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救护范文

2024-07-25

院前救护范文(精选8篇)

院前救护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进行院前急救的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0例, 女34例, 年龄16~90岁, 平均年龄 (47.58±5.67) 岁;疾病类型有心脏病11例, 酒精中毒2例, 一氧化碳中毒3例, 骨折16例, 颅脑外伤6例, 高血压血管意外15例, 心跳骤停4例, 软组织挫伤17例。按入院时间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各37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经过院前急救成功救治者;可以收集患者完整检查和治疗资料或者患者发生急症的原因者;符合家庭伦理道德, 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将院前急救的孕妇以及哺乳期妇女、合并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过敏体质患者以及肿瘤患者。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急救护理管理, 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并按规范的要求开展护理工作。通过护理伦理学和护理道德教育使护士把握护理道德规范要求, 不定期地组织护理人员去急救中心学习或定期进行急救模拟训练, 有计划地学习危重疾病医学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护理技术操作并熟悉监护常规仪器的使用, 提高医护人员处理紧急情况的应变能力, 健全各种急重症病人的抢救预案。

研究组患者给予加强院前急救护理。我院进一步加强了对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人员的培训与学习, 使护理人员从思想上强化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性, 并进行模拟试验, 进行现场抢救和护理, 增强护理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 加强护理工作人员心理素质的锻炼, 收到紧急任务后要迅速出发并赶赴急救现场进行准确有效的护理, 帮助患者尽快进入医院急诊[6,7,8];其次安排24 h值班, 一旦出现紧急情况, 要确保在短时间内通知医院的相应科室做好准备工作, 合理安排人员去现场进行抢救;要保证急救的设备和物品齐全完好, 严格遵循急救管理制度, 由专人分类管理院前急救所需要的设备和物品;要规范现场急救制度, 护理人员进入现场后要保持客观冷静,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听清、看清、问清患者的基本病情, 迅速做完常规的基本检查, 有针对性地对患者从头至四肢进行仔细的有顺序的检查, 切勿漏诊, 根据患者病情的鉴别分类诊断后进行相应的救治, 主要包括患者体位的摆放、实施心肺复苏术、心电监护、心脏电除颤等[9];规范运送途中的急救制度, 必须要采用先救后送的原则, 按照患者资源, 进行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 兼顾患者志愿的原则, 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不同情况下转运患者的方法和技巧, 在转送途中勤问、勤查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可随时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情。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急救呼叫出车反应时间、转运途中时间和救治成功率三个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显示, 研究组出车反应时间和转运途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我国医疗水平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院前急救护理和患者生命存亡息息相关, 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研究证明, 对于猝死患者其抢救的最佳时间为4 min, 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黄金时间是1 h, 白金时间是10 min[10]。对于急诊患者来说进行早期有效的急救措施会影响患者的预后, 尤其对于危重症患者来说, 存活和死亡之间的宽限变得很小, 稍微不注意就会失去最佳的抢救时机, 对患者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现代医学中将急救的医疗体系分为三个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院前急救的情况最为紧急, 时间短, 其急救成功关系到患者抢救的成功率[11]。目前, 大多数医院的院前急救缺陷有护士自身素质、救护设施、救护网络等各种因素[12], 通过调查和对比发现, 之前影响我院院前救护效果不佳的主要因素包括护理人员素质低下、专业技能掌握不够、院前急救设施不齐全、相应的急救措施和制度不够完善等。为此, 我院采取了具有针对性的院前急救专业培训, 通过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责任心和专业培训, 使其熟练掌握各种急救仪器和设备及急救药品的使用, 全面掌握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护理措施, 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再者保证护理急救药品、设备的完好和齐全, 有效地避免了急救过程中因设备损坏和药品不全造成的不良护理效果;规范现场急救制度和运送途中的急救制度使急救护理人员可做到抢救过程中有章可循, 避免观察不细、监护不严等问题的出现, 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急救意外造成患者病情加重的现象。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的急救呼叫出车时间和途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救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我院加强院前急救护理对提高院前救护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 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能够有效缩短院前急救所需的时间, 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 效果显著, 可进行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加强院前急救护理对提高院前救护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自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进行院前急救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各37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服务, 研究组患者给予加强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比较两组患者院前抢救的效果。结果 研究组出车反应时间和转运途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救治成功率为91.89% (34/37)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8% (29/37) ,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能够有效缩短院前急救所需的时间, 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 效果显著, 可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院前急救,救护,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冯记虹.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对提高院前救治效果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 (9) :158-159.

[2]何春梅.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对提高院前救护效果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9 (6) :66-67.

[3]沈爱华.院前急救流程的规范化管理对提高救护效果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5 (3) :261-263.

[4]吴静.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2, 23 (3) :102-103.

[5]吴玉菊.加强院前护理管理对提高院前救护效果的影响分析[J].医药前沿, 2015, 5 (26) :231-232.

[6]张美芳, 田丹.护理程序在院前急救危重症患者呼吸道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26) :36.

[7]刘红丽, 马艳青, 范志文, 等.基层医院1129份院前急救病案质量控制分析及对策[J].中国病案, 2008, 9 (10) :13-14.

[8]KAUR H, KAUR S.Prehospital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avulsed permanent teeth:Knowledge and attitude of schoolteachers[J].Indian J Dent Res, 2012, 23 (23) :556.

[9]SEYMOUR CW, REA TD, KAHN JM, et al.Severe sepsis in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analysis of incidence, care, and outcome[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2, 186 (12) :1264-1271.

[10]SANTOS D, CARRON PN, YERSIN B, et al.EZ-IO intraosseous device implementation in a pre-hospital emergency service:a prospective study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Resuscitation, 2013, 84 (4) :440-445.

[11]MEBAZAA A, YILMAZ MB, LEVY P, et al.Recommendations on pre-hospital&early hospital management of acute heart failure:a consensus paper from the 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emergency medicine and the society of 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J].Eur J Heart Fail, 2015, 17 (6) :544-558.

院前救护 第2篇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院前急救网络中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救护车的空返原因,为减少空返现象、提高院前急救的效率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过去三年院前急救出车登记表及院前急救病历,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救护车2011年至2013年三年共院前急救出车13190次,其中空返2708车次,空返率为20.53%,引起空返的主要原因有途中取消求助、病情轻微或已好转、未找到现场等,空返主要构成为交通事故、晕倒、醉酒等,空返率按高低依次为火灾、自杀、晕倒、打架斗殴等。结论: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和参与度,完善相应的法规和管理,增加投入和科技应用水平,有望提高院前急救的效率,降低空返率。

【关键词】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救护车;空返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8-0176-03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院前急救模式为指挥型——“广州模式”[1-2]。急救网络医院按区域分片负责,我院位于顺德区北滘镇中心,负责镇域内92平方公里、约26万常住人口的院前急救任务,急救半径约为15公里,日常备有二台急救车,均在接到出车指令后三分钟内出车,急救反应时间一般在二十分钟内,绝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满足本镇院前急救求助,在紧缺情况下,周边镇相互支援。为分析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救护车空返的原因并探索相应对策,现将过去三年来院前急救出车情况回顾性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急诊科所有院前急救救护车出车登记表和院前急救病历,救护车共出车14741次。排除以下车次:①接受个人或社区医疗机构直接求助的救护车出车;②医院科室所请求的救护车接送;③政府应急事件或大型活动保健任务救护在场应急;④医院领导、员工所指派的救护车出车;⑤接到“120”指挥中心电话指派出车,但在救护车驶离医院前已取消出车指令。空返标准:救护车接到“120”指挥中心院前急救指令并执行出诊任务驶离医院,但最终没有接回患者。

1.2研究方法根据院前急救救护车出车登记表和院前急救病历的记录,对数据进行归纳、分类,统计院前急救救护车出车次数、空返次数、空返原因及其与求助内容的关联。空返率=空返次数/总纳入统计出车次数×100%。

1.3统计学分析通过Microsoft Excel软件录入,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救护车共出车14741次,纳入统计“120”指派出车13190车次,空返车次2708次,出车次逐年增加,平均空返率20.53%,如表1所示。

院前急救救护车空返原因中,救护车未达现场时,途中取消医疗求助约占空返车次的1/3,其中60.17%要求自行送院,39.83%在取消求助时并未说明原因。当救护车到达现场后空返车次约占总空返数的2/3,主要原因为病情轻微或好转而不愿到院或未找到现场,其他原因分别是危险解除而未有伤病员、要求自行到目的医院、死亡或病危放弃治疗、纠纷未解决而拒绝到院。如表2所示。

在院前急救救护车空返与求助内容的关联中,占前五位为:交通事故、晕倒或意识不清、打架斗殴、生活或工作伤害、醉酒;空返数前五位为:交通事故、晕倒或意识不清、酒醉、打架斗殴、生活或工作伤害;空返率前五位为:火灾、自杀或溺水、酒醉、晕倒或意识不清、气促、哮喘或呼吸困难。如表所示3。

3讨论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外院前急救需求数均日渐增加[3-5],院前急救有疾病谱广泛、随机性大、情况紧急及客观环境差等特点[6],由于国内院前急救模式、地区、急救半径、地理环境等差异,国内救护车报告的空车率差异较大。通过本次我院统计数据显示空车率为20.53%,与广东东莞陈平等[7]报告的20.83%基本一致,高于河南司迎朝等[8]报告的10.0%空返率,以及2007年深圳市120 急救中心通报的全市平均空车率l7.84%[9],低于王小容[10]报告的40.59%以及陆爱琼[11]报告的49.3%空返率。

3.1空返原因分析

3.1.1公众对院前急救救护车使用认识存在偏差求助者因素是致救护车空返的最大变量。在拔打急救电话的求助者中,可以是患者、患者家属、陌生路人、警员或者当事利益方等,可有不同的立场和利益权衡;也可以是在场人员,甚至是远在外地的“关心者”;有的求助者认为救护车方便快捷且费用可以报销,而自用交通工具或租车无法报销,致救护车需求增多;有的求助者在发生交通事故或纠纷时把救护车叫到场作为私了谈判的砝码;也有的求助者因纠纷未解决而拒绝搭乘救护车致救护车空返或再次出车。多数求助者有心理焦虑、紧张甚至激动情绪,没有冷静判断当时病情的轻度缓急,在拔打电话后的等待让其觉得“时间漫长”,急于寻找其它交通工具将伤病员送医院;同时也可能出现伤病员的应急求助,救护车现场应急,求助内容多为火灾报警和跳楼、跳河、跳桥等自杀,空返车次约占总空返数的7.09%;也有要求自行到目的医院约占6.83%,求助者认为救护车同出租车一样,可以根据自己意愿到达目的医院,如区外、市外医院或某些专科醫院,如果不能到目的医院的就会选择自行去,致救护车空返;另外,有5%的求助者在拔打急救电话时只表达“不适,需要救护车”,在死亡或病危放弃治疗的空返中,除部分确为猝死,需紧急抢救外,也有部分家属不是因需抢救而求助,其目的是需要医院的相关证明,方便处理后续事宜。

3.1.2公众自救互救能力缺乏和参与度不足是引起空返的重要因素大多数求助者没有基本的医疗常识,缺乏自救互救能力,没有勇气去了解伤病员的轻重缓急,或怕承担责任,而只拔打急救电话,未敢参与伤病员的查看和救助;当医务人员到场询问时,需要救助者自觉病情轻微或已明显好转,因此不愿到院诊治。拔打急救电话中,由于精神状态、个人素质和表达能力差异,有的未能说清具体地址或大的标志建筑物,救护车难以快速到达现场;有的求助者为过路者或围观者,拔打电话后自行离开现场,症状轻微的病员在伤后很快离开现场;有的求助者在拔打急救电话后,电话关机或一直占线,以致指挥中心及救护车人员一直无法联系求助者,未能找到现场。

3.1.3求助内容与空返率密切相关在求助内容与空返的关联上,交通事故的出车数最多,占出车数的36.17%,占空返数也最多,占29.45%,空返率为16.6%,随后为晕倒或意识异常、酒醉,且空返率均高于30%,火灾报警和跳楼、跳河、跳桥等自杀的空返率高达76.84%和62.01%,而求助内容为分娩的救护车出车,相对其它求助,无纠纷、有较好心理准备,空返数和空返率均较低。

3.1.4制度不健全院前急救的法规和管理不健全、投入不足、科技应用水平不高,会降低院前急救的效率,增加空返数。

3.2减少空返率的措施

3.2.1增强公众责任感强化公众对院前急救救护车使用是一种有限公共资源的认识,正确呼叫,合理使用院前急救资源,减少随意、错报现象的出现,鼓励轻症行动自如患者自行到院。

3.2.2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和参与度是提高院前急救效率、减少救护车空返的关键在发达国家,全民急救的普及已经通过法律的手段予以保障,目前已建立完善的急救培训体系,美国法律规定任何公民在18岁前必须全部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美国心脏学会每年进行超过12亿人次的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使全民急救意识得到普遍提升[9]。我国社会急救培训起步较晚,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率不足1%,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于2003年实施了社区急救知识培训工程,但目前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足2.0%,广州等地不足1%[12]。普及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成年人进行“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急救基本技能的培训;通过加强对“120”急救职能、作用、呼救方法等公众急救知识、技能的普及,让公众都学会正确求救、自救、互救,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呼救,减少急救资源的浪费[13]。

3.2.3完善相应的法规、增高投入、优化社会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是提高院前急救效率、减少空返现象的保障《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于2014年开始实施,但可操作性规范及细则有待细化,标准化院前急救流程,明确院前急救中各方的权与责,减少在公众急救过程中担心承担责任的顾虑以增加参与度和积极性;接到医疗求助必出诊的原则下,对于某些不合理要求或谎报等有可操作性约束措施。增加人力及设备的投入、完善网络增加先进科技的应用,如求助者的手机、固定电话的位置进行地图精准定位,指挥中心、执行医院、救护车上司机及医务人员均可在地图上看到其具体地点,以便可规划更加合理和快捷的路径,合理避免拥堵或交通灯,方便快捷的找到现场,降低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指挥中心或急救医院可探索增加急救咨询的功能,如求助者可以通过电话、图像、视频等方式,查看现场或患者情况,在第一时间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急救指引和释疑,有助于判断其病情轻重缓急,进行针对性的急救。

总之,院前急救救护车出车空返率较高是院前急救效率低下的重要表現,公众、政府、医疗机构应思考并探索应对的方法以提高院前急救效率,减少浪费有限的公共资源。

参考文献

[1]Pittet.Trends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activity over 10 years:a population-based registry analysis[J].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2014,10(14):380.

[2]Lowthian JA,Cameron PA,Stoelwinder JU,et al.Increasing utilisation of emergency ambulances[J].Aust Health Rev,2011,35(1):63-69.

[3]邹萍萍,龚纯贵,邹建锋,等.我国院前急救体系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3,27(10):616-618.

[4]Dai K,Xu ZC,Zhu LL.Trauma care systems in China[J].Injury,2003,34(9):664-668.

[5]Hung KC,Cheung CSK,Rainer TH,et al.EMS systems in China[J].Resuscitation,2009,80(7):732-735.

[6]孙刚,刘玉法,高美.院前急救概要[M].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2010:6-9.

[7]陈平,钟永,许甜,等.基层医院院前急救出诊空返原因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3(12):1637-1639.

[8]司迎朝,穆强,乔武营,等.院前急救空车率经济学分析与对策[J].医学论坛,2013,34 (12):115-123.

[9]罗学斌,李永胜,余学锋,等.院前急救高空车率和高欠费率及其原因[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8,23(6):387-389.

[10]王小容.院前急救救护车空返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临床医学,2006,32(6):453-454.

[11]陆爱琼.救护车空返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 [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4(12):1852-1853.

[12]Martin-Gill C,Roth RN,Misesso VN,et al.Resident field respone in an emergency medicine prehospital care rotation[J].Pre-hosp Emerg Care,2010,14(3):370-376.

[13]殷欣,李文涛,安力斌,等.国内外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比较[J].医学与社会,2009,22(8):42-43.

1例猝死大学生的院前救护 第3篇

1 病例介绍

病人, 男, 21岁, 大学一年级新生, 于2008年10月17日06:30在操场跑600 m后突然晕倒。5 min后同学将其抬到我校医院。查体:病人意识丧失, 颈动脉搏动消失, 血压测不到, 呼吸测不到, 面色苍白, 口唇发绀, 四肢厥冷, 瞳孔开始散大。立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术, 后“120”救护车赶到, 做心电图提示心室颤云贵。给予电除颤两次, 静脉给予肾上腺素滴注等一系列急救措施。就地抢救8 min后转往省级医院 (转运途中继续心肺复苏) 继续抢救, 09:00抢救无效, 宣布死亡。

2 讨论

猝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其临床特征主要是突发意识丧失, 大动脉搏动消失, 在20 s~30 s叹息样呼吸后呼吸停止。猝死发生前可能胸痛、气急, 也可毫无预兆就突然发生。据研究, 人的呼吸、心搏骤停后4 min内急救, 存活率为50.0%, 5 min为25.0%, 8 min为0.0%。专家认为猝死病人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 min内[1]。如果在4 min内得不到抢救, 病人随即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 生还希望就极为渺茫。因此在猝死发生的第一时间应尽快进行心肺复苏, 尽快建立起有效的呼吸和循环。

猝死的直接原因以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为主, 心室颤动是院前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占90%以上) , 电除颤是心脏复苏的最有效手段[2], 故尽早除颤非常重要, 每延迟1 min除颤, 复苏成功率下降7%~10%, 而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原发性心室颤动若经及时电除颤复苏成功率可达70%~100%。美国AHA第71届学术会上, 将早期除颤抢救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性摆到一个为世人瞩目的位置, 心肺复苏传统的“ABCDE”已改变, D (除颤) 已一跃而至首位, 即“DABCE”[3]。在此基础上快速建立呼吸通道, 静脉通道, 尽早恢复病人自主循环。

院前救护是急救医学的首要组成部分, 尽管是短暂的、应急的, 如果没有正确、快速的急救措施, 危重病人难以起死回生。院前救护的英文是First aid, 中文意思就是第一救援者。因此在现场第一目击者应尽快进行基础生命支持, 使病人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等待有专业知识的急救人员到达。据统计, 我国院外发生心搏、呼吸骤停病人的复苏成功率<2%[4]。这与现场第一目击者在专业急救人员未到达前不能有效开展初级生命支持有密切联系。这个“等待”时间是挽救生命最有效、最宝贵的“黄金时间”, 却偏偏是现场复苏最薄弱的环节, 体现在现场目击者严重缺乏心肺复苏技能及意识。

从事急诊工作的护理人员应具备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掌握急救技能及现场急救原则, 对不同环境、不同原因的急诊进行科学性和预见性的判断、分析、综合, 借助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和装备齐全的运输工具, 使病人在未到达医院之前得到有效的院前救护, 从而获得新生。

3 影响现场复苏的因素

抢救人员早到现场, 早开始心肺复苏, 早做电击除颤, 早运送到决定性处置医院, 在影响复苏成功率的4个基本环节中, 时间是公认的重要因素, 复苏越早, 效果越好。

4 对大学生普及院前急救护理知识的重要性

倡导大学生作为现场第一目击者参与急救。宣传、普及、提高心肺复苏意识, 进行徒手复苏操作培训。国际红十字会将每年9月的第二个周六定为“世界急救日”, 呼吁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生活经验和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相对不足, 普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有组织的专门急救知识培训, 遇有突发事件很难积极应对, 因此进行急救方面的知识培训非常必要。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发现有人突然意识丧失而倒地时, 能立即判断出病人是否心跳呼吸停止并能马上开始正确有效的心肺复苏:立即使其平卧在床上或地上, 拍击其面颊并呼叫, 同时用手触摸其颈动脉部位以确定有无搏动, 若无反应就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并向“120”“110”或就近的急救中心、医院呼救, 严禁搬动病人, 只有当病人呼吸、心跳复苏后才能以妥善方法护送到医院继续治疗。培训的目的就是遇到突发事件时, 第一目击者能用所掌握的基本技能开展急救, 为医生的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 就能挽救更多的生命。因此大学生更应该掌握急救技术, 提高社会救治能力。

在常人看来, 急救是医生的事, 其实不然, 学急救的宗旨是自救和互救。如果同学们都能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 危急时刻就能实现“人人救我、我救人人”, 最大限度地挽救病人的生命或减轻其伤残程度, 减少悲剧的发生。在大学校园内, 在与死神搏斗的短短几分钟有效时间内, 往往靠的不是专业医护人员, 而是老师甚至是学生。他们如果缺乏经验, 就意味着病人失去了生还机会。

零散的知识满足不了学生对急救知识的需要, 容易造成急救知识掌握不全面和不系统, 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势在必行。大学生希望得到的急救知识几乎涵盖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切突发事故, 迫切期望获得全面系统的急救知识, 因此高校相关部门在进行急救知识宣教时, 急救知识的涉及范围要广, 并有可操作性[5]。在我国, 大多数大学没有专门的急救课程, 更没有在民众中专门开展心肺复苏术的教育, 这直接导致了我国目前院外心肺复苏急救的成功率的低下。目前上海市急救中心已与部分高校合作, 将急救知识和技巧正式列入大学选修课[6],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 快速有效的现场救护是抢救危急重病人成功的关键所在, 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是急重症病人获得新生的保证。各级政府, 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 将心肺复苏教育纳入大学正规的必修课程中。建议学校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定期进行急救护理培训, 提高他们的急救意识和水平, 遇到突发疾病时能够发挥第一目击者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猝死,院前救护

参考文献

[1]宋因力, 张军根.导游人群中开展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的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 2005, 25:132-133.

[2]蒋健.复苏研究展望[J].急诊医学, 1998, 6 (7) :366.

[3]张海伶, 潘世芬.猝死的院外急救进展[J].引进国外医学技术与设备, 2000, 6 (1) :4.

[4]黄子通.提高我国心肺脑复苏水平的措施与对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4, 13 (3) :153-154.

[5]秦坤伟, 扬立刚, 高强等.大学生紧急救助知识现状及需求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07, 4 (4) :49.

院前救护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汇集我院急诊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救治的有较详细记录资料的院前CA患者334例,男204例,女130例,年龄1~99岁,平均(55±21)岁。从CA发生到实施CPR时间(0~30) min,平均(10.68±10.22) min。

1.2 CPR方法

1.2.1 院前CPR主要进行开放气道,胸外心脏按压,有2人同时进行气囊人工呼吸(面罩或气管插管)、供氧、静脉肾上腺素、阿托品或利多卡因等。

1.2.2 在医院急诊科抢救室进行CPR按个体化心肺复苏法操作[1,2]。

1.2.3 停止CPR条件: (1) 在急诊科抢救室规范化CPR≥30min仍无心搏动,无自主呼吸,瞳孔散大固定对光无反应,心电图显示直线波。 (2) 创伤极其严重,恶性消耗性疾病终末期(癌晚期、尿毒症、肝功衰竭等)或脑卒中所致脑疝,经规范化CPR虽未达30min,患者直系亲属3人以上同意放弃抢救,经二位医师共同确定CPR成功无望。

1.3 CA患者纳入条件

1.3.1 临床表现:

(1) 突发性意识丧失或伴抽搐。 (2) 心音、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 (3) 呼吸浅慢、断续或停止。 (4) 瞳孔散大,对光无反应或反应迟钝。

1.3.2 心电图表现:

(1) 无脉性电活动。 (2) 心室颤动。 (3) 心脏停搏。

1.3.3

经CPR心复跳且能转ICU进一步救治的,但经评估心跳在短期内不能维持及患者亲属要求离院者不予纳入。

2 结果

334例CA患者病因分布及救治结果(见表1)

CA患者心脏复苏率12.57%,存活出院率4.79%,能转送至ICU的CA患者存活出院率38.10%。

3 分析总结

3.1 多为“硬伤硬病”所致CA

本组CA由猝死、外伤、溺水、中毒及脑卒中为病因的占全部CA的91%,特别是心血管病与外伤即占78.14%。由此可见心血管病防治意义重大,应扩大宣传。对于中老年男性有心血管疾病史高危因素的猝死高发人群,要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3]。而外伤所致CA患者多为青壮年,平素身体强健,即使是老年人CA,其一般状况也都较好,遭遇意外即使立刻进行心肺复苏,也无法挽救其生命。以上表明日常的安全生产、交通安全在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

3.2 目击者较少实施CPR

伤病者CA后,越早被发现、越早进行CPR,哪怕是不太规范的CPR操作,其复苏的几率越高[4]。但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第一目击者往往束手无策、围观,等待急救人员的到来,这样就延误了抢救复苏的宝贵时间。在本地区,即便在城镇市区突发CA,能及时就地得到CPR者极少,发生在农村的CA,获救需更长的时间,因而导致CPR成功率仅有12.57%,经积极救治能存活出院者少至只有4.79%。由此建议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除了向社会大众普及急救知识,还应全员培训乡村医务人员的急救技能。乡村医务人员只有正确掌握熟练的CPR操作技术,才是挽救院前心跳骤停病人生命的成功关键,也是提高脑复苏的关键因素[5]。同时应该组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城区医疗服务站和中心医院急诊科,在“120”急救指挥中心统一调度下形成医疗卫生急救网络,科学配置急救网点,缩短抢救半径和反应时间,使得辖区内发生的CA都尽可能快地得到有效的急救。

3.3 医护应紧密配合

在院前CA患者抢救过程中,医护之间配合是否默契,直接影响CPR复苏成功率,还可减少医患纠纷。我院急救医生大多从临床轮派,急救护士相对固定,这就要求对急救医生进行急救技能和急救知识的统一培训。急救护士不仅要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还要在复苏过程中最佳配合医生抢救。一到达现场,护士必须在短时间内准确做出患者是否有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并配合急救医生分秒必争地实施心肺复苏急救。在判断时,应注意不要等待静听心音,更不要等待心电图检查,避免耗时过长。即刻进行简易呼吸气囊人工呼吸(或气管插管)、供氧、胸外心脏按压等。胸外心脏按压及通气的比例采用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无论单人或双人按压与通气比例均为30∶2,按压的速度为100次/min。临床的实践证明较快的速度能增加患者的血流量。迅速开放静脉通道,急救护士穿刺技术必须过硬,要求到现场后3min之内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以满足抢救的需要。遵医嘱应用复苏药物,院前CPR的首选药物是肾上腺素,要求急救护士注药迅速到位,争取抢救中的黄金时间。在电除颤时,主要是急救医生进行操作,急救护士要听从医生的指令,根据现场情况,选用不同的能量转换,并密切观察除颤后患者的变化及心电示波的变化,及除颤前后的连续不停胸外按压的紧密配合。

3.4 心脏复跳,生存希望增大

院外CA患者的抢救经院前CPR与院内无缝隙的衔接,心脏复跳且顺利转入ICU进一步抢救者只达全部CA的12.57%,但此类伤病员经积极救治存活出院率高达38.1% (16/42) ,故此更反映出院前CA进行及时有效的CPR特别重要。尤其是现场除颤,能否及时在现场早期除颤直接关系到复苏成功的成活率。理想的除颤时间应在发生室颤或心搏骤停的2min之内进行。但由于客观的原因急救车到达现场最快时间也要5min~10min,这就丧失了救治的最佳时机。心脏体外除颤器(AED)被认为是近年来除颤技术最重要的进步,而在公共场所安置AED并鼓励普通大众等非专业急救人员接受培训从而成为能随时使用AED的现场急救者,此种AED普及教育活动的推广尚须时日。

3.5 不可一律拘泥于CPR30min

对CA患者CPR时有超长时间(>30min)[6]复苏成功的报告,但毕竟为个例,且其中含有个体特殊因素。另限于人力物力等条件,至少目前不可能普遍对CA患者施行超长时间CPR。本组有一例“死”而复活的个案。患者为一男性老年人在家中突发CA,送医院后抢救半小时多,仍无呼吸心跳复苏,医生宣布死亡。因当地风俗老年人在家外病情危重回家时要有呼吸,否则村民、邻居会阻止其进村,因而该患者家人强烈要求医生护士在患者离院时不拔除气管插管和输液管,并且在离院前再次静注肾上腺素,气囊人工呼吸维持到家准备丧葬后事。此后在为患者更换寿衣时发现患者心脏复苏跳,并且有浅弱的自主呼吸。遂立即再次将患者送入医院抢救,后经46d的救治,终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现一般认为对因溺水、触电、窒息、CO中毒等所致的CA,特别是患者为婴幼儿、青少年等,予以超长时间CPR有时能获得成功,但成功率仍然很低。上述个案在总结教训时发现,患者首次抢救时间自始至终虽然达到半小时多,但在抢救过程中并非持续无心电活动,而是在抢救至10多分钟时有短阵心跳,随后心脏又停跳了。由于缺乏经验,只将对患者抢救的时间从开始算起至半小时多,而未从在抢救中有短阵心跳时重新计时半小时[6],因而发生了意外。

3.6 医患双方的心理调节

心肺复苏作为患者最后的急救措施,其“成功”与“失败”对于患者家属和参与急救的医护人员心理都有巨大的影响。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在伦理学方面就要求急救人员学会如何安慰家属,并要求专人在场与家属保持接触,这样对于患者家属的心理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急救人员从事着高风险,高压力的职业,这个专业的特点使急救人员处于长期慢性的心理异常状态,特别对于年轻人的死亡和外伤等不幸事件造成的心理创伤会持续很长时间,再次遇到类似情况往往会造成慢性焦虑,反应消极等心理障碍。许多调查显示院前急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一般人群,因此急救人员除了安抚好患者家属,还应学会调节自身的心理,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王立群, 沈洪.个体化心肺复苏[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2007, 16 (8) :895~897.

[2]张晋, 王汉斌.急性化学中毒性心脏骤停的救治[J].中国医刊, 2009, 45 (1) :3.

[3]乃远福.院外猝死的特点与救治[J].右江医学, 2004, 32 (4) :336~337.

[4]林长春, 张振新.院前心肺脑复苏统计病例的选择和复苏效果评判标准探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0, 19 (2) :213~214.

[5]闫凤华, 段惠玲.523例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8, 30 (3) :408.

院前救护 第5篇

1 救护要素

1.1 接诊前准备

急救车上的急救药械按《急救护理学》内容配置。舒适的环境, 安全可靠的设备, 满足患者生理舒适的需求。我们每日专人专班检查、清洁、消毒、补充急救药械, 保证急救药械完好率100%。车内设有空调, 按季节调节温度18~22℃, 备有雨衣、防雨床罩及一次性的大小便器、污物桶等生活用品, 有平稳、舒适安全的铲式担架, 无污染、无血迹、平整无皱折的被服;每日用“84”液擦拭车内所有物品, 移动式紫外线灯照射30~60min, 物品摆放整齐划一, 保证车内清洁卫生。同时急救器材的选择非常重要, 如我们选择了柔软舒适的硅胶简易呼吸面罩, 降低患者的痛苦、不愉快的程度。

1.2 转诊中护理

医护人员依据车内空间, 尽可能划定治疗区域, 摆放好有关诊查设备和药品, 以备应急。根据患者病情取舒适的体位, 以减少车辆颠簸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常规吸氧, 建立静脉通路, 心电监护, 安放好患者的各种引流管并保持通畅, 如导尿管、胸腔引流瓶、胃肠减压管等, 密切观察病情, 并提醒随车家属协助护理患者, 如制动躁动患者, 保证输液管道通畅, 防止患者坠床等。我们应用过硬的急救技能, 以满足患者生理需求, 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1.3 途中加强患者心理护理

患者因病情危急而救护, 使整个家庭陷入混乱状态, 家属忧郁不安、害怕、焦虑、紧张。因此在抢救的同时, 用和蔼语言, 对患者或家庭亲切地说:我是某护士, 今天由我和某医生负责这次出诊, 请你们不要紧张, 希望你们能冷静下来与我们很好地配合, 我们需要你们提供患者的病情、发病经过及主要症状, 请你们放心, 我们会尽一切努力进行抢救。这样可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 降低他们因紧张、恐惧带来的不适, 以最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让患者得到安全的需求。搬运途中保证他们绝对安全, 医生、护士只能守护在患者两旁,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给患者采取舒适的卧位, 帮助他们掖被, 系好安全带, 踩上刹车轮, 手扶担架车, 保持担架车平稳、固定, 避免途中的颠簸给患者带来的不适, 轻轻地握住患者的手, 增加舒适感以消除顾虑, 此时, 护士利用时间对他们进行有关疾病预防保健及治疗措施等卫生知识的讲解, 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及家属医学知识的需求。

2 讨论

院前急救是为进入医院以前的急、危、重伤某提供的特殊医疗服务, 包括某发病现场对医疗急救的呼救、现场抢救、途中监护和运输等环节。在急、危、重伤某的发病或受到伤害的现场, 第一个发现者是某自己, 其次是在现场的其他人。现场仅有某本人, 应及时向周围人呼叫, 请求援助, 并尽可能地采取自救措施。其他人发现某后, 应主动迅速地赶到某身边, 边询问边检查患者病情, 边进行急救呼救。大型灾害发生时, 现场的人可能都是受伤者, 在进行呼救的同时应积极开展自救互救。这时的急救呼救包括2项内容, (1) 呼叫周围的人给予帮助; (2) 对专业院前急救单位进行呼救。院前急救单位接收到急救呼救信息后, 对院前急救资源进行有效调度, 及时地把急救信息传递给急救分站或途中的急救单元。

良好的准备是急救单元快速出动的先决条件。所有值班急救单元都应事先做好准备, 随时都能快速出动。当接到特殊病情信息时, 还应根据抢救的需要进行特殊的准备。急救单元抵达现场的过程是一个急救资源移动的过程。选择路径要近, 移动速度要快、安全, 到达现场位置要准确。不论采取哪种运输工具, 直接到达患者身边的可能性都很小, 即使距离患者不远, 医务人员也有一个携带药品和器械、设备到患者身边的过程。在接近患者的过程中, 速度要快, 携带的药品和器械、设备要全面, 如设备器械太多, 要尽可能先带符合患者病情急救的设备和器械。如是意外灾害事故, 要从正面接近患者, 并告诉患者自己是抢救者, 以安定人心。院前急救医师现场抢救面对的患者病情危重, 很多时候还要面对突发的事故或意外, 如事前做好充分准备, 事故时保持镇定, 有条理地迅速诊断和抢救, 患者复原的机会便能大大增加。在基本检查时, 患者的伤势或病情有时会很明显, 例如烧伤及出血、醉酒等;但很多时亦不易察觉, 所以医务人员须凭视觉、听觉、触觉及嗅觉去找寻和了解伤者的病史、病情及症状, 以正确评估病情。

摘要:作为一名急救护理人员必须普及院前急救知识, 缩短急救反应时间, 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正确的救治和安全转运心肌梗死患者是救护成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AMI,院前急救,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院前救护 第6篇

1 院前急救救护车压担架状况

目前医疗资源的使用存在不均衡的现象, 尤其是三级综合性医院的病源过度集中, 致使急救车到达这些医院后无法实现顺利交接, 急救资源周转效率明显降低, 称之为“救护车压担架”。救护车到达急诊室后不能快速移交病患, 长时间滞留于急诊室已成为影响院前急救资源有效周转的致命性顽疾。据粗略统计,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2011 年压担架9 634 次 (占总出车次数的3.4%) , 2012年压担架19 108 次 (占总出车次数的6.1%) , 2013 年压担架30 224 次 (占总出车次数的9.6%) 。尽管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多次组织各医院专门分析解决该问题, 但由于并未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 压担架问题并未得到根本缓解。

2 国外急诊预检分级救治

破解这一问题并非无良方可用。在国外普遍建立了急诊预检分级制度[1]。比如在法国[2], 急诊室功能定位准确, 是对症处理稳定病人生命体征的中心, 对复杂病例主要做出方向性诊断。分诊是急诊重要的环节, 分诊护士只有经过国家护理认证及接受法国卫生局分诊统一培训的护士才具资格。分诊时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分5 级:1 级等候小于3min, 2级等候小于20min, 3级等候小于60min, 4 级等候小于120min, 5 级等候小于240min。患者诊治先后次序, 严格按照分诊分级进行, 病情危重者优先诊治, 没有先来就应先就诊的概念。在分诊台有的医院配备1 名高年医师协助疑难病例分诊。急诊病人留观时间不超过24h, 经急诊处置后分别转入本院和院外相应的科室。病人无条件地接受医师决定的去向。所有急诊病人床边没有家属陪伴, 家属在侯诊大厅等候。病人和家属对医师充分信任, 急诊医疗救治可不受干扰。法国卫生局组织编写护士分诊指南, 每年有定期的护士培训, 把分诊做到量化细化, 分诊护士严格按照指南来判断疾病的轻重, 进行分级。

1993年澳大利亚易普威治研究确定了国际预检标尺, 1995年加拿大在此基础上, 经过研究和临床实践确立了急诊预检标尺, 并于1997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3]。危重患者送达医院后, 急诊预检护士会针对患者的病情和可能病因, 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先后排序, 利用绿色通道, 缩短等待时间, 提高急诊救治率。使用预检标尺的目的是由预检护士依据病情轻重将患者分为1~5 个等级, 表明病情轻重程度, 不同等级的患者等待救治的时间不同, 充分体现了急诊对危重患者优先救治的宗旨。

3 我国急诊预检分级机制探索

我国在这方面并非没有考虑, 也在积极进行调研和试点。2011 年, 卫生部公布《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 》, 拟将急诊室分成红、黄、绿3 区, 将病人的病情分为濒危病人、危重病人、急症病人、非急症病人4 级, 从而提高急诊病人的分诊准确率, 保障急诊病人的医疗安全。急诊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病人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急诊病人病情分级不仅是给病人排序, 而且要分流病人, 使病人在合适的时间去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4]。

急诊预检分级救治既符合医疗机构设置急诊的根本目的, 就是“救急”, 也符合人性化需要和社会基本伦理道德。笔者在中国台湾看到, 救护车到医院后, 接诊护士首先测量血压、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 必要时做心电图检查。按照检查结果, 将病患者按病情分为5 个级别, 给每位病人挂上标志病情轻重的不同颜色的标签, 按照“重者优先”的原则处理。

4 我国急诊预检分级实践探索

2007 年,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开始实施“腕带标识”措施。腕带分红色和蓝色两种, 用来标明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急诊危重病人戴“红色腕带”, 急诊手术病人戴上“蓝色腕带”。 医院各科室的工作人员看到佩戴此种标识的病人时都应做到:检查优先、电梯优先、手术优先、人员让路。“腕带标识”施行之后大大提高了救治效率, 医院医护人员也有了更紧迫的意识, 使得急诊的‘绿色通道’更加畅通。

2008 年3 月, 中国医院协会对全国医疗机构下发了考核评分标准。“红色腕带”制度作为一项重要提议被提出, 提议要求全国各家医疗机构与国际接轨, 开通此项便民通道。

2009 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尝试按疾病情况分级, 危重者优先治疗。急诊医生相应调整布局, 在抢救室“枕戈待旦”, 特设高年资专家接诊病情可上可下、分级难辨的患者, 其余主力则集中精力处置普通急诊。血常规、心电图等原先要医生接诊后才进行的检查, 提前到等候时先做, 进一步缩短了就诊时间。

2011 年8 月,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制定了《急诊室绿色通道管理制度》。制度将急诊病人分为3 级, 分别用红、黄、绿3 色进行区分。对红色、黄色标记病人, 实行优先抢救、检查和治疗。

2013 年10 月1 日起, 深圳市各市属医院试行急诊预检分级制度, 按照“预检分诊、急重优先”原则, 将患者分为濒危、危重、急症和非急症4 级。如果患者病情危急, 必须立即挽救;若没有急性发病情况的, 根据指引, 等候时间将在4h之内。

5 推行急诊预检分级制度的思考

要实现急诊预检分级救治的真正落地, 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索和思考[5]。

5.1 急诊人满为患, 慢病患者滞留是主因

目前三级综合性医院急诊室非急症病人的比例达到了3 成以上, 其中老年、终末期慢性病患者大量、长期滞留急诊室, 是导致“急诊不急”的一个重要原因。非急症病人挤占急诊资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 急诊室收治标准缺失, 急诊不能拒绝收治病人。当专科床位有限, 患者住不上院时, 多数病情不稳定的人会选择在急诊一边治疗, 一边等床位。即使病情稳定了, 很多家属也不放心将患者转到二级医院或社区医院做康复。其次, 医院考核机制不健全。专科病房都有病床周转率等绩效考核, 多数专科病房不愿接收年龄偏大、不好治愈的慢病患者, 所以这类患者就被推到了急诊。再者, 病人的焦虑情绪。急诊病人虽有轻重缓急, 可多数患者都认为自己最“急”。能在门诊就诊的病人也来急诊诊治, 占用了急诊资源。此外, 急诊医护人员配备不足也是导致“急诊不急”的重要原因。

5.2“先来后到”是矛盾所在, 急诊预检分级需要良好就医文化

影响急诊预检分级制度推行的阻力主要来自于患者及其家属的“先来后到”观念。病人都认为自己的病很急, 希望早些得到诊治, 而一般人都认为应该“先来后到”, 尤其是一些醉酒、闹事的特殊病人, 容易出现患者家属吵闹的情况, 影响正常就医秩序。医院在推进急诊预检分级制度时, 不仅要培养医生的急诊预检分级的意识, 更要加大宣传解释工作, 获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逐渐养成良好有序的就医文化。

5.3 科学合理分配急诊资源, 充分体现透明公正

病情分级的边界标准要科学合理, 具有可操作性。既要考虑患者的主观性主诉, 也要凭借专业的客观性诊察手段。 急诊医护人员作为病情的主要判断者, 要在第一时间对重点指征进行收集和分析评估。患者对于病情是否属于急诊范畴, 不仅有专业上的认识局限, 而且有“自己的痛为最痛”的心理。既要避免受持“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看法患者的夸大病情的干扰, 也要客观地利用诊断设备追踪患者病情的变化。医护人员的分级水平直接关系到就诊秩序, 并与医患纠纷发生率直接相关。因此,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指导原则应当强化在操作层面的指导性, 尤其是明确急诊预检分级的伦理原则。

5.4 换位思考, 替患者想出路

经过分析, 不难发现许多患者看急诊并不是因为病情, 而仅仅是图方便。患者由于平时工作紧张, 只有节假日或晚上才能抽空去看病, 而在这些时间段, 门诊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不开放, 看病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 有必要帮这些患者思考出路, 例如推出节假日简易门诊, 或者延长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时间, 把患者分流到其他地方。让非急诊患者能有地方看病, 才会自觉让出急诊资源。

6 未来展望[6]

急诊预检分级要以法律法规形式, 明确规定急诊病人分级标准, 确立急诊预检护士和急诊医生的法律权威。医院急诊室也应该按照现代急诊室规划改建要求, 建立与院前急救无缝衔接的绿色通道。医院急诊的学科建设、急诊医生队伍建设更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要求, 保证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救治、避免延误病情危及生命的情况发生。

急诊预检分级制度是医院急诊服务管理的科学方法, 也是国际惯例, 应该积极推进。结合中国国情, 从“危急优先”替代“先到先治”的理念转变着手, 结合急诊规划设施改建、急诊学科建设和医生培训, 逐步建成与医保支付、与家庭医生制度、院前急救相衔接的科学有效的急诊流程体系。

摘要:介绍了近几年上海市院前急救救护车压担架状况、国外急诊预检分级救治的经验、我国急诊预检分级的机制和实践探索, 并分析了影响急诊预检分级制度推行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院前急救,急诊急救,预检分级

参考文献

[1]张欣, 李艳华.中外急诊预检分诊现状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20) :2468-2471.

[2]陈发钦.法国卫生危机处理和急诊急救系统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7, 2 (5) :281-284.

[3]梁智.加拿大卫生保健系统概述[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 2010, 27 (3) :97-99.

[4]高逸飞.急诊分级遇冷[J].中国医院院长, 2011 (20) :34.

[5]王学庆, 秦秀芳, 董金彦.完善急诊就诊护理流程与分诊标准全面提升分诊质量[J].全科护理, 2011, 9 (32) :2980-2981.

院前救护 第7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20例, 男15例, 女5例;年龄8岁~68岁, 平均30.5岁;致伤原因:坠落伤3例, 挤压伤6例, 其他伤11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采用创伤严重度评分 (ISS) 法评定[1], 轻度 (<16分) 11例, 重度 (16分~25分) 6例, 极重度 (>25分) 3例;合并休克8例, 不同程度昏迷5例, 心搏骤停1例, 颅脑损伤为主2例, 腹部损伤为主3例, 胸部损伤为主2例, 四肢骨折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4例。

1.3 救护经过

心搏骤停者配合医生进行心肺复苏;呼吸困难者开放气道, 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 给氧, 必要时气管插管;休克者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液抗休克, 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对于开放性伤口给予止血、加压包扎、减少出血, 骨折者进行有效的固定。

1.4 结果

本组病人安全转送回院19例, 死亡1例, 死亡原因是颅脑损伤较重, 发生脑疝。

2 紧急救护与组织管理

2.1 院前救护与院内救护前期管理

接到“120”呼救电话后, 我科迅速派出4辆装备齐全的救护车, 随车派出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科主任和护士长到现场指挥抢救, 以及有丰富急救经验的医师、护士到现场救护转送病人, 并报告医院办公室值班人员, 通知临床各科做好接收伤员的准备, 备好平车、轮椅、吸痰器等。

2.2 现场救护

到达现场后, 在科主任及护士长的指挥下, 成立分诊组、抢救组 (心肺复苏、气管插管) 、包扎组、输液组, 按轻、重、极重分类处理。对于心搏骤停者, 立即配合医生进行心肺复苏术;有心室颤动时给予电击除颤, 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痰, 给氧, 予口咽通气管通气, 必要时气管插管。休克一旦确立,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进行液体复苏[2], 用中等量液体1 500 mL可维持平均动脉压 (MAP) 在8 kPa~9 kPa。对于开放性伤口, 立即给予止血, 加压包扎。骨折者给予妥善固定, 防止神经、血管的进一步损伤。

2.3 迅速分流转运病人

分诊组除了按病情分类外, 还要指挥病人分流转送, 迅速转送处理后的重伤病人, 轻伤病人集中在一块最后转送。怀疑腰椎骨折病人平行搬运, 转运途中, 危重病人均采用多功能监护仪全程监护,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及时处理。注意损伤体位, 保护创面, 防止神经、血管的进一步损伤。同时通知各临床专科做好抢救准备。

2.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做好心理护理

对颅脑损伤病人要注意观察病人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病人有剧烈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时, 及时报告医生, 给予20%甘露醇250 mL快速静脉输注。休克病人, 要注意观察血压, 根据血压调节液体的滴速,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及时处理。车祸为突发事件, 病人心理上难以接受, 加上对伤后治疗、预后认识不足, 多表现紧张、恐惧、焦虑等不安情绪。因此抢救、治疗的同时应安慰、关心病人及时解答病人提出的疑问, 以消除其紧张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

3 讨论

3.1 合理的管理及分工

院前急救要求各类人员分工合作、紧密配合, 工作中达到快速、准确、安全和有效, 因受伤人员多, 病人紧张, 如果没有合理的安排及指挥, 则轻伤员会争先恐后地挤上车, 而重伤者却得不到及时转送, 因此, 指挥工作尤为重要。重大车祸, 往往具有突发性、群体性、紧迫性, 抢救工作难度大, 必须引起重视。出车前要充分做好各种抢救物品的准备工作尤其重要。

3.2 加强医护配合

面对大批病人, 要协同医生做好抢救前的准备工作, 应突出急字, 按“重伤先救”的原则循序进行, 争分夺秒、忙而不乱, 抢救过程中严格执行口头医嘱, “三查七对”制度, 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确保抢救质量。

3.3 加强培训

平时注重护理人员素质的培养, 加强培训。急诊科护士应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及气管插管技术, 熟练“五机”操作及多功能监护仪的使用。在本次抢救中医护人员相对不足, 但全部静脉穿刺一次成功, 转运过程中, 危重病人全部采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护,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为医生提供治疗依据, 为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 充分体现操作技能训练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4-105.

院前救护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159例, 其中男性67例, 女性92例, 年龄16~62岁, 平均 (38±24) 岁。口服中毒者141例, 服毒剂量30~150mL不等;经皮肤接触中毒者18例。中毒时间30min以内8例, 30min~1h 74例, 1~2h46例, 2h以上的31例。中毒种类:敌敌畏中毒36例, 甲胺磷中毒45例, 马拉硫磷中毒19例, 乐果中毒17例, 氧化乐果中毒19例, 对硫磷6例, 敌白虫4例, 混合性有机磷中毒10例, 其他13例。

1.2 诊断

根据服毒和 (或) 接触史, AOPP的临床症状及全血胆碱酯酶试纸测定结果, 参照《内科学》进行诊断和中毒分级[1]。159例患者中, 重度中毒41例, 中度中毒73例, 轻度中毒45例。

1.3 院前急救措施

接到求救电话后, 立即派出救护小组乘救护车前去急救。我院急救中心共有8辆救护车, 车上配备有电动洗胃机、吸引器、便携式呼吸机、心电监护和除颤仪等急救监护器材及各种急救药品, 所有急救操作均可在救护车内进行。到达现场后, 根据实际情况, 若患者在医疗机构或诊所, 则应用救护车上的设施在现场洗胃后转运, 若不在医疗机构, 则将患者抬送救护车内, 边进行各种处置边转运, 具体如下:

1.3.1 洗胃、导泻

对口服中毒者未曾洗胃或洗胃不彻底的立即给予清水洗胃或重新洗胃, 直至洗胃液颜色完全清亮、无味为止。洗胃完毕后, 从胃管中注入硫酸镁40mL或20%甘露醇250mL导泻, 并留置胃管;对经皮肤中毒者, 立即脱去污染的全部衣物 (包括内衣) , 用肥皂水或清水进行全身清洗, 换衣。

1.3.2 合理使用抗胆碱药和胆碱酯酶复能剂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根据患者中毒程度不同给予阿托品和氯磷定。轻度中毒者阿托品1~2mg/次, 中、重度中毒者阿托品4~10mg静注, 10~15min 1次, 间隔时间视病情变化而定, 达阿托品化后逐渐延长给药时间;将氯磷定加入生理盐水20mL静注, 首次给药量为重度中毒1.0~1.2 g, 中度中毒0.8~1.0 g, 轻度中毒0.4~0.5 g, 1次/h。

1.3.3 途中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对所有中毒患者均加强补液, 视病情采取利尿、脱水、促进毒物排泄等综合治疗措施。

1.3.4 维持患者呼吸、循环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口腔呕吐物, 对心跳、呼吸停止者立即采取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胸外按压等心肺复苏抢救措施。

1.3.5 利用车载设备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心电变化, 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

1.3.6 及时与院内联系, 作好血液净化准备

对重症中毒患者, 及时与院内联系, 作好血液灌流准备, 血液净化治疗越及时越好。

2 结果

159例患者, 5例因服药量过多, 时间较长, 到达现场时呼吸、心跳已停止, 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其中2例心跳、呼吸恢复, 到达医院进一步抢救;3例抢救无效死亡。有3例患者在转运途中出现心跳呼吸停止, 均在救护车上及时发现并救治, 均心肺复苏成功, 送达医院进一步救治;共有29例患者行院前气管插管, 16例患者使用便携式呼吸机或球囊人工辅助呼吸, 156例到院患者, 死亡2例, 余154例患者经住院或留院综合治疗3~20d后痊愈出院, 均无并发症及后遗症。

3 讨论

有机磷中毒平均病死率20%, 本组病死率3.15%[2]。这与在救护车内及时给予洗胃、导泻、清除毒物、减少毒物吸收;尽早使用拮抗剂和复能剂减轻中毒症状发生, 减轻、避免乙酰胆碱酯酶老化、尽早进行呼吸循环支持等院前急救措施和院内血液净化密切相关, 我们体会如下:

3.1 更新观念, 勇于实施

急救的理念和内容在不断延伸和发展, 医务人员不能固步自封, 要改变救护车只是单纯转运工具的旧观念, 随着现代救护车上的设施和功能的不断完善和进步, 很多抢救和施治的手段可以在救护车上得到实施。时间就是生命, 早期发现、早期呼叫120, 早期施治清除毒物、早期使用特效解毒剂是成功抢救急性有机磷中毒关键性措施。中毒开始的30~60min内为急性有机磷中毒的抢救“黄金时间”[3]。

3.2 完善院前组织结构

在救护车内配备各种监护急救设备, 如洗胃机、吸引器、呼吸机、心电监护及除颤仪等;配齐各种急救药品, 针对医院所在地区有机磷中毒病例多, 特别加大了阿托品和氯磷定药品的配备, 为抢救有机磷中毒储备了物质基础。

3.3 加强对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技能和理论培训[4]

院前急救医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知识面广, 急救技术熟练, 生命支持能力强。必须熟练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 掌握气管插管、心电除颤、呼吸机应用等急救技术, 为有机磷中毒成功救治储备人才基础。本组29例行气管插管, 16例使用便携式呼吸机或球囊人工辅助呼吸, 4例患者进行了除颤说明了技能、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3.4 制定较为完善的院前抢救常规

我院急诊科已根据研究结果对前25种急诊疾病或体征建立了院前急救诊疗常规或抢救常规[4]。有机磷中毒病情重, 进展迅速, 及时给予洗胃、导泻能减少毒物吸收。尽早使用拮抗剂阿托品, 该药与体内积聚的ACh竞争毒蕈样乙酰胆碱受体 (M-AChR) , 使积累的ACh不能过度激动M-AChR而产生中毒症状、体征;使用复能剂使中毒酶恢复水解ACh的能力, 从而控制AOPP中毒症状、体征;及时进行呼吸、循环支持和处理各种并发症, 为下一步治疗赢得机会。

3.5 确保绿色通道的畅通

加强与基层卫生组织协作, 一旦发生有机磷中毒等危重患者时, 及时得到信息, 立即反应, 迅速出诊, 前往途中加强与患者家属或基层医院的信息沟通, 指导处理或治疗;回来途中, 加强与院内沟通, 院内作好进一步救治的准备, 如血液灌流等。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961-965.

[2]袁光雄, 彭再梅.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5, 15 (23) :3649-3651.

[3]黄顺忠, 凌永体, 何兰燕, 等.院前急救可提高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救治效果[J].临床荟萃, 2005, 20 (5) :276-277.

上一篇:三维数字地质模型下一篇:故事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