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组织范文

2024-07-09

体验组织范文(精选6篇)

体验组织 第1篇

一、引导学生体验数学历史,在心动中激发求知兴趣

数学历史是研究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主要对象包括:重大数学成果、重大数学事件和重要数学人物,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数学的发展史,可以让单纯的数学知识变得丰富,会使得抽象的数学变得具体,让呆板的数学变得生动。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历史的介绍,能给数学课堂增添文化气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深深地吸引到课堂中。

例如,在《等差数列求和》一课中,教师提问:“1+2+3+…+100=?”多数学生准确地回答:(1+100)+(2+99)+…+(50+51)=101×50=5050。教师顺势引出:“看来同学们的数学思考能力很强!两百多年前,著名数学家高斯,当时采用和你们一样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数学王子——高斯。”通过对高斯的了解,学生更加钦佩他的精神和才华,感叹古人的数学智慧,产生了对数学的共鸣感、亲切感。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体验到一种莫大的激动和鼓舞。加入数学历史的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局的完整认识,而且增强了探索数学的好奇心。

二、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在灵动中理解数学知识

建构理论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习者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如何帮助高中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呢?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源、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激发数学灵感,发现数学问题,理解和掌握数学规律。

例如,男女同学比身高这道题,教师判断:“我们班的男同学比女同学个子都高。”然后,教师问学生用什么方法验证教师的判断是否正确。学生进行讨论,经教师引导得到验证方法。第一步:将男女学生分开,各自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站好。第二步:如果男生中最矮的学生比女生中最高的学生高,那么教师判断是正确的。

上述例子是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教师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再如,高一(1)班的学生一定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而高一年级的学生不一定是高一(1)班的学生,从中体会子集与交集的关系。从穿什么衣服与季节对应中,体会分段函数的概念。从先后顺序不影响抽签的公平性中,体会独立事件同时发生概率的求法。

值得指出的是数学源于生活,却要高于生活。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其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选材上要非常谨慎。教师选材要准确,不能和数学知识偏离,更不能误导学生;选材要有问题导向,而不能只为了激发兴趣来创设情境;选材要合理,而不能编造。

三、引导学生亲历数学实验,在行动中体验知识的产生

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曾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的科学,从这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可见,教学中既要突出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性分析,又要重视对具体数学创造过程中的感性体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数学实验,亲身观察,独立探究,有效地理解数学知识。当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含量和质量。

四、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在互动中促进主体发展

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合作学习,针对一些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全程指导。

1. 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动态设计

合作学习的内容选取要遵循符合学生实际的原则,不能离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也不能超越学生当前的认识能力,要选择经过小组合作能够得到解决的问题。教师应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探究点、发散点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还应预见学生将会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出不同的设计方案随时备用。在学生能力可以达到的前提下,合作学习内容的设计应求新、求变、求多维、求挑战。

合作学习的形式要灵活,发挥学生的优势,给学生留有发挥的空间。通过学生的想象、参与、探索、质疑、实践、观察、归纳、倾听、表达、反思等方式,体验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合作学习的节奏、时间和频率依据学生的需要动态设计。

2. 体验数学方法的渗透,在互动中促进主体发展

体验组织 第2篇

[摘要]通过界定体验式教学的涵义,结合“组织行为学”的教学实践和具体课例,探讨了体验式教学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的三种实施方式:案例分析、视频播放和、管理游戏、角色扮演和心理和行为测试,并对提升体验式教学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实施效果的思考:创设促进体验的教学情境;体验活动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精选教学资源;重视体验内化应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7-0041-03[ZW(N]

[作者简介]言姝媛(1976―),女,湖南湘潭人,硕士,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教师教育。

大学课堂长期给人一种刻板印象,即教师讲,学生听,沿用已久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被动接受、缺乏体验、忽视内化、知行脱节等问题。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各门各类学科教学都非常注重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如何能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投入,关注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是许多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思考的问题。

“组织行为学”是伴随着现代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起来的学科,作为管理学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研究组织环境中人和群体的心理、行为规律,其学习目标是要求兼顾理论性和应用性,即不仅要求学生识记课程相关概念和理论,而且能够实践相关理论知识,解决组织管理中的真实问题。为实现课程目标,近年来,笔者尝试在本课程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从学生的知识心智设计体验活动,促进学生参与感悟与思考,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结合。本文旨在探讨笔者的实践心得,以期抛砖引玉。

一、体验式教学的涵义

汉语中“体验”一词的语义出自《淮南子??锫垩怠罚骸肮适ト艘陨硖逯?。”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体验的解释是“通过实践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英语单词是“experience”,名词可译作“经验、体验、经历、阅历”等;动词可译作“亲身参与,亲身经历,感受,发现”等。以上解释可见,“体验”是一种“先行而后知”的认知方式,强调的是亲身参与。

美国的体验学习专家大卫?库伯(David AKolb)认为,学习首先应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教师的主要精力应集中于让学生参与到过程之中,而不应过分强调其学习结果,这样才可以最大程度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他看来,没有内容的领悟必将是空洞的,而没有观念指导下的感知也必将是盲目的。因此,只有在感知与领悟之间达到统一,学习者才可以获得事实的意义。感知与领悟之间的统一需要学习者通过体验的转换才可完成。库伯一直试图通过体验的转换来达到经验与理性的统一。

由此我们可将体验式教学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活动或任务中亲身经历,参与实践,从而领悟知识,掌握技能的一种教学活动。

二、体验式教学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的实施方式

布鲁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六级: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就本科生的心智年龄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理解能力,但由于学习经历的局限,学生对“组织”的认识和理解很有限,缺乏对学校、家庭之外的社会组织的认识,因而对“组织行为学”当中的很多知识点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单纯的理论讲授的效果仅仅达到“知识”的低级思维能力层次,不能实现更高级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引入体验式教学的方法,通过体验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记忆与理解,增强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能力,向运用、分析、综合这些高级思维能力发展,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使用如下体验式教学方法:

(一)案例分析

案例就是实际情景的描述,根据“组织行为学”课程内容将组织管理过程的真实情景引入课堂,使学生置身在真实的管理问题情境中,学生对案例中出现的组织问题、问题的原因、管理手段的运用等进行讨论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和解决方案。通过教师精选的案例与恰当的引导,可以促进学生对管理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第一次课进行课程介绍引入《西游记》中“取经小组”的成长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个体、群体和组织的相关概念,初步了解“组织行为学”关于角色、动机、激励、领导等的学习内容,这个案例贯穿整个课程,在后续课程学习中被多次回顾、探讨。这个故事学生耳熟能详,教师引导学生从管理的视角重新解读这个故事,学生探讨的兴趣极高,奠定了本课程一个良好的情感基础和学习基调。

(二)视频播放

有相当多优秀的电影、电视作品蕴含了管理思想和实践智慧,这些视频片段本质上也属于案例的一种,但是它又比一般文字性案例更形象生动,将这些视频片段引入课堂能营造一个真实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感同身受,开阔思维,也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以海尔集团的发展历程为原型的电影《首席执行官》,几乎涵盖了组织行为学中的全部问题,这部电影内容成为贯穿整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素材,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紧扣课程内容设置讨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然后开展讨论。在看完电影后,学生不仅更直观地体会了”组织行为学”中的许多现象和问题,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注意了许多管理细节,学习了管理技能,这些都成为后续学习中多次讨论的资源。

(三)管理游戏

这是“组织行为学”课程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管理游戏更为灵活生动,充满趣味,且体验性更凸显。管理游戏教学思路是通过游戏,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问题情境,学生运用有关的“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游戏中的状况,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三至五分钟的课堂小游戏可以灵活穿插在课堂,既能创造轻松趣味的课堂氛围又能让学生从中感悟一些管理道理,做到“寓教于乐”。例如,讨论个体决策和群体决策的差异时,可以设计“救生艇逃生”游戏,救生艇载重有限,只能在提供的24样物品中带走8样物品,先由个人做决定,再做集体决定,通过两者比较,学生很快领悟了两者的优缺点。

(四)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种社会心理技术,根据“组织行为学”课程内容设计问题情境,学生通过扮演特定角色,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并讨论角色的行为表现,使学生能够增进对社会角色的理解,进而学习实践自己的角色。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成为情境的一部分,他们既是情境的体验者,又是情境的创造者,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接受情境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与实践道理,使教学过程富有实效性,提升教学效果。例如,组织模拟面试,学生分角色扮演招聘专家、面试人员,其他学生充当观察员,通过模拟面试,能够引导学生体验面试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首因效应、刻板效应等社会知觉偏差,同时学习面试的技巧。

(五)心理和行为测试

课堂上开展一些心理和行为测试,也很受学生欢迎。“组织行为学”中相当多的内容涉及一些心理和行为测试,如MBTI个性特质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沟通能力测量等,教师结合课程知识点,借助一些工具开展心理测试,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又有助于学生学会应用这些测量工具。除了问卷测试外,还有一种比较有趣的行为测试的方法是“情景模拟测量”,该方法被大量实际应用于企业管理人才的发掘与评价。例如,假想一个管理问题,学生4~6人为一小组,进行“无领导小组讨论”,由旁观的考评员根据参与者在模拟工作情境下的行为表现,按某些与管理效通有关的个性特征(如主动性、果断性、领导力等)进行测评,这样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并能很好的融入课程知识点。

三、体验式教学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的实施课例

以“组织行为学”中“团队建设”教学内容为例,采用体验式教学的方式设计和组织教学。

(一)教学目标

体验团队形成的过程,理解团队的构成特征,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培养团队精神。

(二)活动设计

以管理游戏为体验形式开展教学。

名称:建塔。

分组:6~8人为一组。

材料:每组旧报纸若干、剪刀一把、透明胶两卷。

任务:用所给材料搭建一座塔,取好塔名。

时间:15分钟。

要求:积极沟通,群策群力,大胆表现,越高越好。

(三)教学过程

1.活动体验: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内自由发挥搭建纸塔并命名,这个时间内教师下到各小组中观察小组合作情况。

2.小组分享:各小组展示作品,教师检验塔的稳固、创意等。小组代表阐述在建设过程的表现与得失。对建塔成功的小组重在引导阐述合作的过程与细节;对建塔不成功的小组重在引导阐述失利的原因。

3.讨论反思:围绕“团队建设”设计一系列讨论,引导学生将刚才的体验转化为理解课程知识点。问题的讨论不需面面俱到,重点从活动过程中教师观察到的现象中生成,使学生表现成为案例的一部分,会更吸引学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更大。小组将讨论结果书写在大白纸上,张贴在教室四周,供全班共同分享。可供讨论的问题设计如下:

(1)小组接受一项任务时,首先要考虑的事情是什么?

(2)小组的塔的创意是怎样得来的?

(3)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对于建塔贡献有多大?

(4)小组成员的哪些行为对完成任务很有价值?又有哪些行为起了阻碍作用?具体列举出来。

(5)小组形成规范了吗?你以怎样的心理面对规范?模仿?顺从?还是挑战?冲突?

(6)小组中有没有出现在一位领导者?如果有,如何产生的?如果没有,为什么?有无领导者对小组活动有影响吗?

(7)小组中的每个人都参与到任务中了吗?你关注到小组有可能出现的边缘人吗?当别人参与程度不够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8)当一项任务不能有效完成的时候,是一个人的责任还是一群人的责任?为什么?

(9)绩效良好的小组有什么特点?

(10)绩效欠佳的小组如何改善他们的行为?

4.总结提升:围绕体验与讨论,对课程知识点进行再次梳理,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同时强调综合应用,尊重学生在体验中形成的关于团队建设的个人见解,教师在完善学生观点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

(四)教学效果

通过活动体验过程起到如下的作用:第一,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能积极投入课堂,体验促进了知识固化;第二,调动学生的手口脑全面参与解决问题,体验锻炼了经验能力;第三,活动情景和课程内容的一致性高,体验优化了学习价值。

四、提升体验式教学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实施效果的思考

(一)创设促进体验的教学情境

适宜的教学情境是体验性教学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这里所指的教学情境除了和谐的物质环境,最重要的是积极的心理环境。体验式教学应在学生愉快的活动中开展,在积极的体验中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会更加积极地进行思考,教学的效果也才会好。教师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重在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体验活动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开展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前的准备阶段,要基于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从学生心智和认知规律出发,提出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有效的体验活动。体验式教学可以设计多种不同的活动形式,但是,体验活动一定要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忽视教学内容本身的体验活动,必是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注意教学学时数总量的控制,不能因活动体验而无法完成理论教学,造成本末倒置。

(三)精选教学资源

丰富的教学资源能更有效促进体验式教学的实施。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为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的体验和理解知识,需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精选教学资源,如故事寓言、人物传记、管理游戏、视频片段、情境案例等;同时辅以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方式,能够实现文字、图片、声音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极大地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更容易唤起学生内心真实的感觉,增强体验的效果。

(四)重视体验内化应用

体验式教学不是为体验而体验,重点在体验之后的内化与提升,因此,体验活动之后,教师要有意创设讨论的氛围,鼓励学生自己从问题中悟出道理,生成观点,教师要注意总结提炼学生的论点,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印证自己的体验结果,将所学所悟付诸应用。可延伸课堂教学空间,课后布置学生一些相关任务,让学生将这些体验应用在学习及生活中。而应用本身也是一种体验,学生可以在“体验―应用”循环中获得进步。

(五)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开展“组织行为学”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更高,教师要具备流畅的表达能力,积淀深厚的理论功底,更要能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驾驭教学过程,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还要善于总结学生观点,生成教学观点。这些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挑战,需要教师不断丰富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能力。

体验式教学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的实施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内化学生的情感态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它是一种方法的探索,实践中仍有一些有待探讨的地方,需要我们更用心的探索实践,争取完善这一方法,服务于高校教学。

参考文献:

[1]石雷山,王灿明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0)

[2]仇新忠“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09(1)

[3]何会涛体验式教学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2)

体验组织 第3篇

一、知行不一:小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早在明代, 心学集大成者王明阳 (1508) 提出“知行合一”的理念, 认为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应该合一。在实际生活中, 不仅要认识 (“知”) , 尤其应当实践 (“行”) , 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 才能称得上“善”。

然而, 纵观当下小学品德课教学实践, 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地区, 由于教学资源的缺乏, 教师偏向于课堂教学, 对于课外实践的延伸存在一定的局限。“说教”盖过“体验”, “认知”被放大, “践行”被忽视。造成“知行不一”的教学局面。品德课教学的“四环节” (学文、晓理、激情、导行) 相互脱节, 学生所学习到的道德认知也只停留在书本上, 无法与具体生活实践相联系, 严重脱离了新课标所提出的“回归生活”的理念。

要让学生真正了解学习品德的内涵, 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并在生活中践行, 就需要从教学实践中出发, 改变“知行不一”的教学现状, 弱化单一性的“说教”, 加强“体验活动”, 通过创造性地组织各类体验性活动, 帮助学生实现“知行合一”。

二、“六种体验”加强“践行”, 实现知行合一

要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 尤其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对“践行”能力的培养, 通过组织开展各类体验活动, 强化“践行”。

(1) 活动体验。活动体验是以活动为载体, 通过设计各种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全身心投入, 通过自身的感知、理解、体悟, 来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活动体验不仅能以生动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还能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发现, 形成个人独特的体验, 从而弥补了道德规范不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的矛盾。

(2) 模仿体验。模仿是人们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 尤其是儿童, 其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从模仿开始。小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 在组织体验活动中, 可以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 通过“榜样导向法”, 选取一些具有典型性、针对性、接近性、适应性的人物和故事作为榜样, 引导学生自发学习榜样的热情, 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

(3) 劳动体验。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受到家长过分宠溺, 在宽松优越的生活环境中, 不愿参加劳动, 怕苦怕累。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及以后走向社会都带来巨大隐患。因此, 在教学中, 要有意识地加入劳动体验, 激发学生对于劳动的热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与尊重, 从而在劳动体验中进一步增强“践行”的能力, 并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4) 操作体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是模仿习得各类操作技能。在教学中加入操作体验, 让学生自己动手, 在操作过程中锻炼思维、习得技能, 还能让学生学习到克服困难、互帮互助的良好品德。

(5) 释疑体验。所谓“释疑”, 就是解释疑问, 消除疑难。老师如果仅仅充当释疑主体的角色, 就不能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热情。因此, 在活动体验中, 加入释疑体验, 引导学生自问自答或者相互问答,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将“所知”与“所行”结合, 实现“知行合一”。

(6) 创新体验。通过创新体验,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事物产生更多的创新性的理解。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不只是学会操作技能、活动技能, 而是学会创造性地生活, 将自身所学所知更好地运动到实践中。

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 还需要不断地改进, 将“认知”与“践行”有效结合, 达到“知行合一”, 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

摘要:实践性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重要性质之一, 其教学实践的设计要注重“知行合一”。本文从小学品德课中存在的“认知”与“践行”脱节的问题出发, 探讨在教学中组织体验活动的几种途径, 提出要从“活动体验”“模仿体验”“劳动体验”“操作体验”“释疑体验”“创新体验”六方面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体验组织 第4篇

各中小学、职业学校:

为丰富学生的暑期生活,完成学生的职业梦想体验,决定在暑期到达蓝天城进行职业体验。

一、活动时间、地点 1.活动时间:7月中下旬

2.活动地点:朝阳大悦城10层蓝天城职业体验馆

二、活动目标

1.通过体验活动,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兴趣,积极主动的选择4—6项职业进行体验,基本掌握这些职业的技能要点。

2.通过体验活动,学生能够了解 “按劳取酬”“有付出才有回报的”的社会生存基本原则。

3.通过体验活动,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职业梦想、对社会职业劳动有自己的认识或感悟。

三、活动流程

1.学生在心愿卡片上写下2—3个职业心愿,并写出喜欢这个职业的原因。

2.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以自己的心愿职业为主完成4—6项职业体验,这4—6项体验中要包含一项DIY体验。

3.每位同学在心愿卡上写下体验感受,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派出一人接受采访。谈一谈体验感受。

4.用蓝天城内流通的E币(体验一个职业会获得一定报酬),单独或合作换取一份小礼物。

四、报名要求

1.小学、中学在校学生,学生身体状况健康者均可参加 2.报名时间:7月3日早8:30—11:30,下午2:00--5:00(会计室交费)

3.费用:每人200元,费用与安全协议(两份)报名当天一起上交。请各位教师认真填写报名报(电子版),并核对清楚信息。

4.电子版报名表发送至qwhdwx@163.com邮箱中。

五、蓝天城介绍

蓝天城,是全球领先的职业体验教育中心,面积18600平方米,高10.8米。国际化的互动体验教育平台,融合中西方先进教育理念与项目,让孩子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各种职业体验,在实践的过程中认知社会、品尝工作的快乐、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近百种职业体验项目,让孩子实现长大后的理想:机场,大使馆,入境手续有序办理;城市中心,银行、股票、购物等各种商业行为繁忙有序,汽车、站台、交通轨迹等冲撞视野;服装设计、食品制作、建筑设计、魔术学校、剧场、电台、广播……童趣内容不断;军营生活,潜艇、特种兵等军事项目等精彩纷呈。

更有陶艺,舞蹈,绘画,手工DIY披萨、冰淇淋,巧克力的创意工坊和雾脉、地震体验馆……让孩子的兴趣爱好得以充分发挥、感受艺术生活快乐与趣味的同时有所收获。

六、联系人:王馨

电话:89080231 ***。

体验组织 第5篇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基于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通过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常用的方法有: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无领导小组讨论、心理测验等。

体验式教学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丰富的管理情境, 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缩短了理论和实际的距离, 有助于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步建构。

二、体验式教学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的实施

(一) 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向学生提供背景资料并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依据一定的理论知识, 作出决策或评价, 提出解决方法或意见。组织行为学课堂教学中每章每节开头一般可使用微型案例, 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每个知识单元结束一般可使用综合案例, 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案例选编是有效开展案例分析教学活动的起点,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目的性。

案例的素材要能尽量全面地反映章节知识点和教学重点, 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例如在讲授个性与职业的匹配时, 先介绍一种特定的公司情况和岗位要求, 然后从气质、性格、能力各方面描述不同的候选人, 让学生根据气质类型、AB型性格、卡特尔16种个性特质、霍兰德职业人格类型、Y-G性格测验、管理胜任力等理论来分别评价并作出综合判断。

2. 启发性。

要设计能启发学生思考的开放性问题, 让学生认真思考、充分交流才能找到答案, 如果案例问题本身浅显或直接可以从材料中获得就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提高综合分析能力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个性与职业的匹配时, 让学生以自己为案例素材, 根据上述理论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3. 适应性。

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熟悉和关注的行业, 结合当下政治、经济中的热点问题, 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 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个性与职业的匹配时, 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乔布斯作为典型, 从气质、性格、能力各方面来分析他为什么可以让苹果手机风靡全球。

(二) 角色扮演法。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其中一些内容, 如社交风格、团队建设、PAC分析、冲突处理等, 如果采用教师单纯说教的方式, 学生会感到抽象和晦涩。角色扮演法为这些知识点创造了一个演示平台, 学生既是情境的感受者, 又是情境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知识在一定场景中融会贯通, 寓教于乐, 课堂极富感染力, 同时提高了学生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角色扮演法需要长时间的精心准备, 报名参加的学生课前就要完全清楚各自扮演角色的特点和所处的情境与制约条件。为给学生减负, 有时安排他们“本色出演”, 例如在价值观拍卖、贝尔宾团队角色、社交风格分析等活动中, 通过课前了解, 选择并动员那些个性鲜明有代表性的学生参加, 在精心设计的特定情境中集中展示他们各自的特点。

(三) 无领导小组讨论。

组织行为学课程综合性较强, 涉及社会科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等多门学科, 其内容包含个体、群体、组织等多个层面, 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 通过教师的恰当引导和问题的合理设计, 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 提炼升华。例如, 在讲激励理论时, 让学生从一个部门主管的角度, 谈怎样用强化理论纠正一个销售员经常迟到的行为;根据期望理论, 谈为何自己有时不受激励。学生普遍参与积极, 讨论热烈, 见解各异, 思想彼此碰撞, 迸发出很多好想法、新思路, 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组织协调、综合分析以及应变的能力等。最终, 通过反复思考、讨论、争论, 个人的思路成为集体的智慧, 课本知识与技巧不断得到强化, 对复杂抽象的理论获得了比较清晰、感性的认识。

(四) 心理测验法。

随着我国心理测验技术和工具的日益成熟, 个性特征的信息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广泛应用于员工招聘、选拔、心理健康检查、潜能开发、工作绩效预测等诸多方面。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 这其中有相当多的内容涉及到心理测验, 如MBTI量表、“大五”个性因素模型、加州心理测验、投射测验、归因方式测验、价值观、冲突管理风格问卷、公司文化偏好量表等。可以在介绍相关理论之后, 组织学生亲自参与心理测试。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速其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客观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归因风格、价值观、职业倾向等, 增强对自己行为的预测和控制, 进而帮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 规划职业生涯。但心理测验技术性很强, 需要专业人士施测和解释测验结果, 所以需要慎重选择有明确评测标准的、有良好代表性的测验项目。

三、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困难及解决方案

(一) 实施困难。

一是体验式教学花费时间长, 实施过程随机性大, 容易影响教学进度。以本学院为例, 教学计划是32课时, 对于内容丰富、体系庞大的组织行为学来说本身已不宽裕。二是体验式教学需要认真准备和反思, 占用学生课余时间较多。学院组织行为学的开课年级为大三大四, 学生开设课程多, 课业负担重, 英语计算机等考证压力大, 面试实习等活动安排频繁, 另外组织行为学课程性质是选修课, 学生思想上重视不够。三是组织行为学是大班教学, 人数多, 教室大且布局不合理, 多为固定课桌椅, 难以配合讨论, 影响师生互动和教学质量。

(二) 解决方案。

一是鉴于组织行为学课程中有部分章节, 如激励理论、管理沟通、组织文化、领导理论等和管理学等课程重合, 可根据内容的重要性和重合度有所侧重和删减, 同时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二是选择对学生求职面试、步入职场有帮助的, 与其专业联系紧密的题目来开展体验式教学。就业指导、专业巩固、课程学习同时进行, 一举三得, 学生反响良好。三是学期一开始就将学生分为4~8人的小组, 不设组长, 既可以防止部分学生搭便车, 又可以有效化解大班上课的不利因素。

摘要:本文基于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 以南京三江学院商学院的组织行为学课程为例, 分析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无领导小组讨论、心理测验等体验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困难及解决方案, 以期为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可资借鉴之经验。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法,组织行为学,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 .钟启旸.体验式课程的教学知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

体验组织 第6篇

一、身体练习体验的组织结构

身体练习是体育课程的主要手段, 是体育教学存在的基本形式, 也是学生体育学习的重要内容。构成身体练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身体动作, 包括单个动作和组合动作, 有身体姿势、练习轨迹、练习负荷等要素。通过身体练习可以学会身体动作的技术, 形成动作技能、运动技能、知识技能, 完成由多个身体动作组合的, 为实现一定目标, 具有特定功能的身体运动。与此同时, 通过身体练习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身体练习是一个由不断的身体刺激与反应所组成的体验过程, 身体练习体验是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行为表现、一种认知活动、一种心理感受。在分析身体练习体验的组织结构时, 要从身体练习的组织要素和过程阶段两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 身体练习体验的组织要素

由身体动作组成身体练习, 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形成动作技能, 这是学生体育学学习最基本的形式。有了身体动作技能作为基础, 才能形成运动技能, 并从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出发, 以一定的知识 (健身、竞技、娱乐) 为基础, 按照身体动作技能的功能进行组合, 再进行反复的身体练习, 形成适应健身、竞技、娱乐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这是一种身体练习体验的过程, 组成这一体验过程的要素主要有行为、载体和经历。

1. 身体动作是身体练习体验的行为基础

理论分析:学生体育学习的整个过程, 都是在身体练习的不断重复、连续、间歇、变换、巡回中存在, 以身体动作的练习行为进行表现, 以构成身体练习基本单位的身体动作为行为基础。身体动作是人体的基本功能, 渗透在人类各种各样的行为中, 是人的生命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手段。在人类行为构成中, 不管是高级与低级的行为, 还是复杂与简单的行为, 或是精细与粗略的行为, 都需要由特定的身体动作模式来执行, 形成身体活动表现, 进而构成生活现实, 体现生命的存在。人类通过漫长的进化过程, 形成了身体动作的高度复杂性、控制性、协调性和灵活性, 使得身体动作的发展成为了人体发展的重要任务。由于人的非特定化属性, 从人的一生发展来看, 身体动作的发展将持续人的生命过程始终。学生在体育学习中, 对于身体动作的学与练, 不是简单的肌肉、骨骼、关节的程序式连接的发展, 而是依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遵循人体的生物学功能和体育学习的环境, 作为适应性行为发展的一部分存在。因此, 身体动作的掌握和发展与人的认知取向、基本行为、思维方式有关。当由身体动作组成相应的身体练习时, 便综合各种身体动作的特性和功能, 在一定目的任务和要求之下, 按一定的身体姿势、练习轨迹、练习负荷等进行身体活动。这种活动的存在是用身体动作来表现的, 从特定的身体动作经过反复的身体练习来体验学习的过程。这是一种身体练习体验的过程, 身体动作是其表现的基本行为。

实例化解:“俯卧撑”是一个身体动作。如果将俯卧撑的身体动作以“发展上肢力量”为目的, 按一定“动作要领”的要求, 在“个体最大量的70%负荷”下进行重复, 由此形成身体练习。在进行俯卧撑的身体练习中, 练习者的行为是以俯卧撑的身体动作为基础而形成的, 反映在进行俯卧撑动作练习的身体性知觉, 指向身体性的“看”与“触”, 表现在完成俯卧撑练习的整个身体练习过程之中。

2. 动作练习是身体练习体验的过程载体

理论分析:身体练习由身体动作为基本单位构成, 包括单个动作和组合动作, 需要按一定的身体姿势、练习轨迹、练习负荷来进行, 进而完成体育学习的任务。在身体练习过程中, 从练习的起始到结束, 都由不同的身体动作串联, 并按一定顺序组成相应的身体练习, 动作练习便是串联各个身体动作的主线。身体练习体验是一种身体动作练习行为, 是身体动作练习过程的心理感受和认知活动。身体练习的过程是由一个身体动作开始到一个身体动作的完成而终结, 将单一的身体动作和复合的身体动作按一定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形成动作练习, 将动作练习作为一种身体练习体验过程的载体, 承载目的任务和要求指向的执行、积极情绪和情感的渗入、身体感知、表象、思维的运用来完成身体练习。

实例化解:“蹬踞式跳远”分别由“助跑”、“踏跳”、“腾空”、“落地”4个身体动作组成。进行蹬踞式跳远练习时, 以这4个身体动作为行为基础, 并按一定身体姿势、练习轨迹、练习节奏进行身体练习。在练习过程中, 需要感知、表象、思维参与每个身体动作的运行, 感受相应的心理变化, 以完成蹬踞式跳远身体练习为行为表现, 由“助跑”、“踏跳”、“腾空”、“落地”的动作练习作为载体。

3. 知识技能是身体练习体验的经历归结

理论分析:在相应的知识作为基础的前提下, 依据动作技术的规范, 按一定目的任务和要求进行多次的重复练习, 达到能够熟练自如练习时, 便形成了这个身体动作的动作技能。一方面, 动作技能的形成是对这个身体动作的身体练习的总结和概括, 是阶段性身体练习体验过程的经历归结;另一方面, 动作技能是运动技能、知识技能学习与形成的基础, 以形成知识技能为技能学习的最高层次。从身体动作到形成动作技能的过程中, 需要一定的知识作为形成动作技能的基础, 这种知识主要是身体动作技术方面的知识, 还有作为身体练习的知识, 这些知识只能为形成身体动作的动作技能服务。身体动作通过身体练习所形成的动作技能, 其功能相对单一, 只有按一定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将不同的动作技能组合在一起, 使其功能成为一个整体, 并以相应身体运动知识 (形成某一种类型的身体动作组合) 为基础, 进行反复练习, 才能形成运动技能。运动技能相对于动作技能功能突出、特征明显, 价值和意义具有良好的普适性。在某种运动技能的基础上, 将某种功能性需要的知识 (健身、竞技、娱乐) 为基础, 将其相应的知识融入某一运动技能之中进行不断地重复、连续、间歇、变换、巡回的身体练习, 才能形成相应的知识技能, 为健身、竞技、娱乐服务。因此知识技能是身体练习体验的经历归结。这种经历是完成体育学习任务所进行的身体练习经历, 是一种身体练习的体验过程经历。

实例化解:以“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以右手) 为例”为身体动作, 将“下肢蹬地发力”、“右臂向前上方伸直, 手腕前屈, 食、中指用力拨球, 通过指端将球投出”、“球出手时, 身体随投篮动作向上伸展, 脚跟微提起”等相应的身体动作技术方面的知识, 以及“对篮球项目的学习、发展手臂力量、培养注意力”的知识为基础, 进行反复的身体练习, 形成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技能。在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动作技能的基础上, 依篮球运动的特点, 将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技能与相应的其他篮球运动技术动作相结合, 形成各种单手肩上投篮的运动技能。再将健身、竞技、娱乐的知识、规则、方法融入其中, 形成相应的健身、竞技、娱乐知识技能。

(二) 身体练习体验的过程阶段

从身体练习体验的过程来看, 学会一个身体动作, 掌握多个身体动作组合而形成的动作技能, 利用动作技能进行有目的的身体练习, 都需要由初始认知、操作联结和练习自控的阶段来完成。

1. 动作表象是身体练习体验的初始认知

理论分析:学习一个新的身体动作, 学生需要获得关于该身体动作的有关知识、基本要求和操作要点等, 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动作表象。这是身体动作学习的初始认知阶段, 而所形成和建立的动作表象质量不高。学生完成每一个动作都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思维的控制, 学生的注意和记忆较为紧张, 肌肉僵硬, 动作迟缓, 动作稳定、不协调, 易出现错误, 易出现多余动作。

实例化解:初学“俯卧撑”时, 需要了解“俯卧”与“撑起”两个动作, 练习时要先摆好身体姿势, 然后一上一下地进行。进行“蹬踞式跳远”的学习, 初学者需要了解并熟悉蹬踞式跳远的“助跑”、“踏跳”、“腾空”、“落地”4个身体动作及如何进行联结。对于“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学习, 初学者必须知道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是由“下肢蹬地发力”开始, 到“右臂向前上方伸直, 手腕前屈, 食、中指用力拨球, 通过指端将球投出”的用力顺序。

2. 重复练习是身体练习体验的操作联结

理论分析:当对身体动作进行初始认知形成动作表象后, 需要进行重复性练习, 强化身体动作对人体的刺激, 这是身体练习体验的操作联结阶段。从身体动作学习的原理来看, 身体动作必须通过反复练习, 使动作练习的刺激与身体反应形成必要的联结。简单的身体动作需要动作刺激与身体反应之间建立相应稳定的联结;组合动作需要将组合动作的不同单个动作之间进行有机的联结。在动作学习的操作联结阶段, 学习者已将注意力由动作认知转向动作操作, 学习者的注意和记忆的紧张度有所缓和, 但动作仍会出现一些错误。

实例化解:“俯卧撑”, 只要动作刺激对身体反应保持稳定的联结就行, 即每做一个俯卧撑动作, 身体就有一次相应的反应。“蹬踞式跳远”是由“助跑”、“踏跳”、“腾空”、“落地”4个身体动作组成, 有两种联结:一是4个单个身体动作中的动作练习刺激与身体反应的联结;二是单个动作练习的刺激对下一个单个动作的反应的联结, 即助跑与踏跳、踏跳与腾空、腾空与落地之间的联结。

3. 动作熟练是身体练习体验的练习自控

理论分析:身体动作经过重复练习的操作联结后, 将进入身体动作学习最后的练习自控阶段。最显著的特征是身体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已联合成一个相对固定的有机整体, 各个动作之间相互协调, 变得自动化, 只要刺激出现, 便可自动地、熟练地完成一个接一个的身体动作, 并能使整个身体动作达到既迅速又精确的程度。身体动作的完成已由脑的较低级中枢控制, 达到几乎不需要有意识控制的身体动作练习的自控状态。

实例化解:“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达到练习自控阶段时, 整个身体动作的“下肢蹬地发力, 手臂向前上方伸直, 手腕前屈, 食、中指用力拨球, 通过指端将球投出”的过程熟练自如, 能在各种不同情境下完成动作。

(三) 身体练习体验的组织结构

从“身体动作是身体练习体验的行为基础、动作练习是身体练习体验的过程载体、动作技能是身体练习体验的经历归结”的分析得出, 体育学习的身体练习体验具有“身体动作”、“动作技能”、“运动技能”、“知识技能”4个组织结构要素点。从“身体动作到动作技能”、“动作技能到运动技能”、“运动技能到知识技能”的身体练习体验中有“初始认知”、“操作联结”、“练习自控”3阶段, 由此形成身体练习体验的组织结构框架 (见图1) 。

二、身体练习体验的运作机制

机制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4]。而身体练习体验的机制, 就是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 身体练习体验的“身体动作”、“动作技能”、“运动技能”、“知识技能”等组织要素相互作用与过程阶段的“动作表象的初始认知”“重复练习的操作联结”、“动作熟练的练习自控”之间的运作原理, 由外在运作机制和内在运作机制构成。

(一) 身体练习体验的外在机制

身体练习体验的外在机制是指学生体育学习发生、发展的行为层面的运作机理。从学生体育学习的身体练习体验过程来看, “认同学习目标——体验学习过程——领悟学习要点是三个基本的环节”[5], 这三个方面在体育教学中是相互交叉的关系, 它们交叉耦合在一起共同促进体育学习的发展, 是体育教学中身体练习体验变化的不同种类。因此, 身体练习体验是体育学习方式外在机制的核心。

1. 认同学习目标是外在机制的前提环节

体育学习大多是从具体的身体动作学习开始, 需要认同身体动作学习的目标, 过程比较复杂, 必须经过“初始感知”、“身体确认”、“意义领悟”这三个环节, 才能完成学习目标的认同。有的身体练习内容, 一次基本的认同环节就可以完成学习目标的认同;有的身体练习内容, 需要多次认同环节才能完成学习目标的认同。学生一旦认同了学习目标, 就会自觉主动去进行身体练习体验、关注技术动作的规范、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目标。

2. 体验学习过程是外在机制的载体环节

学生体育学习中的身体练习体验是一种过程状态, 不是某一具体的身体动作学习和技能形成结果, 而是以对身体动作的身体练习为基础的持续过程, 贯穿于体育学习过程的始终;是在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 使自身身体的发展不断超越原有的状态形成新的平衡;是一个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 使学生从中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是一个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感悟体育的价值;是以身体练习为载体, 承载身体动作的学习、动作技能、运动技能、知识技能的形成, 健身、竞技、娱乐知识的掌握, 人格品质的培养, 适应能力的发展等体验活动, 使学生达到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 成为最好的自己。身体练习体验主要有身体动作练习、积极情绪感受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的体验。

3. 领悟学习要点是外在机制的理解环节

学生的体育学习必须基于对身体动作练习的理解之上, 是一个对身体练习的理解过程, 需要一个从部分到整体、从整体到部分的循环过程。人类的理解主要包括持续不断地即时修正的过程, 但起决定作用的是采用正确的方式进入这个不断修正的循环系统。因此, 对于体育学习的身体练习体验过程, 领悟身体练习的要点是一个理解的环节, 主要包括“从身体动作到动作技能”、“从动作技能到运动技能”、“从运动技能到知识技能”三个基本环节。

(1) 从身体动作到动作技能:符号——动作技能学习。这是体育学习的基础, 身体动作在一定动作技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形成动作技能, 将身体动作的姿势、轨迹、负荷作为符号进行记忆。

(2) 从动作技能到运动技能:逻辑——运动技能学习。这是体育学习的深化, 将某一类型的多个动作技能按一定身体运动的逻辑关系, 在相关的运动技术动作联结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反复的身体练习形成运动技能, 以动作技能之间的逻辑顺序形成记忆。

(3) 从运动技能到知识技能:意义——知识技能学习。这是体育学习的扩展, 是将多种运动技能进行组合, 在一定的目的任务要求下, 以健身、竞技、娱乐的相关知识为基础进行反复的身体练习而形成知识技能, 以对这种身体练习的意义和价值的领悟与理解作为记忆。

(二) 身体练习体验的内在机制

身体练习体验的内在机制是指学生的体育学习发生、发展的心理层面的运作机理, 主要有身体练习体验的动力性、方向性、控制性等环节。动力性环节保证身体练习体验的启动与维持;方向性环节保证身体练习体验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控制性环节保证身体练习体验能够在体育学习的范围之内进行。身体刺激需要、身体体验理解、名词概念规范共同构成了身体练习体验的内在机制。

1. 身体刺激需要是内在机制的动力环节

人的身体发展需要是人的一种本能, 是一种自觉性存在, 人需要不断发展才能适应生命的存在, 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同阶段的学生处在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 其身体发展的需要尤为突出, 表现在身心两方面, 既有人本能自觉性的存在, 又有外部的条件刺激给本能带来的自觉强化和扩展。“人类进行身体运动的权力是天赋的, 对身体运动的需求是刚性的, 是为满足基本生存和延续的恒久性需求。”[6]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是非特定化的不完善、需要发展的人。在这种“自然”本能发展需要的基础上, 形成了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原始动力。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原始动力是身体练习体验的动力性环节, 通过身体练习对身体的刺激引导和强化, 满足学生对身体练习的原始需要。学生将当前学习活动当成一种自觉性行动, 将外部的刺激与自身需求结合在一起, 形成自觉的主体性行为。

2. 动作练习理解是内在机制的方向环节

学生对身体练习体验的理解决定着身体练习体验的起始与调整, 是身体练习体验机制的方向性环节, 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1) 身体练习体验是体育学习行为的核心。体育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体育学习任务时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 其中“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是学习方式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而“行为”是学习方式表现的主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 对人的行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机械的“刺激—反应”, 而是一种象征形式的行为。这种“象征形式”的行为, 是以人的身体体验为基础, 指向对自身具有一定意义的, 通过身体练习动作符号来体现这种意义的行为。如果我们将体育课堂教学视为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 师生与教学内容、场地器材和环境之间所组成的一个“人类社会”, 体育课堂教学的存在需要遵循物理秩序、生命秩序和人类秩序三种形式。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物理秩序所遵循是一种机械式因果关系, 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为其结构, 凡事有因必有果, 力求在某些给定的条件下, 使教学活动获得一种物性平衡。如, 对一个身体技术动作进行的练习次数越多, 掌握其技术动作的效果越好。生命秩序是以环境和生命体 (身体) 的姿态为其结构, 力求在外界环境面前保持一定的安全与生存空间。如, 进行任何一种身体动作练习前, 练习者必须考虑自己与场地器材、周围环境的关系, 这种体育学习环境是否满足自身的生命安全的需要, 是否满足于完成术动作的需要, 是否满足于交往的需要。人类秩序遵循的是身体辩证法, 以知觉到的情景和身体技术动作练习为其结构, 把外界刺激、外界环境、教学内容都当一种机会 (切入点) , 以人的生命意义为指向, 灵活而执著地展现出人的具有价值指向的行为。如, 在耐久跑学习中, 学生通过感知觉, 将重复性跑的身体练习、跑的场地和周围环境、练习的量归结在一起, 指向耐久跑对自身生命发展和完善的意义与价值, 学生就会克服心理和生理上的困难完成练习的任务, 达成学习目标。这是学生的一种象征性行为, 象征自身生命的发展。人的象征行为表达了对人的生命体验, 不是由刺激到反映的机械式行为, 而是“伴随着象征形式, 它向真理、向事物本身的价值开放, 它趋向于能指与所指、意向与意向所指的东西之间的相符”。进行这种以人的生命意义为指向的象征性行为, 需要对体育学习有一定的理解, 而这种对体育学习的理解就是对进行身体技术动作练习过程中的身体练习体验的理解。

(2) 身体练习体验理解以练习循环为主线。现代学习科学对学习的本质进行了多种维度的研究, 一个共同的看法就是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对知识理解的过程。如果将身体练习视为一种操作性知识, 弄清体育学习的本质就需要认识“理解”是什么。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是, 理解是一个循环过程, 在这个循环过程中, 部分的意义只有在整体的背景下才能被理解。但是若不理解部分, 就没有对整体的理解。因此, 理解需要一个从部分到整体、从整体到部分的循环过程。在明确地理解某种东西之前, 学习者已经有了一个相关的前概念。只有在对某事有预先理解的条件下才会走向有洞见的、明确的对某事件的理解。因此, 理解的循环永远不会消失, 永远不会终止, 只会持续不断地、即时地进行修正因此, 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体育学习是一个理解的循环过程, 需要某种认知上的反复, 这种认知上的反复正是不断重复的身体练习体验。可见,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重新组织, 以正确方式进入这个循环系统中。

3. 名词概念规范是内在机制的控制环节

任何一种行为活动都有思维, 任何一种思维, 其中都有控制的问题。思维控制可谓概念控制, 用规范的概念将思维控制在其定界之内, 以保持思维的系统、全面和有效。对学生体育学习问题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要在其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体育学习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需要一定的思维控制, 这样才能在身体练习体验过程中, 从“身体动作到动作技能”、“动作技能到运动技能”、“运动技能到知识技能”运行合理而有序, 不至失控。学生体育学习的身体练习体验的概念控制有三方面, 其一是基本名词概念, 主要有“体育”、“运动”、“竞技”、“娱乐”、“健身”、“健康”等;其二是身体练习概念, 如“身体练习”、“身体动作”、“动作技术”、“动作技能”、“运动技能”、“知识技能”等;其三是基本动作概念, 如“两臂侧平举”、“上体前屈”、“前弓步”、“向上跳起”、“向前踢腿”等。对于体育学习的身体练习体验而言, 只有以规范的名词概念术语作为学习思维控制的工具, 才能让学生领悟体育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才能使体育学习成为生命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邓若锋.走出“转变体育学习方式”的认识误区[J].中国学校体育, 2011 (7) :38-40.

[2]邓若锋.如何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体育学习方式[J].中国学校体育, 2011 (10) :37-40.

[3]邓若锋.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J].中国学校体育, 2012 (7) :22-25.

[4]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6) :628.

[5]邓若锋, 杨丰宇.试述体验性学习方式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学校体育, 2003 (5) :10-12.

[6]胡小明.体育发展新理念[J].体育学刊, 2011 (1) :8-13.

上一篇:跳跃思维下一篇:民事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