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的主体性教学

2024-05-29

中学体育的主体性教学(精选12篇)

中学体育的主体性教学 第1篇

1 中学体育教学主体性发展的现状

通过一些调查显示, 许多学生对体育课表现出了严重厌恶或者淡漠情绪, 原因多种多样, 有的是因为怕苦、怕累和怕脏等原因才不喜欢上体育课, 有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加入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 也有的是和老师关系处理不好, 导致了体育教学主体性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表1、表2是调查的数据表。

由表1、表2中的数据可以得知, 大多数人还是非常喜欢上体育课, 至少中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很积极, 可以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 使得实际生活中喜欢上体育课的人就没那么多, 加强中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 是中学体育教学能够实现主体的重要前提之一。

构建思想主义教学和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 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本质成分是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活动, 而参与其中的学生理所当然的应当成为教学的主体, 教学成果只有当学生自我的主动参与对事物的认知才能真正的体现出来, 所以中学生必须加强对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以及创造性, 才能慢慢的把学到的所有知识进行自我消化和自我调控, 逐渐的成为教育活动中的主人。中学体育是中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的过程中, 激发兴趣、增强体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发展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目前我国中学生主体性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1.1 强迫性教学

以往的体育内容大多数是根据体育教师自身的经验、方法以及学校的体育条件而制定的, 没有相关的标准并且体育教师还要求中学生必须完成, 使得中学的主体地位不被认可, 中学生没有自主选择性, 所以即使中学生对体育课如何喜欢, 也不想上一种没有自由的竞技课, 这种强迫性的教学方式让中学生越来越对体育课感到厌烦, 学习变得懒散, 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1.2 单一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模式

体育教师一般很难去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也不会对学生个体的差异表现出足够的重视, 新标准和新要求下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是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体现的基本手段, 近几年来, 尽管体育教学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和探索, 也出现了许多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可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根深蒂固, 难以撼动。中学生只能被动的去接受体育活动, 部分教师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去教学, 根本就没有组织中学生去自我学习、自主探索和共同学习的意识。

1.3 体育教学没有正确培养学生的策略

以往的体育教学方式都会把“教”“学”之间的和谐性给忽略掉, 硬生生的把体育教学从其他教学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开, 学生除了被动接受知识以外毫无办法, 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 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被无限放大, 学生的主体性忽略不计,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没有制定好学习策略, 体育教师只是相互模仿, 然后教给学生达到教学目的。中学生的体育活动形式被固定, 学习过程中漫不经心, 应付了事, 这种错误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2 在体育教学中实现主体性教学的途径

实现主体性教学, 不仅可以使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也说明学生开始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而不能像以前一样把责任推卸给任课教师, 教师的角色也逐渐的发生了改变, 从以前单纯的知识供应商慢慢的变成了学生的学习顾问, 学校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

2.1 强调中学生的主体性

确立好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使得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性得到提高。要想顺利的在中学体育教学间实行主体性教学, 必须突出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体育主体性教学的意义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体系中, 中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式已经由传统的被迫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探究型学习方式, 同时大多数老师也开始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是到了体育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这一说法就无从谈起。教学方式完全由老师自己主宰, 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根本不被认可。同时有的老师把主体性教学理解成了自由性教学, 对教学的目的含糊不清, 放任学生“自生自灭”, 使得中学生根本没有学到任何的体育技能和知识, 中学生的身心也得不到健康的发展。所以中学体育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做好课前认真备课、课后细心辅导的准备工作, 全心全意的为学生服务。中学生不但是整个教学体系的主体, 也是单个教学体系的主体。

2.2 发展多样化教学方式,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有关的教学家曾经说过:“在学习活动中, 学生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和探索者, 能够感受到创造的快乐和智慧的力量。”体育学科可以锻炼人的实践能力, 一方面,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的认识到教与学的重要性, 使得教与学能够双向发展。中学生如果想让所有的技术与技能都能熟练掌握, 中学生就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和练习, 体育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不是仅仅为了给学生一个问题的结论, 而是需要引导学生去独立的思考, 教师只是起到点拨、激励、启发的作用, 中学生学会了独立学习和思考, 知道怎样去学, 中学生才可能真正的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另一方面, 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最大化的激发出来, 同时还要主动的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得中学生可以真正的成为体育自主性教学中的主体。

2.3 采用正确方式, 培养中学生的独立与合作精神

中学体育教师应该采用合适的方法, 培养中学生的独立与合作精神。体育主体性教学并不是所谓的个人独立学习, 有竞争才会有动力, 良性竞争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良性竞争是一条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捷径。同时正确的学习策略也是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基本上所有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都会使用学习策略。体育主体性教学的最终目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充分发挥出学生主体性的最大作用,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学习。主体性的教学对中学生的要求和期望十分高, 主体性的教学不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 更要求学生在与其他人的交流、切磋活动中学会合作, 使得个人能力在与其他人的合作中得到更快的发展, 同时也可以为自己在今后走向社会时提供宝贵的社会经验和人生经验。所以培养中学生的合作与独立精神是体育主体性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2.4 营造课程学习气氛, 提高学习效能

一个活泼、生动的学习环境是能够实现体育主体性教学的重要条件, 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让中学生充分的感受体育的价值和体育运动的快乐, 使得中学生积极的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体育真正的魅力。所以教师要特别的注意课堂的教学氛围,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让人觉得枯燥、无聊, 不但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使得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同时还会对实施体育主体性教学产生严重的阻碍。

3 结语

中学体育的主体性教学是一项长久的教育目标, 教学主体性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培养中学生的个人独立学习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自我的学习能力, 有充分的自由主宰自己的学习活动, 所以说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开明的教育制度。所以中学体育教师要远大的全局观念, 能够尊重所有学生的主体人格以及主体地位, 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很好的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鲁.浅论体育教学中主体的主体性[J].体育科研, 2010 (6) :41-44.

[2]王宝.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J].中国学校体育, 2010 (2) :12-14.

[3]吴光然.浅谈自主学习的几个环节[J].基础教育研究, 2011 (11) :112-115.

中学体育的主体性教学 第2篇

洪东洋

(福建省南安市华美中学)

摘 要:我国的素质教育在近几年尤其重视主体性教育,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自主性思维,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发学生主体性的方法,设置体育教学内容情境,指导学生在体育实践中增强主体性参与,从而达到锻炼身体和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主体性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权威性和老师主讲式的方式,学生在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授的课堂上,缺乏主动性参与意识,尤其体育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不大,将原本应该活跃激荡的体育锻炼课演变为老师的演讲课,体育教育的素养性教育方向和目标荡然无存。因此,要改变静态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增设体育教学创新内容,以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促进学生智能、体育全面性发展。

一、主体性创设的体育教学设计

初中体育的传统教学中,老师只是注重于对体育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老师仅仅是教学的设计者,而不是主体性参与者。在新型的体育教学设计中,要增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节,将以往重复、机械化的程序练习转变为启迪式、示范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增强自主性和创造性。例如,在初中体育教学“跳高”内容设计中,历来老师都只是注重体育跳高技巧的知识性讲解,而后由老师督导学生在老师的讲解之下,依照设定程序进行重复、机械化的练习,宛如一个设定的机械化程式,单调而缺乏主动意识,仅仅按规定的轨道进行运作。这种程序化的机械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要积极思索,让学生自己在跳跃的运动中体会身体腾跃的感觉,掌握自己身体与杆子高度的空间感,体味自身的本体感,增强身体与周围环境的相融的感觉。这样,学生才能在体育运动中找到自身的感觉,通过主体性的参与,调节身体当中的运动感和平衡感,激发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二、教师指导性角色的体育教学设计

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状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动手、动脑、动脚,使整个身体处于平衡协调的状态,更好地进行体育活动的学习。老师要改变以往习惯性的权威思维,放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师要调整权威的教学观念,变指令为指导,将自身置于与学生同等的体育活动地位,在与学生进行体育互动的过程中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疏导学生在运动状态中的紧张心理和畏难情绪,积极用示范式的动作和通俗易懂的体育技巧知识表达给学生,学生理解了体育项目特点,自然也就放松了情绪,于无形中协调了身体、舒展了姿态。例如,在立定跳远体育活动项目中,老师可以选定一名学生为裁判,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规定包括教师在内的全员参与,老师与学生平等,学生在与老师共同竞技的活动过程中,体会到游戏体育的快乐。

三、营造宽松的体育教学氛围

体育锻炼课程旨在提高学生身体体质,增强学生的健康心理。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要注意营造体育活动的轻松氛围,创设一个宽松自如的教学环境,只有在放松的状态下,学生才能快乐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进入体育学习。例如,在篮球教学活动中,最适合采用比赛学习法,比赛的氛围紧张而热烈,因为关注于比赛的进程、关注于比赛的胜负,使学生在无形中得到了篮球技能水平的提高。又如,在长跑训练课程中,很多学生对于长跑有畏难情绪,老师要将长跑项目采取交叉性对跑的方式,使学生分成两组,以接龙的方式进行,使学生在竞争中平添了些许趣味性,将长跑运动组合成趣味型的接龙竞技,学生体会到了运动过程中的趣味性,从而轻松愉悦地参与到体育学习当中来。

初中体育教学过程要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通过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主体地位,教师通过对体育教案的合理性设计,将各种体育项目进行整体编排,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和身体素质,进行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以指导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沟通交流,通过掌握学生的心理偏向,有目的地创设体育教学方案,激活学生的主动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参与尝试,将初中体育课程视为一种快乐的体育学习过程,在轻松、宽裕的学习氛围里协调自己的感觉、平衡自己的身体、舒展愉快的心理状态,从而在初中体育课堂的乐园里,得到体育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正茂。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信息,(13)。

[2]胡壬媛。“导学式”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初探[J]。学周刊,2011(13)。

中学体育的主体性教学 第3篇

一、传统学校体育教学的利弊

传统教学,在课堂上重视“三基”教学,忽视学生参与.虽然强调教学双边活动,希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总被统一、规范、主导所淹没,被体育教学程式化、成人化、训练化所淹没.而且传统教学在具体的教学上统一教学过程和内容,强调统一使理论严谨、体系稳定.但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统一模式却忽略了个人的创造力与体育能力的发展,尤其把运动技术作为体育教学的全部,把增强体质看成是掌握运动技术的必然结果,忽视了学生体育方面的需求,使学生的能力未得到全面真正的发展.

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培养现代人才的不适应性

1.传统教学模式适应于应试教育

传统教学模式服务于“应试教育”.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是考试内容;以传授竞技运动技术为中心,以记评达标考核为检查教学效果和质量为主要尺子合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标志.其弊端在于忽视了全面锻炼身体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体育基本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终生体育意识的教育,使培养人才缺乏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2.缺乏对学生个性培养的措施

传统体育教学采用“齐头并进,一刀切”的方法对待体育教学,把教学统得过死.体育教学方法呆板、单调,缺乏创新,从而限制了不同水平学生的个性发展,造成了体育素质好的学生“吃不饱”而体育素质差的学生又“吃不了”的现象.这种现象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3.“填鸭式”讲授使学生缺乏运动思维的实践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教师采用“填鸭式”讲授法.教师在一堂课中滔滔不绝地讲,反复地示范,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机械地练习,使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这种教法往往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有抵触厌学的情绪,即常说的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这就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受到了极大限制,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创造力的发挥.

三、新课标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1.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师生合作学习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活[HJ0.95mm]动过程.如果没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教学过程就只能流于形式,教学任务无法真正落实.所以说合作学习对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发展、集体观念的建立、合作意识的培养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师生合作学习,使学生能以主体的身份全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2.将自学自练引入体育课堂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使学生学懂、会做,而且还要指导学生掌握有关体育练习方法和技巧,使学生不但自己会做、会练,还可以用所学技能去指导别人,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因此,“自学、自练”是学员式教学模式的中心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方法,它能克服传统体育教学教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的弊端,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注意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

一是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形象化,二是注意人体无声语言的发掘和运用.体育教学的直观性特别强,不仅表现在教师的正确示范上,还表现在教师的装束、举止言行、精神面貌等方面.学生直接知觉的对象主要是教师,体育教师的仪表、语言、教态、眼神、面貌等等对学生诸多方面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体育教师体态健康、精神饱满,会给学生以健美的感知;又如讲解动作要领时,语言简洁扼要、声音洪亮生动,会使学生精神振奋等.

4.注意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重视因材施教

学生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与特长,都有他自身的价值,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潜藏着许多“闪光点”.为此,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要有认真细致的了解,对其个体差异做到心中有数.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备课的前提,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而且要把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结合起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5.创设自我表现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学生是带着一种知识的追求与期待进入课堂学习的,他们渴望通过体育课真正地学到一点知识,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因此,体育教师应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如果学生在有限的体育课堂中学不到自己所需的知识,他们就会失望,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应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获得成功、自我表现的机会,以增强其成功的体验.体育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以及难度千变万化的技术动作.体育教学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学生通过体育课可以学到很多体育知识和技能,进而使他们的求知欲得到满足.

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研究 第4篇

在体育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体育教学为谁而组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当然是为了学生, 没有学生就不存在体育教学, 也就没必要组织体育教学, 学生是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因素, 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是随着学生掌握体育知识的程度的加深而不断表现出由弱到强的发展趋势, 因此本文通过对学生从初步接触、基本了解、系统掌握体育知识等方面来研究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从而正确认识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客体地位, 为以后的教学实践研究带来参考, 为一线的体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传授知识给与理论支持。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文件, 上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查阅书籍、报刊, 借助CNKI中国知网查找有关学生主体性的相关文献资料, 广泛了解当代我国教育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相关研究成果。

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走访和借助全省高校体育论文报告会等会议, 对河南省部分高校体育工作者和体育教师进行个人访谈, 了解各高校在对待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相关问题。

2.3 逻辑分析法

根据本科所学课程体育教学论、学校体育学, 体育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以及研究生阶段的体育教学设计、学科发展前沿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整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从认识论角度理解体育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

在传统教学论的影响下, 体育教学中往往把教师作为能动的主体, 而把学生看做被动的客体加以灌输而改变, 这种形而上学的主体论与客体论是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失落为代价的, 随着现代教学论的发展, 逐渐纠正了这一偏差, 在体育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可见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有主体性, 同时又都有客体的制约性。

3.2 初步接触体育知识学生表现出的学习主体性的特点

在学生开始接触体育理论知识或者课外训练的时期, 他们不可能非常自觉地投身到学习中去, 学生在接受知识传授的过程中, 接触最多的是教师, 他们迫切得到教师关怀, 听从教师的指导, 模仿教师的言行, 乐于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育。这个时期的学生没有一点知识的基础, 即使是错误的东西学生也会接受, 不具备起码的判断力, 这一时期学生表现出的性质我们称为受动性, 受动性是学习主体学生不可缺少的属性, 还并没有消极意义和积极意义之分, 只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认知阶段。因此,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客体, 在这一时期学生主要表现出客体性而主体性的发挥极其微弱。

3.3 基本了解体育内容学生表现出的学习主体性的特点

随着年龄和知识获得的增长, 自我独立性不断增强, 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从而主动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学习不会单单依靠教师的指导而进行学习和锻炼, 自己也有主动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性和客体性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过程, 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 教师才能愿意和充分地认识学生各方面的情况,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并使自己的教适合学生的发展, 学生才能在教学中, 充分的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动用全部力量进行学习, 学生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3.4 系统掌握体育教学内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特点

在掌握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后, 学生完全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主体性, 主要有三个方面, 即自主性、创造性、独立性, 集中一点就是能动性。

学习主体依靠主体力量, 可以将创造性发挥到非常辉煌的程度, 这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升华。实际上, 学习活动是一个无限的动态过程, 是一个不断自我发现, 自我升华的过程。所以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身上, 努力促进其本体性的实现, 所为教学卓有成效, 就是学生对前人科学实践经验有深刻的认识和透彻的理解, 熟练掌握有用、有效而灵活的知识, 并把它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自身的心理品质获得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创造是主体的最高表现形式。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讨论并非意味着学生是纯粹的主体, 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4.1.2在不同的学习时期, 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一层成不变的, 而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 而这种变化过程是以学生掌握体育知识的程度的加深而变化的, 下面介绍一种教学原则能更好地发挥不同阶级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

4.2 建议

4.2.1首先必须明确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主体性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需要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程度时给予不同的帮助, 所以建议采用启发教学法来诱导学生进行学习。

4.2.2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发展认识能力能否统一, 关键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如何学习, 如何获得知识。是在启发教学中获得知识, 还是在注入式教学中获得知识。启发教学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种主导作用的直接体现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掌握。这种教学完全能把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发展认识能力统一起来, 这样教师也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 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巩固。

教无定法, 教有定规正像做其他事情一样, 教学也没有什么“最优教学法”如果说有什么的话, 只有对各种具体教学的最优选择, 而这种最优选择只能当它服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最大的实现的时候, 才能谈的上最优。同样, 种种“最新教学法”的创设也只有以实现学生学习主体行为本旁逸斜出才能本固枝荣, 为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舒楚农, 陈瑞宁.团队生活教学模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2]赵俊荣.高校体育学习方式变革的理念与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7) .

[3]赵立平.初中生体育学习兴趣与成就目标定向的相关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9.

主体性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论文 第5篇

关键词:主体性;体育教学

对师生关系进行阐述,是由于对师生关系的研究是主体性体育教学中争鸣的热点中的热点,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也是对主体性教学进行研究的完善,到目前为止,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教学三体论。

此观点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要处理的是体育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之间的“三体问题”。教师和学生在对环境的关系上都是认识的主体,但是他们又彼此发生认识论上的关系:体育教师要对学生施加影响,就要把学生当作认识客体来研究,而自己则在对学生的关系上成为认识的主体;与此同时,学生也在不断地了解教师,这使学生就成为认识的主体,而教师则成为认识的客体。在这两者的关系中,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中心人物,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体育教师要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接受自己施加的影响,就要使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能动作用。

二、主导主体说。

这种观点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教主体性体育教学研究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学这个主体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这个主导是对主体的学的主导。既然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必须是能动的、主动的、独立的活动,教师包办代替不了,那么学生作为认识主体,则需要自己做主。应该说,教师为学而存在、为学服务的。否则,教师的主导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和意义。教师主导作用必须也必然有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只能是学生的学习。因此,单从学习这个角度来观察,学为主体是毫无疑义的。即使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统一起来观察整个教学,学生也是主体。

三、复合主体论。

这种观点认为,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所组成的。教师与学生虽然存在着认识与实践水平的差异,但都是具有认识与实践能力的人,因此共同构成教学的主体。教学主体就是由教师与学生所共同构成的复合主体。这种复合主体内部的矛盾运动体现为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对立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是不同的;统一是指他们都是具有认识与实践能力的人,因而都属教学主体。他们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各自的角色地位是相对的,而作为主体来完成这种活动则是对的、共同的,由此构成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这种统一实际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作为教学主体,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其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并不具有绝对单一和固定不变的意义。按照不同的条件和场合,可以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转化,或者一身而二任。

四、双主体论。

这种观点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就参加者来说,教学过程的主体,不仅包括学生,而且包括教师,是双主体而不是单主体。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两者间并不构成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当这两个主体间发生联系时,其表现出来的不是两个主体的抗衡,而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则是教的对象、教的客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则同教学内容一样都成为学的对象、学的客体。在对师生关系的争鸣中,还出现过教师单主体论、学生单主体论、轮流主客说、教学主体的滑移位错说、否定主体论等观点,之所以出现对师生关系的主客问题争论不休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分析一下近年来发表的几百篇、部论文及专著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就不难发现:这些论争是从不同的立场和出发点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分析的,当然会得出不同的答案。第一种观点的教学三体论因其主张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都是主体,故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错误的。第二种观点是主导主体说,这一命题是对教师单一主体和学生单一主体两种主张加以折中和修正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三种观点是复合主体说,这种观点承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双主体,无疑是正确的。但谈什么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并不具有绝对单一和固定不变的意义,或者体育教学的参与者一身而二任,从而把师生关系抽象化,无法使人洞彻其深刻的内涵,更无法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以指导教学。第四种观点双主体论,用分离“教”和“学”来解释“双主体”,则造成这样一种局面:在教的过程中出现“教师中心”,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学生中心”,整个教学过程作为教和学的叠合,就有“两个中心”,难免会出现,甚至是经常出现“两极相反”的不协调现象。

教和学只能从思维上加以解析,实际上是不可能分离的。任何教学活动一开始,就不会有教和学的先后更替,而是同时发生的,教伴随着学,学伴随着教。这种互为主体的解释,实际上是把教和学作为两条平行线,而无法找到两者的祸合点。

五、结语。

在体育教学领域,对于师生关系的研究,迄今共形成以下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教学三体论。

(二)主导主体说。

(三)复合主体论。

(四)双主体论。

本文在对师生关系在综述及评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主体性体育教学是指体育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内在的体育活动需求,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情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体育教学活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与实践的主体。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一种共识性的完整的主体性体育教学理论。它是一种新型的把人作为教学目的的体育教学理论;是一种凸显学生主体性的体育教学理论;是一种使体育课成为学生最爱上的、充满着成功和欢乐的体育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1]王道俊。关于教育主体性问题的几点认识[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1

[2]洪焕珍。论体育教学中的“双主体”。山东体育科技[J],1999。3

[3]侯槽。浅谈体育教学中主体的主体性。体育科研[J],1997。2

[4]胡敏中。主体主体性主观。哲学动态[M],1990。11

浅析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6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主体地位;合作学习

众所周知,主体性是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体现出教师(主体)对学生(客体)传授知识、施加影响,这一个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单一教师主体观影响的过程,是单向的传递式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发展,闲置了学生的多元思维,从而浪费了学生学生的智力资源,扼制了学生潜能的开发,违背了当前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思想,现代社会的开放、发展要求重视和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做到人人参与活动、人人健康发展,那么体育教学中该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

一、转变观念,突显学生的主体性

新教育观的主体性就是人的本质的最根本属性,发展人就是要发展人的最本质属性,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发展人、完善人,因此,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新课标明确指出,体育课程“关注的核心是具体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情感的体验”,“始终将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中国健康体育模式”解读,让我们进一步明确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需要体育工作者不断转变观念、角色互换,切实保证每位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发展创新思想,体现主体地位

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的体育,同样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而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积极主动地发展。鉴于体育课程的特殊性,充分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只有学生在体育中的主体地位落实了,才有可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那么,怎样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们认为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学中的主体性是对立于主导性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总合,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问题。其中,学生的自主性主要指学生自我意识与自我能力。主动性是指学生对外界的关系问题。创造性是指学生在主动性和自主性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表现。近几年来,师生门的创造性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表现在教学活动的内容与方式上有五彩缤纷的健身健美操、引人入胜的轮滑、街舞等时尚运动,体现民族特色与地域性的活动,体现在竞技项目的改造上有简化比赛规则方法、降低难度与要求,使之适合健身性活动。只有实现这些系统的有机结合,才能体现体育教学对学生创新思想的培养,并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积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和框架。传统的体育教学一直遵循的是凯洛夫的五环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傳授知识为目的,在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动、消极、受压制的地位,课堂上学生畏首缩脚,学生的智力得不到提高,技能得不到展示,随着社会的发展,以教师讲学生听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太不合时宜了。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格局,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自新课标实现以来,许多学校创造了不少可以借鉴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新课标理念的统领下,每一位体育教师应不断探索,力求实现由传统备课型向课堂教学设计型的转变。同時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时也应注意:一是以教师为主导,二是以学生为主体,三是以身心为基础,四是以训练为主线,五是以能力为目标。广大教育者应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为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寻找一条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新途径。

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确保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是技能性课程。其特征之一:体育学习过程主要是从事身体练习,每个学生自身既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学习的对象,体育学习效果是通过自身的身体和行为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保证每名学生接受的前提出发,充分关注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确定适宜的学习目标,选择新颖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五、倡导合作学习,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格局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表现为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出题学生解答。这种问答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怀疑好奇挑战的精神逐渐丧失。这种传统的课堂体育教学存在如下弊端:一是重知识轻方法;二是重技术轻素质;三是重应试轻应用;四重继承轻创新。这些传统的教学弊端严重阻碍了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因此必须打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格局的束缚,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课堂教学格局。如何解决问题是课堂的关键所在,这更需要教者设计组织教学,提倡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针对学生学习的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念与策略体系,该体系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特定的共同目标为导向,以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合作作为动力资源,它是体育运动本身的特征之一。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产生更多的灵感,获取更多的收益,得到更多的体验。合作学习可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格局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转变角色,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能否实现,主动权还是掌握在老师手里,教师只有真正认识了当今时代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教师也才能比传统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广大体育工作者应“与新课程同行”,不断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和尊重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 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

关于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构建 第7篇

一、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属于教学结构的范畴。从广义上讲教学结构主要是指教师、学生、教材三个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组合关系。从狭义上讲,教学结构指的是教学过程各个环节、步骤诸要素的组合关系。体育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和框架。

传统的体育教学一直遵循的是凯洛夫的五环教学模式,其教学程序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知识———布置课外练习。世界教育史上,不管是夸美纽斯,还是赫尔巴,是凯洛夫,还是布鲁纳,这些教育家们提出的教学结构,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在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动、消极、受压制的地位,许多课外生气勃勃的学生课内却变得死气沉沉,学生的智能不仅得不到发展,就连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争取不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以教师讲学生听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太不合时宜了。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格局,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推行素质教育以来,许多学校创造了不少可以借鉴的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目标———调控模式,碰壁———点拨教学模式,自练习———指导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教学模式都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主体作用,教师独占讲台的格局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是一个探索中的课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首先是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作指导,以先进的教学思想、科学的教学原则、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其次是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再次是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创设情境,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有效地评价反馈教学效果。另外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过程中要大力加强对体育教学设计原理的研究,努力实现由传统备课型向课堂教学设计型的转变。同时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时也应注意:一是以教师为主导,二是以学生为主体,三是以身心为基础,四是以训练为主线,五是以能力为目标。总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不是为了赶时髦,也不是为了图形式,而是为了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为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寻找一条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新途径。

二、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颖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步骤、程序、规则、方式等,包括教法与学法。教法起着组织、控制、激发、引导、示范、说明、概括、评价等作用,学法起着主体、目的、内化、发展等作用。教法和学法是有机联系不可侵害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某种相应的学法,或者为了建立某种新的学法,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教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场地为阵地,以教材为内容;突出的是教师的作用,学生主体作用不明确。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大多采用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复习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另外,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往往还存在只注重对教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学法的研究,致使学法的目的、作用不明,严重影响了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确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这些过分注重讲授的教学方法和忽视对学法研究的现象就显得十分落后了,必须冲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创建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够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学方法。

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颖体育教学方法:一是要坚持内因(学生)与外因(教师)的辩证统一;二是要坚持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三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精心实施教学组织,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四是要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选择,合理的组合,正确的运用。

三、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课堂教学格局

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中心环节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传统的课堂体育教学存在如下弊端:一是重知识轻方法;二是重技术轻素质;三是重应试轻应用;四重继承轻创新。这些传统的教学弊端严重阻碍了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因此必须挣脱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格局的束缚,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课堂教学格局。

1. 教师要实现角色变换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能否实现,主动权还是掌握在教师手里,教师只有真正履行了其主导职责,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教师也才能比传统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通过导做,引导学生;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如此,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才能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 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

在体育教学中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要打开封闭的教学大门,突破狭小的教学空间,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走向娱乐场、多媒体教室,还应走向社区、农村、大自然。要大力开发体育教育资源,使体育教学活动丰富多采。现代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场所,群体训练、小组合作练习、同学互相帮助、个人自觉练习、师生相互磋商,应成为当前普遍的教学形式,也只有这样的灵活教学才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

3. 教学手段要现代化

中学体育的主体性教学 第8篇

一、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实际意义

(一)初中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

中学生的身体逐渐开始发育,但是心智还未成熟。 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是单一向学生讲述教材中的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都过于陈旧,即便是进入到课堂活动中,也只是让学生通过不断练习来达到教学目标,这样导致学生没有放松的时间。教师有义务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改变教学方式,在满足义务教育要求基础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教师不再是课堂中的主体,而是应当要站在引导者的位置,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我国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加严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更为严格,为了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提高人才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尤为重要。也可以说,学生的学习是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基础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另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措施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的原则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要求的学习目标。初中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重要时期,教师不能制定一些强度太大的训练,避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另外,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各不相同,所以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能盲目增大学生的训练强度来达到教学目标。此外,教师还应当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体育教学。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发展空间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安排教学任务,为学生创造能够实现自我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紧张忙碌的学习中锻炼身体。在开展体育教学时,教师要预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分配,并根据学生的喜好选择一些体育项目,并分组练习,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应当进行适当的引导,如开展一些竞赛活动,通过比赛的方式来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以此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增加一些体育游戏

在开展训练的过程中,采用单一的训练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为了避免学生产生这一心理,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增设一些教学游戏,这样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会有不断的新奇感,从而对于学习体育也就有了兴趣。如在学生进行热身运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玩一些小游戏,这样既提高了热身的效果,也完成了教学目标。

(四)进行体育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评价不仅可以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还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互评能够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实现进步。在进行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认同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其实自己并不比别人差。 教师在确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要注重学习目标的合理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避免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

(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想在体育教学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产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只要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就会兴致勃勃地参与体育活动。另外,采用一些教学技巧来吸引学生,如在教学中用音乐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真正主动学习体育知识,并不断地进行自我提高。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精心编排体育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目前的教学状态。

摘要: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过于枯燥,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的学习效率无法提升。要想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是关键,针对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了简要探讨。

中学体育的主体性教学 第9篇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育,选项分组,学生地位,体育课堂

一、传统模式与选项分组教学模式对比分析

(一) 传统模式下的体育课堂教学分析

体育教育是关系到在校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课程, 截至目前, 我国的中职体育教育进行了多次改革, 但效果并不理想, 其突出特点依然是传统教育方式的顽固作用。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下, 体育教育以体育课为主, 体育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中心。传统体育教育模式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结果, 是由于体育教育形式所造成。我国的体育教育长期以来缺乏相关的理论, 可以说是从无到有缓慢生长, 尤其在现代体育教育机制的严重缺失情况下, 硬件设施的配置很不完善, 而体育教育属于一种集体性的室外活动, 客观上需要一个组织者来稳定秩序。所以说,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体育教育活动中教师不是发挥教授作用, 而是发挥了组织性的职能。为了便于课堂管理, 教师往往限定学生的互动范围和互动内容, 这一情况随着我国体育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完善并没有得到改善。

在相对自由的空间中被更加严肃的课堂制度约束, 导致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越发的不愿意上体育课, 更不愿意参加各类活动。很显然, 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在主导地位上对学生进行支配, 而嘘声本身对体育运动有这自己的认识和偏好, 集体性的组织活动也会让学生丧失自己的参与热情。

在中职体育教育活动中, 通常采取的课堂活动是跑步、跳远、跳绳等项目, 这种体育活动便于组织教学, 虽然可以实现锻炼身体的目的, 却让人感到十分的枯燥。

(二) 选项分组模式教学分析

选项分组具有多种理解方式, 最简单的是基于团队组合的划分形式, 其次是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的分组形式, 但无论哪种形式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 单一地围绕操场跑步会不断消磨学生的耐心, 而采用分组对抗的方式, 则可以利用团队荣誉的竞争方式来提升参与热情。再比如, 相比与跑步而言, 男生更喜欢打篮球, 女生更喜欢打羽毛球, 通过不同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联系, 不仅可以提高积极性, 也同样实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

简单地说, 选项分组模式中并不是剥夺了教师的引导地位, 相反是强化了其引导功能, 但从主体地位上转移出来, 将学生转化为整个体育课堂的主体。

二、我国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体育教学任务不合理

中职中专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中职院校是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系统, 大多数学生毕业之后会直接进入工作岗位, 因此身体素质要求就比较高。尤其一些技术类工种, 要涉及一线作业, 身心健康是从事工作的基础。因此, 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任务就比高中院校等以升学为目的的学生团体更加重要。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 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大多存在形式主义, 因为体育教育是我国教育部门规定的常规组成部分, 在教学任务的制定上借鉴一般院校的方式, 毫无特色可言。

(二) 体育教学内容不科学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以及应用型人才的缺口增加, 原本少人问津的中职院校开始火热起来, 学校除了在专业课程和职业培训方面做到专业之外, 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也同样重要。由于学习任务繁重, 毕业所面临的就业情况不同, 所以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既要实现身体的健康, 也要实现精神的健康。而要实现这些, 可以通过不同的运动形式来培养。和国外的同类院校相比, 我国的体育教学内容十分不科学, 基本上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教学内容贫乏。例如, 跆拳道、篮球、网球等内容, 基本上都不具备教学条件。

同时, 我国的教学内容缺乏代表性。从借鉴国外的体育教育内容来看, 同样是亚洲国家, 日本体育教育中有剑道, 韩国体育教育中有跆拳道, 这些都是典型的体育教学内容, 纵观国内的体育教学内容, 随意性很大, 也缺乏成熟的体系。

三、选项分组教学的应用

选项分组教学是当前对中职体育体育教育的重要改革形式, 其主要的目的是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呼唤, 突出学生的学习地位, 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 发挥自身的运动优势。主要有以下两种划分方式。

(一) 按照主体构成分组

按照主体构成分组是相对简单的方式, 在体育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较常使用。以跑步训练为例, 一般情况下让学生围绕操场跑一千米 (女子八百米) , 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也是一个相当乏味的过程。但是通过人员分组, 采取荣誉竞争的形式, 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

这种按照主体构成分组的方式, 比较适合集体性活动, 但对于一些运动体质较差的学生并不适合。

(二) 按照主体兴趣分组

按照主体兴趣分组是更好地体现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一般来说, 按照兴趣分组不是在某一节课的临时行为, 这种分组行为通产更要持续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为了便于管理, 可以展开联合教学, 例如中职院校中在操场上上课的几个班级, 通过任何编排, 教师合作进行管理。

将运动主体的兴趣进行分类, 例如羽毛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等, 联合教学开始之后每一位教师可以负责一部分人员, 在分发器材器材之后构建若干个练习小组, 由教师统一进行管理和教导。

四、结束语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 同时也是位于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前沿位置, 项目分组教学方式通过理论和实践的证明, 可以实现主体的呼唤, 将学生真正推到主体地位, 并做到了长久的延续性。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运动需求, 同时可以更好地促进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是挖掘学生内在潜力的有力工具,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挥了正面作用。

参考文献

[1]韩伟伟.中职体育课堂选项分组教学之策略探究[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5 (1) :72.

[2]马玉萍.浅谈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07 (6) :62.

[3]祁威.中职体育课堂实施选项分组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4 (10) :20.

[4]靳录元.从兴趣选项分组教学入手进行中职体育教学改革[J].才智, 2011 (29) :253.

[5]李江.体育分组教学对高中学生若干素质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 2012.

中学体育的主体性教学 第10篇

1 中学体育教学女生参与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1 . 1 女学生参与状况分析

目前进行体育教学时,很多女学生用身体不舒服等原因请假来躲避体育教学。不管是参与体育知识学习,还是在课下参与体育训练,都缺乏必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中学体育教学中,很少能组织起来有关女生的体育比赛或者活动。体育比赛或者活动是深化学生体育知识学习的重要渠道。但在很多女生看起来是一种负担。由于其学习的积极性不强,体育活动的参与度很低,这些都制约了体育活动的开展效果。而随着这一问题持续发酵,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逐渐消沉,并限制了学生形成健康的体育习惯和体质[1]。

1.2 存在问题分析

就目前女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状况来看,不仅女学生的认知存在问题,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也存在一定缺失。一方面,对许多女学生来说,体育类比赛更适合男生参加,不适合女生,如果自己参加,就损害了自己作为女学生的形象,这属于片面狭隘认知;另一方面,女学生主体在中学阶段,尚且处于生理期和心理期的发育时期,并未成熟,其身体状况相对较差,尤其是其肺活量较低,从客观角度讲,暂时比较难适应较大量的体育锻炼。而从心理角度来看,很多女学生都认为体育锻炼过于辛苦,由于其缺乏必要的吃苦精神,使得多数女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太苦、太累,这些都影响到女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此外,对于老师来说,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很多女学生之所以养成参与体育课不积极这一状况,从老师方面来看。首先,课堂教学方法和形式缺乏有效革新,整个课堂教学缺乏生机和积极参与的氛围。学生感受不到参与体育教学的乐趣,这就不可能有效吸引学生融入体育教学与锻炼。其次,老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应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基础,不能盲目开展,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通过融入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意识。最后,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仍然未能构建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课堂教学思路。教师完全主导整个教学进程,这不仅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使得学生不能养成积极参与的意识[2]。

2 兴趣激发教学的作用分析

实际上, 在学习过程中, 兴趣是最原始的驱动力和引导者。当学生对某一知识具有一定学习兴趣时,其教学效果就会更好。无论是课堂参与度, 还是课下参与练习的效果, 都超出一般教学的效果。因此,通过引入兴趣激发教学,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兴趣激发是一种基于学生内动力的要素,通过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帮助其从内心融入课堂学习,整个教学活动将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整个教学体系将大大完善。学生具备了学习动力,其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将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过程。学习效果大大改善。

其次,将兴趣激发与教学活动相融合,是对目前教学活动的有效补充。以往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过多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整个教学活动过于机械,完全依靠教师的教学方案来开展教学活动,这实际上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的充分考虑和认识。不但未从学生的基本状况出发,更是教学活动的极大缺失。因此,通过开展兴趣激发教学,能够在充分尊重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实现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创造。

最后,兴趣激发教学活动是教学创新和发展的方向与趋势。随着教学活动不断革新、完善,创新教学思路就十分重要。而在开展教学创新过程中,必须清楚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除了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师的水平、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等等,这些都对教学效果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从根本上看,最影响教学效果的,还是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如何有效挖掘学生的积极性,就成为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通过实施兴趣激发教学思路,能从学生的关注点切入,通过融入学生的乐趣,营造学生喜欢的教学氛围。

3 中学体育教学环节中激发女学生主体兴趣的思路分析

针对女学生主体参与体育教学和实践积极性不高这一问题,通过有效分析兴趣激发教学的作用,结合女学生体育教学参与状况的原因分析,从而为解决这一状况,制定体系化的教学思路和方案。

3 . 1 从女学生实际出发, 制定女学生喜欢的体育教学方案和计划

从对女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这一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学设计没有与女学生的生理条件和心理条件相融合。由于整个教学活动未能充分融入学生的基本情况,课堂所安排的内容相对消耗体力过大,女学生很难参与其中。因此,在教学方案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女学生的特点,根据其兴趣爱好,选择适合女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通过补充和完善体育教学计划,为女学生参与其中,选择好的切入点[3]。

3 . 2 融入心理疏导环节, 减轻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负担

当前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女学生对参与体育教学和体育实践活动存在一定抵触心理。而教师却不能很好地对其进行疏导,或是忽视这一问题,或是冷漠对待,由于教师对其不能有效重视,学生的抵触心理日益严重。因此,想要鼓励越来越多地学生参与到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就必须重点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思路,通过对学生的心理负担和障碍进行有效疏导,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

3 . 3 结合游戏, 增加课堂趣味性, 营造吸引女学生参与的氛围

对中学生来说,其考虑问题时,暂时还不会考虑到实用性和技能性,其更多考虑的是趣味和乐趣,教学内容对其来说,是否能够感受到乐趣,这十分重要。以往体育活动的相对枯燥,也是女学生参加积极性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想要达到女学生参与的效果,就必须融入游戏因素,提升整个教学乐趣,通过为女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实现学生积极参与的效果。可以说,融入游戏元素,是从学生成长特点角度出发的,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能从根本上为学生参与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提供引导。

3.4构造层次性课堂,通过结合女学生主体特点,设置符合其学习的体育课堂

对培养女学生来说,所构造的课堂不能纯粹的只有乐趣,而忽视了女学生的性格特点。对女学生来说,其参与体育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相应乐趣,还是为了自身健康习惯的形成,也是为了保持健康身体,因此要在充分结合女学生主体性格特点的基础上,选择符合女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习兴趣的内容,从根本推动女学生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此外,结合女学生的团体意识比较强等特点,可以开展诸如跳绳运动、排球运动、健美操教学等一系列既能帮助女学生养成健康身体,同时也能展现其团队能力的体育活动,实现学生技能成长与学生性格培养的综合目的。目前在体育教学活动和实践过程中,由于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为强烈,因此很多老师就忽视了女学生主体参与的需求,整个教学活动未能有效涵盖女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学习需求。因此,选择适合女学生参与的项目,对激发学生乐趣有着重要意义。

4 结语

在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 在多项体育教学中,尤其是球类运动中,女同学参与的积极性和效果远远差与男学生。而这一问题,很多教师未能引起有效重视,一段时间之后,就成为集体性问题,越来越多的女学生对体育课的参与性和热情越来越低。这不但影响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也不利于女学生健康体质的养成,因此必须就女学生热情不足这一问题,制定完善的解决思路和策略,从而有效激发其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完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镇.女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华章,2014(1):81-83.

[2]邓青英.中学体育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J].当代体育科技,2014(35):47-52.

中学体育的主体性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学生;主体作用

一、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必要性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始终是体育学习的主体,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主体的需要及其特点进行合理的安排。教师应积极引导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使他们充分发挥主体的自主性及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来说,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一定意义上,素质教育就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针对传统教育而言的,教育观念的落后会使学生片面发展,最终脱离社会,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体育教学特点的要求

体育教学常常是在运动实践中完成的,而此过程中,每一个动作的完成都是学生的主体行为,相关技能需要学生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逐渐掌握,而这就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学会这些运动技能。

二、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措施

1.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应该首先转变观念,认识到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转变教学活动教师是主体的观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堂的学习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不会遭到埋没。

2.注意学生主体作用意识的培养

要想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有明确的主体作用意识。针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注重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在体育课的第一节,教师就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终身体育的重要性,然后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及自身的爱好,鼓励学生选择相关的体育项目作为终身体育的一种锻炼方式。

3.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切实维护学生自身的发展。在课堂上,要努力构建民主、和谐师生关系,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适当的张扬,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在课堂上有奋发向上的良好心理环境,进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总之,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体现出的作用,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使自己的潜能得以激发。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合理引导学生,使他们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角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而不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进行效率低下的“填鸭式”教学。

参考文献:

[1]季爱民.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J].中学时代,2013(12).

[2]刘金凤.刍议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J].高考:综合版,2013(01).

中学体育的主体性教学 第12篇

以课标精神为前体的高中体育选项教学评价既有统一的要求又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的多元化发展内容, 从多个角度出发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创新等能力的拓展。但在教学的现实中评价往往简单、形式、系统性不强。如何从学生终身体育发展观体现学生生活的本质, 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维角度来显现体育课程教学的目的, 完善学业评价的主体作用, 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1、学业评价成为管理的方法

追求对个体的发展进行预测和控制。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 接受现代价值观的束缚。评价很难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策略, 而成为一种送分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手段, 一种管理的方法。

2、评价主体的单一性

评价主体是指具备一定评价技能, 能够实际参加评价活动的人。过去的几十年中, 学生体育学业评价的主体主要还是教师, 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还没有真正落实到评价中去, 这就造成了教学评价的片面性和主体的不完整。现在教师都会说“以学生为主体”, 但在教学实践中, 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全面衡量评介的思想已经形成但实际操作需要时间与过程, 更需要教师理念与教学方法的转变。

二、注重高中学业评价相关因素

高中学生学业评价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模块内容 (选项内容) 所取得的选项教学活动中的评估, 是学生在校期间体育学习学分积累完成高中阶段学习毕业的依据, 因此教师在根据课标精神的前体下, 认真研究结合学生、学校场地器材, 教师专业等开展教学内容, 注重学生学业评价的量化工程, 对定量、定性的的考核内容在主客观上进行适宜的研究, 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 在体现体育学科特征的同时注重内涵定性的评价, 把握方向, 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技能技术以及欣赏体育的态度入手, 注意学业评价的可行性, 克服人为的评价因素, 形成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与适宜的学业评价指标。

1、学生过程性发展的再认识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学业评价往往注重了学生学习的结果, 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例如:一学期、一模块教学结果的成绩。其掌握教学的内容现实的是在学习过程中, 结果只是表明过程中体现的价值, 至于兴趣与时间的验证说明了价值的应用。因此高中体育 (模块) 选修教学中既要注重结果也要关注过程, 脱离实际谈结果表明只有框架没有实体。所以建立学生体育成长档案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如何通过收集资料, 个人记录形成档案储存电脑, 学生学会反思, 加强自我评价, 发现问题, 提高认识是重要的依据。

2、多元化学业评价的走向

学生的学习评价中包含着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评定, 这五个领域的评定将通过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形成健康基本要素的理解、如何乐意参加运动群体的态度、承受运动带来的乐与苦的磨炼以至于由运动产生的各种人与自然、人与群体等适应的评定。这些内容不仅是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也是学习的深层动力机制, 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体育学习的过程及其结果形成价值观趋势的核心, 高中学生应该在毕业以前基本明确“不生病并不代表健康标准的观念”,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激发是达成课程目标, 实现合理地有机结合主客观评价, 促进学生的终身体育学习, 达成课程目标效应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注重对学生评价的全面性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中, 一般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最后的成绩评定为主, 忽略了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行为、意识、锻炼习惯的评定、往往重视运动技术技能的考核, 关注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还不够, 有的学校和教师就以项目标准定结果, 不重视过程评价, 也就谈不上意识培养与综合考虑学生的发展。图个单一, 过分便于操作就行了。建立了不同年龄身体素质, 机体健康状况层次测量的数据, 说明了新的评价标准有利于学生对体育与健康重新认识, 但前体是分离不了教师的引导, 显然对教师提出了重新认识评价标准的再学习。针对学生的学业全面评价学生的成绩, 在突出学科特点的评价效应中, 力求注重隐性因素评价, 点到为止, 制定出便于评价的操作方法, 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也是必然的。

学生对自我的身心健康评价持乐观态度, 高中学生由于学业紧张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里渡过, 因此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特别的珍惜, 由于高中生评判问题和是与否的认识能力大幅度提升, 对健康的价值观的认识也不断地更新, 因此, 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自我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感到满意。

三、结语与建议

评价是帮助我们制造适宜学生教育的一种手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教学活动是动态的过程, 因而产生评价的开放性与不定因素的存在, 加之教学评价手段与工具的局限性, 以往的评价更多侧重于定量、定性、自然观察法等评价手段。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 学习目的,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等对学生的评价都会影响到学习的效率, 因此注重过程评价是教师教学方法的体现, 特别高中模块选项教学中应用好评价的激励功能, 以课标内容为准则, 创设课堂教学环境, 设计好教学过程, 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好教学内容, 制定教学常规, 关注每个学生, 揽胜好评价的功能, 透视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进步, 挖掘中学体育教学评价的潜在效应, 就能充分体现高中学生学业评价的主体作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仅是我们能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结合学生学习的主客观因素, 改进传统评价的不足, 研究学业评价的主体作用和意义、力求更为科学, 合理、公正地应用评价手段。从学生实际出发, 拓展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法也是新课改体育教师的责职与义务。

摘要:学业评价是体育教学中反映学生对所学体育知识、运动模块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一种衡量标准。文章就文献法分析了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科学地突出学生学业评价的主体作用, 求重避轻, 立足学科特点, 发展评价的潜在意识, 应用于实践, 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全面发展身体。

关键词:学业评价,体育教学,高中

参考文献

[1]崔伟:《后现代课程语境下的体育课程改革思考》, 《体育学刊》, 2007, 14 (7) :77-7。

[2]吕慧、张渝:《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 《搏击·体育论坛》, 第1卷第3期2009) 03。

上一篇:店铺选址下一篇:家庭财产保险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