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说话论文范文

2024-07-28

看图说话论文范文(精选9篇)

看图说话论文 第1篇

一、可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大家都有一种切身体会, 那就是始终达不到用英语直接思维的习惯, 总有那么几秒的转换过程, 这和我们学习语言的方式以及所处的语言环境有直接的联系。因此我们要想克服这种不利因素, 就要迫使自己冲出这个圈子, 找到有利于我们学习外语的制高点, 有了这个制高点, 就有利于我们的学习。我认为这个制高点就是课堂中的“看图说话”。比如, 当我们看到一棵树时, 大脑就能把它直接转换成“a tree”。如果语言复杂了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总是在脑海中先组织语言, 然后再把它说出来, 这种思维过程在英语课堂中常常出现, 也就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学习障碍, 要想排除这个障碍, 可利用“看图说话”来训练, 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二、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提高写作能力

为什么说“看图说话”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呢?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天真活泼, 想象力也很丰富, 他们往往表现出想说什么, 却又不知道怎样用英语给表达出来, 教师一定要抓住机会, 将“看图说话”作为预习内容布置下去, 等到上课时准有惊喜出现。有些孩子用的词汇根本不是课本中所学词汇, 只要他想用的词汇都能自己找来, 并以此带动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从而变怕写作文到主动要求老师布置作文。人教版新目标英语课本中“看图说话”内容比比皆是, 我相信只要课堂有所侧重, 坚持练下去, 学生无论是口语能力还是书写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可激发学困生的兴趣, 达到让其开口的目的

学困生最怕的莫过于写, 写不好的前提是没说好, 因此我们就要解决他们说的问题。对这类学生不能要求太高, 一节课不在乎能说多少, 而在乎兴趣的培养。少年时期, 往往对有图的文章感兴趣, 看到其他同学都在积极地谈论, 这时候就容易唤起他们想试一试的欲望。只要张口, 哪怕说得再简单甚至不太对, 教师也要多一些鼓励为好。这些学困生很可能因此就喜欢上了“看图说话”的内容, 也能积极主动地去写“看图作文”, 并且写出来的东西明显好于过去。

四、可帮助学生快速背诵课文

看图说话(1) 第2篇

绯闻女孩

巴黎,夜晚,埃菲尔铁塔,求婚……这些浪漫的字眼都指向同一个名字:阿马里·斯塔德迈尔。

在季后赛出局之后,小斯带着女朋友和三个孩子一起前往法国度假。法国当地时间6月2日,小斯带着家人畅游巴黎。当晚,他和女友阿里克西斯·韦尔奇登上了埃菲尔铁塔,并掏出了准备已久的戒指。“其实我早已为这个准备了很久了,能够俯瞰巴黎的夜景,这里绝对是最完美的地方。当她终于说了‘YES’的时候,我真的特别高兴。我们可以一起继续我们的生活——以丈夫和妻子的名义。”

低年级“看图说话”教学之我见 第3篇

看图说话种类很多,从图的形式来看,可分单幅图和多幅图。从画面内容来看,有人物画,有记事画,有状物画,有风景画等。一般来说,看图说话应注意抓住“看、想、说”三个环节进行指导。要提高看图说话水平,需要努力锻炼学生“看图、想图、说图”三方面的能力。

一、看

“看图”是看图说话的基础 ,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手段图是说话的依据, 看图说话的说话内容主要靠对画面含义的理解及以图联想平日的生活积累。因此,不论是看单幅图说话还是看多幅图说话,首先要学会看图。学生看图时必须做到最基本的两点:

1.看得有顺序 。看图看得有顺序有助于全面、有效地了解画面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观察的一般顺序是整体———部分———整体,即最初要看出图的大概意思,先有个整体概念。然后搞清楚画面各部分内容,诸如画面上的人物、事物、环境、时间和地点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再回到整体上进行重点观察,领会画面上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和中心思想,加深对图意的理解。

2.看得全面 细致。只有看得又全又细 ,才能全面把握画面内容和含义, 才能为展开联想和想象提供依据。对多幅图来说,看图时不但要弄清每幅图的人物关系,还要注意分辨多幅图之间人物与环境的联系及情节变化。如《有趣的书》中儿子趴在地上很专心地看书,鼻子都快贴到书上了;爸爸怒气冲冲地推开儿子的房门,准备狠狠地教训一下儿子;儿子遭到训斥后极不情愿地离开;后来爸爸也趴在地上,双脚上下踢腾着看书时的样子等。对此进行认真分析,从中进一步体会人物对书的着迷及父子之间的平等关系。

二、想

“看的宽不如想的宽”, 只有想象才能让思想驰骋飞扬“想”,是看图说话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 ,是发展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有效手段。除了“看”外,还要借助图画进行恰如其分、合乎情理的“想”。不管是单幅图,还是多幅图,对事物的表现总要受到限制,画面反映的往往只是一个或几个“瞬间”。引导学生在对画面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让眼中之图表象清晰,让心中之图栩栩如生,使图中人物“活”起来,使图中景物“真”起来。特别是表现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多幅图,有些次要环节被省去了,看图时要根据前后图之间的联系,“想”图之间衔接和过渡的内容以便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弄清楚。想象主要有两个途径:

1.就图想象 ,扩充画面 情节。抓住画面上的主要人物 ,抓住主要人物的关键处,围绕主题展开想象。如《捉老鼠》中小男孩追着老鼠,手握拳头决心要把老鼠抓住的心理;自以为堵好了洞口坐在钢管上沾沾自喜的样子; 发现老鼠从钢管中逃走时的目瞪口呆的神情,都可以凭借丰富的想象,把情节说得生动、具体。这样,由“静”变“动”,由“无声”变“有声”,让静止的画面“活”起来、“动”起来,说话时自然有话可说。

2.离图想象 ,补充画面 内容。要把画面没有画出来又有必要交代的内容补充完整,想象图外图。如小男孩是怎么发现老鼠的? 用来堵住洞口的钢管是从哪里找来的? 画面上没有,说话时情节就不丰富,就应该通过“想”来填补。

三、说

“说”,体现“看”和“想”的成果 ,是培养表达能力的重要方面。在看懂、想好的基础上,说是最基本的。可以指导学生按照看图顺序先编拟一个说图的口述提纲,形成“说”的框架,也可以把“看图”、“想图”过程中想到的一些重要词句写下来,然后按照提纲一层一层地说,抓住重要词语具体地说,这样做可以说得有条有理、层次清楚、内容具体。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 :“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因此,教师在训练“说”的过程中要注意 :

1.先学后导 ,顺学而导。 不要用诸如记叙的要素、叙述的条理等条条框框限制学生。训练要注重有话可说、有话敢说并能把话说好。

2.分层训练 ,鼓励后进。 对那些胆小不敢说的学生 ,要循循善诱,促其发言,达标要求:说得有头有尾,遵循一定顺序,条理清楚,表达完整,声音响亮,并使用普通话。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提出拓展要求:描述详细具体,用词准确生动,想象大胆合理。如要求学生:“谁能和大家说得不一样? 还可以用哪个词语形容? ”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广度和创造性。

那么实际教学中如何安排、实践呢? 我在引导学生看连续几幅图———《叔叔到我家》进行说话训练时安排了以下四步:

1.先引导学生联系标题 ,整体看三幅图 ,弄清三幅图中有几个人? 画的是什么事? 用一句话说说“谁到谁家做客”,勾画出总体轮廓,初步形成说的“框架”。同时,给图中小朋友起个名字,然后引导学生一幅一幅地细看。

2.在引导学生逐幅细看的时候 ,针对图画内容提出问题 ,譬如“怎样将叔叔请进门? 怎样去招待? 先干什么? 然后干什么? 接着干什么? 最后做了些什么? 如何道别”等一系列问题,一幅一幅依次看图,用一两句话说说各幅图的主要意思。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说每幅图意思的时候,可能说的很多,但比较杂乱,抓不住中心,语句也不一定通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满足甚至欣赏学生说的内容多、篇幅长,而应着重要求学生比较扼要地说出一、两句通顺的话。

3.在具体交流说每一幅图的基础上 ,让孩子们演图 ,想象图中人物的语言,进行对话练习,继而鼓励学生想象图中人物的行为动作表情。演后,让学生自选一幅图说几句话,学生个个演得有声有色,图画中的人物、事件成了学生生活的模拟再现,说起来自然有滋有味。

4.学生一幅幅说完了 ,再引导学生把几幅图连贯起来看一遍,把每个画段说的几句话连成一段连贯的话。这样,学生很自然地从说一、两句通顺的话发展成说一段完整、通顺的话。

看图说话走遍天下 第4篇

温哥华机场的育婴天书

第一次降落在温哥华机场时,有两三个小时的转机时间,于是我便四处闲逛,在宽敞明亮、设施齐备的育婴室里看到很多育婴指南的图标。比如一男一女分别抱着一个孩子在胸前。早听说西方国家家庭观念特别强,想必是叫当爸的多点时间陪家人?再细看旁边的说明:“请勿父乳。”我登时被华丽丽地雷了一下——是我们思维迥异还是人家多此一举?你一个大男人,倒是想哺乳,你有那个条件吗?!

还有一个看懂了,把小孩子放在摇篮里,而不是像关小狗那样放在一个上面有盖的笼子里。哦,当然,是育儿,不是狱儿。更雷的一个是说明正确唤醒孩子的方式——妈妈要亲吻宝宝的额头,而不是拿东西来喷醒他们。再仔细一看,天哪,那瓶东西居然写着“防色狼喷雾剂”!天底下有这样的妈吗?后妈估计都做不出来吧!忒多虑了。

最后看到一个育儿指南让我好生奇怪。一个妈妈抱着宝宝,细语呢喃的样子,而另一个妈妈陪着宝宝聊得神采飞扬,面前还有冒着热气的水。这是什么意思,不要给孩子喝咖啡吗?咨询了旁边的加拿大人才知道,和孩子聊天,不要聊八卦。噢,为人母要端庄。这应该引以为戒。天雷阵阵啊,还没出机场我就被这些另类育婴指南雷晕了。

小心鸟粪!

号称加拿大璀璨明珠的班夫国家公园,是我此行的重点目的地,班夫公园北起阿拉斯加、横跨加拿大与美国西部而直达墨西哥北部的落基山脉,绵延3000多公里,平均高度超过海拔3000米。蜿蜒的落基山脉遍布着湖泊、溪流、森林,景致之美,令人赞叹不已。

正当我沉浸在美景之中时,看到一个黄色的标牌,还有一句英文解释:“Birds poop every15minutes(公园里,每15分钟就有鸟屎落下。)”再看下一行,“How long have you been standing here? (你已经在这里站了多久?)”我下意识看手表——12分钟!不想走鸟屎运就赶紧撒丫子快跑吧。

往前走一段,看到一个路标上画着一只高跟鞋,而且歪倒了。我琢磨了半天弄不明白这个路标到底是什么意思,询问别人后得知,这只歪倒的高跟鞋是在提醒女游客:公园面积大,独行要注意防色狼。这实在有点太含蓄了吧。

一个僻静的山坡边竖着一个指示牌,上面是两个很欢快的小人,粉红色的小人扎着小辫蹲着,另一个蓝色的小人站在她后面,下面有一个表达欢快的语气叹词“OH-YEH”。我还以为是叫男生女生尽情游玩,两小无猜呢,好一幅青梅竹马图。直觉又告诉我理解得不对,问了一个白发苍苍坐轮椅的加拿大老太太,她说这你还不明白吗?禁止偷看女生尿尿啊。我目瞪口呆,禁止偷窥,为何要把警告牌做得这么活泼欢快?

看路标需要高智商

在加定居的朋友赶到班芙镇,计划带我好好领略一下落基山的美景。行驶在泛加拿大1号高速公路上,我绷着神经注意那些神秘莫测的指示牌。很快前面有个大路牌,画着两只野鹿。这个不用猜我也知道:“小心有野生动物横穿马路。”只是这路标上两只鹿一上一下看上去像在交配。难道还有另外一种含义?“不要打扰,前方是野鹿的爱情乐园?”朋友则暧昧地哈哈大笑,告诉我,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人类,“前面某处可以那什么——”

找地方停车,很远看到一块写有STOP的标牌。还好,我们长了个心眼,下面又有注解:“停车后方可进入,进入后不可停车。商用车可以停车在右侧,但不能超過1分钟。”?#¥%……看后无语,为避免麻烦,还是开车闪人。

刚开不远,前面一个大大的指示牌说:“不能左转,只有当左边那条路的交通流量很轻时,方可左转。”这是条单行道,如果不能左转过去,怎么会知前面的路交通流量很轻?这个很轻的概念怎么定义呢?

昏头往前走,而下一个路口就是猜谜。一个指示牌上三行标志,分别是:一个X三个直行箭头,三个X一个直行箭头,两X两个直行箭头。这到底是想说什么?我只能说没出国前我害怕在国内开车,出国后我害怕在国外开车。

晕乎乎回到班夫小镇上,真庆幸还能回来。朋友也抹着汗感慨:“来加拿大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看路标。”

玩电线株连九族

住在被美丽群山环绕的班夫小镇, 到处都是造型别致的原木别墅,古朴、安宁而又不失活力。我一边散步一边欣赏,突然看到面前挂着一块极其彪悍的警示牌,首先是一管大猎枪。我想这对文盲来说威慑力也够强,而对于认识几个字,特别是能读懂英文的人来说,看完猎枪下的文字只会吓得屁滚尿流。“禁止入内!入侵者将会被射杀,侥幸逃过第一枪的人将继续被追杀,直至死亡!”天啦,我可不想当蜂窝煤。擦着汗虚惊一场,这时代如果不会读点图,后果实在太严重。

在小镇上逛了一圈,看到电线杆上挂了一块黄色的标识牌。两个骷髅头,中间有200加币字样,答案是:“触摸电线,您将会立即死亡,此外还需支付200加币的罚款!”人都已经死了,还要追加罚款吗?这还真是个株连九族的罪过。

这里的公厕标志同样千奇百怪,代表男人的有烟斗、帽子、手套,居然还有辣椒!代表女人的有蕾丝花边、蝴蝶结、裙子、乳房跟扇贝!已经学会谨言慎行的我决定坚守一个原则:等。就站在洗手间附近观察,看到别人进去,而且通常要有二三个女性特征非常明确的人进去后,我才敢跑到女洗手间去,要不然被人告性骚扰,那罪名可不是一般的重。

当然,也有一些图标十分周到体贴。比如儿童乐园门口的图示,上面画着一个成人图像被红圈禁止,另一个成人牵着孩子的手则被绿色放行。原来这意思是:“成年人必须在孩子陪同下方可进入。”因了这些小小的图示标牌,班芙小镇的美丽变得更加独特和柔情起来。

看图说话论文 第5篇

一、仔细观察图片,分析图片上的情节

当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一篇新文章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直接从汉字的学习入手,然后进入文章的讲解中去,这种教学方式是无法帮助学生提高看图说话能力的,因此在刚刚讲授一篇文章时,教师应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课文中附带的图片,让学生简单说一说图片中都画了些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这样就能让学生在不学习课文之前,先对图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看图说话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课文《快乐的节日》一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翻开课文的第二页,仔细观看课文中下面的图片内容,然后教师可以这样询问学生:“大家仔细看看下面的图片,谁能告诉我上面画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学生仔细观看了图片后回答道:“画面上画了3个小朋友,他们在笑”“上面画了几个戴红领巾的小朋友,他们在草丛中,非常开心地笑着。”每个学生都在表述自己的看法,教师非常满意,但是发现小朋友们把小鸟忽略了,于是进一步询问:“大家说得非常好,但是大家好像把什么东西给遗忘了啊,”学生仔细观察后发现草丛上还有小鸟。最后教师说:“谁能给大家用一句简单的画描述一下这个图片内容?”“三个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草丛中与小鸟儿一同玩耍。”教师露出满意的笑容。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学习一篇新课文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看图片,简单地分析一下图片内容,就可以说出一些很好的语句。

二、认真学习课文,了解图片中的内容

当学生对图片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后,接下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文的学习,但是在学习课文时教师一定要注意随时提醒学生边学习课文边观察图片,这一次再看图片就要更加仔细地观察图片了,辨认画面所画的内容是课文中的那一段,了解图片中的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他们究竟在做什么,他们都说了些什么话,他们在做这些事时都想了些什么等内容,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做到图片与课文之间的结合。

比如,在讲解课文《雨后》时,可以在讲述课文前这样引导学生:“大家都对课文中的画面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么大家想知道画面到底画了什么吗?下面请大家与我一起学习课文,在学习课文时请大家随时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书中的画面是描绘文章中的哪一段?”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的语文课文的学习,讲完后,教师让学生回答刚才的问题,于是学生快速地找到答案: “老师,文章中的‘小妹妹撅着两条短粗的小辫,轻轻地小心地跑着……’是画面描述的内容。”教师听后表扬了学生,然后继续询问:“课文我们都学完了,下面谁能看着图片回答我几个问题,(1) 小哥哥和小妹妹在水中有哪些不同的动作?(2)摔在水中是一件非常疼的事情,为什么课文中却说小妹妹也想痛快地摔一跤。”这两个看似比较难回答的问题,只有当学生很好地结合课文与图片进行理解时,才能回答出,比如第一个问题学生就可以边看图边理解

撅着小辫、轻轻地跑、大哥哥在前面把水踩的老高等内容。

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如果能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学生在课文与图片之间去寻找答案要比直接学习简单得多,同时借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时学生看图说话的内容将会更加深入。

三、再次分析图片,想象图片里的故事

当课文讲解完以后,很多教师就带领学生去做一些课后练习去了,其实这样做也没有充分利用好课文中的图片。当教师讲解完课文内容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一步应用课文中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提高看图说话的能力。在这一个环节中,由于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和图片内容有了非常深入的认识,这时再让学生分析画面的表面内容已经失去了基本的意义,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图片为出发点,抛弃对课文的认识,尝试看图续写一些课文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由于每个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同,加上每个学生对同一故事有着不同的想象方向,因此他们在最后这一环节中肯定能说出很大不同版本的故事,教师一定要再次利用图片,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说话表达。

比如,在学习完课文《狐假虎威》一文时,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是:“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将众兽吓跑的。”同时这句话下面画了一张狐狸在前面走,老虎跟在后面,其他小动物在前面疯狂地逃跑的画面。于是教师可以这样询问学生:“大家看着下面的图片, 然后想象一下当老虎知道自己上当后,它接下来会怎么办?谁能看着课文中的图片简单地描述一下。”面对老师提出的这一问题,学生纷纷进行思考,有的学生看到画面中老虎凶险的样子说:“当老虎发现自己上当以后,非常气愤,到处寻找狐狸,终于找到了狐狸, 于是将狐狸吃掉了。”有的学生则说:“老虎非常气愤,想找狐狸,但是狐狸早就跑到别的地方去了。”还有的学生说:“老虎是一个心非常大的动物,当老虎得知上当后,心理安慰了一下自己,并说这事就这么算了吧。”“老虎是一个很有计策的动物,它从一开始就知道狐狸这样做的目的,当他发现狐狸要跑时,直接跳上去将它吃掉了。”

面对这些不同的话语,教师非常满意,这正是利用课文和图片双重的作用下才取得的成绩。

总之,看图说话这一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是令很多老师头疼的一件事情,其实现有的语文教材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教师如果能够在带领学生学习语文课文的同时,带领学生分析一下图片,并借助图片内容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看图说话能力,将会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

摘要: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看图说话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看图理解图片的能力,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所思所想表述出来,学生只有具有这种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为以后作文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低年级看图说话写话初探 第6篇

一、看图和读题相结合, 明白图意

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 观察能力差, 掌握的词语少, 说话时往往词不达意或没有明确的中心。因此, 教师先要指导学生读懂题中的要求, 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事先设计的具有启迪作用的问题, 让学生边看边想, 弄清每幅图画的意思, 还要引导学生一边按顺序观察图画, 一边了解事情是怎样发生的?怎样发展的?结果怎样?指导学生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教师还可以出示“有 (的) ……有 (的) ……有 (的) ……还有 (的) ……”等关联词语, 让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图意。

二、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 理清图意

单幅图可按由上而下, 由远及近, 由内到外, 先主后次, 从景物到人物的顺序观察;对于多幅图先要确定图的顺序, 再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观察, 先怎样, 再怎样, 最后怎样。启发学生观察景物的色彩, 人物的衣着、动作, 判断出图画所表示的季节或时间, 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推理、思考, 以丰富看图的感受。看有人的图时一定要联系事, 首先确定时间和地点, 图中有什么人, 在干什么, 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给了你哪些帮助或启示。观看描写植物的图片时, 知道是什么季节, 什么地点, 植物的形状怎样用比喻句写出来, 最后表达自己的观后感。观察有物品的图片时, 首先观察这个物品的外形或造型是什么样的, 各个部分的颜色、形状, 怎样使用, 有哪些功能等等。

三、看图、想象、思考相结合

图画中的一些细节是没有办法画清楚的。比如, 图画上的人物想什么, 说什么及说话的语气、内容等。因此, 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对画面认真观察的基础上, 展开想象, 去想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多幅图还要抓住图与图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比较有什么不同, 把看到的和想到的结合起来。这样, 学生说的内容就丰富、具体了, 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就进一步得到了有效的训练。一是要求说得有头有尾, 要有一定顺序;二是要有基本内容, 不要丢掉重点;三是鼓励在语言表达上有独到之处的学生, 表扬他们说得细, 说得好。在说写训练中, 要求学生先仔细观察图, 看明白图意, 之后大胆思维、想象, 最后有条理地表达。每次指导学生看图说话、写话时, 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其看图说话的劲头越来越足。

四、由简单到复杂练习说话、写话

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 并围绕图意进行合理的想象之后, 就要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了。教师应遵循看———想———说这一顺序。在学生明确图意后, 让学生说说图画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尤其是针对图中的想象部分, 要尽量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在训练中, 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开始可采用填空或提示语进行引导, 也可师生共同说, 一句两句, 也可以是几句话, 要给学生足够的组织语言和纠正错误的时间。在表达形式上不要多加限制, 让学生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即使说得不完整, 也要给予鼓励, 使学生乐于发言。要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把图中最能体现中心的部分写具体, 最后引导学生把刚才说的或写的进行选择, 要做到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 按一定时间、空间或事情发展顺序有条理地说或写出来。

浅谈小学一年级看图说话写话的教学 第7篇

看图说话写话, 没有充分的看图做基础, 就没有丰富的说话积淀, 写话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是一年级学生还缺乏观察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看图上下功夫, 让学生掌握看图的方法, 通过图上的主题画面和背景画面来判断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 了解画面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看图时先从整体入手, 初步感知图画的主要内容, 即弄清时间、地点、什么人在干什么,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序说话的能力, 也是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

看图时, 时间的判定需要学生把图片内容提示与生活经验相结合, 然后把自己所看到的画面进行综合分析, 这要有一个生活的积累。例如, 图片上的孩子在堆雪人, 学生自然想到时间是冬天;柳枝抽芽, 小燕子在快乐的飞舞可以反馈给我们春的信息。

看图时, 地点判断也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根据图中所提供的背景画面找到。

看图时, 要看懂主体画面中的人物在做什么?在这个环节中要给孩子们极大的想象空间, 同时要教会孩子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图画。

二、学会想象

看图写话的画面是一个个静止的人或物, 所以, 要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画面并联系自己所喜欢的动画片以及童话故事对画面展开想象, 这样就会使抽象的画面鲜活起来。

三、说写结合, 学会表达

看图说话就是要让让学生充分观察图画, 在思考图意的基础上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在写话前, 首先要让孩子抓住重点, 会看图, 会说话。

写就是在学生说的基础上, 把说的内容用手中的笔表达出来。对于一年级的学生, 训练说写要有梯度。我刚开始时, 要求他们只要用几句话写清“时间、地点、人物, 干什么, 干得怎么样”就行了。慢慢地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 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的提升逐渐要求写完整、写具体、写生动。

四、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为写话打基础

学生是在故事和动画片中成长起来的, 从小听故事、爱阅读, 会接受较多的有趣信息, 对他们的语言积累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为此, 在平时, 家长要经常讲故事给学生听, 并鼓励他们自己讲故事, 讲自己身边的故事。多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 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在听读时, 认字, 赏析美句, 让学生从小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这将为他们中高年段的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 对学生看图写话会有很大的影响, 看图说话写话引导得如何, 将对学生将来爱上作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会观察, 学会想象, 说写结合, 培养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为写话做好充分的准备, 打牢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激发兴趣,学会观察,学会想象,说写结合,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柳松芬.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优化设计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 2014 (08) .

看图说话论文 第8篇

关键词:个性化作文,作文教学,“五个依托”

【案例】

这是一节三年级的看图作文课, 图上的一位小朋友正兴奋地站在树下抬起头向树上张望, 树丫上有个鸟窝, 一只羽翼未长丰满的小鸟也在睁大双眼向下望着这位小朋友。下面是执教教师和学生的一段对话:

教师:图上画了谁?他们在干什么?

学生1:一位小朋友想捉鸟窝里的小鸟。

学生2:一位小朋友想捉鸟, 还想掏鸟蛋。

学生3:这位小朋友从树下捡到了掉下鸟窝的小鸟, 又把小鸟送回鸟窝。

教师:你的想象力很丰富, 不仅看到了图上的内容, 而且展开了想象, 想到了画面背后隐藏的事情。

学生4:老师, 我觉得小鸟在和小朋友说话:这位小朋友先想捉这只小鸟, 小鸟苦苦哀求后, 小朋友知道了自己的错———不应该伤害小鸟, 应该爱护小鸟, 后来这只小鸟和小朋友成为了朋友。

(这一奇异的构思立刻吸引了多数学生,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这一猜想。)

教师: (愣了几秒后) 这确实是你独特的想法, 可是小鸟能说话吗?生活中你遇到过能和你说话的小鸟了吗?这是一篇看图作文, 可以合理想象, 但不能胡思乱想。

(学生4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调查结果显示:这个班5%的学生写的是小朋友从树下发现了不小心从窝里掉下来的这只小鸟, 又极其小心地把小鸟送回了自己的家———鸟窝。93%的学生写小朋友爬上树捉住了小鸟, 因此受到了批评。而剩下的2%的学生写的作文被定为“不及格”, 原因是“没写完”。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上明确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 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并对学生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作本就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语文教师在进行写作指导时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教学的指导,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个性的张扬, 从面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上面案例中的教师恰恰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 以自己对图画的认识覆盖了学生的个性化认知过程, 局限性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救小鸟”“捉小鸟”这两种常见的写作套路上, 束缚了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面对学生充满诗性的回答“小鸟苦苦哀求”, 不但没能及时捕捉这一个性化教学的契机, 让灵性的火花闪耀起来, 反而极其生硬地、武断地挫伤了学生的自主创作的激情。当写作不再是为表达真实的情感时, “生造情感”“复制情感”便会取代“表达真实情感”, 学生的一些个性飞扬的文字, 便会逐步屈从于教师的引导、考试的标准, 评价的尺度便会变得迟钝化、公式化, 写作就会变成“写老师想听的话”。在我看来, 该作文教学课是失败的, 93%的学生竟写出大同小异的习作不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吗?而它最大的败笔就是那句———“小鸟能说话吗?”

【策略】

个性化作文教学是主体性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作文教学, 是个性化教学理论在作文教学领域的实践体现。所谓的个性化作文, 其实就是指具有写作主体鲜明个性特征的习作。简单地说, 就是学生能自主地写作, 写真实的文章, 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自主”、“真实”、“创新”是个性化作文应具有的基本特质。因此,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创设轻松愉悦的写作环境和氛围, 让学生能根据自己在社会生活实际中不同的具体经历, 用书面语言积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形式。笔者以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个性化作文教学时应牢记“五个依托”, 才能营造出宽松肥沃的土壤, 从而孕育出个性化作文的幼苗。

(一) 以求异思维的培养为依托

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 而后才有撰作。”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 个性化作文首先应是个性化思维的结果。只有当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起来, 拓宽自己的写作思路, 求新求异而创新, 才能笔下生花, 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个性化作文来。小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 还没有形成完全独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写作能力也正处于形成期, 他们个性的张扬只是处于萌芽阶段。正所谓“小荷才露尖尖角”, 因而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细心呵护他们的个性幼苗, 耐心点拨, 适时引导, 在平常的作文训练中, 应把如何解放学生的思维枷锁、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放在首位。

在本文开头的案例中, 教师能够引领学生去独立思考, 大胆联想, 鼓励学生将看到的和想到的加以整合, 只可惜该教师缺乏了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意识, 当“小鸟苦苦哀求”这一与众不同的思维猛然出现时, 教师措手不及, 主观地折断了这位孩子丰富想象的翅膀。其实, “小鸟苦苦哀求”这是多么充满童趣而富有创意的想法, 试想一下, 真诚的小鸟、善良的孩子, 在这个充满和谐与诗意的境界里, 人与小鸟之间的直接沟通会带来些什么呢?如果小鸟不能说话, 那么小鸭、小鱼又怎能开口?安徒生又岂能写出《丑小鸭》《海的女儿》等流传至今的经典童话?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 应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他们在有所发现、有所发展的同时, 养成不囿成见, 不唯书不唯上, 独立思考, 勇于质疑的良好思想素质、思维品质和心理品质, 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二) 以新颖选题的确立为依托

众所周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好的文章总会有吸引人的新颖独特的题目。笔者曾经就“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这一主题作了一次调查———“我最想看的作文”, 在《包饺子》《印象最深的一件事》《难忘的一件事》《学溜冰》《第一次学做饭》《给布娃娃洗澡》《第一次赚钱》这七个作文题目中, 80%的学生首选的是《第一次赚钱》, 15%的学生选择的是《给布娃娃洗澡》, 5%的学生选择了《学溜冰》, 而《包饺子》《印象最深的一件事》《难忘的一件事》《第一次学做饭》这几个作文题却无人选择。学生的理由很简单:这几个题目太常见了, 不吸引人。

新颖的选题不仅指文章有个性鲜明的题目, 而且包括文章的选材别具一格, 引人眼球, 有时代气息。一次, 我校举行了作文竞赛, 三年级的竞赛作文题为《我第一次……》。有一位学生写了题为《我第一次讨好妈妈》的作文, 赢得了此次比赛的最高分。文章写的是小作者粗心导致测试没得到高分, 担心回家会受到妈妈的批评, 因此回家后第一次尝试着百般讨好妈妈, 先是乖乖写字, 之后帮妈妈端菜盛饭, 并温顺地吃饭, 不敢挑三拣四, 饭后主动抢着帮妈妈洗碗, 给妈妈捶背……妈妈看出端倪后, 小作者终于道出考试真相, 妈妈的原谅让小作者备受鼓舞, 决心甩掉粗心———这个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 用优异的成绩来感谢妈妈。文章的作者独辟蹊径, 从身边的小事入手, 真切感人, 又富有儿童的生活气息, 不失为一篇优秀的作文。

叶圣陶老先生曾形象地指出:“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新颖的选题不是凭空臆想或生搬硬套来的, 它来自于学生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积累, 的确, 生活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宝库。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留意, 就会发现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儿。这样我们在写作时才会信手拈来, 以新颖的视角来发掘身边的、不易察觉的素材。“人弃我取、人丢我拾”, 这是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的重要前提。

(三) 以鲜活语言的表达为依托

古人有云:“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翕张。”“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他们都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文章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有人曾把作文比作一栋摩天大厦, 题材是大厦的支架, 语言则是大厦的砖瓦, 这栋大厦就是由这一砖一瓦逐渐砌成的, 笔者一直觉得这个比喻很贴切, 不仅直观形象地道出了语言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而且道出了语言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但是如果片面地理解这句话, 简单地以为写作就是把从别的地方运来的“语言砖瓦”重新堆在一起, 那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写作同时也是创作的过程, 它需要学生将自己积累的语言重新内化、融合、加工, 再产生新的具有自己风格和体验的语言, 才能建成一栋属于自己的“作文摩天大厦”, 否则只能是“穿着百家衣”的四不像。在当前教学改革的浪潮中, 虽然新的作文教学流派不断涌现, 尽管新的作文教学理念不断更新, 尽管新的教学手段不断变化, 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应该静下心来思考的是:如何使学生在写作时让每一个词句都荡漾着情感的温度和个性的波浪?

用语的鲜活要建立在准确的基础上。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我们不论要描写些什么事物, 要把它表现出来, 只有唯一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 只有唯一的动词。要赋予它性质, 只有唯一的形容词;人们应苦心探索, 非要找出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不可!仅仅找到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相似词, 千万不要以为满足, 更不可因为搜索困难随便用一个词来搪塞了事。”鲜活的语言不是固定的一种结构与形式, 也不是大众化的表达意识, 而是富于个性化的。单调的、千篇一律的表达方式与表达意识只能让读者觉得呆板与沉闷, 只有那些富有个性体验与个性表达的语言才能更好地触动到读者的心灵底处。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写过《介绍我自己》这样的作文, 多数人在描写眼睛的有神时都喜欢用“炯炯有神”“透着灵性”“像黑葡萄一样”……而有一位三年级的小朋友在描写自己的眼睛时, 是这样写的:“像早晨的露珠滴落进眼睛。”小作者对眼睛的描写独特而新鲜、具体而形象, 是小作者对生活经验的独特表达, 将自己在生活中的见闻与内心的理解相结合, 所以它能引起读者极大的心灵震撼。

(四) 以独特感悟的触动为依托

有一年高考作文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当时多数考生都把思维跨越到记忆移植后, 想象“移植名人记忆, 享受生活”的情景, 但有位考生却把主题定在了“拒绝记忆移植”, 因为拒绝移植记忆, 是为了“更尊重别人丰富的心灵, 尊重自己的心中秘密, 尊重社会的伦理道德。拒绝记忆移植, 还因为是相信自己的能力, 否则永远也走不出创新之路, 这对国家、民族都是悲哀之事”。这篇标新立异、独出心裁的作文受到了阅卷老师的青睐, 让阅卷老师感到了一种实实在在的真善美, 迅速成为全国无数学生效仿的优秀范文。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应邀参加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恒源祥文学之星”冬令营时, 曾以这篇作文为例阐述了作文个性化的重要性。于老师说, 这篇立意出乎意料的文章, 闪烁着发散与求异思维之光芒。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 养成善于追问“为什么”的良好写作习惯, 这样才能让文章独树一帜, 体现出与众不同的思辨力。

正如人不可失去灵魂一样, 文章也不可没有立意。失去了立意, 再优美的语言、再独特的选材都如水中浮萍无法在读者的心海中留下一丝烙印。有人说:“立意高远文自胜。”由此可见, 立意的高下对于文章的重要性。中国人历来崇尚修行内在的东西, 对于文章也是一样。清代文学家、思想家王夫之说:“无论是个与长行文字, 俱以立意为主。”“意犹帅也, 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唐代大诗人杜牧说:“以意胜者, 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 辞愈华而文愈鄙。”文学史上, 选取题材相同, 但因立意不同而使作品品味不同的例子比比皆是。唐代王勃写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以其立意的高远流传千古, 一扫同类送别诗的忧伤惜别, 反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劝慰友人。如今, 一千多年过去了, 这首诗中的两句“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仍脍炙人口, 妇孺皆知。

高远的立意不是空喊口号, 它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独特感悟的触动。这种触动, 是学生带着他自己的思想、心灵和生命经验对自我、生活、自然、世界的叩问和发现。构思立意的过程是作者对生活重新体验、审视的过程。只有说真话、悟真理、吐真情, 才能让文字穿上思想的外衣, 才能真正与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撼动读者的内心。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写的《作文论》就说:“我们作文, 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就是让作者打开自己的心灵花园, 倾吐“只有我才有”的心灵话语, 表达唯我独有的个性化体验和感悟。“我手写我心, 我笔抒我情。”

笔者曾听过一节三年级的习作指导课《摆玩具, 编童话》。课上有位小朋友编的童话题为《爱心狗与小松鼠》, 前半部分没有什么大的新意, 说的是天上的爱心狗来到人间转悠, 看见一只小松鼠正在练习爬树, 小松鼠连爬了许多次都摔得四脚朝天, 爱心狗忍不住讥笑起来, 并规劝小松鼠放弃练习爬树。文章说到这本不需大惊小怪, 可小作者在这里笔锋一转, 小松鼠说了一番发人深省的话:“既然你是爱心狗, 为什么会嘲笑我, 还劝我放弃, 你来到人间难道不是播散爱心的吗?”故事在这戛然而止, 结尾令人回味无穷。

小学生生活阅历有限, 教师除了鼓励他们“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外, 还应引导他们拓宽自己的阅读面, 扩大阅读视野, 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写作时才能博古论今, 让自己的立意增加厚度和温度。高远的立意无疑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

(五) 以多元评价的构建为依托

写作的评价在作文教学的实施中举足轻重, 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它像一把衡量作文教学成效的指挥棒, 不断调整并影响作文教学中的诸多因素。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彻底摈弃了传统的量化的单一评价方式, 提倡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根据各学段的目标, 综合考察学生的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 重视对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评价的过程中应关注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习惯, 关注学生情感的真实表达, 关注学生个性与创意的表达等, 并将学生对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和作文修改纳入评价的范围。笔者以为小学生尚处于写作能力形成和锻炼的阶段, 教师宜采用多主体、激励性的评价方式。

1. 多主体的写作评价

瑞典著名女教育家爱伦·凯提出将儿童当“人”看, 让他们拥有与成人一样的独立人格与选择权利。作文教学同样需要承认学生独立人格的价值, “蹲下来看学生”,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让他们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参加到写作评价中来, 将教师评与学生评相结合, 可以学生自评, 可以学生互评, 可以学生自评后教师评, 也可以学生互评后教师评……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促进学生的反思, 培养他们自我发展成长的能力, 而且能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锻炼和展示学生的分析能力、创造能力, 在习作中大胆张扬自己的独特个性, 并能取长补短, 扬长避短, 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

2. 激励性的写作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 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 采用激励性的评语, 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激励因素是发挥人的作用的因素, 一旦学生激励因素满足了, 学习效率就会明显提高。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 听过于永正老师写作课的朋友都会感受到于老师对学生写作动机的诱引, 对学生写作情感的牵动, 对学生写作信心的呵护, 课堂上教师不失时机地积极评价随时都有、随处可见:“这一个词用得贴近准确, 老师都得向你学习。”“这句话真实可信, 我欣赏。”“会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 相信继续努力下去, 你会成为一位小诗人。”……在于老师的课堂上, 你会觉得学生在他的巧妙激励下, 个个文思泉涌, 灵感倍出, 让课堂因学生的个性创作而光彩熠熠。除了用语言激励外, 于老师还善于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肯定, 一个眼神、一次微笑、一个拥抱, 学生沉浸在成功的氛围中, 个个想写、愿写、要写。

《语文课程标准》同时指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 根据实际需要, 可以是书面的, 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 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而于永正老师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也不可说不独特, “100加10分”, “100加30, 再加两颗星”……事实证明:激励性的评价可以很好地激活教学气氛, 即使是“平庸”的学生, 在教师赏识的雨露沐浴下也能变得个性鲜活。

采用激励性评价不是指教师在评价中对学生的错误一味迁就, 盲目肯定。相反的, 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灵活的应变机制, 需要教师及时抓住生成的契机, 善引善拨, 巧牵妙点, 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和认知的不同, 因材施教。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用庄稼生长来比喻语文学习。他说:“请老师们时刻想到, 学生跟种子一样, 有自己的生命力, 老师能做到的, 只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 让他们自己成长。如果把他们当成工业原料, 按照规定的工业流程, 硬要把他们制造成一色一样的成品, 那是肯定要失败的。”在进行作文教学时,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写作训练中牢记“五个依托”, 即以求异思维的培养为依托、以新颖选题的确立为依托、以鲜活语言的表达为依托、以独特感悟的触动为依托、以多元评价的构建为依托, 同时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让作文教学中的一切从学生的生命出发, 才能使学生在写作中张扬个性、激扬文字、放飞想象、袒露心灵。

“小鸟苦苦哀求”是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跑道上重新出发的发令枪声。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张行涛, 郭东岐主编.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看图说话训练之我见 第9篇

[关键词]看图说话;方法;思维;巧练;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1-0095-02

初学看图说话,小学生往往说不通顺、说不具体,或东拉西扯,或三言两语,或无话可说,甚者怯场怕“说”。这在农村小学尤为明显。其原因一是看图不得法、不细致,二是局限于画面静止的内容,没有展开想象,三是语言表达能力低,不敢说、不会说。怎样有效地改变这些现象,如何较快提高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呢?

一、教给“看”法,引导正确观察

小学生观察事物存在着笼统性、表面性、随意性。教师要在指导看图的过程中注重看图方法的指导,促使学生的观察能注意顺序、分清主次、抓住细节、力求全面。观察注意了顺序,说话才能条理清楚;观察分清了主次,说话才能重点突出;观察抓住了细节,说话才能具体生动;观察力求全面,说话才能完整和谐。四者缺一不可,互相交融于我们的看图说话训练之中。

1.教给步骤,培养习惯。先有序浏览全图,对画面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接着详细观察画中人物的形体、外貌、穿着等,弄清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从人物的表情、动作,推测人物在干什么、想什么;还要观察图中人、景、物和周围环境来判断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等。

2.掌握规律,有序观察。掌握观察的顺序是基础,也是关键所在。⑴、按方位观察: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由里而外或由外而里以及从中间到四周等等。⑵、按内容观察:先整体后局部,先中心后陪衬,先主体后细节。⑶、按记叙要素观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背景。总之,目之所及,顺其自然,使观察有一定层次、有一定规律。

3.因图而异,灵活运用。单幅图要根据不同画面选择适合的观察顺序,运用不同的观察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图意。而对于多幅图而言,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图与图之间的联系,知道每幅图共同表现的主要对象是什么。要抓住多幅图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并抓住图之间联系进行仔细观察,加深对图意的深入理解。

二、激活思维,启发想象与联想

看图说话教学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联系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千方百计开拓学生的思路,让眼中之图表象清晰,让心中之图栩栩如生,使图中人“活”起来,有外貌、神情,有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使图中景物“真”起来,有缤纷的色彩、悦耳的声音。

1、灵活运用想象方法:如由此及彼,取譬设喻;化静为动,“死”中求活;摹拟声音,再现形象;描写心理,刻画人物等。以一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八的《展示台》为例,学生看明白图1、2、4后,教师启发学生进行合理想象:(1)小猴子玩球时心情怎样呢?(2)球掉进湖中,小猴子们会怎样想?树上的小猴子会想到什么好办法呢?(3)小猴子们是怎样取回湖中的球呢?请你画出第三幅图。(4)取回球后,它们心情怎样?在干什么呢?(5)如果是你,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呢?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学生如临其境、争先献“策”,想象各异、思维极为活跃。

2、巧设疑问激活思维。教师要根据图画内容,巧妙发问,努力调动学生看图过程中的自觉思维。在实践中,我们可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发问:(1)围绕图的主要对象或中心主题设问,增强看图说话的准确性和目的性。如图上画了些什么?主要画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或表现?(2)抓住图中非主要事物发问,丰富说话的内容,提高说话的条理性。如图中还画了什么?各有什么用?去掉行不行?为什么?(3)抓住图中事物间的联系或图与图间的联系发问,如:有什么联系?这种联系有什么好处?这样联系着的事物说明了什么?(4)扣住画外之意或画中之情发问,如看了这幅图后你会想到什么?根据画面的意思,你认为会出现什么结果?不同角度的发问使学生在对面进行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分割、整合中深入理解图意,平面静止的眼中之图在学生的积极思维和丰富想象中变为立体鲜活的心中之图,看图后无话可说的现象必将迎刃而解。

3.注重启发,跳出“误区”。看图说话训练应注重通过启发优化训练效果,提高看与说的能力,切忌教师“扶”而不“放”甚至包办代替。在有些课例中教师担心“启”而难“发”、“启”而不“发”,于是在启发过程中发问过于浅近而让学生不经观察思索便易答出,或是教师讲的太多而学生仅似听众,如此“启发”貌似问答顺畅、教学顺手,但实际上看图说话训练效果甚微。为优化训练效果,教师要精心设问,要灵活驾驭课堂并巧妙地借势引导,要大胆实施启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

三、巧练说话,倡导敢说会话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并对各学段分别提出具体要求。因此,看图说话训练要注重有话可说、有话敢说并能把话说好。

1、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说话能力。说话训练或贯穿于看图说话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或作为独立的一个教学环节,都应做到分级实施,逐步完善,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完成说话训练,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表达的中心,可组织学生讨论,教师予以适当点拨提示。接着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说出图画的主要内容。然后,教师要着重启发引导学生在此框架上添枝加叶,说出图中细节,进一步把话说完整具体。最后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技巧,尽量把话说生动形象些。当然,说话训练也应力戒千篇一律,要因人而异,各抒己见,要各展风采、百家争鸣。

2、分层训练,鼓励后进。基础要求:想好了再说,说得完整、连贯,用自己的话来说。对那些胆小不敢说的学生,也要循循善诱,促其发言,哪怕是三言两语,也予以充分肯定。达标要求:说得有头有尾,要遵循一定顺序,条理清楚,表达完整,声音响亮,并使用普通话。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拓展要求:描述详细具体,用词准确生动,想象大胆合理、发言积极踊跃。比如要求学生:“谁能和大家说得不一样?还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创造性。

3、激发欲望,促成想说敢说。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随机应变,运用各种途径,细心耐心地排除学生的怯场心理,调动学生说话的欲望,促使敢想敢说,以逐步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1)巧妙调动积极思维,有所见有所思方能有所言。(2)评说结合,赞扬鼓励。不管学生说的如何 ,教师都应高兴地倾听,并给予适当的鼓励。(3)引进竞争,调动说话兴趣,如开展“能说会道”擂台赛,分成小组,人人都说,然后推选一名小组“明星”参加班内竞赛,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4)创设机会,经常练“说”。在课堂中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在课外开展学生说话的活动。如利用早会或活动课开展“小小演说家”活动,自选或指定一些有趣的话题如“我最快乐的一件事”“我最喜欢的玩具(或活动)”等等,学生轮流或自荐自由演讲,说得轻松、说得有趣。常说自能敢说爱说以致会说,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日趋提高。

四、勤抓契机,渗透无形训练

新课程编排科学、素材丰富;课外时空中说话素材也用之不竭。教师要善于发掘素材,创设实践性情境,因人训练,因事训练,把说话训练渗透到教学、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去,不是为训练而训练,而要达到自主、自然,化训练于无形,使学生说话逐步达到规范自如、自由表达的境界。

1、增强训练意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日常教学中勤于渗透并长期坚持说话训练。

2、要充分挖掘素材利用契机。如:课堂上的问答不仅要关心答得对不对,还要关注学生说话的品质、说话的完整与准确;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文中插图指导看图说话;利用课后“读读想想”及“语文园地”直接进行指导训练;师生会话也应留意说话质量。

3、精心构建说话平台,帮助学生训练、提高、展示自己的说话能力。如:“课前5分钟演讲”、“童话故事会”“我有一个新发现”等。

4、创设情景、有感而发。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有趣的游戏》,教师先让学生自由选择分组游戏,如“老鹰捉小鸡”“击鼓传花”等。学生亲身体验、群情激昂,随后就有话可讲且乐于说话,连向来胆怯的同学也忍不住争先发言。

5、角色表演,先演后说。如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口语交际《我想这样做》,学生兴致勃勃地表演帮助盲人过马路、陪护瘫痪老人、推轮椅等情景剧,根据剧情愉快又顺畅地说出了遇到该帮助的残疾人时该说什么?该怎样做?还认真地互相评议创意和说话质量。说话训练在愉快的表演中收到良好效果。

6、借助绘画,介绍画面。学生自由作画,哪怕是信手涂鸦也倍感有趣,然后自己介绍所画内容十分细致认真,教师借机予以适当引导纠正。此时此刻,润物无声的说话训练悄然有了深入的效果,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于无形的情趣中得到了长足的提高。

上一篇:人文通识下一篇:阳春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