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优质课

2024-05-30

高中化学优质课(精选11篇)

高中化学优质课 第1篇

一、组织者应注意些什么

优质,顾名思义就是数学课堂的质量优化。拿这样的课来给众多的数学教师来听,对推广创新教法有益,对提高讲课水平有利。在这样的前提下,搞优质课展评活动,才是初衷所在。但是有部分组织者、领导乃至讲课教师本人观点的偏激,使“数学优质课”的评选趋于急功近利。有时竟然有些非数学学科专家作评委这样就有人提出了要废除它的想法。但究竟是否要废除呢?我认为还是不必的,因为只要正视它,它还是会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授课人应注意些什么

1. 以一个创新的思想对待这节课的准备。

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之下,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创新,不要守着原有的教学思想不变,因为那样讲出的课在新形势下不会是“优质的”。

2. 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对待这节课的讲解。

因为在讲优质课的时候大多要借班上课,这样,就可能少了原有的与学生的那种沟通,可能很不顺手。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业务素质,不惊慌,始终平静对待,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以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达到优质的目的。

3. 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对待评选的结果。

教师要明白这样的活动只是为了交流经验,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素质,达到教改的要求。绝对不能让结果来左右教师的行动,选上了就沾沾自喜,选不上就垂头丧气,而不思进取。要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看待,重过程、轻结果,只把它当作一次学习,尽量少考虑结果,要明白成功与失败都是暂时的,不能代表以后。

三、听课教师听什么

1. 听优点还是听缺点。

在实习时就有人嘱咐我,要向指导教师学习,多多接纳优点。参加工作后,学校也要求要多听课,评课的时候我也主要说优点。

笔者认为这样有些不妥。每个人都有特定的个性,这是与生俱来的,是不能学习到的。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条件,这种条件也是别人得不到的……以这些因素做为基础所表现出来的优点别人真的能学到吗?恐怕也很难,所以我认为听要少听优点,而积极去发现缺点(当然不是一点儿优点不听,要辨证地吸取)。

发现缺点就是在增加优点,如果我们能将别人犯的错误拒绝于自己的课堂之外,那不是在提高吗?所以何苦去学那些不符合自身条件的优点呢?更何况那辛苦学来的“优点”放到自己身上更可能成为缺点,那就“徒劳而无功”了。

2. 听教法还是听讲法。

有的教师为了能够讲得成功,做很多次的演练,连哪一句话用多长时间,哪一个问题的解决用多长时间,都已事前设计好。这样让我们引以为荣的课,恰恰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的地方。为什么问题一定要当堂解决,留到课下不行吗?这种固定的模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只会使他们在教师架好的梯子上攀登。

有了“做课”的可能性,就会出现问题了。我们听课是为了听他的课做得漂亮与否,还是看课堂安排是否合理?我认为这些都无关紧要。我们要听的应该是教法,一堂课是否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是否发挥了学生的思维而不是填注。这堂课的目的是否明确,而不是目标明确。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什么,而目的应该是“优生吃好,中生吃饱,差生吃巧”。有了以上的目标,教师在听课时才能真正进入角色,从他人身上学到自身没有的东西,学会怎样安排自己的课题教学,以取得好的效果。

3. 听语言还是听思维。

有的教师善于表达,所以整个课堂兴趣盎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教学也达到了既定的目标。但是如果教师的思维少,学生的思维也就会少,这样就失去了优秀的水准。所以一定要把握好思路,听出讲课人的症结所在。

4. 听懂还是听好。

每一位听课教师都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工作经验,想听懂一堂课并非难事。但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听懂吗?不是。我们要捞金,要提高自身素质,而不是来重学一遍已经会了的东西。

“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之我见 第2篇

内容摘要:近年来,每年都会接触到优质课比赛,也有诸多机会亲历观摩。上课教师的激情、才情、幽默、稳重、机智、渊博、平和、循循善诱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优质课大赛不仅仅是教师的风采展示,对于优质课比赛这一课堂教学创优活动,笔者试着结合高中语文学科这一角度,从两大方面谈谈自己的拙见。

关键词:课堂大赛;高中语文;教师;作用;不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93-01

为了实践新课程,深入开展课堂教学创优活动,努力提高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探索课堂教学规律,总结具有自己特色的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几乎每个学科都会举办类似的学科性优质课比赛。尽管它有时会被人戏谑成“作秀大赛”,这只是不懂行的偏见,或者极端化的情况。它的初衷或本意是好的,相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高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

它本着“实践课改精神,倡导新型理念”宗旨,要求参赛教师基本功扎实,人文底蕴丰厚。在课堂教学的展示过程中,能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熟练地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这样既能展示自己个人的教学风格、专业素养,又能展示所在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

它能让一批高素质的教师被发现,让教师领略同行之间不同的教学风格,或机智聪慧,或淳朴自然,或创新立异等等。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争取做到能够根据课文的特点进行适度地拓展,尤其可贵的是,可能我们会感受到浓浓的语文课的味道充溢着整个教室,并抓住抓住语文课的本质。教师的激情、才情、幽默、稳重、机智、渊博、平和、循循善诱,等等,都可能会给当堂的师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具体展开而言,则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较突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能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教学体现了一个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在不断地探索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教给学生学法,并尽力帮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学法,形成能力。确定教法学法的标准是什么?除《大纲》《新课标》之外,还有文本特点、学情和教师特长等。

二是课堂高效。从课堂信息量看,他们整合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努力使课堂信息容量最大化。从学生的活动量看,他们都能面向全体学生,有层次地把思维训练、语言文字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三是对学生作出到位的评价,评价及时、客观,正误分明,讲究分寸,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而且能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评价还做到了有情,对良好的表现总是能给以热情鼓励,对不够正确者能讲究策略,变直为曲,变严肃为幽默。

优质课大赛这类活动是一次实效性非常强的教学活动。其实比赛本身以及对应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竞赛的过程中我们要思考,要有所提升,既发现优点,也有找到不足。

一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的意识还不够强。我们语文教师习惯了以一个主人的身份来到课堂中,太过强势,挖个坑让学生往里跳,教师讲的太多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关注学情的课不多,多数停留在口号上。目中无学生,教师忙着走教案、过幻灯片的情况较多,难见到课堂上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师生争论探究的场面。教学中学生无问题,无思维碰撞,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大打折扣。无自主学习,就无精彩的生成,必然没有教学的高效率。

二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有高低之分。如可能打出的幻灯片出现了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用错的现象,又如老师读错了字,又如老师的提问指向性、准确性、梯度性、启发性不够强,导致学生或无从下手,或答非所问。在师生互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能会让自己的评价语言过于生硬,显得苍白无力。教师语言感染力方面有提升的空间。

三是现代教学手段走进课堂,我們充分利用,这本身没有错,但当我们过度依赖它时,可能我们忽略了板书。板书这一最传统的教学手段可以弥补多媒体的不足,可以部分解决 “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多媒体展示只能解决预设问题,生成问题要靠板书解决。多媒体演示是流动的,随着进程,一个个“点”被不断地展示出来,学生很容易关注到“点”却忘记它在“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如果将文本解读的整体框架板书出来,学生就可以随时比照,及时了解当下内容在“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

针对以上的不足,这里就简单地举一个教学案例验证。比如我们在执教《赤壁赋》时,可能会做到带领学生几步走 。

首先,找准突破口。以景作为探求苏轼心情的突破口,批文入情,景与情和谐交融;以理解文意带动学生对文言基础的积累,积累的形式多样,特别引出“多词一义”的现象,并举例子:意思为“到”的文言词语有哪些?其次,以读为重点。以朗读背诵带动对文意的理解,抓住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反复指导诵读,引导学生当堂背诵。然后,与词画对照。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文(《赤壁赋》)两相对照,互为解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文与画两相对照,相得益彰等等。

但同时我们也可能会留下几点遗憾。

先是欣赏作者所绘之景与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交换太密切,既破坏了景的画面感,又破坏了积累的系统性,结果两败俱伤。后是分析景物的特点过于繁琐,一个意象一个意象分析,占据时间太多,挤占了学生诵读的时间和自主体会的时间,不防把握景物的整体特点,即意境。

总而言之,我认为,我们对待每一堂课,都应像对待优质课大赛那样,不仅“走形”,更要“走心”,不落下“作秀”口实。我始终坚持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是:一要看语文学科特点是否鲜明。好的语文课应该充分的反映出语文学科特点,换句话说,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二要看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落实得是否扎实有效,是否加强了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注重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高。三要看教学重点是否突出。一节好的语文课讲究一课一得。四要看教学设计是否独特新颖,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效果是否好。一节好的语文课说的到底要看学生最终是否学有所得,如果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化、热闹化,忽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教学目标的落实,“‘热闹是课堂上的,下了课 ‘我(学生)什么也没有”,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

高中化学优质课 第3篇

一、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 可以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 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参赛的教师都特别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些好的问题情境, 在浓浓的情感交流中导入新课, 很自然、很亲切,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安徽省桐城中学的李季老师在执教的《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中, 从天文学家解读日全食原理引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

二、注重学生自我生成新知的过程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 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安徽省亳州一中的陈飞老师在上《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时, 整堂课都采取师生的交流对话形式, 教师提出11个问题, 由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获得新知。这样的课堂模式,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智慧潜能, 教师是在师生交流对话中完成教学任务, 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课堂更有活力、更有开放性。在观摩教学中, 我深刻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应放手让学生去想、去探索, 让学生充分去体验、实践,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在教学中成为实践的主人。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的学习就显得空洞和乏力, 也不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学有用的数学”这一理念。因此数学教学中应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留心现实生活, 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这一点在本次优质课比赛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来自安徽省六安中学的张本春老师在执教《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 设计了一艘船在航行的过程中有可能触礁的问题, 接着张老师请一名学生担当小船长, 说说如何判断航行过程是否会有触礁的危险。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流露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

四、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不能就知识论知识, 而是要使学生掌握数学最根本的东西, 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统摄具体知识、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 逐渐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纵观这次的所有优质课, 我发现参赛教师无一不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 注重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渗透。比如来自蚌埠的卢志程老师执教《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 类比学生已学过的直线与直线位置关系得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代数法判断, 同时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将直线和圆放入平面直角坐标系, 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另外, 在其他课例中, 参赛老师还向学生渗透了化归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 等等。

总之, 在这些观摩课上, 各位参赛教师以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优雅的姿态、亲切的笑脸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一节课上体现出来的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与学生的聪明才智, 加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集中表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创造之美。使参加这次会议的数百名教师为之感叹, 为之陶醉, 为之赞誉, 为之振奋。尽管我与他们还有一定的距离, 但是我会朝着他们的方向努力,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让我的数学课堂更加吸引我的学生们!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200) 6.[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化学优质课听课心得 第4篇

化学优质课听课心得一:初中化学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

初中化学优质课,我非常有幸聆听了全体教师的教学活动。参赛选手的激烈的比拼和专家们精彩的点评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很想和同仁们一起交流。

一、感慨优质课的精彩

说真的,一天半听下来感觉一点都不累,课中高潮迭起,令我们观摩者心旷神怡,基本上是在享受盛餐。总体的特点有:

1.新课导入各有千秋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各位老师的开场白各不相同,但各位老师的开场白却告诉了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导入新课应新颖别致、亲切自然、切合主题、有吸引力。形式主要有:①复习导入:如从了解学生对水的净化引到活性炭的作用而进入主题。②诗歌朗诵导入:如师生共同朗诵引入《分子和原子》,让听课者感到亲切自然,另有用郑板桥的竹子引入《竹子里的奥秘》等。③图片导入:上课铃响,老师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各个图片,由此导入新课。琳琅满目的美丽图片把同学们一下子带入了异彩纷呈的化学世界之中来。④实验导入:用酒精灯的点燃与熄灭引入课题《燃烧与灭火》,生活中闻到桂花香引入《分子和原子》等。⑤歌曲导入:未上课之前,几乎每位老师都用多媒体播放音乐,优美动听的歌曲把听课者都带入了一种美妙的境界之中。这种方式在给听课者带来音乐享受的同时,自然地导出了新课。

2.探究活动实实在在科学探究既是教学内容也是学习方式,这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9节课中的科学探究真可谓本次活动中的一大亮点:探究主题广泛,概念、定律、原理、生活知识都成了探究的载体;探究形式多样,有实验、讨论、寻找规律等;探究活动实在,每一个活动都是形成知识和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不象是为了渲染气氛,贪图热闹的秀场。

3.多媒体应用恰到好处

多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可达到直观,高效,生动有趣的效果。从上课教师的表演中,我们真正感受到的选手们多媒体使用的那种绝佳的效果;如《竹子里的奥秘》,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独有音频、视频效果,巧妙插入动画、新闻的片断,起到独到的教学效果,如《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和《爱护水资源》这样的例子每一课都有。另外实物投影的配合增加了演示试验的效果,让学生看着更真切,如《水的组成》。

4.我的课堂我做主

教学过程其实是师生交往的过程。9节课明显以学生活动为主,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为学生创设思维空间、思维的范围、思维的时间,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有些教师的语言幽默时尚,有些教师的声音优美动听,在和谐、热烈、亲切、活跃的气氛中一节课就悄悄结束了。有的教师在下课时还不忘把课堂作为逃生演练场,让学生在课堂上了学会逃生本领。

5.实验中颇有创新

在9节课中多数老师做的实验都有一定的创新,让学生的知识尽可能得到增长。例如磷的燃烧实验的改进和课本完全不一样,一个实验引出一个结论,而且还防止了环境污染。电解水实验中氢气的检验和氢气性质的实验和课本也不一样,把实验现象一下子变得直观明了,学生也容易掌握。

总之,课程设计的严谨;知识过渡和衔接的自然;课题引入的新颖与巧妙;实验探究的深入和有序;师生的真切互动和沟通,等等很多很多,很难用几句话能说清楚。

二、感受课改形势的改变

教育专家总结了现在的教学形势。强调这次评比的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学习的心态和研究的视角来观摩课。新的形势下应关注:

1、体现新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2、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用教科书教),3、建设新型的课堂文化:民主、平等、科学、对话、协商,4、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学习、社会发展,5、课堂的生成性(上课时出现的意外问题),6、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多元化学习方式,7、师生互动,8、课堂情景,9、个体差异,10、促进学习的多元化。

三、听课后的感触

一堂好课应该是教与学完美的结合,应该通过教师的“教”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教学的归属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教学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这些在平时觉得有些空洞的话,而现在却有切身体会。我们真的学到了很多,也产生了一些想法:

1.我的课离他们的课有多远?

在听课过程中,我都在有意无意地冒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我的课与他们的课相比有多远?”说实在的话,当时真有“时近时远”的感觉,一会儿觉得自已也是这样做的,一会儿觉得“我怎么没有想到这样做呢?”,诚然,优质课大多是通过“智囊团”再三推敲,选出优秀教师反复演练,才拿到赛场上来的,好像在平时的教学中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这样想一想:“如果每一年都钻研一点、学习一点、改变一点,那么十几年或二十几年下来,情况会不会发生一些本质性的变化?”所以,教师时常有一颗学习心是最重要的。

2.教师的教学一定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有经验的教师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在符合教学目的和教学规范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自己教学素养条件的能动性,对教学的诸要素和全过程予以和谐的统摄,从而使教学表现出浓郁的个人特色和艺术倾向性。从本次优质课评比中就可以看出,没有形成自己鲜明风格的课堂教学,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无法引起学生和观摩老师的共鸣。相反有自己鲜明教学风格的课堂教学,就显得那么活泼生动,学生与老师的情感容易形成共鸣,课堂也较出彩,给观摩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化学课一定要以实验为基础

在化学教学中,无论怎样强调实验都不过分,《化学课程标准》中已经不是简单的“初步掌握„„”“练习”等等,而是“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这次评比课中以实验为主的各种探究的成功开展,再次证明了实验的地位。我们这儿实验设施还不完善,就特别需要教师动脑筋想办法做好实验。但不管怎样,首先得让学生动起手来。药品用量大,可做微型实验;仪器不够,可让学生将生活用品代替或改装。例如:矿泉水瓶剪开就成漏斗和烧杯;药瓶就变为药剂瓶;筷子代替玻璃棒;吸管变成导管,将食品垫板改成多孔井穴板等等。只有做了,学生才会有体会和收获,才会有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的提高。这对老师来讲,可能更需要一种精神和一种对学生负责任的信念。

当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和同仁们讨论、交流。例如:

①教师应该如何点评学生的发言?

②很多活动的情节设计得不错,老师应该如何在活动的基础上展开、顺势扩大成果?

③教师在课中为什么不愿意偏离自己设计好的轨道?

④优质课的老师需要书吗?

⑤用多媒体上课还需要板书吗?

⑥上评比课的实验平时都能做到吗?都能这样去精心准备吗?

⑦上课时可以就一个问题展开长时间的讨论吗?

⑧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要给学生奖品吗?

总之,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对新课程改革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这些优秀的选手的上课中,我们确实开阔了眼界,更新了理念,认识到了自身教学中的不足,明确了以后努力的方向。也非常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次活动的感受,共同思考还存在的疑惑。

>化学优质课听课心得二:山东省化学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1278字)

本人有幸去聆听山东省2012年高中化学优质课,本次活动于2012年10月15—10月18日在烟台三中举行。无论是在知识点的讲解,语言的组织,实验设计的新颖,还是在启发学生的探究性思考上,都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参赛选手的精彩表演和专家的精彩的点评给我流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想和同行一起交流。

感受之一:新课导入各有千秋。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老师们开场白各不相同,但都异彩纷呈,有的老师利用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变魔术,有的老师以梦想作业引入,还有的老师放声高歌。

感受之二:注重学生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们的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进行现场即兴表演,对学生精彩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等手段,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让整个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例如:有一位老师依托课后习题设计电解水及氢氧燃料电池试验由浅入深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从哪些方面着手、如何去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去探究“电解池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把教材进行整合的恰到好处。

感受之三:奖励、激励,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用学生感兴趣的分组形式,借助一些小的礼物或者口头奖励,对学生的成绩及时进行鼓励,积极地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感受之四:上高三复习课的老师,对教材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更好地把教学任务解决好。跳出了高考题海复习大筐,从总体出发,没有只扣住某一个或某几个知识点,而是交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盐类水解的实质在小组合作中得以掌握。只要你动脑筋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办法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学生就能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

感受之五:合理的情境创设,让知识易于理解。“创设情境的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形成富有情感的行为,并以其自身的行为来感染周围学生的情感与行为,有利于师生情感互动的运行。也就是说,要把化学知识放置到一定的情境之中,让他贴近学生的生活,越是离学生近的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尝试着用化学的方法来解决,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使学生能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领悟到化学的魅力,感受到化学的乐趣。

感受之六:专家的精彩的点评让我澄清了一些误区。“板书呈现时机及内容;重视课堂多元评价及时诊断学生表现,及时调整矫正;学生活动表现应是主动而富有个性,尤其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应是深刻而充分;复习课中实验的重要性;采用问题导学形式,层层设计问题组、步步深入,从而勾画出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动思维、应用知识、分析推理、整合创造、得出结论;重视晗、熵、晗变、熵变、盖斯定律的概念教学。”

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学习机会,让我看到了先进的教学方法,我将积累这次学习活动的经验,将它们应用于以后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去,努力的做一位优秀的教师。

>化学优质课听课心得三:化学优质课听课体会>>(1401字)

通过几天的听课,现将听课活动主要优点及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第一、参赛教师普遍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在外在形式上,知识网络图是由节点和连线构成的知识之间关系的结构表示形式。知识网络图既可以深入的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构建,较清晰、全面、系统地展示所学知识的整体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了解当前所学的某一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及与其它知识的关系。

在实际教学中,构建知识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通过学生自主绘制知识网络图,既可以实现学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又可以测查出学生对知识点及关联知识点之间关系的掌握情况,教师能够有的放矢针对学生掌握的薄弱环节展开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复习教学中,利用知识网络图这种形象的、直观的方法为学生讲解和充分展现不同概念间的相互区别及联系,使学生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建构起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通过自己对知识的探索与建构,充实并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够更好的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构建知识网在复习教学中是一种高效、科学的学习方式。

第二、参赛教师普遍注重化学基本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观念是学生通过具体的化学学习所获得的对化学的总观性、经验性、智慧性、指导性的认识。化学基本观念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而是在具体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总结、概括、归纳、提炼而形成的,是科学素养和科学方法的核心部分,是学生打开化学奥秘之门的“金钥匙”,它对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都发挥重要的作。

化学基本观念的教学价值,除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外,还能从根本上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和研究角度,是实现教学化难为易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它最大的特点是:能引领学生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形成独特的化学思维方式;许多化学问题能在化学基本观念的框架下得到解决。化学观念的教学是把具体知识作为观念形成的工具和载体,从讲授事实转移到“使用”事实,从记忆事实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概念与原理,最终教与学的目标是通过不断概括提炼形成基本观念,建构起学科的观念体系。在初中化学课程中要形成的基本观念主要包括:元素观、微粒观、能量观、分类观、化学科学价值观等。在《海水中的化学》中,微粒观、分类观、变化观、化学科学价值观等基本观念都以“海水中的化学资源”为载体得到充分的体现;在《金属》中,分类观、元素观、变化观、化学科学价值观等基本观念都以“金属及金属材料、金属的性质”为载体得到充分的体现。

第三、参赛教师普遍注重教学中对方法原理的提升。

初中生学习化学时,喜欢接受感性的知识,而面对抽象事物本质的原理则一时难以接受。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学生只对实验现象感兴趣,而对其变化规律及反应类型不善于归纳和总结。初中生记忆力较强,理解能力和空间形象能力相对较差,当学习抽象概念时往往只会背内容,而不会究其内涵,易产生机械学习的倾向。复习课不但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更要注重实现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解决具体的问题。教学中注重对方法原理的提升就能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些解题方法、原理和规律,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解题思路,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通过这次听课学习,对我帮助很大,教学理念得到提升,教学观念得到发展,同时也看到我和各位老师的差距,我将以这次听课学习作为新的起点,不断向各位学习,使自己得到提高与进步。

>化学优质课听课心得四:省化学优质课听课体会>>(1251字)

2013年11月24日至27日,我有幸参加了在烟台二中举办的山东省初中化学实验优质课评比活动,三天的时间里,听了17节优质课,两个专家报告,时间上的紧张安排让我们略感疲惫,但是能够亲自近距离参与这些优秀教师的课堂,的确受益匪浅,尤其是济南、青岛等地区的优质课,给了我很多启发和灵感,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自身亟待改进的地方。下面就将这次听课之行所思所得整理如下:

一、良好的个人综合素质与团队协作必不可少

在我所听的17节课中,教师较高的个人综合素质让人眼前一亮,规范的板书、标准的普通话、多媒体技术的娴熟运用、面带微笑的脸庞,无一不体现着优秀教师的亲和力,而我认为,对于学生而言,需要的正是这样,在各个方面能够引领自己、吸引自己的老师。另外,在每一位参赛的优秀教师背后,还有一个强大的团队进行支持保障工作,课前实验仪器的摆放、资料的分发,包括所呈现的精彩课堂,也一定离不开团队的研讨、甚至整个地区的教学氛围,比如济南、青岛等地的参赛优质课要明显出众一些。

二、以熟知的情景发掘问题的引入必不可少

以熟知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几乎成了每一位参赛教师的导入选择,而这样的方式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自愿的加入实验课堂,通过图片、视频、歌曲等多媒体手段甚至将时事政治结合到化学问题中,拉近了化学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更是将学生心中抽象的化学生活化,形象化。我觉得在以后自己的课堂中,也应该向这些优秀课堂学习,以一个情境问题为契机,整合其他相关内容,让学生逐步探究、逐步认知。

三、以培养创新思维、发散思维为目的的探究活动必不可少。

科学探究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但是自己的课堂中,探究往往停留在表面,最终还是以自己讲述的方式传授了知识,而未能让学生自己亲历知识的获得。但是参赛的大部分老师都能够在课堂中适时的点拨,提供恰到好处的资料帮助,因势利导,从而有方向的让学生自己探究。学生在这样的科学探究中能够进行有效地思考并发展其科学思维。在比赛中,生成性的课堂给了我们许多好的方法与思路,有的学生关于实验思路、装置的想法,都让作为老师的我感到惊叹,甚至在以后的创新实验中可以有所参考。其实,科学探究完全可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适时的恰到好处的进行方向的引领与方法的指导。

高中化学优质课 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优质课;激发兴趣

2013年山东省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评选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大好的学习机会,通过观摩各位教师精心准备的信息技术课,收获良多。听课的过程中,可以深刻体会到,每一堂课都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和设计,这对于我们探索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是一次难得的交流学习机会。

这次活动对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探索如何在课堂实践中落实新课程标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新课导入,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对整节课的效果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有效的新课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各位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精心准备,巧妙设计,展示出非凡的教学智慧。

1.关注当前热点,引发学生共鸣

很多教师选择以当前的热点话题开始导入新课,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位教师在教学“Photoshop图像的简单合成”中,先让学生观看《爸爸去哪儿》的MV,引出感恩父母的话题,然后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用Photoshop为父母制作贺卡,从容过渡到新课的学习目标,并在其中渗透了感恩父母的话题。还有的教师以淘宝网为例,例如,在“数据的表达与处理——Excel表格”课中,教师先提问11月11日是什么日子,学生答光棍节,教师继续引导11月11日慢慢演变成“购物狂欢节”,接着自然引出淘宝网数据,引出数据统计的主题。

2.展示新技术应用,激发学生好奇心

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技术应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因特网的应用与发展趋势”时,授课教师展示了两个体感游戏,并让学生体验用手机操控计算机,学生对此跃跃欲试,对涉及技术表现出极强的好奇心,教师以此引出教学重点——虚拟现实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体感游戏正是上述两种技术的应用,这堂课在一开始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人耳目一新。

3.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在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教师都比较注意联系实际生活,以身边的实际问题为例设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数据库系统”一课中,教师在开始以图书管理为例与学生一起设计了一个小品剧,人工图书管理的各种不方便促使师生一起寻找新的问题解决途径——用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从而凸显出学习数据库的重要意义。这种方式拉近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并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二、教学过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并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在“数据的表达与处理”一课中,教师给出的探究任务是“各小组根据统计数据形成报告,并讨论总结报告内容”,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任务,运用Excel的相关知识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数据统计,小组合作形成报告,并在小组讨论中交流数据的意义,预测发展趋势。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自主解决实际问题。而在“信息的智能化加工”课堂中教学机器翻译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体验机器翻译,然后小组讨论机器翻译的特点以及如何更好地使用机器翻译。这种方式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2.多元化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在课堂中,教师运用各种评价方式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在“图像的简单合成”一课中,教师给出小组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制作电子贺卡”,首先在小组中评选出优秀作品,提交到学习网站,然后学生在网站上为自己最心仪的作品投票,最后教师针对小组提交的作品进行点评,在这个过程中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充分运用了小组评价、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并及时给出反馈,较好地促进了课堂效果的提升。

3.注重情感態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注意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如,在教学“图像处理”的过程中渗透感恩父母的思想,让学生运用所学信息技术为父母制作贺卡;在教学人工智能的“人机大战”时,强调团队精神,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意义。知识传授固然重要,但是良好的习惯,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样是教学的重点,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影响是一种恰当的方式,教师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三、课堂总结,余韵悠长

课堂总结主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归纳梳理,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重点、难点、易错点等,从而有助于学生系统性地掌握知识。“数据的表示与处理”一课中,以“面对问题—寻找办法—总结规律”为主线,总结所学的Excel的相关知识,脉络清晰,条理清楚。有的课堂以设置悬念结束,如,“因特网的应用与发展趋势”中,先让学生完成自评与反思,然后教师“变魔术”,利用无线技术锁定电脑,然后展示电脑的反思结果,让学生思考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在课堂的结束为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回顾所学知识,既深化了主题,又给学生留下了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总之,各位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带给我们很多启发,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对照优质课,反思自身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还需要认真研究教材,熟悉知识内容,分析学生的认知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合理运用各类教学素材,并注意进行课后教学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高中英语优质课课堂提问及反馈分析 第6篇

课堂提问与反馈是师生进行互动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 是教师控制课堂话语并使学生参与到话语中的主要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定位在课堂研究, 提问与反馈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刺激学生的言语反应,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有助于课堂管理与语言学习。同时, 它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课堂行为, 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2. 文献综述

在课堂环境下, 教师提问的问题被定义为教学线索和动力, 将学习的主要内容传达给学生, 并下达需要他们做什么和怎么去做的指令 (Cotton, 1998) 。《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给“问题”下的定义是:“问题是由一个听众或读者回答, 并询问事实, 观点, 信仰等表达。”

关于教师提问的分类, 不同的研究者根据自己不同的标准区分。Long和Sato (1983) 制定的分类, 主要围绕着“回音式”和“认知式”两类问题展开。前者为了适当地理解, 进行话语的重复或确认。认知问题起着获取信息的目的, 包括参考和展示问题。参考问题是寻求真正的信息, 而展示问题则通过已知的信息“测试”学习者。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堂上, 提问一般针对学生在课堂或教材上所习得的知识, 而不是引出教师未知的参考信息或表达信息。相比之下, 在课堂之外, 参考性问题是本土或非本土语言交际的主要类型, 更令人惊奇的是, 展示性问题几乎完全没有出现。

Brock (1986) 发现, 参考性问题将促使学生提供明显更长的和语法更复杂的反应话语, 会增加他们在课堂上的输出。Nunan (1987) 的研究也表明, 教师的参考性问题可以产生更复杂的话语, 而且与学生的交流更像是自然的话语。因此, 学生的二语习得得到加强。

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反馈是提问的关键步骤。反馈不但能让学员们了解他们的表现如何, 而且能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并有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在划分反馈的不同方法之中, 最常用的分类是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一般情况下, 积极反馈是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赞同或承认, 而消极反馈是指纠错或批评。行为主义学者发起的研究发现, 积极反馈在改变学生的行为方面比消极反馈更加有效 (Nunan, 1991) 。Nunan认为, 积极反馈有两个主要功能:让学生知道他们表现得很正确, 并通过赞美提高动机。

尽管有许多关于纠错的效果研究, 但是并没有达成令人信服的结论。一些研究表明, 对于由外国语言学习者犯的错误应该宽松对待, 因为“错误本身实际上可能是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 (John Norrish, 1983:6) 。Allwright (1975) 指出, 教师往往就学习者的错误给予不准确的反馈。他们往往只是重复正确的目标语言形式, 而不是显示学习者发生错误的位置或者说明不正确的原因。

3. 研究材料与分析

3.1 研究材料

本文将对获得“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的一位高中英语教师的优质课作为研究材料, 以了解高中英语优质课教师课堂提问和反馈的情况。主要探讨以下两个问题:

(1) 优质课课堂上参考性问题和展示性问题出现的频率如何?

(2) 在优质课上, 教师提供的反馈类型与频率如何?

3.2 教师提问

本文重点研究两种提问类型: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展示性问题, 是为检查学生现有的知识层次或做一些结构性练习。参考性问题是为收集信息, 而且不同的学生可能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两类问题的频率将通过表1显示。

该表显示, 教师产生62个展示性问题和25个参考性问题。从数据中, 我们可以看到, 教师有提问展示性问题的偏好。这表明, 这位老师的提问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对课堂或教材现有语言知识的掌握, 并非探求未知的表达信息。

在现实生活中, 语言主要用于交际, 而语言课堂应该是个反映现实的地方, 不是一个教师提问问题测试学生能力的地方。参考性问题可以激发更多真实的课堂交际, 更接近自然的话语问题, 促进学生的话语输出, 更有利于二语习得。然而, 在材料中, 展示性问题远远多于参考性问题。因此, 在将来,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增加参考性问题的数量, 课堂互动应多以交际为目的。只有这样, 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他们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 在学习过程中更乐意投资。

3.3 教师反馈

教师反馈在课堂话语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是课堂互动的媒介和提高学生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项研究中, 积极反馈是指教师对学生答案的认可, 而消极反馈是针对学生错误的不同反应。教师的反馈数量通过表2显示。

表2中的数据表明, 教师善于使用更多的积极反馈, 这让学生知道他们正确地完成了任务,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建立课堂的友好气氛。但是简单的积极反馈 (如Good, yes等) 并不能产生很好正的反效馈果。通过分析课堂录音转成数的量文字材料, 本研究对不简同单的的反积馈极类反型馈进行了总结。9

从表3, 我们发现, 重复加以积极反馈的情况非常普遍, 通过重复学生的回答, 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清楚地知道正确答案。简单的积极反馈在教师话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带着解释和扩展知识的积极反馈并不是很常见。因此, 教师的积极反馈过于简单。

消极反馈在材料中很少。针对错误, 教师最常见的方式是提问另一个学生, 指出正确的答案仅有一次。所以, 教师只是重视正确的目标语言形式, 并没有解释学习者发生错误的原因, 不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然而, 课堂上并没有批评学生的情况, 这有利于构建融洽的学习环境, 适当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

4. 结语

通过课堂记录的分析, 我们发现, 教师的提问在教师话语中占了很大比例。在这节课的课堂话语中, 教师话语共有281句, 但是问句的数量为64。所以, 问题的类型和反馈对课堂有很大的影响。

总之, 就提问类型而言, 一个明显的特点是, 教师更容易使用展示性问题。课堂上更注重单词解释和课文分析, 并非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这导致他们在课堂上偏好使用展示性问题。在课上, 虽然教师的提问占了很大比例, 但学生却从来不问问题。看来, 学生在课堂上依然是被动的, 他们的角色依然是听众或反应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更多问问题的机会, 并有意识地增加参考性问题, 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

在语言课堂上, 反馈也直接针对学生话语的准确性, 采用更多的积极反馈而不是消极反馈。这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说话,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但在积极反馈中, 详细解释的积极反馈很少。教师应有意识地增加带解释的正反馈的数量, 并适当指出学习者错误的原因。

参考文献

[1]Brown, G.et al.Discourse Analysi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McCarthy, M.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5-30.

[3]Fakeye David.Teacher’s questioning behavior and ESL classroom interaction pattern[J].Human and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2007, 2 (1) :127-131.

[4]胡青球.优秀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特征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 (1) :54-58.

[5]罗娟.高中英语课堂话语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 (基础英语教育) , 2007, (9) :72-75.

高中化学优质课 第7篇

一、学生教师“双主”地位改变

这次观摩活动中, 每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地位, 得到较充分的体现.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学习机会, 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究、交流, 让学生在学习中去体验和经历数学.在实践过程中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真正教会学生怎样去解决一个新的问题.如《有趣的杨辉三角》这节课, 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广西钦州市灵山中学的赵金成老师, 她的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环节过渡自然流畅, 课堂上她提出的问题大多数是由学生独立思考或相互探讨完成的, 当然这与她的引导和点拨是分不开的.本节课赵老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通过四个问题设计展开教学活动,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1:计算 (a+b) n展开式的二项式系数并插入以下表格中, 通过填表你发现什么规律?

问题2:观察“杨辉三角”你能得到哪些数字规律? (学生填到课前发的习题纸上)

问题3:请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并试着证明你的猜想.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表你们的看法.

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找杨辉三角中蕴含的数字规律, 再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发现的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注重运用了转化和化归的数学思想, 把观察到的规律证明化归为组合数性质的应用, 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有机结合, 真正体现了探究—猜想—证明的科学思维方法.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探究与交流的时空, 能经历规律的发展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显著.

二、语言简单明确, 评价趋于多样化

这次参赛的各位教师教学语言精练, 不管是教师的引导语还是提问语或评价语都十分的准确到位.例如, 河北邯郸市第四中学张兴娟老师《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这节课, 张老师开篇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将学生带入这节课的学习中.问题1:你会求哪些类型方程的解?小组讨论有哪些不会求解? (并让学生把所提问题归纳并板书到黑板上) 问题2:能不能求方程的近似解?以求方程x3+3x-1=0近似解为例, 进行以下探究:1.怎样确定解所在的区间?2.怎样缩小解所在的区间?3.区间缩小到什么程度满足要求?

本课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在师生的交流中产生的, 所以教师的引导语与提问语对学生顺利完成这节课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提问语之外, 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也是各有特色, 也有教师给学生的回答作出动作鼓励评价, 如竖起大拇指或给学生以热烈的掌声.与以往的教师评价不同, 现在教师更善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 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发现学生的潜能, 并能以自然、真诚、恰当的语言及时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 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对新教材挖掘深入

与旧“大纲”相比较, 新课程在知识结构内容等方面有较大的变化.

(一) 知识结构的变化

新课标的一个大变化就是“模块+专题”结构和学分制, 与以往的高中数学课程相比, 这次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基础性和选择性, 这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 其中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构成, 具体如下.

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

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II (三角函数) 、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选修课程分4个系列, 其中系列1, 系列2由若干个模块组成, 系列3、系列4由若干专题组成, 每个模块2学分 (36学时) , 每个专题1学分 (18学时) .具体如下表所示:

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 希望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学生,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 选择学习选修系列1、系列

2. 其中系列1是为希望在人文社科方面发展的学生设置的, 由2个模块组成: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

系列2是为希望在理工 (包括部分经济类) 方面发展的学生设置的, 由3个模块组成: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选修2-3:计数原理、统计案例、概率.

(二) 内容的变化

新课程的内容有较大的变化, 不仅增加了一些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教学发展和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内容, 如算法初步的基础知识等, 而且对某些原有的内容也做了一定的调整, 特别是圆锥曲线与方程的内容.例如,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倪如俊老师上的《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这节课对教材的深入挖掘体现得淋漓尽致.具体案例如下:

1. 课堂引入

(1) 生活中的抛物线

(1) 投篮时, 篮球的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2) 南京秦淮河三山桥的桥拱的形状是抛物线;

(3) 卫星天线是根据抛物线的原理编造的.

(2) 数学中的抛物线

一元二次函数y=ax2+bx+c (a≠0) 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提出问题:为什么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2. 抛物线的定义

(1) 抛物线的画法

(1) 介绍作图规则.

(2) 动画展示作图过程.提出问题:求所对应的点M满足的几何关系是什么?

(3) 分析作图过程.提出问题:在作图过程中, 直尺、三角板、笔尖、点F中哪些没有动?哪些动了?绳长|AC|、|MC|、|MF|、|MA|中哪些量没有变?哪些量变了?

(4) 结论:动点M满足的几何关系是:动点M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它到直尺的距离.

以上是倪老师通过生活中的抛物线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抛物线的必要性, 再通过类比椭圆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去学习抛物线, 通过画抛物线的图形过程抽象概括出抛物线的定义, 课改后抛物线的内容介于椭圆和双曲线之间, 而大纲教材中抛物线的内容在学习了椭圆和双曲线之后, 大纲教材注重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学习, 而新教材这样安排恰恰淡化了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 所以倪老师没有运用圆锥曲线第二定义引入说明, 对教材的挖掘和把握很精准到位.

四、个人的反思

这次优秀展示课, 都是新授课, 包括概念课和探究课, 特别以概念课为主.新授课的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果照本宣科, 不仅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并且效果也大打折扣, 那么应怎样上好一节新授课呢?我的思考如下:

1. 备好课——教学设计

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就是教学设计, 就是教师在备课中应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 设计问题的解决步骤, 选择相应的教学器材和策略以及相应的教学工具 (包括媒体) ,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确定, 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学情分析, 教法选择, 教案的编写.

2. 优化课堂教学——教学实施

教学设计完成之后, 教师应根据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在教学中, 决定课堂教学优化与否的关键要素是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1导入技能;2.教学语言技能;3.板书画图技能;4.讲解概念技能;5.教态变化技能;6.教学演示技能;7.提问技能;8.反馈强化技能;9.组织教学技能;10小结技能.

高中化学优质课 第8篇

一、一堂优质课必须贯彻新课标理念, 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总结的能力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凡是能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内容, 就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能让学生自行查资料的, 就不必老师包办、灌输。例如本人在讲授高中教材中《乙醇的性质》这节课时, 对于乙醇的结构式的探究, 就是由学生根据已学化学成键的原理, 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其可能的结构。

二、一堂优质课其教学思路也非常重要, 必须进行精心的设计

根据上课的要求, 设计一条主线, 贯穿整堂课。无论是课题的引入, 还是课题的展开、小结, 都要精心设计, 具有创意。例如讲授新课可通过实验、小故事、电影剪辑等方式引入。对于重点的展开, 难点的突破, 也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设计来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本人在教学《乙醇的性质》中的难点———乙醇在铜做催化剂条件下与氧气反应时, 其原理的解释, 就是通过多媒体动画设计, 让学生观察, 从化学断键、成键的角度理解乙醇被氧化成乙醛的原理。在课题知识点的最后可采用学生总结、练习总结、多媒体辅助总结、故事总结等形式, 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一) 教师在引课、实验设计时, 调动课堂气氛的方法

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力求挖掘本节课亮点, 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使评委感受到新意。笔者在引课、实验设计, 如何调动课堂气氛等方面就做过如下的设计:

1.精心设计引课。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颖生动的引课能一下吸引住学生, 把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气氛调动起来。本人在讲《乙醇的性质》这一课题中的引课方式是剪辑一段酒后驾车动画宣传片。那辆漂亮的赛车, 司机红着脸, 东拐西拐, 撞了一辆又一辆汽车后, 自己支离破碎, 让学生一下进入本节课———这都是酒惹的祸。当然引入新课的方式多种多样, 只要精心设计, 能吸引学生, 就能达到最佳效果。

2.有创意的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的宗旨是:现象明显, 安全有效, 具有探究意义。适当的还可加入师生互动的成分。比如在《乙醇的性质》中钠与乙醇反应生成的氢气太慢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 本人采用了初中化学制氢气的简易装置, 实验现象就很明显。也有老师在初三教材《燃烧与灭火》课堂中探究燃烧原理实验时使用U形管, 在其中放入白磷和红磷, 用铁丝隔开白磷红磷, 然后浸入热水中, 并让学生在U形管一端用洗耳球充入空气, 白磷的火焰随着洗耳球的挤捏忽明忽暗, 现象很明显, 同时邀请学生参与, 体验实验, 为本堂课的教学氛围做好了铺垫工作。

3.变难点为亮点。

使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往往可使难点变亮点。本人在教学“乙醇氧化成乙醛的原理”时就使用了动画:氧原子、氢原子分别断键, 然后重新形成新键。无论从视觉效果还是学生理解原理上都让人眼睛一亮, 当然也可采取其他教学手段。

4.有鼓励效果及肯定作用的语言和肢体语言, 对教学效果也有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一个点头动作, 对学生都是莫大的鼓舞, 一个“请”的手势, 都能让学生感觉到相互的尊重。

(二) 竞赛时, 教师要注意各方面的细节

1.竞赛时, 如果使用多媒体课件, 应在前一天到竞赛学校多媒体教室试用, 避免由于电脑配置不同 (有条件的可以自带笔记本电脑) , 导致动画效果受影响, 或是实物投影仪与多媒体切换不熟悉等不必要的问题, 而影响上课的心情, 授课的效果, 甚至于影响到竞赛的成绩。

2.实验用品在竞赛学校一定要反复试用几次, 确保药品、仪器符合实验要求, 检查完毕把仪器保管好。曾有教师竞赛时使用临时替换的烧杯, 结果因有杂质而影响到实验现象, 对整堂课的影响也就可想而知了。

3.对时间的把握也很重要。课前准备一块手表, 同时设计一道课后思考题, 时间多了就改为课内思考。当然大部分教师都已经是演练过多次的, 对时间的把握还是比较有数的。

4.如果有演示、分组实验, 最好有多个助手, 分好工。毕竟化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 瓶瓶罐罐比较多, 要在课间十分钟内准备好还是有困难的。

5.教师穿着得体, 仪态端庄大方, 上课语言简练, 注意各知识点的衔接, 课堂上的每句话都得备好, 设计好, 你的一言一行都是服务本节课的。

高中化学优质课 第9篇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良师, 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如沐春风, 轻松愉快, 高效优质; 庸师, 可以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无所适从, 举步维艰. 这里化学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教师的人格魅力包含渊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高超的授课技巧以及个人的修养. 可以想象, 在繁重的学业面前, 一位知识面宽泛、能够深入浅出讲解化学知识、谈吐得体的教师必然留给学生良好的印象, 个人的修养及对待学生的宽容大度更是给学生留下完美的背影. 无论课堂知识多么深、多么难, 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一定会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化解, 最终消化巩固为自己的东西. 这就为学生节约了课后消化巩固的时间. 学生对教师认可之后, 在化学课上就会大胆的“插嘴”表达自己的见解, 宽容与大度则更会使得学生学习化学如痴如醉.

这样, 教师的人格魅力就凸现出来,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 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会在化学课堂上得到体现. 师生的交流、沟通、合作, 循环往复, 就会带来化学课堂的高效优质, 学生的化学知识的获取和化学能力的提升就会良性循环. 反之, 师生关系紧张、对立, 甚至冲突, 师生见面就头疼, 更何来谈到高效优质.

二、培养能力, 放手学生去钻研

1. 培养思维能力

新课标强调,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初中化学教学中, 实验现象的描述、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的操作, 都有一定的严谨性. 探究化学现象、解决化学问题, 都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来操作, 绝不能想当然, 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密性.如描述物质性质, 按照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顺序进行; 化学计算时, 按照先书写化学方程式———代量计算顺序进行; 化学实验仪器的装配: 从上到下———由左到右; 合作探究学习: 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反复训练学生的有序思维, 决不允许学生漫不经心或者颠倒顺序的现象出现, 为以后化学实验操作保证安全打好基础.

2. 开展合作探究

新课程提倡,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是满堂灌, 教师独霸讲台, 学生鸦雀无声, 师生在想象中完成化学知识的传授和化学实验的操作.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实施, 城乡初中都有条件从事化学实验活动.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就有了必要性.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 化学知识与原理得到了巩固, 生生合作意识得到增强, 交流沟通创新能力得到培养[1]. 如, 讨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问题, 教师可以先分析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占比、消耗的情况与生产的途径, 进而提出, 你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变化有什么观点呢? 此时很多学生纷纷发言, 大胆预测: 有说二氧化碳的含量会增加; 有说二氧化碳的含量能保持不变; 有说, 根据环境而定, 风大风小含量不一样能将含量高的吹向含量低的地方; 有说晚上不存在光合作用. 众说纷纭, 学生展开讨论, 各执一词, 互相补充与反驳. 在这样的情况下, 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就凸现出来, 推动了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 积极地思考.

3. 分层次教学

新课标指出, 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 教学要面向一切学生, 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进行适当分层次教学, 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取成功的机会, 收获成功的喜悦. 不能只重视学习能力强的, 忽视学习能力弱的学生.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讲究化学问题的切入点, 力求低起点, 满足学习能力最弱的学生的需求, 对于学习能力中等的则涉及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学习能力超强的学生则以涉及开放题供他们深入研讨. 如设计这样的问题: 你知道有哪些灭火方式吗? 假如某个图书室着火了, 应该选择哪种方式进行灭火呢, 它的原理是什么呢? 请你根据灭火的需要, 在灭火器生产上能否进行合理化改进? 这三个问题就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的. 第一个问题适合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回答; 第二个问题适合中等层次的学生回答; 第三个问题就需要学习能力超强的学生回答. 这样的分层次就能照顾每个学生的发展, 不同层次的学生收获不同的成功, 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学会反思, 凝炼自己教学精华

教师写好反思, 就会将处理教材时的感悟、设计教学过程时的思考、课堂生成的灵感、组织合作学习时的智慧等记录下来, 不让自己耗费的大量心血白流, 其中独具匠心之处加以归纳和总结, 用作指导以后教学的经验. 在记录中, 既要分析学生的困惑和问题, 也要记录自己的疏漏和探索, 还要记录自己闪光之处. 久而久之, 就会获得自己在教学方面的升华. 这样, 就会把教学不单单看成是自己的分内事, 而是上升到育人的高度来进行审视. 学生通过教师的上述设计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教师自身也通过记录教学反思获得了付出的喜悦. 师生都如此, 化学课堂教学还愁达不到高效优质? 这就是教与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关于实验优质课和优质课的几点思考 第10篇

关键词:实验优质课;优质课;思考

2013年12月9日—11日,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舜耕中学举行了山东省生物实验优质课评选活动。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领略到了我省各地市出类拔萃的生物教师的教学风采,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都十分精彩而实用,他们极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科学合理的教材处理水平令我受益匪浅。大部分老师都能依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学生认知规律对教材及教材外的材料科学重组,充分展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探究模式。这次参赛的老师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期间看到了师生之间真诚的交流,看到了大家的认真的倾听,但是怎样的课堂才是优秀的实验课?实验课与优质课的差别在什么地方?通过这次活动,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区别:

一、教学的环节要完整

优质课更加强调过程的完整性,如情境导入,教学过程,课堂的总结,习题巩固检测,课堂中的实验为知识服务,实验时间大概占三分之一左右。而实验优质课知识为实验服务,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验设计,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6个步骤,学生的动手操作,时间占课堂的三分之二。而在这次比赛中,有的老师仍然是优质课的模式,实验的比重较少。

二、二者的关注点不同

优质课更加关注知识、概念的形成,学生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来,没有任何疑问走;而实验优质课是学生没有问题来,带着很多问题走,更加注重实验的创新、开放度,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生物课堂上的探究实验总是在鼓励倡导创新,创新也是生物探究性课堂的灵魂。要鼓励学生积极就生物学科特点、联系生活实际以及理论知识,大胆创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这次比赛中,有个老师的课题是《污水对生物的影响》,那么这个实验为什么选择鱼?学生提出污水对鱼的影响有多种观察指标可以选择、运动、呼吸、身体的变化等等,我们可以将这个知识延伸到课下。

三、对两种课的评价不同

实验优质课更加注重对实验的设计,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或许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假设甚至制订的计划有错误,但是科学就是一个试误的过程,主要是对于学生不同意见的引导,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到惊喜,学有所获。

四、课题的选择和整合

在这次比赛中,有的老师讲的内容是原封不动的课题,这不是实验课,而是优质课,实验课需要有课题的整合,从学生的材料、步骤、方法上要有不一样的地方,让学生有新的感觉。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便会味同嚼蜡,积极性大打折扣,实验优质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需要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使学生具有未来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如,泰山学院附属中学的王鲁美老师讲授的《探究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一课,为我们做好很好的示范,老师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观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之后,实验计划中,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根据自己的设计自选实验材料,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材料的准备,可以看出,王老师创新实验设计得非常充分。老师对课本实验的创新,深深影响了在座的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大胆思考和创新,升华达到探究的灵魂关键所在。

五、老师的不同表现

年轻老师成长的速度很大部分取决于其反思能力,而优质课的交流为老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反思交流的平台,特别是年轻老师,而有些教师一直太过关注自己的预设,课堂时间的把握,害怕说错话,而忽视了学生的反应。比如,有的学生提出了超出预设的范围,老师就感到很紧张,硬性地把学生拽到自己的预设上来。极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一直是调动课堂氛围毋庸置疑的关键点。德州市的徐春霞老师,在讲解《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一课中,由一首轻快的儿歌《水果蔬菜真是好》导入,随着师生跟随歌曲旋律自然进入课程内容,使整个课堂顿时轻松很多。有的老师的课堂,学生分组实验老师以亲切的教态耐心指导,始终保持微笑,在声调的起伏节奏转换中,不断引导学生就自己实验反思总结,注重学生思考。在实验后总结交流中,也让自己置身学生中间,贴近学生的语言,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针对学生的回答和总结,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合理的积极评价,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山大附中的马晓嵩老师,讲课《种子的萌发》课前的将各个阶段萌发的种子的情况让学生进行了观察,这种将种子的发育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再让学生一起探究种子各部分的发育情况,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这位老师太紧张了,以至于这么好的设计,没有能充分发挥它的效果。同样的教学设计,不同的老师上课的效果截然不同。

六、学科的价值所在

生物是学生进入初中接触的第一门自然学科,很多学生抱有很高的兴趣,但是有些老师为了上课省事,而省略了很多实验,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我们要做有情趣的生物老师,要让学生感到我们对生活是充满热情和信心的,我们没有理由剥夺孩子实验的机会,否则孩子有可能这辈子也看不到可爱的草履虫究竟是怎样运动的,原来酿酒是这么简单的事。

参考文献:

[1]蒋树宝.优质课评选点滴谈[J].青海教育,2008(Z3).

[2]尹凤霞.一次市实验优质课的课后反思[J].新课程:教研版,2009(09).

[3]廖晓.优质课的五条标准[J].四川教育,1985(Z1).

高中化学优质课 第11篇

音乐鉴赏, 是高中音乐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 它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和审美能力, 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过程中, 如何有效地开展和落实音乐鉴赏课,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准, 是高中音乐教师所必须关注的事情。新课改背景下, 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音乐鉴赏课程, 是高中音乐教师今后努力的重点。

二、采用比较式教学方法, 以增强对于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

新课改背景下, 提倡对于教学内容的灵活掌握, 而非简单的识记, 让学生能够从一个较为深入的层次, 全面了解和把握课堂教学内容。在这样的要求下, 音乐鉴赏课程, 必须对于不同的音乐作品, 进行表现手法、表现风格、题材的全面把握和比较, 从而形成对于音乐作品较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准[1]。比较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通过比较, 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于相同音乐主题或者是不同音乐风格的全面认知, 提高对于音乐作品深度和广度的理解和认知。通过比较, 学生能够形成一种较为积极的思维方式, 进而提高自己的音乐认知水准和审美能力。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中, 有着大量丰富的、题材多样的经典音乐作品, 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将这些音乐作品加以分类, 而后便于在比较教学中应用, 以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审美能力。

对于不同的音乐作品, 通过比较的教学方式, 能够拓宽学生的音乐认知领域, 进而从更高的层面赏识音乐的艺术价值。例如, 在进行《黄河大合唱》的鉴赏过程中, 可以原版的《黄河大合唱》与经过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进行比较, 从而发现二者的区别及艺术相通性。我国当前最为著名的青年钢琴演奏家郎朗曾经倾情演奏过这段著名的曲目, 因而,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试听一下郎朗版的钢琴演奏曲, 再与其他版本的作品作对比分析, 从而能够较好地体会出不同版本音乐作品的差别, 及同一个音乐作品, 通过不同的演奏乐器, 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韵味。在众多的音乐作品中, 存在着表达同一种情感而类型不同的作品, 对其进行分析和比较的过程, 将有助于学生对于不同时代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有所了解, 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技巧。例如, 在诸多的歌颂祖国的作品中, 有赞扬中国人民意气风发和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走进新时代》, 有捷克音乐之父斯美塔那所创作的《我的祖国》, 这两部优秀的音乐作品, 所表达的是同一个主题, 因而, 可以拿来对比,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品味音乐作品, 体会作品中所包含的各国人民对于自己国家的热爱之情, 从而将音乐的鉴赏提升到新的高度。

三、采用对话式教学方式, 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高效的音乐课堂, 往往是建立在有效的师生互动基础之上的。对话式教学方法, 就是一种能够有效增加师生互动机会的教学手法。具体而言, 对话式教学方式, 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设问或者其他方法, 达到师生间互动交流的目的。对话式教学方法, 能够较为有效地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促使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 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主持者, 而学生则发挥着课堂“主角”的作用, 让学生在开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中, 轻松掌握课堂基础理论知识, 能够较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相互之间分享对于音乐作品的感悟, 进而博采众长, 集思广益, 形成多维度的对于音乐作品的认知。在对话式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所要做的, 就是耐心倾听每一位学生的看法, 对于明显错误的、有违科学常理的看法, 要给予有说服力的纠正;而对于新颖的、有独特见解的看法, 则要给予肯定和嘉奖, 以保证学生持续的对于音乐的热情。例如, 在对于“多彩的民族风”这一课的鉴赏过程中,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让学生自由讨论我国民族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民族音乐与地方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地方特色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形成较为科学的完整的对于民族音乐的认知。

教师要让学生踊跃表达自己对于民族音乐的看法。有的学生喜欢蒙古族音乐, 因为它带给人的直观感受是热情、奔放, 很切合蒙古族人民在大草原上的洒脱、彪悍特点;并且, 蒙古族人民能歌善舞, 著名的蒙古族长调, 是一种十分接近自然的音乐。有的学生谈到了维吾尔族音乐, 觉得新疆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维吾尔族人民都十分热情好客, 因而, 他们的音乐作品都充满了欢快的曲调;当然, 维吾尔族人民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他们的舞蹈, 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外向、挺拔的感觉。总之, 不同的学生, 对于各民族音乐风格有着自己的认识, 也有自己的钟爱, 最后, 音乐教师可以综合使用互联网技术, 丰富和完善相应的课堂教学内容, 从而形成一堂较为多彩、蕴含了丰富知识的音乐鉴赏课。

四、通过体验式教学,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培养其音乐鉴赏能力

体验式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要求学生与教师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平等享受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 进而形成对于课堂学习的兴趣。体验式教学法, 让学生主动合作并进行学习, 从而巩固自己的学习效果, 在巩固既有知识与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 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采用问题体验式的课堂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疑问中, 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教师首先必须创设出较好的教学情境, 提出问题, 让学生在问题中, 形成一种较为强烈的求知欲, 进而进行学习过程的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聆听经典音乐, 然后, 试着用自己的方式, 对音乐作品进行新的解读和感悟。例如在《黄河大合唱》的赏析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适当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 基本形成对作品论调的看法, 初步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使学生对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有较为深入的认识, 在有了一定的感情基调之后, 将预先设定的问题拿出来, 让学生就这些有引导性的问题做出自己的解释, 也就是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可以提出诸如有两位作曲家, 分别创作了《保卫黄河》、《河边对口曲》, 仔细聆听这两部作品, 比较两位作曲家分别使用了哪些创作素材, 以及使用了怎样的音乐风格等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曲目, 自然会形成一定的聆听重点, 产生自己的观点。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思考的过程, 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达成关于作品的观点一致性的过程, 学生所获得的知识, 也就自然水到渠成, 印象深刻[2]。

当然, 也可以采用发现体验式的教学模式, 即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并找出问题的解决方式。这种方式, 能够让学生明确音乐学习的任务和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即本堂音乐课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 所要解决的问题等, 让学生之间展开交流, 将自己的思考结果与同学进行分享, 最后, 由教师在总结多方面意见的基础上, 得出能够囊括各个方面的、综合的看法和建议。例如, 在欣赏贝多芬的交响乐《欢乐颂》中, 可以先让学生了解贝多芬的生平经历, 在此基础上, 形成对于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的认知;而学生经过讨论, 普遍会形成一种共识, 就是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坚忍不拔的意志力, 进而, 就能够较好地体会到贝多芬在音乐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壮美、高亢、激昂的情感[3]。学习任务的明确, 有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形成对于音乐作品的深刻认知。

五、结语

总之, 高中音乐课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广大高中音乐教师必须树立起积极的态度, 对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反思, 不断总结经验与探索新的、适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 从而为学生带来优质、高效的音乐鉴赏课。

摘要:新课改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知识教授的过程中, 也要兼顾到学生的素质教育。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和落实, 许多以往的教学问题都暴露出来, 给新课改的贯彻和落实, 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因而解决这些问题, 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是高中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众多的教学方式中, 音乐鉴赏课是一种较为有效、常见的教学方法, 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素养,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 新课改也将音乐鉴赏课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 放在了音乐教学工作的首位。在新课改下打造优质高效的音乐鉴赏课, 应采用比较式教学方法, 以增强学生对于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采用对话式教学方式, 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通过体验式教学,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培养其音乐鉴赏能力。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高效,体验式教学

参考文献

[1]吴仁培.提高高中音乐鉴赏课有效性的教学探析[J].歌海, 2011, (2) .

[2]李伟.新课改背景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之我见[J].文教资料, 2010, (16) .

上一篇:桑普拉斯下一篇:欲望与禁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