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2024-07-25

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精选8篇)

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5月~2012年1月深圳市观澜人民医院收治的手指外伤患者162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90例采用掌背链型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其中,男55例,女35例;年龄8~71岁,平均(35.9±6.2)岁;拇指21例,示指15例,中指35例,环指10例,小指9例;受伤部位:指背侧31例,指腹侧29例,指端缺损21例,指侧方缺损9例;受伤原因:撕脱伤11例,挤压伤21例,切割伤35,电锯伤23例,皮肤组织缺损3.5~12.5 cm2,平均(5.2±1.2)cm2。对照组72例采用胸腹部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其中,男42例,女30例;年龄10~73岁,平均(35.5±5.1)岁,拇指218例,示指12例,中指30例,环指7例,小指5例;受伤部位:指背侧22例,指腹侧23例,指端缺损15例,指侧方缺损12例;受伤原因:撕脱伤10例,挤压伤20例,切割伤27例,电锯伤15例,皮肤组织缺损3.3~13.2 cm2,平均(5.4±1.3)cm2。两组年龄、性别、受伤部位、受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常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首先彻底清创,对于合并骨折的患者先处理骨折,同时进行肌腱神经的修复。再根据创面的情况确定皮瓣的轴心线和旋转点,并进行皮瓣的设计和切取,根据设计的皮瓣切开掌背部皮肤后,游离皮瓣边缘,皮瓣血管蒂宽度0.8 cm,注意保护链型血管轴,将皮瓣逆行旋转皮瓣覆盖受区。

1.2.2 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轴型皮瓣,皮瓣通常含有知名动静脉系统。术后应常规应用解痉、抗凝、抗感染药物治疗以及保温、制动等治疗[3,4]。所有皮瓣全部成活,达到预期目的,供皮区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皮瓣生存情况、皮瓣外观、感觉恢复情况及运动功能进行测定,术后半年,制订皮瓣评价标准,对肤色、外观、出汗、质地、温度、痛觉、触觉、持物的稳定性进行评分,80~100分为优,60~<80分为良,<60分为差。优良率=(优+良)/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观察组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061,P>0.05)。见表1。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级别评分比较

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优、良、差各级别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有学者将皮瓣血供介于轴型和随意型之间的一类称为“链型血供”,其形成的机制是由于主干血管发出穿支进入深筋膜后,其中以深筋膜表面、皮神经和浅静脉周围最为密集,尤其是在手足的关节部位,深筋膜的深浅面穿支形成上下血管网,形成纵向链式血管网(丛),这些血管的直径一般在0.8 mm以下,该血管网链具有方向性[5,6]。顺沿血管丛轴向切取的皮瓣,成活的长宽比例远较随意型皮瓣为大。皮神经和浅静脉的营养血管也可在纵行方向上形成链式血管丛,因此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蒂皮瓣和筋膜蒂皮瓣也属于链状皮瓣,有学者采用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利用指背筋膜的深浅面与对侧支相连形成的血管网供给指背皮肤进行皮瓣设计;有学者根据皮肤血供部分依赖于皮神经的血供的观点设计皮神经皮瓣,但临床应用需谨慎,主要原因是由于对皮神经营养血管的口径及数量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7,8]。

链型皮瓣通常包括3个部分:瓣部、基底和蒂部。瓣部是手术的目的所在即被转移的组织;基底是皮瓣血供来源的根据地;蒂部是为瓣部输送血液的生命钱[9,10]。目前链型皮瓣和其他皮瓣一样,也遵循皮瓣应用的普遍性原则,即先简后繁,先近后远;以次要的部位或组织修复重要部位或组织;先带蒂,后吻合血管;重视供区的外观保存及功能等原则。对于带蒂的局部皮瓣修复可以治疗绝大多数手部创面,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修复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治疗手段[11,12]。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观察组优良率为94.44%(85/90),对照组有效率为86.11%(62/72)。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优、良、差[(90.2±8.5)、(75.2±3.2)、(55.3±4.1)分]各级别评分均优于对照组[(85.5±7.6)、(70.5±4.6)、(50.6±3.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手背链型皮瓣和轴型皮瓣治疗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疗效相近。链型皮瓣修补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由于操作不损伤掌背、手指主要血管,在皮瓣生存情况、皮瓣外观、感觉恢复情况及运动功能等方面优势明显,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血供可靠等优点,但其主要缺点是可提供的皮瓣较小。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及本研究的成果提示,采用手背链型皮瓣手治疗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由于指背血管网主要集中于手指近节的近侧1/3,皮瓣的蒂部推移不能超过近节手指中线,皮瓣的基底部通常放在穿支血管密集或较大穿支血管的部位,为确保血管网链包含在蒂内,手背链型皮瓣蒂宽均需1.0 cm以上,皮瓣的长宽比例保持在3∶1以内为宜。解剖层面位于深筋膜间隙,保留部分皮下组织以保护筋膜血管丛不受破坏,在切取皮瓣时,应结扎筋膜蒂内的静脉以防止回流障碍[13,14]。

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第2篇

关键词损伤皮瓣软组织缺损

手指残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临床报告有多种方法,如第二趾趾端复合组织串联趾侧方皮瓣[1],双皮下蒂V-Y推进皮瓣[2],带指侧方血管神经蒂V-Y皮瓣[3],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4],指根部远近端蒂岛状皮瓣以及指固有动脉背侧岛状皮瓣等[5,6],均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2006年2月~2012年3月利用伤指废弃的手指皮瓣修复邻指残端软组织缺损患者15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5例,男14例,女1例;年龄17~56岁,平均24.5岁。致伤原因:碾压伤13例,电锯伤2例。受伤情况:拇、示指同时受伤6例,示、中指同时受伤5例,环、小指同时受伤4例,皮肤缺损面积约1.0cm×1.5cm~1.5cm×2.5cm,合并末节指骨缺损9例,合并末节指骨及部分中节指骨折6例。修复方法:利用一指残端多余的皮瓣作为邻指皮瓣覆盖相邻手指创面。

方法:臂丛麻醉下进行,受伤侧上臂上气囊止血带。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彻底清创、切除无活力的软组织。指端因指骨缺损而剩余的软组织,不要轻易切除,放松止血带后,只要血运良好,可予以保留作为邻指皮瓣使用。具体方法:将相邻手指清创后,如软组织缺损面积不大,即可采取该种术式。将两手指并拢,必要时其中一手指屈曲,使两手指创面靠近,以两枚克氏针横向先穿指骨固定。将供区皮瓣基底部先覆盖该手指残端创面远端,剩余皮瓣覆盖邻指创面并缝合。如皮瓣与受区创面相差较少,可少量短缩受区指骨残端,直至皮瓣覆盖创面。皮瓣蒂部为非密闭状态,外露的部分以凡士林纱布覆盖,防止蒂部干燥坏死。术后抗感染及扩血管治疗,并且换药时蒂部均以凡士林纱布覆盖,3周后断蒂。

结果

断蒂后,15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5个月,皮瓣血运良好,色泽与弹性与受区周围皮肤基本一致,大部分外形满意。4例行皮瓣整形后,外形美观,皮瓣两点辨别觉8~10mm,手指残端功能不受影响。

讨论

手术适应证:利用废弃的手指皮瓣修复邻指残端软组织缺损,并非一种指定的手术方式。它是根据手指受伤的情况而临时选用的特殊的邻指皮瓣。在相邻两指同时受伤,其中一指因指骨缺损而有剩余的软组织时,不要在清创时盲目地加以切除,如有可能利用其覆盖邻指创面,要紧可能保留该部分可能废弃的组织。临床上有很多将剩余的软组织废弃的例子,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且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该术式的优缺点:2006年2月~2012年3月做该手术方式患者15例。原因是具备适应证的病例较少,或者虽有可利用的皮瓣,但另一指软组织缺损多,皮瓣不足以覆盖创面。⑴该术式具有以下优点:①不需要牺牲正常的组织作为供区,减少了创伤,减轻了患者痛苦,降低了住院费用。②体位舒适,相邻两指靠拢缝合即可。③皮瓣质地与受区周围皮肤接近,皮下脂肪少、耐磨。⑵缺点:①如受区软组织缺损较多,皮瓣面积有限,不能应用该术式。②皮瓣蒂部不是完全密闭,容易引起皮瓣干燥、坏死,需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外露的部分。③皮瓣无神经支配,感觉较差,需防止局部冻伤及燙伤。

手术注意事项:手术过程中需注意以下方面:①保持皮瓣蒂部最松弛状态,防止扭转及拉紧,必要时用克氏针将两手指固定在一起。②蒂部外露部分一定要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好。

参考文献

1周广良,蒋国栋,吴高臣,等.第二趾趾端复合组织串联趾侧方皮瓣修复指端缺损.中华手外科杂志,2010,26:172-174.

2周飞亚,高伟阳,吴剑彬,等.双皮下蒂V-Y推进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及疗效观察.中华手外科杂志,2010,26:162-164.

3智丰,吴勐,郭永明,等.带指侧方血管神经蒂V-Y皮瓣修复指端缺损.中华手外科杂志,2011,27:59-60.

4席志峰,刘刚义,王从虎,等.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儿指端指腹缺损的临床体会.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2,35:45.

5姚群,徐亚景,芮永景,等.指根部远近端蒂岛状皮瓣修复相邻两指指端缺损.中华手外科杂志,2010,26:179-181.

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本组42例56指,男29例,女13例; 年龄18 ~ 56岁,平均为35. 5岁。致伤原因: 挤轧伤19例,刀割伤9例,电锯伤8例,皮带绞伤6例。受伤上肢: 左17例,右25例。均为2 ~ 5指末节皮肤缺损,其中示指24指,中指16指, 环指10指,小指6指。缺损部位: 末节指腹软组织缺损20指,末节横行缺损17指,末节侧方斜行缺损11指,甲床缺损8指,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 0 cm × 1. 1 cm ~ 2. 0 cm × 2. 5 cm。均伴有骨外露,创面均未超过远指间关节。

1. 2手术方法采用臂丛或指根神经阻滞加局部浸润麻醉,上臂气囊止血带充气止血或指根部橡皮条止血。肥皂水刷洗患肢术野区,3% 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创面,清除创面污染严重及失活组织,修整骨残端,结扎指动脉残端。根据皮瓣形状、位置、大小,以无损伤一侧或指固有动脉优势侧设计皮瓣。点: 以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支起始部为旋转点( 远指间关节平面) 。线: 以旋转点到近指间关节背侧横纹与对侧中线交点的连线为皮瓣轴线。面: 根据受区面积和形态设计皮瓣,在伸肌腱膜的浅面进行解剖。皮瓣最大范围: 近侧可达近指间关节背侧横纹远侧,远端可达远指间关节背侧横纹近端,蒂部同侧及对侧不能超过侧中线。沿设计线先于皮瓣旋转点对侧切开皮瓣,直达伸肌腱膜的浅面,于伸肌腱膜表面游离皮瓣至皮瓣近端,保持宽0. 3 ~ 0. 5 cm筋膜蒂,将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支包含在皮瓣的血管蒂内,于伸肌腱膜表面游离蒂部至旋转点,注意保护好指固有动脉及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支血管,形成岛状皮瓣。放松止血带观察皮瓣血运,待皮瓣红润、血供恢复后,将皮瓣经明道翻转180°至受区创面。皮瓣供区取上臂远端内侧全厚皮片植皮,加压包扎。 术后抬高患肢,常规应用抗感染、改善微循环药物,观察皮瓣血运,若皮瓣张力大、静脉回流障碍,可拆除部分缝线以改善血循环。术后2周拆除缝线,可开始适度功能锻练。

2结果

本组42例56指皮瓣全部成活,其中5指出现张力性水疱,给予拆除皮瓣周边及蒂部部分缝线,抬高患肢及消肿药物等治疗,自行结痂,痂皮干燥脱落后皮瓣均成活。术后供受区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3 ~ 18个月,皮瓣色泽红润、质地柔软,不臃肿,两点辨别觉6 ~ 12 mm,供区植皮成活良好,无肌腱黏连及瘢痕挛缩。经功能锻炼后,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活动均基本正常,不影响指体活动。

典型病例为一31岁男性患者,因重物挤轧伤致左环指末节桡侧斜形皮肤缺损,急诊行中节指背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后2周皮瓣成活良好,供区植皮成活,患指外观及功能良好( 见图1 ~ 3) 。

图1 左环指末节缺损,中节指背皮瓣设计

图2 皮瓣修复创面,供区植皮修复

图3 术后 2 周皮瓣成活良好

3讨论

3. 1手指末节皮肤缺损修复方法的选择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中尤为常见,由于末节指体结构复杂,功能精细,因此是手指重要的特殊功能区域[5],也是最容易受伤的部位之一,如果处理不当,势必影响手指功能。传统的腹 ( 胸) 部带蒂皮瓣、远位带蒂皮瓣和交臂皮瓣等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修复方法,但需多次手术,增加了患者痛苦,且不能早期功能锻炼。“V-Y”推进皮瓣修复面积有限,多用于指端小面积皮肤缺损。指动脉皮瓣需牺牲一条主要动脉血管,术后对手指功能有一定的影响[6]。而应用游离组织移植修复手术要求高,风险大,费用高,尤其在基层医院难以广泛开展. 随着手显微外科皮瓣的发展,应用不损伤主干动脉的皮支或穿支蒂筋膜皮瓣修复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上述不足,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7],值得推广应用。

3. 2该皮瓣的应用解剖手指中远节指背皮肤血供由指固有动脉背侧支提供,指固有动脉在远指间关节水平向背侧发出的分支,称终末背侧支,管径约0. 1 ~ 0. 2 mm ,发出后折向近侧供应中节指背皮肤,两侧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之间有丰富的血管网[8],该皮瓣以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支血管为轴心血管,皮瓣血供来自指固有动脉的指背侧支,旋转点不超过远指间关节 。 皮瓣静脉回流为动脉蒂中的伴行静脉 。 该皮瓣适合于修复甲床缺损 、 侧方斜行皮肤缺损 、 指腹皮肤缺损及末节近端2 /3以内横行皮肤缺损创面,伴有骨或肌腱外露者 。

3. 3该皮瓣的优缺点手指中节指背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要求供区正常,指固有动脉无损伤,以保证指背皮瓣血管网完整有效。该皮瓣面积最大可达2. 2 cm × 2. 6 cm。其优点: a) 供区在手指背侧,同一手指,不损伤其他手指,供区与受区皮肤色泽、质地较接近,术后外形较美观,且可恢复保护性感觉[9]; b) 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支血管解剖位置较恒定,血供可靠; c) 术后不需外固定,可早期行功能锻炼,有利于患肢指间关节功能的恢复; d) 皮瓣位置较浅、厚度适中、手术简便、 不牺牲主干血管,不需二期断蒂以及皮瓣修整; e) 手术切口只经过远指间关节,因瘢痕挛缩导致关节活动受限可能性较小; f) 绝大多数手术在指根神经阻滞麻醉下即可进行,减少了麻醉风险[10]。缺点是皮瓣切取面积有限,皮瓣蒂部较短修复范围有限,末节的远侧1 /3横行缺损不能覆盖,皮瓣供区不能直接缝合,需要植皮。

3. 4注意事项为保证皮瓣顺利成活,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a) 止血应彻底,于无出血状态下手术,否则术区出血影响手术视野,容易损伤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支血管: b) 在解剖暴露皮瓣血管蒂时,指动脉背侧支血管因较细,在大致显露后不必刻意分离,在其周围保留宽约0. 3 ~ 0. 5 cm筋膜组织形成动脉筋膜蒂,可保证皮瓣的血供及静脉回流[11]; c) 皮瓣切取范围不能超过指间关节,否则可出现术后瘢痕挛缩,影响屈伸指功能; d) 解剖层次在伸肌腱膜浅面,注意保留肌腱旁组织,以便游离植皮覆盖供区成活; e) 皮瓣供区至皮肤缺损创面处切口要呈“Z”状,血管蒂两侧应尽量宽敞,以免血管蒂受压,影响皮瓣血液循环,并防止术后瘢痕挛缩,且缝合皮瓣时张力不可过大,否则将影响皮瓣的血运,发生坏死; f) 剥离蒂部皮肤时,勿损伤皮肤真皮下血管网: g) 受区需清创彻底, 充分止血,防止皮瓣下方出现血肿,影响皮瓣血运及伤口愈合; h) 血管蒂部尽可能不超过远指间关节水平面,蒂部在无张力下缝合; i) 术后常规三抗治疗,密切监测皮瓣血运情况, 如出现皮瓣肿胀、张力过高等情况,可采取拆除部分缝线、小切口放血等方法处理。j) 术后皮瓣出现张力性水疱,不易将水疱表皮过早去除,待其自行干燥结痂脱落。

摘要:目的 报道应用中节指背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末节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7年3月至2014年2月,对42例56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者,根据指固有动脉在远指间关节向背侧发出分支的解剖特点,采用带指固有动脉终末背侧支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面积为1.2 cm×1.2 cm2.2 cm×2.6 cm。结果 本组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18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耐磨,不臃肿、指端饱满,两点辨别觉6~12mm,供区植皮成活良好,无肌腱黏连及瘢痕挛缩。结论 中节指背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解剖恒定、操作简单,同时皮瓣外形良好、质地柔软,可恢复保护性感觉,是修复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关键词:指,筋膜,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

参考文献

[1]张全荣,芮永军,薛明宇,等.指背筋膜瓣或筋膜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3,27(1):14-15.

[2]吴毓强,赵科,闫庆军,等.指动脉背侧支逆行筋膜皮瓣修复手指中末节缺损的临床应用[J].实用骨科杂志,2013,19(1):20-22.

[3]吴兴国,庄景胜,孙川江,等.指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指端及指掌侧皮肤缺损[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0,24(4):314.

[4]赵国红,谢振军,孙华伟,等.应用手部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J].江西医药,2012,47(9):787-788.

[5]韩明通,方光荣,殷海滨.邻指皮瓣和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2,26(3):226.

[6]陈建生,方建根,王星华.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7,23(4):229-230.

[7]阚利民,陈超,张会文,等.指固有动脉不同节段背侧支为蒂岛状皮瓣修复同指皮肤缺损[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0,26(2):110-112.

[8]Kim KS,Yoo SL,Kim DY,et al.Fingertip reconstruction using a volar flap based on the transverse palmar branch of the digital artery[J].Ann Plast Surg,2001(47):263-268.

[9]邹国平,巨积辉,刘新益,等.以骨间背动脉为轴多块游离微型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多处软组织缺损[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2,26(3):243.

[10]沈小芳,糜菁熠,赵刚,等.双侧指血管神经束推进皮瓣修复指端缺损[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3,29(1):32.

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64例,男148例,女16例;年龄17~59岁,平均40岁;致伤原因:机器刀片绞伤65例,电刨刨伤43例,压榨伤33例,热压伤23例。致伤手指,涉及双手十个手指,均有肌腱或骨质外露,部分病例有肌腱及指骨缺损,最小面积1.0 cm×0.8 cm,最大面积6.0 cm×3.0 cm。

1.2 手术方法。

皮瓣设计:(1)点:根据指背皮支血管链的走行特点,在以近、远侧指背横纹端点的连线为纵轴线附近,通过术中解剖找出1~3支皮支小动脉,可携带部分筋膜,以此为蒂部,旋转点近端可达掌指关节平面(掌指关节以近皮肤为掌背动脉供血区,其虽与指背皮支血管间有交通吻合支,但以掌背动脉皮支血管为蒂的皮瓣已超出本课题研究范围),远端逆行旋转点不宜超过远侧指间关节。(2)线:以近、远侧指背横纹端点的连线为皮瓣的纵轴线,此线与指掌侧固有动脉平行。(3)面:皮瓣设计远端可达甲根部,近端可借指背皮支血管与掌背动脉皮支间的吻合支延长到手背中部(以指背皮支链血管为蒂的逆行转移),皮瓣两侧达轴心线外2.5 cm。

皮瓣切取:先于拟切取皮瓣区域如上法标记纵轴线,在纵轴线上根据受区创面大小形状以1.2∶1比例扩大画出皮瓣轮廓,沿皮瓣设计线切开皮瓣一侧及皮瓣远端的皮肤达深筋膜浅层,不损伤肌腱及其周围腱膜组织,结扎需要切断的手背浅静脉,把筋膜与皮肤间断缝合数针防止筋膜剥脱,充分游离皮瓣至对侧缘并切开。血管蒂侧只切开皮肤,放开止血带,注意区分皮下静脉与皮支动脉,找到皮支动脉距其1~2 mm作锐性分离,直到旋转点,蒂部如有皮下静脉和皮神经也一并分离带入,再由皮下隧道或开放通道转移至受区,皮瓣深部及隧道内放置多个引流皮片次日拔除。供皮区根据大小情况直接缝合或者游离植皮。

1.3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22岁,因机器绞伤右食指致近、中节背桡侧皮肤缺损,伴伸肌腱断裂腱膜缺损,创面4.5 cm×1.5 cm,修复肌腱后以指背尺侧皮支链血管为蒂,切取皮支链皮瓣局部顺行转移覆盖创面,供区游离植皮,术后皮瓣完全成活,随访半年,皮瓣外形满意,感觉及指关节活动功能恢复良好。

2 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30个月,皮瓣外形满意,感觉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为6~10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85例,良57例,中及差22例,优良率为86.58%。

3 讨论

皮支链皮瓣的概念是王增涛等学者于2008年率先提出,它运用了动脉终末小支间的吻合链作为皮瓣的供血系统,用于较小范围的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优点是它不牺牲主干动脉,不需向深层分离穿支根部,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供区的损伤,是修复手部小范围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之一[1]。

主干动脉皮支在浅筋膜内发出升、降支,在纵向方向上,相邻升、降支间相互吻合构成皮支链,由血管链上再发出分支分布于皮肤,皮支链与主干动脉长轴基本平行,在横向与其他皮支链有广泛吻合。以皮支链为血供的皮瓣即为皮支链皮瓣。在手指近、中、远节,指掌侧固有动脉向指背发出约4~6条皮支,皮支间又在指背侧方互相吻合构成纵向的皮支链,该皮支链结构恒定存在,这是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皮支链皮瓣的理论依据和解剖基础。

在张世民等曾经报道的链型皮瓣的解剖学研究中有如下叙述:四肢的穿支血管在浅出过程中,由深至浅分别是深筋膜血管网、皮下脂肪血管网、皮神经营养血管网、浅静脉营养血管网和真皮下血管网[2]。由此可以看出,链型皮瓣与筋膜蒂皮瓣血供的理论基础是相同的,即血供依赖于血管网和具有众多细小穿支的筋膜一皮神经一浅静脉链式吻合血管丛的筋膜蒂,所不同的是,皮支链皮瓣血供基础是依靠与轴心血管平行的、恒定的皮支链,蒂部为穿支,而不是1~2 cm的筋膜蒂。皮支链皮瓣因在术中解剖确认了皮瓣蒂部包含1~3支皮支血管,从而使皮瓣成活率大大提高。

该皮瓣的切取要点[3]:(1)根据解剖资料显示及我们在手术中的发现,指背皮支链血管一般集中于指背2:00及10:00位置,即该皮瓣的纵轴线上,皮支动脉浅面也有指背皮下静脉在此汇集,解剖蒂部时可很方便的将皮下静脉一并带入,以改善皮瓣的回流问题,对于面积超过5 cm²的皮瓣蒂部必须包含至少1根皮下静脉;(2)不要误将皮下静脉当成为皮支动脉;(3)可能的话最好在蒂部内包含1根皮神经;(4)指背皮支血管非常细小,分离时需带入少量周围筋膜组织以避免造成损伤,必要时可在显微镜下操作;(5)当皮蒂旋转角度较大时,如逆行转移,须确保血管蒂部无张力旋转;(6)在剥离皮瓣后及分离血管蒂过程中,要在无止血带下操作,边向旋转点游离边观察血运,如皮瓣末端血运变差,则应当停止游离并寻找原因;(7)手术动作轻柔,避免牵拉损伤血管蒂或使血管与皮瓣剥脱[4]。

皮瓣优点:(1)不牺牲手指主要血管,不在手指掌侧切取皮瓣,对供区的影响小;(2)皮瓣质地与受区接近,不臃肿有弹性,肤色一致;(3)因蒂部带入皮下静脉可以很好的解决回流问题;(4)若在切取皮瓣时带上指固有神经背侧支或指背神经,带蒂转移或切断神经与受区的皮神经断端吻合,能使受区恢复感觉;(5)手术操作较简单,不用吻合血管,减少了手术时间和风险。

皮瓣缺点:(1)指背皮支血管较细,当蒂部处于远侧指间关节平面时血管更加纤细,要警惕皮瓣供血不足;(2)同样因为血管较细,只能用于带蒂转移不能用于游离移植,使皮瓣使用上受到限制;(3)修复末节指背甲床缺损时美观性不理想。

摘要:目的 探讨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皮支链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指掌侧固有动脉向指背发出约46条皮支,皮支间又在指背侧方互相吻合构成纵向的皮支链,以此为供血系统设计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创面共164例。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30个月,皮瓣外形满意,感觉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为610 mm,指间关节功能良好。结论 采用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皮支链皮瓣来修复手指创面,对供区的影响小,手术操作简单和风险较低,皮瓣成活率高,外形及感觉恢复较好。

关键词:指掌侧固有动脉,皮支链皮瓣,手指皮肤缺损

参考文献

[1]徐达传.骨科临床解剖学图谱[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59-464.

[2]丁自海,王增涛,钟世镇.皮瓣解剖学研究的三个阶段[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0,33(3):180-181.

[3]李光早,徐静,张莉,等.指背血管蒂岛状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5,21(6):341-343.

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第5篇

关键词:指损伤,外科皮瓣,治疗结果

运用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转位治疗手指皮肤缺41例,术中将指背静脉留在原位,有效地防止了术后皮瓣肿胀,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1例,男28例,女13例;年龄(16~43)岁,平均25岁。缺损部位:拇指10例,示指25例,中指6例。其中末节22例,中节19例。指背皮肤缺损20例,指端侧方皮肤缺损15例,指掌侧皮肤缺损6例。均为逆行转位。缺损面积(1.0×1.3)cm~(1.4×3.0)cm。

1.2 手术方法

患者仰卧,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臂近端气囊止血带下,患手刷洗,常规消毒、铺巾。彻底清创,量取比缺损面积大20%样布,于伤指中节或近节指背设计皮瓣。旋转点位于伤指尺侧或桡侧中线指间关节处,皮瓣轴线斜行呈45°角。旋转点与皮瓣之间留一狭长三角形皮肤。沿样布依次切开皮肤至伸指肌腱腱膜浅面,锐性游离,将指背静脉留在原位,至蒂部保留预留的狭长皮肤,沿指背神经解剖致旋转点,此时可见指动脉发出营养指背神经的穿支,注意保护好此穿支[1]。此时皮瓣剩血管、神经、筋膜相连。放松止血带观察皮瓣血运良好后,在皮瓣蒂部与缺损区之间切开皮肤,使之形成一明道,于筋膜浅面向两侧游离至足够宽度,将皮瓣转位至缺损区,蒂部狭长皮肤嵌入明道中,间断缝合,卷烟式橡皮片引流。供区切取上臂内侧全厚皮肤移植打包加压包扎,上臂切口直接缝合。术毕石膏托固定。

2 结果

本组41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18)个月,皮瓣颜色正常,外形饱满,感觉恢复正常。

3 讨论

3.1 解剖学基础

指背皮神经由指固有动脉在手指近节近段、指间关节、中节中段恒定地发出的穿支供血,尤以关节周围穿支较多。这些穿支与指背血管网、神经旁血管网及深筋膜、皮下组织、皮肤血管网吻合。皮瓣的回流目前主要存在“瓣膜失效”和“迷宫”两种理论[2]。瓣膜失效必须同时具备3个条件:(1)瓣膜近心侧较远心侧压力高;(2)瓣膜两侧都有液体充盈;(3)瓣膜失去神经支配。临床中保留指背静脉的病例术后皮瓣明显肿胀并有血泡形成,考虑为动脉穿支细小,其压力不足以使瓣膜失效,使静脉血在静脉内淤积而导致皮瓣肿胀。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面积较小,随着皮瓣内静脉血聚集,在静脉压力增高、皮瓣内不包含指背静脉的情况下“迷宫”静脉网开放,皮瓣内静脉血通过“迷宫”静脉网回流。以上为皮瓣的供血和回流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3.2 皮瓣的优缺点

手指皮肤缺损以往多采用局部转移皮瓣、邻指皮瓣、腹部皮瓣、游离皮瓣移植游等方法修复。局部转移皮瓣受蒂部转移角度较小的限制,很难完全覆盖创面,外形欠佳。邻指皮瓣术后较美观,但存在术后感觉差、损伤邻指、再次手术断蒂的缺点。腹部皮瓣术后臃肿,需再次修薄为其不足,患者术后体位不适,难以接受。游离皮瓣移植可获得良好的外形和感觉,但对显微技术要求较高,不易普及。指背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解剖恒定、位置表浅、易于操作、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外形美观,对供区影响较小[3]。缺点:该皮瓣供区面积有限,对缺损面积较大者不宜采用。

3.3 手术注意事项

静脉回流通畅与否是影响该皮瓣术后外观的关键。逆行岛状皮瓣的静脉回流存在着“迷宫”式回流及“瓣膜失效”两种理论。以往病例因保留了指背静脉使皮瓣术后肿胀、起泡,致病程延长、皮瓣变硬,本组病例术中均将指背静脉留在原位,术后皮瓣稍肿胀,无水泡形成,故认为该皮瓣仍以“迷宫”式回流为主。皮瓣面积以大于缺损面积20%为宜,供、受区之间切一明道,以免缝合时张力过高,影响静脉回流。术后仔细止血,放置烟卷式引流防止积血对血管蒂造成压迫[4]。蒂部无张力转位也是保证皮瓣存活的关键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李桂石,王增涛,朱磊,等.指动脉皮支与指掌侧固有神经比邻关系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8;26(1) :25~28

[2] 王栋,张世民,王欣,等.逆行岛状皮瓣“迷宫”静脉回流途径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9;27(1) :78~79

[3] 杨运发,侯之取,徐中和,等.同指中节指动脉背侧皮支皮瓣修复指端缺损[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6;22(4) :301~302

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第6篇

关键词:足趾侧方游离皮瓣,修复手术,手指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

手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功能部位之一,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手的精细感觉及动作对人非常重要,但感染、外伤、肿瘤切除等原因可能导致手指软组织缺损,引起肌腱或骨质外露[1]。为了恢复手指的正常外观和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临床需要对缺损组织进行修复。游离皮瓣修复术是各种创伤性皮肤缺损合并肌腱或骨质外露的创面修复中的方法之一,临床效果理想,应该广泛应用[2]。为了探讨足趾侧方皮瓣修复手术对手指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现将我院接受该手术治疗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35指)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5~58(40.8±1.2)岁;左侧13例、右侧15例、左右两侧2例;拇指15指、食指8指、中指7指、环指2指、小指3指;缺损面积介于2cm×1.5cm~5cm×3cm;30例患者中12例为感染性缺损创面、18例为外伤性缺损创面;16例为急诊修复,8例为择期修复术,6例为亚急诊修复术;30例患者均是手软组织缺损伴骨质及肌腱外露,不能进行皮片移植修复。12例采取第2趾胫侧游离皮瓣、10例采取第3趾胫侧游离皮瓣、8例采取第4趾胫侧游离皮瓣。

1.2 方法

1.2.1 皮瓣设计

依据创面组织缺损的实际大小来设计皮瓣。以固有趾动脉走行的体表投影线作为皮瓣轴线,设计皮瓣的切取范围上界为趾端,侧面尽量不能超过趾体中线,而近端到趾蹼,可适当延长到跖背皮肤,深度至深筋膜浅层。

1.2.2 术前准备

开始首选做好相关检查工作,对伴有心、肝、肾功能不全或疾病类患者不宜进行手术,特别要注意观察既往是否存在血管损伤史或血管炎症史。对于急诊和亚急诊类患者要对其皮肤缺损创面进行彻底清理,以过氧化氢+生理盐水+0.1%苯扎溴铵配置的冲洗液进行反复冲洗清创。评估皮肤撕脱程度、缺损范围。对于择期手术患者要应用瘢痕切除术,保证能彻底松解创面周边的组织。对于合并深部血管损伤和肌肉、神经损伤、骨骼损伤、肌腱损伤的患者应选择I期修复手术。以多普勒血流探测仪评估皮瓣供区血管走行及分布情况、受区血管位置等,并做好标记。

1.2.3 切取皮瓣和移植皮瓣

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联合臂丛麻醉,在气压止血带辅助下进行操作。先沿着皮瓣设计好的切口线切开皮瓣,在趾蹼部位将皮瓣静脉游离出,根据需要确定是否延长到跖背,再切开皮瓣远端,并在趾蹼部位将固有动脉游离,分离或切断趾神经,在深筋膜浅层及趾伸肌腱腱膜平面将皮瓣掀起。根据受区血管情况调整皮瓣供体的血管长度。本组35指中采取了二种吻合方式,其中15指应用放大镜进行血管及神经吻合,20指应用显微镜辅助,将游离皮瓣趾动脉与受区动脉相吻合、趾神经吻合指神经、皮瓣回流静脉吻合指背静脉。供区创面以中厚皮片移植、打包加压。术后常规进行抗凝、抗感染、抗痉挛治疗,并绝对性卧床休息1周,观察血运情况。术后2周可拆线,并适当进行康复锻炼。

2 结果

30例患者经足趾侧方游离皮瓣修复手术后,皮瓣均成活,成活率100.00%。给予随访半年,30例(35指)皮瓣质地、血运、弹性以及手外观均恢复良好,皮瓣两点分辨觉为5~10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协会中的上肢功能评价标准评价手指恢复情况为:优22指(62.86%)、良11指(31.43%)、差2指(5.71%),优良率为94.29%。35例患者足部皮瓣供区的皮片移植效果理想,创面均愈合良好。

3 讨论

3.1 足趾侧方游离皮瓣的应用评价

在临床上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比较多见,修复方法也有很多种,传统的修复手段包括邻指带蒂皮瓣修复、岛状转移皮瓣修复、腹部任意皮瓣修复等,这几种操作手段虽然比较简单,而且成活率高,但依然存在较大的缺陷,如邻指带蒂皮瓣修复与岛状转移皮瓣修复手术中供区损伤较大[3];而腹部任意皮瓣修复后两点辨别觉不佳,移位后皮瓣极易滑动而不利于手指功能恢复,操作时还需断蒂,住院时间长、住院费用大。近些年,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越来越多的医生倾向于选择第1足趾腓侧的游离皮瓣和第2、第3、第4趾胫侧皮瓣移植来治疗手指软组织缺损[4]。实践表明,足趾侧方皮瓣游离修复手指损伤的方案可以克服传统修复方案的不足[5],其主要优点还包括:(1)供区皮瓣面积可根据受区需要而扩大,特殊需求时可扩大到趾蹼,因此该术式的适用证更广;(2)皮瓣内有感觉神经,在与受区神经吻合后有利于手指感觉恢复;(3)供区相对隐蔽,几乎不会出现功能障碍;(4)修复术后指腹饱满、外形更好,因足趾皮瓣与手指指纹相近,皮肤质地也与手指匹配,耐磨性更好。同时,第1跖背动脉于第1趾蹼处有分叉至拇趾和第2趾相对缘背侧皮下,分叉处的其他分枝相连于趾动脉。所以切取皮瓣时选择第1跖背动脉作为蒂、切取第2趾胫侧皮瓣联合移植修复相邻手指缺损的修复效果更佳,这也为多指缺损患者的临床修复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指导。本组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皮瓣成活率达到100.00%,且患指的外形及功能均恢复良好。但值得一提的是,足趾侧方游离皮瓣修复术的操作更加复杂,对显微外科技术操作者的要求更高。

3.2 手术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足趾侧方游离皮瓣修复术主要用于手指掌侧缺损或伴有手背皮损大面积缺损而不能采用局部皮肤转位或相邻指皮瓣修复治疗的患者[6]。术中操作要注意几点:原则上拇指缺损时采取第1足趾腓侧游离皮瓣,创面缺损较大时采取第2趾胫侧游离皮瓣,而创面缺损较小时采取第3趾或第4趾胫侧游离皮瓣,尽量不切取小脚趾皮瓣。设计皮瓣时要遵循不超过趾中线的原则,以免足趾负重及足趾血运受到不良影响[7]。若切取的皮瓣面积较大,可经侧方斜向趾背和近端适当延伸;切取皮瓣时要注意微创,皮下组织不可切取过多,皮瓣内只需包括静脉、动脉、神经即可,多数皮瓣移植后血管蒂比较臃肿,难以理想的覆盖创面。所以,在术中显微镜辅助下要尽量切除血管蒂外软组织,以免软组织压迫血管蒂[8]。同时还要注意保护血管皮支,不可漏扎血管分支;要注意避免压迫蒂部血管,可在受区皮肤处做弧形切口,尽量打宽皮下隧道,彻底止血,必要时选择屈曲指来降低血管张力,特别是在联合游离皮瓣移植手术中更要注意此项。若创面较长时延长皮瓣近端至跖骨背,不会影响皮瓣血供,但指蹼皮肤不能切取过多,以免造成供区创面难以愈合而影响脚部功能;脚趾供区皮片移植打包加压的力度要适中,压力过大可能引起脚趾坏死,若皮瓣切取过宽放弃打包只需稍微加压[9];术中应用气压止血带,适当驱血以保持术野清晰,便于术中辨认组织结构。综上所述,足趾侧方游离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术后手指感觉及外形均能恢复良好,对脚趾供区损伤也较小,还能避免二次断蒂手术,是一种理想的手指软组织缺损修复方案,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姚群,芮永军,寿奎水,等.改良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下行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4,30(1):47-49.

[2]刘雪涛,张成进,李忠,等.拇趾腓侧皮瓣修饰性修复拇手指掌侧皮肤缺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8,2(3):381-382.

[3]Del Pinal F,Garcfa-Bernal F J,Regalado J,et al.The tibial second toe vascularized neurocutaneous free flap for major digital nerve defects[J].J Hand Surg Am,2007,32(4):209-217.

[4]Rui Y,Mi J,Shi H,Zhang Z,et al.Free great toe wrap-around flap combined with second toe medial flap for reconstruction of completely degloved fingers[J].Microsurgery,2010,30(6):449-456.

[5]李秀平,刘新益,巨积辉.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修复拇、手指甲床缺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6811-6812.

[6]Lee D C,Kim J S,Ki S H,et al.Partial second toe pulp free flap for fingertip reconstruction[J].Plast Reconstr Surg,2008,121(3):899-907.

[7]魏长月,王辉.拇指指腹皮肤缺损的修复与临床研究[J].实用外科杂志,2006,3(1):31-32.

[8]郭松华,俞立新,吴群峰,等.游离尺动脉近端皮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4,37(5):502-504.

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第7篇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临床32例中男23例, 女9例, 年龄14岁~65岁, 平均年龄31.5岁。由压面机、压胶机、缆绳、三角带等滚轴机械致伤26例, 其他原因致伤6例。缺损面积占手指末节2/3的8例, 1/2占10例, 仅软组织缺损的14例。患者均无其他合并症。

1.2 手术方法

皮瓣设计:位于近节手指侧方设计皮瓣应比创面略大并标明受区及供区切口线。皮瓣切取:自皮瓣近侧切口, 寻找到位于手指侧方中线偏掌侧的固有血管神经束, 辨清走行后, 在指伸屈肌腱鞘浅面切取皮瓣, 分离出指固有神经, 切取皮瓣近侧, 结扎近端指动脉, 向远端游离皮瓣至需要的血管蒂长度, 形成以远侧指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 与受区无张力缝合, 供区取前臂中厚皮片植皮, 无需打包[1]。

优点:位置隐蔽, 皮瓣质地颜色好, 创伤小, 愈合快, 术后功能外形满意。缺点:损伤一侧指动脉。皮瓣无神经背侧支, 受区无感觉。

注意事项:皮瓣靠位于远指间关节的动脉交通支营养, 术中游离血管禁止超过远指间关节以保护交通支。缺损超过指间关节者禁止用此术式, 两侧指动脉均正常下方可行此手术。

1.3 术后处理

防止感染, 常规应用抗生素。防止血管痉挛, 措施为:止痛, 患肢制动, 包扎勿紧, 补充血容量及患指保温, 室温保持在25℃左右, 禁止吸烟。避免用对血管有刺激的药物, 如红霉素。罂粟碱30~60 mg/次, 肌注, 4次/d。防止血栓, 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次, 静点, 2次/d, 复方丹参注射液2~4 ml/次, 肌注, 2次/d。肠溶阿司匹林25 mg/次, 口服, 2~3次/d。双嘧达莫25 mg/次, 口服, 3次/d。肝素尽量不用。

2 分析

末节组织缺损占手创伤的30%, 有些医院大多采用残端修复术, 造成指体残缺, 给患者带来心理生理上较重的负担。采用此术式修复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种残缺, 而且操作简单, 在创伤骨科工作2年以上熟悉解剖的医师均可轻松掌握。本术式必须采用臂丛麻醉, 手术在不驱血下上止血带, 以保证血管充盈, 便于术中清晰地找到指固有动脉。我院自2001年2月-2008年8月, 共用本术式修复手指末节缺损32例, 除1例中间发生血管痉挛, 经换药静推罂粟碱及保暖后缓解外, 其余均Ⅰ期愈合。手指侧方岛状皮瓣含知名血管神经, 解剖变异少, 血管蒂长转移方便、灵活, 成功率高, 血供良好, 抗感染力强, 能一次完成手术, 不需固定特殊体位, 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 可进行手指各关节的活动, 不会出现关节僵直的现象。供区皮瓣与受区皮肤基本相似, 皮瓣质地好, 厚薄适中、耐磨, 修复后外形较美观、功能满意。只要熟悉解剖, 术中仔细操作, 术后合理应用“三抗”药物, 精心护理, 均可获得满意效果。该术式是简单、安全地修复手指末节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014年收治的手指中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 共35例 (41指) , 男21例 (25指) , 女14例 (16指) 。年龄18~51岁, 平均年龄 (34.7±5.1) 岁。伤后至到医院时间0.5 h~18 d。机器压榨上20例 (25指) , 切割伤9例 (10指) , 其他伤6例 (6指) 。示指18例, 中指11例, 环指8例, 小指4例。缺损面积0.8 cm×1.0 cm~1.5 cm×2.5 cm。血管、神经、肌腱或骨质裸露。采用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创面。

1.2 手术方法:

麻醉选择臂丛神经阻滞, 上臂气压止血带止血。手指创面彻底清创, 如伴有指骨或肌腱损伤, 依据具体伤情予以骨固定和肌腱修复术。根据创面位置和大小, 于缺损的同侧指背侧设计皮瓣。皮瓣旋转点:设于近节或中节指背侧, 不能超过指间关节。皮瓣轴线:以手指桡背或尺背纵轴为线。面:皮瓣的切取平面为伸肌腱膜表面, 皮瓣的切取界面是旋转点一侧手指的侧中线到对侧的侧后线, 长度不大于4 cm。皮瓣大小一般较皮肤缺损创面大10%左右, 蒂部皮肤一般设计成“网球拍状”或“泪滴状”皮蒂以减轻皮瓣转移后蒂部皮肤张力。按照设计切取皮瓣, 自近向远在深筋膜下分离, 保留蒂部0.5~1 cm, 切取过程中不必刻意寻找血管, 旋转点至创面间作锯齿状皮肤切口, 在真皮层至浅筋膜间分离, 形成一明道。放松止血带, 止血彻底后, 检查皮瓣血供, 然后将带有筋膜蒂的皮瓣旋转180°, 覆盖皮肤软组织缺损区, 皮瓣边缘与创缘作无张力缝合, 留置橡皮片引流。供区取全厚皮片植皮修复[4,5]。

1.3 术后处理:

术后予以制动、保暖、预防感染、抗凝、抗痉挛治疗。术后2周拆线, 皮瓣成活后早期行主被动功能锻炼几感觉训练。

2 结果

本组病例35例 (41指) 皮瓣全部成活。3例术后出现皮瓣远端水泡形成, 经过脱水、拆除部分缝线、抽出泡液换药治疗愈合。其余病例顺利成活。术后全部患者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6~12个月, 平均 (8.5±1.1) 个月。皮瓣厚薄适中, 质地柔软, 色泽良好, 无冻伤性溃疡发生。术后6个月两点分辨觉为4~12 mm。手指屈伸功能5例患者轻度受限, 其余活动良好, 功能恢复患者总体评价优良。

3 讨论

3.1 皮瓣解剖基础:

研究表明, 指固有动脉在向远端走行的过程中, 沿途向掌背侧发出多条恒定的分支, 营养掌背侧皮肤。其中位于近节的2支起点位于近节指骨中点和近指间关节以近5 mm之间, 中节发出的2支指背支起点位于中节指骨中点和近指间关节以远6 mm之间。血管链通过指背筋膜皮下形成血管网, 相互交通, 同时亦伴行有浅静脉回流。其次, 指固有神经手背支伴行营养血管作为辅助血供, 保证远距离供血, 因为其营养血管与穿支血管广泛吻合形成链式血管网, 以侧副循环方式供应皮瓣[7,8]。

3.2 适应证:

手指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或伴有肌腱、血管、神经、关节、骨等组织外露, 就需要采用皮瓣进行修复。

3.3 皮瓣的优缺点[9,10]:

手指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常伴有肌腱、血管、神经、关节、骨等组织外露, 需要采用皮瓣进行修复。皮瓣修复方法较多: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风险大、技术要求高, 手术时间长, 很多基层医院无法开展;邻指皮瓣对供瓣健指损伤大, 腹部带蒂皮瓣需二期断蒂, 病程长、易导致伤指及供瓣指关节僵硬;指固有动脉岛状皮瓣损伤一根主要动脉, 对患指血运影响较大, 感觉皮温明显低于健指, 冬天抗寒能力下降。故指背筋膜蒂皮瓣存在以下有点: (1) 皮瓣质地较厚, 修复后饱满色泽接近缺损皮肤, 术后外观良好。 (2) 带筋膜蒂转移, 不需解剖显露指背动脉皮支血管链, 不吻合血管, 操作容易, 风险小, 成功率高, 容易基层医院开展。 (3) 切取皮瓣时不损伤指固有动脉、固有神经, 简单、安全, 不妨碍其他手指活动。 (4) 存在可吻合的皮神经, 对术后感觉功能恢复良好。 (5) 可早期功能锻炼, 患指活动功能良好。患指耐寒, 耐磨损。当然, 该皮瓣同样存在不足之处, 其缺点有:皮瓣切取范围有限, 不能修复面积过大的创面;皮瓣供区不够隐蔽, 植皮术后近期瘢痕较明显, 指固有神经指背支切取后, 指背感觉部分缺失。

3.4 注意事项:

(1) 皮瓣设计切取是要比实际皮肤缺损大10%左右, 以皮瓣回缩无法覆盖创面几缝合后皮瓣张力过大。 (2) 术中不需要游离指背动脉, 筋膜蒂一定够宽, 一般在0.5~1 cm范围, 确保指背动脉其包含在筋膜蒂内, 可避免损伤。 (3) 将指背浅静脉尽可能多的包含于皮瓣内, 有利于筋脉回流。 (4) 蒂部隧道应足够宽大, 以免术后创伤水肿受压。 (5) 术后严密观察, 出现血管危象, 及时处理。起水泡时不要揭掉泡皮, 注意保湿以免真皮干燥坏死。

综上所述, 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部分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操作简单, 损伤小, 手术风险小, 术后活动感觉功能恢复良好等有点。综合效果优于其他术式, 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手术方法, 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及优缺点。方法 总结2010年2014年收治的35例 (41指) 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 采用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术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术后35例 (41指) 皮瓣全部成活, 皮瓣伤口愈合佳。全部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 平均 (8.5±1.1) 个月, 皮瓣外形、质地、耐磨性都较满意。两点分辨觉为412 mm;手指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指背筋脱蒂皮瓣修鉍手指皮肤缺损创伤小, 手术操作简巾, 以早期功能锻炼;术后皮瓣厚傅、质地好, 皮瓣恢鉍感觉, 种修栺皮肤缺损的好方法。合适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筋膜蒂皮瓣,软组织缺损,修复

参考文献

[1]钟云祥, 汪庆红, 林潮东, 等.同指指背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7, 3 (4) :233.

[2]张信英, 张震宇.手指远端缺损的皮瓣治疗方法[J].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9, 23 (1) :8-10.

[3]宋利华.岛状皮瓣在手指及手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 2013, 53 (36) :49-50.

[4]杨颇, 宋开芳, 李青松, 等.改良的逆行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J].创伤外科杂志, 2013, 15 (3) :244-246.

[5]顾玉东.指部皮肤缺损的修复原则[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12, 28 (3) :130.

[6]Bertelli JA, Pagliei A.Direct and reversedflow proximal phalangeal island flaps[J].J Hand Surg Am, 1994, 19 (7) :671-680.

[7]侯春林, 顾玉东.皮瓣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71-72.

[8]王增涛, 王一兵, 丁自海.显微外科临床解剖学图谱[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418-426.

[9]耿成龙, 徐建平, 郭文荣, 等.指背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J].中国骨伤, 2010, 23 (3) :169-171.

上一篇:运动音乐护理下一篇:受众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