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细节范文

2024-08-05

故事细节范文(精选5篇)

故事细节 第1篇

电视新闻人物有三类人群, 一类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行业代表等, 一类是见义勇为、抗洪抢险等突发事件中涌现的英雄模范, 一类是广泛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爱岗敬业、孝亲敬老、弘扬美德典范。电视新闻人物报道受时空条件制约, 编发任务急, 报道往往陷入固定套路, 缺乏影响力。另外, 电视新闻时长决定了人物采编的难度系数。

榆林广播电视台于2011年开展的收视调查显示, 70%的被调查者认为新闻人物都是高大完美的形象, 没有什么缺点;8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人物报道空话多、太假。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呢?笔者认为, 电视新闻人物报道模式化、概念化、镜像化是导致宣传报道缺乏影响力, 效果不佳的表象。主要表现为, 一是塑造的人物脱离了社会环境, 成了高大上的神;二是塑造的人物剥离了生活, 成了孤家寡人;三是塑造的人物远离了受众, 成了一幅宣传画。究其根源就是采编人员违背新闻“三贴近”原则, 刻意塑造、任意拔高、人为总结的结果。

2 人物故事化在报道中的作用

一条电视新闻人物报道如果只是列举人物的种种品质, 种种精神, 却没有具体的事件来证明, 相信很多人会质疑这个人物的真实性。俗话说事因人生, 人因事显。采用故事化手法报道人物强调运用视听元素, 挖掘人物的生活故事, 展现内心情感, 刻画独特个性, 捕捉生动传神的细节, 从而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 使观众触发感动、触摸灵魂。

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于2013年7月播出了《道德楷模沈星:见义勇为显大爱》的人物报道, 讲述了二炮工程兵大学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参谋沈星勇救落水少年献出年轻生命的故事, 作者撷取了事发后公安消防搜寻沈星、沈星放弃留校选择教育岗位、离世后父亲挑选安葬地三个小片断, 刻画了沈星见义勇为、献身国防事业、热爱事业至死不渝的形象,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立体的人和生动的事, 形象而不抽象, 充满情感。

3 故事化运用的途径

人物故事化的关键环节是找故事, 笔者认为通过四种途径实现。

一是确立主题, 做好故事挖掘准备。在采编之前, 充分梳理和细分搜集到的各种线索、材料, 找出贯穿整条报道的主题与主线, 有的放矢寻找亮点, 发现情节。

二是站在平视的角度, 把镜头对准人。亲身体验了解新闻人物的心路历程, 寻找与人物生存状态、人生态度的契合点。捕捉到了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和生命活力, 就可能产生故事化的效果, 事迹的叙述就会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三是带着问题采编, 寻找矛盾和冲突。把人物放进矛盾中去展现, 从矛盾冲突中深挖其内心情, 从而表现出人物的独特性, 是人物故事化的有效方法。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2013年7月28日播出的人物报道《贾合义:坚持用道德良心做放心食品》, 记者采用故事化的手法, 设置了三个矛盾, 其中一个矛盾是当贾合义决定在面粉生产中取缔增白剂和增筋剂后, 产品销量急剧下降, 另一个矛盾是贾合义决定取缔铁桶散装油后, 生产成本直线上升。记者用旁观者的视角, 讲述了贾合义面对这些矛盾作出的选择、采取的态度, 让蕴藏在人物身上的优良品质得以完美展现, 成为大众信服的楷模。

四是为人物找场景, 让情景再现事迹。充分运用纪录、对话、描述等方法, 让新闻人物或周边人群在相关的现场说事, 从而立体展现人物的丰富情感和感人事迹。2005年冬, 笔者采访摄制了五集系列报道《徐占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讲述了陕北佳县打火店村原党支部书记徐占智几十年来矢志不渝带领群众征山治水、发展村经济、建设新农村的感人事迹。由于人物离世突然, 手头的视听资料少之又少, 报道难度相当大。在确立了每集的报道主题后, 笔者决定用转换场景、环境展现、现场说事的办法来组织故事。在表现徐占智两袖清风一心为公的高尚品格时, 选择了记者在居住窑洞前出镜、徐占智老伴在昏暗的窑洞里做饭, 在羊舍前和徐占智老伴对话拉家常几个情节;在表现人物一心一意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时, 则选取村集体牛场挤奶间、某村民养羊场、某村民果园等场景。通过空间变换、现场采访、群众访谈、事例举证, 再现了一切为了群众的老基层干部形象, 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4 故事细节化的作用

好的故事最能吸引人, 而好的细节最能打动人。在电视新闻人物报道中, 现场感极强、生动真实感人的声画细节, 对增强人物的可信度和深化报道主题, 塑造人物形象, 增加事迹渲染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故事细节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能去粗取精, 平淡中现精彩, 使人物故事更生动、更丰富性、更独特;二是能以新鲜、独特的视角, 突出人物性格、言行举止、内心世界, 使人物显得丰满和完整;三是能渲染环境气氛、人物情态、聚焦受众兴奋点, 使人物的生活时空变得亲切、真实。记者曾在报道一位年轻钉鞋匠时, 运用了大量的细节镜头、细节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人物闲下来时阅读计算机书籍的情节, 表现了志趣广泛、积极上进的心态;用随身手帕给送饭的女儿擦拭衣角的饭渍, 表现了拳拳爱女之心;帮助路人捡拾掉在地上的水果, 表现热心待人、正直友善的品格。

5 细节化运用的方法

电视是集合声光电元素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因此, 人物故事细节化主要体现在视听两个方面。

5.1 镜头语言细节

镜头语言细节, 是指记者在现场拍摄到的具有强烈视觉冲动力的画面。镜头语言细节可能是人物活动环境的某个局部的再现, 可能是人物表事和情感流露的描绘, 也可能是人物细微动作的显示。笔者曾报道过一位乡村医生, 他步行了二里路到一户村民家里复诊, 笔者抓拍人物站在水缸前舀水喝的中近景镜头, 跟拍人物脱掉胶鞋上炕等细节镜头, 表现了人物与乡亲们亲密无间的关系, 深化了人物扎根基层农村、无怨无悔服务群众的主题, 如果只是拍摄在炕上和病人说话的镜头, 反倒给人不知就里, 故意摆拍的嫌疑。

镜头语言在表现细节、处理节奏、挖掘主题, 加强冲击力上都有独到的功能, 但在具体拍摄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镜头细节必须是真实客观存在的, 不是摆拍出来的;二是细节要与思想内涵、主题主旨有机融合, 否则就不知所云;三是精心把握, 摒弃与主题无关的细节, 防止影响主题的表达;四是细节不等于特写镜头, 必须和其他镜头衔接起来, 才能表达特定含义。

5.2 同期声语言细节

在采访实践中, 相信大家经常会听到和了解到群众讲述新闻人物的一些动人情景和生动细节, 但由于时空条件、人物等因素的制约, 难以用镜头再现当时的情景。这个时候, 我们就可以运用同期声的形式, 由当事人或周边群众在镜头前把细节描述出来。同期声语言细节还可以表述人物的内心情感等抽象的概念, 或无法用镜头记录的事物。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2014年有篇报道《热心公益事业的助人为乐楷模-张清海》, 报道中用到了采访军管所老所长的同期声:“原来他们区修学校, 他就把他的房产证抵押了后, 贷了款, 这学校开工修建, 修路、学校的捐款他都有。”区区10秒左右的同期声细节, 扩大了画面空间, 传递了贷款捐款细节, 为人物精神境界和高尚品德提供了有力佐证。

5.3 解说语言细节

镜头语言可以把细节真实、形象地呈现给观众, 解说词则可以用简洁的语言强化、升华细节, 使细节变得更生动。解说语言细节是采访中逐渐感知获得的, 是挖掘出来的, 不是写出来的。

运用解说词表现细节, 一要简洁明快, 朴实亲切, 不能拖泥带水;二要与画面紧密配合, 融为一体;三要以情动人, 从感情上拉近观众与电视的距离。笔者的同事曾报道过一位勇救落水少年献出生命的府谷籍现役军人, 在报道结尾, 用了蓝天白云和黄土地全景两个镜头, 有这样一段解说词:“蓝天无语、白云默哀, 英雄的灵魂永存”。寥寥数语, 补充了画面未曾交代的语言细节, 完成了对故事主题的升华。

5.4 其他声音细节

电视新闻采访中, 在特定的环境下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声响。挖掘有代表性的声音细节, 与镜头、解说、同期声等语言细节有机衔接起来, 同样可以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比如屋顶滴下的雨滴声、时钟的嗒嗒声、牛羊吃草声、远处传来的歌声等等, 都可以为特定的故事情节增添意想不到的细节效果。

5.5 次生语言细节

次生语言指的是记者在后期编辑过程中, 根据报道事实, 利用电脑特技、字幕变化、声效控制等手段插入一些特定背景资料、特定声音效果, 制作出能强化对人物故事的证实能力, 提高故事饱满度的声音和画面。

6 结论

人物故事化、故事细节化的运用和处理不单是技巧手法问题, 而是如何更好地为主题服务, 提升新闻价值的问题。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三贴近”, 探索创新人物报道方法, 以真感人、以情动人、以事服人, 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摘要:人物报道是电视新闻重要的报道样式之一, 其意义在于通过典型宣传, 示范带动, 传播正能量, 传递好声音。报道时就是要将人物的具体事迹展现给观众, 充分体现人生价值和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故事化手法进行电视新闻人物报道时, 重点挖掘新闻人物的生活故事, 展现人物的人生经历, 传递人物的内心情感, 刻画人物的独特个性, 捕捉传神的人物细节, 塑造可亲、可敬、可近、可学、可信的典型, 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 心灵的触动。本文主要从电视新闻人物报道存在的问题, 人物故事化、故事细节化表现手法的特点和实用方法等方面阐述, 引发电视新闻工作者对如何进一步创新传播理念、优化人物报道手法技巧进行理性思考。

关键词:人物报道,故事化,细节化,画面语言,声音语言

参考文献

[1]张靖.电视新闻创新从改变视角开始[J].新闻传播, 2009 (5) .

[2]杨凡.社会转型期人物报道的叙事研究[J].暨南大学, 2013 (6) .

细节决定成败小故事 第2篇

企业的成功与否,固然有战略决策方面的原因,但更在于决策后面的小事情是否做的足够好,是否能把这些决策真正细化、推行下去。国内很多企业都热衷于做大事情、规划大战略、挥写大手笔,很宏观,但战略做了一大堆,后来呢?没有人耐心地去细化、去落实,大战略也就不了了之。

纵观国内的的强势企业,都是在细节的比拼上下过很大功夫的。企业靠战略就能挣大钱的想法是极其幼稚的,正是不注意细节的大企业病拖垮了许多大企业,诸如浪费巨大而熟视无睹,人浮于事相互推诿,对市场信息不敏感,内部各部门之间沟通障碍,员工创新动力不足等,每一个问题都会在细节上找到其理由。

细节——电视新闻故事的精髓 第3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 新闻故事 细节

一、时代发展下的“电视故事”

三十年前,当电视机还是每个家庭的“稀罕物”时,或许大家都没想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电视在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同时,电视节目也百花齐放,从千篇一律的播报发展到如今的各种形态,其中新闻故事更是得到了众多观众的青睐。从2004年安徽卫视《超级新闻场》第一次将《天天故事会》板块搬上电视荧屏开始,电视故事开始大行其道,各个卫视和地面频道纷纷开始以“说故事”为主体来打造面向老百姓的新闻节目。在瞬息万变的当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新闻,每一条新闻背后都一定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而每条新闻故事的发生又必将带来更多层面的反映。时刻变化发展的故事要求编导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致的观察力,让故事“为民而说”、“为时代发声”。在当今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挖掘新闻故事背后的“正能量”,是电视新闻编导们需要注意的问题。由于新闻故事的种类繁多:真情故事、案件故事、社会焦点事件以及舆论监督等等。这些故事的形态和表达方式都各不相同。有些故事为了夺人眼球,不惜将故事的重心放在暴力、色情、杀戮、揭人隐私上,这样虽然吸引了部分观众,但同时却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所以在制作新闻故事时一定要摆正姿态,要让电视故事在好看、生动的基础上,又能引发社会的正面思考。

二、故事的重中之重:把握细节

讲故事离不开细节,著名作家杜鹏程说得好,好的细节“如同钉子钉在木板上一样结实……”如果说故事是一个人骨骼的话,那么细节就是附着在骨骼上的血肉,有了细节,整个人就活了,人物就站起来了。细节,可以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时也是一则电视新闻故事成功的关键之一。从细微入手,让感人的故事更催人泪下、让有内涵的故事更耐人寻味、让刺激紧张的故事更加悬疑。而与纸质媒体所不同的是,电视新闻故事细节把握的手段更加立体和多元化。

1、用细节体现主题

新闻的主题不是凭空说出来的,而是要靠鲜活生动的细节表现出来。1984年,国庆35周年的游行队伍中出现了一个经典细节,一群大学生走过天安门城楼时,突然展开一条横幅:“小平您好!”。这个横幅是学生们偷着带进去的,它不是组委会规定的标语,但它却永远被人们铭记。平等的意识是与生俱来的,这正是“小平您好”这个标语感人的原因所在。

2、抓住细节,画龙点睛

日本举办了一个机器宠物展,画面里有这样一个细节,两个机器宠物面对面相互鞠躬,针对这样一个细节,解说词该如何写呢?

“您瞧他俩,一只电子鸟,一只电恐龙,一看就知道是从日本来的,初次见面,一个比一个客气。”

这样一来,这条新闻就有了故事性,也就生动起来了。

3、善于运用镜头语言

采编正面的新闻真情故事时,镜头语言的处理则凸显出了电视新闻在细节把握上不可复制的独特性和优越性。记得笔者于2006年采编的电视新闻故事《泪光下的微笑》,片中的主人公是19岁的黄来女,她一边坚持武汉大学的学业,一边无微不至地照顾病重的父亲,并且拼命打工替父亲治病。在采访中,摄影记者准确捕捉到了每每为父亲剪指甲、喂饭、打针时,黄来女始终扬起的美丽笑脸,而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在笑脸的映衬下也变得无比温馨,让观众感动不已。

再如电视新闻故事《生命的光芒》中,六安农村有一对普通的小夫妻,丈夫多年来照顾身患尿毒症的妻子,无论严寒酷暑,每个星期都坚持带着妻子到医院做血液透析。我们去采访的时候正赶上下雪,在大雪中,丈夫手持一把火红的雨伞紧拥着妻子走在乡间的小道上,狂风暴雪中他们始终没有停下蹒跚的脚步。白茫茫的田野和火红的雨伞构成了绝美的自然景象,而这把雨伞包裹着的又是夫妻间浓浓的爱意,可以说寓意深刻。摄影记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和距离拍摄了许多雪中画面的中近景和特写镜头,为本片在视觉上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

而对于有悬疑的案件故事,镜头语言的运用更显其独特性。例如新闻故事《是生、是死?惊天活死人!》中,节目一开头先用特写给大家展示了一根烧焦的粗木桩,随后编导用中景拉出了一个破败农家的院落,紧接着镜头停在了一把搭扣在大门上的旧锁上,这组镜头让观众心中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这个农家院落没有人住?而这根烧焦的木桩又从哪来呢?此时同期声采访村支书:“当时都以为他死了!”谁死了?为什么会“以为死了”?在制造了一连串的疑问之后,编导用解说词娓娓道来:“这原本是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而如今这里却再也没有了欢笑,事情还要从一桩离奇的命案说起……”解说词和镜头相辅相成,为大家营造了一个层层悬疑的故事氛围。

总之,在各种题材的故事新闻中,镜头语言的运用无疑都最重要的。就像作家如果没有笔,那他怎会写出扣人心弦的小说;而电视编导如果离开了镜头语言,也同样无法呈现绚丽多彩的好故事。

4、解说词中的细节处理

电视的优势就在于它的客观性,真实、生动的现场画面胜过千言万语。既然这样,解说词又该说点什么呢?

(1)用语言把细节放大,让细节成为故事点。观众接触画面只有几秒钟,经常会忽视一些细节。解说词就应该把这些细节强调出来,这就是对细节的放大。日本发现疯牛病以后,日本牛肉几乎无人问津,于是牛肉商提出了一个聚人气的好方法,就是让大家免费品尝烤牛肉。这条新闻有一个细节就是一个没牙的老太太大口大口嚼着牛肉,这个细节是新闻的一个亮点,不能浪费。

“牛肉不好嚼,还塞牙。可这位老太太敢于知难而进,人多了吃饭热闹、又不花钱,甭管牙好不好,反正大家的胃口都很好。看这阵势,估计大家早把疯牛病的事忘光了。”

新闻有了故事点,也就有了魅力。

(2)找新闻的第二落点。通过联想,找新闻的第二个落点,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使新闻的落脚点与众不同,让人意想不到。如赛得曾经是一名美国警察,7年前,他从英国出发,开始了跑遍全球7大洲的长途旅行。电视画面是他跑步的镜头,十分单调,解说词是这样写的:“如果你晕车、晕飞机、还晕船,可又想四处旅行,那您就学他,背上包,不停地跑吧。”

故事有了,新闻也生动了。

(3)语言要浅显简练、形象感强。高尔基说过:“文学的基本材料是语言,是给我们一切形象、感情、思想以形态的语言。”语言在电视新闻中运用得好坏直接决定着能否表现好一则新闻事实。以《动物过大年》为例,其中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形象化”来表现,如“今天,猴子们可以改善一下生活了。她们平时大都吃些萝卜什么的,水果是难得一见的。看到这么多它们爱吃的水果,怎能不让它们起点贪心呢,只是要小心,别撑破了肚皮……”这样写既风趣幽默,又避免了“画蛇添足”,同时也有了故事。

5、采访中发掘故事细节

电视新闻采访要“讲故事”,编导首先要有启发被采访者“讲故事”的能力。应该说采访最难的是提问,因为新闻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其情节不可能像写小说、电视剧那样编造,这就要在采访中问出故事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讲故事”的核心在于“问故事”。“我问故我在”。采访的提问技巧要根据新闻故事的属性分别对待。通常报道人物故事时多采用“诱导式”提问,“诱导式”提问有明显的导向性,对故事讲述角度具有强烈暗示性,让采访对象在讲述的重点、方式和结构上按照编导的思路作出期望的回答。例如新闻故事《“美女主播”的诱惑》中,编导面对的采访对象是假扮“美女主播”的网络诈骗犯,而这些假扮美女的小伙子大多都是90后的年轻人,年龄最大的一个犯罪嫌疑人也只有25岁。在被问到为什么选择做这一行时,被采访者直言不讳:“觉得挣钱容易!”而问知不知道这是犯罪行为时,被采访者大多数都回答:“不知道。”为了问出真实的心理状态,编导锁定了年龄最大的25岁的小伙子。采访中,编导不是直接切入,而是诱导他回忆家庭的困难和生活的艰辛,最后被采访者终于吐露了心声:“本来是想做完这一把,赚够一百万就不做了!”贪婪、侥幸的心理最终导致他走上犯罪的不归路,让观众在了解故事的同时,可以更深层地剖析被采访者的内心活动,给人留下心灵震撼。

如果幸运的遇到了一个能“侃”的被采访者,也不要高兴太早,如何让他说出故事所关注的信息,而非漫无目的的“滔滔不绝”是采访的关键。因此,这时的采访就是双方话语权的角力。采访最好采用“步步紧逼式”,选用不同类型的提问提出子话题,来掌控议程,以达到使采访对象不偏离话题的目的,此时采访对象可能通过配合回答、拒绝回答或转移话题等手段,在被动的状态下力图对议题进行微调,编导要坚守心中的话题,不要被采访对象“拉跑了”。

6、做“会淘金”的编辑

对于电视新闻故事,除了好的画面、好的解说词、成功的采访,后期的编辑制作工作也同样重要。优质的镜头语言怎样选择运用,恰当的特效如何为故事锦上添花,这些都需要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摸索。例如情感故事中很多编辑都擅长运用“慢动”来表达故事主人公纠结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而紧张激烈的情节多会选用“抽帧”来营造恐怖气氛,同时不同类型音乐的铺垫也会给故事增色良多。这些实践经验都需要编导具有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更是编导一份耕耘换来的一份收获。

总之,电视新闻故事的细节体现在制作环节的方方面面,只有每个步骤都认真细致的对待,记者才能从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质,故事也才会绽放无穷的魅力。□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

电视专题:讲好故事,用好细节 第4篇

1. 善于发现选题。

新闻因人而生动,这篇报道讲述了一个普通的打工妹李影,在极其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凡业绩,她所做的事情感动了上海,也感动了家乡人民。

有一天,我听在上海打工的家人讲,徐州有个打工妹叫李影,在上海看厕所,成了上海十大新闻人物。这立刻让我来了兴趣,一个年轻女子怎会去看厕所呢?在徐州人眼里,公共厕所都是一些老头老太在看,年轻人谁会愿意去看厕所?一个看厕所的年轻女子,竟然被评为上海十大新闻人物,在这么枯燥简单的岗位上,她都做了些什么?于是,我有了去一探究竟的冲动。经了解得知,李影是一名从徐州丰县农村走出去的打工妹,从小没有了母亲,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在上海打工已有十多年,现在是上海沪太路龙潭小区的一名公厕管理员。

我把这个题材向领导作了汇报,立刻得到了领导的支持,大家都认为这条新闻很有价值,并且进行了一些采访规划。两天后,我前往上海采访。

2. 生动讲述故事。

这几年,同行强调新闻的故事化讲述。看到我们的到来,李影既惊讶又高兴。想到公厕,很难把它和“家、花园”联系起来,而在上海,就出现了一批像家像花园的公厕,这些公厕都是用同一个人的名字命名的——李影。李影给我们的感觉是亲切平凡,但时不时让人感动。

电视报道中的画面语言最有说服力。李影所做的事情都很平凡,画面静静的,洁净和谐而自然。我们决定从细节入手,用真情打动观众。

李影每天的工作是打扫厕所,她把公共厕所当作自己的家来打理。厕所楼上是公司免费提供给她的8平米的宿舍,她打理得洁净有条理。楼下的公厕一尘不染,她一天要在厕所里工作17个小时。她创造了“李影式”跟踪服务法,只要有一个客人用过厕所,她就跟进去打扫一遍。一天大约有200多个人上厕所,她就跟踪打扫200次。为了防止公共厕所第二天有异味,晚上等客人都走了以后,李影把大的下水道盖子都揭开,彻底刷洗一遍;每一个坐便器,蹲坑,她都要用毛巾仔仔细细地擦洗干净,连一点污渍水渍都不留。记者是第一次见到有人这么打扫公共厕所。她做的一点一滴,我们都用镜头记录下来。小区公厕门前是她栽种打理的小花园,姹紫嫣红。李影还用自己不多的积蓄为公厕买来了洗手液、医药箱、阅报栏、鱼缸,龙潭公厕在李影的打理下,被称为“全上海最好的公共厕所”。

厕所文明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明。李影让上海市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公共厕所。这是一个打工妹用她的朴实劳动创造出的奇迹,也是她带给大上海的一道亮丽风景。

李影不但用辛勤劳动改变了上海公共厕所的环境,更用她的善良带给小区居民儿女般的温暖。原来公厕门前是一条泥泞不堪的烂泥道,细心的李影发现,每到下雨下雪,双腿残疾的朱祖康老人的轮椅车常常陷在泥里,李影就利用春节放假时间悄悄与丈夫一起用砖铺了一条1米多宽20米长的工整小路。龙潭公厕附近,有个社区医疗便民输液点,常有老人举着吊瓶到公厕方便,李影就主动上前扶他们上厕所,并且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在厕所里不时地向那个方向张望,看看有没有老人需要帮助。

在采写中,我们避免了“高大全”式的说教宣传,而是注重挖掘人物成长的心路历程,报道有矛盾有起伏,人物显得丰满真实。作品采用纪实手法,细微中见真情,展示了一个80后打工妹的人生选择和价值取向。比如,记者采写了李影初到上海时的艰苦和无助,打工深夜回宿舍时,被摩托车撞倒,裤子撞破,鞋子撞飞,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路边,却不往家里打电话,怕年迈的爷爷奶奶为她担心。李影说起这些时辛酸落泪。这一细节也展示了李影的坚强。

3. 展现主流价值观。

2007年,李影被评为全国服务明星,200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2009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上海“十大新闻人物”,2010年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和“上海世博会微笑服务大使”,并应邀为世博园公厕服务人员进行培训。

2011年9月20日,经过一亿一千万人的投票,李影获得了“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的“诚实守信”类模范,成为上海唯一获此殊荣者,一个来自徐州农村的打工妹代表上海走上了国家的领奖台。李影用她的诚实劳动彰显了时代精神。李影的事迹经电视播放后,全国亿万人民为之感动。之后,我们以《小小公厕走出全国道德模范》为题,对李影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并配发了评论。李影成了徐州家喻户晓的人物。

细节决定成功的故事 第5篇

结果,母亲挖的藕不一会儿就被抢空了。而我挖的那些藕,人们总是挑三拣四,还不停地讨价还价,最后不得不降价卖了。总的算下来,母亲挖的藕数量虽然比我少许多,但卖的钱却和我差不多。

看着我疑惑的神情,母亲说,她挖藕是整根地起获,小心翼翼。整根的藕完好无损,成色好,便于保存,不易变质,能卖上好的价钱。而我为了追求数量,一节一节地起获,虽然省时省力少挨冻,但是在挖的过程中就将藕碰破了口子,这样的话,泥土就灌进了藕孔里,既污染了藕,又不便于清洗。母亲还说,有些人在挖藕的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藕碰破,好灌进一些泥土,增加出售时的分量,可结果却适得其反。

上一篇:胆囊结石腹腔镜术下一篇:中职物理的教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