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事故的预防

2024-05-17

农机事故的预防(精选10篇)

农机事故的预防 第1篇

农机作业系统是一个由人-机器-环境组成的三元系统。组成这一系统的各要素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旦各要素之间失去协调,便会影响系统整体的安全可靠性,从而导致伤亡事故的发生。

预防农机事故发生的根本措施是设法断绝导致农机事故形成的事件链,使其因果的连锁作用中断。具体来说,可以应用以下几种事故预防原理。

1、隔离危险因素原理

将容易发生事故的因素与其他因素隔离,以防止事故的发生,如山区临沟路段在路外侧设置安全防护桩,城区路设防护栏或防护桩,首先是引导车辆沿正常路线行驶,同时也要防止运动轨迹失常造成事故。还有,场上作业的拖拉机排气管端装防火罩,可隔离火源,防止火灾。

2、机具(人)安全防护原理

拖拉机设安全驾驶棚、保险杠,主机与拖车之间设防护网,传动链、传动带外边设防护罩等,都是本原理的运用。

3、机具预防维护原理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中对车辆检验,特别是对制动性能、灯光、信号灯、转向性能的检验,对预防事故亦有帮助。此外,农忙作业前对作业机具状态进行检查,对保证安全生产也必不可少。事故预防还不应仅仅局限于车辆机具检验,在机务管理工作中,搞好机具的维护保养,保持机具良好的技术状态,也是事故预防的基础工作。

4、刺激—警示原理

利用某些颜色、文字、标记、信号灯、指示灯、批示仪表等信号装置和危险标示牌等刺激驾驶操作人员、行人、骑车人的视觉;用各种声音信号刺激人的听觉,以便提醒人们注意安全,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交通规则。

5、教育与激励原理

对驾驶操作人员以及广大群众进行安全教育、交通法规教育;对驾驶操作人员进行操作规程教育、保养知识教育,对好人好事进行表扬、奖励等。这些工作都对事故预防有积极作用。

二、农机事故的预防措施

农机事故是社会问题,它是一个由人、机、路、环境所组成的系统工程。农机事故的预防涉及社会结构等各个方面,预防工作必须有社会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并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考虑到目前我国的实际条件和当前对农机事故的预防措施,应着重增强全民的安全意识;加强农机安全管理;提高驾驶操作技能;杜绝违章驾驶操作;确保机具技术状态良好等五个方面。

1、增强全民安全意识

农机事故90%以上是由于驾驶员、行人、非机动车或有关操作者不遵守农机法规、交通规则和有关安全操作规程而造成的。农机安全宣传,就是针对上述情况,让人们了解农机事故的危害性,了解农机安全知识及有关农机法规、交通规则,增强全民安全意识,提高人们遵守农机法规、交通法规的自觉性。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机安全宣传活动。通过报刊、电视、广播、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机法规和交通规则,把广大人民群众遵守农机法规的自觉性调动起来,使人们知道农机事故的危害性和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做到家喻户晓,为预防农机事故打下牢固的群众基础。除了经常性的安全宣传教育外,还可采取一些比较集中的宣传形式,如“安全宣传周”、“安全宣传月”、农机安全大检查、专项整治等,以加大宣传整治力度,加深对全社会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

2、加强农机安全管理

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是农机监理机关依据国家有关农业机械和安全生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对农业机械及其驾驶操作人员、作业环境进行安全监督管理的行政执法行为,而这种行为又直接影响着农机事故的发生率。为减少农机事故发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机监理工作:

(1)提高监理人员素质,规范监理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农机监理人员素质的高低,执法行为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守法意识。要提高监理人员素质,可以每年把全体执法人员集合起来,聘请专业人员对全体执法人员进行军事化训练,内强素质,外塑形象。

(2)严把农业机械按牌上户办证年度检审关。农机牌证的核发是农机监理部门的主要工作之一,它必须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安全技术标准进行,做到不符合技术标准要求的农机车辆不予办证上牌,不参加“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不予上牌办证。这就要求我们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每办一证,要保证是一名合格的驾驶员,每上户一辆车,要保证是一辆合格的机动车辆,每检验一辆车,要保证逐机逐项进行检验,不检人情车,马虎车。对不合格车辆坚决取缔。另外,对极少数机主,无视法律法规,自行拼装农业机械,并采取弄虚作假,张冠李戴等违法手段,蒙骗监理机关,骗取牌证进行作业或黑车非驾作业,要高度警惕,一经发现,要依据法律法规,毫不留情,坚决打击,确保农业机械作业安全,防止恶性事故发生。

(3)加强安全检查,开展专项整治等活动,确保农机作业安全。安全检查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使驾驶操作人员感到无牌不能行驶,无证不能驾驶,违法将受到处罚,同时积极争取政府和公安,交通等部门的支持,经常性地开展“黑车非驾”等专项整治活动,消除各类事故隐患,杜绝重特大农机事故的发生。

3、提高驾驶操作技能

(1)把好培训考核质量关。农机安全监理部门要与拖拉机驾驶培训单位互相配合,严格执行农业部颁发的《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确保驾驶员培训质量。农机监考人员要持证上岗,严格考场纪律,坚持原则,对未经培训、考试不合格人员,坚决不发驾驶证。要严格按照培训教学大纲要求的培训内容、培训科目、培训时间组织机手培训,严格按照驾驶员考试办法的要求进行考核,确保培训质量。

(2)做好驾驶操作人员的业务再教育工作。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现有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大都偏低,加上培训学校培训时间较短,许多农民还存在轻视培训急于赚钱的心理。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农机法规的不断健全,需要组织驾驶操作人员不断进行科普学习,向他们传授驾驶经验,普及农机法规。通过对典型事故案例的分析教育,起到警钟长鸣的作用。因此,做好对驾驶操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驾驶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本身就是安全生产,预防和减少事故的需要。对驾驶操作人员继续教育的形式,主要通过组织复训、驾驶员协会和安全片组活动进行。教育内容包括机车构造原理、驾驶操作经验、故案例分析、维护保养、农机法规、事故现场保护、急救知识以及职业道德等。

(3)农机驾驶操作人员要加强学习。作为驾驶人本身,平时一定要加强学习,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追求业务技术精益求精,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现在有不少的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安全法制观念差。对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发给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不学习,又不懂安全操作规程,对安全生产知识一知半解,最后导致机坏人伤的事故。二是无证操作技术差,安全隐患大。据了解,有些农机手不自觉参加技术培训,不懂安全操作技术,遇到紧急情况,惊慌失措,引起事故的发生。三是利益驱动,忽视安全。有些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只顾多作业,多赚钱,忽视安全;有些驾驶操作人员重使用,轻保管,开带“病”车(机),留下了事故隐患。

4、杜绝违章驾驶操作

农机驾驶操作人员违反农机安全法规、道路交通规则、农机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其他安全生产规定的行为,无论造成事故与否,均属农机违章。

尽管违章不一定造成事故,但大部分事故却是由于违章造成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农机交通事故中,70%以上的事故是因为驾驶员的违章操作而引起的。因此,违章是造成事故的最大隐患和最直接的原因。杜绝违章驾驶、违章操作,是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保证农机安全的根本措施之一,也是搞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中心环节。

5、确保机具技术状态良好

确保机具技术状态良好,把好农业机械入户关。机具技术状况是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从农机事故的统计数字来看,由于机具技术状况不良引起的作业事故所占的比例虽然不大,但每起事故所造成的后果都十分严重。可见,加强对农机具技术状况的监督检查,提高机具作业的安全性能,对于确保农机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十分重要。保证机具技术状况良好的措施主要有:加强对农机具的技术监督。农机具的技术监督即农机具检验,是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督促有车单位或个人经常保持农机具良好的技术状态;保障农机制造、维修的质量;满足农机作业对农机技术性能的要求。加强对农机维修行业的质量监督,确保农机维修质量。一是驾驶对农机维修厂(点)的技术监督,二是加强对基层农机维修厂(点)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

农机事故的预防 第2篇

关键词:农机安全生产事故;原因;预防

中图分类号:X94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4.025

1农机安全生产事故形成的原因

1.1 农田作业普遍使用机械化

近年来,农机保有量在农村快速攀升,许多农民将拖拉机用作运输工具和代步工具,由拖拉机引起的交通事故随之增加;由于对农机驾驶的监管还不是很完善,许多农机驾驶人员对农机驾驶知识缺乏,无证驾驶和酒后驾驶等违规操作现象时有发生,伴随而来的就是农机事故的发生,造成身体和财产损失,影响了农业机械的安全生产和群众的正常生活。

1.2 车辆驾驶人“多员化”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一台拖拉机多人驾驶的现象,父子、兄弟、邻居之间同驾一辆拖拉机,驾驶人员的文化程度、农机操作水平以及安全意识参差不齐,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很难定位。同时有很多农民法制观念淡薄,存有侥幸心理,违反规定驾驶机动车,给农田作业埋下了很大的安全生产隐患。

1.3 拖拉机安全技术性能相对较差

拖拉机主要是用于田间作业,作为交通工具使用在设计上存在缺陷。例如刹车制动性差、行驶指示标志不全、手扶拖拉机经常发生反转向现象、拖拉机使用时间长了方向盘转角磨损后转向角度变大等,这些是农村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之一。

1.4违章驾驶时有发生

此外,还存在一些无号牌的手扶拖拉机和不参加年检的拖拉机,由于这些机主的法制观念淡薄,没有道路安全意识,以为拖拉机不总上道路行驶,不用办理牌证照和参加年检,出不了什么大事,总抱着侥幸的心理。由于没经过正规培训就驾车上路行驶,遇到突发情况惊慌失措,处置不当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1.5监管未能形成合力

各个职能部门对农机安全监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在日常监管方面,没能做到齐抓共管、信息资源的共享。作为农机监理部门单独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进行监管而管理执行起来难度相对较大且力度不够。

2如何预防农机安全生产事故

2.1农机安全生产宣传要到位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栏、宣传单、板报、过街条幅、永久性标语等宣传工具,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农机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利用在重大节假日期间人多的有利时机,开展“专项”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农机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实现全覆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浓厚的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氛围。

2.2农机安全生产培训需到位

当前一些农机从业人员中仍有一部分交通安全意识淡薄、驾驶技能不过硬、遇突发事件时应急处理能力不强,因此,农机安全生产培训必须到位。作为农机监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冬季群众农闲的季节组织开展培训,利用拖拉机年检的有利时机,深入村屯、田间地头,组织驾驶员开展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提高群众的驾驶操作技能和水平。

2.3 义务安全员的作用要发挥到位

要使村级农机义务安全员完全掌握本村拖拉机和驾驶员的基本情况,完成所在村拖拉机、驾驶员的台账建立,并与农机户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状。安全员要对本村上路行驶的拖拉机状态进行经常性检查,掌握本村拖拉机及驾驶员农机违章行为的具体情况,并将掌握的情况及时反馈到农机监理部门,使本村拖拉机不漏管、不失控、减少事故隐患。

2.4 农机安全生产监管要到位

农机监理安全监管工作重心要下沉,关口前移,组织监理人员深入乡镇重点路段以及事故多发路段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实现安监、公安交警、农机监理部门联动的形式,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加大对无证驾驶、无牌行驶、酒后驾驶、拖拉机载人的严重违法违章行为的高压处罚,要经常性的开展好对拖拉机驾驶人员不安规悬挂号牌、不携带“两证”超速行驶等违章行为的教育整治,杜绝交通事故隐患的存在和发生。

2.5 农机安全生产管理服务要到位

农机监理人要树立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思想,把服务意识放在第一位,切实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真正做到便民、利民、为民、爱民,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及时了制度解和掌握群众对农机监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工作制度,提高监理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切实搞好农机监理员与群众的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晓冬,郝延明,张宏伟.农机安全工作的探讨[J].农机化研究,2004,(04).

[2]樊日文.农机事故中违章乘搭者的事故责任追究探讨[J].农业机械,2002,(11).

[3]樊振平.农机事故处理中的越权与服务[J].广西农业机械化,2002,(01).

[4]李俊峰;农业机械事故处理关键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

谈秋季农机事故的预防 第3篇

一、农机事故发生的特点

从作业时间上看, 在北方, 秋季是拖拉机上路行驶和田间作业相对集中的季节, 为了加快秋收进度, 往往是全家老少齐上阵、各种车辆全上场, 部分参与作业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安全意识不强, 参与作业的个别机械技术状态差, 为各种农机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从发生事故原因来看, 拖拉机未安装反光标识、无牌无证行驶、违章载人、酒后驾车、超速超载、疲劳驾驶、带“病”作业、违规操作等是农机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从事故发生地点来看, 水泥路的转弯处、坡行处、桥梁处和车辆超车、会车地段以及机耕道和田间作业场所是农机事故的多发地。

二、农机事故发生的原因

农机事故发生有人、车、道路以及其他等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机驾驶员不遵章守纪, 驾驶拖拉机随意性大, 交通安全意识淡薄。随着农村土地集中管理, 绝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 在家务农的就剩下老人和孩子, 未经培训就驾驶拖拉机, 驾驶技能低, 安全意识差, 缺乏应对突发情况的经验和能力, 甚至少数驾驶者根本不具备驾驶资格和驾驶能力就盲目驾驶、无证上路。二是车辆状况差。大多数拖拉机参加农机作业时未能进行维护、保养, 车辆的安全设施等不能满足安全驾驶操作要求, 再有就是拖拉机本身缺少安全防护设施和应急设备, 很容易造成农机事故发生。三是村村通水泥路以及农田机耕道路是农业机械作业的必经之路, 而现实情况是, 水泥路窄, 机耕道年久失修, 坑坑洼洼, 路断桥坏;有些乡村的田块面积小, 比较零散, 田块落差大。拖拉机和收割机在作业过程中, 要经常转移, 经过机耕道, 爬田埂, 走小路, 因路面窄、高低不平而引发翻机事故。很明显, 农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人的因素, 其中由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引发事故是重要的原因。

三、农机事故的防治措施

1. 进行农机安全宣传教育。

大力宣传, 提高驾驶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由于有相当一部分事故, 是由于驾驶操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交通安全意识没有深入人心而造成的。所以, 农机监理人员要送知识下乡, 通过录像、图片展览, 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 进行宣传、教育, 使安全生产在农民的心目中扎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型农机具不断涌现, 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农机监理人员要不断学习, 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 使农民正确使用农业机械, 降低事故发生率。利用集市、“科普之冬”等契机开展好对驾驶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 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 驾驶操作技能、安全意识差, 因此, 要深入田间地头宣传讲解无牌无证的危害性及让农民真正从思想上重视安全, 切实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

2.

农机监理执法部门要严格进行农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 把农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对于违反农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 或者因其他因素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 发现后立即整改、排除隐患, 应把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停放、作业、转移场所作为排查治理的重点范围。农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农机安全生产投入保障机制、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安全教育管理制度等建立与落实情况; (2) 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的登记、安全检验情况; (3)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培训及驾驶证的申领、换发、审验情况; (4) 超速超载、非法载客、无证驾驶、违章操作、无牌行驶等违法违规行为, 防范人身机械伤害措施落实情况; (5) 农机事故报告制度建立情况和农机事故统计、上报等工作情况, 对已发生的农机事故按“四不放过”的原则调查处理情况, 对有关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和整改落实情况。

3. 制定农机事故应急预案。

农机事故原因及对策分析 第4篇

关键词:农机事故;农民;安全意识

中图分类号:$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12010)10-0191-01

1、农机事故原因分析

1.1疲劳驾驶

疲劳驾驶是导致农机事故的重要原因。由于农忙时间比较集中,拖拉机驾驶员往往是超负荷驾驶,长时间的驾驶和缺少休息使得他们精神上比较疲劳,容易发生事故。另外大部分的拖拉机驾驶员都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他们的驾驶技术不佳、经验不足,再加上拖拉机运行时颠簸剧烈,噪声大,直接影响驾驶员的身心健康。另外,座位靠垫过硬,缺少挡风玻璃等都可导致疲劳。

1.2农机车辆自身问题

由于农机市场的需求扩大,农机产品的赢利,使得一些厂家在没有取得国家质量部门的鉴定,质量不过关的情况下就将农机具投入市场。而农民在这方面认识不足,购买了不合格商品,导致农机事故的发生。还有的农民为了实现拖拉机的“多功能”,对拖拉机私自改型;为了节省开支,对已达报废年限的农机车辆不做废气处理,仍在驾驶,这些都容易导致农机事故的发生。

1.3农村道路质量差

农村道路一般路面较窄,坑坑洼洼,路况差,尤其是雨天,道路更难行驶。再加上交通标志少,弯路多,加上养护不及时,有的无人养护,造成路况差,危险路段有的无明显交通标志,甚至无交通标志,这些也都导致了农村农机事故的增加。

1.4农民安全意识差

农机驾驶人员缺乏安全意识也是农机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现阶段。农机驾驶人员一般都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他们很多人都只是会操作而已,作业前不观察地形,就匆匆入地作业。田间的机井、分界石、沟垄等都易造成农机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作业现场工作人员较多,当驾驶员收获时,由于视线不清、机器的遮挡,也容易产生农机安全事故。

2、农机事故对策分析

2.1提高农民的安全意识

防止农机安全事故的发生首先要提高农民的安全意识。第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由于农民文化水平层次不一,为使驾驶员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培训方法上,要因人而异。对文化程度较高的除进行正常的培训外,可适当增加一些新技术培训。而对文化程度较低的,要注重现有机具的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学习。对不具备书写能力的人采用口述、录音、录像等直观教学的方法,使其掌握农机具的性能和应用技术。第二,要加强对农民开展安全警示教育,要派专人不定期地深入乡村组织人员观看警示片,要让农民明白危险驾驶的危害,以及比较容易出现事故的行为和思想等。

2.2加强安全监理工作建设

农机安全监理所作为安全生产的执法机构,依照国家和地方农机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对农业机械及其操作使用者进行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使农机生产安全、有序进行,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农民法制意识淡薄,不愿配合农机安全监理部门的工作。部分农民甚至认为农机安全监理只是收钱,对于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抵触情绪明显。各农机安全监理部门收费都有法律依据,并有明确的收费标准,但农机手只有缴费的义务,却没有享受到相应的服务。第二,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在对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的管理中,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使农机手不但掌握了驾驶技术,而且对相关知识也比较了解,减少了农机事故发生的频率。第三,健全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合理配置监理人员,实现乡镇农机管理人员专职,专司,明确责任。

2.3加强对农机具的管理

首先政府要加强对市场上出售的农机具的管理,要求企业出售的农机具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经过安全检验。相关部门要加大检查力度,对于违反规定出售不合格农机具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处罚。其次要对农民进行相关的培训,让农民了解购买农机具的注意事项,防止农民由于不懂而购买到不合格的农机具。最后要认真实行拖拉机报废制度。对超年限行驶的农机车辆实行强制报废,监理人员应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明白这些车辆的危害,耐心地对农机手进行安全教育,实行自愿报废。

2.4加强对农村道路管理

政府要加大力度支持农村道路建设,加大对现有道路的维护。应在危险路段安装明显的交通标志,同时对农门进行相关培训,使其了解相关标志的意义。农机安全监理站应组织各乡监理人员深入开展田检路查工作,对事故多发路段进行监控,使得部分违章的车辆和驾驶员提高警惕。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驾驶员进行严肃处理,以做效尤。

2.5创建农机安全村

通过农机安全村创建活动,细化农机安全村工作措施,分散落实工作任务到人。农机监理部门与各村农机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各村农机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与农机手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一级对一级负责,切实加强对拖拉机的管理。通过农机安全村创建活动,建立农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加强农机安全管理,消除农机事故隐患。

参考文献:

[1]许志平,许栩,张小凤,农机事故不能及时上报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措施,江苏农机化,2010,1

浅谈农机事故的成因与预防 第5篇

农机事故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黑车非驾”是农机事故的重大隐患。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农机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 广大农民购机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一些农机户认为在自己地里干活, 办证不合算, 因此干脆不办证, 逃避管理和检查, “ 黑车” 越来越多。再加上一些偏远乡村, 交通不便, 农机管理难以到位, 更助长无牌、无证驾驶的蔓延。由于这些车辆没有落户, 没有保险, 肇事后只能自己掏腰包, 有的车还没有开到家, 一路上就已赔上千元, 因此说“黑车非驾”是造成农机事故的重要原因。

(二) 机车带病作业和疲劳驾驶是发生农机事故不可忽视的原因。

操作上忽视安全, 有些驾驶人员求富心切, 长时间超速、超负荷作业, 且不按规定要求保养维护机车, 在从事农机作业, 特别是运输作业中不按规定操作, 忽视安全, 结果事故频发, 时常人机损伤, 事后追悔莫及。

(三) 酒后驾驶、超载、超速等严重违法行为是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

饮酒后, 人的大脑受到酒精的麻醉, 分析判断能力减弱, 遇有紧急情况处理不当极易发生事故。超载超速运行的车辆, 遇有紧急情况极易使机车失去控制, 造成事故。据现在事故统计情况看, 70%以上的事故与超载超速有关。

(四)

驾驶人员素质低, 法制观念淡薄, 不按操作规程办事是导致农机事故的直接原因。

(五) 机车修理质量低劣。

个别修理网点设施简陋、设备陈旧落后, 缺乏必要的检测仪器, 致使机器修理质量没有保障, 使修复后的机具留下了事故隐患。

针对以上诱发事故的因素分析, 要清除事故隐患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 强化农机安全宣传教育, 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和农机驾驶 ( 操作) 人员素质, 预防农机事故发生。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是预防农机事故的基础性工作。是贯彻“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的需要。农机安全宣传必须面向广大农民及农机驾驶人员。

(二) 开展农机安全专项整治, 清理“黑车非驾”, 从源头上消除农机事故隐患, 减少或杜绝农机事故。近几年来, 我们开展经常性的“清黑打非”工作, 每年开展一次农机安全集中整治, 使黑车非驾得到有效遏制。 我们与交警、工商等部门配合, 开展清黑打非工作, 收到了较好效果。

(三) 经常开展路检、田查、户访, 及时纠正违章违法作业, 消除农机事故隐患, 遏制农机事故发生。农机安全检查是有效预防农机事故的重要手段。

(四) 农业机械分布于广大的农村,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的好坏在农村, 农机部门应以行政村为安全单元体, 大力推进“农机安全村”建设, 形成广大农村人人讲农机安全的良好氛围。一是建立健全村级农机安全管理组织, 鼓励、支持并指导农机驾驶操作人员自愿成立安全协会组织, 积极开展村农机安全管理工作;二是落实村农机安全管理制度;三是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普及农机安全法规和农机安全知识。收集整理、编印农机安全学习资料、事故通报来提高驾驶员的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及事故防患意识。

谈农机交通事故的原因及预防 第6篇

一、农机事故的主要原因分析

1.“黑车非驾”。

由于受地域特点、经济能力、文化水平以及基础建设、法制建设、管理职能等因素的制约, “黑车非驾”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 也是农机监理执法部门安全整治的重点、难点。机手法制观念淡薄, 文化程度低, 没有参加农机驾驶培训, 缺乏必要的法规和专业知识, 具有侥幸心理, 临危措施往往不当, 因此, 事故高发且危害性大。

2.农业机械本身的质量问题。

有些厂家为降低成本, 选用残次零件和报废机具的配件, 对农业机械进行非法改装、拼装。通过各种渠道逃避质量技术部门的监督、检查, 隐瞒不法生产的真相, 伪造安全检验合格证, 采用非法途径蒙混过关。这类拖拉机一旦投入使用, 带病作业, 将导致农民的安全作业生产无法得到保证。

3.违规、违章操作严重。

驾驶操作人员在使用农业机械的过程中, 不按规定进行操作, 超速、超载、酒后驾车、开“斗气”车和“英雄”车等行为屡见不鲜, 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 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对农机事故的预防措施

1.加大打击力度, 治理“黑车非驾”。

各县 (市) 农机管理部门要严格制定目标管理办法, 引入竞争机制, 认真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 与公安、交通部门密切配合, 加大对“黑车非驾”的整治力度, 逐步建立农机安全生产源头管理的长效机制。对清理出来的“黑车非驾”, 要及时安排补检、补测和培训考核, 提高农业机械及其驾驶操作人员的挂牌率和持证率, 从根本上降低农机事故。

2.搞好宣传教育, 提高机手安全教育自觉性。

抓好安全生产应以人为本, 针对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 法制意识淡薄的现实, 在实际工作中以教育为主, 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机法规的学习和宣传普及工作。要通过电视专题、报纸、传单、标语等形式宣传农机法规, 并把农机法规列入农机驾驶员的培训范围, 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 营造出较大的声势和浓厚的氛围, 提高全社会的农机法规意识。

3.严把年检关, 保证车辆状况良好。

要严格按照《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及技术要求》, 认真实施农业机械的入户检验、年度检验以及转籍、过户、改型、改装、事故车、违章车的检验工作, 确保农业机械以良好的技术状况投入作业。同时, 要求驾驶员养成自检的习惯, 及时发现和排除农业机械的故障隐患, 从而为农业机械的安全作业打下坚实基础。

4.加强乡村公路养护, 加快公路建设步伐, 努力改善道路交通条件。

做好乡村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排查治理工作, 注重听取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意见, 对排查出的道路交通隐患及时进行整改, 加大乡村公路养护资金投入力度, 加快老旧路特别是危桥险段改造, 加大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及其它安全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各部门要保证资金投入到位, 专款专用, 确保乡村公路建设顺利进行。

5.建立“三位一体”的农机质量保障体系。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农机主管部门应密切配合, 加大对违规拖拉机生产厂家的处理力度, 对不按标准生产、利用废旧件非法拼装等不法行为坚决给予重击, 设立举报信箱和举报电话, 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打假的行列, 使农业机械产品质量有可靠的保证。

6.完善执法监督机制。

要进一步加强监督, 采取多种监督手段和方式, 强化执法监督力度。目前监督主体虽然不少, 但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 没有形成一个“监督合力”。因此要探索一种新的监督机制, 将行政监督与其他监督联结起来, 形成监督合力, 发挥整体作用。要向全方位、多层次发展, 应把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结合起来, 才能使监督体系更趋高效、科学。为此可以建立各类“监督联系会制度”、“联合办公制度”、“案件移送制度”, 通过沟通协作, 使分散的监督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充分发挥执法监督的整体效能。为使监督有法可依, 就要在立法上完善监督机制, 使监督工作全面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和程序化的轨道。

7.建立安全管理网络, 拓展示范乡村建设规模, 带动农业机械安全运行。

谈农机事故的预防和科学防范对策 第7篇

建设现代化农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业机械化。近几年来, 国家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 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将发展农业机械化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所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使农业生产步入了机械化时代, 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但是, 随之而来发生的农机事故也逐渐增多, 给社会安全带来一定的影响。

1 影响农机安全生产的因素

1.1 驾驶操作人员

(1) 由于驾驶操作人员法制观念淡薄, 安全生产意识差, 麻痹大意, 违章操作造成的。随着农业机械的增多, 农机事故呈上升趋势, 而且以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交通事故居多, 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无牌无证、酒后驾驶、违章载人、超速行驶等现象随处可见, 车主大多抱有侥幸心理, 不相信危险不幸会降落到自己头上。

(2) 驾驶操作人员技术水平较差, 经验不足造成的。据有关资料介绍, 驾驶拖拉机最初三年是容易出事故的阶段。尤其是年轻人, 驾驶操作水平低, 经验不足, 遇紧急情况反应失常, 判断失误, 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事故。

1.2 农业机械

农业机械由于其使用环境、制造工艺、设计要求相对其他行业低, 造成了农业机械的安全性能较差, 振动大、嗓音高, 安全设施简陋。目前, 有些拖拉机的制造水平、设计要求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如小型拖拉机没有后视镜, 灯光照明设备不全, 没有警示标志。挂车生产管理处于空白状态, 非法生产的挂车大多没有灯光照明设备, 没有刹车, 没有警示标志。由于拖拉机灯光照明设备不全, 挂车没有反光警示标识, 夜间行车造成交通事故;拖拉机制动力不足, 刹车失灵造成车毁人亡的案例举不胜数。

1.3 道路环境

道路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工作环境多在乡村公路、田间等, 条件恶劣, 拖拉机行驶困难, 机具容易损坏, 进而造成农机事故;二是由于道路设计不合理, 弯道、陡坡、平面交叉路过多, 周边视线不开阔等环境原因极易造成拖拉机交通事故;三是恶劣的气候, 雨天、雪天、大风、大雾等都是造成事故的多方面的原因。

2 农机事故的预防

农机事故的预防工作是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 不要把安全生产工作变成“说起来重要, 办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 可抓可不抓的工作, 要使“安全生产”深入人心, 时刻牢记, 使安全生产工作变成我们抓农机监理工作的自觉行为, 常抓不懈, 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和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

(1)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一是以发生事故为反面教材, 广泛宣传拖拉机无证驾驶、非法载人、酒后驾驶、拖车不按规定粘贴反光标识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巨大危害。二是在农忙季节、节假日的重要时期, 利用广播、标语、宣传等形式大力宣传交通知识, 使广大群众和驾驶操作人员时刻牢记交通安全。

(2) 进一步加强拖拉机驾驶人员队伍管理。强化农机驾驶人员素质教育与培训, 对农机驾驶员考证工作实施严格管理, 严把拖拉机驾驶操作人员考试关。对农机校培训期限不满的, 不进行理论和实际考试, 对理论和实际考试不合格的, 不发给农用拖拉机驾驶证。

(3) 进一步提高拖拉机技术状态管理。目前, 有许多黑车或已达到报废年限的拖拉机仍然上路行使, 技术状态不好, 交通安全无法得到保障。我们一定要对这些拖拉机进行严格管理, 坚决做到技术状态不达标和拖拉机手续不健全的, 不给办理落户登记手续, 无牌拖拉机不准从事作业和上路行驶。

(4) 进一步加强上路行驶拖拉机的管理。要认真分析农机事故发生的特点, 针对超速、疲劳驾驶、酒后驾车、超员超载、客货混载、涉牌涉证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 持续组织开展农机违法行为专项整治, 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5) 加大农机监理队伍建设及装备投入。全面提高农机监理员的执法水平和业务能力, 投入资金进行农机监理人员的业务培训、设备更新, 提高安全检测现代化与科学化水平。

3 安全生产因素控制的科学化

3.1 驾驶操作人员

(1) 增强驾驶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时刻牢记“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 各级政府和农机监理部门, 要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放在头等位置上来抓, 真抓实干。这样, 才能从主观上避免一些事故的发生。

(2) 增强驾驶操作人员的遵纪守法意识。法律法规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国家的各种有关农机安全生产、交通安全的规定是为了保障农机作业及交通安全而制定的, 法律法规禁止的行为未必一定能造成事故, 但对其他人或财物存在着危险, 如闯红灯、无牌无证等交通违法行为。加强驾驶操作人员的遵纪守法意识, 让其懂得按规则办事, 懂得对他人负责, 对社会负责。

(3) 提高驾驶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拖拉机农业机械虽不是高科技产品, 但是要熟练地驾驶操作也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和操作经验。熟练的驾驶操作技术、灵活反映能力、肢体灵活的配合及科学的处理能力可以有效避免一些突发性的农机事故。

(4) 加强对驾驶操作人员的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人们活动的一种约束, 如《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是对拖拉机驾驶员的驾驶操作行为的限制, 目的是为了维护公共安全。法律法规本身就具有国家强制性, 违法违规行为在一定时期内必然存在, 这就要依据法律进行监督管理, 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必要的处罚, 使其接受管理, 依法用机。

3.2 拖拉机、农业机械

(1) 拖拉机、农业机械的安全技术指标、设计标准、质量要求等直接影响到农机安全生产。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严格的拖拉机、农业机械的技术标准, 加强生产企业质量监督, 严厉打击非法拼装等违法行为, 从生产源头监督管理农机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2) 制定拖拉机强制报废的相关规定。达到报废标准的拖拉机投入农业生产, 本身存在巨大的事故隐患, 同时对他人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所以, 对于达到报废标准的拖拉机采取强制措施予以报废, 强制解体, 避免其继续使用。

3.3 道路交通环境

道路交通环境、作业条件也是影响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道路设计、危险地段的警示标志、必要的安全措施、醒目的安全提示, 都能给驾驶操作人员客观上创造一个良好的驾驶操作环境, 保持必要的警惕, 集中精力驾驶操作, 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发生。

4 科学防范对策

4.1 强化农机安全宣传教育

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是农机监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广大人民群众增强安全生产意识的有效途径, 是各级政府和农机监理部门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手段。利用广播、电视、报刊进行广泛宣传;出动宣传车, 开展农机安全事故图片巡回展出, 印发宣传资料和定期在农村中小学校开展预防农机事故教育课等多种多样的安全宣传教育方式。

4.2 加大对驾驶操作人员的培训

在农闲时期, 分批分期地对广大驾驶操作人员进行培训, 切实提高他们的驾驶技能和安全生产意识。深入学习《道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使他们既有一定的交通知识, 又有一定的驾驶技能。

4.3 切实加大田查路检力度

充分发挥农村交警中队的作用, 加大力度, 深入乡村进行田查路检。严厉打击无牌、无证、酒后驾驶、客货混载、超速、疲劳驾驶、拖车不按规定粘贴反光标识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把农机安全生产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把做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 切实担负起农机安全生产的管理责任。

4.4 抓好农机监理自身队伍建设

浅谈农机事故的宏观控制与微观预防 第8篇

农机安全生产工作, 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农机行政主管部门要掌握规律, 排除一切干扰和影响, 才能做好农机事故的控制和预防。控制论作为现代管理的一门重要科学, 为我们研究农机事故发生规律提供了崭新的思想方法, 是掌握农机事故规律, 对其实施有效控制、获取最优状态的科学理论。农机事故的发生是由“人、车、路 (作业环境) 、管”诸方面因素构成的, 预防农机事故是一个多方面、多因素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紧紧抓住“人、车、路 (作业环境) 、管”四个环节, 实施有效控制,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治为辅”的原则。

一、确定目标, 对农机安全生产工作进行预防控制

目标, 这是实施有效控制的基本依据, 要做好农机事故的预防工作, 就必须依据上级有关指示及本单位的实际 (农业机械管理数量、作业项目、管理水平、队伍素质、机械技术状态及地理环境等) , 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再根据目标进行预测, 对容易出事故的环节, 采取相应的对策, 实行预防控制。

第一要提高拖拉机驾驶员事故防范意识。构成现代交通的三大要素是人、车、路, 同样农机安全程度取决于人、车、路 (作业环境) 系统的协调与配合, 取决于个人要素的完善程度, 而人的因素是系统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现实生活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 许多农机事故往往是在道路车况、甚至驾驶员的技术都比较良好的情况下发生的, 而纯粹因驾驶员技术水平差或道路、车况不好造成农机事故并不多见。正如人们经常见到的“天气、路况差事故少, 条件好事故多;旧车事故少, 新车事故多;车队事故少, 单车出事多。”这种现象虽然并非绝对, 但却反映了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 在影响行车安全的因素中, 主要因素是驾驶员的素质, 而素质中思想素质比技术素质更与安全紧密相关。所以要预防农机事故, 必须优先提高事故防范意识, 针对不同人员不同的思想反应, 针对不同的生产特点, 运用系统整体性原则, 提前进行宣传教育, 增强安全责任感, 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第二根据农机安全生产任务, 预测安全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 实施预先控制。首先是在组织领导上实行预先控制。工作的成效如何, 与组织领导密切相关, 农机主管部门应根据农机安全生产情况, 合理组织力量, 工作目标层层分解, 并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同时根据完成任务的情况、人员情况, 预先做好执行任务技术准备,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防患于未然。

第三要利用规章制度实施预先控制。规章制度来源于实践, 并带有一定的预见性和预防性。因此, 一要强化法律法规、行政规范, 即强化法律意识, 做到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提高行政执法能力;二要强化检查监督, 保证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三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制定带有预先控制的具体可行的制度。

二、适时评价效果, 实施反馈控制

确定预防控制的有效目标, 只能说是抓好农机安全生产的第一步, 要想得到理想的效果, 最重要的环节是安全生产的整个过程, 即“对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预测, 发现潜在的问题, 判断事物发展趋势, 以便防患于未然”。为达到这一要求, 应注意实施正负反馈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反馈控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安全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二是发现安全生产中好的方法, 及时总结推广, 进行正面引导。为此, 必须实行全员管理和层次管理, 从整体上把握安全无事故工作的主动权。一要定期进行安全教育, 强化安全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二要定期分析评价安全生产形势, 预测事故趋向, 研究对策, 提出下一步的控制措施;三要定期评估安全工作效果, 进行总结表彰, 推广成功经验, 查找事故苗头, 发现问题从快从严处理;四要健全反馈控制组织, 各级要建立相应的安全组织, 经常评价安全效果, 采取多种渠道预防农机事故。

三、重视相关因素, 实施分类控制

充分利用相关要素的作用, 是增强管理效应的有效方法, 不仅强调要素的个体效应, 而且要十分重视要素的群体效应。农机事故的预防工作要受诸多因素影响, 如车辆技术状态、道路通行条件、农机管理水平等。应根据各自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控制方法实施分类控制。

一是抓重点环节, 加强安全监管, 始终保持车辆良好的技术状态。车辆的技术状态, 是车辆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车辆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由于缺乏维修、保养以及调整不及时等原因, 使技术状态变差, 造成转向、制动等关键部位失灵, 留下严重的事故隐患。为此, 必须严格坚持车辆技术状态检查制度, 逐步形成车辆年检审、定期田检路查、抽查和驾驶员途中检查为主要内容的检查体系, 及时发现问题, 随即解决问题, 防患于未然。

二是抓主要方面, 加强调查研究, 提高驾驶员在复杂作业环境下的适应性及操作能力。道路状况是发生农机事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主要方面。目前我国道路状况和水平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建造不符合条件, 道路窄、坡度大, 交通标志设置和安全设施不完善, 导致交通事故频繁发生, 对此必须严把驾驶员培训考试关, 重点抓好驾驶员新训和复训两个环节。针对各种复杂道路的特点, 强化训练, 探求各种复杂道路条件下正确的驾驶方法, 提高操作能力, 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农机事故。

三是抓关键因素, 实行有效控制, 不断提高农机管理水平。事故的教训告诉我们, 凡是管理松懈、纪律松散的部门, 其事故发生率就高, 因此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农机事故预防工作的主动权, 实行全方位、全时间、全员额的“三全”管理和层次管理。全方位管理对驾驶员队伍和农业机械的所有部位、空间和要素不留空隙, 无处不管;全时管理就是对重点农机作业单位或农机大户的农业机械采取不间断管理, 防止失控, 保持管理的连续性;全员额管理就是从接受管理, 到共同参与管理, 使所有驾驶员即是被管理者, 又成为管理者;层次管理就是发挥各级农机职能部门作用, 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 层层把关, 彻底堵塞漏洞。在全系统内经常开展查思想认识、查作风纪律、查制度落实、查事故隐患的“四查”活动, 提高全体人员预防农机事故的自觉性。

塔式起重机事故的预防 第9篇

关键词:塔式起重机;事故原因分析;事故预防措施

1.塔式起重机事故原因分析

根据笔者长期工程实践经验,对造成塔式起重机功能性失稳,产生事故的原因进行了归纳总结,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因素:人为因素、机械因素、零部件质量因素、拆装方案因素以及环境因素。

1.1 人为因素

当前,建筑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在生产过程中违规操作现象严重,比如超负荷起吊、斜吊造成施工安全事故;部分的塔吊司机未经过严格培训直接上岗,因操作技术不熟练,遇到突发情况时惊慌失措,比如直接将塔式起重机从高速档切换到零位,导致起吊的重物产生强烈的晃动,极容易发生重物脱落坠地伤人;此外,部分的建筑企业负责人重视施工进度忽视对塔式起重机等机械设备的保养和维修,尤其是机械安全装置方面的检修工作不到位,带病作业现象严重。

1.2 机械因素

机械自身因素也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当前,部分的建筑企业为了节省施工设备的成本投入,往往会购买一些价格相对低廉的机械设备,这些机械设备往往在质量方面得不到保证。比如塔式起重机设计不合理,缺乏相关的安全装置,国家建设部命令禁止使用的老式塔吊仍在使用;塔式起重机制造商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对相关配件、组件的生产、制作加工工艺未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规定进行,制造完成后未对整机进行质量检测;塔吊拆装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就上岗,安装完成后未对塔吊进行有关的技术试验和安全装置试验,存在安全隐患较大。

1.3 零部件质量因素

塔式起重机发生倒塔事故的主要原因除了缺乏相关的维护管理外,塔吊结构件的焊接质量也是其主要原因。比如,塔吊关键构件的焊接质量达不到国家GB5144《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有关规定,塔吊钢结构件在制作装卸运输中外观变形没有及时校正等,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将可能造成倒塔事故。

1.4 机拆装方案因素

塔式起重机拆装方案制定的是否周全对安全作业施工有着决定性影响。目前部分的建筑企业在塔式起重机拆装方案制定方面存在方案过于简单,无法指导施工,具体体现在塔式起重机选择不当,相关的安全防护措施未到位,如劳保用品未佩戴、塔吊安装不符程序规定、安全技术措施不力、操作技术交底不清、各个工件绑点位置不正确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都给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重大隐患。所以塔式起重机拆装方案的科学合理制定对施工安全影响重大,需全面考虑影响施工安全的各个因素。

1.5 环境因素

塔式起重机安装现场的地面未进行硬化处理就直接搭设塔吊,塔吊周边的空间狭小,进出材料的道路不畅通;塔吊上方电网交错且距离塔吊较近,如果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出于疏忽碰触到电力电线将会造成人员伤亡事故。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将塔式起重机安装在临街闹市或人员活动比较集中区域,一旦塔吊发生机械故障或塔吊司机操作失误有重物掉落将会危机地面人员的人身安全。

2.塔式起重机事故预防措施

2.1 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国家化企业责任主体的安全生产工作,通过加强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指导建筑企业以安全生产为企业发展主线,促进建筑企业建立一套完善的自我约束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立完善的安全责任制,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将安全生产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建立安全生产评价机制,通过组织开展对各级各单位的安全性评价活动,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逐步完善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安全生产行为。

2.2 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活动

目前,随着建筑工程事业的蓬勃发展,建筑领域对施工人员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大,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建筑工程施工队伍结构方面有一半以上的是外来务工的农民工,基于文化素质的欠缺,安全生产意识一般不高,加之工作岗位变化较快,很难牢固掌握应用的安全生产知识及技能。所以为了确保安全生产,施工企业首先要抓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尤其是塔吊司机、塔吊拆装及信号指挥特殊工种人员必须要经过严格的技能培训及安全生产教育,待考试合格颁发上岗证才能进行操作施工。

2.3 确保整机安全可靠性

塔式起重机制造企业必须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质量标准和要求对塔吊整机及零部件、操作系统、电器系统以及液压顶升系统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对于塔式起重机制造加工的原辅材料、零件以及配套件必须要加强质量检测监控,对于那些经检验不合格的原辅材料、零件以及配套件不得入库,从源头上把好整机质量,确保整机的安全可靠性。

2.4 制定周密拆装方案

在制定拆装方案前应认真审阅图纸中塔式起重机的整体结构、连接点、组件数量、绑点以及安装标高;在安装塔吊过程中工程技术员及安装负责人必须要到现场进行勘察,熟悉环境;拆装前应制定周密的技术措施及安全技术措施,包括塔式起重机各构件的安装程序和方法。现场监理人员应检查安全生产防护措施是否到位,比如拆装人员是否佩戴安全帽等。

2.5 积极采取相关安全措施,创建安全文明作业环境

塔式起重机拆装现场,首先要对拆装现场的地面进行硬化处理;保证拆装现场无泥浆、积水;对于影响塔式起重机拆装的障碍物应一律清除,保证起重机臂长五米范围内无低压线路,十米范围内无高压线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将塔式起重机设置位置避开人员集中区域;若必须要设置在人员集中区域,需设置警戒区,并派专人负责警戒工作。

3.参考文献

[1]胡修军.浅析建筑塔式起重机事故原因及预控措施[J].建筑安全,2006(04).

[2]贾飞.香港特区几起动臂塔式起重机事故分析[J].建筑机械化,2012(10).

农机事故原因分析与预防 第10篇

2012年, 全国累计报告农机道路外事故2091起, 死亡692人, 受伤943人, 直接经济损失2240.64万元, 同比下降2.65%、33.9%、14.12%、3.24%。其中:拖拉机事故1226起、死亡599人、受伤600人, 占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的58.6%、86.6%和63.6%;联合收割机事故664起、死亡51人、受伤221人, 占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的31.8%、7.4%和23.5%;其他农业机械事故201起、死亡42人、受伤122人, 占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的9.6%、6%和12.9%。这些数据都表明, 预防农机事故, 完善事故的处理方案是时下的热题。

1 农机事故的原因

1.1 人为因素

1.1.1 个体户的人为因素

农村的通讯设备不完善, 信息不发达, 也无法得到相关机构的技术培训。任何一项事故几乎都与人有关联。很多农机的使用者没有进入驾校学习或自学, 通过多方面的认知和技能获得驾驶农机的资格证书。在安全方面, 没有充分的意识, 经常是违章操作。农村的受教育水平更是偏低, 自然影响其文化素质的培养。在安全意识, 法律常识方面的了解极其浅薄, 对于牌照管理制度更是陌生。在农机的维护方面没有经验, 比如超重和超载现象严重, 尤其在秋收时节, 为了节省时间和财力, 都是超出农机本省所能承受的重量, 这是造成重大事故的隐患。针对超载而言, 当危险发生时, 驾驶者容易逃生, 但是乘坐的人却不宜逃脱, 导致人员伤亡严重。最后一个重要的人为因素就是酒驾, 醉酒后人往往冲动, 意志不清醒, 对突发事故的反映迟缓, 甚至在濒临死亡那一刻, 都不知道自己酒驾所承受的代价。所以, 对酒驾的行为是要严格惩罚的。

1.1.2 政府等相关部门的管理因素

每项农机事故的发生都不能脱离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关注。农机安全生产是国家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 但是一些部门存有侥幸心理, 在道路建设上粗心大意, 往往在事故发生后才能唤醒意识, 后知后觉。在事故后的处理方面, 不能准确的找出根本原因, 掌握的数据资料不完全, 大量的事故都被逐渐的遗忘, 这种安全意识存在严重的不足。当然, 一些相关的农机监理部门因为不能保障员工的基本工资而使相应的管理工作不能顺利的开展。国家应该在这方面合理的进行投资规划, 可以避免国家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加快经济的发展步伐。农机事故发生的外在原因是法律不健全, 责权不统一。国家法律没有授予农机监理机构对乡村道路的检查权和违章处罚权, 更没有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以及配套农机的安全管理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 导致事故发生的几率增加。

2 农机自身安全性能的因素

首先, 农机从设计制造到最后生产使用的每个环节, 都直接影响着事故发生的严重性。所以, 对于生产的过程要严格把关。就我国目前的规定, 只对一些大型农机纳入了检验和牌证的行列, 例如用于道路运输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 除此以外的其他机械没有强制检验的规定。在农机检测这方面, 技术并不先进, 所以, 造成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机器投入使用。其次, 国家没有界定农机使用年限, 使用到什么程度应该报废。再加上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 更换机器对于他们是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 所以很多农机已经打到甚至超过了报废水平仍然继续使用, 极其容易引发事故。

3 自然因素

农机作业环境多为土路、丘壑、道路陡坡而且狭窄弯曲, 地形复杂, 这些都能导致事故频发。但是很难人为性的去改变这种环境。每当遇到恶劣的天气, 道路的泥泞导致农机无法正常行驶。这些都是会引起事故发生。

4 农机事故的预防工作

综上介绍可知, 加强农机事故的预防工作是必要的, 做好安全方面的教育宣传工作和监督管理是可行的。现针对以上的问题, 提出以下3种措施。

4.1 发挥国家和政府的力量, 出台全国性的农机管理条例, 并严格执行

组织专门的农机驾驶员的培训机构, 多方面培养驾驶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授权给各个地方的管理机构, 给与相应的投资, 使管理方面的工作有序的进行。对于农机的制造商, 严格做好质量把关, 实行农机产品报废补贴制度。降低农民的经济负担和心里压力。

4.2 针对农村信息不发达的缺陷

建立农村安全生产综合信息管理制度, 在第一时间掌握农机事故的最新消息, 准确的统计出伤亡数据, 从中总结出经验, 强化预防工作, 确保人身财产安全。而政府对信息管理执行认真的信息员执行嘉奖制度, 激发工作人员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

4.3 发挥保险部门的作用, 对于大型农机参加三责险

可以解决农民因为农机事故造成的经济负担;为政府提供最真实的基础数据, 使政府详细的掌握相关资料, 并进行相应的责任追究。

摘要:近年来,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 告别了过去的马车、牛车或人工的体力劳动, 农村机械化生产得到了迅猛发展, 农户更多的选择购买机械, 但是, 农民没有得到较好的技术培训, 相对而来的黑车非驾现象明显增多, 大多数都是私自在车辆没有办理手续的情况下作业。这些潜在的因素导致事故频繁的发生, 所以时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这是各地农机监理部门不可忽视的问题。根据调查数据显示, 每年发生的农机道路事故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 高达十几亿元, 这直接影响了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建设。本文就根据农业机械事故的相关特点, 对事故进行深入的讨论, 主要包括事故的原因和预防对策。

关键词:农机事故,经济损失,事故原因,预防对策

参考文献

[1]姚建松, 朱张才.农机安全知识读本[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上一篇:新型金属材料下一篇:高敏性C反应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