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地质勘探法

2024-05-22

综合地质勘探法(精选9篇)

综合地质勘探法 第1篇

勉县地处陕西省汉中市西部, 地质灾害较为发育, 是我省地质灾害较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发展, 加速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 导致地质灾害日趋严重, 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1 划分依据

1)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原则, 提取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现状、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强度与降雨量等因素, 以定量计算为主, 定性评价为辅确定地质灾害易发区。

2) 地质灾害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是定性评价分区的基本原则, 将地质灾害在地质环境、诱发因素等基本条件类似的地区或单元划分为相同的区, 而将具有明显差异的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区。

3)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非易发区4类。

2 划分方法

本次易发程度分区评价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加权平均模型, 记为M (·, +) , 其中, bj=i=1m (aj.rij)

1) 建立评判因素集。评判因素集是以影响评判对象的各种因素为元素组成的一个集合。记为:u={u1, u2, …, un}。根据勉县实际情况, 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选择:u1为地形地貌, u2为岩土体, u3为地形坡度, u4为地质灾害发育点密度, u5为地质灾害发育面密度, u6为降雨量, u7为人类工程活动。因此, 评判因素集u={u1, u2, u3, u4, u5, u6, u7}。

2) 建立影响因素权重集。为了反映每项各评价因素的重要程度, 根据实际情况, 对每个因素赋予不同的权数, 设因素权重集为:A={a1, a2, …, an}, 各权数ai应满足归一性及非负性条件, 即:i=1nai=1, ai0, i=1, 2, , n。根据经验制定一个分级标准, 然后根据指标对不同等级的相对贡献大小来取值, 根据勉县的具体特点, 可将评价标准量化为4个不同的等级, 见表1。

3) 给出评价集。评价集为v= (v1, v2, v3, …, vm) 。将影响因素分为v1强影响, v2中影响, v3弱影响和v4微影响4类。因此, 评价集v= (v1, v2, v3, v4) 。

4) 建立单因素评判矩阵。由评判群体从单一因素出发进行评判, 可得到评判对象对评价集各元素的隶属度rij, 由rij构成单因素评价集, 表示为Ri= (ri1ri2rim) j=1mrij=1, 以单因素评判集为行, 可得到单因素评判矩阵。

5) 权值的确定。根据具体条件研究各因素在评价集中所占的比重, 结合勉县实际情况, 聘请相关专家研究确定权值分配 (见表2) 。

3 评价结果

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勉县易发区的划分与野外实际调查所形成的感性认识和定性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将评价结果进行综合细化, 得到勉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非易发区。1)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A) 。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差, 地质灾害发育, 地质灾害形成发育与地质环境、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全区总面积575.98 km2, 占全县总面积的23.94%。区内地质灾害点共计71处, 该区主要包括勉县褒城镇、老道寺镇、新街子镇、同沟寺镇、周家山镇、武侯镇、长沟河乡、茶店镇、土关铺乡、青羊驿镇、新铺镇、金泉镇、阜川镇、镇川乡、元墩镇等地段。2)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B) 。区内地质环境条件较差, 地质灾害中等发育, 面积1 053.05 km2, 占全县总面积的43%, 区内地质灾害点共计33处, 主要包括小砭河—二道河中低山谷区、张家河—茅坝中山地沟谷区、漆树坝—小河庙中低山沟谷区、定军山—熊家坪低山区。3)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C) 。该区位于勉县北部山地区, 海拔1 000 m~2 000 m, 南北向沟谷发育。总面积632.20 km2, 占全县总面积的23.94%, 区内有一处滑坡地质灾害点, 岩土体主要为印支~燕山期花岗岩, 局部志留系千枚岩、板岩等。目前该区存在灾点一处。4) 长林—定军山非易发区 (D) 。该区总面积144.77 km2, 占全县总面积的6%, 位于勉县中部偏东汉江两岸, 地势开阔平坦, 海拔513 m~600 m, 不易形成地质灾害。

摘要: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 以MapGIS为工作平台, 利用1∶100 000数字地形地质图, 对陕西省重灾区勉县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共将调查区划分为高、中、低和非易发4级9区, 结果表明该方法划分的地质灾害易发区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实际情况。

关键词:地质灾害,易发区,模糊综合评判法

参考文献

[1]张跃, 邹寿平, 宿芬.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1.

[2]潘懋, 李铁锋.灾害地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勉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R].2006.

[4]吴兴华, 姚令侃, 张同刚.基于GIS的滑坡空间特征分析[J].灾害学, 2006, 21 (3) :22-26.

工程地质数值法学习心得 第2篇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某路基工程施工过程数值模拟

本文首先对FLAC3D软件进行了介绍,简明阐述了其特点、应用范围及不足,然后结合具体路堤工程,采用FLAC3D软件对施工过程进行了模拟,生成了初始竖向和水平应力云图、第一次填筑及填筑结束时的沉降云图及水平位移云图;最后生成了路基中心点和坡脚节点的沉降曲线。

关键词:FLAC3D:数值模拟;应力云图;沉降云图;位移云图

1、FLAC3D的功能与特性

自R.W.Clough 1965年首次将有限元引入土石坝的稳定性分析以来,数值模拟技术在岩土工程领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并成功解决了许多重大工程问题。特别是个人电脑的出现及其计算性能的不断提高,使得分析人员在室内进行岩土工程数值模拟成为可能,也使得数值模拟技术逐渐成为岩土工程研究和设计的主流方法之一。数值模拟技术的优势在于有效延伸和扩展了分析人员的认知范围,为分析人员洞悉岩体、土体内部的破坏机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可视化手段。FLAC系列软件的出现,为岩土工程研究工作者提供了一款功能强大的数值模拟工具。

1.1 FLAC3D主要特点

FLAC(Fast Lagrangian Analysis of Continua)是由Itasca公司研发推出的连续介质力学分析,是该公司旗下最知名的软件系统之一,FLAC目前已在全球七十多个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在国际土木工程(尤其是岩土工程)学术界和工业界享有盛誉。

FLAC3D界面简洁明了,特点鲜明。其使用特征主要表现为:命令驱动模式、专一性、开放性。作为有限差分软件,相对于其他有限元软件,在算法上,FLAC3D有以下几个优点:采用“混合离散法”来模拟材料的塑性破坏和塑性流动,比有限元中通常采用的“离散集成法”更准确、合理;即使模拟静态系统,也采用动态运动方程进行求解,这使得FLAC3D模拟物理上的不稳定过程不存在数值上的障碍;采用显示差分法求解微分方程。采用FLAC3D进行数值模拟时,必须指定有限差分网格、本构关系和材料特性、边界和初始条件,这是FLAC3D求解的一般流程。

1.2 FLAC3D的应用范围

FLAC3D的应用范围已拓展到土木建筑、交通、水利、地质、核废料处理、石油及环境工程等领域,成为这些专业领域进行分析和设计不可或缺的工具。其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岩体、土体的渐进破坏和崩塌现象的研究;

●岩体中断层结构的影响和加固系统(如喷锚支护、喷射混凝土等)的模拟研究;

●岩体、土体材料固结过程的模拟研究;

●岩体、土体材料流变现象的研究;

●高放射性废料的地下存储效果的研究分析;

●岩体、土体材料的变形局部化剪切带的演化模拟研究;

●岩体、土体的动力稳定性分析、土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分析以及液化现象的研究等。

1.3 FLAC3D的不足

毋庸置疑,FLAC3D是十分优秀的岩土工程数值模拟软件,其实用性和专业性得到了广泛证实。但FLAC3D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求解时间受网格尺寸影响很大; ●某些模式下的计算求解时间很长: ●前处理功能较弱。

●FLAC3D对于复杂三维模型的建立仍然十分困难。

2、某路基工程施工过程模拟

2.1工程概况

该路基工程地基计算深度为50m,分为两层,上部为回填土,厚度10m,下部为粘土,厚度40m:路基计算宽度为200m,填筑高度为5m,坡度为1:1.5。各土层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

2.2模型建立

由于几何模型具有对称性,可以采用1/2模型进行分析。首先建立坐标系,坐标系的原点O设置在地基表面与模型对称轴的交点,水平向右为X方向,竖直向上为Z方向,垂直于分析平面的方向为Y方向。网格的建立按照分区域建模的思路进行,如图2所示。由于路基坡脚的位置存在一个关键点,所以将模型划分成5个矩形区域,对每个区域按照控制点利用brick单元建立网格,并进行分组后赋值。考虑到网格尺寸的一致性,Y方向只设置一个单元,该方向单元尺寸为5m。

网格建立以后,首先设置边界条件。对底部边界节点的X、Y、Z三个方向的速度进行约束,相当于固定支座,对X两侧的边界进行水平速度约束。由于Y方向只设置一个单元长度,所以对模型中所有节点的Y方向速度均进行约束,相当于进行平面应变分析。

2.3初始应力计算

在路基施工前,需要将路基部分网格赋值为空模型,而将地基部分的网格赋值为Mohr模型。由于实例中存在null模型,不能采用solve elastic的求解方法获得初始应力,所以采用分阶段的弹塑性求解方法。先将Mohr模型的凝聚力c值和抗拉强度δt赋值为无穷大进行求解,保证在重力作用下单元不至于发生屈服,然后再将Mohr模型参数赋值为真实值,再进行求解。

图3和图4为初始应力计算结束时得到的竖向应力和水平应力云图,可以发现最大竖向应力值为85.3kPa,最大水平应力值为42.0kPa,静止侧压力系数约为0.5,与理论计算值基本一致。

2.4施工过程模拟

在进行路基施工模拟前要将初始应力计算过程中产生的节点位移和速度进行清零处理。因本工程路基高度为5m,高度方向共划分了5个单元,为了模拟路基填筑的施工过程,采用分级加载的方法激活路基单元,每次激活1m高度的单元,相当于每次填土高度为1m,分5次填筑完成,每次填土进行一次求解。

图5和圈6分别为第一次填筑结束时的沉降云图和水平位移云图,图7和图8分别为填筑结束时的沉降云图和水平位移云图,可以发现最大沉降发生在地基表面的左侧边界处,而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坡脚以下的深部地基中。

图9给出了计算过程中不平衡力的收敛过程,在初始应力计算过程中有很大的数值逐渐收敛,在后续路基填筑过程中,每一次填筑引起的不平衡力在计算过程中逐渐收敛。路基填筑计算过程中监测了路基中心点和路基坡脚处节点的沉降和水平位移。图10为监测结果,可以看出在迭代过程中节点位移随迭代步数的变化。

2.5绘制沉降曲线

在工程应用中常常需要得到某些关键点的沉降曲线,本工程中主要关心的是路基中心节点和坡脚节点的变形结果。利用FLAC3D中自带的print命令配合log文件可以得到这两个节点的变形量。用记事本打开相应的log文件,拷出沉降数据,就可在Excel中生成沉降曲线,如图11所示。

3、结论 本文结合具体路堤工程,采用FLAC3D软件对施工过程进行了模拟,生成了初始竖向和水平应力云图,得出最大竖向应力值为85.3kPa,最大水平应力值为42.0kPa,静止侧压力系数约为0.5,与理论计算值基本一致;第一次填筑及填筑结束时的沉降云图及水平位移云图,可以发现最大沉降发生在地基表面的左侧边界处,而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坡脚以下的深部地基中;最后生成了路基中心点和坡脚节点的沉降曲线。

参考文献

综合地质勘探法 第3篇

1 评估因子的确定 (主要考虑影响边坡稳定性因素)

影响边坡稳定性因素很多, 一般来说, 其稳定性 (通常可用安全系数Fs表示) 是一系列影响参数的函数, 即:Fs=f (x1、x2、x3、x4、………) 。

Fs=f{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岩体结构类型、结构面产状与坡向关系、地形坡度、边坡高度……}。

导致边坡失稳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较多, 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 在选择评估因子时, 既不可能将所有因素都予以考虑, 又必须结合本工程特征及线路用地范围内的地质条件, 选取导致边坡失稳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作为评价因子。根据评估区工程地质条件及实地调查已发生地质灾害的条件, 本次评估选择以下要素作为边坡失稳地质灾害的评估因子:

1) 节理裂隙发育程度;2) 岩体结构类型;3) 结构面产状与坡向关系;4) 地形坡度;5) 覆盖 (堆积) 层厚度;6) 边坡高度。

由于在评估区范围内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方面相差不大, 路堑切坡地段地下水基本靠大气降水补给, 因此, 本次评估未将上述二种因素列为评价因子。

2 评价因子对边坡稳定性的权重分析

评价因子对边坡稳定性的权重是指各因子对边坡稳定性的重要程度, 由于影响因素关系复杂, 难以直接地确定并量化。因此, 本文采用两因子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来确定, 即对二个因子相比较, 取相对重要因子为1, 次要因子的权重为0, 当二个因子同等重要时, 各取0.5。

边坡稳定性评估影响因子的权重向量, 即w={岩体结构类型、覆盖层厚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结构面产状与坡向关系、边坡高度、地形坡度}, 将权重向量归一化, 可得:w={0.300, 0.267, 0.133, 0.133, 0.100, 0.067}

从这一权重向量不难看出, 各评价因子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其中以岩体结构类型为最大, 地形坡度最小, 与实际已发生的斜坡变形类地质灾害成因分析一致。因此, 对本工程用地进行评估时, 按上述评价因素及权重进行评估, 可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

3 边坡稳定性评估方法与标准

由于上述边坡稳定性评估因素之间关系复杂, 评价因素指标之间也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因此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的方法来评价边坡稳定性等级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其基本模型是:B=W·R;式中:B为隶属度向量, W为模糊权矩阵, 按照层次分析得到, R为模糊关系矩阵。

考虑到资料精度和综合评价的实际价值, 依据有关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细则的规定, 将评估结果分为3个等级, 即:1) 地质灾害危险性大;2)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3)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根据以上等级划分标准, 评估因素的指标界限即可按其质量状况分为3个等级, 其划分标准见表1。

4 路堑边坡危险性评估

以新建赣韶铁路沿线三个代表性路堑边坡为例, 采用半定量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危险性评估。每个区段危险性等级以隶属度来表达, 即以单因子隶属度经过运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评判, 得出每一边坡稳定性等级的隶属度, 然后根据隶属度的大小, 按以下原则进行判定, 即:当危险性小等级隶属度>0.5时, 判定为边坡稳定性危险性小;当危险性小等级隶属度≤0.5时, 按“危险性小等级隶属度+危险性中等级隶属度”大小来判定, 若隶属度>0.5判定为危险性中等;若隶属度≤0.5则判定为危险性大。

评判表中的结构面产状或结构面组合交线与坡向之间的有利与不利关系采用赤平极射投影图分析法获得, 由于评估区属低山丘陵区, 风化剥蚀较严重, 难以普遍量测到结构面产状, 仅利用局部路堑分布地段量测到的岩层产状及裂隙进行极射赤平投影分析。在计算单因子隶属度时, 主要依据场地地质条件复杂程度, 即评价因子的特征与单因子评判标准进行比较, 当满足某一等级时, 则该等级隶属度取1, 而其它等级取0。根据影响因子及判据, 确定单因子隶属度,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逐一对每一区段的危险性进行隶属度计算。

5 结论

边坡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是建立在对边坡所处地质环境分析基础上的一种半定量评价方法, 它可以得出不同条件下的边坡的稳定性。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程度, 采用半定量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地质灾害评估中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是一种较为适宜的方法。

摘要:本文以新建赣州至韶关铁路代表性边坡为例, 介绍了一种边坡稳定性评价的半定量模糊综合评判法。

关键词:边坡稳定性,评估因子,隶属度,模糊关系矩阵

参考文献

[1]杨学堂, 王飞.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及发展趋势[J].岩土工程技术, 2004 (18) .

实习九 构造地质综合实习 第4篇

一、目的和要求

1、学会阅读和分析褶皱及断层发育地区地质图。

2、学会分析构造发展史。

3、掌握读图的方法和技巧。

4、通过综合读图和分析,进一步提高读图、制图和编写地质文字报告的能力,巩固所学的构造地质学相关知识。

二、读图分析

1、地层分析

分析地层的展布特征和排列;分析并确定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划分构造层序和构造发育阶段(主要依据角度不整合及其他依据);构造层:是指一定构造单元内一定构造发展阶段中形成的一套地层(或地质建造)的组合及其组成的构造,其中常包含一定的岩浆岩组合。构造层常由角度不整合限定,它在地层组合、沉积岩相、构造、岩浆活动等方面具有一定特色而区别于其他的构造层。构造层在时间上代表一定构造旋回和构造幕,空间上代表该构造幕影响的范围。

2、褶皱分析

分析单个褶皱形态特征(核部和翼部的地层分布情况、褶皱的延伸方向、褶皱的类型及形态特征);褶皱的平面和剖面上的形态、组合特点、叠加关系、展布规律;褶皱的形成时代;褶皱的描述

3、断层分析

单条断层分布和特征(断层类型、延伸方向、断层产状、断层切割和错断的地层);断层的组合特征(平面上和剖面上的组合特征);断层的形成时代

4、岩浆岩体分析

一定地区的岩浆岩体及其组合,是在一定的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既受区域构造控制,又受局部构造控制,而岩体又对周围构造有所影响。应分析岩体的形成时代、与其他地层的接触关系、与褶皱和断层的空间分布关系。

5、综合分析

断层与褶皱在空间分布上的关系(纵向逆冲断层、横向正断层、斜向平移断层等);断层与褶皱在成因上的关系;断层与褶皱在形成时代上的关系(切割关系);读图区范围内构造发展史分析

三、编制构造图件

构造纲要图:是以地质图为基础编制的,以不同的线条、符号和色调,表示一个地区地质构造的一种图件。

构造纲要图包含的主要内容如下:

(1)构造层:将作为划分主要构造层的依据—角度不整合画在图上。构造层以地层时代代号表示。构造层没有统一规定的色谱,当通常要求,时代越老,颜色越深,时代越新,颜色越浅。(2)断层:各类型断层,用规定的符号表示,并且注明断层的名称和编号。对于区域大的构造图,不同时期的断层,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符号表示。通常情况下,断层用红色粗线表示。(3)褶皱:褶皱用轴迹表示,轴迹线的宽窄反映核部或褶皱宽度变化,倾伏褶皱用枢纽产状表示。(4)岩体:要求绘出岩体的界线和内部岩相界面,注明岩体代号和时代,并标出原生构造产状。(5)标示出代表性的地层产状、断层产状、以及节理、面理、线理产状。(6)按照图的相关要求,完成图名、比例、图例、责任表等相关要素。(7)编制典型构造剖面图1~2条,要能够反映全区构造特点。

四、编写地质报告

文字和图表是反映某一地区地质构造特征的两种主要方式。通过认真读图、分析并制作相关构造图件,写出一篇分析结果报告,要求必须使文字报告和相应的地质图、剖面图、构造纲要图所反映的内容和特征一致。

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引言

主要简述分析图件的目的、要求,以及所读图件的区域基本概况。比如:该图位于什么地理位置、什么构造位置、分析研究该图有何意义?整个区域的地层、构造、岩体、矿产等方面的总体特征。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等等。

2、地层特征

主要简述研究区(或图区)地层的分布特征、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岩性岩相特征。

3、构造

首先阐述区内总体的构造发育特征(总体褶皱轴向、断裂延伸方向,褶皱总体展布形态,断层总体展布特征等);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或层次,对研究区内构造发育特征进行详细阐述。一般采用下列方法描述:(1)划分构造单元或构造层,详细阐述每个构造层的总体特征;(2)分构造单元或构造层进行详细描述。先单个褶皱或断层的类型、形态和发育特征,再描述同一构造单元或构造层内多个断层与褶皱之间的组合类型与特征。(3)多个构造单元与构造层之间的组合与分布,继承与改造关系。

4、岩体

岩体名称、与围岩之间的关系(侵入或沉积接触)、平面形态与规模、产出构造方位、岩体内部岩石岩相特征、岩体的形成时代等。

5、构造发展简史

根据构造层可划分出全区的构造演化阶段和构造幕次。将研究区内构造时间按照时间顺序,由老到新列成一个序列。

按照构造发育时间顺序,分别简述各个阶段的构造活动特点,如构造性质、构造变形特征、构造作用方式、构造强度、产生的相关构造以及岩体侵入和分布等。

此外,在地质报告中的相应位置,应该附有相应的构造层划分简表、构造特征相关图件(比如,褶皱和断层发育特征、组合类型等图件)、构造纲要图、地质剖面图、构造特征分析图、反映个人观点的模式图、立体图等。

分析金山镇地质图,并完成一篇读图报告

论地质矿床模型法 第5篇

1 地质矿床模型法概述

矿床模型法是我国第三轮地质勘查工作的核心技术, 它是在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地质勘查技术基础上, 针对已经制定的国家矿产资源战略与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来判断成矿分布的一种新技术, 这一技术在当前地质勘查中应用很多。

1.1 矿床模型法

矿床模型法也就是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技术, 它是结合地球动力学、成矿原理、成矿动力学以及地质预测系统综合形成的, 是以深入开展区域成矿信息为指导, 以组件矿床模型为原理的现代矿床预测技术。

1.2 矿床模型法的具体应用

1.2.1 模型的选择。

矿床模型法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分析和解决采矿工程中存在问题的一种新技术, 它在应用中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矿床计算表, 也就是矿床地质模型。通过矿床地质模型的建造将所有的矿床信息输入其中, 它主要包含了地质勘查报告与地形勘查两方面。

1.2.2 评估方法的选择。

矿床模型法与传统的地质勘查法存在很大的区别, 它是以推理的方式对地质现象进行分析, 从而提取相关信息的一种现代化方法。另外, 这种估值方法是地质统计学、地质评估学的整合, 它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学科, 是多种不同学科相互关联的现代化应用流程。

2 地质矿床模型法的具体应用分析

某矿区在工作中主要以开采铁矿为主, 但其中伴有一定量的铜、钴等金属矿。由于这一矿床类型属于高温热液接触交代矿床, 矿石主要以矽卡岩为主, 铁矿中含有丰富的磁铁矿和赤铁矿, 下面还有一定黑云母岩及石英岩。经过研究发现, 该矿床分界线十分明确, 含有无矿天窗的富矿段。就其采用矿床模型法进行研究, 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 数据处理。

此次矿床研究工作采用了数据钻孔勘查提取的方法, 其中各种数据都是以钻孔取样开展的。但是由于矿区的矿床走向在存在偏差, 因此在后期工作中为了正确的提取模型建模以及矿床评估数据值, 采用了矩形区域矿床分析法开展工作, 是利用矩形研究的方式同矿床的走向保持一致。

2.1.1 品位处理。

在勘查工作中, 为了确保数据统计的真实性、可靠性与合理性, 在实际地质勘查中采用了统计学原理, 并且以组合样品计算的方式进行了计算, 使得所有的样品数据都科学的分布在给定长度的计算在提上。经过统计分析, 各种矿石的分布比较均匀, 不管是铁矿石还是铜矿、钴矿, 分布都十分相似且铁品位矿床分布最具代表性, 其矿石也大多都是以磁铁矿石为主的。

2.1.2 厚度处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 该矿床的矿段厚度比较均匀, 而且矿体分布稳定, 品位之间的变化并不是很大, 且取样之间的距离存在很大的相似性、等同性。

2.2 成矿规律研究。

该项研究工作包括:进行区域成矿特征和典型矿床研究, 建立矿床模型, 划分成矿系列, 建立区域成矿模式, 编制成矿规律图。典型矿床研究: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工作以典型矿床研究为基础。典型矿床是指在特定的成矿地质作用过程中受特定的成矿地质因素控制而形成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矿床。同一矿种应根据成矿时代、大地构造环境、控矿因素、成矿作用特征等因素划分矿床自然类型;典型矿床应按不同矿床类型确定。在具体的成矿规律研究中, 主要包含了对该矿区地质因素进行研究, 也就是当地成矿条件下所产生的地质变动情况;其次是当地岩石分布情况和力学特征, 如石英岩、黑云母岩层的走向和形成。最后是研究这些矿石的成矿条件、理化条件等。

2.3 矿体经济评估。

建立矿体经济模型, 首先对组成矿体的矿块进行吨矿赋值, 再进行整个矿体的经济评价。组成矿体的矿块是否具有经济价值, 主要取决于矿块品位、产品市场价格, 吨矿成本、回采率等参数的变化。品位可以通过克立格估值方程来确定, 价格来源于市场, 成本、回采率来源于矿山设计或矿山生产。

2.4 具体的计算方法

2.4.1 地质统计学既可进行储量的整体估计, 又可进行储量的局部估计。

2.4.2 基于地质统计学的矿体经济评价模型, 可以对任一矿块进行技术经济评价, 也可对整个矿体进行技术经济评价。

它以原始探矿资料为基础, 把产品价格、采矿成本、回采率等因素作变量, 可随时根据产品市场价格的变化调整矿体的开采范围, 从而使矿山处于最佳经营状态。

2.4.3 统计分析非常重要。

应该弄清样品的确切分布形式, 如果暂时不能辨别, 首先应该对原始品位进行合理有效的组合及统计分析, 然后通过交叉验证工作最终确定参与克立格估值的形式。

2.5 GIS技术应用

矿产资源预测评价工作涉及资料浩繁、信息量大、数据处理复杂、技术专业种类繁多, 工作量很大, 如果不应用计算机技术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且在工作过程中所有数据都涉及空间分析, 因此必须全面、全过程应用GIS技术。主要涉及资料收集及整理、资料处理及解释、成矿信息关联及综合、矿产资源定性及定量预测评价等各个环节, 主要包括地学基础数据库维护和整理、综合信息提取、矿产预测和各类图件编制等内容。

结束语

经上述研究表明, 在矿产预测中细化、深化地质构造研究工作, 充分利用区调原始资料, 针对不同矿床类型的成矿地质作用开展深入研究, 解决了地质构造信息与矿产预测脱节的问题。在矿产预测方法中根据我国的地质资料水平给出了预测要素分类分级方案, 对解决信息不对称、解决知识驱动和数据驱动结合的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成秋明, 李文昌, 夏庆霖, 卢映祥, 张生元, 李丽辉, 葛咏, 徐启东, 谢淑云, 徐德义, 陈志军, 姚凌青, 左仁广, 刘江涛, 刘卉.非线性矿产资源评价理论、方法与复杂地质背景区矿产预测示范[Z].国家科技成果.

综合地质勘探法 第6篇

关键词:地质勘探,方法,技术应用

我国在这方面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勘探行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很多的问题,问题的出现就应该正确的面对,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不断地与时代接轨,只有这样行业才能够更好地向前发展。问题的出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去解决,只要沿着时代的要求一步步的走下去,那么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1 地质勘探中运用综合勘探方法的意义

地质勘探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某一部分区域进行地质情况的详细了解,获取该地区的详细地质数据和资料,为后面进行的地质活动提供有力的参考数据地质勘探的具体工作就是矿产的勘察开发、地质灾害的调查取证、地质环境的保护等。如何有效的利用好地质勘探方法,有机的结合各种方法,取长补短,是现今我国地质勘探的主要工作方向,也是当前地质勘探行业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其实施意义在于综合了这些方法的优点点,把这些方法中的一些有点扩大化。对优点进行糅合、合理组织,不仅能能优化勘探工作,提高其效率;充分利用每种方法的优点,扬长避短达到多方位结合,使地质勘探更加立体化、层次化和参数化。

2 当前我国地质勘探的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探测勘探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且还在以前的技术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勘探技术技能。但是放眼看世界,可以得出,虽然我国勘探技术和装备的研究水平和制造水平仍然与国际公司的差距很大。甚至拉开了一代这样远的距离,最主要的还是没有一套完善的成像勘探设备。另外,在实际的地质勘探的工作中,还出现了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地质勘探储备技术少,地质勘测的成果转化慢,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综合性研究人才缺乏。

地质勘探的技术勘探压迫遵循四个原则:统筹规划,遵循规律、合理布局,突出工作重点,拓宽工作领域和做好科技创新,增强工作能力。其一,就第一点统筹规划来说,需要完善国内外的地质勘探事项,发挥地质勘探在找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有关部门必须提前十年或者十五年对地质勘探工作进行规划;其二,遵循规律合理布局来说,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有关地址勘探部门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城镇格局、人口分布以及基础设施等实际情况,从而进行地质勘探工作的统筹规划,引导地质勘探工作的顺利进行;其三,在工作过程中,要以我国的地质条件为出发点,要突出成矿区带的勘察工作,并根据社会发展的经济形势的需要,扩宽地质勘查工作的工作领域。最后,关于科技创新方面,全面推动成矿理论的完善和地质勘查技术的发展,大力促进地质勘探科技能力的提高,发挥现代技术的有效作用,培养一支专业水平一流的地质勘探队伍。

3 地质勘探中综合地质勘探方法

3.1 地球物理勘探。

地球物理勘探法也是俗称的物探,它根据岩石、土壤、矿体自身的物理性质,利用各种高科技仪器发射信号,对这些物质反射回来的信号加以分析,人为的研究信号内容,得到这些地质的物理性质,达到了解矿产分布和地质构造的目的。一般物理勘探法中使用最多的是地震和电阻率测定法,着两种方法也是物理勘探法中获取资料最多应用也最广泛的方法。

3.2 坑探工程法。

坑探法是挖取岩石土壤材料,在实验室对采到土样进行是分析,通过对大尺寸原状土样和扰动土样的技术分析,得到该地区地质的详细数据。坑探所挖的坑一般至少要能进一个人进行材料取样,这种方法获取的地层资料最详细,是一种可靠的地质勘探方法。进行坑探工程挖掘时,要对周边的环境进行监测,设定所需要挖坑的深度、长度、和宽度有一个良好的规划处理。

3.3 钻探工程法。

对于一些地质结构复杂的地区,表面覆盖的调查已经不能满足对该地区的实际评估,这就需要对该地区岩层进行垂直、倾斜或水平钻孔,对钻孔所去得的地质构造组成成分进行分析,从而得到这个地区的主要地质勘探数据。钻探工程法能利用钻探机械进行深度不一的地质钻探,一般在钻探法适用于一些岩石成分含量较大,地质组成较复杂的区域。

3.4 地质填图法。

地质填图法是一种客观的地质分析方法,通过的一个地区某一段地质的了解,按照一定的比例和特定的技术将剩下的地质构造通过绘图的方法描绘在地质地图上。地质填图法要切身结合实际,对已知的那一段地质构造需要有精确的数据作为保证,才能减少人为地质填图法所产生的误差,这种方法在实际观察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利用填图技术人员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地质分析,是一项相对于其他地质勘探方法较安全的方法措施,也是对工作区域的地质情况分析的重要技术手段。

4 地质勘探中先进技术的应用

4.1 地、物、化三场异常相互约束的技术方法。

这类创新办法特别是在老矿山的深部和覆盖区的定位预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X荧光分析技术能够使单位获得矿产元素成分和品位更加轻便、更加快速、更加灵巧,在未来的地质勘察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其找矿勘察的效果也很明显。尽管这种方法是目前出现了一些小的问题,但是这个方法能够使得地质勘探工作趋向于创新道路,所以,也是值得推广和了解的。

4.2 射线荧光技术。

通过试验证明,这种新型方法准确性高,能够精确的确定地下资源的具体位置,更加加快了地质勘探这一活动的准确性还有快捷性,整体提高了工作效率。再次是采用GPS感应系统采集信息,目前这一项新型的技术在勘探行业已经被广泛使用,且主要用于地质勘测方面。这是一种新型的定位系统,找矿地质勘探中也经常使用该技术,在使用中,要先建立感应系统,该系统是由空间的导航星座、地面点的控制站、GPS接收机及地面通信网所组成。

4.3 综合技术。

找矿的方法有很多种,现代找矿方法应该加深从地表到地质深部的传统的找矿思路,运用综合技术去思考找矿技术的方法。也就是分析岩石物理性质以及成矿规律,同时使用现代科技,使用各种精密的物理仪器工具进行测量,从而获得准确的详细的数据,还要利用现代的网络信息系统将各种数据制作成图表或者表格供技术人员参考。新思路和新方法都应得到应用,只有保证找矿的准确度,以便更能满足生产单位和国家的实际需求。通过实践证明,只要矿山工程和地下水资源的研究领域和创新技术都能得到发展。

结束语

进行地质勘探时采用单一的勘探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对这些地质勘探方法进行有机结合,才能让地质勘探更多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最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嘉伟.浅谈综合地质勘探方法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14(16):101-103.

综合地质勘探法 第7篇

另外, 通过对勘探目的层的合理选择, 将井下巷道充分的利用起来, 通过多种勘探试验手段, 并结合综合水文勘探方式, 将地质条件探查清晰, 避免矿井受到水害威胁。

1 传统勘探分析

1.1 方法

在矿井中, 出现底板突水的矿井大多存在岩溶承压水, 该类现象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 产生突水状况的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 底板突水的主要原因在于在结构中裂隙水网络的发展状态;其次, 突水状态会受到岩性特征以及隔水层厚度的影响;再者, 导致底板突水发生的主要诱因在于采矿活动对于底板的损坏;而发生底板突水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原声构造的裂隙以及断裂结构的发育;最后, 突水的程度还会受到矿压-水压共同作用的影响。所以, 因此针对水文地质勘探主要包括隔水层厚度的探查以及裂隙水网络发展的规律、含水层变化以及发育状态。

1.2 传统方法的局限

传统方法中, 单一的勘探方式仅仅只能够探明引发突水的一种因素。例如, 采用抽水试验以及注水试验或者钻探法只能针对岩溶的发育以及岩溶的富水状态进行了解, 而针对整体的开采地域中的富水规律无法予以全面性的掌握。并且, 矿井突水不仅仅是由于一种因素引发的, 不能仅采用一种方式探明一种原因便可以解决。因此, 需要依照实际的空间变化状态以及水文条件变化规律等在变化过程中相互作用, 例如在断层导水突水中, 起主导作用的主要为构造突水机理;而引发底板破坏性突水的关键在于采矿动压。所以, 突水现象的防治需要进行全面的勘探, 针对性的进行治理, 通过综合性的方案, 进行全面的突水防治。对水文地质条件的探查, 采用单一的探查方法显然是不够的。

2 综合勘探分析

2.1 地面地震勘探

在对采区进行设计前应当对采区地面进行地震勘探, 从而对采区的断层发育状况以及地层构造形态等进行查明。了解煤层底板形态以及赋存状况, 并针对地下含水层的实际状况进行准确的评价, 从而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从而保证采区的设计建立在有效的地质资料之上。

并且在本阶段中, 需要对采区小结构地质状态予以查明, 例如断层落差在5米左右的结构以及采空区以及陷落柱等的分布状况和空间状况, 并针对这些结构进行预先的布置。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勘探方式主要包括瞬变电磁法、三维地震勘探以及钻探和直流电法。四种方式中, 操作最简单的为物探法, 但是容易受到地表条件的影响。所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三维地震勘探方式是最佳选择。

2.2 微动测深勘查

微动是一种在时间域和空间域都极不规则的震动现象。根据波动理论, 微动记录既包含有体波也包含有面波。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 微动的震源是在地表面或海底面, 在微动中的面波成分相对于体波成分来说占绝对优势, 微动测深勘查方法就是利用这一占绝对优势的面波来反演地下地质结构的方法。同时, 依据观测形式的不同微动测深探查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 单点勘查。单点勘查方式观测台阵, 一般由两个不同半径的同心圆 (内接正三角形) 组成, 在圆心和圆周上内接正三角形顶点处各设置一套微动观测仪。这种观测方式勘查深度与台阵的大小成正比。根据勘查深度的要求, 可采用由三个或三个以上不同半径的同心圆组成观测台阵; (2) 测线勘查。

2.3 井下钻探及综合物探

在放水试验对主要含水层的富水性达到宏观控制 (矿井、采区) 的基础上, 对富水区的每一工作面, 针对不同的条件, 采用各种物探手段, 探明局部导水构造、隔水层变薄带及局部富水带, 再用少量的钻探手段进一步验证, 有针对性的重点布置注浆改造、疏水降压等治水工程。

(1) 井下直流电法透视:从大的范畴来说, 井下直流电法透视仍属于矿井直流电法。其目的是探测采煤工作面内部的导水构造、底板含水层的集中富水带。许多矿区的研究和试验证明, 井下直流电法透视是探测水文地质异常区最为有效的物探方法之一。 (2) TEM探测:瞬变电磁法 (简称TEM) , 它是利用大功率的发射装置向铺设在地面的矩形线圈 (或称发射框) 发送双极性大电流, 在电流开启和关断时, 由于电磁感应作用产生电压脉冲, 电压脉冲的衰减产生感应磁场 (即一次磁场) 。一次磁场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地下介质中产生涡流。因此, 通过研究二次场的衰减规律, 可达到推测、分析地下地质异常体的目的。 (3) 弹性波CT:即地震层析成相技术, 可以推测主要构造的发育情况, 但由于该项技术起步比较晚, 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提高。 (4) 瑞利波:利用瑞利波探测技术可以对掘进巷道前方的地质异常体, 特别是断裂构造进行超前探查, 预防突遇断层出水。该项技术对于探测前方构造效果较好。

针对矿区水文地质异常以及实际地质状况还可以采用槽波、坑透以及脉冲试验等进行探测。通过上述分析, 可以看出, 针对具有水害隐患的矿区, 通过了解分析其水文地质条件, 结合各种放水试验, 并利用钻探和局部异常调查等手段, 相互验证、补充后, 得到准确的勘探结果, 对于矿区煤矿开采以及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结束语

目前应用的矿区地质勘探技术结合了基础地质勘探以及地球物理方法, 并采用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采用地面钻探、矿井物探以及三位地震和井下工程等勘探手段, 收集多方数据, 查明采区地质状态, 例如煤层分布、深度、厚度以及采区地下断层的分布、埋藏深度等。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起全面的地理信息平台, 并采用复合式的地质勘探手段, 综合分析采区资源分布状况, 制定合理的采掘方案。实现信息化、可视化、安全化的开采。从而有效提高煤矿资源的开采效率。实现现代化的动态地质管理, 更好的应对突发性的灾害。

参考文献

[1]田茂虎, 马培智.埠村煤矿下组煤综合水文地质勘探方法[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6.

[2]赵艳斌.综合地质勘探方法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J].煤矿现代化, 2008.

[3]卜昌森, 张希诚.综合水文地质勘探在煤矿岩溶水害防治中的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 2001.

[4]吴钦宝, 陈同俊, 陈凤云.中国东部煤矿深部开采中的地质勘探技术[J].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5.

综合地质勘探法 第8篇

关键词:煤矿地质勘探技术,地质环境,综合治理

煤矿地质在开采中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开采不均衡,导致地下环境不稳定,很容易给开采人员造成伤害,更甚者会影响周边城市,对于环境的影响更是重大。煤矿地质勘探技术作为保护煤矿开采安全的重要手段,其对于煤矿地质分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阶段的煤矿地质勘探技术依旧存在着问题,并不能完全保证对于危险的预知,所以在煤矿资源开采中如何提高地质勘探技术、如何保护煤矿周边环境依旧是需要不断进行研究的课题。

1煤矿地质环境现状分析

1.1现有问题。随着社会对于煤炭资源的需求增加,煤炭的开采需求不断攀升,其对于地质环境的影响也不断增大,环境的污染、地下资源的破坏等许多的地质灾害不断出现,严重影响工作人员安全。煤矿开采对于地质资源的影响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主要如下:

1.1.1造成环境污染。煤矿资源在开采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有害物质,随着这些物质的扩散,对于空气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土壤、水源等许多环境问题也会不断出现。

1.1.2矿产资源遭受破坏。煤炭资源在开采中,地下水也会受到严重影响,由于矿产资源的开发,需要降低地下水位之后才能进行开采工作,也就会导致地下水受到影响,金额影响地表水产生流失现象,随着地下水的水位降低,也会导致岩石层移位,影响煤炭资源开发,造成矿产资源破坏和浪费。

1.1.3引发地质灾害。由于在矿产资源开发中,需要由地下进行采集,会造成地下岩石移动,影响整个区域地下构造,进而造成各种地质灾害的产生。

1.2出现原因。各种地质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三种,分别如下:

1.2.1资源开发秩序混乱。在进行矿产资源的开发中,很多企业受利益驱使,并不会对环境负责,追求的仅仅是利益,并不会为地球环境做出考虑,也就造成了资源开发秩序的混乱,开发不规范、开采不适度。

1.2.2资源开发区域分散。许多企业的能力不够,所以煤矿的规模很小,大型煤矿被分割成许多小区域,进行开采工作,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对于地质环境的破坏也更加严重。

1.2.3企业的结构不合理。许多煤矿开采企业的管理结构并不科学,进而导致对于煤矿开采的设计也并不合理,管理人员设计人员并不专业,混乱的开发方式对于环境的影响十分严重。

2煤矿综合地质勘探方法

2.1采区地面的地震勘探。在煤矿地质勘探的初期阶段,一般都会选择地面地震勘探法,这样能够对准确开采的区域进行详细的勘探,从而获取第一手资料。摸清楚煤层赋存状况以及底板的起伏形态,能够将含水岩层的富水性准确的判断出来,并且对可能存在水害的区域进行预防性策略制定。

2.2微动测深勘探。此类勘探技术属于较新的一类探查地址构造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天然场微动信号与分析手段和数据处理来对面波信号进行提取,然后通过反演的方式来取得地下S波速度结构。通过观测形式的不同,微动测深探查分为单点勘探、平面探查以及测线勘探等形式。

2.3综合物探法与井下钻探。使用井下钻探具有诸多方面的优势,例如:投资少、针对性强、工期短、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等。因此,在矿井防治水的处理中,井下钻探就成为最关键的手段。在勘探的防水试验当中,通过这一方法能够在宏观上控制含水层的富水性。详细操作如下:首先,对于矿区局部的导水构造、隔水层变薄带以及局部富水带通过各种物探方法探明;其次,通过钻探手段对探测结果的正确性进行验证。重点对疏水降压、注浆改造等治水排水工程加以布置。

3煤矿地质勘探中测绘技术的应用———控制测量

3.1常规控制测量。首先,在测区范围内对控制点加以选定,构造成一定的几何图形,然后通过精密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式,在坐标系统统一的前提下,对平面位置与高程加以确定,然后将这一部分控制点作为基础,对其他的碎部点位置进行测算,这样的操作也就将控制测量分为了平面与高程两种测量方式。

3.2 GPS控制测量。目前,绝大多数煤矿地质勘探都将GPS作为了首级控制手段,二级控制选择全球定位卫星系统GPS或者是一级导线。在设计GPS网时,除了边角同测、测角一级测边网等传统性要求之外,其对图形强度要求不高,无需点间通视,也不用在制高点进行设置。所以,在设计上,GPS网拥有较大的灵活性,只要在适当的位置进行GPS的安装,就能够进行观测。

4煤矿地质环境的相关治理措施

4.1针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进行调查。想要治理环境问题,就要首先找到问题出现的根源,所以在进行环境治理之前,要对于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掌握煤矿开采中环境问题的类型、产生规律,进而分析观测结果,制定最合适的预防治理方案。

4.2建立矿产开发区域动态监控系统。如果可以在矿区建立动态监控系统,就可以很好地对矿区环境进行实时监控,提前预知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动态监控系统不仅要对于整个矿区环境进行实时监控,还要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度,要调查好各种环境问题出现的前期预兆,以便及时进行预警,调控环境保护方案,及时进行工作内容调整,避免给环境造成破坏。

4.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环境在破坏之后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治理工作,相较于煤矿开采所得,会浪费更多的资源,所以建立一个生态补偿机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煤矿开采对于环境的污染,主要建立方法如下:

4.3.1健全财政体制。建立健全公共财务制度,将环境保护相关事项纳入其中,强化各个地区的财务支持力度,遵循有偿使用资源的相关原则,收取矿产资源使用费、水资源保护及治理费用,并强制要求资源使用单位缴纳一定的资源补偿备用金,避免在出现资源破坏或者水质污染后,出现资金不到位的情况,延误环境的治理。

4.3.2完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具有高度的总结性、笼统性,而各个矿区地质特点、环境状态、技术水平均有不同,因此,在法律规范是在实际中应用时,需要根据上述因素,在一定的原则下进行适当的调整,并逐步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法律体系,使之更适应矿区具体的情况及发展形势,优化实践效果。

5结论

地质勘探技术是维持矿产资源安全的首要技术手段,虽然现有的地质勘探技术依旧存在着不同的问题,但是相信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地质勘探技术也会不断地进步,为煤矿资源勘探创造出一个新的局面。虽然煤矿资源的勘探和开采对于国际经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良好的环境更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所以在煤矿资源开采时要注意保护环境,避免造成环境破坏。

参考文献

[1]於春雷,刘江.对煤矿矿区的综合地质勘探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

综合地质勘探法 第9篇

1 浅析我国煤矿生产的地质勘探现状

在煤矿生产里,煤矿地质灾害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严重影响了煤矿的生产经营效益,而且还会产生很差的社会效应,同时对矿区周边的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会产生威胁。目前来看,我国的煤矿生产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瓦斯突出、矿井突水、采矿区坍塌等。但是只要提供科学的地质材料就能很好地避免大型地质灾害的发生,因此,加强煤矿地质勘探迫在眉睫。一般来说,地质勘探应用的方法主要是地球物理法,主要有地质雷达法、瞬变电磁法、直流电测探法三种。除了这三种主要方法以外,有时候还会使用到大地磁电阻率法、高密度电率法等。总的来说,任何一种地质勘探的方法都不是完美的,利用其中一种地质勘探方法进行勘探都只能探测到某一方面的地质信息。因此,要想掌握更多的煤矿地质信息,就应该将各种勘探方法联合使用,将综合地质勘探方法运用到煤矿的生产中去。

2 浅析煤矿综合地质勘探

综合地质勘探方法就是将多种的勘探方法杂融到一块,利用多种勘探技术,选取各种勘探方法的长处。综合地质勘探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利用每个地质勘探技术的长处,克服每一种勘探技术的不足之处,达到最优效果,实现多层次勘探的目标。

现今的发展趋势是将物理方法、基础地质勘探方法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一般来说,在进行地质勘探时,可以利用三维地震、矿井物探等多方面的信息,搞清楚煤矿采集区断层的分布状况、煤层的深度、厚度等多方面的信息。最后建立起一个预测和评价的体系,为实现资料的数字化、信息化提供可能。这些都是评价地质条件的、地质生产等数据的依据,为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技术支持。

3 煤矿地质勘探方法

3.1 关于地面的地震勘探

一般来说,煤矿企业一般在地质勘探的开始阶段进行地面地震勘探,对于准备进行开采的矿区进行详细的分析勘探,并取得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其主要的任务有探索断层的发育规律以及地质的构造形态等,要根据所获取的材料,相应的制定矿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应对策略。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采矿区范围内的小构造也是地质勘探的对象。但是由于受到了地表环境的影响,因此该方法的适用范围受到了限制。国家能源局环境保护部工业以及信息化部提出促进煤炭安全绿色开发以及清洁高效的利用意见,并提出推动煤炭安全绿色开发、清洁高效利用是今后煤炭工业实现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生态为名建设以及民生发展的主要措施。做好煤炭企地面勘探工作,不仅能够保证地质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能够为绿色能源的开采以及利用奠定信息基础。

3.2 关于微动测探勘探

这是一项比较新颖的勘探技术,基本原理是:通过天然场的微动信号来获取面波信号,并且利用反演来获取地下S波的速度结构。一般来说,微动测探探查的形式有三种,即单点勘探、测线勘探、平面探查。单点勘探最大的特点是需要布置观测的台阵,台阵一般是由两个同心圆组成,这两个同心圆大小不宜,并且内部会有一个正三角形,在正三角形的顶点位置布置微动观测仪进行勘探。一般来说,台阵大小和勘探的深度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当勘探的深度大的时候可以增加同心圆,这样可以使得观测点增加,勘探的深度也就会增加。

测线勘探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获得S波速度剖面图。具体方法是在一定的间距下,在煤层的采集区内安置测线,使其达到二维微动测探的目的。并且在这同时还可以反演探测区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平面探查一般都是用于一些非常精细的勘探。一般来说,如果企业的资金充足、用来探测的仪器数量也比较多的话就可以采用平面探查的方法。总的来看,这三种方法各有所长,因此,煤矿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适宜的探测方式。

3.3 关于综合物探法与井下钻探

井下钻探有很少受地面条件限制、投入比较少、针对性很强等种种优点,因此,现今社会井下钻探成了矿井防水的主要手段之一。一般来说,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对一些主要含水层的富水性进行宏观控制。首先,需要预先探明矿区的导水构造以及局部富水带等。其次需要验证钻探的结果是否正确并且重点布置好注浆改造等排水工程。

4 加强团队建设

随着发展的不断地向前发展,面临的众多的问题,人才问题非常的关键。移动通信更多地融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样就需要更多的人才,就现阶段的发展情况而言人才非常的匮乏,很多的企业面对与这些方面问题,通常会采用高薪招聘人才的战略,但是这样的情况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整体的体现为,留不下人才,针对于其他企业的挖墙脚很难抵制住诱惑;另一方面,对于企业的不够了解,很难发挥其自身的价值。这些方面的问题对于行业的发展而言非常的不利,对于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一些企业针对于这样的情况进行了探索,并且找到了一种有效的方式,这就是内部的人才培养。一般的情况下,会请来专业人才人才进行现场培训,培训的过程更多地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样能够更好地使大家进行理解。在以往的培训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培训认为是一项形势,没有实际的意义,这样达不到很好的培训的效果。这个时候就要进行相关的培训考核,考核的过程更多地讲考试成绩与绩效考核进行很好地融合,这样能够更好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针对于培新有前景的的学员进一步的培养,作为公司的后备力量。定期的组织相关的比武竞赛,这样能够激发大家的热情。未来的发展依靠的是科技,科技是通过人才来实现的,现阶段的人才培养非常的关键,只有很好的人才进行后被培养,就是为了未来很好的占领市场。

结束语

煤矿开采地质勘察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就是把基础地质勘探手段、物理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有机结合,通过瞬变电磁、三维地震、地面钻探、矿井物探、井巷工程等不同的数据进行融合,探查出开采区内部断层分布、岩溶裂隙发育带的实际分布以及隔水层的实际厚度、煤层埋葬的厚度和深度。通过对立信息系统作为基础平台建立起包括各种矿井信息的集成系统,再进行综合分析,保证地质资料达到数字化、信息化以及可视化的要求,为煤矿地质生产、地质工作信息管理提供更多的信息指导和技术说明。

参考文献

[1]王峪.浅谈综合地质勘探方法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14(04).

上一篇:有效的英语教学下一篇:创意助推企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