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生物范文

2024-06-16

新课程生物范文(精选12篇)

新课程生物 第1篇

一内容的引导性和开放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 生物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其领域涉及工、农、医、科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生物学知识的杂、繁、碎的特点, 生物教学却迫使学生走进“死记硬背”的死胡同。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 当前生物教学的改革力求以开放性的教学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从新教材的内容来看, 它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了这一教学重点。例如: (1) 有些问题, 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 (2) 有些问题, 并未叙述得面面俱到, 而是提出要求, 让学生自己搜集信息, 特别是联系当地和当前实际的信息; (3) 探究活动的写法重在引导, 探究的课题、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不作过死的规定, 对于难度较大的探究活动, 教材提供了参考案例; (4) 介绍生物科学上目前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或存在的争议, 体现科学体系的开放性; (5) 有些练习题的答案不唯一。

二课程结构合理, “动”和“静”结合, 因材施教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结构是比较合理的。课程结构要求学生先学习两个必修模块, 以基础的生物知识为载体,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和实验技能, 同时学习生物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为以后其他选修模块的学习作铺垫。必修课程阶段, 为学生打下了宽厚的知识基础, 满足了所有学生走向社会时所需的基本科学素养, 同时必修阶段为学生储备了继续学习生物的知识, 为选修阶段满足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打下了基础。如果说必修模块追求的是广度, 那么选修模块追求的就是深度, 选修模块培养的是学生的生物专业素养。

所谓“动”和“静”是就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而言的。新课改要求教师课堂教学方式有间隔变换, 这样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 保持注意力, 提高学习效率。“动”是指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 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 要敞开思路, 广开言路, 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静”则是指由于教学目的需要, 在课堂上有意安排短时间的宁静状态。静的目的最终还是动, 即让学生冷静地思考问题、消化吸收所学内容。

因材施教则体现在选修内容的设置上, 学生对生物的学习有自主选择的余地,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学习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 这样既可以减轻某些同学的课业负担, 又可以满足另外一部分同学对学习生物的渴求。

三全新教学理念, 促进教师学习和提高

全新的课程教学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对每一位教师而言, 需要知识的再学习和教学观念的更新。教育主管部门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很多机会, 如集中学习新课程理念、市中青年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大赛、生物学科专业培训等等。这些措施的开展, 推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共同进步。新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科素养要求很高, 联系实际内容的增多要求教师对生物教育认识更深刻。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同时还要注重相互合作, 交流机会增多, 科研意识和团队意识才能增强。

总之, 我们要好好地体会课程改革的精神, 使我们在工作中用好高中生物新教材, 编者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新教材是集体劳动的结晶, 每一名生物教师都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业务水平, 认真研究新教材。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做到加强研讨和交流,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交流, 从而为我国高中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做出自己应用的贡献。

摘要:本文通过笔者对三年来积累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分析和研究, 从新课改的内容、结构和理念上重新全面地体会了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精髓。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内容,结构,理念

参考文献

[1]李国华.教师需要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J].教育科学研究, 2007 (10)

[2]石先云.高中地理情境教学研究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 2005

[3]吴佑平.课堂教学需要学生有效参与[J].新课程学习 (学术教育) , 2009 (4)

生物新课程培训心得 第2篇

通过初中新课程生物教材培训,听了各位专家对生物学新课程教研的理解以及深入、细致的论述,我对生物新课程的理解有了更新的认识,受益匪浅。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培训体会和心得:

一、教学理念进行了改变。新课标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加入到课堂的互动学习中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就能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使自己的生物课程学习成绩得到提高。通过互动式学习能够让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只是被动地学习知识,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二、课程目标进行了变化。新教材内容摒弃了一些知识拓展的内容,只保留了一些学习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所必需的事实,为教学留下了许多探索的空间,这样师生能更多地思考和交流,训练师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有了很多创新。如应用课堂教学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同时还能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从而主动学习更深层次的知识。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和教具;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与老师进行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生物学科知识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或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共同参与,并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真正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从这一点看,新课程的精髓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四、教材进行了变化

1.新的初中生物学课程抛弃学科体系,综合考虑初中学生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对原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增补和整合。

2.建立了科学方法教育的体系,创设了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奠定了基础。

3.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面对现实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新课程生物 第3篇

摘要:本文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出发点,反思笔者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做好生物课程教学中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生物;课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每个中学生物学教材编写人员,生物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开展工作的依据和准绳。如何将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笔者参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一一展开分析并结合自身生物课程教学分析如下:

一、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生物科学素养是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生物科学素养的解释是:“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1]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是期望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能够从以下四个领域得到发展:科学的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科学技术与社会,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2]。

在教学过程中,第一:要善用课本中的科学史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和精神。学习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质疑、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比如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前后经历一百多年,在不断修正与不断完善中逐步形成我们今天所广为接受的流动镶嵌模型。理解科学不等于真理而是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第二:注重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与操作技能。除了课本上已有的验证性实验外,适当开展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让学生自己拟定探究课题,教师加以指导而进行实验。比如学习了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有同学就想通过实验来探究日常饮食中食物的营养成分。探究的结果并通过科技小论文、实验录像等多媒体资料展示。通过类似课外活动的开展,学生获得了科学思维的习惯。第三:注重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可以展开因地制宜的调查。也可以到校医务室获卫生保健部门获取资料,要求学生分析调查结果、患病原因并推测发病概率,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生物科学的素养。

二、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适应不同学校和学生的要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必须注意设置多层级的教学目标;采用多种多样,适合不同认知特点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采用全面合理的检测手段[3]。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使用班级授课制与分组教学制相互配合互为补充。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不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按学生的能力或不同的学习任务进行分组教学。比如,在课前资料的收集,预习等方面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分配不同的任务。对于比较活泼外向的同学分配需要与人交流的任务,对于比较内敛的同学则分配搜集整理数据的工作。让每个同学都能充分参与课前准备。并在完成任务的合作与交流中共同提高。同时,也要注意小组角色的转换,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培养。在评价方式上设置不同的等级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等级只要达到该等级的要求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表扬,以此来提高基础较差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基础较好的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等情绪。

分组教学很好的弥补了传统班级授课制不能因材施教的不足,但分组教学本身也存在很多需要克服的弊端如:对于学生能力和水平的鉴别方法不一定科学并且对学生心理容易造成负面影响,如被分到所谓能力较低组的同学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分组教学的问题上,家长、学生、教师和学校各方面的意见也难达成一致,同时学生的能力是不断变化的,分组必须经常变动,教育管理较麻烦,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要综合考虑的问题。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策略。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这样几个环节,是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探究性学习,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生物课程的教学中,探究方式又不同于真正的科学家的探究,因为探究性学习必须满足学生短时间内学习生物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实验课让学生“动手做”。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和探究能力;第二:创设探究情境,注重培养探究思维。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教材已有的科学探究内容或练习中的相关试题,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思维;第三: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鼓励创新和实践,提供有探究兴趣的同学更多实践的机会和指导。

四、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方面密切相关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既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同时也是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要擅于找到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如人教版必修一模块:分子与细胞中讲到组成细胞的元素与化合物,可以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奶粉、补血口服液、补钙、补锌产品等。讲到细胞的生命历程,可以联系引起细胞癌变的原因及社会热点:日本核泄漏事件,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癌症等。人教版必修二模块:遗传与进化,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可与优生优育紧密联系。人教版必修三模块:稳态与环境中动物激素的调节,神经调节,免疫调节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为什么在炼钢厂会提供盐汽水给工作的工人,而不提供可乐?为什么乙肝疫苗要注射三次,只注射一次行不行?教学过程中要擅于利用这些切入点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一味强调知识的灌输。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了生物学的知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宋玉蓉.2012.生物课堂中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之“四关键”[J].中学生物学,28(3):15-16

中学生物新课程实践体会 第4篇

一、 新课程带来教学观念的改变

新理念之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根据新课程观念, 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 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作为新课改时期的中学生物教师, 应及时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组织教学活动, 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 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生物教学相吻合, 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生物新课程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强调生物课程与社会热点的联系, 强调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等。这些要求促使生物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 学习与生物课程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 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的知识结构, 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新理念之二:深入体验性学习。

新课程还强调体验性学习, 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 而且要用眼睛去看, 用耳朵听, 用嘴说话, 用手操作, 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 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为此, 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 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调查”、“探究”等活动, 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 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新理念之三:强调教学互动。

在生物新课程教学中, 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 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因此, 生物课堂教学需要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 生物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 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教学氛围, 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 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生物新课程教学中, 教师是开拓者和创造者, 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要求生物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己, 在课程改革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素质和业务能力, 为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的、最有利的保障。

二、新课程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课程理念改变了我们的课堂行为, 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 也是研究者, 更应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在课堂中引领学生主动去探索, 寓教育于创新的过程中。

第一、 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动力, 课堂教学能不能有质有效, 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新课程理念也告诉我们, 教师应从学生喜欢的生活场景入手, 根据教学内容, 创造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

在生物教学中, 要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置身于轻松愉快的情境之中, 感受自然美和生活美, 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对事物的热爱, 激发学生主动表现的欲望。

第二、 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究氛围。

每位教师都希望把自己的课上得最好, 而实施新课程以来, 我觉得要精心准备好一节课容易, 持之以恒地上好每一节课就困难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教师无法预测的, 他们会给你不经意的惊喜和惊讶, 甚至会被他们一个小小的问题给问倒, 怎么更好地解决课堂上产生的新问题, 我认为应该重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 应注意创设一些和谐的课堂氛围, 营造一种探索合作的气氛。让学生主动把自己的想法和教师交流。教师要适时提供学生探索的机会, 引导他们敢于探索, 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不畏惧说错或受到嘲笑。

三、新课程带来的新问题

第一、 课堂纪律问题。

新课程提倡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 课堂纪律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有人就会思考新课程给课堂带来的究竟是活跃还是混乱。在课堂教学中, 常常有游戏的环节, 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 课堂上有掌声、有笑声, 课堂一直保持活跃的气氛, 但这时并不能保证每位同学都能依靠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参与活动, 常常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要将气氛与纪律很好的调控好, 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第二、 弱势学生的转化问题。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总结 第5篇

随着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入,作为生物教师的一员,本人经历了新课程课改的全程教学。经过三年的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和研究,我取得了不少的收获,也遇到了一些较难处理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投入到以后的课程改革中去,现根据以往教学实践的反思,归纳以下几点教学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改“整齐划一”向“关注学生的个性特性”的转变

课程由整齐划一向关注学生的个性特性的转变,是新一轮课改的一个重要课程理念。在旧的课程体制中,从课题设置,实施评价都是整齐划一的,因而有人形象地把这种教育比喻为:将不同个性、不同特长的学生放在一个标准的课程模子里去锻造,放在同一条生产线上去加工。其结果就是将不同个性和特长的学生棱角磨平,变成一个个毫无生气的标准件。显然,这样的教育是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

(二)改“以教师讲授为主”向“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转变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学习,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自主学习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是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显示。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思考的行为。与自主学习截然不同的是他主学习,在他主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大脑始终处于“休眠”状态,未被激活,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在探索“自主学习”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尝试解决→合作交流形成共识→总结建构延伸拓展”的尝试。在探索实践中,我体会到:在“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激发生学的问题意识,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其二,教师要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供诱导学生思考的素材,鼓励学生大胆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质疑、争辩。总之,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凡是学生自己能操作、能学习、能领悟的,都尽可能由学生自己去解决,去完成,教师着重从探索方向予以引导,关键之处以点拨。其三,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为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索搭建平台,要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平等、民主、合作的氛围中砥砺智慧,分享成功的快乐。其四,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抓住时机,做“问题解决”后的提炼和拓展,建立知识结构和体系,明确解决生物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改由“注入式”向“学生体验、感悟、探究式学习”的转变。

“注入式”的学习,是一种机械、呆板的被动学习方式,学生缺乏创新的激情和活力。建立和形成让“学生体验、感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通过了以下途径建立和形成了“学生体验、感悟、探究式学习”方式。

1.利用生物科学史实,感悟学生高中生物新教材增添了大量科学史实的内容。引入生物学史实于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的知识、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思考、质疑、创造、审美,最终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均有所收获。例如,介绍孟德尔开展对多种动植物的杂交试验,最后选中豌豆,面对繁琐的数据他并没有放弃试验,而且创新地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巨大的数据不厌其烦地进行统计,前后花了整整8年的时间才得出基因分离定律。通过这一史实的介绍,学生会感悟出:科学发现、发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并且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汗水、克服重重困难才实现的。从而也培养了学生不畏艰难,严谨认真、勇于创新的生物学素养。

2.通过实验,给学生以经历探究和体验

现行的高中生物新教材共安排实验、实习、动手制等课时15个,占总课时的14.3%(总课时105个),这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获取终生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提供了条件,也给学生通过实验体验,获取知识提供了舞台。教师要创造条件,选择最佳的实验时间与传授理论知识相融合,可先让学生实验,再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也可将实验贯穿在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中。如在“酶与代谢”一节新课的理论教学之前,让学生完成两个实验——比较过氧化氢

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酶的催化效力高于无机催化剂;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学生具有了这些感性认识后,再来学习“酶的特性”理论的知识,就有了基础,就避免了老师将酶的特性的知识硬塞给学生和学生苦苦背诵的尴尬局面,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和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的深刻内涵。

3.提供信息素材,让学生领悟推理分析和知识的由来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要将结论性知识直接塞给学生,而是教师首先提供相关的信息、素材(包括图、表、科学实验与科研成就,生产、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让学生自己领悟出结论性的知识。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比较推理分析的能力。如在传授“线粒体的分布”的知识点前,我为学生活动提供了下列材料:

(1)德国生理学家华尔柏在研究线粒体时统计了某动物部分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肝细胞950个,肾皮质细胞400个,平滑肌细胞260个,心肌细胞12500个。

(2)在小鼠受精卵的分裂面附近线粒体比较集中。

(3)鸟翼的肌原纤维、精子的尾部线粒体数目较多。再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材料,看能得出什么结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线粒体主要分布在生命动旺盛部位”的结论知识。

(三)改“重知识传承”向“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转变

在当今知识爆炸,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今天,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比向学生传承知识更重要。学生获得了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就相当具备了通向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通过多种方法途径来培养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1.培养比较梳理,使知识条理化的学习能力

生物学中有许多并列的知识,相近的知识,需要通过比较找出知识点间的异同点,使知识条理化。比较法是学习生物知识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它在学习生物知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相近或并列的知识放在一起,设计成比较表,加以比较,来训练和培养这种学习能力。如线粒体与叶绿体、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

2.培养发散联系,使知识网络化的学习能力

如果头脑中只有零碎的知识而没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往往难以运用这些知识正确、快速地解决具体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形成网络化知识体系。

3.培养分解组合,使知识层次化的学习能力

浅析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教学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院校也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以及时代发展需求,高中生物教师应该以新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不断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一、充分挖掘教学教材

教学教材虽然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主要工具,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唯教材是从,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生物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学生活动内容,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的话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关的实践研究证明,新课程高中生物教材编写主要是根据人类对于科学的一种探索过程,课本上很多知识都是前人在长期观察、反复思考、反复试验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引用一些精彩的小故事,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顺着科学家的研究方法以及思维理解、吸收生物知识,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记忆。比如,在学习“遗传因子的发现”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方法、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遗传定律的过程,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更乐于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强调实践教学

高中生物的实践性非常强,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一味地强调理论教学,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导致教学效果较差。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注重理论教学,还应该强调实践教学,尽可能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丰富的生物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掌握较强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将生物知识融入游戏环节,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学习,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基因自由组合”时,教师可以通过“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以及“十对单基因控制性状”的理论为切入点设计实践游戏,组合不同的性状进行层层筛选,一直到选出的人具有唯一性为止,通常只要组合七八对后基本上就可以筛选出来。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给每一位学生参加游戏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而且通过游戏实践,学生可以在游戏的过程中自然地接收单基因形状的相关知识,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吸收,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社会的发展进步决定了教育标准的持续提高,课堂的高效教学是当下高中生物教学最为重视的问题。高效教学思想理念的提出,让教师群体意识到了教学中课堂效率提高的关键所在,教学理论的丰富和教学实践的累积,在一定程度上都为高效教学体系起到了辅助作用,从而使得课堂45分钟得到有效利用。并且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明显滞后,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因此,高中教师应该树立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理念,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反思、总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新课程生物 第7篇

一、新课程背景下, 规范开设初中生物课的国家法规和国家具体标准

1. 规范开设初中生物课的国家法规。

(1) 《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 应当按照规定标准, 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2) 《课程方案》和《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规定:由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下文简称《课程方案》) 是初中学校规范开设课程门类的国家标准。《课程方案》明确规定, “生物”是初中必需开设的一门国家课程。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下文简称《初中生物课程标准》) 是初中学校规范开设生物课程的国家标准。《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2. 规范开设初中生物课的国家具体标准。

(1) 开课的年级和周学时设计标准。《课程方案》明确规定, 初中生物课的开设年级为七年级和八年级;周学时设计为:七年级每周3学时, 八年级每周2学时, 即初中学段生物开设学时为每周5学时。

(2) 教学的具体内容标准。《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 将初中生物的教学内容规定为10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一般由若干二级主题及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组成。其中, 具体内容标准用行为动词标注, 规定了相应的学习内容应达到的基本学习目标。基本学习目标的要求非常明确和具体。

二、新课程背景下, 规范开设初中生物课是深化高中生物新课程和生物新高考的基础

1. 从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发展看,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高中生物是一个有机整体。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 (下简称《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高中生物课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因此, 初中生物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基础, 初、高中生物教学应是一个有机整体。

(1) 初中生物的学科知识是学习高中生物学科知识的基础。初中生物知识中, 其基础性表现特别突出的内容有:观察细胞的结构、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人体的营养、人体的呼吸、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进化、传染病和免疫等等。

(2) 初中生物的学科能力是发展高中生物学科能力的基础。对比分析《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时发现, 初中生物课程能力的具体目标, 其显著特点是:初步的和基础的。如对科学探究的具体要求为: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而高中生物课程能力的具体目标, 其显著特点是:较高层的和发展的。如对科学探究的具体要求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中生物的学科能力是发展高中生物学科能力的基础。

2. 实施新课程后, 高中生物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的学科地位接近。

(1) 实施新课程前, 高中生物的学科地位低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实施新课程前, 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相比, 高中生物学科的总授课学时数少, 高考生物学科的赋分占理科综合 (以下简称“理综”) 总分的比例低, 高中生物的学科地位远低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实施新课程前, 高中的生物、化学、物理的总授课学时数和在高考理综中的赋分比见表1和表2。

(2) 实施新课程后, 高中生物的学科地位接近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实施新课程后, 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相比, 高中生物必修课的总授课学时数完全相等, 都为108节;在高考理综中的赋分比例非常接近。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的学科地位相比, 高中生物的学科地位大幅度提高。实施新课程后, 高中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必修课的总授课学时数比以及在高考理综中的赋分比见表3和表4 (以2011年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高考理综各学科赋分为例) 。

(3) 新课程的高中教材建设, 大幅度增加生物的知识内容和知识难度。新课程高中教材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知识难度与国际发达国家接轨。如绝大多数学科的知识内容都略有减少, 知识难度都略有降低。但生物学科, 不仅知识内容大幅度增加, 而且知识难度也大幅度加大。

3. 实施新高考后, 高中生物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的学科地位接近。

(1) 实施新高考后, 高中生物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在高考命题时的立意相同。教育部考试中心于2000年开始, 实行高考命题改革, 强调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高中生物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一样, 都以能力立意命题。

(2) 实施新高考后, 高中生物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所确立的高考试题难度接近。教育部考试中心于2002年秋季明确提出:高考理科综合中, 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科要平衡难度。从2003年高考开始, 理综中的生物、化学和物理三个学科的难度值比较接近, 并呈波浪式前进, 共同维持着理综的难度值控制在理想难度值0.55左右。2003年~2011年全国高考理综 (湖北卷) 学科难度值见表5。

注:2003年~2005年的难度值, 引自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的《中国考试 (高考版) 》杂志;2006年~2011年的难度值, 引自湖北省教育考试院人才测评中心提供的《普通高考成绩分析与中学学科教学诊断报告》。

三、新课程背景下, 规范开设初中生物课是促进学生继续高中学习的基础

1. 加强初中生物的终结性评价, 可促进初中学校规范开设生物课。

在新课程背景下, 初中生物终结性评价最重要的形式是生物中考。大量的调查和实践证明:将初中生物纳入中考考试科目, 能有力地促进初中学校规范开设生物课。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配好老师、按《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上课, 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2. 规范初中生物教学, 为学生在生物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打牢基础。

(1) 初中生物的教学规范, 学生在生物高考中能取得理想成绩。如2003年~2005年, 荆州市将生物纳入中考科目, 初中生物的教学比较规范。3年后, 即2006年~2008年, 当年中考考生物的学生参加高考, 生物高考成绩非常理想。2006年~2008年, 荆州市生物高考平均分与湖北省的比较以及湖北省教育考试院人才测评中心对荆州市的评价见表6。

注: (1) 表中“++”或“––”表示水平差异, 荆州市非常显著高于或低于湖北省;“*”表示水平差异不显著。 (2) 荆州市的人口数占湖北省总人口数的比例为10.57%。2006年~2011年, 荆州市参加高考理综·生物的考生数占湖北省高考理综·生物总考生数的比例依次为11.82%、11.74%、12.34%、12.38%、12.84%和11.76%。

(2) 初中生物的教学不规范, 学生在生物高考中不能取得理想成绩。如2006年~2008年, 荆州市未将生物纳入中考科目, 初中生物的教学不规范。3年后, 即2009年~2011年, 当年中考未考生物的学生参加高考, 生物高考成绩不理想。2009年~2011年, 荆州市生物高考平均分与湖北省的比较以及湖北省教育考试院人才测评中心对荆州市的评价见表6。

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高考理综·生物卷 (湖北卷) , 近几年都非常重视对初、高中生物知识整体性的考查, 而2010年又表现得特别突出。这也是我市2010年高考理综·生物的成绩特别不理想的重要原因。现将2010年全国高考理综·生物 (湖北卷) 的第32题介绍如下:

例: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 (称脊蛙) 为材料, 进行反射活动实验。请回答与此有关的问题:

(1) 用针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 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左后肢趾部的________中, 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中。

(2) 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一方向性是由__________所决定的。

(3) 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 (见右图) , 立即刺激A端__________ (能、不能) 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刺激B端_____________ (能、不能) 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若剌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 该活动_______ (能、不能) 称为反射活动, 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解析:除第 (2) 小题考查的属于高中生物知识 (共2分) 外, 其第 (1) (3) 小题考查的都属于初一年级下学期所学的生物知识 (共8分) 。如果初中学校能规范开设生物课, 学生在生物高考时, 解答此题应该非常轻松。

四、新课程背景下, 规范开设初中生物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加强对《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学习, 进一步增强初中生物教师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是初中生物教师教学和评价的重要依据。《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 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因此, 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重视学生达成知识和能力等基础性目标, 更要重视学生达成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发展性目标, 为学生继续高中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加强对初、高中生物教学整体性的研究, 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物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初中生物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 确定教学的重点;能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生物》, 确定初、高中生物教学知识和能力发展的衔接点, 明确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策略, 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和衔接点, 预防高中生物教学在落实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 可能出现的滑坡点, 为初中学生继续高中生物的学习打牢坚实的基础。

在新课程背景下, 规范开设初中生物课, 促进高中生物教学, 落实初、高中生物教学的整体性,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初中生物教师在这个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初中生物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 优化教学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培养初中学生继续高中学习的潜能, 才能不辜负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对比分析《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时发现, 初中生物课程能力的具体目标, 其显著特点是:初步的和基础的。

大量的调查和实践证明:将初中生物纳入中考考试科目, 能有力地促进初中学校规范开设生物课。如开齐课程、开足课程、配好老师、按《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上课, 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程生物 第8篇

一、构建生物教师个人课程资源的意义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执行者, 在教学中担当主导作用, 新课程要求教师能担当“主持人”角色, 具有“演讲家”的魅力, “艺术家”的风采, “政治家”的气度, “军事家”的谋略。因此, 教师是所有课程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 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 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 教师主动构建个人生物课程资源的过程, 就是一个教师主动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学科能力的过程, 它对提高教师的学科理念, 追随新课程改革的时代潮流, 勇作开拓创新型、终身学习型的新型生物教师, 都将起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二、构建符合教师个性的生物课程资源

所谓教师生物课程资源, 指为服务于教师本人的教育教学, 由教师本人自发收集、整合的生物课程资源。它除了具有课程资源本身的特点外, 还具有个性化、开放性、动态性的特点。个性化是它最大的特点, 可以说它是教师“私人”的, 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 它是针对本地、本校的实际, 针对学生的情况, 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为出发点的;它是针对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 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相适应的。它又是开放的, 动态性的, 是随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与学习, 处在一个不断修正、完善和积累的动态变化过程中的。

三、教师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途径

1. 关注日常教学实践, 重视文字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积累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科书、教学参考、备课本、教学心得等是最常见的课程资源。由于我国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 因此各地可以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适应不同地区需要的多样化的教科书。这样也给我们在课程实施中有了较大的活动空间, 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参考、利用其他不同特色的教科书, 还可以借鉴和利用国外的教学资料。教材要不断拓展与补充, 才能显示出它的生机与活力。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 教师不是课程被动的执行者, 而是课程的积极促进者、发展者, 教师应凭自己的学识、经验和个性来分析处理调适教材, 这是课程改革一个新的突破口。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总结与思考, 不断地用新知识, 新技能来充实自己, 脚踏实地地从基础做起。

2. 开发和有效利用实验室的课程资源, 主动构建自己的“私人实验室”

实验是生物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是落实生物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课程标准中的很多教学内容要求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实现, 而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更离不开必要的生物仪器和药品, 因此, 实验室的资源是生物课程中最重要的资源。课程标准要求安排足够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 探究性学习要提供更多的贴近学生生活, 灵活多样的实验素材,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多动脑筋, 想办法, 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 挖掘其实验功能, 对现有实验进行改造, 优化组合, 设计出新的实验。关注身边的生活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生物实验的代用品。

3. 积极关注电视等媒介作用, 主动收集视频类生物课程资源

挂图、幻灯片, 录像带、视听光盘、电影胶片等都是常用的多媒体课程资源。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生物情境, 丰富生物教学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但在现实教学中, 这些资源往往是滞后的, 不能跟上需要, 而广播和电视恰恰能弥补这一不足。教师应适时收集这些课程信息, 特别是那些学生难以见到的, 有重要生物意义的, 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实况录像或图片。

4. 充分利用网络类资源, 实现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整合

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丰富了生物课程!资源, 突破了传统课程的狭隘性, 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性。因此, 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5. 强化生物课程资源的收集与整合意识, 提高生物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率

对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的思考 第9篇

一、激发学生潜能, 培养探究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家的精辟论述。思, 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 产生疑惑, 学生强烈的释疑解惑的欲望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 由存在疑问到解释疑问的过程, 其实就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综合分析、严谨推理, 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对增长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 是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所无法替代的。教师重要的不是让学生学会, 而是要让学生会学,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长期坚持这样的以兴趣激发疑问, 再巧妙地解释疑问的教学方式和训练, 一定会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二、拓展学生创造能力, 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拓展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探索是一种很好的创造性学习。探究的真正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 还在于让学生学会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让他们渐渐地形成良好的探究态度、探究方法和思维品质。例如,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这部分知识, 教师如果纯粹地按照教材讲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都必定是很肤浅的, 即使记住了, 也只是“囫囵吞枣”。为了使学生认识与理解基因工程技术, 可这样设计处理:首先重温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方法与过程。传统育种方法一般只能在同种生物中进行, 而难以将一种生物的优良性状移植到另一种生物上。有何方法能够实现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 打破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 定向改造生物性状呢?提出问题, 让学生思考、讨论, 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出“植物嫁接”;嫁接后植物所生长的果实和接穗亲本的性状完全是一样的, 然而假如只需要物种的某个优点, 而非全部性状的时候又怎么办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 他们会想出诸如基因杂交、基因嫁接、基因剪接、基因转移等方法。学生想到了这些, 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表明学生己领悟到了科学家们当时为什么要创造基因工程这个技术和他们想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 再要求学生进行假设、设计, 怎样来完成这个基因的“嫁接”技术。他们即使讲述得不是很完美, 但也会想出很多办法。当学生急切地想知道正确答案的时候, 再让他们认真阅读课本上的基因工程操作基本步骤示意图, 并且与学生共同总结基因工程操作的“四步曲”, 这时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这样处理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而且能培养他们大胆假设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重视观察与分析, 提高实验能力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习惯,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学生只重视实验的最后结果, 而轻视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和记录。有的同学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期望的实验结果而泄气, 碰到这些情况教师不要急于指出毛病所在, 而要帮助他们分析没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各种可能情况, 让他们自己找出失败的原因,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过程中, 大致为:培养→解离→漂洗→染色→压片, 一些学生也是按照这些步骤去做, 但是在显微镜下看到有的细胞重叠在一起, 看不清每个细胞的形态。这时, 让学生分析出现此种情况的可能原因:可能是解离时间过短, 或是压片时处理得不够好等。又如,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个别学生没按正常步骤操作, 而直接用水代替丙酮, 或在实验中没有正确使用二氧化硅、碳酸钙、层析液等药品, 得不到理想的实验效果。像这样平时在实验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实验中的失败查找原因, 既培养了学生分析与处理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新课程下如何进行生物概念教学 第10篇

一、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概念

生物学基 本概念很 多 ,如何使这些枯燥无味的概念变得通俗呢? 笔者认为可以联系生活实际, 因为生活实际中蕴藏着许多生物学的知识。如“龙生龙,凤生凤”,“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这是生物的遗传现象, 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 现象 ;“望梅止渴 ,画饼充饥”,这与神经调节中的反射有 关 ;“一猪生九 子 ,连母十个样”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一山不容二虎”, 生物的种内斗争,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有关等等。在备课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一定能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 起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二、在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概念

设疑就是根据基本概念的内涵, 即基本概念的本质和外延以及基本概念的对象范围, 并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设计出问题, 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现象得出答案,并及时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掌握和理解基本概念的目的。结合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教师可通过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进行提问, 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这一基本概念。例如,“光合作用”的概念,先帮助学生理解分析与光合作用相关的科学家的经典实验,得出相关结论。由学生归纳光合作用场所、产物、原料、条件及过程中的物质转变、能量转变, 然后在掌握和理解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可直接提出“什么是光合作用?”此时,学生自然就能概括出光合作用的概念。还可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在概念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障碍, 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 可有效防止学生对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想象得过宽或过窄。

三、将相近或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对比

对比就是把一些相近或关系密切的基本概念,从几个方面进行逐项对比,从中找出异同点来,以便明确其本质特征。通过对比法可以使易混淆的基本概念较清楚地加以区分。通过前后对比,既可使学生加深对新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又可对前面基本概念加以复习巩固, 使知识系统化, 网络化, 达到融会贯通。例如 ,对“神经调 节”和“体液 调节”可 以从作用 途径、反应速 度、作用范 围、作用时间等几个方面举例列表比较。通过比较,既可准确掌握和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概念, 知道神经调节是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 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体液调节是激素、CO2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同时也可加深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以及理清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

四、基本概念用概念图法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达知识的工具, 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 然后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 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概念图可以用于新授课中概念的辨析,也可用在复习课中知识体系的构建。运用概念图帮助学生复习生物知识, 可以对不易理清的各种概念和原理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深入的认识, 还可使原来迷惑的概念清晰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机械的知识灵活化。这一过程既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由学习小组合作完成, 还可以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

新课程生物 第11篇

但是,上个世纪的教学实践往往是以教师在课堂上讲,佐以简单的标本、课件示范,以书本为依托,以学生答卷成绩为考核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教学环境和目标的变化,以及被教育对象心理、生理、价值观的变化,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适时提出了新课程教育体系,旨在与时俱进,改革“应试教育”的弊端,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快乐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收获知识,掌握技能,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而非仅仅答好卷子。

关键词:新课程 生物课程 实施方向

笔者在一线施教多年,深感上个世纪应试教育给师生带来的压力和痛苦,作为教师,面对竞争上岗和各方面评选的压力,不得不想办法提高学生成绩而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让他们能够具备答卷子考出高分的能力。教师迫于压力这样做的后果也给学生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痛苦,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被教师近乎高压的管理方式转移到了背诵知识中,同时对课程生硬死板的教授方式感到反感。笔者认为,世纪之交开始大力倡导和实施的新课程和素质教育恰恰是所有学科的一缕春风,给很多课程带来了全新的风貌,也给了更多学生爱上学习的机会,从而使教育真正驶向了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轨道。

1、引导学生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動力,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在驱动力。高中生物教师对于要上的每堂课的开场白应当认真仔细推敲,要使开场白起到激起学生兴趣的效果,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障碍,就必须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语。如上课可采用先松后紧,即先来段精彩的开场白,讲神秘的奇花异草,动物一些特殊行为及仿生学在军事和民用的发展前景。这样旁征博引,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学生自然会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强烈的释疑解惑的欲望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由存在疑问到解释疑问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综合分析、严谨推理,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对增长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是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所无法替代的。先要引导学生针对课堂讲解要点提出问题,这充分说明他们认真观察、思考和分析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释疑了。有人认为,教师释疑时要力求讲“全面、透彻、详细”,使学生心知肚明。一位优秀的教师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会学,让学生自己去知识的海洋邀游。释疑的过程要结合教学的双方实际,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习惯,长期坚持这样的以兴趣激发疑问,再巧妙地解释疑问的教学方

式和训练,一定会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式自主学习的习惯。

2、结合新课标要求,实现教学理念创新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具体表现在:提高科学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倡导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为生物教师,一定要吃透生物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内容体系、学习方式和实施与评价,结合学校生物课程教学的具体实际,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并在教学中应用。

2.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师生应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学中的对话蕴含着一种教育理念,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相适应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应表现在主动地了解教学对象,并为此设计具有创意的、可操作的,具有目标价值的对话情境。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学生有权参与对话,学生在师生的对话关系中享有对话的资格。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具有对话的能力,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交流。课堂上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关系的建立,可以创造性地达到共同探究、合作讨论、畅所欲言的目的。平等的沟通平台使师生间的思维更加开放,智慧得以碰撞,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2整合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目标多元化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需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这样就对高中生物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在教学目标创设上多元化,而且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联系,加强学生、社会和学科发展之间的联系。教师需要关注教学内容上的要求,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兴趣、学习态度和价值理念,把培养人才作为高中生物教学的根本宗旨。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学生实际去调整教法,从而实现创新型、多元化的教学。

3、结论及建议

不难发现,在大力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教育体系以后,生物课程的教学环境和学生接受程度取得了极大改善和提高。笔者认为,生物课程今后继续进步充当新课程体系下课程改革排头兵的关键还在于教师本身。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更多教师要以新的面貌和姿态出现,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引导学生提高生物课程学习兴趣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以适应新课程和素质教育体系下对教师的要求。如可以学习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创新教育手段,加大实验课程的开设力度,利用与兄弟院校交流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教育专家培训、授课等形式,不断开阔自己的事业,尝试应用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与此同时,要在新的教育体系下,创建新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切实依据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都做出合适的鼓励性评价。至此,生物课程将开始以更加完美的姿态全新呈现,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得以调动,收获知识,掌握技能将是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汪忠,刘恩山.生物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高颖.优秀高中生物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2件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新课程生物 第12篇

一、教学思想的改革

传统课程的教学思想是“传道、授业、解惑”, 就是以思想与知识传授灌输为主的被动学习。而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倡导研究性学习。《生物课程标准》要求生物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 能对生物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 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 能够在责任、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教育的生物教学内容是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 强调记忆能力, 而漠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书本知识且将灌输书本知识和被掌握程度视为“基础扎实”的中心内容。教师只教、学生只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 学生必须学会如何玩考试游戏, 不会应付考试就意味着被教育制度淘汰。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以系统为中心。例如:神经系统的调节, 老教材用了较大篇幅来叙述了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神经调节的方式;脊髓的结构;脊神经的种类和分布;大脑和小脑的结构与功能;脑神经的种类和分布等, 其中涉及到约二十个神经系统的名词。课程内容繁、难、偏、旧, 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而新课程的生物教学内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及贴近学生生活。例如:新教材开篇的突出主题就是认识生命, 使学生领会生物就在每一个人的身边, 同学们都有一些自己熟悉、感兴趣的生物, 然后请同学们介绍自己熟悉的生物。几乎每位同学都能介绍一种特别熟悉的生物, 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们学习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区别于非生物, 效果就较好。象这样从同学们生活出发,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起兴趣, 再引导学生思考或产生疑问, 并进一步释疑而得到相应知识。教材中这种内容上的安排方式, 是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

②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 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观念束缚。新教材选取了能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本事实, 删减了大量的专业性很强的如生物体的形态、生理等方面的知识。减少了知识性内容的总量, 强调课程内容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意义。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新教材神经系统这部分内容, 突出重点, 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元知识和神经调节。删去了较多的专业性很强而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意义又不大的名词, 这是新教材的又一个突出的特点。

③删除了占原生物教材大约40%篇幅的动植物总论, 关注健康与生命科学发展前沿问题。强调从科学整体出发, 注重科学探究, 注重科学本质和教育本质的统一性。例如, 新的生物教材, 改变了沿用多年以“动物学”、“植物学”和“生理卫生”等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构建了“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教育的教学是教师的一言堂, 并以统一的教学大纲作为标准的扼杀个性的教学。教师总是把认为对考试“很有用”的知识浓缩、提炼、灌注给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几乎包办了一切。对学生而言, 为了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准确地复制知识内容上, 靠的是记忆和反复练习取得好成绩。但是“勤奋”常常与单调、反复练习划等号, 考虑不到学习时间内的效率, 更不用说创造性了。

新课程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互享彼此的思考, 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应改变过去那种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 提倡和转变为多样化, 乐于主动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上一篇:现状及发展策略下一篇: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