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视角下高中德育

2024-07-26

教师视角下高中德育(精选6篇)

教师视角下高中德育 第1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自我个性

一、高中学生的发展特点

高中老师结合多年教学经验, 总结出高中学生性格方面的特点: (1) 高中生的生理发展接近成熟, 但是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于生理的发展, 导致生理发展、心理发展与社会各种关系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 性格也有很大的动荡性与不稳定性, 尤其是女生比男生在情感方面更敏感、脆弱。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管理中更要关注女生的情绪表现。 (2) 学习方面特点:虽然一般考上高中的学生成绩都比较优秀, 但是也有一定差距, 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应该分层次教学, 帮助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尤其是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一直不是很好, 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主动性不高, 再加上家庭、学校教育不当, 可能会厌倦学习, 情绪低沉, 甚至对学校生活失去信心。 (3) 生活上, 由于心理发展处在尚不成熟的时期, 社会阅历浅, 实践经验少, 辨别能力弱, 容易受外界社会影响而变化和迁移, 正确和错误的因素同时并存, 变化大, 反复多, 有些人受到社会上某些不良现象的诱惑, 处于半成熟状态的他们急需适当的引导。 对高中学生的成长而言, 德育管理至关重要, 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较了解, 如果及时疏导, 引导其向正确的航向前进, 则很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1]。

二、目前高中德育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高中老师德育管理意识薄弱, 缺乏正确的学生观。 凡事都对学生不放心, 相反应该把一些具体的小事务派下, 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让学生自主管理完成, 这并不是说让学生放任自流。 班级的大事, 需要班主任定夺, 例如制定班级的长期目标, 把握班级工作的整体思路, 培养干部队伍, 等等。 班主任应该管大放小, 管主放次, 既减轻自己的负担, 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2.高中德育教育爱心不足, 教育思想不正确, 无法体现其工作的全面性。 在传统教育中, 班主任的地位是拥有绝对权威的。 班主任多以“自己”为中心要求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实现, 容不得学生的半点违抗。 在“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下, 学生要求班主任具有一定的亲和力, 以“知心朋友”相处,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你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宽容他们、鼓励他们、做他们的倾听者、忠告者和建议者。

3.高中德育教育方法不恰当, 无法体现其工作的创造性。 很多高中班主任, 按传统教育方式依旧以成绩为标准衡量学生, 有的片面认为优等生是最好的, 后进生是不可救药的, 中等生是不需要管的, 忽视学生的终身发展, 忽视对学生的关怀和引导, 或者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 某些学生无法发现自己的优点, 进而自暴自弃, 以致毁了自己的前途。

三、基于“以生为本”视角, 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和德育管理工作的问题提出研究对策

1.高中老师德育工作要构建相关规章制度, 始终坚持个性差异与全面要求原则。 高中生班级管理工作比较繁琐, 事无巨细, 班主任都要负责和有针对性地抓好,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班主任工作要坚持“以生为本” [2], 对不同学生应有不同的教育计划。 尤其是要重视对不同层面的学生, 实施因材施教, 重视对学生的关心和照顾, 让高中生感觉到“家”的温暖。

2.高中老师德育工作要重视细节, 树立 “爱心”“耐心”, 以爱为中心进行管理, 面向全体学生,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 班主任在工作中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 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娇惯脆弱, 受不得点滴委屈。 在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 从学习上、生活上关怀学生, 真心实意地为学生着想, 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班集体的温暖, 让学生对班集体有归宿感。 这样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为班主任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

3.高中老师德育工作要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班主任平时要善于总结, 主动研究, 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中等生的促进工作, 优等生的培养工作。 善于发现培养先进, 要给每个学生同等的爱, 因材施教, 及时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班主任的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放心让他们干工作。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课外活动, 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 促进五育并举, 全面发展。 这样可充实班级同学的文化生活, 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培养学生善良、坦诚、正直的美德。

“ 以生为本” 即教育首先应关注的是学生这个主体 [3],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 关注学生的价值, 关注学生人性的完善。 教育的核心是爱,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 爱不仅是塑造灵魂的基石, 更是学生成人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刘怡蔓.中学德育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06.

[2]郑航.学生作为道德主体及其教育意蕴[J].当代教育科学, 2004 (12) :10-12.

教师视角下高中德育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青年教师 教学能力

引言

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学教育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而它的出现也为广大一线青年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课程改革的目的归根结底是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高效课堂,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需要紧紧围绕学生来进行,使学生在轻松、融洽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语文知识,体会语文的魅力;教师还要善于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意识,并确立起语文学习目标,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人格魅力。

一、高中青年语文教师个人素养概述

关于语文素养的定义,学界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也并没有对此作出过任何明确说明。部分学者认为,教师素养是教师在固定的期限内,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以及道德修养等。教师素养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能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基本需求。

从这一角度来看,语文素养应该属于稳定品质的范畴,它的建立必须要有一定的先天条件,而且还应该是青年语文教师所特有的品质。对于青年语文老师而言,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需要青年语文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发展水平,它只能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体现出来,能够较好地反映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具体来说,包括学习的能力、道德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能力。

二、高中青年语文教师个人素养的基本内容

语文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教师具有独特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专业能力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主要通过语文教育过程体现出来,具体来讲,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是教师能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通过进行一定的教学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

(一)刻苦钻研的学习能力

教材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依据,语文教师只有具备独立钻研语文教材的能力,才能準确把握教材。语文教师钻研教材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第一,整体把握材料。深入分析教材的结构安排、编写意图等,形成整体认识;第二,充分掌握每一篇课文的特征及编写目的。准确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写作技巧,反复思考作者谋篇布局的巧妙,体会语言文字体现出来的震撼力,把握文章特征;第三,认真查阅相关资料。语文学习往往会结合许多其他方面的知识,教师不但要善于利用各种工具书,还要学会利用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引进一些更先进的知识内容。

(二)温文尔雅的道德能力

优秀的青年语文教师要有一定的文化品位,而文化品位的形成必须要依靠阅读。所以说,青年教师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不但要研读教材和参考书,更要积极阅读各类相关书籍。语文教学归根结底属于语言教学,而语言的学习绝对不能脱离文化的学习,所以青年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文化内涵。如果教师没有基本的文化内涵,肯定不能搞好语文教学。我们当前提倡教师角色的转变,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忽视教师文化内涵。因此,青年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提高,从阅读中获取丰富的营养,这样才能与当代的教学要求相适应。

(三)善于言谈的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和水平。青年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使用规范语言与学生交流的能力,教师语言一定要丰富、凝练,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个别语文教师语言欠缺规范性,带有很多口头语,或者同样一句话却反复重复,这都是教学语言不过关的基本表现。还有的教师普通话水平很差,不会朗读,无法为学生做好示范性阅读。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会逐渐丧失对语文的兴趣,反之,如果语文教师的语言非常规范,而且流畅,学生听起来会觉得抑扬顿挫,会觉得上语文课是一种享受,这样就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四)寓情于教的教学能力

寓情于教的感染力,就是青年语文老师通过有效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我们知道,语文课要有语文的味道,体现语文的特色,激情是语文学习的特征之一。语文教学带有浓重的情感色彩,语文教学不但要教学生语文知识,更要使学生感悟到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试想,散文、小说、古诗,哪一篇文章没有深厚的情感在里边呢?所以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文章,充分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只有具备深厚的情感,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部分人认为激情属于作秀,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尽管教师不是演员,但必须能够利用自身情感达到激发学生情感的目的。

三、 新时期提升高中青年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以人为本,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对高中青年语文教师来说,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种做法与传统的语文教育有着根本区别,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学生只能在被动状态下接受知识。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很难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教育模式重视培养优秀生,不注重全体学生,这种做法容易使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可能会中途辍学,不利于全民素质的提升。只有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积极应用先进的教育模式,才能真正改变语文教学落后的现状。广大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注重因材施教,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气氛中提升语文能力。

(二)目标明确,课堂教学中树立语文教育素质观

1.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学习语文必须要掌握扎实的语文知识,扎实的语文知识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语言交流,只有具备扎实的语文知识才能实现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因此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要提高学生运用语言以及驾驭语言的能力。我国知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对语文教学做出了总体的概括,他说:之所以设立语文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写作的能力,学生实现这一要求,语文教学才算成功。从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评价中可以看出,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实现真正的语文学习。

2.创新美德教育内容

中国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中应该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内涵,广大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缘文释道,因道悟文”的原则,通过加强学生阅读,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使学生在讨论交流过程中获得对文章的独特感悟,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语文的美育功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升文化品位,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从而更好地发现美和创造美。

3.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急需人才的社会,特别是有一定的个性特长的人才,更是受到社会的青睐,因此语文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热情,并以经典文学作品为载体,发展学生的个性,塑造健全人格,使学生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具有一定个性特征的综合性人才。

结语

在如今这个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时期,高中青年语文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审美观,以便将来能够在社会中顺利生存和发展。语

参考文献

[1]赵畅.试论高中语文在课改中的课堂教学[J].安顺学院学报,2007 (01).

教师视角下高中德育 第3篇

德育是高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因而, 德育工作自然也就成为班主任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本文就“以生为本”视角下的高中德育工作管理做了相应的探究。

一、“以生为本”内涵

“以生为本”, 顾名思义, 即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为了更好地发挥“以生为本”在高中德育工作管理中的作用, 下面从地位、目标以及手段三个角度出发, 分析“以生为本”的内涵。

首先, 就地位而言, “以生为本”强调以学生为根本, 要求学校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既要将学生的存在作为学校存在的依据, 也要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前提, 切实凸显出学生在学校的关键地位。

其次, 就目标而言, “以生为本”主张一切为了学生, 要求学校将学生的成长、发展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制定教育教学工作目标, 确保学校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最后, 就手段而言, 手段也就是“以生为本”的实现机制。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 学生教育多依托于教师的教学活动, 学生缺少主动性, “以生为本”则主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中的个性与创造性, 以自主发展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核心途径。

二、高中德育工作现状

1. 德育意识不足

德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贯穿学生从小学到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 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然而, 正是在高中阶段, 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最多, 其效果也令人堪忧, 这固然和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年龄阶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更多的则是归因于教育者德育意识的欠缺。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的问题, 很多班主任在高中教育阶段, 一切向高考看齐, 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高中教学的唯一追求, 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德育工作, 使德育工作有沦为形式之虞, 这是当前德育工作现状中的首要问题。

2. 德育平台欠缺

高中生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对高中生的成长发展有着相当突出的作用。一般而言, 高中生德育工作包括以下三个平台:专业化的德育课程, 如思想政治课程;班会制度;学校以及班级举办的各种以德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只有综合发挥好这三个平台的德育价值, 才能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事实上, 德育工作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这三个平台的运转效能。但受当前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 这三个平台的德育价值并未得到有效发挥, 比如, 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着明显的知识化倾向, 德育作用式微, 而德育实践活动更是寥寥, 很多学生从高一到高三参加过的德育实践活动仅有一两次, 效果可想而知。

三、基于“以生为本”视角下的高中德育工作管理策略

如前所述, 高中德育工作现状不容乐观, 改革德育管理势在必行。如何改革, 是摆在所有班主任教师面前的难题。对此, “以生为本”理念有着相当积极的价值。教师需要从“以生为本”的视角出发,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奠定基础。

1. 树立生本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指教师在德育工作管理中所秉持的基本信念, 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效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传统的德育工作管理中, 教师多以“事”为中心, 比如考察德育课程的开展效果、德育活动的实施现状等, 虽然有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推进, 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对此, 班主任教师在高中德育工作管理时需要重树管理理念, 以“生本”理念取代“事本”理念, 将管理工作的着眼点转移到学生身上。首先, 教师需要从高中生的心理现状出发, 制定相应的德育措施, 避免德育工作与学生现状相脱节的尴尬情形, 提升德育工作针对性;其次, 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德育效果作为衡量德育工作管理效能的唯一依据, 并根据学生的反馈结果调整管理工作, 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目标。

2. 完善德育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制度建设既是推动高中德育工作稳步开展的前提要素, 也是教师进行德育工作管理的有效手段。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 班级管理中的事务非常多, 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还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动态与生活状况, 工作较为烦琐。德育工作作为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管理制度的建设便成为其顺利推进的前提条件。在制度建设环节中, 教师需要落实以下两点原则:第一, 全面要求原则。德育工作是针对班级内部所有学生的, 管理制度面对的自然也是全体学生, 对此, 教师在德育管理中要做到一视同仁。第二, 个性差异原则。学生受主客观各种因素影响, 在德育工作中有着不同的表现, 教师要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 结合制度内容制定针对性的管理规划。

3.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以生为本”对教师的德育工作而言, 有着多重的要求, 其中基本的有以下两点:第一, 教师必须从学生的现状出发, 开展德育工作。当前高中生大都为独生子女, 从小娇生惯养, 性格上普遍存在着自私、独立性差、集体荣誉感薄弱等问题, 这些都是教师德育工作中所不得不面对的。第二, 教师必须以德育工作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发展, 换言之, 既从学生当前的不足出发, 制定针对性的矫正策略, 而开展此项工作的前提则是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班主任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负责人, 是学生除家长外接触最多的群体, 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此,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管理中要保持“爱生”之心, 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与思想状况,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提升其班级归宿感与集体荣誉感。

4.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德育工作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而德育工作的核心目标则是提升学生的道德层次与思想水准, 从而培养其健全人格, 促进其全面发展, 而这也是“以生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 这就要求班主任在高中德育工作管理中以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与生成作为最高目标。首先, 班主任要落实好班会制度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突出班会德育作用的同时, 丰富班会的内容, 为学生的德育打造坚实的平台。其次, 实践活动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也是德育工作管理的主要对象。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还能提升学生的道德实践水平。对此, 教师需要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型的课外活动, 诸如参观烈士陵园、走访敬老院、社区义务服务活动周等, 既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也培养其正直、善良的品格。

结语

德育工作在学生教育中有着相当突出的价值, 是学生学习、成长、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环节。德育工作管理是保障德育工作稳步推进的有效手段, 对此, 班主任需要从当前德育工作现状出发, 立足于“以生为本”的理念, 逐步矫正德育工作中不适合学生发展的内容, 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生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力男.基于“以生为本”视角下的高中德育工作管理研究[J].考试周刊, 2016 (13) :160.

谱系学视角下的德育生活化 第4篇

赵虹元在《教育导刊》2014年第9期撰文指出,谱系学是一种历史方法,要摧毁的是不朽、静止和统一,同时要展示被当作同质的异质性。在谱系学那里,传统德育方法被解构,绝对的道德理念和纯粹的理性被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人存在的生活世界中的道德情境、道德事件和道德取向,体系更贴近生活。一是道德事件是德育生活化的现实支点:从谱系学的方法审视德育的目的,使学生德性养成奠基于现实支点上。二是习性养成是德育生活化的本真诉求:1.以经过选择的道德事件,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2.道德实践是道德习性养成的关键,不仅对道德认知进行检验,而且也对其进行强化。3.与传统德育方式不同,谱系学视域中的青少年道德习性养成,还需对将其道德实践作为道德事件进行“回炉”,进而不断丰富道德体系中道德事件的构成。三是差异评判是德育生活化的评价取向,关键在于:1.评价须体现个体性,而非统一性,即评价要依据个体的性格、家庭、学习等特点进行,是对“我”而不是“我们”的评价。2.道德行为或非道德行为是一个渐进产生的过程,评价须重视对道德行为产生、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弄清道德行为是如何生成的。实行差异评价可以对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作出较为客观的判断。

nlc202309041557

浅析文化自觉视角下高校德育 第5篇

一、文化自觉的内涵解读

1、文化自觉的界定

“文化自觉”一词最早是由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费孝通先生指出, 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明白他的来历、形成过程, 所具有的特点和他的发展趋向。它“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 不是太‘复旧’, 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自知之明是为了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为适应新环境、新时代而进行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由此可鉴, 高校德育中文化自觉主要指是生活在一定校园文化中的学生对校园文化, 甚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知、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对先进文化的追求过程。

我想大家都知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举世瞩目。近年来, 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对中华文化漠然置之, 对外来文化奉若神明的危险倾向。他们不愿意接受高校道德教育, 甚至有抵触情绪, 常常抱着为完成学业任务, 敷衍了事的学习态度, 对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鲜有兴趣, 更加不了解、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反映了文化自觉教育的不足。清楚地让高校学子把握民族文化的历史底蕴, 产生对民族文化的喜爱、崇敬之心, 才能谋求伟大民族精神的复兴。大学生对民族、对历史、对未来要有责任有担当, 将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先进文化作为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 德育工作要从外在创建文化自觉氛围, 逐渐将其内化影响大学生的文化诉求, 增强文化生命力, 激发文化创造力。

二、高校德育中发挥文化自觉的客观需求与现实考察

1. 高校的与发挥文化自觉的客观需求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核心力量, 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作为社会共同体中的一部分, 是最易接受文化、传播文化、创新文化的群体, 而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又离不开文化的滋养, 文化中蕴含价值观、人生观甚至人生哲理更是对莘莘学子有着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完善自我的作用。中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其中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更是不计胜数。

2. 高校德育中发挥文化自觉的目标指向

众所周知,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 它依靠社会共同体中的群众共同接受才在群体中生存下去,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承性。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 十七届六中全会把“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之一。此后, 我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 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并强调“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和政府把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作为一种文化理念被纳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政策当中, 对高校德育而言, 文化自觉同时指出德育发展的新方向、新目标。[6]

3. 高校德育中发挥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

文化自觉理念推广工作与高校德育工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当前我国一部分高校缺乏文化底蕴、文化自觉程度较低, 强调重新深入的认识中华文化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有利于我们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我们应让大学生认识到:一个民族, 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或没有文化自觉, 就很容易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同化;一个人国家, 如果没有自己文化精神, 就很难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谋发展、促繁荣;一个人如果没有自身的文化素养, 就难以树立理想信念、实现人生追求。我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样需要当代大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传承之、创新之。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潮流, 社会中、校园里多元文化并存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对于多元文化, 我们不能盲从追随, 更不能因循守旧, 对外来文化我们要批判吸收, 不断推进我国的文化创新与繁荣。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理念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其自我教育能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积极发挥主体意识, 使其正确地认识与评价民族文化, 客观、辩证地对待外来文化。从而深刻贯彻以文润德、以德化人实现文化德育。

摘要:德育与文化有内在联系。一定的德育是在一定的文化生活中进行的, 并对该文化产生积极影响。一定的文化既对其中进行的德育有重要影响, 同时又受到这种德育的极大影响。文化自觉是人们对文化的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目的;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 将引领当代大学生实现文化自觉成为高校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觉,高校德育,文化德育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188.

[2]黄亚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考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4 (2) .

[3]张迪:文化自觉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 (1) .

[4]王莲华:文化视域下的高校德育创新与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 (7) .上

[5]孙晓峰, 孙曼娇: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的文化德育与德育文化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 (5) .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出版社, 2012.

教师视角下高中德育 第6篇

关键词:正义论;课题改革;道德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8-0029-03

当今社会,教育呈现出人本化、民主化、多元化、科技化和国际化的明显特征。教育现代化对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正义论的视角探讨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德育课程教学的转向,有助于化解当前德育课程实施中的诸多难题。

一、伦理取向:从去功利化转向利他与利己平衡

长期以来,我国在政策和理论上都极力宣扬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强调道德教育的首要位置,然而在实践中,却是“聚精会神抓好语、数、外”,道德教育已无容身之地。对此,鲁洁认为,我国道德教育患上了边缘化、外在化和知识化的现代综合症,[1]杜时忠则认为,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首要矛盾是“德育首位”与“德育无位”的矛盾。[2]新课改前,我国道德教育特别是中小学道德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功利化倾向。在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关键指标的背景下,学校以自身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导致包括德育课程教学在内的学校德育逐步“边缘化”。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课程随即在全国开始实验,之后又得到了全面推广。新课程反对过于注重知识“授”“受”的德育教学,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逐渐被中小学教师所接受和认可,中小学德育教学也不同程度地关注和实践着德育与生活的关联。可见,当前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伦理取向正从行动功利主义向去功利化转移。标志之一,是强调德育课程教学“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无论从目标的设计,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的实施,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应新课改“生活德育”的理念,学校在实施德育课程中,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但与此同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表现在:德育内容的简单化和泛化、德育过程的随意化、德育目的的平庸化等。这样去功利化的“生活德育”表面上似乎走出了功利主义,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但实际上,新课改前的德育问题仍未得到实质性解决,导致“穿新鞋走老路”现象的出现。[3]德育课程教学在去功利化过程中还陷入另一困境——道德教育的“精神性问题”。“去功利化”的德育教学大多成了表面化、形式化、简单化甚至平庸化的“生活德育”。这从根本背离了道德和德育的本性。那么,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德育教学应当秉承何种标准的“善”?罗尔斯的正义论是一种可能的选择。

虽然罗尔斯正义论主要讨论的是社会政治问题,但对道德教育同样有着深刻的启示。罗尔斯的正义论集中体现在正义原则上。第一个原则可以概括为平等自由的原则:即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个原则可以概括为机会的公正平等和差别原则的结合。为解决正义原则间的内在冲突,罗尔斯还提出了两个优先规则:自由权优先原则和正义优先效率和福利原则。[4]罗尔斯认为唯有体现公平正义的伦理原则的制度才可能为所有人接受。

正义论视角下的道德教育不仅重视个人自由权等本体性价值,也重视道德教育的工具性作用,即重视过程与机会平等。从正义论的角度来看,现代道德教育的伦理取向就是使社会变得公平正义。与功利主义相对应的是人本主义,而以生为本正是新课改的要求。“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将实现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据此,德育教学应保障受教育者包括自由在内的各种权利的实现以及所体现出来的程序正义和机会平等。显然,正义论视角下德育教学的伦理取向将利他和合理利己统一起来,强调了道德的实践性和“以人为本”,使德育课程更加贴近“大众道德”,更能反映出当前道德教育的需求。

二、目标:“由外而内”转向“自内而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保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纵观我国建国来制定的学校德育目标,虽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就基本内容而言,是一脉相承的,都呈现出类似的逻辑顺序,即首先强调德育的国家与社会要求,然后才是个人要求。也就是说,德育首先是培养符合国家、社会及他人要求标准的人,然后才是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和心理品质的人。这是一种是“由外而内”的逻辑关系。

这种逻辑结构突出了道德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容易导致忽视道德教育的本体性价值。正义论视角下的道德教育取向是通过追求人的自由及过程和机会的公平,进而达到社会和国家的自由和公平,体现为一种自内而外的逻辑关系。这不仅与我国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教育目标相一致,且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德育目标逻辑相吻合。以美国为例,全国并无统一的德育目标,但其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追求个性自由、个人发展和自我完善,其德育教学的基本立足点是个人的自由与平等。再以日本为例,其道德目标是“以教育基本法及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根本精神为基准,将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观念贯彻于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具体生活中,为创造有个性化的文化及发展民主社会及国家而努力,进而培养对和平国际社会作出贡献的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以培养作为基石的道德情操为目的”。可见,日本的德育目标也是自内而外地设计的,首先以个人为中心,逐步扩展到与他人、环境、社会、国家的关系。从正义论的视角,当代德育课程教学的目标应转向自内而外,即以生为本,注重教育的本体性价值,注重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和享用功能;进而实现其工具性价值,即使个体与他人、群体、自然、社会、国家的各种关系能得到协调发展。

nlc202309040238

三、内容:从以生活德育为中心转向以公民教育为中心

新课改在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贯彻新课改的理念,中小学德育课程在内容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到初中的思想品德,再到高中的经济与生活、政治与生活、文化与生活,可以说,中小学德育在内容上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将德育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但实践中也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即尽管教师组织开展了诸多如收集、讨论、社会实践等与生活相关的活动,但较少关注这些活动对学生道德的影响,使得生活化的德育回到的只是生活事实本身,而不是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从而导致德育教学的随意化甚至平庸化。

正义论视角下的道德教育目标是维持公平正义。因此,在德育内容上,借鉴罗尔斯的正义论,应实现向培养合格现代公民转向。所以,以公民的独立人格为前提,以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为基础,以合法性为底线的公民教育应是当代德育的中心内容。[5]在美国、日本和香港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公民教育是德育的中心内容。尽管我国已经提出了以培养合格公民作为德育主要任务,但公民教育的内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诠释和界定,导致其在目前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够彰显。因此,新课改背景下,公民教育应该是主体性教育,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应为其基本的价值取向。

总之,道德是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适用性。因此,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发生重大改变的背景下,道德课程的价值取向、目标、内容也应该发生相应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发挥道德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鲁洁.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J].教育研究,2005(12).

[2]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J].当代教育论坛,2004(12).

[3]钟晓琳,朱小蔓.德育的知识化与德育的生活化:困境及其“精神性”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2(5).

[4]罗尔斯.正义论(修订版)[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37.

[5]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J].教育研究,2002(10).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广东广州 510631)

责任编辑 徐向阳

上一篇:数据库应用基础下一篇:互通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