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肠范文

2024-07-24

胃十二指肠范文(精选10篇)

胃十二指肠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普外科收治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28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 其中男性20例, 女性8例, 年龄16~56岁, 平均年龄 (40.2±10.5) 岁, 有溃疡疾病史者21例, 穿孔原发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8例, 胃溃疡10例。空腹穿孔者16例, 餐后穿孔者12例。穿孔到就诊时间为 (9.5±2.5) h。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全腹膜刺激征, 腹腔穿刺均有浅黄色浑浊液体。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参与本次调查, 合并症情况:冠心病15例, 糖尿病6例, 高血压3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合并症均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急诊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 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 决定选择Billroth I式手术者10例、Billroth II式手术者12例及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者6例进行治疗。患者术前术后均通过甲硝唑、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腹腔, 放置引流管, 术后给予相应的抗生素治疗, 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加强营养代谢支持等常规治疗。

2 结果

2 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 手术时间为 (80.5±20.3) min, 住院时间 (8.5±1.5) d, 术后早期胃出血者2例, 胃排空障碍1例, 通过综合性治疗后, 均痊愈。所有患者均无十二指肠残段破裂、腹腔脓肿及吻合口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药物的不断增多, 尤其是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阻滞剂等广泛应用, 外科手术治疗无并发症的消化道溃疡例数已经明显减少[3]。但是对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仍需要手术治疗才能达到明显的效果。为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病情严重, 病死率较高, 约为10%~-30%。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是危机生命的急腹症, 手术治疗的首要目的是抢救患者生命。急诊胃大部分切除术属于根治性手术, 其不像穿孔修补术只是关闭溃疡面, 复发率较高。其主要是将胃窦及大部分胃体切除, 将胃酸分泌去和溃疡灶直接取除, 从而达到彻底治愈溃疡的目的。同时随着麻醉、手术技巧及营养支持治疗、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的不断发展, 为胃大部分切除术提供了有效的效果保证, 减少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均采取急诊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 手术均顺利进行, 手术时间为 (80.5±20.3) min, 住院时间 (8.5±1.5) d, 术后早期胃出血者2例, 通过向胃腔注入去甲肾上腺素10mg和200mL冰盐水, 4h一次, 3次后止血。胃排空障碍1例, 通过禁食、持续的胃肠减压, 胃肠外营养支持及生长抑制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生素的综合性治疗后, 均痊愈。另外为了更好的预防急诊胃大部分切除术术后并发症还应注意一下几点: (1) 有效的清理腹腔:由于一些患者腹腔内有脓液、渗出液及食物残渣可能影响手术术野和效果, 应通过吸引器将腹腔内的脓液、渗出液、食物残渣、脓苔及假膜等进行吸引, 通过甲硝唑、生理盐水进行交替冲洗, 直到冲洗干净为止, 通过丝线将穿孔破口进行关闭, 在进行胃大部分切除术。 (2) 十二指肠残端漏的预防:本组患者虽然未发生十二指肠残端漏等严重的并发症, 但是仍需要术者给予广泛的重视。十二指肠残端漏是Billroth I式手术后的并发症, 其主要是由于残端缝合技术不良引起的。在十二指肠溃疡胼胝大、疤痕较多、所处位置低, 在切除一部分十二指肠段后, 残端过短, 影响包埋, 同时炎性浸润的穿孔组织水肿严重, 肠壁肥厚, 造成十二指肠残端关闭不全, 出现十二指肠残端漏。此时有效的防治措施主要是一方面加强术者业务水平的提高, 减少对于十二指肠意外性损伤, 一旦发现十二指肠残端关闭不全者通过主动的十二指肠造瘘术进行治疗。另一方面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和抗生素的应用效果, 提高患者自身的抵抗力和愈合能力。综上所述,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术前经过严格的评估, 术中、术后给予严格的处理和观察, 通过急诊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是临床效果明显, 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2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行急诊胃大部分切除患者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临床资料, 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急诊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结果 2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 手术时间为 (80.5±20.3) min, 住院时间 (8.5±1.5) d, 术后早期胃出血者2例, 胃排空障碍1例, 综合性治疗后均痊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行急诊胃大部分切除28例临床效果良好, 无严重并发症, 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关键词: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急诊,胃大部分切除

参考文献

[1]盘毅辉, 邓孙林.急诊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46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 2008, 19 (9) :6-7.

[2]林志超, 陈同, 李汉权, 等.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 2010, 16 (11) :1298-1301.

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治疗分析 第2篇

【关键词】 胃、十二指肠溃疡;四联疗法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目前认为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1],现根除Hp的治疗方案较多但推荐首选三联疗法[2]。三联疗法长期应用,Hp对抗生素耐药率逐年上升,我科于2007年12月~2011年12月对20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应用四联疗法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00例患者中男135例,女65例,年龄28-78岁,平均46.5岁;均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活动期十二指肠溃疡及胃溃疡患者,且应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为阳性;溃疡类型:胃溃疡71例,十二指肠溃疡112例,复合性溃疡16例;所有患者无胃肠道手术史,无青霉素过敏史,无严重心、肺、肝、肾等疾病史,不伴消化道出血或幽门梗阻等并发症。

1.2 方法:给予埃索美拉唑片20mg,1次/d;胶体铋剂:果铰铋120 mg,4次/d;阿莫西林1.0g,,2次/d,克拉霉素0.5g,2次/d。埃索美拉唑为睡前空腹服用,其余药物均为餐后服用,共4周,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并检测Hp,观察溃疡愈合率、Hp根除率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等。

1.3 疗效判定 ㈠ 内镜评定指标愈合:溃疡愈合,周围炎症消失(S2期)或仍有炎症(S1期);显效:溃疡病灶缩小50%以上或溃疡数目减少(即两个溃疡者有一个愈合);无效:溃疡灶缩小不到50%,或无变化和加重。首项计愈合率,前两项计有效率[3]。 ㈡Hp感染的判断标准Hp检测用快速尿素酶试验、14C尿素呼气试验测定,具体检测方法按药盒说明书进行,两者结果均为阳性者诊断为HP阳性。二者均为阴性者诊断为Hp阴性。

2 结果

痊愈176例(占88%),显效21例(占10.5%),无效3例(占1.5%)。HP清降率98.5%,HP根除率92.5%。

3 不良反应

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有2例出现恶心、4例出现轻度腹泻,均自行缓解,未影响疗程的完成。

4 讨论

胃、十二指肠溃疡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其发病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胃酸作用增强,黏膜保护作用减弱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现代学者认为胃酸和Hp阳性是消化道溃疡发生和复发的主要原因。胃酸分泌增加,胃粘膜屏障功能下降及H+弥散增加,损伤胃粘膜,导致粘膜糜烂形成溃疡。因此抑制胃酸分泌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关键。流行病学研究显示70%~90%以上的胃溃疡、95%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病人检出Hp。多年研究表明,Hp感染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使溃疡复发率显著降低,抗幽门螺杆菌药物可促进溃疡愈合根除率和溃疡的愈合率。因此,抑制胃酸、保护黏膜和根除Hp是治疗消化性溃疡和预防溃疡复发的主要治疗措施。质子泵抑制剂(PPI)与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合用疗法也被推荐为根除Hp的一线方案[4]。埃索美拉唑的抑酸作用较奥美拉唑强60%,是迄今为止抑制胃酸能力最强的质子泵抑制剂,能使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症状更快得到缓解[5]。埃索美拉唑是奥美拉唑的单一异构体,相比于以往的PPI,其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埃索美拉唑是呈弱碱性,能在壁细胞泌酸微管的高酸环境中浓集并转化为活性形式,特异性的抑制该部位的H+ -K+ -ATP酶,从而抑制基礎胃酸分泌及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埃索美拉唑抗Hp机制为:PPI作用于壁细胞胃酸分泌终末步骤中的关键酶H+ -K+ -ATP酶,使其不可逆地失去活性,导致壁细胞内的H+不能转移至胃腔中而抑制胃酸[6]。PPI抑酸后提高胃内PH值,降低尿素酶活性,干扰Hp生存环境,PH升高抗生素活性增强,提高胃内抗生素浓度[7]。阿莫西林为β内酰胺类,影响细菌的细胞壁的合成,克拉霉素属大环内酯类,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两者在酸性的条件下稳定,是目前常用的抗Hp药物。

本次疗效观察表明:埃索美拉唑片与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配伍可有效地抑制胃酸并根除Hp,促进溃疡愈合,且不良反应发生轻微,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消化道溃疡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 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90.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第三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若干问题共识报告[J].胃肠病学,2008,13(1):44.

[3]陈元鸿,王婉梅,埃索美拉唑三联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对比研究[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 25(8): 1045-1047.

[4]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共识意见(2003安徽桐城)[J].中华消化杂志, 2004, 24(2): 126-127.

[5]芮庄生,甘结友.质子泵抑制剂的药理及临床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 5(3): 270-271.

[6]李俊,主编.临床药物治疗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57.

[7]王春靖,傅春彬.耐信、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抗Hp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15): 3494-3495.

胃十二指肠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37例患者均为我院于2009年6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胃十二指肠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患者的资料, 将其设为治疗组, 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胃十二指肠术后未发生胃瘫综合征的41例患者的资料, 将其设为对照组, 对两组患者的各资料进行研究。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各临床资料 (性别、年龄、疾病种类、手术方式、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镇痛泵的应用情况、术后肠内营养的应用时间、精神状况、开始肠外营养的时间等) 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患者所有的数据与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当P<0.05时差异具有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精神状况对比

治疗组37例患者中男15例, 女22例, 年龄32~82岁, 平均年龄 (46±4.3) 岁;对照组41例患者中男17例, 女24例, 年龄29~73岁, 平均年龄 (37±5.4) 岁。两组男女比例对比P>0.05, 无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患者年龄较之治疗组患者小 (P<0.05) 。治疗组患者有6例存在精神异常情况, 对照组2例, 对比有差异性 (P<0.05) 。

2.2 两组患者疾病对比

治疗组恶性疾病25例 (67.56%) , 良性疾病12例 (32.43%) ;对照组患者恶性疾病23例 (50.09%) , 良性疾病18例 (43.90%) , 两组疾病类型比例对比有差异性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如表1所示。

2.3 两组患者手术方式对比

治疗组37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采用毕Ⅰ式手术治疗, 占40.54%, 有22例患者采用毕Ⅱ式手术治疗, 占59.46%。对照组41例患者中有29例患者采用毕Ⅰ式手术治疗, 占70.73%, 有12例患者采用毕Ⅱ式手术治疗, 占29.27%。治疗组采用毕Ⅱ式手术治疗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患者, 对比有差异性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2.4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对比

治疗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以及手术出血量方面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对比有差异性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如表2所示。

2.5 两组患者手术后镇痛泵例数、肠内营养应用时间、开始肠外营养的时间、血糖水平比较

治疗组患者手术后有24例患者应用镇痛泵, 对照组12例,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肠内营养时间为 (3.5±0.4) d, 对照组为 (2.2±0.2) d,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肠外营养时间 (7.3±0.2) d, 对照组 (5.2±0.1) d,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血糖水平为 (8.6±1.3) mmol/L, 对照组患者为 (6.4±0.7) mmol/L,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3所示。

3 讨论

胃十二指肠术患者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就是胃瘫综合征, 其临床由于为引流量增多而导致患者进食后出现恶心呕吐、上腹膨隆、上腹饱胀等情况[3]。目前, 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但是诱发因素却是多样的。有文献报道称胃瘫综合征的诱发因素主要有[4,5]: (1) 患者手术后后胃肠抑制性交感神经系统会被激活, 从而导致胃动力受到抑制, 而乙酰胆碱也会受到茶酚胺 (交感神经末梢释放) 的阻止, 使胃排空减缓。 (2) 肠近端胃切除术以及胃十二指切除术会切断双侧的迷走神经, 导致胃功能受损。同时还会降低胃对其内容物的研磨作用, 延迟胃排空, 发生胃瘫综合征。 (3) 精神状态不好的患者会妨碍其进食以及身体机制, 同时手术后过早的进食脂肪、酸性等食物而导致胃瘫综合征的发生。 (4) 麻醉药物的应用同时也会抑制胃动力。

本次研究结果中两组患者各临床资料对比有差异性 (P<0.05) 。这说明高龄、采用毕Ⅱ式手术患者、手术出血量多、手术时间长、术后肠内营养应用时间迟、术后镇痛泵的应用、术后患者血糖水平、术后肠外营养时间长以及患者的精神状况均是胃十二指肠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 对胃十二指肠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于2009年6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37例胃十二指肠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患者的资料, 将其设为治疗组, 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胃十二指肠术后未发生胃瘫综合征的41例患者的资料, 将其设为对照组, 对其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男女比例对比P>0.05, 无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患者年龄较之治疗组患者小 (P<0.05) 。两组患者精神状况对比有差异性 (P<0.05) 。两组疾病类型比例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手术方式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以及手术出血量方面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后镇痛泵例数、肠内营养应用时间、开始肠外营养的时间、血糖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胃十二指肠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不是单一的原因造成的, 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其中导致胃瘫综合征发生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精神、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毕Ⅱ式胃肠道重建。

关键词:胃十二指肠,胃瘫综合征,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丁思勤, 汪振亮, 张华洲, 等.腹部非胃及十二指肠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分析[J].华西医学, 2011, 26 (4) :532-533.

[2]宋瑞, 陈学谦, 姜占武.手术后胃瘫综合诊治进展[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9, 12 (6) :511-513.

[3]崔文军, 王兵, 崔小兵.胃瘫综合征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 (20) :72.

[4]杨东东, 杨琨, 聂双发.胃十二指肠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J].山东医学, 2012, 52 (6) :63-64.

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体会 第4篇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5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外科治疗情况。

结果:150例患者中术后死亡4例,2月后随访3例复发。

结论:外科治疗对胃十二指肠溃疡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胃十二指肠溃疡手术方法术后处理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92-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150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121例,女性29例,年龄15~75岁。65例患者曾有溃疡病史,病程3~30年。38例患者合并一次或多次出血,25例出血1000ml~2000ml,超过2000ml 13例,患者血红蛋白大多低于40g/L。31例在出血前4~20天感到上腹不适,灼痛,反酸等症状加重,并有头晕、眼花、乏力、眩晕不适反应。所有患者脉搏加快,血压下降,49例患者体温升高。

1.2术前准备。150例患者经胃镜检查初步诊断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理学确诊。术前应纠正患者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积极补充营养。体质较差者适当输血、氨基酸以保证体能。出血患者纠正贫血。对于穿孔、大出血、幽门梗阻者即发失血性休克、低血容量休克等应当给予吸氧、限制性液体复苏、抗感染以及输血处理,血压保持在12/8Kpa水平时进行手术。术前12小时内禁食,胃管抽吸胃中内容物,以避免造成腹腔感染。术前做好普鲁卡因皮试,部分患者置导尿管。

1.3外科治疗方法。适量快速输液、输血,恢复收缩压至10Kpa。术前进行硬脊膜外麻醉,该处有禁忌者可采用全身麻醉。以上腹正中或正中旁或经腹直肌处为切口。

1.3.1必罗(Billroth)-Ⅰ式胃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后阻断胃剩余部分与十二指肠的吻合。该手术操作简便,吻合后肠道接近正常生理解剖状态,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引起的并发症较少。当十二指肠溃疡伴有炎症或留有一次手术后的瘢痕、粘连时,手术进行比较困难。为避免胃十二指肠吻合张力过大采用该方法切除时往往会因切除范围不够而再次引起溃疡。

1.3.2必罗(Billroth)-Ⅱ式胃切除术。在胃大部切除术后闭合十二指肠残端,将胃剩余部分与空肠上段吻合,可采用结肠前空腹吻合。该术式的切除量不受温和张力的限制,因此可较多的切除,一般而言切除的范围应当为胃的2/3~3/4左右,溃疡复发几率大大降低。术后食物、胃酸直接进入空肠,因此即使十二指肠溃疡未能完全切除,也会因不再受刺激而逐渐愈合。该手术操作繁杂,胃肠道吻合后解剖生理改变较多,术后并发症多且严重。

1.3.3单纯穿孔修补术。穿孔修补术多用于机体衰老的大龄患者和心肺功能不全的、十二指肠穿孔时间超过24小时严重腹部污染或伴有失血性休克者。青壮年患者在污染不严重时可采用罗氏胃大部切除术进行治疗。

手术关腹之前尽量吸尽腹腔内积液,尤其是膈下、盆腔等部位,用生理盐水发福冲洗腹盆腔,直至冲洗液清凉。对于本实验收入的20例穿孔患者,术后均采用上腹及膀胱放置橡皮引流管的方式除去腹腔残留积液,定期观察有无出血或其它并发症。

1.4术后护理。

1.4.1体位护理。局麻患者术后6~8小时保持半卧位,降低腹肌的紧张度,减轻痛感;全麻患者术后平卧位,观察血氧饱和度并酌情予以吸氧,清醒后改用半卧位。

1.4.2胃肠减压。术后严禁进水,降低胃肠道张力促进吻合口的愈合,保持口腔卫生。肛门通气后停止肠胃减压,患者可开始摄入少量流食,1~2天后进入半流食,4~5天后进软食。监测引流液的颜色、流量、流速,术后24小时内一旦发现胃管流出大量鲜血或持续呕血、便血,患者趋向休克或24小时后引流液为暗红色则应立即向医生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1.4.3营养的补充。术后及时补充水、葡萄糖、电解质、维生素等,注重钾、钙、镁、和氨基酸、白蛋白等营养液体的补给。

1.4.4抗感染护理。为防止患者术后腹腔感染或产生并发症,术后一周内使用联合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2结果

本组有146例患者手术获得成功,4例患者死亡。死亡患者年龄均超过70岁,其中1例全身衰竭,1例肝功能低下,2例肺部感染。20例穿孔患者术后11例不用止痛剂,仅用1次止痛剂的患者9例,术后3~5天拔出胃管、腹腔引流管并可摄入少量流质饮食。术后2个月后随访,3例复发。

3讨论

胃十二指腸溃疡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主要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与十二指肠的抵御作用失去平衡引起,多发于青年男性。本研究包含104例40岁以下男性也证实了该观点。胃镜可见十二指肠壁局限性圆形、椭圆形的缺损,部分累及黏膜、粘膜下层、肌层。会引起患者出现周期性上腰腹部疼痛、反酸等。临床表现为慢性周期性发作,出现节律性上腹部腰痛伴有呕吐、呕血、便血等症状。

胃十二指肠溃疡可经非手术方方式止血,本组38例出血患者仅有2例自行停止,其余均经手术处理后停止。术后2个月随访有3例有再出血倾向,其中2例患者病史超过26年,导致病症加重,病变加剧;1例年龄为65岁,这可能与患者机体衰竭有关。146例患者手术成功,成功率达97.3%。术后两个月随访仅有3例复发。由此可见,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建议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提高治愈率。

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外科治疗时机会对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严重出血时应尽早给予全血、平衡盐溶液,如出现休克,则要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血压回升并保持在10Kpa左右时进行手术。相关统计表明,出血后24~48小时手术的病死率为0~9.4%,48小时后则为4.8%~16.6%。实验中死亡的3例患者因年龄、身体素质等原因延期手术。同样其余11例手术延期患者分别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加重或肝脏供血不足等症状。为降低手术死亡率,建议尽早手术。

就诊时尽早进行胃镜检查,确定病变位置、大小、性质,病理学确诊后及早制定治疗方案。若患者处于危险期,首先恢复血压和各项生命体征,尽早手术。该状态下也可用缝扎溃疡面、结扎出血处供动脉等简单病灶的处理,制止出血后行胃大部切除术。目前临床常用必罗胃大部切除术,Ⅰ型切除量较少,约为40%~50%左右,手术时间较短,术后并发症少,该术式适用于生活不规律,饮食卫生较差的人群。15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中共计52例必罗Ⅰ型手术,2个月后3例复发。Ⅱ型应用于十二指肠溃疡,通过闭合十二指肠后端的方式阻断胃内容物对溃疡的刺激,切除量较大,复发率低。

综上所述,外科治疗对胃十二指肠溃疡有非常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何应新,林汉昇,张炽堂,郭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J].亚太传统医药,2011(10):148~149

胃十二指肠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患者86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男23例, 女20例;平均年龄 (30.8±2.1) 岁;平均病程 (7.8±3.1) 年;慢性出血30例, 急性出血13例。对照组男24例, 女29例;平均年龄 (31.1±2.4) 岁;平均病程 (8.1±2.9) 年;慢性出血29例, 急性出血14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保守治疗, 给予患者补液输血, 使用冷生理盐水洗胃, 内窥镜下使用凝血酶与去甲肾上腺素注射, 或动脉注射血管收缩剂, 快速止血;同时使用奥美拉唑保护胃黏膜, 充分发挥药物的抗酸效果;给予尼扎替丁胶囊, 300 mg/次, 1次/d, 口服4周~6周。观察组给予胃大部切除术治疗, 术前进行常规镇静、给氧以及血容量补充,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急诊手术或择期手术;在患者全麻状态下切开胃窦前壁, 探查胃、十二指肠情况, 清除胃中瘀血后将胃窦切口缝合;选择开放式处理残端, 进行胃大部切除术, 插入胃管, 并将引流管设置于残端四周。在术后给予禁食、抗感染、营养支持以及胃肠减压等, 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拔除胃管, 先进流质食物, 随后根据恢复情况给予半流质或固体食物。

1.3 疗效判定[1]

治疗后, 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止血成功, 为痊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出血情况已得到有效控制, 为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以及出血现象与治疗前比较, 无明显变化, 为无效。总有效率= (痊愈+明显改善) /总例数×100%。治疗期间详细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 (33.5±3.1) h, (7.4±2.5) d;对照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 (497.2±3.4) h, (14.7±3.3) d。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54, t=4.628, P<0.05) 。

2.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肠粘连2例, 胃排空障碍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7.0%;对照组患者出现肠粘连3例, 吻合口瘘2例, 胃排空障碍2例, 肠梗阻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3.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36, P<0.05) 。

3 讨论

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症, 发病率与病死率较高, 主要由于溃疡基底血管破裂引发大出血, 且出血部位多为十二指肠球部后壁, 为动脉性出血, 因此出血量大且起病急, 若不能及时给予有效的止血治疗, 患者易发生低血容性休克, 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2]。

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以往常用保守方案治疗, 虽然对于部分出血量较少患者来说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对于出血量大的患者来说, 临床疗效并不理想。随着医疗技术与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取得了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该方法坚持先切除出血溃疡病灶再进行止血的治疗原则, 其中常用手术方式为胃大部切除术。利用胃大部切除术可治疗经内科保守治疗未取得理想疗效的患者、出血量大的患者以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合并症患者。

在进行胃大部切除术时, 为了降低手术风险, 提高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术前需详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经相关诊断确诊后方可进行手术;并对病情进行准确评估, 加强医患沟通, 提高手术安全性。 (2) 术前需给予补液、输血、给氧、止血以及应用抑酸剂等常规对症治疗, 保持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 降低手术风险。 (3) 术中需确定具体出血部位, 对于部分出血原因不明患者需对全腹进行探查, 随后将胃壁切开, 并使用盐水冲洗, 观察病灶情况。 (4) 术中需彻底将病灶切除, 防止再次发生出血现象;十二指肠球部以下溃疡病灶禁止切除。 (5) 术后要给予抗休克治疗, 每日保证摄入适量的氨基酸与蛋白质, 提高身体免疫力;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 避免切口感染或其他并发症发生;禁食、并给予胃肠减压, 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保证治疗效果[3]。

通过本次观察可以看出, 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3%, 并发症发生率为7.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4.4%, 并发症发生率为23.3%, 观察组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胃大部切除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的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郭海涛.胃大部切除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10) :83-84.

[2]柴明如.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的近期疗效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2, 18 (4) :89.

胃十二指肠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08年4月~2012年8月收治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患者72例, 其中男43例, 女29例, 年龄19~73岁, 平均 (31.6±4.2) 岁;病程1个月~12年, 平均 (8.7±2.6) 年;其中慢性出血51例, 急性出血21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大便柏油状19例, 便血24例, 吐血29例。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展开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 主要包括为患者及时补液输血, 利用冷生理盐水进行洗胃, 于内窥镜下给予凝血酶与去甲肾上腺素注射, 或给予血管收缩剂动脉注射以实现止血目的。同时给予奥美拉唑等可对胃黏膜加以保护、发挥抗酸效果的药物, 给予300 mg尼扎替丁胶囊口服治疗, 1次/d, 连续治疗4~6周。观察组行胃大部切除术治疗, 术前给予镇静、血容量补充与给氧, 按照患者病情确定是择期手术还是急诊手术。手术时对患者行全麻处理, 将胃窦前壁切开, 对胃、十二指肠进行探查, 将胃中淤血清除后缝合胃窦切口。对残端予以开放式处理后展开胃大部切除术。将胃管插入0.1 m并将引流管设置于残端四周。若患者因术前未展开内镜定位而难以对出血部位予以确定, 则将胃窦前壁切开后探查, 或在术中利用胃镜对出血部位进行检查。术后给予禁食处理, 对胃肠展开持续减压并给予充足营养, 待患者胃肠功能彻底恢复后拔除胃管。

1.3 疗效判定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彻底消失且止血成功;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 出血明显减少, 已得到有效控制;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任何好转, 出血现象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甚至有加重症状。治疗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78%,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具体见表1。

注:a, 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对比

观察组有3例出现并发症, 治疗3个月内2例患者复发, 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分别为8.33%与5.56%;对照组有8例出现并发症, 治疗3个月内5例患者复发, 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分别为22.22%与13.89%;对比可知,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在临床中发病率较高, 出血原因多为溃疡基底血管发生破裂, 出血部位通常为十二指肠球部后壁, 大部分是动脉性出血, 故而该疾病一般出血量大且急。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由出血量与出血速度决定[3], 若出血量较少且为反复性出血, 则患者通常由贫血、大便隐血试验为阳性等表现;若出血量较多, 则患者会出现柏油样大便;若患者出血量较大且急, 则通常表现为血红蛋白大幅下降、有柏油样大便、血压降低、呕血等, 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过去常采用保守治疗方法。虽然保守治疗在患者出血量少时有一定疗效, 但若患者出血量较大时, 保守治疗通常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在医疗技术不断改进及手术治疗方法不断完善背景下, 手术治疗已成为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主要治疗方法, 其中胃大部切除术最为常用。胃大部切除术不仅可将溃疡病灶予以彻底切除, 同时可发挥有效止血效果, 故而其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均十分显著。因此, 当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患者符合以下手术指征时要及时展开胃大部切除术治疗:患者经内科保守治疗后效果不理想或无效;出血量较大, 对生命安全有严重威胁;近期患者虽无出血现象, 但有大出血迹象潜伏;合并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症状等。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采用胃大部切除术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 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在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患者临床治疗中, 胃大部切除术近期疗效十分显著, 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胃大部切除术在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临床治疗中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于2008年4月2012年8月收治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患者72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 观察组行胃大部切除术治疗,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与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在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患者临床治疗中, 胃大部切除术近期疗效十分显著, 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胃大部切除术,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高四华.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的急救与护理对策.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4) :26-27.

[2]孙毅.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的预后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3) :96-97.

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 男34例, 女6例;年龄18~68岁, 平均年龄52.5岁;腹痛到入院时间1.5~26h, 平均8.5h;有明确的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病史34例, 溃疡病史3~15年。经胃镜确诊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39例 (胃溃疡穿孔14例, 十二指肠溃疡穿孔25例) , 常规行立位腹透或腹平片, 3例未见隔下游离气体, 但因有弥漫性腹膜炎行探查手术确诊穿孔 (腹腔镜探查) , 患者穿孔直径约2~9mm, 平均3.5mm;部分患者根据情况进行了腹部穿刺、B超、CT、血尿淀粉酶等多项检查;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餐后上腹部持续性疼痛, 短时间内扩散至全腹, 产生弥漫性疼痛, 上腹部或全腹部有压痛感, 腹肌紧张。

1.2 术前准备

术前所有患者均行胃镜检查, 并行病理检查。术前禁食禁饮, 以减少胃肠内容物对腹腔的污染, 造成腹腔感染, 必要时抽吸胃内容物。纠正患者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 及时给予患者补充营养, 对个别体质差的患者在术前可适量静脉点滴全血、血浆, 或者白蛋白、复方氨基酸等, 对于合并出血者则采用输血纠正贫血, 在入院时发生失血性休克、中毒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等, 给予吸氧、补液、抗感染、输血等处理, 先抗休克方法治疗。

1.3 手术方法

本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 合并出血患者3例行输血及手术治疗;单纯穿孔修补术28例, 修补加迷切6例, 行胃十二指肠溃疡大部分切除术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切除者均行传统开腹手术, 其他均采用腹腔镜手术修补。 (1) 传统开腹:硬脊膜外麻醉, 硬脊膜外麻醉有禁忌者用全身麻醉。均在上腹正中切口, 采用B illroth-I术式5例;B illroth-II术式行胃大部切除术3例; (2) 腹腔镜手术修补:手术采用全麻醉, 在此作用下建立气腹, 患者取头高脚低卧位, 气腹压力12~14mmHg置入腹腔镜探查腹腔, 确认病变部位后, 剑突下偏左放置10mm trocar作为主操作孔, 右肋缘下锁骨中线、右腋前线各放置5mmtrocar作为辅助操作孔, 吸净脓液, 用4-0薇乔线, 距穿孔边缘0.5cm, 于胃十二指肠纵轴平行全层缝合1~2针, 同时将大网膜覆盖于修补部位并作固定, 用大量生理盐水或者甲硝唑液冲洗腹腔, 吸净腹腔积液, 通过腋前线5mm放置乳胶引流管。术后对患者进行一定的抗感染、抑酸、禁食、胃肠减压等治疗, 并且出院后继续口服H2维持治疗。

2 结果

全组42例均成功行外科手术, 治愈出院, 无死亡病例。胃穿孔病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良性溃疡穿孔。住院5~11d, 平均6d。术后3个月对胃大部切除的8例患者进行胃镜检查, 发现2例吻合口溃疡, 1例胆汁反流性胃炎。34例修补术后无胃肠瘘、腹腔脓肿、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3 讨论

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发生于十二指肠部位的局限性组织缺失, 累及粘膜、粘膜下层和肌层的非特异性溃疡。其形成的机理是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与十二指肠的抵御作用之间失去平衡, 故属消化性溃疡范畴。本病是具有反复发作倾向的一种慢性消化道疾病。胃十二指肠溃疡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而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是溃疡病的常见并发症, 大部分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既往有溃疡病史,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 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 也可表现为仅在饥饿时隐痛不适。典型者表现为轻度或中度剑突下持续性疼痛, 可被制酸剂或进食缓解[2]。以往, 传统的治疗方法为采用各类有效药物用以碱化胃腔、保护胃黏膜屏障作为主要治疗手段, 但对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溃疡, 以及穿孔、出血、幽门梗阻、溃疡恶变病例仍然是外科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我国对溃疡病的外科治疗, 已有数十年历史, 传统的外科治疗包括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及各种不同方式的迷走神经切断术, 而在这之中, 胃大部切除并行BI式胃十二指肠吻合被视为外科手术的理想方案, 是在胃大部切除后将胃的剩余部分与十二指肠切断吻合, 这一手术不但符合正常解剖生理, 并发症少, 安全, 而且还可避免早期胃癌的遗漏。近年来, 随着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开展, 而胃大部切除术应用则越来越少。相比之下, 腹腔镜溃疡穿孔修补术具有以下几点优点: (1) 创伤小, 出血少, 痛苦轻, 恢复快; (2) 对腹腔内其他脏器干扰少, 降低肠粘连、肠梗阻、切口感染发生率; (3) 腹腔冲洗彻底, 腹腔引流放置到位, 引流效果好; (4) 对术前诊断不明确者, 可通过腹腔镜明确诊断治疗, 避免了盲目切口损伤。手术要点:腹腔镜修补术需要有熟练的腔镜缝合打结技术, 可用弯钳夹住胃肠壁, 使穿孔组织向外突出鼓起或用电凝钩伸入穿孔处, 挑起胃肠壁, 距穿孔0.5cm处组织进针, 避免打结时组织裂伤, 避免缝合后壁, 以外科结松紧适度, 穿孔处加覆大网膜固定;手术结束关腹前尽量冲洗腹腔彻底, 特别是膈下、肠襻间和盆腔等部位, 脏器及腹膜上黏附的脓苔尽量擦去;术后我们常规放置橡皮引流管于上腹及膀胱直肠陷窝, 以引流腹腔残留积液, 防止腹腔脓肿的形成, 同时可术后观察有无出血、瘘等并发症的发生, 若吻合口破裂出血、瘘等均可首先在引流管中发现, 此外, 若术后48~72h无液体引出时可将引流管拔除, 若有液体引出可继续留置观察。在本案例中, 全组42例均治愈出院, 无死亡。胃穿孔病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良性溃疡穿孔, 平均住院6d。胃大部切除8例中术后3个月胃镜检查, 吻合口溃疡2例, 胆汁反流性胃炎1例。34例修补术后无胃肠瘘、腹腔脓肿、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总之, 胃十二指肠合并出血、穿孔是溃疡的严重并发症, 必须实施综合外科治疗, 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王秀文.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42例联合治疗体会[J].当代医学, 2009, 15 (27) :51.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护理体会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我科共收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40例, 其中男性38例, 女性2例, 年龄22~65岁, 平均年龄35岁。

1.2 临床表现

40例患者中, 入院时板状腹38例, 发热15例 (体温37.5~39 ℃) , X光片提示膈下有游离气体的29例, 血WBC>10×109/L 36例, 腹部彩超示腹腔积液的12例。

1.3 治疗方法

33例行手术治疗 (其中4例为保守治疗过程中腹痛程度加重, 范围扩大, 体温和心率升高, 转为手术治疗) , 7例保守治疗。

2护理要点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消化道穿孔腹痛剧烈, 患者及家属心理压力较大, 护理人员应在听取医师治疗意见及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其作出合理解释, 使其主动配合治疗护理[3]。如胃肠减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进食水导致的严重后果。

2.1.2 胃管的护理

胃管下入后要注意胃液的量、颜色和腹痛情况。如胃液量少考虑胃管下入长度不够, 可再向下插入一些;如有血性胃液考虑是否溃疡出血;如腹痛加重考虑是否胃管下入太深刺激溃疡, 可适当拔出一点胃管。以上情况详细记录,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2.1.3 腹部情况的观察与护理

早期穿孔的病人腹痛多见于中上和右上腹, 如腹痛面积加大说明腹腔渗出较多, 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另外注意腹肌紧张程度, 如腹肌紧张度明显并弥散说明患者病情重, 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 必要时通知医师。

2.1.4 生命体征护理

要每小时测量1次体温, 穿孔初期的病人体温不会马上升高, 但并不等于病情轻, 如经保守治疗体温仍上升说明治疗无效, 可考虑行手术治疗。要每小时测1次血压和脉率, 脉率反映病情较血压为早, 如脉率超过130次/min要通知医师。如血压下降说明病情已经引起休克, 要迅速通知医师并准备抢救用药和器械。呼吸的观察亦很重要, 消化道穿孔的病人呼吸频率快, 要给予面罩吸氧, 不但增加氧供而且能预防呼碱的发生。

2.1.5 尿量的观察

要注意每小时的尿量, 如发现尿少要注意病人入液量并叩膀胱是否有尿, 必要时通知医师处理, 以防肾衰。

2.1.6 用药护理

用药前详细询问病史, 如过敏、饮酒等;抗炎、抑酸药要加大用量;补液要足量, 并计算出入量。

2.2 术后护理

2.2.1 吸氧12 h (由于手术时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加之手术刺激、本身病变等可引起病人缺氧和低血压) , 每30 min监测1次体温、脉率和血压并详细记录。

2.2.2 观察胃液量、颜色, 可适当调试胃管的深度并防止术后溃疡出血。为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 患者术后6 h取半坐卧位, 12 h可下床活动。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体温高时要注意腹部情况, 防止手术失败, 穿孔再发。

2.2.3 术后3天生命体征平稳、腹部症状体征恢复可拔出胃管, 第4天如病人未诉加重可进水, 肠蠕动恢复后, 逐渐给予流质、半流质及普通饮食, 应避免进食易引起腹胀的不易消化食物, 防止诱发穿孔。

3护理体会

因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患者腹痛剧烈, 腹膜炎明显, 如诊治不及时容易出现感染性休克, 甚至危及生命。穿孔小可以保守治疗, 穿孔大保守治疗不但不能治愈而且会延误手术时机, 因此对这类病人的护理显得格外重要。护理中应态度温和、细致耐心, 取得患者的信任;运用专业知识向患者及家属宣教, 介绍疾病的治疗方法、效果、安全性, 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稳定患者情绪;多观察多记录, 不但要注意到病人的局部症状和体征而且要注意全身变化,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这样才能使患者得到合理的治疗, 早日康复出院。

摘要:目的:提高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方法:对4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记录、整理、分析。结果:40例穿孔患者全部治愈。结论:优质高效的护理可减轻患者的痛苦, 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护理

参考文献

[1]谢崇英.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术后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0, 23 (6) :730-731.

[2]欧艳辉.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患者的临床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0, 11 (16-6) :111-112.

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术后护理 第9篇

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是溃疡病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严重的急腹症,有致命危险,需要紧急处理[1]。2008~2011年收治胃、十二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44例,手术治疗31例,因加强对患者术后病情观察,各项护理措施及时到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71例,男63例,女8例;胃溃疡穿孔16例;十二指溃疡穿孔55例,穿孔并发血8例;年龄16~80岁,平均41.4岁。

手术方法:行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39例,胃大部分切除胃空肠吻合术32例,Billroth Ⅰ式6例,Billroth Ⅱ式26例。

结 果

本组患者71例,治愈70例,死亡1例,为老年患者术后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矢血性休克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其他并发症4例,其中切口感染2例,經治疗后均获痊愈。

讨 论

术后护理:

⑴心理护理:本组患者由于发病突然,表现为剧烈腹痛,病情危重,多数患者需紧急手术治疗,加之患者对住院环境的陌生,因而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体贴关心患者,语言温和,态度和蔼。消除患者紧张害怕的心理,各项护理操作轻柔,准确到位,减轻痛苦。为患者创造安静无刺激的环境,缓解患者的焦虑。

⑵术后临护:①术后置患者于临护室,妥善安置患者。主管护士及时了解麻醉及手术方式,对腹腔引流管、胃管、氧气管、输液管妥善固定。若为硬膜外麻醉应平卧4~6小时,若为全麻在患者没清醒前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通通畅。术后6小时重点监测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有利于呼吸并防止膈下脓肿,减轻腹1部切口张力有效缓解头痛。②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变化,尤其血压及心率的变化。术后3小时内每30分钟测量1次。4~6小时后若平稳改为4小时测1次。

⑶胃肠减压的护理:①密切观察胃管引流的颜色及性质,记录24小时流量。胃大部分切除后多在当天有陈旧性血液由胃管流出,24~48小时内自行停止转变为草绿色胃液。②保持有效的胃肠减压,减少胃内的积气、积液、维持胃处于空虚状态,促进吻合口早日愈合观察胃管是否通畅[2],发现胃管内有凝症块或食物堵塞时及时用注射器抽出,生理盐水10~20ml反复冲洗胃管致其通畅。③留置胃管期间给予雾化吸入2次/日,有利于痰液排出,并可减轻插管引起咽部不适。④做好健康指导:主管护士应仔细讲解胃管的作用及留置的时间,取得患者的合作。防止其自行拔管,防止重复插管给患者造成痛苦和不良后果。

⑷腹腔引流管的护理:腹腔引流管要妥善固定,避免错位,受压、打折。保持其通畅。术后24小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的征兆,一般术后引流量小于等于10ml可拔除引流管。

⑸饮食护理:胃大部分切除胃空肠吻合术,由于消化通重建改变了正常的解剖生理关系。因此饮食要少食多餐,循序渐进。术后24~48小时肠蠕动恢复可拔除胃管,当天可少量饮水。第2天进全流食50~80ml/次,第3天进全流食100~150ml/次,避免可导致胃肠胀气的食物,以蛋汤、菜汤、藕粉为好。第6天进半流全量,术后10~14天进干饭。2周后恢复正常饮食。

⑹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①术后出血:术后严密观察血压及脉搏变化,腹腔内出血常表现为失血性休克症状,伴有腹胀、全腹压痛、反跳痛明显等腹膜刺激征。因此护理中要严密观察患者腹部变化。②感染饱餐后的胃、十二肠急性穿孔造成弥漫性腹膜炎;术后可能出现腹腔或切口感染。患者一般术后3~5天体温渐恢复正常,切口疼痛消失。若此时体温反而增高,局部出现疼痛和压痛,提示炎症的存在。本组病例中2例术后第4~5天患者体温升高,出现伤口感染,给予拆部分缝线,充分引流每天伤口换药,约2周后愈合。③吻合口梗阻:吻合口梗阻表现为患者拨除胃管或过食后腹胀,伴有呕吐胃内容物可混合有胆汁液体。本组2例患者出现吻合梗阻,碘剂造影显示胃空肠吻合狭窄,考虑为炎性水肿。经禁食、输液等保守治疗后水肿消失自行缓解。

出院指导:①指导患者少食多餐,进食规律。术后1个月内每天进食5~6次,3~6个月恢复每天3餐。术后早期不宜进过甜饮食,餐后应平卧片刻。选择高营养,富含铁、钙、维生素的食物。应以易消化、软烂食物为主,少食油炸、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②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注意缓解生活与工作压力。讲解术后并发症的症状、体征。出现异常时及时就诊。③有烟酒嗜好者戒烟、限酒。④胃十二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后患者,术后3个月后行胃镜检查了解溃疡愈合情况。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黄家驷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26.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外科治疗 第10篇

1.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66例, 其中男42例, 女24例;年龄31~53岁, 平均年龄 (45.64±2.1) 岁;穿孔时间3~58h, 平均穿孔时间 (15.6±2.4) h;腹腔积液150~1100m L, 平均 (430.5±78.5) m L。按照随机数字法将66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穿孔时间及腹腔积液均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术前均插胃管行胃肠减压。观察组采用气管插管全麻, 患者取头高右侧高位, 于脐部做一10mm弧形切口, 插入气腹针低速充入二氧化碳气体, 建立气腹, 气腹压力保持在1.3KPa, 然后插入Trocar。进入腹腔镜后, 直视下于左锁骨中线肋缘下2.0cm置入1 0 m m T r o c a r作为主操作孔, 右锁骨中线肋缘下2.0 c m置入5mm Trocar作为副操作孔。明确诊断, 在上腹部适当位置置入2~3个套管以便暴露和缝合, 用无损伤缝线沿胃十二指肠长轴方向缝合1~3针, 缝合后将大网膜覆盖于穿孔处并固定。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 吸尽腹腔内脓液, 在穿孔处放置引流管[1]。观察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开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单纯修补术治疗[2]。

1.3 观测指标

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止痛针剂使用次数, 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例数[3]。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 (x-±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 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观察组33例患者的手术均取得成功, 术中无中转开腹, 33例患者中3个月痊愈10例, 占30.03%, 3~6个月内痊愈17例, 占51.51%, 6~9个月内痊愈4例, 占12.12%, 9~12个月痊愈2例, 占6.6%, 1年内痊愈率达100%;对照组33例患者的手术均取得成功, 术中无中转开腹, 33例患者中3个月痊愈4例, 占12.12%, 3~6个月内痊愈15例, 占45.45%, 6~9个月内痊愈10例, 占30.03%, 9~12个月痊愈4例, 占12.12%, 1年内痊愈率达100%;2组患者治愈率无明显差异 (P>0.05) 。2组患者在术中出血、术后镇痛次数、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相比有明显差异 (P<0.05) 。

2.2 并发症

观察组中伤口感染1例、术后肠瘘1例、术后出血2例、腹腔脓肿1例;对照组中伤口感染5例、伤口裂开4例、术后肠瘘1例、术后出血3例、腹腔脓肿2例、肠梗阻3例。2组患者在术后伤口感染、伤口裂开、肠梗阻等方面相比有明显差异 (P<0.05) 。但2组在术后肠瘘、术后出血、腹腔脓肿等相比则无明显差异 (P>0.05) 。

3 讨论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是上消化道溃疡常见的并发症, 占住院溃疡病例的10%~25%, 占溃疡病手术病例的21%。腹腔镜技术具有微创性、直观性等特点。随着操作技巧的不断提高, 它已成为干预性诊疗结合技术, 其适应证和手术范围不断扩大。本文对收治的观察组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单纯修补术治疗, 并与同期行开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单纯修补术治疗的对照组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结果发现采用腹腔镜下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治疗的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传统开腹手术的对照组, 治愈率达100%, 而且术中出血、术后镇痛次数、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伤口感染、伤口裂开、肠梗阻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 (P<0.05) 。这表明, 与传统的开腹术相比, 腹腔镜下行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其缝合修补的确切性与开腹修补术类同, 并具有简易、快捷、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疗效佳手术术后并发症少, 及不影响美观等优点[4]。

参考文献

[1]徐佩松.单纯修补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远期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 2009, 16 (8) :1401~1402.

[2]李杰原, 陈焕伟, 黄清南.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在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治疗的对比研究[J].浙江临床医学, 2010, 12 (5) :466~467.

[3]罗红杰, 张晓琼, 李乐其, 等.腹腔镜修补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35例报告[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0, 15 (5) :347~34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胃十二指肠】相关文章:

上一篇:旅游文化品牌下一篇:企业网络安全系统设计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