从会计学的角度来界定, 是指学校为培养学生所支付的费用总和。基于学校管理角度考虑成本的大小, 本文采用狭义的教育成本概念。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具体构成, 是指构成高职教育成本的费用类别。研究其具体构成, 目的是便于分析教育成本和控制信息, 以便实施教育成本核算, 其主要组成如下:

(1) 人员工资:是指学校支付给教师和为教学服务的行政管理、后勤服务人员 (指不宜实行社会化的部门人员, 如收发、传达、水电管理等人员) 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各种补贴、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等。

(2) 行政事业费:指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和部分不宜实行社会化的后勤服务部门所发生的各项支出, 包括办公差旅费、邮电网络通信费、水电煤气费、物业管理费、会议费、交通费、车船炉燃料及保养修理费等。

(3) 教学业务费:指学校教学部门为完成教学任务所支出的费用, 包括教学实验、教育实习、军事训练、教材编审、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招生、毕业分配等费用。

(4) 修缮费:学校教学用房、建筑物及附属设备的维护和修理费用。

(5) 折旧费:指学校为培养学生占用固定资产而损耗的价值。对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维护费用应计入本学年的教育成本, 对于大修理费用, 应按大修间隔年限分别摊销。用于教育的固定资产和设备主要包括:房屋和建筑物以及附属设施、一般设备、教育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器材、为教学购买的土地使用权或其它长期资产等。

二、高职教育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成本控制可以理解为高校管理者对教育过程中的资源耗费进行规划、调节, 使教育成本按预期方向发展的过程, 或者说是对高校整个教学及其管理活动中各项费用的发生进行引导和限制, 使之能按预定计划进行的管理活动。

大量的研究表明, 中国高等教育的相对生均成本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其主要原因在于管理效率低, 师生比低, 规模效益低, 资源利用率也低。在我们不断呼吁高等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成本不断增加时, 我们的教育家开始清醒地认识到高等教育必须走出象牙塔, 倾听社会的呼声, 适应新形势、新体制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高等院校必须采用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手段, 遵循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 在竞争中不断获得发展。

三、高职教育成本控制现存问题分析

1、成本管理意识欠缺

成本管理早已成为企业的一项基本管理手段。然而, 在高等教育界, 广大教职员工及管理干部大都缺乏成本意识, 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政府给多少钱, 我们办多少事”、“只管用钱, 不管效益”的思维方式在高校中还颇有市场。

2、教育成本控制的非理性

由于我国公立高校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处于垄断地位, 教育成本的分担主体是国家, 同时辅之以家庭 (或个人) 所上交的部分学费。这就造成了现有高校管理者在管理学校时就导致了经营的非理性, 造成了教育成本的极大浪费, 几乎到了失控的地步。这些“非理性”行为的出现加大了大学运行成本。筹集的教育资源的管理问题, 用资部门及教育资源运营的各个环节未进行严格的成本管理和精细的成本核算, 各项支出缺乏集中调配和有效控制, 不计成本和高成本的现象普遍存在, 寻找降低成本的行为实践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

3、教育成本控制缺乏硬指标

教育成本的控制缺乏硬指标主要表现在国家、学校没有出台有关成本标准、管理、运行评估的规定, 学校的资金资源管理处于盲目的状态, 没有科学可靠的依据。由于各高校办学理念不同, 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也不同, 要建立一个全国各高校都执行的统一成本非常困难;即使是同一个专业, 对于不同学校来说, 师资力量高低不一, 专业设备利用率参差不齐, 培养目标侧重点不同, 因此制定一个全国通用的专业统一成本也很困难。

4、高校财务管理滞后、物力资源浪费严重、使用效率较低

高校财务管理方法不科学, 成本管理制度不完善, 资源配置常常凭主观意志, 缺乏科学决策机制, 不能体现优胜劣汰和经济规律, 致使经费从投入到产出经常表现出经济行为的特征。对于学校资产的管理, 一方面制度不健全, 产权意识淡薄, 管理混乱, 资产账实不符, 家底不清, 使用效率低下, 闲置浪费严重;另一方面, 资产配置不合理, 重复购置, 造成资金的浪费, 有的甚至被有些部门挪作他用, 成为部门搞创收的工具, 导致学校受损。

四、高职教育成本控制的原则

教育成本控制的目的是通过成本控制的各种手段, 不断降低不合理的成本消耗, 提高成本投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教育成本控制的任务就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 分析寻找降低成本的各种因素, 制定可能实现的最低的目标成本, 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使实际执行结果达到最低目标成本的要求。为了更好的控制高职教育成本, 应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

1、全员性原则

所谓全员性原则, 即从校级到各院系各部门, 凡与教育活动有关的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均参与成本控制的原则。培养教职员工的成本意识, 是高等学校成本控制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2、发展优先原则

“发展是硬道理”。对一所学校来说, 维持和发展都很重要。维持是生存之需, 发展则是维持的基础。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 要首先保证发展的需要, 确保发展的投入, 把发展放到首位, 坚持以发展求生存, 动员学校各部门艰苦奋斗, 群策群力, 尽可能节约开支, 为学校发展做贡献。

3、直接成本优先原则

高等学校同企业一样, 存在着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 直接用于人才培养的各项业务活动的开支是直接成本, 应该首先加以保证。而与培养人相关的但非直接的其它项目开支, 我们常常称为间接成本, 在决定成本投入时应有所区别, 在资金比较拮据的条件下, 应优先考虑直接成本的投入, 有利于保证重点,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4、分级分口控制原则

为了提高教育成本管理的效益, 应该按照费用项目和业务分工进行有关职能部门的归口管理, 推行成本管理责任制, 建立一种权责一致的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 使成本管理工作和贯彻经济责任制相结合。每一项目应有专人负责, 并按业务分类归口到有关职能部门, 建立教育成本控制体系, 从纵向和横向都去把好成本控制关, 提高教育成本使用效率。

5、最大效益原则

教育成本控制的目的就是要不断降低教育成本, 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 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使单位成本获得最大利益。因此在成本计划时, 不能盲目投入, 在操作上应使成本投入向综合效益高的项目倾斜, 即成本的投入向高回报率的项目倾斜, 并且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 完成较多的管理工作,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在减少管理人员和管理费用的情况下, 出色地完成成本控制的任务。

6、精细管理, 从细节入手原则

如何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是每一所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 细节的竞争在今后的竞争中将会越来越重要。这方面国外大学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伊里诺斯大学空调降低一度的“降温行动”, 仅秋冬两季学校至少节约了两万美元电费。我国高校成本控制也是要从细节管理入手, 广开节约渠道, 既要注意细节管理, 又要注意从细节上进行成本控制。

五、高职教育成本控制的方法和手段

高职教育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学校各部门、各环节乃至每位教职工和学生的工作与学习, 所以一定要慎重处理。教育资源是投入教育领域, 用于培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称。优化教育资源, 实质上是对构成教育资源的这几种要素的重新组合, 建立一种更为合理、科学、有效的教育资源配置结构, 所以成本控制也应从这几个要素着手。

1、建立高职教育成本控制的组织体系

高职教育成本控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它包括成本组织、决策、执行、信息、成绩考核等子系统。要实施高职教育成本控制, 首先要建立高职教育成本控制系统的组织体系。具体是要在分管校长的领导下, 建立以各职能部门为横向, 以院、系、科、个人为纵向的纵横交错的“责任中心”管理网络。作为责任中心, 必须有明确的控制的 (成本) 活动范围, 并建立起一种明确有效的制衡关系, 既相互制约又相互配合, 以实现对高校科学有效的管理。

2、建立全员成本责任制的成本控制管理制度

以往教育控制问题, 基本上是财务处来进行的, 成本控制好像不关其他部门和其他人的事。要贯彻教育成本控制的思想, 必须转变广大师生的思想意识, 人人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 人人树立学校主人翁意识。建立岗位成本目标岗位任务目标, 使每个部门的每个人对工作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把被动的执行方式变为主动配合领导工作, 把高效的节约指标变为具体的勤俭节约行为。

3、建立配套的评估保障机制

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 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是保证成本控制机制正常运行的有力措施。考核指标可以是以实际完成的绝对数与预算数的比值, 也可以建立平均数指标。将考核评价的结果反馈到各部门及个人, 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激励和鞭策全校教职工更加勤勉工作, 自觉地将自己的行为纳入到与高校总目标相一致的轨道中, 并争取更好更大的工作业绩。

4、进行成本预算, 强化源头控制

高校财务预算是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教学目标任务编制的, 并经过规定程序批准的年度综合财务收支计划。它是各高校完成计划和任务的财力保证, 也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预算的编制要本着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 支出预算中的很多经费和成本支出项目既要配比合理, 又要考虑效益。教育成本与支出预算是紧密联系的, 在支出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就要考虑教育成本的核算与控制, 并把执行预算作为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

5、人员成本控制

在人力资源方面, 高校人员成本占的比例很大, 也是控制的重点。人员成本控制无非从两方面进行, 一是减少多余人员, 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要发挥高校经费的最大效用, 首先应发挥人的效率, 在现实情况下, 就是要进行学校人事制度改革, 消除学校内部的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 努力使教师、学生、干部、职工之间的比例合理化。

只有树立成本控制的意识, 建立健全成本控制的约束机制, 加强成本控制的方法和手段, 高职院校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高校也正在经历着竞争与挑战。高校既缺经费却又浪费, 既没钱却又乱花钱的状况加重了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本文主要讨论高职院校成本控制的必要性和意义, 提出我国高校现行教育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成本控制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最后探讨了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控制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教育成本,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 蓝浪.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成本构成研究[J].大众科技杂志网.2005, (11) .

[2] 杨梅.关于我国高等教 育成本补偿政策的分析和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Oo4, (3)

[3] 崔邦焱, 王守军.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计算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3, (13—14) .

[4] 袁连生.教育成本计量探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O.

上一篇:介质下一篇:考试焦虑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