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发展范文

2024-07-24

文艺发展范文(精选12篇)

文艺发展 第1篇

一是努力争取领导重视, 推出有效举措促文化发展。县文化馆通过多种渠道邀请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观看文化活动的重要演出和赛事活动。及时把群众的反映、文化建设的政策、文化发展的思路、文化活动的效果等以各种形式向领导汇报。文化事业的日益繁荣, 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文化事业经费逐年提高的同时, 设立了文化艺术奖 (“张恨水文学奖”、“程长庚艺术奖”) 。奖励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每届20万元。设立了非遗保护基金, 保护传承民间文化遗产。切实实施“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看电影”“演艺惠民、送戏进村”等活动, 这些措施给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的同时, 带动民间文艺团体的发展建设。现登记注册的民间艺术团体达14家。其中天柱山民间黄梅戏剧团被评为全省“百佳”民营剧团。

二是加强统筹协调, 扩大文化活动参与面, 优化民间团体发展的社会环境。在加强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管理的基础上, 制订了《潜山县乡镇文化站工作管理细则》, 充分调动文化志愿者、群众文化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促进各乡镇文化事业的发展。借助政府职能, 把社会各界、各部门都发动起来参与广场文化活动, 公安、交通、城建、电业、环保、文化市场执法等部门各司其职, 确保广场活动有序开展。充分利用社会舆论宣传文化活动, 形成重视群众文化的浓厚舆论氛围。如今的广场文化活动、百馆千村文化结对服务、送文化下乡、农村业余文艺团体已成为各种新闻媒介竞相报道的热点。

三是重点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 精心打造民营剧团品牌。县文化馆制订了《潜山县辅导乡镇文艺队伍分片责任制》, 定期或不定期的下乡对文化活动中心户或业余团体进行业务辅导。常年为他们提供排演场所, 推荐到县城及省市参演各类大型文体活动的机会, 择优选送优秀节目或优秀团队参加市级以上组织的各项评比活动。在2014年安庆市黄梅戏小戏小品展演中潜山县“梦之瑶”艺术团表演的《启程》荣获民营组剧目奖, 天柱山黄梅戏剧团青年演员汪玉在《翠翠的梦中》饰演翠翠获民营组演出奖。全省少儿书画大赛共征集作品120余幅, 择优选送30幅参加大赛。推荐钢琴、古筝、葫芦丝及舞蹈学员30余名参加全省音舞大赛。木偶戏老艺人叶有权、叶庆提表演的《程氏下书》参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的“首届全国木偶戏展演大赛”活动荣获金奖。涂晓华的剪纸作品《指点江山》荣获全国剪纸邀请赛银奖。汪小平的摄影作品荣获“安徽省第十九届摄影艺术展”优秀奖。潜山县多幅作品入围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赛。业余文艺团队, 品牌众多, 特点不一。其中音协、舞协、书协、影协、体协、民协等每年承办各种重大节庆活动30余场, 天柱山音乐家协会、潜山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年在县城各大广场义务演出100余场, 群众参与性大, 欢迎程度高;各艺术团队良性竞争, 你追我赶, 争相参与县内各种公益活动, 他们认真创作排演节目, 不计报酬。东关社区、大园社区等多次荣获省市特色文化社区称号。

四是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 市场运作, 实现文化活动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县文化馆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向各级财政争取文化活动经费, 在有限的免费开放经费中, 拿出一定的经费鼓励农村创作人员创作优秀作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几年来, 通过广泛发动, 密切合作, 积极争取, 采取主承办、冠名等多种形式, 先后与多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 举办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每年组织大型广场文化活动达10次以上。文化活动经费的来源已日益多元化。

同时绘画、摄影、书法等艺术近几年也有了长足发展, 有造诣的书画群众队伍已经发展到上百人, 有许多佳作在省和国家级展出和获奖。为激励书画爱好者的创作激情, 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场所, 县文化馆设立了书画室、创作室、辅导室,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平台, 丰富群众性的文化创作活动。先后在省文化馆安徽画廊举办“美丽潜山、魅力天柱”大型摄影图片展、“三严三实”书法展、庆祝国庆65周年摄影展等大型展览20余次。展出优秀书画、摄影作品2300余幅, 有力地提升了百姓的文化素质和幸福指数。

五是探索创新, 有效整合、改造提升、合理利用民间文体团体, 尽快让其文化产业化。目前, 县文化馆正在酝酿成立一个专门的潜山民间文艺团体开发领导机构, 集创作、培训、管理和市场运作于一体。一方面创作体现潜山地方特色的剧本, 解决民间剧团的演出脚本问题;另一方面培训骨干演员, 提高演艺水平, 解决演技问题。其次是制定行业规范, 实行以奖代补, 改善演出设备和条件, 解决有效管理的问题。另外还要建立档案, 沟通信息, 内外牵线搭桥, 解决市场运作问题。

文艺部发展方案 第2篇

一、文艺部的定位及工作方向

二、文艺部内部成员培训方案

三、文艺部的常规工作原则及流程

四、艺术团的定位及今后的发展

文艺部的定位及工作方向

文以修身,艺以载道,身为文艺部的一员不但要对这句话深有体会,更要将这种思想彻底的付诸贯彻到文艺部的工作中。

首先,无论是外部发展还是为陶冶自己的情操,文艺领域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文艺部在发展中要给自己定好位,做好文艺部是校园文艺领域的引领者,正如我们学校的体育运动,我们学校每学年组织了篮球联赛,下半年的排球联赛,所以我们学校喜爱打篮球、排球的特别多,假如我们学校每年有乒乓球联赛,那么学校就会出现许多乒乓球高手,而且这在其他学校中也能很好的说明,这正是引领的作用,所以同样我们学校的文艺氛围还是要看我们怎么去引领,不能只停留在为了一场晚会而搞活动上,那样就会出现我们每天为办好活动特别忙,而在学生群体中却没有什么改变,那么学校文艺氛围也根本提不上来,那样就势必会出现一个消耗体力的循环。将一些特色活动推广,例如在每月一期的小剧场中,节目形式要变的多样化,不再单一,节目的选取也不只是局限在艺术团内部,而是要从全校选取,采取个人报名以及二级学院推荐制,这样不但将小剧场打造成了一个特色品牌活动,丰富了小剧场的节目

像绿茶一样

内容,还增加了与二级学院的沟通交流,更加调动了全校对文艺追求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在部门定位中不仅要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引领者,更要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去迎接他们加入文艺领域。

文艺部内部成员培训方案

一个组织,要想发展的更加优秀,部门感情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只有成员对这个部门有了感情,他们才愿意为这个集体奉献出自己最宝贵的思想,特别是现在干事刚进来的阶段,正是给他们塑造角色的最好时候,因为他们是一个组织发展的推动者,所以这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这方面做好了,他们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个集体中,才会处处为这个集体的荣誉着想。

由于文艺部的特殊性,对部门内部成员的培训方面,不仅要全面发展,更要各有所精,包括灯光、音响的调控、和二级学院的沟通技巧以及与艺术团成员的联系交流,这都要去培养。在接下来的干事培训方面,主要方法是:全面培养、互动调换、分批求精、各专所长。最终达成一个每位成员对各项技能都有所掌握,各人又都有所长,达到缺人不空岗,技能更精深的效果。

文艺部的常规工作原则及流程

由于文艺部管理了活动场地、演出物品及道具,所以在这申请借用方面更要做到精细化、规范化。

一、物品及场地借用范围:

1、校级文艺活动演出;

2、学院承办的大型活动;

3、校级各学生组织经团委批准后的活动演出;

4、各二级学院经团委批准同意的学生团体活动;

5、以个人及协会名义借用一般不予考虑。

二、借用流程:

设备方面:借用需提前五天申请,使用时间为一天,如有需续借的,须于借用截止日期前一天向物品管理负责人续借,校团委将在保障无其他已提交申请的前提下续借;借用单位在归还设备时必须保证设备完好,如有破环及数量缺少,则按原价格赔偿并上交检讨,服装及道具方面必须保证做到清洗干净,否则将剥夺该单位借用设备资格。

场地方面:

1、大学生第一活动中心:借用单位需提前20天上交申请,每个单位每次借用最多两天;艺术团排练厅:提前一周上交申请,借用方式为按时间段借用;

2、使用单位对场地内的活动内容及安全负责,切实维护好厅内正常的活动秩序,并配合做好相关检查工作;

3、使用单位使用结束后,必须做好场地的卫生工作,并确认电、门窗全部关闭;

未经此程序的,不得擅自使用场地,一经发现,剥夺该单位借用资格。

艺术团的定位及今后的发展

艺术团的建团宗旨和任务是搭建文化舞台、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活跃校园艺术氛围,所以要做好艺术团的发展,就要不断加强内部的创新,适合学校以及大社会的文艺发展方针,不满足现状。不但要做好自身常规节目的排练,更要有大方向的主流规划,例如在中都古韵方面,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加强这方面的发展。

要想发展好艺术团,就要有规范的制度,做到考核制度化、评估公开化、结果公正化,使各队不断提升自己自身技能。

浅析电视文艺生态发展现状 第3篇

关键词:电视 文艺 生态

提起“生态”一词,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自然生态”。而现代生态学把世界看作是“人-社会-自然”三者复合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各种生态因素(包括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种因素)普遍联系并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电视作为这个复合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境,已经具有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的意义。

现如今,电视这一视听艺术已成为主流文化,它正在重构人类的文化以及改变着人类的审美观念。丹尼尔•贝尔认为:“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影像,尤其是影像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电视媒体为人们提供了快捷多样的信息交流方式,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经济的迅猛发展;但另一方面也让一些业内人士感到忧虑。亨廷顿认为这种传媒世界将实现一体化,一是有可能使信息扩张和误读造成“文明的冲突”;二是传媒信息的膨胀因失去控制而使当代人处于新的一轮精神分裂和欲望怂恿的失控状态之中,造成“文明内部的冲突”。

由于一切自然生态的危机其根源在于人的精神生态的危机,而电视媒体作为我们重要的社会环境,对我们的精神生态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在我们注重自然生态保护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媒体生态的保护。”

电视作为传媒其形式多样,主要以新闻和文艺类节目组成,文艺类电视节目(包括影视剧类、娱乐综艺类和音乐戏剧类节目)是目前电视受众收视行为的主体;电视受众近一半时间花在文艺节目上。电视文艺成为人们审美娱乐的主要对象,并承载着政治宣传、意识形态教化、信仰和知识传承、文化的认同和求异等功能。因此电视文艺作为电视与文艺的结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社会传媒作用。

电视文艺学是关注“电视文艺”的研究,这是一项横跨电视和文艺学科的研究。从文艺与电视结缘至今,已经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从本质上说,电视文艺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是人们看待世界、表现世界的一种方法,他们的审美功能、社会功能是一致的,但是其表达世界的语言方式不同。张凤铸对此有比较全面的界定:“电视文艺是以先进的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电视独特的声画造型为表现方式,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对各类文艺作品进行加工、综合创造,通过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为目的的特殊屏幕艺术形态。”

要深入全面地理解电视文艺,首先要考虑到电视传播的特点。如今,通过电视媒体传播的信息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它对整个世界的文化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我们认真对“电视文艺”现状进行一番审视的时候,却在理性层面上感觉到不少问题。

时下一些媒体对于电视的负面影响的批评声势逐渐增强。自1998年5月《新周刊》中《弱智的中国电视》一文中充斥着“弱智、矫揉造作、目中无人、精神贵族、性倒错、不说人话”等耸人听闻的字眼,对中国电视的弊端进行了犀利的批判与攻击。1999年《新周刊》又推出《砸烂电视的十个理由》等文章,在《调查:中国电视黑名单》中,《快乐大本营》、《周末喜相逢》等综艺栏目以及一些综艺主持人都榜上有名。

综上所述,当前电视文艺正处在严重的生态失衡状态。具体表现为电视台频道资源严重浪费,节目类型与内容盲目眼风,同质化现象严重,为片面追求收视率庸俗化现象日益泛化等等。高鑫将电视生态的失衡总结为以下三点:清一色的综合频道;唯收视率论成败;知识型观众离席。

说到综合频道中电视节目的同质化,我们以娱乐节目为例,仅在栏目名称中包含“娱乐”的就有:北京4套的《娱乐现场》、《娱乐人物周刊》,福建东南台的《娱乐乐翻天》,湖南的《娱乐无极限》,山西的《娱乐空间》,海南的《娱乐任我行》等。这么多的雷同真是让人对电视人的创造性感到质疑。节目的同质化带来恶性竞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电视情感节目不下百档,题材的雷同、定位的重复、形式的模仿使得这类节目陷入恶性竞争的生存环境,同类题材先后被十几家节目采用,正是“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久而久之,必然导致视觉疲劳和同情心的麻木。

从中央电视台到省市台,文艺类节目的内容与形式大同小异,从娱乐、益智、博采到真人秀,一路折腾下来,还是受到了来自从普通观众到专职研究人员连篇累牍的批评,关于电视文艺节目的出路似乎有点山穷水尽、黔驴技穷了。听某市台的总编室主任叹息,电视文艺很难做下去了,他们台已经发展到每年只做几台晚会的地步。

电视文艺的生存问题不仅关系到电视文艺本身,也关系到研究者的学科意识和学术生命。作为电视文艺理论研究的工作者,我们的责任不仅是对电视文艺现象进行孰优孰劣的价值判断,而是更应该进一步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达到为电视文艺的发展开出可性行药方之目的。

回想《春节联欢晚会》、《正大综艺》当年创下的辉煌,如今的电视文艺节目真的到了强弩之末的地步?其实不然,CCTV西部频道从《魅力12》到《西部民歌大赛》的成功实践,使我们看到了电视文艺节目开发与创新的巨大潜力。我们可以看到,每一种纯艺术门类在各自领域中的探索研究已经走得很远了,但电视对他们的表现只是冰山的一角。现在的电视文艺节目对于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资源都有涉及,但往往又是浅尝辄止,或者动则跟风,直至假名牌拖垮真名牌。所以,如何利用电视对现有艺术资源进行合理和深度的开发,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也是电视文艺对困境突围的首要前提。

电视(媒介)与新闻传播的关系,国内学者关注得比较多,出版了系列相关专著,如《传媒的魔力——领袖人物运用传媒力量纪实》(曾文经著)、《媒体的力量》(李希光、赵心树著)等,有人因此还称电视媒体为“第四权力”。但关于电视传播与文化变革的关系,目前的研究还主要是从文化批判的角度入手,在如何积极利用电视的力量改变艺术的文化生态这一问题上目前涉足的比较少。曾经有一位国内知名舞蹈理论研究专家,在谈及中央电视台的《舞说•说舞》栏目时,竟表示没有看过。这一方面说明电视所传播的舞蹈资源有限,不能吸引舞蹈研究者的目光,另一方面也说明一些纯艺术领域对于利用电视传播这个媒体进一步传播艺术精粹、改变当下艺术的生存状态的意识还不足。

近年来,在广播电视文艺理论界,关于电视音乐、电视舞蹈、电视诗歌散文等的创作理念有了一定层面的探索和思考,但真正要做到对于资源的深度挖掘,还需要来自于纯艺术领域,同时了解电视制作规律的精英的加盟。只有在两种艺术与媒介的交界处碰撞融合产生出来的具有新型知识结构人才的增多,电视文艺的春天才会真正的到来,古今中外灿烂瑰丽的艺术才会通过电视传播平台大放光彩。

随着都市化、国际化以及外来文化对传统的冲击和影响,民族文化有可能面临消失的危险。当“全球化”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命题时,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不能让“全球化”变成“西化”;在电视传播中,如何运用媒体的力量保护我们民族文化生态的良性发展,让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处于合理的位置,应该成为值得我们长久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贝尔著;赵凡,蒲隆,任晓春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三联书店,1989.

2、王岳川.消费社会中的精神生态困境——博德利亚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02(4).

3、张文娟.电视文艺生态批评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4、张凤铸.中国电视文艺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文艺发展 第4篇

关键词:文化权利,时代性,文化生态环境,队伍建设

近期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有着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深圳,从2003年就制定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加快文化建设。在中央新的精神指引下,深圳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提出建设“文化深圳”的目标,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圳的群众文艺创作蓬勃兴盛,催生了一批具有时代性、生动性和丰富性的成果,打造出一系列深受广大市民喜爱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成为深圳文化建设强有力的基础和支撑。本文结合深圳的实际,就推动群众文艺谈一些体会。

一、发展群众文艺是实现文化权利的重要形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实现文化权利成为了政府文化工作的基本任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要通过具有鲜明特色、具有差异性的文化产品来得到满足。多年来,深圳创新文化发展理念,将发展群众文艺提升到实现文化权利的高度来认识和推动,从多方面、多层次逐步建立完善了文化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保护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市民文化权利、体现主人翁地位的有效途径,不断强化市民的归属感和家园意识。

高质量的服务效能和水平是深圳群众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深圳在全国率先实行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每天开放时间高于国家标准,并探索推行错时开放制度,解决居民上班时间与公共文化场馆开放时间重叠的问题,形成对接社区居民生活规律的“错时服务”新模式,让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时间跟着居民需要走。在服务内容上增强公益场馆对服务对象的吸引力,各单位纷纷推出重点文化活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市群艺馆推出的“艺术沙龙”、公益文化艺术培训、“周末剧场”,关山月美术馆推出的“艺术鉴赏季”、艺术讲座,深圳美术馆的艺术关爱行动“画梦”,深圳画院的“第二课堂”和“四进活动”,深圳图书馆和交响乐团联合推出的“深图艺苑”等,满足了不同层次群众日益高涨的文化生活需求。

二、群众文艺创作要讴歌时代精神勇攀艺术高峰

人民群众对文艺作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选择越发个性化,要求群文工作者提高精品意识,既要热情讴歌时代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把人文思索和艺术感悟始终牵搭在时代的脉搏上,也要不断提高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适应并提升现代人的审美品味。在理念上,要坚持民族传统与发掘时代精神相结合;在风格上,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结合;在品质上,要坚持新创作品与打磨精品相结合;在门类上,不仅要创作单项作品,还应推出群众性、综合性的大型文艺节目和活动,把广场艺术、舞台艺术与文学、歌曲、书画、曲艺、摄影等相结合。

广大建设者为深圳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奉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和智慧,也通过自发自觉的文艺创作抒发对时代、对生活的感悟,深深地融入了这座胸怀广阔的城市。以优秀歌曲《我生在1978》《南方以南》等为例,这些作品都是深圳歌曲征集活动当中,在广大市民踊跃投稿的几千首作品中遴选出来的。歌词以普通百姓、现实生活角度切入,描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生的故事,以朴实的语言倾诉对伟大时代的真挚情感,从而触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激发共鸣。

深圳非常重视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的合作,群众文化单位与民间社团、社会力量的合作,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和谐的创作群体。近年来,深圳创作排演了一批优秀的文艺精品,在全国屡获殊荣。由龙岗区打造的舞剧《大围屋》、宝安区福永街道创排的杂技剧《梦幻西游》、话剧《突围1978》等在全国和广东省的舞台上展现了深圳的风采。在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比赛中,深圳市共有《快乐的建筑工》等8个作品获“群星奖”殊荣,连续四届荣获全国少儿合唱节金奖,连续六届荣获全国老年合唱节金奖,深圳小品多次荣获全国大奖,《守候》获第八届CCTV电视小品大赛第九名,深圳群众艺术馆舞蹈《城市·家》获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文华二等奖,宝安区龙华街道的舞蹈《竹蜻蜓》获第九届全国舞蹈大赛优秀奖,这也是唯一一个在全国专业舞蹈比赛中获此殊荣的群文队伍。2010年,深圳市群文战线获国家级大奖59项,省级以上大奖33个。

三、营造出群众文艺创作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文艺创作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劳动,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能够促进群众文艺创作健康发展。深圳积极搭建群众文艺创作的广阔平台,举办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文艺活动,交流创作技艺、检阅创作成果、激发创作热情,推动群众文艺创作健康发展。基于此,深圳坚持打造文化了许多闪亮的文化品牌,包括以提高市民文化鉴赏品位为重点的“市民文化大讲堂”,以倡导高雅文化为重点的“深圳大剧院艺术节”“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文博会艺术节”和“交响音乐季”,以面向来深建设者为重点的“外来青工文化节”,以面向社区居民为重点的“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以面向中小学生为重点的“少儿艺术花会暨学校艺术节”,以促进市民创意潜能发挥为重点的“创意十二月”,以传承地方文化特色为重点的“深圳(罗湖)粤剧节”,以弘扬合唱艺术为重点的“深圳合唱节”,以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历史文化为重点的“文化遗产日”等一系列公益活动。例如,2005年5月,为满足全市外来青工的文化需求,深圳开始举办外来青工文化节,每年一届,每届一个月。文化节以“展示文艺风采,实现文化权利,营造家园氛围,共建和谐深圳”为主题,设置了征文、硬笔书法、摄影、歌曲创作等十多个全市性项目。广大来深建设者踊跃参与,在娱乐中汲取知识,在学习中得到享受,在不断提高劳动技能、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2007年,外来青工文化节获国家文化部群星奖服务奖。这些活动的成功开展,丰富了群众文化的内涵,提升了面向群众的文化服务质量,形成了促进创作的良好氛围。

四、以社团建设壮大基层群众文化队伍

群众文化的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创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群众自我参与、自我组织、自我编排、自发发展的能力,这样才能持续激发群众参与文化、享受文化、创造文化的热情。民间文化社团则是群众文化开展的主体,一直是深圳文化主管部门着力培育的重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深圳全市共有近200多个注册民间文化社团,成员超过10000人,专业人员约2000人。近几年,深圳涌现出登上春晚舞台的福永民工街舞团,力夺金钟奖的羊台山青工合唱团骨干成员“部落组合”,充分展示了深圳群众文化蓬勃的生机。同时,得益于深圳成熟的企业文化和商业文化,华侨城集团、金威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中海地产、富士康等企业均建成了内部高水平的文艺表演队伍。深圳的校园文化发展势头良好,话剧社、书画、摄影、舞蹈协会等社团相继成立,其中深圳高级中学、深圳中学等组建的学校合唱团、舞蹈团、管弦乐团蜚声中外,在国内外各类重大比赛中屡获大奖。作为最贴近基层的社区,随着社区文化学校和老人文化大学的相继建立,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尤其是社区老人的业余文化生活。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的读书班、音乐班、舞蹈队、合唱团、摄影、书画班也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不断壮大的群众文艺队伍,促使深圳的群众文艺愈发繁荣兴盛。

万紫千红花争艳,群文艺苑春意浓。深圳将继续深入探索群众文艺创作中遇到的新课题,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创作生产机制,促使优秀的群众文艺精品走向市场,推动群文事业再上新台阶,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京生.关于深圳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深圳文艺年鉴2006》, 2006年12月, 第16页

[2]李雪来《浅谈新形势下的群众文艺创作》, 《青年文学家》2006年第5期, 第59页

[3]申维辰.大力繁荣文艺创作积极建设文化强省[J].前进, 2003, (09)

[4]孔宪敏.对繁荣群众文艺创作的思考,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10月, 第29卷第5期, 第78页

[5]王书万.关于历史考古与文艺创作的断想[J].贵州文史丛刊, 1998, (03)

[6]陈淑玲.文艺工作必须面向基层面向群众, 《宁夏党校学报》2007年11月第9卷第6期, 第76-77页

[7]敖其尔.《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群众文艺创作》, 《青年文学家》2004年第7期, 第62页

XX市文艺文化事业发展总结 第5篇

今年以来,XX市文联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和中央省市委各项部署要求,认真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职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团结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一手抓文艺创作、一手抓服务提升,较好的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推动XX市文艺文化事业发展贡献了文联力量。

一是突出党的领导,全面加强文联党的建设。始终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文艺和文联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第一时间精心组织传达学习和贯彻落实,通过理论学习、专题研讨、思想汇报等形式引导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全面加强机关支部党建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全面贯彻落实“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巩固提升年”活动要求和推进“四抓两政治”安排部署,党支部建设持续达标。严格落实“固定日缴纳党费”和“党员固定活动日”制度,从严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市委直属机关工委贯彻落实<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实施方案》,深入开展“党员教育管理提质增效年”活动,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入党志愿书以及政治生日等活动,强化党员教育和实践锻炼,引导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立足本职尽责担当。严肃落实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7+5”组织生活等制度。深入推进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制定了《市文联党组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实施细则》;充分运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和方式,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心任务,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持续推进“学习强国”APP和甘肃党建APP的应用,机关党员干部平均积分分别达到XX分和XX分。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召开市文联党组半年意识形态工作形势分析会议2次,听取意识形态工作汇报2次,组织开展干部思想动态调查1次,邀请专家学者作意识形态专题报告1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要求,认真执行领导干部下基层制度,班子成员全年开展基层调研次数X次,撰写调研报告X份。全面贯彻落实“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制定印发了《XX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办公规则》,为推进办公、考勤、年度考核、财务管理等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积极组织机关党员开展“互联共转”活动,努力推动文联党建工作创新发展。深入推荐反腐败工作,开展谈心谈话1次,观看《》等警示教育专题片X次,今年以来,未发生党员违纪受处分事件。

二是突出围绕中心,扎实开展文艺作品创作。深入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实践活动,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双胜利目标,坚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推出各类文艺作品X部,其中书法类X部,舞蹈类X部,音乐类X部,文学类X部。充分发挥文艺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积极参与全市“决胜全面小康、双促双增精准帮扶”重大主题宣传活动,推动各类题材的宣传作品X部,为展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贡献了文联力量。精心组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活动筹备工作,推出了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X不,全方位、多视角、大容量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心路历程。紧紧围绕讲好XX故事、传播好XX声音,深入推进弘扬“XX精神”“铁山精神”“八棵树精神”文艺宣传创作,主动投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积极开展“你追寻诗和远方,我就在XX等你”等主题创作活动,编印主题创作专刊X期。扎实开展抗击疫情主题文艺创作编辑工作,发行《XX文艺“凝心聚力、以艺抗疫”主题文艺创作作品专刊》X期,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积极担当、主动作为,展现了文艺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强大力量。严格按照“面向基层、面向大众、喜闻乐见、雅俗共享”的办刊宗旨,坚持办好坚持办好《XX文艺》杂志,创刊X期,全面提升了《XX文艺》品牌传播价值。

三是突出以人为本,深入推进文艺惠民工程。积极组织开展“4.23”世界读书日活动,引导X名文艺工作者、志愿者、爱好者参与读书活动,有效提升了全民文艺创作水平。全面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工作,注册中国文艺志愿者X名,文艺志愿者队伍进一步扩大;积极参与“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广大文艺志愿者开展文艺创作、文艺培训、文艺表演、展览展示、文艺评论等文艺志愿服务活动X场次,服务X人(次)。深入开展“文艺六进”行动,组织市属各文艺家协会深入农村、社区、学校、军营、企业、机关,举办各类创作展演培训研讨活动X次,有效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扎实组织文艺工作者开展“送文艺下乡”活动,线下布展X期,全面丰富了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聚焦疫情防控,创新“送文艺下乡”活动方式方法,通过线长布展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有效对冲了疫情对文艺工作的影响。

四是突出固本强基,全面深入文联自身建设。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开展了XX对外文学艺术交流活动,支持市属文艺家协会参加XX省、XX省、XX市、XX市等各类省内外文学艺术交流活动X次;坚持资源共享、平台共用、合作发展,进一步完善市文联文艺创作交流培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机制,制定了《》,为省内外文艺工作者关注XX建设发展、深度发掘长城文化、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进一步健全协会规范化管理,制定了《XX市文联关于进一步加强所属文艺家协会管理的意见》《XX市文艺名家工作室管理办法》,修订了《雄关文艺奖评奖办法》,为促进文联各项事业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持续深化文联改革,全面落实市委关于《XX市文联深化改革方案》部署要求,全面推动全市文艺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发展,修订完善了《XX市文艺志愿服务管理办法》;积极推进文艺领军人才推选和考评考核工作,出台《XX市文艺名家工作室管理办法》,加强文联主席团成员联系重点文艺家制度建设,关注文艺名家、中青年艺术人才、老艺术家的创作和生活,定期听取文艺家的意见、建议和诉求,了解创作情况,努力解决创作难题,营造心无旁骛的创作环境。积极试点“名师带高徒”活动,XX等X名老艺术家培养XX等优秀青年文艺人才X人。持续加大对中青年人才和新文艺群体的培养和管理,举办了中青年文艺骨干和基层文艺骨干专题培训班。创新会员管理服务模式,完成XX市文艺资源数据库建设,实现了与全国、全省文联系统数据平台互联互通。

五是突出创新发展,全力开创文联工作新局面。全面实施网络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计划,组织市属各文艺家协会推出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演出等新兴文艺类型X部,有效促进了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发展。积极推动网络文艺发展,充分发挥《雄关文艺网》《XX市文联》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各类文艺作品X期、工作动态X条。积极探索“互联网+文联”“互联网+协会”模式,鼓励各协会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广泛吸纳、培养网络文艺优秀人才,制定了《XX市文联互联网+实施意见》。充分发挥文艺评论作用,组织开展骨干文艺家重点作品审读会、研讨会X场次,在《XX》专刊推介XX作品《XX》,积极鼓励和支持优秀作品参加全省及全国文艺奖项申报工作,XX作品《XX》获得省级表彰。

今年以来,虽然市文联围绕开创文艺工作新局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与党中央的要求、组织的目标和人民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文艺精品还不够多,文艺人才尤其是文艺领军人才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和培养,推动XX市文艺由“高原”迈向“高峰”还需要持续发力;二是面对文艺工作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和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日益增多,文联履职尽责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是文联组织基层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文艺惠民的覆盖面精准度需要进一步提高;四是文联的深化改革还要持续深入推进。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解决。

建立促进文艺繁荣发展的有效体系 第6篇

加强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批评

第一,加强培训,建强理论队伍。

第二,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分析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文艺管理的特点和创作生产的规律,研判文艺发展的新情况、新动向,为文艺繁荣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有力指导。

第三,对文艺管理者进行理论培训和新情况通报,使其把握态势,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第四,加强正确理论的传播,要求各类国有主流媒体开辟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专栏,确保正确的文艺理论始终占领主阵地、始终发出最强音,用文艺的方式为国家发展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

完善国有文艺院团管理机制

第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目前财政资金支持依然不够。

第二,对国有艺术院团进行合理定位。文艺院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框架下具有特殊性的文艺院团,应建立符合我国体制框架下的合理的文艺院团结构体系,各级艺术院团分工应各有侧重。

第三,推动支持院团改革的政策真正落实落地。一些转企院团的法人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法人的权利义务没有得到完整实现,有的地方还没有真正为院团注资。

第四,探索院团人才管理新办法。现在许多院团的业务骨干与经纪人和经纪公司签约。这种做法,推动了人才流动、活跃了市场、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创作机会;另一方面,也使国有院团本应具备的国家主流文艺创作演出的职能被削弱,坚持文艺创作主流方向和系统培养人才的功能难以实现,无法集中优势人才资源进行创作。这种现象亟待研究。

第五,对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成效进行总结评估,研究推进院团发展的有效对策,要适应供给侧改革新形势。

完善国家文化艺术类基金的运行机制

第一,精准扶持。现有资助项目较多,比较分散。建议以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艺术规律和艺术本质为原则,选准扶持项目,真正扶精扶优。

第二,增加透明度。目前主要是将评审结果向社会进行公示,专家意见应可以查询。应全程向社会公开评委评审意见,包括各类不同意见。这样做有利于百家争鸣,营造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引导艺术创作的正确方向,有利于培养公众健康正确的艺术审美观,从而使国家基金评选结果真正成为国家文化艺术主流的标志。

第三,完善评审验收机制。目前,评审和验收不是一拨专家,信息不对称。应建立精干、稳定、透明、具有公信力的专家队伍,对项目持续关注跟踪,并将验收结果公示。

第四,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有特殊性,很难直观准确地反映在账目上。因此不能简单地选用第三方按常规财务审计办法进行审计,应组织熟知文艺创作生产规律的审核人员和机构,对资金使用明细账目进行专业化的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公示。

加强对网络文艺的管理

当前,网络影响无处不在,对于意识形态和文艺市场形成巨大冲击。“网红”现象的出现,特别是带有低级色情内容的表演,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文艺创作生态,扭曲了很多人的审美价值观。据了解,国外“网红”也在试图进入中国。这一现象的出现甚至泛滥,说明政府管理还存在漏洞,手段相对滞后。建议有关部门研究预判网络文艺发展态势,加快出台相关法规,及时采取有效举措加强管理。

规范和改进文艺评奖

近两年,政府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压缩文艺评奖奖项,完善评奖标准。但是,各类评奖依然较多,有的甚至成为一些机构维持运营的抓手。应进一步精简、规范,仅保留政府奖,并向社会全程公布评委会和评委的评语,以确保公平公正,提高评奖的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

创新建立新时期“德艺双馨”队伍

目前,文艺创作浮躁,文艺市场格调低下,情况复杂,是不争的事实。解决这些事,不能靠堵漏洞、老手段、老办法。解决好这些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改革创新体制。

第一,加强法制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审查、演出、传播等各门类的法律法规建设。用法律的标准和手段来衡量判定作品和传播。文艺产品,往往有着多重标准,多种审美判断,这造成了审查的困难和准入的困难。仅仅靠我们过去审片小组或请领导拍板的审查办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目前的现状。造成了大量低级趣味甚至意识形态非常不健康的作品流入了社会,严重影响和扰乱了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审美观。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建立有效的法律审查制度。

第二,通过体制改革和创新,使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占有应有的地位,并且使作品和他的创作者们得到应有的尊重、宣传和经济报酬。让人们不再觉得深入生活、尊重艺术规律、勤奋创作是一件过时的事情,既浪费时间又挣不到钱。通过制度的创新、舆论的建设,强力地扭转市场,风清气正,才会有“德艺双馨”的标准。

第三,通过各种手段,建立并营造良好的社会共识。没有好食客,就没有好厨子,没有好厨子,也不可能有好食客,这是一个相互辩证的关系。建立真正健康的尊重艺术规律、具有健康审美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应该更加深入、更加普及地设立“德艺双馨”的标准,让“德艺双馨”不再单是一个行业对于某些人的一种评奖,而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应该成为每一个文艺工作者,无论在哪里,什么样的工作属性,都自觉而又必须去遵守的基本规则。只有在这样的层面上,“德艺双馨”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第四,青年是队伍建设的后备力量和希望。但是现在,专业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毕业后,往往没有用武之地。原因很简单,现在能够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成名的艺术从业者太多了。而那些专业的因为太正流、太严肃,反而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国家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个人浪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文艺院团失去了大量的后备力量。笔者认为,文艺界也同样需要供给侧改革,同样需要市场细分和市场结构的改革。计划和调整,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有的手段,应该通过对市场结构的调整,使文艺形式、结构、演出方面,得到合理的分配,使文艺工作者和文艺作品,有一个宝塔式的健康的结构,各就各位,各取所需。当然,这需要政府下大力气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创新一些新的体制。

文艺工作是一种社会工作,是与观众共同完成的工作。所以,不能仅仅在我们这个行业的小环境中去建立队伍的标准,应该去建设大环境。让“德艺双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让“德艺双馨”成为每一个文艺工作者自觉的认同,自觉遵守的从业标准。

政府应下大力气,放远眼光,务求实效地组成一支真正有水平的研究队伍,这支队伍中,应该包括文艺专家、理论家、文艺市场专家、经济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对现行的运行体制进行非常广泛的调研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必须创新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体制、体系和创作规律。只有先进的体制和管理,才会有良性的循环,才可能有标准的建立和提高,才可能谈得上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常委、国家一级演员)

电视文艺晚会的发展探究 第7篇

1 电视文艺晚会的发展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就作为代表成为电视台文艺晚会的惯例,也成为了广大人民的“年夜饭”。从此,省级电视台及市县级电视台也开始举办电视文艺晚会,尤其在节日期间,电视文艺晚会成为欢度节日、增添节日气氛的重要形式。随着电视文艺晚会的迅速增加,大场面、大制作、明星演员阵容等都成为了电视文艺晚会千篇一律的表现形式,从某个层面上讲,电视文艺晚会似乎成为了电视台的形象工程。可以说,当前电视文艺晚会的发展现状处于空前的繁荣状态与扎堆的形象工程之中。

2 电视文艺晚会发展中的问题

2.1 创新意识不浓,缺乏特色

纵观近年来电视文艺晚会的发展现状,其晚会整体构思、艺术脉络、节目种类及表现形式都呈现出较大的相似性。可以发现,电视文艺晚会中歌舞、相声、小品是主要的节目表现形式,观众看到的都是较为熟悉的演员面孔,而缺少来自于生活中的群众演员,使得晚会节目脱离群众生活,缺乏特色,表现内容不够充分与深刻。另外,在节目的组织形式上,较多的电视晚会都以报幕式、串联式等经典方式进行,晚会主持人在晚会开始之前会准备好对白,缺乏临场发挥,使得晚会模式较为固定。同时,晚会的策划者、编导者的意识较为陈旧,受前人经验影响,致使电视文艺晚会对高新技术运用不充分,如场景设计、美学表现及点播功能等都未充分的发挥作用,电视文艺晚会缺少新意。

2.2 文化转型,观念守旧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文化的转型期。在这期间,人们的观念与行为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相应的社会文化形态也会发生变化,以满足文化艺术的转型要求。然而,在社会的文化转型期,较多的电视文艺晚会的策划者却未完全实现创作观念的转变与创新。电视文艺晚会的娱乐性对于现代人而言,是其在工作学习之余的情感宣泄的重要方式。只有在集审美与娱乐的文艺晚会中,才能使其身心得到片刻的平静。而较多的电视文艺晚会观念还停留在重大的主题与思想上,对于晚会的娱乐性表现的不够充分,这就难以满足现代人的情感需求。

2.3 理论研究滞后,指导性不强

与其他电视艺术种类相比,电视文艺晚会的理论研究方法并不出色,表现为对电视文艺晚会方法论的建构性与创造性不足,电视文艺晚会的理论特色不能很好的适应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下的理论框架,致使当前电视文艺晚会的创作缺乏高效的指导。究其电视文艺晚会理论研究滞后的原因,主要在于其理论研究未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就进行考虑,仅将全面的思维方式进行零碎的表现。在这种状态下,文艺晚会在实践过程中就失去了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直接影响了电视文艺晚会艺术的完整性。

3 电视文艺晚会的发展路径选择

3.1 完善运作机制,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双赢

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电视文艺晚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应不断完善其运作机制,规范文艺晚会的创作与举办方式。为此,各级电视台在举办电视文艺晚会的过程中,要重视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及思路的拓宽,要强化经营意识。具体而言,晚会策划者要针对文艺晚会市场进行认真分析,有针对性地研究经营对策与竞争方略。对于晚会举办时间、晚会主题、演员选择、艺术水准等都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在较强的竞争意识的基础上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3.2 强化精品意识,精心制作晚会节目

一般来讲,电视文艺晚会的质量直接影响晚会自身的发展与电视台的收视率,所以,精品的晚会质量对于电视台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强化电视文艺晚会的品牌质量,才能使晚会更加的深入人心,也才能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电视台应该强化精品意识,精心制作晚会节目,创造自己的独特品牌节目。在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电视文艺晚会要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手段对文艺节目进行二次创作,在保留其原有文艺形态与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增添特殊的艺术功能,带给观众独特的审美享受与艺术价值。以地方台为例,应该立足于本地的地域优势与人文特色,在晚会节目中融入浓郁的乡土气息,经过对传统节目的精心加工,而满足观众的需求。

3.3 创新节目表现形式,满足观众审美需求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与任命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传统的电视节目受众已越来越少,人们已进入了自由的“遥控”时代,在观看电视节目上有更大的选择性与自由性。因此,电视文艺晚会要想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就必须以满足观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晚会节目的表现形式,吸引观众的眼球。为此,电视文艺晚会要充分考虑晚会节目的艺术性、思想性与新闻性,使观众找到共同点与共鸣。电视文艺晚会应该在电视播出形式上推出点播服务;在节目形式上,对传统节目进行创新改造;在节目编排上进行串联性节目编排,增强节目的紧凑感。电视文艺晚会还可以在主持人环节上加以创新,把报幕式主持人改为主持人与观众互动的主持形式或嘉宾访谈的主持形式等。通过一系列的晚会节目表现形式的创新,满足观众审美需求。

3.4 加强观众互动参与,弘扬主流价值文化

电视文艺晚会作为重要的大众文化载体,要敢于突破传统的固定模式,借助电视传播的手段使电视文艺晚会走进千家万户,以弘扬主流的价值文化。当前,民生也已成为文化的主流,电视文艺晚会也应以关注民生为导向,让更多的大众人民走上表演的舞台,让更多的观众参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丰富大众的文化生活。比较典型的电视文艺晚会节目《星光大道》,以“老百姓的舞台”为特色,充分挖掘民间的艺人,让更多的平民百姓登上了星光大道舞台,展现出新人的魅力与价值,为更多的大众所喜爱。《星光大道》取得成功的较大原因在于观众的互动参与。因此,电视文艺晚会要充分挖掘普通人的潜力,让更多的观众走上舞台,实现个人的艺术价值并感受舞台的光芒与魅力。

4 结语

在电视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电视文艺晚会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困境与挑战。然而,电视文艺晚会要的发展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各级电视台要办好电视文艺晚会,就应该因地制宜,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创新电视文艺晚会的节目内容与举办形式,加快电视文艺晚会的发展,促使电视文艺晚会走上积极向上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长江.电视文艺晚会现状与反思[J].山东视听,2007,(12).

文艺院团企业发展内生动力论 第8篇

一、转制院团:一类特殊的文化企业

导致国有文艺院团逐渐脱离市场、脱离群众的主要因素, 来源于建国后的文艺管理体制, 但是自我发展能力是一个文化企业内生动力问题, 远非仅凭体制改革就能解决。经过上世纪50 70年代的“国有化”、“戏改”和意识形态的控制与指令性计划生产机制, 国有文艺院团已经完全成为“去市场化”、完全依赖财政、完全受各级政府支配的文化事业单位, 其干部已长期习惯于与政府机关对应的级别和职务, 其演员长期习惯于专业技术级别、荣誉或获奖多少等评价方式, 其工作方式长期习惯于主管部门调演、展演、派演等指令性演出等事业单位体制机制。在这样的体制机制中, 国有文艺院团自我发展能力已经萎缩到最低限度。因此, 如想重新启动这一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 促使其离开财政的怀抱, 依靠市场来生存发展, 那么, 这就绝非是“转企改制”所能一劳永逸解决的问题。“转企改制”可以强力转变国有文艺院团的运行体制, 但转制院团企业能否实现自我发展, 关键在于其能否自己找到内生发展动力。没有内生发展动力的企业是无法生存的, 没有内生发展动力的转制院团, 要么行之不远而倒闭, 要么重回依赖财政生存的状态, 再无他路。

我认为, 这是目前转制院团企业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或瓶颈。正是在这一意义上, 转制院团是一类特殊的文化企业。舞台表演艺术行业是一个“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不可分离的行业, 从而具有人力资源成本高、不可复制、规模化生产难度大等特殊性。在国家统包统管的事业体制下, 舞台表演艺术产品的商品属性不被重视, 不问投入产出效益, 不关心成本回收及是否赢利, 因而这一特殊性被遮蔽在“半饥半饱”的财政投入与“半事半企”的经营创收之中。而在新体制下, 转制院团遵从市场经济规律作为市场主体来独立运营时, 舞台表演艺术产品的商品属性被突出出来, 创作、排练、演出、营销等环节的费用都要折合成企业成本来独立核算。这时候, 由舞台表演艺术特殊性所决定的单位生产成本高于整体经济生产成本的特征开始凸显出来。因此, 转制院团不再是原来国有文艺院团的“升级版”, 而是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诞生的新生事物。这一新生事物的特征在于, 偏偏在国有文艺院团转制为演艺企业的时候, 鲍莫尔定律所言的表演艺术行业的“财政困境”才会凸显, 从而使积极的“转企改制”策略衍生出院团企业发展的新问题, 即无论如何按照市场主体规范运营, 这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绕不过因生产成本过高带来“亏损”这一基本规律。

二、转制院团发展:缺的是内生动力

鲍莫尔所说的表演艺术行业的“生产力滞后”原理, 并未在美国表演艺术行业发展中完全应验, 原因是在提高生活水平、扩大规模经济影响、借助大众传媒收益以及政府和社会赞助等种种经济社会条件改善和外力扶持下, 间接地缓解了“生产力滞后”带来的压力。其中, 针对我国院团改革的实际, 转制院团发展的内因应在内生动力方面。

文化体制改革之所以将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视为重点和关键关节, 正是着眼于通过“转企改制”来解决经营性文化单位的“内生动力”问题。反过来, 能否解决“内生动力”也成为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尺。因此, 已经转制为企业的国有文艺院团的内生动力问题, 就会成为院团企业自身和政策措施重点关注的问题。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是院团企业发展内生动力与改革动力紧密相关, 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之所以步履维艰, 关键在于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改革者强力推进转企改制, 依据是文艺院团大部分是可经营性单位, 坚持现代企业制度能拯救这一事业单位性质的群体发展, 但是并没有对这一类特殊的企业做好新问题出现后的整体设计。而一些国有文艺院团之所以抵制转企改制, 主要观点是企业化影响艺术操守和艺术品位, 认为企业化是对表演艺术及其人格的贬低, 但是对于如何富于效率地“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 由于历史条件、演艺消费状况等多方面原因, 在事业体制下弊端问题与新的改革要求之间, 并没有产生“自下而上”的主流观点, 无法发挥改革的示范、典型乃至“纠偏”作用。二是对于改制之后的发展动力问题, 在改革者和院团企业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裂隙, 事实上在磨蚀着转制院团的发展动力。一方面, 转制院团企业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把握政策、利用政策, 进而多为企业争取财政支持的方面, 这没有错,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内生动力这一关键问题。另一方面, 改革者或者从院团企业发展困难的担忧出发, 或者从舞台表演艺术行业发展的规律出发, 把改制后政策方向定位在间接财政投入方面, 也同样忽视了院团企业内生动力问题。众所周知, 任何一家企业如果不能形成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则将行而不远。转制院团内生发展动力的生成, 并非是政策扶持的结果, 而应是政策扶持的原因, 政策扶持无法成为其原动力。三是对转制院团企业内生动力问题的误解。从院团企业来讲, 一谈内生动力、自我发展, 就会被认为是财政“甩包袱”、完全市场化或任由自生自灭;而从改革者来讲, 对“内生动力”的理解尚停留在现代企业制度的一般操作程序上。比如, 2013年九部门制定的支持转制院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中, “增强转制院团发展内生动力”成为政策扶持的核心, 而核心内容是在政府“扶上马、送一程”的前提下, 努力提升转制院团的创新能力、演艺产品营销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和知识产权经营能力, 努力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众所周知, 企业创新、产品营销、资本运作等在文化领域之外的企业那里, 只不过是必备的ABC常识, 对于转制院团这一类特殊的文化企业而言, 这些所谓的“能力”建设本身就已经滞后于现代企业发展实际。因此, 无论是作为政策推手, 还是作为院团企业自我发展的核心理念, 都不能仅仅把这些“能力”建设作为内生动力的内容, 更不能以此确定改革发展战略。

三、转制院团内生动力:本质是企业文化问题

在三十多年的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过程中, 每一个改革阶段都充满时代色彩, 拟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 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看起来斩钉截铁, 但是骨子里却充满着改革的焦虑。焦虑所在, 一言以蔽之, 就是新时期国有文艺院团内生发展动力问题。以前是意识形态属性、事业单位体制、文艺工作者身份构成的责权关系形成院团的任务性动力, 现在是舞台表演艺术的双重属性、企业体制、职业经理人与艺术总监领导的演艺企业构成的市场主体, 其内生动力是否必然要产生于企业利润和经济效益呢?这个看似简单到不用思考的问题, 实际上在转制院团这里却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而且某种程度上被这一类文化企业的浓厚的艺术色彩所遮蔽了。我认为, 转制院团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来源于对舞台表演艺术的追求与保障这一追求的经济效益的结合。如果转企改制损害了文艺院团对舞台表演艺术的追求则得不偿失, 而如果文艺院团不能依靠舞台演出吸引观众接触与欣赏, 则丧失其存在的基本职能, 二者之间就是一个文化企业的艺术追求与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如果要达到某一演艺企业的舞台演出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其内生动力必须来自企业文化建设。而与一般企业文化建设不同的是, 院团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建立实现艺术追求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的自信、自觉和自强。这是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从问题的角度来评价, 处于转型期的院团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不少缺失, 大部分院团的企业文化建设意识比较薄弱, 或者把企业文化建设与意识形态要求、社会责任等相混淆。比如, 有的院团认为本身就是从事艺术的组织和机构, 不缺文化;有的院团认为对艺术的追求远远高于对企业利益的追求, 故而坚持不沾“铜臭气”;有的院团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指社会责任, 如不搞“三俗”等;有的院团则以为企业文化建设无非是公司架构、生产目标计划及严格管理之类等等。这都是企业文化建设意识薄弱的表现。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 一个非营利组织首先必须思考和确定自己具体可行的“使命”, 这一“使命”是根据这一个组织在同类组织中的优势、前瞻性、机会、竞争力等判断而确立的, 并根据发展情况进行调整。当然, 这也是世界五百强公司的普遍发展理念, 其中的每个公司都有这样的“使命”。组织机构及其员工的内在动力就来自对这一“使命”及其一系列具体目标的努力、奉献和坚持。实际上, 这就是企业或组织的成员所共享的价值、信念和行为规范, 这就是企业文化。作为一类特殊的文化企业, 从“单位”转制为“企业”是一回事, 从“文化企业”到“企业文化”是另一回事。从事舞台表演艺术的国有文艺院团是一个个思想特别活跃的“单位”, 却又是一个价值观最为涣散、缺失的“驿站”。组织或企业所需要的维护共识、协调合作、敬业奉献等企业精神, 在院团转制企业这里, 往往被演员或者主演的所谓“个性”所取代。事实上, 很多“台柱子”难以融入一个院团的由独特的文化定位、战略目标、工作环境、员工信念乃至行为形象等组成的价值观系统, 主创、主演的“追求”往往难以与整个院团企业的追求目标达成一致, 获得共同提升。

四、深化改革:需要调适的政策方向

文化体制改革一再强调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 但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却或多或少地忽视了舞台表演艺术行业的特殊规律, 这不仅影响到发现和解决文艺院团内生动力问题, 而且直接导致政策上过于重视硬件改善和谋求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相对忽视了软件建设及其长期性和艰巨性。因此, 有必要在深化改革中适当调适政策方向。

今天的转制院团与改革前相比, 体制机制完全变化了, 但其所在行业生产消费的根本特征没有变化。对此, 要高度重视、深入研究行业特殊规律, 切实改变把转制院团作为事业单位来管理、投入的旧观念, 把政策重心调适到扶持企业文化建设得力、内生动力较强的转制院团企业上来, 把财政支持与院团企业自身发展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支持壮大一批骨干演艺企业和大量中小演艺企业。还要在倡导社会力量支持演艺企业发展的同时, 寻找具体的、合适的政策工具, 以税收优惠政策撬动社会资本投资院团企业的积极性, 解决院团企业改革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困难、新需求。当院团企业自我发展、财政支持与社会力量积极介入这三者达到一定契合程度的时候, 我们才有可能看到演艺市场新的曙光。

舞台表演艺术行业是一个“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不可分离的行业, 从而具有人力资源成本高、不可复制、规模化生产难度大等特殊性。

试论电视文艺的发展与诉求 第9篇

一、什么是电视文艺

电视文艺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电视文艺就是电视文学与电视艺术的统称。它包括电视屏幕上的一切电视文学样式。电视文学样式主要有: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电视报告文学、电视戏剧、电视系列剧、电视风光片、电视曲艺、电视文艺晚会、电视音乐艺术片、电视歌舞片、电视杂技节目、电视专题艺术片等, 还有其他各类电视文艺节目。电视综合文艺节目综合了戏剧、小说、电影等其它文学艺术的精华, 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特点, 是整个电视节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狭义的电视文艺主要是指电视屏幕上的电视文艺节目, 也就是运用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 对舞台或演播室中演出的各种文艺节目进行二度创作, 在保留原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电视的特殊艺术功能, 主要是给观众以文化娱乐的电视节目样式。例如电视文艺晚会、电视音乐节目、电视戏曲节目、电视曲艺、电视杂志节目等。

电视文艺的出现, 无疑给人们的审美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电视文艺来接受各类艺术, 从中获得比舞台艺术大得多的信息量和审美满足, 它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艺术欣赏的主要对象。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崭新的文艺现象——电视文艺。

二、电视文艺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第一座电视台叫北京电视台, 是1958年诞生的。电视台的诞生为电视文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它先后经历了直播、录播的播出形式, 把并不十分丰富精彩的文艺节目传播出去, 以满足人们对艺术的渴望与欣赏。北京电视台先后播出的文艺节目主要有《牧童和村姑》、《春江花月夜》、豫剧《朝阳沟》第二场和《红灯记》中《智斗鸠山》等。中国电视文艺的繁荣和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中央电视台从1983年开始每年除夕之夜举办春节联欢晚会, 春节联欢晚会采东西南北八面来风, 荟萃各艺术门类节目精华, 营造欢乐祥和普天同庆的节目氛围感, 它集合了一流的艺术表演人才, 紧扣节日和时代的主题, 充分发挥电视艺术的特点, 成为亿万观众和海内外同胞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重要年夜盛宴, 每年的收视到达率达到80%以上。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和符号, 也成为因电视与文艺的结缘而发展起来的特有的节目品种。

1985年中央电视台开始对节目实行栏目化生产和播出, 一大批各具专业艺术特色和电视特点的文艺栏目应运而生。各种艺术门类的优秀节目都归集到不同的栏目中, 经过电视艺术的加工提高与广大观众见面。如开办长达十几年的《综艺大观》、《曲苑杂坛》以歌会的方式呈现, 强化与观众交流互动的栏目《同一首歌》、《欢乐中国行》, 体现普通百姓追求健康向上文化生活的《星光大道》, 回顾创作之路的《艺术人生》, 评论性栏目《文化访谈录》等等。全国各级电视台创办的各类色彩斑斓的文艺栏目, 构成了电视文艺的百花园, 推动了电视文艺的持续繁荣, 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面对新媒体新技术的挑战和国内外电视文化市场的激烈竞争, 中国电视文艺将在新起点上, 牢记责任, 不辱使命, 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不断改革创新, 生产和播出更多的三性统一、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电视文艺节目, 再创新的辉煌。

三、电视文艺的定位要求

电视文艺是公众艺术的一种, 它必须面对广大的受众, 而这众多的观赏本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群体, 职业不同, 爱好不同, 文化素质与品味更不同。因此, 定位的本质是一种文化定位。电视文艺在定位时, 必须首先想到最广大的电视观众, 想到最普通的群众, 想到他们的文化现状, 想到他们的文化需求与口味。如果定位太高雅、太狭窄了, 就会曲高和寡, 就要失掉一大部分观众, 这是一种十分难堪的局面。因此, 电视文艺要通俗, 要大众化, 这是一个基调。但是,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方面观众的欣赏要求, 在具体设置栏目和安排节目时, 要有层次和广度, 上下左右都要照顾好, 尽量拓展和适应, 争取最多的观众, 这实际是一个顺应普及的问题。

但应该注意的是电视文艺在面对广大的观众时, 是顺应而不是迎合, 不能陷入庸俗, 不能为流行文艺所缠绕, 否则就缺乏远见和审美深度的表现。因此, 电视文艺工作者们要把雅俗共赏作为自己的美学追求, 既要符合艺术审美规律与特点, 又要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和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给人以艺术享受。电视文艺讲求大众化、社会化, 通俗易懂, 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

四、电视文艺与音乐的结缘

音乐电视是近年来走红的一种电视文艺形式, 然而它并不是新出现的电视文艺种类, 而是有电视音乐片、电视歌曲等融合后脱胎并在画面处理上对歌曲内容加以深化, 由歌手参与表演的电视艺术。它将编导对音乐和歌词的理解转变为画面效果, 用超大信息量、满视野来增加对观众的刺激效应。基于编导在和观众对电视文艺审美的趋同心理, 观众对这一极大地靠近生活真实、极大地满足人们审美心理需要的电视文艺形式表现了极大的热情, 因而产生了较广泛的接受面。

音乐电视的存在和发展代表了电视文艺与大众和市场结合的根本倾向, 从选取曲目到制作手法, 音乐电视走的是一条通俗路线。我们通常看到的MTV中, 歌手离开舞台, 就在我们生活周边, 演绎着悲情喜剧, 更贴近了真实。音乐电视与观众更具体的共鸣, 使我们欣赏的MTV, 其歌词、曲调和画面往往具有了三重感染力。因为它讲的就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音乐电视的成功, 为电视文艺的“雅俗共赏”又设立了一个突破口。

把音乐与电视有机地融为一体, 赋画面以流畅的音乐作“旁白”, 寓旋律和演唱以生动的形象作诠释, 这不仅仅是音乐的张扬, 更是电视文艺领域全新的开始。

五、电视文艺的发展方向

当代广播文艺节目的创新发展探究 第10篇

一、当代广播文艺的功能分析

1.1更新了广播文艺的传播理念

广播文艺的作用是利用声波传递文化信息给听众。一般分为新闻类节目、科学教育类节目、文艺娱乐类节目。这三大类节目的目标各不相同, 所以所起到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当代广播的文艺节目包罗万象涵盖了方方面面:沁人心脾的音乐、优美动听的歌曲、雅俗共赏的相声、文学作品、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愉悦人心的晚会以及广播剧、评书、电影剪辑……总是让听众美不胜收。

1.2发展了广播文艺的大众娱乐性

文艺娱乐类节目的主要功能是针对人们的娱乐之心的, 并且在广播节目中所占的比重也较重。在很多观念之中, 认为新闻节目才是重点, 但随着信息爆炸的时代, 文艺栏目逐渐成为了“立台之基”。如浙江卫视的娱乐节目“我爱记歌词”已经担当了浙江卫视收视率的顶梁柱。

也可以这么说, 娱乐节目现在的发展就是要适应广大听众多元性文化需求的, 这个状态同时赋予了现代广播文艺广阔的前景。

1.3群众多元性的文化需求赋予广播文艺广阔的前景

市场经济的发展, 不光转换了企业的模式, 同时也改变着媒体对于受众的分析。要做出有针对性的节目领军市场, 成为了各个广播电台的方针。如何在多媒体时代做出好的娱乐节目, 这成为了所有广播电台的一致目标。

二、当代广播文艺节目的特点

下面, 我们先看下广播文艺节目目前的特点。哲学中所涵盖的定义, 任何事物都是由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 广播文艺节目也不例外。共性的背景中, 广播文艺节目应该对于市场的需求具有时代的鲜明感, 大众的贴近性, 高于生活, 源于生活的艺术性等特点。

2.1鲜明的时代性

首先, 我们来看时代的鲜明感, 广播虽然作为传统媒体, 但是它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时效性”, 它节目追求“时效性”, 它内容追求“潮流”性。所以, 广播文艺节目作为文化性、娱乐性的媒体节目, 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 在内容方面看, 广播文艺的内容始终跟紧时代发展的脚步, 为听众传递最热的娱乐信息、最先进的文化以及最热的潮流。

2.2贴近性

其次, 大众生活的贴近性。广播文艺节目之所以在广播行业中比重很大, 是因为其能够最大程度地贴近民生, 让人民能够最大程度地了解生活信息, 娱乐信息。如山西文艺广播的“车随心动”, 杭州交通91.8的“交通快活人”等栏目, 都是为广大听众服务的栏目, 同时结合了听众的日常生活实际情况播报, 或者是深受大众喜欢的娱乐节目。

2.3艺术性

高于生活, 源于生活的艺术性。广播文艺节目的艺术性是指其寓教于乐, 即播报的内容具有艺术性, 并且注重节目整体形式的艺术性。化零为整, 把零碎的文艺节目整编起来, 组成蕴含高雅文化的大众节目, 这些便是当前广播文艺节目竞争取胜的关键。我们可以看出, 广播文艺在市场化的发展之中走出了新的道路, 如杭州交通91.8吸纳了大量的广播文艺节目, 与交通时时播报节目紧密融合, 相得益彰, 极大地拉动和拓展了交通广播的市场, 成为杭城人民欢迎的电台频道。

三、当代广播对文艺节目的创新

节目创新是广播的文艺节目部分生存、发展之本, 在竞争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 同时也是取胜的关键。广播娱乐频道的不断增多, 文娱节目花样百出, 同行的竞争加剧, 听众水平提高, 审美情趣不断改变, 为广播文艺节目带来很多的压力, 要求我们在广播文艺节目中, 不能一再地走过去的老路子, 还需要创新, 还需要不断地探索。

3.1策划的创新

广播文艺节目要创新要发展, 必须重视节目内容策划的创新。选择自己受众的关注点, 调度自己所有的文艺媒体资源, 充分利用现有的文艺形式创新, 提升整个频道在听众心中的价值。

3.2编排的创新

广播文艺节目大都是把优秀的节目编排起来, 赋予其新的生命和活力。认真确定自己频道听众的生活形态, 通过第三方数据公司的数据调查, 确认自己频道的受众品位, 为这些受众定制节目, 讲究节目的质量与专业性。把节目按照一定的主题、类别、风格进行编排。做成一档集娱乐、艺术、精彩于一体的节目。这样在新的氛围和主题下既让听众回顾了精品文艺, 同时使频道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向成功迈进一大步。

3.3主持风格的创新

当代广播的文艺节目区别于新闻类节目的严肃性, 比较重视审美与休闲娱乐性。主持人主持风格的创新上要求更高, 必须渗透自己情感在节目中, 用令人愉快的语言充满激情的主持, 来吸引听众。尤其是对于互动节目, 对主持人的要求更高, 要求他们随机应变。■

参考文献

[1]于钦彦, 张先, 蒋倩.试论当代广播文艺节目的创新发展[J].山东视听 (山东省广播电视学校学报) , 2005, (07) .

春风文艺社:多元发展,微出版先行 第11篇

微出版是指当个人或机构为某个特殊的微观市场出版一部著作时,所采用的具有高效的出版和发行技术的一种出版方式。春风微出版平台是一个服务于作者、出版人与读者的出版平台。该平台包括“我要出书”(作者)、“我来出版”(出版方)和“我来预订”(用户)三部分。

春风社已经与上海枫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由其提供微出版平台的前期平台建设及技术服务。经过严格论证,春风社微出版平台具体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我要出书(作者):

1.在春风微出版平台注册一个账号,发布作品。

2.发布作品时,需提供书名、作品简介和作者简介。

3.作者可以通过平台争取出版,和出版人对等沟通,等待出版社项目审核的同时来完善书稿。

4.通过出版社审核、制作后,发布到平台“我要出书”栏。

5.项目发布成功,通过你能想到的各种方式,来召集网友支持你和你的作品,可以筛选出铁杆粉丝,通过线上沙龙,建立自己的社群。

6.可以获取远大于传统图书出版的单本收益。

我来出版(出版方):

分为作者区和读者区。

1.通过三审三校,完成在线编辑。

2.通过项目发布,完成在线签约。

3.可以获得小众选题的出版费用支持,化解前期投入的不确定风险,使更多难以预判、可能夭折的选题得以出版。

4.形成电子图书和纸质图书。

5.发布已出版作品的相关情况,包括作品情况、众筹情况、出版情况等,可以在春风微出版平台上发掘更多图书。

我来预订(用户):

1.先要注册成为春风微出版平台用户。

2.找到喜欢的作品,并支持自己喜爱的作品。

3.和喜欢的作者沟通,提供一些作品灵感的同时使其赢得出版机会,获得“春风定制版”图书。

4.通过平台提供的线上和线下服务,与作者建立更亲密的联系,参与形式更丰富的交流活动。

从世界范围看,微出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虽然中国微出版起步较晚,但由于互联网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模式,使得微出版的水平后来居上,已经成为规模最大的数字出版类型。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在线阅读的主要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 年初发布的《第3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 年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 亿,较2013 年增加5672 万人;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2.94亿,较2013 年底增长1944 万人,年增长率为7.1% ,而手机网络文学使用率则为40.6%。

如何积极、有效地利用这些自媒体“微”平台进行图书推广与品牌形象建设,对出版社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传统出版相比,微出版具有开放、灵活、及时、迅速的特性。微出版实现了发布渠道移动化、多样化、便捷化、同步化。微出版的发布整合了多种平台,收发方式多样,满足出版者和受众移动化的诉求。

曾经有一位出版业的专家说过:“内容是出版的灵魂,‘失魂’的出版免不了‘落魄’的结局。”对于微出版来说,最重要的仍然是内容。春风社是一家以原创文学出版为主的出版社,从成人文学、青春文学到少儿文学,都有着很强的市场号召力。加强原创精品的出版是春风社“十三五”期间的重要规划。

为了适应出版产业多元化、多媒体共同发展的需要,春风社开发了多媒体及信息工程,努力打造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并驾齐驱的现代出版格局,积极探索原创精品新的出版形态。

春风社将利用开发“微出版平台”项目的契机,继续正视微出版的价值,正视众筹的价值,不断探索、灵活运用,使其成为推动自身发展的有效工具,使春风社由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发展、从一条腿走路向多元发展迈进。

(作者单位系春风文艺出版社)

论孟子对孔子文艺思想的发展创新 第12篇

第一, 提出了文艺的社会功用观。孔子认为, 文艺的功用是次于道、德、仁、礼的。子曰:“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论语·述而》) 所以, 在劝诫子弟们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因此, 孔子认为, 文艺的本质在于“诗教”。首先, 文艺应为从政服务。子曰:“诵《诗》三百, 授之以政, 不达;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虽多, 亦奚以为?”其次, 文艺可以服务于大众。子曰:“《诗》, 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论语·阳货》) 正因为孔子特别看重《诗经》, 所以他有时夸大其词:“不学诗, 无以言。” (《论语·季氏》) 另外, 文艺也可给人以审美享受。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至于斯也!” (《论语·述而》) 在此, 孔子终于表露了发自内心的对艺术魔力的敬仰。

第二, 认为文艺的美服从于文艺的善。孔子多从音乐出发, 来阐述他的“善 (仁) 高于美”的观点。子曰:“人而不仁, 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 (《论语·八佾》) 所以, 子谓《韶》:“尽美矣, 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 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

第三, 指出文艺创作的原则应该是“文质彬彬”。孔子多探讨创作文艺作品的内在规律。子夏问曰:“‘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论语·八佾》) 在此, 孔子明确地指出, 质素应该先于文饰。所以, 他对文辞的要求仅止于“辞达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 。当然, 孔子对质素与文采的关系也提出过更高的要求。子曰:“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第四, 认为文艺应该复兴古代的优良传统。孔子认为, 言、行是与时代风气相一致的。子曰:“邦有道, 危言危行;邦无道, 危行言孙。” (《论语·宪问》) 可是反映到文艺思想上, 在复古与革新的关系上, 孔子则倾向于复古, “子所雅言, 《诗》、《书》、执礼, 皆雅言也” (《论语·述而》) 。孔子也公开表达过复古之心。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 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

第五, 以“思无邪”为文艺鉴赏的标准。孔子着重从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品内部构造出发, 来阐述他的艺术批评观。子曰:“《关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孔子就作品内部的构造提出了“和”的审美鉴赏标准, 对作品的内容提出了“思无邪”的评判标准。子曰:“《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思”字有两种解释:一是作为语助词解, 没有实际意思;二是作思想内容解。但对理解全句意义来说, 这两种说法并无多大差别。关键是“无邪”指的是诗之内容呢, 还是读者的理解应该无邪呢?汉儒多从诗之内容来理解, 宋代大儒朱熹别出心裁地从读者理解接受的角度来解释:“凡《诗》之言, 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 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 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然其言微婉, 且或各因一事而发, 求其直指全体, 则未有若此之明且尽者。故夫子言《诗》三百篇, 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 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朱熹认为孔子是要求读诗者能得“情性之正”, 能让思想纯正无邪。我们认为, 更全面的解释应该是说, 孔子要求读者在欣赏《诗》时, 应该从《诗》的纯正无邪的艺术思想熏陶中, 获得纯正无邪之思想。

正是由于孔子的文艺思想存在着某些偏颇和较大的发展空间, 由此才使得孟子提出了一套“新奇而实用”的文艺思想。大致说来, 孟子在五个方面提出了异于孔子的文艺思想, 这些思想有的是文艺观上的发展创新。

新颖地提出了文艺功用的“民本主义”观

孟子不像孔子一样把文艺与道德教化挂钩。他认为文艺自身无所谓善恶, 文艺的本质在于所服务的对象, 在于能否反映民心, 在于君王能否“与民同乐”。所以, 他对齐宣王说:“今王鼓乐于此,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 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此无他, 与民同乐也。” (《孟子·梁惠王下》)

大胆地提出“美高于善”的文艺本质观

孟子虽然认同美善合一, 但他认为, 美比善要高出一个层次。他在与浩生不害论述理想人格培养的层次时, 曾明确肯定了美高于善。浩生不害问曰:“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孟子·尽心下》) 孟子认为, 值得喜好的就叫“善”;自己怀有那种值得喜好的善的话, 便可称得上“信”了;若能把信充实扩大, 便可称得上“美”了;如果再让美放射出光芒的话, 便可称得上“大”了;如果再用“善、信、美、大”来教育百姓的话, 就可称得上“圣”了;而若这种“圣明”之德让人无从揣摩的话, 那简直就是“神”了。由此可知, 在孟子的“善、信、美、大、圣、神”这六个理想人格层次中, 美高于善。

切实地提出文艺创作的“内外积累”观

孟子从作家的素养入手, 对作家提出了“养气、知言”的要求。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在这里, 孟子深刻地认识到, 要创作高素质的文艺作品, 作家必须具有超凡卓绝的道德修养, 必须心胸开阔, 海纳百川, 然后才能以最佳的语言来表达最妙的构思。

恰当地提出文艺与时代的同步发展观

孟子认为, 文艺必须与时代相结合, 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艺术作品就应该给予肯定, 而不必拘执于古、今高下之计较。《孟子·梁惠王下》王变乎色, 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 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 则齐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孟子认为, 齐宣王所喜好的音乐虽然是被那些具有古君子风度的雅士所贬低的“淫糜”之今乐, 但只要它为普通大众所喜爱, 就应该给予认可。时代发展了, 艺术评判的标准也应该向前发展。

卓有成就地提出“以意逆志”的文艺鉴赏观

孟子从作者与读者、与时代的关系这两方面出发, 提出了他的文艺批评观。在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上, 孟子曰:“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上》) 孟子“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观, 其基本意思就是要以自己对诗 (当时指《诗经》) 的体会和理解 (即以自己之意) 去推测、估摸作者在诗里所表现的意义 (即作者之志) 。在作者与时代的关系上, 孟子曾经对弟子万章说过这样的话:“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 孟子的“知人论世”, 就是要让艺术作品的接受者了解写诗、书之人的为人处世方面的大致情况, 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这样才能对作者和作品进行全面的评价。

综上所述, 孟子对孔子文艺思想有较大的发展创新。在文艺思想方面, 孟子的功绩是卓著的。他阐发了“与民同乐”、“美高于善”、“今之乐由古之乐”等新意, 创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文学批评方法, 他的这些文艺理论的提出, 得益于他与众不同的“浩然之气”。不过, 孟子文艺思想则有些强词夺理之处。比如他只看到了美感的共同性, 忽视了美感的差异性。难怪庄子针锋相对地提出:“毛嫱, 丽姬, 人之所美也, 鱼见之深入, 鸟见之高飞, 麋鹿见之决骤。四者, 孰知天下之正色哉?”他对文艺的本质没有从本体论的角度进行深入的阐发, 这与他深邃的哲学思想相差甚远。因此, 在孟子之后, 又有荀子、刘勰对其文艺思想进行有益的吸纳与创新, 这也是我国古代文艺思想源远流长的根源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论语集注》, 山东:齐鲁书社, 1992年版。

[3].翟廷晋:《孟子思想评析与探源》,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年版。

上一篇:一个人下一篇:绩效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