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活动范文

2024-05-22

初中数学活动范文(精选12篇)

初中数学活动 第1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实践活动,活动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数学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三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 和三大基本能力 (即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 然而, 现代社会发展对未来公民的数学能力提出了更丰富的内涵与更高要求:比如实验观察、信息获取、数据处理、模式抽象、合情推理、预测猜想、逻辑证明、探究创造等等。有人就提出数学教学中的“三基”应发展为“四基”, 即在除了“基本数学知识”、“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思想”外, 还应加上“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这种观点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 因为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合情推理以及其他非形式化的思维 (如直觉、联想、顿悟等) 所具有的数学创造性。

如何具体地在数学教学中有效推进数学实践活动, 使之成为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一条途径呢?

二、活动内容和范围

数学实践活动内容很多, 范围也很广。在初中数学教材中, 穿插有“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的内容以及探索性作业, 其内容涉及数学史、日常生活中的数学、趣味数学、动作制作、拓展性知识等。这种活动可以包括利用具体对象 (数、量及图形) , 利用适当的辅助工具, 对具体过程进行实践认识。

1.寻找自然规律。

自然万物, 奥妙无穷, 却也有规律存在, 其中就有数学规律的表现。比如, 扔一块骨头, 狗看到后, 会毫不犹豫地沿直线追去, 两点之间的距离以直线为最短, 似乎狗也明白;西瓜在自然状态下总是球状的, 因为同体积的几何体中, 以球的表面积最小, 西瓜可以减少表面水分散发, 有利于生长;竹子长成空心圆锥形, 可以用有限的表面积获得尽可能大的体积, 以提高它的生存能力, 如此等等, 不能不令人感叹, 自然万物中应用数学的例子。让学生去走进自然界, 寻找自然万物中的数学规律, 很有研究性学习的味道。

2.探究生态变化。

数学实践活动重要内容之一, 是促使学生去关注自然变化, 去注意生态平衡, 去保护自然环境。运用图书、网络资料, 用数学去观察地球上动物、植物、环境、气象等等的变化, 会显得更直观、更明显、更有振撼力。例如有学生列出世界10种最珍贵动物的数量:爪哇犀牛约50头, 美国红狼不到100只, 阿拉伯大羚羊不足150只, 中国大熊猫约为几百只, 夏威夷海豹约700~1000只, 考艾鸥鸟不到10只, 毛里求斯茶隼只有20只, 加利福尼亚神鹰不到40只, 新西兰鹦鹉不到100只, 西班牙王鹰约15只……用数字一展示, 看到者“哇”的一声, 珍贵动物只有这么一些了, 能不震惊吗?

3.讲究环保节俭。

不比不知道, 一比吓一跳。好多事情运用数学对比的方法, 令人一目了然。比如:同样洗一件衣服, 有的人要用较多水才能洗干净, 有的人却只要较少的水就行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用数学方法一探究, 就自然明白。

假定我们现在有一件脏衣服上的污垢为10克, 有一桶清水为10升, 洗衣服完毕拧干后衣服里还带有1升水。下面用两种方法洗衣服, 并分析衣服洗净程度。

第一种方法:把整桶水一次性全倒进洗衣盆中洗涤。

洗衣时, 污垢10克, 清水10升, 每升水溶解污垢1克;

拧干后, 还留有1升水, 故这1升水中含污垢1克, 即这时洗净的衣服上含污垢1克。

第二种方法:污垢10克, 清水5升, 每升水中含污垢2克;再用第二盆水洗:污垢2克 (第一次拧干衣服上带来的) ;清水6升 (其中1升是前次带来的) 。1升水中含污垢1/3克。

再次拧干后:仍留有1升水, 故这时衣服上含污垢1/3克。

对比上面两种方法, 当然是第二种较为合理, 用同样的水, 洗得较干净。

像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 就教给了学生活生生的知识和能力, 怎么会不受学生欢迎呢!

三、活动途径和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基础阵地, 渗透数学实践活动内容。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主动探究的学习表现为一种作为活动的数学实践。它是获得数学知识的特殊方法, 可针对具体对象, 设计探索方案, 利用适当的辅助工具, 对具体过程进行认识。

例如,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是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基本知识, 进行活动的实践探索。

探究:一步走多大? (参考答案:人一步能走的限度是腿长加脚背长的两倍。因为在跨步的时候, 可以把两条伸直的腿看成三角形的两条边, 这第三条边——跨步长度, 必须小于另两边的和。)

通过这样的课堂探究, 不仅能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巩固理解, 而且通过亲身实践, 明了数学的思想, 数学的应用, 数学的发展。

2.以课外活动为重要阵地, 大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学科开展实践活动, 在课外活动形式很多, 如建立专题探究小组;开展数学游戏;趣味数学;数学故事会;数学报告会;数学活动展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 把数学实践教育贯彻落实。活动中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要有活动目的, 要有专人指导, 要落实安全措施, 要深入调查研究, 重过程, 使学生获取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 正确的对科学和道德等方面的评价能力;发展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培养学生学会合作, 发展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乐于合作, 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3.以家庭为补充阵地, 扩大数学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家长参与, 是数学实践活动的一个补充力量。一是让家长做好学生的勤务员。王薇同学要探究本地区气候变化规律, 而本地的全年气象数据并不是一下子能拿到的, 为此, 她动员父母帮忙, 由父母指点、联系到市气象局档案室取得了资料, 通过分析, 得到自己想要的数据。二是让家长作学生的指导者。市场上有各种品牌的电热水器, 孙伟同学想借助数学知识挑选出一种最适合自己的电热水器, 他由父亲陪同, 在大商场取得了各种电热水器的资料, 因为只是初一学生, 他还未学习过电功率的计算方法, 他父亲一一指点, 使他有了比较的手段, 最终找出最合适的品牌。三是让家庭成为学生活动资源。王一飞同学家里种有多种药材、徐凡同学家里有丰富的数学藏书, 他们成了我们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最好的活动场所和资料库。

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对学生来说, 改变了学习的方式方法, 转变了思想观点, 对教师来说, 开阔了教学内容, 抓住了教学的切入点, 活化了教学方法, 是种很值得尝试和深入的数学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徐斌艳.数学课程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2]孙宏安.现代数学教育理论[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苏波.生活中的数学[M].新世纪出版社, 1998.

初中数学竞赛活动小结 第2篇

初中数学教研组

2013年5月24日下午第二、第三节课,我数学组“超越平凡课堂,畅游数学天地”初中数学竞赛活动拉开了序幕,这次活动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疑难题解答”。

初中数学活动有效策略探究 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活动;有效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已经越来越多的开始运用各种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在经过了不断的尝试与探索后,广大教师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在探究教学活动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使用探究性学习活动来组织课堂教学时,还有着一些误区,致使课堂探究性活动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真正发挥出课堂探究活动的作用,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一、影响初中数学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原因

1、在设计探究活动时缺少趣味性。比如为了创设一个情境,教师占用了课堂中的很多时间,但这个情境本身并未能激发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有效性不足。

2、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缺少层次性以及思维创新的因素。所设计的问题太过简单,缺少一种可以学生进行感悟和探究以及思考的空间,导致学生只是表面形式上的参与,而很难体验到探究活动带来的无穷乐趣。

3、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方面不佳。就形式而言大多是轰轰烈烈的,然而学生缺少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的情感,只是一种随波逐流,课堂组织也未能做到活而有序,活而不乱,教学中缺少有效的组织,从而影响到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4、学生没有较高的参与度。一方面由于受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地接受,并未养成一种良好的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因为所设计的问题较难,它和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有着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出现了思维上的空白,进而就很难深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二、初中数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策略

1、要创设好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问题既是探究的动力同时也是探究的起点,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解决问题”的状态中,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只有如此,才可以充分激发并凋动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探究并乐于探究,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充分的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单纯的数学知识通常都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因此也没有太强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从现代生产以及生活的实际出发,来创设一些有趣、生动以及新鲜的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和思考。比如教学应用题时,可以使文本例题中的数量关系不变动,将题中的“人”改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人”,将题中的地名和校名改成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地名和校名,从而提出和实际生活相符的问题。通过这样一种将文本资源进行巧妙整合的方式,就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种具有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是源于生活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存在,从而提高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终使课堂效率得以提升。

2、要对探究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要突出探究的重點:一节课的时间通常只有45分钟,在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中会存在若干个环节,倘若拘泥于必须将全部的探究过程都完成的话,时间很显然是不够的。要想在这45分钟的时间里实现最大程度的效益,就必须要科学设计好教学的过程,要合理分配好这45分鐘的时间,尽可能避免无效的时间和无效的环节,从而使目标切实落实到位。针对于教学和发展的问题,前苏联的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经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的观点。他认为,教学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才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如果教学只是停留在现在发展区的话,那它就只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很明显,探究活动的重点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要确保有足够的时间来突破重点的内容。倘若我们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在学生的现在发展区,那么这样的探究时间就是无效的。人的认识的开展是有一个过程的,都是要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片面到全面,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探究活动的开展也应当时逐步展开的,要层层递进,要环环相扣,而不能无的放矢。设计要符合逻辑规律的过程,要有发展的梯度性,学这样生的发展自然也就会顺畅,在环环相扣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认识能力也会得到逐步的提升。

3、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探究区别于科学家探究的关键就在于有教师来指导学生的探究,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课堂探究活动中,教师是主导者,同时也是学生探究活动的支持者,教师不但要在课前科学合理的预设好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还要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点拨和调控。只有如此,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动态变化情况,教师才能够采用灵活恰当的提问来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进而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准确的定位,以便决定下一步探究活动的方向以及该选择怎样的引导策略,而不至于在探究活动中太过随意导致偏离教学的目标。

三、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必须要对探究活动进行不断的优化,以便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我们只有将活动中的每个环节都把握好,才能使探究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探究活动中,我们要尽量给学生创设出问题情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亲自体验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这样才会促进他们的发展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浅谈初中数学活动教学 第4篇

一、情况分析

(1) 数学活动的自身特点。数学活动教学没有配套的活动器材和专门的活动室, 并且活动内容、时间、场地等安排上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和局限性。这是初中数学活动教学客观存在的特点, 县乡中学如此, 偏远的农村乡镇中学更是如此。

(2) 教师不够重视是主观方面的因素。尽管课程标准和目标教学思想都注重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但“教”之前, 不认真领会和研读课程标准的教师还大有人在;“教”之中, 真正联系实际时打折扣者为数不少。其原因在于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观念上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一定时间内仍然摆脱不了“升学率”的困惑。

(3) 学生认识不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同学认为“实习作业”之类的活动题在章节训练中见得少, 中考也很少遇到, 再加上教师重视不够, 所以他们更不会去主动学习了。

二、转变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场从思想、教育内容到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 教师们一定要从“应试教育观念”中解脱出来, 建构“素质教育思想”的新观念, 重视数学活动。创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 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 努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去观察分析, 去合作交流、发现和创造所学的数学知识, 并能真正落实到实处。还要因地制宜, 配制活动教材 (包括教具、学具)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做好活动教学。

三、活动方式

(1) 让学生“走出教室”。打破数学课教学全在室内的常规, 走到生活实际中去。例如,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多边形内角和一节关于“巧用材料”内容时, 我的做法是:带学生去看工人师傅铺设地板, 同学们不仅为铺好地板砖后的美观赞叹不已, 而且还领会了地板砖的铺、贴的方法。于是我借机提问:“只有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等边三角形、正方形才能铺成平整又无空隙的地板吗?”带着疑问, 同学们回到教室后就立即着手对规则或不规则的四、五、六等多边形进行剪纸拼凑。通过拼凑活动, 他们发现:不规则的四、五、六边形都行。然后我再问:是不是所有的多边形都能呢?同学们更兴奋了, 最后他们结合内角和定理, 讨论得出了一个可喜的结论:在某顶点处的几个角, 若能拼成周角, 这样的N边形即可铺成, 否则不能。这种在室外活动的上课形式教师轻松、学生喜欢, 而且效果很好。

(2) 把“师傅”请进教室。例如, 七年级数学代数部分有关存款、债券、销售盈亏方面的应用题, 最好请专业银行职员来讲。尤其是在有关公式的记忆方面, “师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表现得更为突出。又如请专业统计员讲统计知识的应用, 直方图的绘制;请木匠师傅讲内角和定理关于转角柜面八角桌面的画法, 等等。这些实例, 都让学生惊喜地感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 无处不用到数学, 从而更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活动建议

(1) 提高数学教师的活动素质。首先要在认识观念上加强, 通过组织教师研读教学课程标准和教材, 了解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等, 让教师深刻地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 活动作为数学必不可少的手段, 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去制作活动教材。如角平分仪、测倾器、找圆形工件圆心的T型工具等, 在实践中去正确操作和处理实际问题。例如:CD所在的直线垂直平分线段AB, 怎样用这样的工具找到圆形工件的圆心?由垂径定理得CD肯定过圆心, 旋转两次就相当于得到两个CD, 两个经过圆心的线的交点当然是圆心。

(2) 加强对学生活动能力的训练。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做活动, 一是有助于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体会到学有所用的真正含义;二是通过动手操作, 能对其中发现的问题和遇到的疑难进行探索、分析、讨论, 直到解决。

初中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第5篇

“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应在中学数学课程中得到反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加深学生数学理解的有效方法,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挖掘实践性活动因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许多数学问题的得出,数学规律的发现,都离不开动手实践. 教师要充分挖掘可以探索的内容,灵活运用这些材料,创设可以开展实践活动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动”的愿望.课本是学生乐于探索研究的活教材.如在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学时,我让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白纸与一把剪刀,问:能否一剪子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学生思考后纷纷举手,有一个学生走上讲台,把白纸对折,展开后即得一个等腰三角形,我又让其他同学剪一个钝角等腰三角形,并思考两底角有什么性质,为什么?如何论证?通过启发,学生都注意到了剪的过程中折痕地位,他们领悟到要把新知识转化为前面所学的全等三角形,很自然想到添底边上中线、高、顶角平分线的证法.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把课堂教学的兴趣性回归为探索新知识的原型,把学生带入探索情境中,让他们亲身体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沟通生活中的数学和课本中的数学的联系,使数学和生活融为一体.这样才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如在学习“随机事件”时,正值学校组织年级歌咏比赛,创设学生熟悉的以抽签决定出场顺序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了随机事件,激发学习兴趣.在学习“用列举法求概率”时,结合例题的学习,设计了生活中掷骰子的游戏.学习了“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后,向学生提出了:你能设计并制作一个精美的盒子吗?这样的一个问题既联系了所学的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的知识,又回归学生的生活,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美术知识,动手实践,经历再创造的过程.情境的设置给新知识的引入提供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空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让学生感受、体验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可使学生积极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去,体验数学、感受数学,获得经验.要尽量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猜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验证自己的猜想. 在猜测—验证—论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结论形成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科学性,获取成功的喜悦.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首先出示三个不同的三角形,鼓励学生猜一猜:“这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相等?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接着让学生独立思考,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学生在不断思索、尝试的过程中,找到了许多办法来验证:有的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计算,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是180°;有的同学用剪拼的方法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验证后提出:你进一步思考应如何证明?能否从验证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在整个猜想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升华了学生渴望数学学习的情感. 让学生感受数学、体验数学,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获得了不同的体验与收获,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堂上应得到最鲜明的体现.

四、体会生活实际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初中数学活动 第6篇

【关键词】新旧教材 数学活动 初中数学 教材比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76-02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程标准在不断的修订,数学教材是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数学教材也需要不断地修订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从《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教材编写时应注意体现独立思考和探索愿望和能力等特点,提供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是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1]到《数学新课标(2011年版)》中“教材应选用合适的学习素材,介绍知识的背景;设计必要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感悟知识形成和应用。”[2]新课标中也别提出对数学活动设计的要求,由此可见,数学活动在数学教材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章结束前都设置有“数学活动”的栏目。笔者发现对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活动”的研究很有必要。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新教材中“数学活动”的设计有哪些改变?希望能为教师对教材中的数学活动理解提供帮助,以及为教材编写的修改提供参考。

一、新旧教材中“数学活动”数量的比较

新旧教材中“数学活动”的结构没有变化,都是安排在每一章末小结的前面,并且每一章的“数学活动”栏目都由2至3个数学活动组成。其中,在旧版教材中每一章都有三个数学活动,而新版教材中有的章只有两个活动。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活动的个数有所删减。第一、二章的活动个数没变,第三、四章都分别从三个减为两个。其中第三章被删掉的活动是一个关于列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第四章是几何图形初步,这一章的“数学活动”栏目中,新版教在旧版教材原来的三个活动变为了两个,将“莫比乌斯带”这个活动删掉了。

从活动的总数量来看,新版教材的活动数量较旧版教材而言少了两个。为什么在新版教材中数学活动只少不增呢?教师们应引起注意,也值得思考。为了增加教材中“数学活动”的素材,笔者认为,在删掉其中的活动同时可以换成一个新的数学活动。

二、新旧教材“数学活动”内容的比较

从七年级上册中“数学活动”的内容比较来看,栏目中的数学活动内容变化不大,第一、二章的数学活动几乎没有改变;第三章中的活动有细微的改变,活动1的改变在于题目问题的呈现,基本结构大体一致;活动2的改变在于题目中的问题情境的不同,旧版中的问题情境是用直尺与棋子做平衡实验,而新版教材中变为了木杆与重物的平衡实验。后者较前者来说与生活更贴近,普适性更强,学生更容易学会迁移,因为题目中的木杆与小重物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物,而且重物是一个抽象的代名词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学生更容易想到将其替换成任意的具体物体;旧版中用的是尺子与棋子,都是非常具体的实物,且范围比较狭窄,这样以来,就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研究结论与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中的数学活动素材没有更新,数量上有所减少

新教材中的数学活动都是沿用旧教材中的数学活动,而且几乎是一个字都没有改,素材大都有些偏陈旧了。笔者认为,在素材的选取上应该更具时代性一些,才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其中的数学问题。关于活动数量的减少,在笔者看来,数学教材中像这种以明确的活动形式存在的数学活动并不多,而且据有调查研究结果来看,许多一线教师的反应是,教材中提供的数学活动的素材不多,因此,笔者建议,在数学活动的数量上可以适当的增加,以便教师选择。

2.数学活动内容有细微的调整

首先,新教材对问题的表述作了相应的修改,其中,问题中的情景从一个比较大的范围缩小为一个小的地区,这样修改之后,使问题更贴近生活、情景更实际,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更利于学生理解;其次,问题的表述更加简明清晰;最后,开放性的问题,旧版教材中是个学生提供了三个具体的收集数据的途径,如报刊、图书、网络等,这样让学生就少了自己动脑思考,从什么地方收集数据、如何收集的过程,无形中就剥夺了学生自主动脑思考的权利,而新版教材正是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在问题表述上作了优化,问题的表述更简洁了,并且没有限定收集数据的范围和途径,引导学生利用数据之间的关系再计算出新的数据,数据之间的关系有哪些、怎样计算、用什么方法计算、新的数据又是什么等等,这些都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旧版本的教材各有各的优缺点,教材的不断改进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材的更换不是说换就换的,是需要一定时间周期的,所以说教材中的素材与当下的背景相比很快就会变得陈旧,教材中的活动素材只能尽可能的做到更好,但是最好的活动素材还是来源于生活需要教师去发掘,然后带着学生们一起探究。好的素材也可以为教材中的活动素材作为参考,因此,教材的完善需要广大的教师学生们一起出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0.

[3]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浅谈初中数学活动课 第7篇

据国际教育程度评价学会报告, 我国中学生喜欢数学的百分比与其它国家相比是比较低的, 多数学生厌恶或惧怕学数学, 学生普遍觉得数学枯燥乏味, 缺乏学习的乐趣, 缺乏探求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一大批学生存在着“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一过就忘”的症结, 医治这一症状, 在新授课、练习课之外开设必要的数学活动课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知识。这些知识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相互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开展数学活动课的基本目标

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三、深挖数学活动课的资源

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中都编入了大量丰富的实用问题, 特别是在阅读材料中安排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应用方面的内容, 这为数学活动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很多可直接取于课本, 有的则取材于生活实际问题, 有的来源于互连网, 有的来源于数学问题的猜想。我根据教学实践将如何上好数学活动课作如下分析:

1、让学生亲身体会, 在活动中自主探究学习。

趣味性的数学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很大兴趣, 从而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 变“精讲多练”为“精导多验”。数学活动课是重过程、重参与、重体验的全新课程。是让学生将实践、体验的收获整理, 在交流中学会学习、理解, 学会客观分析与辩证思考问题。活动课的真正主体是学生, 教师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指导学生去活动。在《有趣的七巧板》这一课教学时, 我先让学生动手制作一套七巧板, 课堂上学生自主的、有趣的选用图形, 开展“拼一拼、剪一剪、说一说”, 优美的图案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喜悦, 从而勇于探索图形之间的无穷奥秘。同时使学生形象地看到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 绘出一个新颖的图案, 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上教师要能预见学生在开展活动时会遇到的哪些困难, 会提出哪些问题, 需要怎样的帮助、点拨等。针对这些情况确定怎样启发学生的思路、补充什么知识、介绍哪些方法和线索, 从而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 而不是将学生的思维直接地引向结论。

2、变枯燥为乐趣, 丰富活动课的过程。

数学活动课, 突出表现为数学在活动中进行, 即“数学+活动”。活动是载体, 是实现目标的手段, 必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导、学、做三合一, 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当知识与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 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学生在活动中, 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我在教学因式分解一节时, 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了找矩形边长的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感受数学知识的整体性, 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因式分解时, 叫学生准备了多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片 (如下图) , 教师任意写出一个关于a和b的二次三项式, 且各项系数都是正整数, 代表一个矩形的面积, 如a2+2ab+b2。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二次三项式, 选取相应种类和数量的卡片, 尝试拼成一个矩形, 找到矩形边长;教师再写出几个同类型的二次三项式, 由学生选取相应种类的卡片, 拼成不同尺寸的矩形, 找到矩形的边长。再通过学习小组的讨论、总结。学生体会到了代数与几何之间的联系, 也领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同时运用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即整式乘法: (a+b) (a+b) =a2+2ab+b2;分解因式:a2+2ab+b2= (a+b) (a+b) 。课堂上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观察、猜想、实践操作、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中, 这样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设置情景, 寓教于乐, 学为所用。

在街道旁, 有时见到各种碰运气、赌输赢的小摊。其中的一种, 叫做“转盘”游戏。我在上初一代数式教学中, 模拟了“转盘”小游戏, 上了一堂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课, 完成了一次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发现的过程,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为之用”的道理。

课前准备:一块圆形纸板, 一根带剑头的竹条, 一颗小铁钉。

道具制作:在圆形纸板上画12个扇形格子, 顺次编上号, 做成一个圆盘;竹条不带剑头的用小铁钉固定在圆盘中心, 做成一个可以转动的指针。学生课前根据教师的提示也作了相应的道具, 课堂上学生心存悬念, 充满热情。

游戏:假设在圆盘的1号、3号、5号、7号、9号、11号格子里放上价值10元的物品, 在2号、4号、6号、8号、10号、12号格子里放上价值5角钱的物品。谁交上1元钱 (假设) , 就可转一下圆盘, 等指针停转后, 指到哪一格 (转到界线上重转) , 便根据那格的数, 从下一格起, 按格往下数这个数, 数到哪一格, 放在格里的物品就归谁。

教师边演示边说明游戏规则, 学生热情高涨, 跃跃欲试, 心想:盘子上, 奇数和偶数格子各占一半。数到偶数亏“5角钱”;数到奇数得“10元钱”, 可就赚了。“1元钱”不多, 可以碰碰运气。看看谁能得到“10元”大奖。

全班学生根据规则都在积极的进行游戏, 几次尝试后谁都没得到“10元”大奖, 都赔了。这时众多学生质疑了, 这是怎么回事?又试过几次, 还是没有得到“10元”大奖。有些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这时只见几个同学脸上露出了笑容, 齐声喊到“没有10元钱, 没有10元钱, 老师骗人”, 而其他同学都愣住了, 似乎也明白了什么似的。

师:为什么说老师骗人呢?

生:按照这样的数法, 怎样也得不到“10元钱”大奖。

师:为什么呢?

生:奇数的格子里放着价值10元钱的物品, 偶数的格子里放着价值5角钱的物品。按照这样的数法, 是怎样也数不到奇数格子上去的。

生:我一个一个地试过了, 不管我转到得几, 最后都数到偶数格子了。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假如我转了奇数3, 3+3=6, 6是个偶数;假如我转偶数4, 4+4=8, 8也是个偶数。

生: (抢答) :哦, 我明白了, 道理很简单。

因为: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这就是说, 不管指针指在奇数还是偶数格了, 最后数到的总是偶数格, 赚的可能性是零。

全体学生都露出了笑容, 都明白了这个道理。

师:通过这节活动课, 同学们学到哪些知识?还有哪些想法?

生:我知道了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板书在黑板上) 还复习了奇数偶数的概念。

生:老师, 我还发现, 我们学了数学, 要会用数学才行, 否则我们不就“上当”了吗?

生:我还可以利用奇数+偶数=奇数来改造一下这个游戏。我把价值10元钱的物品放在偶数格子里, 把价值5角钱的物品放在奇数格子里。规定指针指在哪一格, 便根据那格的数, 从这一格起, 按格往下数这个数。

初中数学课堂活动式教学刍议 第8篇

一、加强现实情境和学生知识背景的导入

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各类数学问题是教师活动开展的基础, 需要教师在课前备课与导入时加以利用.从总体而言, 就是初中数学课堂需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及联系和处理其他学科提出的问题的机会, 有对数学内部的规律和原理探索研究的机会,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 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我们与数学同行》的第二节“活动思考”内容时, 着眼于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 结合生活实际学好数学, 向学生展示两道与学生的游戏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真是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 教师提出问题:小明家买了一个高2米, 长1.5米, 宽60厘米的书柜, 他家的书房门高1.8米, 宽80厘米, 这样的书柜能搬入书房吗?

学生在讨论中, 自然分为两大阵营, 一边说“能”, 一边说“不能”.说“不能”的一边人数少, 急着让我点评.但我让他们中的四个人把讲桌抬出教室, 然后, 我把讲桌侧放于地, 再让他们侧着抬回教室.这时, 所有说“不能”的学生都笑着说:“懂了, 能!”一拥而上, 扶起讲桌, 抬回原处.我只是问一句:“数学能使人聪明吗?”得到的回答是:“能!”从这次活动中, 我惊奇的发现, 学生在快乐中, 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 且眼疾手快, 语言流畅, 思维敏锐, 学习效果极佳.

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以数学实验解决问题

新课程的数学中, 借助动手操作理解的内容不少, 但在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由于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学生借助直观活动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 所以必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有些活动, 老师要适当指导, 必要时, 要亲自演示, 并指导观察探索, 以防跑题而降低教学效果.

如:学习七年级上册“走进图形世界”的“图形的变化”“展开与折叠”“从三个方向看”的内容时, 都提前出示教学目标, 让他们充分准备后, 在操作中探索, 操作后交流讨论.结果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都较深刻.

如在对“从三个方向看”的操作和学习中, 我先让学生自由活动与交流, 结果观察效果不一.然后, 我又指导他们再观察, 以主视图为例, 让他们在几何体的正面, 平视, 并后退, 适当拉远距离, 以淡化几何体在外围的内部的曲面等轮廓, 这样, 其平面效果就出来了.最后检测证明, 由于活动前准备充分, 活动中积极主动, 测试成绩更优.

三、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让学生把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有机结合起来学习, 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并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在合作交流式的教学中, 首先, 要注意合理分组, 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保证每个小组在相似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其次, 在每次合作学习中, 老师都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合作的要求.因为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 才能使合作顺利进行.

如, 在学习“图形的变化”后, 我展示了一道提高题, 让学生组内、组间合作交流完成.问题: (1) 画一条直线, 把一个圆分割成完全相同的两部分, 怎样分? (2) 有几种分法?画一条直线, 把一个长方形分割成完全相同的两部分, 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3) 你是否能画出一条直线, 同时把一个圆和一个长方形分割成完全相同的两部分?怎样分?

活动分三个层次:每一问都先组内交流讨论, 分组展示, 再评析打分.

第 (1) 问, 在短时内完成, 且答案较一致:只要直线过圆心, 就能把圆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个半圆, 因此有无数种分法各组得全分.

第 (2) 问, 先小组展示出不一致的答案, 有两种与四种之分.但没有一组得全分, 立即引起全员关注, 但各小组都慌乱, 一致要求点拨.这时, 我给每名学生发一张长方形纸条, 并启发说:“每一个圆都有一个圆心, 每一个长方形有没有中心呢?如有, 请用折叠的方法把它给找出来, 并用笔在中心点上实心圆.”学生操作并交流, 结果有的用对角线交点法确定了中心, 有的用对边中点连线交点找出中心.我表扬了全员的聪明.然后让学生独立操作:过长方形中心折叠, 但不准过对角线、过对边中点连线折叠, 然后沿折线用小刀分割, 之后用旋转法, 把上块以实心圆点为定点旋转180度后和下块对比.我问:“发现了什么?”学生一致答道:“两块完全一样!”然后, 让学生打破组界交流作品.我要求把完全一样的作品拿出来, 结果无人响应.我问:“这说明了什么?”学生抢答:“也有无数种分法, 只要直线过它的中心.”我表扬了抢答的同学反应快捷, 其余学生一致认同.

第 (3) 问, 我点拨:“请借用问题 (1) (2) 的结果来解决第 (3) 问.”结果各组几乎用与解决第 (1) 问相同的时间解决了第 (3) 问.各组都得全分.

当然, 在“让学生动起来”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学学习中, 还应重视学生的估算能力的培养, 提倡算法的多样化;还要兼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提倡个性化学习;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

参考文献

如何上好初中数学活动课 第9篇

1.正确的教育活动理念

上好一堂活动课,首先要有正确的活动理念做向导。我们应该注重在活动中讲授给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而不是那道题的结果,或某个数学概念。好的活动课教学目标是明确的,即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认为:“不管是科研人员还是数学教育人员,都要重视数学的精神和思想,也要重视数学方式,其次才是数学知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数学思想和方式是整个数学知识体系的灵魂所在。在素质教育广泛开展的今天,数学教育要培养人才所需要的共性东西,不是数学方面的知识,也不是数学解题的能力,更不是背会和运用某个概念,而是数学观念——“数学”地思考、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向学生渗透数学思维的方法,在课堂中多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把握学生在活动中动态,不仅是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要密切关注学生在思维方法上的升华。

2.完美的教学活动设计

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然,在数学课中多与生活相联系,多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多向优秀教师学习、多与同事合作 ,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综合考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事实上,我的做法主要是多跟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很多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之前,都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数学教师要积极创设相应的生活情景来沟通数学与生活。可以把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出发点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程度,我们所创设的生活情景要注重方式,即便是生活数学与课本中的数学知识不一样的时候也要巧妙地应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不同班级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特征,同一班级的学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好的活动课应当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数学活动教学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设立不同的题目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都能在活动过程中有所收获。要合理地处理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时候所反馈的不同信息,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和自尊心,要跟学生认真地沟通和交流,明确学生的回答策略,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4. 在活动中,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

一堂好的数学课是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学习效果的好坏要看学生是不是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投身到课堂活动中。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学会思考,不能急着做决定,尤其是那些具备创造性的问题的时候,更要留给学生认真思的时间。教师可以旁敲侧击,询问学生思考的状况,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再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的结论。

5.在活动中,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思想,学生进行学习主要是把教材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好的活动设计可以推动这个过程的顺利完成。一个比较好的活动设计,需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其在情感和价值观上的发展。每个数学老师都要把数学教学活动根植在一个民主和平等的课堂氛围中,这样一来,学生才会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积极、大胆地探索。

目前,课堂教学依旧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主渠道,而在课堂中添加恰当的活动,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因此我们必须要十分注重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不断改革和优化,强调课堂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客观性。同时又强调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文性、生活性、社会性,发展学生的自信心、自制力,培养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摘要: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5分钟,为什么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同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话题,也就是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怎样才能利用活动上好一堂数学课。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得到知识,并学会利用数学思维去解决生活问题。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作用 第10篇

新课程改革让数学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数学教师能在课堂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有的学校开发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 这些新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时间内起到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功效.过了一段时间以后, 不管教师在课堂上怎样采用图示或其他演示手段, 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此时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设计一些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参与的综合与实践活动, 那么就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绪, 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增强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实用性, 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同时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感觉到传统的数学教材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性, 教师在教学中也只注重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 而往往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 学生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在开展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时, 我们可充分利用中学生直观思维性强, 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去探究知识的特点, 设计一些生动有趣, 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去探究, 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 尽快进入探究的思维状态.

例如, 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 让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制作活动:将一块长30cm、宽20cm的长方形纸板, 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相等的小正方形, 就可以折成一个无盖长方体盒子.所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盒子的容积将会随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的变化而变化, 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使无盖长方体盒子的底面积最大, 进而再让学生探究怎样才能使其容积最大.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算一算, 充分感受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 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再进行动手操作, 将所学的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这样, 学生在直观、真实的操作活动中学会了探究运用, 也让学生在主动操作、探究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 在中学生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中, 中国学生屡获殊荣.而到目前, 我国仍未有获得诺贝尔奖金者.究其原因是我们学者的创造力不强.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与灵魂, 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的教育实践中, 要积极探索创新教育之路, 这是毋庸置疑的.而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环节, 教师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 必将对学生的创造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测量一下自己准备好的三角形的角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然后让各小组用电脑验证一下.最后, 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等.这样, 学生的创造性一下子都迸发出来了.这可能比把结论告诉他们后做几个习题的解题效果差, 但学生的独创性却很好地被发挥出来了.在平时的实践活动中, 多设计几个能够开发学生创造力的问题, 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 要远比使用“题海战术”效果好得多.

三、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任何重大的科学发现都离不开人们的相互合作, 共同参与.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而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为我们提供了这个平台, 在所有的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中, 除了操作较为简单的活动外, 都要求学生去相互讨论、相互研究归纳.

例如, 在教学《事件发生的概率与频率》时, 可用瓶盖设计这样一个游戏:任意掷出一个瓶盖, 如果盖面着地则甲胜;如果盖口着地则乙胜;你认为这个游戏对甲、乙双方公平吗?做一做这个游戏.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概率与频率的关系, 可将班里学生分成几组,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影响结果的因素, 各自猜想不同的结果.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验, 大量重复地抛掷瓶盖, 再让全班学生 讨论、思考, 学生就会知道经过大量重复实验得到的频率的估计值可以近似看作事件发生的概率, 进一步启发学生用此方法去估计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通过这一个游戏, 学生在活动中分享了彼此的经验和知识, 交流了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 在智慧碰撞中对接、融合, 达成共识、共赏、共进, 在潜移默化中意识到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从而更乐于与他人合作.

四、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反映了数学知识内容的本质, 是研究数学理论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思想.常见的思想方法有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类比思想等.而在平时的教学中, 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 而忽略了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 则可以弥补这一点.

例如, 在教学《有理数》一章后做“翻转茶杯”实践活动:

活动1:取3只茶杯, 杯口全部朝上.每次翻转2只茶杯, 经过若干次操作, 能否使杯口全部朝下?

活动2:取4只茶杯, 杯口全部朝上.每次翻转3只茶杯, 经过若干次操作, 能否使杯口全部朝下?

活动3:取5只茶杯, 杯口全部朝上.每次翻转2只茶杯, 经过若干次操作, 能否使杯口全部朝下?

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把“每次翻转2只茶杯”转化为“将1只茶杯连续翻转2次”, 把“5只茶杯每次翻转2只”化归为“3只茶杯每次翻转2只”.这种转化的思想方法在这个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 这个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了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感受到了有理数乘法法则在判断、说理中的应用, 及分类思想在解决复杂问题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些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 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会慢慢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进一步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无穷魅力.

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策略 第11篇

【关键字】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前言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二、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内涵

数学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为核心的一种新型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数学活动课丰富多样,类型之多,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教室内进行的课堂动手、研究性学习,有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辅助教学,常用的数学软件有几何画板、PowerPoint、Excel等;另一类是在教室外,可以依据教学实践的需要,在操场、野外等地方进行。

三、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意义

1.数学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数学知识,并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2.数学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商场促销活动中,怎样购买商品最省钱;测量计算教学楼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等。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本能,运用以往在学习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类似的方法进行组合,从而创造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数学活动课有利于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数学活动中,需要学生的合作讨论,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收集和计算选择等方面的各种优势得到发挥,相互交流讨论,从中学会尊重别人,向他人学习,学会表达自己思想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的形成

1.专题研究,初步提出教学策略

我们选择不同类型的数学活动课进行专题研究,每节研究课用九份资料来提升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可行性。这个阶段,主要采取课例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即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在大量课例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初步创造性地提出了数学活动课的六个教学策略。

2.反复实践,逐步完善教学策略

在前期研讨的基础上对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反思,按照初步提出的教学策略,再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28所学校开展专题研讨。在研究中发现原来的教学设计过多强调“活动”,忽视了数学思维、数学本质和数学规律的揭示。为了丰富研究的内涵,增加了对活动课思维深度的研究,对活动课教学设计进行重新修订,并再次实践。这个阶段,主要在更大范围的教学实践中对提出的策略加以检验,同时根据反馈意见对原有的策略进行重新审视、修正和完善。

3.深化研究,最终形成教学策略

这个阶段,是对前面形成的教学策略进行深化研究。一是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对经典课例进行研究,优化教学设计;二是与课题学习、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互相借鉴,丰富研究内涵;三是将活动课的教学策略和常规数学课的教学策略相互融合,形成互补机制,提升研究价值。通过深化研究,最终形成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策略,数学活动课的校本教材以及系列研究报告;涌现一批能够执教数学活动课的优秀教师群体;实验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明显增强。

五、初中数学活动课的设计

1.活动课内容设计应注重趣味性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不是像学科课那样"照本宣科",而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给他们选择的机会。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的方式来提高活动课内容的趣味性。如七年级上册"七巧板的制作与拼图"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动手制作一套七巧板,课堂上学生自主的、有趣的选用图形,开展"拼一拼、剪一剪、说一说",优美的图案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喜悦。在教"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可以安排一节"24点游戏"的活动课,先通过抽取四张扑克牌,得到4个有理数(A-K对应数字1-13,(其中红色表示正数,黑色表示负数),然后计算±24,最后列出算式并写出计算过程并进行公布。在游戏期间可以采取多种比赛方式,使学生在游戏、快乐、竞赛的气氛中感到乐趣无穷,学得轻松、玩得愉快,同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2.关注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全面性

数学活动课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要让每一名学生都“动”起来. 莫比乌斯带是数学中单侧曲面的一种模型,为了了解它,更为了能激发起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每人准备两张纸条,把其中的一面涂上颜色,以区别另一面. 用它们做成两个环,其中一个由纸条两端直接粘合(甲环),另一个是把纸条先扭半圈,再把两端粘合(乙环)。如果有一只蚂蚁在甲环的一面,它能否不越过纸条边缘而爬到另一面呢?如果这只蚂蚁是在乙环上爬行,它能够不越过纸条的边缘而爬到另一面吗?

在这个实验中,第一,要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不能只看别人做,而自己做旁观者,更不能只看老师表演,学生当观众。第二,数学教学中,凡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要替代,真正放手让学生去做、去试、去想。第三,不能把活动的目的定位于表面的热闹、形式的多样与有趣等比较肤浅的层面上,应该更多地考虑的是在这个活动当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到底能得到多少发展,学生的经验到底能得到多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智力得到怎样的发展,学生的能力得到多大的提高。仅仅为热闹而进行的活动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意义的。

3.关注活动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性

俗话说:思想决定行动.数学学习亦是如此.知识是数学的躯体,问题是数学的心脉,思想方法則是数学的灵魂. 数学活动本身也不是孤立的,其中往往蕴含着朴素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师带领学生探索日历中的数学时,同学们把挖掘、发现的“奥秘”,有用数字表示的,有用字母表示的,有画图表示的,等等. 这些表示看似简单,其实就有数学思想在里面,比如特殊与一般的数学思想(用字母表示数),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思想等。

六、结束语

活动课后要及时反思,找到课上的优点,改正课上的错误,反思活动课的遗漏之处,在以后上课时将活动课上得更好。活动课的内容需要学生独立完成。所以,活动课能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达到培养全面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苏兰.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策略[J].中国新技术产品,2011(2)

初中数学实验活动课有效教学探索 第12篇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的机会, 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数学活动课让老师和学生参与到新颖有趣的活动中, 课堂气氛空前活跃.但也有一些教师觉得数学活动没必要, 或在活动后感到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远远达不到活动本身所希望实现的价值追求.

出现这种低效或无效的数学活动的原因, 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种情况: (1) 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数学活动的重要性, 视活动为浪费时间, 或为了活动而活动, 流于形式, 失去了新课改开设活动课的意义; (2) 活动偏离数学教学要求, 不少教师不能把握教材, 不能科学创设教学环节, 活动放而不收, 达不到预期效果; (3) 学生被动参与教学活动.学生是在教师的指令下活动, 使得学习并没有真正成为学生自发自愿的行为, 无疑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4) 教学活动没有面向全体.在课堂上, 活动是少数人参与, 老师找几名学生演示, 其他学生当观众, 无法真正参与活动, 或小组合作学习时, 忽视对学困生的关注, 觉得部分学生掌握就草草了事; (5) 数学活动缺乏探究价值.通过实验活动, 很快发现结论, 学生没有体验从困惑、失败到成功的实践, 只是简单动手操作, 探究缺乏必要的价值.

针对存在的这些情况,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实验活动的课堂有效教学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上数学活动课的体会, 谈一谈粗浅的想法, 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师要钻研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深入地研究教材, 多看书, 做到吃透教材.教师应善于领悟教材的编排意图, 有目的、有计划地多组织一些可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活动,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事实, 寓学于“做”, “做”中有学.要根据学生现有思维, 参与知识形成过程, 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精心设计活动的教学环节

好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的层次感, 研讨的核心问题等都基于对学生的了解.仔细研究学生, 搞好学情分析很有必要.在设计一个数学活动之前, 教师必须明确这一活动的出发点是什么?设计教学时就要紧紧围绕该目标, 精心设计:怎样开头?怎样指导学生探究?怎样启发?怎样设计练习?怎样有效评价?要适时进行质疑, 把问题引向深入, 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设计活动内容力求灵活多样, 富于变化;活动地点也可多变, 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学生通过亲身体验, 知识的掌握及问题的解决应该会轻松得多, 如实地测量、商店服务、参观访问、数学墙报等.

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上只有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才会真正进入乐学境界,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只有教师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才能把学生引入思考、探索之中;其次要善于改变活动形式.初中学生好奇心强, 对有新意、竞争性和游戏性的东西很感兴趣, 让活动课内容以游戏或竞赛的形式出现, 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拓学生的视野;最后要让学生本人成为评价主体, 并积极参与到评价中来.学生相互了解较深, 便于清楚看到同伴的优点与缺点.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积极引导他们以一种客观公正、严肃认真的态度参与评价, 创造性地完成各项任务.

四、活动要学生人人参与

在数学活动中, “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常见的活动形式活动课不仅要关心“优等生”成长, 而且更应加强对中下等学生的分层指导.活动时, 教师根据活动内容组建有效的合作小组, 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知识面、性别等方面的差异, 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取长补短.鼓励小组中学习成绩优良者带动学困生一起探究, 及时修改小组合作交流成果的评价标准, 让每名学生都能体会到个人优势, 通过开发他们的潜能, 改变不利的心态和状态, 让他们打造最好的自己.

五、给学生自学探究的机会

中国历来重视“学生自学”, 孔子的教学是“不叩不鸣”, 学生自学是老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数学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时间与空间.通过有趣的数学材料, 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一个问题, 也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编题目, 在各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观察与实验、猜测与推理、交流与反思, 不仅思维完善丰富了, 而且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活动中, 教师一定要处理好放与收的“度”.对于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得到问题答案的, 应大胆地放手, 如果不太顺利, 收要收得及时, 找到相应的对策加以组织和指导.如果只放不收, 只是表面上热闹, 收效甚微.

六、重视消化巩固环节

数学活动不是仅仅停留在某个具体的操作上, 活动结束后, 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达到让所期望的目标, 适当地加以启发, 让学生在他们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出规律或结论, 促进学生认识的升华.课后练习是巩固与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 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 适时调整, 不仅能消化巩固课堂内容, 也是实验活动的延伸, 更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只有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能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才是新课改开设数学实验活动课的真正目的.

上一篇:焦虑抑郁状态下一篇:药物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