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细节丰富课堂

2024-08-24

捕捉细节丰富课堂(精选3篇)

捕捉细节丰富课堂 第1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以“我们怎样去爱别人”为主题, 选编了4篇课文, 其中《掌声》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在上台讲故事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正是在这次掌声的激励下, 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从此变得乐观、开朗。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 用朴素无华的语言, 把学会尊重, 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感人的故事之中, 表现了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文章闪现着人性美、同学情, 是构建诗情画意课堂的好教材。本文以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为例, 简析如何在教学中传达爱意, 构建诗意课堂。

【案例】

一、整体诵读, 感受爱意

1.导入。教师和着略带忧伤的音乐深情地导入:同学们, 我们的世界充满爱。爱是什么, 爱是给老师的一声问候, 爱是扶起摔倒的小弟弟, 爱是给爸爸、妈妈端上一杯热茶, 爱是给需要帮助的同学伸出温暖的双手。《掌声》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和你们一样年龄的女孩, 她叫英子, 残酷的病魔夺走了她健全的肢体。请你们轻声地读几遍课文, 走近英子, 了解英子。读完后仔细想想, 英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课件出示读书要求:第一遍可以读得稍快一点, 画出生字词, 并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第二遍要读得慢些, 生字新词多读几次;读第三遍时, 要把难读的、难懂的和最受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边读边思考。

3.同桌互读、互评并正音。

4.话题交流:不一样的英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可怜、忧郁、孤独、自卑、痛苦……)

二、读思结合, 融情英子

1.同学们, 请带着你对英子的初步印象, 再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 相信大家能从英子的不同表现中加深对她的了解。

2.自读自悟。圈圈画画感受深刻的词句。

3.集体交流。可以做这样的预设:

(1) 出示句子:因为小时候生病, 英子的一条腿落下了残疾, 她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1) 读句子, 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 理解“落下”的含义。 (留下了。) (3) 可怕的疾病给英子留下什么? (留下了终身的残疾, 留下了痛苦的回忆, 留下了心灵的阴影……) (4) 可怕的疾病让英子失去什么? (失去了灿烂的微笑, 失去了童年的快乐, 失去了对同学的信任, 失去了对生活乐观的态度……)

(2) 出示句子:轮到英子上台讲故事时, 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 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 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 英子的眼圈儿红了。

(1) 思考并讨论:英子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下去?“犹豫、慢吞吞”这两个词告诉我们什么?在那一刹那, 英子想到的是什么?想象一下英子的神态和表情。

(2) 比较句子: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 她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 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抓住“注视”一词, 体会同学们的目光中包含着什么;抓住“终于”一词, 体会英子的心情, 读懂犹豫的原因。)

(3) 认真体会英子的心情, 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 出示第4自然段, 配以《欢乐颂》齐读。说说, 你此时看到的是怎样的英子? (坚强、勇敢、自信、乐观、快乐……) 说说是什么改变了英子的人生态度?

4.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三、聚焦“掌声”, 感悟爱意

再读课文, 可以做这样的预设:

1.读句子一:“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 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 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2.读句子二:“故事讲完了, 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3.思考讨论: (1) 这是怎样的掌声? (关心、鼓励、热烈、真诚、钦佩、赞赏……) (2) 同学们的掌声告诉英子什么? (英子, 勇敢地站起来!英子, 我们支持你!英子, 好样的!) (3) 在掌声里, 你仿佛看到什么? (在掌声中, 我们仿佛看到英子被感动的心;在掌声里, 我们看到了英子迷人而久违的微笑;在掌声中, 我们看到了同学们金子般的爱心;在掌声里, 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鼓励的真情……)

4.从英子的变化和同学们的表现中, 你体会到了什么? (当别人身处困境时, 不要忘记把掌声送给别人;当自己身处困境时, 要珍惜别人的掌声, 使自己鼓起勇气面对生活。)

5.请你和着《欢乐颂》音乐声, 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读出来。

6.有感情地齐读这两个句子。

四、拓展延伸, 抒发爱意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可以做这样的预设:

1.在掌声中, 英子仍然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但是, 英子还是原来的英子吗?不一样体现在哪里?从中你感悟到什么?

2.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给英子写一封回信, 谈谈你读完她的信后的感悟。

3.让我们和着《掌声响起来》的乐曲, 给英子鼓掌, 也给自己今天的进步鼓掌。

【简析】

1.以深情语言营造诗意课堂。

教育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在本案例中, 教师无论是新课导入, 还是问题揭示, 或者范读课文, 都饱含着深情。学生在老师语言的感染下, 无论是整体诵读, 还是引导与英子对话, 都饱含着对真诚和善良, 饱含着对文章主旨“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 要主动去关心别人, 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 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的无比赞美之情。

2.用感情朗读凸显人文内涵。

本教学案例, 由整体诵读切入, 将美丽的童年梦想和残酷的童年现实呈现在学生面前, 营造出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 这就为学生的后续学习积蓄了情感。这样的朗读设计, 无疑是感性的。进入对比朗读之后, 这种扩大的情感两极之间的张力意图更加明显, 一极是英子的无限自卑, 一极却是英子的无比自信。英子无限自卑是通过回环复沓式的情境引读去表现, 英子无比自信则是借助音乐渲染式的背景诵读来体现。同时, 课堂创设了学生与英子心灵对话的情境, 达成了学生与英子情感的共鸣, 凸显了文章丰富的人文内涵。

3.借多重对话激发深切感悟。

捕捉细节丰富课堂 第2篇

一、及时捕捉随性生成,让思维智慧在师生互动、交流中碰撞

随性生成,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紧紧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把学生独特的思维、智慧当作一种精妙的课程资源来开发的教学方式。此方式“纵容”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从而使学生成为秉持着独立思考与判断的操守者。

例如,在教学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时,许多同学对作品主题的理解超出了教者的课前预设。有说是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因为课文的第三段中,“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热闹的众宾狂欢图呀,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年长的滁州太守,喝得醉醺醺的,不是月下独饮,而是和他的百姓们开怀畅饮。这是一种乐,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后的快乐,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的快乐。所以,是表现与民同乐的。也有说是寄情山水,抒发作者郁闷心情的。文章是欧阳修被贬官到滁州时写的。作为一个忠志之士,时刻想着为国分忧,但朝廷昏庸,奸邪当道,忠臣良将被排挤遭打击,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一步步走向衰亡,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借酒消愁,只能游山赏水,排解心中的块垒。“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学生们畅所欲言,发表者各自的见解。每一种想法都很有见地,都值得肯定。教师在保证不偏离文本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体验,让学生收获自己的阅读感悟,拓宽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及时捕捉随机生成,让学习环境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构建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正因为如此,教师要努力构建一种开放的、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课堂闪现精彩的生成。

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时,课文中有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大家都笑起来,提出问题的学生灰溜溜的坐下了。于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她问:“既然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亿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都哑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第二,”万万“好像给人一种比”亿“多的感觉。这时,学生们又笑了。其实这个问题是对的。于老师当场给予了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学生们都用钦佩的目光看着那个学生,而于老师却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的这个新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这时,大家才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于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于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傻”问题,在比较中帮助学生对汉字重叠作用的理解。面对学生的“傻”问题,于老师没有嘲笑,而是用微笑感谢学生参与,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信心。有位名人说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老师一个灿烂的微笑都会增添他们的自信,让他们敢于质疑,敢于争论。从而让个性化的思维有了张扬的空间。当问题的价值被于老师挖掘出来后,于老师把成绩归功于提问的学生,充分体现了于老师把学生当成真正的人,以平等首席参与课堂。在这种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容易诱发创新思维,产生新异见解,充分发挥创造性,这样的课堂就会充满生成性。

三、及时甄别随意生成,让教学任务在教师主导、引领中完成

我们的课堂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极具个性化的头脑,教学是一次次思维的碰撞,好的课堂应该是灵动的,是富有机智和充满变数的,教师要用睿智的眼光去捕捉学生那“昙花一现”的思维火花,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出生成的动态资源是否偏离了教学目标?是否真有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学生能否普遍从这一动态生成资源中获得三维目标的提升?对课堂上的一些随意生成,教师要快速反应,接住学生不经意间冒出来的“怪”问题,迸出来的“怪”想法,想出对策,是组织讨论?是一两句话巧妙点拨?还是顺着学生的思路“再生枝节”,继续将课堂引向深入?只有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才能应付自如,促进精彩生成,进而完成教学任务。

曾经有一次听小学老师上《生命桥》一课,老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品读斑羚飞渡那一庄严而神圣的场面后,说说自己的感受。有学生说老羚羊面对死亡,毫不畏惧;有学生说老羚羊舍己为人,令人佩服;也有学生说老羚羊用自己的身体,为年轻羚羊搭起生命的桥,可惊可叹。可有一学生却说:“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年轻羚羊忘恩负义,以老羚羊的死亡换取自己的新生。”此时,教室里一片哗然。这种想法很纯真,学生在感受到老羚羊的甘为人梯、从容赴死的大无畏气概的同时,也为它们的牺牲而深深惋惜,他们多么希望悲剧能够避免,这种见解正是学生美好而善良愿望的表现,但我们能这么评价年轻羚羊吗?很显然,这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相悖。这位很有经验的老师对课堂上的这一随意生成,快速反应,接住学生不经意间冒出来的“怪”问题,迸出来的“怪”想法,想出了对策,组织学生讨论“假如年轻羚羊不‘忘恩负义’,拒绝老羚羊的牺牲,后果会如何?”许多学生认为,面对生存环境的险恶,为了种族的生存、繁衍,动物经常会作出这种牺牲,而幸存者则背负着更多同类的期望和使命,它们必须顽强地生活得很好。原先那位不同意大家说法的学生站起来陈述了自己的观点:生活还将继续,活下来也是一种责任。此时教室里掌声四起……

“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课堂上,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正常的,教师不能听之任之,而要及时甄别,因势利导,引出正确的想法,帮助学生走出文本解读的误区,让教学任务在教师主导、引领中完成。

捕捉文本细节 智慧引领课堂 第3篇

一、在“细节”起伏里体验课堂的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细节的敏锐的发现、捕捉和挖掘,常常成为重中之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唯有关注细节,才能生成课堂的精彩。

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要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的精细描写来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思想性格,以进一步映射出要表现的更为深远、更为广阔的文章内涵,而典型而传神的细节描写尤其能够表现人物的内心。细节往往会让文章更加细腻,更充满着灵性。苏教版《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有多个特别感人的细节,在课堂上我反复引领学生去朗读、感悟:当彭德怀再次下达命令要杀大黑骡子时:命令下达了,他却不忍心亲眼看着大黑骡子倒下去的身影,于是他背过脸去,忍着心痛,等待着执行的枪声……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动作:背过脸去,在品读感悟中,学生却能从这个动作中感受到彭德怀内心的煎熬,仅仅背过脸去的短短的二十分钟,却让人感到漫长、紧张、令人窒息、难熬、折磨人……学生总这个动作中领悟的,是彭德怀的真实内心。我继续问学生:彭德怀背过脸去,他会想什么?一个学生回答:一幕幕往事又涌上了心头,彭德怀想到了和大黑骡子在一起共患难的岁月。其他同学也纷纷举手回答,都是之前彭德怀与大黑骡子的相处的点点滴滴。于是,我又投影出另一个细节:枪声终于响了,大黑骡子缓缓地倒了下去,彭德怀向为革命而献身的大黑骡子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我告诉同学们:当一个军人敬军礼,无非是面对国旗或者是战友等,而此时此刻,彭德怀面对的只是一只大黑骡子,却敬了神圣的军礼,为什么呢?学生说:彭德怀作为红三军团的军团长,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更爱自己的战士。革命需要大黑骡子,但更需要勇敢的红军战士。一切以革命为重,只有杀掉大黑骡子,才能让更多的战士活下来,彭德怀把大黑骡子当成自己最亲的战友,他舍不得啊,这军礼凝着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全部爱与敬。细节,传递给学生的,更多的是情感共鸣,在情感共鸣中,生成智慧的课堂。

文章要读,细细品读,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再现人物的意韵。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语言的熏陶,获得人文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与文本情感产生的共鸣过程。课上重视了“读”,表面看是朗读指导,实质上是教师通过学生捕捉了文本细节后的诵读对文本有了新的理解,品味语言,培养语感的过程,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捕捉文本细节的能力,使他们进入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中,进入情境,感悟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二、由“细节”勾勒中预约课堂的精彩

把握细节就是解读文本的钥匙;文本又是靠细节支撑的,解读教材,其实就是通过文本诸多细节的析读把握全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也是一种心理能力。通过阅读提高自身的感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学生阅读时如果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那么就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因此,把握住文章中的关键细节就能领会文章的精神,就能让课堂有效又高效。

六年级课文《三打白骨精》中当白骨精变成老妇人时,有这样一句话: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手拄着弯头竹杖,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这里的一个字“闪”是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在上课的过程中,讲到这段时,我就抓住了这个“闪”字,问:白骨精变成了老妇人时,作者用了一个“闪”字。在平时的生活中老妇人的行动怎样?同学们纷纷说,老妇人走路都是蹒跚、不稳的,不可能像运动员一样迅急。于是,我就继续追问:那作者用这个“闪”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此时,学生的小手踊跃举起,有的说:白骨精太狡猾了。有的讲:白骨精狡诈。还有很多同学在座位上说着:这个白骨精,真坏啊。仅仅这一个字的细节,就让学生领悟了文本,可真是太高兴了。对一个人而言,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其内心世界的外化,思想感情的具像。如果我们顺着这细小的地方,点点滴滴,一定能感受文章的中心,智慧的教师善于以小见大,统领全文。

教学的细节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教师只有关注教学细节,才能预约课堂中的那份精彩。教师让学生抓住文本的细节进行解读,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力。

其实每一篇能打动人的文章,细节都不可或缺,往往能让你为之动容、为之落泪的,就是那一个个小细节。细细品读,细节如无声的诗,无形的画,绵蕴悠长,这些疏朗相间的细节,串联起来,就组成了波澜生动的文章整体。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捕捉“关键细节”展开课文的学习,是一种沉静的智慧。只要我们能在教学中智慧地带领学生品味细节、琢磨细节、拨亮细节,就能展现出鲜活而灵动高效的教学课堂,从而获得一种鲜明的整体效应。

上一篇:氧气驱动式下一篇:行走中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