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标准化工作

2024-05-25

农业标准化工作(精选12篇)

农业标准化工作 第1篇

一、岷县农业标准化工作现状及取得的成绩

㈠制定了农业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2004年起草制定了当归质量安全标准、当归生产技术标准、当归产地环境标准和甘肃丹参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程, 经省质监局颁布实施, 同时还制定出了当归标准操作规程 (SOP) 。

㈡加快了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产品的申报工作2003年华兴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率先通过“岷归”的绿色产品认证, 并取得出口企业资格证;2004年瑞丰药业有限公司在清水乡建立的当归无公害基地通过了甘肃省无公害当归基地认定;2005年麻子川乡建立的无公害马铃薯基地通过甘肃省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绿色食品认证工作。认证工作的开展使岷县农产品有了走进市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

㈢创出了一批农业品牌2001年岷县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当归之乡”;2002年12月, 岷县当归获原产地标记认证, 这在甘肃乃至西北是第一家;2004年县中药材生产技术指导站取得了国家工商总局“岷县当归”证明商标;金大地精淀粉公司生产的“千里雪”牌精淀粉和瑞丰公司生产的“老家货”牌精淀粉产品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岷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中药制剂生产线通过了GMP达标认证, 生产的六味地黄丸、当归浓缩丸、丹参冲剂、止咳冲剂等准字号国药21个品牌, 研发出的微孔草油胶囊、美丽女人、西部男人等新药品、保健品也投入批量生产并进入市场, 特别是生产的浓缩当归丸已收载国家标准;岷县医药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了GSP达标认证。通过强化品牌意识, 打造品牌产品, 不断提高了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㈣完成了当归GAP认证从2000年4月, 甘肃大得利鑫泰药材有限公司在西寨镇建立了当归规范化种植基地, 开展当归GAP认证工作, 2005年9月底公司向省、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申报成功, 11月初通过了省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的现场初评, 11月15日至17日顺利通过了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GAP认证中心专家组现场验收, 各项指标全部达标, 这标志着当归GAP认证工作顺利通过, 实现了甘肃省中药材GAP认证“零的突破”, 为岷县实施品牌战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岷县中药材发展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为岷县当归促销发挥了积极作用。

㈤狠抓标准化基地建设自2003年以来, 岷县按照统一的生产和技术标准建设基地, 通过“公司+标准+基地+农户”的模式, 动员龙头企业建基地签定单, 带动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2005年天津中新药业通过顺兴和公司在清水、秦许两个乡建当归基地33.3公顷, 签定定单当归5万公斤, 华兴公司在西寨镇建立100公顷当归基地, 湖北劲牌酒业集团通过永康泰中药材加工厂在岷县十里镇、茶埠镇建立当归、黄芪原料基地20公顷, 金大地公司在麻子川、寺沟乡建立基地1533.3公顷, 瑞丰公司在秦许乡、十里镇建设基地1246.7公顷。2005年全县完成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18846.7公顷, 其中完成洋芋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12800公顷, 专用薯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673.3公顷, 中药材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5373.3公顷 (中药材GAP示范基地4066.7公顷) 。完成洋芋优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1353.3公顷;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200公顷。农业标准化工作促进了岷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广大干部群众的标准化意识还不够强, 农业标准知识没有得到普及。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广大群众所认识, 许多农民群众对农业标准化还不了解, 按照标准化生产还没有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多次、多量、超标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缺乏有效的组织和配套措施。在制订的标准中, 产中技术规范多, 产前、产后和系列标准少, 与国际标准接轨不够。同时, 由于缺乏有效的配套措施, 还存在着标准传递渠道不畅, 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三是检测体系建设不完善。受重视程度、地方财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药材质量检测中心尚未建立, 市场体系建设还非常薄弱, 一些必要的设备、仪器、人员还没有全部到位。四是市场机制不健全。目前, 岷县农产品市场还没有建立起“市场准入”、“分区销售”等市场约束机制, 优质农产品与劣质农产品混区经营, “优质优价”政策难以体现, 严重挫伤了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五是农资市场有待于进一步规范。近年来, 尽管岷县加大了对农资市场的清理整顿力度, 但农资市场秩序仍不能令人满意, 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并没有从农资市场上彻底清理出去。同时, 由于缺乏相应的行业管理标准和处罚标准, 使处罚有理无据, 难以操作, 也是影响清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六是土地规模小, 经营分散, 加之农民思想观念不统一, 难以实行标准化生产。

三、发展对策

㈠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这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基础和前提, 没有标准就谈不上标准化。要在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基础上, 参照有关国际标准, 继续完善现有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从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到产品品质、加工包装等环节的一系列标准, 使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 从而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全程标准指标体系。并进一步向红黄芪、马铃薯、蔬菜等领域拓展。

㈡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是确保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要继续抓好中药材质量检测中心项目申报和争取工作, 力争及早立项。同时, 要引导扶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尽快建立质量检测点, 努力在岷县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服务便捷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并加强对质检人员的培训, 严格检验制度, 对农产品实行全程监控, 确保网络的有效运转。

㈢进一步搞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农业标准化是一个新生事物, 需要靠示范引导, 一是各乡镇都要结合本地实际, 建立自己的标准化示范基地;二是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户的优势, 积极帮助他们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 确保农产品质量符合进口国的标准;三是发挥农业部门主力军的作用, 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标准要求组织生产, 加强监测管理, 建立生产技术档案。通过示范基地建设, 让农民一看就懂, 一学就会, 达到宣传推广农业标准化的目的。

㈣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为激励农民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 充分体现农产品优质优价政策, 今后要在当归城、粮油批发市场、蔬菜瓜果销售市场等主要农贸市场逐步设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点, 配备速测仪器和专业人员, 对进入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进行快速抽检, 合格的允许进入市场指定的优质优价农产品专营区销售, 并逐步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专营市场, 树立无公害产品的市场品牌。

㈤积极组织好优质农产品的质量认证工作要按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办法, 积极组织好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类名牌农产品的开发、申报和认证工作, 使更多的农产品进入由国家和省认证的名牌农产品范围。

㈥加大对农资市场的清理整顿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要加强对种苗、肥料特别是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管理, 坚持不懈地加大对农资市场的清理整顿力度, 对查处的假冒伪劣农药和其它违禁农资, 要依法处理并予以曝光, 对违反规定在中药材、蔬菜、畜禽等生产领域使用高毒、高残留物质的, 一经发现, 要严厉查处, 决不姑息。同时, 加大对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力度, 为农业标准化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农业标准化工作总结 第2篇

20xx年,通过狠抓无公害蔬菜、锦橙、魔芋、水稻等标准化生产,按照标准化要求,加大结构调整和产业开发力度,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确保城乡居民身心健康的首位,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

一、全县农业标准化取得的成效

目前,全县已建成标准化蔬菜基地4个,面积2000亩;建成锦橙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面积1200亩,建成魔芋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面积1100亩,建成优质稻无公害生产基地3个,面积3.5万亩,建成龙珠茶生产基地1个,面积200亩。开展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3.1万人次,制定锦橙和魔芋生产、加工、贮藏、包装地方标准,无公害蔬菜生产地方标准,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渝开”牌锦橙“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已过期,目前正在续报中;全年销售无公害蔬菜、锦橙、魔芋3700万公斤,获产值2960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320余元。标准化的实施,引来许多国内外客商争相考察、洽谈、投资。

二、狠抓标准化生产的主要措施

(一)成立班子,强化领导,健全体系

为了实施好标准化生产,县农业局和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成立了“开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在抓好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的同时,为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式服务。加强宣传,使标准化生产被广大农民了解和掌握,通过广播、标语、讲座等形式,向农民宣传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目的意义和好处;通过宣传名牌农产品,扩大了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特别是“渝开”锦橙获得“绿色食品”标志后,着力营造“全国锦橙第一县”的宣传氛围,在生产基地建立5个标志牌和2个巨型公益广告牌。并在央视农业频道开展了为“渝开”锦橙促销的广告。为渝开锦橙走出国门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通道。

我县把完善保障体系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制高点。由县农业局会同有关部门按照上级政策健全了质量标准体系、建立了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体系、完善了检验检测体系。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已经建立,重点对4个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城区2个主要农贸市进行定期抽样,全年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工作4批次,发布《开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信息》4期,并着力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农产品市场秩序的整顿,规范农产品市场流通。

(二)制定标准、严格管理。

1、制定一套标准。县农业局和质量技术监督局密切配合,建立安全卫生标准,从蔬菜、锦橙、魔芋、粮食、水产、茶叶等几大类农产品入手,先后制定了安全卫生标准,肥料、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病虫防治、卫生防疫标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重点发展开县特色农产品、名牌农产品质量标准。已制定锦橙和魔芋生产、加工、贮藏、包装地方标准,无公害蔬菜生产地方标准。为了让农民知道这些标准,掌握这些标准,在生产中自觉使用这些标准,我县对综合示范区农民进行了培训,受训农民达3.1万人次,印发各项地方标准和技术资料21000份,为农民掌握应用标准化生产知识提供了方便。

2、强化管理。一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理,杜绝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基地内使用国家禁用的农业生产资料,推荐并指导农民正确使用符合要求的肥料、农药;今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全县农资市场经营单位进行大规模地执法检查,全年共整顿农资市场20个(次),查处不合格复混肥65000公斤,假冒、过期、禁令农药345件,11500瓶(袋),没收违法所得及罚款8.8万元,为农民挽回损失600万元,从而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二是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的管理,把选择好、控制好、建设好农产品示范基地作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大事来抓,对九龙山2万亩优质稻,长沙、赵家、镇东3000亩优质锦橙基地,临江、汉丰、大进、岩水4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大进等乡镇10000亩魔芋生产基地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进行管理。在已获得绿色食品标准使用权的渝开锦橙生产示范基地建设10个警示牌,警示农户按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三)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县里打紧开支,挤出资金支持企业建立一体化原料生产基地。钱江肉联厂、开利魔芋有限公司等国家级和市级龙头企业在这里建成标准化养殖、种植示范基地15个。鼓励企业建立定单生产,通过与农民签订合同的方式,建立起比较稳定的原料基地。督促企业在生产、收购、加工环节上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在高、精、优上下功夫,靠产品质量和特点开发特色农产品,引导农民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的路子。为加强对基地的管理和指导,规范农民的生产行为,我县先后组建了4个蔬菜产销协会、生猪产销协会和360个专业合作社,2个柑桔运销协会和2个魔芋协会。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发展“车间式基地”,推行基地车间化、农民工人化、原料生产工厂化的经营模式。把好农产品“出入关”。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实行“两头”检测和“两次”检测。借助这些“龙头”,带动了农产品上档升级。

(四)抓好基地建设积极培植品牌。

一是大力发展标准化示范基地。在汉丰镇三中村、大进镇明峰村、临江镇复扬村和河堰倪家村建成四大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在长沙、镇东两镇建成两大锦橙生产基地;在大进、满月两个镇乡建成魔芋生产基地。按照制定一套标准,建好一个基地,开发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总体思路,促进了农产品数量和质量、规模和效益的协调发展。今年,在长沙镇心隆、古迹、筛寨等村锦橙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召开了6次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会,共培训800人次,重点就生产锦橙绿色食品有关的配方施肥、病虫综防、树盘覆盖、合理修枝、适时采收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培训。

农业标准化工作 第3篇

1.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农业部安排我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6个,项目资金61万元,涉及6个县(市、区)。“十一五”期间,农业部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力度,共安排我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项目14项,涉及13个县(市、区)。其中:粮食类7项、特产类1项、水果类1 项、蔬菜类5项。项目资金总投入310万元,示范规模81.3万亩,建立核心示范区29个,核心示范区面积28万亩,依托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家,辐射带动周围农户2.8万户,核心示范区农民收入同比平均增加12.8%。

在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项目的引领带动下,我省采取得力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扩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规模,2003 ~ 2010年,全省利用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经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落实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122个,项目资金总额1228万元。

2.主要成效

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使标准化示范区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农业生产经营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生产者标准化意识普遍提高,为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2.1质量安全意识明显提升 通过示范县创建,项目区内管理者、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质量安全意识都得到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及广大农民的责任主体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通过核心示范区建设,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项目实施县示范产品相关产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项目实施县从未发生任何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2.2品牌建設成效明显增强 通过标准化示范县创建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农业标准化的大发展,品牌意识明显增强。如:柳河全县范围内30万亩水稻所产大米,全部被国家工商局确认为“姜家店大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舒兰市以华丰米业公司生产的“平安牌’大米为先导,在产品包装、市场营销上有效整合,带动发展了“米贼”、“御鼎贡米”和“舒禾牌’’等新兴品牌,“丰珠牌’’舒兰贡米2000 ~ 2002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吉林省优质名牌产品;前郭县“德佶牌”、“二马泡牌”大米被评为省名牌产品。敦化、珲春、和龙等市的“三品”规模及数量得到不断扩大和增加。各标准化创建县建设的核心示范区示范品种均通过了“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

2.3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在“十一五”期间标准化示范县建设中,27个核心示范区农民共增收15亿元,人均增收超1000元。标准化示范县三年的创建期内,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500元,比创建前平均增长30%以上。通过项目实施,各项目县基本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同时生产基地实现了种子良种化、生产规模化、种植规范化,强化产地环境监测,推行平衡配方施肥技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有效减少对土壤的污染,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2.4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 在项目实施期间,各项目创建县加大了农产品监控力度和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并采取日常监测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所辖区域农产品加大抽检数量,扩大抽检范围,适时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有的放矢地调整工作措施。进一步加大对示范区内农业投入品的监控力度,整顿农资市场秩序,开展拉网式排查高毒、高残农药的销售使用,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将投入品检查信息采取日报、周报和月报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有效杜绝了重大农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3.主要做法

在示范县创建过程中,重点围绕“两提两增”,即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标,严格按照项目建设标准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协会和农户进行生产,在核心示范区建立生产档案、投入品使用记录和产品标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确保对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

3.1加强领导,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各示范创建县(市)政府高度重视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均成立了由主管农业的副县(市)长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农业、质监、工商、发改、财政、核心示范区有关乡镇等相关单位为成员单位,在县(市)农业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项目的整体实施。同时,将项目示范建设任务纳入政府对核心示范区有关乡镇政府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各乡镇也具体落实了项目负责人,把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纳入目标管理,县(市)里落实承包责任,责任到人、任务到人、措施到位,严格考核,充分调动了市、乡、村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保证了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顺利开展。

3.2政策扶持,建立完善的支撑体系 各县(市)立足本地实际,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在资金、技术支撑、品牌创建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措施,对项目区依托资金、项目、技术集成,支持生产技术标准推广、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病虫害防治、核心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认证、生产基地与示范区等建设,夯实了标准化生产基础。同时,各项目县都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筹建了检验机构,对示范区的示范农产品进行的效监管和农残检测。如:柳河县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发了5个文件,完善了示范县创建过程中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为示范县创建工作给足了政府扶持。

3.3强化管理,健全规范的服务体系 一是抓好技术指导服务。各示范县创建领导小组定期组织技术人员、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职技术服务队伍,进村入户,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集中解决核心示范区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印发农业标准化知识手册和利用农业信息的网络体系,做好项目示范区建设中的标准化技术指导、质量标准、产品市场状况等信息服务工作,为核心示范基地在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信息等方面做好指导服务工作;二是强化生产过程监管。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规程,做好示范区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支持和认真指导各基地乡镇开展产地和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强化法制管理,加强技术标准、产品检测检验、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等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做好产品质量的监控。联合工商、农业执法、质检等部门,切实抓好肥料、农药等投入品和产地环境的监测检验工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供有效保障;三是加强宣传培训。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切实加强技术培训工作,把科研、培训与生产结合起来,把试验、示范与推广结合起来,把科技推广成效与科技人员的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全省各项目县共举办标准化示范管理技术培训班508期、培训农民3.5万人(次),技术骨干培训班28期,培训技术骨干4600多人(次),开展咨询宣传210场次,印发各类宣传资料16万份(册)。实现了科学化种植、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

3.4示范带动,推广效果不断深入 以核心示范区乡镇和示范村为突破口,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加大采用专用优质抗病品种、科学合理施肥、科学用药等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的推广力度,以示范点建设为依托,大力推广农业投入品使用过程中的的标准化、规范化,推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地使用各种肥料,杜绝为追求产量而过量用肥现象;实行种植技术标准化,推广符合无公害生产要求的种植技术规程,同时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和新的种植模式,使农户严格按有关规程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生产技术更加规范,产品质量和经济效得到明显。

4.存在问题与建议

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些问题仍然制约着农业标准化的实施与发展。一是标准化示范推广必须与农业生产规模化相适应,发展规模化生产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必要前提当,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与标准化生产很难接轨;二是示范带动作用有一定局限性,标准化项目很受基层农业部门欢迎,是实实在在的惠民项目,但每年数量太少,难以平衡;三是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品种过于窄,从种植业来说,应统筹考虑食用农产品,而不应局限于蔬菜、水果;四是要加大对从事标准化工作人员的培训,特别是省一级从事标准化工作的管理人员和县级农业部门项目实施人员,急需进行知识更新,提高业务工作水平。

今后,我们将在农业部的统一领导部署下,将我省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引向深入,用农业标准化引领吉林农业再创辉煌。

关于推进山西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思考 第4篇

农业标准化是对农业经济、技术、科学、管理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的各类对象, 制定并实施标准, 使之实现必要而合理的统一的活动。其内涵就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要以市场为导向, 建立健全规范化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其目的是将农业的科技成果和多年的生产实践相结合, 制定成“文字简明、通俗易懂、逻辑严谨、便于操作”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 向农民推广, 最终生产出质优、量多的农产品。

实践证明, 农业标准化不但能使农民增收, 同时还能很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 并对农业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07年, 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 实施农业标准化、保障食品安全, 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温家宝总理指出, 优势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今年, 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农业标准化工作摆到了重要位置, 并提出了明确要求。

山西省委、省政府对农业标准化工作同样十分重视, 省委书记袁纯清同志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强调:要突出创新引领、标准为上。创新是生命, 标准是价值。要敢于在优势领域创新技术标准。特别是就农业现代化问题提出“没有标准化, 就没有高效益”。

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 要把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加快全省农业结构调整, 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 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因此, 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

一、山西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现状

近年来, 我们认真落实《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要求, 紧密围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 以发展特色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 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 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农业标准体系建设迈出较大步伐。围绕发展我省优势主导产业和优质特色农产品, 我们与涉农部门密切配合, 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 着力加快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步伐, 取得了较大进展。2006年, 山西省质监局会同相关涉农部门制定了《山西省农业标准“十一五”发展规划》。按照《规划》所提出的我省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的总框架, 制定并实施了一批涉及农业、林业、水利、农机等行业的地方标准。截至目前, 共制定实施省级农业地方标准377项, 市、县级农业标准规范540项, 初步建立了以无公害为基本要求, 覆盖优势、特色农产品, 涉及产品质量、生产技术、检测方法等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农业标准体系。

二是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取得较大发展。近年来, 我们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立的三大农业经济区和四大农业主导产业, 选择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大、产业化程度高、能够形成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明显的示范项目为基础, 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在建设过程中, 通过采取以标准化指导生产全过程的“公司+农户+标准+基地”的建设模式, 充分发挥政府、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质量, 形成了规模化生产, 提升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2006年, 在国家标准委召开的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上, 长治市政府被评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组织推广先进单位”, 阳城桑蚕等四个示范区被评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先进单位”。截至目前, 山西省已累计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0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8个。同时, 各地还结合当地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实际, 建设了一批市、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示范区的建设, 全省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逐年提高, 规模化、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农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大幅提高。

三是长治市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建设成为亮点。长治市政府对农业标准化工作高度重视, 在全市开展了“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体系, 消灭农产品无标生产”活动, 一次性组织制定了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30多项, 初步建立了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 包括地方标准 (农业标准规范) 、企业标准在内的覆盖全市主导农产品生产各环节的农业标准体系。2007年, 长治市被国家标准委确定为首批两个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之一。2008年, 国家标准委组织全国专家对长治市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进行了阶段性考核, 对长治市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并在全国推广。

经过多年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实践, 我省农业标准体系已初步建立, 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规模化、产业化生产能力逐渐提升, 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目前, 在山西省优势特色农产品和农业产业化“513”工程中, 全省农业龙头企业及其产品已有3个涉农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52个涉农产品被评为“山西省名牌产品”, 18个农产品龙头企业被评为“山西省信誉企业”, 930个农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1122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认证产地面积164万公顷, “沁州黄”小米、平遥牛肉、山西老陈醋、广灵小米、阳城蚕茧等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并涌现出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 山西省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制定并实施了一批农业标准, 初步建立了我省农业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特别是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得到了国家标准委的肯定。但是, 与全省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 与全国兄弟省市相比, 山西省农业标准化工作还有很大差距。

——农业地方标准制修订数量还不多, 还不能完全覆盖我省的主要农产品和特色优势农产品, 有些农业地方标准已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

——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发展不平衡, 有些地方政府对农业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 工作成效不突出。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规模效益不够突出, 辐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制约了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发展。

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标准化工作

2007年, 山西省召开标准化工作会议并出台《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以来, 山西省农业标准化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 为山西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后, 将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求得突破:

第一, 加快农业标准制修订工作步伐, 进一步完善我省的农业标准体系。针对全省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现状, 今后一个时期, 我们将紧紧围绕全省农业经济发展重点, 按照《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所确定的目标和任务, 加快优质特色小杂粮、无公害农产品等农业地方标准的制修订步伐,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提高标准的协调性和适应性, 不断提高标准指导生产实际的能力水平, 为服务全省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第二, 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力度, 进一步提高服务“三农”的效益。在已建设100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基础上, 今年我们又按照国家标准委的通知, 围绕我省“513”农业产业化工程要求, 面向农业龙头企业, 在全省范围内征集了一批国家农业标准示范区精品项目, 并向国家标准委申报了18个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 力求通过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 (行业协会) 的带动作用, 积极推行农业生产良好行为规范, 努力培育更多的农产品品牌, 打造更多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精品, 更好地发挥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真正把示范区建设成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高新技术的“中间试验场”。

第三, 加强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建设工作, 进一步扩大示范效果。长治市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被国家标准委树立为典型并在全国推广。今后, 我们将继续推进这项工作, 将长治市打造成为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工作的精品和榜样, 并将其经验和做法在全省全面推广, 力争创建更多的标准化示范市、县 (区) , 带动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对推进山西省农业标准化的几点建议

一是继续加强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农业当前工作中存在的诸多困难, 严重制约了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发展, 需采取有效措施, 加以解决。标准化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工作量大, 必须依靠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精心组织, 依靠各个部门特别是涉农各部门的紧密配合和大力支持, 才能确保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顺利推进。近年来, 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之所以取得明显成效, 正是省 (市) 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的结果。继续需要省领导从指导思想、工作部署、政策扶持、项目规划、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指示和协调, 使各级各部门领导都能更加重视和支持农业标准化工作, 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 加强部门间的协调, 切实形成工作合力, 全力推进我省的农业标准化, 实现产业化的大发展。

二是加大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资金投入。农业标准化工作是一项惠及人民群众的公益性工作, 必须有充足的经费保障才能顺利开展和完成。据了解, 浙江省2009年安排标准化专项补助资金3 000万元;湖南省每年支持专项资金2 000万元;福建省每年支持1 000万元用于标准化工作。国内其他一些省市每年都安排相当数额的经费用于农业标准化。从2009年开始, 山西省财政计划每年拨出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标准化工作。但是, 此项经费还远远不能满足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发展的需要。

关于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汇报 第5篇

常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1年7月12日)

遵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为促进全市农业生产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和质量,促进常德现代农业可持续科学发展,去年以来,全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质量技术服务职能,把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作为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努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使农业生产逐步走上标准化轨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广泛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首先,积极组织开展了示范区的申报工作。为进一步加大农业标准化的推进力度,我们对全市优势农业进行了广泛地摸底,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向国家质检总局和省质监局申报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一是积极将“汉寿甲鱼生态养殖”基地申请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经我们努力工作,最终该项目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确定为第七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二是推荐上报了“桃源县柑桔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桃源县银木塘棉花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鼎城区油菜恳复标准化示范区、临澧县蔬菜标准化示范区、津市市食用菌种植标准化示范区、石门县银

峰茶标准化示范区、安乡县白鲢鱼养殖标准化示范区”7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其次,认真抓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验收迎检工作。“澧县葡萄、津市桑蚕种植、石门双佳鸡养殖、西洞庭甘蔗种植、鼎城珍珠养殖”是我局推荐上报立项的第六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去年是三年示范的最后一年,市、县质监部门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积极帮助示范区完善了标准化体系和农业监测体系建设,加强了标准的实施和推广,各示范区通过示范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均顺利通过了国家检查验收,并得到了国家、省里专家的一致好评。

(二)着力建立农业标准体系。一是组织制定市级农业标准规范。为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我们与农业、烟草等部门一起加强了农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去年以来,我们与烟草部门制定了包含:基地建设、选种、育苗、栽培、采收、烘烤、包装、储藏、标识等全过程的烟叶标准,其中制定市级农业标准规范36个,公司农业标准规范11个,基本形成了我市完善的烟叶生产、加工、调拨标准体系,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得到了省里和兄弟市州的一致好评。我们还与市农业局、农科所制定了“棉油两熟制油菜、朝鲜蓟等市级农业标准规范4个。二是积极开展农业省级地方标准制定的申报立项工作。今年我们积极申报了“朝鲜蓟栽培技术操作规程、桃源豪猪、桃源富硒农产品、澧县双上绿芽”4个省地方标准的制定和“桃源大业茶”省地方标准的修订项目。三是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实施和推

2广。推行农业标准化,制定、发布和收集有关标准,完善配套标准体系是基础,实施和推广标准是关键。2010年7月,我们联合市经管局对全市400多家农村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分两期进行农业标准化知识培训,使“合作社+标准+农户”的农业标准化模式得到了推广。去年来,先后举办了各类农业技术标准宣贯培训班10期,印发宣传资料1.3万余份,电视、电台播放农业标准化节目7次,进一步增强了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农业标准化意识和行为,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三)全力打造农产品名优品牌。为了切实解决我市农产品生产规模小、产品质量不高的现象,我们把培育农产品名优品牌作为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着力点,举全局之力加以扶持和帮助,并取得一定成效。汉寿甲鱼、澧县葡萄是我市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为扶持其做大做强,我们主动与省局、总局联系汇报并取得支持帮助,努力指导生产基地开展标准化、质量检测、国家地理标志申报、品牌宣传等方面工作。谈法明局长亲自带领有关同志,多次上省局、国家局协调地理标志申报工作,通过不懈努力,两项产品都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肯定。2010年,我们还培育出“丰康生物、三尖、润锦饲料、梅花牌糖化酶”涉农产品省名牌4个、鲁胡子辣椒等涉农产品常德名牌9个。今年,我们又组织古洞春、白云林场等6家茶叶生产企业申报了湖南

3名牌。

(四)加强农业标准化监测体系的建设。一是加强了农资产品的监督管理工作。去年来,市质监局组织开展农药、化肥、地膜等农资产品的专项打假20多次,监督检查121家企业的223批次产品,查处不合格产品涉计货值金额200多万元,立案查处21起,现场处罚80起,打掉假冒生产窝点2个,并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电台向社会公开承诺免费为农民检测农资,广泛开展农资假一赔三活动,较好地维护了农户的利益,确保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二是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工作。去年来,市、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累计投入800多万元,添置了有关农产品及农资产品的检测设备,开展农业标准化产品检验检测工作,目前还拟筹建国家级湘西北农产品检测中心,检测中心的建成将对确保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常德市农业标准化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各级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把农业标准化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研究解决标准化工作中的有关重大问题。形成“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正确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合作化组织和农民积极实施”的运行机制,共同推进标准化工作。

(二)加大农业标准化建设经费投入。按照《常德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参照省政府每年下拨1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标准化战略推进的做法,建议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预算资金,用以开展标准化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部门配合。整合上级专项涉农资金,在不改变部门资金管理权的前提下,集中投入,统一规划,用于我市主导农产品的标准制定、基地建设等。

辽宁省农业标准化发展分析 第6篇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成效;问题;建议;辽宁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3-0081-02

十七届五中全会决定指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是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这“四化”当中,标准化作为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理念,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抓手,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条件。

辽宁省近年来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相互配套,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标准体系,并相继建立了技术推广、质量检验、农产品认证、执法监督与质量安全信息等标准化支撑体系,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与管理为手段,有效地带动了全省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快速发展,提升了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目前,全省已建设农业部农业标准化示范县8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20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5个。

1 辽宁省农业标准化工作成效

1.1 以政策推动农业标准化进程

2002年辽宁省人大出台了《辽宁省农业标准化管理条例》,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农业标准化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按照标准生产、销售,并将经费纳入本级预算。

2005年辽宁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农委《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了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工作任务及工作目标。意见中所设定的目标目前已全部完成。

2006年辽宁省开始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面积指标作为考核农业标准化的量化指标,纳入到省政府对各市绩效考核范畴,促进了“三品一标”的发展,提高了全省农业标准化水平。以蔬菜为例,目前全省蔬菜抽检合格率已由2000年的70%提高到96%以上。

1.2 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辽宁省优先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同时根据本省农业生产特点制定了辽宁省地方标准296项(种植业),作为国家标准的补充。全口径的农业标准已制定735项。相关标准每年印发给县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市、县农业推广部门据此再制定地方生产技术规范。此外,印发更加易于执行的“明白纸”“作业历”等,并组织标准宣传培训,鼓励各生产企业制定“企业内部执行标准”。

1.3 完善标准执行效果检测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推广成果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必须通过检测机构的检测才能确认。常规技术性标准的验证可以通过现场检查以目测来完成。辽宁省有10家农业部部级检测中心;14个市多数都成立了市级区域性农产品检测中心;44个农业县检测站正在建设中;乡镇监管站、生产企业设立的快速检测室也正在启动。现有的农产品检测机构每年能够检测样本20多万个,以定性快速检测为主,覆盖全省种植业中蔬菜、水果、食用菌等高风险产品。

1.4 大力开展农产品认证工作

“三品一标”作为衡量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的唯一量化指标,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抓手。辽宁省大力开展农产品认证工作,推出符合优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截至2012年底,全省认证有效无公害农产品2 461个,生产面积309.3万hm2,占全省耕地果园面积的64%;绿色食品642个,生产企业281家;有机食品66个,生产企业20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7个。

2 辽宁省农业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大

我国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的是“两手抓”政策,即:一手抓监管,解决当前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手抓标准化生产,转变生产方式,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特别是在当前粮食安全以及保障“菜篮子”“米袋子”的压力下,各级政府对农产品数量的要求远远大于对质量的要求,即使对质量安全提出要求,落实措施也不到位。省农委目前制定的标准化经费每年只有50万,落实到每个标准的补助经费只有3万元左右,这些资金用来制定生产操作规程勉强可以,而制定产品标准就略显不足。

2.2 标准制定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市场监管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新问题将会不断出现。近几年出现的许多安全问题都是在食品中违法添加工业产品,而在食品标准中对所有可能添加的非法添加物事先设定检测参数又无法实施。这也是社会对食品标准质疑最多之处。我国现有已登记农药品种1 500多种,化工原料等可能被非法添加物质成千上万,而对食用农产品设定的检测参数标准只有十几项、二十多项,否则承担不起检测经费。由于检测覆盖面还很小,检测参数还很少,出现问题具有不可预见性,因此农业部提出“防止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奋斗目标。

2.3 生产者的素质与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农业生产者普遍存在能力不高,对先进生产技术掌握不好,选购农业投入品时盲目跟风,对最基本的农业使用量、休药期把握不准等问题,而现有的乡镇农技推广站人员缺乏,无法一一指导到位。

3 推进辽宁省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 农业标准化事关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消费者身体健康,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各级政府要大力提高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认识,并将其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完善省、市、县农业标准化监管机构,强化其管理职能,解决“上热下冷”的现象。当前特别是要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的建设。

2) 农业标准化是公益性事业,标准化的推广需要所有农业管理部门和广大生产者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增加经费扶持。同时要加大政府绩效考核的力度,凡出现农产品(食品)安全事件一票否决。凡涉及农产品生产的项目,必须设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所生产产品必须达到无公害农产品以上标准。

3) 加大标准宣传、培训力度。在采用国际、国家以及行业标准的基础上,补充完善辽宁省地方标准,特别是做好原有标准与《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协调一致,鼓励企业制定《企业标准》。要有针对性地做好现有标准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生产者的认识,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做到每个农户、每个生产大棚都有相应的作业历(标准),并做好生产过程记录。

4) 完善检测体系,加大检测覆盖面。完善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站)建设,建立乡镇检测室,增加产品检测数量,开展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

5) 开展以“三品一标”为重点的农产品认证工作。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面积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农业标准化水平的量化指标,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食品,树立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形象。以产品认证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实现,以创立优质农产品品牌来实现标准化生产带来的效益。

农业标准化工作 第7篇

为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我部决定2014年继续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现将《2014年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工作方案》印发你们, 请按照方案要求, 抓紧组织实施。

农业部办公厅

为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 不断提升畜禽养殖标准化生产水平, 我部决定2014年继续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为确保创建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制定本方案。

一创建目标

继续在全国生猪、奶牛、蛋鸡、肉鸡、肉牛和肉羊优势区域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 通过培训讲座、专家指导、现场考核, 2014年再创建300个畜禽标准化示范场。

二创建内容

(一) 基本要求

参与创建的规模养殖场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守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具备养殖场备案登记手续和《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养殖档案完整, 两年内无重大动物疫病和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1生猪:能繁母猪存栏300头以上, 且年出栏肥猪5 000头以上。

2奶牛:存栏奶牛300头以上。

3蛋鸡:产蛋鸡养殖规模 (笼位) 在1万只以上。

4肉鸡:单栋饲养量5 000只以上, 年出栏量10万只以上。

5肉牛:年出栏育肥牛500头以上, 或存栏能繁母牛50头以上。

6肉羊:农区存栏能繁母羊250只以上, 或年出栏肉羊500只以上的养殖场;牧区存栏能繁母羊400只以上, 或年出栏肉羊1 000只以上的养殖场。

(二) 示范创建内容

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创建的主要内容有:

1畜禽良种化

因地制宜, 选用高产优质高效畜禽良种, 品种来源清楚、检疫合格。

2养殖设施化

养殖场选址布局科学合理, 畜禽圈舍、饲养和环境控制等生产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生产需要。

3生产规范化

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畜禽饲养管理规程, 配备与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 严格遵守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有关规定, 生产过程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

4防疫制度化

防疫设施完善, 防疫制度健全, 科学实施畜禽疫病综合防控措施, 对病死畜禽实行无害化处理。

5粪污无害化

畜禽粪污处理方法得当, 设施齐全且运转正常, 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或达到相关排放标准。

三重点工作

(一) 开展宣传动员

各省 (区、市) 具体负责本区域的示范创建工作, 要按照要求细化工作方案, 明确工作内容和时间表;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组织宣传发动工作, 确保养殖场户知晓创建内容和要求, 调动养殖场户的积极性, 营造示范创建的良好氛围。

(二) 加强技术支撑

各省区要结合创建活动需要, 建立健全创建技术专家组考核制度, 完善专家队伍, 切实做到专家组人员固定、技术过硬、工作负责、公平公正, 要加强检查考核, 对于不能发挥技术服务的, 及时予以调整。

(三) 确定创建单位

农业部核定不同省区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数量, 分畜种创建数量由各省结合实际确定。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将自愿参与创建的养殖场户报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 省 (地、市) 属农场报省农垦主管部门, 由省农垦部门报省畜牧兽医主管部门, 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农业部畜牧业司备案。参与创建的养殖场户数量不得超过核定创建数量的120%。各地组织的区域性示范创建工作, 由各地结合实际自行制定标准创建验收, 并纳入当地示范场。

(四) 强化创建培训

各省区负责对本省区创建单位进行集中培训与技术指导, 各创建单位根据要求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管理措施进行规范。

(五) 实施验收挂牌

农业部制定示范场验收评分标准, 2014年验收评分标准仍按2011年标准执行, 其中奶牛存栏量调整为300头以上 (标准电子版从农业部网站信息公开栏下载) 。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可结合实际, 制定本省区验收评分标准, 但相关指标不得低于我部发布的验收标准。各地要按照验收评分标准和既定程序, 组织专家评审验收, 并将验收合格的标准化养殖场在当地媒体上公示, 公示无异议后报农业部畜牧业司。各地务必要从严考核, 宁缺毋滥。我部根据上报结果组织抽查复核, 统一对外发布, 并颁发标牌。

(六) 发挥示范效应

在组织好新一轮示范创建工作的同时, 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以已挂牌的示范场为重点,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示范推广活动, 确保措施具体, 成效显著, 切实使示范场标准化生产技术看得懂、学得会, 带动更多养殖场户在发展标准化生产中受益。各省区于12月1日前, 将示范带动工作总结以电子版格式发送畜牧业司畜牧处。

(七) 加强监督管理

畜牧业司会同全国畜牧总站组织专家开展督导调研, 指导各地开展示范创建活动。省级畜牧兽医部门应设立监督举报电话, 接受社会监督, 确保活动开展公开、公平、公正。要建立健全创建活动考核机制, 按照《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管理办法》的要求, 加强对本省区已挂牌的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的日常监管。各省区要按照示范场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组织开展2011年挂牌示范场复检工作, 并于6月30日前将检查结果上报畜牧业司, 我部审核后统一对外发布复核结果。复检不合格的2010年挂牌示范场, 经整改后达到示范场验收评分标准的, 可参与2014年创建活动。

(八) 推进产业化经营

各地要通过多种形式积极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的产业化经营, 鼓励支持标准化示范场打造自主品牌, 与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中型批发市场和超市等进行合作, 促进产销衔接。

四保障措施

(一) 强化组织领导

农业部成立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具体工作由畜牧业司牵头, 部内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参加。

(二) 加大政策支持

农业部将整合有关项目, 支持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地方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 加大项目资金和技术培训投入力度, 提高活动的实施效果。

(三) 加强宣传报道

在媒体上公开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的主要内容, 引导广大养殖场户积极参与。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等多种形式。宣传报道各地在开展示范创建活动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 引导各地因地制宜, 加快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生产。

附件:1.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示范场数量

附件2.2014年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进度安排

附件1

附件2

2014年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进度安排

2月:下发《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工作方案》;

3月底:各地报送参与标准化示范创建单位名单;

5月:举办示范创建技术培训班;

6月底:报送2011年挂牌示范场复检结果;

7~8月:各地开展参与创建标准化示范场现场验收;

9月:各地上报标准化示范场验收名单;

10月:组织开展督导检查;

农业标准化工作 第8篇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已经进入一个发展的平台期, 农户+基地+龙头企业已成为主要的运行模式。但由于在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方面存在着欠缺, 使得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如果要进一步深入发展, 就必须在体制和机制等方面有所突破。

1 当前影响我国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1.1 目前的农业产业化是不完全的一体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从农田到餐桌”的产业链条, 其高级组织形态应该是农户与龙头企业的一体化融合, 即把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活动稳定地联结为一体, 实现规模效益, 达到公司和农户的双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 实行纵向一体化经营的优势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价格和管理上, 可以带来经济上的收益和增长;二可以节约交易费用, 在同一个合作性组织内进行交易比通过组织间的市场交易要有效。

但是, 目前龙头企业和农户这两个产业化的主体是彼此分离的, 难以实现完全的一体化, 他们依靠契约来确定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而且契约大部分是硬性的和短期的, 这种短期契约既造成了龙头企业投资计划的短期性, 又增加了龙头企业的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加之农产品的生产是有季节性的, 其结果具有不可逆性, 这就会为龙头企业造成交易的进一步困难, 即“策略性识别错误”, 企业无法辨别判断农户是否履行了当初签订的合约, 是否按照签订的合约施肥、喷药, 如果出现了不符合当初约定的最终农产品, 作为弱势的农民是否能够得到其他方面的补偿。这样农作物产品的不可逆性所带来的风险不可避免地转嫁给了企业, 那么龙头企业就会失去最小成本或保证绩效的动力。另外, 对于农户操作的培训是否应该由龙头企业负担, 这都会出现显著的交易成本激增。

因此, 农业产业化中不完全的纵向一体化既不能带来成本的显著降低, 也不能保证该企业与农户合作的长期性和一致性, 这种分散的、非对称性的契约反而会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 造成规模不经济, 致使农业产业化不能持续发展。

1.2 盲目追求规模而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到目前为止, 在农业产业化实践中一直存在着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农业产业化的规模越大越好, 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决定着产业的市场规模。而Stigler (1984) 认为:纵向一体化的发展程度由产业的市场规模决定。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最终目的是想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 提高农民的收入, 增强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虽然龙头企业所带动的农业产业化项目的规模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是相关的, 但是由于不同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是不同的, 基本的粮食性作物、常用蔬菜的需求弹性较低, 而稀有农产品, 像某些特种养殖、种植则具有较高的需求弹性, 市场规模呈现变化的状态, 因此农业产业化的规模要根据农业产业化项目在市场上的可能规模确定本产品的产业化规模, 而不是相反。

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有着相对清晰的专业化分工, 不只带来了规模经济, 还伴随着扩大了的规模经济的管理问题。在规模化的企业中, 合作是主要的特征, 最重要的是对投入“团队”的使用。团队生产的本质在于有几种资源被投入使用, 而产品却不是每一种竞争性资源的各自独立的产出的汇总。只要涉及规模的变动, 管理就必须出现变化, 但往往是企业规模出现大的调整后, 管理制度或管理手段并没有出现很大调整, 造成管理与规模的不适应, 引起经济效益下滑。

2 农业技术标准化对农业产业化的作用机制

目前, 各地的农业产业化不论采取哪种组织模式, 都是经营主体通过契约来连结农户, 它们都会遇到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土地稀缺以及土地承担了社会保障功能等特点带来的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这种高交易成本不仅体现在农产品的交易市场上,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生产的组织模式中。而农业技术标准化一方面可以通过纵向一体化和规模经济这两种产出性效应来作用于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的生产联合体, 然后通过市场来达到产品价值提升的结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经营的规范化, 它可使农户之间的分歧在规范化中减小, 甚至消除, 契约可在更为简单的条件下签订, 进而减小生产组织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农业技术标准化促进了农业产业化。

2.1 农业技术标准化的软契约作用

契约本来是带有刚性的, 就是由合同条款所决定的必然执行结果, 而且这种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期的。农业技术标准化虽然不能完全取代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签订的契约, 但是由于技术标准化有着自身的固有属性即社会的监管和认证所带来的权威认同, 社会本身的监督监管、质量认证会增加消费者的认同感和信任度, 使得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交易接近于公司的内部交易, 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监管成本。这实际就是对公司与农户之间契约的软化。在标准的实施中, 农户是通过标准的最终检验, 将产品的过程信息包含在最终产品的信息中, 这就对公司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信息透明。公司与农户契约的软化主要来源于对标准的信任, 而标准又反映了农户一定程度上的对农产品种植或养殖的管理过程的信息, 公司对农户执行信息的掌握会降低契约的刚性, 由此会形成技术标准化对农业产业化推动运行机制的自发实现。

2.2 农业标准化的信息通用作用

目前, 我国农业产业化中难度较大的是对农户行为的控制, 这是因为, 农户的种植或养殖行为容易造成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使企业不得不对农户的产品进行检验, 以获得产品的相关信息。这种产品信息的积累对企业而言是非常繁杂和费时的, 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监督运营成本, 阻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而农业技术标准化可以使信息公开化, 如果按照GM和GAP操作的话, 产品质量就是规范的和可以预测的, 这无形之中转嫁了龙头企业的运营成本, 即对农户的监管成本由公司转嫁到了社会。要完成这个转嫁, 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的社会监管检查体系。目前正在实施的农产品认证认可体系就属于这样的一种配套系统, 在这样一个组织中, 市场信息可以更自由地流动, 标准化的施行能使企业更快、更准确地获得市场信息。

3 利用技术标准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1 政府主导推行“企业+基地+农户+标准”的运行模式

从世界农业的发展进程来看, 世界农业经历了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渐进过程, 在现代农业中形成了美国模式 (土地要素+技术要素+资本要素→高度机械化大生产模式) , 日本、荷兰模式 (技术要素+资本要素→工厂化设施保护地生产模式) , 以色列模式 (技术要素+资本要素→精准农业生产模式) 等多种依赖技术标准化生产的农业发展模式, 政府在技术要素的配置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我国大都是以人力资源为主→家庭联产分散经营 (随意性明显)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引入标准化生产的农业发展模式, 因此使推广农业标准的难度增加、费用加大, 要想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政府必须采取措施, 发挥作用, 推动企业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发展模式。

一要因地制宜, 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划来制定当地农业技术标准化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 要把农业技术标准化的实施与发展农业产业化以及创建农产品名牌有机地结合起来, 围绕区域农业如何形成品牌和规模、达到增产增效和扩大市场做文章。

二要突出重点, 把技术标准化的规划重点放在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上。各项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管理标准的制定要有利于标准体系的完整性和配套性, 更要注重先进技术的推广和便于农户的操作。要把农业标准化渗透到农业产业化的全过程中去, 从种子、种禽、种畜、种苗、苗木及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抓起, 逐步在产品加工、质量安全、贮藏保鲜和批发销售环节实施标准化管理, 引导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体系, 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三要协调发展, 把实施农业标准化与规范购销行为和市场秩序结合起来, 合理地调整农民、经销商和企业的利益, 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四要规模适度, 通过有偿自愿的土地流转、合作分工等方式, 优化生产要素配置, 形成经营规模适度, 生产、加工、经营一条龙的组织体系, 促进农业标准化和农业产业化的互动发展。

3.2 龙头企业要重视技术标准的操作程序和产品的分层销售

由于我国农民在现阶段所处的地位和管理层次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从空间上来讲“农户是分散的”, 是不易于监督和管理的;从经济上来讲他们是赢得起、输不起的, 农户支付不起“失败的成本”。他们在技术标准的操作程序上还不能做到完全的一致。如果从标准方面制定的严格, 那么很有可能造成农产品的大量不合格。而如果标准把握的不严也将无法在市场上得到认可, 无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必须在公司和农户之间就必须建立一种“双赢”的机制和平衡措施, 既要满足标准的执行, 又要对不符合标准的弱势农户不会形成经济上的打击。因此, 龙头企业必须重视农户对技术标准的操作过程, 为形成优质产品做好技术保证。

一要适当参与农户的技术培训, 帮助农户掌握技术信息并掌握农户情况。按照农户的掌握信息的情况和操作能力分类, 引导操作能力强的农户种植高端产品。虽然这样会增加龙头企业的培训成本和管理风险, 但是从技术层面上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二要根据产品的价值层次分割后端市场, 促进销售。

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主体, 应该从后端市场实行市场分割, 对产品的价值实行分层工作, 使产品品牌多样化等。应对不同的市场情况采用不同的农产品技术标准, 对于一般的大众市场, 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不必过高, 建立和扩展市场销售网络是工作的重点;对于高端市场, 像外贸出口、绿色认证、有机产品等则采用较高的操作和监测标准, 工作重点则是对农户操作行为的规范。这种价值层次的划分有助于使后端市场对前端的产品生产形成对应, 龙头企业可以集中其关注重点, 有利于产品的最终销售。

摘要: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已经进入一个发展的平台期, 企业+基地+农户已成为主要的运行模式。但由于在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方面存在着欠缺, 使得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如果要进一步深入发展, 就必须在机制和体制等方面有所突破。政府必须采取措施, 发挥作用, 推动企业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发展模式。

关键词:农业技术,标准化,农业产业化,一体化

参考文献

[1]伍英.浅谈农业技术的标准化[J].云南科技管理, 2005 (4) :48-51.

[2]左巧娈, 王勇.农业标准化与农业产业化的互动关系分析[J].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4 (3) :37-38.

[3]焦玉屏.农业标准化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5 (9) :4-5.

农业标准化带来的“三重效益” 第9篇

村民口中的示范区,指的正是该县优质水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也是陕西省质监局审批的第六批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

勉县地处陕西汉中盆地西端,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全国籼稻最佳生态区之一。仰仗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水稻种植已经成为勉县当地农户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水稻已成为当地主要粮食作物,总产占该县粮食总产的70%以上,该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1万hm2。

2014年示范项目建设以来,当地的水稻产业还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设了按标准组织生产的优质水稻种植示范区1333余公顷,示范500户数,基本完成了示范区建设的3年任务。项目区水稻2015年总产达到了75.6万kg,单产增幅10.27%,均增收300元/667m2,项目直接受益农民800余户。

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3年中,勉县政府大力支持,先后出台了《勉县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实施意见》《勉县优质水稻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勉县优质水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相关部门任务分工与协调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文件,为推进示范区项目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由该县市场监管局、农技中心牵头,起草了《勉县优质水稻种植标准综合体》,涵盖了勉县优质水稻产地环境条件、种子质量、秧苗培育技术规程、大田生产管理技术规程、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5个技术规程。针对优质水稻种植、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问题,勉县先后邀请陕西理工学院、市农技中心相关林业专家为农户培训栽植技术,受训500余人次,发放培训教材及技术资料600多份,使广大种植户掌握了优质水稻种植、管护技术规范。

自“示范区”实施以来,勉县坚持标准化种植模式,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订单生产经营模式,在农村劳动力紧缺,农户种植面积小而分散,品种分布杂乱的情况下,合作社把土地集约和订单生产相结合,对社员及农户进行统一指导、统一标准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统服务,并将产品统一销售给龙头企业。

从经济效益来看,通过示范带动、充分调动了当地农民发展优质水稻种植的积极性,提高了当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土地产出率,增加了农业、农民收入,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从社会效益来看,标准知晓率逐年提高,示范点种植户满意率逐年提高,建立了一支较稳定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队伍。

更重要的是,项目通过推广优质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量,并使用高效能低残留农药,改善了品质、提高了单产,降低了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生态效益明显。

“标准化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突破口,自示范区项目建设以来,我们县的现代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可以说,收获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重效益。”勉县县委书记马大勇表示。

农业标准化建设调研报告 第10篇

农业标准化工作对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扩大出口、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业的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是推动农业标准化,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1. 农业标准化建设, 增强农民市场观念。

通过农业标准化建设, 制定发布农业地方标准, 农民群众掌握了标准, 按照标准组织生产, 从而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 也增强了农民市场观念、市场意识。

2. 农业标准化建设, 打造一批农产品品牌。

农业的竞争是农产品品牌的竞争, 有了品牌就有了市场准入证, 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 使其获得国家注册商标, 取得绿色食品或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打造一批农产品品牌。

3. 农业标准化建设, 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实施标准化生产, 使种、养标准化基地实行规范化管理, 改变农民传统的粗放型种植观念, 追求品质和质量, 依靠科技, 精耕细作, 及时更新品种, 严格控制病虫害的防治环节, 通过科学管理蔬菜品质有所提高,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标准组织生产, 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 使之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4. 农业标准化建设, 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标准化模式下的订单农业确保农民在生产环节能够获得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在当地党委、政府、等部门的支持下, 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开展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 将有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二、当前农业标准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对农业标准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不足, 由于传

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下形成的农业经营模式的惯性作用, 我区的大多数农户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认识不足, 思想保守, 零散种植, 粗放经营, 很难形成规模。

2. 标准体系不健全。

目前社区还没有制订的农业标准, 标准体系还没有完全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农业环境标准、质量安全标准、农业工作管理标准、农业生产操作规范还不健全, 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标准的贯彻实施力度也不够, 农业无标准生产的现象较普遍。

3. 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 对农业的拉动作用有限。

4. 农业标准化建设投入不够, 农业标准化工作体系不够完善, 农业标准化基础薄弱。

三、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对策建议

“十一五”期间,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快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 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 要进一步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 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这既给农业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为推进农业标准化, 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创造了良好机遇。农业标准化建设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产品安全, 做好特色优势农业项目的结合文章, 进一步加强领导, 采取有效措施, 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市场拉动、农民主动“四位一体”的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新格局。

1. 政府推动。

各级政府要明确抓农业标准化就是落实“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的有效手段, 就是抓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要把农业标准化建设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 纳入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的议事日程全面规划。要建立健全由质监、农林、财政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机构, 切实转变监管职能, 不断加强标准体系、推广体系、监测体系建设和宣传培训、试点示范以及农业投入品整治等方面的服务工作。要结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专项经费投入, 列入各级财政预算。要创新机制, 在土地使用、税费征收、银行贷款等方面制定农业开放优惠政策, 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使农业标准化走向社会, 走向企业, 走向千家万户。

2. 企业带动。

农业产业化企业是带动农业标准化的关键。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用好用活中央、市关于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相关企业要不断创新与农民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 大力推行“合同”、“订单”农业, 并采用利润返还、二次结算让利、生产要素入股分红等方式, 形成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 不断增强带动能力。

3. 农民主动。

农业标准化工作 第11篇

本刊讯记者从西藏自治区质监局获悉,该局今年将继续发挥在质量兴藏工作整体格局中的基础保障作用,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示范推广。

据西藏自治区质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的标准化工作将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持续抓好在建和已建的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自治区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综合管理,积极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重点围绕旅游、政务服务、商贸、餐饮、社区服务、交通服务等行业,组织开展西藏第一批自治区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申报和立项工作;选择基础条件好、有代表性和有申报意愿的单位逐步开展标准化示范试点工作,开展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工作。

宁夏固原打造西部最大农资超市

本刊讯6月9日,宁夏固原农资城开工奠基仪式在固原举行,此项目分三期建设,总体完工后,可容纳800家商户,近万人就业,年交易量预计可达到5至15亿元。

固原农资城项目是固原原州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由宁夏金凯信置业有限公司等区内5家大型农资经销企业联合兴建,规划占地450亩,计划总投资3.2亿元。

固原农资城项目是宁夏第三届园博会24个签约项目之一,建成后的固原农资城集农机展示、购买、培训、办证、年检和年审,农用车辆、农用工程机械、农用生产物资等购买为一体,成为宁夏农民生产资料的“大超市”,也标志着固原农机经营由过去分散型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迈进。

天津滨海新区鼓励农业科技创新

本刊讯为促进滨海新区农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日前,天津滨海新区发布《2011年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项目指南》。择优扶持有区域资源优势,符合市场需求、优质、高效、生态、节约型的农业优良新品种和先进技术,最高将扶持30万元。

据介绍,天津滨海新区对从市外引进科技含量高、具有较高推广价值,经试验、示范适合农业生产应用的新品种,按引进直接成本40%给予扶持,最高不超过30万元;对引进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适用范围广,经试验、示范适合农业生产应用的国内外新技术、新设备,按引进直接成本的30%给予扶持,最高不超过30万元;对从市外引进,非本市首次引进的名、特、优品种,并形成产品集聚优势的,按引进直接成本的20%给予扶持,最高不超过10万元。

新疆特色农产品京城青睐

本刊讯 眼下正是库车小白杏上市的季节,记者在位于北京市裕民中路的新疆特色农产品北京展销中心看到,前来购买新疆瓜果的顾客络绎不绝。

展销中心负责人王尚武告诉记者,2009年,在北京市农业局和自治区农业厅对口援疆项目的全力推动下,新疆在北京建立了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目前,展销中心经营从新疆各地空运过来的410多种干鲜果品和深加工农产品:“小白杏儿第一批拿过来了百十件,两三天就销售一空了。尤其是这些水果都是空运、干果都是拿的最好的,最顶峰日营业额十几万。”

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路径解读 第12篇

一、提升农业标准化意识

长期以来, 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较为粗放, 过于注重产量而忽略了质量, 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施用农药和化肥, 在国际市场上, 农药化肥的残留指标超标现象极为普遍, 导致我国农产品走出国门举步维艰, 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农业标准化意识不足, 标准化的观念不能贯彻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因此, 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建设农业标准化体系, 不断提升农业标准化意识, 通过对国内外市场需求的调查并预测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而为建立科学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提升农业标准化意识, 就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宣传和教育。首先, 可通过电视新闻媒体、报纸、广播等对农业标准化进行大范围宣传, 使标准化的概念不断被大众接受;其次, 通过加强农业标准化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加强农业标准化知识,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提高农民的标准化意识工作刻不容缓。

二、制订农业标准发展规划

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必然要经历一个从起步到逐渐完善的过程, 因此需要加快农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在国家的统一指导下, 并在充分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制定出符合我国长远利益的农业标准发展规划, 其中包括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安全卫生标准、包装标识标准等, 使标准化工作贯穿于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 使其在各个环节中均有标准可循。

我国现行的农业标准与国外同类标准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而根据WTO/TBT和SPS的规定, 出口产品执行的是国际通用标准或者进口国标准, 因此在建设农业标准化体系过程中就要以农产品的出口作为着眼点, 使我国的农业标准化工作不断与世界接轨, 适应国际贸易的需要。

三、不断完善农业标准化机构

机构是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主体, 因此应当不断完善农业标准化机构配置, 因此应当在实际工作中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人力, 建立起各类级别的农业标准化机构, 从而有利于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农业标准化机构的构成必须符合我国的国情, 因此应当建立起以政府机构为主, 以各协会、科研机构、高校组成的农产品专业委员会为辅助的农业标准化机构模式, 各类农产品专业委员会参与制定、修订和审核各相关标准, 而在政府机构下成立的农产品标准委员会负责标准的最终审定, 农业标准委员会主要是由国内农业方面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 因此具有权威性。

四、建设农业标准化经营示范区

我国地大物博, 农业垦区面积大, 而且农业标准化工作开展时间尚短, 因此在建设农业标准化体系过程中, 可先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经营的示范区, 通过在这些示范区内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 不断积累经验, 改善不足之处, 使标准化工作不断完善, 然后以这些示范区作为依托, 带动我国标准化体系的全面建设。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由具备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技术人员参与地方标准和农业企业标准化的制定, 逐步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以技术标准为中心, 包括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 规范农业生产过程, 并以此指导农业生产, 使农民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来规范操作行为, 以保障农产品的质量, 逐步产生品牌效应。

五、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机制

市场流通机制的完善是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农产品的流通领域主要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物流公司以及大型连锁超市等, 在市场流通过程中, 应当以标准化管理来规范交易行为, 围绕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 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级、包装、标识等的贯彻与实施, 对于内销产品来说, 要严格市场准入门坎, 促进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不断提升, 对于外销产品来说要调查研究国际标准和贸易接收国的标准, 通过标准的实施来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升, 从而建立诚信、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

六、健全质量监督和认证体系

目前我国质量监督和认证体系亟待完善, 已经成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应当建立起国家级、省部级农业质量检测中心和县、乡镇级别质量技术推广机构组成的质量监督体系, 一方面可从源头上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控制, 有利于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 另一方面通过对农产品的质量等级进行科学的界定, 可以成为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的有效依据。另外, 我国现有农产品的认证有强制性认证和自愿性认证两种, 在考虑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基础上, 应当合理协调两种认证的农产品种类, 以便更好地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积极开展优质农产品培育和扶持工作, 争取在我国范围内生出品质优良、经济效益好的农产品品牌, 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汇增收服务。

结语

综上所述, 在我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路径可以包括提升农业标准化意识、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完善农业标准化机构、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机制以及健全质量监督和认证体系等等, 实际工作中, 参与农业标准化的人员应当用于创新和探索, 使我国的农业标准化早日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张德新.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路径解读[J].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9 (03) :128-130.

上一篇:交互式白板高中历史下一篇:学生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