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结合范文

2024-07-02

情理结合范文(精选9篇)

情理结合 第1篇

一、融情于理,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初中年龄段的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仍然受教师的情感及其亲和力影响, 在教学实践中, 他们认为哪个老师好, 就喜欢上哪个老师的课, 对谁有好感, 就喜欢学他讲的课, 大量事实证明, 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有的老师虽然课讲得好, 有条理, 思路清晰, 能抓住学生的兴趣和心理, 同学们也对他讲课的评价很好, 但往往由于个人性格或心情等其他因素, 动不动粗暴地批评学生, 不顾及学生的自尊心, 平时老板着面孔, 不苟言笑, 不愿与学生交流, 同学们都很惧怕他, 上课没人敢发言, 课后没人愿请教他问题, 这样长此以往, 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深深印在同学们心中, 在很大程度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所以,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是“亲其师, 信其道”。要想做到“亲其师”, 教师要有自己的“气场”。场力是看不见, 摸不到的, 但是巨大的。教师要有吸引力, 要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才能让学生佩服。比如, 老师在课堂上唱了一首地道的英文歌曲, 可能让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 从而对英文歌曲产生的兴趣, 开始学唱英文歌, 慢慢地对枯燥乏味的英语产生的兴趣, 佩服老师, “亲其师”, 而“信其道”。教师要让学生信服。首先, 教师要有威信。威严就是浩然正气, 而绝不是冷冰冰严肃对待学生, 在班里要想让学生信服, 首先要做到一视同仁, 公平、公正、公开地处理班级事务, 接下来要扶正固本, 弘扬正气, 用正气压倒邪气, 对投机取巧、做表面文章的予以及时的批评指教;对于敢与歪风邪气做斗争的学生予以表扬。正气就是威严, 在正气面前歪风邪气没有市场。诚信就是互相信任, 对学生要真诚, 以诚相待, 用同理心站在学生角度去理解学生。做到以上两点, 就能够在学生当中建立起自己的威信。教师的思想有重量, 才能让学生信服。信息决定思想的重量, 你的信息有多大, 你的舞台就有多大。所以, 要注重自己信息的储备, 增加信息的广度、深度和跨度, 从而增加信息的质量, 所掌握的信息的质量增加了, 教师的思想就有重量, 就不会轻飘飘, 从而让学生信服。二、寓教于乐, 创造愉快学习环境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实践课, 它同样受特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影响, 英语课堂的教学环境如何,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而传统的“一言堂”教育教学方法, 课堂上教师总是凭主观意识和揣测不停地向学生灌输英语语法知识, 几乎无从顾及学生的反应和感受, 学生只有紧跟着老师的口授不停地做笔记, 心里即使有疑问, 也只能课后再问, 因为课堂的“主演”是老师, 同学们只有认真听老师讲课的权力, 而很少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倡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教学主体“学生”发在主要位置, 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造民主的学习环境, 为了做到这一点, 教师要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权利, 要让学生知道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 鼓励学生在课堂大胆发言, 允许学生提出与老师不同的意见或者疑问。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为此, 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投入教学当中, 全身心投入到良好课堂气氛的构想和调控中,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高昂的激情参与教学全过程, 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必然收到良好教学效果。还可以将音乐引入到教学当中, 为教学提供舒缓的、减压的背景音乐, 为课文提供朗读的伴读音乐, 为学生介绍西方的音乐、英文歌曲, 教唱英文歌曲, 进行英文歌曲比赛。注意课堂导入warming up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真正把寓教于乐落到实处, 英语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师生互动, 老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 在课程导入时每次讲一些具有很强吸引力的小故事或者幽默笑话, 用汉语和英语分别讲述, 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记忆效果, 也调节了气氛。老师只要有热情, 只要留心, 时刻都能切合一些谚语、笑话来调节课堂气氛, 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由演讲, 互相交谈, 集体演唱表演短剧等形式, 来强化记忆, 活跃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编口决, 在教学实践中对一些特殊单词帮助学生用口诀记忆, 然后拿出来检验正确与否。进行竞赛和比赛;把教材编成情景剧, 让学生演情景剧, 让所有的学生融入其中,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角色, 有了好的独特而幽默的教学情景学生必然产生深刻记忆。三、理趣结合,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当前教学任务日益繁重, 学生学习负担越来越重, 这其中原因有来自社会人才竞争机制方面的, 有来自教育改革探索过程中的, 有来自家长对子女期望值攀升方面的, 在此情况下, 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必须把英语教学辅导工作的重心放在课内, 向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要效率要质量,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要真正学好并且掌握一门外语, 首先要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把一些必须记忆的重要内容用幽默风趣的方法传递给学生, 实现理趣结合。除此而外, 要学好一门语言, 光靠每周几次英语课是不够的, 需要在很大程度开展课外语言教学活动。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班级, 不同层次, 不同水平, 不同爱好的同学, 进行适当地组织, 有目的地开展英语游戏、比赛等形式多样活泼自由的英语语言趣味化训练, 既可各班进行, 也可同年级、全校进行。其目的是活跃学生课外生活, 巩固课内学的知识, 创造英语的气氛, 培养学生学英语兴趣, 做到理趣结合, 课内外结合, 互相促进。教师鼓励学生创设课外教学环境, 师生实时开展英语口语交流学习与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把日常教学工作生活中的语言交流机会让给英语, 融合情、理、趣一体化教学实践, 把英语教材中的各项教学内容融于社会实践活动中, 强化听说读写能力,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强化素质教育, 在英语教学中整合多种教育资源, 积极探索开展英语语言教学的课内外结合。结束语:在英语教学实践中, 应该把情趣有效融入语言环境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努力做到寓教于乐, 注重教学中的情、理、趣结合,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始终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实践证明, 在和谐文明的精神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所, 有利于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体验英语语言环境和语言魅力, 启发他们用英语思维习惯造句写作。

摘要:针对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最关键是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对英语没有兴趣, 觉得英语枯燥乏味。强化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促进英语趣味化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 构建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 英语教学更要重视课内外结合。

关键词:初中,英语,趣味,教学

理想应该是情理之想-论文 第2篇

相信每个人小学的时候都写过一篇《我的理想》的文章,小学的我也是有同样的经历,写了这篇文章,那时的我觉得写我的理想就是写我将来想做的职业,而现在的我,若要我从写《我的理想》,我再也不会写我将来的职业了,因为从我在电脑系统上填志愿按上确定那一秒开始,我的职业在我的字典里已经画上了句号,所以现在进行时的我,理想正在蜕变。

理想应该是情理之想,过高的理想就是幻想,甚至是痴心妄想。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所以呢,我的理想是为了自己去想的,不是别人的理想或者说是期望,不要背着包袱做人,多为自己想想,我想做什么,试一下将自己抽离出来,想一下其实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我的理想,我的生活,其实都是我做主。圣人云: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而我觉得在一定的原则下,我的理想只是我自己的,不需要去衡量它的高低。到了静下心来,都常会悟出真理,所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正是这个道理,人都有思考能力,我的理想是一件为自己亲手裁剪的衣服,人大了就要换,也是自己去换,外人逼不了,只有在你愿意的情况下,衣服才真真正正地合穿。像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好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虽然说我的理想是属于自己的,但是理想系不能离开社会而单单纯纯的个人的随意想象,要合乎现实和未来,合乎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规律,而且要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

理想是美好的,但没有意志,理想不过是瞬间即逝的彩虹。我最喜欢的其中一句一直影响着我的名言,是莎士比亚说的:别和意志坚定的人争辩,因为他们可以改变事实的!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想了很久,最后想明白了,其实人都是一样的,那为什么胡锦涛能当上主席,街上却有潦倒的乞丐,都是人啊,那就是意志起的作用。真的,相信莎士比亚吧,理想是否可以实现就看意志力的高低了。生当为人杰,死当为鬼雄。

理想可以是空泛的,也可以是实际的。例如,我想入党,当一名出色的严格要求自己的党员,为中国共产党服务,而真正我实实在在可以做得就是好好读书,好好做事,说实话,干实事,力求成为一个人才,可以为社会服务。当然,写一份好的入党申请书也一件实事。

“情理”之中看东芝 第3篇

近日,东芝空调在上海黄浦江上的一艘游轮里举办了2014年度东芝上海地区合作伙伴交流会。东芝空调总经理杨燚华、东芝空调上海及华中区销售总监宋明超、上海泽天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奇斌等东芝领导及30余家东芝上海合作伙伴参与了此次会议。

笔者有心了一次,查阅了东芝近些年的数据,不禁暗暗吃惊。《中央空调市场》2013年相关数据显示:与2012年相比,2013年东芝中央空调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增长超过30%。进入2014年,东芝空调一路高歌猛进,销售额保持着较2013年同期40% 的超高速增长,远远领先行业平均水平,难怪现在各大品牌都对东芝极其关注。东芝中央空调近些年发展势头如此迅猛,原因在何?说不定从此次交流会中,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发展战略的科学性

东芝的快速发展在于“战略”一词。交流会伊始,东芝空调上海TCS零售经理马世君就东芝上海市场战略作了简单介绍,由此东芝全国市场的战略也浮现出来。总结起来东芝市场发展战略有2个鲜明特点,而这其一就是战略从理论到实际,科学而在理。

东芝首先注重自身品牌和产品的建设,这是战略的基础,也是战略的核心。品牌是企业形象的体现,也是信誉的名片。在如今激烈的中央空调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在市场上要想占据优势,就要有核心的竞争力,而品牌和产品决定了竞争力的大小。没有品牌的产品是低层次的,同样没有产品的品牌也是萎靡的,注定无法成熟。东芝是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制造,是全球IT行业的先锋,品牌实力不言而喻,东芝中央空调便因此注重产品的大力度开发。杭州下沙工厂的成立实现了东芝空调的国产化,工厂在实验室等各方面都精心打造,创造出良好的生产科研环境。为注重品质,新产品加大了技术的投入,产品的核心部件均采用原装进口。

可以说,国产新品为东芝在市场竞争上增添了一个有力武器。一方面,国产机的主要核心部件如压缩机等是进口品质,而冷凝剂等则为国产,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同时机器总体售价能够大幅下调,机器性价比让东芝中央空调竞争力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国产化使产品供货周期缩短,外界因素影响降低,同时也降低了用户零部件更换成本。终上所述,东芝便在产品和品牌方面拥有了无法比拟的优势。

科学的发展要以正确的市场发展策略理论为基础,而后便是有条不紊地贯彻执行。企业发展策略要求高层具有战略眼光,同时企业集体必须付出艰辛努力。会议上,总经理杨燚华等高层领导具体论述了市场发展策略的实施:“下半年的销售政策主要在房产市场方面。2012年下半年房价虚高,成交量一落千丈,中央空调家装零售市场萧条,而到了2013年,形势有所改观,市场总体销量有所增加,对东芝而言这是打入房产市场的好机会。”东芝空调发挥主体作用,与合作伙伴共勉,在市场上保持着良好的竞争力。具体实施时找准市场信息,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现在,进军全国房产市场,推广小区楼盘成了东芝人的共识。

东芝还重视对设计师和市场活动的支持发展。就上海地区而言,东芝今年联合上海泽天鼓励并支持所有经销商投身于小区、展会等市场活动,今年东芝在家博会和丁丁网婚博会上都有不错的表现,而下半年还将参加高端别墅、家装博览会等活动。东芝在参加支持这些活动做到自身宣传的同时还能取得一定量的订单,可谓一举两得。在设计师方面,东芝从2013年开始在上海地区做了25场活动,共计600余位设计师与东芝进行了亲密接触。在笔者看来,家装不是现在唯一的出路,品牌只有注重设计院的推广,才能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渠道战略的人文特点

对中央空调品牌商而言,渠道是他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销量增长相对应,东芝中央空调在全国渠道方面进行着大规模地攻城拔寨。据悉,截止到2014年6月,东芝全国一级TCS店数量已达110家,二级门店达到260家,东芝空调的囤货商也从年初的80家增加至目前的160家。此次交流会上,笔者发现东芝和自己的渠道商更像是一家人,合作相处之中更多了点“人情味”,东芝已经连续4年在上海举办TCS合作伙伴交流大会,让东芝国内的经销商伙伴在大上海汇聚一堂。人文是相对于死板的理论而言的,一个企业的发展理论和策略再完善,缺少人文环境便会举步维艰,因为人文是推动品牌和谐良好发展的根本。

东芝与其经销商是长期发展的战略,如江苏宁懋、上海泽天、杭州芝浦等都是东芝空调的忠实粉丝。而东芝“少而精”的渠道特点也可以看出东芝看重的不是经销商的数量,而是与经销商之间的真感情。不少经销商表示起初是因为东芝的品牌和产品慕名与之合作,“东芝空调质量非常好,返修率特别低,作为经销商当然希望代理产品的质量能够过关,同时东芝的团队让我们感觉到坦诚、务实,让我们觉得富有人情味,我们的联盟稳固而富有战斗力。”一个经销商朋友介绍到。

东芝也给渠道商朋友实际的关心和支持。对于新加盟的经销商,东芝在全年签订协议的时候给予特殊的照顾,而对于之前的老伙伴,东芝也是返利优厚,同时东芝鼓励经销商在空白区域设立专卖店,并且在经济上给予支持和帮助。东芝同样注重经销商朋友的身心发展,并特别设定旅游奖励:根据经销商全年销售的情况,奖励新马泰、日本、澳洲等地区的旅游名额,让经销商得到放松的同时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据悉,对东芝及经销商的销售精英,东芝空调同样有相关奖励政策。

牡丹亭中情理思考研究 第4篇

关键词:《牡丹亭》;情;理

明代“情”与“理”的冲突一度很激烈。自从朱熹把“情”与“理”尖锐地对立起来以后(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理”便借助于政权力量,构建起一个秩序森严的“理”的世界来统摄宇宙和人世,从而拥有了至尊无上的权威,对人们进行全面压制和禁锢。至明中叶,有志之士不堪其重压,勇敢地在这黑重的厚幕上扯开了一道裂缝,放进一阵新鲜的空气,顿时社会上鼓荡起一股强劲的风暴,冲荡着那令人窒息的气闷。

晚明爱情传奇便烛照出当时的风云激荡,显示出人们对个性自由的呼唤、对作为一个人的感性欲望的渴求、对“情”的热烈礼赞和高扬:“情”对”理”的世界产生了猛烈的冲击。但“情”那奔突的耀眼的火焰没有持续多久,没有烧毁那个“理”的厚幕。而是渐渐地收敛了它的光芒和热量,回缩在那个未被情的火焰烧毁的“理”的厚幕中,从而取得了与“理”的妥协,达成了“情”与“理”的和谐。明中后叶那次一时声势浩大的狂飙思潮最终以复归封建意识而终结,只促成了封建文化结构本身的自我调整。

汤显祖的《牡丹亭》就典型地履践着这一轮回。

明代程朱理学弥漫嚣张,时风浸染,戏曲的风化味极为浓重,“三纲五常”的陈腐说教俯仰皆是。只要读一读《五伦全备记》、《香囊记》、《义侠记》等剧作,就不难发现,当时的传奇作家对负载着封建伦理的理想人格典范的啧啧称赏和竭力摹画,已走到了绝境,那几乎是封建伦理道德的理念图解和化妆表演。

这种恶浊之气当时就遭到人们的反感,所以当有“异端”横出之时,那股静默于水底的潜流便掀起了惊涛骇浪,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潮流。人们的观念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突进:把人从神圣的伦理规范和枯燥的理学观念中拉出来,使其置身于鲜活的现实世俗生活中,体味、思索世俗人情和感性欲望的合理意义,充分肯定也积极追求世俗的生活、独立的个体和自由的个性。李贽就公开宣称:“成佛征圣,惟在明心。本心若明,虽一日受千金不为贪,一夜御十女不为淫。”(明周应宾《识小编》引李贽语)这是对当时神圣的理学思想的“亵渎”,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当时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这类赤裸裸的人性论主张,对封建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猛烈冲击。新思想的曙光激发着人们的热情和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与追求,因此,伴随着对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戏曲创作中也出现了一股浪漫思潮:高张“情”帜,打破传统,反抗秩序,表现出“情”对“理”的反抗。争取自由爱情的斗争是个性解放的第一阵春风。汤显祖的《牡丹亭》就以火一般的热情描写了杜丽娘对自由个性矢志不移的追寻,出生入死,撼人心魄,宣扬真情的神圣和超越生死的力量,典型地高扬起鼓荡于这阵春风中的一面旗帜,表现出“情”对“理”的挑战和反抗。

作为“至情”化身的杜丽娘为了追求美好而纯真的爱情,乞乞以求,一往而深,至出生入死,起死又回生。这一异乎寻常的人生经历,充分展示了对人的感性情欲、自我生命的追求,以及“至情”那超越生死的奔突力量,其表征是对“理”的冲突、反叛。这种追求力量与那“理”的严整秩序是格格不入的。它深刻地展示了爱情作为人的自然本性与束缚人们身心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即“情”与“理”的冲突。杜丽娘的冲突对象实质上是“理”所构建的严整社会秩序,是沉淀于社会心理深层的牢固传统意识。应予注意的是,这种“情”与“理”的严重对立、冲突,《牡丹亭》没有在现实人世中予以展现,而是把它放置于一个超越现实人世的怪诞幻境中进行展现,即所谓“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1](《牡丹亭记题词》)。就在这个异乎寻常的过程中展现了“情”与“理”的对立冲突和杜丽娘追求理想的全部“至情”力量。

也正是因为杜丽娘的这种“至情”没有在现实环境中与“理”进行至深至烈的冲突,所以“至情”的呼号一旦从理想的幻境中返回现实人生,就显出手足无措的彷徨与迷惘,最后那于现实中铸造就的根深蒂固的“理”的意念重又于内心深处泛起:

[旦]姑姑,奴家死去三年。为钟情一点,幽契重生。……数日之间,稍觉精神旺相。

[净]好了,秀才三回五次,央俺成亲哩。

[旦]姑姑,这事还早。扬州问过了老相公、老夫人,请个媒人方好。

……

[生]姐姐,俺地窟里扶卿做玉真。

[旦]重生胜过父母亲。

[生]便好今宵成配偶。

[旦]懵腾还自少精神。

[净]起前说精神旺相,则瞒著秀才。

[旦]秀才可记的古书云:“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生]日前虽不是钻穴相窥,早则钻坟而入了。小姐今日又会起书来。

[旦]秀才,比前不同。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礼。[1](第36出“婚走”)

为追求理想而冲击“理”的秩序的杜丽娘,在此却明确地维护起那个秩序了。丽娘的行动在幻境与现实两间的反差表现,让我们看到在她反叛行动中脖颈上那隐约晃动的枷锁和前行身影中的拘泥步态。丽娘虽然拥有冲破一切的“至情”力量,最终还是想争取父母对她的婚姻的承认,并鼓励柳梦梅去获取功名富贵,以争得社会规范的支持与承认。此时,那经过了多少努力和追求才获得清醒认识的“情”已彻底地向“理”屈服、回归了。所谓“鬼可虚情,人须实礼”,正反映出杜丽娘的“至情”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和气馁。可见,丽娘自身的追求和完善是被圈定在封建秩序所允许的范围内的;她在肯定主体自身的追求和完善的同时,也求助于“理”所构建的社会功能和规范,还未能完全摆脱那个社会所信奉的正统观念和礼义规范。

而且,“鬼可虚情,人须实礼”也反映出杜丽娘面对现实时对自己的“情”的不安。她努力寻找现实秩序规范对其感情的支持,并为此而努力踏上那个社会中一个闺阁女子习惯、稳妥而又安全的道路,如此才能让自己感到心安理得。于是乎,柳、杜的婚姻落入了“奉旨完婚”的熟烂窠臼;个性自由的追求步入了“六宫宣有你朝拜,五花诰封你非分外”[1](第39出“如杭”)的旧途。这种大团圆的情节模式与杜丽娘的人性觉醒及反传统、反模式的爱情追求是极不谐调的。传统的情节模式、大套路——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享,大小登科,一家团圆——是与守规范、喜模式的风气相适应的,也为当时众多作家所喜用。这是同讲究规范、严守法则的传统艺术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的。

中国古典文艺中的赋、诗、词、曲无不有谨严的结构形式,作家只能在这些规范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种艺术思维方式根源于传统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追求社会关系的秩序化和人伦关系的规范化,思想统一,和而不争,才能有利于巩固政治。审美意识上则倾向于中和之美。理学所构建的等级森严的秩序,也极为关心封建伦常秩序、等级体制的实现[2](《宋明理学片论》)。这种大团圆的情节窠臼客观上间接地表现出对“理”所建构的等级森严秩序的维护。所以,尽管杜丽娘的“至情”锋芒毕露,含茹着激情,却并未超出传统的伦理秩序,以及对这种秩序间接的维护形式。这种“至情” 与规范的格格不入反映出情的冲击在面对现实秩序时的无奈、迷惘,反映出杜丽娘挣脱传统束缚而终又回落于束缚之中的必然心灵轨迹。

“情”的张扬是自由和个性的象征,是充满生命力的、积极的,它强调的是狂飙突进,对秩序的冲击和迸毁。这种情的激扬、狂放与过分的规范森严、整饬一致是不相宜的。自由、热烈、奔放的情的抒发与表现在考虑如何融进严整的表现方式时必然会削弱它的热度和冲击力,所以把这种激荡纳入平稳严整的情节结构模式,就在尖锐对抗冲击中形成了对“理”的缓冲,从而削弱了对“理”的世界的冲击力。可见,这个相对于整个规范来说的偶发变异,是在有序的规范中发生的。在这个极具普遍力量的规范中,“情”的冲击和热度在与那些严整的规范周旋的过程中最终被消耗殆尽。

幻境与现实的对立冲突,是汤显祖对理想的赞美,对现实的挣扎与反抗,但也正是这对立冲突,隐含着汤被“理”深深束缚的心态以及由之而来的困惑。

在汤一生的奋斗过程中,总是一边眷恋着“君恩未报难高隐”[3](p263)(《送王侍御以论耿公归蜀,侍御故吉州人》),吟唱着“云阁寸心终未绝”、“萎蕤意气复何云,径须垂晚立功勋”[3](p333)(《送刘玄子使归》);一边却又不断地感叹“人间惟有遇天难”[3](p527)(《达公忽至》),而要“便作羽毛天外去,虎兄鹰弟亦无多”[3](p788)(《恸世》)。激情与消沉、梦幻与现实的冲突一直未在他心中停止过。他在《牡丹亭》中描写出杜丽娘在虚境和现实两间的巨大矛盾:一方面是丽娘在虚幻世界里任自己的情流飞泻、爱火沸燃;另一方面则是现实中丽娘老成持重、知书识礼的闺秀,“不向人前轻一笑”,还魂之后,谈及与柳的婚姻,念念不忘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耿耿于怀的是夫婿的状元及第。这种矛盾在汤的身上也存在。他在让丽娘为爱情东奔西突的过程中无法为她找到一个更为理想的归宿,只好在现实秩序中为她寻觅一个自己认为合理谐礼的稳妥结局,并由这个安排而心安。杜丽娘那“情”的奔突力量在现实中的无奈处境,包含有汤显祖对其所信仰的“至情”的淡淡幻灭感。而这种幻灭感在他后来的《南柯记》、《邯郸梦》中弥漫尤甚。《南柯记》表达了“不须看尽鱼龙戏,浮世纷纷蚁子群”的人生虚幻观念;《邯郸梦》把人世上的所有“宠辱得丧、生死之情”都归之于梦幻,最后归结于“梦死可醒,真死何及”[5](p1262)(汤显祖《邯郸梦原叙》)的禅家偈语。“二梦”再也没有《牡丹亭》中那充满蓬勃生机的花卉春光,失去了昂扬向上的生命意识了。

更可注意的是,汤显祖在具有了进步的人性观念的同时,头脑中还滞留着很多传统伦理观念。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清晰地表达了他对戏曲功能的观点:

可以合君臣之节,可以浃父子之恩,可以增长幼之睦,可以动夫妇之欢,可以发宾友之仪,可以释怨毒之结,可以已愁愦之疾,可以浑庸鄙之好。然则斯道也,孝子以此事其亲,敬长而娱死;仁人以此奉其尊,享帝而事鬼;老者以此终,少者以此长。外户可以不闭,嗜欲可以少营。人有此声,家有此道,疫疠不作,天下和平。岂非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也哉![3](p1127)

汤显祖在此公开宣称,戏曲应当为完善三纲五常,为维护封建教化服务。他还在《南柯记》中大谈女性的“三从四德”:“夫三从者: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而从子。四德者,妇言、妇德、妇容、妇功。有此三从四德者,可以为贤女子矣。”[4](第5出“宫训”)可见,传统的伦理道德所推崇的节妇义夫仍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典范。他在打破传统规范,撕扯伦理人格典范的同时,也想树立起一个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和典型,但在现实中一时又找不出。茫然四顾之际,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占了上风,原已模糊的影像又日渐清晰了。于是,当杜丽娘还魂回生后以“鬼可虚情,人须实礼”的原则声明婚姻“必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时,我们又看到了一个遵礼守德的封建贤良女子被一度为汤所恶鄙、冲击的封建伦理规范成功地制造出来了。

“理”所构建的占统治地位的人的观念,极端主张压抑人的自然欲望,扩张人的伦理规范,引导人们在世俗的日常生活中积极寻求自身欲望的合理满足,简言之:以“理”制“情”。这种一成不变的观念与封建专制统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也普遍地、顽固地浸淫着封建时代人们的心理,使得人们的理想人格潜移默化地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形成一个思维定势,就连徐渭、唐寅这样的狂狷之士,也写过节妇诗。由于这种因素的存在,在以情抗理的激烈冲击中,也就时断时续地隐存着不少缓冲地带。所以,“情”与“理”的强烈冲突和尖锐对立,在《牡丹亭》中并未得到长久的持续。就在汤显祖秉持“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3](p1127)的原则构建理义中包含着性情的节妇义夫的过程中;在显示对“情”高度张扬同时也对传统伦理观念心许默认的过程中,杜丽娘也就慢慢地消融在“情”“理”合一的框架中了。三

中国封建社会中以儒学为中心的整个意识形态是一个极具稳定性的有序集合体,它具有极为充分的缓冲性、柔韧性。在较长的历史长河中,从老庄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悖乱、逆反、奇狂的行为和意识,对这个有序的集合体产生了不绝如缕的撞击,但都被这柔韧的集合体慢慢地消融化解。许多狂狷之士终其一生徜徉、拘囿于这个有序严整的集合体中,很多的意识、思潮也就如流星般闪现一时,最终以偶然的变异被消解,取得了和这一集合体的和谐与统一。

封建秩序在注视那些奔发的变异的同时,从未停止过对它们的消融,封建伦理道德继续潜移默化地发散、薰陶乃至积淀于民族心理中,成为人们一种意识的理念模式,支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由于这个原因,《牡丹亭》乃至晚明爱情传奇对“情”的理想人格的塑造,也就拖曳着沉重的封建道德的重负;对一种人格的认定和评判,还是没有脱离封建伦理道德的参照系。于是,本应在人的性格中发生冲突的世俗人情和封建理念,在晚明传奇剧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上却获得了完美的和谐与统一。他们也醉心于这些和谐与统一。因为他们于前行路上瞻前顾后的步态中以及对理的妥协中,能让抑制的冲动获得暂时的释放,为情绪的平衡与中和创造条件,从而为能与传统伦理呼应而获得一种放松感和安适感。

这样一来,他们就牺牲了经过多少寻觅和抗争才获得的对“情”的鲜明认识,而去接受了严整模式对情的框定和挤压,如此换来了“情”与“理”的和谐统一。于是出现了“性情者,理义之根柢也”[5](p1357)(陈洪绶《节义鸳鸯冢娇红记序》)、“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3](p1127)(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天下之贞女,必天下之情女”[5](p1353)(孟称舜《贞文记题词》)等观点。依此观点,出现了倡人欲而达天理的理想人格典范和众多遵礼守义的节妇义夫。

在这由“情”帜高扬而又渐趋萎缩的过程中,有剧作家由于头脑中难以抹去的传统底色而自我的瓦解和贬抑,也有极其稳定的传统意识的侵蚀和消解。因此,在“情”、“理”一度极烈对立之后,终于融汇为一,这是对封建意识的又一次复归,是以肯定和追求世俗生活、独立自由个性为表征的狂飙突进思潮的失败,是超稳定封建文化结构的自我调整和又一次销融成功。于是,负载着自由、个性等浪漫思潮的《牡丹亭》,在一度濒临与“理”所构建的秩序和意识决裂之际,又重新回到传统的正轨上来了。

但毕竟《牡丹亭》中由“情”所崩发的冲天火焰照亮了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鼓荡起了人性的新鲜空气,让众多呻吟于“理”的桎梏中的人们感到了自己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和生命活力;让迷失于“理”的黑暗中的痛苦灵魂找到栖息之地。“当日困于封建礼教,身受爱情苦恼的青年男女们,一旦看到这种作品,觉得只要情真,梦中可以找安慰,死了可以复活,这对于被封建礼教压制得喘不过气来的青年男女,在这一种作品的艺术感染上,正可疗治他们精神上的创伤,解放他们潜意识中的苦闷。”[6](p1004-1005)

它虽最终被“理”熔解掉,但热切的灵魂从未终止过对这一次人性觉醒呼声的回应①。

注释:

①清代的戴震、谭嗣同曾满怀悲愤地控诉了宋明理学给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带来的历史性的损伤。戊戌以来,从到邹容、宋恕,从陈独秀到吴虞、胡适,从鲁迅到巴金、曹禺,无论是《狂人日记》是《家》,也无论是巴金的《家》还是曹禺的“家”(《雷雨》)……都充满了战斗激情,都是以反理学作为基本主题的。参见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宋明理学片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参考文献:

[1]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3]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汤显祖.汤显祖戏曲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集[C].济南:齐鲁书社,1989.

高三复习, 情理并重 第5篇

对于学困生, 管or放?

作为一名工作了18年的老教师, 在教材的熟悉程度上没有什么问题, 因此, 在备课的环节, 我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用在了备学生上。我们这个高三虽然没有完全进入到十一学校的模式, 但是, 某些教学理念上还是参照了十一学校的做法, 比如2013年的暑假, 我们在7月中旬就开始了上课, 采用的是上两周, 休一周的做法。休息期间, 老师在学校值班给学生答疑解惑。前两周的上课, 我是卯足了劲, 想要尽快熟悉学生, 所以从上课、听课、作业等各个方面都给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 然后自己做好观察、记录的工作。两周下来, 学生的基本情况我已清楚, 哪些是学习好的, 哪些是基础好但因为习惯不好成绩不理想的, 还有哪些是成绩和习惯都不好以至于干脆放弃了这门学科的等等。在摸清情况之后, 我就开始积极采取行动了。于是, 有些学生被叫来办公室个别谈话, 有些学生在班里不点名的批评, 还有些问题比较严重的和班主任取得联系, 寻求支持和配合, 对于那些所有方法都屡次失效的学生, 我则是请来了他们的家长。经过这样大刀阔斧的动作之后, 到8月份在上课时, 我明显感觉到很多学生比刚接手时更有规矩了, 上课也顺多了, 最直接的效果是, 在8月份年级的月考中, 我所教的两班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可是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 我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去改造他们的不良习惯, 也看到他们整体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结果却明显地感到一些学生对我的抵触。作为老师这么多年, 我一直都和学生关系融洽, 这次是怎么了?在和班主任及其他任课老师的沟通交流后, 我明白了, 原来这些学生懒散惯了, 我的严格让他们感到很难受, 所以有时会故意找点麻烦。作为我的本心, 是希望把所有的学生带着一起往前走, 能走多远走多远, 我真心地希望在这宝贵的一年里, 尽我所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 使他们每个人都能够有所提高。在了解情况后, 我才知道由于特殊的招生政策, 有些学生已经睡了两年了, 现在我突然不让他们睡觉了, 所以, 他们意见很大。那我是不是索性也不管他们了, 任其自生自灭呢? 虽然有过这样的想法, 但是想想这些孩子哪一个不是父母的希望, 谁又希望自己差呢?我还是不能放弃他们, 即使他们高考时成绩只能多5分, 10分的, 那也是好的。虽然, 在我的鼓励和督促下, 这些学生坚持了一段时间, 成绩上或多或少有所进步, 但是很少有人能坚持学到最后。我想, 作为老师, 我们在面对大额班级时可能真的会因为精力有限, 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但是, 至少我们努力过, 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高三复习的节奏, 快or慢?

以往的高三复习通常有三轮, 即课本, 专项, 综合。在这届高三复习时,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的工作安排, 我并没有进行严格意义上的三轮复习。首先, 课本肯定是要过的。但是, 怎样复习? 复习到哪册?时间如何安排?高考复习的节奏如何把握?这是关乎学生学习效果的大问题。针对近两年的高考大纲上说明的, 高考试题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 我决定将复习的节奏安排重头放在课本上。在复习课本知识时, 注重知识积累和准确运用, 同时每册书重点复习语法要点, 将语法的讲解贯穿到课本的复习中, 让学生反复见, 反复体味这些语法现象在实际语境当中的运用, 同时适度跟上有针对性的练习用以巩固。这样做的好处是, 避免了以往在二轮复习做语法专项讲练时, 学生很厌烦而造成的复习效果不理想。同时, 也能够将复习资料根据自己的讲课进度和内容作高效、合理的利用。同时在此期间, 除了学校每月一次雷打不动的月考外, 我也两周一次给他们做综合卷, 以此来培养学生合理调整做题顺序, 有效利用考试时间的能力。这样一来, 我复习课本的时间似乎很长, 其实, 从复习的效果上来看, 却比以往为赶进度的快速复习要有效的多。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 没有像往届那样, 最后阶段猛做完型和阅读的练习, 我将重点放到了作文和改错两类题的训练上。这时候, 我慢了下来。从作文的类型开始, 挑出有代表性的文章, 带着学生一起, 从文章的审题架构, 到要点的罗列, 到连词成句, 连句成篇, 再到最后的修改誊写, 一步步走, 一篇篇写, 用了一周半的时间完成了7篇作文的写作练习。这样使学生熟知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 从而尽量在自己的写作中争取分值;知道如何能够写出对的句子, 进而尽量写出好的句子;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精心布置来吸引判卷教师的注意力, 争取高分。改错题的训练是和语法填空结合起来的, 作为今年高考新题型出现的语法填空题和改错题有很多相似之处。它非常注重篇章的内在结构, 既考查学生对基本词汇的理解和掌握, 也注重语言的语用功能, 和改错题一样, 对学生的基本功要求很高。几套题复习下来, 学生们认识到, 语言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词汇上来, 掌握好考纲词汇的正确拼写、基本用法、固定短语及常见结构等对于他们做这类题是多么重要。这时, 我每天上课开始呈现考纲词汇, 每节课10分钟, 150个词汇, 要求学生梳理出不会或不熟的词汇, 下去后再自行复习, 弥补知识漏洞, 学生复习词汇的积极性也高涨了起来。

总之, 高三的这一年, 是考学生, 考家长, 更 是考老师。对于不同的学生, 老师能给予的指导当然也是不同的。语言的学习的确是需要积累的, 但是, 合理的方法一定会提高学习的时效性。所谓教无定法, 我们面对着一个个鲜活的不同个体, 教法当然也要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赤壁赋》中的景情理 第6篇

文章开篇即以精妙的文字描写了初秋时节既望之日夜游赤壁长江的情景。月出之前, 长江之上“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主客举樽劝酒,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在苏子与客的千呼万唤之下, 一轮皓月如姗姗美人, “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此时“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眼前一片辽阔苍茫。诗人逸兴遄飞,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主客一时沉浸在一个月白风轻的江上诗画世界,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面对如此良辰美景, 诗人不禁仰望明月, 俯临浩瀚长江, 发出“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感叹, 此时的苏轼由眼前的长江、明月想到了自己的身世处境, 年近半百, 却谪居僻地, 才华横溢却无人赏识, 空有理想而君主不察。箫声起, 悲意生, 主客触景生情, 由欢乐转入了悲哀。

这种悲哀是苏轼此时内心矛盾和复杂情感的真实反映, 只是作者借客人之口流露出来而已。眼前的明月使苏轼联想到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眼前的赤壁又让他想到曹操“破荆州, 下江陵”时“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的盛时豪情, 想到赤壁之战中一代枭雄被困赤壁, 如今却灰飞烟灭、归于尘土的结局, 返观自己, 身处扁舟之上, 举酒属客, 寄身江渚, 英雄既然如此只是天地间一匆匆过客, 更何况自己这等凡夫俗客。面对苍茫宇宙、浩浩长江, 自己的生命更好像蜉蝣般轻微, 沧海一粟般渺小。抚今追昔, 对比之下, 作者不由发出了人生无常、生命短促的哀叹。此情此景, 景为情之缘, 情随景而生。“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王国维语) , 面对苍天明月, 作者便有了对时间和宇宙的拷问, “不知江畔何人初见月, 不知江月何时初照人” (张若虚) , 宇宙和明月是永恒的, 于是作者便有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 这是苏轼的生命理想, 但现实却是无情的, 人生须臾, 长生不老是“不可乎骤得”的事情, 这时的长江、明月已经成为作者钦羡不已的对象, 也成为他对生命无奈之叹的触点。作者此时思想上的虚无消极的内涵, 就是借助水月这一具体而实在的自然景物表达出来的。

但苏轼毕竟是苏轼, 他能驾一叶扁舟, 出没于惊涛骇浪而从容应对, 豁达处之, 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 要以自己更为旷达疏狂的性情和更俯仰万世的思考, 来压制内心深处的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他从老庄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 他巧妙地转换了一下思维的视角, 依然从眼前的长江、明月之中看到了别人所难以领悟到的永恒之理, 豁然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宇宙真谛。他悟透了功名利禄、荣华富贵都只是身外之物, 犹如过眼烟云, 不必强求。面对谁也无法改变的人生短暂这个现实, 苏轼终于做出了“取与不取”的明智选择, “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正所谓“满目山河空念远, 不如惜取眼前物”。此时, 那“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的江水, 那“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明月又成为点醒苏轼, 使之悟彻人生懂得取舍的金指。

“疑”“趣”相通,情理相融 第7篇

“疑”与“趣”相通的课堂其基本特征是所有活动都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中心展开, 师生围绕“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展开活动。这个过程将充满质疑与挑战、惊奇与快乐, 这样的数学活动可以促进“趣味”与“思维”的自然渗透, 这样情理相融的数学课堂一定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动活泼、自主学习的良好局面。

1. 由疑生思:设计核心问题, 探求方法, 启思解疑

掌握了探究质疑的方法, 学生就会启思解疑, 就可以自主独立地去探索思考。结合教学目标和数学学科的特性设计核心问题, 把握好由疑生思的发展点, 学生就能大胆质疑、自主释疑。教师引导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 让学生在“疑趣相通”的课堂中构建相对完整的“学的活动”。

以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的教学为例, 例题通过比较两个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 向学生揭示“把不规则的图形通过适当的变化, 变成规则的图形, 使原本比较复杂的问题变成了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 这样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叫转化”。接着引导学生回忆在哪些知识的学习中应用过转化策略。通过回顾和梳理, 帮助学生发现“学习新知识时, 几乎都是通过转化, 把未知的变成已知的, 从而获得新进展的”, 从而明确转化的方向———化复杂为简单, 化未知为已知。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有能力解决这类问题, 并且积累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把这个问题作为例题的用意是什么?基于这点考虑, 并综合策略教学的独特性, 这节课的重点是将以往运用的一些数学方法上升到策略的高度, 以深化对策略的认识和意识。教师向学生抛出一系列思维难度递增的问题: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变成长方形?为什么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就能说原来两幅图的面积相等了呢?转化之后什么变了, 什么没有变?什么情况下会用到转化策略?运用转化策略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导向下从一开始的质疑, 到结合例题的解决, 自然而然地释疑, 体会到转化策略的优势, 并发展为能够主动探究。这个阶段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 并自然而然地鼓励学生:“领略了转化策略的神奇, 同学们愿意用它来解决数学问题吗?”学生欣然接受。

2. 疑中有趣:设置问题情境, 自主生疑, 体会创新

趣味的火种可以激发思维的火花, 思维的训练和发展可以提高和升华兴趣。学生只要对学习有了兴趣, 就会自主生疑, 主动探究。找准“疑”“趣”互融的相通点, 两者相得益彰, 能使学生学会质疑、体味乐趣, 把学习过程中有思维价值的疑难问题准确地提取出来, 并从中提升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3. 由思得趣:恰当总结方法, 拓展运用, 主动创造

数学学科有着和其他学科不一样的理性特质, 怎样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能在数学思考中获得乐趣, 并达到“情”“理”共进的情感目标呢?我想只能借助于丰富而又有趣的数学活动, 生成数学理性知识, 体验学习的幸福感。鼓励学生有意识地拓展运用、主动创造, 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 改善学生的课堂生活品质。

以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为例。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培养空间观念, 在学生理解并总结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后, 创设了几个生活情境:一是链接家中的电器,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二是根据已知的长、宽、高, 想象这是什么物体;三是当一本数学书的高缩短到0.1毫米时, 想象一下又是什么物体。这样的三梯度的练习, 每一次结束都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方法, 尽量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参与, 在一次次提取表象, 对比数据、方法的过程中, 综合运用了已经积累的空间观念和经验, 展开联想。结束阶段,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 提出问题:“如果请你来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 你有什么话想说?”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原本显得枯燥的练习环节中, 引导他们运用多种感官, 协调活动, 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成功学习经验, 发展数学思考。

“疑”与“趣”相通的课堂核心是智力挑战和思维训练, 有助于形成“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的“学教模式”, 凸显的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学理念, 承载的是“以生为本”的价值内涵。

把握教学情理 提高课堂绩效 第8篇

一、情———情感目标生活化

情感教育既是使历史学科教育达到社会期望的重要途径, 也是高中历史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中明确指出, 要“通过历史学习, 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 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但情感目标不同于认知目标, 实际效果很难把握和测定, 因此, 教师虽然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通常很重视情感目标, 可随着教学过程的推移, 往往就忽略了情感目标或仓促收场。笔者认为,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形, 是因为教师没有将情感目标与学生实实在在的生活联系起来。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因为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 不是作假的教育”, 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 使他能任意翱翔, 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深刻地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把情感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 则能促使学生的情感与历史产生共鸣, 从而达成情感教育的预期目标。

例如, 课标要求教学必修一专题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人民版《历史》, 下同) 时, 要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笔者就在情感目标中对学生提出了体会近代中国爱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精神和爱国精神等要求。在授课过程中, 讲述完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等内容后, 笔者问学生:“在三元里人民、丁汝昌、邓世昌等人身上体会到了什么精神?”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爱国精神, 不屈不折的斗争精神。”笔者知道, 这是学生根据他们的学习经验作出的猜测, 内心未必就真正理解了这种精神。因此, 笔者进一步问学生:“假如你是黄海海战中一名普通的士兵, 当时你内心会有何感受?”学生马上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 有“不怕死”“害怕”等观点。笔者进一步阐述:“在战场上面临生与死的考验的时候, 我们豁出去了也许就成了英雄, 但要在平凡的生活中体现这种英雄精神就很难。怎么办呢?”经过笔者的启发, 对照前不久发生的湖北大学生因救人溺水死亡的英雄事迹, 学生积极地阐述自己的看法。最后, 学生面对笔者的提问———“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 英雄以他们的行为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道理呢?”学生都认为, 英雄的行为告诉我们要“刻苦读书”“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从小事情做起, 遵守社会公德”, 等等。听到这样的回答, 笔者知道大部分学生已经体会到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成为“英雄”。这不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吗?情感目标生活化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理———教学设计合理化

新课改实施的主要环节是教学,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 也是课改实践的主要场所。要把课改的理念变成现实, 教学设计是关键。在实践中, 教学设计要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 注重教学实际,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一是教学设计要以课程标准为着眼点。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与以往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相比, 《课程标准》在目标上改变了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通过规定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的教育基本目标, 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 感受历史、感知历史、感悟历史, 要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这对我们如何具体实施教学和达成教学目标提出了非常实用的具体要求和参考建议。

如必修三专题六“人性的复苏”的课标要求“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 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笔者认为, 其本质要求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个历史事件来理解人文主义含义。根据课标要求, 笔者对“宗教改革内容”进行了适当取舍, 增加罗马教廷关于教会特权和马丁·路德关于基督教徒权利等方面的材料, 让学生进行比较, 理解宗教改革的目的是以人为本, 要把人民群众从宗教教会束缚中解放出来,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文主义的含义。而对新教旧教的比较内容, 笔者则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只有这样围绕课标进行的教学设计, 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是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需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由学习兴趣而引发的学习, 对学习的推动作用是稳定而持久的。从问卷调查得知, 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很高, 但层次较低, 即学生对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很感兴趣, 而对历史知识、历史规律却望而却步。因此, 在教学中, 笔者就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切入点创设历史情境, 让学生从中得出历史知识或规律, 从而不仅让学生体验感受历史事件的趣味性, 更能体验感悟历史的价值。如对教师普遍感到难上的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 笔者选用了学生普遍感兴趣的伟人毛泽东把整节课的内容串接起来, 既让学生了解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也让学生体会到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引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同时, 笔者还选用了大量的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创作的诗词,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知识水平。要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让高中生的学习从感受历史发展到感知、感悟历史, 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显得尤为重要。其中, 利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材料辅助教学, 不仅可以解决教材偏难与学生基础较差这一难题, 也能使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愉悦。比如, 笔者在讲授必修二专题五“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时引用了16世纪英国民歌《大国崛起》的解说词等材料, 通俗易懂, 效果较好。

三是教学设计要以教学内容为落脚点。首先要突出整体目标, 强化主题教学。依据课标要求, 新教材以专题的方式编写而成, 每一专题都有一个主题, 主旨明确。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考虑的是把握主题, 即明确专题主题, 突出每节课的小主题, 以顺利开展整个教学活动, 有效地进行教学。如必修一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主题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下分三节课, 第一节课的小主题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二节课的小主题是“社会主义运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 第三节课的小主题是“社会主义在一国的胜利”。考虑到知识的连贯性, 笔者将必修二中的相关内容提前, 即把“社会主义在多国胜利阶段的典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作为第4个小主题。再如对必修二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笔者首先明确这一专题的主题是“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过程”, 专题下分四节课, 第一节课的小主题是“资本主义市场雏形的出现”, 第二节课的小主题是“资本主义市场形成的主要方式”, 第三节课的小主题是“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 第四节课的小主题是“资本主义市场的最终形成”, 4个小主题都服务于专题主题。通过这种专题主题、小主题的整理, 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大大提高历史课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要突出知识结构, 强化知识迁移。在美国心理学教授布鲁纳看来, 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授给学生学科的知识结构, 让学生利用知识结构识别知识信息的意义大小, 以知识结构的方式进行编码 (一个人的编码系统就是他的知识结构) , 从而使学生在当前和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够用到这些东西。如在教学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 教材选取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作为教学内容。因此, 学生学习本专题内容时, 不仅要知道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还要知道其演变与古代政治、经济的演进的关系。为此, 笔者在讲儒家思想演变过程中的每个阶段时, 都联系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背景, 从而使学生感悟到“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个道理, 由此及彼, 学生再碰上另一种文化现象时, 就能从该文化所处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方面寻找其出现的原因了。通过这种知识结构性讲授, 教师不仅授学生以“鱼”, 更是授之以“渔”, 有力地提高了历史课教学的有效性。

情理交融夯实绘画基础研究 第9篇

一、巧借白板, 激发兴趣

一些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不够浓厚, 在面对枯燥的基础功练习时, 便表现出敷衍了事甚至排斥的态度。对此, 在美术课堂上, 可借用交互白板技术教学法, 通过视频内容的创设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纠正学习态度, 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例如:苏教版小学美术“春天的色彩”一课,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对春天的感知, 画出自己对春天的美的诠释。教师导入了交互白板教学法, 用《春天在哪里》这首歌作为视频的开场, 然后导入了教师自己画的几幅图画。第一张图画是一只小兔子去找春天, 到底春天在哪里呢?然后用其他几幅图来一一展现春天的美, 最后小兔子快乐地和朋友们共同分享春天。学生们首先被图画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然后通过色彩的展现领悟到春天的美丽, 最后用自己手中的笔真实地展现出了心中的春天。这一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兴趣, 使其积极主动地思考。另外, 教师画的小兔子对学生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 帮助学生有效解决了自己的抽象思维的困顿。“兴趣是学习中最好的动力。”这句话在美术教育中同样适用。对于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础差、提高慢的现象, 教师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做到有的放矢, 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二、渗透人文, 倾注真情

小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 常常发生随意涂抹图画或丢弃作品的现象。究其原因, 并不是学生顽皮所致, 而是由于个体差异, 一部分学生在进行绘画的过程中, 总是无法将自己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因此, 对于绘画基础差的学生, 教师应及时给予人文关怀, 用自己的和声细语重新鼓起学生的勇气, 为其继续绘画提供动力。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美术“画画虾和蟹”时, 由于本课内容较难, 一些不擅长绘画的学生在虾和螃蟹的画法上缺乏一定的想象力和技巧, 当对比其他同学的作品时, 这些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放弃的思想。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该用人文教学法对其进行鼓励, 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于基础训练做的太少, 如果能像画得好的同学一样努力练习, 也一定会画得很漂亮。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扭转了思想开始认真地画起来, 最后都画得不错, 甚至有学生画出了非常形象生动的螃蟹。学生的成长, 离不开教师的关心和教导。人文教学法倡导的是“以人为本”, 教师要转变思想, 用与学生平等的观念来与学生相处, 让学生在教师的人文关怀下有效地提高绘画水平。

三、抽丝剥茧, 点拨技法

美术是学生感知美、接触美的直接方式, 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其增进文艺素养。部分学生在美术课堂上, 虽然很认真地在听课, 但在真正的绘画实践中却效果不明显, 他们不能将美很好地体现出来。究其原因, 这与学生的基础不牢固具有一定的关系。针对此现象, 教师要注重对图画中细节的刻画, 通过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使学生顿悟自己的不足, 在今后的绘画中精益求精。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美术“动物朋友”一课的讲解中, 学生们认真学习了本课内容, 但在交上来的作业中, 教师发现有的学生画出来的动物还有很大欠缺, 对细节的刻画不够到位。于是, 教师在备课时画了一幅关于大老虎的图画, 然后在课堂上, 以本画为例让学生们进行思考“老师画的老虎看起来凶不凶?同学们能不能找到为什么我画的这只老虎, 动物们都不害怕它的原因吗?”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因为老虎头上没有王字”“因为老虎的爪子不够锋利”, 还有的学生提出“老虎的眼神太温柔”。通过对图例上多处细节指导, 使学生明白了绘画技巧, 使学生创作的作品更加细致、形象, 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美术和其他学科一样, 容不得半点马虎。培养学生在观察中抓住细节的习惯, 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能够增强学生的绘画技巧, 使学生的绘画作品更加活灵活现。

四、结束语

小学生虽然正处在活泼好动的阶段, 但也是学习知识的黄金阶段。学生的好奇心直接产生了学习的驱动力, 并且充满想象力, 对事物的观察具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因此, 要把握这一良好的教学时机, 通过人文教学方式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绘画兴趣, 再循序渐进地进行基础绘画技巧的讲解, 是夯实学生绘画基础的有效方法, 从而为学生提高艺术素养架桥铺路。

参考文献

[1]胡松莉.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绘画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 2014 (02) .

上一篇:煤炭企业经营下一篇:音视频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