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产业范文

2024-07-12

中国电影产业范文(精选12篇)

中国电影产业 第1篇

电影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表现,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表征,即便在网络十分发达的今日,电影的传播功能依然十分强大;电影是一项产业,既可以获得经济价值,又可以赢得国际影响力;电影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能为自己营利,更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兴盛与发展。电影也是软实力的核心之一,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在无形中弘扬自己的文化与价值观。因此,世界先进地区的电影工业都十分发达,而电影工业的发展也广受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关注。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台湾电影工业发展历程的梳理和观察,对台湾电影工业的过去和现在进行综观式的回顾,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描述。

二、日据时代的台湾电影

台湾自1985年甲午海战失利后,由清朝政府割让给日本,因此在1945年归还给国民政府之前,台湾电影的发展是由日本殖民政府推动与管制的。首部在台湾拍摄的并非商业电影,而是日本人高松丰次郎于1907年2月,率领日本摄影师群,踏遍台湾百多处地点,为影片《台湾实况介绍》取景,影片内容涵盖台湾各处的城市建设、电力、农业、工业、矿业、铁路、教育、风景、民俗及征讨台湾少数民族等题材,因此该片属于纪录片,而非商业电影。[1]首部由台湾人拍摄制作的电影则是1925年制作发行的剧情片《谁之过》,该片是由刘喜阳和李松峰等人组成的“台湾映画研究会”筹划拍摄的。不过, 在殖民统治的管制和要求下,即使是剧情片也充满了日本殖民政府的政治宣传气息。[2]

1908年,高松丰次郎定居台湾,在台湾北、中、南七大都会,开设戏院放映电影,同时与日本及欧美的电影公司签约, 奠定了台湾电影发行放映制度的基础。1924年后,日本一流的“辩士”(电影说明者)接受台北放映业者的邀请,来台协助推动台湾电影放映业的发展,并于1935年10月,日本殖民台湾40周年时,举行“台湾博览会”。次年,台北与日本福冈之间的航空通运业务开始运作,将日治时期的台湾电影放映事业推向顶峰。[3]

日据时代,日语为官方语言,一般社会大众则使用闽南语沟通,普通话当时并不通行。在技术与权力的制约下,绝大多数的电影片不是日本片就是以日语发音。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归还国民政府。但是,当时大陆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台湾亦民生凋敝,百废待举,因此电影事业遭受沉重打击,基本停滞。直至十年后,麦寮拱乐社歌仔戏团团主陈澄三与导演何基明于1955年,合作拍摄的二战后的首部闽南语电影《薛平贵与王宝钏》,才重启台湾的电影产业的发展之门。1981年,发行的《陈三五娘》是最后一部闽南语电影。总体而言,闽南语电影时代在台湾经历了二十多个年头,总产量近两千部,且最多时年产量曾高达120部作品,并且在《薛平贵与王宝钏》 所引发的重大轰动及创下票房纪录的刺激下,曾经造成了闽南语歌仔戏的跟拍风潮。[4]其后,由于普通话的普及,台湾本土市场胃纳的不足,闽南语电影日趋衰颓, 终至退出市场。[5]

三、转型力量蓄积的历程

1949年,国民党退至台湾。风雨飘摇,无暇顾及电影事业的发展。直至1950年代中期,中影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影公司”[6])成立后,才重新开始运作,制作路线以健康写实为主。在兼顾欧美写实主义的构想下,中影公司聘请李行拍摄与制作《蚵女》(1964)及《养鸭人家》(1965)两片;另邀请白景瑞拍摄《家在台北》(1969),均既叫好又叫座。[7]1960年代末期,香港知名导演李翰祥来台发展,并将香港电影技术带入台湾,拍摄的电影类型除了“黄梅调”之外,尚有乡土写实片《冬暖》 (1969),历史宫闱片《西施》(1965)及大量的文艺片,其中以小说家琼瑶原著为蓝本的《烟雨蒙蒙》(1965)、《女萝草》(1968)、《菟丝花》(1965)等八部,最受市场欢迎。

文艺片兴起之际,香港邵氏电影公司开始制作新派武侠片,特别是两位主要导演胡金铨和张彻的先后来台发展,更是为台湾的电影市场带来了新的冲击。1967年,胡金铨为联邦电影公司编导的武侠片《龙门客栈》(1968)创造了绝佳的票房纪录,武侠、功夫、武打类型的电影也因此逐渐成为台湾电影的主流。[8]胡金铨的电影中充斥中国京剧的身影,在结合弹簧床与吊钢丝的特技及蒙太奇电影手法的优势下,武打动作能够快速利落地展现,大大强化电影剧情的张力。1971年, 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1971)及次年的《精武门》(1972)均在台掀起功夫热潮,并促使台湾电影从武侠朝向功夫和武打转化。张彻在卲氏公司的幕后支持下,也于1974年率其子弟兵姜维、狄龙等来台发展,并成立长弓公司,进一步地推动功夫武打片成为当时台湾电影的主流。武打电影的风潮直到1980年代才逐渐没落。

作为国民党的党营事业,中影公司并非纯粹的商业电影企业。1970年代中期之后,在台湾当局退出联合国等种种不利因素的环境下,台湾中影公司开始筹划拍摄一系列的民族主义电影,希望发挥稳定民心,提振士气的目的。其中,较为著名的包含:《英烈千秋》(1974)、《大摩天岭》(1974)、《战地英豪》(1975)、《女兵日记》(1975)、《八百壮士》(1977)、《梅花》 (1976)、《笕桥英烈传》(1977)、《望春风》(1977)、《香火》(1978)、 《黄埔军魂》(1977)、《成功岭上》(1979)、《源》(1979)、《皇天后土》(1980)、《假如我是真的》(1981)、《辛亥双十》(1981)、《血战大二胆》(1982)等。不过,在题材的选择上,主要是以抗日为主,鲜少提及国共对抗的题材。除此之外,此期间的其他类型电影也多与励志和写实为主,如《汪洋中的一条船》(1977)及 《一个女工的故事》(1979)等。其后,随着两岸关系的放缓及台湾社会环境的改变,以军事为主的意识形态宣传片逐渐退出舞台,自1980年代后基本停滞,即便是2011年由台湾防务部门与三立电视合作拍摄,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勇士们》,也只是以军事偶像剧的调性进行的,并无战争的肃杀情境。

由于经济发展起飞,新生代的成长,台湾电影自1980年代起,兴起了学生电影的风潮。例如:《小城故事》(1979)、《早安台北》(1979)、《欢颜》(1979) 、《候鸟之爱》(1980)等小品式电影,呈现的是一种清新的风格。林清介则在拍摄的《一个问题学生》广受欢迎后,连续拍摄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学生电影”,并因而成为当时台湾电影的主流。其中,较为出色的包括 :《学生之爱》(1981)、《同班同学》(1981)、《男女合班》 (1981)、《台北甜心》(1982)、《毕业班》(1982)等。清新之外,另学生电影中尚有《拒绝联考的小子》(1979)、《年轻人的心声》 (1980)、《不妥协的一代》(1980) 等代表青年人对环境与现状不满的反现实电影。学生电影的风潮甚至对某些当时已经相当知名的导演造成影响。例如:侯孝贤就在这段期间拍摄制作了《就是溜溜的她》(1980)、《风儿踢踏踩》(1981)两部片子。 在台湾“新浪潮电影”出现之前,学生电影成为台湾电影的重要类型。学生电影制作成本低,可以通过独立方式进行制作, 因此为新生导演提供了拍片的空间,并积累成为催生台湾电影转型的动能。

当主要的目光被聚集在成年人的电影市场时,台湾儿童电影的成就大幅度地被忽略了。事实上,在新浪潮电影兴起前,儿童电影其实才是台湾电影在国际影展中获致最多成就的区块。台湾儿童电影起源于中影公司,在“农教时代”[9]进口了600部美国儿童教育短片。这些儿童短片于每周日在国际戏院放映,并以极低的门票价格招待学童,成为台湾儿童电影发展的基础。其后,部分台湾导演也投身于儿童电影的拍摄制作,并获致相当大的成就。例如:早期的张英导演、新电影时期的杨立国、柯一正等导演屡屡在区域及国际影展获奖,其中张小燕主演的《苦女寻亲记》(1959)在亚洲影展获得 “最佳童星特别奖”,李嘉导演的《我女若兰》(1966),在伊朗第一届国际儿童电影节,第十五届亚洲影展及金马奖获得许多奖项。李行导演的《婉君表妹》(1965)、《汪洋中一条船》也在亚洲影展获奖。1979年,台湾儿童片《乡野奇谈》(1979)在哥伦比亚举办的第一届国际儿童影展中,击败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28部参展影片,获“最佳影片首奖”,男女主角黄一龙、刘焕帼并获得“最佳演员奖”。早期的闽南语电影中,也有许多儿童电影的佳作,如 《八岁小侦探》(1965)、《罪海孤儿泪》、《玻璃眼球》、《红叶师生情》等,其中木偶电影《猪八戒招亲》甚至在1950年代就成功外销美国。由于历史的原因,闽南语儿童电影的发展甚至早于普通话儿童电影的制作,且其中《五子哭墓》、《泪的小花》、《桃太郎》等卖座的闽南语儿童电影也曾经被翻拍为普通话的儿童电影,所以儿童电影其实是台湾电影史中,一个被忽略却表现不俗的电影类型。

四、金马奖的设置与转型

1957年,闽南语电影当道之际,《中国时报》前身的《征信新闻社》举办了第一届“闽南语片电影展览会”,简称“闽南语片影展”,并于11月30日在台北国际学舍举行颁奖典礼, 由征信新闻社社长余纪忠主持;当时有32部电影参与角逐, 影展仿效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模式,由颁奖人将奖项交给受奖者。奖项类别可分为:由专业评审选定的“金马奖”11项,观众票选的“银星奖”10名,另增设有“荣誉奖”1名和“观众票选优胜奖”10名。这是“金马奖”的名称首次出现于正式场合;不过“闽南语片影展”只举办了一届就因故停办了。

1962年,台湾地区为促进本土电影事业的发展,鼓励优良国语影片及优秀电影工作者,由行政机构新闻部门筹办第一届“金马奖”。[10]“金马”二字源自金门、马祖两外岛地名的前缀;由于金、马两地为冷战时期,两岸军事对峙的最前线,该奖以“金马”命名,亦有鼓励台湾电影界,效法前线官兵们坚强奋发,努力开创新局的寓意。[11]1968年,第五届金马奖举行之后, 曾改由教育文化部门主办,直至1984年再改由新闻部门主办、民间电影团体轮流协办。1990年,为顺应当局“公营事业民营化”的政策,新闻局宣布决定将自第二十七届金马奖起,将金马奖、金钟奖、金曲奖等三种影视传播相关奖项的举办,全部由官方转交给民间团体主办。1990年5月16日,电影联合会议中决定成立常设机构及执行委员会,做为金马奖的负责单位,即后来的“台北金马国际影展执行委员会”(1992年更名为“台北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但由于该执行委员会并非法人组识,其法律定位备受质疑,在新闻管理部门与各团体研商后,将该会并入“(台湾)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1991年7月1日,在台北市影片商业同业公会强力要求下,新闻管理部门全面退出金马奖的各项业务,将其移交给财团法人(台湾)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统筹主办,但仍接受新闻管理部门的公款补助。

迄今金马奖已经举办了五十一届,并与香港电影界的“金像奖”和大陆电影界的“金鸡奖”,并称为华语电影最高成就的三大奖项。特别是,在两岸关系日渐和缓的条件下,许多优秀的大陆演员除了受邀参与台湾电影的演出之外,也在金马奖中囊括许多奖项,大放异彩。以最近举办的2014年第五十一届金马奖为例,大陆导源兼演员陈建斌一人就包办了最佳新导演奖《一个勺子》、最佳男主角奖《一个勺子》、最佳男配角奖 《军中乐园》(2014)三大奖项。大陆导演娄烨也拿下最佳剧情片奖《推拿》(2014)。足见金马奖经过五十个年头之后,在政治环境的变化及大陆电影的兴起过程中,已经从专注于港台电影的层面,迈向以全华人电影为视野的类国际性电影奖项。

五、新浪潮电影的兴起

1980年代起,在学生电影的成功基础上,新生代的电影工作者开始崛起并发动了电影改革运动。电影的题材转向于社会现实和生活百态的描述,由于形式新颖、风格独特,为台湾电影营造了新的风貌。这波电影改革的风潮被称为“台湾新浪潮电影运动”。1982年,台湾中影公司拍摄的四段式集锦电影《光阴的故事》深获社会大众的好评。该片以解析社会现实,关怀大众生活和共同记忆为基调,被普遍认为是台湾 “新浪潮电影”的首部作品。[12]该片的创作者日后均成为“新浪潮电影运动”的重要成员。《光阴的故事》的自然写实风格与文学表现特质,象征了“新电影”与“旧电影”之间的差别。[13]在成功转型的基础上,台湾中影公司大胆启用新人拍摄乡土文学作品,并因此拉开了“台湾新浪潮电影”的帷幕。除了启用杨德昌、柯一正、张毅、托德辰等新锐导演拍摄《光阴的故事》,由台湾中影公司投资的《在那河畔青草青》(1991)与《小毕的故事》(1983)也都广受青年的欢迎。新浪潮电影中,以原著《现代主义》改编的《儿子的大玩偶》(1983),因为对当时台湾政治与电影保守势力造成挑战,曾经遭受抵制,但是在舆论与市场的支持下,最终成功突破禁忌,并为日后台湾电影开拓了更自由的创作空间。

“新浪潮电影”为台湾电影打造了新的风貌,更因票房的支持,成为台湾新电影的主流。[14]在这个转变下,侯孝贤、杨德昌、张毅、万仁、柯一正、陈坤厚、曾壮祥、李佑宁、王童、虞戡平等导演,也陆续加入了强调形式新颖、风格独特、意识前进的台湾新电影路线。新浪潮电影中较重要的作品计有《搭错车》(1983)、《风柜来的人》(1983)、《海滩的一天》(1991)、《看海的日子》(1983)、《老莫的第 二个春天》(1984)、《玉卿嫂》 (1984)、《油麻菜籽》(1984)、《童年往事》(1985)、《我这样过了一生》(1985)、《青梅竹马》(1985)、《杀夫》(1984)、《恐怖份子》 (1986)、《恋恋风尘》(1986)、《桂花巷》(1987)等。[15]

台湾中影公司是大多数台湾新浪潮电影的主要投资者, 主要的推动者则为总经理明骥与中高阶层的小野和吴念真。 他们三人的努力为当时低迷的台湾电影产业打了一剂强心针,也为“新浪潮电影”的兴起提供了发展的动力。[16]于是,部分以拍摄商业电影为主的导演们,也开始将新浪潮电影的潮流引入商业电影的范畴,并创造了许多以乡土小说为题材的商业电影,较为著名的包含:《金大班的最后一夜》(1984)、《在室男》(1984)、《嫁妆一牛车》(1984)、《孽子》(1987)等。不过,在整个商业电影领域中,新潮流电影的产量毕竟有限,1980年代的台湾电影仍以各种喜剧片、赌博片、犯罪片等商业娱乐性电影为主要的市场。

六、从萧条到重振的历程

1980年代起,台湾为了保存电影资产及推广电影欣赏, 设立“电影发展基金会”和“电影图书馆”(后改名为“(台湾)电影资料馆”),并另设置“金穗奖”,作为鼓励动画、纪录片、实验电影和剧情短片的奖项,希望藉由鼓励方式,为台湾电影挖掘更多的人才。

1980年代中叶起,在经济泡沫、言论自由及社会多元化的冲击下,台湾社会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自由化让导演们逐渐摆脱过去意识形态管制的桎梏,成为引领台湾电影发展的主导力量,也因此将拍摄的触角延伸至各种禁忌题材和回顾与探讨台湾近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历史与个人记忆。期间的代表作包含:《刀瘟》(1989)、《香蕉天堂》(1989)、《童党万岁》(1989)、《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等。其中,侯孝贤导演的《悲情城市》(1989)是最为震撼人心的。该片以一个台湾九份世家中的各个家庭成员在经历日据时代、“二二八事件” 及台湾光复初期的历程为基础,具体而微地反映出台湾人的历史经验与心情转折。该片不但票房叫座,也在“威尼斯影展”荣获金狮奖,将导演侯孝贤推升为国际瞩目的知名导演。 其后几年,台湾电影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大小影展获得许多奖项,也说明了新浪潮电影运动的成功。这些成就让主管电影业务的台湾行政机构新闻管理部门意识到电影产业在国际宣传上的力量,并因此从1990年开始,通过“电影辅导金”的方式支持艺术电影的制作。

不过,香港商业电影的成功与进入台湾市场,为新浪潮电影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是否继续坚持艺术电影的争辩激烈展开,正反双方互不相让,壁垒分明,最终导致新潮流电影在1980年代末逐渐式微。[17]香港电影之外,欧美电影 (主要是美国好莱坞电影)的攻城略地,更是让台湾电影的票房大为衰退,往往血本无归。不过,台湾的新浪潮式艺术电影,却在同时间大受国际影展与各国艺术电影市场的欢迎, 造成“外热内冷”的强烈对比现象。不过,国际大导演李安的初试啼声之作,也是产生于这个时期,如:《推手》(1991)、《喜宴》(1992)、《饮食男女》(1994)都是至今仍然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佳作。

在香港及欧美商业电影的压力下,自1985年起,过往台湾电影产业中产量与发行量较多公司,如:学甫、龙族、丽城、 台湾中影、上上、倍伦、新船、金壂、学者、龙祥等,投资与发片量都一路下滑。除了难以营利之外,适逢台湾有线电视市场的兴起,原本以电影产业为主要经营项目的上述公司,也纷纷将经营重心移往有线电视的市场。在釜底抽薪的环境下, 只有台湾当局迫于维持文化产业的压力,勉为其难地出资, 杯水车薪地维持台湾电影的生命。1998年,台湾电影的总产量不到20部;[18]2001年,降为11部;2006年,台湾电影在台湾市场的市占率仅剩1.62% 。就票房而言,以台北市首轮票房为例,台湾电影的票房收入仅有人民币约34万元左右(新台币163万元),低于台北电影票房总收入的1% ,比起美国好莱坞盘据台北票房总收入的95% 以上,可谓天差地别,无法比较。在产量极低,票房惨淡的现实下,台湾实已不足支撑本土电影工业的生存。

1992年,台湾当局正为加入W TO (世界贸易组织)而努力。当时,所有电影市场的配额是在G A TT(国际关贸总协议) 中,由各方协商讨论后决定的。在市场开放的压力下,台湾电影的发展蒙受了更大的压力,并因此造成重大的衰退。1996年起,台湾电影的年产出量始终维持在15至20部,票房的市占率也总是盘旋于全台总票房的1-2% 之间。2000年,台湾正式加入W TO后,电影市场逐步放宽的政策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003年时,台湾电影产业降至谷底,该年全年仅推出15部电影,总票房约为人民币约312万(新台币1,500万元),甚至低于全台湾总票房的1% ,这个数额仅相当于《铁达尼号》一片票房的40% ,可谓惨不忍睹。尽管期间偶有佳作,如:2000年的《圣石传说》、2002年的《双瞳》、2005年的《刺青》等;但整体上,台湾的电影市场仍由好莱坞电影主宰,本土片则持续处于弱势,甚至可说一蹶不振。因此,何自力和范丽青认为“:再多的影展奖项都无法遮掩台湾电影全面崩盘的事实”。[19]在市场开放,本地市场不足以支撑,又不具备外销竞争力的条件下,台湾电影可谓是政府放弃的产业。

2007年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在台湾居于优势地位的美商影视企业受到影响,使得台湾电影有了喘息的机遇。另一方面,历经二十年不景气后,台湾电影蓄积的能量终在2008年爆发开来,为沉寂已久的台湾电影注入一股暖流。2008年,魏德圣执导的电影《海角七号》,以国际化商业路线(延揽日本歌星中孝介及模特儿田中千绘演出) 和内容上揉合本土特色的手法,成为战后最卖座的华语片及台湾影史中最卖座影片的第三名(不计算通膨)。该片同时也获得不少奖项,叫好又叫座的结果,让台湾观众重新开始关注台湾自制的电影。[20]《海角七号》的热卖让片商和观众重拾对台湾电影的信心,加上好莱坞片厂资金筹措不易,全球市场低迷,及减少大明星投入的环境下,多部台湾电影填补了美国电影遗留下来的市场空间,并因而取得较佳的票房成绩,如 《囧男孩》、《九降风》、《花吃了那女孩》等。其中,2010年的《艋舺》,2011年的 《鸡排英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赛德克·巴莱》 更被视为台湾电影票房转型的指标。

资金投入方面,台湾电影也似乎有了新的发展。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曾发豪愿,要以电子业代工为概念,进军电影产业,并宣称于2008年退休后,将拍100部以上的电影或电视剧。[21]舆论则认为该做法是仿效索尼(Sony)进军好莱坞的经营模式,即在拥有强大的硬件整合力量之后积极转进电影业,以谋取好莱坞电影产业600亿美元的数字代工商机。[22]《白银帝国》是郭台铭进军电影产业的初试啼声之作 (也是惟一的一部),制作成本高达1,000万美元(起初号称总投入达5000万美元),成为两岸少见的高成本商业电影。开拍之时,有人认为郭台铭的加入,不但能在资本上投入台湾电影,更能为台湾电影带来新想法和新视野。[23]不料,郭台铭以此为契机跨足娱乐圈,与众女星频传诽闻,直至娶得新夫人后低调退出,并将所属的精纬电影公司解散,但其长子郭守正执掌的山水国际娱乐股份有限公司仍继续经营。[24]

2008年,台湾电影总产量(指制作及完成者)为36部,总票房约为人民币12,726万元 (新台币6亿1,085万元),市占率12.09% ,较2007年的7.38% 成长约0.6倍。2009年, 台湾电影总产量为48部,较2008年的36部成长约33% , 总票房却下降至约人民币2,603万元(新台币1亿2,499万元),市占率2.3% ,衰退八成以上。2010年台湾本土电影片总产量为50部,总票房约人民币9,399万元 (新台币4亿5,117万元),市占率7.31% ,较2009年成长约2倍,就产量而言,台湾电影已呈现逐渐复苏之趋势。[25]2012年,《阵头》、 《爱》、《犀利人妻最终回:幸福男·不难》、《痞子英雄首部曲: 全面开战》,都是票房破亿(新台币)的台湾电影;口碑与票房都颇受肯定。[26]2013年的《大尾鲈鳗》,也是票房破亿(新台币) 的台湾电影。相较于台湾电影低迷期时的艺术电影挂帅不同,以一般大众为市场目标的商业电影重新成为台湾电影的主流,同时以戏院上映为主的商业纪录片也开始取得一定的发展,如《翻滚吧!男孩》等。票房提升自然会衍伸出新的商机,鼓励片商投入资本继续制作吸引观众的电影,让台湾电影市场逐渐迈向资金提供、影片内容、观众票房三者均赢的正向循环。[27]

七、台湾电影的发展轨迹与未来趋势

经过百年的历程,台湾电影从日据时代、乡土时代、党国时代、学生电影时代、写实时代、新潮流时代到目前的文创时代。期间可说是命运多舛。主要的原因是本身的市场太小,香港电影的竞争,当局意识形态的控制与漠视,早期日本电影及后来欧美电影的大举入侵,市场盘据。直至2002年左右, 在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的风潮下,台湾的电影事业才开始被重视。不过,在各种客观条件无法大幅改变的现实下,台湾电影的发展可说仍难大幅开展。尽管如此,进入新世纪后,台湾的电影产业仍然产生了一些正面性的变化:

(一)导制分立制度的确立

随着《海角七号》、《艋舺》的票房夺冠,以往在台湾并不受重视的制片人制度开始被采用与推动。制片制度的确立, 改变了以往导演除了拍片,还必须自筹资金和调控设备等拍片庶务的窘境。制片人制度的导入不但可以让导演专心发挥之外,也推动了台湾电影朝向商业操作的方向迈进,让电影作品在好看之外也能卖座。[28]

(二)从本土走向国际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台湾电影在选角、摄制等方面更多地走向国际,特别是通过两岸四地电影同业的共同制作,将台湾电影从地方市场带入整个华人市场。例如:2007年,电影辅导金补助的《刺青》就以出生于澳门,但以香港为演艺基地的女演员梁洛施为主角之一。题材上,该片也突破传禁忌,以刺青为象征,对爱情、亲情、友情及女同性恋进行探讨。同年的另一部电影《生日快乐》是香港电影,但是内容却是改编自台湾女演员刘若英的书籍《我想跟你走》中的《H appy B irthday》部分, 且刘若英本人也亲自担任主角演出。2008年的《海角七号》一片除了在题材上,为台湾电影开启新局之外,也延揽日本歌手中孝介以及模特儿田中千绘等日籍人士参与演出,将合作触角突破华人圈,与更广阔的国际电影界接轨。

(三)两岸整合趋势日趋明显

2012年的《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开战》则是台湾第一部好莱坞商业片,由华纳兄弟公司合作请来两岸三地的演员一同演出。耗资人民币约7,300万元(新台币3.5亿元),是继 《赛德克·巴莱》后,投资最大的台湾电影。公视电视剧《痞子英雄》的前传,则是打算由来自大陆的金马奖影帝黄渤顶替周渝民饰演的“痞子”角色,虽然最后黄渤演的是一位黑道小弟。由台湾导演钮承泽导演的《军中乐园》,也邀请大陆知名演员陈建勋参与演出,并在第五十一届金马奖中,勇夺最佳男配角奖,而其自导自演的大陆电影《一个勺子》,更同时为他夺得最佳新导演奖和最佳男主角奖,一人勇夺三大奖项, 可谓光彩夺目,耀眼异常。

(四)电影和观光的连动

在文化创意产业的风潮下,台湾各地纷纷开设与重建许多观光景点。这些景点也往往是台湾电影的主要取景地点。 在电影的卖座下,这些观光景点也成为旅客造访的重心。如 《海角七号》在恒春拍摄、《不能说的秘密》在淡水拍摄、《艋舺》在台北万华的剥皮寮拍摄等。2008年本土片复苏后,这些拍摄点都造就了当地观光业的发展,因此部分县市政府也主动邀请电影业者到自己的县市拍片以促进观光。除此之外,争取国际大片前来取景拍摄也是国际化的重点。李安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台中拍摄;卢贝松的《超体》在台北拍摄,都有助于台湾国际形象的提升及电影事业的发展。

八、结语

2009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 第2篇

十六大以来,伴随着国家文化体制转轨及政府主管部门一系列政策利好推动,从业人员细致经营,以及终端消费市场的日趋活跃,中国电影产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市场活力。在这其中,终端影院建设步伐尤为快速。2005年到2008年,我国影院及银幕数增幅逐年上升。2008年底,全国加入院线影院数由上年1427家增至1545家。仅2005—2008年四年间,就新建影院397家。在经过几个月市场培育后,绝大多数影院迅速进入票房回收成熟期。而且,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银幕增长数量远高于影院增长数量,折算每个新建影院的银幕数,已经从2005年的2.86块上升到2008年的4.83块,表明影院厅数在逐年上升。上座人次、票房产出高,成本回收周期快,管理运营科学等成为新建影院的突出特点。电影终端得到有效激活,并对电影产业上游制片环节产生积极推动。

鉴于此,本报告将关注焦点聚焦于产业链条终端环节———加入院线的城市影院。以影院投资建设作为论述内容,在走访调研基础上就“中国城市影院投资建设”这一研究对象展开分析。

中影集团作为电影行业的国家队,在制片、制作、发行放映等方面长期占有显著地位,但长期以来在影院投资领域比较谨慎。对终端影院板块的建设力度则是从2006—2007年开始逐渐加大的。2007年,中影集团为了强化主体产业、整合优良资源,裁撤负责影院投资项目的原投资管理部,将职能转由新组建的全资子公司中影影院投资有限公司运作。影院投资公司的主要业务板块包括电影院的开发、投资、建设、运营管理、高管人员培训及咨询服务等。公司管理运作团队体系包括开发部、投资部、建设部,运营部、影院管理部、统计部等职能部门,涵盖了一个影院项目从选址、建造到运营管理的流程。出于打造完整产业链考虑,影院终端市场开发已经成为中影集团一个重要的拓展板块。

中影集团在影院布局上重点挖掘发达地级市以上影院项目;票房产出上集中体现在深圳、武汉、常州等经济发达城市;此外,物业资源储备方面,中影与知名品牌地产公司结成战略合作伙伴,集团影院的投资发展跟随与这些地产公司新的购物中心项目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建造影院土地储备量。而且,2008年底,发布了自己的Logo标识,树立起统一的视觉识别体系,对公司与影院的品牌塑造,培养观众忠诚度有积极推动。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依托中影集团的资金优势、制片发行优势、品牌优势、宣传营销优势,中影集团及中影影院投资有限公司陆续投资建设100家控股影院,最终达到800—1000块银幕、8—10亿元资产的规模。届时,影院板块在中影集团整个业务板块中的比重会有明显提升。

万达院线在影院投资特点上建立健全项目投资组织结构;影院项目发展建设流程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影院发展方面:建立科学决策机制与风险评估机制。影院建设方面:优化设计标准,在控制成本同时提高项目质量;影院发展选址、布局上,坚持全国范围内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等不同层次城市项目并行推进,坚持对大型城市市场的细致挖掘,坚持万达购物广场项目与非万达广场项目相结合。从票房产出看,2008年票房产出最高的是北京万达国际电影城(CBD店)和武汉万达国际电影城,两家影院票房总量都在4000万元以上,显示出大型城市核心商圈的票房号召力。同时也可以看出万达影院的票房排名与单座产出排名之间是基本对应的。这同时也表明万达院线在影院座位数设计上的科学合理。

河南文化影视集团公司由河南省电影公司改制发展而来。截至2008年底,河南文化影视集团公司有独资影院8家,关联影院4家,联营影院两家,全部加入公司下属二级公司河南奥斯卡电影院线,负责选址建造的是公司市场拓展部。在影院投资特点上,河南文化影视集团通过“土地置换”获取发展影院启动资金;布局选址上通过“东驱西进,三点一线”向四周辐射;在地级市发展模式上通过样本示范,以点带面,推行品牌输出、委托经营等发展模式;与商业地产开发商合作模式上同商家联合、按比例分账。发展迅速。

大地影院发展有限公司隶属于大地时代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负责大地数字影院的选址、规划、建造过程。建造完成后,最初是加入中影南方电影新干线,从2008年起,大地数字院线单独运营,成为全国第34家全国性院线。所有大地数字影院委托广东大地数字院线管理经营,两家公司同属大地时代文化传播公司。大地影院全部为数字影院,并且全部为自主产权影院。自2006年9月,佛山南海第一家数字影院开业,截至2008年底,正常运营的影院一共21家。2008

年,所有营业影院累计票房6174.66万元,观影人次294.31万人次,平均票价20.98元。大地在影院投资特点方面,发展建设过程标准化、规范化;影院布局上以珠三角地县级市、小城镇作为影院发展重点,并逐步向其他区域扩展;影院收入上,市辖区成熟商圈影院收入最高,建于购物中心内的新影院高于改造的单体旧影院;并且单座产出量与票房排名基本对位,个别优质影院具备与大院线优质影院抗衡能力

西安电影长安院线(以下简称长安院线)成立于2002年5月,隶属西安市文化局。从成立至今,院线旗下影院数量不断萎缩,截至2008年8月份,长安院线在西安市内的影院正常营业的只有西北影城、阿房宫电影院、钟楼电影院、和平电影院及边家村工人娱乐部五家,此间没有建设新影院项目。长安院线几家影院的这种生存处境也是国内相当一批老式电影院的真实写照。

长安院线面临的生存困境不断加大,通过对影院进行改造,完成其功能与现代多厅影院的接轨,进而重树在西安电影市场的地位是长安院线实现突破的一种有效措施,但是长安院线旗下影院在2002年至今并没有进行过任何影院改造,也没有异地重建影院项目启动。究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几点:缺乏启动资金;牵扯层面广;改造旧影院成本过高;其他棘手问题,在此,不妨引入另外一家老影院的改造经验加以借鉴。福建省人民剧场建把重建后主业定位为以电影为主、以时尚一族为主要客户群体的综合性多厅现代影城。经过一年多营销宣传,最后与福州移动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福州移动公司出资2200万元用于剧场重建项目,并在施工期间额外补偿员工180万元以获得地面一层1000多平米的商场及广场的命名权,以及地下室9个停车位20年使用权。合作使剧场建筑面积增加5100平米,固定资产价值提高到8000多万元。在此基础上,2006年8月,双方再次合作,利用5个影厅的冠名权、休息区300多平米的20年使用权,借此融资1000万元,完成影城装修及设备投入。影院目前经营状况良好,2008年票房排名位居全国影院第103名。

影院投资幅度的加快得益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涉及国有、民营投资主体的政策:《电影管理条例》、《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涉及港澳及外资主体的政策:《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的补充规定》、《〈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补充规定二》、《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其他政策:《国家电影专项资金资助城市影院改造办法》、《北京市文化局支持新建改造多厅影院资金补助办法(试行)》等。

影院投资建设目前几乎都是建造在Mall里面的,本报告根据业内惯用标准,把商业地产完成影院土建、隔墙起坡、消防设计等基础性建造后,影院投资方进行二次装修,即根据自身影院设计风格、空间布局二次建设作为开始的标志,一直到影院建设完成,这中间产生的费用即为影院的投资成本。商业地产商先期开发所投入的土地出让金、建造成本等费用不作为影院投资成本出现。这样,就有利于厘清房地产商全资建造影院时的成本界定问题。根据资金来源以及投资主体资本属性不同,目前投资影院的资金主要包括:电影相关行业的资金:国有资金、民营资金、香港资金、海外资金;政府资金;房地产等行业资金;金融资本。总之,以上各种属性的资金共同推动了影院投资金额的大幅高涨,而在资金注入上除了自己全资投建影院项目以外,另外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联合投资、共担风险、优势互补”成为投资主体在影院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热点。以有限的电影行业资金拉动整个社会资本对影院投资领域的关注将是一种比较务实的做法。影院项目投资模式可以简单划为以下几类:影院投资主体租赁商业地产模式;商业地产商将影院投资方纳入业务板块模式;商业地产开发商入股影院投资主体模式;商业地产商负责影院投资建设,委托院线管理或输入院线品牌模式;政府负责影院投资建设,委托院线管理或输入院线品牌模式;同时也可积极发挥影院项目服务咨询机构在影院发展建设中的作用。

对影院投资建设而言,接下来一个工作是规划与选址工作。而如果放到对整个中国电影产业中影院项目发展的高度,这种规划与选址则是影院发展的布局问题,亦即,在全国范围内究竟有哪些地域、哪些省份、哪些城市是影院项目的投入产出比比较高的地方,这对影院项目投资建设而言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基于这种考虑,我们以2008年全国城市主流影院的票房排名作为展开论述的依据,综合考虑GDP、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性支出、消费习惯等指数,对这一论题进行梳理。而且,为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我们将影院排名的范围扩大至全国前205名,最后一名的广东南海嘉州广场影院的票房为519万元。以此作为数据采样的起点,有助于我们去科学发现影院发展的一般规律。根据这一指数,参照上面提到的各种参考指数,我们将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全国到地区到省份到城市的流程对我国影院投资建设的布局问题进行阐述,现有影院的地区布局、省份布局、城市群布局、城市布局不仅意味着现有的影院分布结构,而且,也意味着将来影院投资的主要目的地。在本部分要完成的不仅是对现有影院布局的梳理,而且也是对未来影院投资建设主要地域的一种研判。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我国行政区域的划分标准,全国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四大板块。影院消费是一种建立在GDP数据及人均可支配收入基础上的城市当中的服务性消费方式,所以,与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排序对应,对东部地区大中城市、乃至县级市和少数发达乡镇的挖掘细致程度将会高于其他地区的速度,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影院投资发展则主要体现在一些大型城市以及部分中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身上。除此以外,不同区域的气候差异与消费习惯差异也是影响影院投资建设的重要因素。此外,这种差异性同样体现在不同地区消费习惯方面。从省份布局方面看,我国目前优质影院主要集中在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四川五个省市,其中广东省优质影院的城市数与影院比后八名的总数还多,该省的广州、深圳两市与北京、上海同为国内票房产出最高的城市,广东省进入这一排行的9个城市数量在全省地级以上城市中占到43%。这些省份将是影院投资资金的主要流向地。在国家“十一五”总体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根据当下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实际,主要城市群包括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发展起来的已形成城市群发展格局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区域。除此以外,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川渝、关中也是目前发展比较成熟的城市群。为了更直观地分析这十大城市群与我国主要优质影院城市布局之间的对应性强弱,我们在图中把票房前205名的58个城市的分布与十大城市群的领域作了阴影覆盖处理,发现我国优质影院的城市布局主要集中在这十大城市群当中。

从新建影院的选址角度看,与美国影院发展中出现的郊区化趋势不同,我国几乎所有新建影院都是在城市中的商圈里面,作为购物中心(Mall)的一个商业业态存在。而一个城市中商圈的布局、规模、定位、特色以及相应的Mall的布局、特色、结构又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影院可以发展的数量、档次、空间布局,并最终通过观影人次、票房收入这些数据体现出来。伴随着商业网点建设速度的加快,各个城市综合式购物中心也在不断兴起。GDP水平一般的城市一般都有的这样一个购物中心。所以,“影院+Mall”捆绑式发展的模式是当下投资影院项目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组合方式。也是最值得推广的一种组合方式。

影院建设标准问题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第一,从决定影院标准的宏观指数来看,是一个地区、省份、城市群、城市、商圈的经济发展情况、人口数量、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水平及文化消费水平、商圈特点、其他影院分布、发展潜力等,这些因素对一个影院装修档次与建设标准有重要影响。第二,影院投资主体的影院定位。综合GDP、区域、省份、商圈分布等各种因素,放到全国来分析,一个现代多厅影院的平均投资额约为单座1.2万—1.5万元左右。影院建设成本、标准定位与城市发展水平基本成正比,而且,影院投资标准涉及因素众多,投资时需要通盘综合考虑。作为一项投资活动,必然要求投入产出,而回收周期、利润率这些问题都是影院投资方在项目规划选址阶段就需要结合项目具体特点作出预测。投资影院是一项“投入资金大、回收周期长、运营风险小”的项目。“投入资金大”是指以单座成本计算,约在8000元到2万元乃至3万元不等,折算座位数后将是一个三四百万到两三千万的投资规模。“回收周期长”是指影院投资资金回笼主要依赖于票房渠道,其他渠道的赢利潜力尚未得到有效开拓,一般回收周期在三年到八年之间,比较普遍的回收周期为五六年左右。“运营风险小”是指影院在选址成功后,不像其他许多行业一样,可能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制约而出现较高的运营压力和经营风险,影院经济则是依靠现金流来支撑收益,相对运营风险比较低。

以中影集团、万达院线、上影集团、金逸影视等为第一方阵,珠影集团、四川太平洋、大地等为第二方阵的影院投资主体格局将会继续在全国范围内跑马圈地,开拓影院项目。“Mall+影院”这一发展模式已为广大业内投资主体所认识。注重对地产信息的挖掘,借助于商业地产行业组织、行业年会等平台推广自己,以及根据自身实力逐渐与不同规模的地产开发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逐渐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发展共识。由此而来,对影院项目的挖掘、竞争将在相当大程度上体现为对国内商业地产商的挖掘、竞争。而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其他行业投资商也将可能以单独或联合出资、品牌输出、托管经营等方式投资兴建影院项目,多元化的资金、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投资模式将为影院发展带来巨大活力,而且,在影院的快速发展下,现有院线格局将可能有相应调整,院线整体发展水平也将会逐步提高,培养社会资本对影院投资项目的热情应该被高度重视。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武汉、杭州、重庆、大连等主要票房贡献城市的都市型商圈、区域型商圈乃至个别社区型商圈仍将是投资影院的主要区域;所有副省级城市与绝大多数省会城市的都市型商圈及区域型商圈也将是影院

投资的重要区域;发达地区、省份以及十大城市群里的地级市的区域型商圈是影院投资关注的另一区域;少数发达地区的县城乃至乡镇等小城镇的中心商圈也是投资建设影院项目的一个方向。

挑战方面,选址成功与否是影院投资发展的症结;营造良性竞争环境是一个重要课题;老影院现代化改造任重道远;影院的票房攀升受制于国产电影制作水平的提高;科学评估经济危机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初探 第3篇

一、国影视产业改革发展的概况

中国电影的“体制改革”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电影业在市场压力下逐渐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首先是制片方式的转变。随着电影出品权的逐渐放开,各种社会资金注入电影企业,分散了电影生产的垄断性,使国产影片的投资规模年增长幅度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达到了10%以上,这为提高电影的创作、制作水平和艺术、技术质量提供了经济基础。

其次是发行方式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直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统购统销、垄断经营的电影发行体制解体,多种机制、多种形式的发行放映模式并存,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制作、发行、放映业的积极性:扩大引进发行外国电影,特别是从1994年开始引进世界“流行”影片,在刺激电影市场的同时也影响到本土电影的制作策略和影片风格。

电影体制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现象是发行业和制片业的相互渗透和参与呈现增长趋势。如过去的电影发行公司中国电影公司投资拍摄了《银幕恋情》;以发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在《离开雷锋的日子》以后又投资完成了影片《甲方乙方》、《红色恋人》和《背起爸爸上学》,这三部影片在北京1998年的国产影片票房收入中分别占据了第l、2、8的位置。1998年初影片《甲方乙方》在北京市以1150万创当时的单片票房历史纪录,年底《不见不散》则再破纪录。甚至超过了进口大片《拯救大兵瑞恩》。这些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民族电影注入了生产力。一方面强化了市场因素对于电影的推动,出现了少量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国产影片,同时也使得电影产品的平均质量和艺术质量得到了基本保证。

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推动影视行业得到长足发展,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影院和院线公司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与不断完善的终端建设齐头并进的是创作的繁荣发展。从1999年到2009年这十年,被誉为中国电影市场化和产业化探索的十年。

二、国有企业的市场运作

以国有中影集团的发展经历为例。1999年作为产业化改革的积极参与者,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经批准正式成立,由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中国电影器材公司、电影卫星频道节目中心、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等8家单位组成。实际上上世纪90年代中国内地电影市场最大的变化,就是分账大片的引进。这一改变不仅做大了电影市场的整块“蛋糕”,提升了观众的电影品位,也对后来的中国大片的出现埋下了伏笔。中影拥有14家全资子公司、34家控股和参股公司、1家直属事业单位,经营业务包括器材租赁到制片、洗印、进出口、发行、院线和卫星电视等,几乎覆盖了所有电影产业链。中影的优质资源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完整产业链的子公司,包括制片公司、制作基地、发行放映公司、影院投资公司;二是垄断资源包括独家引进进口影片的进出口业务和发行业务。电影频道CCTV-6等。2008年7月,随着中影集团怀柔影视基地正式投入使用,一大批电影、电视剧制作公司已经陆续将办公地点迁到基地里面。做为中影集团下属企业的华龙电影数字制作有限公司也已经做好了各项准备。中影集团制作的《建国大业》,2009年度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巨制,首映半天票房就达1500万,上映3天半后突破1亿。《建国大业》无疑是一部无可复制的大片,不仅在明星阵容上创下史无前例的纪录,在票房上也一直在不断刷新纪录,一度摘得2009年国产片票房之王。

中影集团注重打造完整产业链,制片发行业的发展,影院终端市场的开发。在电影管理部门关于制片发行放映一体化的构想中,院线制改革至关重要,因为影院的发展规模决定了电影产出的整体规模,而影院需要通过院线成为规模化的竞争实体。今天的票房成绩也已经表明了,谁掌握终端谁就控制了市场。

三、民营企业市场的运作

作为民营影视企业的华谊兄弟,它的发展在中国影视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成立于2004年的华谊兄弟传媒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电影的制作、发行及衍生业务;电视剧的制作、发行及衍生业务;艺人经纪服务及相关服务业务。2004年投资的电影《天下无贼》年末公映后,就实现了1.2亿元的票房;位列年度票房三甲。之后相继出品了《宝贝计划》、《心中有鬼》、《天堂口》、《集结号》、《功夫之王》等影片。2005年,华谊加大了对电视剧的制作投资。先后摄制了《少年杨家将》、《嘉庆传奇》、《钻石王老五的艰难爱情》、《恋爱兵法》、《功勋》、《末路天堂》、《远东第一监狱》、《士兵突击》、《大院子女》、《鹿鼎记》等优秀电视剧。华谊注重与艺人的合作走明星专门运作路线和推行影视经纪人制度,旗下签约艺人有李冰冰、周迅、黄晓明、任泉、张涵予、王宝强等一大批国内市场当红的艺人。近年来华谊推出的影视作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集结号》、《士兵突击》等作品在实现市场价值的同时,还得到了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的高度评价。

大制作、大投入、大产出的商业模式是华谊兄弟在国内业界频频取得成功的法宝,今天“大制作、大手笔加影视大腕”已成为华谊兄弟的投资经验和原则。

另外在电影前期的策划、后期的推广和发行上也有大笔投入。同时,在运做的每一个环节上,华谊都在力求从三个方面做到专业化:第一是密集资本投入实现规模化生产;第二是专业化分工;第三是技术先导。

海外发行——在中国电影界,华谊兄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电影《大腕》是中国第一部实现全球票房的影片,这种合作方式给华谊兄弟带来巨大的利益,除了票房收益外,影片发行的海外渠道是华谊兄弟得到的最大硕果,由此一条中国电影打向世界的道路展现在华谊的面前,从2005年起集团成立华谊兄弟电影国际发行公司,直接开始营销自己的电影。

2009年10月,作为国内最大的民营影视制作集团之一,华谊兄弟集团股票的上市,更是为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华谊的上市,虽是中国电影产业迈入资本市场的一小步,但却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步。这次华谊兄弟的

上市,包括股票发行,它的主要用途还是作为内容生产,其筹资投向将用于补充影视剧业务营运资金。华谊兄弟只是揭开了一个序幕。那么明年还有可能中影、上影,还有博纳国际等等,它们都是在整个中国电影产业里面,非常具有竞争力的企业。

四、金融危机下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

2008年,世界各国的各个行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电影产业却逆势而上,继续取得可喜的业绩。国家适时出台了国办114号文件,随着电影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电影市场活力进一步被激发,不断成熟的放映档期前后连贯,配合重大宣传主题的国产影片放映热潮此起彼伏,国产大片艺术进一步成熟,各类影片及制作日趋个性化和多元化,使2008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繁荣、可持续发展的局面。不断刷新的一系列数字,直至2009年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票房成绩喜人,比2008年净增45%,创历史新高。2009年全年票房统计工作结束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电影票房增长最快的国家。2009年中国影院已经达到1635家,银幕共有4483块。相比2008年,影院增加90家,3D银幕数更是以约170%的速度激增。除了总票房猛涨,电影单片票房也有了多个突破。最终,2009年进人“亿元俱乐部”的影片大幅增加。2009年先后有21部中外影片内地票房收入超过l亿元,比2008年增加9部。

五、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中国电影面对机会,同时也面对困境、面对挑战、面对危机。与处在转型期的整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息息相关。由于电影体制改革仍然还没有到位,计划经济模式在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化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行业后遗症。从电影业的各级管理层到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层都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观念和操作方式的误区,整个电影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也还不高,整个社会的电影消费水平受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制约也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一切都是中国电影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为什么华谊公司上市会受到如此的追捧?其实中国的电影厂家非常多,每个省都有一个电影厂,还有国家的中影集团,还有很多这种大的电影集团。那么为什么中国的电影没有走到世界的前列?原因不应该都归结到资金上的问题,这里面有体制和机制的问题,有政策环境的问题,还有的是创意的问题。

(一)我国影视产业法律法规体系上的健全对影视分级制度的推动

我国目前影视产业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存在一定的缺陷。只有关于影视产业的2部行政法规,其余多是部门和规范性文件:对电影进行综合管理的《电影管理条理》为行政法规,而对电视进行综合管理的《电视剧管理规定》仅是部门规章。我国影视产业体系的不完整,体系不够权威;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多侧重如何搞好影视事业,忽略了如何发展影视产业,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影视产业发展的需要;高科技技术的发展数字电影出现面临的新问题,规定不够规范等等。

影视法律不健全同样影响着影视等级制度的制定,电影分级对中国电影的益处是很多的,从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角度,电影分级可以有效避免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如怎样限制、制止淫秽色情网络上的传播而有法可依;电影分级后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原汁原味”的电影,使电影观众的观影自主权得到了保证,对电影分级可以帮助电影制作更为多元化,使电影制作方与管理方会更加有法可依。

电影是制作投资大、风险高的一种产业。我国影视法律的不健全,管理制度的不严格,加上很多的影视工作者自我保护意识淡漠,对影视拍摄中的突发事件预见性差。这些都造成影视制作过程中很多悲剧的发生。如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在云南腾冲拍摄一场战争戏的时候发生意外,烟火组组长郭岩被飞来弹片穿过胸膛不幸身亡,两位助手也身负重伤。2006年演员胡歌赶往片场时发生车祸,胡歌毁容,女助理身亡;合资电影《功夫之王》剧组发生车祸,导致一名司机当场死亡,一名司机被撞断双腿。如果有明确规的影视法规,制片方和影视工作者又有较强的法律意识,那这些悲剧的发生将会减少甚至被杜绝。

(二)发挥政府主导的地位避免潜在垄断

中国电影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目标就是解放生产力,最大限度地调动电影从业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建立一种开放的、竞争的、公平的电影体制,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电影大国。因此,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必须打破各种行政干预、行业垄断下的地区割据局面,建立各种形式的发行方式,使这些方式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又有利于调动制片企业、放行中介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电影生产力,使电影的生产、发行和放映各个环节按照市场规律合理地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只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电影业的三个环节形成良性竞争的局面。在形成集团效益,组建以资本为纽带的电影企业的“航空母舰”,资产重组、人员重组、利益重组,打破小生产方式的同时,借鉴美国电影工业的经验,组建“制作、发行、放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影业体系。更应注意在表面垄断经营带来的收益同时更大的危机,建立电影成本监督机构对电影市场投资成本进行合理审核,加强项目管理在影视中的运做的可能性,对小成本电影及制作新人的扶持加大力度。使中国电影产业保持真正持续性平稳发展。

(三)注重对后电影产业的开发

在加入WTO与国际化接轨的背景下,中国电影还应该加强国际市场和后电影市场的开掘,抓住国际社会渴望了解中国的历史机遇,扩大中国电影的海外宣传力度,开发海外电影市场。同时积极争取电影二级市场,包括复映市场、电视播映、音像制品和其他附属产品的开发。在美国,电影的海外市场、电视播映、音像制品和其他副产品的收入占总收入的65%左右。在这方面,中国可以说还基本上处在未开发阶段。

据统计,在美国电影的国内影院票房收入平均只占其总收入的35%,海外收入是国内票房收入的一倍以上,而音像制品和电视播映权的收入往往还超过国内影院的票房收入,其后电影开发的收入更是数量惊人。2008年,中国电影“走出去”成绩令人欣喜。当年生产的406部影片中,45部走向海外市场,并取得25,28亿美元的海外票房成绩,占国内总票房的4096左右。然而,这一海外票房成绩,仍不到同年美国电影海外票房的3%。而目前,中国国产电影全年的海外收益却不到5亿美元。而象VCD、录像带、录音带和电视转播权的收入更是微乎其微。中国电影的市场,应该说,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也无论是影院市场还是非影院市场的潜力都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而这将是中国电影复兴的一个潜在的优势。

(四)中国创意的电影文化发展离不开本土文化

根据2009年中国电影走出国门的情况,相继在境外47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举办了99次中国电影展和专题电影活动,展映国产影片647部次。全年共有48部国产影片销往65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达到27.7亿元,较2008年增加了2.42亿元。全年累计有315部次中国电影参加了境外119个国际电影节,其中有68部次影片在26个电影节上获得80个奖项。这个数字可见中国电影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本土文化或者中华文化。这是我们应该始终坚持的一点。

(五)中国电影需要更灵活的管理机制

中国电影的管理机制也应该适应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将电影首先看着一种文化产业而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工具。中央多次提出,电影应该实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但在实际的电影操作中,电影管理仍然强调了电影的“思想性”而忽略了电影的“艺术性”(本体性)和“观赏性”(愉悦性),一些艺术质量低、观赏性差而题材和主题比较“主旋律”化的影片不仅能够生产而且还能得到各种优惠的支持条件,而一些影片尽管艺术质量或者观赏性都比较强但思想主题不够主流化的影片的拍摄和发行却可能面临种种阻力。结果电影的题材越来越狭隘,思想容量也越来越单一,叙事和人物都越来越模式化,这可以说是目前许多国产影片概念化、保守化的重要原因。

2013年中国电影产业态势浅析 第4篇

中国市场年票房36亿美元, 占全球1/10;由于总票房基数越来越大, 2013年是近5年来总票房增幅最低的一次, 仅27.51%。其影片票房结构和往年一样, 由华语电影和进口影片组成, 进口片中以好莱坞为主。

13年国产片开局极佳, 上半年便收下68.5亿。下半年虽稍稍减速, 也进账59.2亿, 全年产出127.67亿, 几乎等于2011年总票房, 比2012年国产片的82.73亿猛增54%。

以市场份额来论, 年度票房榜前十中, 国产片占到7部, 其中6部票房超过5亿。而引进片在2013年集体萎靡, 5亿超级卖座片只《钢铁侠3》和《环太平洋》两部, 比2012年的5部少了3部。其中进口片冠军《钢铁侠3》 (批片) 中国的票房成绩高于在北美。

从2013年各季度的票房增速来看, 影片对票房的支撑作用。受到年度票房冠军《西游降魔传》的刺激, 13年一季度票房增速高达38%, 至今, 《西游降魔篇》仍是唯一单日过亿的国产片, 也是《阿凡达》之后, 仅有的实现五周连冠的影片;二季度共出现了年度票房亚军、季军《钢铁侠》《致青春》, 上半年整体增速为36%;三季度则受到《环太平洋》《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等作品的刺激, 前三季度增速依旧达到34%;而四季度票房则同比下滑8.8%, 无疑大幅拉低了全年票房增速。国产片类型仍显单一, 跟风潮不断;观影热潮出现在上半年, 下半年稍显冷清, 贺岁档更出现罕见的负增长, 同步下降幅度达17%。

票房口碑都不错的电影《中国合伙人》, 则以电影化的形式恰切地呈现了关于“中国梦”具体可感的故事。如果说, 好莱坞电影是“美国梦”在全世界广为传播最重要的功臣, 让我们每每看到镜头鸟瞰的自由女神像, 就仿佛感到扑面而来的欢呼雀跃与呼之欲出的自由召唤;那么, 中国电影也必须“铁肩担道义”, 承担起向国人推广普及这一概念的重要灵魂。

国产片排名前二十中, 新导演占据11部, 处女作就占到6部之多。在新人“喜剧之王”周星驰、“导演系毕业生”赵薇、“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薛晓路、“作家”郭敬明、“内地新生代”丁晟、“成功转型新生代”徐峥出头之时, 老人“力求转型的”陈可辛、管虎也在努力折腾, 国产电影越来越讲究了, 营销、合拍, 追求资本口碑双赢, 需要的是好剧本和创意, 相信还会有来自各个领域的新人进入市场, 激起浪花。

二、2013年中国电影发行环境分析

近年来电影市场的投资的白热化, 影院的数字化, 催生了电影发行的快速成长, 摆脱传统的发行做法, 孕生着全新的电影发行模式, 以强化电影营销推广的模式发行影片, 发行上主动为自己的影片上映挑日子, 人造档期, 通过更为精准有效的方式, 用电影创造档期和场次的支撑。

其中与品牌联合营销的《一代宗师》, 以掀起校园缅怀风潮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 粉丝营销主打《孤岛惊魂》《快乐家族》《小时代》;其中大量粉丝的包场和企业赞助包场, 影院的场次的增加和延长放映, 促使了电影票房数字不断刷新。

但是卖座和口碑也经常出现脱节, “烂片大卖”输了口碑, 赢了票房的现象;统计2013年的67部票房过2000万 (包括3部合拍片) 电影发现, 其中有31部评分不及格。时光网友评分只有2.2分的《富春山居图》, 票房高达3亿。另外, 《快乐到家》《小时代》《不二神探》《四大名捕2》等差口碑的电影, 都卖出了高票房。其中明星演员也是决定一部电影票房的重要因素, 电影若卖座, 明星的人气会迅速飙升, 明星有了人气, 也能反过来带动电影的票房。比如2013年市场备受热议的《富春山居图》, 由于拥有刘德华、林志玲等大明星, 口碑虽烂但前两周票房相当高;另一方面, 《快乐到家》《小时代》等“粉丝电影”的大卖, 又说明了20岁左右年轻观众慢慢占据市场主体。

放眼2014年及未来的中国电影, 它需要有更加丰富的储备, 也面临更大的压力, 对于引进片在13年的失利, 14年好莱坞系列大片都将推出新一集, 《超凡蜘蛛侠2》《X战警前传2》《变形金刚4》《霍比特人2》《美国队长2》《敢死队3》《饥饿游戏3》, 国产影片2014大师回归, 许鞍华的《黄金时代》陈凯歌的《道士下山》、张艺谋的《归来》、姜文的《一步之遥》、吴宇森的《太平轮》, 在这些同样大制作影片的同时与也需要增加类型化影片, 中小规模影片互为补充的格局。

三、2013年中国电影终端环境分析

在产业终端, 尽管新影院的增速并未放缓, 13全年新开业影院903家, 全国新增银幕5077块, 新增座位48万个。2013年影院共放映场次2880万, 较2012年多出821万场;观影人次为6.1亿人次, 较2012年的4.6亿人次净增1.5亿人次;13年平均票价37元, 2012年平均票价是36元。

在观影人次增速上, 中国电影市场自2012年以来已经连续两年下滑, 2012年观影人次增幅为34%, 低于2011年的45%, 而2013年增幅为32%, 相比2012年又下滑两个百分点。上座率更是从2012年的场均人次为22.42, 到2013年场均人次下降至21.26, 下降比例为5%;预计2014年观影人次增幅仍将继续下滑, 同时下滑速度将会加快。

在票价没有较大增长的情况下, 票房的增长主要靠观影人次拉动, 但是从近几年银幕数增幅和票房增幅对比来看, 银幕数的增幅逐渐高过票房增幅可见在时下影院及银幕数量的快速增长, 但票房增幅的降低, 观影人次的下降的警示信号下, 提醒了我们固定观众群的成熟和品位的提升, 培养新的观众群的急切需求, 是需要通过增加电影产品的多样性、电影的现实关怀、提高电影的艺术品质越来越受到重视, 改变现在的创意匮乏、题材趋同等问题, 获取新鲜的题材, 提高影片内容制作质量, 提高创作和制作水平、故事人物细节把握方面的提升来征服观众, 到达口碑和票房双赢的国产影片, 是改变现状的目标。

现今的中国电影行业在各个量的飞快增长, 而非效率的大幅提升, 意味着产业链各端的完善和配套的搭建,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要:2013是中国电影市场问题频现的一年, 全国总票房第一次攻破200亿大关, 影院屏幕数全年共增加5077块, 但全国总票房的增速为五年来最低。

中国电影产业的行业分析报告 第5篇

姓 名 学 号: 周坤龙 N09160 所 在 院 系: 文学院

学 科 专 业:

戏剧影视文学

目录

一 行业简介 1定义

2大电影产业链包含的主体与收入构成 3电影产业三个环节:制片、发行和放映 4中国电影的票房分账 二 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1市场增长率、需求增长率 2产品的技术水品发展 3总结

三 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1供需关系 2行业竞争者 3市场集中度

四 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1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竞争格局 2供应链分析 3产业格局的发展

五 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1行业的发展环境

2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趋势 3中国电影行业的投资机会 4其他可能存在的风险 5典型企业的分析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影视行业的监管体制正在由单一计划经济的监管体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的监管体制。作为文化娱乐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剧市场连续多年保持持续增长,各类社会资本逐渐进入影视制作行业,除原有的国有资本主导的影视剧制作市场外,民营资本、外资也相继进入影视制作行业,一方面促进了影视行业的良性发展,一方面加剧了影视行业的市场竞争。

2009年随着广电总局逐渐加大对外资影视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开放力度,并陆续出台《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等政策,资本市场尤其是国外资本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关注极大程度的缓解了中国电影产业资金匮乏的问题,为充满巨大活力的中国电影市场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一、行业简介

1、定义:电影产业链是指在市场经济时代和产业格局下,以电影产品为核心,以其形成到最终消费所指涉的具有上下游关系的各个功能主体的集合。

传统意义上的电影产业链是指包括电影创作(制片)、发行、放映(简称“制-发-放“)的一体化流程。

而广义的电影产业链即“大电影产业链”,则在原有产业链前后端进行延伸,前端加入电影投融资,后端加入电影衍生产品(如音像制品、广告、游戏)和拓展其他放映渠道(如在有线电视、MP4、网络等媒介播放)。广义的电影产业链突破了影院的空间,使电影经济超越了传统的票房经济并在明星经济、广告业、唱片业、游戏业等相关行业里辐射出持续的经济能量。

2、大电影产业链包含的主体与收入构成如下:

主体构成:内容提供商(制片商、外包内容供应商)、发行商、组织渠道商(院线/影院);

收入构成:票房收入、广告收入、衍生品开发收入、转播收入、网络版权收入等。

3、电影产业分为三个环节:制片、发行和放映:

制片: 有投资意愿的制片商投入资金、设备及人力等必要资源,然后剧组根据剧本进行分镜头拍摄,再经过一系列后期制作合成标准拷贝与复制要发行的拷

贝,影片成品完成。此过程统称为“制片”。制片都作为电影版权拥有者以票房分账和出售各种版权获得收益。

发行: 发行商从制片商购买发行权后,在指定的范围和期限内,将已完成影片拷贝的使用权向电影放映单位输出(出租),以实现对制片方生成的电影产品进行有偿的传播。具体来说,发行商主要负责影片的营销推广策略制定、实以及及与院线洽谈拷贝投放。发行都以票房分账形式获得收益。很多时候,电影的制片和发行由同一家公司操作。

放映: 指获得拷贝使用权的放映商利用专业业设备,在影院等放映场所把影片拷贝转换为屏幕效果的过程,放映商以票房分成、食品饮料以及电影衍生品销售获得收益。

4、中国电影的票房分账 实际票房与“分账票房”

①实际票房 :影院售票收入总和(包含院线、发行方售出的团体票)。

实际票房=观影人次*电影票价。

②分账票房: 中国电影产业链的利益分配以影院票房收入为主。利润在产业核心环节(制片方、发行方、放映方)的分配以票房分成的形式进行。分成前须从影院票房收入中扣除 5%的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下文简称“国家电影专项资金”,由电影局直属的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办公室负责征收)以及 3.3%的营业税。用于利益分帐的剩余部分票房为“分败票房”。

分账票房=实际票房—国家电影专项资金—营业税及附加

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实际票房ⅹ5%,营业税金及附加=(实际票房-国家电影专项资金)ⅹ3.3% 现行的分账规定:截止目前,中国电影产业现行的分账比例原则上规定如下:

国产片与进口影片:制片+发行 43%,院线+影院 57%(影院 50%,院线 7%)(注:进口影片一般由国内发行公司买断内地发行权,也有部分影片有分成条款)

进口分账片:制片 35%发行方(中影/华夏)17%,院线+影院 48%,(注:进口分账片的拷贝冲印费由制片方负责,而一般情况下该费用由发行方承担)

其中进口分账片只能由中国电影集团和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发行。批片是

指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和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除每年 20 部进口分账影片以外以买断形式所发行的进口影片。

当国产片是由制片方交给专门的发行发行公司发行时,制片方与发行方之间的分账比例具体根据双方的发行协议协商而定。

在现实情形中,具体分账比例会在上述原则分账比例基础上上下浮动,比例的最终确定全看双方签订的协议条款。一般来说,一部影片如果票房潜力高,发行方实力强,发行方在和院线的谈判中就会拿到较高的分账比例,而如果票房潜力低、发行方实力弱,那么在和院线的谈判中拿到的分帐比例则相应较低,一切全看发行方和院线的博弈。此外,除了分账条款,发行协议中还会有奖励、返点等各种附件条款。

院线和影院之间的分帐比例也是如此,当多家院线都在争取某家优质影院加盟自己的院线时,院线往往会向影院让利、征收较低的分帐比例以吸引影院。

二、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1、市场增长率、需求增长率

①产品生产:从 2003 年开始,中国国产电影产量呈逐年递增的态势。2009 年,中国国产电影产量为 456 部,相比于 2008 年增长率为12.32%。这是2006年以来,中国电影产量快速增加的一年,在一定意义上,2009年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时期。2009 年,中国电影市场总营收为 106.65 亿元,相比于2008年中国电影市场总营收的 84.33亿元人民币,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增幅达 26.47%。

②市场营销:2009年,中国电影市场总营收为 106.65亿元,相比于 2008年中国电影市场总营收的 84.33亿元人民币,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增幅达26.47%。其中,中国电影的票房营收总额为62.06亿元人民币,相比于 2008 年,其增长率 42.96%,创 2005 年以来新高,全国各电影频道播放电影收入为 16.89 亿元人民币,海外销售收入为 27.7 亿元人民币。

③院线发展:2009 年全国又新增 3 条电影院线,目前院线数量达到37条,新增的3条院线分别是北京时代华夏金典、吉林长影、北京九州中原数字电影院线。本有14条院线票房过亿,比 2008 年增加了 4 条院线。根据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办公室售票系统的统计数据,北京万达(8.4 亿)和中影星美(7.6 亿)两条院线票房突破7亿元,北京新影联(5.73 亿)、中影南方新干线(5.6 亿)、上海联和(5.37 亿)三条院线票房突破5亿元。按照观众人次和票房收入排名,2009 年位居前 10 名的院线分别是 :北京万达、中影星美、北京新影联、中影南方新干线、上海联和、广州金逸珠江、辽宁北方、浙江时代、四川太平洋、广东大地。各大院线公司强化经营和管理职能,紧密资本纽带,加大影院所有权整合力度,十大院线中旗下签约影院最多的是中影星美院线,共有127家影院,537块银幕。影院数量的增加是票房增长的先决条件,现在,光北京地区,营业影院就多达80余个,其中多厅影院达到 30 个。随着影院数量的增多,影院之间的竞争明显加剧,各家影院都在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上升级,更加注重品牌建设。

2、产品的技术水平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及摄影技术的提高,电影院带给人们的视觉和听觉的享

受已不能被家庭影院所代替,尤其是以去年《阿凡达》的上映为分界线,电影将进入一个全新时代,尤其是3D技术的引引用,和在影院超震撼的IMAX影院建设,IMAX计划至2014年将中国境内IMAX影院数量增加到最低65家,最高250家至300家。截至2010年2月底,中国内地共有IMAX银幕22块,其中13块(数字8块,胶片5块)用于商业放映,9块用于科技馆等公益放映。而全球银幕约为403块,其中280块用于商业放映,其余123块用于科技馆等公益放映。此外,目前已向IMAX公司购买设备、正在兴建的IMAX影院还有18家,其中万达院线7家,金逸院线在重庆、天津、沈阳、西安4家,环艺影城在深圳、杭州、广州4家,以及南京、郑州、西安房地产开发商引进各1家。到2011年,中国商业运营的IMAX影院将达到至少31家。3总结

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电影仍然在 2009 年“逆势上扬”,无论在制片数量、票房收入,还是影院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衡量电影产业发展的主要数据出现爆发式增长,全年电影综合效益达 106.65 亿元,与 2008 年相比增幅达26.47%,中国电影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充分体现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力、产业良性发展带来的活力和电影人创新的能力。

三、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1、供需关系

①影片与影院:自 2002 年开始,中国电影产量便以连续超过 20%的增幅高速增长,2008 年增幅第一次出现减缓(2007 年 402 部,2008 年 406 部),2009 年则再次大幅增长,电影产量达 456 部,比 2008 年增加12.3%。在电影产量持续走高的同时,进入院线上映的影片数量却一直没有提高,大多数影片依然无法进入影院上映。2009 年院线放映国产影片约 130 部,约 326 部影片没能在影院放映。还表明,电影产量与上映数量的矛盾依然存在,中国电影产业在数量和质量的平衡上与电影强国有较大差距。造成此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银幕数量依然太少,不能形成足够的放映空间以容纳更多的影片。随着中国银幕数量的快速增加,当银幕数量达到一定数量之后,院线之间的差异化排片与市场细分便会自然形成,届时,不同影片都会找到自己的市场空间与放映空间,电影产量与

上映数量之间的矛盾将得到基本解决。

②影片自身生产:2009 年中国电影单片票房不断刷新,保持11 年的《泰坦尼克号》票房记录(3.6亿元)被打破破,连续出现了 3 部票房过 4 亿元的影片(《2012》《发形金刚 2》《建国大业》)。全年票房过亿影片达到 18 部(国产片 11 部,进口片 7 部),中国电影市场的容量不断增大的同时,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影片也在逐年增多。但是,票房在 5000 万元到 1 亿元之间的国产影片数量仍然偏少,只有《窃听风亍》、《花木兰》、《麦兜响当当》、《刹陵》、《风云 2》和《机器侠》6 部,大片主导、中片支撑、小片补充的梯次分布票房格局仍然有待进一步优化。

2、行业竞争者(以2009年为例)

①影片制作:

2009 年,中国电影制片业继续维持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并出现了一批新的投资主体。

国有资本方面,中影集团继续领跑各国有电影集团,并稳居整个中国电影行业的龙头位置,上影集团紧跟中影集团,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业内影响力都仅次于中影集团;其他电影集团 2009 年也拿出了自己的作品,长影集团制作了《斗牛》,珠影集团制作了《秋喜》。同时,上海东方传媒集团(前身是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简称 SMG)、江苏广播电规总台、湖南广电集团等国有传媒集团也先后进入了电影投资领域。

民营资本方面,除了华谊兄弟、博纳国际、光线影业继续保持电影产量,北京新画面在歇业 3 年之后以《三枪拍案惊奇》强势回归,橙天嘉禾也重点推出了《风云2》,同时也出现了完美时空文化(《非常完美》)、乐视娱乐(《机器侠》)、小马奔腾(《花木兰》)等一批新德民营主体。

这批新的民营主体大多是娱乐行业背景,完美时空文化是游戏行业背景、乐视娱乐是网络视频行业背景、小马奔腾是电视剧行业背景。由于本身的娱乐行业

背景,他们可以把拥有的资源共享,并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发挥最大的协作效应。而对于有游戏行业背景的完美时空文化,在游戏行业积累的强大资本可以增强抵御电影风险的能力。

2009 年,中国电影在融资渠道方面,最大的亮点是电影企业的上市。继橙天娱乐在香港借香港嘉禾的壳成功上市并改名橙天嘉禾之后,华谊兄弟在 2009 年 10 月在创业板也顺利上市,迈出了中国电影企业上市坚实的一步。中影集团、上影集团、博纳国际影业、光线传媒等公司也有望在几年内陆续上市。金融资本不电影企业成功对接之后,将大大提高中国电影制片企业的电影产量和制作质量。

②影片发行:

2009 年的发行市场格局和制片领域格局一样,分为以中影、华夏、上海东方、中影数字为代表的国有公司和以保利博纳、华谊兄弟、北京新画面、光线影业为代表的民营公司两大阵营。

国有阵营方面,2009 年,凭借对进口分账片的垄断发行权(中影、华夏两家垄断)、强大的电影发行能力以及广泛的院线资源,中影集团的发行市场份额依然遥遥领先于其他公司,稳居第一;华夏公司凭借进口分账片的垄断发行权以及对国产片尤其是《三枪拍案惊奇》发行,市场份额仅次于中影;由于3D 影片 2009 年在中国的火爆,专门发行3D 影片和数字影片的中影数字也取得不错的市场份额;上海东方由于 2009 年没有单独发行重大影片,都是和其他公司联合发行,因此市场份额相比 2008 年有所下降(2008 年发行了《大灌篮》和《画皮》两部票房过亿影片),低于中影、华和中影数字的市场份额,排名比较靠后。

民营阵营方面,2009 年,保利博纳重点发行了《十月围城》、《窃听风云》、《倔强萝卜》、《金钱帝国》等影片,市场份额在民营阵营中依然领先;华谊兄弟 2009 年重点发行了《游龙戏凤》、《风声》、《拉贝日记》和《追影》四部影片,《非诚勿扰》在 2009 年也产出了可观票房,华谊兄弟最终市场份额略低于保利博纳;光线影业 2009 年发行了《气喘吁吁》、《阿竡木》、《家有喜亊 2009》、《东邪西毒终极版》、《证人》、《斗牛》等影片,虽然没有票房过亿影片,但凭借发行数量依然取得不错的市场份额;北京新画面 2009 年回归发行《三枪拍案惊奇》,但由于是与华夏联合发行,经过稀释后的市场份额低于保利博纳、华谊兄弟、光线影业,排名比较靠后。

此外,2009 年光线影业虚报《阿童木》首周票房被电影局点名批评,进而引发全社会对电影业发行方虚报票房的普遍关注。经过光线营业《阿童木》事件,业内盛行的发行方虚报首日、首周票房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大大净化了中国电影产业环境。

③院线发展与影院建设 :2009 年,院线规模与影院建设继续快速发展。全年有 14 条院线票房过亿,较2008增加4条。其中院线票房冠军万达院线票房突破 8 亿元,并有望在2010 年突破10亿大关,广东大地、河南奥斯卡、湖北银兴、江苏东方四条院线首次突破亿元大关,14条票房过亿院线累计票房约48.21亿元占全国总票房的 77.7%。

2009年,全国院线范围内新增影院 142 家,总数达到1687家;新增银幕626块,全国银幕总数达到 4723 块。影院票房方面,2009 年票房超过 4000 万元影院达到 16 家,比 2008 年多了 9 家,票房超过 3000 万元影院达到 34 家,比 2008 年多了 18 家,票房超过2000万元影院达到约 78 家,比2008 年多了 35 家,其中票房冠军广州飞扬影城票房超过 8000 万元。影院投资建设方面,2009 年除了中影、上影、星美、金逸、万达、UME、百老汇、CGV、保利博纳、横店、华晨、大地等已有投资主体继续投资建设影院外,出现了新的影院投资主体,橙天嘉禾在完成内部整合后,2009年开始以收购和建设两种方式大丼举进军内地影院市场,华谊兄弟成功上市之后也加快了影院建设的步伐。

2009 年12月,电影局出台了对安装数字放映设备的补贴政策,以鼓励中小城市数字影城建设。政府政策的推动加上大城市竞争日益激烈,中小城市的影院建设在接下来几年将有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

3、行业集中度

在电影制片业中, 虽然从影片的生产数量角度进行测量的行业集中度比较低, 但是从更能有效反映市场占有状况的影片票房角度来看,制片业集中度却比较高, 属于中寡占型和中集中度的结构特征;在电影发行行业中, 无论是进口影片的国内发行市场还是国产片的国内发行市场, 都呈现出高集中度的市场特征, 基本可以描述为高寡占型市场结构, 而在院线层面则呈现出 “ 金字塔”型的结构, 因为院线改革并没有完全打破地域藩篱,行业全国性的整合也才刚启动, 所以院线的地区集中度非常高, 而在全国和全行业内却没有产生寡头垄断势力, 全国没有

一条院线有足够多的银幕数和影院数来支持一部影片的全国发行;在中国电影放映行业中, 影院势力相距悬殊, 票房地区集中明显, 少部分地区更多的人去观看更少的影片, 在影片票房上甚至要超过美国的集中度水平。因此, 综合制片、发行和放映三环节, 基本可以判断中国电影产业整体上是一个中寡占型的产业结构特征。

⑴中国电影制片业的市场集中度:中国大陆现有电影制片企业 200 家左右,其中国有制片单位 36 家, 当中故事片厂 31 家,科教片厂 3 家, 新闻纪录片厂 1 家, 美术片厂1 家。拥有单片摄制许可证的国有单位 22 家,民营企业 187 家。电影制片业从业人员共 2 万人左右, 年生产影片规模 300 部左右, 其中故事片约占 80%。

①从影片摄制数量方面来考察, 我国电影制片行业的 CR1 指数最高为 2001 年的 32% , 到 2005 年 已 经 减 少 到 只 有10%;CR4 指数最高为 2002 年的 57%,最低为 2005 年的 32%。整个过程是一个从准中寡占型结构发展到中寡占型结构再下降到低集中竞争型结构的变化过程。

②从所产影片的票房成绩方面来考察, 我们用每年国内主要电影制片企业摄制的影片的票房总额和每年中国电影市场国产影片国内票房总额分别计算出 2002 年到 2005 年的电影制片业的 CR 指数和 HHI 指数(见表 2)。无论是从 CR 指数看还是从 HHI指数看, 2002 年中国电影制片业都是一个典型的高寡占型和高集中度结构, 其中 HHI=3615,远远高于 1800, 反映出电影制片业中垄断势力比较强大。但到2005 年 , CR4=67% , CR8=84% , 和HHI=1587< 1800, 基本属于中寡占型结构。从这些数据来看, 虽然 2002 年到 2003 年有一个比较大的下降过程, 但从 2003 年到 2005 年,CR 指数和 HHI指数逐渐稳步上升, 市场垄断势力不断加强, 有重新回到高寡占型和高集中度结构的趋势。⑵中国电影发行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中国电影市场中进口影片的发行市场主要由国有独资的中影集团和由 19 家国有电影股东单位组建的华夏公司(无进口权)两家进行了寡头垄断, 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而在国产影片的国内发行市场中, 现有国有电影发行单位 2000 多家, 但其中能够在市场中进行有效经营的只有 50 家左右, 其他的基本处于无新片可发的状态;拥有发行放映院线经营权的电影院线公司 37 家 , 基本以省级行政区进行划分组建, 地域色彩浓厚。

①从发行公司方面来考察, 虽然中影和华夏公司 2005 年在国产片的发行中整体表现不如民营发行公司, 但凭借对进口片的垄断发行和对国内数字电影的垄断发行, 在发行市场中仍然居于前两位, 票房收入分别占到26.6%和 18.4%的比重, 而保利博纳则依靠对港产影片发行的垄断地位在市场中保持了第三的地位, 占有 14%的市场份额。用集中度指数来衡量, CR4 指数值为 63.6%, CR8指数值为 73.6%, HHI 指数值为1310属于中寡占型和中集中度产业结构。②从院线公司方面来考察, 到 2005 年底全国共有影院 1200 多家, 新增银幕 2600 多块,覆盖了全国绝大多数的省市。在 37 条院线中,跨省院线共 20 条, 省内院线 17 条。这 37 条电影院线规模上的差异明显, 形成一个典型的“ 金字塔”型结构。其中, 上海联合院线、中影星美院线和北京新影联院线三家院线公司拥有的银幕数量和座位数量占了所有加入院线影院银幕和座位总数的 30%左右(见表 4), 2005年票房总和 6.36 亿元, 占院线票房的 32%, 形成 “ 塔尖”的第一梯队。而之后的珠江院线、南方新干线、北京万达院线、四川太平洋院线、浙江时代、大光明院线、世纪环球院线等十家左右的院线公司以 50—100 张银幕、5000—10000 个座位、3000 万—1 亿的票房收入列在“ 塔腰”的第二梯队。而除此之外的其他院线则规模有限, 银幕、座位都比较少, 票房一般在2000 万元以下, 他们一起构成院线市场 “ 塔基”的第三梯队。从 2002 年到 2006 年票房集中度指标的变化看, 我国院线业的集中度有逐渐下降趋势,市场垄断力量越来越小。在表 5 中, 无论是CR1, 还是 CR4、还是 CR8 指数从 2002 年到2005 年都出现了缓慢下降的过程。2002 年的市场特征还显示出是一个准中寡占型的结构,发展到 2006 年就已经下降为低集中竞争型的结构了。而从 2002 年到 2006 年的 HHI指数的变化中也可以发现同样的集中度下降的趋势。在2002 年, 我国院线业的 HHI 指数值还是 706,到 2006 年则减少为 472, 反映出市场中的竞争势力正在逐渐地分散。

⑶中国电影放映业的市场集中度:截止 2005 年底, 我国已有电影院 6000 多家, 其中专业影院 3000 家左右, 有 1200 多家现代化影院和 2600 多块银幕加入了 37 条电影院线。在广大农村地区约有 3.5 万个流动电影放映队, 分别为国有、集体和个体所有;全国电影放映行业直接从业人数 25 万人左右, 电影放映票房总收入 20 亿元, 另有海外票房收入17 亿元, 电视播放收入 11 亿元。

2005 年票房CR10 指数为 14.7%, 这在以有限辐射和地方经营为特征的电影放映业中, 已经属于比较高的结构特征。

电影放映的竞争是区域性竞争, 它只能是辐射周边观众, 因此从地理分布的角度来考察电影放映市场更具有实际意义。在中国的放映市场中, 上海、北京和广东三地是传统的三大“ 票仓”。在 2005 年, 上海市场票房总收入 2.5亿, 北京为 2.2 亿, 广东为 2.4 亿, 分别占全国市 场 的 16.6%、14.6% 和 16% , 合 计 占 到47.2%。其中, 广东的票房主要来源于广州和深圳两市。另外江苏、浙江和四川三地的票房也达到 1 亿左右, 是除上海、北京和广东外的比较重要的国内电影放映市场。从表 6也可以看出, 在全国票房排名前 10 的影院中,上海 3 家、北京 2 家、广州 2 家、深圳 2 家,说明高票房影院有非常高的地区集中度, 而且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和居民收入比较高的的一线城市: 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而这四个城市的电影票房在院线分布上又非常集中, 上海市场的票房被上海联合和上海大光明院线获取, 北京市场则主要被中影星美和北京新影联夺取, 而广州和深圳市场则主要为南方新干线和广东珠江院线垄断。

四、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目前,中国电影产业的竞争者主要集中在三类企业中,如具有国资背景的企业、民营企业、外资合营企业三类,每种类型的企业运营整合模式及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1、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竞争格局

2、供应链分析:

中国电影产业的价值链主要包括内容提供商(如制片商、外包内容提供商)、电影发行商、传播渠道商等主要部分。

(一)内容提供商:产业链基础环节

主要是指制片商,负责电影的融资、拍摄、后期制作等环节,主要包括制片公司、后期制作公司。一般来说,电影公司拥有电影的版权,将电影某一期限内的版权出售给发行公司或其他的影视渠道发行商。内容提供商与发行商一共可以

获得票房总营收的 43%。

(二)电影发行商:决定电影营收的关键一环

电影发行商负责影片的营销推广策略的制定、实施及与院线合作。电影发行商从制作公司购买或代理电影发行权,然后以票房买断、按照既定比例获得营收分成等模式,将电影在合作院线推广向受众。发行商与内容提供商一共可以获得票房总营收的 43%。目前,中国电影产业中的制片商与发行商一般都同属于一家公司。

(三)传播渠道:电影院线是主要的传播渠道,此外,还有电视、新媒体如手机、MP4、iPad等。电影院线下面一般会有若干个电影院,由院线公司统一管理、统一排片,一般会获得票房收入的57%。此外,一些如食品、电影衍生物等产品的售卖也是影院营收的来源之一,据行业研究机构数据显示,这部分营收占总营收的 10%-16%。由于影院营收占电影营收的半壁江山,一些较具实力的电影集团开始自建院线或通过注资、并购等形式拓展影院渠道。

新媒体也是电影传播的新兴渠道之一,随着用户对手机、iPad 等手持终端的广泛使用,这部分渠道的重要性也将日渐体现。不过,怎样有效的保护版权获得收益尚需探索。3产业格局的发展

2009 年,电影产业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以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建构合理有序的市场秩序、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推动产业升级为目标,通过转制、改制、合作、上市等方式,进行了相对频繁的垂直纵向和平面横向的产业重组,尽管还远远没有完成企业的最终整合和扩张,但行业分化越来越明显,核心企业的雏形已经浮出水面。

①国有电影制片厂转企改制,积极塑造市场主体除身份特殊、资源丰厚的中影集团和上影集团外,大多数国有电影制片厂在市场大潮中都被边缘化。国有电影企业尽管拥有地产、房产、设备、专业人员以及有限的品牌价值等资源,但长期以来受事企难分的机制影响,生产能力和经营能力普遍较弱。2009年,在相关政府部门统一部署下,国有电影制片厂限期进行了转企改制。天津、内蒙、宁夏 等16家国有电影制片厂相继完成了转企改制,成立集团化、股份制有限公司。这些转制企业与已成立的中影、上影、长影、西影、峨影、珠影等集团公司共同

构成了国有电影制片企业组群。目前,国有电影制片厂改制主要有四种类型:电影厂独立转企,完成基本的体制机制转变;电影厂与发行放映公司等本行业内的其他企业重组转企,如上海电影集团不仅是三个制片厂的集合,而且还包括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电影院线,部分完成垂直整合;电影企业与电视等其他关联行业重组,如天津北方电影集团,涵盖了10多家关联企业,拥有近10亿元资产,产生了跨行业、跨媒介的交叉协作;电影制片厂与广电行业外的企业合作,以业外资金、资源和经营能力来促进本行业的发展,如西影集团与陕西文投、曲江集团的合作。总体来看,国有电影制片厂在改制过程中,大多在探索跨环节、跨媒介、跨行业重组和整合的模式,以期形成核心竞争力。“以内容生产为核心,以终端建设为重点,以平台打造为依托,形成影视创作、发行放映、电影频道、新媒体、园区基地五大板块齐头并进”,珠江电影集团的这套发展思路体现了国有电影企业的普遍趋势。国有电影制片厂的合作、重组、整合还刚刚开始,国营体制机制和观念惯性严重影响着国有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当年国有电影制片厂是“事业体制企业管理”,转制以后有可能陷入“企业体制事业管理”的怪圈。经济学理论早就指出,“当一个组织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时,它的经理人可能会追求利润和股东回报最大化以外的目标”,更何况在国有企业中,所有者本身也可能追求利润以外的目标。资产归属不清、市场主体不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利益差异、既得利益与新增利益的冲突、存量资本与增量资本分配的冲突、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的混杂、国家救济与市场运作的矛盾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纠缠不清,内耗不断,为国有电影企业的未来发展蒙上了阴影。转制往往只是形式。只有解决了体制问题,有了利益驱动,有了经济目标的单一性,有了经营管理的合法责任、权利和义务,有了资产的流通可能,国有电影企业才能真正解决跨区域、跨行业、跨国 之间的融合机制,产生企业活力和生机。

②华谊兄弟整装上市,中国电影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是中国电影产业的必然选择。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创业板成功上市,意义重大。首先,它表明中国影视制作业开始大张旗鼓地走上资本市场,提升市场的控制力和资源配置能力。中国的影视内容生产环节,长期以来受政策的种种限制,遭遇产业上下游环节的不公平交易的现实,积累不足,规模弱小,如果不借助 资本市场的力量,就会永远处在弱势交易地位,遑论做大做强。资本市场的介入,有可能增强内容制作企业的市场话语权和定价权。其次,电影企业入主资本市场,也表明资本市场开始关注影视内容产业,为影视产业发展注入了经济信心。资本在某种意义上是嗅觉最为灵敏的。资本市场对于影视内容企业的接受,表明对这一领域未来前景的期待。第三,表明了中国影视产业开始利用资本市场走向整 合,走向规模经济的发展目标。长期以来,中国文化产业企业分散,条块分割,产量虚高,品质低下,市场狭小,资源稀缺,恶性竞争。利用资本市场完成优胜劣汰,资源整合和品牌打造,能有效地规范市场,形成以大型综合性媒介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体现出中国电影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资本还不能带来中国影视产业的深度整合,华谊兄弟目前也仅是影视内容的供应商,注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不了华纳兄弟。如果中国影视产业借助资本市场仅仅只能完成内容生产,而不能通过渠道整合、媒介整合和市场整合让内容创造更高价值,那么资 本很快就会带来中国影视业制作成本的水涨船高,竞争的最后结果还是成本,而不是效益。对于中国影视产业来说,资本与政策是两条腿,解开了一条绳子不过是一条腿在跳动,离一路狂奔还为时尚早。

③中影、上影、华谊继续领跑,核心电影企业初具规模2009年,国产电影票房收入30多亿人民币,相比其他行业经济总量很小,但电影的生产机构众多,城市电影院线达 34 条,数字院线更是数以百计。为提高效益,一些具有优势资源和经营能力的企业,逐渐在渠道控制、品牌影响、融资能力、专业水平、制作平台等方面形成企业竞争力,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核心企业。当下,国有的中影集团、上影集团,民营的华谊兄弟逐渐形成中国电影产业第一阵营,而大连万达、中影星美等院线则成为了中国电影院线市场的领头羊。电影生产制作与电影发行放映的资本联系、垂直整合,也越来越明显。中国电影集团,拥有中国唯一的全国性电影频道、进口电影专营业务、控股参股的多条电影院线、国家财政投入的数字电影基地和各种得天独厚的政策资源和垄断资源。中影2009年以献礼大片《建国大业》为龙头,加上《赤壁(下)》、《十月围城》、《疯狂的赛车》、《南京!南京!》等影片,占据了国产影片票房份额的大半江山,《建国大业》更是以 单片票房破4亿的成绩夺得国产片票房冠军。与此同时,中影集团近年也加快了产业链整合的步伐,控股、参股了多条院线,并计划未来5年建成50家票房过千万的影院,投资100家控股影城,银幕总数达 800 块~ 1000 块。尽管

2009 年,中影集团在品牌塑造、国际化等方面没有取得突出成效,但凭借其不可复制的优势和地位,中影已逐渐成为上下游产业链完整的龙头企业。在地方国有电影企业中,上海电影集团具备独特的地域优势、资源积累以及机制活力,近年来,逐渐形成了四大板块体系共同发展的态势。其四大板块包括:多片种的影视创作体系,跨区域发展的院线市场体系,完整的影视技术体系,以及以电影频 道为主、兼及杂志/音像出版发展的传媒体系。上影集团在动画片、合拍片等方面的制作和发行正逐步形成其特点和优势。2009年,上影集团生产、发行和放映的垂直整合效果明显。由其出品的《高考1977》全国票房 1500 万,其中,上海联和院线 700多万,占据50%的市场份额;《马兰花》全国票房约1000 万,联和院线票房近500 万,也占 45% 的份额;《可爱的中国》则(在联合院线)取得票房200多万,位居全国(院线)第一。3尽管上影在影片的自主生产、自主品牌建设方面没有惊人举动,但其注重效益、开放合作、整合营销的能力居全国前列。2009 年,华谊兄弟主要依赖《非诚勿扰》、《风声》以及部分合拍片,在民营公司中占据龙头地位。虽然本由于冯小刚没有新片推出,导致其市场份额较之前几年有所下降,但其旗下的冯小刚、张涵予、周迅、李冰冰等导演和明星的品牌影响力却在不断提升。华谊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为企业品牌、导演品牌和明星品牌的影响力以及关联性娱乐企业的经营,但因其缺乏完整的产业链和跨媒介整合的政策支持,一旦其他竞争企业完成垂直整合,那么华谊在未来的企业竞争中必将被动。而2010年华谊兄弟的上市融资,很可能形成新的战略规划。相比而言,保利博纳、橙天娱乐、北大星光、光线影业、新画面等,虽然在2009年也制作、发行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影产品,但由于在有影响力的产品、品牌资源、渠道优势、生产规模等环节多有缺失,故目前仍处在探索阶段。④发行放映环节开始向制作生产的上游延伸。2009年,全国城市主流商业院线34条。经过跨区域重组,排名前6位的院线优势明显。6条院线大致分为两类:新建院线和传统电影公司改造的院线。新建院线包括万达、中影星美、广州金 逸珠江(资本介入后重新改造);传统院线则包括上海联和、南方新干线、北京新影联。6大主力院线在2009票房合计为40亿,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6.6%。其中,冠军万达院线票房8.33亿,观众人次 2710 万,业绩同比上升 63.6%。扩张、兼并、控股、重组正在成为院线竞争的有力手段。保利集团参资入股重庆

万和院线;中影集团增资扩股中影星美院线;辽宁北方院线脱离北京新影联,携手山东银星院线组建新的北方院线;广东大地不再挂靠中影南方电影新干线;万达院线经营者声称,2010 年要达到 600 块银幕,70 家影院,占全国票房市场份额 20%,成为新的亚洲第一院线,到 2015 年,万达院线要做到 1200 块银幕、150 家影院,占全国市场的40%,跻身世界前四名„„院线和影院市场的规模经济将越来越高,成为市场发展的大趋势。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产生引领亚洲市场的强大院线,而资本市场则将加速电影院线的重组和整合。在传统的电影内容生产企业纷纷向院线、影院下游延伸的同时,院线和影院也开始积极向产业上游延伸业务。部分院线控股制作企业自身就是影视集团的组成部分,而另一些传统的院线公司则开始独立组建制片公司,如新影联2009年参与投资拍摄的电影,达到平均15%的盈利水平。院线从单一的电影放映企业开始向综合性的电影制片、发行、放映一体化企业发展,并将与电影内容生产企业的整合需求相互吻合,在未来形成具有完整产业链的大型电影企业。

五、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1、行业发展的环境

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电影产业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关键一环,成为中国战略产业之一

十七大以来,党和国家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出台了大量的相关政策,尤其是2009 年《文化创意产业振兴规划》的发布,从政策保障、政府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对电影行业进行扶持,并将电影产业提升到了中国战略产业的高度加以重视与扶持。

(二)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上升,城镇居民在教育文化娱乐方面的投入占比增加,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性快速增长,居民对文化娱乐产品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均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 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为 11242.85 元人民币,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为 1358.26 元人民币,占比达 12.08%。据行业研究机构预测,2009 年城镇居民在教育文化娱乐方面的投入占比进一步增大。

(三)银行、VC、PE等机构介入制作和发行环节,资本市场的推动作用显现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进一步放开,尤其是允许社会、个人、外资资本进入电影制

作与发行放映领域,使得资本市场对电影行业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一方面,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看,逐渐开始为电影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如北京银行与北京市文化创业产业促进中心签订的以50亿元授信为主要内容的合作协议,先后为华谊兄弟、光线传媒、保利博纳等娱乐公司提供贷款。另一方面,VC、PE 等机构开始关注中国电影的发展,并开始资本层面的注入,但是资本主要集中在电影项目和电影制作层面,但是真正规模性的战略投资还没有出现。如2009年 9月,IDG资本对由张艺谋执导的鸟巢版《图兰朵》投资了数千万元人民币。

从内部环境来看,2009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八点:

(一)中国电影产业全面市场化、专业化、集中化、规模化发展趋势渐现

2001年以来,中国电影行业答复调整了“行业准入”和“产业准入”政策,降低了行业门槛,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源进入电影业,带来了国产影片数量的迅速增加和影院建设的快速发展。继2008年后,2009年中国电影产业继续进行行业整合、调整和重组,逐渐走向专业化、集中化、规模化,“交叉补助”及“成本分担”成为降低经营风险的主要途径,此外,整合营销和渠道整合成为形成电影行业规模经济的主要方式。2009 年,中国电影产业开始形成专业化、集中化、规模化的综合性电影企业。如中国电影集团、华谊兄弟、保利博纳集团等。

(二)民营影视机构在中国影视产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华谊兄弟深圳创业板上市再次将民营影视机构推向产业醒目位置 华谊兄弟、保利博纳都是中国较为领先的民营影视机构,以华谊兄弟为例,旗下的华谊兄弟电影已经实现了从编剧、导演、制作到市场推广、院线发行等完整的生产体系。2009 年,华谊兄弟投资并参与运营的电影如《游龙戏凤》、《拉内日记(电影)》、《追影》、《风声》等都相继取得了良好的票房表现。此外,2010 年其投资拍摄的《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2》等电影预期将取得不错的票房表现,值得期待。2009年10 与30日,华谊兄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借助资本市场的运作平台,华谊兄弟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公司进入了又一快速发展期。华谊兄弟的上市将为众多民营影视机构树立一个崭新的发展模式,也进一步提升了民营影视机构在中国电影产业中的竞争地位。

(三)国有和民营电影企业市场角逐,企业之间的差异化竞争态势明显

长久以来,中国对电影、电视剧行业均实行严格的行业准入和监管政策,一方面

给新进入广播电影电视行业的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设立了较高的政策壁垒,保护了行业现有公司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未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政策的进一步放宽,中国国有与民营电影企业的市场竞争将日趋加剧。从国有电影企业的角度来讲,转变体制成为其市场化运作的关键一步,尽管其先发优势明显,但是其特色化发展不足。从民营电影企业的角度来看,一些新兴的电影企业开始以中小成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如北京快乐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十全九美》、派格太合出品的《爱情呼叫转移 2》等都取得了不俗的市场表现。

(四)借助境外影视机构,强力拉动中国电影市场的商业化运作

中国电影的市场化运作仅有 7 年时间,相比于境外国家其市场化运作能力不足,尚需提高。不过近年来,境外影视机构与中国影视机构的合作力度加大,尤其香港影视机构对中国影视机构的市场化运作能力的提升帮助很大,如寰亚电影有限公司、安乐影片有限公司、英皇电影有限公司等。今年,中国众多大中型电影的制作和发行都有香港公司的参与,尤其是警匪、黑帮、功夫等类型的影片,如近期上映的《叶问 2》等影片由香港公司主导。这种内资资源与香港资源的融合对于中国影视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化、品牌化优势尚未构建

目前,中国电影产业的参与者除了一些国有企业及大型的民营企业外,300 余家的电影制作机构普遍规模不大,地区分散,加之中国领导型电影企业对市场的品牌影响力有限,中国电影企业的发展整体而言仍处于初创期。

(六)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拓展步伐缓慢,相对于欧美电影的市场竞争力不足

据中国广播电视总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共有22家制片单位海外销售45部影片,其中合拍影片为 34部,实现销售收入27.59 亿元人民币。尽管中国电影海外销售营收呈增长态势,但是相比于欧美国家的大片,中国电影由于题材和受众文化差异的限制,在国际产生具有影响力的影片数量较少。

(七)中国电影荧屏数量及院线数量持续攀升,为电影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2009年,中国各大影视机构开始加大在影院方面的投入,除中影、星美、金逸、保利等已有投资主体建设影院外,橙天嘉禾也开始以并购和自己投资建设两种方式进入内地影院市场,此外,华谊兄弟上市后也开始利用融资加大影院建设。2009 年 12 月,中国电影局出台了新政,加大了对安装数字放映设备的补贴政策,以

鼓励中小城市数字影城建设,这也为二三线城市的影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9年,中国影院数量达1687家,较2008年增幅为9.19%,影院屏幕数量为4723块,较2008年增幅为15.28%。

图表 1

2003-2009年中国电影影院数量情况

(八)中国国产电影数量持续攀升,营收增长较快

据中国广播电视总局的数据显示,2009 年中国国产电影数量为 456 部,相比于 2008 年增长率为12.32%。2009 年,中国电影票房营收为 62.06 亿元人民币,相比于 2008年营收增长为 42.96%,其中,国产电影海外销售收入为27.7 亿元,全国各电影频道播放电影的收入为16.89 亿元,全年电影综合效益为 106.65 亿元。尤为值得的关注的是,2009 年,中国国产电影在美国大片的集中冲击下,仍然具有良好的市场表现,其营收占中国票房总额的 56.6%。

2、中国电影行业发展趋势

(一)中国相关政策的监管与扶持将进一步为行业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

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关键组成部分,电影行业得到了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此外,中国政府加快三网融合试点工程,对中国电影产业来讲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如2010 年1 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2010 年 3 月中宣部与广电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国有电影院线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意见》等,这些政策条例都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营造了健康的发展环境。

(二)中国电影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将为投资机构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中国电影市场投融资正处于发展初期,尽管目前仍具有一些不利于投融资的情况,但是随着中国相关政府部门的介入,中国电影产业融资将逐渐成熟,内地电影产业的融资渠道日渐增多。如版权质押银行贷款、私募股权融资、专项电影基金、合作拍摄及多方合资等形式,政府自行设立专项基金或者税收等政策的扶持,为产业融资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环境。

(三)中国国产电影产量及收入持续上升,整体市场发展利好

预计2010 年,中国国产电影产业在国家政策扶持及市场环境持续利好的情况下,加之各类外围企业如盛大、完美时空等加入,中国国产电影的产量及收入持续上升,市场发展前景较好。据权威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10 年,万达影院的营收有望突破 10 亿元人民币。据专家预测,中国电影产业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增速仍然值得期待。

(四)中小制作影片兴起,大制作影片的国际影响力提升,3D电影将成为一种趋势

中国电影产业在加大大制作影片以抢占票房之外,预计 2010 年中小投资规模的影片将逐渐在中国市场快速发展,加之 3D 影片的引进与自产,中国影片将呈现多元化、多品类的格局,以此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五)影院建设持续升温,逐渐下沉至二三线城市

预计2010 年中国影院建设仍将持续升温,除一线城市外,中小城市影院建设也将展开,二三线城市影院建设将持续升温。据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国将增加一万块银幕,平均每年增加一千到两块。

(六)三网融合为影视内容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

三网融合为影视内容产业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分发渠道,使得影视内容的传播不仅仅依靠于传统的影院这一单一的渠道,而是增加了有线电视、IPTV和互联网渠道,在增加受众的同时提供了影视内容资源的市场价值。

3、中国电影行业的投资机会

(一)单一影片的市场,主要集中在中小投入的影片市场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影片的多层次需求,中国电影影片将逐渐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面对资本市场趋之若鹜的大制作影片,虽然取得高票房的几率较高,但是风险较大。相对而言,中小投资规模的影片投资机遇相对多一些。

从 2010年上半年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小成本制作影片的市场表现不俗,如《东风雨》、《杜拉拉升职记》、《海洋天堂》、《80后》等。

(二)院线市场尤其是针对二三线城市的院线市场

如前文所示,预计2010 年中国影院建设仍将持续升温,除一线城市外,中小城市影院建设也将展开,二三线城市的影院建设将持续升温。据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国将增加一万块银幕,平均每年增加一千到两千块。目前,这一市场的主要投资者集中在国内及海外大型电影或娱乐公司,资本市场的关注度相对不足。

(三)影视器材制作公司

随着影院建设的开展,各类影视器材制作公司的营收也将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如摄影器材制造商、院线银幕生产厂商、影视器材租赁厂商等。

(四)处于第二阵营且处于上升期的影视制作、发行公司

华谊兄弟的上市将中国影视行业推向真正的市场化运作,其在资本市场的运作成为同业厂商发展的航标。目前,中国除一些大型或国有的影视公司之外,一些处于第二阵营但是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的中小制片公司值得资本市场的关注。如北京盛世华锐电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慈文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全优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广州华天下电影发行有限公司等。

(五)专门影视培训机构,包括影视制作培训、演员培训等机构

在中国影视产业链中,还有一些环节企业值得投资方关注,如影视制作培训、演员培训等。

4、其他可能存在的风险

(一)政策风险

中国对电影产业具有严格的行业准入和监管政策,一方面给新进入者设置了较高的政策壁垒,保护公司现有的业务和行业地位;另一方面,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放宽,将吸引更多的外资公司或国际有影响力的大制作影片进入,对中国已有的产业将形成一定的冲击。

(二)盗版冲击

目前,中国的电影产业面临盗版的冲击较为严重,影响中国电影产业的盈利,以此影响中国影视业的持续发展。尽管国家相关部门逐渐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打击盗版的力度,但是打击盗版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甚至是消费者共同努力。

(三)作品审查风险

根据中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公司筹拍电影如果最终没有获得备案通过,将做剧本报废处理;已经拍摄完成,经过审查、修改、审查后最终为获得通过的,须将该影视作品报废处理;如果取得《电影公映许可证》后被禁止发行或放映,该作品将做报废处理,同时公司还将可能遭受处罚等一系列严格的规定,这将无形中加大了电影的投资风险。

(四)市场竞争加剧

中国电影数量持续攀升,但是中国电影市场能否容纳如此数量的电影仍然有待市场检验。加之中国电影院线数量有限,中国电影将出现上映时间难以协调、观影人群分流的竞争局面。加之境外电影的冲击,国内电影市场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5、典型企业分析 ①中影集团

中影集团于1999年由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中国电影器材公司、电影卫星频道节目中心、北京电影洗印录像奇数场、华韵影视光盘有限责任公司等 8 家单位组成,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以影视产业为依托,多娱乐产业综合发展的中国大型的影视集团。成立以来,中影集团出品了众多优秀的电影,如《张思德》、《云水谣》、《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十面埋伏》、《赤壁》、《建国大业》、《南京!南京!》、《非常完美》等,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目前,中影集团与华夏电影制片公司是中国唯一两家拥有影片进口权的公司,与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400多家电影机构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中影集团的组织构架如下图所示:

②华谊兄弟

华谊兄弟原名浙江华谊兄弟影视文化有限公司,2004 年11月19 日,浙江华谊兄弟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 500 万元;2006 年 6 月 28 日,浙江华谊的注册资本由 500 万元增至 5000 万元,实收资本为 1500 万元;2006 年 8 月 14 日,公司正式更名为“华谊兄弟传媒有限公司”;2007 年 9 月 18日,华谊有限公司实收资本变为 5000 万元;2007 年 11 月 22 日,华谊有限注册资本增至 5264 万元;2008年1月21日,华谊有限公司依法整体变更为华谊传媒; 2008年3月12日,公司注册资本增至12600万元。

华谊兄弟主要从事电影、电视剧的制作、发行及衍生业务。成立以来,公司先后出品了众多的影视作品,如《天下无贼》、《集结号》、《非常勿扰》、《全城热恋》、《风声》等影片,取得了较好的市场业绩。

据华谊兄弟 2009 年财报显示,2009 年华谊兄弟全年实现营收 60413.77 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7.59%,实现利润 11540.34 万元。其中,电影营收为 20159.35 万元,占比为 33.37%;电视剧营收为27991.14万元,占比为46.33%;艺人经纪及相关服务营收为12448.95 万元,占比为20.61%。③橙天娱乐

橙天娱乐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5 年9 月,主要业务包括艺人经纪、唱片制作、影视制作、舞台剧演出已经网络音乐平台建设,是一家全娱乐产业的一体化企业。2009年7月,其成功收购嘉禾89.06%的股份。目前,公司出品的影视作品主要有《投名状》、《赤壁》、《我叫刘跃进》、《江北好人》、《基因决定我爱你》、《爱情呼叫转移》、《阿司匹林》 《苹果》、《云水谣》等影片;电视剧作品如《粉红女郎》、《摇摆女郎》、《啼笑因缘》、《情深深雨蒙蒙》、《生死线》等。

此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原九城总裁陈晓薇加入橙天娱乐,并担任CEO一职,将有可能将互联网运营经验贯穿至影视娱乐行业,在三网融合的趋势之下,橙天娱乐发展值得期待。④保利博纳

中国电影发行产业的系统经济 第6篇

1.电影发行的内涵和外延

电影发行的内涵。一个电影由出生到死亡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做电影投资、选择导演、演员、选择剧本筹备、拍摄、后期制作、发行。电影发行是指电影片的出售、出租活动,是影片发行公司的业务,在如今的中国,电影发行已成为一个利润非常高的产业。

高票房为电影发行公司带来了直接的利益的同时,还刺激了其股票的猛涨。我们不得不聚焦于电影发行行业,从系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电影发行过程中的理性与疯狂。

电影发行的外延。系统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系统,昝廷全在系统经济学中将经济系统定义为经济元和它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共同构成的整体,其可以形式化地表示为:经济系统=({经济元},{经济元之间的经济关系})

在电影发行行业中,以电影作为资源,各发行公司、影院甚至政府机构(广电总局)都是参与竞争、利用的经济元,观众也是产于利用、适应的经济元。那么就可以将整个中国电影发行经济系统总结为:中国电影发行系统=({观众、发行公司、政府},{前者之间的关系})

同时,为了精确地描述一个经济系统,还应当指明经济系统所处的环境。中国电影发行的经济系统所处的环境包括,电影发行行业的发展历史和来源,以及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环境等等。

2.层级战略概述

由于经济系统是具有层次性的,针对环境特征,昝廷全在系统经济学中提出了层级战略的概念,可以将经济系统分为家庭经济系统,企业经济系统、产业经济系统、区域经济系统、国家经济系统、全球经济系统六个层次,通过层次诱导出战略的层级结构:家庭战略、企业战略、产业战略、区域战略、国家战略、全球战略。战略的层级结构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次含义是,战略是多层次的,在显示中存在不同的层次的战略。第二层含义是,各个不同层次的战略存在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见,高层次为低层次经济系统安排规定了一个基本范围,或者说设置了一个基本框架。在这个框架范围内,低层次经济系统可以自由地选择和安排经济战略,但不能超出这个框架,更不能与其相抵触。针对于中国电影市场,可以将战略的层级结构浓缩为产业战略、区域战略与国家战略。这三个层次基本可以涵盖电影发行的全部内容。

产业层次上电影发行的研究。电影发行的主要特征是具有短暂的生命周期。新产品不断进入市场,旧产品退出市场。影响电影发行的因素,包括影星的票房号召力、续集、投资规模、影评的指导与借鉴等。其中,电影发行受时间因素的影响非常大。一般一个新的电影推出市场在放映的一周内观众较多,也是电影发行的黄金时期,所以经常可以看见电影公司为了宣传爆出:电影上映当天票房数额;电影上映三天票房数额;电影上映头一周票房数额等新闻。根据电影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在放映首周后,观众数量会迅速下降,近似呈指数形式衰减。在我国,一般电影在上映一个月后观众数量锐减到零。国外的影片在档时间较长,通常达到三个月甚至是半年。

在Sawhney和Eliashberg [1]建立了BOXMOD模型,分析了观众看电影的步骤:首先做出看电影的决定,其次付诸行动。这两个步骤都是受时间因素所影响的。美国电影协会MPAA在分析了影片销量情况后得出了一个结论是,“大片”一般呈现指数衰减的模式,即上映首周后观影人数呈指数衰减,而“小影片”则是在刚上映时的观众数量很少,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之后销量逐步上升,在第3到第6周时达到销售的顶峰。依据Einav对美国电影季节分布的结论,我们对我国电影市场进行分析,得出其季节分布为国内法定假日:国庆、五一、春节和元旦。

系统经济学中临界战略理论用于分析这一现象是非常合适的,即在分岔点上,经济系统面临三种可能的分支:原分支、机会和危机,如图1所示。由于经济系统具有非线性和非平衡性的特征,当控制参数达到某一阈值λ是,经济系统就会出现分岔点。

图1 经济系统的分岔与临界战略的典型结构

根据上述模型与理论,可以将电影发行的周期细化,可以找出观影人数急剧下降的时间点,也就是分岔点。根据临界战略理论,首先,作为非线性系统的一种初始敏感现象,任何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都可以导致值的大幅改变。其次,分岔点上的选择将决定产品的命运,比如关于电影好的新闻、宣传或者是评价将给电影拉动效益,使电影的观影人数维持在一定的数量上,甚至可能超过首映周的观影人数,引发第二波观影高潮,这对电影发行无疑是一个推高的机会;相反,电影导演、主演出现道德上的问题或者是引导性评价很差时就会使电影观影人数急剧减少,出现危机。再次,在临界点上的选择体现了企业家才能、智慧和眼光,临界点上的选择不但决定了电影的命运,甚至从宏观上决定了企业的命运。根据扎伊翁茨的曝光效应理论,重复地曝光某些事物,可以提高人们对事物的关注度,甚至即使人们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看见了刺激物时,其曝光效应也是很强烈的。

区域层次上电影发行的研究。系统的特征在于其具有“结构性”,即不同的系统以不同的元素和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区别。元素之间的不同类似于自然科学中物理属性的不同,而关系的不同则类似于化学反应的过程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结果。拥有什么样的结构就能表现什么样的特性,排除了随意性,那么就可以通过对结构性的控制,达到对系统的控制。

电影在不同区域发行的过程中,因为不同区域的结构性不同,发行方式也就不同,但正是因为区域结构性的特定性,可以预期到不同的发行方式可以达到相应的预期结果,排除了随意性,那么就可以在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发行方式,以达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纯娱乐的电影的目标人群是全体民众,那么电影公司在各地发行电影公司时只需要考虑到当地的价格水平,而不必考虑观众的知识结构;但如果是文艺片,其目标观众是有一定文学素养的知识分子,这种影片在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就不会产生太好的反映,其发行一般会选择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的某些特定影院,如果不根据分布目标观众分布密度不同来判断电影发行的重点,此电影发行必定是失败的。

国家和社会层次上电影发行的研究。根据自组织理论,一种特殊的动力学过程,其不仅是靠静态的平衡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也可以称之为“非平衡定态”。当系统是开放的时候,外界进入了熵流,而由于熵和信息具有互补性,也就产生了信息流。我们在这里可以将国内的电影发行系统看做一个耗散系统,将电影看做是进入国家或社会系统中的熵,通过新旧电影的交替使整个电影产业保持一种稳定的动态平衡,即外界与系统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只有系统与外界经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时,才能形成新的有序状态。对于企业来说认识到这一现象就能很好的掌握国内发行电影的时间,规律等信息,顺应熵流的规律与方向,将自己的电影放入系统中,从而达到“百发百中”。如果过多的进行电影的投资,而不注重电影的质量,只能打破这种动态平衡,造成熵的增加,使整个系统变得混乱和无序,最后将损害自己的利益。

3.启示

中国电影发行已经到了利用全方位的媒体工具经行推广的时代,包括利用影视合流,节目内容共享,发送渠道共享;充分利用影像市场;加快网络电影经营,建立影片的数据库;建立电影消费品市场,利用电影的各种元素,打造以电影为主题的旅游、娱乐等设施或活动,实现电影的完全商品化。”

现代电影营销讲究“整合营销”或者。协同营销立足电影消费者,在调查受众、了解受众的基础上,电影制作、广告策略、市场调研、宣传炒作、公关活动、促销手段等在统一有序的经营运作下,形成一种营销传播的整合力量,从而取得一定的营销效果,通过系统经济学的观点分析电影发行市场,制定层级战略,力求在每一个层次上都能达到效益最大化。

中国媒介产业对广告产业的影响 第7篇

一、分析媒介产业对广告产业产生的具体影响

(一)产业结构方面的影响

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行业未来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标,产业结构不合理,行业发展势必缺乏动力。就实际情况说来,媒介产业当前存在集中度低、高度分散的产业结构特点,这也使得广告产业也出现了集中度低、高度分散的产业结构特点。不论是传统媒介还是新兴的网络媒介,尚未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就传统媒介而言,不论是电视、报纸,还是杂志、广播,基本上都是单打独斗,依靠自身的力量在市场中博得一席之地。与之相应的广告产业也就较为分散,没有形成统一格局。就网络媒介而言,在网页广告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产业集群现象,这主要依托一些互联网巨头公司得以实现,大部分网页广告还是比较分散。而一些新兴的网络媒介,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还是呈现分散的局面,与之对应的广告产业也就比较分散。

(二)经济利润方面的影响

经济利润是各个产业所重点追逐的对象,但是鉴于目前媒介产业存在高度分散的情况,这就使得行业内部的竞争非常激烈,媒介产业的竞争行为会严重影响到自身利润以及广告产业的利润。例如,在传统媒介方面,广告的投放主要依托电视媒介,但是由于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导致竞争行为表现出两个极端。一是对于小众的电视媒介,往往需要争抢广告,为了得到广告投放只能通过压低价格来实现,这就损害了电视媒介自身的经济利润;二是对于央视这类大型电视媒介,广告产业都希望依托这一平台实现广告投放,这就使得广告产业之间相互竞争,最终通过提升价格达成目的,这就损害了广告产业自身的利益。而在网络媒介方面,广告投放也体现出了和传统媒介一样的情况,即大型网络媒介受到广告产业争抢,导致价格上涨,利润压缩,如百度竞价排名,就是依据价格对同类广告进行先后排名。而微信公众号、微博这类小型的网络媒介,往往就需要依靠价格战来获得广告业务。

(三)经营发展方面的影响

媒介产业的发展对广告产业的发展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媒体产业绩效能够反映出广告产业的整体规模大小,同时也会对广告产业的服务水平和绩效表现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四大媒介在以往占据了高比例的广告市场份额,因此其绩效可以衡量广告产业的经营发展。但是,由于传统媒介的衰落,新媒介的兴起,依靠以往的绩效手段衡量广告产业经营发展已经显得有些落后。因此,可以利用当前非常主流的大数据技术对广告产业经营发展进行分析。利用大数据,可以分析出广告产业从传统媒介转移到新兴媒介的占比,同时对广告产业在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中的投放效率、经济利益等实现纵向和横向的全面比对。

二、以媒介产业助推广告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媒介产业对广告产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深远的。明确媒介产业对广告产业的具体影响,才能找出切实可行的方式实现两个产业的长远发展。首先,需要加强产业集群。媒介产业过于分散导致内部竞争激烈、外部竞争力薄弱,所以需要加强产业集群,以媒介集群引导广告产业的集群,在提升竞争力的同时提升产业的经济利益。同时,应该认清媒介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加强新兴媒介方面的广告产业衔接,实现产业转移。

其次,平衡需求和供给。媒介产业由于具有二元产品市场特征,其和广告产业相辅相成。媒介产业需要从广告产业中获取利润,广告产业需以媒介产业为平台才能实现发展。所以,要平衡媒介供给和广告需求,优化行业内部的博弈关系,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同时,也可以制定完善的市场行为准则和行业规范,使行业内部的竞争更加理性化和规范化。例如,针对百度竞价排名这样的广告投放模式,就需要在考虑价格因素的基础上,加强对广告的审核,在符合规范的范围内依照价格进行广告投放。这样既符合市场规律,又剔除了不遵守市场准则的个体。

最后,优化资源结构。媒介资源的不平衡使得广告产业发展受到阻碍,而且难以对广告产业形成引导。所以,需要实现媒介资源结构的优化,构建立体化的媒介产业体系,让广告产业能够找到与自身需求对应的媒介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稳定发展。

三、结语

媒介产业和广告产业具有紧密的关系,既能相互促进又会相互制约,其中有复杂的博弈关系,需要深入分析媒介产业对广告产业的具体影响,在理清二者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方法推动两个行业的发展。

摘要:广告产业主要依托媒介产业实现进步和发展,这就使得媒介产业的发展对广告产业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影响。在媒介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广告产业表现出了许多新变化。基于此,本文针对我国媒介产业对广告产业产生的具体影响进行了简单分析,然后提出了一些以媒介产业助推广告产业发展的建议,希望可以对相关人员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媒介产业,广告产业,影响,建议

参考文献

[1]尹铁钢.中国媒介产业特征及其对广告产业的影响[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3(03):47-60.

中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第8篇

2006~2009年, 是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国产影片的海外销售收入, 从2006年的19.1亿元人民币上升到了2009年的27.7亿元人民币, 涨幅高达45%。电影行业发展势头虽然良好, 但如何更进一步提高我国电影的国际占有率, 进一步提升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成为我国电影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于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 国外学者Andrew Joseph Filbert (2001) 认为, 电影产业是一个有高风险性的产业, 在产品没有投入市场以前, 无法预测其是否会盈利、有多少盈利或亏损。因此, 电影商品减少风险和不确定性、政治权力的文化主张和"语言市场的影响"共同作用, 构成了电影产业国际贸易的具体轮廓。Schulze (1999) 指出, 电影生产所需的固定成本非常高, 但相比之下复制的边际成本却很低。大型电影公司可以通过较高的制作投入, 较低的复制品价格来分散固定成本, 在出口竞争力中比小电影公司更有优势。国内学者张翼 (2009) 认为, 电影产业的国际化企业的市场运作, 既要有全球战略, 又要根据各地区的文化差异, 对不同地域采取差异化战术。戚义明 (2008) 借鉴李怀亮 (2005《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 的研究后指出, 美国作为一个文化产业大国, 形成了巨大的文化产业链、文化市场和文化消费群体, 故具有强大的出口竞争力。刘悦笛 (2006) 认为, 无论是好莱坞的电影制片厂, 还是流行音乐的唱片公司, 其实都是以外来跨国资本为主的。首先, 在对外贸易方面, 美国文化产业依赖于国际贸易的全球互动的趋成, 这是美国文化产业最具优势的方面。其次, 在资本支持方面, 美国文化产业依赖于金融市场的全球紧密流动。

目前, 对于竞争力的研究相对比较完善, 相关竞争力的理论成为了国际贸易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 但对于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仍缺乏比较深入的分析。本文从钻石模型、相关竞争力指标分析, 对我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

我国电影产业钻石模型分析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 (1993) , 在波特的“钻石模型”中, 添加了“跨国公司商务活动”这项外在影响因素。邓宁的国际化钻石模型中有四个最基本要素, 分别是:需求条件、要素条件、企业战略结构和同行业竞争、相关产业和上下游产业支持。此外, 还有三个辅助要素, 即机遇、政府决策以及跨国公司战略。

1. 要素条件

电影产业链中的“创意”, 是贯穿电影产业整个价值链的重要因素。在影片生产制作过程中的电影类型创造、影片发行放映的宣传策略、档期安排与排片技巧, 以及后电影产品开发等都离不开“创意”。其中, 电影类型创造是电影产业竞争力核心要素中最初, 也是最关键的环节。电影类型, 是满足不同观影人群需求偏好的产物, 它是由明星、背景、情节事件、动机等元素组成的集合体, 是电影产品的商标。观众喜欢预期和辨认熟悉的类型产品, 这样电影就可能被“预先出售”。通过类型电影可以细分观众市场, 提供不同的产品, 以满足不同的观影需求, 并尽可能降低电影前期投资和制作的风险, 从而提高电影产业的产业竞争力。

(1) 设备资源。电影与创意的关系不仅表现在影片制作上, 而且, 在放映形式上也与创意紧密相关。在当前娱乐产业的数字化浪潮中, 电影产业形式的创新, 主要是通过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创造出新的产品形态、增加新的观赏体验, 从而刺激新的消费需求, 提高电影产业的竞争力。目前, 数字影厅、3D影厅和工MAX影厅的建设都是技术创新的具体表现。数字电影有利于院线开展增值服务, 降低电影的制作与发行成本, 有利于电影版权保护, 其发行方式多样且灵活、环保并便于保存等诸多优点。电影制片厂则是电影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源。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10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分析报告》数据整理)

(2) 人才资源。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之一的电影产业, 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电影产业的竞争就是电影人才的竞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电影产业的应用技术也不断增多。关于电影产业发展的报道内容增加, 新的电影经营管理课题相继出现, 从而, 需要大量的电影人才来满足电影产业的发展。因此, 影片质量的提高与电影产业的发展, 取决于电影产业的人员队伍素质。人才辈出是电影产业繁荣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

(单位: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10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分析报告》数据整理)

从表2可知, 电影文化行业的工资要比我国行业的综合工资要高, 以2001年和2009年为例, 全国平均工资分别为10834元和32244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 而电影文化、娱乐业的年工资高达11452元和37755元, 比各行业平均工资高6~17个百分点。就工资增长率来说, 电影文化娱乐行业的工资增长也比我国这十年的平均工资增长率 (24.5%) 高出很多。由此可见, 电影娱乐行业可满足从业人员的高素质、高薪资要求。

2. 需求条件

需求条件, 是对电影行业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性质。如果国内消费者是成熟、复杂和苛刻的话, 会有助于我国电影产业赢得国际竞争优势。

(1) 国产影片与进口影片。在国家电影管理机构发布的国产电影发行放映考评政策、国产电影放映时间总量和档期等相关规定的出台和实施下, 国产影片的市场份额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市场空间逐渐扩大。2008年底, 我国国产影片的总放映场次和观影人次都超过了进口影片。但国产影片的平均放映场次仍低于进口影片。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国产影片效益较低。

(2) 消费者的成熟度。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 作为非生活必须品支出的电影产品, 属于高层次的消费。当居民收入水平较高时, 才会倾向于电影产品的消费。消费者对电影流行趋势敏感, 对电影技术和艺术表达的要求严格, 又促进电影制作商必须不断地追求技术创新。一般来说, 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要高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因此, 可以从城市人口比重方面, 来研究我国电影市场需求的情况。

(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由表3可见, 我国城镇人口总数持续增加, 其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也逐年增加, 由此, 可以开发电影市场的比重是逐年增加的。

(3) 观影人次。从表4可看出, 我国观影人次在2006~2010年五年中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这证明在满足了温饱问题以后, 更多的人愿意把钱花在文化娱乐上, 花在观影上。2007至2010年, 各年的增长幅度分别为36.84%, 30.77%, 23.53%, 35.23%。

(单位:亿人)

(资料来源:《2010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分析报告》数据整理)

3. 相关和支持产业

从电影产业的产业链条来看, 电影产业有众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从影片研发、制作来看, 主要包括光电产业、信息产业等;从影片宣传来看, 包括广告产业等;从影片的发行放映来看, 包括广播电视产业等;从以影片的知识版权而衍生出来的后电影产品开发来看, 包括出版业、旅游产业等。电影产业可以通过增加影碟片、付费电视、网络游戏、图书出版、主题公园等后电影产品开发, 带来巨大的附加值收入。因此, 电影产业的跨行业经营, 是提升电影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 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既可以为电影产业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 方便信息的传播与交流, 又可以为众多小制作成本的影片提供网络、手机影院等媒介设施。所以, 信息产业的发展, 影响电影产业的发展, 对提升电影产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反映信息化的发展, 国家统计局统计研究所构建了信息化发展指数 (I-DI) , 可以作为衡量国家或地区信息化发展的综合评价尺度。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2006~2009年, 全国信息化发展指数不断提高, 历年分别提高3.60%、3.32%、41.3%。证明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已越来越完善, 这对我国电影产业的传播和交流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我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2) 电影节及相关展销会。各大电影节和电影颁奖晚会, 对电影产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第一, 电影节不仅仅是制作团队和商业推广团队洽谈的桥梁, 更是一个信息聚合体, 展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无形的汇集、加工、处理和输出的过程;第二, 展览会能够直接带动电影产业发展。这些电影节会奖励有价值的、有创造性的优秀影片, 给这些影片以价值肯定, 给电影的市场趋势指明方向。国内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长春国际电影节, 国外的柏林、金熊、金棕榈等, 为我国电影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 教育业。目前, 我国形成了多所培养电影制作人才的高校, 如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艺术研究院、上海大学电影艺术与技术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等。这些高校不但为电影制造业输送了大量电影编剧、拍摄、技术、后期制作等方面的人才, 而且与各大电影公司积极合作, 将其创新理念和创作直接运用于电影的具体生产过程中。对于电影业这样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需要高知识水平和文化涵养人才为其发展献计献策, 从设计、生产、市场策划等各个方面提供发展的建议, 从制作、营销等层面提高我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水平。电影相关专业学科的教育与电影产业相互合作, 共同研讨和交流相关的课题, 联合策划或制作电影产品, 共享双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 已成为全国电影业发展的趋势。

(4) 其他相关和支持性产业。近些年来, 与电影产业相关的产业, 如旅游、广告、电子等行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并受到了我国政府的强烈关注和大力支持。就目前来说, 这些相关产业已经足以对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形成强有力的产业发展后盾。

4.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电影企业组织结构和竞争战略, 包括电影企业建立、组织、管理及竞争的环境。适合异国环境的管理方式, 能够提高我国电影产业的竞争优势。目前, 可提供消费者文化娱乐消费的各种替代性产品过剩, 所以, 只有当电影产业拥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市场结构、协调一致的价格行为, 才有可能使消费者支付较高的价格购买电影产品, 从而提高电影产业竞争力。2002年以来的院线制改革, 促进了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有助于提升电影产业竞争力。

数据分析

第一, 指标分析

1.指标选取

(1) 国际占有率。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 是一国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这一指标反映一国某产业或产品国际竞争力或竞争地位的变化。但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的下降, 并不意味着国家竞争力的下降。有些情况, 它反映的是这一国家产业结构或产品结构的调整;有些情况, 它反映的是在总量增长条件下相对比例的下降。其计算公式如下:MS=Xe/We。公式中:MS表示一国某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e表示一国某产品的出口总额;We表示该产品的世界出口总额。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世界贸易组织网站数据整理)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2) 出口贡献率。出口贡献率, 是指某产品的出口额在总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 它反映了某产品的出口额对总出口额的贡献度。其计算公式如下:Ci=Xit/Xt。公式中:Ci表示i产品出口贡献率;Xit表示i产品在t时期的出口额;Xt表示该地区在t时期的总出口额。

(3) 出口增长优势指数。出口增长优势指数, 是指某产品出口增长率与总的贸易增长率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D=Gi/Gt。公式中:Gi表示i产品或产业的出口增长率;Gt表示整个出口的增长率。该指数反映了产品出口优势的变化情况, 指数越大, 说明i产品或产业的出口增长越快。

2.指标计算与比较分析

(1) 国际占有率。从图2可看出, 我国电影产业出口占国际电影产业出口的比例很小。在2008年之前, 仅占万分之四至万分之五左右, 比例上升和下降不大。可见, 我国电影产业的出口总额与世界总额相比非常低, 缺乏竞争力。

(2) 出口贡献率。从图3可看出, 我国电影产业的出口贡献率非常低, 这说明电影产业的相关产品, 还没有成为我国出口结构中的主要商品。可能是因为我国的出口商品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而电影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文化产业产品, 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人口大国, 仍然是劳动力丰富, 而知识和技术相对稀缺的地区, 与电影产业发展的条件不相符。

(3) 出口增长优势指数。从图4中可看出, 我国电影产业出口增长优势指数波动幅度较大, 时高时低。说明我国电影产业的增长, 相对于贸易的总体增长而言, 发展不均, 绝对优势不明显。其中, 2006、2008、2009年指数还出现了负值。2010年, 该指标有了一个较大的提升, 如果仅从这一数据出发, 断定我国电影产业的绝对优势是不确切的,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 我国电影产业正在经历一个重要的时期。

第二, 实证分析

1.模型假定与分析

为了分析我国电影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选择了1990年至2009年的相关数据。为减小误差, 我国人均GDP (Y) 的对数作为被解释变量, 以国内故事片产量 (X) 的对数作为解释变量, 进行了数据分析。公式如下:LNY=β0+β1 LNX+μ。其中, β0为常数项, β1为线性相关系数, μ为误差值。

从而得到, 模型的估计结果为:

(1) 经济意义检验。从模型估计结果看, 我国人均

GDP的对数与我国故事片产量呈正相关性。

(2) 统计检验。拟合优度检验:R2=0.772, 修正的可决系数为R2=0.759。说明, 模型对样本拟合很好;方程显著性检验:F值为57.7, 由F检验的原则可知在显著性为0.05的前提下, 方程的显著性成立。即我国故事片的产量增长对我国人均GDP的增长有一定的影响。

结论

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模式探析 第9篇

关键词:电影的商品性,电影产业化,后电影产品

一、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中电影产品的商品属性

电影是一门艺术,还是一种商品,这是自电影创立之初人们就一直在思考和争论的问题。自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以来,电影就是作为一种娱乐产品而出现的,“1908年,艺术电影还没有多大的发展,电影基本上还是一种通俗娱乐,一种新的商业化的通俗玩艺。它当时和一些为人看不起的东西,如地摊小说、民间歌曲等是并列的,制作影片的人,也没有一个人把它当作一项艺术,他们只是把它当成一种容易卖掉的廉价商品来生产”。(1)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并不是要宣传什么思想,什么观念,而是由于电影能够给人提供娱乐和享受,于是产生了需求,电影也就成为了商品。因此,属于精神生产范畴的电影,一旦进入交换领域,它也就成了商品。

从电影的生产方式来看,电影的生产与绘画、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有着巨大的差别,其生产和制作规模庞大,跨越行业繁杂,所涉及工种广泛,所需要的物质和资金投入巨大,这些都决定了其必须获得经济上的回报。所以,从经济学角度看,电影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发展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其商业运作模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必然要遵循固有的规律,即电影的“产业化发展”。苏东水的《产业经济学》中指出,“产业”即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所谓电影产业,就是所有与电影这一产品相关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电影的“产业化发展”,即是指电影业要被当作一个产业,要遵循产业运作和发展的经济规律来发展。

近20年以来,随着以数字化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的经济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中国已经成为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最迅速、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可是,与高速发展的经济相比,中国电影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电影产业规模难以提高,其原因就是电影的非产业化运作,也就是说,中国以往并没有很好地将电影视作一个以商业化运作为主、以市场调节为杠杆的经济产业。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电影的商品属性没有被正确认识。在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使得中国的电影作品一直被视为教化的工具和手段,电影曾经长期被简化地理解为政治宣传手段,被强制性作为政治意识形态载体来管理,其负载的意识形态意义远远超过了其娱乐意义。进入新时期以后,虽然电影的艺术本性和文化本性逐渐开始被认同,但电影仍然还是被看作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载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宣泄和疏导潜力,弱化了电影在竞争激烈的大众文化市场上的占有力,使电影的融资能力、投资能力下降,也使得中国电影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面对现实的开放性和电影观念、形态和风格上的多样化、层次性。同时,中国的电影企业大多数诞生于计划体制之下,长期以来既被条块分割又被各种政策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落后的组织结构,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电影产业的发展。经营单位众多,产业集中度低,资源极度分散、资源消耗严重;在电影业体系内部,没有形成合理规范的各个产业环节共存的市场,指令性行为与艺术性行为、经济性行为之间常常缺乏有机结合,这些都导致国产电影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使得在电影市场放开之后,面对美国好莱坞进口大片的冲击,电影市场萎靡不振。

目前,中国的电影产业化发展面临一个新的矛盾:一方面,电影正是因为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而成为一个国家带有国民经济性质的产业,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电影在中国必然要承担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宣传和教育的功能,完全照抄美国好莱坞的电影产业模式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另一方面,在中国面临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国产电影又注定要和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外国商业电影在市场上公平竞争,这意味着,电影的生产和销售又必须以市场为主导,电影内容必然要以娱乐性为主。那么,已经获得巨大成功的好莱坞又必然是我们学习的目标。因此,中国电影要发展,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无论是管理层面,还是创作层面,都应该意识到电影虽然是一种特殊的行业,但也是一种产业,要树立电影产业化的观念,生产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文化产品,把电影作为一种产业,按照市场原则来管理。

二、建构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模式

电影产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电影业的重新定位、生产方式、政府职能、融资方式、观念转变、本土化、国际化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建立完善稳定的电影产业化运作模式,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优化组合电影资源,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多

元投资主体的电影投融资体制,让企业成为市场主体。从产业化形成的基本要素和发展规律来看,中国电影业能否真正实现产业化,实质上取决于电影企业能否转化为合格的市场主体。资金缺乏、运作机制落后、缺乏竞争力是电影产业化发展的障碍,面对稀缺资源和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我们必须在市场前提下通过改革重组扩大企业规模,完成各产业链之间的有机连接,形成横向的规模优势和纵向的产业链,从根本上把企业变成市场经济的主体。

要逐步打破行业垄断,建立一种开放、竞争的电影生产体制,在影片项目策划、资金运作、经营管理、制作方式上实现电影资源的最佳配制和优化组合,可以以素质好、实力强的大型电影集团或优势电影企业为龙头,通过投资、控股、参股、并购、联合等市场化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电影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在某一特定地区形成上下游一体化和专业化综合配套的电影创作与生产的区域中心。在投资上,可以采取股份制企业和独资型和合伙型企业相结合的形式,利用各自不同的优势,丰富电影产业的生产层次和结构;同时,坚持多方面拓展资金来源,在开发社会性电影资金的问题上,电影产业应探寻以国营电影制片厂为主体,以独立制片、民营制片公司为补充,形成多元化、双轨制的电影制片业体系,变行业化电影投资为社会化电影投资;还可以寻求更广泛的国际合作,以开拓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融资渠道,努力形成以国有资本为主体、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发展的电影行业新格局。同时,注重意识形态再生产和电影工业再生产的协调统一问题,建立以娱乐片为主的电影产品结构,注重观众的需求和期待,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不同风格的电影作品。

2.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规范发展的电影市场体系。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产业市场结构就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从根本上来说,市场结构是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概念。电影市场有三个部分组成:制片、发行和放映。这三个部分各自有着自身的运作特色,并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各具规模的运营体系。如果将电影产业当作一个大系统,制片、发行和放映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三个小系统。一部电影经由制片环节生产出来,由发行环节将拷贝分布到各地的影院,最后在影院和最终消费者见面,完成一个价值增殖的过程。所以,这三个环节又是密不可分的。

电影市场是电影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电影行业的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正处于新旧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的三级发行放映体系已经初步解体,新的市场化的发行放映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但其在建立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发行渠道不畅、拖欠款、票价高等市场秩序混乱以及影院设施落后,有的地区看电影难等各种问题。因此,要按照市场规律,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行院线制和分账制,逐步建立公平规范、竞争有序、优胜劣汰、充满活力的市场发行运作机制。

院线制是电影市场长期竞争的产物,是供片商或制片商与若干影院间通过某种经济或契约联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经济互利的放映连锁组织。其实质是电影的基本市场化和商品化,是电影市场的规范化和有序竞争,是对传统的计划发行体制的有力挑战。分账制发行,是一种松散的系统性“强强联手”市场策略,在这种体制中,版权占有者并不出售发行权,而是以代理方式委托发行中介经营,以双方事先议定的条件,按影片的最终票房收入在制片、发行、放映之间进行比例分成,一改过去制片商出售发行权,一卖了之;发行商推销给放映商,一发了之;互相脱节,各扫自家门前雪的情形。分账制,表面上是“分”,实际上是“合”,是把各个利益体按照电影市场的游戏规则全部捆在一起,产、发、放各个环节荣辱与共,利益共享。在发行中实行院线制和分账制,在理念上革新了传统的电影发行从上到下一条龙的垄断发行方式,有利于电影市场的培育和市场竞争,形成市场整合力量。

在建立电影生产、发行、放映运作机制的同时,中国电影还需要培育电影市场,培育人们的电影消费习惯、培育电影的消费者。如注重科技含量的大型综合型影院建设,为观众提供更多的选择,满足不同观众层的需求;同时还可融入商业和其他娱乐业等多种经营,使影院成为观众的“终极娱乐场所”,从而更好地把握电影的市场特征,为电影营销构筑强有力的据点提供良好的条件。

3. 注重培养后电影产品的开发理念。

传统的产业经济学把电影产业分为制作、发行、放映三个环节,而近年来国内对电影产业下游产品和服务的研究也进入热潮,因此,完整的电影商业化运作模式,既包括传统的制作、发行、放映环节,同时也加入了后电影产品的开发,从而形成了一个以消费者为主体的庞大而复杂的电影整合营销传播体系。

后电影产品是指除票房收入以外,因电影而产生的包括电影海报、音像制品、各类玩具、邮票、纪念品、电子游戏、主题公园、图书等与其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衍生产品。由于多年来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国外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的运作模式,电影出品后,整个产业化发展自然地围绕知识产权的产业链进行运作。一部电影和相关广告本身构成第一轮收入;直接产生的副产品,如原声唱片、家庭DVD等构成第二轮收入;与电影相关的人物形象副产品,如服装、玩具等构成第三轮收入。运用不同媒体的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星球大战》系列在全球造成的“星球”效益早已超出了电影和音像制品,涉及到漫画、卡通玩具等的造型版权及其他相关产品。“E.T外星人”、“超人”、“蝙蝠侠”、“蜘蛛侠”系列等我们熟知的形象也早已变成“印钞机”,产生源源不断的收益。1997年《泰坦尼克号》上映以来,创造了全球最高票房,但其电影衍生品如原声大碟、玩具、海报等的收入,早已超过了票房收入。有资料表明,美国等电影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票房一般只占到电影全部收入的1/3,其余则来自版权转让及相关电影衍生产品。

而在国内,对电影的关注点目前大多还集中在票房上,电影票房占电影业收入的90%~95%,而后电影产品仅为5%~10%。对于后电影产品的开发已在中国开始一定的尝试。如历史巨片《鸦片战争》就在其外景地进行了旅游开发,服装道具的拍卖,印有影片广告、剧照的T恤衫和茶杯的市场开发等。《花季·雨季》的电话卡、头文字D的钥匙扣、《英雄》和《十面埋伏》的道具和玩偶等,但是其规模和影响都很小,更谈不上为电影带来经济上的多少收入。因此,一位国外电影制片人在看到中国影市这种状况时说:它不是一座金矿,简直是一座未开发的钻石矿。所以,要增强电影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就要注重产业化运作的每一个环节,既要重视电影的前期策划和宣传发行,也要重视后电影产品的开发和电影衍生品的开发。

电影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产业,它是作为一门产业来运作的具有极大商品属性的艺术品。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文化经济与影响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文化大国必然依托强势的文化产业,电影产业就是文化产业中十分重要的内容。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电影产业化态势已经日趋明朗,电影产业化道路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改变中国电影的被动局面,繁荣中国电影市场,如何使中国电影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去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如何抵挡西方特别是美国好莱钨电影的强势文化入侵,已经成为电影创作界和理论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先生存然后才能谋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遵循市场规律,真正把电影作为产业来发展,实现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电影业不断发展壮大,进而走向繁荣。

参考文献

[1]颜纯钧.全球化和民族电影的文化形态[J].电影艺术,2002,(4).

[2]张勇,郑品海,黄沛.美国电影的整合营销传播体系[J].电影艺术,2003,(4).

[3]姜静楠.国产电影的生存与文化立场[J].文艺研究,2005,(1).

[4]邓光辉.市场发行伦理及其他[J].当代电影,2002,(2).

中国电影产业 第10篇

动画产业是世界产业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来看, 世界动画格局呈现出的是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格局。这些区域的动画行业的发展, 不仅产业政策完善、生产制作标准化, 而且交易市场完善、具有较为稳定的消费群体。

据调查资料显示, 美国每年的动画产业的产值超过了3000多亿美元, 是动画行业的排头兵。美国的动画行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 塑造了很多经典的动画人物形象。《米老鼠》、《唐老鸭》、《变形金刚》、《特种部队》、《土豆先生》等等的动画里的主角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通过打造这些经典的动画人物, 形成了动画行业的产业链。通过动画人物树立了动画行业的品牌形象, 创造出来的很多动画衍生产品也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欢迎。日本的动画产业也是享誉世界的, 与动画产业相关的收入在日本接近了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的25%。动画产业大大超过了很多行业的发展, 成为了日本国民经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日本动画当中的很多经典人物也是深入人心的。《足球小子》、《网球王子》、《聪明的一休》、《火龙珠》等等不同题材的动画, 产生了强大的日本动画的品牌影响。而法国的动画产业的管理模式也是世界先进的。这是一种将政策性和市场化想结合起来, 建立资金的管理办法。通过设立的专项资金来保证动画产业的发展, 动画产业产生的收益也会部分流入资金会当中, 形成一个很好的产业循环链, 能够充分发挥出动画行业自身的自我创造、支持的效果。

二、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现状

在世界蓬勃的动画行业发展的背景之下, 中国的动画行业近年来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吸引了部分的消费者, 有一些动画还成功地走了出去, 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品。[1]但是, 由于长期以来, 中国的动画产业受到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 对政府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中国的动画产业至今没有能够获得独立的发展。在动画产业的发展当中, 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限制了动画产业的发展。在现阶段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当中, 出现了很大的发展瓶颈, 动画产业强大的产值贡献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在中国动画产业当中没有像法国市场上的基金管理会的大力支持, 很多的投资者也往往不看好中国的动画市场。资金的支持不充足一直是限制中国动画行业发展的大问题。由于没有足够的实力, 缺乏创作的优秀人才, 在中国动画发展的过程当中, 没有能够打造出很多经典的动画人物, 也使产业的发展很难形成一种产业链的模式。[2]创新能力的不足, 使得丰富的文化题材没有能够获得最大的开发。动画企业的融资面临很大的压力, 单一的盈利模式, 不能支撑起中国动画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世界动画产业格局下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

21世纪, 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 中国的动画产业面临着来自世界发达动画制造国家的强大压力, 同时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机会。虽然目前中国的动画行业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但是动画行业的发展也得到了很大的支持, 努力进行产业的革新, 注入创造动力, 缩短与发达动画国家的差距, 保证动画行业的健康发展, 是世界动画产业格局下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方向。[3]具体得来说, 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大对动画行业的支持, 促进动画产业的发展。

强大的资金支持是行业的发展动力之一。在中国动画发展的过程当中, 虽然长期得到了国家的资金支持, 但是, 从长远来看, 没有形成足够强大的资金支持, 始终制约着中国动画行业的发展。要推动中国动画在世界动画格局之下的发展, 不仅需要中国动画行业进行企业的管理转型, 获得企业发展的长期的资金支持, 还需要国家进行规划, 使动画产业获得独立的发展。在充足的资金支持之下, 才能吸引住一大批优秀的动画创作人才投入到动画行业的创作当中来, 为中国的动画注入新的发展力量。只有有了自己的动画品牌, 中国动画才能够获得一种良性的资金支持, 逐渐形成产业链的发展模式, 真正发挥出动画产业潜在的国民生产值的贡献力。

2、积极打造经典动画人物, 创造核心的动画价值。

纵观动画产业的发展, 动画产业的成功无一不是打造出经典的动画人物, 产生动画衍生品, 促进动画产业的持久发展的。不仅是美国经典的迪斯尼动画乐园里的各种经典动画人物, 还是长期以来在中国极受欢迎的日本动画人物, 都是动画企业成功的重要保证。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近年来也在努力打造这样的经典动画人物。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就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中的大胆想象, 超出了传统的动画人物的塑造。《喜羊羊与灰太狼》电影版之《牛气冲天》更是在当年, 以仅仅为600多万, 创造了票房收入超过9000万元中国动画行业的奇迹, 并且由《喜羊羊与灰太狼》衍生出来的效益更是不可估量。[4]通过积极打造经典的动画人物, 创造出真正的动画价值, 是中国动画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3、坚持和国际市场的交流, 实现动画走出去的战略。

世界格局之下的动画产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中国的动画产业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坚持和国际市场进行积极主动的沟通交流, 实现动画走出去的战略是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一个长远的目标。在和国际动画产业的交流当中, 既要学习国际先进的动画产业链的发展经验, 也要坚持自主创新的方针。注重对动画的衍生品的开发利用, 使中国动画在动画产业链的积极影响之下, 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实现中国动画在世界动画格局当中发展地位的提升。

摘要:当今世界动画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以美日欧三足鼎立为主的。在发达动画地区, 动画行业的发展形成了产业链的发展模式, 动画行业创造出来的产值超过了很多传统工业。与世界动画行业发展相比, 中国的动画产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世界动画产业格局下, 中国的动画行业发展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 积极提高自身在产业发展当中的地位。

关键词:动画产业,中国动画,产业格局

参考文献

[1]胡芳:《中国动画产业实现重大技术突破》, 《经济参考报》, 2007.10 (014) 。

[2]邵奇:《中国动画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探究》, 《当代电影》, 2010.06。

中国电影产业品牌的运营对策探析 第11篇

一、简述电影产业品牌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品牌具有普遍的偏爱心理,那么,什么是品牌呢?品牌即是一种由名称、象征等可看见、可识别的因素所代表的商品或者服务,这些商品或者服务的品牌可创造商家与顾客之间的买卖关系,具有某种经济价值,同时也受到法律的保护,是企业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手段之一。

电影产业的品牌,主要是针对电影来说的。所以,品牌的名称、象征等可看见、可识别的因素就变成电影的视听技术、艺术元素与价值、市场占有率等,这些组成电影的主要因素,影响着电影品牌运营模式的建立。影视企业在形成电影品牌的过程中,还会将明星、导演等因素融合到品牌运营模式中,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明星、导演来提高电影的知名度,进而创建企业整体的电影品牌。电影品牌是文化产品的一部分,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的消费品,是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追求的一种具体体现,具有文化性、效益性、延伸性。所以说,建立电影产业品牌,使更多的观众认识到中国影视事业的发展,将促进观众消费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电影产业品牌的价值。

二、我国电影产业品牌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迅速,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相关影视企业需要积极研究电影品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再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这样才能提高电影品牌的价值,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第一,影视企业对电影品牌认识不足,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电影品牌运营的前提是在科学的理念基础上,建立起一套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电影品牌运营模式。但是一些影视企业对电影品牌的认识不足,导致在建立电影品牌运营模式时,错误地解读相关理论,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影视创作的核心目标,只注重电影作品的炒作,忽视电影的精神文化价值与合理的电影品牌运营模式的建立。这种认识上的不足,影响了影视企业可持续发展,对电影品牌价值的体现是有很大损害的。

第二,影视市场管理制度松懈,致使盗版影视光碟泛滥。我国的盗版现象由来已久,国家相关部门也在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以降低盗版问题的影响,进而杜绝盗版现象。但是,由于我国对电影品牌知识产权有偿开发与转让的制度还不是很成熟,这严重影响了电影品牌运营的有效性;而且一些小商贩为了谋取利益,致使盗版音像制品随处可见,网络电影下载容易,这也增加了电影品牌运营的难度。另外,一些编剧在进行影视创作时,他们的创意受到保护的程度较低,往往会出现剽窃的现象,这是对电影品牌权益保护不力的表现。所以说,我国电影产业品牌运营过程中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电影品牌保护力度不够。

第三,对电影品牌管理有漏洞,达不到电影品牌运营应有的价值。任何影视企业在建立电影品牌运营模式之后,都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这样才能够提高电影品牌的价值,实现影视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目的。但是一些影视企业将电影品牌当做一种财富,只看到眼前利益,无所节制地、无所计划地利用电影品牌进行市场营销。这样的电影品牌运营策略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取得一定的效益,但是由于管理上的漏洞,会逐渐失去观众的目光,这是没有长期的发展前途的运营方法。

三、提高我国电影产业品牌运营效率的对策

第一,树立独特的“导演电影品牌”。作为观众,人们在选择电影时会注意电影的导演、演员等是不是自己所熟知的明星,所以,很多影视企业在创作电影作品时,喜欢启用知名影视导演与演员,以满足观众对明星喜爱的这种心理。由此可知,提高我国电影产业品牌运营效率的第一点策略就是树立起“导演电影品牌”。很多导演在拍摄电影时,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徐克导演的武侠电影比较出名,张艺谋导演的文艺爱情电影受人推崇,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电影广为人知等等,这些国内知名导演在电影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以自身名字为标志的电影品牌,使观众在选择电影时,会留心电影的导演。这就说明,中国电影产业已经形成了“导演电影品牌”效应,这对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影视企业在创建“导演电影品牌”的过程中,应该紧抓导演拍摄的艺术风格,只有形成有别于他人的艺术风格,才有可能受到观众的喜爱,提高导演对观众的影响力与号召力,进而形成自己的“导演电影品牌”。另外,除了加强对艺术风格的创新以外,还要提高市场意识,积极研究影视市场的需求与发展,将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电影的艺术价值作为电影品牌运营的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标新立异,这样的“导演电影品牌”才能够突破自我,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目的。

第二,创新电影内容,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随着电影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对于电影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电影内容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编写,那么将不会有长足的发展。所以中国电影产业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创新电影内容,开发具有国际视野、民族特色的“电影内容品牌”。当今社会,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全球的经济与信息一体化的进程也在不断深入,人们随时可以在网络上获得信息,如果电影内容是以传统的形式编写的,则不会引起观众的兴趣。所以,中国电影产业需要变革,需要创新电影内容,将具有国际化的元素与民族特色元素融入到电影制作中,使电影内容“兼容本土与国际”,这样带有“全球化”的特色电影,是观众愿意消费的,也是可以促进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电影品牌运营策略。

比如《叶问》系列电影,创新将中国传统的武术——咏春拳,以及中日战争这种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相结合,以战争之前人们欢喜的生活与战争之后人们随时失去生命的生活相对比,再通过叶问的眼睛,看到中国人的伤痛,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怀,所以《叶问》的系列影片都受到好评。在中国电影产业树立“电影内容品牌”的过程中,可以先借鉴国外优秀的影视作品的创作内容,再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元素,使观众在欣赏影片之后都能够思考、得到启发,进而形成中国电影产业独特的民族品牌。这样的电影品牌运营模式才是适宜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策略。

第三,完善中国电影产业品牌管理,促进多样化品牌的形成。中国的电影产业品牌管理机制还不完善,盗版现象才会层出不穷、屡禁不止。所以,完善中国电影产业品牌管理机制是当务之急。长期以来,很多影视企业在建立电影品牌运营模式之后,都是因为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在品牌管理上出现漏洞,导致企业电影品牌危机,影响电影品牌发挥其应有的价值。由此可知,要想更好地发挥电影品牌运营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则应该建立完善的电影品牌管理机制,完善电影版权保护体系。除此之外,国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依法治理售假商贩的力度,建立有效的市场管理机构,促进电影品牌与电影产业链条的发展。

电影品牌运营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如果影视企业不能积极研究电影市场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那么电影品牌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会大,品牌存在的时间也不会长久。所以,影视企业必须进行相关市场调查,找到特定品牌的目标消费群体,进而根据这个群体的消费需求,改进中国电影品牌的运营策略。影视企业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建立不同的电影品牌运营模式,使电影品牌向着多样化发展,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比如,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喜欢明星,那么企业就可以创建电影的明星品牌,满足年轻人对明星的推崇;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更喜欢追求富有文化内涵的电影作品,那么企业就可以建立具有自身文化精神特色的电影品牌,以满足老年人对精神文明生活的追求。

结语

中国的电影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相关影视企业可以积极创新电影的运营策略,加强对电影品牌营销策略的研究,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对电影产业品牌运营策略的研究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建立科学的品牌思想,创新品牌运营方法,加强对品牌的管理与维护。相信,随着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电影的品牌运营将成为我国电影产业主要的运营方式。未来,我国电影产业将树立自己的电影品牌,跻身世界电影市场,并占有一席之地。

[1]汪献平.从好莱坞经验看中国电影品牌的创建[J].当代电影, 2011,(06).

[2]张丽.从好莱坞品牌营销论中国电影的商业运作[D].上海师范大学, 2010.

[3]韩培志,冀早早.电影品牌价值分析[J].东南传播, 2009,(07).

[4]魏茹芳,刘炳强.中国电影商业化模式与现代营销策略分析[J].电影文学, 2008,(16).

[5]张彩虹.归去来兮——对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现状的思考[J].当代电影, 2006,(04).

[6]魏婷,张兴健.浅析中国电影市场营销问题及解决方案[J].经济问题探索, 2008,(06).

[7]李孟哲.浅析好莱坞电影营销模式对中国电影营销模式的影响[J].电影评介,2010,(13).

[8]张银枝.中国电影营销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之路[J].文艺争鸣, 2010,(12).

中国电影产业 第12篇

一、动画产业的基本特点及我国发展现状

(一)动画产业的基本特点

1、产业涉及范围广:动画产业等其他传媒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最大的不同是,其他产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动画的本体产业来说,就涉及漫画出版、动画制作播出以及音像品市场这三大体系。从衍生这部分来说,动画产业则涉及玩具、游戏、旅游、服装、时尚、日用品等诸多产业。动画产业作为一种内容产业力量,其产品不仅为动画制作、播出、出版机构本身带来最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广泛跨越到其他媒体和非媒体领域,为这些部门创收。比如,美国的迪斯尼公司,除了每年推出多部卖座的动画片以外,其所拥有的卡通产品专卖店在1999年就已经达到了728家分布在9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光顾人次达到2.5亿之多。所以动画产业事实上是一个乘型产业,即动画片(动画电影)本身作为基础,就可在其上衍生出众多不同的市场盈利模式。

2、产业周期长:动画产业和其他媒体类产业的不同体现在它的产业周期很长。一般来说,一部动画片从开始构思、设计到最后完成制作,正式播出,这期间就需要耗费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如果把动画片后期的衍生产业也算在内,那么一部非常成功的动画片在市场上的生命周期将更加持久。正是由于这一特点,就需要动画制作公司在筹备、立项时拥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周转。动画产业具有传媒产业成本的特殊性,即高的初始成本和极低的复制成本,并且竞争越激烈制作成本越上升。

(二)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链断裂:正常的动画片市场状态是:制作方制作动画片,代理商进行销售,影视系统播放,企业购买产品形象并开发衍生产品,商家销售产品,而目前中国卡通却尚未进入投资与回报的良性循环轨道。制作人只能完成产业链的第一层次即播出市场,而第二层次卡通图书和影像制品市场、第三个层次卡通形象衍生产品几乎是断裂和缺失的。因此,造成却少资金—作品质量难以提高—投资汇报率低—投资商丧失信心,一资金更加匮乏恶性循环。

2、管理部门步调不一致:一个产业能否得到好的发展,政策事实的效率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部门的组织形式、办事效率。广电总局、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等诸多部门都从不同角度管理卡通产业,条块分割、步调不一,在相当程度上称为动画产业发展滞后的影响因素。

3.缺少原创卡通明星:在80年代出生的孩子们一定不会忘记美少女战士、圣斗士星矢、花仙子、忍者神龟、机器猫等待能够深入“童”心的进口卡通明星;90年代无论儿童还是承认都会对蜘蛛人、超人、阿拉丁神灯、加菲猫路飞等等涌入国门的卡通形象狂热不……相比较之下,国内的卡通明星例如黑猫警长、舒克和贝塔、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就缺少明星包装。国际上,投资者千方百计的将动画形象培养成“国际巨星”。目的是赚取这个形象带来的巨额经济回报,否则很可能血本无归。

二、中国动画产业何时跃上资本舞台

一般而言,动画制作的投资回收期相当较长,在影片拍摄完成后,还有经过国家审批等过程才能放映,整个过程一般需要4-5年。2005年全国动画产业发展累计投入资金大约在3亿人民币左右,其来源:一是国有资金,主要就是通过电视台投资拍片的方式来实现,这类投资每年受政府财政预算影响,增长有限;二是民营资金,由于动画片投资巨大,民营企业难以读家承受,加之赢利不佳,风险巨大,投资积极性并不高。鉴于上述我国动画产业面临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可以采取一种全新、全方位上午动画产业运行方式来摆脱三大瓶颈,解决动画制作前期资金不足的问题。

(一)成立专业融资和营销机构,构建交易平台

目前国内投资于动画行业的资金主要有以下几类:国内个人投资者、种子基金、风险投资、和各种外资等。分析各种类别投资方式后,我个人认为风险投资是目前动画产业融资较为可行、收益较好的方式之一。

1、运作机构:我国并不缺少动画制作公司,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各地动画基地如雨后春笋,同时也不乏投资公司,但是我国目前亟需的,是两者之间的“桥梁”——专业的动画产业融资机构。它将从此转变动画产业运作模式,将融资功能从动画制作公司中分离出来。融资机构要为制作公司和投资公司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易平台,为动画产业的并购重组提供市场平台和中介服务,为动画产业产品提供定价服务,为动画产业上下游及延伸企业提供业务联结,建立全国统一的动画产业交易市场平台。

2、案例研究:国家动漫游戏产业产权交易中心2007年6月28日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正式运行。该机构相关交易流程是:出让方就某一立项提出申请,并提交项目权属和行业许可,受让方通过上海联交所向国家动漫基地提出受让申请;提供自身相关资质材料;提供本企业基本财务状况等其他相关证明,以保证产权交易的公平性,国家动漫基地和上海联交中心由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和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共同组建,通过信息发布、产权转让、并购重组、产业链整合、产权评估等服务,推动中国动漫游戏产业的产权化、资本化。这是中国资本市场与动漫游戏产业的首次“结合”,也是资本市场与文化产业的联动的一次探索。

与中国不同的是,韩国文化振兴院是政府出面组织的非政府组织,设在各地的办事处分析当地市情况,向政府提供建议,政府据此组织企业进行投资。日本作为建立漫画书上的动画帝国,其动画产业的中介服务非常发达,包括了版权中介和广告会社。其中版权中介机构包括动漫公司内部“版权窗口”和全国性的“动漫产权市场化实行委员会”。版权中介的良好运作保证了日本庞大的动漫产业参与主体都能够享受公平合理的版权流通,产权价值在版权的有序流通共享中不断增值。广告会社成为日本动画制作公司和各大企业游说谈判,以获得这些企业的广告费支持。那些市场前景看好的动画片非常容易得到大量广告赞助费,从而补充动画制作公司前期资金不足状况。广告会社还参与动画作品的市场包装、推广,有时也提供动画的版权中介服务,成为动画制作公司打开市场的重要和组伙伴。

(二)运用联合营销方式,寻求“多赢”

联合营销也叫合作营销,,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或品牌拥有不同的关键资源,而彼此的市场有摸中程度的区分,为了彼此的利益,进行战略联盟,交换或联合彼此的资源,合作开展营销活动,以创造竞争优势。联合营销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是联合提内的各成员以较少费用获得较大的营销效果,有时还能达到单独营销无法达到的目的。动画产业的联合营销即动画公司选择其他合作伙伴,双反复签定协议,在一定的持续时间内共同宣传彼此的产品。

在上述中介机构架构起动画制作公司和各大企业之间的桥梁之后,联合营销就可大显身手了。我国目前成功的最新案例有兔斯基代言摩托罗拉新款音乐手机,兔斯基搞笑、卡爱的形象加上Moto新款手机音乐主打机型的强里宣传,无论从宣传动画还是湖外广告都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很好的诠释了联合营销的理念,确实作到了不同产业间资源整合,达到了单独营销无法达到的效果。

摘要:动化产业被称作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是继IT业后又一经济增长点,其涵盖了动画、漫画、游戏、制造业、版权业等诸多行业。本文从动画产业的基本特点及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现状入手,揭示我国动画产业实体经营规模小、产业意识薄弱的原因,并在借鉴国外动画产业成功管理、开发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性的将资本运营纳入到我国动画产业产权交易链中,提出建立公平的产权交易平台以及推进产业联合营销的设想。

关键词:动画产业,资本,联合营销

参考文献

[1]宫承波.动画概论[M].中国电视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

[2]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6)[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

[3]卢斌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动画产业年报》执行主编2006年动漫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M]。

[4]陈忠卫.动满肠液赢利模式初见[D].

[5]徐晋.日本产业链成熟韩国政府支持中国卡通卡在哪了?[D].

上一篇:阅读中审美乐趣培养下一篇:抛石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