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研究范文

2024-09-18

互动研究范文(精选12篇)

互动研究 第1篇

师生互动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师生间和学生间认知、情感等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情感互动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 情感的激发并在师生间、学生间流动, 从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 师生互动一定伴随着情感体验和情感传递, 师生互动的基础是情感的沟通和相融。只有情感的相融, 才能调动兴奋的情绪, 触发灵感和创造力, 推进言语与非言语等手段的师生交互活动, 提高教学效果。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背景

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 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 (也称为社交需求) 、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

爱是人的本能需求。和谐师生关系中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顺畅, 其中爱是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足够的感情, 给予足够的关注。爱使师生在互动中取得心灵的沟通, 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分担失败的烦恼。和谐的师生互动, 可以创造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内部环境, 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找到归属感, 学会互相尊重, 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升华。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具有自觉能动性, 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 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 通过合作和互动有效实现知识的建构。

3.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2011年发布的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中, 为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 对于“知识与技能”的逐步整合与达成, 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这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 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4. 大学阶段师生现状

与中学阶段相比, 大学学习压力减轻、节奏变缓, 很多学生不能合理支配和有效利用课余时间。部分学生就选择轻学习、重玩乐的方式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

大学教师具有双重身份, 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科研工作者, 一般不需要坐班。随着高校教改的进行, 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举得较大进步。但是, 部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 教学模式几年几十年没有太多改变。

大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师生交往过程中, 教师自然地处于一种领导地位、主导地位。教师必须主动尝试改变, 重视师生交互, 树立平等意识, 努力实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

二、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1. 重认知, 轻情感

现代课堂教学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标, 把情感目标作为辅助性目标, 重视程度不够。课堂互动一般是教师设计用来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 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出色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正如出自《学记》的一句中国古训, “亲其师, 才能信其言。”

因此, 情感是认知活动的直接诱因, 是认知活动的催化剂, 高校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互动, 将其作为师生互动的基础。

2. 多浅层次互动, 少深层次互动

目前课堂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 没有深层次的探究。虽说问题的设置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 但是不能引起思维的碰撞, 矛盾的激化, 也没有情绪的激动。这对学生深入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不利的。

3. 互动地位失衡

师生互动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里。老师是问题的提出者, 学生是问题的回答者, 老师是答案的评判者。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互动大多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服从”影响, 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实际上, 在师生交往活动中, 交往双方的活动应是交互性的, 平等的, 教师和学生要处于“双主体”地位。真正有效的互动应该达到互动主体间思维的碰撞, 情感的沟通和经验的提升。

4. 多形式, 少设计

目前, 课堂教学中许多问题的设置只是补充了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没有很好的设计理念。这种形式主义的互动, 既使学生丧失了互动的兴趣, 又使教师丧失了职业成就感。我们必须改变传统课堂上普遍存在的师生间那种无控制的、无意识、无目的的互动状态。在教师有意识的设计和操作下, 将其变成有序的、有目标的情感互动网络, 激发和促进学生学习。

三、基于情感互动的大学课堂师生互动策略

1. 建立现代教学观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 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 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统一的,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即现代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作为高校教师, 必须树立较强的现代教学观思想, 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与实现这种“教”与“学”统一。

2. 加强有利于互动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 运用系统方法, 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教师要设计要带有启发性的、较难层次的互动内容, 增加互动的深度。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 拓宽互动途径。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丰富互动内容。

3. 整合学习资源, 促进师生互动

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海量的电子信息资源。面对“大数据”, 却造成了一种似乎高效但缺少思考和探讨的学习状况。教师有责任将信息进行筛选, 并将适合的信息资源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必要指导, 让学生也参与到信息的搜集和筛选工作中。这样, 课堂上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源, 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交流互动, 增进认知互动和情感交互。

4. 注重语言手段, 充分利用非语言手段

语言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交互手段。教师语言表达要做到抑扬顿挫, 有教学节奏感。说话的语气要亲切平和, 与学生情感互动时注重鼓励、表扬、幽默等技巧的使用。

非语言手段主要包括:面部表情语言、手势语言、体态语言等。教师在讲台上说话时, 两眼应该平视或略向下平视, 目光自然、亲切。教师应该把全班学生都置于自己的视线范围中, 当然这个过程中也要有目光聚焦在某一个学生或某几个学生的时候, 让学生得到一种受人尊重的满足感。在课堂交互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手势和体态语言, 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积极的精神状态。

5.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

学生的智力和情感差异性较大, 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 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设计要体现出分层教育和分类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和放大学生的闪光点, 对于所谓的“后进生”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情感。教师要相信爱的力量和人格魅力的力量, 创造一个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学习的健康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一个温暖的集体中快乐成长。

对于教育教学规律的探寻是永无止境的。“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句好需要教师在实践积极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曾天德.大学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互动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02, (9) :40-42.

[2]刘洪深, 黎建新.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 :52-53.

[3]江城, 祁文.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的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9) :156-157, 160.

师生互动研究论文 第2篇

摘要:21世纪的人才除了应该具备传统的素质以外,还应该具备世界意识以及国际意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英语作为一种交际性工具,作用越发明显,在我国英语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所以英语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本质就是要求师生通过不断的互动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本文主要研究了初中英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水平。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

前言: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初中英语的教学也在不断创新和变化中,加强课堂上师生的互动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也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关键,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水平。

一、国内外对师生课堂互动的研究

国内外的很多学者对课堂的师生互动进行了很多的研究,这对认识和了解课堂的师生互动有着很大的帮助和启发。在西方的教育社会学中,有专门研究师生互动的行为。对于课堂师生互动的分类,根据互动的主体地位来划分,英国B.J.Ashley等学者依据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体系观点将师生的课堂互动分为知识中心式、教师中心式以及学生中心式这三种。利比特与怀特利用动力学中的一些原理将教师在课堂的互动行为分为权威式、放任式以及民主式。而英国学者哈格里夫斯则将课堂上师生互动分为“浪漫型”互动、“娱乐型”互动和“训狮型”互动这三种类型。从师生之间的行为方式研究,弗兰德斯则将师生的互动行为分为教师接纳学生感受、提问、发出命令、表扬、讲解、延伸学生想法以及批评、维持纪律和学生的回答问题、主动提问等[1]。

国内的学者结合我国实际的课堂互动情况和依据相关的理论,从心理学角度将师生之间的互动分为有意识互动和无意识互动。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则将师生之间的互动分为师生互动的内在动力、师生互动实现的工具以及师生互动的结果显示。

对于课堂师生关系的研究,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科范围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师生关系和师生互动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师生关系是随着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交流而产生的关系。根据师生在互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Siberman 将处于教学情景中的师生关系分为:依恋型、关怀型、冷漠型和拒绝型。而R.C.Pianta则将师生之间的关系分为亲密、依赖和冲突。有更多的学者认为要想使得教学有很好的效果,关键就在于学生是否感到学习有所进步、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快乐,这就需要建立一种和谐的、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良好师生关系。

对于影响课堂师生互动的因素则有很多,有的学者研究侧重于教师,发现教师的言语和交流方式对课堂互动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有的学者也对教师的风格进行了研究,发现喜欢经常鼓励学生的教师受到学生的喜欢,而经常采取惩罚手段的老师则导致了消极的师生关系。我国学者佐斌则把影响课堂师生互动的因素分为四类:观念因素、背景因素、特质因素和任务因素。这些因素都对课堂师生互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2]。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内涵和实质

互动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互动起初是指不同社会角色之间的相互联系或者是关系,后来被逐步引入到语言的教学当中,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微观的社会,教学的过程就是指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课堂的互动曾被定义为在语言课堂上发生的师生之间各种性质以及各种性质的交互作用以及影响。

互动不是简单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师生互动的本质在于交互。传统的师生问答只是一种单向的交流,并没有达到互动需要的效果,这种问答的形式只是一种简单的语言对流,教师在提问之前往往会预设答案,而对于学生的回答也仅仅是正确或是错误的评价,教师很少参与学生思维过程。创新的师生的互动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语言和思维产生共鸣以及不断交锋的过程。

师生互动具有的特点主要有:平等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互动的主体,而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共振性,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思考的过程,并且表现在行为或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反馈出来,而教师借助于学生所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从而推进教学的过程;交互性,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的影响和作用,并不是单一的单向交流;多样性,师生互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再拘泥于简单的提问形式,互动可以由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发起,通过问答、讨论或是开放式的形式进行互动;连续性,师生互动的过程是连续的,循环往复的,不在是独立简单的提问过程。

三、初中课堂师生互动对英语学习的作用以及影响因素

(一)初中英语课堂互动对英语学习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课堂师生的互动是一种语言交际的基本活动,是促进学生学习语言实践的良好机会,课堂师生的互动有助于英语课堂的教学,语言是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载体,是维系社会关系的一种工具。所以在教学中,要借助语言这种工具来进行英语的互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堂互动是一种双向交流,创造了双方可以进行意见交流的机会,促使双方进行协商和调整,提高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2.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英语课堂的互动不仅需要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也需要能够理解别人的思想和意思。理解和表达正是英语互动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师生的课堂英语互动借助于阅读教学和听力,师生互动可以有效的运用到学生的日常英语听说读写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3.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学互动是人与人交流的活动,能够促进情绪的感染和情感的交流,课堂互动始终伴随着教师和学生情感的沟通与交流,良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进课堂的互动,而良好氛围的课堂互动也能促进师生情感的培养和发展。

4.提高教学的效果,英语的学习离不开有效的课堂互动,有效的课堂互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会表露出对学生的期望,学生也会期待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积极、创新、民主的互动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英语的水平。

(二)影响英语课堂互动的因素

1.教师因素,教师对英语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种,包括特质因素、情感因素、教师的教学行为因素、知识水平因素和观念因素。特质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教龄、智力水平和性格等。情感因素则包括教师对所有学科的情感、对生活的情感、对学生以及对同事的情感等。知识因素包括教师的文化程度以及专业知识、教学水平、教学措施和手段等。观念因素包括教师的职业观、教育观以及评价观等。

2.学生因素,学生对课堂互动的影响主要有特质因素、观念因素、知识因素、情感因素和学习行为因素等,特质因素包括学生的性别、年龄、智力水平、性格以及兴趣爱好等。观念因素包括教师观和同学观。知识因素则包括课外知识、原有的学习基础等。情感因素包括对教师、对生活以及对同学的情感。

3.背景因素,背景因素是指课堂教学中所产生的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微观因素是指学校班级的学习氛围以及教室环境的布置、家庭氛围以及所处社区的环境等。宏观因素是指社会历史特点、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政治经济特点等。

4.教材因素,课堂师生互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传递教材的内容,将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趣味性以及难度直接影响着课堂互动的效果。自从新课改以来,教材不断发展和创新,不断贴近学生的学生,适合教学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要利用好教材,促进课堂的互动。

四、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分类

(一)根据互动主体的关系将师生互动分为:

1.师个互动,就是指教师的行为向学生个体的互动,目的和对象都比较明确的互动行为,主要表现在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教师要求与学生的反应、教师进行评价则学生给予反馈以及教师对学生的直接接触和个别的辅导等行为上。这种类型的互动明显的显示出了教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偏爱以及偏见,学生对教师的信息反馈和评价[1]。

2.师组互动,这种互动行为主要是指教师行为向学生小组的互动,在这种类型的互动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小组的具体情况进行讲解、个别辅导和评价。这种互动形式在我国初中课堂教学中占得比例很小。

3.师班互动,是指教师行为面向全班学生群体的互动行为。在这种互动行为中,学生可以反应教师的行为,属于集体的一种行为,而不是单独的个人行为。一般这种互动在课堂提问、课堂评价和课堂授课中常见。

(二)根据师生互动行为的属性,可以分为:

1.控制-服从型,这种类型是师生行为的主要属性。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行为的本质是控制,控制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础。一般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会采取民主合作的方式,但是归根究底主要是教师对课堂的控制,而学生对课堂的反应就是对教师控制行为的回应,称之为服从。服从就是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行为的`一种控制规定。

2.控制-反控制型,这种互动建立在学生服从的基础之上,学生以自身的服从行为和教师进行互动,这是课堂教学的常态,但是偶尔也会出现不服从的情况,这时候师生之间的互动就转化为控制与反控制,如果学生的反控制行为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师生之间的互动行为就会发展为相互的对抗行为。

3.相互协商型,这种互动行为主要发生在教师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后,学生为了到达学习的效果或是避免受到不必要的惩罚,师生之间的互动行为就会由相互对抗转化为相互协商。师生互动不同于其他的人际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受职业的特殊性和社会的规定性影响。

五、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一)互动对象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实际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之间比较频繁,而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之间则较少[2]。教师在安排互动的内容时,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选择稍微有难度的问题,并在评价的时候给予肯定的、个性化的评价。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评价的时候只是简单的给予正确或是错误的评价内容。一旦互动出现障碍的时候,教师就会立即转而提问其他的学生。这些做法看似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但是这种存在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师生之间互动的不平等性,是一种小范围、有条件的互动,这对学生情感的发展很不利。

(二)非语言互动行为的缺乏

课堂的互动主要体现在语言的互动上,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讲解、讨论、提问、回答等,而非言语互动行为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体现出的面部表情和眼神的交流,手势和身体姿态的语言等。在我国初中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倾向于言语的互动,而忽视了非言语互动的重要性。非言语互动也是一种有效的互动方式,是对言语互动方式的补充。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眼神或是身体姿态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师生的互动中,充分利用非言语的互动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结束语:在我国的初中英语课堂中存在师生互动的模式比较简单、互动存在的差异较大、并且非互动言语未得到有效的重视等问题,所以教师要在理解师生互动的本质和内涵后,不断反思教学中互动教学开展的实际效果,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评价以及大大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等,促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也大大提高师生互动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季薇薇,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有效策略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16期:35-39

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研究 第3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教学互动

[FL(K2]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核心活动,在高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中,我们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围绕这一培养目标,我们对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注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即将教师的教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结合起来,互相促进,这对课堂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教授活动中,教师是教授的主体,教师制定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即“教什么”、“怎么教”,在传统的课堂中,是以老师的教授为主,模式单一,师生互动较少或没有注重师生互动的成效;学生是教授的接受者,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是受动者,教师很少关注学生接受知识的数量和效率。然而,学生教授知识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堂的教学质量,我们需要改善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这样可以增加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要想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师生互动,首先需要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采取相应的对策,保证学生的出勤率和足够的学习指导时间,这是一切教学方法实施的前提条件。

(一)学生逃课现象严重

在普通高等院校几年的教学经验中,发现学生的到课率是随学年的增加而下降的。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到课率最高,新进大学,他们还没有从高中的那种学习模式中转变过来;到了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的时候,学生学习变得松散、学习压力小,逃课现象严重。若不能保证课堂的到课率,就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每堂课上课之前,可进行点名,对学生的到课率进行掌握,对于逃课的同学要逐一联系,与之进行交流,查明原因。逃课的学生除了有个别是因为忽然生病等原因外,大部分是因为学习懒散、在寝室睡觉、玩耍等,通过与学生谈话、交流,可以督促和激励他们的学习,学生是很尊敬老师的,与他们单独交流,他们会感觉到老师的关心,也会听从老师的意见。

(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课堂教学与课下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老师要讲完规定的内容之后,与学生交流或授课内容扩展方面的时间是受到限制的。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如网络教学平台、电子邮件、安排固定答疑时间等课下教学环节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补充。

很多学校都已经安装了“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为师生交流提供了便捷:可以事先与学生预订好时间,利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中的“网上讨论区”,与学生进行特定时间在线学习交流。每周可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在教师办公室进行面对面的答疑或学习交流,这种方法尤其适合于计算类习题的解答,需要边进行演算边讲解。

二、课堂互动环节设计

教材传授的是理论上的概念、方法、做事的原则,要想将之与实际联系起来,必须与将案例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亲身参与,在求解案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

(一)制定目标

在这个环节要解决目的、对象、人、时间、地点等几个问题。

1.目的: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即在教学中我们引进案例的意义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2.对象:为什么从此入手。鼓励学生自己选择题目去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找不到题目的学生,教师从实际生活中选择几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题目供学生参考。3.人:为什么由此人做。按照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特长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5人左右,选择1人当组长。以此培养学生相互协助和相互配合的能力。4.时间:为什么在这时做。确定案例完成所需要的总学时数,包含课堂学时数和课后学时数。5.地点:为什么在这里做。确定完成案例所需的环境条件。

(二)分析方法的确定

在这个环节主要是确定方法,即为什么这样做。每个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题目进行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列出提纲目录,对于每一步骤所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确定。教师要对这一过程进行把握,指出其中的错误或不足之处,让其改正。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思维的锻炼,训练他们从系统角度出发,全面完善地考虑问题。

(三)撰写报告

在这一过程中,应关注的是细节的把握,详细撰写每一步骤,小组成员需要分工协助,并注意步骤之间的关联、数据的共享等。教师是从宏观的角度掌握每一步骤的撰写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完备。

(四)项目评审

在选定的题目做完之后,需要对每组所撰写的报告进行评审,并进行排序。通过该过程,让学生对其他组优秀的内容有所借鉴,对本组不足之处有所明了。此过程需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必须要科学、客观、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并遵循一定的原则。2.确定评审组成员。从学生中选择出评审组成员,该成员不参加自己所在组的题目的评审。3.小组答辩。每个小组选择1人对本组所做的内容进行讲解,接受同学的提问并进行解答。评审组成员对每个小组进行打分,按照打分高低进行排序。4.评审结果分析。教师要对评审的结果进行分析,指出每组的优点和需要改善的方面,提出改进的建议,并对排名情况进行分析。

(五)成果应用

所做的题目来源于实际,那个学生所做的方案可以应用于实际,这样可以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还可以依据所做的题目去申请各类竞赛和创新项目,使学生有成就感,促进学生的学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需要(高层次需要,如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等)的满足(得到肯定性评价),会使评价对象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极大地激发个体的动机,调动個体奋发向上的积极性,促进评价对象自我发展[1]。

nlc202309011953

三、教学案例

以上海海洋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为教学对象,讲授的课程为《运筹学与系统工程》,在该课程中设置了课程作业,加强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课程作业环节如下。

1.目的:选定题目进行系统分析,培养学生具备整体优化的能力。2.分组: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每5名学生为1组,每组推选1人当组长;年级共65名学生,共分成13组。3.研究对象:鼓励学生从生活中自行选题,有三组学生自行选题,题目分别是:上海海洋大学图书馆体系优化、山寨手机的品牌化研究、学校废旧自行车的回收及处理研究;其他组的学生是从教师给出的题目中进行選择,题目为:工业工程专业国内应用现状分析、临港新城至上海旅游景点出行策略(有3组学生选择此题目)、水产品运输与保鲜问题研究(有3组学生选择此题目)、大学生创业问题解析、外来车辆进校收费评估、校车预订系统优化设计。4.分析方法的确定:指导学生查阅已有相关问题的研究方法,确定本组问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进行任务分工,并列出时间进度表。5.撰写报告:课上时间安排8个学时撰写报告,若课上时间不够,可延伸到课下时间做。6.确定评审方法:每组选出1名学生参加评审,该学生不参加本组的评分。选定“实用性、可行性、可借鉴性”三个指标进行衡量,评审组成员的平均分作为小组的得分。7.小组答辩:每组选出1名学生进行答辩,每组汇报时间5分钟,接受提问时间5分钟。8.评审结果分析:根据小组得分进行排序,排在前几位的小组,问题采用方法正确、报告撰写规范、回答问题有理有据;排在后几位的小组主要是由于研究问题的方法不清晰、内容简略、答辩环节回答问题理论依据不足。9.成果应用:依据小组得分,选择排名前3的小组申报上海海洋大学创新项目,题目分别是:上海海洋大学图书馆体系优化、学校废旧自行车的回收及处理研究、临港新城至上海旅游景点出行策略。

四、效果分析

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环节,使学生从单纯的记忆相关理论的学习方法转变到了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法,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互动环节成果的应用更加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张宁,戴欢.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考.教育与职业,2010,5(15);88-89.

[2]高巍.Flanders课堂教学师生言语行为互动分析系统的实证研究.教育科学,2009,4(25):36-42.

[3]韩培花,朱国新,谢佳伟.大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双重实践及其互动.吉林大学学报,2011,2(32):163-165.

[5]乌兰.课堂教学交往中的教师角色.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5(32):31-33.

互动研究 第4篇

一、创设情境, 营造课堂气氛

在课堂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出一种平等民主、轻松、愉快且和谐的课堂气氛, 努力使学生在心理、价值平等的氛围下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需要通过自身丰富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及细心, 采用情绪调节等方法来调节动学生互动学习的兴趣。努力营造出一种和谐、友好的课堂氛围。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给他们发挥个人才智、个性情感的空间, 营造出多层次、全方位的互动平台。营造友爱的环境, 教师通过肢体动作、语言、表情等传递给学生亲切、温馨的环境, 进而主动参与课堂互动中。同时,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教师通过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有助于教师创设更有趣、更合理的课堂互动活动。

教师通过创设合理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设置与课程相似的情境创建课堂情境, 吸引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教师在上课之前可通过确定主题, 要求学生自由发挥, 如组织情景剧、辩论赛、朗诵比赛等方式, 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 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可借助学生的好奇心理, 设置合理的悬念、疑问等, 让他们在好奇心的驱动下, 对课堂知识更加感兴趣, 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例如在讲“The Monster”时, 可让学生根据课程内容, 编排情景剧等。

二、教师引导, 激发课堂活力

英语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 其综合性较强,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需要起到引导性的作用。语言类的学习需要在教师的启迪与指导下进行, 教师在此过程中除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之外, 需要引导学生, 引导是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初中英语属于初级英语, 其引导方式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适当、合理地安排活动内容, 组织开展课堂活动, 保证课程的正常进行, 完成课程目标。其次, 注重课堂节奏的安排, 保证学生能紧跟课堂节奏, 不会出现因为课堂节奏太快致使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此过程中, 教师需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教育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使用相互交流的方式, 使学生在与教师、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增加学习的兴趣, 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助于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中来。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对于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英语教育过程中可适当的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图片、音乐、视频等。例如, 在适当的时间给学生们播放《The Lion King》《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Beauty and the Beast》等迪斯尼的经典动画, 也可以播放《Let It Go》等学生比较喜爱的动画歌曲等。把学生从枯燥的语言学习中解救出来,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英语, 让他们真正爱上英语这门语言。

三、倡导合作, 减轻焦躁心理

中学生是性格发展的关键时期, 恐惧、焦躁等情绪会给学生带来痛苦、消极的感受, 焦躁的情绪可能导致学生自我否定、自责、逃避等消极感受, 而相反的, 愉悦、轻松的环境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降低学生的焦躁情绪, 传递积极健康的积极情绪。教师要注重学生心理的教育, 通过营造合作学习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理解, 进而降低学生的焦躁情绪。和谐的同学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找到存在感、归属感, 自尊心、自信心得到充分的满足, 才能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在教学期间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通过优势互补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通过将任务分组, 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 使学生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也能培养学生担当的意识,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学习, 使学生能接收更多的知识。同时, 在交流的过程中, 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全面互动, 注重听、说、读、写

英语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 能顺畅的利用是教学是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加强学生对英语运用能力的锻炼, 通过强化学生的词汇量、句子的积累量来加强学生的知识储备, 同时注重加强学生的课外知识, 通过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籍、收看经典视频资料并讲述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 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对于写得较好的学生给予肯定, 写得相对不好的给予鼓励。通过讲解优秀作文, 让学生体会写作的乐趣。

翻转课堂教学课堂互动研究 第5篇

翻转课堂是什么?是一种手段,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是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环境。老师是学生身边的“教练”,不是在讲台上的“圣人”。是混合了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学习。是学生课堂缺席,但不被甩在后面。是课堂的内容得到永久存档,可用于复习或补课。是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学习的课堂。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教育。

如何开始翻转课堂

根据多年的经验我们总结了下面的步骤:

1、创建教学视频:首先,应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以及视频最终需要表现的内容;其次,是收集和创建视频,应考虑不同教师和班级的差异;第三,在制作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想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2、组织课堂活动:内容在课外传递给学生后,那么课堂内更需要高质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其所学内容。包括:学生创建内容独立解决问题,探究式活动基于项目的学习。

翻转课堂是如何改变学习

1、“翻转”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

翻转课堂后,利用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动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

2、“翻转”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

翻转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全面提升了课堂的互动,具体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

由于教师的角色已经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习的教练,这让我们有时 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到学习小组,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个别指导。当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我们会注意到部分学生为相同的问题所困扰,我们就组 织这部分学生成立辅导小组,往往会为这类有相同疑问的学生举行小型讲座。小型讲座的美妙之处是当学生遇到难题准备请教时,我们能及时的给予指导。当教师更多的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时,我们也有机会观察到学生之间的互动。我们在教室内巡视过程中注意到学生发展起了他们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学生们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是依靠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它确实是神奇的观察,使我们对学生们的合作学习探讨充满了敬畏。

当我们尊重学生们的这种方式,他们通常会作出回应。他们开始认识到,我们在这里,是在引导他们的学习,而不是发布指令的教师。我们的目标是他们成为最好的学习者,并真正理解我们课程的内容。当我们在学生身边和他们一起掌握概念,他们会以他们最好行动来回应。

可能有些同行会问,我们如何形成我们的学习文化。我们认为关键是让学生确定学习作为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争取完成任务。因此我们着力于把课程变成有意义的活动而不是完成繁忙的工作。

3、“翻转”让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更深入

翻转课堂改变了我们与家长交流的内容。大家都记得,多年以来,在家长会上,父母问得最多的是自己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比如:安静的听讲,行为恭敬,举手回答问题,不打扰其它同学。这些看起来是学习好的特征,我们回答起来却很纠结。因为在我们翻转课堂后,在课堂上这些问题也不再是重要的问题。现在真正的问题是:孩子们是否在学习?如果他们不学习,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学习呢?这个更深刻的问题会带领教师与家长商量:如何把学生带到一个环境,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学习者。

学生为什么不学习有无数的理由:他们没有相关的基础知识吗?他们个人问题干扰他们的学习吗?或者,他们更关注“在学校玩”,而不是学习吗?当我们(家长和教师)可以诊断孩子为什么不学习时,我们就能创建一个强大的时刻来实施必要的干预措施。

翻转课堂背后的学习理论 乔纳森·贝格曼和亚伦·萨姆斯在他们的网站上声明,翻转课堂模式并非源自新的教育和学习理论,其仍然采用的是为广大教师所熟悉的掌握学习法。掌握学习法是本杰明·布卢姆创立。在传统群体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师相信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分布是正态,并针对中间水平进行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下,能学会课程的学生比率相当低。布卢姆认为这个假设缺乏代表性。他声称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条件、足够的学习时间,学生的成绩将不是正态分布,绝大多数学生会掌握学习任务,获得良好成绩。他认为采用掌握学习法,能有90%以上的学生能学会课程内容。芝加哥大学进行的实验(据个别教学、掌握学习、传统的群体教学条件下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结果也印证了这一推论:大约90%的个别教学组,70%的掌握学习组的学生达到了终结性成绩水平,而群体教学只有20%达到。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组数据来看看现在美国高中的情况:全美国每天有7200学生中途退学,一年下来就有高达1300000左右的学生辍学;每年只有69%的高中学生能完成学业,而余下31%的则不能毕业——数据来自美国自适应学习网络平台公司Knewton的“翻转课堂信息数据图表”。从中可以看到目前的效果似乎并不理想,原因何在呢?

让我们回顾一下掌握学习法,以便更清楚弄清各种原委。掌握学习,就是学生按他们自己的节奏学习课程;当他们完成一个单元,他们必须证明他们已学到了内容;采取的方式是通过“退出评估”——包括实验室和书面测试。如果学生在这些退出评估中得分低于85%,他们必须回去,重新学习他们错过了的概念,并再次参加考试。学生的成绩不再是由预想的比例决定,而是他们已经掌握了多少内容。

看似完美的模式,在实际运作中却不尽人意。原因在于群体教学模式还顽固的存在着,所以学生不可能按自己的时间和节奏进行学习,必须跟上班级群体教学进度。

鉴于此,现行的教学策略采取群体教学与掌握学习结合方式——群体学习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的频繁的反馈和个别化的矫正性帮助;反馈通常采取形成性检测的方式揭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个别化辅导协助学生矫正错误,达成学习目标。不过这种策略在课堂教学实际运用中已是面目全非:注重群体教学和目标检测,缺少了个别化辅导矫正,导致学习效果大幅倒退。

而现在,如果你关注翻转课堂,你会看到一些令人兴奋现象,你会发现真正的掌握学习在21世纪的学习中实现。而罕学院甚至利用科技实现翻转课堂的一对一学习。

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

聚奎中学的做法:

在明确方向后,翻转课堂实验就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了。我们首先搭建了视频和学习管理平台,为每位学生发放了平板电脑作为学习终端。其次在高2014级中随机选取了两个实验班级,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8学科中主要“翻转”了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和四个注重

四个转变:从“注知识的传授”向“关注学生的发展”转变;从怎样“教教材”向怎样“用教材”转变;从注重“教”向注重“学”转变;从“传统教学”向“新理念教学”转变。四个注重:注重了学习过程,注重了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培养,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了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2、少讲多学,合作共赢

翻转课堂与聚奎中学原有的“541”高效课堂模式结合,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我们认为,学生的学比教的教更重要、更关键。传统课堂40分钟的讲解浓缩为15分 钟,教师少讲、精讲,节约群体授课平均化教学的时间,学生就有了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我们所理解的“合作”包括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师合作,“共赢”包 括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长。学生课前已经完成了对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先独立做作业,对于难题则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来完成,组内不能解决的通过全 班来解决,全班学生都不能解决的由教师来解决。在学生独立或互助学习时,教师巡视课堂,给学生以必要的个别指导。翻转课堂让所有学生都有事可做,让所有学 生都“动”起来、“忙”起来,增加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

3、课余学习与课堂练习

传统的课堂是“课堂学习+课后练习”,而翻转课堂则是“课余学习+课堂练习”。实验教师提前一周录制好教学视频并上传至学校服务器,学生在自习课或课外使用平板电脑从服务器上下载并观看教学视频,回到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面对面交流、讨论和完成练习。

4、减少教师的重复讲解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只能抓中间层级的学生,很难照顾到优等生和后进生。所以,在传统的课堂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优等生 “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优等生觉得教师重复啰嗦地讲“简单”的知识,后进生觉得教师讲得实在太快以致来不及理解和做笔记。科技能解决班级教学弊 端,帮助学校达成一对一的教学,从而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时,看不懂的反复看,并且可以随时暂停教师的“讲课”,有更充裕的时间做笔记 和理解,减少教师的重复讲解。学生如因特殊原因请假缺课,也不必担心落下课业。由于教学内容得到永久存档,期末复习时,学生如要补漏,只需点击,教师的教 学内容即可重现。

5、让优等生可以加速学习

翻转课堂实验的理论设计是教师提前一学期录制好教学视频,而第一阶段我们只能做到提前一周。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学科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让学生得到个 性化教育服务。在优势学科中,学生可以加快学习进度,做该科的“先遣部队”,而不必像传统课堂一样跟随大部队,从而更好地发展这一优势学科。

6、即时掌握学生的学业情况

农村小学数学师生互动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师生互动;共同发展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地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一、小学数学师生互动的意义

数学学科具有自己的独有特点,包括严密性、抽象性等方面,而这种独特性也要求数学教学注重师生互动,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优化教师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而且,小学数学师生互动对学生发展也有着很大意义,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提升情感和价值观。最后,小学数学师生互动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会起到促进作用,因为通过师生互动能够让教师考虑更加广泛的疑难问题,引发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弥补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二、农村小学数学师生互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村小学数学在开展师生互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提高学生参与数学的积极性,弥补了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在硬件设施方面的不足,学生的数学成绩也相对有所提升。但是与预期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详细来说主要包括:(1)教师互动意识模糊,通过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访谈可以发现,很多教师对课堂师生互动理解还存在模糊现象,局限于师生的一问一答,而这种互动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有限,学生依然处于被控制者的角色,没有进行科学的师生互动,也没有建立互相尊重的关系,通过师生互动构建知识只是一种理想。(2)师生言语互动存在表象性互动,不少教师还存在师道尊严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不尊重小学生的人格,甚至直接否定学生的观点,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挫,不利于教学的正常进行;而通过大量调查可以发现,轻松、和谐的氛围能够消除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所以更需要师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关系,进行真实的互动。(3)教师利用非言语行为引导学生互动明显不足,非语言就是教师的肢体语言和辅助语言,包括说话的音调、音量、手势、眼神等,由于小学生的智力水平有限,在音质、韵律等方面理解不足,而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并没有过多地关注非语言方面的引导,经常无法控制自己的非语言行为,将自己的个人感情随意流露在脸上,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造成师生之间不和谐因素的产生。

三、提高农村小学数学师生互动有效性的对策分析

1.从学校的角度分析

农村学校应该鼓励数学教师使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目前,很多地区的学校都进行花样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在很多农村小学,由于校领导或者家长的观念守旧,很多年以来,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仅局限于课堂上的讲授和偶尔的课下交谈。这样的互动模式使教师和学生之间难以进行良好的沟通,不仅不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甚至可能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误会。因此,这种互动模式亟须改进。所以,学校方面应该对本校的教师情况、学生情况和教学资源进行全面了解,然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教师使用自己擅长,并且学生也接受的互动方法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有效性,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从教师角度来分析

教师是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互动理念,应该将自己的教诲直接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建立以人为本的新兴教育理念,从而创造自由平等的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灵感,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实现自由发展。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提升他们的教育信念,让教师在新课改形式下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成为学生小学教育的引路人。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非语言行为的辅助,要以实现教学目的为出发点,选择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非言语行为,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从学生角度来分析

学生在师生互动中不能够成为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应该鼓励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互动,将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向教师反映。学校和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掌握数学知识的意愿,变为“我要学”的状态。

总之,师生互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构建,而且也有利于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互动研究 第7篇

关键词:互动教学,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 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应试教育学生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才。那么,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哪些问题呢?

1、互动形式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一般都是“注入式教育”, 课程由始至终都由老师一个人做主角进行授课, 偶尔也加入些互动环节, 但只是一答一问式的形式出现, 师生间的互动效果并不好, 老师得不到学生的教学回应, 不清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和教师的情绪都会受到影响, 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学生学习积极性差

在课堂中, 由于老师在课堂上的授课形式单一, 经常会出现老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听讲不集中的情况, 学生的思维不主动, 这样使得教学中出现的知识点难以及时理解, 造成了教学质量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与课堂的学习气氛分不开, 所以, 老师在授课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的互动式教学, 是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教学。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要将教学活动在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下进行。营造出宽松、和谐、友爱、平等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畅所欲言,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从“被动学”转化为“主动学”。

三、互动式教学的特点

1、民主性。

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感到轻松、融洽、愉快、坦然, 没有任何的压抑和强制, 有利于学生的创新与知识的掌握。

2、主体性。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 作为课堂中的主体。在教学中,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一些有效的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3、探索性。

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性, 帮助学生发现规律, 掌握知识, 激发创造欲。

4、合作性。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 加入小组讨论, 让学生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与人合作、互相帮助, 共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5、实践性。

实践性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互动式教学的实现的条件

1、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观念

互动式教学实现的关键, 在于师生之间在人格上平等、相互理解、尊重, 给予学生独立的人格空间及创造空间。这样, 才能使学生从传统“注入式教学”模式, 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 逐渐转换为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来。

2、精心备课, 量身订做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 要做到互动式教学, 必须要了解所教班级的相关信息。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性格特点, 以及学生对本门学科的想法及展望。要想和学生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可以在第一节上课时, 进行不记名的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对本学科的想法以及想学到什么知识?教师的授课方式等等。以征求学生意见的方法, 来打开学习与教师中间的隔板。

3、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定期进行信息反馈

在课堂上, 教师首先定位自己的身份, 师生之间以朋友的关系来相处。在教学过程中, 要多对学生进行鼓励, 特别是刚刚开展互动模式教学时, 学生的参与兴趣不强, 要多对学生进行鼓励, 激励学生的参与兴趣。

五、互动式教学模式在《互动媒体设计》中的实践

下面通过《互动媒体设计》这门课程, 来讲述一下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实践。

《互动媒体设计》课程主要是讲述Flash这款软件的应用及实践。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 把教学内容准备好,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下面列举一节课的内容, 分析互动式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1、以学生为主, 讲授一部分简单的知识点

将学生分组, 每组为5人。在每次课前, 将下节课讲授的知识点告知学生, 让其中一组学生在下次课程中讲授其中一小部分的知识点。一组五个人, 分工不同: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和制作讲课实例。 (课前安排)

2、上课后, 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和相关的问题告知学生, 给5分钟准备时间。

然后鼓励学生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开始讨论, 畅所欲言。 (15分钟)

3、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 进行点评, 提炼本节课程的知识点和重点。

4、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讲授本节课程的知识点, 并在讲授

过程中加入教师指导, 让学生起到带头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0分钟)

5、学生讲授完本次课程的知识点后, 再将之前提出的问题提出来, 让学生再次讨论。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完本次课的知识点, 所以对之前所提出的问题又有了新的想法和体会。所以这次讨论, 是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本次课知识点掌握。) (10分钟)

6、针对学生的讨论, 做出总结性的点评。 (10分钟)

7、结束本次授课的理论部分的讲授部分。

(整个课程的授课时间:需要45分钟)

六、总结

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它的建立是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与探索的, 在高校的教学中, 互动教学模式的开展是必然的趋势, 这种教学模式如果能够推广, 必然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能够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合社会需求的多功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美]JacquelineGrennonBrooks, MartinG.Brooks著, 范玮译:《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年,

[2]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

家园互动的途径研究 第8篇

关键词:家园,互动,途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加强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看来, 家园互动是由幼儿园 (教师) 、家庭 (家长) 、幼儿组成的互动, 它是以幼儿为核心, 家庭和幼儿园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目前幼儿园开展家园互动的现状

当前虽然我们学前教育领域都在提倡家园互动的重要性, 但是许多幼儿园的家园互动工作开展还存在形式化现象, 较少能够真正做到家园有效的互动, 具体表现为:一些幼儿园的家园互动形式还大多局限于家长会、家访、开放活动等, 开展家长工作仍以幼儿园为中心, 家长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 教师只是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工作, 较少考虑家长的真正需要和想法;在指导家庭教育过程中, 教师仅仅把报纸杂志上的有关文章摘抄一些到“家长园地”里, 或者教师把家长当做听众, 以单向的讲授为主, 使得指导内容缺乏针对性, 结果很难被家长认可, 影响了家长参与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的幼儿园将家园互动仅看作一项例行公事, 只停留在一学期一次的幼儿园开放日, 有表面化、形式化迹象。

另外, 很多家长观念还很陈旧, 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事, 只需把孩子“放心”地托付给幼儿园就行。这就导致了教师在开展家园互动工作时出现家长不配合的现象, 影响了家园互动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家园互动的重要性

家园互动是幼儿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幼儿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是家庭和幼儿园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最终的目的是加强互相间的了解, 在教育幼儿方面达到配合默契、要求一致, 使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看做是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 双方积极主动的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 家园互动的重要性体现在:

1. 家园互动是幼儿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幼儿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 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人们生活的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但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是自然环境而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差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俗语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它形象地说明了社会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有巨大影响。孩子可塑性相当强, 极易接受周围的环境影响, 在影响孩子成长发展的环境中以幼儿园、家庭最大最直接。因此, 幼儿教育就必须从幼儿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所经历的活动、承担的角色即建立的人际关系出发, 协调相关的社会群体即幼儿园、家庭等的力量, 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2. 家园互动能够实现幼儿园与家庭的优势互补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有各自的优势, 且都是对方所不能替代的。幼儿园教育的优势在于幼儿园是专门的教育机构, 幼儿教师是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专职教育工作者, 懂得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 他们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教育活动。而家庭与孩子之间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在孩子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家园合作中, 幼儿园应该处于主导地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讨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时所说的:“学校应当领导家庭。”

三、家园互动的有效途径

家园互动是一项十分重要且十分棘手的工作, 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家园互动工作中, 多创设一些家园互动的有效途径, 使得家园互动不再是一个口号, 而是真正落实到位的工作, 使得我们的家园互动取得有效的成果。

1. 让“主题家长会”搭建家园共育的桥梁

家长会是幼儿园家长工作中最基本的工作方式, 也是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我们认为, 开家长会的目的是让家长对你有信心, 有必要积极配合你的教育工作, 让家长会搭建起家园共育的桥梁。因此有效、可行是我园开家长会的宗旨。长期以来, 我园开家长会都有一个主题, 并且有针对性、实效性, 让家长觉得有内容, 有必要参加家长会。如:新生家长会, 向家长宣传各项方针、政策、纲要精神, 把幼儿园的规章制度、作息安排……向家长讲清楚, 知道为什么9:00以后要关门不让进?来到幼儿园就成为社会的人, 必须遵守规章制度, 培养规则意识。让家长知道幼儿园教学不是教一首儿歌、讲一个故事、唱一首歌、做一个游戏那么简单, 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各种各样的行为习惯,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品格……以后如果叫小朋友收集东西, 除了教育教学上的需要外, 更重要的是培养爱集体, 有集体观念, 希望家长明白良好的行为习惯应从小培养, 以及对以后的成长有什么好处, 共同培养幼儿。

2. 让“网络通讯”架起家园沟通的平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电脑已成为每个家庭的必需品、常用品, 由于电脑的普及和家长素质的普遍提高, 家长们常常利用短信、QQ留言、视频等方式与老师交流, 随着交流次数的增多, 老师们发现家长的智慧、才能是无穷尽的, 而且在网络上和家长交流比较方便自然, 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经过商议后, 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与实践, 我们开通了班级博客网, 让博客架起了家园沟通的平台, 班级博客的网页设计、名称由老师们自行商定, 博客的内容基本上是每周一更新, 与教学内容同步, 反映孩子在幼儿园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 家长可以通过网络与老师交流沟通, 特别是那些平时工作忙、无法与老师当面交流的家长, 可以利用班级博客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 有很多家长通过博客给老师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更有许多育儿知识经验在论谈上交流, 也有不少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网络的相互交流得到了圆满解决, 博客网让家长和老师的关系更加密切, 家园联系密切程度明显提高。

3. 让“亲子活动”拉近家园距离

亲子活动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幼儿园组织的活动, 是家园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更是家长们喜爱的一种活动。如, 家长开放活动、节日参与家园同乐活动、大班毕业典礼活动、亲子运动会、郊外亲子游等等, 我园也充分利用亲子活动这一纽带传递家园之间的友谊, 除了园内组织的大型集体活动之外, 大多时候是以班级为单位, 以教育教学的需要而展开的, 老师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主题系列活动开展的具体需求, 决定是否开展亲子活动, 因为每个主题或系列活动的开展过程都离不开家长的参与、配合和帮助, 收集资料素材、提供废旧物品、制作道具学具等都离不开家长的帮助, 好多家长关注着活动的进展。因此, 在主题教育活动接近尾声时的亲子展示活动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家长可以和老师、孩子一起动手操作, 分享活动成果, 体验成功的快乐喜悦。每次亲子活动, 都是家园情感的互动, 家长、老师和孩子都能深深体验到和谐与温暖, 收获一份浓浓的爱。

4. 让“家长资源”丰富教育教学活动

家长资源来自各个层面, 是多方位、无穷尽的, 大大超出了老师的想象和能力范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需要家长配合支持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我园能充分挖掘利用家长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每次主题活动开展前, 通过家长直通车、家园联系栏、周末通知、博客网等方式向家长介绍主题活动的目标、一些主要活动、需要家长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活动开展过程还可能得到怎样的支持……让家长关注即将开展的活动, 我们还注意发挥家长的特长为我们服务, 如《交通工具》主题, 让当警察的家长为孩子讲解交通规则, 提供交规标志图、交通安全宣传图片, 现场指导孩子做交通安全游戏;让对电脑有研究的家长为幼儿园制作课件, 提供软件支持;向医务工作者家长咨询幼儿保健方面的知识, 为教学及日常保健所用;大型活动请家长帮忙, 需要制作教学具请家长收集废旧物品, 野外郊游也请家长为我们保驾护航……

5. 让“个别交流”成为同步教育的摇篮

个别交流在幼儿园家长工作中是不可忽视的, 应该说深入细致的个别化家长工作, 是了解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途径。个别交流能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发展水平、家庭状况、家长的教育观点等进行全面的了解与针对性的工作, 这种方式便于密切联系幼儿家长, 更有效地实现家园同步教育。在与家长接触中, 发现有不少的家长在育儿观、儿童观方面存在误区, 直接影响家教质量和家园合作教育, 如不少家长认为, 向孩子灌输大量的知识便是智力开发, 让孩子学会一技之长就能成才;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 把孩子送到幼儿园, 教育就是老师的事了, 家长只要管好孩子的生活就行了;有的家长不让孩子玩游戏, 认为玩游戏学不到知识;有的家长对孩子非常溺爱, 不重视孩子的性格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还有生长在不和谐家庭氛围中的孩子, 离异家庭中的孩子等等。针对这些, 个别交流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们常常利用与家长一对一交流的机会, 帮助家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越来越提倡教育的一体化、教育的终身化, 幼儿园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 需要将家庭纳入幼儿教育的整体中去, 形成幼儿园、家庭一体的教育。教师必须将家园互动视为自己的重要工作之一, 使之制度化, 家园互动、合作共同完成对幼儿的教育。只有这样, 才能使幼儿得到更全面的教育, 幼儿园、家庭的教育资源才能发挥最大功能。

参考文献

[1]陆娴敏.家园合作的实践与感悟.浙江幼儿教育报刊, 2009 (5) .

[2]胡丹芝.教师与家长沟通的策略.2009, 3 (54) .

[3]蒋静.家园沟通的三点措施.江苏早期教育:教师版, 2009 (9) .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 .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4) .

互动研究 第9篇

电视这个以电子为载体的媒体从其诞生那一刻起,就与突飞猛进的现代传播技术和手段比翼齐飞。电视通过声像技术不仅可以再现社会现实,传递社会信息,同时还以此来引导观众、形成某种社会舆论,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电视的互动,最根本的一点是要和观众之间形成有效的呼应和联动。尤其是遇到突发事件,以电视媒体为主的现代媒体对事件的报道、传播深深地影响着公众对事件和相关问题的理解与判断。

在此次关于汶川大地震后“抗震救灾”的报道中,电视媒体第一时间记录了灾区的受灾情况以及救灾进程,还积极配合现场救灾,在与现场救灾的互动中,实现电视的救灾功能。

一、汶川地震中的现场救灾与“电视救灾”

1.1现场救灾

所谓现场救灾,即是指武警官兵、消防战士、医生护士、志愿者等在灾区现场所做的抢救废墟里的群众,挽救受伤人员的生命,安顿灾民的饮食起居,对灾民进行心理安抚等一系列灾后救援工作。对于电视传播而言,现场救灾为电视传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2建构于互动基础上的“电视救灾”

所谓“电视救灾”,即是指通过电视媒体关于“抗震救灾”的新闻直播、灾区需求信息发布、专题报道策划、赈灾晚会等一系列形式,激发广大人民的骨肉亲情和民族意志,使全民团结一致,为抗震救灾积极行动,达到对现场救灾的支援,在电视与“现场救灾”的互动中实现“电视救灾”的价值。

“电视救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这场“抗震救灾”的战斗中,“电视救灾”主要有以下体现:

1.2.1信息公开,凝聚人心,增强信心

信息的公开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不隐瞒灾情,实事求是的报道。汶川地震发生后,各大电视台的记者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就行动起来,深入都江堰、彭州、北川等重灾区,与武警官兵一同跋山涉水探索进入震中映秀、汶川的道路,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采访发回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新闻报道。对于地震伤亡人数,电视滚动播出,实时更新。对地震引发的灾难性后果,决不隐瞒,民众的知情权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事实证明,震情并没有因直播而变得更加严重,却能因信息的公开透明击破谣言,安抚民心,凝聚人心,共同努力,抗震救灾。

第二,即时公开国家决策,政府工作。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而温家宝总理得知四川强震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跟随温家宝总理乘上专机的中央电视台记者,在下飞机后的第一时间卫星连线播出温家宝总理在专机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将中国领导人抗震救灾的决心展现在世人面前。

第三,公开救灾物资和善款募集的发放信息。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使人民知道所捐钱物的使用情况。这一方面使人民能够更加积极的捐赠钱物,同时也看到了全国人民凝聚起来的力量,增强了全民抗震救灾的信心。据民政部报告,截至6月26日12时,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538.95亿元,实际到账款物534.01亿元,已向灾区拨付捐赠款物191.46亿元……这一个个巨大的数字,彰显了万众一心的力量必能带来抗震救灾的胜利。

1.2.2传递科学知识,安抚民众恐慌。

电视通过介绍地震知识,传递正确的心理援助和防疫方法,让人民正确认识地震,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的心理救援和灾后防疫。例如CCTV—10《走进科学》播出的地震知识介绍,四川电视台播出的“专家讲解遇到地震如何自救和互救”、“地震之后防疫知识详细讲解”等。这一系列的科学报道,都切实关系到人民的利益,能够指导灾民科学的对待遭遇地震后的心理问题以及大灾后的大疫防治措施,科学的指导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

1.2.3倡议和正确引导民众为救灾献爱心

电视媒体对抗震救灾及时、公开的报道使全国人民自觉的团结起来,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就采取了各种行动支援抗震救灾。民众的热忱增加了大家抗震救灾的信心,但无序的热心肠有时却可能带来相反的效果。在这种时候,电视又站了出来,告诉大家灾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例如凤凰电视台播出的“地震灾民急需心理治疗”,“半导体收音机成为救灾的希望”,“灾区急需消毒液成都库存已告急”……还有电视播出中国红十字会对为什么建议大家捐款不捐物,如何运用捐款,是否有有效机制进行监管等问题的解答,为民众的救援最大程度的服务灾区提供了沟通的渠道。

1.2.4弘扬坚强品质,宣扬人性的美好

电视通过新闻播报、专题报道、赈灾晚会等一系列方式,用鲜活的画面铭记了一个个顽强坚持的生命奇迹,感人肺腑的救灾故事、军民鱼水情的动人事迹。这些坚强的品质和人性的美好鼓舞着13亿中国人的斗志,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顽强与决心。“奋战100小时后汉旺又一幸存者被成功救出”告诉了世人生命的顽强;“求求你让我再救一个”的哭喊让世人看到了解放军战士的不放弃;“5.18”央视直播赈灾义演打动了亿万人心, 现场捐款超过15亿元。举国抗灾,自觉行动,不是简单的一纸通知、一个号召、一次会议就可以实现的,而电视对体现人性美好的事迹的传播,却表现出了巨大的激励和鼓动作用。

1.2.5寻亲专栏,网络同行

作为电视媒体,他们除了对抗震救灾的报道,还思考着怎样利用传媒平台切实为灾区人民做点实事。例如,四川电视台推出了“512四川广电地震寻亲网”,陆续上载寻人、平安数据12万8千余条,随即还与集团公共频道一起,开办了旨在提供寻亲服务的《公共行动》栏目,利用网络与电视的互动,为受灾民众寻找亲友提供便利。

二、互动的特点

2.1电视视听结合的本质属性使其最大范围的实现互动。

电视的本质是视觉的“画”和听觉的“声”有机结合的形象传播。电视的形象传播,使得无论男女老少无论文化层次高低,都能够看懂电视。鲜活的画面被呈现在亿万观众眼前,让观众感受到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根据央视-索福瑞调查数据显示,5月30日20:00-23:35,四川卫视为抗震救灾特别筹办的《以生命的名义》大型特别直播节目在含央视频道组排名第1,收视率高达2.566%。收视人数得到保障,则能够最大限度的凝聚人心,为抗震救灾赢取更多的支援。

2.2电视直播以最迅速的方式影响民众,实现其“电视救灾”的功能。

抗震救灾是一场与死神抢时间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每个人都深深体会到了“早一秒,就能救活一个人”这句话的意义。作为受众范围最广的电视媒体,电视直播使观众同步了解到现场救灾的情况。挪威奥斯陆大学媒体和传播学院的特里恩·席沃森教授说过:“电视越来越倾向于‘参与之事’,而不仅仅是‘观看之物’了”。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CS M)的统计数据显示,5月12日至18日,全国各级电视台共计播出1397小时的抗震救灾直播节目,共有10.15亿观众观看,创造了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直播和收视之最。长时间、全方位的直播让广大民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了灾区受灾情况、政府决策情况、抗震救灾情况、灾区需求信息等,为国内外爱心人士迅速行动,支援灾区提供了信息。以电视为媒介所凝结起来的万众一心的抗震救灾局面,保障着抗震救灾的胜利。

2.3“电视救灾”形式多样,类型丰富。

“电视救灾”形式的多样性在前文已有详细阐述。抗震救灾节目除大面积的电视直播以外,还配有各类专题报道、赈灾晚会等。电视直播的作用在上文已详细介绍;专题报道往往是说明科学道理,介绍先进事迹以及讲述感人故事等。这些报道安抚了民众的恐慌心理,传达了正确的地震自救与灾后防疫等科学知识,肯定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决心。而赈灾晚会内容更加丰富,除了讲述灾区感人故事,更以艺术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各地电视台通过赈灾晚会的募集捐款的数额都相当可观。

2.4“电视救灾”意义重大,不可或缺。

在地震发生后,各类媒体都在各施所长,全力报道。但是就意义和影响而言,电视无疑是首当其冲的。报纸没有电视的形象性和受众的广泛性,广播缺少画面的冲击力,而作为新媒体网络,虽然以其海量性、交互性、文字图像视频一体化等特点得到了很多网民的青睐,但它缺少权威性,而且人们很难在网上流畅清晰的观看视频。电视媒体在此次的报道中,发挥了指导人们正确合理的抗震救灾的巨大作用。

三、互动中存在的负面影响

在这场与天灾做斗争的拉力赛中,媒体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如潮的好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些负面的声音。“作为记者……你不能以新闻的神圣而对生命居高临下,无论他是怎样的生命。当一个生命奄奄一息等待救援的时候,你难道应该用采访去消耗他的生命吗?当一个救援者经历千辛万苦救出的生命害怕光线时,你难道应该将闪光灯损害他的视力吗?同样,对那些已经逝去的生命,你在拍摄他们的时候,是不是意识到了你损害了他们的尊严,惊扰他们的安宁而增加了他们的苦痛?”这是摘自《三联周刊》总编朱伟的一篇反思文章。网络上关于这样的呼声还有许多。面对这样的呼声,新闻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应该反思在灾难报道的过程中,应该怎样让自己的采访成为对现场救灾的积极互动,而不是给救援工作带来困扰?应该通过怎样的新闻把关来体现电视媒体的人文关怀?笔者认为,灾害报道确实应该及时、全面、客观,但这一切都要在不影响救援工作的情况下进行。在救灾现场,记者应该适时在旁观者和参与者这两个角色之间转换。不能因其介入而影响了现场救灾的进度,这样的互动反而会弄巧成拙。另外,记者的报道应该以尊重生命为前提,最大限度体现人文关怀。一些灾区的惨状被清晰的展示给观众,虽然这体现了其真实性,却丝毫没有顾及死者的尊严,顾及生命的尊严,甚至也没有顾及观者的感受。什么该传播,什么不该传播,怎样传播既不会影响到新闻的真实性却又能体现人文关怀,电视媒体应该把好关。

结语

此次电视媒体关于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其公开性和透明度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在电视与观众的互动中,广大民众迅速团结起来,支援灾区,实现了电视救灾的功能。这是我国在灾难报道史上的一个质的飞跃。另外,关于电视报道耽误救援进度,电视把关不够体现人文关怀等问题是值得电视人反思的。总之,在对于灾难的报道上,电视媒体应该在全面的总结中前行,这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生者的慰藉。

参考文献

[1]、《电视与社会——电视社会学引论》邢虹文著,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5年4月第1版, 216.

[2]、《大众传播模式论》丹尼斯·麦奎尔, 斯文·温德尔著,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3]、《媒体的力量》李希光, 赵心树著,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2年10月第一版.

互动研究 第10篇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及应用涉及到大学生获取信息、交往、学习、个性展现等各个方面。学生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网络环境下的各项应用,这些应用对学生的价值观、思想道德观、生活方式、心理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新媒体技术的介入也使传统教育面临巨大的变革和冲击[1]。新媒体为教育者与学习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电子信息资源。而以新媒体的信息资源学习,既促进了学习者认识的发展与情感的体验,又为丰富教育者教学环境的创设提供了条件。若将这些信息资源全面应用到各科教学过程中,势必促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的有机整合,且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观念、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发生根本的变革[2]。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关系同样也发生前所未有的突破性变化。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双向关系,师生关系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影响着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与未来教育的发展。因此,构建良好的新型师生互动关系则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新媒体的特征与优势

新媒体具有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可变性等自身固有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新媒体具备传统媒体所不能实现的优势和功能。

1、共享与互动优势

共享与互动是新媒体具有的一大优势,新媒体摆脱了以往传统媒体那种“你播我看,你说我听”的局限,通过大内存的硬盘和网络载体,实行“按需分配”,为广大受众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通过新媒体(博客、聊天软件)等,实现了对话与互动。

2、信息覆盖广

借助于新媒体,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信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得覆盖,实现了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覆盖面。同时,及时提供大量有深度、有广度的信息。目前,发生一件新闻事件以后,较短的时间内能够有选择地获取事件的背景信息、后续报道等内容。

3、功能多而强

广播的缺陷在于只能听不能看,报纸的缺陷在于只能看不能听,电视的缺陷在于只能被动接受,没有选择的功能,也不可能回放或快进[3]。而新媒体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新媒体,既能看、又能听,还可以选择内容,并具备回放和快进功能,满足了各种个性化的需求。

三、新媒体对师生教学互动关系的影响

1、新媒体教学对师生互动关系所起的良性作用

(1)新媒体的特性使教与学都可以具有良好的针对性

新媒体教学的知识容量大、信息多,教师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业背景及学习能力、学生的智力状况及思维特点、各班的认知结构水平、学习能力来设计教学软件,将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涉及的科学知识进行设计组合,制作教学资料[3]。使学生的认知得以实现层次化地由浅及深,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提高他们的学习钻研的积极性。

此外,多媒体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性,打破教室时空限制,构建了一个无限开放的教学空间,学生只要有电脑在手,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开展学习。

(2)新媒体的应用还可促进师生课外的交流与合作

利用新媒体,教师们可以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挖掘优秀教育资源,加强课件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使教学资源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并可以通过有效组织授课,布置作业和课后辅导,使教学各环节严谨周密[4]。学生之间也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互助交流,或向教师进行咨询,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以指导网上的学生,解答问题与疑惑。因此,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与网络的快速交流性使师生的互动得到很大程度的促进。

2、新媒体教学对师生互动关系的不利影响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一个过程,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语言是最具亲和力、最灵活的语言,师生之间课堂上互动性的交流应该是最有效的教和学的途径。新媒体教学虽可提供丰富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但由于其所控制的教学过程如果过于严密和紧凑,往往会限制教师的临场发挥和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气氛变得拘谨。有一些教师把整堂课设计成多媒体课件,课堂时间全部被多媒体控制,讲课思路狭窄,教学内容把握得不灵活。其结果是课堂教学成了流水线的机器操作模式,学生的注意力只集中在课件的画面和声效上。造成的后果是整个课堂中多媒体课件成了课堂表演的主角,教师成为放映员,学生成为观看者,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情感培养与思维探索都受到限制,课堂气氛缺乏生气与活力,死板沉闷,很容易使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产生抵触情绪,于是出现了一系列诸如:睡觉、看小说、说话,甚至逃课等行为。这种典型的以多媒体为中心,反客为主的教学方式,违背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辅助性原则,也违背了现代高等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还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欠缺,双向交流被阻断,本应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成为了单纯的放映室,教学过程沦为了观看影像。

四、新媒体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策略建议

审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师生互动产生的新问题,针对存在的不足,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是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师生互动新模式、促进师生间和谐的新型合作关系建立的关键。

1、加强大学生新媒体主体意识

传统的师生互动中往往会出现“教师中心论”的现象。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状态,有问题也是私下自行解决,老师谈话询问时也是吞吞吐吐,很少表达“自我”的存在[4]。首先,应该提高学生的互动主体地位,从其自身的情况出发,提高他们对新媒体的认识,加强对新媒体的使用,了解新媒体的特性,以新媒体的优势来逐渐转变他们逃避互动的观念,从虚拟环境中的互动慢慢走向现实中的互动,两者相辅相成,创造适合其自我学习的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模式。

其次,拓宽新媒体使用的目的性。很多学生常用新媒体,但却极少用新媒体与老师沟通,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学生们倾向于把新媒体定位为朋友间或年轻人的消遣工具,并没有认识到新媒体还具有其它的功能,如,它可以给个人的学习生活提供很多有效的信息[5]。针对大学生进行新媒体相关知识的培养是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的一个基础。学生只有对新媒体的认识更加立体、更加全面,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个工具服务自我、提升自我。

2、提升教师责任意识和新媒体运用能力

师生间利用新媒体进行互动,就要构建丰富的网络交流环境,掌握如QQ、飞信、微信、微博等现代化的网络沟通工具。在进行互动前,首先教师应明确责任意识,能够认清身份,把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和朋友,保持平和的心态来进行交流。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应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情况,进行沟通互动,从而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同时,教师也要注意与异性同学保持正常的距离,避免利用新媒体的便捷性与学生过分交往。

其次,高校教师应具备相关的网络技术,能够熟练的运用各种沟通工具,还要了解学生普遍运用的网络交流平台,以此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据调查所知,高校学生普遍使用的是微博、QQ和微信这三种交流方式,通过这些交流平台,他们一方面可以即时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互动,另一方面也能随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QQ在教师当中普及率非常高,而常使用微信和微博的老师则较少。高校教师应加强自身网络交流技术的运用,掌握多元化的网络交流途径,营造丰富多彩的交流环境,这样才会提高师生间的互动频率。

高校教师在运用新媒体与学生进行互动的同时,也要均衡网络和现实两种交流方式,协调好网络交流和现实互动的关系。运用新媒体交流可以促使师生互动的模式更加多元化,使得师生课后交流内容更加丰富。传统互动中,教师可以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能以正确的价值观运用新媒体。教师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交流模式之长,补传统交流方式之短;扬新媒体交流模式之优,避新媒体交流方式之缺,实现高校师生课后交流的优化和立体化。高校教师在了解新媒体的同时,还应明辨其中的良莠,积极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发展,形成新媒体环境下师生良好和谐互动的新模式。

3、创建健康和谐的新媒体校园文化环境

健康和谐的新媒体文化环境在校园环境中尤为重要,关系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同时,健康和谐的新媒体文化环境能够给师生间创造广阔的交流平台,使学生与教师互动密切,能进行良好的沟通合作,从而促进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由此可见,学校应创建健康和谐的新媒体文化环境,在民主、文明、和谐的环境中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首先,完善的新媒体基础设施是高校师生网络互动的基本前提和物质保障。只有构建出良好的新媒体交流平台,高校师生互动才能够合理有序开展,形成健康和谐的新媒体文化环境。加强学校社交网络的建设,扩大教师与学生交流讨论的板块,增强师生的互动性,提高师生新媒体互动的热情和兴趣。

其次,开设新媒体运用的相关知识讲座。通过讲座探讨师生新媒体互动的方式方法、规范要求等,进一步促进师生在新媒体环境中沟通互动的可能性和时效性。讲座的方式,既可以传授良好的知识,也可以创建一种自由、平等的氛围,对于新媒体环境中师生互动模式的构建有着一定的良性促进作用。

教育活动的良好开展离不开教育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二者之间的和谐互动会对教育活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新媒体就是一把双刃剑,只有认识到其问题所在,针对问题探索相应的解决之道,才能真正让新媒体成为师生关系的润滑剂[6]。

五、结论

总之,在教育者、学习者、信息化资源这三大教学要素中,信息化资源以其跨时空、跨地域、开放性、交互式、个性化等特性为每一位教育者与学习者的教学提供了机会均等的权利。教育者和学习者而对信息化资源环境,角色得以重新构建,那种双向参与、双向沟通、平等对话、共同收益的师生关系,不仅需要教育者具有自己的人格力量,更要学会驾驭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努力实现对学习者的学习引导、行为引导、情感影响。让学习者用自己的主体意识去探讨、去研究、去探索、去感悟、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真谛。所以今天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授关系,而应是一种以信息化资源的学习为基础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互动师生关系。

摘要:师生互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别是探讨师生互动本质、特征与结构,无疑是我国教育发展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研究工作。高校师生运用新媒体进行互动交流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加,并成为一种流行趋势。通过研究系统地阐述了新媒体环境下师生互动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与建议,以促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师生更加良好的互动与交流。

关键词:新媒体,师生互动,互动方式

参考文献

[1]高红宦,吕玉莲,李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情引导工作研究[J].新闻战线,2015(16):66-68.

[2]王梅.新媒体环境下视听节目编导类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01):6.

[3]徐建星.高校师生课后网络交流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03).

[4]任瑞仙,张敬环.网络学习环境中的情感交流[J].中国远程教育,2004(09).

[5]胡芬,唐德海.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负面作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4(02)

互动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互动;素质;兴趣;积极主动

一、英语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思想和专业素质

要展现一节优质的互动课,首先离不开一位思想和专业素质优秀的英语教师。教师必须明白“互动”是什么?为什么要互动?怎样互动?“互动”就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际,交际是学习语言的目的,因为互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让学生从你那里找到学习英语的兴趣;要让学生在探究英语这种新鲜语言的活动中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要让他们对英语发生一种注意的倾向。

同时,教师还得明白“互动”不是简单的游戏,它必须有目的性。英语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交际过程,师生之间构成平等、合作、协商的交際关系。

常言道:“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激情。因此,要让学生喜欢英语,爱学英语,我们英语教师必须有优秀的专业素质。除了要有准确的读音、地道或接近地道的语调、漂亮的英文字迹以外,还得有恰当的表演才能和组织各种活动的才能。

二、精心备课,互动注意灵活、多变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相信每位教师都会做好备课这一环节。但是教师也往往把教过几遍的内容淡化,过分地相信自己的经验,这是不恰当的。因为没有哪两节课可以完全一样的。我们必须首先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特别是在农村初中,学生的情况更是参差不齐。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师应该知道外语教学在农村的不利因素,那就是缺乏语言学习和实际交流的环境。在备课时教师得精心准备,以教材所提供的语言素材为中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所学语言材料,延伸课文教学内容,及时抓住课堂的“兴趣点”,设立交际情景,让学生想参与语言实践,并且能参与活动,同时在参与后有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全面调动并长期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参与课堂活动的实际运用英语的冲动。

三、互动需要面对全体学生

初中英语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最多能保持到初一。到了初三,在英语课上能回答问题的学生都屈指可数。这除了跟学生自身的基础和家庭教育有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组织互动课时,一味地追求质量或者因时间关系等,常常会忽视那部分刚刚有兴趣但又有些困难的学生。而他们会因为一两次这样的“打击”而从此不爱学英语。因此,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应该克服一切困难面对全体学生。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有层次,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面对全体学生,淡化选拔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育人为目的,为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统一的发展。

总之,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课,需要在具备高素质英语教师的精心策划中运用多种活动的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才能从根本上体现“互动”的优势和效果。无论哪一种活动都不应是课堂教学的装饰品和调味品,而是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精神。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内心充满好奇,并且品味到探索世界的乐趣的时候,他们便会在这种好奇、乐趣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求知、去学习,就不用教师去三令五申地强制和逼迫了。

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研究 第12篇

一、把握幼儿性格特征, 建构积极的师幼互动

幼儿园的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 由于遗传、习惯、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更使得其性格特征差异十分明显。也就是这种性格差异, 使幼儿在选择活动区时存在着很大不同。活泼开朗的幼儿喜欢在可以自由表达、合作活动的区域, 如音乐区、表演区、语言区等。相对而言, 这些幼儿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号召力, 是区域活动中的“小领导”, 教师应在活动中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 使他们成为幼儿间互动学习的发起者。而文静内向的幼儿大多害羞、腼腆, 他们聪慧、灵秀, 乐于在美工区、操作区、图书区等空间活动, 在那些动手较多、动口较少的区域悄悄地完成他们心宜的作品, 或和几个兴趣相投的好友一起合作完成某件建筑等。针对幼儿性格特征, 区域选择的差异,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从以下两方面与之互动。

(一) 在师幼互动中使外向型幼儿成为榜样

教师要充分抓住外向型幼儿主动、善于变化、反应快的个性特征, 关注活动效果在他们身上的体现, 通过他们及时调整活动策略, 使他们成为活动区中小朋友的榜样。如任命他们为加工厂“厂长”, 美发厅“店长”等, 让他们带领其他小朋友进入到活动区活动;或由他们负责操作区材料的整理、检查等工作, 使小朋友们更有规则意识;或用语言、动作提示他们邀请个别内向、胆小的小朋友参加活动。

(二) 在师幼互动中培养内向型幼儿的竞争意识

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 用暗示或直接干预的方式帮助内向型幼儿确立竞争的伙伴和参与的活动, 从而使他们逐步建立起关注同伴行为, 愿意与同伴交往等意识。如在美工区内进行主题绘画比赛、装饰画比赛等;在科学区进行走迷宫比赛等等, 鼓励他们大胆参与音乐、表演区的活动, 安排他们担任动作、台词都比较简单的角色, 或者直接以“道具”身份参加活动, 如在表演区玩“拔萝卜”的游戏时, 可以请内向的幼儿扮演“大萝卜”, 尽管角色没有多少表现的空间, 但这样的幼儿在参与中会慢慢增强自信心, 进而培养竞争的意识。

二、根据幼儿性别特征的不同与之积极互动

幼儿性别特征同样表现在他们选择活动区上, 如男幼儿在选择活动材料时, 比较喜欢汽车、飞机、机器人等玩具, 即使是玩拼插类玩具也总是喜欢拼汽车、坦克等。而女幼儿则更喜欢餐具、娃娃、表演的服饰等材料。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 与之互动, 并促进幼儿间的互动。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丰富多彩的活动材料是区域活动能够有效开展的前提。在活动材料的投放上, 教师要注意同一区域中投放满足男女幼儿不同需要的材料。如在娃娃家可以投放小汽车、电话等玩具, 并在幼儿活动时, 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到娃娃家中, 提示男幼儿去“开车”购物等, 这样男幼儿就很喜欢在娃娃里扮演“爸爸”或是“宝宝”了。再如在科学区教师可投放万花筒等材料, 也可提供有装饰性的材料, 使其更加适合女幼儿的审美取向, 吸引女幼儿也到科学区活动, 教师则要引导她们发现科学区的乐趣, 激发探究的欲望。

幼儿在区域活动时, 很多时候是男幼儿扎一堆, 女幼儿组成群, 这就需要教师适时适当地参与、指导, 使活动区的人员构成更加合理。首先在和幼儿共同商议、制定规则的过程中, 假如男、女角色的规定, 如娃娃家“爸爸”就由男幼儿来担任, 必要时可加入“爷爷”“叔叔”等角色, 有意识地吸引男幼儿加入到这一活动中, 使幼儿间更好的地成性别、性格的互补, 以促进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幼儿的发展。

三、师幼互动注意幼儿的能力差异

幼儿总是在认知能力、记忆能力、观察能力、交往能力、艺术表现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如我班许明哲在很多人眼中是个机灵能干的幼儿, 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是大家公认的故事大王, 可他在使用剪刀时就显得笨手笨脚, 总也不能象金右心那样自如、灵活, 手工制作中无论他怎么努力也会落在金右心这个小女生的后面。因此, 教师应善于了解每个幼儿的强项与弱势, 从而使幼儿之间取长补短。

(一) 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多层次、多角度展示自己优势的机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 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为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增强幼儿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因此,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可为幼儿在每个区域中开设展示自己成果的小舞台, 展示角或准备一张记录表, 一方小印章, 这样展示台可让幼儿展示自己的美工作品、拼插作品, 小舞台可展示幼儿的优美舞姿、动听歌喉。记录表可记录幼儿的成果。这样, 可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和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 乐为人师

教师应注重养成幼儿乐于展示自己才能, 乐为同伴之师的品质, 多问幼儿:“你觉得什么最拿手, 可以教教老师吗?”“你愿意帮助小朋友, 完成××工作吗?”在幼儿自愿的前提下, 安排幼儿担任小老师, 把自己的折纸技巧、故事、歌曲等教给小朋友。教师也可提前向幼儿传授某些技能和方法, 然后再由幼儿展示, 传授给小朋友。如科学区中磁力棒构建正方体、圆锥体的方法, 运用力的传递原理使小球进行连续运动等。鼓励幼儿互相学习, 同时提高幼儿的责任意识, 交往能力等。

四、师幼互动中注意幼儿的兴趣

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中, 应经常更新活动区的材料, 启发幼儿对同一种材料不断变化出新玩法。如科学区的活动材料“磁力棒”, 教师可先让幼儿自由探索, 发现棒能吸起铁球, 还能相互连接, 但在棒与棒相吸的过程中, 有相斥的现象, 然后教师投放小勺、碗、铁钉等一些铁制品和一些塑料小制品、木制品, 使幼儿发现磁力棒只能吸起铁制品。然后, 教师提出构建任务, 请幼儿拼出自己掌握的图形等, 最后还可以进行立体搭建, 再放手由幼儿自己去探索更多新的玩法。同时, 教师要学会从幼儿之间谈论的话题等细节中发现幼儿正在关注的事物, 发动幼儿收集相关的材料充实到各区域中。如幼儿现在关注的“喜羊羊与灰太狼”, 教师便可在操作区提供各种布料、蓬胶棉、毛绒等让幼儿制作小羊、狼, 在图书区摆放相关图书及图片资料, 引导幼儿观看电视节目, 并在表演区进行角色表演, 最后, 应引发幼儿提出多种想法, 寻求多种答案。

上一篇:招生激励机制下一篇:支付方式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