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老龄产业研究

2024-07-05

郑州市老龄产业研究(精选6篇)

郑州市老龄产业研究 第1篇

关键词:郑州市,健康老龄化,途径,保障体系

健康老龄化是指使大多数老年人保持较好的身心健康,拥有较好的智力、心理、躯体、社会和经济功能状态,并让这五大功能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1]。健康老龄化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其追求的是健康的长寿。郑州市到2020年老年人口总量预计将达135万,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努力实现健康老龄化发展目标,不断提高郑州市老年群体的生命质量,使之在智力、心理、躯体、社会和经济功能等方面潜能得到发挥,不至于下降过多或得到保持、发展,是应对老年问题的最佳途径,也是实现郑州市老年群体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最佳途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中部重要城市郑州市健康老龄化的实现与保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郑州市城乡老年人口的问卷调查及走访采取随机的方式进行,入户或在公园、街道老年人集聚区域开展。调查采用多阶、多次、分层抽样的方法,向被调查的郑州市二七区、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新郑市、中牟县的部分年满60周岁及以上的城乡男、女老年人口发放调查问卷共计3000份,回收问卷2838份,其中有效问卷2719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4.6%和95.8%。

2 结果与分析

2.1 郑州市开展健康老龄化建设的作用

郑州市作为连接我国中、西部的重要城市、河南省的省会、“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支点及正在建设中的航空大都市,其发展状况受到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和人口红利的逐步削弱,如何科学、准确、从容地应对,在实现全市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发展的同时,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都拥有一个健康、和谐、安乐、幸福的晚年显得非常重要。解决好郑州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于河南全省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可起到积极的示范效应。解决好郑州市人口老龄化问题,还有助于2020年河南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郑州市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加强老龄工作宣传,通过健康老龄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可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2 郑州市健康老龄化实现途径

2.2.1 开展关于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宣传

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帮助老年人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于老年居民应对健康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2]郑州市应通过专门的宣传机构,重点开展针对各区、县的相关宣传工作,并由上至下成立对应的宣传链条,通过各种形式、途径、手段增强宣传力度,提高宣传效果。在郑州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开展健康老龄化建设已到了迫在眉睫的阶段,而实现健康老龄化这一发展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需要采用多种宣传手段,如网络、报刊、广播、电视、宣传栏、墙报、公交车上的电子显示屏及讲堂等;需要帮助各年龄层次的老年人认识到晚年拥有健康身体的重要性,知道晚年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好处;需要通过宣传大力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

2.2.2 弘扬优良传统与完善法规、制度并行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更是中原文化的精髓。郑州市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老的商城遗址就在市区之中。对郑州市老年人关于社会尊老、敬老状况的调查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在被调查的2719位老年人中,选择“非常尊重”和“尊重”的合计1884人,占69.3%;选择“一般”的有467人,占17.0%;选择“不太尊重”的有220人,占8.1%;选择“不尊重”的有152人,仅占5.6%。从这一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郑州市绝大多数老人对社会上尊老、敬老的状况还是比较满意的。此外,维护老年人权益也离不开完善的法规、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婚姻法》、《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郑州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法规、制度为郑州市实现健康老龄化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法律环境。

2.2.3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丰富养老模式

郑州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快,到2015年全市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达到了120万,每年还在以3%左右的速度递增。因此,郑州市实现“健康老龄化”的任务艰巨,其中建成科学、高效、城乡一体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显得更为重要。郑州市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立了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老年人经济、医疗、服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了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管理规范的老龄产业发展体系,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龄工作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退行性改变,加之营养状况的不足,导致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每况愈下[3]。所以,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养老模式。近年来,随着郑州市老龄化步伐的加快,郑州市在完善社保、医保制度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丰富养老模式,有条件的地方正在建立政府、集体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养老服务机构。实行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种养老模式并存,努力探索新型养老模式,以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同时郑州市还需要不断探索新型养老模式,以不断满足老龄化发展的需要。如在郑州市城乡试点和推行“居家养老,政府补助”及“以房养老”的方式。

2.2.4 搞好社区、街道(村落)老年文体活动

健康老龄化的核心是健康长寿,实现老年人的健康长寿需要充分发挥体育健身锻炼和文艺娱乐活动的功能。体育健身锻炼可以保证老年人身体的健康,特别是增强心肺功能,增强身体抗病能力,预防老年常见病的发生,而经常参加戏曲等文艺活动可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数,预防老年痴呆等的发生。表1是郑州市老年人参加文艺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统计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城市老年人按中选人数的排序依次是“一般”、“经常参加”、“偶尔参加”、“不参加”,农村老年人按中选人数的排序依次是“偶尔参加”、“一般”、“经常参加”、“不参加”。这一调查结果说明城市老年人文艺体育活动参与状况从整体上看明显好于农村老年人,也说明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2.2.5 创建老年人医疗健康服务跟踪机制

当前,影响老年人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仍然是老年慢性病的威胁[4]。所以通过创建老年人医疗健康服务跟踪机制,适时了解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非常重要。目前,郑州市已基本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今后还要继续建立健全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老年人经济、医疗、服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而其中加强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跟踪,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健康档案建设有利于从预防开始,把健康关口前移,把老年人的健康数据进行整合、记录、优化和管理[5]。调查发现,目前郑州市己开展了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建设,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纳入了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己经为辖区内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并组织老年人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以对老年人易发的常见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特别是对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更应该做好健康档案建设,采取定点、专人负责制,以确保其晚年有人照顾。

2.2.6 鼓励、引导老年人积极、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

老年人积极服务社会不仅可减轻郑州市养老压力,还可促进郑州市各项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郑州市可通过成立各类老年组织将老年人聚拢,为郑州市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更大的、积极的作用。郑州市老年人日常精神生活状况及参与社会的意愿如何?调查发现,在2719位老年人中,选择“有点空虚”的人数最多,为1194人,列第一位;选择“充实”的人数为620人,列第二位;表示“非常空闲”的人数有519人,列第三位,而表示“非常充实”的排名最低。健康老龄化要求大多数老年人要保持身心健康,并在智力、心理、躯体、社会和经济功能方面得到充分的发挥。郑州市老年人要积极关注、参与到郑州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中来,为郑州市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余热。有关部门要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提供相应的平台和氛围。特别是引导、支持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老年朋友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和创新发展,为青年人才的成长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2.3 郑州市健康老龄化保障体系

老年人的健康保障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影响社会稳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民生问题。[6]如图1所示,郑州市“健康老龄化”保障体系由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同方面构成。“健康老龄化”保障体系是一个为郑州市全体老年人提供健康、充实、幸福的生活,满足全市老年人医疗、健身、康复等需求,使所有老年人的身心都保持健康的系统。研究依据保障学的相关理论和郑州市城乡老龄化现状将郑州市“健康老龄化”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归纳为:政府领导与协调;法规、制度;组织;宣传;评估与监督;尊老、敬老传统;老人积极参与;经费保障:社保、医保体系;人才资源;老年产业发展。从郑州市“健康老龄化”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可以发现,实现“健康老龄化”需要从政府老年个人,从法规、制度到敬老传统,从社保、医保体系到涉及老年人的产业发展,以及医疗、保健、康复、健身等各类人才的培养,涉及面非常之广,保障力度非常大。郑州市健康老龄化保障体系对于促进全市老龄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其功能的发挥需要其中各个系统、环节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郑州市健康老龄化保障体系效果的显现需要各子系统功能的发挥和相互间的协调与配合。

3 结论

郑州市实现“健康老龄化”要通过科学、正确的途径,否则就会事倍功半。这些途径主要包括大力开展“健康老龄化”宣传;弘扬优良传统与完善法规、制度并行;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丰富养老模式;搞好社区、街道(村落)老年文体活动;创建老年人医疗健康服务跟踪机制;鼓励、引导老年人积极、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郑州市“健康老龄化”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领导与协调;法规、制度;组织;宣传;评估与监督;尊老、敬老传统;老人积极参与;经费保障;社保、医保体系;人才资源;老年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伟斌,吴建国.基于可持续的我国健康老龄化路径选择[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7):10-11.

[2]张冰雪,刁玉竹,郭坤等.不同地区老年居民身体虚弱状况调查及差异性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5):565-568.

[3]陈冬梅,汪凤兰,靳岩鹏等.保定市社区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1):69-71.

[4]任树生,金国健.防治老年慢性病,促进健康老龄化[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3):97-99.

[5]陈新宇.健康老龄化,我们能做些什么?[J].现代实用医学,2015,27(4):422-531.

漳州市老龄协会章程 第2篇

漳 州市民政

文件

漳老龄办〔2003〕006号

关于印发《漳州市村(居)老年协会章程(范本)》的通知 各县(市、区)老龄办(委):

现将《漳州市村(居)老年协会章程(范本)》印发给你们,请按照《章程》的要求加强老年协会建设,对不符合《章程》要求的老年协会要进行整顿,促进老年协会健康发展。

漳州市老龄办

漳州市民政局

二○○三年二月十八日

漳州市村(居)老年协会章程

(范本)

第一章总

第一条

老年协会是人人口老龄化发展的产物,是加强基层老龄工作的需要。它是由居住在同一社区或行政村的老年人,为了实行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而建立的非营利性老年人群众组织。

第二条

老年协会的宗旨: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崇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老年人服务,为党的中心任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努力促进“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落实。

第三条

老年协会在村(居)党支部、村(居)委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同时接受上级老龄委的指导和监督管事。

第四条

老年协会是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广大老年人的纽带和桥梁,是社会稳定和两个文明建设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第五条成立老年协会必须由村(居)党支部、村(居)委会审核同意,并报县(市、区)老龄办和乡(镇、街)老龄力、备案。

第二章任

第六条组织会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时事政治、法律知识和文化科技技术。

第七条协助村(居)党支部、村(居)委会贯彻落实党和政府老龄工作的方针、政策,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积极开展工作,尤其要通过“一访四查”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八条当好村(居)党支部、村(居)委会的参谋和助手,组织会员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积极参与发展经济、维护社会治安、调解民事纠纷、计划生育、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移风易俗、关心教育下一代等工作。

第九条组织和发动社会各方面为老年人办实事好事。组织老年人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明生活。

第十条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努力创造条件,依法建立老年福利基金和养老创收基地,引导老年人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务活动,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协会积累资金。

第三章会

第十一条凡居住同一村(居)、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以及返回村(居)定居的退离休人员,不分性别、民族、宗教信仰,有加入协会意愿、拥护协会章程并积极参加协会活动和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的,由本人提出书面或口头申请、经理事会批准均可加入协会。第十二条会员享有以下权利:(一)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在协会的会议上,参加有关协会工作和会员关心的问题的讨论;

(三)监督协会工作,对协会的工作和协会领导成员提出建议和批评;

(四)参加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有权享受协会的各项福利;

(五)在本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遇到特殊困难时,要求协会给予帮助;

(六)入会自愿,退会自由。第十三条会员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协会的章程,执行协会的决议,参加协会组织的活动,按规定交纳会费;

(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遵守协会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发挥自己专长,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为协会的巩固和发展作出贡献;

(四)向协会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第十四条会员应当遵纪守法,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并严格遵守协会各项纪律:

(一)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法令以及乡规民约;(二)不得利用协会的活动场所进行赌博、变相赌博以及其他不文明的活动;

(三)不得以协会的名义进行封建迷信活动;(四)不得以协会的名义进行违法生产经营活动;(五)不得以协会的名义进行群体上访;

(六)会员不履行义务,违法乱纪,经教育不改的,应予以除名或令其退会。

第四章组织机构和负责人产生、罢免

第十五条村(居)老年协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协会负责人和理事经村(居)党支部提名,由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协会设理事会,实行理事分工负责制度,凡属重大问题均由理事会民主讨论作出决定。协会必须向村(居)党支部、村(居)委会请示汇报工作。

第十六条协会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其职权是:

(一)制定和修改协会章程;

(二)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三)选举和罢免理事;

(四)决定名誉会长、顾问的聘任;(五)决定终止事宜;(六)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七条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会员或会员代表出席方可召开,其决定必须经到会会员半数以上通过方可生效。

第十八条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年,特殊情况需要提前或延期换届的,必须由理事会表决通过,报村(居)党支部、村(居)委会批准。提前或延期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一年。

第十九条理事会是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理事会设会长一人,副会长若干人,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若干人。在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理事会主持日常工作并对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负责。

第二十条

协会可根据需要内设组织、宣传、福利、维权、文体等若干小组,负责相关的业务活动。

第二十一条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必须有三分之二理事出席方可召开,其决议必须经到会理事的三分之二多数表决通过方可生效。理事会的职权是:

(一)执行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二)选举和罢免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三)筹备召开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

(四)向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情况;(五)决定会员的吸收和除名;

(六)决定对副秘书长、协会内设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和解聘;(七)制定协会内部管理制度;(八)领导本协会各机构开展工作;(九)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二十二条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素质较好;(二)最高任职年龄不超过七十岁;

(三)热心老龄事业,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在群众中尤其是在老年人威望较高;

(四)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五)未曾受过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的。

第二十三条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任期最长不得超过两届;超过最高任职年龄仍需任职的,必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由村(居)党支部、村(居)委会批准,报乡(镇)老龄委备案。

第二十四条会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召集和主持理事会议、会长办公会议;

(二)监督检查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决议的执行情况;

(三)主管协会的财务工作;(四)审核协会的工作计划;

(五)代表协会签署有关重要文件(合同、协议书等);(六)处理紧急性、突发性的重大事项。第二十五条秘书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主持协会内设机构的工作,组织实施协会的工作计划;

(二)协调协会各办事机构开展日常工作:

(三)提名副秘书长和各内设机构主要负责人的人选,交理事会决定;

(四)处理协会其他的日常事务。

第五章协会资产管理、使用原则

第二十六条协会经费来源:(一)会员缴纳的会费;(二)村(居)委会的资助;

(三)建立老年福利基金,接受社会各界和热心老年事业的人士的捐助;

(四)建立养老创收基地,因地制宜开展各种经营创收活动的收入;

(五)利息;

(六)协会其他的合法收入。

第二十七条本协会的经费必须用于本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的发展。

第二十八条协会应当建立严格的财经会计管理制度,实行民主理财的原则,定期公布收支帐目,接受会员的监督。

第二十九条

协会会计不得兼任出纳。会计人员必须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离职时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

第三十条协会的经费应用范围:

(一)协会的日常开支;

(二)实行“两项制度”(即给老年人发放生活补贴和养老金)以及节庆日慰问;

(三)救助特困老人;

(四)发展当地的老年事业;

(五)其他由理事会批准的费用。

第三十一条本协会的资产管理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资产来源属于国家、政府拨款或社会捐资的必须接受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和村(居)党支部、村(居)委会的监督,并将有关情况以适当的方式向村民公开。

第三十二条协会会长离任之前必须接受村(居)党支部、村(居)委会的财务审计。

第三十三条协会资产属全体会员所有,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

第六章终止程序和终止后的财产处理

第三十四条协会完成宗旨自行解散或因其他原因需撤销的,应由理事会提出清算终止动议。

第三十五条

协会的终止动议必须经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并报村(居)党支部、村(居)委会审查同意。

第三十六条协会终止之前必须在村(居)党支部、村(居)委会主持下成立清算组织,清理债权债务和处理遗留事 宜。由村(居)党支部、村(居)委会宣布决定撤销,同时上报县(市、区)老龄办和乡(镇、街)老龄办备案。

第三十七条本协会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在上级老龄委的监督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发展与协会宗旨相关的事业。

第七章附

第三十八条本章程经×年×月×日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第三十九条各村(居)老年协会制定或修改章程时必须参照本章程。

郑州市老龄产业研究 第3篇

【关键词】产业发展;产业引导基金;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纯熟化,政府引导基金对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加明确、更具有针对性。在实施创新科技、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转型的综合背景下,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日渐明显,它是政府资金投入的重要途径,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顺应时代发展的必选之路。同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例如《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的指导意见》等等,以满足其发展的政策要求。

一、郑州市引导基金的管理模式

1.设立引导基金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受管理委员会的委托,对引导基金拟投资方案进行独立评审,实行独立评审制度。评审委员会由管理委员会聘请政府有关部门、创业投资行业自律组织的代表和社会专家共同组成。

2.设立引导基金日常管理机构。组建郑州市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或委托市级国有公司,具体负责引导基金的日常管理和运作事务,并作为具体出资人。其主要职责是对合作方进行尽职调查并提出具體投资方案;实施经管理委员会批准的投资方案,对投资形成的股权等相关资产进行后续管理等。

二、郑州市引导基金的原则与运作形式

1.引导基金的运作方式。引导基金主要采取参股设立子基金的方式进行运作。先期与创业投资机构合作设立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基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高端服务业发展基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等四个子基金,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由子基金负责具体产业项目投资业务。待运作成熟后,探索跟进投资、融资租赁等其它运作方式。

2.子基金的设立。引导基金对子基金的参股比例不超过子基金规模的25%,且不能成为第一大股东。参股期限一般不超过7年。确需超过7年的,须经管理委员会同意。子基金的组织形式,可采取有限合伙制、公司制等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形式。

3.引导基金的退出。引导基金参股投资形成的股权可以通过上市、股权转让、企业回购及期满清算等方式退出,退出价格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和引导基金运作的有关要求确定。

三、引导基金目前存在的问题

1.基金模式与基金目标的矛盾性问题

政府引导基金本质上是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的一种联合方式,具体是指利用政府资金的国家信用和政策优势来吸引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同时,作为一种政府出资参与设立的政策性基金,引导基金有其特殊性,具体体现在:一方面引导基金有着自身的政策导向和扶持目标;另一方面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纯粹的市场资本,按市场化运营,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正是基于此,引导基金与社会资本之间存在着目标上的尖锐冲突。

2.资金来源的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严重影响引导基金稳定发展

服务于产业引导基金的资金主要通过政府有限的财政资金来吸引社会资金的参与,把闲余的社会资金集中起来加以使用,拓展基金资金的来源渠道,加大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资力度。但遗憾的是,我市产业引导基金的投资方式过于粗放,不够科学,具体体现在投放往往是以首轮投资为核心主导,后续投资力度往往不够。这显然是不利于其持续性发展的。与此相反,美国等发达国家创业风险投资的投资方式是多以后续投资为主,注重长期价值的实现。

3.引导基金投资过于模式化,政策指向性过于明显

引导基金投资模式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投向企业选择的模式化:多数政府引导基金在成立时都要求其重点投向本地区内符合该地区相关产业政策、产业发展规划的企业。第二,投向区域的模式化:以地方政府财政资金为来源的引导基金,往往被赋予过多的政策性目标,对合作基金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限制。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1.既要加大对民间资本的引导作用,又要有效提高资金使用率,以期达到完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方式的效果

应丰富民营创投机构的投入方式,鼓励其以主投或跟投的方式投入。这样有两方面的显著效果:第一,有利于充分发挥引导基金对社会资本的引导效果,达到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创业企业的目的。第二,有效丰富优质项目的谈判对象。

除此之外,引导基金应增加对自主项目的跟投,及时对自主跟投项目做出详实的年度预算和工作安排,以达到提高引导基金使用率和加大对初创科技企业扶持的一箭双雕。

2.通过基金参股方式显著发挥引导资金的作用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引导基金以基金参股方式投入到创投公司以后,可通过将评审和监督的工作委托专业的创投机构进行,达到有效发挥创投企业专业技能和管理资源、显著降低基金管理机构的管理成本的双重目的。第二,引导基金可通过股东的这样一个身份便利条件对创投公司进行有效监管,通过对创投机构报表的分析和对公司资金运作的了解,能达到显著加强对资金风险把控的目的。

3.通过“提速”显著提高使用效率

这里的“提速”其实是指加快引导基金的回收速度。引导基金应在所跟投的创业企业进行二轮、三轮融资时适时退出,由此达到回收前期的跟投资金,提高基金的周转速度,为新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储备的目的。总体来说,主投机构是否按约定回购跟投股份不应成为影响引导基金回收的影响因子。但应注意这里的“提速”是有一个时间节点的,建议引导基金在投资四年后,无论主投机构是否按约定回购跟投股份,引导基金均应通过市场化出售所持股份,加快引导基金的回收。

参考文献:

[1]王芬.推进财政专项资金实施股权投资基金运作[J]. 中国财政. 2015(22).

河南省老龄产业发展研究 第4篇

人口老龄化尽管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但它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机遇。老龄产业发展得好就可以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变成河南省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动力。否则, 人口老龄化问题就会制约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 中国老年人市场的年消费需求为6 000亿元, 到2015年将达到1万亿元, 而目前市场上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 000亿元。供需之间的巨大差距让中国老龄产业拥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更为河南省面向全国发展老龄产业提供了机遇。

一、目前发展老龄产业的必要性和作用

1. 老龄产业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密切相连。

21世纪, 我国面临的重大任务是, 到21世纪中叶,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同时保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其中, 人口问题是一个重大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 我国人口结构已由年轻型转入成年型。1990年以来, 60岁以上老年人口以年均3.2%的速度增长, 现在已达到1.32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 人口结构已成为老年型。科学预测, 进入21世纪, 人口老龄化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到21世纪中叶,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4亿多, 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27%, 而河南省将会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同时, 人口老龄化伴随着人口高龄化, 长寿老人也会越来越多。庞大的老年群体和众多的高龄老年人不仅需要提供大规模的经济保障, 也需要大量的日常生活照料, 这为发展老龄产业奠定了基础。

2. 经济体制改革迫切需要老龄产业承担起养老责任。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要求企业加快改革步伐, 把计划经济时期承担的许多社会职能, 分回社会。一些退休的老年人将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 他们平时遇到的许多生活问题, 得渐渐依靠社会来解决。以往的“有事找单位”将逐步改变为“有事找社区”。

3. 家庭养老功能趋于弱化, 老年服务业需求增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运转频率明显加快, 年轻人出行多, 在家少, 照料老年人的机会大大减少。家庭的小型化, “4, 2, 1”家庭的增多, 更使这一照料需求与照料供给的矛盾日趋尖锐。另外, 空巢家庭 (子女不在老人身边) 也在逐渐增多, 进一步弱化了家庭的养老功能。这一客观现实, 迫切要求社区加强老年人的照料服务功能, 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严重弱化。

所以, 老龄产业的发展, 有着浓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 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

二、影响老龄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 在全国范围内, 老龄产业发展缓慢, 没有形成一定规模,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体制性障碍。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老龄产业的投资主体、经营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投资主体由国家、集体单一投资变为国家、集体、企业、社团、个人、外资等多元化投入;经营模式由原来单纯国营转变为国办民营、民办公助、私营、股份制、合资经营等多种形式。但国家对养老机构的政策仍定位在福利性、非营利性的原则上, 工商登记也要按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 这就使许多非公有制养老机构难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作。有的地方甚至不按国家政策办事, 不公正地对待民办养老机构, 如用地按商业拍卖价购买, 水电按企业收取, 贷款不能优惠, 税收不能减免, 给非公有制养老机构的发展带来很大困难。

2. 传统观念的影响。

一是长期形成的福利化养老的认识误区影响了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的进程。一些人习惯于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思维模式, 简单地把养老看成是国家的事, 单纯地依赖国家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对养老服务要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不理解甚至抵触。二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错误认识影响了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的进程。不支持、不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有的人还把收入差距拉大问题片面地归咎于非公有制经济, 害怕非公有制经济进入老龄产业领域会损害老年人的利益。三是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影响老龄产业市场的形成。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老年人的收入虽然有所增加, 但老年人重积累、轻消费, 重子女、轻自己的传统观念很难在短期内改变, 直接影响老年人的消费增长。

3. 缺乏总体规划和宏观指导。

国家对老龄产业的发展还没有制定宏观的可持续的总体规划, 尤其是在市场培育和开发方面, 缺乏相关的产业发展指导, 使老龄产业长期处于自主、无序、盲目发展的状况。再加上职能部门条块分割、分兵把守, 增加了从事养老服务的企业或个人兴办老龄产业的难度。4.

4. 现有老年服务水平不高。

目前, 老龄产业在一些领域已有启动, 但缺乏规范管理和行业标准, 许多劣质产品和服务严重打击了老年人消费的积极性, 使许多老年人不敢接受老年服务。

5. 专业服务人员缺乏。

人力资源是老龄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目前, 活跃在老龄产业中的大部分人员是凭着人道主义和个人经验工作, 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这大大影响了老龄产业的服务质量和社会形象, 制约了老龄产业的未来发展。

三、对河南省发展老龄产业的政策性建议与思考

1.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是发展经济、维护社会安定的一项基本社会制度。我国一直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 现已初步形成了以职工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以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但总体而言, 河南省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一是覆盖面不广。河南省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以城镇居民为对象, 而占河南省人口近80%的农民特别是最需要保障的农村老年人并不能从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得到多少实惠。二是河南省经济还不发达, 社会保障资源匮乏, 资金来源不足。因此, 抓紧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 拓宽社会保障筹资渠道是应对老龄化高峰的到来的当务之急。

2. 转变思想观念, 促进社会福利事业与老龄产业的协调发展。

社会福利制度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 是深化改革、稳定社会、安邦兴国的根本大计。长期以来, 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福利体制, 即由国家集体包办, 民政部门“直属、直办、直管”的方法, 只针对“三无”人员 (无依无靠、无法定赡养人、无劳动能力) 、“五保户”等传统民政对象。由此带来了经费短缺、设施简陋、管理滞后、服务水平不高等弊端。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现行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弊端日益显现, 产生了强烈的改革需求。就河南省来说, 改革应从以下3方面着手:一是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突破“国家福利”的樊篱, 努力拓宽福利资金补充渠道, 使福利投资主体逐步由国家、集体单一投资变为国家、集体、企业、社团、个人、外资等多元化投入。二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转变职能, 从过去对老年福利事业的大包大揽中解脱出来, 转而从事总体规划、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在努力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 大力扶持老龄产业的发展, 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各种有效实现形式, 经营模式由原来单纯国营转变为国办民营、民办公助、私营、股份制、合资经营等多种形式并存。三是改变福利供给方式, 对政府必须承担的福利养老, 如五保老人的养老问题, 可采取“按收住五保老人人数给养老机构补贴”的办法解决。这样, 政府用福利资金购买服务, 企业 (养老服务机构) 提供服务, 老年人享受福利服务。政府既可以省去建养老设施、配备工作人员和管理的费用, 提高福利资金的使用效能, 又可以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兴办老龄产业的积极性, 使广大的老年人能够自主选择更优质的服务。

3. 制定、出台扶持政策, 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发展老龄产业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思路是一致的, 理应给予政策扶持, 使之大力发展。但现有的涉及老龄产业的政策制度较少, 而且有些政策比较笼统和宽泛, 仅是指导性、呼吁性的, 可操作性不强;有些政策覆盖面不广, 不够完备;有些政策滞后, 制约和限制了老龄产业的发展, 需要修订和完善。就河南省来说, 制定老龄产业政策可以考虑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一是大胆清除阻碍非公有资本参与营利性老年服务机构的体制性障碍, 取消对非公有制养老机构的种种限制。以市场为导向, 建立公平竞争机制, 让非公有制养老机构和公有制养老机构一同享受同等待遇, 公平竞争。二是给予税赋政策优惠。要适时出台养老机构、老年教育用地优惠政策;非公有制养老服务机构、老年文化教育企业税赋减免政策;全国旅游景点对老年人的统一优惠标准;非公有制养老服务机构、老年文化教育企业用水、用电、燃气、电信的优惠政策。三是补贴政策。老龄产业是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的有机组成部分, 投入大, 利润小, 政府应给予适当补贴。可以考虑改变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资金的投放方式, 使养老服务机构以服务换取社保、福利资金的补贴。四是鼓励社会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捐助。应制定社会和企业向国家认可的养老服务机构进行捐助可以抵税、可得到相关慈善事业荣誉褒奖的政策, 鼓励全社会关爱、关注老年人, 支持老龄产业的发展。五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鼓励探索公有制养老机构的多种实现形式, 如公办民营、股份制、合资等, 以适应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 使政府已经投入的资本发挥更大的经济效能和社会效能, 给广大老年人带来更大的实惠。

4. 建立资质评估系统, 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

我国老龄产业刚刚兴起, 监管机制尚未建立健全, 养老服务机构设施良莠不齐, 管理、服务水平高低不一。因此, 必须建立一套包括建筑设施、卫生条件、服务水平、管理能力在内的资质评估认证标准, 明确管理认证机构, 对养老服务机构进行资质认定和监管, 使老龄产业发展规范化、标准化。具有资质的养老机构可以享受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 不具资质的坚决取缔, 不许营业, 以保证老龄产业的健康发展, 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5. 发挥河南省的区位优势、文化优势等, 形成辐射全国的老龄产业基地。

一方面, 河南省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 既具有广袤的平原, 又有风景秀丽的山水大河, 名胜古迹遍布各地, 是得天独厚的养老环境。另一方面, 河南省地处中部, 是实施“东引西进”战略及东西南北区位联系的枢纽。铁道部副部长陆东福在参加中部崛起电视高端论坛之铁路篇时表示:“到2020年, 郑州将成为全国铁路唯一的一个高速客运专线交汇点, 郑州枢纽将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高速铁路枢纽。届时, 郑州到北京、西安、武汉、南京等城市将保证在3小时内到达。河南的区位优势、郑州的枢纽地位, 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这将为河南省发展为全国老龄产业基地提供更大的便利。

6. 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

老龄事业对第三产业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5篇

1950年以来, 伴随人口老龄化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大幅提高, 社会服务和金融成为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两大部门。基于世界银行WDI数据库所做的实证分析表明, 人口老龄化对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算高,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深入研究老龄事业与第三产业的关系, 加强政策推动, 不仅是积极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需要, 也是实现我国经济保增长、调结构目标的重大战略选择。

二、老龄事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

(一) 老龄事业发展的经济效益

老年群体的逐渐扩大必然会带来老龄服务需求的增长和老年消费市场的拓展, 会进一步促进三次产业的协同发展。这不仅仅是为老龄产业的兴起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也为劳动就业增加了新的渠道。目前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大部分涉足老年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投机性强又没有规划, 使整个老龄产业处于分散的状态, 仅仅是在老年医药、医疗、保健品等方面略有发展, 而其他多个方面的发展都还十分薄弱并亟待解决。老龄事业本就与第三产业息息相关, 它的发展会促进产业的协同发展。以养老床位测算, 按照国际通行的5%的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的标准, 我国至少需要800多万张床位, 而现在只有250万张, 缺口达550多万张, 按照平均每张床位6万元的建设成本计算, 床位建设会产生3000亿元的市场空间, 再加上康复设施、培训基地等, 可拉动至少1500亿元的投资, 会大大促进建筑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业的协同发展。

(二) 老龄事业发展的五个方面

我国老龄事业的提法始于1982年。《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中指出了老龄事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即包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六个方面, 已成为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目标。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 人的需要分五个层次, 即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从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到健康、安全的环境保障, 再到自信、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反映了人的需求层次逐级升高, 最终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笔者在需求层次论的基础上, 充分结合了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 将老龄事业的指标体系简化为五个“老有”。

1. 老有所养:老年人养老事业

养老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整个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在当前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的背景下。社会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 用于养老社会福利事业的资源更是不多, 因此提高养老保险的覆盖率成为了完善养老社会福利事业的关键之一, 无论是商业保险还是社会保险, 都与第三产业息息相关。

2. 老有所医:老年人医疗保健事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 特别是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由此也带动了老年人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易处于肌体功能受损状态, 需要不同程度的护理和照料, 因此实现老有所医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发展和办好老年康复医疗事业不仅可以解决社会赡养矛盾, 又创造了可观的第三产业经济效益。

3. 老有所学:老年人教育事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老年人对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老年群体对教育的需求类型也越来越多元化。由老年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延伸出一系列的教育产业和经济效益值得社会关注。

4. 老有所为:老年人社会参与事业

随着老年人预期寿命的延长, 老年人社会参与事业的发展也日益提上议事日程。离退休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 因而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会为产业经济带来较大的贡献。

5. 老有所乐:老年人文化体育事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层次也不断提高, 整个社会应该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发展老年体育事业是其中的薄弱环节, 应该充分认识健康与小康之间的关系, 促进老年体育文娱事业的协调发展, 为产业经济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三、数据来源与模型设定

(一) 数据来源

本文选用了我国31个省市2012年的截面数据进行分析, 其中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来自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年鉴》, 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来自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老年活动设施参加人数、老年协会参加人数、老年医院床位数和老年学校在校人数来自于《中国民政统计年鉴》。

(二) 模型设定

分析和评价老龄事业的发展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效应, 除了进行定性的描述和分析外, 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定量的分析, 即选择合适的经济计量模型衡量老龄事业发展的各种经济效应的大小。

老龄产业理论上是附属于服务业即第三产业的, 可以假定两者之间存在着线性相关关系, 由此建立一个多变量线性回归模型。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为第三产业增加值y (亿元) , 模型的解释变量为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ins (万人) 、老年医院床位数hos (张) 、老年学校在校人数scl (人) 、老年协会参与人数ass (人) 、老年活动设施参加人数act (人) , 构建多变量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1. 指标体系解释

由于老龄事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采用一个指标不足以分析和评价所有效应, 本文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总体目标为理论依据, 在参照政府发展规划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选取了5项指标构成老龄事业的发展指标体系 (见表1) 。

2. 模型的检验和修正

经过检验, 上面模型符合多变量线性回归模型的假定, 可以进行回归分析。但是经过多次分析发现模型存在异方差性, 因为选取的数据是2012年的横截面数据, 于是本文进行了下面的检验和模型修正。

(1) 异方差检验和修正

通过White检验, 针对同方差该基本假设前提下进行检验, 得到

由Eviews检验结果可知, F统计量为1.630494, 对应的概率值为0.1783, 不可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不存在异方差”的检验。该方程确实存在异方差。

笔者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对异方差性进行修正, 重新进行回归估计, 分析结果为

注:上面括号内的数字是p值的大小

从上面结果看出, 各个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不论拟合度, 残差都有了显著的改善。

(2) 自相关性检验

通过DW检验, 针对变量间不相关进行检验。从修正后的回归结果中得到残差值直接计算DW统计量, Durbin-Wat-son stat 1.665462

根据DW分布表可知, 当样本容量为31、解释变量个数为5时, 下限临界值d L=1.090, 下限临界值d U=1.825, 由于DW=1.665462, 因此不拒绝原假设, 表明没有明显的残差自相关。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修正后的模型回归结果如上不再累述,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各个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而且模型的拟合度也达到了0.999856, 说明模型的各个解释变量很好地解释了被解释变量。

首先, 从老人经济保障指数方面分析, 从方程的变量系数可以看出, 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与第三产业呈正相关关系, 根据乘数效应, 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每提升1个单位, 将造成第三产业增加值6.37个单位的增长。可知在目前的中国, 提升养老保险的覆盖率能够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一结果与顾国爱2011年建立的模型结果相违, 折射出我国老龄事业和第三产业近年的发展与变化。

其次, 从老年人医疗保障指数方面分析, 相比较而言, 老龄事业的医疗保障方面对第三产业的乘数效应为正, 并且贡献率达到31%。说明养老机构及其床位数的增加都会对第三产业增加值有促进作用。

再次, 从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指数与文体活动参与指数的分析, 可见虽然其乘数效应效果为正, 但贡献率都比较小。说明目前该方面对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甚微。

最后, 从老龄事业投入指数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呈负相关关系分析, 结果表明目前老龄协会参与人数的增加并不能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 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形势下, 我国老龄事业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总体目标指导下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就经济效果而言, 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对第三产业的经济贡献率有所体现, 而我国老龄事业的这五个方面的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 尤其是老年人社会参与指数、文体活动参与指数及老龄事业投入指数等, 本应对第三产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方面对我国的产业协同发展影响甚微, 说明我国老龄事业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 要采取多种措施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老龄服务体系和老龄社会管理体系建设, 尤其是要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为实现我国经济保增长, 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侯筱蓉, 郭吉安.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方法概述[J].现代情报, 2007 (04) .

[2]托马斯·M.科洛波洛斯, 卡尔.弗雷保洛.知识管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2.

[3]顾国爱.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1 (10) .

郑州市老龄产业研究 第6篇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某一标准年龄结构比例上升所产生的一种现象, 按国际划分标准,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大于10%或65岁及其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大于7%时, 标志着老龄化时期的到来。从老龄化的过程来看, 发达国家是自然老龄化, 而中国则是政策性老龄化, 在1999年中国已成为老龄化的国家。同年, 安徽省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首次超过10%, 达到10.96%, 此后安徽省老龄化程度以不同的幅度上升, 这预示安徽省人口老龄化在1999年正式到来。安徽省老龄化的特征包括老龄人口基数大且发展速度快、城市老龄人口扶养比越来越高、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显著以及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1. 老龄人口基数大且增长速度快。

2003年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例为13.22%;2005年安徽省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例为14.57%;2008年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例为15.96%, 达到979.15万, 绝对数字十分巨大。2008年安徽省有9个城市的60岁以上人口超过该市人口的15%。据历年统计资料预测, 该比例将继续扩大。此外, 老龄人口高龄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1999年到2008年, 安徽省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呈总体上升状态 (见图1) , 1999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老龄人口的7.38%, 2005年达到了10.09%, 2008年则达到了11.15%, 绝对数字达112.6万人。

2. 城市老龄人口扶养比越来越高。

城市老龄人口扶养比是指老龄人口 (65岁以上人口) 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一方面, 统计数据表明, 从1999—2008年, 虽然个别年份出现老龄人口的扶养比下降, 但总体走势仍为逐年上升 (见下页图2) 。2008年, 老龄人口的扶养比达到16.65%。另一方面, 安徽省省老龄人口生活来源还是以劳动收入和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为主。2005年全省各市老龄人口靠劳动收入和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占大多数, 分别占60岁以上老龄人口的38.34%和45.10%。其次是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 占到老龄人口的11.91%。而依靠国家保障救助所占比例较低, 只占到2.16%。

3. 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显著。

2008年, 安徽省的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5.96%。安徽省内不同的城市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达但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地区如合肥、芜湖等由于人口输入带来大批年轻人口导致人口老龄化水平低于全省水平。省内流向合肥市半年以上的人口占省内跨市外出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的44.7%, 芜湖市居第二位, 达到12.43%。经济正在转型, 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如淮北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 由于其经济正在向其他产业转型, 所以外出人口不多。2008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仅为8.57%, 而其人口出生率相对高于全省水平。所以在2008年的统计中, 老龄化程度为12.26%, 成为安徽老龄化程度最低的城市。黄山市、六安市、安庆市、池州市自然环境优越, 再加上远离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交通条件的相对落后, 外来流动人口较少, 造成该地区人们竞争意识小, 生存压力不大, 无形中延长了人们的寿命, 导致其经济比较发达但老龄化水平相对较高。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却高于全省老龄化水平的地区, 主要由于经济发展落后, 大量剩余劳动力输出而导致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如巢湖在2008年的统计中, 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22.34%, 成为安徽省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4. 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过快的原因并不仅仅是人均寿命延长, 死亡率下降, 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1]。安徽省从1973年开始全面开展计划生育, 一对夫妻只允许生育一个或两个孩子, 这一举措使安徽省的总和生育率下降很快。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以及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进入老年期, 空巢现象将更加普遍, 空巢期也将明显延长。与发达国家独居与夫妇空巢户高达70%~80%的比例相比, 中国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2]。据安徽省2005年统计年鉴, 靠家庭供养的60岁以上老人有36 853人, 占60岁以上老龄人口的59.71%。无子女家庭养老和空巢老人的养老风险比多子女家庭养老风险大得多, 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必将给安徽省的社会养老机制带来挑战。

二、安徽省老龄产业发展特征

老龄产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 它是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一个新兴的综合的产业, 是为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用、医疗、娱、学、保险、通讯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卫生保健、生活照料的用品、设施和场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各个行业、多个产业相互交叉的综合性产业[3]。老龄产业不仅为老龄人群学习生活提供便利的条件, 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积极的效益, 同时还能解决部分就业问题, 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安徽省老龄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老龄产业占GDP比重不大、老龄产品开发缺乏深度和广度、老龄产品供给不足。

1. 总体经济增长速度快, 但老龄产业比重不大。

据安徽省统计局资料, 2005—2009年, 每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以22%左右的速度增长。2010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更是达到了26.5%。虽然经济一直取得较为稳定的增长, 但是老龄产业增加的幅度并不很大, 几乎不变。老龄产业与环保产业都属于21世纪的新兴产业, 未来必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因此, 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已成为经济全面发展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2. 老龄产品种类少, 发展层次较低。

随着老龄产业的不断发展, 老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在西方老龄产业发展较早的发达国家的老龄产品市场已经相当发达, 企业在开发产品时除了着重质量优异、方便、实用外,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生产符合老龄人特点的产品。西方发达国家在老龄住宅市场、老龄教育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国外商家对老龄产品市场进行深度开发, 创新研发出符合老龄人特点的特种消费品。而目前中国老龄产品主要以保健营养品为主, 其他老龄专用品开发很少。从芜湖市沃尔玛等大型超市了解到, 老龄用品主要分为老龄生活助用品轮椅、拐杖、升降设备及其他交通和助走器材, 专用通讯设备、视听读写用品用具等;老龄营养保健品:营养滋补品、养容保健食品、保健酒类、保健茶、土特产等;老龄生活用品:老龄服装、鞋帽、生活用品、用具、保健用品、绿色环保建材、包装、原材料、半制品等。而大商场中的老龄产品大部分有省外厂商生产, 如老龄助用品和保健器材多为上海市、福建省、浙江省生产;老龄保健营养品主要由上海市、江苏、广西等省生产, 只有富硒康是由安徽省界首市生产, 而富硒康也不是由安徽省自主研发的;老龄服装多为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生产。由此可见, 安徽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老年产品太少, 各行各业对老龄产品的开发存在严重不足, 老龄产品生产处于初级层次, 对老龄人的精神需求产品开发欠缺。

3. 老龄产业市场需求大, 供给出现不足。

张纯元是比较早关注人口老化与老年市场关系的学者之一, 他提出, 中国人口的急剧老化, 会给未来消费带来重大的变化, 尤其老年人口需求构成市场的变化是人口老龄化逐步加快的必然结果[4]。随着中国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 居民消费能量逐渐释放, 老年产业市场潜力巨大。据专家预测, 目前中国老年人市场需求大约为7 000亿元~8 000亿元, 而实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不到1 000亿元[3]。从安徽省目前情况来看, 老龄物质产品多由外省生产, 本身开发创新的老龄产品极少;此外, 中国老年教育市场将孕育着无限商机, 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为了能让自己融入现代生活, 而加入到书画、养生、保健、英语、计算机、理论研讨等学习行列[5]。安徽省的17个地市虽都有老年大学, 但师资力量不强、基础设施不完善、受益的老龄群体狭小, 而各地市的老年活动中心所提供的服务种类也很少。由上述分析可知, 安徽省老龄产业的供给远远跟不上老龄群体的消费需求, 一些公共老年服务设施仍需要不断完善。

三、安徽省发展老龄产业的对策建议

1. 政府出台政策, 带动老龄产业发展。

政府作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体, 在老龄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老龄扶养比的上升给社会经济系统带来了压力。这就要求政府和社会积极发展, 为扶养老龄群体创造经济基础。首先,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安全阀, 目前, 中国城市养老保险已经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老龄人的退休金标准也不断增加, 2010年2月, 养老保险金又不同幅度上调了一些。政府应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增加老龄人的实际购买力;其次, 结合皖江城镇带建设的大好时机, 大力引进资本, 对发展老龄产品的企业给予一些税收或补贴, 对发展老龄产品的企业加以辅助与支持, 促使老龄企业产业化。

2. 企业转变观念, 积极开发老龄产品。

老龄产品利润空间仅为10%, 而其他产品的利润空间则会大得多, 如流行服装的而利润空间则在60%左右[3]。因此, 企业不愿意专门生产针对老龄人群的特殊产品。以2008年为例, 全省三人户家庭规模的比例最多, 占到29.5%;家庭规模在五人户和六人及六人以上户所占比重最少, 仅为8.39%和4.73%。由此可见, 三世同堂的局面已经有了很大改变, 因此物质生活在子女孝敬父母的方式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相应的老龄产品的需要进一步扩大。企业应抓住机遇, 积极参与老龄产品的研发, 根据自身企业产品生产出特色的老龄产品, 该老龄产品又可带来相应互补品的消费。如, 开发老龄房地产不仅满足了老年群体的对小户型房屋的需求, 而且又节约了资源, 同时老年人入住后又会带来老年家具及其他生活用品的消费。

3. 成立老龄产业协会, 搭建老龄产业平台。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于2010年1月30日在北京成立。广东省、宁夏省等省分均成立了老龄产业协会。老龄产业协会主要功能在于研究制定老龄产业“行规行约”并监督执行, 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依法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和行业整体利益;参与制定国家老龄产业发展规划, 向政府部门提出有关产业政策、经济立法等建议;建立老龄产业信息网络, 按照规定编发行业刊物;组织会员研发老年产品, 引进、推介国外优质同类产品;开展从业单位、社会组织间的国际合作交流活动, 考察、借鉴先进经营模式及管理经验;根据需要举办交易会、展览会;组织从业人员的各类培训等;受政府部门或其他有关单位委托, 承办与老龄产业有关的工作。因此, 安徽省应尽快成立安徽省老龄产业协会, 将“银发产业”变成“朝阳产业”等。各地市也应积极成立符合自身地市特点的行业协会, 在省行业协会的带动下, 共同促进老龄产业健康稳定有序发展。

4. 各地市因地制宜, 差异化发展老龄产业。

安徽省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规划中, 要积极引进长三角地区的老龄企业, 依托这些地区较为成熟老龄产业基础, 开拓创新本省的品牌。如合肥、芜湖这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在今后发展老龄产业的时候要注意差异化发展不同的老龄实体产业, 在有条件研发老龄产品的企业开发本企业的老龄产品, 做到产品专门化、特色化, 减少省内不良竞争, 而达到互补互利的目的。以采矿业为主的城市, 如淮南市、淮北市、铜陵市、马鞍山市, 这些正在或可能变成资源枯竭型的城市在各自的经济转型的过程中, 应重视老龄产业的发展, 成立专门的开发区, 发展专门的老龄产品生产基地。安徽省内风景名胜地众多, 如黄山 (黄山市) 、九华山 (池州市) 、天柱山 (安庆市) , 这类城市在推进老龄产业时应结合自身特色, 以开发老龄房地产与老龄旅游休闲度假产品为主, 积极研发出适合老龄人群的养老房屋及方便舒适的旅游产品。各地市旅行社可针对老龄群体推出省内银色旅游, 既不耗费太多体力, 又能给老龄人带来享受。就芜湖市来看, 除一家旅行社推出夕阳红的路线, 其他旅行社都没有特别推出银色旅游。

5. 加快高科技产业发展, 提高老龄产业科技含量。

安徽省内科技机构的数目已从2000年的984个增加到2008年的1 533个, 科技经费筹集额从2000年的490.06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2 545.40亿元;专利申请授权量从2000年的1 482件增加到2008年的4 346件。但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来说, 安徽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还远远不足, 在这其中, 老龄产品的高科技含量更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 政府和企业都应加大对老龄产业的科技投资, 积极研发生产出功能齐全, 样式新颖的老龄产品。

关注老龄化社会, 加速安徽省老龄产业发展, 开发老龄消费市场, 可以充分满足亿万老龄人的消费需求, 提高老龄人的生活质量, 丰富老龄人的生活, 体现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发展老龄产业, 可以有力地扩大内需, 调整地区产业结构, 增强抗御经济周期的能力, 促进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安徽省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中, 应及时抓住老龄产业发展机遇,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切实采取有效措施, 加快老龄产业发展步伐, 将安徽省建成中部城市中重要老龄产业基地, 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战超.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J].经济体制比较 (双月刊) , 2007, (1) :121-125.

[2]秦娟.老年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 2009, (23) :32-33.

[3]杨宏, 谭博.西方发达国家老龄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 2006, (11) :65-75.

[4]张纯元.老龄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J].市场与人口分析, 1997, (4) :14-16.

上一篇:接入点选择下一篇:废旧电器电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