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威宁方言文化研究

2024-05-26

贵州威宁方言文化研究(精选6篇)

贵州威宁方言文化研究 第1篇

围绕着此话题展开, 文章就贵州威宁马铃薯高产技术要点做系统分析, 以供参考和借鉴。

1 优选种薯

作为高产良选, 使用的马铃薯品种, 必须要达到早熟、高差、抗病、适应性强, 且经过脱毒。适合本地栽培的品种有:威芋3号、会~2号、黔芋1号、宣薯2号黔芋2号、费乌瑞它等。

2 择选地块

根据马铃薯栽培特点, 种植用地块不宜连作。尤其, 不能与茄科类作物轮作。经过挑选的地块, 土质疏松肥沃、地势高燥、土层深厚、半砂性或微酸性的砂性土壤最好。禁忌用板结田, 禁忌前茬栽培过番茄、辣椒、茄子等, 最好前期栽培过稻科及根菜类。选择砂性土壤, 因为早春时节, 气温较低, 而砂性土壤有增温的效果, 有效提升整齐度, 对于早熟栽培效果较好。

3 处理种薯

待播种薯块, 确保色泽新鲜、无虫、无畸形, 更没有坏眼性死芽。

待播种前1~2周, 将种薯铺堆于禾草的室内或堆积装框。严格控制室内温度, 维持在17~22℃, 5天左右翻动1次。待到薯块有芽眼萌动时, 可切块处理, 待播。所有经切块的种薯, 大小适中, 1kg种薯50块最佳。所有薯块, 确保有芽眼。切口后, 用草木灰消毒, 防细菌滋生, 尽量晾晒在通风阴凉处。

4 适时播种

马铃薯净作区按1米统一划线开厢起垄, 垄高20cm, 垄面宽40cm, 宽行距60cm, 株距20cm。马铃薯∥玉米间作区按1.8m开厢, 播种两行马铃薯后再移栽两行玉米。马铃薯垄高20cm, 垄面宽40cm, 株距20cm;玉米小行距为50cm, 株距20cm;马铃薯与玉米之间的距离为90cm。我县马铃薯播种在2~3月为宜。种植规格, 一般种60×20cm或55×25cm左右, 确保种在3 800~4 200株/667m2。

5 合理施肥

马铃薯为高需肥作物, 生长期短, 产量高。所有高产项目, 建议以基肥为主。使用基肥, 占施肥总量的70%以上。早期以腐熟农家肥为主, 化学肥料为辅。基肥用量, 腐熟农家肥1 000~1500kg/667m2, 普钙40kg/667m2, 硫酸钙10kg/667m2, 磷酸氢氨40kg/667m2;追肥用化学肥料, 用普钙10kg/667m2、硫酸铵用5kg/667m2、尿素用5kg/667m2。通常情况下, 出苗后10cm, 开始用肥, 现蕾期2次追肥, 及时中耕除草, 施硫酸钾10kg/667m2。根据需肥规律, 始花期和盛花期, 最好能各施磷酸二氢铵1次, 如此可有效增强光合能力, 预防早衰。

6 中耕培土

要根据马铃薯生长及浇水情况而定, 具体是在苗齐后进行一次深中耕, 以消灭田间杂草;苗高15cm时结合追肥进行浅中耕小培土;封畦前进行第二次浅中耕大培土, 有利薯块膨大, 不致匍匐茎外露。

7 科学灌溉

根据马铃薯生物学属性, 由于其个体植株小, 需水量不是很大, 只要不过分干燥, 适当浇1次水即可, 浇水后适度中耕。现蕾期, 马铃薯生长旺盛期, 必须要浇足水分, 路由干旱, 即行浇水。确定收获时节, 之前1周停止浇水, 避免影响存贮质量。

8 病虫害综合防治

影响马铃薯高产的病虫害, 有晚疫病、早疫病、青枯病、病毒病、蚜虫、蛴螬等。科学防治病虫害, 必须有针对性采取防治措施。

1) 早疫病防治:发病初期, 用浓度为77%的可杀得粉500倍液, 7~10天喷雾1次, 2~3次一个周期。

2) 晚疫病 (又称马铃薯瘟) 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病菌可浸染叶片、茎及薯块。叶片多从尖端或叶缘开始发病。病斑黑褐色, 水渍状, 边缘不明显, 潮湿时, 叶背病斑边缘上生一圈白霉, 严重时植株一片焦黑, 发出特殊的腐败臭味。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及无病种薯, 种植前进行种薯消毒, 药剂 (福尔马林) 、温汤消毒均可。及时拔去中心病株和进行中耕除草。

在当地发病前开始喷波尔多液预防。或用80%代森锌600~800倍液、75%百菌清600~800倍液防治。如发现中心病株, 应立即全田茎叶喷雾, 在开花后或发生期用25%瑞毒霉粉剂500倍液, 或用64%杀毒矾粉剂500倍液喷雾, 7~10天一次, 连喷2~3次。

3) 青枯病防治:发病初期, 用浓度为77%的可杀得粉剂500倍液, 灌根。使用药剂量, 每次兑药250~500g, 10天灌根1次, 连灌2~3次即可。

4) 病毒病的防治:现蕾期前及时发现和拨除病毒感染的病株, 发病早期用10%吡虫琳粉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 防止蚜虫传播病毒病。病毒病能通过种薯传播, 是马铃薯品种退化的主要原因。病毒为害主要有两种:一是皱缩花叶;二是卷叶。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及进行脱毒处理。选用无病毒种薯, 田间作业时, 注意尽量减少人为传播, 及时喷药防治蚜虫, 可用40%乐果乳剂800~1 000倍液喷杀。发病初期, 用1.5%植病灵1 500倍液或20%病毒A粉剂500倍液喷雾。

5) 地下虫害防治:毒土防治效果不错, 敌敌畏0.5kg兑水2.5kg, 均匀喷洒干沙土内, 搅拌均匀, 制成毒沙, 每傍晚播撒苗眼即可, 可有效防治地老虎;辛硫磷药用浓度75%, 兑水少量, 均匀搅拌细土125kg, 均匀播撒与苗眼处, 用毒土20kg/667m2, 课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延磊.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形成的影响[J].新疆农垦科技, 2012, (2) :7-10.

[2]王慧, 郑元红, 牟东岭, 等.不同播期和设施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9) :5142-5144.

贵州威宁草海导游词 第2篇

威宁石门坎,位于威宁县西北140公里的石门乡荣和村,该旧址是由英籍牧师柏格理于1905年春带领昭通汉族教师王玉洁、傅正忠、李司提反、钟焕然、刘申五到石门坎与苗族青年王道元、杨雅各一起以教会投资和民助的方式,创建教堂和学校,王玉洁将学校命名为“石门坎光华小学”,钟焕然任校长。1906年招收首批苗族学生10余名,同年招收第二批学生20余名,其中女学生四五人。

1905年至1949年,教会在石门坎修建的学校、教堂、宿舍、办公室、医院等建筑40余栋,另外还建有足球场一个、游泳池一个、操场二个,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在这些建筑中,有中式建筑的特点,也有西式建筑的风格,形成了一组具有中西结合的近现代建筑群。教会除建16所教堂外,还先后在威宁苗族地区创办了1所初中、3所完小、19所初小,共毕业了18个高小班、6个初中班,培养了上千名小学生、上百名中学生、十余名大学生,当时,石门坎被称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

多年来,由于地震和人为的破坏,再加上年久失修,多数建筑被毁,现存建筑只有女教师宿舍、长房子(办公室)、石房子(牧师宿舍)、小砖房(教师宿舍)、麻疯病院、足球场、游泳池和柏格理、高志华墓。

贵州威宁方言文化研究 第3篇

地下水是草海地区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目前还未有该地区的水文地球化学的相关研究。因此,本文通过采取该区地下水样,基于水文地球化学基础理论,采用数理统计、Piper图、Surfer软件、Gibbs图、离子比例系数和相关性分析对该区的地下水化学特征与控制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为该区域的岩石土壤风化、水文循环机制等研究积累基础资料,为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与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贵州省威宁县草海镇(图1),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温度11. 1 ℃,年平均降水量813. 5 mm;该区属中山丘陵,地势总体上西高东低,海拔为2 180. 0 ~ 2 500. 0 m。区内的河溪多属上游段或源头段,流域面积小,地表水流量随季节发生明显变化。研究区地层由石炭系大塘组(C1d ) 、摆佐组( C1b ) 、黄龙群( C2hn ) 、马平群(C3mρ),二叠系梁山组( P1l) 、栖霞组( Ρ1q) 和零星分布的第四系(Q4) 组成,以碳酸盐岩( 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为主,泥灰岩其次,黏土覆盖物最少。地表出露多为裂隙-溶隙发育、渗透性较好的可溶岩,大气降水和地表水通过裂隙、溶隙直接渗入地下或汇集于漏斗、落水洞等注入地下补给地下水,以岩溶、裂隙泉向各方向排泄至地表,汇集成季节性河溪,由西北往东南流入大河。

2 样品采集与研究方法

采取27 组地下水样品进行研究,水样用500m L聚乙烯采集后蜡封,除p H和温度现场测定外,其余参数在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环境中心进行。分析参数包括p H、TDS、主要阳离子( K++ Na+、Ca2 +、Mg2 +)、主要阴离子( Cl-、SO42-、HCO3-)。K+、Na+、Ca2 +、Mg2 +采用阳离子色谱仪测定;Cl-、SO42-、HCO3-采用阴离子色谱仪测定。参数分析误差采用阳离子-阴离子浓度平衡法进行检测,采用下式计算[11],所有水样误差E < ± 5% 。

数据的统计处理及部分分析用Excel完成。绘制水化学特征 Ρiρer三线图。利用Surfer软件绘制水化学组分的空间分布图。水化学组分的相关性分析则用SPSS软件中Pearson分析完成。

3 结果与讨论

本次研究对采取的27 组水样进行了分析( 表1) 。由表可知,p H区间为6. 60 ~ 7. 20,均值6. 9,偏向于中性-弱酸性。TDS在125. 6 ~ 959. 8 mg·L- 1之间,均值为519. 34 mg ·L- 1。Ca2 +浓度区间在24. 05 ~ 240. 5 mg · L- 1,均值为112. 53 mg·L- 1;Mg2 +浓度区间在2. 43 ~ 70. 52 mg · L- 1,均值为14. 95 mg · L- 1;K++ Na+度区间在0. 23 ~ 53. 12mg·L- 1,均值为7. 88 mg ·L- 1;Cl-浓度区间在0. 35 ~ 76. 58 mg · L- 1,均值为11. 26 mg · L- 1;SO42-浓度区间在8. 24 ~ 542 mg · L- 1,均值为116. 43 mg·L- 1;HCO3-浓度区间在85. 42 ~ 451. 5mg·L- 1,均值为270. 74 mg·L- 1。阳离子相对丰度Ca2 +> Mg2 +> K++ Na+,其中Ca2 +为优势离子;阴离子相对丰度HCO3-> SO42-> Cl-,其中HCO3-为优势离子。

3. 1 地下水化学特征

3. 1. 1 Ρiper图

Ρiper图以主要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每毫克当量的百分数表示,直观的反映出该区水化学特征[12]。据地下水化学数据,将各水样投绘于Piper三线图(图2)。据 Ρiper图解分析,研究区内地下水大多位于1、3 和5 区,其余则位于4、6 和9 区。对于阳离子( 图2 左下三角形),碱土金属元素( Ca2 +、Mg2 +)浓度均超过碱金属元素( K++ Na+)。主导阳离子是Ca2 +,总毫克当量百分比超过60% 。对于阴离子(图2 右下三角形),弱酸根离子(HCO3-) 浓度均超过强酸根离子(Cl-+ SO42-)。主导阴离子是HCO3-,总毫克当量百分比超过50% 。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类型分为HCO3+ SO4-Ca型、HCO3-Ca + Mg型、HCO3-Ca型、HCO3+ SO4-Ca + Mg型。 其中以HCO3+ SO4-Ca型为主,占44. 4% ,其次为HCO3-Ca + Mg型占29. 8% ,HCO3-Ca型占18. 5% ,HCO3+SO4-Ca + Mg型占7. 4% 。

注:max表示最大值;min表示最小值;mean表示均值;Std. 表示标准偏差;Cv表示变异系数;Cv、p H无量纲,其余单位为mg·L- 1。

3. 1. 2 水化学空间分布特征

此次研究选取能够反映该内地下水形成过程和控制因素的Ca2 +、Mg2 +、HCO3-以及SO42-分析。由图3、图4 可知,Ca2 +含量总体较高,浓度区间在24. 05 ~ 240. 5 mg · L- 1,高值区位于大塘组( C1d)的平山顶一带,低值区位于摆佐组(C1b) 的大东山一带,Ca2 +含量由孟家山断层与威水背斜中间地带向两侧逐渐递减,至孔家山断层向东的栖霞组(Ρ1q) 又呈现出递增趋势。Mg2 +含量总体较低,浓度区间在2. 43 ~ 70. 52 mg·L- 1,高值区位于大塘组(C1d) 的平山顶一带,整体由高值区一带向四周呈递减趋势,初步推测由于可溶性镁盐在水中的溶滤速率远小于可溶性钙盐的溶滤速率且溶滤后的Mg2 +易被植物吸收,因此Mg2 +的含量总体小于Ca2 +。由图5、图6 可知,HCO3-与Ca2 +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HCO3-含量总体上较高,浓度区间在85. 42 ~ 451. 5 mg · L- 1,高值区位于大塘组( C1d)的平山顶一带,低值区位于摆佐组(C1b) 的大东山一带,HCO3-含量由孟家山断层与威水背斜中间地带向两侧逐渐递减,至孔家山断层向东的栖霞组(P1q) 又呈现出递增趋势。SO42-分布规律与Mg2 +基本一致,但由于石膏等硫酸盐和硫化矿床氧化带氧化产物的溶滤使得SO42-含量总体偏高,浓度区间在8. 24 ~ 542 mg·L- 1,高值区位于大塘组(C1d)的平山顶一带,SO42-含量由高值区一带向四周呈现出递减趋势。

3. 2 地下水化学的控制因素

3. 2. 1 Gibbs图

水体离子特征的控制因素可以通过Gibbs半对数坐标图分析,纵坐标以对数表示TDS质量浓度,横坐标以算术值表示 ρ( Na+) /ρ( Na++ Ca2 +) 或ρ( Cl-) /ρ(Cl-+ HCO3-),Gibbs图反映出地下水主要组分趋于“蒸发-浓缩”、“降水控制”或“岩石风化”,是定性地判断区域蒸发-浓缩、大气降水和岩石风化作用对水化学影响的一种重要手段[13,14]。

将研究区的水化学数据投绘于Gibbs图( 图7),由图可知,水样点均分布在Gibbs模型内,TDS质量浓度介于125. 6 ~ 959. 8 mg·L- 1之间。TDS质量浓度较低且 ρ ( K++ Na+) /ρ ( K++ Na++Ca2 +)或 ρ(Cl-) /ρ(Cl-+ HCO3-) 较大(接近于1)的区域(Gibbs图右下角部分) 无水样点分布,表明该区地下水化学受海洋起源的大气降水作用影响小;TDS质量浓度最高且 ρ( K++ Na+) /ρ ( K++Na++ Ca2 +)或 ρ(Cl-) /ρ(Cl-+ HCO3-)较大(接近于1)的区域(Gibbs图右上角部分) 无水样点分布,说明该区地下水化学受蒸发- 浓缩作用的影响小。研究区的所有水样点均分布在TDS质量浓度较高(100 ~ 1000 mg·L- 1) 且 ρ( K++ Na+) /ρ( K++Na++ Ca2 +) 或 ρ(Cl-) /ρ(Cl-+ HCO3-) 小于0. 5的区域(Gibbs图左侧中间部分),处于岩石风化作用带,远离蒸发-浓缩带和大气降水带,表明该区水化学离子受蒸发-浓缩作用和大气降水作用影响小,而岩石的风化溶滤作用是研究区水化学离子的控制性因素。

3. 2. 2 离子比例系数分析

分析地下水中主要的离子成分和比例特征,可以判断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来源及形成过程。K++Na+主要来源于蒸发岩或硅铝酸盐矿物的风化产物,Ca2 +和Mg2 +主要来源于碳酸盐矿物或含镁和钙的硅铝酸盐矿物,Cl-主要来源于蒸发岩的溶滤,SO42-要来源于硫酸盐矿物的溶滤,HCO3-主要来源于碳酸盐矿物[15]。

K++ Na+与Cl-的关系如图8(a),当水化学组成起主要作用是蒸发盐的溶滤作用时,K++ Na+与Cl-的含量比值应为1∶ 1。研究区多数水样点接近1∶ 1等量线,但部分点分布在1 ∶ 1 等量线两侧,说明该区在发生盐岩溶滤作用的同时还发生着硅铝酸盐矿物的溶滤,但K++ Na+与Cl-浓度较小,说明该区蒸发岩(盐岩)和硅铝酸盐的风化溶滤作用较弱。Ca2 +与HCO3-含量关系如图8(b),多数数据点接近1∶ 1等量线,但一部分偏离1∶ 1等量线且处在该线上方。Mg2 +与SO42-含量关系如图8(c),多数数据点偏离1∶ 1等量线且处在该线下方。Ca2 ++ Mg2 +与SO42-+ HCO3-含量关系如图8(d)所示,绝大部分数据点位于1∶ 1等量线。由图8(b)、(c)、(d) 可以说明,该区碳酸盐岩的风化溶滤作用最强,硫酸盐岩次之。

3. 2. 3 水化学参数相关性分析

通过SPSS软件计算出该区地下水的Pearson相关系数(表2),根据相关系数R(表3),判断出变量的相关强度,可以推测出水体各离子的相似相异性及来源的一致性和差异性[16]。

研究区主要的矿物为有方解石(Ca CO3)、白云石[Ca Mg ( CO3)2]等碳酸盐矿物和石膏( Ca SO4·2H2O)等硫酸盐矿物,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组分同样受盐岩等蒸发岩的影响。由表2、表3 可知,TDS与Ca2 +、HCO3-、SO42-相关系数大于0. 8,相关性显著;此外,Na+与HCO3-相关性中等( R = 0. 485 ,P <0. 05); K+与HCO3-相关性强( R = 0. 632,P <0. 01);Ca2 +与HCO3-的相关性极强(R = 0. 830,P <0. 01),Ca2 +与SO42-的相关性极强(R = 0. 893,P <0. 01);Mg+与HCO3-相关性弱(R = 0. 288)。由此可进一步判断出,以方解石(Ca CO3)、白云石[Ca Mg(CO3)2]为主的碳酸盐矿物,石膏(Ca SO4·2H2O)等硫酸盐矿物以及盐岩的风化溶滤是区域水体的主要离子来源,其中以方解石(Ca CO3)、白云石[Ca Mg(CO3)2]碳酸盐矿物风化溶滤作用最强,其次是石膏(Ca SO4·2H2O) 等硫酸盐矿物,盐岩的风化溶滤作用最弱,与Gibbs图解和离子比例分析结果一致。

注:“* ”和“**”分别代表0. 05 和0. 01 显著水平。

4 结论

(1)研究区地下水中Ca2 +、HCO3-和SO42-为优势离子。地下水化学类型分为HCO3+ SO4-Ca型、HCO3-Ca + Mg型、HCO3-Ca型、HCO3+ SO4-Ca + Mg型,其中以HCO3+ SO4-Ca型为主。

(2)各离子的空间分布规律大体一致,高值区位于大塘组(C1d) 的平山顶一带,低值区位于摆佐组(C1b) 的大东山一带,由孟家山断层与威水背斜中间地带向两侧呈递减趋势。

(3)研究区所有水样点均分布在Gibbs图左侧中间部分,水化学离子组成受蒸发-浓缩作用和大气降水作用影响小,岩石的风化溶滤作用是水化学离子的控制性因素。

(4)以方解石(Ca CO3)、白云石[Ca Mg(CO3)2]为主的碳酸盐矿物、石膏(Ca SO4·2H2O) 等硫酸盐矿物以及盐岩的风化溶滤是区域水体的主要离子来源,其中以方解石(Ca CO3)、白云石[Ca Mg(CO3)2]碳酸盐矿物风化溶滤作用最强。

摘要:运用数理统计、Piper图、Surfer软件对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化学组分以Ca2+、HCO3-为主,其次为Mg2+和SO42-,TDS均值为519.34 mg·L-1,各离子含量由孟家山断层与威水背斜中间地带向两侧逐渐递减。运用Gibbs图、离子比例系数、相关性分析对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化学离子组成受蒸发-浓缩作用和大气降水作用影响小,岩石的风化溶滤作用是水化学离子的控制性因素。以方解石(CaCO3)、白云石[CaMg(CO3)_2]为主的碳酸盐矿物、石膏(CaSO4·2H2O)等硫酸盐矿物以及盐岩的风化溶滤是区域地下水离子的主要来源,其中以方解石(CaCO3)、白云石[CaMg(CO3)_2]等碳酸盐矿物的风化溶滤作用最强。

贵州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比较研究 第4篇

贵州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比较研究

从三个方面描述了贵州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别:词义差别;词形差别;词源差别.

作 者:周艳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贵州,都匀,558000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31(6)分类号:H102关键词:贵州方言词汇 普通话 词汇 比较

贵州省威宁县振华煤矿软岩支护研究 第5篇

1.区域构造

振华煤矿所在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杨子准地台 (I级) , 黔北隆起 (Ⅱ级) , 六盘水断裂 (Ⅲ级) , 威宁北西向构造变形区 (Ⅳ级) , 表现为一系列北西向, 北北西向断裂及北西向的褶皱构造。

2.区域地层

区域内出露的地层由老至新有石灰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第三系、第四系。其中以二叠系、三叠系地层分布较为广泛。

二、矿井地质背景

观测资料表明, 毕节地区威宁县振华煤矿四煤回风巷巷道顶底板移近量达1000mm, 平均每天达25~35mm, 在生产期间还需卧底2次, 严重影响了巷道的正常使用和安全生产。

井田位于结里向斜两翼, 地层产状平缓。地层倾向为北东、南西, 倾角为7~14°, 一般为9°;结里向斜为一宽缓对称向斜, 延伸方向为北西~南东向;区内南西部发育一逆断层F7, 走向北西310°左右, 倾向北东, 倾角约为70°, 落差100~130m, 井田内长度约700m;

目前主采C401煤层, 煤层平均厚度为2m;C401煤层顶板岩性为:伪顶为褐灰色黏土页岩, 厚度在0.1-0.3m, 老顶为灰白色细砂岩, 中下部夹有少量灰白色砂质页岩;底板岩性为:直接底为褐灰色黏土页岩, 厚度为3m左右, 老底为灰白色细砂岩。

三、底鼓的基本形式及影响因素大致分为三类

1、膨胀性底鼓——由于岩质变态膨胀产生的底鼓。多发生在矿物成分含蒙脱石的黏土岩层, 膨胀岩是与水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引起岩石含水量随时间而增高且体积发生膨胀的一类岩石, 属于易风化和软化的软弱岩石。

2、挤压性底鼓——岩壁或刚性衬砌在上部压力下插入底板或挤压底板造成跨中隆起的底鼓。通常发生在直接底板为软弱岩层 (如黏土岩、煤等) 、两帮和顶板比较完整的情况下。在两帮岩柱的压模效应和应力的作用下整个巷道都位于松软破碎的底板岩层向巷道内挤压流动

3、张性底鼓——底板岩层由于断面上大压力作用而产生带方向性的强烈褶曲隆起所造成的底鼓, 它与顶部张性破坏区处于同一轴线上。

前两类为持续型底鼓, 而后一类为应力释放短暂型底鼓。我矿底板底鼓属于持续型底鼓。

四、两种不同支护参数

为保证巷道满足通风、行人等要求, 结合巷道围岩地质条件, 采取两种不同支护参数。

1、方案一:

(1) 巷道断面为矩形, 净宽为3000mm, 净高为2300m。

(2) 巷道顶、帮均采用ϕ18×2000mm的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 锚杆间排距900×800mm。

(3) 顶、帮铺设钢筋托梁, 钢筋托梁使用直径12mm的钢筋焊接而成, 宽度为65mm, 顶钢梁长3400mm, 帮钢梁长1800mm。

(4) 顶、帮铺金属网, 帮规格为2.0×1.0m2, 顶规格为3.6×1.0m2, 使用10号退火冷拔丝编织成菱形金属网, 网格为40×40mm2。

(5) 锚索呈五花型布置, 锚索间排距1800×2400mm。

具体见支护参数图1:

2、方案二:

(1) 采用25U型钢圆形棚支护, 棚距为600mm。

(2) 圆形棚直径为2500mm, 棚与棚之间使用拉杆连接。

(3) 使用半圆木、菱形金属网腰帮背顶, 半圆木间距为400mm。

具体见支护参数图2:

五、支护效果对比分析

采取方案一中参数进行支护时, 30天巷道两帮相对位移量达到了905mm, 顶底板相对位移量达到了995mm, 其中底板上移量为913mm。

采取方案二中参数进行支护时, 30天巷道两帮相对位移量达到了110mm, 顶底板相对位移量达到了115mm, 其中底板上移量为115mm。

祥见巷道底鼓量变化曲线图:

经上表对比得出, 节约成本为:256.85-85=171.85万元。

六、结语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 对于巷道底板底鼓支护进行优化, 改变支护断面, 合理布置采掘巷道, 控制好巷道内的水, 采取控制爆破法进行掘进等方法, 很好的解决矿井的底板底鼓现象, 使矿井安全正常生产, 达到高产高效, 创造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荣立, 何国纬, 李铎等主编.采矿工程设计手册[M].煤炭工业出版社, 2010.

[2]魔红普.软岩巷道底胜的机理及防治[M].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3.

贵州威宁方言文化研究 第6篇

一、初中英语教师课程标准的执行力

根据执行力的定义, 我们把初中英语教师课程标准的执行力分为以下两部分:

第一, 初中英语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与解读能力。即教师能否了解英语课程标准 (简称“课标”) 的内容, 遵循课标的实施建议, 并结合实际来规划设计英语教学的能力。

第二, 初中英语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课堂实施能力。即教师能否把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付诸课堂实践, 将英语课标在课堂顺利实施的能力以及对课标执行的程度。

二、调查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从2011年5月到2011年8月, 项目组共调查了威宁县13所乡村中学初中一至初三年级的100名英语任课教师。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 发放教师问卷100份, 收回有效问卷96份, 回收率为96%。访谈教师3O名, 听课10节, 并调阅了部分教师的教学资料。其主要调查项目包括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师对课程标准的了解与使用情况, 以及执行课程标准的主要困惑与困难等。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 教师的基本情况。

由图1可知, 大部分教师是从事中学英语教学工作多年的中青年教师, 教龄在5年以上的占76.61%。但是, 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 其中有31%的教师为非英语专业, 都是毕业后因教学需要而转的岗, 全日制本科毕业的英语教师只占19.06%。通过对教师的深入访谈, 我们发现威宁县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高级职称的优秀英语教师极少, 大多数英语教师的本科学历都是通过自考或函授获得, 可见, 该县的农村英语教师专业水平偏低是一个突出的现状。

2. 教师对英语课程标准的认识与解读情况。

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与解读情况直接关系到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能力。从图2可以看出:只有1.03%的教师对课标有深入的阅读和较清晰的理解;对课标有初步的阅读, 但没有准确理解的教师也只占24.12%;听说过课标但没有阅读过文本和听说过但没有接触过文本两项的合计占74.85%, 这个比例偏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对新课标解读的深入程度。通过调查已经了解到该县教师的专业水平偏低这一现状。其次, 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影响了其对课标的执行力。通过听课, 我们发现绝大多数英语教师仍沿用传统的翻译法, 用汉语进行英语教学, 课堂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 而忽视了学生的英语语言实践。再次, 威宁县有50%以上的小学英语教师表示对课标不熟悉, 大部分教师对贯彻课标很茫然, 可见, 该县对英语课程标准的培训力度是远远不够的。

3. 教师在执行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困难。

(1) 学生的英语基础差。

在教师执行课程标准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排序中, 排在第一位的是学生的英语基础差。35.61%的教师反映农村学生的基础差, 底子薄, 多数小学毕业生的英语基础远未达到课标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极差;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绝大多数学生因为口语不标准而不愿进行朗读或口头交流;运用英语的正确性和流利性远远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2) 学校条件落后。

农村学校课程资源匮乏是最受关注的问题, 如图3显示, 有26.18%的教师认为农村学校不具备实施英语课程标准所需要的条件。主要表现为:英语教师的口语水平普遍不高;学校不具备适宜学生练习口语的语言环境。

(3) 英语课程标准不适合农村学生。

19.36%的教师认为课标的制定没有考虑农村学生的特殊状况。他们认为, 教材里面的有些内容与农村学生的生活脱节, 学习困难, 加之农村学生的英语基础差, 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偏难、偏多, 按照目前的课时量很难完成。因此, 课标规定的目标和能力要求也就难以推行。

(4) 应试任务重。

14.83%的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多, 时间紧, 负担重。面对升学的压力, 教师不得不在课堂上大量地讲解语言知识, 没有时间顾及课标所要求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四、影响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新课程标准执行力的因素

1. 教师自身的主观因素。

钟启泉教授指出:“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教师是课程实践中的主要执行者。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英语新课程实施的要求相距甚远,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 农村初中英语师资队伍水平偏低。调查结果显示, 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不足、英语口语水平较低。在访谈中发现, 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的读写能力较强, 听说能力不足, 仅有12.0%的教师能全部或基本上能运用全英语授课。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制约着对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与运用。

第二, 农村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未跟上英语课程准的理念。通过听课, 我们发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农村英语教师最常采用的信息交流和课堂交往方式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流动, 过分关注英语知识的讲解, 而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这一方面与教师自身所持有的教学观念有关, 另一方面则与前面提到的应试压力密切相关。通过进一步调查, 我们了解到, 有近半数的教师赞同并接受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无法得以展开, 这是因为中考升学率仍然是重要的指挥棒, 尤其是在农村, 通过考取好的学校, 以期以后得到好的就业岗位, 是学生的一个重要出路。因此, 这也是导致教师无法很好地使用课标的原因。

2. 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

教师普遍认为初中英语新课程的教材起点高、难度大, 农村学生不适应。《英语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整体设定为九级, 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毕业时英语水平达到二级目标, 而在农村小学的状况是师资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小学阶段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未达到《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二级。此外, 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高, 没有养成课后自主学英语的习惯, 许多农村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 对英语学习无兴趣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3. 学校的硬件设施与课程资源。

对于学校来说, 办学条件是制约农村初中英语新课程实施的极为重要的因素。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威宁县的某些乡办、镇办中学办学条件还比较落后, 没有资金购买与课程相关的一些学习资源, 仅凭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依然存在。《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它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但是很多农村学校几乎都没有配置英语报刊、杂志等英语读物, 学生除了教材和教辅书以外没有接触过其它英语课程资源。

五、对策与建议

1. 广大农村英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与方法, 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首先, 深入学习《课程标准》, 钻研教材。教师应思考如何将《课程标准》对培养目标和能力的要求分解到不同的课堂活动中去, 以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为主题,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层层落实教学任务。此外, 教师还要改变“教书就是教教材”的落后观念, 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 还要利用其它教学资源作为辅助。

其次, 改革教学方法, 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农村初中远离英语教学环境的现实更加要求教师要强化语言操练。因此, 要从简单入手, 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特别是要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克服说英语的羞怯心理, 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再次, 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做好学生的分层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自觉监测自身的教学行为, 主动向自己的同行和学生了解对自己教学的意见, 以便及时分析和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另外, 教师还要做好学生的分层指导工作, 努力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以提高低分段学生的学习成绩。

最后, 开发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农村英语教师应学会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 利用在每一堂课、每一次语言实践中的现身示范效应, 在课内外营造一个全方位的学英语、用英语、爱学英语的环境, 让学生身处其中, 并不知不觉地融入学习氛围, 从而激发他们的深层学习动机和兴趣。

2. 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

首先, 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改善教学条件。经费不足是影响农村初中英语新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 威宁县的教育经费短缺、硬件设施差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教师实施课标的重要因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支持农村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这对于身处欠发达地区的贵州省农村地区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的政策支持。

其次, 要加大对农村英语教师的培训力度。调查显示, 贵州省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因此, 教育行政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特别是针对农村教师, 还应加强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只有明确了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 才能在其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此外, 县级教研室还要发挥英语教研员的积极作用, 组织开展区域性的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 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材教法的研究。

最后, 加强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衔接。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 做好初中英语教学与小学英语的衔接, 将会对初中学生英语教学有很大的改善。根据《英语课程标准解读》的精神,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其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金岳祥.教师专业成长课程改革与教师继续教育[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 (4) :319.

[2]符淼.影响农村初中英语新课程实施效果因素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2007:35.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试验稿) 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l7.

上一篇:档案工作标准体系表下一篇:英语被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