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出血手术范文

2024-08-30

小脑出血手术范文(精选8篇)

小脑出血手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高血压性小脑出血患者46例, 男26例, 女20例;年龄51~78岁, 平均64.20岁, 既往有明确高血压病史40例, 合并糖尿病10例, 合并冠心病4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2例, 长期服用氯吡格雷者1例。起病至就诊时间0.5~23 h, 平均5.5 h。对于无明确高血压病史的患者, 急诊行CTA检查, 排除颅内动脉瘤和血管畸形。

1.2 临床表现症状与体征

症状:起病后表现有头痛 (45例) , 恶心及呕吐 (38例) , 眩晕或者头晕 (22例) , 颈项强直 (13例) , 眼球水平震颤及同向凝视 (18例) , 共济失调 (12例) , 肢体肌力降低 (11例) , 瞳孔异常改变 (6例) ;体征:病理征阳性 (10例) , 以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其中GCS评分8分以下34例, 9~13分9例, 14分3例) , 9例患者出现呼吸节律改变。

1.3 影像学表现

所有患者均于发病后1~24 h行头颅CT检查, 血肿位于小脑半球 (37例) 和小脑蚓部 (9例) ;其中血肿破入脑室者23例 (12例于第四脑室铸型) ;第四脑室明显受压、消失或被铸型血块堵塞导致第三脑室和侧脑室扩大18例。术前出血量按多田公式 (T=π/6×长×宽×高) 计算, 血肿量10~29 ml, 平均24.6 ml。

1.4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 对幕上脑室明显扩大, 梗阻性脑积水明显者先行右侧脑室额角的侧脑室穿刺, 穿刺成功后立即关闭脑室引流管, 因为小脑出血以后幕下压力较高, 在剪开幕下硬脑膜前, 不可放出过多脑脊液, 以免形成小脑幕裂孔上疝[1]。所有患者均取侧或侧俯卧位, 三钉头架固定, 颈前屈, 以枕下后正中切口切开皮肤皮下, 严格沿颈白线分离枕下肌群, 暴露枕骨后于枕鳞部钻孔, 扩大骨窗上抵横窦下缘, 下达枕大孔后缘, 外侧达乳突后方, 枕大孔与寰椎后缘咬开2 cm, 充分减压。触诊硬膜张力高的话, 快速静滴20%甘露醇250 ml, 静注呋塞米40 mg, 先于硬膜切一小口, 释放枕大池脑脊液, 待颅内压明显降低后再切开硬膜。根据CT提示血肿所在位置, 切开小脑皮层约1 cm, 显微镜下深入血肿腔, 轻柔吸除血肿, 活动性出血点以双极电凝电灼。如果血肿深部已达四脑室 (术中见血性脑脊液流出) , 只要无活动性出血, 四脑室内血肿不强求清除, 此时如果使用电凝, 一定要将电凝功率调小, 避免损伤脑干。术区止血彻底后, 脑搏动恢复满意, 留置硬膜下引流管, 取自体筋膜或人工硬膜减张缝合硬膜。分层严密缝合肌肉层、皮下及皮肤。

1.5 术后处理

术后6~24 h常规复查头颅CT。如果脑室内积血仍多给予尿激酶20 000 U脑室引流管内注入, 注药后夹闭引流管2~4 h后再放开每天1次。根据CT复查提示颅内血肿的清除及吸收情况, 分步骤拔除硬膜下及脑室引流管, 拔管以后酌情行腰椎穿刺, 对于腰穿脑脊液颜色较深的患者, 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2例, 引流3~4 d脑脊液明显变清亮后再闭管观察1 d, 无不适后再拔除腰大池引流。常规给予脱水降颅压、止血、控制血压、抑酸护胃、维持水电平衡等处理。对昏迷时间较长、肺部感染严重者给予气管切开。存在吞咽障碍者予胃管鼻饲饮食, 积极抗感染治疗。全身情况允许, 尽早行高压氧疗。

2 结果

本组患者住院时间2~51 d, 平均28 d。本组46例, 术后随访3个月~1年, 平均6个月, 按照GOS评定预后, 46例患者中恢复良好27例, 中残11例, 重残3例, 植物生存2例, 死亡3例 (其中1例死于脑疝时间较长脑干功能衰竭, 1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 1例术后放弃治疗) 。术后出现恶心及呕吐者10例, 持续时间3~20 d, 平均9.5 d;术后出现眩晕60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共济失调20例, 有3例患者有听力下降, 吞咽障碍、饮水呛咳4例, 构音障碍2例, 眼球震颤4例, 出现精神症状者1例。后颅窝皮下积液、假性囊肿及脑脊液漏等后颅窝开颅常见并发症本组患者均未发生。

3 讨论

小脑出血的常见原因包括高血压病、脑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脑血管淀粉样变性等, 其中大部分都是高血压性脑出血, 高血压性小脑出血约占全部高血压性脑出血的9%[2]。小脑上动脉供血区的小脑齿状核是小脑最常见的出血部位。由于后颅窝的容积较小, 代偿空间也非常小, 同时又是脑脊液循环的重要通路, 并且容纳有脑干、基底动脉、颅神经等重要结构, 小脑出血后可直接压迫脑干导致意识障碍或者因为压迫四脑室引起幕上梗阻性脑积水, 进一步升高颅内压而导致严重后果, 病情进展快时可迅速引发枕骨大孔疝, 导致突然呼吸停止, 往往来不及手术患者即死亡。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

小脑出血的手术指征尚未完全统一, 许多文献报道选择小脑血肿直径大于3 cm为开颅手术的指征, 也有人根据意识状况及血肿量综合考虑决定手术与否, 但是小脑出血以后意识障碍的改变往往是突然发生, 不像大多数幕上血肿有比较明显的逐步出现意识障碍的过程, 因此一旦出现意识改变往往伴随的是枕骨大孔疝, 患者迅速出现呼吸及循环衰竭, 而导致死亡, 因此采取的小脑出血的手术指征是:小脑出血血肿量大于10 ml;有明显的四脑室受压, 伴或者不伴有脑积水;存在意识状态进行性恶化, 或GCS小于13分[3]。小脑出血的手术方法也多种多样, 有经典的后颅窝开颅血肿清除术, 有人单存行脑室钻孔外引流术, 近来亦有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成功的报道[4,5]。有学者以软通道技术行小脑血肿清除亦取得不错的疗效[6]。同时还有学者将神经内镜引入小脑出血手术的报道,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7]。但是, 小脑出血选择手术方式肯定没有绝对的标准。笔者认为, 应该以患者的病情为基础, 结合自身的手术经验、医院的仪器设备等综合考虑。对于小脑出血除非血肿量很小, 单纯行脑室外引流有导致小脑幕切迹上疝的风险;微创穿刺引流虽然相对创伤小, 但是不能彻底止血, 且无减压作用, 而且后颅窝空间狭小有损伤脑干的风险;神经内镜有其照明好, 视角大的优势, 但内镜设备尚未普及, 且内镜下的操作需要较长时间、较多病例的训练和积累, 对于基层医院神经外科来说尚难常规开展。

本组病例均采用后正中开颅, 显微镜下清除血肿并彻底止血, 显微镜照明好, 有放大作用, 术中能够明确出血责任血管, 有的放矢的止血, 避免了双极电凝大面积的盲目烧灼, 止血效果确切, 避免了对脑干等重要结构的损伤, 手术效果满意。同时为了防止因为术后小脑水肿导致梗阻性脑积水, 对术前脑室明显扩大或者术中小脑塌陷不满意的患者, 同时行脑室钻孔外引流术, 尽可能的避免了颅内高压的发生, 同时对于小脑出血破入脑室甚至合并有脑室铸型的患者, 还可以脑室内注入尿激酶, 提高了患者的成活率。在手术操作上笔者有如下体会: (1) 在入路选择上, 一律选择后正中入路, 开颅时严格按颈白线分离枕下肌肉, 减少了术中出血; (2) 同时如果血肿偏向半球一侧, 该侧枕鳞部咬除比较充分, 一来利于术中清除血肿, 二来达到了充分的枕下减压, 有利于患者度过脑水肿高峰期; (3) 摒弃传统观点认为的后颅窝可以敞开硬膜减压, 用自体筋膜或者人工硬膜严密修补、减压缝合硬膜, 恢复了硬膜下腔的密闭性; (4) 缝合肌肉层严密, 不留死腔, 避免了脑脊液漏、皮下积液和假性囊肿等后颅窝开颅的常见并发症。

显微手术清除血肿的小脑出血患者术后总体预后要好于幕上血肿清除术, 偏瘫、失语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发生较少, 但是术后小脑功能障碍比较显著, 本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眩晕、共济失调等发生比例较高, 需比较长的时间恢复, 部分患者症状长期存在。患者术后恶心、呕吐, 多不能正常进食, 一般须经静脉补充营养, 同时配合以昂丹司琼等药物。术后尽早行小脑功能训练, 早期康复介入。同时全身情况允许, 尽早行高压氧疗, 对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帮助很大。术后要注意积极控制血压, 防止再出血的发生。小脑出血患者大部分都有高血压病, 急性期血压大都明显升高, 血压过高会增加早期再出血的发生, 并且可能加重脑水肿, 因此其升高水平与预后不良相关;同时如果血压过低则有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甚至脑梗死[8]。但是目前尚无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控制血压的统一标准。笔者所在医院通常请心血管内科医师协助指导血压的控制, 在术后早期使用静脉降压药, 尽早经胃管使用口服药, 然后逐步停止静脉给药, 使血压控制140~160 mm Hg/90~95 mm Hg。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和血管扩张剂等。对于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尽早行气管切开, 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 防止缺氧加重脑水肿。

高血压性小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危、重症, 只要把握好手术适应证, 在适当的手术时机, 采用显微手术清除血肿, 配合以术后积极的综合治疗, 能够取得良好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小脑出血手术方法、并发症和疗效分析。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月-2013年12月显微手术治疗的高血压性小脑出血46例的资料。结果:46例小脑出血患者, 恢复良好27例, 中残11例, 重残3例, 植物生存2例, 死亡3例。结论: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小脑出血, 创伤小, 止血确切, 效果良好。

关键词:高血压性小脑出血,显微手术

参考文献

[1]Kudo H, Kawaguchi T, Minami H, et al.Controversy of surgical treatment for severe cerebellar infarction[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07, 16 (6) :259-262.

[2]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798-803.

[3]Henry H.Schmidek and sweet operative neurosurgical techniques[M].王任直等主译.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25-935.

[4]姚志刚, 孙晓立, 张建辉, 等.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重型高血压小脑出血的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 2009, 31 (1) :340.

[5]樊连国, 薛洪喜.微创穿刺术治疗小脑出血16例[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7) :139-140.

[6]许有志, 甘朝敏, 祝正斌.软通道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小脑出血36例报道[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15) :58-59.

[7]吴春富, 陆华, 蒋云召, 等.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11例[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9, 14 (9) :557-558.

小脑出血治疗方法选择 第2篇

摘 要 目的:探讨小脑出血最佳治疗方案。方法:收治小脑出血患者89例,根据患者小脑出血量的多少、是否破入脑室、是否有脑干受压等选择药物治疗、侧脑室引流术、小脑血肿微创穿刺术。结果:89例小脑出血患者中,好转及治愈72例,有效率80.9%,死亡17例,病死率19.1%。结论:根据血肿量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是提高治疗及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关键词 小脑出血 微创 脑积水

小脑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患者有增多和年轻化趋势1。其临床表现多样,当出血量不大时,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构音障碍等;当出血量大时,可出现脑干受压表现,如展神经麻痹,凝视麻痹,肢体瘫痪,锥体束征等。收治小脑出血患者89例,对其临床特点、治疗经过和最后结果进行了总结性分析,以求提高对小脑出血的诊治水平。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月~2011年6月收治小脑出血患者89例,部分病例合并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其中男47例,女42例,平均年龄61岁。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扫描证实。CT扫描均在发病后24小时内完成。家属选择开颅手术者不纳入本研究范围。

方法:以往认为一旦确诊小脑出血均应考虑开颅手术治疗,随着头颅CT、MR应用,许多轻型病例得以很快确诊,随着治疗技术的改进,根据小脑出血量的多少及小脑血肿的部位选择治疗方法很重要,如血肿位于小脑半球外侧,尽管出血量偏大,也不一定显著影响脑室系统及脑干功能,临床表现可能并不严重;而如果血肿位于蚓部,靠近第四脑室,即使血肿不很大也较易于压迫并破入第四脑室,或压迫第四脑室使之变形、移位,导致梗阻性脑积水,颅内压急剧升高而危及生命。小脑血肿微创穿刺手术治疗是目前小脑出血较好的治疗方法,并根据患者小脑出血量的多少、是否破入脑室、是否有脑干受压等情况主要选择药物治疗、侧脑室引流术、小脑血肿微创穿刺术、侧脑室引流术加小脑血肿微创穿刺术。①药物治疗:小脑出血未破入脑室,半球出血量<10ml、蚓部出血<6ml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用甘露醇、甘油果糖脱水降颅压药物,七叶皂苷钠等其他药物及控制血压治疗后,并严格控制液体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患者大部分能临床治愈。由于出血量少,临床症状较轻,有的病例体征也不是很明显,且多无意识障碍的发生,即使出现意识障碍,程度也较轻,对周围组织及脑室系统无不良影响,故预后良好。②侧脑室引流术:小脑出血破入第四脑室,小脑内血肿<10ml,减轻了局部血肿对小脑的压迫,如未引起脑脊液循环梗阻,故对脑室系统影响不是很大,这时患者意识改变较轻,予强效脱水药物并严格控制液体量等系统治疗后意识状态可恢复正常。大部分小脑出血破入四脑室后,由于四脑室体积很小,血液可进入中脑导水管及侧脑室,可使四脑室受压致梗阻性脑积水,意识障碍加得,此时应尽快微创行侧脑室引流。故应复查头部CT,动态观察四脑室改变及对其他脑室系统的影响。③小脑血肿微创穿刺术:小脑半球出血≥10ml、蚓部出血≥6ml未破入脑室,该组血肿易向前压迫蚓部、脑干及四脑室,使脑脊液循环受阻,发生梗阻性脑积水,因此对于出血量≥10ml的半球出血;蚓部出血≥6ml者2,宜尽早微创穿刺术或开颅手术清除血肿,解除梗阻,降低颅内压。④侧脑室引流术加小脑血肿微创穿刺术:小脑出血使幕上脑室系统即第三脑室、侧脑室等出现积血或扩张。当半球或蚓部出血量很大时,血液不仅破入第四脑室,第三脑室、侧脑室,中脑导水管也出现积血,甚至可见环池、四迭体池变形,患者脑干受压较重,引起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受损,早期即出现严重意识障碍,另外大量的血液破入脑室系统,在脑室内形成铸型,尤其在中脑导水管或第三、四脑室铸型后,阻塞了脑脊液循环,引起急性梗阻性脑积水,使颅内压迅速升高导致枕骨大孔疝,病死率很高。首选侧脑室微创引流减轻梗阻性脑积水,同时行小脑血肿微创穿刺术或开颅手术治疗,通过清除血肿,解除对脑干等周围组织的压迫,降低颅内压,从而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结 果

根据患者小脑出血量的多少、是否破入脑室、是否有脑干受压等选择药物治疗、侧脑室引流术、小脑血肿微创穿刺术,89例小脑出血的患者好转及治愈72例,总有效率809%,死亡17例,病死率191%。脑疝、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是主要的死亡原因。见表2。

讨 论

小脑出血虽然占脑出血的10%左右,但它病情进展快、危险性大,当出血量大时,除小脑病变症状外,还可出现脑干受压表现,如展神经麻痹,凝视麻痹,肢体瘫痪,锥体束征,呼吸不规则,昏迷,以及颅高压症状,如脑疝形成等3,4。

高血压及动脉硬化使脑血管受损5,6,小动脉、毛细血管或静脉破裂导致脑出血,高血压是小脑出血的主要病因。齿状核动脉是从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较大分支直接发出,穿过小脑皮质时几乎不分支,在到达齿状核附近时分支突然增多,这将可能引起齿状核区域血管阻力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在分支处产生涡流和湍流,对血管内皮的切应力加大,当有一定诱因存在时,如血压突然升高,将引起此部位血管破裂出血7。此外,还有学者认为8

入白质内的齿状核动脉无黏附的软脑膜支持也是易发生出血的原因之一。由于小脑位于后颅窝,体积较大,且与颅内许多重要结构相邻,而后颅窝空间较小,除枕大孔外无其他结构与颅外相通。

大多数小脑出血患者有头痛、眩晕、频繁呕吐、共济失调,常无偏瘫。轻症患者表现出一侧肢体笨拙,行动不稳,向病侧倾倒,眼球震颤,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及发音困难,四肢锥体束征。重症小脑出血患者血肿可破入第四脑室,病情进展迅速,短期内出现昏迷及脑干受压现象,可形成急性脑积水,枕骨大孔疝,患者可在12~24小时内死亡。小脑出血、脑组织水肿时邻近组织易受压,特别是第四脑室和脑干,所以小脑出血的临床表现不仅有小脑本身受损的症状、体征,还可能出现脑干受压及破入脑室等的一系列变化,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有一部分的患者首发症状仅为头晕呕吐,易与其他眩晕性疾病混淆,因此小脑出血较易误诊9。治疗重点严格控制液体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10。难点是解除小脑血肿对脑干的压迫,小脑血肿微创穿刺术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好的治疗方法,相对小脑出血患者开颅手术治疗而言,具有创伤小,手术费用低廉,术后恢复怏的优点。以往认为一旦确诊小脑出血均应考虑开颅手术治疗,随着头颅CT、MR应用,许多轻型病例得以很快确诊,治疗方法也有了很大进步。根据小脑出血量的多少及部位选择治疗方法很重要,如血肿位于小脑半球外侧,尽管较大,也不一定显著影响脑室系统及脑干功能,临床表现可能并不严重;而如果血肿位于蚓部,靠近第四脑室,即使血肿不很大也较易于压迫并破入第四脑室,使第四脑室使之变形、移位,导致梗阻性脑积水,颅内压急剧升高而危及生命。根据患者小脑出血量的多少、是否破入脑室、是否有脑干受压等情况选择保守治疗、侧脑室引流术、小脑血肿微创穿刺术,能大大提高小脑出血的抢救成功率,是目前小脑出血较好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6—148.

2 承运,胡水生,刘玉光,等.临床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30.

3 Little JR.cerebellar hemorrhage in adults:diagnosis by domputerized tomography.J Neurosurge,1978,48:57.

4 Brennan RW.Acute cerebellar hemorrhage analysis of clinic findings and outcome in 12 cases.Neuro,1997,27:527.

小脑出血手术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2年3-6月我院收治的30例有手术指征的高血压性小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幕下血肿量>10mL,经头颅CT确诊血肿部位。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7~76岁,平均(56.45±4.12)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12h,平均(5.15±1.03)h;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高血压病程3~15年,平均(7.23±1.85)年。

1.2手术方法

选择蛇牌0°、30°硬质神经内镜及专用电视监视、录像系统,常规内镜专用手术器械及深部显微手术器械。神经内镜下清除血肿,留置引留管。术后复查CT,根据CT复查血肿清除情况,拔除引流管[2]。观察患者血肿清除率,术后3个月采用GOS评分进行随访。比较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的差异。

1.3评估标准

1.3.1血肿清除率

血肿清除率=(术前脑内血肿量-术后脑内血肿量)/术前血肿量×100%[3]。

1.3.2意识状态评估

采用GCS评分法评价患者意识状态,包括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肢体运动三个方面。15分表示意识清楚,12~14分为轻度意识障碍,9~11分为中度意识障碍,8~10分为重度意识障碍,8分以下为昏迷。GCS评分越高,说明意识状态越好[4]。

1.3.3肢体运动功能评估

采用Fugl-Meyer评分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包括上下肢肌腱反射、协同运动。FuglMeyer评分越高,说明肢体运动功能越好[5]。

1.3.4预后评估

采用GO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情况。5分为恢复良好,可适应日常生活和工作;4分为轻度残疾,可独立生活,在保护下工作;3分为重度残疾,意识清醒,日常生活需要照料;2分为植物生存,仅有最小反应;1分为死亡[6]。

1.4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均录入到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珚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患者血肿平均清除率为(91.56±4.20)%,术后3个月GOS分级为恢复良好19例,占63.33%;轻度残疾6例,占20.00%;重度残疾4例,占13.33%;植物状态1例,占3.34%。与术前相比较,术后患者GCS、Fugl-Meyer评分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珚x±s,分)

注:与手术前比较,*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已成为我国老年人死亡的三大原因之首。其中小脑出血约占10%左右。小脑位于后颅窝,空间较小,除枕骨大孔外无其它结构与颅外相通[7]。当小脑发生出血后邻近的脑干和三脑室处组织易受压,引起颅后窝压力迅速上升,影响脑脊液循环通路,进而压迫脑干,出现急性脑积水,临床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水平眼震等。具有发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凶险等特点。临床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免长时间受压对神经细胞、脑组织造成不可逆损害[8]。

后颅窝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等传统手术方法可有效解除血肿占位,使脑干周围得到充分减压,但手术操作时间长、创伤大、出血量多,手术并发症也相对较多。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具有微创、高效、迅速、出血少的特点[9]。但作为一项新兴的手术技术,目前病例数仍相对较少,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仍需从围手术期颅内压变化、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等多个方面与传统手术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探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对高血压性小脑出血治疗的优势和不足,使该项技术更加成熟,并在临床上得到推广[10]。

本研究发现,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小脑出血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观察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小脑出血的疗效,以供临床参考。方法:以30例高血压性小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观察患者血肿清除率,术后3个月采用GOS评分进行随访。比较治疗前后GCS评分、Fugl-Meyer评分的差异。结果:患者血肿平均清除率为(91.56±4.20)%,术后3个月GOS分级为:恢复良好19例,轻度残疾6例,重度残疾4例,植物状态1例。与术前相比较,术后患者GCS评分、Fugl-Meyer评分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小脑出血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神经内镜,高血压性小脑出血,微创手术

参考文献

[1]朱庆宝,任祖东,姜新建,等.高血压性小脑出血手术治疗32例临床分析[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2,25(2):104-105.

[2]蒋昌政,许令明.高血压性小脑出血分型及手术治疗28例临床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6):36-37.

[3]陈袆招,徐如祥,聂永庚,等.高血压性小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1,16(3):104-106.

[4]郭铸,曹建博,王廉,等.枕下显微手术治疗小脑半球出血26例临床分析[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7,16(6):668-669.

[5]DAMMANN P,ASGARI S,BASSIOUNI H,et al.Spontane-ous cerebellar hemorrhage experience with57surgically trea-ted patient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Neurosurg Rev,2011,34(1):77-86.

[6]何睿瑜,王辉.骑跨上矢状窦硬膜外血肿的治疗[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8,13(5):339-340.

[7]王国福,冯彦林,王辉,等.颅骨修补术对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0,15(5):196-198.

[8]崔连旭,王辉,何睿瑜.单双侧外引流治疗继发脑室内出血的疗效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0):1188-1190.

[9]崔连旭,王辉,胡维维,等.脑膜瘤FHIT基因杂合性丢失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5):19-21.

自发性小脑出血25例报告 第4篇

1 临床资料

一般情况:25例中, 男14例女11例, 30岁以下1例41~50岁3例, 51~60岁3例, 61~70岁12例, 71~80岁5例, 81岁以上1例均保守治疗, 死亡2例, 16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25例中有8例于日常生活中发病, 7例于劳动中发病, 8例于情绪激动中发病, 2例于夜间睡眠中发病, 全组患者于发病后1~48 h就诊。

2 临床表现

本组绝大多数为急性起病, 首发症状以眩晕24例, 头痛13例和呕吐24例为多见。有眼球震颤16例, 不同程度的肢体小脑共济失调20例, 轻度面瘫3例, 强迫头位1例颈抵抗10例, 巴氏征单侧2例, 双例3例, 意识不清3例, 其中1例起病后即刻昏迷, 2例在病程进展中发生, 2例因脑疝而死亡。

头颅CT检查:22例为小脑半球血肿, 右小脑半球出血15例, 左小脑半球出血7例, 另3例为小脑蚓部出血, 其中6例破入脑室, 2例脑室受压, 3例中线移位, 血肿直径最大>3㎝4例, 其余均≤3㎝。

3 讨论

小脑出血占脑实质出血的5%~13%, 大多数学者认为70%~80%患者的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其次是脑动静脉畸形, 脑动脉瘤及血液病等原因。本组25例中有16例发病前有高血压病史, 稍低于文献报导;小脑出血因出血量的多少和对脑干及其邻近神经组织影响程度的差异, 其临床征象不一, 诊断标准和观点也不尽相同。由本组病例分析可以看出, 小脑出血多在活动中和情绪中发病。且多有眩晕、头痛、伴呕吐, 年龄多在61~80岁, 因此, 当临床遇到中老年患者出现头晕、头痛、呕吐、伴有高血压病史者, 就应想到小脑出血的可能, 予以详尽的神经系统检查, 尽早CT扫描以明确诊断。

以往文献强调早期手术是抢救小脑出血患者的唯一手段[1,2]。如Fisher主张对待小脑出血应像对硬膜下血肿一样, 立即紧急手术[3], 由于现代检查手段的发展, 如CT检查能使轻、重病例子都能在早期得到确诊, 本组25例患者均保守治疗, 2例因出血破入脑室, 终因脑疝而死亡, 故当血肿位于中线结构, 第Ⅳ脑室明显变形、消失或幕上脑室扩大, 临床表现为脑干受损的症状和体征时, 为防止急性颅内压增高, 天幕上疝, 枕骨大孔疝形成的可能, 应积极争取早期手术。其余预后均良好, 可见过分强调本病必须手术治疗的观点应当改变, 尤其在基层医院, 由于神经外科尚不建全, 加之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不能完全接受等因素, 故保守治疗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 在明确诊断后, 应密切观察, 并CT动态观察, 予甘露醇、白蛋白、激素、止血等积极治疗, 决大多数病例可得到恢复, 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Ott KH, et al.Cerebeller hemorrhag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 review of56case, Arch neurol1974;31:160

[2]Rosenberg GA, et al, Cerebellar hemorrhage reliabitlity of clinical evaluation Stroke1976;

小脑出血CT表现及临床特征 第5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小脑出血78例中, 男47例, 女性31例, 年龄41~68岁, 平均年龄57.9岁。既往患高血压病51例 (65.4%) , 糖尿病23例 (29.5%) , 高脂血症15例 (19.2%) , 体型肥胖 (超过标准体重20%) 19例 (24.4%) , 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23例 (29.5%) , 冠心病27例 (34.6%) , 慢性肾功能不全2例 (2.6%) 。急性发病48例, 亚急性发病者26例。

1.2 临床症状与体征:

恶心、呕吐67例 (85.9%) , 眩晕57例 (73.1%) , 头痛42例 (53.8%) , 眼球震颤33例 (42.3%) , 脑膜刺激征31例 (39.7%) , 颈项疼痛24例 (30.1%) , 意识障碍23例 (其中嗜睡9例, 昏睡7例、昏迷7例) , 瞳孔散大6例 (7.7%) , 合并发热14例、应激性溃疡9例、肺部感染11例。

1.3

78例患者均在发病5天内行头颅CT检查, 其中小脑半球出血63例, 小脑蚓部出血15例, 四脑室受压移位者26例, 脑出血小于10 mL者52例, 10~15 mL者19例, 大于15 mL者7例。

1.4 治疗与预后:

出血小于15 mL者71例患者, 最初采用内科保守治疗, 给予吸氧、降压、脱水、降颅压、保护脑细胞、保护胃粘膜、防止血管痉挛、预防控制感染、控制血糖等治疗, 其中3例死于脑疝、呼吸循环衰竭, 2例死于应激性溃疡, 4例病情恶化转外科手术治疗;7例出血大于15 mL者均在外科手术治疗, 11例手术治疗者死亡7例, 其余4例均遗留较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62例内科保守治疗生存者中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者28例, 无明显临床症状者41例。

2 讨论

2.1 小脑出血的早期诊断:

由于小脑出血病人的症状体征无特异性,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本组资料主要症状及体征依次是:恶心、呕吐、眩晕、头痛、颈项疼痛、眼球震颤、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 常常容易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干梗死, 脑膜炎等相混淆, 尤其是老年人临床表现多不突出, 很容易误诊而延误治疗, 所以凡中老年人突发头痛、眩晕、恶心、呕吐, 走路不稳等症状, 及时行头颅CT 检查可提高小脑出血的检出率。

2.2 临床与CT表现:

本组患者临床症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小脑本身受损引起的症状, 如眼球水平震颤、意向性震颤、共济失调等;其次为相邻脑组织受压或颅内压升高引起的继发性症状, 如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强迫头位、意识障碍等。笔者认为凡有上述症状及体征者应尽快行头颅CT检查, 明确出血部位、病灶大小以及对脑室、脑干及周围组织的影响等。

2.3 治疗方法:

既往认为出血量8 mL以上是手术的绝对适应征。本资料显示出血量大于15 mL是手术绝对适应征, 8~15 mL出血量患者是否需要手术, 首先应判断, 如已经合并脑疝患者或生命体征不稳定者, 即使手术, 死亡率亦很高, 此外亦应根据出血部位、脑水肿程度、脑干、四脑室受压程度等因素综合判断手术利弊。本组11例手术患者7例死亡, 存活4例均遗留较严重的后遗症, 而非手术患者遗留严重的后遗症患者较少, 无明显后遗症者占66%, 可能与出血量相对较小, 并发症少有关。

神经外科治疗小脑出血临床效果观察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3月一2013年10月接诊的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27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经常规及CT等检查确诊,并且符合神经外科手术指征。27例患者中男患20例、女患7例;年龄40~79岁,均值65.4±2.1岁;出血部位包括4例小脑蚓部、23例小脑半球;有22例患者含有高血压病史、8例患者含有糖尿病史;出血量10~59ml,均值21.34±5.47ml;发病到手术时间2~62小时,均值7.51±2.10小时。本次研究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有眩晕、头痛、呕吐等,同时伴有嗜睡、浅昏迷、深昏迷及梗阻性脑积水等。

1.2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皆采取后颅窝开颅血肿清除术+侧脑室置管引流术治疗,具体操作为:采取全麻处理后,先进行侧脑室穿刺置管引流术,置管成功后将部分脑脊液放出并及时将引流管夹闭,之后行后颅窝开颅血肿清除术处理;患者采取侧卧位,根据血肿的位置在枕下采取旁正中或正中切口,钻孔后将直径扩大到4~6厘米骨窗,根据颅内压力再适当将部分脑脊液放出,之后将硬脑膜剪开,试穿血肿后将脑组织切开,在直视下将血肿清除;对于少数出血破入脑室的患者,则需要进一步采取脑室积血清除术处理;将术部冲洗干净,并仔细止血后,在血肿腔内放置引流管,在不缝合硬脑膜情况下关闭颅腔。本次研究所有患者术后24小时内采取CT复查,并根据引流的情况拔除血肿腔引流管;同时对于高血压患者还应采取微泵静脉给药,将其血压尽量控制在160/100mmHg内;保障脑室引流的通畅,等压引流五天后,根据患者情况采取夹管试验,以此确认患者的脑脊液循环情况,待脑压恢复正常后将脑室引流管拔除。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治疗结果,同时对存活患者随访>6个月,对他们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测评。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全部录入EXCEL表格中,便于回顾性分析。

2结果

27例患者经过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其中有24例存活,死亡3例,存活率为88.89%;存活者皆给予>6个月随访,采用日常生活能力测评显示I级14例、Ⅱ级4例、Ⅲ级4例、Ⅳ级2例。死亡3例患者主要是因为术前深度昏迷、呼吸不规则2例,另外1例为肺部感染。

3讨论

小脑出血属于临床脑科常见疾病,其中自发性小脑出血在整个脑出血中占了近10%,应加强重视。脑出血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高血压动脉硬化,以及脑动静脉畸形、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动脉瘤等所致,而相关研究表明其中有近50%的患者发生原因是高血压动脉硬化。本次研究27例患者中有22例高血压病史,占了81.48%,这与同类研究所得结果相似,皆在80%左右。长期高血压造成微动脉瘤形成,而血压骤然升高时容易引发微动脉瘤破裂出血,从而导致小脑出血。本次研究27例患者皆采取后颅窝开颅血肿清除术+侧脑室置管引流术治疗治疗,结果显示27例患者有24例存活,存活率高达.88.89%,此外对存活者进行随访,结果显示Ⅰ级14例、Ⅱ级4例、Ⅲ级4例、Ⅳ级2例。

后颅窝的容积比较小,代偿空间也十分有限,若小脑出血极易引发后颅窝压力升高,从而导致出血破入脑室、枕骨大孔疝等,进而对血肿与脑干产生压迫,使得脑脊液循环通路出现阻塞或障碍而发生急性梗阻性脑积水等[2]。加上小脑的解剖结构比较特殊,导致其出血会引发严重后果。采取后颅窝开颅血肿清除术,可以解除脑干受压与预防枕骨大孔疝发生,但是术后早期脑脊液循环通路仍然受到肿胀小脑的干扰,故而辅助侧脑室置管引流术处理,使得患者能顺利度过小脑肿胀期,同时保障颅内压更加稳定。但是,要注意的是侧脑室引流的时间要足够,同时拔管前应做好夹管试验,在确保脑脊液循环通路畅通后才能将引流管拔除[3]。

综上所述,及时采取神经外科手术处理小脑出血,将其血肿清除后能改善脑供血,同时预防血肿分解产物继发性损害脑组织,故而建议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若符合相关的手术指征则即刻采取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并加强术中病情变化的观察,做好相关的护理及CT复查,方能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生命。

摘要:目的:观察小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外科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10月接诊的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27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皆采取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包括后颅窝开颅血肿清除术+侧脑室置管引流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27例患者经过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其中有24例存活,死亡3例,存活率为88.89%;存活者皆给予>6个月随访,采用日常生活能力测评显示Ⅰ级14例、Ⅱ级4例、Ⅲ级4例、Ⅳ级2例。结论:小脑出血患者采取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可以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存活率较高,随访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关键词:小脑出血,神经外科治疗,后颅窝开颅血肿清除,侧脑室置管引流

参考文献

[1]高忠恩,岑庆君,李莉霞等.手术治疗自发性小脑出血深昏迷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7):741-743.

[2]陈祎招,徐如祥,聂永庚等.高血压性小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1,16(3):104-106.

小脑出血手术 第7篇

关键词:微创引流术,高血压,小脑出血

小脑出血起病过程突然, 症状恶化快, 高血压病为最常见原因。我院自2005年4月至2012年4月应用微创引流技术治疗高血压性小脑出血29例, 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9例, 男18例, 女11例, 年龄37~76岁, 平均年龄54.3岁, 从发病至手术时长为40 min~6.5 h, 平均1.45 h。

1.2 临床表现

入院时GCS评分>12 分6例, 9~12分17例, 6~8分2例, <6 分4例。全组患者血压均高于正常, 最高达240/135 mm Hg。2例术中呼吸暂停, 曾经发生呕吐者26例。全组患者入院后行微创引流手术治疗。

1.3 影像学检查

全组患者均经急诊CT检查明确诊断。小脑蚓部血肿者3例, 小脑半球血肿者26例。全组病例中, 出血破入脑室系统者5例, 伴有急性脑室扩张者3例。出血量>10 ml或血肿直径>3 cm者16例。出血量虽<10 ml, 但破入第四脑室、出现急性颅内压增高、脑干体征明显者5例。

1.4 治疗方法

手术适应征:出血量>10 ml或血肿直径>3 cm, 病情逐渐加重者;或出血量虽<10 ml, 但破入第四脑室, 形成铸型, 出现急性颅内压增高、脑干体征明显者。根据小脑出血的特征及患者病情制定治疗方案:一是血肿微创引流结合侧脑室穿刺引流, 二是单纯采用侧脑室穿刺引流术。侧脑室引流术主要解除脑脊液循环梗阻, 防止脑疝。小脑血肿微创引流术时, 要避开静脉窦, 一般穿刺点选择在正中矢状线旁开2.5 cm与横窦线下1.5 cm的交点。标出正中矢状线、横窦线、基线, 小脑半球出血者, 穿刺方向平行于基线和矢状面。蚓部出血者, 穿刺方向除平行于基线外, 还需与正中矢状线形成一个65°夹角。术后根据复查CT的情况适时拔除引流。给予抗感染、止血、脱水治疗, 控制血压, 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2结果

根据随访患者状况, 按照GOS 预后评分评定。本组患者中, 死亡7例, 其中5例死于脑疝, 1例死于肺部感染, 1例死于放弃治疗, 其余22例患者存活。存活22例患者中13例恢复良好, 中残5例, 重残2例, 植物生存2例。

3讨论

小脑出血在欧美地区1810例脑出血中占3%;台湾地区292例脑出血中占5.1%;日本5255例脑出血中占8%[1]。高血压病为最常见原因, 其他如血液病或出凝血障碍、肿瘤、血管畸形亦可引起小脑出血。起病突然, 症状恶化过程大多持续数小时, 约有1/5病情呈迅速进行性加重, 并可在48 h内陷入昏迷而死亡。发病时, 头痛、呕吐较、眩晕、共济失调较为突出。出血量增大时, 可出现脑桥受压体征, 同侧或双侧病理反射、轻度偏瘫。直径3cm以下的小血肿通常不须手术处理且预后良好[2], 3.5 cm以下的血肿约1/3伴脑积水, CT显示四叠体池消失为出现脑积水的强烈指征[3]。快速解决颅内压增高是重点, 术中及术后的血压控制也是治疗的关键[4]。微创引流术能及时解除脑脊液循环梗阻, 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术中的精确定位、合理的穿刺技术, 能够及时处理上述问题。本组29例患者采取微创引流技术, 手术过程短, 总体死亡率24%, 诊疗过程符合国家脑卒中治疗规范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1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798-803.

[2]Krylov VV, Dash’ian VG, Murashko AA, et al.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cerebellar hematomas.Zh Nevrol Psikhiatr Im S S Korsakova, 2009, 109 (4) :24-29.

[3]王任直.施米德克神经外科手术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925-937.

小脑出血手术 第8篇

病例1:男, 58岁, 因突发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站立不稳2h于2009年8月1日16时入院, 既往高血压病史6年。入院查体:生命体征T37℃、R24次/分、P6次/分、BP170/100mm Hg。神志清楚, 瞳孔等大等圆, 光反应灵敏, 共济运动失调。头部CT:右小脑扁桃体出血, 出血量15ml, 未破入脑室系统, 脑干无明显受压, 脑室不扩张。常规给予止血脱水等治疗, 第3d下午3时出现头痛加重, 并有嗜睡。复查头部CT:血肿量未明显增加, 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明显, 第四脑室受压, 第三脑室及双侧脑室扩张。处理:立即在局部麻醉加强化下行右侧脑室额角穿刺外引流及右侧小脑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 术中引流管流出陈旧性血液6ml后接引流管, 术后2h患者神志清楚、头痛减轻。术后第1d给予尿激酶3万U及地塞米松1mg置于血肿处溶解, 术后第2d复查头部CT:右小脑血肿明显减少, 第三脑室及侧脑室不扩张, 第3d拔除血肿区引流管。夹闭侧脑室引流管。第5d拔除侧脑室引流管。第10d病人出院。

病例2:女, 80岁, 因被家属发现其昏迷, 呼之不应后急送入院, 来院途中患者渐渐苏醒, 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入院查体:生命体征:T36.2℃、P80次/分、R22次/分、BP180/120mm Hg, 嗜睡、共济运动失调。头部CT:左小脑扁桃体出血、血肿量13ml, 血液破入脑室, 第四脑室受压及左侧脑干轻度受压, 第三脑室及侧脑室轻度扩张。给止血、脱水等治疗, 急诊完善检查后, 立即在局麻下行右侧侧脑室额角穿刺外引流。每24h引出淡红色血性脑脊液300ml。患者于第4d出现嗜睡, 复查头部CT:左小脑血肿增大, 第四脑室及脑干受压, 第三脑室及侧脑室进一步扩大。第5d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浅昏迷、呼吸不规则。查体:浅昏迷、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应迟钝, 颈抵抗、项胸4指, 两肺满肺湿啰音及痰鸣音。复查头部CT:左小脑血肿增大, 出血量21ml, 第四脑室及脑干明显受压, 第三脑室及侧脑室明显扩张。处理:立即在局部麻醉加强化下行左侧脑室引流及左小脑血肿穿刺引流术。术中引流管流出陈旧血液约10ml, 术后2h意识渐清楚, 呼吸平稳, 两肺湿啰音及痰鸣音减轻。术后15h侧脑室引流出淡红色血性脑脊液180ml, 小脑引流管引出4ml陈旧性不凝固血, 复查头颅CT:侧脑室不扩张, 第四脑室受压缓解, 小脑血肿约6ml较前明显减少, 给予尿激酶3万U+地塞米松1mg+生理盐水3ml, 注入血肿腔内溶解血块, 24h小脑引流管引出血性液体约100ml, 脑室引流管引出淡红色脑脊液约150ml。复查CT:小脑血肿基本清除, 拔小脑引流管, 夹闭侧脑室引流管。术后第3天患者无头痛, 生命体征正常, 复查CT:小脑血肿基本清除, 脑室系统不扩张, 拔侧脑室引流管。入院第10天复查CT:血肿清除, 脑组织轻度水肿, 脑室不扩张, 痊愈出院。

小脑扁桃体血肿穿刺的方法:取双乳突尖的连线外1/4下1cm为穿刺点 (血肿侧) 指向眉间进针, 置管5~6cm。术中的注意事项: (1) 因枕鳞薄, 穿刺枕骨时严格控制力度及进针的深度, 否则容易造成脑干的损伤, (2) 头后仰, 置管深度不宜超过7cm, 要考虑颈部肌肉的活动造成引流管对脑干的损伤。

2 讨论

小脑血肿穿刺前必须先行脑室穿刺引流术, 其作用有3点: (1) 有脑室扩张者可起到降低颅内压的作用, 防止脑疝形成。 (2) 血肿未破入脑室者可避免小脑穿刺损伤, 血肿破入脑室引起阻塞性脑积水, 威胁病人生命。 (3) 血肿已破入脑室者起到引流脑室内血液, 减轻刺激症状的作用。

小脑出血穿刺应以引流为主, 抽吸为辅的原则。应避免负压抽吸, 造成新的损伤出血。引发严重的不良后果。先拔血肿腔引流管后, 脑室引流管夹闭, 24h视患者情况及复查CT结果再拔脑室引流管, 在拔除血肿腔引流管时可能引发再出血, 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 造成不良后果。

当小脑扁桃体出血量>15ml时, 建议积极行血肿穿孔引流, 避免血肿占位, 压迫第四脑室或脑干, 造成死亡。总之, 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其操作简单、快捷, 是治疗小脑出血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年龄大或伴有其他重要脏器异常者实用。穿刺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安全有效, 并为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系统康复治疗降低了再出血的风险, 疗效优于常规内科治疗[2]。

参考文献

[1]李征.微创血肿穿刺抽吸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36例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 2011, 24 (3) :446-447.

上一篇:经腹部检查下一篇:生物学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