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的新课导入

2024-07-22

生物教学的新课导入(精选12篇)

生物教学的新课导入 第1篇

一、开门见山

上课一开始,教师开门见山地提出本节课的课题,说明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如在讲授“化学反应速率”一节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一个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用速度来描述,那么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我们用什么量来描述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这样的导入语,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在学习中自然会将其与物理中的“速度”相联系。这种方法简便易行、直截了当,能起到定向学生思维的作用。

二、巧设悬念

教师设计一种学生急于想解决而运用现有知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形成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悬念而导入新课。例如在讲解“氮气”时,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新疆与青海交界处的一个美丽的大峡谷,那里青草茂盛,有的牧民赶着牛羊在放牧,原来风和日丽的天气突然间雷电交加、风雨大作,牧民及牛羊不幸遭雷击死,当地人称之为“魔鬼谷”,然后我话锋一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会了解其中的化学原因。”顺理成章进入新课教学。

三、激发兴趣

教师通过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奇闻、轶事、故事等作为一节课的开始,能活跃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甲苯”时可以通过讲如下故事来引入新课:1912年至1913年间,德国在国际市场上大量收购石油,很多国家的石油商争着要与德国交易,有的还尽量压低售价,但是德国却只购买婆罗洲石油,并急急忙忙运到德国本土去,由此看来,德国人必然是别有用心的了。德国人安的是什么心?令人奇怪的是揭开这个谜的并不是政治家,而是化学家。化学家在对婆罗洲的石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之后,马上警告世人说:“德国人准备发动战争了!”化学家凭什么依据破了这个谜,得出这样的结论?学好了新课,大家便会知道谜底了。这个小故事使学生对这一重大事件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带着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后得出结论,而这个结论也正好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四、直观导入

把直观教具作为问题的载体导入新课,既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又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盐类水解”一节时,教师引导学生分组作如下实验: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NaCl、NH4Cl、NaAc晶体,再分别加入少量蒸馏水,振荡使之溶解,用pH试纸测定各溶液的pH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NaAc溶液显碱性,NH4Cl溶液显酸性,NaCl溶液显中性。从组成上看,三种盐均不含有H+和OH-,但它们的水溶液却显示出不同的酸碱性,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急于想知道问题的原因时,教师点出课题:“盐类的水解”。

五、实验导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尤其是趣味实验导入新课,会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新课学习。在讲授“铁及其化合物”前,教师用三氯化铁溶液画一朵玫瑰花,晾干后玫瑰花呈淡黄色,上课时,教师用喷雾器将硫氰化钾溶液喷到玫瑰花上,黄玫瑰立刻魔术般地变成红玫瑰,在学生一片惊叹声中,教师板书“铁及其化合物”,开始新课教学。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当讲到铁的化合物检验方法时,学生恍然大悟,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六、情境导入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原有认识水平的局限或思维定势、直觉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形成一些不可靠的观念或判断。当他们原有的观念、判断同真实的、科学的结论发生矛盾时,强烈的心理反差必然会使他们产生惊奇感,并在惊奇中滋生疑问,激起思维的动机。例如,教师在复习铝的重要化合物时,通过演示实验,创设矛盾。同样是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铝溶液反应,滴加的顺序不同,产生的现象也不同。在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氯化铝溶液这一实验中,学生看到的现象是先产生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逐渐消失;在将氯化铝溶液逐滴滴入氢氧化纳溶液这一实验中,学生看到的现象是先无沉淀产生,后出现白色沉淀且不消失。同样的反应物,不同的实验顺序得到的实验结果却截然相反,造成了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使学生处于对这一问题想急于解决它但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却无法解决的一种心理状态,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角色”,积极思考,激起学生的探究欲,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绝对值教学的新课导入片断 第2篇

大堰中心校

张铁钢

(一)复习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数轴、相反数.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并标出表示-6,学生活动: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画.

点评:一节课这样开始似乎很平淡。但这却很直接:前一课时学习了相反数,绝对值的学习是以相反数为基础的,在学生动手画数轴的同时,把相反数的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也为绝对值概念的引入奠定了基础,这里老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自己练习.平淡中中透着实在,时间的金贵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二)导新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6与6是相反数,它们只有符号不同,它们什么相同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很难得出答案.

师: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距离是6个单位长度的点.

学生活动: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师:显然A点(表示6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6,B点(表示-6的点)到原点距离是6个单位长吗?

学生活动:产生疑问,讨论.

师:+6与-6虽然符号不同,但表示这两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相同的,都是6,我们把这个距离叫+6与-6的绝对值. [板书]

3、绝对值

点评:针对“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只有符号不同”提出问题:“它们什么相同呢?”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疑问,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但这时学生很难回答出此问题,这时教师注意引导再提出要求:“找到原点距离是6个单位长度的点”这时学生就有了一个攀登的台阶,自然而然地想到表示+6,-6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相同,从而引出了绝对值的概念,这样一环紧扣一环。

浅析物理教学的新课导入 第3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新课导入;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94

师院教师在物理教法的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大学生要走上初中教学的岗位,用理论中的提示法针对新课引入,对大学生进行了针对性的培训和讨论,帮助他们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所以教师把他们讨论得到的新课引入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结合一线物理教师的教学经验,把有代表性的新课导入方法进行展示,用以帮助大学生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尽快成为一线教师。同时,也想和初中物理教师商榷。

一、用电视录像导入新课

电视录像具有以下教学特点:电视具有声、行、色并茂的特点,可以直接表现自然界和实验室中各种各样的物理变化,可以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可以弥补课堂实地演示所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电视录像的应用要求恰当选题,要录像与实验教学的配合,同时注意与语言的配合。《熔化和凝固》这一節是热学中物态变化的第一节,也是学习物态变化的基础,所以这一节的新课引入利用多媒体,采用这个方法的好处在于:第一,课堂上做熔化和凝固实验时间不允许,第二,课堂上做实验时效果会不明显,大部分学生看不到,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利用多媒体中的录像,展示一个视频:在野外把金属锡用大铁锅熔化,倒入蚂蚁洞中,过一段时间后,把泥土挖开,一个整体的蚂蚁洞的形式就展现在眼前,那个景象特别震撼:可以看到:蚂蚁洞呈枣核形,每层分界特别明显,学生看到这个地方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感叹动物的生存能力,感叹大自然的奇妙。这样的新课引入不但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刺激,把学生带入神奇的大自然中,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探知新知识奥秘的方法。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二、利用学生做实验导入新课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为实验不但能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符合认识规律的环境,实验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实验是发展学生能力和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在学习光学的内容时,初中生对于几何光学的学习感觉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新课的导入尤为重要。在讲述光具座成像的内容时,新课的学习是这样导入的:先让学生在光具座上自己做实验,利用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找到一个像,无论是放大、缩小还是等大,或是正立、倒立都可以,然后各组同学进行交流,同学们就会发现:别的组找到的像和自己找到的像的性质不同,那么在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驱使下便会寻找别的像,这样就把放大、等大、缩小的实像以及虚像全都找到了,而且还是在自己活动探究下找到的。再把物距和像距记录下来,便把凸透镜成像完整地做了实验,效果非常好。

三、利用形象的语言进行导入

教法中对物理概念的教学指出了它的重要性,即物理概念是物理学习重要的基石,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关键,物理概念教学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

所以,在讲授惯性这个概念时采用了语言的形象描述进行新课的导入。上课时先讲个小笑话:公共汽车上人很多,司机一个急刹车,小伙子踩了漂亮姑娘的脚,漂亮姑娘一翻白眼张嘴就说:“德行”,小伙子迅速说“不是德行是惯性”,同学们哄堂大笑,从而用形象的语言把惯性这个概念导入。这样导入不但使学生感觉到概念的重要性,还形象、直接,更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入学习模式,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

四、利用演示实验导入新课

利用演示实验也可以导入新课,演示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实验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形式。它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手段,它能够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为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在运用演示实验教学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明显和直观,要安全可靠,要有启发性。

五、做好第一节物理课教学

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的第一节课,是整个物理学习的敲门砖,也是使学生喜欢学习物理的最好例子。所以,第一节课可以认为是所有新课引入的最重要的一节。这一节的演示实验必须做好,它能在学生整个物理学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简言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对学生可以说终身受益。

这一节备课时,教师精心选择了力、热、电、光各一个实验,集有趣、意外、形象、明显各因素于一身。如力学中选择把两个纸杯叠放在一起,对着上面纸杯水平吹气,发现上面的纸杯跳起,同学们发现惊呼,再让学生亲自上来试一下,还会出现这个现象,出乎意料。热学实验选择把刚刚沸腾的烧瓶中的水从酒精灯上拿开,烧瓶中的水停止沸腾,把烧瓶倒过来对着烧瓶底部浇上冷水,烧杯中的水再次沸腾,没有加热反倒沸腾了,为什么呢?引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电学中选择用柠檬做水果电池,把铜片、锌片插入柠檬中,铜片、锌片上面连有导线,连接在小灯泡上,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小灯泡发光了!接下来有胆大的学生可以把导线放在舌头上,让他说出感觉,想试验的同学非常踊跃。他们也用语言描述了舌头上有麻的感觉。光学中选择了正对的较大的两个平面镜,中部放一支笔,无数的笔在镜中出现了,有同学想试一下,自己走到两块镜子之间,发现也出现了无数个自己,整个班级都沸腾了。这四个力、热、电、光实验做完之后,对于整个物理课的导入,对于学生们物理课的学习兴趣都起到了不可预估的效果。这节课的重点在于演示实验操作是否成功,对于每个实验的现象用不着解释。

总之,笔者认为在物理教师的教学工作中,能有很多新课导入的方法提供给物理教师进行参考,可以使大家在教学备课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刍议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新课导入 第4篇

一、复习旧知, 做好铺垫, 自然导入

复习导入是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导人方法, 它是借用历史事件发生的逻辑联系, 通过把握两者之间知识的联结点, 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引出新知识, 在知识的引出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种导入的方法相对于其它方法, 略显平淡, 缺乏情趣, 但对于历史这一门时间性、连贯性较强的学科, 我们教师在新课教学中, 巧妙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 精心设计, 采用复习旧知来引入新课, 有利于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建立知识框架, 使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 把握历史概念的本质, 从而更全面, 更深刻的理解历史事件。如在教学“夏、商、周”知识时, 我采用历朝暴君的残暴统治, 在朝代的更替中进行衔接导人新课, 特别是桀的昏庸, 纣的残暴, 周厉王的专制, 最终毁灭了一代又一代的王朝, 也同时促使了新王朝的诞生。通过这样的旧知复习, 做到了前后衔接与照应, 又给学生一种过渡自然, 因果联系的感觉, 让学生在历史的更替中体会了万物发展的规律。

二、设置悬念, 激发兴趣, 巧妙导入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使人集中注意, 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在众多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非智力因素中, 兴趣是影响学生对新知探究的基础, 也是促进学生进入新知学习的先导。而激发学生历史课堂的兴趣, 一种有效的方法便是在新课教学之初, 通过给学生设置疑问, 让学生在悬念跌出的情境中产生新知探究的欲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数成功的课例证明, 课前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 给学生设置悬念, 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 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有关“五四”爱国运动的知识时, 我首先给学生讲述了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1919年4月底, 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失败的消息传来, 国人大哗, 群情激愤。5月4日, 北京各校爱国学生为抗议北洋军阀的卖国行径, 游行示威, 他们火烧赵家楼, 痛打章宗祥, 引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赵家楼的烈火也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然后我提出如下问题:“既然中国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胜国, 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还会被当作战败国而被瓜分”。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起来, 并努力开展深层探究, 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见, 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时, 通过给学生设置疑难, 能够有效的启迪学生的思维, 吸引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三、运用媒体, 播放影音, 趣味导入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该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 而对于阅历浅显、分析能力较低的初中学生而言, 平淡的叙述很难激起学生的注意力, 也很难将他们拉回历史事件发生的情境中, 而如果我们教师能借助某种手段引导学生, 将其置于事件发生的情境中, 让学生如临其境, 促使他们亲身感受, 便可极大的提高教学的效益。因此, 在新课伊始, 适当播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影片, 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再现“史实”, 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激发他们的情绪, 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了解。如在教学有关“帝国主义疯狂瓜分中国”的内容时, 我给学生播放电视剧《宋氏三姐妹》, 特别是孙中山拿了一幅画给宋耀如等人看时, 大家此时皆是愤怒万分。画面定格在这一瞬间, 此时, 我呈现问题:“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为什么会引起大家的愤慨?”学生短暂思考之后, 我告诉学生, 这是一幅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画, 是当时落后的中国任人宰割的见证, 它就是我们教材中的《时局图》, 从而引入新课教学。

四、总结规律, 把握脉络, 有效导入

历史学科, 很多事件发生, 其内在存在一定的联系。在新课导入中, 如果能够将各个史料之间的联系和线索找出来, 并且在课堂中适时放大, 必然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特别是历史知识一般都包含时间、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 因而将这几个要素讲述清楚, 才能把握历史教学的精髓。教师就可将这些要素演化为历史的基本线索, 并通过这些线索将相关知识串联, 从而导入新课。如通过以时间的发展为线, 列出事件发生的顺序;以历史事件作为线索, 在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 把握每一时代的兴衰起落等。因此, 在新课导入时如果能够将各个知识之间的联系加以总结, 把握知识的脉络, 在新课导入时信手拈来, 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 而且更有助于学生自然过渡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论语文教学中的新课导入教育论文 第5篇

万事开头难,不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教学中,新课导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一篇课文上得是否成功,导入新课如何是关键。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始先叫座。通过各种形式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开始几分钟就把学生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中去,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对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求知欲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导入)呢?现在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体会做如下归纳:

一、身体语言暗示法

身体语言暗示法,即以自身形象的外在变化反映课文的题目和内容,以此导入新课。心理学家认为,不断变化或突然变化的事物,最能引起注意。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心理特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

例如:讲授《孔乙己》时,笔者特意穿了一件平时很少穿的职业装,刚一走进教室,同学们马上发现了这一变化,并投来异样的目光,就趁机设疑:我们每个人穿衣服时,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今天老师的衣服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顿时“炸开了锅”,过了两分钟,笔者要求他们停下,接着说道: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有一位落魄的老书生,始终穿着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他为什么不肯脱下呢?你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板书课题:《孔乙己》)

这样自然引出话题,使学生在惊奇、悬念中很容易进入求知状态,带着好奇心去学习,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游戏激励法

游戏激励法,即巧设既反映课文主旨又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游戏,巧妙地引出课题。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要合理设计问题,把枯燥的知识化为具有强烈刺激性与趣味性的语言文字游戏,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兴奋中不断探索学习的自觉性。

三、举例推广法

举例推广法即选取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例子,将学生的思维紧紧抓住,并由此推开,进行教学。根据举例内容可分为以下五种导入方式:

1.说明写作背景

通过向学生介绍作者经历、写作的社会背景或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导入新课,便于理解文章。例如《白杨礼赞》的导入,就从矛盾写作的背景开始。

2.故事导入

讲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童话故事、科幻故事。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新角色”。例如《黔之驴》的导入,先讲一个关于驴子的故事,然后进入新课。

3.趣味导入

趣味知识涉及面广泛,包括幽默、趣谈、生活小常识、神奇见闻等,以此导入新课,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导入新课《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时,先列举出海洋中丰富的资源。

4.名言导入

教师收集名言并适当运用,为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提供了便利条件。例如: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出新课《巴东三峡》。

5.诗词导入

运用诗词导入新课,为课堂教学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例如:在新课《春》的导入时,笔者和学生共同朗诵了杜甫的《春夜喜雨》。

四、直观模式导入法

直观模式导入法,即通过采用实物观察或电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视听能力和分析能力。

根据教具的差异,导入方式可划分为两类:

1.直接感知导入

出示实物、模型、标本等实体数具,使学生具有新鲜感,吸引学生。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导入,先拿出几种不同的花,其中红花最显眼,让学生一下子就被红色吸引了,并在心中产生疑问:红花为什么这样红呢?

2.媒体传播导入

使用卡片、挂图、幻灯、投影、电视、录像、录音等教学手段导入新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例如《苏州园林》,先在屏幕上显示苏州的各处园林,让学生一下子进入新课的境界。

五、启发思维导入法

启发思维导入法,即通过设置能够与课文内容巧妙联系起来的问题,在学生思考、分析、解疑的过程中进行敏捷思维、扩展思维的训练。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青年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设疑是启发思考的好方法,根据设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1.顺承式提问导入法

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提问,顺势导入新课。具体可分为复习性提问导入方式和发挥性提问导入方式,(1)复习性提问导入方式

它是针对前课内容提问,为新课作铺垫,使其成为旧课与新课之间的桥梁。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首先提问: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小石潭记》,看到了柳宗元笔下的石底小潭很美,现在,大家想去看看苏轼眼中的亭下月色吗?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2)发挥性提问导入方式

提出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通过学生自身的观点与作者所持态度的相似或不同相比较,引出新课。例如:在新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引入时,先问:现在竞争激烈,同学们认为应该怎样面对现实?是得过且过呢,还是居安思危?请看孟子告诉我们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扩散思维导入法

通过提出具有趣味性、猜测性、不确定性的问题,使学生在幽远的意境里利用想象进行解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具体分为判断猜测性问题导入方式和畅想性问题导入方式。

启发性思维教学要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质疑开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实践证明,设疑是思维的“启发剂”,它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迷宫的钥匙。教师要注意设疑置疑,让学生在问题面前探索思悟,使学生拓宽思维领域,实现知识迁移。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式多种多样,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实事求是,精心设计,灵活掌握,都有共同的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礼物来接受。”

参考文献:

浅谈物理课堂教学的新课导入 第6篇

一、以旧引新

通过复习旧知识,提出新问题,是最常见的导入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从而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增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信心,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电磁感应”时,可先复习“磁场”的概念,“磁场的产生”即“电生磁”的事例,然后提出问题:“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磁能否生电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入本节课题:“电磁感应现象”。

二、故事导入

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或现代故事、趣闻等,不仅能使讲课生动具体,还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在讲“机械运动”时,可以讲这样一个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由此引入本节课题。

三、实验导入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来导入新课,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使课堂教学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学生开始学习的心理特征是好奇、好看,要求解惑的心情急迫,做有趣的实验可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之学习目的明确,学习主动。

如在学习“平抛物体的运动”之前,用平抛演示仪做演示,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当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时,A、B球分别做什么运动?A、B球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是否同时落地?——在学生新奇、激动、求知的情感中引入新课。

四、常识导入

物理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一门科学,上课时,教师针对所讲的内容,提出一些与其相关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知的问题,让同学思考,并试着解释原因,让学生感到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老师所提的这些问题,必须是学生似曾相识,但欲言而又不能的,这样才能达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刺激求知欲的目的。

如讲光的折射一节时,老师可以讲述渔民叉鱼的经验;讲蒸发时可以提问:为什么游泳后从水中爬上岸会感到冷。对于这些知识,学生都比较熟悉,但不明白其中的原因,老师一提,就点燃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五、史话激趣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有许多有意、无意地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引发事故或传说,通过讲述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达到“新课引入”的目的。

如在讲《共振》时,可以通过下面的故事引入:1906年的一天,一支沙皇俄国的军队迈着整齐的步伐,通过彼得堡封塔上和爱纪毕特桥,突然桥身断裂,造成桥毁人亡的悲剧,事后调查表明,桥本身相当坚固,军队的总重量也不会把桥压垮,那么,大桥究竟是如何断裂的呢?原来是共振造成的。那么什么是共振?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就知道了。

六、趣味引入

某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趣味的事例和惊奇的故事作为引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较好的学习环境,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上“惯性”时,可以讲下面的故事:北京有个学生,曾经提出一个到新疆旅行的方法,选一个无风的日子,在北京乘坐气球离开地面升入高空,由于地球从西向东转,他在高空看着下面大地向东移动,等到地球把新疆转到脚下,马上下降就到了新疆。试问,他的想法有没有可能实现?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知道他有没有可能实现了。

七、诗词激趣

诗词是历代文人广泛涉猎自然,观察自然和社会的产物,在物理教学中,恰当地引入诗词进行教学,便于设置悬念,创设物理情景,开阔视野,集中学生注意力,在诗情画意中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进而使学生去掉对物理课学习的畏难情绪,使学习物理的兴趣空前高涨。

如在讲“机械运动”时,首先引入诗句“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月亮走,我也走”及梁元常的“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然后提问学生这些诗词包含什么物理含义。在讲重力时,可引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俗语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对启发学生思维,调节学生情绪,加深学生记忆,陶冶学生情操,起着积极作用。

刍议中学数学教学的新课直观导入 第7篇

一、新课直观导入的再认识

直观导入是教师在教学时, 运用有关直观手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 感知对象, 形成鲜明表象, 为正确而深刻地理解教材打下基础的一种技能.这一导入技能是由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点决定的, 反映了学生思维由具体到抽象发展的特点, 为学生理解教材创造了条件.

二、中学数学教学中新课直观导入法的实施途径

1.电教导入, 感受数学

在教学中, 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比语言往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例如, 在认识椭圆的特征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 让学生看到的是自行车、汽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 接着再将它们的轮子换成正方形、三角形等形状, 学生哈哈大笑.教师又通过多媒体换成椭圆形的, 同学们都说:也不行, 没法坐.教师接着说:“为什么圆的轮子就行, 而椭圆的不行呢?”短短一句话, 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兴趣达到高潮, 寻求知识的兴趣空前高涨, 这时, 教师再讲新课, 效果很好.

多媒体导入中通过音乐导入, 有时候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如讲授“双曲线”这一课时, 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 启动思维, 同时为分散教学难点, 笔者先播放了一首《悲伤双曲线》, 歌词是:“如果我是双曲线, 你就是那渐近线;如果我是反比例函数, 你就是那坐标轴.虽然我们有缘, 能够生在同一个平面, 然而我们又无缘, 漫漫长路无交点, 为何看不见?等式成立要条件.难道正如书上说的, 无限接近不能达到……”通过这首歌对比较抽象、陌生的双曲线有了初步认识.这样的导入, 不但突破了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函数性质, 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联系实际, 触摸数学

数学中所学的知识, 不少都能直接用于实际当中, 如果在教学中能以实际应用引入新课, 势必能吸引学生, 使学生精力集中、兴趣盎然.使学生感到数学处处有, 人类社会离不开数学, 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 在讲排列和组合应用时, 以学生参加竞赛为背景, 举了这样一个例子:A, B, C, D, E五名学生参加数学竞赛, 决出了第一名到第五名的名次.A, B两名参赛者去询问成绩, 回答者对A说:“很遗憾你和B都没有拿到冠军.”对B说:“你当然不是最差的.”从这回答分析, 名次排列共可能有种不同情况.创设这些生活实际的例子, 既使学生好奇, 又使他们感觉到数学知识的用处, 往往起到理想的效果.通过这样的例子说明数学不是抽象的, 而是实实在在的, 看得见摸得着的.

3.故事激趣, 趣味导入

故事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时教师若能恰当地把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作为新课的导言, 无疑能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如在“逻辑联结词”一课中, 教师采用如下故事:歌德是18世纪德国的一位文艺大师, 一天, 他与一位文艺批评家“狭路相逢”, 这位批评家生性古怪, 遇到歌德走来, 故意卖弄聪明大声说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面对如此尴尬局面, 但见歌德笑容可掬, 谦恭闪让, 并有礼貌地回答道:“呵呵, 我可恰恰相反.”结果故作聪明的批评家, 反倒讨个没趣.在这个故事里, 批评家用他的语言和行动说明了: (1) 我不给傻子让路; (2) 你歌德是傻子; (3) 我不给你让路.而歌德用语言和行动反击: (1) 我给傻子让路; (2) 你批评家是傻子; (3) 我给你让路.他们都运用了逻辑知识, 那么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简易逻辑”.

4.操作演示, 化静为动

这是说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模型或操作演示,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从观察中提出问题, 创设研究问题情境的导入方法.本人在讲授“椭圆”这个内容时, 我就发给每一桌同学两张纸、两颗图钉及一段绳子, 在他们预习过程中, 通过两个同学的合作, 作出几个椭圆图形, 在作图过程中, 让他们观察出椭圆的特点, 并提问个别同学来进行总结.由于每名同学都需要动手作图, 课堂氛围显得非常活跃, 而且学生能自主的学习知识, 使得整堂课下来还是比较成功的.

5.运用游戏, 反客为主

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在课前充分利用教材内容, 精心设计一系列知识性、趣味性强的游戏, 从游戏导入, 使学生边玩游戏边学习, 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接受新知识, 达到玩与学相结合的目的.例如, 在教学概率时, 可以做个游戏:老师拿出一副写着学生名字的扑克牌, 以抽签的方式请同学上台进行摸球游戏.几名男生被请到前面, 老师拿出4个黄色乒乓球和4个白色乒乓球放在一只封闭的盒子里, 并将盒子放在讲台上.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 老师表示谁摸到黄球, 就把黄球送给谁.几名男生依次开始摸球, 第一个——白球, 第二个——白球, 第三个——白球, 这一切在大屏幕展示着, 学生的心提到嗓子眼, 他们在想, 下面的同学是否可能摸到黄球?这时教师设问:摸到黄球的机会应该是多少呢?学生沉思.教师紧接着再问:如果盒子中装的球变成5个黄球, 3个白球, 那么摸到黄球的机会是多少呢?进一步, 盒子中装的球变成6个黄球, 2个白球呢?此时, 学生的情绪高涨, 学习的热情达到了高潮.教师抓住时机说:同学们, 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类游戏中摸到黄球的机会究竟是多少.由此引入新课.这样的导入, 把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起来了, 学生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从而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 在数学新课的教学中, 精心设计其导入过程至关重要.但不管选用什么方法导入, 都要围绕本节课的目标进行, 进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中学数学教学中导入新课直观方法应遵循的原则

1.形象性原则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一般是依靠形象、色彩和触觉的.”因此儿童往往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直观导入正是顺应了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 通过一个个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 可见可闻, 产生真切感.

这种形象可以是视觉形象, 也可以是听觉形象, 或其他感官形象.导入不仅可以借助传统的教具模型, 也可用图像、音乐等多媒体来导入新课.比如在讲解立体几何过程中, 让学生直接看课本中的直观图还是比较困难, 我们可以先拿出正方体、长方体、棱锥、球等模型出来, 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图形的形状.总之,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眼、口、耳、手、脑, 这种形象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也使课堂导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解说性原则

教师在展示直观教具时, 要适当地加以必要的说明, 告诉学生观察什么, 注意什么, 同时, 还应提出一系列问题,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必须进行观察的事物上去, 抓住最本质的问题, 作出明确的结论.

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内容的选择生活化和趣味化.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 学生学习的自觉程度就越高.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及其数学思想, 关键是在于我们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去引入, 在学生观察教具的方向错误时, 教师可以用语言来指导, 从而使学生能自己得出结论.例如,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节内容时, 教师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 我姓什么?姓“王”, 你们谁能又快又好地剪出这个“王”字?这个“王”字有什么特征?先让学生动手剪一剪, 试一试, 想一想, 谈一谈, 然后再出示“北京故宫图”“飞机”“中国结”“脸谱”等图形, 让他们找找这些图形有何共同特点, 从而引入课题——轴对称图形.

3.新颖性原则

平时我们教学中的图片、插图, 大部分离学生比较遥远或者比较陌生.如果偶尔碰到学生身边的材料, 学生会有一种亲热感, 学习积极性会大增.

因而我在教学“椭圆”这一课时, 由于正值我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 而飞船在太空中划出美丽的椭圆轨迹留给我们很深的印象, 我就借这一段视频引出了椭圆的形状, 同学们在为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感到自豪的同时, 飞船所行驶的椭圆轨迹也深深印在了他们的脑海中.

四、结 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而, 教师传授知识、技能,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 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在数学教学时, 利用新课导入的直观方法, 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投入到学习中来, 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 为后面的新课理解打下基础,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明.初中数学教学中电教媒体导入新课的艺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7) .

[2]任义红.中小学数学新课导入常用方法浅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7) .

[3]杨裕前, 董林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

[4]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曹波.刍议中学数学课堂的新课导入[J].考试周刊, 2011 (3) .

[6]周冠生.新编文艺心理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

浅谈技校电子专业教学的新课导入 第8篇

一、直接导入法

所谓直接导入法, 也叫开门见山法, 即教师直接向学生说明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开门见山, 直接了当, 将学生的思绪一下子就带入到未曾接触的世界中, 学生直接就看到将要学习的知识, 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 快速投入到学习的状态中, 积极思考, 努力学习, 既节省了课堂时间, 又能直入主题, 取得相当不错的教学效果。比如, 在学习“半导体三极管及其模型”时, 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说明: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半导体三极管及其模型, 三极管的伏安特性、三极管的主要参数、三极管电路模型、三极管电路分析方法是需要同学们掌握的内容, 下面就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这样的课堂导入, 直接明了地切入知识点讲述, 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也能阐明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知识, 有利于学生突破重点难点问题。

二、复习旧知导入法

古语云:“温故而知新。”在课堂导入时, 教师可以利用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引入新知的学习, 让学生在思想上有一个递进的过渡过程。这是目前教师比较常用的一种课堂导入方法, 在利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时, 教师要注意找准旧知, 有的放矢, 有针对性地复习旧知识, 突出问题的本质, 让学生看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积极思考, 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而且让学生看到新内容是旧知识的深入和提高, 在学生的思想上新旧知识自然衔接起来, 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把握知识的结构, 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反馈放大器”时, 鉴于学生已经学过其中两种反馈类型的电路, 就可以利用复习旧知的方法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对上节课的复习, 在复习中提出问题, 如果进行这样的改变, 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又将怎样分析, 由此自然地引出将要学习的新的反馈类型。这样的导入, 使学生利用已学习的知识主动地切入到新知识的学习,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也有利于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把握知识。

三、创设情境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情绪,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教学质量。所以, 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 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情境导入法就是一种调动学生全身感官感受、使学生积极投身学习的新课导入方法。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教学情境, 或是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个小故事, 或是讲一个笑话, 或是进行一些趣味性十足的竞赛活动, 等等, 让学生将自己完全放到情境中去体验, 去感受, 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使学生的精神状态为之一振, 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 生动活泼地学习, 寓教于乐, 自然兴致高昂, 从而取得不错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学习“串联电路特性分析”时, 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同一排的同学站起来、手拉手连接起来, 如果每个同学是一个小电阻, 那这样按顺序串接起来就是串联电路。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激发出来了, 在实际的情境中, 学生有了比较直接的感官认识,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提问导入法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古语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青少年学生年龄小, 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比较关注新鲜事物, 所以, 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 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 让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在层层递进的深思中步入新授知识的殿堂。提问导入法通过问题引出新知识, 明确了学习目标, 刺激了学生求知的渴望, 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逻辑性。比如学习“电功和电功率”时, 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都知道, 在宿舍不能使用大功率的用电器, 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定呢?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宿舍中的用电问题?我们宿舍一个月用多少电, 交多少电费?由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着手, 接连的几个问题开启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开始思考他们平时没有注意的问题, 在思考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具有较强的指向性。

五、实验导入法

实验导入法是指通过实验的方式导入新课的办法, 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新课导入方式。技工学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 不喜欢理论学习, 更喜欢动手操作、动手实验, 所以, 教师要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引进试验教学, 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在新课开始之前, 教师可以精心设置演示实验或者学生实验, 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观察中去发现问题, 从而引出课题的学习。这样的导入方式, 往往可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学习“电子技术基础第一章”时, 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 学生就会感觉只是比较深奥, 难以掌握, 从而留下心理阴影, 形成心理障碍;但是如果教师做一个PN结单向导电性实验, 并让学生进行思考, 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教师的讲解, 并对新课产生兴趣, 从心理上愿意学习, 也将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

六、生活实践导入法

所谓的生活实践导入法就是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实践中出现的有关的电子现象加以分析, 或者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 从而引入新课的学习, 这样的导入, 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电子课程的实用性, 学以致用, 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比如学习“电热转换器件的工作原理”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家里收集一些电热器件带到课堂上来,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 从而找到各种电热器件都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这些器件内部哪些部分具有共性。通过这样的导入学习, 学生对电子课程的学习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也使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课导入 第9篇

关键词:直接导入法,忆旧导入法份,类比导入法,设疑导入法,趣味导入法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先导,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情感、启迪智慧、诱发思维呢? 我们要紧紧抓住新课导入这一环节, 教师从实际出发的精心安排的新课导入,可以为新课创设教学意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按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 思索,可以为新课的教学需要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动态,可以为新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埋设教学措施的引线,成为新课启发教学的先导. 下面谈一谈我们根据数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在高中数学新课导入中的几种尝试.

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又叫“开门见山”导入法,我们谈话写文章习惯于“开门见山”,这样主体突出,论点鲜明. 当一些新授的数学知识难以借助旧知识引入时,可开门见山的点出课题,立即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二面角”的内容时,可这样引入: “两条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我们已经掌握了它们的度量方法,那么两个平面所成的角怎样度量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二面角和它的平面角! ”( 板书课题) ,这样导入,直截了当,促使学生迅速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索追求中. 再如,讲“用单位圆中的线段表示三角函数值”一节时,可作如下开篇“前面我们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每种三角函数的数值都是用两条线段的比值来定义的,这是我们在应用中带来诸多不便,如果变成一条线段,那么应用起来就会方便得多,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问题———用单位圆中的线段表示三角函数值”,这样引入课题,不仅明确了这堂课的主题,而且说明了产生这堂课的背景.

二、忆旧导入法

当新旧知识联系较紧密时,用回忆旧知识来自然的导入新课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导入新课,既可以复习巩固旧知识,又可把新知识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地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从而有利于用知识的联系来启发思维,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 讲三角函数的二倍角公式时,可以在复习回忆两角和公式的基础上顺利的导入,将半角公式可以在复习回忆二倍角公式基础上顺利导入. 讲半角公式可以在复习回忆二倍角公式的基础上顺利导入.

三、类比导入法

有些课题内容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类似时,可运用类比法提出新课内容,促使知识的迁移,比旧出新,自然过渡. 例: 讲指数、对数不等式的解法时,可类比指数和对数方程的解法提出课题. 有针对性的选择某个知识点进行类比,可以将“已知”和“未知”自然的连接起来,温故而成为知新的基石,课堂教学可望收到满意的效果.

四、设疑导入法

教师对某些内容故意制造疑团而成为悬念,提出一些必须学习了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 例: 讲《余弦定理》时,可如下设置: 我们都熟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满足勾股定理: c2= a2+ b2,那么非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怎样呢? 锐角三角形的三边是否有c2= a2+ b2- x? 钝角三角形中钝角的对边是否满足关系c2= a2+ b2+ x? 假若有以上关系,那么x = ? 教师从这个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设疑” 引入了对余弦定理的推证. 再如: 讲立体几何《球冠》一节时,教师可如下设疑: 由三个平行平面截一个球恰好把球的一条直径截成四等分,试问截得球面的四部分面积大小如何? 教师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观察议论,同学们一般猜测两头面积较小,中间的两“圈”面积较大. 教师这时却肯定的说: “这四部分面积时一样的,都是球面积的1 /4! ”又说: “这难道可能吗? 两头看起来确实好像小,中间的圈要大, 可是它们的面积相等却是事实! 让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 球冠. ”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同学们自己就可以解开它们的面积为什么相等的迷. 学生带着这个疑团来学习新课, 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这个结论也将使学生经久不忘.

如何处理教材,如何设置疑点,是教学艺术的表现,良好的设疑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更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

六、趣味导入法

在讲《数学归纳法》一节时,由于许多学生对一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经过数学归纳法的步骤证明后是正确的不太理解,在新课开始时可讲游戏: 玩“多米诺”骨牌. 玩此游戏的原则主要有两条: ( 1) 排此骨牌的规则: 前一块牌倒下, 保证后一块牌一定倒下; ( 2) 打倒第一块. 讲完这两条规则后问学生: “经过这两个步骤后,结果怎样?”学生很快回答: “所有的骨牌都倒下了. ”由此游戏引出数学归纳法的定义.

总之,新课导入的环节是新课教学的先导,设计巧妙的新课导入,能够有效的为新课组织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的学习上来,而数学教学中的新课导入法是灵活多样的,平时在教学实践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恰当的导入法,有时可把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王子兴.数学方法论[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生物教学的新课导入 第10篇

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 谈谈在职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从复习旧课导入

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由已知到未知、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新课导入方法。

复习旧课一般都用提问的方式进行。例如, 讲授职高《法律基础知识》课中“犯罪与刑罚”的时候, 可先提问上一节课违法行为的有关问题:什么是违法行为?它分为哪几类?什么叫一般违法行为?然后, 教师可直接进行新课的导入:刑事违法行为相对于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这两种一般违法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严重的违法行为, 它又称为犯罪。本节课我们就学习犯罪以及犯罪所应受的处罚——刑罚。

从旧知识的基础上导入新知识, 并不一定拘泥于上一节课刚学过的知识, 还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更早以前学过的知识, 也包括政治科以外的其他学科或其他方面学过的知识。

例如:在讲授职高《法律基础知识》课中“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新课之前, 可先提问上一课宪法、婚姻法和上学期所学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庭保障未成年子女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的相关规定。然后进行新课的导入:从上述法规我们可以看到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利是有法律保障的, 而在我国除了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以外, 社会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 总之, 所有的公民都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他们一方面在享有国家法律赋予的受教育权利的同时, 还必须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就是要求我们学习我国公民是如何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如何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的。

这样从旧知识的基础引入新知识, 也就是在新旧知识之间架上了桥梁, 达到了知识系统化的目的, 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但是提问已学过的有关知识时, 问题必须不太难, 否则为了回忆旧知识, 耗时过多, 就会直接影响新课的讲授。

二、从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介绍内容概要导入

这种新课导入的方法, 就是教师走上讲台, 开宗明义。第一件事就是向学生明确本节课或本课书的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和内容概要。

这样的导入方法有它一定的好处, 学生听了教师的新课导入以后, 对学习的目标能做到心中有数, 从而加强了学习的目的性, 有更多的思想准备来迎接新课程。不过, 这种做法对年龄较小的职高生来说, 可能过于严肃。对于好奇心强于任务观念的青少年来说, 恐怕不算是好的选择。但是, 有一些课文内容头绪较多, 概念较陌生, 学习难度较大, 对刚开始正式接触职业高中学习思想政治并缺乏学习方法的职高新生来说, 在新课导入时教师不妨明确交待目标要求, 或介绍一下内容概要, 这也能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

例如, 上职高《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中“就业的心理准备”, 不妨简明扼要地将这课书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概要告诉学生, 从而逐步让职高新生掌握这一科的学习方法。

又如, 讲授职高《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中“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初级阶段”这节课时, 由于整节课学习内容多, 学习难度大, 且学习内容较重要, 所以在新课导入的时候有必要将这节课的知识结构用概要或纲要等形式来帮助学生进行明确和梳理, 以便于学生对整节课知识内容的学习和掌握。

三、从学生熟知的事物导入

例如, 为了提高职高新生对政治这个学科和职高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教学总体内容的学习兴趣, 我结合职高生中常出现的心理问题, 以及他们以前曾经历过或见识过的一些事件, 向学生列出了三个简短的事例:

1、某职中的一位女生, 有一次参加用人单位的面试失败, 经

不起挫折, 回到家中, 父母只是委婉地说了她两句, 她就受不了, 甚至想走上绝路。

2、职高学生乐乐特别想买一条牛仔裤, 因为班上的哥们大都穿上了, 特帅。

可他妈妈硬是不让买, 于是他以不上学来与妈妈讲条件。

3、小李在初中时学习成绩还不错, 到了职高, 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 成绩一再退步。

对老师和家长的一些批评和帮助, 不虚心听取, 反认为教师、家长嫌弃他, 常自责, 骂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 从此无心学习。

在导入时我要求学生阅读材料, 分析材料中所提到的三位学生各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特征。由于这三个材料中所涉及的内容学生都熟悉, 因而他们在阅读完材料后, 基本上能很快地回答出来。然后我就向学生指出:这三位学生所表现出的思想问题, 就是当今职高生中常出现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是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的;作为职高学生通过学习《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 就可以认识到我们“人”是有哪些良好心理品质和不良心理现象的, 并且我们是可以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和纠正不良心理现象的。为今后就业踏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我们在具体认识这些问题之前, 首先学习关于心理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及学习这门课程的一些好方法, 从而就导入了新课。

四、从提出问题, 设置悬念导入

为了引导学生更快进入新课的意境, 为了激发学生对探求新知识的极大兴趣, 教师可以在讲授新课前提出几个问题, 设置悬念, 作为新课的开场。

如新授《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中“职业选择的竞争意识”, 我首先结合课文的知识要点和当前的就业形势, 向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要认清就业形势, 增强竞争就业的意识?

为什么我们要形成“先求生存, 再谋发展”的就业观?

这两个问题都是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急需解答的, 在新课导入的时候提出这两个问题, 就给学生造成了悬念, 勾起了急于探明真相的强烈欲望, 从而带出了整节课的学习。

五、运用一些生动的形式导入

运用学生小品表演、诗歌朗颂、播放音乐或演示图像资料等活动的形式进行新课导入。

如讲职高《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中“面试的技巧”, 我先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主试人和应试者等角色, 表演常见的面试的种类和程序。我结合个别学生对小品的认识、小品所反映出的中心思想和本课的知识内容进行整课书的新课导入。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新课导入技巧 第11篇

巧妙的课堂导入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重要环节,可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其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效率。作为英语教师,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唤醒和鼓励学生们的求知欲望,事半功倍地导入新课呢?

一 生活化导入法

英语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关注的话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能力。生活化的导入,可以是学生课余生活中喜爱的活动或人物,比如电脑游戏、足球、动漫、滑板、明星等,利用学生生活本身就十分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生活化的导入,还可以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社会现象、生活习惯或生活细节。

二 情境导入法

根据青少年活泼好动、模仿力强、听觉灵敏等特点,在新课开始前设计一种情境来引入新课,能使学生把看到的与听到的英语直接联系起来,既形象、具体、生动,真实感又强。

如在 B4 Module6 Unit1时,我事先安排一个学生(Tom)用绑带把手臂吊住,并且离开教室,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假装去学校医务室。这时我问学生:“Do you know where Tom is?Where has he gone?When will he come back?”并把“Where has he gone?”写在黑板上。等我问完后他出现在教室门口,这时我又问学生:“Where has he been?”他回答:“I have been to the hospital.”到这里,学生都能明白“have gone to”和“have been to”的区别。于是我又问他:“What happened?When did it happen?”并顺势引入了新课。

三 自由交谈导入法

即利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和学生进行自由交流,或顺着值日生的Daily Report/Free Talk进行交谈。这种方法过渡自然,能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加深对新课的印象。此法多用于中、高年级,因为学生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听得懂,答得出。如在教过去进行时这一新内容时,在值日生作了Report后,我随意地问道:“What are you doing now?”学生回答:“I'm giving a daily report.”我又问:“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is time yesterday?”为了引起学生注意,我又重复了两次,学生很容易地答道:“I was having a math lesson at this time yesterday.”我把这句话板书并在was having a lesson下划上横线,接着问:“What were you doing at ten yesterday morning/at 12 yesterday morning?”学生很容易理解。随后,让全班的同桌学生组对,用过去进行时谈论昨天的活动,进行巩固性练习。这样引入,学生兴趣很浓。

四 利用发散思维导入法

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环境——学校、家庭、社会,选择他们熟悉的环境设疑,能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并使他们有话可说。如教学初三 Unit 5“The accident”Lesson 18时,我们学校门口刚修好了一条很平整的公路,但事故比以前多了。我就以这条公路设疑:“What's outside our school gate?”学生回答:“A road.”我说:“It's a new road, but it's not wide enough.Do you think it is a good deed?”学生们立刻来了兴致,展开联想,各抒己见。在各位同学兴致盎然的时候,教师立刻导入新课:If drivers drive too fast, it's very dangerous. There may be an accident.这样,很自然地就导入了新内容。

五 多媒体导入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入,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多媒体导入新课也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多媒体导入是指用课件、录像、投影等电教媒体给学生提供逼真的画面,栩栩如生。

例如在 B6 Module4 Unit2 《The Life of Albert Einstein》时,先播放一段杨振宁教授和爱因斯坦在美国一所大学的录像,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充分渲染了课堂气氛,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我利用当时的气氛,再简单地介绍了有关爱因斯坦的一些情况,就很自然地开始了本课的学习。

浅谈高中数学的新课导入法 第12篇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必须精心备课, 设计有效的新课导入, 做好“开头难”,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有效的新课导入能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可以说, 新课导入的有效与否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能够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 能够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温故知新, 高效导入

为了实现高效学习,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温故知新, 这样才真正的实现“可以为师矣”。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新旧知识之间必然存在联系。教师要从温故的角度进行导入, 引导学生知新。这样能够有效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 能够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做好旧知识的复习, 同时与新知识 (新课内容) 进行联系, 引导学生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点, 并围绕新课主题进行设问, 这样就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再进行点题来导入新课, 这样的新课导入更为高效, 也更为实效。如, 我在讲双曲线时, 先去复习椭圆的定义, 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我这样导入新课:如果把椭圆定义中的到两个定点的距离和改成距离差, 这时的动点p点的轨迹会是什么图形呢, 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和总结。这样就很自然的由椭圆引进双曲线的学习, 方便学生对双曲线定义的理解, 这样还能够分析、汇总旧知识和新知识的异同, 方便学生对这些进行对比, 进而形成系统性, 方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也方便学生的掌握和应用。

再如, 我在教学《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时, 就用到了温故知新的新课导入方式。因为本课之前所学的“连续函数的零点存在定理”为确定方程解所在区间为依据, 从求方程近似解这个侧面来体现“方程与函数的关系”, 同时, 在“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步骤”中渗透了算法的思想, 同学们有了上一节课的基础, 对函数的零点具备基本的认识。所以,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今天我们通过演示李咏主持的‘幸运52’, 猜商品价格高低的游戏来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 大家回顾游戏中的“高了”、“低了”的含义是什么?讨论如何才能更快的猜中商品的预定价格?这里体现的什么思想?具体来说是什么定理?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或是解答?”我通过“问题”和游戏的设置来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引入, 点出今天所学的课题。并且有前面游戏作为伏笔, 学生能够得出“连续函数零点存在定理”是判断方程的根所在区间的依据, 能运用游戏经验得出缩小区间的想法等。这样的课堂导入体现出来趣味性, 也体现出了高效性。

二、联系生活, 情境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也可以联系生活, 创设学习情境。这样的导入法能够使学生如临其境, 生动形象, 导入效果和学习效果显著。在创设生活化导入情境时, 教师必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联系本课教学内容, 依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和学业水平等, 只有应用到学生耳熟能详的典例, 才能引导学生入境, 否则无从下手。此外, 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才会围绕情境和具体问题深入思考, 领会问题的本质, 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这样的情境创设和课堂导入才更能发挥实效。如, 我在教学“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 创设如下情景: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能顶上吗?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 三个臭皮匠能解出问题的概率分别为0.5、0.45、0.4, 三个臭皮匠和诸葛亮谁胜的可能性大?请同学们帮忙做一回裁判。要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需要今天要学的知识, 这样顺势导入新课, 妙趣横生, 激起学生兴趣, 使学生乐于接受新知识, 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按教师的要求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思索。教师在课堂前就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 提出疑问, 让他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无疑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同时, 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再如, 我在教学《对数的概念》时, 我这样创设情境: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 万世不竭。

(1) 取5次, 还有多长?

(2) 取多少次, 还有0.125尺?

分析:

除了上述述两两种种方方法法以以外外, , 还还可可以以依依据据课课题题教教学学内内容容和和学生的学情来选择设疑导入法、类比导入法、直接导入法、练习导入法等, 这样都能在上课伊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

结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有效的新课导入, 能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 能让学生融入教学情境和学习氛围, 能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有效性, 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个重要的环节, 也是必需的环节——新课导入。有效的新课导入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能够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双向交流等, 最终提升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新课导入,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庆彪.导入设计就在“灯火阑珊处”.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1 (7) .

[2]杨峰梅.例谈数学课的导入.教材教法.

[3]盛丽.漫谈导入新课的技巧.教法研究, 28-29.

上一篇:创新组合下一篇:计算机财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