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监控范文

2024-09-13

风险监控范文(精选11篇)

风险监控 第1篇

注:5表示经常参与, 0表示不参与, 4、3、2、1表示参与程度从强到弱的参与。

风险投资过程中的管理监控是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的管理参与、咨询和监控, 是减少投资风险、确保预期的投资收益率的重要手段, 也是风险投资区别于其他融资投资方式的重要标志。风险投资家参与风险企业经营管理最多的工作有:组建董事会, 策划追加投资, 监控财务业绩, 制定企业发展策略和营销计划, 挑选和更换管理层;参与最少的工作是那些操作性的日常工作, 尤其是需要花大量时间的细致工作, 如选择供应商和设备、产品开发、寻找新建客户和分销商、员工管理, 这些工作通常是风险企业的管理层应该做的。 (见表1)

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的管理监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建董事会, 制定企业策略

风险投资公司往往至少派一个风险资本家参与风险企业的董事会。主导的风险投资公司派人担任董事长。风险投资家可以影响、引导和控制董事会, 积极和充分地发挥董事会对企业的监督、咨询的功能。风险投资家通过董事会对企业的重大决策进行表决, 包括追加投资、资产重组、业务发展策略、管理层的聘用。组建并管理董事会也是风险投资家有效地执行其他工作职能的基础和体制保障。从风险企业与其他私营小公司以及公众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结构和作用的对比表中可以看出, 风险企业的股权分散度小, 由机构投资者掌握, 投资者与管理者建立了风险和利益共担的合作关系, 重大决策由风险投资家控制, 既有大企业规范式策略制定的优点, 又有董事会人数少、精干的特点, 体现了风险企业由风险投资家主导的董事会的独特的作用。 (见表2)

风险投资家通常是某一行业和相关几个行业的专家, 对行业的发展、市场潜力大小和变化趋势有足够的了解和跟踪, 他们帮助企业制定业务发展策略如产品开发策略和营销计划, 使产品抢先一步进入市场, 并提高市场占有率, 推动企业的发展。

二、策划追加投资, 监控财务业绩

风险投资采取分段投资的策略, 追加投资不可避免, 包括原投资者的追加投资和其他投资者参与的联合投资。风险投资家在金融界有广泛的联系和资金来源, 他们策划不同的融资方式如股权和债务, 不同的融资成本和投资附加条件, 不同的投资证券工具, 来满足企业不同阶段的实际资金需要, 让投资方和风险企业在利益、风险分配上达到平衡, 使双方满意。风险投资家还义不容辞地承担帮助企业上市和实行其他投资变现策略, 以及相关资产重组的工作。

风险投资家具有财务管理方面的专长, 对财务报表的审核十分严格、敏锐和频繁。通常要求风险企业提供财务月报, 尤其是投资后的前两年, 强调财务报表制作的精确性、有效性和规范性、实效性, 不允许拖延财务报表。风险投资家要求企业财务作出敏感性分析来预测风险和收益分配, 并严格控制预算费用支出, 比其他融资方式更严格, 与风险投资中的分段投资策略是相符的。

三、挑选和更换管理层

风险投资家不仅仅熟悉一个或几个行业的市场信息和技术发展, 也熟悉这些行业的创业家或经理人才, 与他们保持密切关系, 甚至平时选聘这些人为候选的风险企业管理层。当风险投资家投资某个新企业时, 往往选聘这些专业人才与新公司的创业家一起组建一个强有力的管理层, 使之至少具有4个方面的专业人才:技术开发、生产运作、营销和财务管理。当企业进展与预期计划相差太远时, 风险投资家会从各方面找原因, 包括人事问题, 在必要时更换管理层, 尤其是更换CEO, 这是由于风险投资家在董事会有足够的权力来实施他们的意志, 保护投资者利益。

摘要:风险投资过程中的管理监控是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的管理参与、咨询和监控, 是减少投资风险、确保预期的投资收益率的重要手段, 也是风险投资区别于其他融资投资方式的重要标志。风险投资家参与风险企业经营管理主要的工作有:组建董事会, 策划追加投资, 监控财务业绩, 制定企业发展策略和营销计划, 挑选和更换管理层等。

关键词:风险投资,风险企业家,风险企业,管理监控

参考文献

[1]成思危:成思危论风险投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焦方义刘春燕:中国风险投资市场体系研究[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3]蔡莉杨如冰:风险资本市场的生成与演进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4]李松涛俞自由:推动风险投资发展政策手段的分析[J], 软科学.2005, (3)

五领域重点监控金融风险(定稿) 第2篇

2013-06-26中国证券报

针对银行不良贷款反弹的问题,银监会办公厅副主任刘宏宇25日在上海表示,今年不良贷款有所反弹,但银行资产质量整体稳定,风险可控,未来不良贷款不会出现大幅波动。银监会不只看不良率这一个指标,而是在5个领域对银行和金融领域风险进行重点监控、防控。

第一个领域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首要的措施是严格控制总量风险,基本的导向是“保在建、压重建,控新建”,严把新增贷款的准入标准。第二个措施是优化存量平台贷款的结构。第二个领域是房地产贷款。继续督促银行执行差别化房贷政策,积极支持居民购买首套房。截至一季度末,全国主要20家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中95%都是首套房贷款。银监会近期也关注到一些风险点,例如用消费贷款购买住房。

第三个领域是理财产品。银行现在正在规范理财业务,压低投向非标准债权资产的比例和规模。同时,所有的银行业机构新发行的理财产品必须通过相关系统进行登记。

第四个领域是产能过剩,主要是配合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密切关注并积极化解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国家调整行业结构调整时暴露的风险。

商业银行的法律风险监控制度探析 第3篇

摘 要: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发展体系中的主体,其稳定发展对于平衡我国金融市场秩序以及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法律风险。本文从商业银行发展实际出发,以商业银行面临的法律风险为例,对如何构建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监控制度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希望为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提供积极借鉴。

关键词: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监控制度

0 引言

商业银行面临的法律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阻碍,商业银行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法律风险监管体系和制度,有效防范法律风险。但是就目前商业银行法律风险防范实际而言,各大商业银行对于法律风险的发现、评估以及计量缺少有效的防范方法,关于法律风险的认识以及防范还是停留在定性的层面上。而在商业银行金融业务逐渐繁荣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已经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向。其中,建立法律风险监控制度就是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一个体现。

1 我国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监控制度体系的构建

1.1风险管理委员会、总法律顾问与风险总监制度

风险管理委员会、总法律顾问与风险总监制度作为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的监控中心,对商业银行法律监控具有主导性的作用,但是这三个部门是相互独立存在的,在不同的制度约束以及管理模式运行中,这三个制度分别发挥着各自的效力,风险管理委员会、总法律顾问与风险总监制度中的管理人员一般是从商业银行的董事会以及高层管理人员中进行选拔。

2006年,《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正式出台,要求“风险管理委员会”需要在一些满足相关条件的企业中设立,同时,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管理主要是由该企业的最大股东进行负责[1]。至此,风险管理委员会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风险管理过程中所必须设立的一个管理机构,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发现、评估以及计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相比风险管理委员会,总法律顾问产生的时间比较长,总法律顾问于2002年在一些企业进行试点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风险总监制度则主要是针对商业银行系统进行设立的,主要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进行全面的把握,重点对商业银行的业务风险进行管理。

因此,以上三个机构的设立将为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的全面监控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以及机构支撑,对于一些大中型商业银行而言,关于法律风险的全面监控更是极其关键,能够帮助商业银行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1.2外聘律师制度

商业银行一方面需要对法律风险的全面监控制度进行协调,另一方面作為一个盈利性的机构,商业银行也需要对法律风险的监控成本进行考量。而外聘律师制度的建立主要就是出于法律风险监控成本的考虑[2]。同时,商业银行不同于一般企业,其主要经营特点是高负债经营。因而,多数商业银行都在其内部设立了专门的法律部门,同时外聘律师提供有关法律支持。这一操作模式的出现以及实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商业银行面临的潜在法律风险,但是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外聘律师制度。然而,外聘律师使用过程中的规范性以及安全性不足,也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埋下了风险。

因此,作为现代企业,商业银行在使用外聘律师时,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外聘律师制度加以规范,明确规定外聘律师标准、外聘律师主要职责、外聘律师聘用程序、外聘律师费用以及期限、外聘律师主管部门等各个方面的规范,从而严格控制外聘律师的工作流程,提升外聘律师法律风险监控的效益,从而进行科学的法律风险监控决策,促进商业银行有效抵御法律风险。

1.3法律风险授权制度

一般商业银行内部都设有相应的法律部门,而法律部门的职责以及权限需要进行明确,以此提升商业银行内部法律部门工作的效益。而法律风险授权制度就是针对商业银行内设法律部门而设立的,通过对商业银行纵向法律部门以及横向法律部门的监督和控制,建立系统化、科学化的法律风险决策制度。授权制度的类型十分多样,常见的商业银行的授权制度主要包括财务授权制度、负责人授权制度等,而风险授权制度则比较少见,多数商业银行都没有设立风险授权制度。

因此,为了更好的监控商业银行的法律风险,需要建立健全法律风险授权制度,对商业银行内部法律部门的职责以及权限进行明确,减少法律部门误操作的法律风险,建立完善的授权制度。

1.4法律风险识别、评估、计量与处置制度

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监控制度构建的根本目的是使得有关法律人员能够对商业银行面对的法律风险进行准确、科学的发现、评估以及计量,同时制定预防法律风险的措施。因此,法律风险识别、评估、计量与处置制度对于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监控制度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

商业银行所面对的法律风险跟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相比,其受到的重视度并不高,因此,商业银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对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视度、建立法律风险识别、评估、计量与处置制度[3]:

第一,商业银行可以向国外先进的金融机构学习法律风险监控理念以及手段,同时引入相关的法律风险监控人才,建立法律风险监控队伍。

第二,商业银行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以及经验自行开发法律风险监控技术,提升自身风险监控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同时探索出一条属于自身发展以及具有自身特色的法律风险识别、评估、计量与处置制度。

第三,培育商业银行法律文化,提升商业银行法律氛围,推动法律风险健康制度的建立以及完善。

2 结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监控制度的构建需要从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总法律顾问与风险总监制度、外聘律师制度、法律风险授权制度、法律风险识别、评估、计量与处置制度等方面促进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监控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以此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有效应对一系列的法律风险,从而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繁荣以及稳定,真正发挥法律制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亚.浅析商业银行的法律风险[J].金融与法.2010,(2):45-46.

[2]赵燕.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金融语法.2012,(8):44-46.

风险监控 第4篇

在风险监控过程中,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风险控制措施, 都很难将风险完全消除。而且, 原有的风险消除后, 还可能产生新的风险。因此, 项目进行过程中, 定期对风险进行监控就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其目的是考察各种风险控制行动产生的实际效果、确定风险减少的程度、监视残留风险的变化情况, 进而考虑是否需要调整风险管理计划以及是否启动相应的应急措施等。

1 输变电工程项目风险监控

1.1 风险监控的主要工具和技术

1.1.1 核对表

在风险识别和评估中使用的核对表也可用于监控风险。

1.1.2 定期项目评估

风验等级和优先级可能会随项目生命周期而发生变化, 而风险的变化可能需要新的评估或量化, 因此, 项目风险评估应定期进行。实际上, 项目风险应作为每次项目团队会议的议程。

1.1.3 挣值分析

挣值分析是按基准计划费用来监控整体项目的分析工具。此方法将计划的工作与实际已完成的工作比较, 确定是否符合计划的费用和进度要求。如束偏差较大, 则需要进一步进行项目的风险识别、评估和量化。

1.1.4 附加风险应对计划

如果该风险事先未曾预料到, 或其后果比预期的严重, 则事先计划到的应对措施可能不足以应对之, 因此有必要重新研究应对措施。

1.1.5 独立风险分析

项目办公室之外的风险管理团队比来自项目组织的风险管理团队对项目风险的评估更独立、公正。

1.2 项目风险监控的内容

项目风险管理计划实施后, 人们的风险控制行动必然会对风险的发展产生相应的效果, 其过程是一个不断认识项目风险的特性及不断修订风险管理计划和行为的过程, 对这一过程的监控,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2.1 评估风险控制行动产生的效果

1.2.2 及时发现和度量新的风险因素

1.2.3 跟踪、评估残余风险的变化和程度

1.2.4 监控潜在风险的发展、监测项目风险发生的征兆

1.2.5 提供启动风险应变计划的时机和依据

1.3 项目风险的跟踪检查

跟踪风险控制措施的效果是风险监控的主要内容, 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采用风险跟踪表格来记录跟踪的结果, 然后定期地将跟踪的结果制成风险跟踪报告, 使决策者及时掌握风险发展趋势的相关信息, 以便及时地做出反应。

1.4 项目风险的重新评估

无论什么时候, 只要在项目风险监控的过程中发现有新的风险因素, 就要对其进行重新估算。除此之外, 在风险管理的进程中, 即使没有出现新的风险, 也需要在项目的里程碑等关键时段对风险进行重新估计。

项目风险跟踪的结果需要及时地进行报告, 报告通常供较高层次的决策者使用。因此, 风险报告应该及时、准确并简明扼要, 向决策者传达有用的风险信息, 报告内容的详细程度应按照决策者的需要而定。编制和提交风险跟踪报告是风险管理的一项日常工作, 报告的格式和频率视需要和成本而定, 有时也可将项目管理报告合在一起。没有固定的必要, 但应该作为风险管理计划的一部分在事先进行统一的考虑。

2 输变电工程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2.1 项目风险预防

2.1.1 有形手段

工程法是一种有形的手段, 此法以工程技术为手段, 消除物质性风险威胁。例如, 为了防止高空坠落物伤人, 在建筑时周围设置的防护网;开挖深基础坑时为防止塌方伤人, 在周围设置护坡挡土墙等等。工程法预防风险有多种措施。

1) 防止风险因素出现;

2) 减少已存在的风险因素;

3) 将风险因素同人、财、物在时间和空间上隔离。

工程法的特点是, 每一种措施都与具体的工程技术设施相联系, 但是不能过分地依赖工程法。首先, 采取工程措施需要很大的投入, 因此决策时必须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其次, 任何工程设施都需要有人参加, 而人的素质起决定性作用;最后, 任何工程设施都不会百分之百的可靠, 因此工程法要同其他措施结合起来使用。

2.1.2 无形手段

1) 教育措施;

2) 程序措施。

2.2 减轻项目风险

通常情况下把项目风险控制的行为称为“风险减轻”, 包括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或控制风险的损失。在某些条件下, 采用减轻风险的措施可能会收到比风险回避更好的技术经济效果。如果你能了解风险的来源和环境情况, 就能更容易地选择风险减轻措施。虽然风险的影响有时很难估计, 但有效的风险识别仍然是非常有用的, 对于不是十分明确的风险, 要将其减轻, 困难是很大的。在制定减轻风险措施前, 必须将风险降低的程度具体化, 即要确定风险降低后的可接受水平。风险降低要达到什么目标, 这主要决定于项目的具体情况、项目管理的要求和对风险的认识态度。

2.3 回避项目风险

在完成了项目风险分析和评估后, 如果发现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很高, 而且可能的损失也很大, 又没有其他有效的对策来降低该种风险, 这时应采取放弃项目、放弃原有行动计划或改变目标的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风险回避。从项目风险管理的角度看, 风险回避也就是拒绝承担风险, 这是一种最彻底的消除风险的方法。虽然工程项目的风险是不可能全部消除的, 但借助于风险回避的一些方法, 对某一些特定的风险, 在它发生之前就消除其发生的机会或可能造成的损失还是有可能的。

2.4 转移项目风险

项目风险转移是进行风险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 当有些风险无法回递、必须直接面对, 而以自身的承受能力又无法有效地承担时, 项目风险转移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选择。必须注意的是, 所谓风险的转移, 是通过某种方式将某些风险的后果连同对风险应对的权力和责任转移给他人。转移的本身并不能消除风险, 只是将风险管理的责任和可能从该风险管理中所能获得的利益移交给了他人, 工程管理者不再直接地面对被转移的风险。特别要注意的是, 某些在业主看来较大的风险, 其他方可能认为风险较小或者根本不是风险, 甚至可能从风险管理中受益, 风险转移并不是纯粹地向他人转嫁风险。在工程建设过程中, 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众多, 工程项目的管理者不可能样样自己面对。因此, 适当、合理的风险转移是合法的、正当的, 这是高水平管理的体现。

2.5 接受项目风险

接受项目风险也是应对风险的策略之一, 它是指有意识地选择承担风险后果。觉得自己可以承担损失时, 就可用这种策略。如承包输电线路工程项目时, 通道环境风险是随时存在的, 为了达到项目目标要求, 往往支出超过通道费用, 但这种风险就是承建商可能接受的。

2.6 应急项目风险

对于输变电工程项目, 由于项目的复杂性, 项目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 为了保证项目预定目标的实现, 有必要制定项目应急措施即储备风险。所谓储备风险, 是指根据项目风险规律事先制定应急措施和制定一个科学高效的项目风险计划, 一旦项目实际进展情况与计划不同, 就动用后备应急措施。项目风险应急措施主要有费用、进度和技术三类。

3 结束语

总之, 输变电网建设工程项目作为电力行业先行企业的基建单位更需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 全面提升安全组织管理素质, 提高工程质量管理, 增加顾客满意程度, 实施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 降低和控制广大职业安全卫生风险, 实现与国际先进安全管理体系接轨, 向运行单位移交可靠、安全、优质、环保的电力基建项目。

参考文献

[1]王卓甫.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2:12-35.

强化财务监控机制 防范财务风险 第5篇

中国经济已迈入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企业经营发展将面临众多挑战,其中企业时刻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财务风险,本文侧重分析了大中型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问题及其现状,并提出了加入WTO以后中国大中型企业强化财务监控机制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

作 者:吴健 刘再明 作者单位:吴健(中南大学,研究生院,湖南,长沙,410077)

刘再明(中南大学,铁道校区数理力学系,湖南,长沙,410077)

风险监控 第6篇

【关键词】电网监控;远方操作;风险;防范措施

一、引言

“三集五大”建设体系下,调度实行调控一体化的“大运行”模式,依托电网调度设备监控技术,兼顾设备集中于设备运维模式的适应性,按照变电站整站集中监控的原则,在各级调控中心实现电网调度运行与输变电设备集中监控的集约融合。远方操作仅涉及单一断路器的分合闸指令,操作行为较为简单,但是由于调度运行与设备运行业务的集约融合使电网监控员远方操作范围急剧扩大、操作环境复杂多变,我们有必要对调控一体化后的断路器的远方操作风险加以关注、梳理与防范,有效杜绝监控员误操作事故。

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下远方操作存在安全风险

1.电网监控员业务范围扩大,对电网系统和设备不熟悉,岗位适应能力降低。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下,地区电网监控员管辖电网范围延伸到地区各县,变电站数量成倍增加。本人所在的监控班就承担着十堰地区7座220千伏变电站、38座110千伏变电站和城区一座10千伏开关站的集中监控任务。目前,该地区郧县、房县、郧西、竹山、竹溪、丹江等六县设备调管权也正逐步移交市公司,造成DF8003E调度监控系统内变电站数量众多、设备繁杂、布局紧密。部分监控人员不能快速适应,对地区电网的系统接线方式不尽了解,如果涉及几个变电站同时操作,一旦发生误操作,社会负面影响力更大。

2.远方操作不便于主动识别危险源,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不够而导致误操作。单一断路器远方操作行为简单容易引起监控员思想麻痹,也缺乏作业环境的直观提示,大大降低操作人员对自身操作错误的感知力。在监控员远方操作设备失败或运维人员操作过程中要求监控员配合进行开关遥控验收,很容易出现同一调度指令由监控员和运维人员共同负责完成的“混合操作”,增加安全风险,一旦出现事故,事故责任追查不清。

3.自动化系统异常故障导致监控系统与现场实际设备不一致,影响监控员正确判断或无法正常操作。断路器未通过调控中心自动化验收,监控员远方操作断路器发生误分合断路器。自动化通道、设备异常,造成监控机与开关实际位置不一致,遥测遥信不正确,影响监控员正确判断。若该变电站较远,运维人员到站检查时间过长影响正常特别是事故或保电任务下的紧急操作,如果监控员操作权移交困难,不仅威胁电网安全,还严重影响到社会政治安全稳定

4.AVC控制调整不适,智能闭锁功能尚未发挥作用。当AVC控制策略设置不当,导致AVC动作行为不正确,电容器错误动作;用电低谷时段,220kV主变高压侧向系统大量倒送无功,人工断开电容器后未及时人工闭锁,AVC在动作区内立即再次投入该电容器,远小于5分钟的放电时间,剩余电荷较高,损坏电容器设备。远方数据不刷新或刷新缓慢,在用户冲击负荷的影响下,特别是无功负荷波动较大下引起AVC多次动作,变压器连续调整电压后又出现回调现象,主变分接开关频繁动作,增加调压机构损坏程度,调压回路二次空开跳闸现象频繁发生,人为增加运维检人员工作量,影响到无功电压调节设备可用率。

5.电网异常运行预控措施不到位。未开展电网紧急事故下的预控演练,一旦发生主变低压总柜发热异常,监控员容易对连接于该一母线上数台电容器/电抗器同时操作,容易导致系统电压遥测或波动值越限,直接影响电压无功考核指标,使电网处于安全临界状态。

6.“大运行”模式下,调控人员一体化是实现减员增效、提高调度人员综合素能的必然趋势,但在尚未实现调控人员一体化的现阶段,监控班人员配置明显不足,缺员问题严重。日常工作中遇有多站自动化信息验收、运维站任务传达、信息核实问询等多项工作同时进行,特别在无功电压调整的高峰时段,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断路器远方误操作。根据多年运行经验,此类原因导致的误操作占有比重较大。

三、远方误操作断路器的防范措施

通过对监控员远方操作风险分析,本人总结出以下防范措施:

1.提高监控员调控一体化模式下的安全忧患与大局意识,规范操作行为。坚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增强电网监控员的安全服务意识,主动将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上升到社会政治稳定的高度上。认真学习《安规》、《两票三制》及《现场运行规程》。远方操作断路器前能利用远程遥视系统对变电站现场作业环境进行安全辅助检查,主动识别危险源,及时与运维人员进行人员与设备健康状况确认,做好危险点分析及预控,严格执行操作监护制度,同一调度指令必须由受令操作单位执行,杜绝监控员与运维人员的混合操作。规范设备间隔图管理,确保双重名称正确,字体大小合适,对操作频繁的电容器名称编号使用专用红色,增强对监控员的视觉提醒。操作断路器在设备间隔图内进行。使用个人专用密码,个人密码保密。操作时注意力专注,禁止做与操作无关的事情。远方操作结束,应通过监控系统确认设备状态指示、遥测、遥信等变化正常并与通知运维人员现场检查确认。遇有临时交叉任务较多时,应根据轻重缓急,适当延缓其他工作,必要时寻求监控班长对其他工作任务的临时支援,配备足够电网监控人员,坚决杜绝断路器远方误操作。

2.熟悉运行监控制度,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技能,适应调控一体化人员要求。。要求监控员认真学习《国家电网公司调控机构设备集中监控管理制度》等四项通用制度,熟悉《电网调度规程》、《变电站现场运行规程》,自觉进行安全操作,提高自身业务技能,避免因监控员与运维人员发生政策争议而影响或延误操作。坚持开展调控人员定期深入变电站双基培训活动,熟悉变电站现场设备,积极参加事故预想与应急演练,提高监控人员对电网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增强电网大局意识,努力提高监控员综合素能,着力推进调度与监控人员之间的岗位轮换,为实现调控人员一体化奠定良好基础。

3.加强运行管理,提高监控运行工作水平。开展三集五大新模式下运行管理制度的讨论和修订,及时消除监控员与相关部门的争议点,以适应新形势下电网监控员远方操作要求。

4.更新现有落后的自动化设备,提高自动化技术水平,确保自动化设备及通道处于良好状态。提高变电站设备健康水平,提高监控员远方操作的正确性。

结束语

随着“调控一体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各变电站隔离开关、接地刀闸、保护装置切区调整也将逐步纳入监控班日常操作范围,监控员的工作任务将成倍增加,安全面临的风险也更大。希望通过本文,能有效肃清人为责任的远方操作断路器不安全的外部环境,激发更多电力同行对电气设备远方安全操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坚决杜绝电网误操作,确保电网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张全元.变电运行现场技术问答.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建筑工程项目投资风险监控 第7篇

关键词:项目风险,风险监督,风险处理,风险监控

1 概述

建筑工程项目投资风险监控就是跟踪已识别的风险,监视残余风险,识别新出现的风险,修改风险管理计划,保证风险计划的实施,并评估风险减轻的效果。它伴随着整个项目实施过程,包括风险监督和风险控制两层含义。

2 建筑工程风险投资监督和控制

不管预先计划好的策略和措施是否付诸实施,风险监督都一日不可缺。如果发现已做出的决策是错误的,就一定要尽早承认,及时采取纠正行动。风险控制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减小损失幅度而采取的风险处置技术,以改变项目管理组织所承受的风险程度。

为了控制工程项目的风险,美国学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根据风险因素的特性,采取一定措施使其发生的概率接近于零,从而预防风险因素的产生;减少已存在的风险因素;防止已存在的风险因素释放能量;改变风险因素的空间分布,从而限制其释放能量的速度;在时间和空间上把风险因素与可能遭受损害的人、财、物隔离;借助人为设置的物质障碍将风险因素与人、财、物隔离;改变风险因素的基本性质;加强风险部门的防护能力;做好救护受损人、物的准备。这些措施有的可用先进的材料和技术达到,此外,还应有针对性地对实施项目的人员进行风险教育以增强其风险意识,还应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以控制因疏忽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 建筑工程项目投资风险监控的地位和意义

3.1 建筑工程项目投资风险监控的地位

建筑工程投资风险监控,从过程的角度来看,处于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流程的末端,但这并不意味着项目风险控制的领域仅此而已。实际上,建筑工程项目投资风险监控是建筑工程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对投资风险识别、分析和应对等投资风险管理的继续;另一方面通过投资风险监控采取的活动和获得的信息也对上述活动具有反馈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建筑工程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的动态过程。正因为如此,投资风险管理应该面向项目风险管理全过程。它的任务是根据整个项目风险管理过程规定的衡量标准,全面跟踪并评价风险处理活动的执行情况。缺乏建筑工程项目投资风险监控的风险管理是不完整的风险管理。

3.2 建筑工程项目投资风险监控的意义

建筑工程项目投资风险监控是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建筑工程项目投资风险监控中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适应建筑风险投资情况的变化。根据风险的有关定义可知,风险的存在是由于不确定性造成的,即人们无法知道将来建筑工程项目发展的情况。但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的进展和时间的推移,这种不确定性逐渐变得清晰,原来分析处理的风险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建筑工程项目投资风险需要随时进行监控,以掌握风险变化的情况,并根据风险变化情况决定如何对其进行处理。

(2)有助于检验已采用的风险处理措施。已采取的风险处理措施是否适当,需要通过风险监控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若发现已采取的处理措施是正确的,则继续执行;若发现已采取的处理措施是错误的,则尽早采取调整行动,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适应新的风险,需要进行风险监控。采取风险处理措施后,建筑工程项目投资风险可能会留下残余风险或产生以前未识别的新风险。对于这些风险,需要进行风险监控以掌握其发展变化情况,并根据风险发展变化情况决定是否采取风险处理措施。

4 建筑工程项目投资监控方法

建筑工程项目投资风险监控还没有一套公认的、单独的技术可供使用,其基本目的是以某种方式驾驭风险,保证项目可靠、高效地完成目标。由于项目风险具有复杂性、变动性、突发性、超前性等特点,风险监控应该围绕项目风险的基本问题,制定科学的风险监控标准,采用系统的方法,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做好应急计划,实施高效的项目风险监控。风险监控的方法不如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估方法成型,但是在实践中确实形成了一些监控方法,这些方法大都是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其他方面方法加以借鉴而使用。在建筑工程项目投资风险监控中,常见的方法主要有:

4.1 审核检查法

审核检查法是监控风险的首选方法,该法用于项目的全过程,从项目建议书开始,直至项目结束。项目建议书、项目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规格要求、项目的招标文件、设计文件、实施计划、必要的实验等都需要审核。审核时要查出错误、疏漏、不准确、前后矛盾、不一致之处。审核还会发现以前或他人未注意或未想到的地方和问题。审核会议要有明确的目标,提的问题要具体,要请多方面的人员参加。参加者不要审核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工作。审核结束后,要把发现的问题及时交代给原来负责的人员,让他们马上采取行动予以解决。问题解决后要签字验收。检查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而不是在项目告一段落时进行。检查是为了把各方面来的反馈意见立即通知有关人员,一般以已完成的工作成果为对象,包括项目的设计文件、实施计划、实验计划、在施的工程、运到现场的材料设备等。

4.2 偏差分析法

这是一种测量预算实施情况的方法。该法将实际上已完成的项目工作同计划的项目工作进行比较,确定项目在费用支出和时间进度方面是否符合原定计划的要求。该法计算、收集三种基本数据:计划工作的预算费用、已完工作实际费用以及已完实际工作量。按照单位工作的预算价格计算出的已经完成实际工作量的费用,称为已完工作预算费用。

5 建筑工程项目投资风险监控的实施

风险管理框架下的监控职能 第8篇

一、监控职能的演变

内部控制的发展经历了内部牵制理论阶段、内部控制系统理论阶段、内部控制结构理论阶段、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阶段, 最后发展到企业风险管理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 内部控制结构中没有涉及到监控。1992年9月COSO委员会开创性的提出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概念, 将内部控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五要素。第一次正式在内部控制框架中引入了“监督”, 此时监控限于对内部控制的监督, 它是由适当的人员, 在适当、及时的基础上, 评估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的过程。

2004年10月该委员会颁布的新COSO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简称ERM) 将企业风险管理分为八个要素, 分别为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 将监控的职能定义为:随时对风险管理各构成要素的存在和运行进行全面评估, 并报告风险管理的缺陷。

在ERM的背景下, 2006年6月我国国资委颁布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提出的风险管理五项基本流程中的最后一项流程即为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至此, 监控职能从无到有, 从监控内部控制发展到监控风险管理。

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下, 监控的职能不再局限于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进行监督, 而是以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大决策、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为重点, 对内部环境的把握、风险信息的收集、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系统与沟通渠道进行监督和评价, 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检验, 根据变化情况和存在的缺陷及时对风险管理加以改进, 对监控结果及时报告。

二、监控的分类

1. 按监控的主体分类

按监控的主体分类, 监控可以分为风险管理机制各层级的自我监控和内部审计部门或者外部专业机构的评价。

风险管理部门的自我监控由负责一个特定单元或职能机构的人员对与其活动相关的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和监督。要求这些单元或职能机构从自身目标出发参考更高级目标进行分析, 集中发现关于重大风险、重大事件、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的风险管理的缺陷, 并提出改进方案, 并向上一级提交。自我监控的开展小到一个业务流程或职能部门, 大到分部直至总部, 各开展单位定期将自我监控结果层层上报, 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对自我监督结果进行汇总并上报董事会。

内部审计部门或者外部专业机构的评价是指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委员会的支持下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监控, 或者审计委员会通过聘请具有相当资质的外部专业机构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进行评价, 在这种情况下, 内部审计部门应给予积极的配合。其监控内容相对于前者较为宏观, 详细评价往往采用抽样的方法, 包括了解组织和行业的发展情况和趋势, 把握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和优势, 检查对战略风险的把握是否准确;弄清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 检查各层级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抽样检查风险初始信息的收集是否全面;抽样检查风险的识别是否及时;抽样检查风险评估是否合理;抽样检查风险应对技术的选择是否合理;监督并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评价风险应对方案的实施效果;检查风险信息是否准确;评价风险监控报告制度是否恰当;评估与风险管理有关的管理薄弱环节, 并与管理层、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讨论等。

前者是风险管理机制内部的自我监控, 后者是独立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外部监控。两者有不同的实施主体、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报告渠道。前者由业务单元、职能部门、各分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进行自查, 并上报董事会。后者是对前者的再监控或评价, 向董事会独立客观的发表意见并提供中肯的建议, 两者缺一不可。

2. 按监控的时间分类

按监控的时间分类, 监控活动可以分为持续监控和个别评价, 两者也可结合起来进行。

持续监控是指贯穿于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与常规管理工作中的监控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的活动, 包括定期的检查活动、变量分析、压力测试、以及比较、调节和其他的常规活动。个别评价是指采用一个全新的观点直接关注整个企业或单个项目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的评价活动。个别评价提供了一个考察持续监控程序有效性的机会。

三、COSO报告下的监控报告

1. 报告的分类

监控报告分为正式报告和非正式报告。正式报告是指由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提交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以及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支持的内部审计或外部专业机构出具风险管理评价报告。非正式报告是指在出具正式报告过程中的监控或评价信息的载体, 如业务单位或职能部门向上级提交的自查报告。非正式报告由上级为下级规定报告规范。具体程度各不相同, 通常在组织中的层级越低内容就越详细。非正式报告规范有一定的灵活性, 但必须保证其可靠性。

2. 监控报告的内容与格式

正式报告内容必须包括工作现状、缺陷和提出建议三部分。格式要求规范, 最好有固定的格式。定期报告内容比较固定, 专项监控的内容比较灵活, 如应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的要求对某些重大缺陷、重大风险的管理工作进行的专项评价。

3. 监控报告路线

自我监控的报告路线一般是:业务单位或职能部门对自身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自我检查, 上报上一级管理层;各层级逐级上报直至各部门首席主管, 并由其汇总向风险管理部门上交。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从整体上结合自身工作撰写正式的工作报告, 并定期送交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及首席执行官;之后由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向内部审计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出具评价和建议报告。

内部审计部门或外部专业技术机构进行的监控, 由其直接提供给董事会或内部审计委员会。并会同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及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学习和讨论。

4. 反馈报告

监控报告的主要目的在于报告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缺点和薄弱环节, 并提供建议, 其作用是促使风险管理机制的各层级、各部门、各单元根据监控结果改进风险管理工作, 企业必须对后续改进工作进行跟踪, 跟踪的结果就是形成反馈报告。反馈报告有利于促进监控报告中的建议的执行, 也可以有效检验建议的合理性。企业可以通过书面报告、会议讨论等形式进行反馈, 并形成档案文件。

监理实施过程风险和监控方法研究 第9篇

关键词:监理,风险,监控

工程建设项目是一种非常规性、非重复性和一次性的任务, 通常有确定的目标和确定的约束条件。工程建设项目在其进行过程中, 往往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 具体施工人员经验的局限性, 不正常的人为因素干扰, 使得建设活动本身必然具有一定的风险。作为建设其中一方的建设监理, 必须积极主动应对各种风险。

1 监理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1.1 来自工程项目自身的风险[1]

建设项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 监理风险和项目风险是密不可分的。工程建设监理的中心任务是控制工程项目目标, 也就是控制合同所确定的投资、进度和质量目标。建设项目的风险因素和风险承担主体如表1所示。

1.2 业主方和施工方带来的风险

我国建设领域, 业主处于核心地位。不少业主利用这种有利地位, 在监理过程中随意扩大监理工作范围及工作深度, 把建设工程的质量责任和一部分风险转移到了监理企业身上。工程承包单位转包及违法分包工程, 操作人员素质低, 监理人员被迫成为施工方的技术员。

1.3 监理工程师行为责任风险[2]

监理工程师违反、超越监理委托合同规定的职责义务, 未能正确或严格履行监理合同中规定的职责, 在工作中发生失职行为, 造成了工程上的损失, 就可能因此承担相应的责任。由于监理人员自身工作技能的局限, 监理工作可能并不一定能取得应有的效果。监理检测装备较差, 某些工程上的质量问题不一定能够及时发现。监理人员职业道德风险。监理工程师处理问题必须客观、公正, 在工程利益和社会公众的利益相冲突时, 优先服从社会公众的利益。在监理工程师利益和工程利益不一致时, 必须以工程的利益为重。

1.4 监理单位管理不规范带来的风险

业主盲目压低监理费的现象, 造成监理单位高素质人员流失很多, 不得不使用外聘人员, 岗前培训不足, 工作经验不连续, 人员流动性大。

监理资料档案管理松懈。监理资料是监理工作的原始记录, 是评定监理工作、界定监理责任的证据, 监理资料档案是非常重要性的。监理资料档案记录保管不当也是监理风险的重要来源。

1.5 监理企业和监理人员的信用风险管理是监理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

有关政府部门对以下处罚如:资质吊销、降级消除等应及时记入信用档案, 在监理招标时作为评标的依据。

2 风险监控[2,3]

建设项目的实施是一动态的过程, 风险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监理人员针对建设项目的目标进行风险监控, 可以有效地降低监理风险。对建设项目的进度、质量和费用三大目标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分别进行监控。

2.1 风险监控的内容

工程项目风险监控不能仅停留在关注风险的大小上, 还要分析影响风险事件因素的发展和变化, 具体风险监控的内容包括风险应对措施是否按计划正在实施。风险应对措施是否如预期的那样有效, 收到显著的效果, 或者是否需要制订新的应对方案。对工程项目建设环境的预期分析, 以及对项目整体目标实现可能性的预期分析是否仍然成立。

2.2 风险监控的方法

2.2.1 横道图法

横道图, 是一种最简单并运用最广的计划方法。可以用横道图法监视局部工程进度情况, 通常横道图的表头为工作及其简单说明, 项目进展表示在时间表格上, 时间单位可以为小时、天、周、月等。根据要求, 工作可以按照时间先后、责任、项目对象、同类资源等进行排序。

利用横道图进行进度控制时, 可将每天、每周或每月实际进度情况定期记录在横道图上, 用以直接地比较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 检查实际执行的进度是超前、落后, 还是按计划进行。若通过检查发现实际进度落后了, 则有可能存在工程项目的进度风险。

2.2.2 垂直图表法

垂直图表法是空间-时间图表的一种形式, 它适宜于表示连续的、在一线段上的工作进度的规划和控制。垂直图表法横坐标表示按比例的建筑工程线段, 纵坐标是时间, 并已去除了非工作时间。每项工作在图中用线条表示, 图中线条不能交叉。

2.2.3 S形曲线和香蕉曲线比较法

S形曲线是一个以时间为横坐标, 纵坐标表示任务量完成情况的图形。单位时间的资源消耗, 通常是中间多, 两头少, 即资源的前期消耗少, 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加, 在某一时间达到高峰值后减少直到工程完成。任务量累加后形成一个S形曲线。通过对比计划S形曲线与实际S形曲线, 可以判断进度拖后或超前的时间, 工程量的完成情况。

香蕉曲线是由两条S形曲线组成的, 一条是根据最早开始工作时间绘制的, 一条是根据最迟开始工作时间绘制的。某时刻两条曲线相对应的工程量完成情况不同。

2.2.4 挣值分析法

挣值分析法是将完成实际工程费用与已完工程计划费用相比较, 确定工程投资的偏差, 将拟完工程计划费用与已完项工程计划费用进行比较, 判断工程进度的偏差。

3 结语

通过风险监控的方法, 监理人员及时将工程项目风险的发生情况与预期的状态相比, 判断风险因素发生了什么变化。对风险因素的发展变化作出分析判断, 识别有可能发生的风险, 做到防患于未然, 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监理风险。

参考文献

[1]丁士昭.工程项目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5.

[2]王卓甫.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 2002.

电力安全风险体验中心监控系统设计 第10篇

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的重中之重,拥有一流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的员工是确保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电力企业职工大多数是在岗位上通过帮传带和培训等方式来实现自身技术和素质的提升,这种学习方式缺乏真实感、事故预期感和体验感,员工无法预计到他的不安全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电力安全风险体验中心为一线操作人员提供操作效果模拟体验环境,在保证操作人员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加深感性认识,使操作人员掌握操作规范,提高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电力安全风险体验中心监控系统是由数据采集、监控设备和体验效果模拟器等三部分组成的计算机实时监测系统。

现场传感器检测出体验操作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安防用品状态,以及操作后的设备状态,将操作过程用一组状态序列表示。状态信息通过有线传输或无线发射送往I/O模块。I/O模块与控制器间以RS485方式连接,由控制器进行动作类型识别和时序记录,判断是否符合安全操作规范。根据误操作类型,经I/O模块控制体验效果模拟器产生声、光、电等事故效果。控制器与体验室管理计算机用以太网连接。管理计算机完成风险体验室管理职能,下达体验任务、记录操作过程、播放操作示范短片等。为便于多个风险体验室的统一管理,指定一台管理计算机,或设立中心管理计算机,执行任务调度、数据查询、考核指令下发等功能。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以便设备间的接口和功能扩展。

二、信号采集

体验操作过程中将改变工器具及设备的使用状态。检测电路、信号传输电路和I/O模块完成信号采集功能。检测电路将设备状态表示成电量信号。信号传输电路采用有线或无线传输方式将信号送到I/O模块。输入模块为状态信号传输到监测计算机提供输入接口。

(一)状态检测。

系统状态检测用来反映体验人员的操作,例如:(1)检测是否使用了安全带、绝缘手套等安防用品,以及所使用的安防用品是否合格。这些待测对象的状态信号可采用无线传输方式,给每个待测对象分配一个唯一的地址码,由控制器根据地址来识别操作中是否使用了合格品。(2)将PT二次回路保险管座与继电器线圈串联,当保险断开时,线圈失电(PT一次回路须断开,以防反送电)。检验PT二次回路绝缘电阻时,兆欧表显示使用状态,同时使二次回路测试点安装的磁敏接近开关动作。PT接头处放置光敏传感器,检测接头处是否包裹绝缘胶带,以及包裹是否完整。(3)将CT二次回路线圈与继电器线圈串联,当CT断开时,线圈失电。(4)将断路器辅助触点与继电器线圈串联,当断路器有效分离时辅助触点断开,线圈失电。接地刀闸也用辅助触点与继电器线圈串联。跳闸压板可用光电开关、接近开关检测。(5)采用感应式接近开关检测电容器放电操作,并由控制器作放电计时,以判断放电是否充分。用微动开关检测打开开关柜操作。

(二)信号传输。

系统中设备状态信号采用有线传输,安防用品、工具、仪表状态信号采用无线传输。可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传输方式,也可以在接收端软件解码等。

三、体验效果模拟

体验效果模拟器包括放电、触电、爆炸、电弧放电、烟雾、声光报警、语言提示等。

四、主控制器

主控制器接收输入模块传输的设备状态信号,进行动作识别,判断人员操作是否符合规程,输出体验模拟器控制信号。为了使体验系统通用于输电、变电、配电等诸多环节的体验项目。系统控制器包括3个功能模块:输入、逻辑判断和输出。输入模块接受设备状态检测信号;逻辑判断模块综合判断人员操作是否符合规程;输出模块控制体验效果模拟器的实际输出效果。控制器的事件逻辑设定可编程。这样针对各种体验项目,只需事先修改事件逻辑设定。同时,体验效果输出可编程,包括发生时序、持续长度、效果强度、文字显示等。

五、管理计算机

包括体验室管理计算机和风险体验中心管理计算机。使用微型计算机,连接投影仪、打印机等设备,完成设备管理、人员管理、操作记录与 查询、考核、操作规程演示等功能。

摘要:电力安全风险体验中心监控系统用于检测和识别操作人员的各项操作,并判定是否违反安全规范。同时模拟产生声、光、电、烟雾等故障效果刺激惩罚违规的操作人员。系统要满足操作的安全性、检测的实时性、判定的准确性要求。为提高操作体验的现场感,操作检测与信号传输应有一定的隐蔽性,并且故障效果要尽可能逼真。

论高校财务风险监控与防范措施 第11篇

(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加大了资金缺口

高校扩招以来,由于办学规模的增长,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的需求都加大了高校的费用支出。尽管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但是由于财政资源有限,经费不足,目前教育经费紧缺,资金缺口严重,进一步引发高校的财务风险。

(二)高校财务管理不严格问题日益凸显

一直以来高校的收入都是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财务管理不严格,收不抵支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高校财务管理上存在滥消费、重复消费、缺乏节约意识等现象。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管理不严格缺乏管理力度,无形中增加了高校财务风险。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型及呈现的特点

(一)校企引发的连带风险

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高校为了增强自筹收入的能力,以缩小资金缺口。各高校的校办企业加快了走入社会化的步伐。但是由于高校对很多复杂的经济业务的变化缺乏应有的预见性和应变能力,不能及时制定相关的应对措施,而导致投资失败。另外,投资的管理机制也尚不健全,从而导致一些高校的盲目投资和错误投资,从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导致校办企业的破产清算。致使高校蒙受牵连而招致连带责任。

(二)基建工程引发的债务风险

近年来,高校扩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原来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需要。为了适应需要,高校不断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开始扩大校园、建新校舍、大量购置教学设备、引进高层次师资力量、创办二级学院,资金需求不断加大。国家财政投入有限,加上其它的经费来源也无法满足高校当前的发展需要。形成了资金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各高校不得不将目光转向银行贷款,长时期的借款,高校流动资金短缺,对债务管理又缺乏应有的控制和合理的预算,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偿债能力,高校贷款额度扶摇直上。贷款对高校形成的财务风险已日渐显现。

(三)收支结构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目前,在我国,普通高校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教育事业收入和教育事业拨款。前者指向高校学生收取的学费和住宿费,时间跨度为一年;后者指国家定期向高校的财政拨款。而高校的财务支出包括科研教育经费、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设备等。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这些费用支出也不断加大。高校不但要保证日常教学的资金需要,还要有一定的流动资金以应对未知的费用需要。而高校收入远远满足不了高校各项建设的资金需求,导致了收支严重失衡。

(四)政府对高校投入不足的风险

目前我国教育的财政支出以九年义务教育为主。对高校的财政支出严重不足,在这部分财政支出中还有一部分难以真正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高校财务风险。尽管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高校的投入力度,依然没有达到计划的占全国GDP总额的4%,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滞后缓慢,致使高校的资金缺口越来越大,财务风险越来越严重。

三、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大规模扩招,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大规模的扩招,各高校普遍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规模。办学条件的“瓶颈”转变为资金“瓶颈”。由于招生数量的增加,各高校的校舍、宿舍、设备仪器等等教学设施都严重不足,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教育经费有限,难以堵住资金缺口,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很多高校在面对当前的发展机遇的同时,只重视学校的扩张,增加招生的人数,对盲目扩张,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没有很好的认知。资金需求不足的时候,各高校就盲目的向银行举债贷款,数额远远超出了高校的还债能力。

(二)校企所有者缺位,责任无人承担

在校企的经营过程中,由于委托代理层次过多,学校既是委托人,又是代理人,同时还要派出代表作为委托人,造成实际上的所有者缺位。在企业需要对投资等事务做出重大决策时,没有一个可以掌控全局的责任人。一旦投资失败,给企业造成损失的时候,根本无法找到责任承担者。这种风险就全部由负连带责任的高校来承担,致使高校的财务风险加大。

(三)高校财务支出的刚性及收入的季节性

高校财务支出的刚性及收入的季节性,是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客观诱因。大家都知道,高校的教育事业性收入主要集中在新生入学阶段,教育事业拨款是按月拨入的,都具有季节性的特点。而高校的财政支出却是刚性的、均衡的,不具有季节性的特性,而且会受到地域和经济环境等的影响。在经济发达地区,高校财务支出的刚性及收入的季节性之间的矛盾表现的尤为突出。

(四)国家教育财政支出不足

根据中国教育法的规定,国家对高校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和生均公用经费的逐步增长,根据目前的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国家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并不符合这一要求。根本达不到高校收入以“财政拨款为主”的目标。尽管国家一再的加大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但是教育成本也随之增长, 教育经费的增长率一直呈下降趋势, 因此并没有使高校的财务状况有所好转, 如果仅仅依赖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支出, 根本无法解决高校资金短缺的问题, 高校的财务状况将会进一步恶化。

四、防范措施

(一) 加大对高校投资的监管力度, 建立风险责任制

在进行对外投资时, 高校应严格把关, 加大监管力度。不盲目、不冲动, 慎重做好每一笔对外投资。最大发挥高校的资金使用效益, 使高校资金进入良性循环。对校企的管理建立风险责任制, 责任落实到个人。实行成本核算, 规范校企资金管理。风险责任人要本着对国家和学校负责的态度, 提高风险意识, 完善决策程序, 增强法制观念。动脑筋, 想办法, 充分挖掘自身潜力, 整合现有资源, 合理调度资金, 实现投资的有效、有序进行。

(二) 规范高校债务管理、监督机制

当前我国各高校在市场经济不断增长的影响下, 都将向银行贷款作为解决经费不足的重要手段。尽管贷款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高校的资金需求, 用来改善教学设施、条件, 缓解高校财务压力。但高校毕竟与企业不同, 其负债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产生财务杠杆的正效应。鉴于此, 各高校对于举债贷款都应当慎重对待, 规范债务管理制度, 数额适度, 不盲目贷款, 以注重效益为基本原则。做到事前客观预测和分析学校的偿债能力, 确定合理负债规模, 事中灵活控制资金借入和偿还, 优化长短期贷款组合, 在减少财务风险和控制成本支出中找到均衡点。加强监督机制, 建立贷款项目管理责任制, 有效防范债务风险。

(三) 规范管理制度, 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各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 必须制定长期的还贷计划。在向银行贷款的同时, 做好相应的规划, 确定贷款的还款期限长短并计算出最佳的还款期, 确保债务均匀分布。制定科学的还款计划, 将其科学的融入到当期高校的收支中。保持高校收支平衡, 并制定出符合自己本校的财务管理模式, 减小贷款带来的财务风险, 促进高校健康、稳步发展。

(四) 发展多元化办学模式, 增强自筹资金的能力

各高校要发挥人才优势、资源优势, 转变思想观念, 自主创新,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发展多元化办学模式, 提高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例如:各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渠道来筹集资金, 走多元化办学道路。还可以利用高校拥有的专利或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作为投资成本, 换取投资收益。也可以通过建立高校基金会等方式, 来改善当前高校筹资方式的单一化现状。

(五) 政府宏观调控, 加大补贴力度

高等教育事业是国家长期以来的一项公益性事业, 教育经费依然应当以国家投入为主。要想真正解决当前各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 最关键的还在于政府的投入。逐步根据中国教育法的规定按照生均拨款的要求定额拨款, 切实保证教育经费增长率的提高。使国家财政投入与高校当前的发展相适应。各地根据高校实际情况, 制定符合本地区的生均拨款标准。掌握各地拨款水平是否逐年有所提高, 对没有提高的地区高校, 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摘要:自从1999年全国高等院校开始扩招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业绩。高等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加, 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资金需求的增长,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不少学者利用风险管理理论对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索, 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因此, 高度重视高校财务风险管理, 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 并提出一些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财务,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高校财务风险及其防范探讨[J].财会通讯, 2008, (9) .

上一篇:自主运用能力下一篇:乡村语文教学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