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主持人采访

2024-06-20

电视主持人采访(精选12篇)

电视主持人采访 第1篇

首先, 要注意采访前的策划。

和很多新闻采访都需要策划一样, 电视主持人采访策划的第一着眼点, 就是要根据报道的中心思想和意图, 明确采访什么、怎样采访、采访对象是什么、怎样完成报道任务。因为电视主持人的所有采访活动都是为某一项具体的传播意向而进行的。

如果没有采访前的周密策划, 面对某个具体的传播意向, 主持人往往就会显得心里没底, 无所适从;有时会显得十分被动, 成为一个机械的话筒架。那么, 主持人在整个电视节目中也就失去了主导地位和核心作用, 甚至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陪衬角色。

因此, 从一般意义上讲, 电视主持人在采访前的策划不仅必要, 而且事关采访的成败。这种策划至少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报道意图, 选定采访重点;二是根据节目的形式与内容, 设计采访的主要对象和提问话题;三是根据传播意向的要求, 考虑可能出现的工作障碍, 预设出解决的办法;四是根据节目的风格和特点, 考虑主持人采访时的穿着打扮和访谈语调;五是根据节目的形式和报道对象, 规划出采访的时间与采访顺序。以上内容,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

其次, 要注意采访中的基本表现。

采访的“采”字, 从汉字字面上考证, 是手于木上的意思, 就是用手摘树上的树叶, 像采桑女一样, 是有选择的行动。电视主持人在采访中, 其基本表现至少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注意对事物的观察。敏锐的观察力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 我们要在观察中由表及里、去伪存真, 认清事物的真面目;在观察中思考升华主题, 联系采访前的策划, 在采访中发现或挖掘事物之间的联系, 分析事物的本质。

二是一定要注意巧妙地进行语言访问。主持人在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之前, 应该有所准备, 这个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所谈的事情要熟悉, 有充分的资料准备, 有自己的看法;二是对采访对象的情况和背景也要有一些了解, 要知道他的主张、简单经历, 他现在正在做的和计划做的事情。在采访中主持人应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这个主导地位是指采访中的每个环节由主持人进行引导和控制。

主持人除了要正确运用提问的方法、问得巧妙之外, 在采访对象说话时还要有相应的反应, 如应和、接语、强调、补充、归纳、插截等, 这也是主持人引导话题、控制局面的一些手段。

三是注意设问的灵活变通。在电视采访中, 主持人对采访对象所提问题的灵活变通是十分重要的, 僵硬不变的生硬提问则是不可取的。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 (一注意开门见山与迂回采访相结合; (二) 注意激将与反问相结合; (三) 注意追问与停顿相结合; (四) 注意问与听相结合。最理想的是能与采访对象针对某个问题形成讨论的局面, 而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

四是注意自己良好的风度。电视主持人在采访中是由画面、声音两个方面来展示采访效果的, 所以主持人的每个动作、每个表情、每一句话语, 都事关采访的整体效果。因此, 主持人应当做到态度不卑不亢、节奏不温不火、表情不急不躁、语速不快不慢, 一切都要从容自然, 落落大方, 去掉掩饰, 袒露真诚。既能把问题提出来、递过去, 又能将变化的访问局面收拢得住。

再者采访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主持人与采访对象的平等关系。一定要保持在平等交流的水准上, 既不能形成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态势, 也不能仰视采访对象、惧怕采访对象, 造成二者之间不协调的局面。

在电视专题片《百姓心中的歌》中, 宣传的是亲民爱民的好警察刘文功, 其中我们要对当地的村民进行采访, 在一个村子里, 老百姓见到电视台的主持人来了, 有些拘束, 不敢靠近我们说话, 一说要采访他们, 更是个个往后躲。在这种情况下, 我就和他们拉起家常, 向他们请教一些他们熟悉的农活, 我问他们红薯干是怎样切的、怎样晒的、要晒几天、怎样煮的红薯干茶好喝等, 听我提的问题, 他们就笑我这么简单的事情都不会, 于是个个争先恐后地向我传授经验, 慢慢地我们的距离拉近了, 关于刘文功的事迹他们也就打开了话匣子, 争着向我们讲述他的感人事迹。运用这些真实的同期声, 使我们这部专题片得到了升华, 很多观众都受到了感染。

二是主持人与摄像师的配合关系。主持人一定要清楚自己从内容上把关的责任, 主动与摄像师协调, 讲清自己要表达什么样的内容, 要求摄像师用何种景别拍摄、注意哪些细节。当然, 主持人也应体谅摄像师的苦衷, 不能不顾及客观条件, 一味以自己为中心, 由于摄像师举着沉重的摄像机, 一只眼睛盯着取景框, 只能用一只眼睛看路, 所以在崎岖不平的道路或狭窄的道路上让摄像师跟拍时, 主持人不能走得过快, 并要提醒摄像师注意脚下的路。主持人采访时, 应主动调整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位置, 不要挡住采访对象, 不要让摄像师为了拍到采访对象的正面绕来绕去。有时为了与采访对象接近, 主持人要蹲下来, 这时摄像师一般也会用较低的位置拍摄, 此时主持人就要考虑到摄像师的操作, 不能刚坐下来又站起来, 让摄像师不知所从。因为要长期合作, 与摄像师建立密切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主持人应主动照顾和体谅摄像师, 使合作关系建立在真诚默契、相互支持的基础上。

三是主持人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的和谐关系。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避免体态的大幅度变动, 以平稳的姿态完成双重语言表达效果的完美统一。

总之,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广电事业在不断发展, 竞争也日趋激烈。很多栏目都会把主持人当作自己竞争实力的一个重要部分, 这就要求主持人要用开阔的眼界来看待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其他业务技能, 广泛涉猎相关知识来丰富自身, 从而促进广电事业高质量的发展。这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广电事业飞速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驻马店电视台)

电视新闻采访提纲 第2篇

采访目的1.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当前社会形势的认识

2.了解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分析

3.了解当代大学生对自己人生的规划

4.了解大学生对以后工作生活的态度

5.对大学生的就业规划做一个总结

6.为大学生今后的工作提针对性的建议

采访要求

1.主题明确

2.言简意赅

3.用词适当

采访步骤

1.采访在学的大学生

2.采访一些公司对应聘人员的要求

3.采访相关专业人士对当代大学生的看法,以及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 采访方法

1.随机采访一些在校的大学生

2.专访公司领导对应聘人员的要求

3.专访相关专业人士对当代大学生的看法,以及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 采访时间

2011年9月27日星期二

采访对象

1.在校的大学生

2.公司领导

3.相关专业人士

采访问题

一. 采访在学的大学生

1.请问你在大学里学的是什么专业

2.你认为你现在所学的专业是一个前景良好的专业吗

3.你知道与你专业对口的一些职业与公司吗

4.你清楚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式吗

5.你对未来的就业有什么规划吗

6.你对于自己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是什么态度

二. 采访公司领导

1.请问贵公司能够给自己的员工什么样的待遇

2.请问你们公司目前缺少哪方面的人才

3.你们公司对应聘人员有什么样的要求

三.采访相关专业人士

1.请问您对于当代大学生有什么样的看法

2.当前社会缺少哪方面的人才

3.您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什么看法

4.您觉得学校以后应该偏向培养哪方面的人才

电视新闻的采访技巧 第3篇

记者采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这一环节很重要。要做好新闻报道,可以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采访前,需要了解整个事件和人物的有关材料,了解事件的背景,初步掌握一些人物从事职业的常识,为采访做好准备。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

新闻作品要想生动还应注意细节,做到机智应变。现在的电视新闻采访主要分报道式、谈话式两种,其中谈话式的采访对记者的要求更高一些。记者在采访时必须善于挖掘出那些细微的闪光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才能写出好的新闻。因此,采访时,记者的提问要具体,要根据采访的进展和当时的实际情况随时变换提问方式,要通过访问、观察等方法,找到被采访对象感兴趣的话题并作为切入点,然后再逐步引导,进一步了解自己想得到的采访内容。当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后,经过筛选、分析、判断、提炼,思路才会逐渐清晰,主题才会明确,采写的作品才能内容充实、主题突出、详实而又具体、丰腴而又生动。

新闻采访要有针对性。记者采访提问也应根据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问题,要深入到采访对象所在的环境中去,和采访对象心心相映、打成一片。比如采访一位农民,记者千万别不要把他叫到乡镇办公室,而是要到他的家里或田间地头,和他唠唠家常,谈一些农民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消除与采访对象之间的隔阂,才能采到你所需要的东西。还有就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或同一类的问题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问法。

电视采访以人的活动为主体,记者必须善于做被采访对象的心理疏导工作,告诉他接受电视采访的一些常识,消除不必要的紧张情绪。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记者的言谈举止、对采访对象的态度,都会影响采访的效果,而且也将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看法。记者在采访中,一定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需要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这就要求记者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够消除陌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达到一种和谐的采访气氛。

有一次,在县“人代”会之前要采访一位人大代表、环卫工人,他叫周甫魁。小周是个转业军人,不善言谈。于是,我们决定到他清运垃圾的地点对他进行采访,顺便拍摄一些现场的进行时画面。清运垃圾又脏又臭,可周甫魁一点都不怕脏累,和他聊天,他只是报以一笑。情急之下,记者随手拿起一位清洁工人的铁锹帮他往车上装垃圾。这时,他赶紧跑过来笑着说:这可不是你干的活。我也一笑:那你就陪我聊会儿天,帮我完成采访任务。他不好意思地笑了,我顺势就和他聊起了清运垃圾的事情……谈到工作,他的话匣子打开了……我也圆满完成了采访任务。新闻播出后,反响很好,我也深深地感觉到,即兴采访的语言技巧和气氛场合的把握对于一名电视记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营造和谐的气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一个被采访对象感兴趣的话题。有一年春播现场会,按照先前制定的采访计划,要采访一位农村干部,于是就把目标锁定在召开现场会的村支书王三红身上。可是会后,这位村支书就是不接受采访,因为他对于今年的种植结构调整不理解,而且这个人性格僵直,对所观种植模式颇有微词。无奈中,我只好定定神,然后撇开采访一事,和他聊起去年的收成,又以晚辈的姿态,向他咨询怎样安排种植才能让农民感兴趣。这样一来,他的抵触情绪消除了,很自信地给我讲起了今年的种植计划和安排,我顺势发挥记者循循善诱的特常,示意摄像开机,很圆满地得到了我想要的采访内容。由此可见,找到一种“媒介”或对方的兴趣点,以此拉近双方的距离,往往可以让隔阂化解,让采访在融洽的氛围中得以顺利进行。

总之,记者在采访中要能与采访对象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采访提问气氛,才能使采访获得成功,为下一步的新闻写作收集到丰富的素材,从而圆满完成报道任务。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采访艺术 第4篇

1 做好访前工作, 做到心中有数

不大无准备之仗, 这是兵家必备的尝试, 访前准备得越充分, 后期的素材就越丰富, 节目质量水平更高。所以在采访前, 一定要按照采访流程, 做好访前准备。

1.1 理清思路, 明确采访内容

选取好的话题可以引起观众的注意, 而观众的关注力就会产生广告上说的“眼球效应”, 同时也是主持人充分发挥智慧的地方, 使采访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这往往取决于一个主持人对话题的把握的程度, 要想理清话题, 就必须事先对话题进行深度的研究。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造者的新闻观、价值观, 指导思想和节目风格, 同时,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谈话节目的基本脉络和方向性。所以在采访之前首先要对内容进行足够的了解、做好预习功课、确定采访的内容, 然后是围绕着采访内容策划和设计流程, 确定采访对象和话题。

1.2 充分了解采访对象及相关材料

古语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了解采访对象, 我们主持人不仅熟悉主体的生活背景, 人生经历, 文化教育情况, 而且还了解采访对象的性格, 兴趣爱好, 家庭, 朋友等等, 也就是说, 访谈一个人, 就要像拜访老朋友一样试图深入地了解他。所以说, 确定采访对象后, 一定要下气力了解对方, 和对方就像老朋友一样交谈, 才能使对方信任你, 对你的问题感兴趣, 愿意跟你谈。才能真正地谈出内涵、谈出深度、谈出真情。

1.3 制定采访提纲, 做出采访计划

主持人采访嘉宾, 不是简单的面对面的两个人的对话和情感交流。最终的目的是要通过电视媒介把信息传递给观众, 要为广大观众服务, 主持人必须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传递信息的时间, 也就是信息服务的广泛性和高效性。那么这就要求在编写的过程需要制定一个高质量、高水准的采访提纲, 然后再按照大纲去有的放矢地逐步实施采访计划, 做到有条不紊, 心中有数。但访谈大的设计也应该有足够的应变解力, 以应对不断发生的意外事件。

2 采访中讲究方法技巧, 善于把控现场

采访是一个面对面交流的过程, 优秀的主持人应该在采访中讲究方式方法, 运用采访的技巧, 不仅仅做“传话筒”, 还做思想的“转化器”。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采访能力。

2.1 擅于倾听, 搭建桥梁

采访本身是一个交流的过程, 思想交流碰撞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听众和发言者的角色在二人间不断转化, 彼此互动, 有来有往, 生成和维护交流的前提, 搭建桥梁, 形成彼此沟通的平台。所以说, 在这个过程中, 首先应该学会倾听, 听出信息、听出门道、听出启发。

学会倾听是主持人提问的前提, 是尊重采访对象和深入了解采访对象的过程, 也是创建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的手段, 更是贮备发言内容的前提条件, 它可以帮助主人掌握更多的信息, 主持人在听的过程中, 充分了解采访对象所要表达的内容, 并且在听的过程中进行转化, 找到更多有信息量的东西, 进行储备, 在储备强记信息的同时提出有深度的、有思想内涵的问题, 与采访对象进行协调对话, 牢牢把握事实的核心。在听去对方所谈内容的同时进行总结, 作出反应, 迅速作出接应语言, 把话题顺利地进行下去。同时对突发的事件制定对策, 作出决定, 继续问还是停在这里, 抑或转换角度, 把话题岔开。

在直播间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一些场外的观众打来热线, 特别地不友好, 甚至带有破坏性, 遇到这样的问题, 我们的主持人应该及时地把话题收住, 转移话题, 避免扩大事态的不良影响。

2.2 控制节奏, 把握场面

电视节目主持人在采访时要根据前期准备的情况, 按照提纲进行整个事件节奏的安排吗、调度, 结合现场的情况、嘉宾的状态进行微调, 具有应变能力, 因为不可能每一个采访嘉宾都是按照事先约定和了解的情况按部就班地进行话题, 不论是广播还是电视节目的主持人都应该严格控制现场的访谈节奏, 做到有条不紊、胸有成竹, 确保现场交流气场的稳定性、信息传递的高质高量。主持在把握全局的情况下, 现场要有灵活性、应变能力、把控能力, 做到有缓有急、有张有弛, 忙而不乱,

(下转第8页) (上接第10页)

章法得当。

2.3 擅用肢体语言, 巧妙传递情感

通过一些小细节的把握, 可以灵活地控制局面, 比如表情、手势等一些肢体语言来巧妙地传情达意, 主持人侃侃而谈, 脸上的兴奋, 甚至略有不耐烦的表情都会传递出不同一般的意味, 所以说, 巧妙地运用不同的手势和肢体语言同样地可以达到转换话题或中止的话题的目的。

3 擅于提问, 语言准确

电视节目主持人是否会提问,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采访水平的高低。问题合适, 恰当, 可以挖掘采访的主题, 调节气氛, 沟通情感。主持人学会精心设计, 巧妙地提问, 最能展现主持人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能加强沟通的深度和广度, 达到采访的目的。

3.1 针对对象, 选择提问的角度

主持人在掌握了大量的背景信息, 熟练的采访对象的前提下精心设计采访问题的角度。也就是说, 主持人在提问的时候, 首先要提前知道对方是什么职业, 人生背景是什么?他有什么样的性格, 喜好什么?是个什么样的人?针对这个人, 提问哪些问题合适?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就把握了采访的方向, 于此同时, 主持人通过交流来满足观众的需求, 通过语言交流或碰撞来吸引观众, 传递信息。

3.2 有限的时间内做到问题的信息量最大

电视节目主持人采访往往是在有限的空间内提出问题, 而且问题要具体、明确、简明的。要极力避免那些不找边际, 缺乏内涵的提问, 避免漫无边际的游走于主题之外的闲聊, 更应该避免线索的混乱, 没用调理。更应该避免没用信息量的问题, 比如:“你有什么看法呢?”“你感觉怎么样呢?”“你能说几句话吗?”这样的话。提问的问题应该是明确的, 具体的, 直接的, 不是泛泛的, 模糊笼统的。

另外, 就是问的问题应该是开放的, 利于受访者的展开。但也不是受访者简单地用“是或者不是”就可以回答的, 那样的问题是闭合的, 而不是开放的, 不利于问题的进一步延伸和向下进行。

3.3 提问语言要注重“简”而“精”

所谓的“简”, 就是要提问的问题直接切入话题, 准确无误, 不要有太多的啰嗦, 有太多的修饰, 有时候是一个短语就可以提问;所谓的“精”, 指的是所提问题要有信息含量, 要有丰富内涵, 要有养分, 这在采访中是必不可少的。

电视采访策划 第5篇

策划选题:在某一时期内,记者根据国家社会在经济文化政治生活领域的变化以及时间从平衡到不平衡的发展趋势,对新闻价值产生判断,进而对新闻报道的角度内容方向进行选择。

一、选题策划

1.策划选题的原则:以节目的总体定位为核心诉求;以报道思想(是在一定时期内,为了

达到预期的新闻传播目的而制定的新闻采访意图)为依据

2.选题角度的具体要求:以事实为基础;以独特为方向;以可视性为要求;以观众兴趣点

为参照;以具体核心人物为承载

3.如何确立选题角度:现场中(现场事物—选择与现场相勾连的事物;现场人物富有特点

本质特征;的语言行为;富有戏剧性的高潮);变化(变化是新闻的由头;变化也可能是表面现象要深入挖掘;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历史延展(从历史内涵中把握未来趋向);特点(特点可以放大;特点是具有新闻价值的结点);对比(在不同种寻找共同);联系

4.策划性选题:年终报道,年中新闻盘点;以重大新闻事件为中心的多角度多方位的策划

选题;对社会文化现象的解读,以系列主题报道的形式为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社会文化的窗户

二、策划的基本要求

以研究调查为基础;尊重新闻规律;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具有可变性和灵活性,多套应变方案

第一章 电视采访概论

1.电视采访的界定

a.新闻采访的界定:新闻采访是一种选择,新闻报道是一种提炼;大多数时候,是你选择

让谁的信息占据足够的分量;采访对象本身是事实吗,是也不是;事实的解读与事实的判断融为一体:独家解读、判断、整合;新闻采访要体现新的历史观

b.电视采访的界定:电视采访是求知探索的过程,是对人性本质、人的心理、人性优点人

性弱点的揣摩印证和对质,新闻因人而生动。

电视采访是电视记者综合利用电视手段为报道新闻而进行的素材采集活动

电视采访的三要素:拍摄(记者使用摄录机摄录声画一体报道);记者出镜采访(提问交流访谈);画外采访(记者围绕新闻报道所进行的字幕、图标资料等非形象素材的采集)

2.电视采访的媒介特征

a.技术特征:(从技术上看)是采用声画一体的电子采集与传播手段。

技术发展促使的电视采访观念的发展:

新闻直播成为一种常态;更加强调现场性与时效性;新闻事件的揭秘与观众的收看同时进行;新闻采访不是一种结论,而是一个过程;新闻直播的过程是整合新闻场的过程,从新闻点出发进行资源的整合b.信息的形态

现场信息的形象性:充分利用视听语言还原现场信息,画面感,将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信息,以往习惯依靠文字图表转化为以画面为中心的直观语言的表达

理性抽象信息性的形象:数字信息(形象的视听语言;巧妙类比,将数字转化为观众熟知的事物;用比率代替数字;避免在相邻段落出现大量数据;提供数据的解读;赋予数据人的唯独)会议简报的形象性(将会议化整为零,提取最有特点最能反映会议情况的新闻价值点;选取会议中最具新闻价值的同期声语言作为实证性语言);内心感受、气氛的形象性;再造

想象

c.信息采集的方式:记录和还原现场信息,现场成为新闻报道的核心(亲历现场,赶快给

观众一些现场;报道的亲历性,现场目击现场观察——独特的拍摄视角,独特的新闻价值点,立体而丰富的视角)

d.交流的方式——以人际交流(通过人际交流与被访者互动;通过资深新闻报道传达信息;

新闻采访就是通过人与人的交流展示是观众感到自己是在与被访者进行面对面的互动,是在现场接受信息——如何与被访者互动,如何还原自然的交流状态)

e.采访手段——综合化

f.工作特点——采摄分工与协同合作

第五章

一、动态采访方式

1.电视画面形象的动态

a.寻找采访中的动态因素:在静态事物中寻找动态因素;事物的内涵信息兴趣点(强调内部张力的动力体现,通过冲突碰撞交流来呈现动势);运动镜头

b.将静态因素变为动态因素

电视新闻中的人物采访 第6篇

[关键词]人物;细节;情感表达

近几年,中央媒体不断加强典型人物宣传,推出了《时代楷模》、《永远的丰碑》、《劳动者之歌》等品牌栏目,选择的典型人物更加基层,人物故事、语言风格更加贴近群众,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在地方电视台,对典型人物的宣传同样重要,好的人物形象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人物的人格力量对时代新风尚、新风气的形成,也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一、从细节入手

1.选择人物。人,是社会活动中最基本的要素,在新闻宣传中也同样如此。任何新闻事件都是围绕人来展开的,这对典型人物宣传中的人物选择提出了要求。百度百科给典型人物的定义是:具有(有代表性的人物)典型性的人物形象,指那些具有鲜明特点的个性,同时又能反映出特定社会生活的普遍性,揭示出社会关系发展的某些规律性和本质方面的人物形象①。从人物事迹来看,典型人物可以分为先进人物、英雄人物、杰出人物和平凡人物。只有对人物事迹、人物精神、人物动态预先有所了解,才能从海量的人物素材中选定人物,让典型人物脱颖而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针对选定的人物,务必要明确人物行为背后的社会动因、人物的个性特点和生活秉性,也可以通过新媒体途径获取普通群众对人物的社会评价,从而拟定采访提纲,罗列出采访中需要的材料和细节信息,成竹在胸,在正式采访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2.留意细节。电视新闻时长有限,报道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要想准确地表达新闻要义,细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点上,对典型人物的新闻报道更加突出。人物故事交错复杂,人物情感跌宕起伏,一个好的细节描写,不仅能让画面活起来,也能让人物精神更具感染力,从而让新闻主题更加厚重。

典型人物的新闻细节,可大致分为事迹细节、语言细节、动作细节。

比如穆青等人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这样写道:“他棉袄上的第二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②这样一个独特的细节,既是焦裕禄的事迹细节,也是他的动作细节,显微知著,让读者由此对焦裕禄一心为民、舍生忘死的公仆本色记忆深刻。

再比如2015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新闻节目《只为多看你一眼:一条红丝巾 相聚六秒钟》中,记者捕捉到了这样的人物同期:“这个围巾是他送给我的,我准备带上。我准备穿这件衣服,亮一点。”“把丝巾放出去。放出去干嘛?看爸爸,让爸爸看丝巾。”“看到了看到了,看到我送我媳妇的围巾了,看。”简单的语言,透露出的是战士梁培峰一家三口最朴实的真情,让观众深受感动。

无论如何,细节是新闻作品的血肉。在实际采访中,被采访者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是一句随意的话语,都可能延伸出一段早已被人忘记的经典人物故事。要抓住并处理好这些细节,就需要记者在采访中多观察、多琢磨、多询问,这个能力也恰好是记者新闻敏感、素材积累、采访经验等的综合反映。

二、真实的情感表达

1.情感是生命。人物新闻采访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有的性格腼腆内向,有的则开朗大方善于表达。但不管怎么说,任何人都是有情感的,不仅是受访者,也包括记者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把各方面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才能让新闻作品富有生命力。

(1)做好与受访者的情感互动。记者是忠实的记录者,采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与受访者情感交流的过程。受人物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人生经历等因素影响,受访者面对镜头往往会显得拘谨,这时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在语言、动作、神态上给予受访者鼓励和支持,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情感与对方进行交流,让对方消除心理隔阂,从而愿意交谈说出心里话,会让采访很快打开局面。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提问与倾听。封闭式提问将可能的回答都囊括在问题之中,易于回答,但难以得到问句以外的信息,一连串的封闭式提问也会让受访者感到被动、焦躁。开放式提问则对回答的内容没有严格的限制,让受访者畅所欲言,采访氛围更加轻松,但回答容易跑题。在实际应用中,记者就需要以开放式提问为主,封闭式提问为辅,认真倾听受访者的回答,梳理出对方的讲话逻辑,从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加以深入挖掘,从而使受访者说出肺腑之言。

(2)用观众的视角审视情感。电视的社会功能在于引导观众。在典型人物新闻中,观众需要的不是简单的信息罗列,而是对人物事迹的性质判断和深入理解上的引导,帮助他们了解人物事迹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记者作为信息传播者,就需要用平民化的视角,从受访者日常生活中捕捉情感故事,通过生活画面中的情感自然流露和简洁明快的同期录音,让观众在看节目时不仅仅是体会别人的喜怒哀乐,而是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对“他为什么这样做?遇到挫折放弃过吗?普通人能做到他这样吗?”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将人物鲜明的立场和观点带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2.真实是红线。真实是新闻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对典型人物的新闻报道,首先要确保人物事迹真实准确,无论从哪儿获取信息,都要对其真实性进行核实,即便是受访者自己的讲述,也要翻阅历史资料或是询问第三人进行佐证,以免出现信息不实、不全或以篇概全的情况。二是对人物事迹、人物精神进行提炼,要确保论据真实、充分。不能为了迎合观众,制造轰动效应,而对人物进行拔高夸大,想当然地对信息进行挑剔和修饰,毕竟新闻不是文艺创作,不能有丝毫的道听途说、合理想象。三是语言要客观公正,拒绝含糊其词、模棱两可的新闻用语。有些新闻写作常用“最近”、“许多”、“大概”、“可能”等一些含混笼统的词语,也有一些新闻因为语言运用不准确而产生歧义,甚至连真实性也受到观众的怀疑。新闻不排斥形象和艺术的语言,但必须能够准确具体地反映客观事物,尤其是人物新闻,语言表达上需要简练质朴,过多的字句雕琢往往会适得其反。

三、结语

典型人物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者,对典型人物进行采访报道,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时代主旋律、倡导社会新风尚的具体体现。要做好典型人物报道,还需要创新思路,改变常规的报道模式,坚持以情感为主线,精选故事细节,来展示人物的个性与品格。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典型人物.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OtEt5YCl3aKdDAoKV38dEhEIxjj39YW8jBHmXINt89mgKe6sMJ_3qO6tqM4U2ygG8XxysjTgApTOIhugZW7gI_.

[2]穆青 冯健 周原.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电视主持人采访 第7篇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说:“采访中, 我们的提问你无法删掉。”在采访中要能做到“我的提问, 你无法删掉。”确实是一件不易之事。足见提问技巧的重要, 尤其是现场采访, 提问水平的高低, 将直接关系着采访的效果。

很多电视新闻节目会因为主持人的出镜采访而增色, 但是也有因其现场的表现大失水准而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现实的情况是:在新闻节目主持人承担现场记者所应承担的角色中, 并不是所有的主持人都能当好记者, 也不是所有的记者都适合出镜。而在实地采访过程中, 采访的成功与否, 同出镜主持人内在的新闻品格和临场表现有着直接的关系, 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新闻节目的成败, 同样, 一个出镜主持人对自身职业角色的准确定位也是需要在这两方面内外兼修的。那么,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采访应该如何给自己角色定位呢?

(1) 有令人信服的真实感。“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报道的每一新闻要素都必须真实。采写、编稿不能漫不经心, 不能凭空想象, 更不能虚构杜撰。”主持人在现场的叙述与现场的音响实况融为一体, 会让观众感到真实可信。例如, 渭南电视台《东秦百姓》记者曾做过一次介绍市内各大商场最新动态的报道, 节目录制前, 大概感觉现场噪音过大, 于是清理了商场的人群, 让现场尽量保持安静, 节目播出后, 询问朋友们对这次节目的评价, 却听到了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你们是不是等到商场下了班才去采访, 要不然怎么一个顾客也看不到呢?”“语言很流利, 晚上背了大段的解说词吧?”由此可见, 真实感对于节目的重要性。在许多情况下, 受众对现实场景的认同感比看口头播报要高得多。主持人在镜头前向观众现场讲述事件的经过、现场的气氛以及自己的感受等, 同样会大大增强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2) 有较强的现场感。主持人在现场进行描述, 要求观察仔细、采访具体, 注重情景交融, 给人形象鲜明的感觉。例如, 去年甘肃电视台播出的一则关于《违规办学坚决取缔》的新闻, 主持人一出现场, 就对学校所在的环境进行了描述:学校建在一处居民区的巷子里, 肮脏破败的校舍、随意搭建的教室, 还有每天中午要容纳300多学生就餐的简陋食堂, 最让人担心的是孩子们的运动场地——凹凸不平的地面和眼看要掉下来的菜场大棚。真实的画面再加上主持人的现场解说, 直观地让观众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为了多收学生, 学校在原本就局促的场地里, 又违章搭建了两间教室, 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怎能不让人担忧。出镜主持人的翔实介绍和深入采访,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加深了观众对违规办学行为的谴责及对民工孩子读书安全问题的关注。

(3) 与采访对象之间建立一种亲切感。提问之前, 应先有准备, 一般来说, 与采访对象闲聊几句, 来松弛现场气氛, 使对方有个适应的过程。之后可以借助某种中介, 将两人的距离拉近, 如家庭成员, 爱好或其他方面的一些共同点、相近点, 这样就会建立朋友般的亲近感和信赖感, 能很好地消除被采访者的心理戒备, 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另外, 提问前, 对问题要筛选, 尽量用较通俗的语言表达出你的意思, 深入浅出, 避免一些专业性太强的词汇。印象很深, 敬一丹曾经在《焦点访谈》中做过一期《在沙漠边缘》的节目, 她采访的都是一些从未见过摄像机的边远山区的人们。自然的、朴实的山区人和电视台的记者之间总有一道天然的心理距离。在采访开始之前, 她对心情紧张的厂长说:“您用手拿着一支笔吧。手紧张得没地儿放的时候, 拿着笔就会自然放下了。”当面对一位农村孩子的母亲时, 敬一丹有意识地通过语言和采访对象建立起平等、亲近的关系。她在后期的采编手记中写道:“我总不能问一个农村妇女:荒漠化对你家生活状况有什么影响?而是从她孩子的名字叫‘沙沙’问起。”她问:“这孩子叫什么?“叫沙沙。”听到这名字, 敬一丹装作没听清的样子又问了一遍, 并示意摄像机开录。这位孩子的母亲很自然地说“进门是沙, 出门也是沙, 就叫个沙沙。”由此可见, 在初见面的最初几分钟里如何打破尴尬、紧张的气氛, 对整个采访至关重要。主持人要把采访对象当成自己的朋友, 树立一种亲切感。例如, 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小小的幽默等等都能使被采访者心情得到放松, 并进入佳境。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 主持人应做到既不盛气凌人也不低人一等,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对话”和平等的交流。

(4) 善于提问和倾听是新闻节目主持人现场把控能力的关键。电视现场报道除了给予观众看什么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想知道当事人是怎样解释这个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因此, 现场报道, 记者的提问也相当重要。敬一丹在采访中给自己一个约束:不许问“请问您有什么感想?”“您给我们谈几句好吗?”她认为, 在采访中实现真正的对话是一个好记者应当达到的境界。而取得对话的资格则来自于对采访对象的了解、来自于记者本人的见解、来自于刻意营造的现场气氛、来自于记者对采访对象的把握。白岩松认为, 由一个普通的记者向优秀的新闻节目主持人过渡, 最重要的是如何让自己的提问在编辑时不被轻易删掉, 同时你的提问是节目中必备的线索和脉络, 再一个就是提问题的思考角度要新。水均益认为, 主持人的话应该有内容、有资讯、有兴奋点, 用强烈的东西抓住观众。

这些经验是经过无数次的实践、探索和思考而得出的。所有的新闻采访都要靠人与人的沟通来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 主持人提问的技巧和风格成为关键。如何提问呢?

(1) 提问要做好准备。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是访前准备。访前准备被称为“静态采访”。有人把采访比作“短兵相接的战斗”, 意思是指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这种“战斗”往往在一两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 主持人往往要准备几天、几星期、几个月, 甚至更长。为赢得采访机会, 主持人不但需要精心准备, 有时候还要根据现场情况, 灵活机动地运用心理战术, 把采访对象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2) 提问宜简洁。每个要提的问题, 事先在其长短上均应精心设计、推敲, 原则是易短勿长。

(3) 提问宜具体。提问要具体, 具体地发问才能得到具体、有意义的回答。任何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 且有个形成、发展、结束的过程, 记者如果笼统、抽象地提问题, 采访对象就难以回答。

(4) 提问要把握主线, 适时引导。主持人要起到中介作用而不可喧宾夺主。主持人在采访中要注意引导采访对象说出事实真相, 而不是把采访对象的思维禁锢在他指定的范围内。一般的采访目的性很强, 由于时间和环境的限制, 采访者和采访对象之间不可能像拍摄纪录片和写人物通讯那样可以长时间地共同生活、工作, 所以要抓住关键问题, 一旦采访对象的谈话偏离了主题, 一定要及时将它拉回到主线上来, 切勿跑题。

(5) 提问要“口”、“眼”并用。一位著名摄影家说过:“人物内在的思想、精神和灵魂, 有时会在一瞬间通过他们的眼睛、双手和体态表现出来——这就需要紧紧抓住稍纵即逝的最重要的瞬间。”这就要注重非语言的交流。两位记者同时到一个现场去采访, 写出来的报道大不一样, 除了基本水平以外, 主要就在于会不会或善不善于用眼睛去采访, 当然, 用眼睛采访是配合用“口”提问的, 不然, 如果只用眼睛就能窥探到采访对象的全部, 采访艺术也就不存在了。“口”、“眼”并用意在强调观察得深、观察得细, 力求生动、逼真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 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工作就是问的工作。有统计资料显示:记者采写的稿件, 以上的素材是经由提问而获得的, 尤其是对于电视新闻而言, 被采访者精彩的叙述和评论, 往往是一篇新闻作品的点睛之笔, 是成就好作品的关键之一。所以, 记者只有认真地研究这门提问的艺术, 才能让采访成为真情实感的交流、思想文化的碰撞, 才能更好地实现采访意图, 取得最佳效果。

(6) 倾听也是一种技巧。倾听, 是一种技巧, 也是记者采访中常用的方法。善于倾听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 是索取更多谈话内容的一种方式, 是集中智慧的一条途径。善于倾听, 才能捕捉住对方谈话中的真实意图和目的, 而不致产生“各取所需”的错误做法。这一点, 对采访者来说尤为重要。

采访中记者常遇到这种情况:你想要被采访对象说出来的内容, 往往是人家不愿意说的;而被采访对象想讲的, 又往往不是你所要的。当对方担心你对他的话不感兴趣, 显出犹豫、为难的神情时, 你可适时地说一两句安慰、鼓励的话;当对方由于心烦、愤怒等原因不能控制自己感情时, 你可用一两句舒心话来疏导对方焦虑的情绪;当对方叙述不清又急切想让你理解他的意思时, 你可用一两句综述性总结性的话来帮助他梳理思路, 使谈话顺畅。

电视主持人采访 第8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记者型主持人,提问方法,技巧

一、引言

信息时代到来, 电视媒体也随之发展。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新闻采访, 是新闻编辑和报道的基础。搜集信息的新闻采访, 主要是记者型主持人与被采访者进行交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记者型主持人的提问方法和技巧, 决定了交流的结果, 以及信息的获取情况。因此, 对电视新闻采访中记者型主持人的提问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 有助于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

二、电视新闻采访中记者型主持人的概念和特点

(一) 记者型主持人的概念

所谓的记者型主持人, 是指那些在电视新闻采访节目中, 具有记者和主持人两个身份的人。通过深入调查和采访了解事件的真相, 最后作为一般的主持人进行新闻报道。在电视新闻采访中, 记者型主持人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一是他们有引导和讲述的作用, 通过叙述和参与新闻事件, 利用镜头让观众看到事件现场, 清楚事件真相。二是记者型主持人还会评析新闻事件, 使观众对事件真相有更深的认识。

(二) 记者型主持人的特点

在新闻采访中, 记者型主持人可以适时地利用不同的技巧去掌握事件进程。因此, 记者型主持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在新闻采访中, 记者型主持人对新闻事件见解独到, 而且对节目进展的控制力也强。二是在新闻采访中, 记者型主持人应该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 拥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真相挖掘的能力。三是能够协调记者和主持人两种身份。总之, 身为一名电视新闻采访中的记者型主持人, 不仅要有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 还要能够筛选和挖掘新闻信息。

三、电视新闻采访工作中的原则

电视新闻是向群众展现热点事件的一种媒介, 因此, 其具有舆论导向作用。为了正确、合理地发挥电视新闻采访的作用, 在新闻采访中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 敏锐地分析热点新闻

当今已经进入信息“快餐”时代。“电视新闻报道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新闻过了最佳热度就不再具有新的价值, 传播的意义也会大打折扣。”[1]因此, 作为新闻工作者, 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不仅要及时地了解事件的发生情况, 还要快速地分析采访的角度和要点。

(二) 采访中问题结构明确

电视新闻采访中, 记者型主持人通过与被采访者交流互动获取信息, 在交流中面临着很多不可预测的状况。为了能够对突发状况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 因此在采访前, 必须使要提出的问题系统化、结构化。

四、电视新闻采访中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一) 做好提问的准备工作

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和人生经历不同, 面对提问时反应也会有所不同。因此, 在采访前, 必须搜集采访者的相关资料信息, 包括被采访者的性格、访谈中的话题的观点和主张, 以及被采访者新的成就和论说等都要了解清楚。其次, 根据人物资料确定采访内容, 再根据节目的主题作全面的准备。要全面分析采访有可能牵涉的范围, 要事先了解有可能出现的各方面的观点和看法。

(二) 根据被采访者设置合理的问题

在新闻采访中, 被采访者性别、年龄、阶层各不相同。因此, 在采访中, 一定要因人而异地进行提问。例如, 如果被采访者文化水平不高, 在采访提问时, 就应该使用生活中的话语, 这样比较浅显易懂, 可以消除隔阂, 拉近彼此的距离, 有助于采访的顺利进行;而当被采访者文化水平较高时, 在采访中措辞就要相对有深度一些。

(三) 采访中要平等的心态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 只有主持人与被采访者保持一种平等的态度, 采访才能顺利进行下去。不仅要在心态上保持平等, 在称呼、仪态等方面都要尽可能地不和被采访者有太大的反差。这样才能减少距离感, 使沟通比较融洽。

五、电视新闻采访中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一) 记者型主持人在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根据提问的结果, 可将问题大致分为封闭式问题、开放式问题、引导师问题。“所谓封闭式问题, 是指能够用‘对’或 ‘不对’以及‘是’或‘不是’来回答的。”[2]通过这种提问方式, 能够直接得到答案。开放式的问题一般会用“什么”或 “怎么”来提问, 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当被采访者对某个话题似乎有话要说但是又不说时, 可以利用引导式提问的方法, 利用环环相扣的问题, 逐步得到答案。

(二) 记者型主持人在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在采访中, 好的提问方式能够构建和谐的采访氛围, 达到良好的采访效果。因此在采访中可以采用以下提问技巧:

从侧面入手进行提问。从正面提问, 有时由于个别的原因被采访者不一定会回答。在这种情况下, 记者型主持人可根据当时情况抓住机会, 从侧面入手, 由别的问题再辗转到正题上, 最终获得答案。

设置机关, 激将法提问。在采访中可以提出被采访者讨厌的话题, 以此勾起被采访者的反驳欲望, 从而作出回应, 以此获取想要的信息。

善于倾听。记者型主持人在采访中倾听的目的是发现、分析、提出问题。记者型主持人要控制全场, 并且要确定采访的方向和节奏, 因此要认真倾听并仔细观察, 抓住提问的最佳时机。

六、结语

电视新闻采访是一门艺术, 而记者型主持人对被采访者的提问是新闻采访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其提问的方法和技巧会直接影响采访的质量。了解记者型主持人的概念和特征, 并知道采访提问中常存在的问题, 有助于完善并提高自身职业素质。采访提问的方法和技巧会也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章佩.电视记者新闻采访工作中提问的方法与技巧[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11) :127.

[2]周乐.电视记者新闻采访工作中提问的方法与技巧[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16) :172-173.

[3]李旭峰.“记者型”电视新闻主持人高校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 2013:26.

电视主持人采访 第9篇

关键词:电视记者,现场采访,技能,策略,意识,培养,效果,提升

采访工作是电视记者汇总新闻事件各种素材而进行的工作, 现场采访是新闻编辑、制作、播出的基础, 在电视记者现场采访工作中, 想达到预期采访目的, 就必须要遵循采访原则, 科学设置采访思路与提问形式, 营造轻松无压力的交流氛围, 在短暂的采访时间内发掘更多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这是电视记者在采访工作中都要考虑的问题, 只有领悟与掌握好这些采访技巧, 方能高效圆满地完成采访工作, 为栏目的制作、播出提供有力支撑。下面根据个人从事电视记者的工作经历, 针对电视记者采访过程中常用的一些策略和建议进行总结, 以供探讨。

一、营造良好的采访气氛

记者采访过程中尽量选择受访者比较熟悉的场所或者环境中进行, 熟悉的环境对于受访者减轻压力有一定的帮助, 在此类环境中进行采访, 相对轻松、愉快, 少了一些紧张与顾虑, 更能采访出深层次的新闻素材, 在记者现场采访中, 若对工人采访, 应选择在厂房车间;采访三农新闻, 应选择在农村田间地头;采访干部领导, 应选择办公室或者公开场所。

在通常的记者现场采访中, 记者与受访者很多都是第一次见面, 相互比较陌生, 很多人对于被采访, 上镜头都是首次, 难免在采访中出现紧张情绪发生, 极易造成采访内容受到影响, 为了尽快让受访者卸下包袱, 放松心情, 需要记者根据现场情况构建愉快、轻松的访谈环境, 让新闻事件当事人或者其他受访者能够轻松接受采访, 为新闻媒体提供丰富的素材与事实依据。

在采访开始前, 记者应该和受访者先接触下, 尽量将陌生感消除, 初步建立起相互信任、平等尊重的关系, 让群众感受到被采访是一件很普通很好玩的事情。例如, 记者有时候经常要去基层采访, 作为基层群众他们在镜头面前多数是都不善谈, 在采访中就需要多方面发掘兴趣点, 从群众熟悉的事物谈起, 让受访者容易接受, 也能尽快树立起他的信心, 消除紧张感。

二、提升记者自身形象

优秀的记者一般都具备谈吐文雅、穿着得体、态度随和的特点, 这样很容易给采访者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 由于记者要引导整个采访过程, 记者的外表、谈吐、素质、学识都会对整个采访过程产生影响, 若记者形象健康、知识渊博、提问得体, 那么受访者也很愿意与记者进行交流。因此, 电视记者的穿着仪表和内在修养非常重要, 作为年轻记者更要时刻注意从工作中积累知识、博览群书, 不断提升自身形象,

三、采访主题要鲜明

一般电视新闻或者现场报道, 都需要一个明确的主题来展现事件的前因后果, 这个主题就是采访的中心思想, 作为电视记者在了解事件一手资料后, 首先要对相应的新闻线索与资料进行甄别、分析、研判, 从中找出一条明确的思路来, 找出主题思想, 然后方能围绕这个主题思想去开展工作, 撰写采访大纲, 认真设计采访问题, 这个采访问题的提出也要围绕新闻主题, 简单准确、环环相扣, 最后是确定好采访人物, 详细了解新闻事件中的人与事, 为整个采访做好精心准备。

四、采访问题要事先规划

(一) 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设置不同的采访问题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记者采访提问也应根据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语言提不同的问题, 知道“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 做到“和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言之有物、言之可信。在采访领导, 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彰显智慧;采访农民, 问题的设置就要突出朴实, 从家庭情况、种地多少、收入情况等家常事入手;采访长者要体现尊重, 从身体状况、饮食习惯、业余爱好等设置问题;儿童的采访要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 问题的设置简单易懂、直观而形象。

(二) 提问的内容要言之有物、细致入微, 忌讳大而宽泛、俗套而空洞

好的新闻作品需要有血有肉, 需要有起到升华作用的细节, 而新闻的细节是记者在采访过程发现和挖掘的, 没有鲜活的事件、没有详实的数据、没有感人的细节, 制作的节目也就没有说服力, 更不会感人。因此, 记者提问要细节化、具体化, 不能漫无边际, 也不能大而不当。

(三) 提问的句子应遵循“五”不用原则

记者采访时的问话应遵循不用长句子、不用否定句、不用倒装句、不用有歧义的句子、不用生僻词、自造词组成的句子。在记者问话是, 应当尽量使用短句, 使用通俗易懂、很生活化的句子, 一方面可以拉近与采访对象的情感距离;另一方面可以让采访对象听得清楚、听得明白。

现场采访是记者收集新闻题材最常用的工作内容, 也是记者了解新闻事件来龙去脉的重要手段, 如何对新闻当事人进行高效采访, 让采访对象在轻松的环境中友好交流, 需要记者在工作中多掌握一些巧妙的采访技巧, 让受访者乐于参与, 就可以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电视记者进行一次成功的现场采访, 其实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 都需要在采访工作前进行精细谋划筹备, 再加上现场采访技巧的高效运用, 一档好的栏目的制作播出, 仅仅靠记者掌握一些采访技巧还远远不够, 还需要记者在工作中多总结、多实践、多领悟, 只有热爱记者行业再加上熟练的业务技能, 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电视记者。

参考文献

[1]王丽华.浅谈新闻记者采访应注意的问题与技巧[J].魅力传媒 (记者版) , 2011.

[2]刘思敏, 等.民生新闻记者工作中的采访艺术[J].新闻天地, 2009.

电视主持人采访 第10篇

现代化进程的速度在不断地加快,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各类信息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如传播速度快、信息内容质量好。而对于电视新闻类别节目来说,就需要做好改进工作,尤其是在采访环节,因为通过采访可以及时地了解到事项的具体情况,但现在大部分的新闻类别节目在采访的时候存在一些缺失,即被采访人员回答得比较少或拒绝回答。这些问题都是由于没有正确地使用采访技巧造成的,对此要进行仔细研究。

二、电视新闻在采访环节还存在一些影响新闻质量的问题

电视新闻需要提前进行采访然后编辑,但其中也有一些需要现场直播的内容,但无论是不是现场直播,记者都需要在最快的时间使被采访人员说出实情,最终采访得到的视频和资料对于新闻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根据调查发现,现在我国一些小规模的电视台,新闻类别节目中的采访影片或资料的质量并不理想。

一方面,在开始采访之前没有完备的方案,其中包括新闻基本的时间、经过、结果等,在采访的时候不能简练地提出问题,而是询问一些基本的事项,被采访人员有时候会过于激动不愿意说出来。而且摄像器材、录音笔等在使用之前没有检查电量是否充足、是否可以正常运转等,导致现场出错,最终依靠采访者的记忆或笔记完成,容易出现错误,使最终的报道出现不真实的问题。另一方面,采访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不会采访,所以实际采访的时候,容易受到被采访人和周边因素的影响,提问的内容与新闻本身并不匹配,导致被采访人回答的内容并不是本次报道需要的,而且采访人员提问的语气、方法、方向等使被采访人过于激动或闭口不谈,得不到真正需要的信息内容,导致最后得到的新闻没有价值。[1]

三、关于电视新闻怎样巧妙运用技巧对采访质量予以提高的几点思考

(一)采访前采访人员应制定完备的方案,摄像人员保障设备正常运转

第一,采访人员在接收到采访任务时,要先对这个任务基本的内容进行详细了解,结合网络中的相关报道或报纸中的话语,明确时间、地点、经过、结果中有关的内容,设计好如何提问。第二,做好以上工作之后,采访人员要对被采访人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包括相应人员的身份,确定他们是新闻中的当事人、旁观人员还是受影响人员,根据身份的不同区别提问。如果是新闻中的当事人,就要问关于“请问这件事已经持续多长时间了”“您当初做出这样的举动有什么缘由吗”“您对这样的处理结果还满意吗”等语句;如果是旁观人员,就要问关于“请问这件事当初是怎样被发现的呢”“大家对造成此事件的人员有怎样的评价呢”等类似的语句;如果是受影响人员,就要问关于“国家这项退休金的政策,您有什么看法”“这个小区要拆迁,咱们住户对补偿等处理的方法怎么看”等类似的语句。第三,确定采访的问题之后,摄像人员就要做好相应的工作,保障采访设备可以正常运转,以防万一,要准备好备用的电池、电源插线等。[2]

(二)采访人员应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尤其是技巧方面

具有完备的方案之后,在实际的采访过程中采访人员可以采用合适的采访技巧。好的技巧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提问与回答的方法,这就是采访人员根据准备的方案,按照设置好的问题进行提问,这样可以使被采访人明确应该回答哪一方面的内容,避免“闲谈式”的叙说。也可以按照逻辑性,将问题按照先与后、严重与不严重的顺序进行排列,让被采访人员逐一回答,使最终得到的资料对于让人们充分、深刻地了解新闻的内容予以推动。第二,劝服的采访技巧,主要就是在采访的过程中,从新闻本身出发,站在被采访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真正的想法,对不想说、不敢说的人,采访人员要保证语言平和、耐心,在基本稳定他们的情绪之后,将问题转变为日常的语言,劝导他们回答,从而使得到的资料更具真实性。第三,谈话方法的采访技巧,有一些被采访人员或是受到威胁,或是不敢在镜头面前说话,在对他们进行提问的时候,他们只说“不知道”“不要问我”“不许拍”等过激的话语,甚至殴打记者、砸摄像机等。对此必须采取谈话的方法,与他们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立场,保证最终采访的质量。采访人员想要正确地应用采访技巧,就必须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构造适合采访的工作环境,尤其是在话语和仪表方面,保证平和的语言,尊重他人的行为举止,不能因为被采访人员的过分行为而反击。如果发生殴打、破坏设备等行为,要让警察来协助解决,规范被采访人员的行为。

四、结语

合理地应用采访技巧,对于提高新闻质量有重要的正面影响,相应人员要仔细研究。另外,摄像人员要拍摄合理的画面,使最终的影片与被采访人回答的问题相匹配,让观看新闻的人快速地了解新闻要传达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莫智深.电视新闻采访中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的运用技巧浅析[J].视听,2016(07):70-71.

浅析广播电视新闻采访遭拒 第11篇

关键词 广播电视 新闻采访 遭拒

一、引言

广播电视新闻是普通民众,尤其是中老年人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渠道,尽管现在网络传媒占据新闻媒体的大半江山,但在人们的信任度等方面,广播电视新闻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发展势头迅猛,在高速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种种不良的现象,其中采访遭拒就是出现最频繁的不良现象之一,有时甚至记者与被采访者发生冲突,引发流血事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种,即有采访记者的原因,也有被采访者的原因。

二、广播电视新闻采访遭拒的原因

(一)新闻记者的原因

采访记者自身的原因主要是自身综合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采访者的职业素质不高。这几年来,新闻记者的数量呈几何指数上涨,大众普遍认为新闻记者光鲜体面又具有广大的社会影响力,因而学生纷纷报考相关专业,同时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渠道加宽,因而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从业人员也不断增加,其中有些记者缺乏职业素质,缺乏采访经验,在提问时不能把握提问的时机、欠缺提问的技巧,无法与被采访者建立亲密联系,导致采访失控。

(2)采访前没有做好准备工作。众所周知,记者的工作量较大,新闻也具有突发性,很多记者在采访的时候都是临时上阵,采访时想到什么就问什么,缺乏调理,有些问题没有实际价值,或涉及个人隐私,容易引起被采访者的反感,也难以保证新闻采访的效果。这就需要新闻采访记者平时不断积累,提高采访技能,在采访前抓紧时间了解事件的相关背景,决定询问的问题,采访过程中快速思考,这样才能进行高效的采访。

(3)采访者的态度问题。有些记者由于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具有很强的自身优越感,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被采访人,言语之中咄咄逼人,压低被采访人以抬高自己,让被采访者无所适从,感觉自身不受到尊重。

(二)被采访者的原因

被采访者相对于采访者是一个被动的角色,被采访者拒绝采访,有时是因为采访者的不当行为所作出的回应,有时是被采访者自身的原因。被采访者的角色可能是事件的旁观者或事件的参与者,如果是旁观者,那么事件与被采访者通常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通常拒绝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对于媒体的不信任

近年来,‘假记者’‘记者逼迫采访者’等事件严重影响了广播电视新闻行业的行业形象,导致部分民众对记者不够信任,担心自己会遇到骗子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或由于记者的提问导致自身形象受损。前几日,一个美国记者在电视直播中关于校园枪击案件采访一名女生,对该女生不断质询,不顾其要上厕所的请求导致该女生在直播前失禁。记者为了挖出事件的真相,刨根问底是必须的,但需要在事实真相和采访者接受能力中把握平衡。

(2)缺乏对社会的关注

随着经济的发展,来自工作、家庭的压力也不断加大,新闻越来越多,人们对于种种新闻事件已经越来越麻木。千里之外的火灾和煤窑坍塌对自己的生活并没有直接的影响,也不必关注。现在新闻节目层出不穷,被采访和见到记者也不再是一件稀罕事,民众不再热衷于在电视上‘露脸’,相反由于电视新闻采访中的乱象,部分民众于新闻采访也避之不及。

如果被采访者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那么采访遭拒的可能性就更大,因为会直接涉及到被采访者的切身利益。新闻采访更多的时候是挖掘‘黑幕’,人们普遍认为‘记者找上门’就没有好事,因而消极抵抗,甚至发生流血事件。

三、广播电视新闻采访遭拒的解决方法

新闻记者要提升新闻记者自身的素质,除了掌握新闻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平时在采访过程中的积累,信息高度流通,新闻遍地,新闻记者不能够淹没在鸡毛蒜皮中,被新闻事件牵着走,而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采访技能和综合素质,尤其是提问的技巧。同时,采访过程中要注重人为关怀,给予被采访者足够的尊重。

参考文献:

[1]王莹.新闻采访遭拒的原因及对策[J].新闻传播,2014(04).

[2]马海涛.基于新闻采访特征的采访技巧分析及应用[J].神州,2014(09).

[3]杨红英.新闻采访遭拒的原因及对策[J].新闻世界,2013(06).

[4]周芳.新闻采访受挫原因及对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6)

[5]侯威,云薇.新闻采访应当处理好现场观察中的几种关系[J].魅力中国,2009(27).

[6]李长军.浅论新闻采访中的现场观察与提问技巧[J].黑河学刊,2009(04).

[7]陈红梅.“问”出锦绣文章——谈谈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J].中文自修,2005(11).

[8]张涛.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沟通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 2014(13).

[9]吕明华.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现状、对策及未来发展[J].中国传媒科技, 2014(12).

[10]牛金香.新闻采访中记者心理素质探微[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4(02).

[11]孙卫东.浅谈对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几点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13(09).

电视主持人采访 第12篇

关键词:采访技巧,电视法制,新闻采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视法制新闻栏目也在随之增多,法制类新闻栏目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电视法制新闻栏目中,采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记者对采访技巧和采访方法的掌握,直接影响着电视新闻栏目的质量,只有记者掌握了采访的技巧和方法,才能为电视法制新闻节目提供高质量的法制新闻素材,从而创造出高品质的新闻作品。

1 电视法制新闻的特点

法制新闻报道的内容,通常与公众的利益紧密相联,充分发挥了法制新闻宣传法制信息、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作用。电视法制新闻记者,结合电视法制新闻栏目提出的新闻采访主题,进行社会采访、研究和调查,通过收集资料和素材的方式,为电视法制新闻栏目提供准确的新闻素材。作为法制新闻记者,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还需要掌握法制新闻采访的技巧,从而提高新闻素材的质量。从目前社会的发展趋势上看,采访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传播法制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法制新闻宣传法律知识,使人民群众受到教育,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因此可以看出,法制新闻不同于一般新闻,它更具有教育意义。针对法制新闻的这一特殊性,法制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要注重法制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对采访对象故意隐瞒、编造事实的情况,应该给予更多的耐心,引导采访对象说出客观事实,避免出现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使人民群众真正了解客观事实。

2 采访技巧在电视法制新闻采访中的运用策略

2.1 做好采访的准备工作

法制新闻记者进行采访的过程中,采访的方式通常有正面采访、侧面采访、电话采访、会议采访、隐性采访以及网络采访等。无论法制新闻记者采取何种方式进行采访,都应该准备好采访提纲。法制新闻记者应该明确新闻的五要素,即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因,这是新闻报道必不可少的五方面因素,能有效帮助新闻记者完成法制新闻采访工作。

2.2 找准新闻的切入点

作为一名优秀的法制新闻记者,应该具备一定的耐心及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够找准新闻的切入点。基于法制新闻的特点,采访的过程相对严肃,法制新闻记者应该注重每一个细节,深入挖掘新闻事件,通过切入点,针对每一个细节进行深入地采访。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想要采访出更深层次的内容,就需要用严谨的态度对待新闻采访,认真观察每一个采访环节,全面了解事件的真相。

2.3 注重提问的技巧

法制新闻普遍展现社会矛盾,采访过程关乎个人利益,由于新闻事件本身具有复杂性,因此,采访对象很可能不愿意透露事情的真相,面对采访对象的犹豫、不安以及想要隐瞒的情绪,法制新闻采访记者在进行提问时,应该讲究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明确采访的思路,使提问具有逻辑性。新闻记者在采访之前,应该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如果是突发新闻事件的采访,也应该使采访对象明确采访的目的,使采访对象做好心理准备。采访的过程中,应该把握采访的方向,根据采访的主线进行采访,避免偏离采访的主题;提问时尽量通俗易懂,在提问的同时,注意用眼观察,了解采访对象的真实心理;对于可能造成尴尬的问题,避免强行提问,懂得循序渐进,拉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使采访对象放下心中的顾虑,讲出事实真相。

2.4 端正态度、心存善念,力求还原事实真相

由于法制新闻事件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而新闻记者和观众作为个体,不可能经历全部的法制事件。如果一味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采访和报道,就会造成新闻信息的堆积。复杂的信息资源很难还原事情的真相,这会使法制新闻失去其真实性。因此,法制新闻记者应该遵循采访原则,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对于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应该根据客观事实进行陈述;对于信息文字、数据、资料的使用,应该有事实根据。

3 结语

综上所述,电视法制新闻主要报道与法律法规有关的人与事,针对采访内容涉及的法律知识,要积极进行宣传报道,使人民群众能积累更多的法律常识。法制新闻报道的内容应该是客观真实的,因此,法制新闻记者应该做好采访的准备工作、找准新闻的切入点、注重提问的技巧,通过引导的方式,使采访对象能按照采访的思路讲述事件,力求还原事实真相,提高采访的质量,为电视法制新闻节目创造更高的收视率。

参考文献

[1]耿玺刚.电视法制新闻采访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2015(6).

[2]李中建.电视新闻采访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2014(1 4).

上一篇:极端高温天气下一篇:异常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