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项制度范文

2024-06-19

四项制度范文(精选12篇)

四项制度 第1篇

一、企业规章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规章制度的建设没有结合企业实际。

在实践中, 我们经常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有些企业管理者看到别的企业生机勃勃, 就认为其规章制度一定十分完美, 于是, 便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照抄照搬, 将其简单地移植到本企业来。规章制度一般具有三个维度的特征:第一, 它会随时间而逐渐演化, 因而具有时间维特征。规章制度事实上是与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因此, 对于规章制度的简单移植显然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第二, 规章制度与空间环境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不同的空间环境将导致不同的制度体系, 因而规章制度具有空间维特征。有些制度适用的空间尺度大, 适于推广, 而有些制度只在特定的小范围内有效, 缺乏移植的基础。第三, 规章制度具有极强的价值维特征。它反映着规章制度制定者所主张的企业价值观, 并具有很强的内生性, 而移植而来的制度是人为设计的产物, 其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与企业内在的价值观相吻合。如果一味仿效成功企业的规章制度, 就极易造成规章制度“水土不服”的情况, 反而会影响企业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2. 对规章制度的稳定性和开放性把握不当。

企业的管理者似乎总会陷入这样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 规章制度必须随着多变的环境及时变化, 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 规章制度又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因为稳定的规章制度可以使人们养成近乎本能的遵循习惯, 可以大大减少规章制度的执行成本。此外, 伴随着管理者的交替, 规章制度会随着个人的管理风格而不断改变, 从而对制度的稳定性提出挑战。实际上, 对于规章制度稳定性的把握不当, 主要根源于制度的制定者对于规章制度的开放性缺乏适度的调控。第一, 规章制度根据其构架方式可分为两类:一是指令性的, 即精确地指示人们应采取什么行动以实现特定的目标;另一类是指导性的, 即并不明确地给出有具体指向, 比如应该干什么的命令, 从而给行为人留下了自主判断和行动的空间。恰当应用这两类规章制度就能使人们的行动得以协调。在应用指令性规章制度的场合, 这种协调靠有形之手和领导者的精确计划来实现;而在应用指导性规章制度的场合, 则靠人们对资源的判断和自发的行动来实现。遗憾的是, 很多管理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其结果是:提高了执行规章制度的控制和监督成本, 削弱了组织成员的工作动力和创造性, 降低了规章制度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第二, 从规章制度的层次看, 它又有具体制度和核心制度之分。其中, 核心制度与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密切相关, 并借此使具体制度得以协调。规章制度的稳定性正是源于核心规章制度。在现实中, 由于对这两类规章制度分辨不清、组合不当, 从而影响了规章制度的开放性, 并进而使规章制度的稳定性陷入困境。

3. 规章制度的执行缺乏公平性。

规章制度的公平性意味着, 它为每一个主体提供了平等的发展机会, 而不能有例外和特权的存在。然而在很多企业中, 尽管管理者相当重视制度管理, 但是在他们的意识或潜意识里, 规章制度只是针对普通职工的, 自己应享有特权, 所以做起事来不受规章制度的约束, 甚至把自己凌驾于规章制度之上, 以权威挑战规则;或是在复杂的人情、亲情关系中败下阵来, 使规章制度在人际关系面前成为一纸空文。特别需要警惕的是, 当一些管理者遇到与规章制度相冲突且不便个人表态的“棘手”问题时, 通常会召集会议, 并以民主的名义进行讨论。这种行为表面上看是尊重集体的决定, 实质上是将所谓的“民主”凌驾于制度之上。只要规章制度在执行中存在不一致或随意性的风险, 那么在规范个人行为的效力上就会大打折扣。

4. 规章制度缺乏系统性

企业规章制度系统性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制定规章制度时, 简单采取条块分割的办法, 将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权按职能下放到各部门, 由各职能部门拟定方案, 再交由上级部门统稿“组装”。由于各职能部门只是站在本部门的立场, 而不是站在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角度订立制度, 所以不可避免地导致规章制度表面上看面面俱到, 实际上却是各自为政。 (2) 新旧制度相互重叠、相互冲突、相互矛盾。 (3) 在一些企业中, 规章制度只有实体制度, 而没有保证制度实施的程序制度;在另一些企业中, 规章制度缺乏细节设计, 实质上只是一种管理原则。比如, 仅仅在墙上贴上“不准迟到”的标语, 却没有任何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和惩罚措施。这样的“制度”反而会损害规章制度的权威。 (4) 把本该用来规范职工行为的规章制度, 当成巩固个人权威、处罚普通员工的工具。在一些企业中, 规章制度甚至演变成处罚职工的“惩罚条例”, 严重缺乏激励功能。没有激励的规章制度会严重抑制员工的创造性。 (5) 一些企业片面注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 而忽视了就制度内容对职工的培训, 这样规章制度就失去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二、构建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的“四项基本原则”

1. 重视企业规章制度的适应性。

首先, 规章制度要与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相适应。比如, 在企业发展初期, 由于规模小, 核心问题是如何生存, 在这一阶段, 订立过多的规章制度反而会束缚企业的手脚, 因此这一阶段规章制度的设计应体现“少而精”的特征;随着规模的扩大, 企业已经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 企业的核心价值和经营理念也得到了检验和深化, 因此在这一阶段企业要注重建设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核心制度, 并围绕其建立具体制度。其次, 规章制度要与企业所处的法律环境相适应。在市场经济环境中, 企业具有相对独立的自治权, 可以说规章制度的制定权就是企业自治权的一种反映。但是必须强调的是, 企业的自治权是相对的, 企业并非经营者的“独立王国”, 企业必须遵守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比如, 我国自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 就进一步明确了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 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 提出方案和意见, 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无视国家的政策法律而制定的规章制度显然是无效的。再次, 规章制度要与企业文化形成互动。企业文化本质上是一种隐性内在契约, 良好的企业文化具有增加企业有序化程度的可能性, 如果外生的规章制度能与内生的企业文化相适应, 就能大大减小规章制度的运行成本和阻力。

2. 把握规章制度的稳定性和开放性之间的关系。

在规章制度的变与不变之间, 企业首先需要把握的是指令性规章制度和指导性规章制度、具体规章制度与核心规章制度各自的特征和关系。在此基础之上, 再由战略管理部门进一步分析、鉴别本企业的文化特征, 并结合企业战略制定出核心制度。核心制度应突出稳定性, 在构架方式上应是指导性的, 其主要作用是保证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 并提供一个框架, 规定具体制度可以进行什么样的变革, 以及应如何就这些变革做出决策。由于核心制度一方面确保了规章制度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又确保了规章制度系统的内在一致性, 并控制着具体制度调整的程序, 这样具体制度就有了较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当然, 指令性规章制度和指导性规章制度结合的程度、具体制度与核心制度应用的范围, 在实践中还取决于被规范人的素质。

3. 充分认识制度执行中公平性的重要意义。

针对许多企业中个人标准大于企业标准、权力大于流程的现象, 作为企业领导是企业成员之一, 应该严格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者必须意识到, 当规章制度无法约束管理者时, 企业中就极易产生专断决策的风险,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状况还会摧毁组织成员心目中的秩序, 削弱他们的动力和忠诚。相反, 如果管理者能够恪守规章制度, 他们就会为自己制订的规章制度增加可信度, 这样下属们会将管理者的行为等同于一种可预见的内部秩序, 从而减少监督成本和信息成本。

4. 强化规章制度的系统性。

“四项监督制度” 第2篇

根据xxxx“关于开展四项监督制度专题学习的通知 ”的要求,咨询中心及时组织班子集体进行了专题学习。以认真领会、落实中央精神,正确把握廉政准则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制度内涵,并结合单位实际努力把四项监督制度落到实处。本人还填写了《干部选拔任用四项监督制度主要内容自我测试题》来加深学习理解,通过学习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深刻认识四项监督制度的重要性

四项监督制度是对选、用人权力监督的重要举措。干部选拔任用问题,历来是社会的焦点,关系民心向背和党的事业兴衰成败。近几年,通过不断加强整治力度虽然取得较大成绩,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依然是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树立选人用人正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举措,是深入整治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工作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重要的制度创新,显示了我党坚定不移地推行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坚强决心。四项监督制度是预防和根治选、用人上不正之风的依据。有权必有责、失责受追究,是权责一致原则的根本要求。选人用人,既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责任,要求必须严格。现实中,用人上的违规行为和失察失误现象时有发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干部选拔任用责任主体不清、责权关系不明,致使出了问题往往难以追究到位;还使一些地方和部门该执行的制度没有严格执行,该履行的职责没有认真履行,该查处的问题没有切实查处,损害了干部工作的严肃性。依据这四个监督制度,就可以及时、有效地处理选人用人上各种违规违纪的行为。

四项监督制度是治理选、用人不正之风的多刃利器。四项监督制度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过程监督和效果监督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形成合力,为干部选拔任用形成系统的“防控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以责任追究促正确履职,坚持有规必严守、违规要查处,有权必有责、失责要追究的原则,列出了五大类责任主体和30多种责任情形,并规定责任追究措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着眼于事前把关和事前预防,规定了五种干部选拔任用情况应当书面报告上一级组织部门,规定了七种干部选拔情况在作出决定前应当征求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的意见。《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强化了“事 1

后”监督,规定地方党委常委会每年向全委会报告工作时,要专题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并在一定范围内接受对本级党委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新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将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情况与其提拔交流直接挂起钩来,详细规定了检查的内容、检查的程序、参加民主评议的范围,同时规定了检查结果的运用。有利于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管理,从而扩大了群众对干部选人用人的参与率、扩大了干部任用方面的知晓率和满意率。

二、认真贯彻落实,做好本职工作

专题学习使我们明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的出台,为进一步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是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的一项新举措,对加强和防止领导干部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反映了全党同志的愿望和人民群众的期待,体现了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行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先治官的坚强决心,必将推动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沿着更公开、更透明的轨道前进。因此,我们要按照新时期中央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和落实四项监督制度。

学习使我们明确,廉政准则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制度是规范党员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依据,是不可逾越的高压线,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严格遵守。每个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无论在任何环境、任何情况、任何时候都要严于律己,洁身自好,廉洁奉公,勤政廉政。同时,学习联系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在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自觉践行,严格落实规定,自觉接受监督检查,真正做个为民、务实、清廉的党员领导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XX“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联系单位的实际,关注市场发展和服务需求,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机遇积极创收,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又好又快地完成单位各项任务。牢记党的宗旨,恪尽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名党和群众放心的好干部。

郧西县四项举措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 第3篇

一是健全制度,规范用卡范围。县政府及时制定下发了《郧西县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公务卡结算方式实施方案》,对公务卡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县财政局、县人民银行印发了《郧西县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公务卡结算方式管理办法》、《郧西县财政局、监察局、审计局关于全面实施公务卡制度改革的通知》,对公务卡改革工作进行了责任细化,并印发了《郧西县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对公务卡结算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

二是加大宣传,树立用卡意识。采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广泛宣传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政策规定。2013年11月13日,召开了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关于全面实行公务卡推进会,要求各部门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并发放了《公务卡知识宣传册》5000余份,使持卡人更好地了解和使用公务卡。

三是注重配合,做好服务工作。推行应用公务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财政部门、人民银行、预算单位、商业银行等很多单位。各代理银行要主动加强与预算单位的衔接、沟通和协调,做好POS机安装、公务卡发放、用卡、收单、还款等服务工作。财政部门在确定政府采购供应商时,要求供应商安装POS机并受理公务卡消费,收集公务卡相关资料,及时掌握办卡进度,进一步提高代理银行办卡效率。

四是强化监督,全面推进改革。监察、审计和财政部门严格按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实行公务卡的通知》文件要求,组织开展公务卡使用和强制结算制度实施情况专项检查。从2013年12月1日起,对未实施公务卡改革、不执行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以及违规提取和使用现金的预算单位,财政代理记账不予报销,国库收付中心不予支付,并将检查结果及时通报,确保公务卡改革顺利推进。

(湖北省郧西县财政局 罗德意 白绍军供稿)

责任编辑:宗宇翔

四项制度 第4篇

汤正翔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外语系, 福建福州

摘要:历史和现实的中国高等教育均缺乏独立的品质, 只拥有三重依附性。高等学校的自主权, 必须落实到办学主体和求学主体的手中。为此, 有必要从历史的和比较的角度对学校内外的四种应然和实然的权力 (含责、权、利的对应关系) 重新进行梳理、界定, 并重新定位。只有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现代大学制度才有可能消除“泛政治化”的历史影响、“泛经济化”的潜在趋势, 才有可能改善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知识体系中被长期“边缘化”的被动局面。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大学制度四项权力重新定位

如同西方中世纪的高等教育是宗教的“婢女”一样,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是宗教和政治的“婢女”, 现代又增加了一个伺候对象———西学, 故称“三重婢女”。“婢女”者, 缺乏自由的权利、独立的职责和作为存在依据的权力也。

历史上中国高等教育形成了对政教合一的儒教和支持儒教的政权的双重依附。二十世纪上半叶则因为政权的不稳固和众多强势的西学的猛烈冲击, 中国高等教育在混乱中又一次摆脱了禁锢而出现了初步的繁荣。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 走上“自主”之路, 延续了战国时期和书院时期的多样化发展的非主流“自治”传统。但双重依附仍然是主要品质, 只不过增加了对西学的依附, 即还承担着传承中学但主要是传播西学的双重使命。

源于延安高等教育模式的新中国高等教育延续了三重依附性。第一, 依附单一的中西结合的经过列宁和毛泽东等改造过的一种西方文化;第二, 依附高度集权的政权;第三, 依附不同的西方高等教育模式。被依附的三种主体之间的矛盾就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本质矛盾。有学者认为,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矛盾是“道”与“艺” (人文与科学) 的矛盾[1], 却忽略了该矛盾不是中国高等教育所固有的, 因为, 现代中国高等教育没有自己的独立品质, 其本质是依附性, 且是对“泛政治化”、“泛西方化”和目前市场取向的“泛经济化”的“三重依附”。换言之, 是中国社会存在着“道”与“艺”矛盾, 而中国高等教育的“道”与“艺”矛盾仅仅是中国高等教育“适应”或依附社会的产物。同理, 中国高等教育也不存在一个内外部关系基本规律一说[2]。

确立中国高等教育作为中国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的独立地位和国际知识体系的独立地位, 要求中国育研究, 2009, (6) :3-6.

[2]曹能秀.全人发展的幼儿教育———世界学前教育发展趋势之一[J].学前教育研究, 2008, (2) .

[4]柏拉图著.郭斌和等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 1986, 71.

高等教育重新界定与宗教、政治、经济的关系并在传承文化时发展文化、传播国际知识时生产知识。因此, 需要构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而构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仍然需要从历史和中外两个时空维度来审视现实, 其中, 厘清、界定中国高等教育的应然和实然的四项基本权力 (包括各自相应的责、权、利关系, 下同) 及其相互关系, 并重新定位, 既是改制的前提, 又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工程。

一、敏感的中国高等教育第一权力———“政教合一”的权力

第一权力是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权力, 是“领导一切”中国全社会和个人一生的权力, 领导方式是集权制。第一权力不为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文化形态所固有, 却覆盖了物质、制度和精神的一切方面, 这严重扼制了高等教育固有的学术权力, 以致高等教育这种文化形态演变成一种政治形态, 高等学校成为政治机构———成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只是表象。

这既是新旧历史使然, 又是革命后的必然[3], 却与一百多年的迄今尚未完成的中西文化“嫁接”过程形成冲突。对此仍属敏感的问题的研究, 可能成为封堵非学术性的争论, 涂又光不得不指出一个不争的事实:马克思主义是且只是一种西方文化。

在整个中国近现代中西文化碰撞过程中, 作为中国统治文化的儒教体系, 一直不断受到攻击, 在新中国成立后, 其表层结构被系统清除, 至“文化大革命”时期, 其深层结构, 即基本价值观, 如仁、和、等级观念、尊崇权威、家族观念、官本位思想等亦受到猛烈冲击。然而, 任何社会都必须有基本的价值体系和相应的基本规范才能存在, 于是, 起于延安时期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中西合璧的思想体系取代了儒教的位置而成为全民的只能崇拜不能质疑的精神支柱, 历史地逻辑地成为中国新的无神论的国民宗教 (另文专论) 。概言之, 如果说, 美国历史上形成了以美国精神和美国之梦为核心价值的公民宗教[4], 那么中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的新的国民 (而非公民) 宗教则更加典型:有马、恩、列、斯、毛等偶像, 有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 有党团少先队等组织机构, 有宣誓等仪式, 有政治学习的例会制度等礼拜方式, 有一连串的节日庆典, 并形成了中华民族新的以弱势群体为本位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体系。改革开放以后, 毛泽东思想被重新界定, 然而更新的基本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尚未建立, 因此, 邓

[6]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商务印书馆, 1978, 91.

(作者王立文系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小平同志提出了“两手都要抓”的思想,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 胡锦涛总书记更是直接提出了“八荣八耻”作为全民的基本价值观和全社会的基本规范及相应的戒条。

第一权力行使的是与政权结合, 牢牢掌握了全社会的精神、制度和物质文化。正是因为第一权力垄断了广义上的全部学术权力, 遂使高等学校几乎变成“千校一面”的“教会学校”。在后毛泽东时代, 第一权力的“布道”功能在全社会普遍弱化而在精神领域以即时的政策宣讲和维护意识形态为己任, 使其他权力而造成“越位”和“错位”。

问题是, 以学术自由为前提的中国高等教育应不应该像中国古代学习儒家经典著作和西方中世纪学习神学经典那样不能质疑现成的思想呢?思想的创新和发展只能是政治家的专利呢?

初步结论是:外在的第一权力要收缩并归位。执政党的权力是通过政府而政府又通过政策和中介机构来影响高等教育及其机构的;第一权力应尽量超脱一切急功近利的具体事务, 而回归到专门营造在百年文化冲突中已经丧失殆尽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位置, 以培育新的文化根基、维护信仰和基本人文价值观体系为己任, 这就给学校里的党委书记、党务工作者和政治辅导员们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二、虚拟的中国高等教育第四权力———民主权力

第四权力就是民主权力, 由学术人 (以师生为主体, 下同) 行使, 和第一权力一样, 也是革命的产物。作为革命后中国国民的基本价值观之一和政治理想 (区别于西式民主) , 体现在高等教育机构就是教职工和学生当家作主。

美国有的学者不主张校内的“一人一票”制民主权力, 正如他们抵制学校机构的行政权力和来自政府及市场的外部权力一样, 其实质是维护学术 (教授) 的权力;英国也有学者同样对民主权力持警惕和怀疑态度, 主张继续由具备良好人文修养的“精神贵族”行使[5]。

与“精英”式大学自治不同的是, 中国的第四权力在实践中由第一权力直接行使, 可能主要是出于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

中国式大学自治的主要内涵应该是大学成员责、权、利统一的第四权力现实化, 这是中国两次革命的主要成果在高等学校的体现。蔡元培时期的改革, 将学术权力 (主要是以教授为主的教师的权力) 和行政权力结合, 共同行使“小民主”的第四权力;毛泽东时期的革命, 则是对中西两个传统的彻底颠覆, 为防止官僚和学术垄断, 将第一权力和处于天然弱势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术权力相结合, 采用“大民主”的方式。

这种虚拟的还未落实的第四权力, 对外依附于第一权力, 对内屈从、附属和服务于“行政权力”———管理权力。教代会、工会和学代会等大学自治和学术人维权的组织, 绝不能为方便行政部门的管理、控制而成为行政部门的附庸, 否则便成为本末倒置。

中国高教改制, 仅仅依靠少数政府官员和院士是不行的, 第四权力的主体又是学术主体, 剥夺其权力, 则意味着高等教育的质量将无法得到保证。中国新文化传统要求第一和第四权力必须进入高等教育领域。第四权力是高等学校自主权的核心权力, 是作为人文精神和政治信念第一权力的物质化和具体化。在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中, 教师、职员和学生作为高等学校的成员, 理应回归到主人的位置, 教代会和学代会应成为高等学校的真正“立法机构”, 行政、后勤机构是执行机构和保障机构。

进一步的结论是:从特定意义上说,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 提出的六大奋斗目标中, “民主”和“自由”是其中的两项, 在高等学校领域内两项权利及其相配套的权力和职责, 即教育和受教育的责、权、利, 就是中国式的“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 已在农村实行了村民自治制度, 那么, 作为知识最全面和规模最庞大的“知识人”聚集的各个“村落”———高等学校, 还有什么理由不实行大学自治呢?

三、因代行第一权力而形成的“仆强主弱”的中国高等教育第二权力———“行政权力”

伯顿·克拉克[6]论述大学的行政权力, 没有包括“共产党国家”高等学校的“行政权力”, 主要包括两种意思:一种是, 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关系的日益庞大的矩阵中, 指作为拥有自主权的学校的权力, 是单位以追求自身的“社会声望”为主要利益的机构的权力, 而学术权力则以发展本学科为己任的学者的权力;另一种是, 在“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体系中, 行政权力只是学术事务权力, 因从属于学术权力而被忽略不计, 而学术权力又集中在教授手中, 故, 只有教授权力, 没有行政权力, 其中, 行政长官———校长是由于忙于“带领员工给教授搬凳子而荒废了自己学科的学术的教授”。这迥然有别于中国高校由党领导和政府授权管理学校和学术事务的等级制的“行政权力”———管理权力, 两者的内涵不可比, 社会文化基础更不可比。所以, 为区别起见, 将中国式的“行政权力”命名为第二权力。

四项权力按照实然权力的大小而排序。第二权力因执行了第一权力和政府的管理权力而膨胀, 又与直接参与领导的第一权力和直接参与管理的政府权力胶着在高等学校机构内, 或多或少存在着“党政不分”、“内耗”、“内斗”现象。又由于第一和第二权力挤压了学校主体和学术主体的第三和第四权力, 而导致了学术水平不高和教育质量不理想。

至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高等教育的领导和管理体制的改革, 一直摇摆于“放权”和“收权”之间, 这是对外国集权制和分权制高等学校外部管理的模仿。这种“大婆婆”当家还是“二婆婆”当家的游戏的结果总是, 一统就死、一放即乱。当前的走势是, 落实高校自主权, 即校长和院士当家, 这种由“大媳妇”即被政府授权的校长 (还是政府官员) 和“二媳妇”即学术带头人共同当家的局面可能造成的结果是历史上结果的合成:不仅“死”, 而且“乱”。因为, 比较而言, 美国有宗教和教会承担着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和基本规范的职能, 而中国则没有;还因为, 就历史而言, 放逐了第一和第四权力所代表的责、权、利, 就意味着可能会驱除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和众多学术主体的主人地位。这种可能的异化, 将导致现在的“学术失范”走向“学术无范”。依靠可能的严密的硬性的制度作为支撑而缺乏相应的主体的自觉意识来维护, 只能是纸上的规章制度, 如同现在的学业检查或各类评估一样。

中国在抛弃前苏联的模式后, 重新转头“西望”, 特别是“仰望”处于强势地位的美国模式, 目前甚至出现了搬用企业式的公司制度来套建所谓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倾向, 也是近现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反反复复不断地搬用外国模式的继续, 是一直滞后的理论上的贫瘠和实践中没有创新的表现。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不能再依靠外国生产知识和归国留学生来传播知识。那么, 在中国高等学校范围内被边缘化的第四权力和国际范围内被边缘化的中国高等教育两者之间, 是否存在必然的甚至本质的联系呢?

“行政权力”的宏观部分, 应回归到中立的中介机构。诚然, 在社会系统中, 高等学校子系统及各个个体与其它子系统如职场、政府、科研机构、教育机构相互作用以至于在国际交流中和世界范围内, 行政权力有扩大的趋势。而规模巨大的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却默默地矗立在边缘。跨越式发展要求行政权力执行学校的自主权和学术事务权, 为此需要建立各类公开中立的中介机构和部门作为桥梁, 公正地沟通各子系统并平衡各子系统的利益, 以期改变“暗箱”式的、分裂的、虚假的、标准不准或无标准的交流不畅和评价失真的局面。在西方各国, 学术权力和科层制的“官僚机构”的行政权力, 进行了长期较量, 达成了某种平衡, 政治不被承认对教育有明显影响 (因而被中国学者在国内指责为虚伪) , 政府和市场对教育的干预是间接的, 以便引领学术服务于社会和国家。可资借鉴。

行政权力在学校内部执行的是学校自主权的内部事务管理权, 主要是学术事务管理权。其服务是本质, 服务的对象是学校和学术, 效能是目标, 程序上远离第一权力, 管理上服从第三和第四权力。

源于儒家强化于儒教并与政治合一的等级制及其思想———官本位意识, 在可以预计的未来, 确实难以从根本上消除行政权力对高等教育和学术权力的影响。历史上, 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制, 首要革除的就是当官发财的意识, 但没能阻挡学生重文轻理的选择, ———从文者, 方便当官为吏作僚也;毛泽东更是在数十年间采取标本兼治、内外并举甚至“矫枉必须过正”、“本末倒置”的方式, 对全民的“入党当官、当官作老爷”论的官本位意识和等级思想进行了暴风骤雨般的数轮冲击和洗礼, 虽触及其灵魂却未能铲除其文化根基。

再进一步的结论是:第二权力作为中国式的管理权力, 从属于学术人办学和求学的自主权, 即服务于学校机构, 以管理效率和学校的良好声誉为追求目标, 同时行使学术事务权力, 从事于学术权力, 服务于学术活动。简言之, 第二权力必须与第一权力剥离, 消除“钦差大臣”的身份, 服从于第三和第四权力。

四、被边缘化的中国高等教育第三权力———“学术权力”

第三权力即是西人所谓的“学术权力”。中国高等教育处于世界高等教育的“边缘”位置[7], 相应地, 中国高等教育的学术权力也处于世界学术权力的边缘位置。根源是, 中国的学术权力处于中国社会的权力体系的边缘。

在西方和中国历史上, 均有过学术自由和昌明的时代, 也都有过沦为“宗教婢女”的时期, 只不过中国沦为儒家和儒教的统治更长久;中西还曾共同拥有“重道轻艺”的历史传统。比较而言, 起于文艺复兴时期, 张扬了人文精神和起于工业革命的科学精神均比中国要早得多。严格意义上的现代中国人文和科学精神, 起于新文化运动, 并引进了马克思主义, 导致了新式的革命, 深刻地规定了中国当代社会的面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双百方针”、“创新精神”乃至“创新体系”被正式提出来, 毛泽东同志曾鼓动用受教育者去学习管理、改造高校和教育者。邓小平同志也曾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要求, 邓小平本人也曾表示要充当教育的“后勤部长”,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国家发展战略。

学术权力即发展各学科的科学的权力和权利, 本应受人文 (如科学伦理) 的内在制约和社会基本规范的约束, 决不能迷信于某些外行的政府和官员的裁判。根据权、责、利统一的原理, 不掌握学术权力、不拥有学术自由的学术人怎么行使学术的职责?学术质量和教育质量又怎么保证?质量的保证必须转移到依靠内在的制约和内在的动力上来, 即学术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方面来。

如果依靠外在的力量和需要来发展高等教育只能导致目前量多质少的粗放型的发展, 那么, 牺牲的不仅是穷国的物质资源和学术质量 (含教育、教学、科研质量) , 还包括科学、人文精神和学术人的生命时光。

从文化或社会人类学的视角看, 任何层次的文化形态都拥有决定权 (decision-making capacity) [8], 否则, 就不能存在。学术界、高等教育界、高等学校及其个体, 都是不同层次的文化形态, 决定权不掌握在相关学术人的手中, 只能导致权力的异化, 由物质、制度和精神共同组成的文化形态的精神层面就会丧失, 如果还能存在, 剩下的也只是物质和制度的空壳。巨型“空壳”就是目前中国高等学校的现状。

中国高等教育和各高校必须拥有“决定权或能力decision-making capacity”, 这是作为存在依据的高等教育和各高等学校唯一的权力———学术权力, 如果还有别的权力, 则只能是衍生的权力或更大的文化系统的其他形态的权力在起作用。否则, 中国高等教育就只能是继续默默侍立在国际知识体系“边缘”的婢女, 通过归国留学生和引进出版物传播着“中心”生产的知识, 同时还要充当中国社会“泛政治化”和可能的“泛经济化”的双重婢女。

多年来改革的主要举措是, 吸收部分学术带头人参与管理和决策, 即教授官员化, 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 产生的弊端之一是学术垄断, 即学术权力行政化甚至商业化, 须知, 学术权力来源于知识的内在的逻辑的力量, 是真理的力量[9], 不是政府委托的权力, 也不是“一人一票”制的选举的权力。第三权力与第四权力的结合是内在逻辑使然, 之所以要加以区分, 一是新中国革命的目的使然, 有别于西方政体的民主权力和高等教育的学术权力, 可以防止可能的学术垄断;二是第四权力是“一人一票”的公民民主权力, 不是高等学校特有的权力, 而第三权力是高等学校特有的唯一的权力, 是以对知识的拥有量作为权力大小依据的内在等级化的权力 (故, 西方学者干脆称之为教授的权力) , 又是高等学校存在的依据, 否则, 高等学校只能成为依附政府系统庞大的、低效的、不追求教育质量的、“不仅死而且乱”的附属衙门。

实质性的结论是:历史上, 先天缺乏“行会”的权力, 又遭遇日益国家化的现代趋势, 在中国社会系统中, 如果没有以“学术自由”为核心的学术权力就没有中国高等教育的独立位置和高等学校真正的自主权, 就不能指望同时又日益国际化的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知识体系中从“边缘”走向“中心”的位置。

五、最后的结论:四权各就各位后的关系和相关的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遭遇过泛政治化的侵害, 现在又面临着市场取向的泛经济化的考验, 对外还受到被边缘化的冷落。在社会系统中, 在伯顿.克拉克所论述的学校、政府、市场的三角关系[10]中, 在中国还要特别加上执政党的精神领导或指导所形成的四角关系中, 高等学校现代制度的重构必须摆脱“泛政治化、泛经济化、边缘化”的影响和束缚, 以培育和彰显中国高等教育独立和自尊的品质。

第一权力是中国共产党的权力, 是古老的中国高等教育在中西文化碰撞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选择, 行使的是新文化的精神权力和执政党的政治权力, 是超脱的权力;第二权力从属于第三和第四权力, 是服务学校和学术的事务性权力, 是附属的权力;第三权力就是广义的学术权力, 是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之所以存在的依据, 是保障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的内在的权力, 其权力主体也是第四权力主体的主要部分, 是高等学校唯一的权力;第四权力是革命后的民主权力, 是第一权力的具体化和物质化, 是高等学校机构的自主权。

四项权力及其各自相应的责、权、利关系在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中各就各位, 符合中国国情特别是新文化发展方向和国际趋势, 唯有如此, 才能确立中国高等教育的尊严和高等学校的自治, 才有可能真正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从根本上促进中国学术的发展, 才有可能引领整个教育系统并进一步通过“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引领”, 而不是“适应”, 中国社会走上健康的发展之路, 才有可能跻身于世界高等教育和学术发展之林———“适应”说只能是倒退[11]。

常识表明, 信仰 (宗教) 是信仰, 政治只能是政治, 经济就是经济, 教育就必须是教育。如果中国高等教育一定要联系政治的话, 那么, 对外则有高等教育主权问题, 对内还有一个权力和权利均归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实践落后的原因之一是缺乏系统的理论的指导。历次改革都是仿西方例, 或在少数官员咨询过少数科学家 (主要是自然科学家) 后作出的决策。以浪费和低质为显著特点的所谓“波浪式发展”的规律是没有理论指导的盲目实践 (经过长期的努力) 的产物。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是, 不同程度地存在信仰的缺失, 泛政治化, 潜在的泛经济化趋势和学术 (含科学和人文) 现象。在现代大学制度权力架构中, 四项基本权力必须得到厘清、界定并各就各位, 其中, 学术权力必须成为高等教育内在的的唯一权力, 相应地, 学术自由的权利必须从应然走向实然, 大学自治也必须是大学人的自治与自主, 履行培养人才和昌明学术的职责必须经得起在国际范围内的检验。

注:中国政治家言论的出版物已普及, 故不再注明出处。

摘要:历史和现实的中国高等教育均缺乏独立的品质, 只拥有三重依附性。高等学校的自主权, 必须落实到办学主体和求学主体的手中。为此, 有必要从历史的和比较的角度对学校内外的四种应然和实然的权力 (含责、权、利的对应关系) 重新进行梳理、界定, 并重新定位。只有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现代大学制度才有可能消除“泛政治化”的历史影响、“泛经济化”的潜在趋势, 才有可能改善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知识体系中被长期“边缘化”的被动局面。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大学制度,四项权力,重新定位

参考文献

[1]涂又光.中国高等教育史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7:359.

[2]潘懋元.高等教育学讲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34.

[3]R.Ulich.The Education of Nations[M].N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1:292.

[4]苏国勋.“公民宗教”与美国的民族主义[J].社会学家茶座, 2006, (3) :86-88.

[5]韩敏中.“Float Our Notions and Habits”——阿诺德的“文化”与反思意识[R].胡先章等主编.大学理念与人文精神[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10:100-120.

[6]伯顿·克拉克.组织的观点[C].伯顿·克拉克主编.高等教育新论[C].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113-127.

[7]菲利普·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 (第二、三、九章) [M].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8]Alan R.Beals.Culturein Process[M].NY: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67.

[9]约翰·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42-43.

[10]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4.

十四项核心制度 第5篇

1、首诊负责制度

一、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二、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三、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四、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院主管部门组织会诊。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

五、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一、医疗机构应建立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二、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和相关人员参加。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2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1次。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实行24小时负责制,实行早晚查房。

三、对急危重患者,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临时检查患者。

四、对新入院患者,住院医师应在入院8小时内查看患者,主治医师应在48小时内查看患者并提出处理意见,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应在72小时内查看患者并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处理提出指导意见。

五、查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病历、X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报告及所需要的检查器材等。查房时,住院医师要报告病历摘要、目前病情、检查化验结果及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上级医师可根据情况做必要的检查,提出诊治意见,并做出明确的指示。

六、查房内容:

(1)、住院医师查房,要求重点巡视急危重、疑难、待诊断、新入院、手术后的患者,同时巡视一般患者;检查化验报告单,分析检查结果,提出进一步检查或治疗意见;核查当天医嘱执行情况;给予必要的临时医嘱、次晨特殊检查的医嘱;询问、检查患者饮食情况;主动征求患者对医疗、饮食等方面的意见。(2)、主治医师查房,要求对所管患者进行系统查房。尤其对新入院、急危重、诊断未明及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听取住院医师和护士的意见;倾听患者的陈述;检查病历;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征求对医疗、护理、饮食等的意见;核查医嘱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3)、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要解决疑难病例及问题;审查对新入院、重危患者的诊断、诊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抽查医嘱、病历、医疗、护理质量;听取医师、护士对诊疗护理的意见;进行必要的教学工作;决定患者出院、转院等。

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一、凡遇疑难病例、入院三天内未明确诊断、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严重等均应组织会诊讨论。

二、会诊由科主任或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持,召集有关人员参加,认真进行讨论,尽早明确诊断,提出治疗方案。

三、主管医师须事先做好准备,将有关材料整理完善,写出病历摘要,做好发言准备。

四、主管医师应作好书面记录,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于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记录内容包括:讨论日期、主持人及参加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病情报告及讨论目的、参加人员发言、讨论意见等,确定性或结论性意见记录于病程记录中。

4、会诊制度

一、医疗会诊包括:急诊会诊、科内会诊、科间会诊、全院会诊、院外会诊等。

二、急诊会诊可以电话或书面形式通知相关科室,相关科室在接到会诊通知后,应在15分钟内到位。会诊医师在签署会诊意见时应注明时间(具体到分钟)。

三、科内会诊原则上应每周举行一次,全科人员参加。主要对本科的疑难病例、危重病例、手术病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病例或具有科研教学价值的病例等进行全科会诊。会诊由科主任或总住院医师负责组织和召集。会诊时由主管医师报告病历、诊治情况以及要求会诊的目的。通过广泛讨论,明确诊断治疗意见,提高科室人员的业务水平。

四、科间会诊:患者病情超出本科专业范围,需要其他专科协助诊疗者,需行科间会诊。科间会诊由主管医师提出,填写会诊单,写明会诊要求和目的,送交被邀请科室。应邀科室应在24小时内派主治医师以上人员进行会诊。会诊时主管医师应在场陪同,介绍病情,听取会诊意见。会诊后要填写会诊记录。

五、全院会诊:病情疑难复杂且需要多科共同协作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医疗纠纷或某些特殊患者等应进行全院会诊。全院会诊由科室主任提出,报医务科同意或由医务科指定并决定会诊日期。会诊科室应提前将会诊病例的病情摘要、会诊目的和拟邀请人员报医务科,由其通知有关科室人员参加。会诊时由医务科或申请会诊科室主任主持召开,业务副院长和医务科长原则上应该参加并作总结归纳,应力求统一明确诊治意见。主管医师认真做好会诊记录,并将会诊意见摘要记入病程记录。

医疗机构应有选择性地对全院死亡病例、纠纷病例等进行学术性、回顾性、借鉴性的总结分析和讨论,原则一年举行≥2次,由医务科主持,参加人员为医院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委员会成员和相关科室人员。

六、院外会诊。邀请外院医师会诊或派本院医师到外院会诊,须按照卫生部《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卫生部42号令)有关规定执行。

5、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一、制定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各专业常见危重患者抢救技术规范,并建立定期培训考核制度。

二、对危重患者应积极进行救治,正常上班时间由主管患者的三级医师医疗组负责,非正常上班时间或特殊情况(如主管医师手术、门诊值班或请假等)由值班医师负责,重大抢救事件应由科主任、医务科或院领导参加组织。

三、主管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适时与患者家属(或随从人员)进行沟通,口头(抢救时)或书面告知病危并签字。

四、在抢救危重症时,必须严格执行抢救规程和预案,确保抢救工作及时、快速、准确、无误。医护人员要密切配合,口头医嘱要求准确、清楚,护士在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复述一遍。在抢救过程中要作到边抢救边记录,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未能及时记录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说明。

五、抢救室应制度完善,设备齐全,性能良好。急救用品必须实行“五定”,即定数量、定地点、定人员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6、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执行《河北省三级医院手术分级管理规范(试行)》,二级医院参照执行。

一、手术分类

根据手术过程的复杂性和手术技术的要求,把手术分为四类:

(1)、四类手术:手术过程简单,手术技术难度低的普通常见小手术。(2)、三类手术:手术过程不复杂,手术技术难度不大的各种中等手术;(3)、二类手术:手术过程较复杂,手术技术有一定难度的各种重大手术;(4)、一类手术:手术过程复杂,手术技术难度大的各种手术。

二、手术医师分级

所有手术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且执业地点在本院。根据其取得的卫生技术资格及其相应受聘职务,规定手术医师的分级。

(1)、住院医师(2)、主治医师

(3)、副主任医师:①低年资副主任医师:担任副主任医师3年以内。②高年资副主任医师:担任副主任医师3年以上。

(4)、主任医师

三、各级医师手术范围

(1)、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并熟练掌握四类手术。(2)、主治医师:熟练掌握三、四类手术,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二类手术。

(3)、低年资副主任医师:熟练掌握二、三、四类手术,在上级医师参与指导下,逐步开展一类手术。

(4)、高年资副主任医师:熟练完成二、三、四类手术,在主任医师指导下,开展一类手术。亦可根据实际情况单独完成部分一类手术、开展新的手术。

(5)、主任医师:熟练完成各类手术,特别是完成开展新的手术或引进的新手术,或重大探索性科研项目手术。

四、术审批权限(1)、正常手术:原则上经科室术前讨论,由科主任或科主任授权的科副主任审批。

(2)、特殊手术:凡属下列之一的可视作特殊手术,须经科室认真进行术前讨论,经科主任签字后,报医务科备案,必要时经院内会诊或报主管院领导审批。但在急诊或紧急情况下,为抢救患者生命,主管医师应当机立断,争分夺秒,积极抢救,并及时向上级医师和总值班汇报,不得延误抢救时机。

①手术可能导致毁容或致残的; ②同一患者因并发症需再次手术的; ③高风险手术;

④本单位新开展的手术;

⑤无主患者、可能引起或涉及司法纠纷的手术;

⑥被手术者系外宾,华侨,港、澳、台同胞,特殊人士等; ⑦外院医师来院参加手术者、异地行医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7、术前讨论制度

一、对重大、疑难、致残、重要器官摘除及新开展的手术,必须进行术前讨论。

二、术前讨论会由科主任主持,科内所有医师参加,手术医师、护士长和责任护士必须参加。

三、讨论内容包括:诊断及其依据;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要点及注意事项;手术可能发生的危险、意外、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是否履行了手术同意书签字手续(需本院主管医师负责谈话签字);麻醉方式的选择,手术室的配合要求;术后注意事项,患者思想情况与要求等;检查术前各项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讨论情况记入病历。

四、对于疑难、复杂、重大手术,病情复杂需相关科室配合者,应提前2-3天邀请麻醉科及有关科室人员会诊,并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8、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一、死亡病例,一般情况下应在1周内组织讨论;特殊病例(存在医疗纠纷的病例)应在24小时内进行讨论;尸检病例,待病理报告发出后1周内进行讨论。

二、死亡病例讨论,由科主任主持,本科医护人员和相关人员参加,必要时请医务科派人参加。

三、死亡病例讨论由主管医师汇报病情、诊治及抢救经过、死亡原因初步分析及死亡初步诊断等。死亡讨论内容包括诊断、治疗经过、死亡原因、死亡诊断以及经验教训。

四、讨论记录应详细记录在死亡讨论专用记录本中,包括讨论日期、主持人及参加人员姓名、专业技术职务、讨论意见等,并将形成一致的结论性意见摘要记入病历中。

9、查对制度

一、临床科室

(1)、开医嘱、处方或进行治疗时,应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门诊号)。(2)、执行医嘱时要进行“三查七对”: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时间、用法、浓度。

(3)、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质量、标签、失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4)、给药前,注意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剧、毒、麻、限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静脉给药要注意有无变质,瓶口有无松动、裂缝;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5)、输血时要严格三查八对制度(见护理核心制度--

六、查对制度)确保输血安全。

二、手术室

(1)、接患者时,要查对科别、床号、姓名、年龄、住院号、性别、诊断、手术名称及手术部位(左、右)。

(2)、手术前,必须查对姓名、诊断、手术部位、配血报告、术前用药、药物过敏试验结果、麻醉方法及麻醉用药。

(3)、凡进行体腔或深部组织手术,要在术前与缝合前、后清点所有敷料和器械数。

(4)、手术取下的标本,应由巡回护士与手术者核对后,再填写病理检验送检。

三、药房

(1)、配方时,查对处方的内容、药物剂量、配伍禁忌。

(2)、发药时,查对药名、规格、剂量、用法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标签(药袋)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药品有无变质,是否超过有效期;查对姓名、年龄,并交代用法及注意事项。

四、血库

(1)、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两人工作时要“双查双签”,一人工作时要重做一次。

(2)、发血时,要与取血人共同查对科别、病房、床号、姓名、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瓶(袋)号、采血日期、血液种类和剂量、血液质量。

五、检验科

(1)、采取标本时,要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检验目的。

(2)、收集标本时,查对科别、姓名、性别、联号、标本数量和质量。(3)、检验时,查对试剂、项目,化验单与标本是否相符。(4)、检验后,查对目的、结果。(5)、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

六、病理科

(1)、收集标本时,查对单位、姓名、性别、联号、标本、固定液。(2)、制片时,查对编号、标本种类、切片数量和质量。

(3)、诊断时,查对编号、标本种类、临床诊断、病理诊断。(4)、发报告时,查对单位。

七、放射线科

(1)、检查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年龄、片号、部位、目的。(2)、治疗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部位、条件、时间、角度、剂量。(3)、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

八、理疗科及针灸室

(1)、各种治疗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部位、种类、剂量、时间、皮肤。

(2)、低频治疗时,并查对极性、电流量、次数。(3)、高频治疗时,并检查体表、体内有无金属异常。

(4)、针刺治疗前,检查针的数量和质量,取针时,检查针数和有无断针。

九、(心电图、脑电图、超声波、基础代谢等)

(1)、检查时,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性别、检验目的。(2)、诊断时,查对姓名、编号、临床诊断、检查结果。(3)、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

其他科室亦应根据上述要求,制定本科室工作的查对制度。

10、医师交接班制度

一、病区值班需有一、二线和三线值班人员。一线值班人员为取得医师资格的住院医师,二线值班人员为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三线值班人员为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进修医师值班时应在本院医师指导下进行医疗工作。

二、病区均实行24小时值班制。值班医师应按时接班,听取交班医师关于值班情况的介绍,接受交班医师交办的医疗工作。

三、对于急、危、重病患者,必须做好床前交接班。值班医师应将急、危、重患者的病情和所有应处理事项,向接班医师交待清楚,双方进行责任交接班签字,并注明日期和时间。

四、值班医师负责病区各项临时性医疗工作和患者临时情况的处理,并作好急、危、重患者病情观察及医疗措施的记录。一线值班人员在诊疗活动中遇到困难或疑问时应及时请示二线值班医师,二线值班医师应及时指导处理。二线班医师不能解决的困难,应请三线班医师指导处理。遇有需经主管医师协同处理的特殊问题时,主管医师必须积极配合。遇有需要行政领导解决的问题时,应及时报告医院总值班或医务科。五、一、二线值班医师夜间必须在值班室留宿,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遇到需要处理的情况时应立即前往诊治。如有急诊抢救、会诊等需要离开病区时,必须向值班护士说明去向及联系方法。三线值班医师可住家中,但须留联系方式,接到请求电话时应立即前往。

六、值班医师不能“一岗双责”,如即值班又坐门诊、做手术等,急诊手术除外,但在病区有急诊处理事项时,应由备班进行及时处理。

七、每日晨会,值班医师应将重点患者情况向病区医护人员报告,并向主管医师告知危重患者情况及尚待处理的问题。

11、新技术准入制度

一、新技术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实施。

二、实施者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申请表》,提供理论依据和具体实施细则、结果及风险预测及对策,科主任审阅并签字同意后报医务科。

三、医务科组织学术委员会专家进行论证,提出意见,报主管院长批准后方可开展实施。

四、新业务、新技术的实施须同患者签署相应协议书,并应履行相应告知义务。

五、新业务、新技术实施过程中由医务科负责组织专家进行阶段性监控,及时组织会诊和学术讨论,解决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一些较大的技术问题。日常管理工作由相应控制医师和监测医师完成。

六、新业务、新技术完成一定例数后,科室负责及时总结,并向医务科提交总结报告,医务科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讨论决定新业务、新技术的是否在临床全面开展。

七、科室主任应直接参与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并作好科室新业务、新技术开展的组织实施工作,密切关注新项目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积极妥善处理,做好记录。

12、病历管理制度

一、建立健全医院病历质量管理组织,完善医院“四级”病历质量控制体系并定期开展工作。

四级病历质量监控体系:

1、一级质控小组由科主任、病案委员(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科护士长组成。负责本科室或本病区病历质量检查。

2、二级质控部门由医院行政职能部门有关人员组成,负责对门诊病历、运行病历、存档病案等,每月进行抽查评定,并把病历书写质量纳入医务人员综合目标考评内容,进行量化管理。

3、三级质控部门由医院病案室专职质量管理医师组成,负责对归档病历的检查。

4、四级质控组织由院长或业务副院长及有经验、责任心强的高级职称的医、护、技人员及主要业务管理部门负责人组成。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全院各科室病历质量的评价,特别是重视对兵力内涵质量的审查。

二、贯彻执行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卫医发[2002]190号)、《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卫医发[2002]193号)及我省《病历书写规范细则》的各项要求,注重对新分配、新调入医师及进修医师的有关病历书写知识及技能培训。

三、加强对运行病历和归档病案的管理及质量监控。

1、病历中的首次病程记录、术前谈话、术前小结、手术记录、术后(产后)记录、重要抢救记录、特殊有创检查、麻醉前谈话、输血前谈话、出院诊断证明等重要记录内容,应由本院主管医师书写或审查签名。手术记录应由术者或第一助手书写,如第一助手为进修医师,须由本院医师审查签名。

2、平诊患者入院后,主管医师应在8小时内查看患者、询问病史、书写首次病程记录和处理医嘱。急诊患者应在5分钟内查看并处理患者,住院病历和首次病程记录原则上应在2小时内完成,因抢救患者未能及时完成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3、新入院患者,48小时内应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医师查房记录,一般患者每周应有2次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查房记录,并加以注明。

4、重危患者的病程记录每天至少1次,病情发生变化时,随时记录,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对病重患者,至少2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对病情稳定患者至少3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对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至少5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

5、各种化验单、报告单、配血单应及时粘贴,严禁丢失。外院的医疗文件,如作为诊断和治疗依据,应将相关内容记入病程纪录,同时将治疗文件附于本院病历中。外院的影像资料或病理资料,如需作为诊断或治疗依据时,应请本院相关科室医师会诊,写出书面会诊意见,存于本院住院病历中。

四、出院病历一般应在3天内归档,特殊病历(如死亡病历、典型教学病历)归档时间不超过1周,并及时报病案室登记备案。

五、加强病历安全保管,防止损坏、丢失、被盗等,复印病历时,应由医护人员护送或再病案室专人复印。

六、依据《病历书写规范细则》的要求与规定,建立科室及个人病历书写质量评价通报制度和奖罚机制。

13、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一、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提倡成分输血。

二、临床输血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有关输血的必要性和可能发生的后果,签署输血同意书。正常手术用血和治疗用血应提前一天申请,由经治医师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后与受血者血样一起在用血前一天送交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签字验收。

三、紧急输血时,患者因病无法签字时,应当由其近亲属签字,没有近亲属的,由其关系人签字,同时签署授权委托书;为抢救患者,在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关系人无法及时签字的情况下,可由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被授权的负责人签字。原则上由科主任负责签字,同时经治医师签字,科主任无法及时赶到时,为抢救患者依次由科室副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或住院医师签字,至少2名医师签字,同时医疗总值班或医务科签字。写明当时的患者病情需要紧急抢救,无法联系到患者家属的具体情况。抢救结束后书面报告医务科或院总值班,由医务科备案,并记入病历。

四、对于Rh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必须提前三天将《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血样送交输血科,以备和哈尔滨市中心血站联系。

五、在本院进行输血者应按规定进行ALT、HBsAg、抗HBs抗体、HBeAg、抗HBe抗体、抗HBc抗体、HCV、HIV1/

2、梅毒检查。

六、配血者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输血治疗同意书、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血型等项目,检查准确无误后,方可进行交叉配血和发血。

七、血液发出后,必须将患者血液标本保存24小时备查,临床科室输血完成后应将血袋保存24小时,待患者无不良反应后方可毁型。

八、输血科二人值班时,交叉配血试验由两人互相核对;一人值班时,操作完毕后自己复核,并填写配血试验结果。

九、要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室、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10年。

十、血液从输血科发出后一概不得退回。

14、医嘱制度:

1.医嘱一般在上班后1小时内开出,要求层次分明,内容清楚。转抄和整理必须准确,不得涂改。如须更改或撤销时,应用红笔填“取消”字样并签名。临时医嘱应向护士交代清楚。医嘱要按时执行。开写、执行和取消医嘱必须签名并注明时间。

2.医师写出医嘱后,要复查一遍。护士对可疑医嘱,必须查清后方可执行。除抢救或手术中不得下达口头医嘱,下达口头医嘱,护士需复诵一遍,经医师查对药物后执行,医师要及时补记医嘱。每项医嘱一般只能包含一个内容。严禁不看病人就开医嘱。

3.护士每班要查对医嘱,夜班查对当日医嘱,每周由护士长组织总查对一次。转抄、整理医嘱后,需经另一人查对,方可执行。

4.手术后和分娩后要停止术前和产前医嘱,重开医嘱,并分别转抄于医嘱记录单和各项执行单上。

“四项动员”在兴县 第6篇

为了尽快改变经济困难的局面,进一步动员广大军民积极投入抗战,粉碎日军进攻,解决部队机关的给养和补充问题,保证反侵略战争所需要的钱、粮和物资供应,抗日根据地政府确定以“开源节流、自力更生”为财经工作的总方针,以发展生产为解决财政出路的中心环节,着手进行了财政经济的恢复工作。1940年2月26日,第二游击区行署向晋西北根据地发出紧急号召,用两个月时间开展献金、献粮、扩兵、做军鞋“四项动员”(亦称“四大动员”、“四大号召”),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下,动员广大青年参军参战,动员开明士绅和富户捐款捐粮,动员广大妇女做军鞋支援前线,以缓解抗日根据地暂时的经济困难。兴县(当时仅有9万人口)作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首脑机关所在地,坚决响应行署号召,雷厉风行,所属各区经过深入广泛、大张旗鼓的宣传发动,分别召开了多种类型的群众会、士绅座谈会50余次。中共兴县县委书记景明远还亲自到黑峪口村召开士绅座谈会,由此而使兴县的“四项动员”搞得热火朝天,出现了许多父送子、妻送夫、母亲送儿郎、兄弟争相上前方的动人情景。

在献金、献粮和做军鞋的运动中,各阶级和各阶层群众为了支援抗战,慷慨解囊,踊跃捐款捐粮,表现出老区人民极大的爱国热忱。一些开明士绅和地主捐献了大量粮食、现金和部分土地。黑峪口开明士绅刘少白主动带头捐粮50石、银洋700元;蔡家崖开明士绅牛友兰捐粮150石、银洋8000元、金银首饰器皿多件,还捐献了所属“复庆永”商号所有的价值万余银元的棉花、布匹,以解决晋西北新军决死四纵队二O三旅十八团的服装;王家塔村开明士绅王作相把多年积蓄的1780元银洋和两条木船都献了出来。在这一切运动中,全县总计捐粮2.8万余石(折合420多万公斤)、干草300万公斤,捐银洋5.7万元、元宝370多个(折合白银1.3万多两)、黄金27两、法币15万元及金银首饰器皿230件,献各种布匹300多捆计3600多丈、棉花3万余公斤、羊毛2.5万余公斤,还有黄油、白酒、陈醋上万斤,做军鞋3.4万双,动员参军1500多人。县抗日民主政府将所动员的物资、款项全部支援了一二O师部队和驻兴县的晋西北根据地党政机关。

两个月内,晋西北地区总共扩兵1.59万名,做军鞋12万双,献金181.06万元(银元),捐献救国粮10万石(折合1500万公斤)。“四项动员”缓解了刚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的财政经济困难,支援了根据地建设,壮大了抗日队伍。但在动员过程中,一些地方也曾出现了违背自愿原则,采取命令主义做法的“左”倾偏差,后经中共中央指示,均得以及时纠正。

四项制度 第7篇

一、广泛深入抓宣传

丽江中支始终把学习宣传行政问责办法等四项制度作为工作主线, 认真抓好学习宣传, 深刻领会其实质和内涵, 利用各种条件, 精心组织学习, 保证学习时间, 丰富学习内容, 创新学习方式。2008年内共召开各类学习教育会议十余次, 参学人员500余人次, 保证了学习深入人心, 确保了人人参与学习, 使全辖人民银行干部职工熟知四项制度。通过广泛深入学习宣传, 切实提高了干部职工贯彻落实政务公开四项制度的自觉性, 明显增强了干部职工自觉履行政务公开职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显著树立了干部职工“有岗就有责”、“无为也是过”的行政工作理念, 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受到了一次深刻触动, 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机关工作作风明显好转。

二、健全机构抓保障

中支党委高度重视, 把四项制度的落实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 在年初的全辖工作会议上作了统一部署安排。成立了以行长为组长的丽江中支实施政务公开等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将工作内容明确到部门, 工作责任落实到岗位, 工作任务细化到人员, 形成了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确保了政务公开工作有序开展。

三、完善制度抓管理

中支紧紧围绕工作目标任务和履职要求, 以提高行政执行力、社会公信力为重点, 不断创新管理方法, 建立了中支行长与县支行长、分管副行长与相关科室直接签订工作目标、党风廉政建设、国库风险防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责任状的工作落实新机制和责任追究制, 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落实。在对原有23个内部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修改补充完善的基础上, 新制定了《丽江中支行员履职问责办法》、《丽江中支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办法》等12个制度规定, 制定下发了《丽江中支开展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 保证了丽江中支政务运行的高效化、优质化。全面推行干部轮岗制度和竞聘上岗制度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积极推进现金、账户、贷款卡、外汇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增强了干部人事、行政审批、费用管理等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巩固和完善了任前廉政谈话制度、干部履职审计制度、戒勉谈话制度、述职述廉制度等, 有效规范了干部履职行为。强化细化了部门科室的岗位责任制, 建立了明确的政务公开制、严厉的行政问责制、严肃的服务承诺制、严格的限时办结制, 有效提升了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和公开意识, 提高了落实政务公开四项制度的自觉性、生命力和科学性。

四、督促检查抓落实

一是加强自检自查。政务公开实施意见及问责办法印发后, 机关各科室、各县支行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了认真深入细致的自检自查工作, 及时发现不足, 及时采取措施, 及时组织力量, 及时整改完善。二是加强督促检查。对政务公开四项制度落实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召开会议进行研究解决, 对监督检查工作进行部署, 明确责任, 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干部的思想和工作作风, 对一些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 及时提醒告诫督促改进。三是认真履行服务承诺, 自觉转变机关作风。各县支行和中支办公室等科室不仅制定了服务承诺, 还将服务承诺上墙公示, 并自觉遵守服务承诺, 自觉转变服务态度, 坚持做到“一张笑脸相迎, 一把椅子让座, 一杯热茶暖心, 一颗诚心办事, 一声再见相送”, 赢得了服务对象的一致好评。四是考核评议奖惩到位。逐步健全和完善各项工作考核评议和奖惩机制。

五、过错问责抓追究

中支办公室及时对下达支行、科室的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领导批示事项进行督查, 对落实不力的下达限时督办通知书, 要求限时完成或整改落实, 对拒不认真履行职责的, 视情况进行批评教育和责任追究, 年内共开展督查督办事项13件 (次) , 有力地促进了支行、科室自觉端正履职态度, 增强了干部职工“有岗就有责、无为也是过”的意识。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对四项制度进行落实, 使丽江中支各项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一是开创了党建工作新局面。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 党内民主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 也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干部职工队伍素质有了新提高。中支干部队伍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 职工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大批优秀干部人才在基层人民银行的工作实践中脱颖而出。有利于人才迅速成长的良好环境逐渐形成, 因此受到上级行的充分肯定。三是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突破。目标管理考核、审计、事后监督和科技工作得到不断创新, 信息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年被上级采用信息共计31篇, 其中被总行采用2篇, 成都分行采用10篇, 昆明中支采用17篇, 省政府采用2篇, 被上级行网站采用信息16篇, 被各级各类金融报刊采用10余篇。采用率创历史新高。四是开拓了科学发展新思路。结合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中支进一步增强窗口指导作用, 深入分析研究扩大内需、金融有效支持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等具体措施, 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出主意、想对策、提建议。使中央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决策部署得到有效落实。2008年四季度各行、社共落实信贷资金5.6亿元,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6.69亿元, 同比增长10.22%, 有效支持了地方经济增长, 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五是行风行貌有了新变化。干部职工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饱满, 职工的团队意识进一步增强, 行风行貌有了新的变化, 良好的央行文化氛围逐步形成。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项制度 第8篇

一、以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学习教育为基础, 切实履行信息安全职责

为及时全面地掌握各项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人行华坪县支行采取措施加强规章制度的学习。一是根据工作需要, 有计划地召开计算机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并将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学习纳入重要议程。二是每周至少保证2小时的学习时间, 主要学习《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汇编》, 学习活动要求计算机管理员B角和部门信息安全员同时参加;三是认真登记学习情况, 并将学习的情况纳入全行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二、以认真梳理科技岗位风险点为手段, 积极防范信息安全隐患

人行华坪县支行2010年创新性地推进内部控制风险防范责任制, 主要做法:结合内部控制风险防范实施方案, 科技岗位共梳理出2个风险部位、13个风险点以及13条防控措施, 风险点包括业务系统的安装升级、系统监测维护、信息安全、数据备份、设备管理、网络维护、电子档案管理、应急演练等方面, 覆盖了县支行科技岗位的主要风险。针对梳理出的风险点, 制定了有效的防控措施, 促使信息安全风险防控由被动接受向主动防御的转变。

三、以整合信息安全管理资源为突破口, 充分发挥部门安全员带动辐射作用

人行华坪县支行尽管设置了部门信息安全员和计算机协管员, 但由于兼职和专业知识缺乏等原因,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针对这一问题, 人行华坪县支行整合信息安全管理资源, 建立了以计算机管理员AB角为主, 部门安全员为依托, 计算机爱好者为补充的信息安全管理服务体系。在日常工作中, 一是加强沟通, 结合每周学习多探讨科技业务知识及相关制度要求;二是协同工作, 在业务系统升级和维护时, 要求科技B角参与, 尽量多动手, 部门信息安全员也要熟悉计算机系统基本的维护;三是信息安全员将信息安全形势和管理工作经常性地向分管行领导汇报, 争取对信息安全工作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四、以建立信息安全工作机制为重点, 提高信息安全管理服务水平

为促使信息安全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和常态化, 人行华坪县支行建立了“三查三看”的信息安全工作机制, 并提出信息安全管理要做到“三个结合”, 即信息安全制度学习与业务系统运维相结合, 信息安全制度宣传教育与科技管理水平提高相结合, 信息安全制度的执行与内控风险防范“月查、季查、半年查”相结合, 有效提高了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一) 查科技服务意识, 看科技服务水平、服务态度和方法是否适应工作要求

当前信息安全管理面临着诸多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 上级行制定的管理制度日益科学和规范, 科技岗位必定要加强学习, 并不断加以总结, 从而提高科技运维水平。日常工作中在具备有一定的科技技术水平的基础上, 热忱的科技服务态度和得当的工作方法是提高科技服务质量的关键, 为此, 通过加大培训教育力度、参加计算机职称考试和信息安全知识竞赛等方式, 不断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二) 查信息安全意识, 看每个信息安全工作环节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针对信息安全现状, 通过认真检查密码变更与保存、移动储存介质管理、数据备份及储存、内网接入控制、笔记本计算机的管理、客户端安全设置、病毒防护、安全补丁更新、外单位报送数据先隔离查杀病毒再使用等内容, 排除了不符合规定的做法和风险点, 进一步促使信息安全管理流程化、规范化。

(三) 查制度落实情况, 看是否存在有章不循, 约束力不强的情况

编辑应精于“四项修炼” 第9篇

关键词:编辑,基本功,修炼,正能量

修改稿件是报纸出版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更是编辑的一项基本功, 它能体现出编辑的政策水平、理论高度、文字功底、分析归纳能力和新闻敏感度, 也直接关系到报纸的质量和品位。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笔者以为, 一个合格的报纸编辑, 应在稿件的删、增、改、校上有硬功夫, 而这需要编辑持之以恒地反复修炼。

一、修炼“删功”, 删出精悍好文章

“删功”, 是报纸编辑的一项基本功。删, 即去芜存菁, 除去杂质, 保留精华。一篇文章该不该删, 怎么删, 删出的效果怎么样, 都在考验着编辑的能力。

笔者长期在《南宁铁道》担任编辑工作。《南宁铁道》主要围绕铁路局党委、铁路局的中心工作和运输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重点工作进行报道, 稿件绝大多数来源于职工的业余写作。由于一线通讯员缺乏写作经验, 不少稿件存在着文理不通、臃肿杂乱等问题, 相对于大报和都市报, 编辑删稿的难度和工作量更大。

因此, 编辑在处理稿件时, 要做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就是“删”, 删繁就简, 即删除繁杂部分, 使其趋于简明。如何删出精悍好文章, 让文章更加简洁, 主题更加鲜明, 笔者认为最基本应该做到下面两点:

一是要把握“度”。稿件要删得好并不容易, 所谓“文章该长则长, 该短则短”, “该”对编辑而言就是修改稿件必须把握的尺度, 因为任何事过度则适得其反。

例如, 有的编辑因个人的文学修养、文字功力、政策水平欠缺, 对稿件上常出现的“……作重要讲话”等过多溢美之词, “通过开展……加强……认清……树立……狠抓……”等过长的状语结构, 似乎挑不出毛病, 不懂如何删改。编辑删改稿件要定位于让文章更合情理, 更易于读者接受。

二是要耐得住“烦”。耐烦是什么?是干巴枯燥中的虔诚坚守, 是众说纷纭中的洗耳恭听, 是浮皮潦草中的中规中矩, 是责难误解中的任劳任怨, 是进退维谷中的坚韧和坚持。编辑每天选稿、改稿、编稿, 其工作机械重复, 劳心费神, 如果耐不住这个“烦”, 修改稿件时就会粗枝大叶、草草了事, 使文章出不了精品。

如《南宁铁道》一版曾刊登一则消息, 报道离退休老同志聆听铁路形势报告的稿件。原稿采用通讯形式, 洋洋洒洒写了三千多字, 后经编辑删改, 只发了几百字。编辑不仅对文章进行了精简压缩, 还对内容、顺序重新作了调整, 前后花了很大功夫, 才得以见报。

删改稿件是要付出时间、精力的, 作为编辑就是要在这删改中不断地给自己“补课”, 历练和磨砺自己的“删功”, 才能删出一篇篇好文章。

二、修炼“增功”, 让文章增色加彩

“增功”, 即为文章查缺补漏、增色添彩的功夫。编辑改稿责任重大, 一些记者、通讯员写稿时往往因为采访时间匆忙, 或写稿时欠考虑, 漏掉一些新闻要素或重要内容。编辑修改这样的稿件不仅要对文中的要素进行查缺补漏, 还要会为文章增色添彩, 这样才能不留遗憾和失误。

如《南宁铁道》一版曾刊登《发展低碳立潮头》的长篇通讯, 报道南宁铁路局节约机车燃油减少排放, 为发展低碳经济作贡献的事迹。文章内容、结构不错, 只是开头有些拖沓, 标题也不够简捷、明快, 没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于是编辑动手作了这样的增补:“近年来, 低碳经济的概念走进我局干部职工生活中。职工明白, 这是中国铁路, 也是南宁局必定要走的科学发展之路。于是, 一场运用科技手段降低机车能耗, 节约燃油资源, 为发展低碳经济作贡献的战役在南国千里铁道线上打响。”将修改稿与原文进行对比, 原文开头比较沉闷、拖沓, 而见报文章开篇点题, 视野开阔, 有气势, 吸引人看下去。

有时候, 文章已经成型不用再改动, 但稍加润色可以给文章锦上添花, 编辑这时要不吝笔墨。如《南宁铁道》一版曾刊登《宿营车上“鸳鸯房”》一文, 描写某单位解决沿线工地双职工分居生活问题, 赢得职工喝彩。编辑对原稿字斟句酌后, 觉得文章意犹未尽, 因此, 最后加上了有感染力的一段内容:“在食堂管理员何翠华的屋里, 她说话直来直去:过夫妻生活是人之常情嘛。现在都在讲实践‘三个代表’, 队里解决了我们以前提都不敢提的问题。哈哈……”这一增改, 使文章魅力俱增。该文在当年度省、市、铁路好新闻评比中获得一系列奖项。

对“增功”的修炼, 笔者认为:一是要用心。即在有限的时间内, 用心为文章查缺补漏, 补全要素。我们从日常的来稿中发现, 大量来稿要么缺乏时间要素, 要么缺乏地点要素;或者有开头没结尾, 或者内容缺少应有的背景材料。这时编辑一定要心细如丝, 严格把关, 谨防问题遗漏。二是要用情。记者、通讯员写稿不容易, 作为编辑要用真情善待他们写的每一篇稿件, 用足感情, 想方设法为他们改好稿、用好稿。这不仅是编辑的本职工作, 也是编辑的责任所在。

三、修炼“改功”, 让稿件旧貌换新颜

“改”, 主要是指改写。一篇消息可以改写为通讯, 一篇通讯也可以改写为消息, 这完全取决于稿件的内容。而且有时稿件经过重新改写, 除新闻的基本要素外, 已完全看不出原作的模样, 这就是编辑必须修炼的“改功”。

在企业报中, 一篇通讯或者消息或多或少都存在各种问题, 如有的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 有的语言逻辑性有问题, 有的标题与内容不符, 有的内容层次不清等。对这种稿件的处理, 编辑有时就要推倒重来, 往往用时较多。

如《南宁铁道》一版曾刊登消息《我局助推桂东南民营企业发展》, 这是一篇临时抽换稿件, 原文落笔在桂东南民营经济的发展上, 对铁路如何助推民营企业则用墨很少, 不大适合发表于铁路报。为此, 当报纸快要付印时, 编辑下决心对它进行重新改写, 于是打电话与作者联系, 重新增补与本企业有关的内容, 前后忙碌了一个多小时, 终于质量良好地完成改写任务。

作为一名编辑, 不仅要从文章的主题、选材、写作技巧、语言文字及标点符号的使用等方面反复斟酌、修改, 还要转换角度、放开思路、开阔眼界。因为当今社会发展变化很快, 各种新问题、新思路、新举措不断出现, 所以编辑在修改稿件时不能因循守旧, 尤其对有新闻价值的稿件, 宁可一时受累也要重新进行改写。

《南宁铁道》一版曾刊登一篇《陈秋莲长滩探丈夫》的小通讯, 内容是陈秋莲利用休班时间到小站探亲的故事。原文是篇消息, 但为了让这个小故事更生动、感人, 编辑把它改为小通讯, 一下就让这篇稿件增色不少。

如文章结尾这样写道:“第二天, 陈秋莲就要返回钟山了。临上通勤车时, 丈夫正在接地方电力部门打来的了解电压超高的电话, 看着妻子上车, 丈夫也没来得及说句道别的话, 只挥了挥手, 望着列车远去。”这篇稿件, 只采用了白描的手法, 从陈秋莲来到小站开始, 再到离开, 都没提她丈夫的名字, 但一个铁路小站职工以站为家的形象, 却早已跃然纸上, 深深留在读者的脑海中。

四、修炼“校功”, 校对订正防差错

“校功”, 即校对订正文章差错的功夫。报纸虽说有校对员做校对工作, 但校对员只对原稿负责, 原稿有错误, 编辑难脱干系, 要承担主要责任。报纸肩负着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任, 各大报社平时都十分注重和强调防止差错, 而且新闻出版部门每年都要对报刊编校质量进行抽查, 因此提高报纸的编校能力是编辑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之一。

对稿件进行编校把关, 一是要防止文字差错, 二是要消灭逻辑差错。例如《南宁铁道》一版曾刊登文章《我局运输指标连创新高》, 作者把南宁局当年的运输收入粗心写成7.68亿元, 实际为27.68亿元, 这是很不应该出的大差错, 为此本报还专门发文更正。

报纸差错在企业报常见, 在各大报上也时有发生。如某大报刊登《千里铁道打造美丽风景线》的通讯, 开头这样写道:“一位经常乘搭列车2571/2574行走在南宁至广州铁路的潘姓旅客, 春节后再次乘坐这一列车时发现……”

该描述存在明显差错, “行走”一词存在表述不当, 于是本报转载时略作修改, 将“行走”改为“往返”。笔者认为, 一名合格的编辑, 不仅要认真处理好每一篇稿件, 更要严格把关, 用心校对, 以少出或者不出常识性的差错。

编辑修改完稿件后, 切不可认为万事大吉, 最后要做的一项工作是要认真把住文字校订和逻辑校订关。比如有的消息开头写了部署五项工作, 而文章中只交待了四项, 疏漏了一项;或时间、地点、人名、数据以及领导名字排序错误。编辑这时就必须仔细校订, 把差错消灭在见报之前。此外, 编辑平时还要加强业务学习, 多翻翻报刊编校手册等书籍, 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

“四项举措”提升安全系数 第10篇

为进一步抓好节后油气生产的平稳运行, 中原油田采油六厂不断加大安全生产的现场检查工作, 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求实效”的制度要求, 通过制定有效的保护和应急措施, 全面排查和整改各类安全隐患问题, 不断强化了一线干部职工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工作。图为2月14日, 桥口油区桥29-侧3井实施射孔作业, 该厂作业四队严格落实冬季施工防范措施, 干部职工按照操作标准进行补孔前的安全检查工作, 全力确保特殊作业的安全平稳进行。

图为该厂作业四队干部职工按照操作标准对桥29-侧3井进行补孔前的安全检查工作

(来源:中国石化新闻网)

“四项建设”创文明社区 第11篇

关键词:锡林社区;四项建设;文明社区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锡林社区现有1314户3565人,是员工居民共同生活的聚居地,是分公司对外文明创建宣传的一个窗口,它的文明和谐关系到分公司整体的文明与和谐。

一、社区民调机制建设

(一)建立了民事调解机构

没有稳定就没有和谐,没有融洽和睦的邻里关系就没有文明的和谐社区。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加快和油田改革调整的不断深化,员工居民思想活动日趋活跃,呈现出思想多元、需求多样、诉求多变的新特点。为了使社会矛盾不激化、不蔓延、不升级、不向坏的方面转化,我们主动应对,积极与具有政府工作职能的地方锡林油区派出所、华油社区居委会和分公司稳定办联系,成立了民事调解领导小组,建立了分公司民事调解室,聘请了6名调解员,并为他们办理了由地方政府颁发的民事调解证。两年来,共调解了邻里纠纷26次,调解率100%。

(二)推行网格化建设

构建和谐社区的基本单元是楼院,也是最贴近居民的前沿。为充分发挥社区民调机制在创建文明社区中的作用,我们根据锡林社区的新旧区间、楼群、独栋和单元将小区39栋楼划分为四级网格,明确各级负责人,完善组织机构和配套制度,确定楼长39名,单元长138名。网格员对各自所辖网格进行信息摸底,全面掌握居民家庭人口状况、工作状况、生育状况等13个大类306个项目的数据信息,并将民事调解工作纳入网格化管理范畴,实现定人、定责、定区域,变“坐等居民上门”为“主动下户服务”。使民情民意更加畅通、办事服务更加高效,做到了小网格大服务。

(三)服务热线解民忧

只有心里装着用户,为居民排忧解难,才能化解矛盾,得到居民的认可和满意度的提升。为及时为居民排忧解难,我们充分发挥“4440”服务热线作用,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热线值班等制度,共接到居民报修电话1000多个,全部做到了解疑释惑、及时协调维修,期间共对团结大街路面进行沥青浇筑维护,对家属区160多户屋顶漏雨、窗口进气问题进行整改落实。

二、社区人文环境建设

(一)营造凝聚人心的宣传氛围

只要把小区居民的思想、认识和兴趣点凝聚起来,才能推进锡林小区文明建设步伐。思想宣传教育活动中,我们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利用小区16块牌匾、制作图版、悬挂条幅、发放宣传单、广播等途径,多角度、多层次宣传油田公司、分公司社保、医疗等各种政策、法规,使上级政策、精神宣传做到了全覆盖。

(二)营造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

加强锡林社区联防队及义务治安志愿者巡逻队伍建设,在全国“两会”、国庆等重要时期,积极配合锡林油区派出所不定期对锡林社区重要地段,重点特殊人员,采取白天志愿者巡逻、走访、盯防、夜间警车巡逻等上下连动的群防群治的治安防范形式,构建了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几年来,锡林小区没有发生重大治安案件。

三、加强社区广场文化建设

(一)让广场文化成为培育社区文化的一块沃土

良好的广场文化,不仅直接为居民所接受参与,更能吸引居民自发性地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提高居民的愉悦程度,增强居民对于社区的认知度和归属感。为充分利用锡林社区内的广场、旱冰场、道路、网球场、门球场,建设中的综合服务楼等文化宣传阵地,我们及时把不同类型的运动健身的居民组织起来,在各自区域内随处可见跳广场舞、交际舞、扭秧歌、唱歌、练太极拳、练空竹、舞剑、健身操的,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聚餐”。

(二)让协会成为社区文化的主力军

当前,随着居民对社区广场文化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我们充分发挥夕阳红老年舞蹈队、棋牌、乒乓球、门球、太极拳、合唱团、秧歌等7个协会作用,积极参加分公司“草原油情”文化节、快乐之冬、锡林之夏和分公司草原文化节进社区慰问演出,舞蹈协会人员还利用业余时间自编自排的舞蹈节目,在今年锡林小区庆“七一”油地文艺汇演,锡林矿管站文明花宣传队在第二届社区文艺汇演中,自编舞蹈《酥油飘香》受到了居民们的一致好评。

(三)让邻里文化步入社区文化的主导行列

随着社区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居民的文化需求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几年来,我们广泛开展了“文明楼栋”、“文明家庭”、“五好家庭”等评选,改善了邻里关系,又增近了大家的理解和沟通,使锡林社区和谐氛围日趋浓厚。去年锡林小区两个文明楼栋、4个文明单元、8个文明家庭、24个文明居民被油田公司命名表彰。3户居民被锡林浩特市评为好媳妇,文明市民、五好家庭。

综上所述,“四项建设”活动的开展不仅奠定了构建美丽和谐矿区基础,也使分公司快乐与发展共进在创建和谐文明小区中得到了传承和延伸,并赋予了新的使命,那就是二连石油人草原油情文化的繁荣、发展和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朱霞萍.海宁市海洲街道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4(9):1479-1481.

夯实作文教学的“四项指导” 第12篇

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 文章如溪水, 源泉丰富而不枯燥, 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在“生活”这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 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

(一) 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小学生的观察一开始总是停留在笼统的突出的个别印象上, 不全面、不细致。如看桃花, 只能说出它的颜色, 看不出有几个花瓣, 花蕾是怎样的。因此, 教师要教学生有目的地抓住特点、重点, 从不同角度、有顺序地观察, 在观察中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体验, 将观察与思考、想象结合起来, 提高观察效率, 训练思维能力。如写关于“春天”的作文, 我带学生到校园里、到郊外、到山林去寻找春天的足迹, 并启发学生思考:各种事物在春天都有什么特点?与夏、秋、冬三个季节相比,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些事物又是怎样构成校园、山林及郊外春回大地、欣欣向荣的景象的?学生把握住了春天的本质, 又有了对春天具体而真切的感受, 作文就不难写出来了。

(二) 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 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 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 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如:学生在劳动课上通过参加劳动, 亲身经历了劳动的辛苦, 感受到劳动场面的热火朝天, 于是我安排了一篇写劳动课的作文, 学生把在劳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感人。因此, 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 防止胡编乱造、虚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 如果把写作活动当做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 那么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动力。

二、指导学生学习写作的方法, 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如何指导好学生的每一次习作, 教给他们正确的习作方法, 是我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 精心指导, 授之以渔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 让学生潜心去读、自由去想、无拘无束地去议。在此基础上, 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 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 巩固习作知识, 为写好作文提供一条快捷之路。例如:人教版五下《理想的风筝》一文中对刘老师的外貌描写部分, 既写出了刘老师身有残疾的特点, 又流露出了刘老师忠厚老实的性格以及对生活的执著追求。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中领悟描写人物外貌时, 既要抓住主要特点去写, 还应从外貌描写中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再如课文通过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两件事情来表现刘老师的身残志坚, 对生活的热爱, 让学生明白写人要选择典型的事例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 注重阅读, 重视积累

积累得多, 知识才厚实, 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教师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 多读书、读好书, 不断获取间接经验, 积累语言。而且还要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 积累材料, 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 学会迁移, 并运用到作文中去。

三、指导学生明确写作的目的, 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

很多学生对“为什么要写作文”感到茫然, 写作文成为“要我写”, 而不是“我要写”, 可见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很重要。

(一) 感知社会

作文教学一方面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做准备, 体现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作文是交际的必需工具, 从而调动学生习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 我努力让学生明白写作的动机, 如让学生以小公民的身份, 调查农村、市场、环境污染的情况, 写调查报告向有关单位反映, 给街道、村民委员会写建议, 为某一产品写说明书等等。

(二) 抒情写意

作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在正视各种冲突与选择的过程中, 帮助学生获得表达的自由, 培养学生写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 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四、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解决“写好”的问题。

教师对作文的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 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讲评, 肯定他们在作文中的优点和成功的地方, 同时也要指出他们的不足与失误, 还要强调师生合作评议, 学生自主、合作修改, 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好习惯。

(一) 点评以鼓励为主

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优点、闪光点, 教师要提出表扬,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另外还要注意多帮助奖励, 少批评训斥;多教给方法, 少空头说教, 要善于因势利导。讲评时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写作, 哪怕一句话、一个词用得好, 也要加以肯定, 在肯定的同时, 还要细致评点, 使学生摸到谋篇布局的路子、表情达意的方式, 鼓励他们要敢于创新。

(二) 批改采用多种形式

再者, 批改方式也要新颖, 才能保持并加强学生的作文兴趣。除教师眉批、面批之外, 还可以组织学生批, 也可以采取教师领学生一起批和学生分头批的方式。教师领学生一起批, 从学生作文中选出2—3篇中等作文, 印发给大家。先理通文字, 再看中心思想、谋篇布局等方面。然后师生从头开始一句句一段段讨论。哪个词用得好, 好在什么地方;哪个句子不通, 应怎样改正……学生可以广开言路, 提出见解和修改意见。学生分头批, 教师提出批改内容和要求, 学生批后上交作文, 教师主要看修改情况以及打分是否合理等。通过这些, 学生间有了互相学习的机会, 距离可以缩短。另外, 学生改学生的作文倍感亲切, 没有拘束, 便于学习长处, 启发创新。

上一篇:安全有效性下一篇:技术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