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练习题范文

2024-08-16

课后练习题范文(精选12篇)

课后练习题 第1篇

一、作为课前预习思考题,检查自学情况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它对教师精简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对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培养自学能力,都大有裨益。因此,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十分重要。首先,教师要明确预习绝不仅仅是学生独立的活动,而是教师进行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的开始。能否做到“切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指导。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布置和指导学生预习,使之富有成效。这里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以课后思考题为预习依据。课文后面的很多题目,一般都能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启发学生关注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预习时,学生只要反复诵读,并认真思考就能获得初步体会,待到课上教师讲解时,稍加点拨,学生的思维便会在一定基础上更加深入和扩展。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课后第1题:“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梳理作者介绍鲸的几个方面。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通过查找资料,进行补充或扩展,再到课上进行交流,以此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学生通过预习,一般都能初步了解鲸的特点、作者的写作方法。而通过查找资料,就会让学生获得更多关于鲸的知识。

二、作为教学重点参考题,深化文本内容

课后思考练习题中,有很多是与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一致或相关联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解决了这些思考题就能凸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课后第2题:“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应对的?把晏子说的话多读几遍,体会他每次说的话妙在哪儿。”此题就反映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教学时,只要紧扣思考题,请学生找出晏子的语言,反复朗读后,圈出重点词语,细细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再结合交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好晏子或义正词严,或嘲弄戏耍,或诙谐反问的语气,感受人物语言中透出的机智勇敢、大义凛然和爱国情怀。讲读课文如果能抓住重点进行训练,学生对这类练习题的理解也就比较深刻,根本没有必要在教完课文后再花时间让学生讨论了。

三、作为讲练结合练习题,检测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要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标,需要教师为学生铺路架桥,讲练结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学生通过练习,使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借助练习,为掌握语文基本功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练习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审题,明确训练意图。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时,教师要十分注意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以促进学习迁移的形成。课后练习题中就有不少思考题能供我们所用。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课后第1题安排了“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填在表格里”这样的练习。在讲授这一课时,教师投影展示学生预先设计好的表格,请大家相互评价并修改,然后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后,自主填写表格内容,不能独立完成的,先放一放。教师从中发现许多问题,如有的学生对特点、作用分不清楚,有的学生概括能力较差,只会整句整句抄写。教师就以此作为讲课的难点进行突破。之后再让学生重新修改完善表格内容,学生就得心应手了,把在课文中学到的点滴、局部、较为分散的知识,通过归类、比较,逐步加以概括,提高了理性的认识,并从中掌握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学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了解题能力和自学能力。

四、作为读写结合习作题,领悟表达方法

课后思考题中,以“小练笔”形式出示的习作题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或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使读与写紧密结合。但笔者认为,教师更不应忽视诸多引导学生能在表达方面学有所得的题型。教师可以合理利用现成的资源,使阅读和写作相互促进,并驾齐驱。以五年级下册为例:

有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表达准确、情感丰富的语句,体会其表情达意效果的课后练习。如《草原》课后练习2,让学生体会一些修辞手法在表达上的效果;又如《再见了,亲人》课后练习2,引导学生体会感叹句、反问句等不同句型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有可以抓住重点句段、理解内容、体会表达效果的课后练习。如《威尼斯的小艇》课后习题2:“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让学生读这段话,说说威尼斯的小艇有哪些特点,并体会加点词句的好处。再让学生照样子说说某个物体的特点,以发挥触类旁通的作用。

有可以训练学生把握部分与整体联系的课后练习题。如《将相和》一文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分别说说主要内容,再说说这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师生不能在某一点、或某一部分上大做文章,而忽视整体关照,要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提高概括能力。

还有让学生领悟课文布局谋篇方法、了解选材和表达中心之间关系的思考题,如《景阳冈》;有引导学生分清事情前因后果,学习有条理表达的思考题,如《草船借箭》课后题;有引导学生联系课文领悟种种写人方法的《人物描写一组》等。

教师应尽可能利用课后思考题,将导思、导学和导练的作用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经常让学生观察发现,获得启示,仿写句段,写写感受等,在不知不觉中向学生渗透各种表达方法和写作方式,自然地体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从而消除学生的畏写情绪,提高读写能力。

五、作为课外延伸拓展题,培养实践能力

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也为了丰富和深化学习内容,教材在扩展延伸方面也作了适当的引导。有的引导课外阅读、搜集资料,有的引向课外观察,有的安排了实践体会,还有的引导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进行思考。教师应该用心研究课后思考习题中的一些“选做题”,从课文具体内容出发,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并注重过程的落实和指导,讲究实效。如学完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一文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针对课后选做题“我要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让学生先说说自己读过的其他神话故事,以激发同学们阅读的欲望;也可以向学生推荐某一个故事,再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心得体会,或以阅读感言卡的方式在班级内展示,形成阅读氛围。又如关于搜集资料的选做题,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相机落实,既可以在教学之初让学生读一读,讲一讲,为学习课文做铺垫,也可以在教学之中用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升华学生情感,还可以放在教学之后进行,作为知识拓展组织学生继续深入研究。

《蜜蜂》课后练习题 第2篇

翘舌音的字:

我会填

闷mēn ( ) 尽jìn( )

mèn ( ) jǐn( )

火眼金睛

括( )坚( )试( )蜂( )测( )扩( )艰( )释( )锋( )侧( )

找朋友

近义词:推测--( ) 激动--( )反义词:陌生--( ) 减少--( )

我能排

按照法布尔做试验的过程,把正确的顺序写下来。

1.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飞的,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

2.一天,我在我家花园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

3.然后,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做了记号的二十只蜜蜂,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把它们放出来。

4.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5.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6.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课后练习方法刍议 第3篇

一、有机地采用百分以上的评价方式

学生对教师采用百分的评价方式司空见惯,往往会产生慵懒的情绪。一次练习,我突发奇想:何不把练习题的总分给出120分呢?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得了120分,我得了100分……个个喜形于色,胜似发现了“新大陆”。以后我就采用多种方式:或在黑板前练习,或每个小组出几道题进行小组竞赛……效果都很不错。

但是还是要注意:1.不能频繁地使用这种方法,否则积极性会降低;2.对于分数低的学生,成绩最好不要公布,可以再出几道题,加强指导,等有了进步,再公布分数,提高兴趣;3.分数不宜给的过高,否则对评价效果产生影响。

二、让学生“导演”练习

《课程标准》中都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能动性一旦调动起来,就如同奔腾的江水势不可挡。小学语文中有很多课文都能融入情景剧,让学生自导自演情景剧,不仅能锻炼表达情感、驾驭语言的能力,还能助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进而在练习中让学生“导演”教师,可以就难理解的字、词、句、段,与学生分享理解过程,再加以点评,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语文课中很多情景剧课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将相和》等都是提高学生表现欲的范本。数学中对于较难理解的如乘法分配律、有关路程问题的应用题,都是学生自导自演的生活题材。乘法分配律是个难点,有次练习我灵机一动,布置了一道作业:谁有好办法帮助同学们理解乘法分配律?第二天练习时,同学们各抒己见,一位学生的创意吸引了我,他设计了磁铁的实验:准备了三块做了标记的磁铁(a、b和c),其中a、b两块磁铁的放在一起相互排斥,但是和c这块磁铁放在一起就相互吸引,他和同学在a、b磁铁和c磁铁之间放置了一个纸盒,使它们不能吸引,这样a、b磁铁在一边(a+b),c磁铁在另一边,一人按住b磁铁,拿开纸盒,“啪”一下,a磁铁和c磁铁紧紧吸在了一起(a×c),慢慢放开b磁铁,和c磁铁也吸在了一起(b×c)。一个小实验很好地说明了分配与结合的过程。我顺势引导,再加深理解,并给予表扬,学生们的“闪关点”一经发现,给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三、把生活元素引入练习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生活指导教学,教学来源于生活。把生活元素融入到教学中,有助于学生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作文练习,我让学生注重积累,随时记下优美的句段和身边发生的感人的事,每天早上念一遍,和同学交流理解,加深记忆,到用时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眼前。一次,一位学生记下了这样一件事:和邻居小妹妹一起写作业,小妹妹画了一幅画——《太阳从西面出来》,还分明标着方位,很愕然,结果一问,才知道,小妹妹的妈妈因为和爸爸吵架离开家了,爸爸劝,小妹妹也劝,妈妈说,除非太阳从西面出来,就回家。我立刻觉得这是一个好素材,让这位学生赶紧作文,之后稍加修改,发表到了《少年文史报》上,一下子提高了全班學生写作的激情。数学练习中的生活元素就更多了:如实地测量,提高学生对长度、面积、体积的感悟能力;创设商店买东西的情景,增长对人民币单位换算和加减的认识;把家和学校的路程、自己的走路速度和所用的时间融入到练习中来,既激发了兴趣,又提高了效果。

四、利用游戏方法提高练习趣味性

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的观点,寓教于乐形式多样,其中游戏方式较为常用。把游戏融汇到练习中,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接龙游戏

把学生反感的口算和识字练习做成卡片,进行口算得数和组词接龙游戏,你一答,我一应,声音此起彼伏,抑扬顿挫,效果显而易见。还可用来练习说话、发音、估算等。

(二)找朋友

制作成卡片或头饰等,一张写算式(字、词等),另一张写得数(词语、释义等),分组游戏,能最快找到“朋友”者得胜。

(三)找对错

识字教学中,把对的字和错的字放在一起,看看哪个对,那个错,然后指出错的位置,有助于学生掌握字的写法及结构。或者把容易混淆的算法列出来,找出错误算法的原因。

(四)看图猜字、猜成语、列算式

给出一张图,让学生猜猜包含了那些字,能用那个成语表示,能从图中列出那些算式等。

游戏方法很多,如:看偏旁组字,补充话语,猜谜语、编写应用题等游戏。很多游戏我们也可以给它们起好听的名字,如:接龙游戏叫排队排、开火车;找朋友又叫对暗号;找对错可以叫踩地雷等等。

马丁·加德纳说过:“唤醒学生的最好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游戏教学法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在玩的同时,又能学到知识,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的目的。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的使用策略 第4篇

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使用课后练习, 将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整合策略

1.课后练习与教学目标整合, 有效完善教学思路

有些课后练习可以作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凭借和依据, 备课时应充分发挥课后练习的导向作用, 将这些练习与教学目标有机整合, 确定教学思路。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沙漠中的绿洲》一文后有这样几个练习: (1) 朗读课文。 (2) 用钢笔描红。 (3) 读读下面的词语。 (4) 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 (5) 仔细观察题头的照片, 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 写一段话。课文中的词语可供选用。

根据这几个练习, 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中的6个生字:价、劣、挖、填、漂、侍, 联系上下文,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会认“碱”“霎”。 (3) 圈画出表现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的句子, 反复朗读“阿拉伯朋友”的话, 理解阿联酋人民营造美好生存环境的不易, 认识改造环境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感情。 (4) 观察题头照片, 适当运用课文中的词语, 按一定的顺序, 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

教学目标3与课后练习4相呼应, 并指出了课堂教学时的具体实施步骤, 教学思路得以清晰呈现。

2.课后练习与教学过程整合, 有效达成训练点

朱家珑说:“课后习题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 或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 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 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 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以及能力训练的载体。”

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中, 编者逐渐渗透了“自然段”“逻辑段”等内容, 并在练习中加以体现。如《我给江主席献花》中有这样一道习题:按照下面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 (1) “我”和欢迎队伍在机场等待江主席。 (2) “我”给江主席献花, 感到非常幸福。 (3) “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在《李时珍夜宿古寺》中, 编者安排了这样的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并写出段落大意。在初读课文阶段, 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内容相似或相连的“自然段”合并成“逻辑段”, 这样的训练自然而然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课后练习较好地体现了学段训练要素, 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学会用带点词、关联词造句等。仔细研读课后习题, 我们在教学中就能准确把握学段特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训练指导, 以达成学段目标。

二、自主策略

一篇新课文, 学生如果预习不到位, 就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活动。现行教材在课后练习的编写上, 强化了导学功能, 如果教师加强指导, 预习则“事半功倍”。笔者尝试在预习中安排“疑问解答”环节, 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练习, 记录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并写出自己的观点意见, 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 提高学习兴趣。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永远的白衣战士》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默读课文, 找出有关语句, 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 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在预习时, 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模糊, 但他们能够初步感受到这份工作的“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 为课堂上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此外, 教师在处理练习时应留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如在处理积累性作业“读一读, 写一写”时, 教师可推出“自助餐”, 各取所需, 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机动地完成。学生可以把练习中的字词抄上几遍;可以发挥想象, 把这些字词连缀成一段文字;也可以摘抄书中含有以上字词的句子。不同程度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实际选择练习的形式。自主策略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他们不再把练习当成负担。

三、拓展策略

1.妙用课后练习, 引导随文练笔

为了培养学生读写迁移的能力, 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安排了很多随文练笔的训练, 意在让学生从句段、立意、布局等方面习得写法, 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如《三顾茅庐》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认真读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 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在赏读课文中这处精妙句式时, 教师适当总结归纳写法, 来到一个地方, 先找出这个地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物, 再把这些景物的主要特点找出来。在此基础上, 学生练笔往往会生动许多。

2.活化课后练习, 延伸课堂实践

课后练习中, 还安排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拓展训练, 如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或故事,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人类的“老师”》一课中, 安排了如下练习: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这个话题学生非常感兴趣, 如果教师为学生指明寻找资料的途径,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搜集整理, 并安排时间交流汇报, 这样的综合性学习的成果要远胜于课文。

《穷人》课后练习题 第5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自学与交流,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练习续写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课前练习

一、步步踩实。想想下面的字哪部分容易写错,再在田字格内抄写一个,默写一个。

二、读准字音。(请在正确读音下划上----)

1.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qiǎnɡ qiánɡ)填饱肚子。

2.她一动不动,只有死人才是这副模(mú mó)样。

3.魁梧(wǔ wú)黧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被撕破了的渔网走进来。

4.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quán juǎn)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靠在一起。

三、送词回家

1.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服 舒适 舒畅)。

2.桑娜(倾听 聆听 偷听)着风暴的声音。

3.是啊,是啊,丈夫(喃喃 悄悄 愤愤)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课堂练习

一、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你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二、写出下面省略号的作用

1.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2.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

3.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三、在学习《穷人》这篇文章的过程中,你提出的最有价值的一个问题是:

四、这篇文章,在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思想活动来展现人物的美好心灵,请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描写抄在下面

动作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效果提高方略 第6篇

关键词:精选 批阅 二次作业 效果 提高

在轰轰烈烈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显得更加重要的,不容轻视。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一定会在课后布置适量的习题,使学生通过练习来消化,巩固课上所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批改作业时,你会获取从学生处反馈来的信息:学生或掌握或未完全掌握某些知识。于是,你会让学生订正做错的习题,但问题恐怕还没有解决,经过测验考试等手段,你可能会发现有的学生可能会犯同样的错误,这就说明他们对曾做错并订正过的习题没有真正弄懂,对该节课的知识没有真正掌握。于是,我们的教师感叹,埋怨学生不努力,没脑子,甚至手足无措。

这时,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反思,考虑如何运用“做作业”这一手段使学生尽快掌握课堂知识,即如何来提高学生课后练习的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是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的:第一层面,每次作业都要选好题目,千万不能照搬某个练习册或习题集。第二层面,对学生做错的习题细致分析、思考、查究,要求学生认真订正,让学生真正理解透彻。第三层面,使用多种方法对错误信息强化刺激,使学生对所犯的错误有一种铭心刻骨的感觉。笔者将自己的一点经验与想法作了整理,具体做法这样:

一、选题

现在的数学资料很多,名目也繁多,如:数学练习册、精选习题集、数学非常讲解、优等生学案等等,还有互联网上也有许多相关的内容,这时候教师不能照单全收,虽然说那里头有许多好题,但也有一些不是很好的,也可能存在一些不合适你学生现在水平的,这时教师应认真阅读、分析,对着题海中的题目进行取舍,甚至改编,教师可将题目和学生都进行分层,既要控制好题量,更要把握好质量。一般课后练习包括在校作业和家庭作业,两种作业不是简单的重复,后者略加深加宽,如果有备课组的话,还可以有机地做好合作和分工的工作。一定要对学生负责。

二、批阅

1.笔下留声

即在批改作业时,视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适当注上一两句短评。因为评语有一种声音效果,好比老师就在眼前指点,给人一种强烈的听觉刺激和想象余地,能撼人心魄,触人灵魂。短评以鼓励为主,如一贯作业撩草的学生作业变认真时,或者作业时发现巧妙的解题方法时等等,简短的赞语所起的作用可不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融恰师生间感情……对于粗心的学生则适当予一些善意的批评,千万不能讽刺、挖苦,有时一句伤人的话,用几句话或大量的行动都很难补回来的。如一学生求得某人步行速度为10公里/小时,结果却写成100公里/小时,我在批阅时注上一句:“此人莫非是外星人?”学生翻开作业,在一笑中认识到自己的粗心,以后很少犯类似错误。

2.面批

面批的学生有三类:①同一错误屡犯不改者,当面追询原因,共同探讨,释疑解惑;②对抄袭作业者,指出某处让其解释,使其羞愧不已,也在警告他:“你的那些行为老师全知道”;③基本常识出错时,可询问学生解题时的想法,现在又有什么想法,此类情况一般是没有预习好的,上课没有专心听讲造成的,趁此机会教师可作些预习方法指导,多用浅显的比方进行启发。

3.展示

对作业认真的、解题新颖的、构思巧妙的,可以借助实物投影仪或其他方法进行展示,让这些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其他学生也有所收获,一举两得。要知道榜样的作用有时是很大的。应可以适当使用。

三、精讲精练

1.错误暴光

根据心理学研究,人的认知有“先入为主”的原则,因此分析作业时,教授应将正确的解题过程展示出来,再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主要错误进行暴光,让学生形成鲜明的感官刺激,也可进行讨论,甚至争论,与正确信息形成强烈反差,在对比中获取知识,自己去伪存真。

2.反例夸张

对假命题采用举反例进行“一票否决”很有说服力,学生也易于接受。但同一题目,反例可能举出很多,其效果往往有差异,学生的印象会深浅不一,我举反例,尽可能选夸张一点的,如反驳命题“所有等腰三角形都全等”,我举了一个又高又尖的三角形,一个又矮又扁的三角形,学生一看即形成强烈的印象。

3.极端假设

即分析学生的错误时,将错就错,把错误推向极端,从而得出荒谬的结果,使得事理显而易见,不讲自明。用这种方法阐明观点,可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如在解方程时,我总是强调不能在方程中同除以含未知数的代数式,否则,会造成失根。但还是有学生会犯这类错误。一次分析作业时,我举了一例:解方程4x=2x,两边同除以2x得2=1。学生轰堂大笑,笑声中悟出了道理。还可追问,造成错误的原因,是方程两边除了可能为零的x,让学生彻底掌握这一层知识。

4.再进行相关问题的训练,特别注重变式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订正与整理

每次作业,要求学生不全面订正,仅对局部内容进行订正,这样既能对症下药,又能节省时间。事半功倍,值得一试。

并要求学生经常记“错题记录”,即以当天做错的作业中挑出最有代表性的一题或几题,分析出错的原因,如何订正,有何教训,启发,记录成文。教师不定期抽查,对做得好的进行表扬或作展览,坚持一段时间,学生形成习惯。空余时翻阅“日记”既是一种享受,更是知识的再现和巩固。

做过的作业如何利用?全部翻看没有必要,温习一偏“日记”必不可少,每次复习迎考,我总留出部分时间给学生自由支配,指导他们看“日记”,如何看,遮掉订正好的答案部分,读题后重解一遍,做对了,说明已掌握,做错了,好好反省检查疏漏处。照此看完“日记”,则每人必大有收获。因为每个学生抓住了自己的薄弱环节,查漏补缺了,这样的复习最具针对性,效果也较好。

五、二次作业

对做过的题目,教师已讲解过,学生也已订正过,并且还记了错题记录,许多教师认为这样应该万无一失了,根据遗忘规律和实际情况,我们发现:学生掌握得没我们想象的好,至少有一部分学生还会犯错,所以我们布置类似的作业、练习,让学生再操练。对二次作业,教师还要二次批改和一定的补救工作。

六、定期检查

做完了这些工作,是否就高枕无忧了,绝对不是。教师对学生的易错题也应整理,制成练习,定期检查,这项工作非常重要,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千万不要怕麻烦。

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十分重视学生作业的分析和订正,对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进行适当的强化刺激,是澄清模糊认识,加强记忆效果,巩固新旧知识的有效途径。作业效果得以充分发挥,事半功倍,学生脱离题海,教师教得轻松。扎扎实实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发挥课后练习的效用 第7篇

一.依照课后练习把握教学方向

课后练习中一般会设计一个统领全文的思考问答题。编者的目的是引导教师在教学中从整体出发,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人物形象和优美语言。教师可以依照这些练习来把握教学方向。如《桥》课后练习第2题是:“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其实这就是从整体来设计的一个大问题, 我们把它作为主问题引领课堂阅读, 不仅可以减少繁琐的课堂问答, 还会使学生如春雨润物般领悟文章主旨。笔者在教学时由这个问题切入, 引导学生读书与讨论, 画出文中老汉的动作和语言的词句, 让学生抓住画出的重点内容去读、品、议, 通过感悟老汉对乡亲、对儿子的言行, 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一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 突破了教学的重点, 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 从而把握了文章的思想内涵, 并且灵活而巧妙地串起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这种立体多维式的构建, 于大气中隐含着深邃, 在平和中彰显着个性, 体现了阅读的整体性, 提升了阅读的品质,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依循课后练习理清文本脉络

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读一篇文章, 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重要的, 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 理解才透彻。”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中表示时间推移、情感变化、地点变换的核心句或核心段落, 了解文章内容, 理清作者行文的思想轨迹, 为学生深入把握文本内涵创设良好的情境。有些课文的课后练习中也涉及到了文章的结构层次, 这些精心编制的练习, 往往就是理清课文脉络, 整体感知课文的重要提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课后练习”这一资源,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调动思维, 理清课文脉络。

例如:人教版教材第九册《新型玻璃》课后第1题:“默读课文, 想想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 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 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填在表格里。”教师只要抓住这个练习来组织教学, 学生通过阅读、填表, 了解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抓住了课文的要点, 把握了全文的脉络, 理清了作者行文的思想轨迹。

三.依据课后练习领悟表达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训练,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 应重视学生对表达方法的领悟。笔者研究“课后练习”, 发现编者在课后也相应地配备了领悟文章表达方法的练习。

如《圆明园的毁灭》课后练习第3题 : 课文的题 目是“圆 明园的毁灭”, 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自己思考, 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 体会到了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课文大量篇幅描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是让我们更加热爱圆明园, 以圆明园为骄傲。可就是这个我们引以为豪的圆明园却被英法联军, 肆意掠夺, 践踏, 毁灭后画面中那种荒凉, 颓废, 和原来的宏大魅力形成强烈的对比, 情感在此时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情感的积聚在这时将会爆发, 更能激发我们对侵略者的痛恨, 对祖国的爱。学生明白作者布局谋篇的用意后, 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更深层次的意义, 也有利于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自己习作时也会有意识地运用。

一道课后习题引发的思考 第8篇

分析:因为已知条件中出现的角为α-β和α+β, 而所求中出现的角为2α, 2β, 所以解题的关键是如何将待求的2α和2β用已知的α-β和α+β来表示。2α= (α+β) + (α-β) , 2β= (α+β) - (α-β) , 因此, 该题可作如下解答。

解答: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而undefined

=cos (α+β) cos (α-β) -sin (α+β) sin (α-β)

undefined

undefined

=cos (α+β) cos (α-β) +sin (α+β) sin (α-β) =-1

反思:上题的解答关键在于2α, 2β与α-β, α+β之间的相互转化, 这是解答一些三角函数题目的常用变换。

例1 已知undefined, 求sin α的值。

分析:注意到α=45°- (45°-α) , 因此undefined

解答:∵45°<α<90°

undefined

undefined

=sin 45°cos (45°-α) -cos 45°sin (45°-α)

undefined

反思:上题就利用了常见角45°与题目中的角α, 45°-α之间的关系, 对角α进行了适当变换。但在解决有些题目时, 即使使用了上述变换中的一种, 可还是不能将待求角完全用已知角来表示, 此时, 就需要我们很好地使用诱导公式。

例2 已知:undefined, 其中undefined,

求sin (α+β) 的值。

分析:注意到undefined, 虽然变换出了α+β但又出现了undefined, 这时, 诱导公式就起作用了。

解答: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反思:观察清楚题目中角与角之间的关系并进行适当变换, 会为我们解题带来极大的便利。

例3 求值undefined

分析:注意到10°+20°=30°, 而30°是特殊角, 容易得到其三角函数值, 因此, 我们可以将10°变换为30°-20°。

解答:原式undefined

undefined

新人教版高中第一册 (下) 第101页的一道题目, 更是将上述几种变换发挥到了极致!

例4 已知sin β=msin (2α+β) , 求证undefined。

分析:为了在已知与求证之间建立联系, 本题应作如下变换

β= (α+β) -α, 2α+β= (α+β) +α

解答:∵sin β=msin (2α+β)

undefined

undefined

(1-m) sin (α+β) cos α= (m+1) cos (α+β) sin α

灵活处理课后习题的方法 第9篇

可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课后题的地位因教师的认知程度、重视程度不同而变得起伏不定, 要么题题落实, 浪费时间;要么略讲一二, 一笔带过。无形中课后题成了课文的附属品甚至累赘, 失去了其让学生思考、领悟的独特价值。出现这样的结果, 一方面是因为一些教师没有仔细研究新教材的编排体系, 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本身对语文课程基础性和选择性精神理解不够, 是有悖于编者的良好意图的。

如何在教学中灵活又有效地利用课后题?我认为首先需要钻透教材;其次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师教学风格以及文章本身特点, 大胆剪切, 重新组合。在语文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注重基础性, 拓展课后题

注重基础是我国语文教学一贯坚持的原则, 对此我们围绕新教材的课后题, 根据学生实际, 灵活找到学生训练基础的落脚点。让学生在巩固基础的同时, 应变能力也相应得到加强。

从近几年的高考分析可以看到, 文言文越来越强调学生的翻译, 其分值从过去的5分提到了现在的9—10分 (包括断句在内) , 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文言文单元每一课的课后第二题是辨析多义词含义, 第三题一般设置为翻译句子或段落, 这恰好是我们有效利用课本资源巩固基础的有利时机。于是先让学生完成第二题, 然后我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文重难点, 在第三题中补充相关语句、语段的翻译, 通过拓展性的基础练习来强化对课文内容理解, 强化对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把握, 强化对五种文言句式的熟知。如在《郑伯克段于鄢》中我补充了涉及文言句式的翻译:姜氏何厌之有 (强调宾语前置句的翻译) ;《祭十二郎文》中补充“是年, 吾佐戎徐州”、“唯你是问” (考查“是”的义项) , “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注重语气的翻译) 等等。每篇文章或侧重句式, 或侧重虚词, 或侧重古今异义或侧重一词多义, 都是从课后题中延伸出来的, 而并不局限于课文安排的习题。

至于对小说、散文、戏剧等单元的基础知识, 我指导学生在课后习题中补充上重点词语、易错词语、优美句子识记与积累等题型, 比如学了《囚绿记》后, 我让同学们默写出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关“绿”的名句, 这样学生对绿的意境描写和象征意义就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如此温故知新来夯实基础, 让学生实实在在得益于课内。

二、借助现成性, 把握文章内容

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篇章在思考练习设置的侧重点上是不尽相同的。古诗文练习设置十分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巩固落实, 因此涉及语言语法方面的练习居多;现代文课后练习设置因文而异,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如小说单元课后练习设置多为文章语言、精彩细节、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和评价;杂文随笔、散文较注重主旨和思路的分析理解, 等等。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那就是必有一至两道提示了该如何把握课文内容或思路的题目, 因此, 学生可以借助这一板块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提升理解能力。

如必修5的新闻单元和古文单元的课后第一题, 其设计都和文章内容紧密相连, 这主要是帮助学生迅速地把握课文。如《东方风来满眼春》课后第一题设置有三个小问题:⑴本通讯是怎样选择和安排材料的?⑵本文的标题特点与作用是什么?⑶文章开头有什么特色?我让学生通读全文后借助该题准确理清了写作思路并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把握, 在上课分析时, 又顺势完成了板书, 真可谓一题多用。

三、运用灵活性, 熟悉题型设置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材是丰富的语文知识的载体, 也是深厚的民族文化的载体, 而且涉及社会各领域, 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例子。”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 除了要将教材作为一个范本, 借教材完成多个任务外, 还要注意它与考试的有机联系, 做到以题带考, 以题落实考试要求。

在具体操作中, 我们可以采用限制对某道题的回答字数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限制回答时间来培养学生的敏捷性, 给要回答的问题附上分值。如: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试作简要分析。 (4分) 暗示了至少有3个答题要点, 从而训练学生对出题者的意图进行揣摩等。又如:《五猖会》一共写了几次迎神赛会? (1分) 分别用最简洁的语言为它们各拟个小标题。 (4分) 这样来达到以题带考, 目的性强。

四、体现人文性, 加强情感体念

新课改倡导一种“体验性学习”, 即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及引导鼓励, 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 使新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 以实现学生内心自主精神的成长。如此强调“以生活示范生活, 以激情感动激情”, 将学生引向自然、社会和生活, 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并用心灵去感悟, 在情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修5的《陈情表》一文融情于事, 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其一大特色。在学生完成了翻译, 领悟了作者的孤苦无依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后, 文本设置了一道开放题:“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国, 忠孝两全往往被看做一种传统美德。参看下列资料, 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并写成200字的文段。”针对我班学生实际知识结构水平以及不理解父母的现状, 我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1) 结合课文和题中所给材料, 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李密的孝情。 (2) 在父母或长辈对你的挚爱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3) 谈谈你对孝的认识, 要求将内容整理成文字。因为在开放题中强调了学生自身对孝的感悟与反思, 所以同学们在作文中写出了充满真情实感的句子:“孝是一首余韵不绝的歌, 把浪漫的情怀和严峻的现实交织在一起, 拨动人们的心弦, 孝是江河里奔涌的激浪, 天地间回荡着澎湃的激情。”“孝让我体会到母爱的博大, 孝让我成熟, 孝教我理智。”……

又如在教完《师说》一文后, 我把课后的一个思考练习题 (课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念, 是否适合现代社会?你认为最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作为专题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去讨论。就这一个问题, 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而且能利用课本观点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用一种求知的心态描摹出自己理想中的师生观:“课堂上是严师, 课外是知己的平等友爱和谐的师生观。”“教师要用自己的才学、爱心和人格去感化学生。”“教师要深入学生生活学习中, 与他们打成一片。”……争论是激烈而真诚的。从中我不仅了解到了学生对教师的要求, 对教育的关注, 而且还认识到了自己距学生心目中的教师还差很远。与其说是一节讨论课, 不如说这是一次师生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沟通。把这个练习题引入课堂教学, 真正意义上完成了智育、德育和美育的完美结合。

对于其他开放性的课后题, 我们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 “重视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 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看, 用自己的脑子去想,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五、综合趣味性, 实现能力迁移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尽可能开阔学生视野, 让学生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 并根据需要和可能, 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

例如《小公务员之死》课后第三题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古今中外文学画廊中的众多典型性特征性的描写。完成前要先让学生明确:任何一部好作品, 都会有一些特征性的描写,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动作、一个人物、一个场景等。再让学生畅所欲言:类似这样的中外作品我们学过不少, 如莫泊桑的《项链》中的项链, 使玛蒂尔德成为爱慕虚荣、追求奢华的庸俗的小资产阶级的妇女形象。再如鲁迅的《药》中的人血馒头, 寥寥几笔, 使华老栓成为落后、迷信的小市民的典型代表;《孔乙己》中的长衫, 让深受封建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典型形象跃然纸上……之后, 我还利用语文课堂的时间及课外时间安排学生读中外优秀文学作品, 让学生接触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地区的作家与作品, 接触不同思想、不同文学风格流派的作家与作品, 在比较、撞击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与此同时, 我给学生推荐了2004年福建卷的优秀作文, 让学生写一篇《我眼中的文学人物》一文, 让课外阅读化为具体的文字形式, 使学生在文字中提高认识, 深刻领悟。

六、加强针对性, 培养比较阅读能力

课后练习题有的十分注重知识的纵横比较, 总结归纳, 体现了系统性、规律性、综合性的特点。对这类练习加强对比阅读, 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归纳, 也可把学生从课本学习引向课外拓展,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

比如《报任安书》的第二题要求比较本文与《陈情表》在“陈情”方式上的异同。首先我让学生通读本文并重温《陈情表》, 接着从所呈现对象与所用的抒情方式上让学生展开讨论, 学生很快得出了比较结果。

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比阅读理解, 并授之以渔, 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养成一种比较阅读的习惯, 从中总结出阅读规律和技巧, 为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奠定一个强有力的基础。

七、明确取向性, 提高写作能力

认真研究课后练习题, 你就会发现, 有些思考题为学生课外练笔或课堂写作提供了写作素材、角度和契机。教师充分挖掘练习题中的能力元素, 让学生进行仿写和再创造, 从而打开写作难的被动局面。

如学了节选的《哈姆雷特》剧作, 我先请同学们谈谈心目中的哈姆雷特, 再写成200字的小文章。学生眼中的哈姆雷特形象各异:有的说哈姆雷特是一个厉害的批评家;有的说他是一个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有的说他是个悲惨的英雄, 一个罪人;有的说他是一个富有责任心、具有远大理想的王子……说法各异, 但都能自圆其说。

尽管教材只是一个例子, 但若以此为出发点, 就可以让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 从课内走向课外, 一步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八、讲究技巧性, 活跃课堂气氛

课后练习中富有创意的题目既能扣住教学重点, 又能适度向课外辐射。备课中若能巧妙利用, 这类题目就可成为课堂教学的兴奋点, 必能收到预期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想北平》的课后第三题要求从“绿色北京, 环保北京”的高度来分析20世纪30年代老舍对北京城的看法还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实际教学时我就是从这个问题入手的, 先让学生精读课文的4—7自然段, 然后分项讨论北京在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和生活情态四方面的特点。15分钟后同学们踊跃发言, 并惊叹老舍对北京的看法带着很强的超前意识———“处处有空儿”这几乎成了现代大都市必须遵循的定律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 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此观之, 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恰当地处理课后题也得讲究一点艺术, 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应灵活地体现其中。

新课标明确指出:“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基于此, 我们大可在充分发掘现有教材资源的前提下, 以灵活性、辐射性、开放性为原则, 积极对课后习题进行了大量的尝试, 大胆剪切, 重新组合, 巧妙运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生活, 又开创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新格局。

而在对课后习题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受益最大的还是学生。激发兴趣, 培养习惯, 实现能力的迁移, 提升综合素养……总而言之, 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语文的真正主人,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师生的涓涓细流交汇成了一条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广阔河流, 奔腾在流光溢彩的语文天地中, 尽享学习语文带头的无限风光。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

[2]张悦群.走出“课后拓展”的误区.中学语文教学, 2008, (3) .

课后练习题 第10篇

笔者自2012年9月至今,一直关注S版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编排和使用情况,通过对现行教材课后习题的分析统计,发现课后习题的编排还有待完善;通过课堂观察、师生访谈、抽查学生作业等途径,发现在现实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师生对课后习题的关注和使用均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检索和阅读相关文献发现(笔者于2014年1月在《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基础教育优秀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上进行检索与“语文课后习题”精确匹配的论文不足30篇,内容多涉及初、高中语文课后习题编排体系的介绍和小学语文课后习题的使用策略列举),对于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编排及使用现状的研究不够重视。上述现象表明,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合理编排和使用亟待进一步关注。

一、S版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编排情况分析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S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编排情况,笔者对现行S版小学语文教材1~6年级所有课文的课后习题进行了分年段、分类统计与分析(具体数据见表1)。发现S版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编排能够“紧扣课文内容、重视语言文字积累、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围绕课标提出的年段目标” 进行设计,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等优点。

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将S版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和R版小学语文教材相应学段的课后习题、S版中学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分析。发现S版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编排尚有以下不足之处。

1.形式上题型单一

S版小学语文教材共12册,课文286篇,课后习题1098道,平均每课3.8题,其中低年段平均每课3.1题,中年段平均每课4.5题,高年段平均每课3.8题。题型相对固定,一年级的前两题为:朗读(背诵、复述)课文,描红;二至六年级的前三题基本为:朗读(背诵、复述)课文,描红,读一读(词语),再抄写。 以一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共有13篇课文,课后习题共计28道,其中“朗读(背诵)课文”13道;“读一读, 按笔顺描红”13道题;另有两道习题指向课文内容拓展训练。单一的题型极大地局限了语言文字训练点的选择。而R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共选入20篇课文,课后习题共计60道,每课3题,题型有11种(具体数据见表2)。和S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课后习题相比,R版小学语文教材不仅课后习题题型多样、训练形式丰富,每个训练点的目标更明确、易于操作,且排版样式也更生动,易引起学生注意。

2.内容上过于重视语言文字积累

根据习题训练的侧重点不同,笔者将S版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分为四类,即“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文字品读”“语言文字运用”和“文本拓展”。“语言文字积累”的习题主要有朗读、背诵、复述课文(“复述课文”严格意义上应该属于语言文字运用类,但因为这一练习要求通常都是和朗读课文并为一项的, 为了便于统计,将此项也作为语言文字积累项)、描红、抄写词语、摘抄喜欢的句子等四种题型,这一部分的习题量最大,占所有习题的62.7%。“语言文字品读”的习题主要有课题研读、品读理解文中关键词句、标点作用的体会和课文研读主话题,这部分习题占16.8%。“语言文字运用”的习题主要有查字典、 用加点的词语造句、句式比较阅读、分段、概括主要内容、写作手法分析、说说阅读感受、写话练习等,此类习题占14.9%。“文本拓展”的习题主要有课外资料收集、综合性学习、作家作品简介等,此类习题占5.6%。“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2]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品读能力、运用能力和拓展能力的培养。习题内容过于重视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力的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3.衔接上设置梯度不明显

语文学习应该是一个知识积累和能力螺旋上升的过程,课文是实现提升过程的基础材料,课后习题则是对教学目标进行落实的有力抓手。因此,课后习题训练应该有梯度、有层次、有计划,为培养学生持续的语文学习力一步一个脚印地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小学低、中、高年段的衔接来看,习题设置的数量、 类别和难易度的层次不够明显:中年段的课后习题平均数量高于高年段,中年段涉及语言文字运用的习题所占比例也高于高年段。从小学、初中学段的衔接上来看,S版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设置与中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跨度较大。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共安排课后习题84道,其中“语言文字积累”31题,“语言文字品读”33题,“语言文字运用”12题(其中写作和修辞手法分析2题),“文本拓展” 8题。在这些习题的制约下,学生对文章写作和修辞手法的探究比较浅显。S版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课后安排的习题重在“探究·运用”能力的培养:“探究文本的深度含义,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探究感悟文本的方法,并在拓展的片段中运用;探究文章表达方式的妙处与作用,在表达中加以运用。”题型和内容较大的跳跃性,使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衔接存在着天然的沟壑。

二、师生对S版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看法及使用现状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师生对S版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看法和使用情况,笔者在长期进行教学观察的基础上,于2014年2月,在本市选取了省实验小学、市实验小学、城区普通小学、城郊普通小学和农村小学等不同地域、不同办学规模的8所小学,对语文教师和高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有169名教师和1 424名学生参加了此次问卷调查。调查发现,98.8%的教师和97.7%的学生认为“课后习题与语文教学联系紧密,应该重视其使用”,说明师生对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重要性的认识比较到位。但师生对S版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看法和使用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1.师生认为课后习题与教学需求不符

“你认为小学语文课后习题的设计能够满足你的教(学)需求吗”,68%的教师和55.9%的学生认为课后习题不太实用,需要借助大量的课外习题来辅助教(学)。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和作业抽查发现,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除了朗读、背诵课文和抄写词语这三项作业和课后习题关系紧密外,其余的作业基本都是在《补充习题》《学习手册》等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上完成的。师生认为课后习题中最实用的题型是“课文研读主要问题”,选择的总人数占61.6%,远远高于其他选项,这一题型在教材中仅占所有课后习题的5.7%。

“如果让你设计课后练习题,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教师认为,课后习题的设计应加强“课文内容拓展训练;语言表达训练、读写结合训练;课文研读主要问题;语文知识点介绍”等方面的习题量。 学生则希望编者“设计一些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的题目;设计一些课外拓展的题目;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题目;设计一些图文并茂、让我们一看就想做的题目”。课后习题编排的现状与师生对实用习题的认同率、期望值相去甚远,不能满足师生教(学)的需求。

2.实际教学中课后习题遭冷遇

(1)教师对课后习题的研用情况。课后习题作为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教师“正确把握编者意图,适当解读文本,合理进行教学设计”。然而,在教材解读和教学设计中,课后习题的运用并没有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您在集体备课时针对课后习题进行研讨吗”,仅有42%的教师表示经常针对课后习题展开教学研讨。笔者通过观察学校的集体备课活动,与教师访谈了解到,大部分教师解读文本、备课都是靠查阅教学参考书,或者是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的教学设计和教材分析,极少有教师根据课后习题来解读文本、进行教学设计。“您对课后习题的使用率大约是多少”能够全部使用课后习题的教师仅占55%。“您在哪个时间段对课后习题关注最多”仅有8.3%的教师能够在教学的各个时段都关注课后习题的使用,12.4%的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经常使用课后习题,18.9%的教师在备课时经常使用课后习题,20.7%的教师在上课时经常使用课后习题,在布置作业时使用课后习题的教师最多,占39.6%。通过作业检查和师生访谈,笔者又进一步了解到,教师布置的和课后习题相关的作业,一般都是“读背课文”和“抄写词语”,形式比较单一,且“读背课文”一项作业完成情况的反馈也不是很到位。课后习题的量本来就少,使用率又不高,其在教学中所发挥的效能可想而知。

(2)学生对课后习题的使用情况。“你在哪个学习时段用到课后习题最多”,“影响你运用课后习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问卷调查情况看,在各学习时段都能够关注课后习题使用的学生仅占27%。影响学生课后习题使用率低的主要原因:37.4%的学生认为课后习题很简单、没意思,对学习帮助不大; 32%的学生表示教师没有要求关注课后习题,就不使用。通过与学生进一步访谈了解到,大量和教材配套的教辅用书占用了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这也暗示着课后习题的设计和配套教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竞争性。

三、关注学习力提升,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编排的应然选择

根据陈维维博士的观点,语文学习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转化力和学习创新力的总和。[3]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持续的语文学习力,以适应人终身学习的需要。课后习题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编排和使用都应该指向语文学习力的提升,以完善教材编排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实用性,满足师生教(学)的需求,促进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指向学习力提升的小学语文课后习题的编排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丰富题型,活泼练习形式,激发学习动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如果能全面和充分地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使他们投入学习,那么,学习效果将是最好的。”[4]要想提升小学生使用课后习题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可以从丰富题型、活泼练习形式、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入手。练习形式是指练习题的表现形式,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形式一般分为诵读类、抄写类、填充类、比较辨析类、口头表达类、问答类、写作训练类、动手实践类、理解体会类、翻译释义类等。目前我们使用的S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诵读类和抄写类的练习题出现的频率最高,编者应考虑到题型的丰富性和练习形式的多样化,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多关注一些其他类题型的编选。对于已有习题,也要丰富其表现形式。

例如,学习生字、积累词语是小学语文教材每篇课文必不可少的内容,但因为形式单一,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编者在编排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根据“汉字表形达意”的特点,在学习一些比较典型的会意字、象形字、形声字时,采用古今字对照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习。再如,当学习生字“及”时,可以将“及”和甲骨文一起出示。形象生动的甲骨文,除了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外,还能够起到多元的教学效果,即学生通过对甲骨文的观察,能够非常直观地理解“及”的本意“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理解本意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非常形象地记住“及”的笔顺,应该先写“丿”;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对中国古汉字的探究产生学习动力,以后再学习其他汉字时,也会自觉地去查找这个字的古字、本意。除了古今文字对照以外,在进行字词积累时,还可以设计一些连线题(字词与图片连线、近反义词连线)、选择题(根据不同的语境,辨析“音近字”“形近字”的不同用法)等。

2.细化要求,搭建训练序列,提升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课到底要包含哪些具体内容,要训练学生哪些项目,这些项目的先后次序该怎么样,反复和交叉又该怎么样;学生每学期必须达到什么程度,毕业时必须掌握什么样的本领,诸如此类,现在都不明确,因而对教学的要求也不明确。”[5]作为直接体现“训练项目”的载体,在编排上应该具有明确的序列性,包括整体序列和局部序列。整体序列是指全套教材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为纲,分学段有梯度地将教学目标分解到习题中,便于教师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为学生搭建合适的学习阶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局部序列是指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课后习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学习实际。

例如,《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小学高年段的课后习题设计中应该根据选文的不同文体和表达特点,设计“关于文章表达顺序、表达方法探究类”的习题。这样,学生在进入中学后,面对教材中“探究文本的深度含义,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探究感悟文本的方法,并在拓展的片段中运用; 探究文章表达方式的妙处与作用,在表达中加以运用”的要求才能拾级而上,不手忙脚乱。

3.关注学法,加强策略指导,促进学习转化力

“教材就是关于做什么、怎么做、要达到的目的的说明和为此要准备的言语材料。这是一种全新的教材形式,它的新,就在于它是关于言语活动的操作程序的说明。”[6]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针对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发挥语文教材的“例子”功能,小学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在题型的编排上应该关注学法,设计具体的操作程序,加强学习策略指导,促进学习转化力的形成。

以《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一文为例,该文选自童话作家杨红樱长篇小说《男生日记》,是以一个男孩的口吻写的一篇读后感。现行教材中,本文课后习题设计为“用钢笔描红;‘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说说你对这句名言的理解;讨论一下:‘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女孩子要不要读?”这样的习题使文本陷于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玄妙笼统”,直接导致语文教师在“教教材”时需费力揣摩“编辑意图”,学生则漫无目的找不到思考和实践的具体策略。[7]将本文安排在小学高年级教材中,至少有两点教学目标可以凸显: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课外书;让学生初步体会读后感的写法。鉴于此认识,笔者认为本文还可以增加这样的练习:

习题1:看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准备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积极提问,不仅能够让学生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按需而教”,还能增进学习主动化,促进表达条理化,推进思维深刻化。[8]这样的习题,就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对学生提问方法、解决问题方法的指导。

习题2:“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结合《鲁滨逊漂流记》和自己的生活体验, 说说你对这句名言的理解。

设计意图:本题的设计不仅向学生提出了“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句”的要求,还为学生提供了理解的路径———联系原著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同时,还隐含了提示学生要阅读原著的要求。

习题3:吴缅为什么会认真阅读这本书?你平时了解、阅读课外书的主要途径有哪些?你最喜欢读的书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如果让你向同学们推荐自己喜欢的书,你会抓住哪些具体的内容来介绍?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课后习题应该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提供平台。本题的设计抓住了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这一文体特点,通过一个个连续性问题, 帮助学生厘清简单的读后感的撰写步骤:交代读书的背景—介绍书的主要内容和整体感受—引入精彩部分—结合感受具体介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给同学推荐一本好书,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目的便自然达到,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要加强课外阅读。

上述习题的设计不仅关注了文本内容,还关注了文本的表达形式,遵循了“关注学法,加强策略指导”的原则。有了这样的习题引导,教师不会再将教学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层面了。学生不仅读了一篇课文,还读了一本书,了解了读后感的写法,学会了如何阅读课外书,再遇到同类文章, 就能够举一反三,自己学习了。

4.注重运用,拓宽深度和广度,提升学习创新力

“语文课程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2]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也应该成为课后习题编排的指导思想。S版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内容已经关注到拓展类习题的设计,注重学生语文学习途径的拓宽,但是量还不够足。课后习题的编排还可以从选文出发,把日常生活甚至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纳入到语文学习中来[9],拓宽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扩大知识视野,培养实际的社交能力,提升学习的创新力。

以《清平乐·村居》一课为例,可以增加这样的练习:

(1)通过书籍或者网络查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探究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你还知道辛弃疾的哪些词,背诵积累1~2首。

(3)“清平乐”这个词牌的来源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以“清平乐”为词牌的词?

这样的习题不局限于理解、积累一首词,而是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一首词,认识一个人,了解一个词牌,积累一组词,多角度全方位地学习,将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和古文化的探究相融相通。

王荣生先生一再强调:“对选文的阐述,对选文类型的把握,乃至编撰水准,关键在教材的练习题设计。”[1]只有拥有具体而切实可行的课后习题来指导师生的教与学,才能使语文教学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得到有效提升。当然,在完善课后习题编排的同时,师生也要自觉提高对课后习题的关注度和使用度,做到研用结合,自觉关注,自主开发,切实发挥课后习题的功用。

摘要:课后习题作为语文教材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是体现文章“如何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其合理编排和有效使用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指向学习力提升的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在编排时,应该做到丰富题型,活泼练习形式,激发学习动力;细化要求,搭建训练序列,提升学习能力;关注学法,加强策略指导,促进学习转化力;注重运用,拓宽深广度,提升学习创新力。师生在使用课后习题时,应做到研用结合,自觉关注,切实发挥课后习题的功用,促进语文学习力的提升。

关于利用课后练习的思考 第11篇

一、依据朗读要求,提升朗读能力

不管什么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无一例外地将朗读能力的训练放在首要位置。的确,没有朗读能力的提升,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精妙就无法进行有效品析;没有朗读形式的介入,学生对文本内涵就无法形成深度体悟;没有朗读的不断实施,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难以形成。因此在课后练习中,总能看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复述课文”等要求,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教材编著者对语言积累运用和语感培养的重视。

例如,在《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提出哪个自然段写得最有趣?先读读,再选一两处抄下来。面对这种要求,教师将关注力聚焦在课文中萧红与祖父对话的语段中,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朗读,促进文本内容的有效感悟;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同桌互助、集中交流等方式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最后,进行体验式的情境表演读,丰富了学生的朗读方式,从而透过语言文字感受语段描写的妙趣横生。

纵观这一案例,教师就充分解读“最有趣、先读读”等习题要求,帮助学生做好认知的基础工作,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将课文的内蕴揭示出来,起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二、借助核心问题,深化文本理解

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无论是在长度还是深度上都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升,值得探究的问题也很多。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教师不可能对所有问题都一一涉及,不仅时间不允许,问题过于繁琐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节奏与效益。这就需要教师要能在众多的问题中提炼出能够辐射全篇的问题,以对学生作全面深入引导。而课文之后的练习题就为这样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范本,教师可以紧扣问题,引发学生的阅读思考。

例如,《二泉映月》这篇课文在课后练习中要求:静心听听二胡曲《二泉映月》,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情境。这篇课文不仅呈现了阿炳本人及其一生的遭遇,更以此为原点描述了乐曲产生的背景和过程。而这样的练习则是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的深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从阿炳的悲惨身世、成长经历的痛苦、人生的遭遇等进行全面关照,在学生形成鲜明的认知体验之后,将文本的重心聚焦在描写语段的内容上,引领学生以感情关照语言,从而揣摩文字背后的隐藏意蕴,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把握以及对乐曲的深刻洞察。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没有拘泥于文本的语言细节,而是借助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高屋建瓴地把握文本,促进了对文本解读的深度效益。

三、关注核心语段,丰富写作策略

课文后练习题的设置并不是编者率性而为的选择,而是以新课标为总纲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并结合文本内容的特质精心设置而成。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可忽视练习题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应该将练习题的关注与自身的阅读和课堂教学体系融为一体,以收到较好的教学价值。

例如《金蝉脱壳》一文,课后思考题要求:金蝉脱壳的过程哪个最“奇特动人”?圈画有关语句并认真朗读,并和同学们交流感受。而教学中,教师紧扣这一习题要求,在整体初步感知的过程中,形成自我认为的“奇特”之处。接着,教师引领学生圈画文中精准的核心用词,并在批注感受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对作者描写这一段文字形成了写作策略的积累。最后,教师要求学生现场回忆或者播放其他动物的活动情境,并引导学生以课文的方法进行仿照性练习,从而实现读写之间的有效迁移,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提升。

四、突出读写融合,践行随文练笔

随着新课标“语用”理念的提出,当下阅读教学已经成为了语用训练的天地。而这当中,随文练笔就是最有效的言语实践练习。很多教师面对文本,总是想方设法地寻找文本练笔的训练点。其实,细心的教师会发现现行教材习题部分就有很多随文练习的设置点,应该将这些内容完全地浸润到课堂之中,由课内得法,实现读写的奇妙结合。

例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学后就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几个词语,描写一段夜景。显然,课文中对夜晚景色的描写已经有所涉及,而这样的练笔训练则意在引领学生从课文中习得方法,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练笔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将出示的词语所在文本中的语句加以呈现,在品味作者遣词造句艺术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品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借助文字激活生活体验,为学生书写自己心中的夜景奠定基础。

巧用课后练习提高语文素养 第12篇

一、巧用课后练习优化预习效果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 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生字词, 为他们通读课文扫除障碍;通过预习, 可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结构和大意;通过预习, 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鉴于此, 我们应科学地确定预习要求, 以达到预期的预习效果。对于新课文的学习, 学生常遇到这样的困难:一是不能正确认读、理解生字词, 因而难以读通课文;二是不能整体把握课文。教材编者也正是充分认识到了这些困难, 才在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认识、理解字词和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之类的富有针对性的练习。我们应充分利用这类资源, 把这一类练习作为预习任务, 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书, 为其学习新知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 《姥姥的剪纸》课后练习第三题“查查字典, 并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几个词语”。对这一类练习, 学生一般通过字典等工具书就可以完成, 从而为理解课文扫除了拦路虎。

二、巧用课后练习优化课堂教学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引导他们积极开展探究学习, 我们可以把课后练习作为课堂讨论的话题。因为编者设计这类练习的意图, 就是帮助学生掌握文章中心。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根据这些练习设计讨论话题, 并引导学生认真进行思考、交流、讨论, 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把握学习重点, 优化教学效果, 更可以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例如, 《轮椅上的霍金》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了解霍金是一位非凡的科学家, 也是一位生活的强者, 教育学生学习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伟大人格。课后练习第三题“年轻的女记者认为命运让霍金失去的太多, 霍金是怎样认为的?你对霍金的回答是怎样理解的?”笔者把上述问题作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阅读课文、小组交流, 孩子们从霍金精辟的回答中, 达成了教学目标。这样从课后练习中找到切口, 预设教学过程, 整合教学思路, 有效地把握了教学的重点、难点, 进一步发挥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效应。

三、巧用课后练习优化课外实践

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要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 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 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要帮助他们“结合语文学习, 观察大自然, 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在小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 有不少实践性练习, 包括课外阅读、写作练习、排演小话剧等。我们要善于利用这类练习, 围绕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以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我们可以一篇带多篇, 引导学生阅读与本篇课文相类似的文章;可以节选的课文为基点, 引导学生阅读原文全文、全书;可以课文为剧本, 引导学生编排小话剧……

例如, 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 我们可以利用课后练习第一题“找出课文中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再想一想这些句子在描写上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让他们懂得:作者通过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侧面的烘托, 把天游峰“高”与“险”的特点表现出来, 从而反衬出扫路老人自强不息、自信豁达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 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练习写一处秀丽山水的景色, 并把自己的感情融化进去。

上一篇:教育部直属高校下一篇:增生性膝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