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品质范文

2024-07-03

创新思维品质范文(精选12篇)

创新思维品质 第1篇

一、注重思维诱导, 培养思维探索性

良好的思维习惯, 主要体现在是否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 注重思维诱导, 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 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1. 按课的逻辑程序设计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高质量的提问, 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而且还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

例如, 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 可以如下进行: (1)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 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并通过对定义作用的揭示, 为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打下“孕伏”。 (2) 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研究几何图形的经验得到课题, 把学法指导有机地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命题, 最后得出“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3. 鼓励大胆质疑、释疑, 培养学生敢于思维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设疑提问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对学生经思考回答不完善的不应马上否定, 而应让学生再想一想, 把问题回答得更完善或更准确, 以充分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学生养成敢于思维的习惯。

二、严密叙述推理, 培养思维的正确性

数学思维的发展首先是对概念的正确理解为基础, 其次依赖于掌握, 应用定理和公式进行推理、论证和演算。如果说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和正确而严密的表述是正确思维的前提, 那么清晰明确的思维脉络, 则是正确思维的保证。因而培养学生思维的顺序性显得非常重要。如:O B, O C是∠A O D内的两条射线, 那么图中共有几个角?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对角的概念的理解, 然后才是确定角的总个数。首先从射线O A数起, 射线O A与其他三条射线可以构成三个角, 再从射线O B数和其他两条射线可构成两个角……这样有序的数, 便不重不漏, 正确地得出角的总个数。掌握了这个顺序性后, 再把问题加深, 如∠A O D内有7条从顶点发出的射线可以构成几个角?在∠A O D内部有n条从顶点发出的射线呢?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顺序性思维能力, 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克服思维定式, 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全面性

在思维和解题中有“法”可循、有“路”可行。但有些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 受到某些方法的局限, 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 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 因而在教学中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式, 注重多角度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每个公式、法则、定理都有它的来龙去脉, 都有使它成立的前提条件, 都有它特定的使用范围, 要做到言必有据。例:k是什么数时, 方程kx2- (2k+1) x+k=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很多同学只注意由Δ=[- (2k+1) ]2-4k·k=4k2+4k+1-4k2=4k+1>0, 推得k>-14。而如果把k>-14作为本题答案那就错了, 因为当k=0时, 原方程不是二次方程, 所以在k>-14还得把k=0这个值排除。正确的答案应是-14<k<0或k>0时, 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四、引导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

在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 从新知与旧知、本类与他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 求一次函数y=3x-1与y=-3x+5的交点的坐标, 可以利用图像法解, 也可以利用求方程组3x-y-1=0, 3x+y-5=0的解得出, 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 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 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方法来解,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摘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就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创新培养从以下四方面给予一一阐述。

创新思维品质 第2篇

基层党建是党建工作的基石,是党建工作的最大政绩。提升党建品质,提高党建内涵,让基层党组织成为社区发展的灯塔,成为党员前进的明灯,成为群众的探路者和领航员。

基层党建是带领全体党员服务群众、建设社区的,群众满意度就成为衡量党建品质的唯一标准。

一、建强党员队伍,成为服务群众的贴心人。党员是群众的学习模板,让党员队伍成为政治坚定的捍卫者,才能团结群众,引领企业、社会组织共同为基层党建出谋划策。社区党员干部要带头讲政治、带头顾大局、带头讲文明、带头树新风、带头做义工,基层党组织要将评判优秀的标准量化,将参加学习、参加义工、文明引导、邻里和谐等作为评优的重要标准。同时基层社区可以邀请有才干、有技能的在职党员、能发挥余热的老党员到社区来帮扶困难家庭、调解居民矛盾,增强社区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探索党员服务积分制管理,从而达到党员队伍“政治素质优、岗位技能优、工作业绩优、群众评价优”的四优表现。

1.严肃组织生活。完善 “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党员活动日、月晒季评年考、民主评议等组织生活制度,制定党支部组织生活计划,强化党员的组织意识和党员意识,防止党内组织生活随意化、平淡化、娱乐化。组织党员有计划地参加支部的组织生活、组织活动,督促指导党支部认真开展组织生活会,切实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创新党内组织生活方式方法,积极运用公众号、党员微信群等现代传媒手段,进行党员教育、舆论引导,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实效。

2.加强教育管理。结合固定学习日,组织党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党章和《准则》《条例》,牢固树立党章党规党纪意识,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道德情操,强化纪律意识,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共产党员。严肃党的纪律,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防止党员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

二、健全长效机制,全面凝聚基层党建合力。

(一)基层党组织可以每年围绕解决本社区基层党建工作的突出问题,确定1-2个“书记项目”,确保全程参与、全面关注、全力推动,努力解决一到二个群众反映强烈的老大难问题。

(二)实现一体化设计。落实党建和社区同步的工作原则,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同步考核,把党建与中心工作有效对接,把社区群团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的总体格局。坚持统一部署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形成群众工作党员带头做,党建工作群众万人拥护的局面。

(三)品牌化建设。推进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运用品牌管理的理念,形成“一支部一特色”的活动载体,总结梳理自身党建工作特色做法,根据基层党组织实际,积极引导基层党组织开展品牌创建,以党建品牌建设提升党建工作效能。聚合力量推广品牌,邀请专家领导为品牌打造号诊把脉,进一步丰富内涵,提升品质,借助党建专家、上级部门等高端资源,总结提升品牌理论价值和社会影响,提高党建品牌知名度。以“标准化建设、体系化推进、品牌化打造”为重要支撑,实现品牌建设、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深度融合。

三、统筹谋划,改革创新,持续释放基层党建工作活力。1.优化服务体系。要提升基层党建的品质,要坚持务实有效的原则,实现三社联动。首先,由基层党组织对社区的问题、群众的需求进行调研,了解社区是否有青少年服务、居家养老等各类需求。由政府统一购买社会组织、购买项目,根据各基层的情况,提供对应的组织或服务。同时,政府主动培育专业化的社工队伍,为基层提供康复服务、社会救助、心理健康辅导等服务,从而形成社区化、社工化、专业化的服务体系。2.推进载体创新。加强党建信息化建设,打造党群服务中心。依托党建工作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党群服务中心、网络载体开展党支部工作。鼓励立足实际开展载体创新和品牌建设,将优秀党组织、先进党员事迹在党群服务中心、网络平台上进行展示,大力宣传好经验好做法,选树党支部建设示范点,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3.实施帮扶提升。深入开展社区大党委工作,进一步扩大大党委的范围。形成区域内各社区党组织、社区党组织与企业党组织的通力合作。建立各社区、企业党组织工作定期交流机制,促进学习借鉴,取长补短。通过“结对子”“一帮一”,党建部门向后进支部派驻支部建设指导员、组织先进党支部与落后党支部结对互助,实施帮扶改进,抓好软弱涣散党支部整顿转化提高工作。

创新思维品质 第3篇

一、训练思考方法,锤炼学生思维品质

(一)逆向思维

许多学生的作文,立意虽然正确,可是满篇陈词滥调,结果篇篇文章面目相似。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部分学生只知正向思维,不会反向思维。思考问题时,从反方向着眼,力避常人易想易走的那种途径,我们的思想就会进入“别有洞天”的境界。古今中外,许多文豪以其独异的逆向思维使文章立意翻新,让人拍案叫绝。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扫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作文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逆向思维,往往能激发学生独立主动地思考的兴趣,形成有创意的见解。例如,写翻案文章,从遇险不慌、机智沉着、善于利用对方弱点保全自己的角度为“狐假虎威”中的狐狸翻案;从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角度为“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中的飞蛾翻案;从贵有自知之明、无才便让贤的角度为“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翻案。平时的作文训练,教师要勇于砸碎所谓的“国标评分标准”,鼓励学生放胆为文,勇于挑战专家的观点,颠覆传统的定论,鼓励学生讲真话、展露个性。对于作文中一定程度的“感情失控”、“思想越轨”之言辞,切勿当头棒喝,要相信学生有追求至接近真理的本真欲望,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思想会逐渐理性成熟。当然这一反弹琵琶式的作文,一定要引导学生用科学辩证的思想分析问题,要言之成理,切不可为了创新而大放厥词,那就成谬辩了。

(二)迁移思维

有的同学写作文,就问题谈问题,就现象谈现象,思路狭窄,材料单薄。迁移思维可以让学生的思路拓宽、推进。例如,由物及人:由花开花落想到岁月无情,由潮涨潮落想到人世沉浮,由宁静悠远的山村想到荷锄晚归的农夫、溪边沐发的村姑、骑牛吹笛的牧童等。再如,由生活到书本迁移:中学生的生活积累不足,而阅读积累较多,完全可以调动阅读积累,从书本中开掘写作素材,驾轻就熟,由“幻想与现实”(10年湖北高考作文)想到矢志北伐的陆游、辛弃疾,由“新与旧的变迁”(12年湖北高考作文)想到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写作中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写作思维不再原地踏步,而是向纵深发展了。写作思路被拓宽,材料自然就丰实了。从另一个层面讲,目前高考试题很注重对学生迁移能力的考查,检测学生是否有能力利用课本与试题中相同因素的启示,将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迁移到新事物﹑新课题的研究上来,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三)辨证思维

运用唯物主义辨证法来观察和分析客观事物,尊重客观规律: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拓宽思维的广度;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挖掘思维的深度;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完善思维的严密性。总之,将社会现象放到历史大背景下去观察分析,用思辨的、长远的、人文的目光审视生命、人生、社会,这样写出的文章就能在朴素中见真知,形象中含哲理,自然深受阅卷教师的青睐!传统的文言文教材,如《庖丁解牛》、《逍遥游》、《赤壁赋》等篇目,均对辨证思维的方法作了形象的阐述,是学生学习的好样本。一篇《赤壁赋》之所以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和净化人心的强大力量,不仅在于作者的形象思维和语言文采,更重要的在于苏轼对万物的“变”与“不变”及人生的长与短、喜与悲作了辨证思考,表现出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高尚情怀。写作中,教会学生运用辨证思维的方法去审视话题、思考问题,还会在文章中闪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因而增添亮色,脱颖而出。如在04年江苏卷话题作文“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中,一考生作出这样的辨证思考:水灵动而能保持一色的蔚蓝,山沉稳却四季中变化出不同色彩。该文阐释了变与不变﹑原则与灵活的统一的哲理,可谓立意高远。

锤炼思维品质,自然非一日之功,要靠平时学习生活(包括其它学科学习)中天长日久的磨练。怎么磨练?一要识别彼此,力求兼容并包,分析问题要严密周到,忌顾此失彼,衡量事物要权衡长短,忌厚此薄彼;二要由小及大,从已知的微小局部,推知范围广阔的未知整体,眼光长远,不静止孤立地看待现象;三要比较异同,善于剖析两种以上现象中的同中之异,从统一中看到对立,从矛盾中看到共性,以求探清事物本源。

二、搭建发展平台,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教师要做一个作文教学模式的“开发者”,勇于探索,在传统的写作训练形式之外,搭建起学生发展的平台。考虑到语文课堂的延伸是社会生活的特点,教师可根据写作内容的延伸性、学生潜质的个体差异等特点,布置个性化的作业,如“社会热词探析”、“重洋节轻土节的社会现象调查”等,也可在校园内搭建起“广告词(歌词)创作沙龙”、“校园艺术节汇展”等挖掘创新潜力的舞台。下面重点谈创设作文论坛和撰写书评两个平台。

(一)创设作文论坛

就学生有共同心声的情感话题、有浓烈评论兴趣的热点话题,组织全班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相互碰撞,衍生创意。一个班级50多位学生,就有50多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想法,它们频繁而强烈地刺激着50多位学生情感共鸣互动、再度思考,深层次地激发、延续、发展着倾诉和写作的冲动,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敏度、新度都能得到充足锻炼,进而衍生出全新的认识或见解。情感或意见无论相同还是相左,对于学生思想的丰盈来说,都是一种有益的补充,能够提高认知水平,发展思辨能力,从而避免出现习作中思想低龄化、认识片面化、观点老旧化等常规问题。作文论坛门槛很低,不同于正式刊物的严肃性和考场作文的得分性,学生完全可以毫无顾忌、畅所欲言,可以标新立异、“胡思乱想”,甚至可以暴露个人的灰色言论、弱智化见解。通过论坛展示这种途径,创新性的见解可以得到大家赞同然后升华共享,低起点的见解可以通过批评而被洗涤“净化”。设计作文论坛话题,师生要共同协商,慎重选择,尽量做到有实效性,例如,“官二代是垮掉的一代吗?”、“富,真不能过三代?”、“如何看待继父(继母)”、“闲话《焦点访谈》”等话题,贴近学生情感,紧扣时代热点,鲜活可感,把学生从封闭的校园延伸到广阔的社会视角,很受学生欢迎。

(二)撰写书评

活动目的是引领学生品读经典,博采众长,积淀内化,创新表达。一篇好的书评应包括以下方面:1.一个生动的简介:用一个简短的段落概述作者的相关简历。2.一个宏观的概述:如果是小说,概述故事情节;如果是散文或传记,阐明写作目的和主题。3.一段精短的评价:简要评价该书的精华之处。4.一段“煽情”的推介:用有吸引力的文字向读者推介该书。

撰写书评事先就要求学生深入阅读经典作品,做好读书札记,赏析精华,理性思考。这个过程就是潜在的积累写作素材、吸收思想精华、碰撞衍生新思想的过程。撰写过程中,要求学生宏观概括,去粗取精,慧眼甄别,评论精当。这样一则锻炼学生驾驭材料的能力,二则锻炼学生思辨能力,三则锻炼学生创新表达的能力。书评写好后,教师还要组织优秀者在全班宣读,或者在校园文化橱窗上展览,以便资源共享。实践证明,开展书评活动,对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和欣赏水平,挖掘写作创新潜能都有重要作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锤炼思维品质、开发创新潜能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要求教师在引导、训练、培养等方面构建科学的培训系统,有目标、有计划、有策略地逐步分段实施、达标,引进竞争奖励机制,激励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转换思维方式提升应用创新品质 第4篇

优化教学过程:将“应该的”包装成学生“喜欢的”

“你应该这样”、“你不该这样”……太多的“应该”与“不应该”, 使得学校的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让不少学生感到“压力过大”, 学习并不快乐。

通过转换思维方式, 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 我们尝试通过“知识包装”来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环节或知识的呈现方式, 以增强课堂学习的吸引力。数学课上, 教师通过Z+Z动画, 形象直观地展示过程, 帮助学生思考和理解几何图形的转换思路;英语、语文课上, 教师先为学生提供示范朗读录音或片段, 教师示范再读, 学生自主朗读训练, 以强化阅读, 增强理解水平。我们还根据对网络游戏的心理学应用分析, 提炼了其中公平面向个体、即时反馈与强化、得分竞争与成就感等积极因素, 结合技术平台的开发应用,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 开展“闯关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课堂上, 学生的学习内容根据目标要求编制成学案, 并根据学生差异水平及学习达标要求分成若干层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以及独立完成等方式获得每一轮的“闯关”积分, 以课堂学习评价及合作学习要求来引导并强化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合作效度以及思维活动的质量。

增强教育实效:“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思想道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往往都强调常规与规范。在班级管理、学生教育中, 常规能否

/钟和军

做到“常做常新”?要实施不被学生拒绝的教育, 就需要让教育走近学生, 打动学生心灵。

结合各班实际, 我们尝试重点推动并深入开展了师生全员参与、家长普遍支持的班级网站建设项目, 逐渐形成学校的传统和特色。

在学校的“师生家校互动园地”中, 小学、初中、高中各班级均建有自己的班级网站。班主任、学科教师、生活教师、学生随时都可以发布网站信息, 参与网上交流。有的班级网站设置了学生版主, 负责具体栏目的管理, 栏目建设情况纳入班级学生的评价体系之中。有的班级网站围绕某专题组织开展网上班会活动, 共同制定班规, 决策讨论班级问题。有的班级网站积极开展网上作文、学习方法指导、社会综合实践等交流分享活动……

“模拟北京奥运会”、“改革开放三十年”、“民族团结大家庭”、“我所了解的科技新成果”、“走进中国知名大学”、“小百家讲坛”等系列主题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活动, 形式新颖, 内容丰富。各班抽签决定研究主题, 上网查找资料, 座谈访问, 编印研究报告刊物, 举行主题班会, 参加作品征集, 展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学生忙得不亦乐乎, 享受沉浸在学习中的乐趣。这些实践活动使得师生人人参与, 网上网下、校内校外有效结合开展。学生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创造的乐趣。适合学生良好发展的教育活动, 往往才是最有教育成效的。

提供优质服务:“新颖的”也可以是“有效的”

现代学校教育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学生。从校长到中层管理队伍直至一般管理服务人员的工作, 一切都要围绕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一主轴。学生因学校的培养而成才, 学校因学生的成才而创品牌。“服务学生健康成长、服务家长安心工作”是学校和教师的基本职责, 而“服务教师专业成长”则是学校的根本任务。

我校中小学语文和英语增设了网络阅读课, 引导学生科学地利用网络进行有益的学习;“原创作文网”上, 每天都有很多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文章, 8岁学生能读会写;学校心理咨询网站平台, 对学生的性格气质类型等进行测量并即时反馈;从2 0 0 6年寒假起, 每学期学校都会开展包括网上作文、知识竞赛、研究性学习、经典诵读、网上旅游、贺卡摄影等内容的网上假期作业……这些网上活动与常规学习紧密结合, 形式新颖, 生动有趣, 把学生的兴奋点不断地吸引到学习上来, 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

我们还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 着眼于在学校的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及信息环境, 形成经验共享和合作进步的教研氛围, 在一系列软件工具平台的支撑下, 构建网络校本教研实践模式, 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网络应用以及整合教学的实践水平。

2 0 0 5年初, 我们建成了教师叙事研究网。通过校长的示范带动以及“教师共读教育经典名著活动”、“学期计划发布交流”、“期中期末总结分享”、“信息技术应用特色评选”等活动, 把教师的常规工作、学术研究与网站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 为教师搭建了一个参与研究、自我反思、分享提高和自主成长的研修渠道。围绕教师备课、校本培训活动以及班主任教师工作等重点内容或环节, 学校教科研、信息中心、图书馆、实验室等职能部门, 竭力为广大教师备课上课、专业研修等方面提供资源检索服务, 让教师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最紧迫、最重要的教育教学实践环节之中。

服务于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采取整合创新的思路, 借助技术的灵活应用, 将各种教育资源更加合理有效地整合起来, 使新颖、自主的服务实践成为推动力, 实现教育的最佳效益。

高效能学校:“一项工作”可以收获“多个成果”

美国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给你的是一流的学生, 毕业的时候仍然一流, 也许还不能完全肯定学校的办学是优质的;但如果招收的是二流学生, 毕业的时候却是一流的, 那么这所学校一定是优质校。优质学校就是高效能的学校。

一节课乃至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能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都获得发展, 同样的教育投入能否满足多个主体的不同需要, 包括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和校长的专业发展、学校社会责任的实现等。遵循“总结提升, 研究改进”的思路, 结合技术应用, 我们实施的是整合创新的实践, 更多地强调投入产出比、加工能力和实际效益, 即一项工作可以产出多项成果。

借助网络技术应用, 我们组织开展了“建校6周年成果评选活动”。学生发展成果、教师发展成果、教育教学成果、德育专项成果、管理服务成果等内容, 通过各部门以及教职工自主申报、专题网站发布、全校师生网上投票、学校组织评审等程序, 予以宣传, 进一步促进了成果的推广使用。

学校举办了“信息技术专项应用网上评选活动”, 班级网站类、特色应用类、校本资源类、校园电视广播类等众多应用项目成果得到充分展示和评选表彰, 进一步推动了学校信息化建设应用经验成果的转化使用。此外, “十佳中学生评选”、“小学生心目中最闪亮的星”、“全校教科研成果专项评选”等活动在技术平台的支持下, 扩大了教育影响, 获得了良好效益。这些特色活动充分整合了各方资源, 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我们还要求每个部门每个教师团体一学期内重点改进一项工作, 全校上下至少就会有1 2 0余项工作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进和提高。我们带领教师进行“找问题——找原因——找方法——找对策”鱼骨图诊断、“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改进”、“质量跟踪分析与反馈跟进”等实践活动, 帮助教师掌握更多的科学工具方法, 遵循规律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工作。

对于每项教育活动, 我们都要求:有主题、有文化、一项工作多项成果。我们的工作思路是“目标思路清晰化, 过程措施精细化, 成果效益最大化”。这一思路普遍应用在各种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 体现了“一项工作多项成果”的实际成效。

当技术应用已经渗透到学校的各个岗位和领域, 并成为每一位师生积极自觉的应用实践之时, 信息化带给师生的不仅是自然而然的改变与适应, 还有心灵上的触动与感悟。合作共享、实践应用、整合创新、注重效率……信息技术全方位的成熟应用, 使全校师生“厚重、大气、时尚、高远”的现代人素质不断得到锻炼和提升, 内涵丰富、充满活力的现代教育自然孕育其中。

初中生思维品质特点 第5篇

初中生自我中心式思维的结果之一就是,在心理上,他们制造出了假想的观众。因此,他们感觉每天就象生活在舞台上一样受到别人的欣赏或批评。他们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要花很多时间和心力来应付这些假想的观众。当他们感到自责的时候,便感到别人也在责备自己,所以,常会有加倍的“疚罪感”;在公众场合中,他们会感到无数双眼晴在监督自己,因而常感到手足无措;也常将自己的是非观、审美观与别人的混淆起来,认为自己认为美的,别人自然喜欢;自己认为正确的,别人也应读接受。所以,初中生常常不理解父母的想法为什么总是与他们的想法格格不入,而导致与父母关系的危机。初中生还常将极度自我欣赏的心境投射到别人身上,例如,男生会站在镜子前面伸展自己的胳臂,欣赏自已逐渐发达的肌肉;女生会花很多时间试用不同的化装品、头发式样及衣服等,他们都希望能给那些关注自己的人一个极好的印象。然而不幸的是,当他们大家在一起的时候,每个人都在欣赏着自己,而并不过多地去关心别人,事实上,他们每人都是自己的演员和观众。

2、独特的自我

在初中生自我中心的思想中,与“想象的观众”相对应的是关于“个人的虚构”。初中生将别人如此关注他们的原因解释为自身的“与众不同”,即他们具有一个独特的自我。因此,他们总是将思想集中在自己的情感上,常常夸大自已的情绪感受,认为他的情绪体验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他才能感受到那种极度的痛苦与极度的狂喜。许多初中生的家长都熟悉自己的孩子常说的这样一句话,即“你们怎么会了解我的感受呢?”这种对于自己的感受过分夸大的倾向,就便他们在分析、评价事物时带有了强烈的主观性色彩,他们会依照个人的意愿,创造出一套独立的推理体系,并试图按照自己的推理模式对现实中的一切进行分析,最后常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创新思维品质 第6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创新思维;感性经验

正如生物的生长需要优越的生态环境一样,创新思维的形成同样需要学生的感性经验的积淀。就学生个体实践经验而言,这需要学生有对事物充分的感性认识,然后才能达到理性认识的渗透;就课堂气氛而言,既需要生成思维最优化的语言环境,又需要教师别开生面的教学艺术;就审美活动的主体而言,既是一种超功利的自由式艺术活动,又是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情感期待。

生活中,学生对人、对事和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都是靠感觉器官获得的,他们感兴趣的是事物具体的、感性方面的特征。例如,学生在观察粉笔和墨水时,他们最先看到的就是二者的颜色、质地、形状等。他们可以类比议论。有学生说:“黑颜色代表了黑暗的旧社会……而粉笔象征了纯洁和光明,教师的心灵是纯洁善良的……”他们也可以按母体复制模型,如《小马过河》《骆驼和羊》的故事等,粉笔和墨水作为书写的工具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每个学生也各有优点,各有缺点,从而写出了一篇篇上乘之作。同时,学生还可以渗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例如,结合花的鲜艳与缺憾,花朵的娇嫩与绿叶的陪衬,就人的可塑性与惰性,进步性与落后性论人议事。学生写到:“花是美丽的,可她对绿叶不屑一顾,从她高傲的头颅体现了她虚弱的本质。”“花是鲜艳的,可她最需沃土的培养和阳光的照耀。”“我们的友谊就像那朵红玫瑰,可她最易枯萎,我们的友谊需要真诚心灵的维系。”个性化思维在现实作文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事实上,作文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过程就是审美审丑的心灵碰撞过程,如由粉筆和墨水对比引出的对“人和事”相对性的议论是一个侧面,而由花引申到如何做人才能达到“心灵美”的议论更加精彩:“我们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我们不能只做外表美而不付出行动的人,注重外表打扮的人往往心灵是丑的,而外表不漂亮的人往往心灵是美好的,如何做到既心灵美又外表美是我和同学们努力的方向。”

上述花的审美事例告诉我们,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过程也是师生心灵期待的过程,情感体验相互传递的过程。这正说明了“罗森塔尔效应”所体现的因教师情感期待而换来的学生学业成绩上升、智力不断发展的现象。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思维起源于动作,动作最初是“建立在观实物基础上进行的”,比如比较物体大小、轻重、颜色、质地等,比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细节等,学生就是通过这些大小、动作来感触事物、审美生活的。

师生关于“花”的联想就印证了皮亚杰的理论,花只不过起到了传递和接引学生思维和情感的作用,有相似情感经验的学生可组成“同盟”,就某个话题作深入的思考,不同生活体验的学生可就某个问题作针锋相对的辩论。而最初的“感觉”对创新思维的产生起着协调、组织的作用。课堂好象一首悦耳的协奏曲,学生的思考、举手发言就如乐曲中跳荡的音符。他们的思维、情感产生着激烈的碰撞,大脑产生着思想的火花,进行着复杂的矛盾运动和斗争,语言进行着缜密而有序的调整、重组,你是顺向思维,我偏偏逆向思维,你对某事物持赞成的观点,我偏偏要对此事物持反对的观点,他们的口头发言所构思的一篇篇优秀佳作,使作文课堂气氛达到了最优化的状况。

花儿是可感的,放在讲台上,调动了所有学生对花的感性经验:气味是香的,花瓣是鲜艳的,姿态是婀娜的。“她”使人悦目悦味,悦心悦意,悦神悦志。“她”代表了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用花来比喻美好的人和事的学生比比皆是,可逆向思维的学生也大有人在。如有学生说:“花上面遮盖着一面毛巾,可见她最怕见阳光。花是虚伪的,她为了炫耀自己而耗尽了土壤的营养,正如有些当官的为了自己的官运亨通而榨尽了老百姓的血汗,贪污盗窃而美其名曰为人民服务,美好里面往往包含了虚伪和奸诈,如‘四人帮’就是祸国殃民的蛀虫。”我被这些学生有这样深刻的认识和缜密的联想所折服。我怕同行开玩笑说我爱“花”,走向教室时就用毛巾遮住了花及花盆,不曾想到这个细节却被学生联想到了人事的虚伪。微小的细节引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触角,真令人欣喜若狂。而这些学生作文所蕴育的情感和批判意识,正是体现了一般性和特殊性的互相影响。

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从对象上展开人的本质丰富性”的同时,人的主观感受的丰富性“也随之发展起来”。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不同于逻辑的推理的过程,它是建立在丰富、真实、生动的感知基础之上的富有感情色彩的体验和理解,它要求学生充分调动感觉器官对“事物”特征进行方方面面的感知,而丰富的感觉无疑会使想象和联想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就拿观“花”的审美活动来说,“她”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需要学生感知她的色彩、香气、姿态,然后孕育情感,构思立意,最后用准确的语言表情达意。在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活动中,无不进行着师生高级思维的心理链接和审美心灵的相互碰撞。这不正体现了由感性向理性的渗透吗?不正说明了超越功利的自我价值体现和情感期待吗?

我曾在不同的班级进行过相同的观实物作文实验,快班思维的想象、联想比较丰富,运用语言形象生动,作文构思新颖、独到。慢班思维反映速度不比快班差,能跟上教师提示的节拍。比如,针对“花的联想”,他们可以想出“花是美丽的,可需要园丁的栽培”“我们像花朵,而教师是园丁”等,可是他们的联想是浮浅的,语言表达也仅仅是单调的几句话。通过调查,他们中百分之八十的学生从小缺少情感的陶冶,感性阅历贫乏。而快班百分之六十的学生既能当堂口头作文,又能结合生活实际作文而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语言丰富生动,构思新颖独到。经过抽样调查,我发现思维品质好的学生有百分之九十的都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文化的影响。

报纸编辑的创新思维品质及培养探究 第7篇

1 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含义及作用

创新思维能力的组成内容十分丰富, 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发散性思维、互动性思维、辩证性思维等, 不同组成部分的功能各异, 并协同发挥作用完成创新过程。

1.1 创新性思维的重要部分—发散思维

心理学将发散性思维定义为:在解决问题时, 积极突破固有模式的束缚, 能够从不同角度着眼, 顺着不同方向进行考虑, 沿着不同路径设想, 对现有以及记忆中的信息进行重组, 充分进行幻想及想象, 组合出与问题诸多有意义的新联系信息, 进一步探寻出解决方案, 使问题最终获得顺利解决的一种思维方式。

报纸编辑运用发散性思维, 必须要将观察的视觉以及目光范围扩大化, 从整体上对事件变化的全貌进行观察, 以便能够获取整个新闻事件的原貌及事件变化、发展的全部过程。需要对事件的发展方向进行前瞻性分析、把握, 深入研究事件的各种纵深关联, 在思考、辨别及探究过程中运用联想、辨证、质疑及求异等方法将发散性思维融入工作中[2]。

1.2 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的根本要求—互动思维

信息传播是即时、双向的交流, 传递以及反馈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随着广播、网络、电视等新式媒体的信息互动传播为大众所偏好, 互动交流已然成为各媒体的生存手段之一。面对新兴媒体的激烈竞争, 报纸编辑必须充分利用互动性思维增强传统媒体活力。

编辑要将互动性思维融入工作中, 需具备倾听读者心声、主动靠近读者的意识, 抛弃闭门造车的固定思维模式, 应用互动性思维进行开放式性办报, 努力搭建报纸、读者间高效的互动平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报纸编辑对互动平台的可选择性较大, 例如读者调查、电子邮件、热线电话、微博、论坛等, 编辑应该对这些互动性平台给予充分利用[3]。

目前, 国内报社为提高互动性进行许多大胆的尝试, 其中有不少成功案例可以借鉴。如《合肥晚报》坚持每季度征询读者的意见一次, 并依据读者的需求、意见及时地进行报道重点和视角的重新定位, 调整版面的栏目设置。这种互动交流增强了读者的“归属感”以及读报、买报热情, 同时编辑与读者的互动进入真诚、高效的良性循环, 对扩大读者规模十分有利。故编辑有计划地锻炼、培养其创新思维的能力, 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思维素质, 增强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 促进报纸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1.3 掌控繁杂信息的利器—辩证思维

由于新闻来源多及一味追求新闻的时效性, 极易导致报道与事实不符。面对数量巨大、繁杂的信息, 编辑必须应用发展的、矛盾的辩证方法去思考问题。如:2010年湖北省某媒体刊发了《50件有毒玉米奶疑流入我市工商部门紧急排查》的新闻报道, 随后国内多家媒体进行转载。《湖北日报》的编辑并未进行转载, 他们考虑到该新闻可能会导致人们的恐慌心理, 对这一新闻给予辩证思考。最终证实该新闻报道严重失实, 涉事记者以及编辑均受到相应的纪律处分或者法律处罚。在繁杂的新闻背景下, 湖北日报社的编辑及时发现问题, 冷静处理, 充分利用其辩证性思维能力保障报社声誉。

3 报纸编辑的创新意识培养锻炼

面对迅速发展的新型传媒的挑战, 传统媒体的优势地位受到威胁, 报纸作为主要传统传媒之一, 必须进行改革创新才能与新传媒进行市场争夺;再者, 事物发展的趋势要求其不断创新, 否则将会被淘汰, 报纸行业要永葆青春, 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就需要不断探索如何有效创新。

3.1创新报道的手段突出报纸的深度性报道效果报纸对新闻事件本质的解读力、多样化报道载体以及其权威性、真实性, 还有应用文艺手法进行连续报道吸引读者等诸多优势, 皆是新媒体不能企及和取代的[4]。报纸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报道的层次、深度方面, 时效性略显不足。时效性以及动态性为新媒介的优势, 但也是它们的缺陷, 对时效的过度追求使其进行报道组织时常常无法深入挖掘新闻事件, 无法触及事件的本质。因此, 无法持续的、牢固的影响受众。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 读者多偏于浅度阅读。报纸针对某一具有典型象征意义的事件, 从犀利视角给予剖析, 创作出有思辨色彩的文章, 将会迎合喜欢探究事物本质、深度性阅读的受众口味。采用精炼、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对当代社会存在物质横行而真实情感明显缺失的现状给予客观描述, 用小故事形式以细腻文笔对大道理进行独特阐述, 则会让读者能够慢慢品味, 这绝对是新媒介所不能够达到的。

3.2报纸需要革旧鼎新, 进行内部的不断升级这是一个信息爆炸性增长的时代, 报纸无力撼动网络媒体海量信息的优势, 编辑可以应用有针对小区域、小众化传播的出版方式, 方便读者快速选取进行阅读。如《南方都市报》将读者群体进行细分, 采用按照地域、类别不同出版不同的模版的方式, 其每天平均印刷一百多版。主要将副刊、广州、深圳、东莞、要闻、文娱、经济和生活消费等各种资讯进行分类分叠出版, 给特定读者群体提供高质量、针对性的服务, 从而获得读者的认可。

3.3报纸编辑需主动进行总结必须努力改变以往被动地追随在流动性新闻事件后面的工作状态, 应对重大新闻事件主动进行总结以及再处理。对于一段时间内或者相同的题材的新闻报道, 不包括深度报道的事件, 应进行汇总分析, 并用一个或者几个整版的版面给予总结性推出, 同时附带具有较强感染力以及说服力的图片和表格, 使受众可以在短时间内深入了解事物的整体, 这些是其他新传媒所不具备的优势[5]。例如, 在年末报社可以用“年终盘点”形式, 使读者快速的了解这一年来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 同时读者可以进行方便快捷比较。对于报纸版而的设计、策划以及包装等各方面, 报纸编辑也可以设计出新颖、独特的版面吸引读者, 用强烈、连续的视觉冲击效果来“俘获”受众。

3结语

新媒介的迅猛发展, 对具有百年历史的报纸媒体造成巨大冲击, 甚至严重威胁其生存以及发展的空间。故对报纸编辑在新时期的工作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因此报纸编辑必须对其工作的进行创新, 以挽救报纸的传媒行业优势地位, 报纸编辑工作者务必深入理解创新的重要性, 有效运用创新途径做好报纸编辑工作。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媒体间竞争日趋激烈, 报纸类传统媒体不断受到新兴媒体的冲击, 其新闻事业处于生死攸关的发展境地, 提高质量是其生存的根本, 报纸编辑的工作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部分, 互动思维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的根本要求, 辩证思维是掌控繁杂信息的利器。报纸编辑需要对创新思维进行有目的的锻炼培养, 工作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进步。

关键词:报纸编辑,创新思维,思维能力,培养探究

参考文献

[1]梁琦.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创新研究[D].河南大学2012.

[2]金成龙.浅谈报纸编辑素质的培养[J].新闻世界.2009 (02) .

[3]谷猛.报纸编辑的创新意识[J].青年记者.2009 (26) .

[4]丁伟.如何做好报纸编辑工作[J].青年记者.2009 (23) .

创新思维品质 第8篇

一、允许学生对教师说“不”

曾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一位执教者由于一时疏忽, 一连在黑板上写错别字, 而这几个字“明目张胆”地一直挂到课后, 竟没有一个学生指出。经过课后调查表明:学生中由于基础差而确实不知的占25%, 出于对教师的过分信任和崇拜而未曾引起注意的占35%, 慑于老师的“威严”而未敢提起的占60%。正如杨振宁教授所言:“中国学生胆小, 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 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 觉得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讲过的话是天经地义的, 不能随随便便地加以怀疑, 这一点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区别。”长此以往, 只能培养一批循规蹈矩、唯师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守纪生”, 又谈什么创新与发明呢?

对于上述现象, 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因为“最宽松的时候是创造性思维最活跃、创造力最丰富的时候”。有一位教师在讲解课文时, 对文中如何运用人物对话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讲得极细腻, 讲着讲着, 有一位学生举手说:“老师, 我们不希望你这样讲。”这位青年教师在惊讶过后镇定下来, 脸上充满笑意和期待地问:“你希望老师怎样教?”这位“爱出风头”的学生大声说:“我们王老师说过, 如果我们能把文章的意思通过读表达出来, 就说明我们理解了。我希望老师多教我们朗读这些话, 因为有的讲解我们也听不懂。”教师很激动, 采纳了他的意见, 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案, 变“以讲为主”为“以读为主”, 相机诱导适当点拨, 课上得很成功。

学习并不是“老师问, 学生答”。在我们越来越重视发挥学生主体性、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 要让学生们明白: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老师说的话、书本上讲的不一定正确, 只有以冷静的头脑、善于辨析的思维捕捉蛛丝马迹, 才会有新的发现。

二、允许学生对书本质疑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就要激励孩子敢说敢想, 大胆质疑、乐于发表独立见解。

五年级《飞夺泸定桥》一文中有这么两句话:“我们对岸的战士高声答到:‘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见:我觉得当时红军这么做是有危险的。我在电视里看到敌人称我们红军是“红匪”“共匪”。当时红军战士是假装成敌人的同伴, 那么说容易被敌人识破。最好改成:“我们的战士高声答到:‘是碰上共匪撤下来的’。”虽然书上说“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 只不过是敌人太大意、太笨了, 这位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与书本“唱反调”, 实则蕴涵着求异。对学生的这种举动, 上课的老师没有指责, 而是让他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然后让学生讨论后给予肯定。在高度重视培养创新精神的今天, 这是值得提倡的做法。

在《小露珠》一课教学中, 一位教师在处理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她 (小露珠) 笑盈盈地说:‘我明天还会来的。’”时, 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露珠要等到明天才会来吗?学生紧锁双眉, 思考了起来。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讨论交流后, 一位学生回答道:“小露珠既然是早晨离开, 夜幕降临时形成的, 就不是‘明天还会来’, 而是‘今天就会来’了。”另一位学生提议改成“我今晚就会来。”学生把前后文联系起来, 积极思考, 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允许学生与众不同

一堂三年级的《口语交际———说说广告》教学课中, 教师让学生先看几则广告, 然后说说喜欢哪一则, 最不喜欢哪一则, 并说出为什么。其中有一则感冒药的广告, 大部分学生说喜欢, 并说明了理由:这则广告选用《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这首歌的曲子作为背景音乐, 挺有趣……这时, 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告诉大家自己不喜欢这则广告, 原因也是这个背景音乐:“它的播放使这则广告疯疯癫癫的。”老师的评价是“:这是你独特的想法, 下面再听听别人的想法。”对同一则广告的认识“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甲喜欢, 乙不一定喜欢, 丙甚至可能讨厌。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哲学关系”, 课堂活动应该顺应这种关系。另一则是金六福酒的广告, 许多同学不喜欢, 原因多是播放次数多, 浪费时间。而有一位学生的理由是:中国人的酒, 但主角却是外国人, 有损中国人的尊严。教师点评:这是一个极富个性的理由。这位学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 并不认为学习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答案”。而教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成为学生前进的新的动力。学生愿意畅所欲言, 课堂成为各抒己见的场所。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 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 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改进课堂。让课堂成为一个各抒己见的场所, 成为一个探索问题的场所, 成为一个人与人思想交流的场所, 成为一个聆听他人发言、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场所。只有这样,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立足思维训练,提升思维品质 第9篇

一、着眼细小之处,发展学生有序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面对问题的时候容易思路混乱,摸不到重点。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在于学生缺乏有序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需要从小处着眼,教给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带领学生从最基本的小问题入手,层层分析,对大问题展开有序思考,从而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比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在两个不同的位置上画出圆。一个位置在黑板上,另一个位置在纸上,然后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两个同样都是圆,在画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经过动手画圆的操作,发现画一个圆的关键点:先是要确定一个圆心,也就是中心,并且要围绕这个中心点旋转360度,也就是画一圈。在从中心点到这个圆圈之间,需要隔开一段距离,这个距离也就是半径。通过这个细节的引导,学生对圆的本质属性有了初步认知。

又如,教学《倍数和因数》时,我让学生先写出2的倍数,结果学生写出了一长串:2,4,6,8,10,12,14,16…122…,就这样,学生从2开始写到两位数,3位数,追问下去,学生还会写出4位数、5位数,甚至更多。这个时候我追问学生:你能写完2的倍数吗?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想要表示2的倍数,是根本写不完的。针对这样的情况,该如何用数学术语表达出来呢?学生认为,可以用无限个、无数个来表示。既然是无限个,那么2的倍数有最小的和最大的吗?学生分析讨论后认为,2的倍数数量上是无限的。最小的这个倍数是它本身,因为是无限个,所以最大的不存在。

以上教学,教师巧妙抓住问题的核心,从小处着眼,通过有效的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理清了数学概念,逐步建构了有序思维的模式,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实效。

二、着眼分层引导,发展学生深刻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思维培养,不能面面俱到,强求“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条件入手,分层引导,层层深入,带领学生从感性的表象,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深刻思维中来。

比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我先给学生出示了一个数学情境:如果有一个大胡萝卜,平均分给两只兔子。每只兔子分得多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认为每只兔子可以分到一半。一半用什么来表示呢?学生根据自己对分数的初步认知,认为一半就是分数1/2。那么这个1/2怎么来理解呢?学生根据这个例子,认识到就是将一个胡萝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这个时候,学生并不能真正地深入理解分数。为此我又深入设计了一个问题:将一个长方形的纸对折,怎样才能够折出其中的1/4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为可以将一张纸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张纸的1/4。如果要在这张纸上涂抹出3/4怎么办?学生根据自己对分数的理解,认为可以将长方形等分成四份,取其中的3份就是3/4。

以上教学环节,教师着眼分层引导,借助3个层次的引领,带领学生深入探究平均分的概念,并依据平均分,将注意的要点聚焦在其中的份数上面,从而建构了分数的意义,理解了数学概念的本质,思维获得了提升和发展。

三、立足经验引领,发展学生系统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编排的知识内容具有系统性。虽然有些问题看起来相似,实际上却深入了一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关注知识的系统性,深入探究知识体系,深入浅出,辩证对待学生的负迁移,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进行知识的总结和运用,发展学生的系统性思维。

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个内容的时候,笔者先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动手折,动手画,学生画出如下图形: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图形当中的对称轴,看看有几条,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认为,三角形有3条,正方形有4条,正五边形有5条,正六边形则有6条。从这个直观的图形当中,学生发现了一个规律:有几条边就有几条对称轴。为了验证这一规律,我让学生举例。学生画出了正八边形,认为正八边形就有8条对称轴。学生还举出了圆这个图形,发现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以上环节,教师立足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透过表象深入思考,针对表象规律进行验证,从而有了深刻的认知。

思维品质与写作能力 第10篇

一.重实践、激兴趣, 给学生一对操曲晓声的“顺风耳”。

书本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 生活才是学生最好的书本。强调学生与生活的零距离, 才有“操千曲而后晓声”的能力;重视书本与实践的面对面, 方有“操千剑而后识器”的本领;只有对生活这本大书产生兴趣, 才能激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动力。积累生活, 丰富体验, 勤于思考, 方能让思维之树叶繁花艳。为此, 我从点滴做起, 利用间隙开展以下活动:

1.早读收视评论。组织收听、收看《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第一时间》等节目, 然后利用早读课, 每天指定一位学生用一句话向全班同学介绍刚刚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并稍加评论, 阐明观点, 我们称为“新闻早点”。具体要求:新闻+短评。

2.课前热点演讲。采撷社会热点焦点, 捕捉生活时尚风尚, 课前预留3分钟登台演讲。诸如绿色奥运、红衫军团、金融风暴、灰领阶层、流感病毒、e世界、T舞台、范跑跑、躲猫猫等等, 话题无所不包, 我们称之为“时尚速食”。具体要求:热点+剖析。

3.板报警句集萃。师生共同摘抄古今中外名言警句, 让学生抄写在后面黑板的“警句栏”内并加点评。具体要求:名句+点评。

4.周末科苑撷英。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我最崇拜的古今中外科学家”成功事例, 提炼成200字内的说明短文, 周末在班会上朗读, 然后每学期评出最佳作品5—10篇在校报上发表。我们把它称之为“周末糕点”。具体要求:实例+朗诵。

二.讲迁移、会整合, 给学生一个拨开迷雾的“金手指”。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语文学科较其他学科有着特殊的优势, 这种特殊优势就在于通过语文实践活动, 丰富知识, 开发大脑, 训练思维, 为学生创新能力打下基础。学生对各类知识信息的摄取、传递和迁移能力直接决定着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语文教学教会学生迁移知识点、整合能力链, 久而久之, 习惯养成了, 知识丰富了, 视野开阔了, 思维能力自然也就提升了。教学中我侧重训练学生思维的如下特性:

1.深刻性。即通过事物的表象做耳目一新的深层解读, 探幽发微, 见微知著。如结合学习《鸿门宴》, 阅读《史记·项羽本纪》, 班里组织讨论“数英雄, 论成败”话题, 很多学生摈弃了“以成败论英雄”的套路, 一位学生写道:“最可悲的是以成败论英雄。失败的英雄比成功的英雄更令人钦佩。失败, 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成功, 是把有价值的东西包装给人看。失败是成功的栈道, 失败是成功的肩膀, 失败是成功之母, 成功是失败之父。”

2.广阔性。以广阔的空间为纵坐标、以深邃的时间为横坐标, 以能力与创新为交点, 关注当代文化生活, 剖析包容各种文化现象;感叹悠悠天地, 评说长河星云。如学了《米洛斯的维纳斯》, 围绕“美“的话题, 一位同学涉笔写来:“历史长河中人类从未间断过对美的追求。从山顶洞人披着的兽皮到现代人身上的时装;从楚宫流行的细腰到唐朝高耸的发髻;从往日招摇的‘迷你裙’到今日满街的天然色……美, 是人们对个性的追求与思索。”

3.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 不盲从轻信、不迷信权威, 不人云亦云, 不牵强附会, 它是“产生于全部心意能力的总合, 是内心自觉到理智活动与想象力的和谐” (康德《判断力批判》) 。学生通过对《记念刘和珍君》的学习, 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青年担当国运大任的重要, 联系现实, 一位学生写道:“时下, 处于经济、文化深刻变革时期的青少年极端个人主义在否定集体主义与理想主义中滋生, 它直接导致社会亲和力与责任意识滑坡, 权利与义务失衡, 利益与责任脱钩, 价值观念失范, 环境道德沦丧, 集体意识削弱。这种以追逐丧失理性的物质主义与浅薄的人生态度为时髦的极端反文明倾向必须抛弃。”

三.选角度、找切入, 给学生一个“喜新厌旧”的“世纪脑”。

践行新课程理念, 回归大生活本真。面对新课程标准, 置身信息化社会, 教师要与学生一道洗脑、补钙、充电, 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与学生观察事物, 思考问题, 帮助学生优化思维方式, 加强思维的科学训练。宜从三种思维方式上培养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直觉思维。直觉思维, 就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在面前的事物、现象、问题的一种迅速识别、敏锐洞察以及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 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第六感觉”。直觉思维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跟着感觉走”, 直觉给人的感觉似乎难以言喻, 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无意识的思考。所以, 相信直觉, 使直觉有所为, 就是创新。课堂教学中, 教师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 从语言文字本身入手、通过听说读写, 对学生加强直觉思维训练, 能有效地提高丰富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前些时候, 社会上关于小学生描绘“春天的色彩”的争鸣给直觉思维以极大的包容空间。诸如“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地球在哭啼”“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无不是直觉思维带来的灵感火花。

2.求异思维。避开常用的、一般的思维习惯、思维定势, 另辟蹊径, 发前人所未发, 犹二月之花一枝独放, 似飞天立壁反弹琵琶, “见异思迁”, “喜新厌旧”, 其意何如?

其一,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对吗?撞钟是和尚的分工, 是和尚的职责, 和尚们能够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兢兢业业地做着枯燥而平凡的工作, 正是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精神的体现, 应该大加褒奖。

其二, 我讨厌“一帆风顺”这一祝福语, 一个美丽而又空洞的谎言。人生路漫漫, 必然会遇到许多艰难困苦。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 一帆风不顺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 在逆风险浪中奋力拼搏的人生才是最辉煌的人生。

凡此种种, 克服思维定势, 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索, 从而显露新思想, 塑造新形象, 即为求异思维。

3.辐合思维。辐合思维是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聚合起来, 寻找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形式。也指个人从自己许多不同的设想中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 或从纷繁复杂现象的认识中找到一个共同点的思维形式。培养学生的辐合思维, 就是要让他们能够对发散思维所得到的多种结果进行比较, 从中选择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辐合思维的本质在于尊重前提的真理性, 实事求是, 重视验证。

鲁迅小说《祝福》“我”回答祥林嫂关于魂灵的有无就是极好运用辐合思维的例子。“我”先说“也许有吧”, 又说“然而也未必”, 最后无可奈何, 只好说“实在, 我说不清”。比较一下就知道越是“说不清”表达就越精确, 这正如鲁迅本人所说“说不清是一句很好的话”。说有, 会给末路人增添下地狱的苦痛;说无, 又会熄灭祥林嫂见到阿毛的希望火花, 唯有这“说不清”于人于己都有好处。正是在这“说不清”中蕴含着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无尽同情。

结合辐合思维训练, 一名学生在《教育感言》一文中这样说:“斯宾诺莎有言, ‘艰难故崇高’。阵痛之后才能享受新生儿到来的喜悦。审视中国教育历史, 儒家致力于政治伦理道德教化, 法家教育追求审美艺术情趣。前者高奏善的凯歌, 后者举起美的大旗, 惟墨家科技教育之光未能光大远播, 致使中国几千年教育结构失衡, ‘五四’赛先生东渐, 又让人文功能式微。审视历史, 批判继承传统文化、重新构建民族教育大厦已刻不容缓。”

作为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 求异思维离不开辐合思维, 如果没有辐合思维, 一味的片面追求思维的发散求异, 让思维如脱缰野马漫无边际, 失去了思维的聚合点, 往往就会把握不住观点、答案, 那样再大胆新颖的思想也将变得毫无意义。一个人光靠发散思维而不善于运用辐合思维, 也常常会使认知流于异想天开而一事无成。

打破思维盲点,建构思维品质 第11篇

[关键词]思维盲点 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89

思维盲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如求长方形周长,学生一定要先找到长和宽然后套用公式才行;把一张纸对折三次,学生一定认为是将这张纸平分成了6份……常见的思维盲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学教材的内容本身。对于小学生来说,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探索新知的障碍;二是师生的思维定式。由于教师的忽略和学生的习惯性思维模式,导致课堂教学的高耗低效。笔者认为,教师要擦亮慧眼,立足思维,打破盲点,带领学生重新建构思维品质,走出一条突围之路。

一、善加沟通,找准突破瓶颈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加沟通,一方面与学生沟通,把握学生的学情,理清学生的思维方式,知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什么水平;另一方面还要沟通教材,明确编写意图,把准教学思路,这样才能为所学知识寻找合理的落脚点。

如在“轴对称图形”这一教学内容中,教师向学生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然后让学生判断“奥运会的五环旗和中国国旗是轴对称图形吗?”针对这个问题,学生的争议不断。有的认为,如果只是关注图形的轮廓,那么奥运五环旗应当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但照此推理,中国国旗是长方形,也应当是个轴对称图形,再据此推理,所有的长方形国旗都可以称之为轴对称图形。如何突破这一思维盲点呢?教材的设计意图很明显,不管是何种问题何种思维,重点都是要培养学生积极合理地展开科学探究,也就是说,如果要让颜色、图案和图形的背景都符合轴对称图形的标准,那么这样的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相对较少;但如果只考虑外观图形,那么判断国旗是否为轴对称图形这个问题的答案太过广泛,就失去了思维含量,没有存在的意义。通过对教材的研究教师能够明确一点:既要关注概念,又要关注图形的现实因素,这是培养学生思维严谨性和辩证性的关键,从而弥补教材呈现的不足。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通过和学生的沟通,能够及时有效地摸清情况,找到思维瓶颈;通过和教材的沟通,则能够高屋建瓴,带领学生破解思维盲点。

二、巧做诱导,发展思维品质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巧做诱导,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度、厚度和灵活度。

如教学“米和厘米”这一长度概念时,学生对长度的估测能力相当欠缺,要直接估测黑板的长度和门的高度是存在困难的,也容易产生思维盲点,为此,笔者站在教室门口,以自己的身高作为参照物,让学生对教室门、黑板、教室宽等进行估测,这样一来,学生的数学行为就有了依据。

通过以上题组训练,学生不但弄清两者的差别,而且也由此正确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提升了思维的灵活性。

三、深入探究,实现有效拓展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往往因为思维习惯的问题,导致思维盲点的出现。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探究,通过追问激活思维盲点,最终实现有效的思维拓展。

如在教学“确定位置”这一内容时,教材上有一道习题:有两个剧场,剧场1是按顺序排位,劇场2是按照单双号排位,要学生帮小朋友找座位。我对这道题做了加工:如果我的票号是1排4号,小明的票号是1排5号,我们在剧场1能坐一起吗?

在按照单双号排位的剧场里,学生大多认为单号和单号在一起,双号和双号在一起,从而忽略单号和双号在一起的情况。针对这一思维盲点,我进行了深入追问:如果到剧场2,我的票号是1排4号,小明的票号是1排5号,我们还能坐一起吗?我的左邻右舍是几号呢?如果我想和好友在剧场2坐在一起,我应该怎样买票?如果这天只能一人买单号,一人买双号,我俩还想坐一起,买什么票呢?

通过教师的层层追问,不但能够理清在剧场2中位置确定的复杂性,而且能够将单号和双号放在一起思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思维有了深度和广度。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盲点在所难免,教师要将它当作有利的教学资源,正视它并突破它,以发展思维为支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创新思维品质 第12篇

一、立体思维的建构,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百度引擎:“立体思维也称“多元思维”“全方位思维”“整体思维”或“多维性思维”, 是指跳出点、线、面的限制, 能从上下左右, 四面八方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我认为数学课应充分体现这一功能, 即能使聪明的学生更聪明, 不那么聪明的学生能变得聪明, 让每名学生有所收获, 有所发展.如:某单位开展植树节活动, 共植树26排, 每排24棵树, 一共植了多少棵树? 请运用你们的智慧尝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说说自己的方法与理由. 学生动用一切手段, 用心揣摩着解决办法, 不时发出争论的声音. 不一会儿一只只小手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 写在黑板上的方法有:

(1) 24×26 = 24×25 + 24 = 624, 理由是24个26想成25个24加上1个24, 可以简算.

(2) 24×26 = 25×26 - 26 = 624, 理由是24个26想成25个26减去1个26, 可以口算.

(3) 用竖式计算, 理由是这种计算方法最常用.

……

随着一个个解题方法展现在黑板上, 就在学生洋洋得意时, 我抛出一个问题:还有没有好方法了? 一个小声音“老师我还有一个好方法”打断了我的课堂教学.“你有什么好方法, 请大胆地说.”一句鼓励的话使原来胆小的她说出了自己的方法:24×26可以想成25×25 - 1, 我是根据24×26 = 624想到的, 25×25=625, 625-1=624.所有的学生都说他“瞎猜”……教室里一片混乱. “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咱们一起找一找.”在我的引导下, 学生有了新的发现:共植树26排, 把最后一排去掉, 26排就变成了25排, 把去掉的这一排24棵树每排补1棵, 补到第24排用掉了最后一棵, 只有第25排没有补上, 因此25×25 - 1.“对, 我发现这里有这样的规律……”黑板上又多了许多新的亮点. 这是一节简单的计算课, 在我的激励和调动下, 牵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把后面一名学生“瞎猜”的思维放到立体思维空间里即大家共同思考, 跳出平面思维方式, 纵向垂直, 水平横向, 交叉重叠的组合优势, 让思维细胞在立体中撞击和接通, 扩大思维活动的跨步, 拓宽可能性的空间, 课堂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立体思维的建构,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立体思维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跳出点、线、面, 在“立体空间”里转换, 课堂效果有出奇制胜的效果 , 特别是当我们学生遇到难题又总是想不出好办法去解决时, 常常是因为我们思路单一化、扁平化. 所以我们就要将思维转换到一个不同的“频道”, 开辟出全新的思考空间. 把小学数学抽象的概念和公式等放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或多媒体空间中, 思路在不断转换中无限拓展, 创造出无数个方案, 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在低年级教学“统计学”时, 我会让学生亲自调查和收集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数据, 如学生的身高、全班的语数成绩、父母每天买菜的价格等. 学生不仅乐意去做, 而且能有所比较, 答案精彩纷呈. 中高年级我设计的问题则增加了难度, 命题不仅仅检测他们的计算能力, 还让他们去解决或研究实际生活问题. 如陈东家每月生活费支出计划如图: (人教版六年级第11册)

(1) 你能得出哪些信息?

(2) 如果陈东家每月生活费支出1000元, 你能提出并解决哪些问题?

三、立体思维的建构, 集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融合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立体思维的多样性还体现在思考问题时有三个角度:一是有一定的空间. 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定的空间存在. 立体思维就充分考虑事物存在的空间, 就能跳出事物本身, 用更高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 二是一定的时间空间. 从时间角度思考, 比较有超前意识. 三是万物联系的网络. 在事物的联系的网络中去思考问题, 拓宽创新之路. 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 我们的生活与空间、时间、数、量、形等息息相关, 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周围的数、量、形、时间、空间产生兴趣. 而数学教学生活化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我们的课堂已常态化, 教学手段的灵活、丰富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 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得到发展.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最喜欢的水果”这一统计知识, 我先设计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这类问题没有明确的目标,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方向, 属于探索级别. 又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一课时,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动手把一个圆柱体橡皮泥切成一个等底等高的圆锥体, 看切成的圆锥体大约是圆柱体的几分之几, 再把圆柱和圆锥通过动画演示的方法让学生很快得出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更重要的是关注每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并促进其发展.构建立体思维模式,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思维的多样性是跳出点、线、面的局限, 使课堂教学弯道超越达到出奇制胜, 妙不可言的效果.

关键词:立体思维,主动探索,出奇制胜

参考文献

[1]沈晓东, 顾晓东, 主编.小学数学有效学业评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沈建祥, 主编.观课议课问题诊断与解决[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充分阅读下一篇:婚庆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