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素材范文

2024-09-13

探究素材范文(精选8篇)

探究素材 第1篇

关键词:学会变通,开头,结尾,作文素材,方法探究“,换汤不换药”

俗话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目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成了我们这种“三点一线式”的农村中学学生作文时最大的“痛”。学生真的“无米”吗?从小学到初中,9年的求学路,从书本上、生活中积累的素材可以说很多了,关键在于你是不是“巧妇”,能不能打造几个经典的素材,有没有给积累的素材归类,会不会用自己熟悉的素材去应对千变万化的考题。因此,学会变通,作文之“痛”必可随通而散。

那么,什么是变通?《汉语大词典》有两个义项: (1) 谓事物因变化而通达; (2) 指不拘常规,因地、因时制宜。那么,作文教学中,何谓变通?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黄建成教授也作了这样的诠释:所谓“变通”,指的是平日在头脑中积累有一定数量的范文(包括别人所写的优秀文章和自己作文训练时所写的好文章),在考试(或写别的文章)时,根据命题的要求,对现成范文进行必要的加工、改造,使之成为符合题意的而又无抄袭、宿构之嫌的新作。

会不会“变通”,是写作的基本功之一。在中考的语文阅卷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这样的现象:不少作文由于善于变通而获得高分;有些考生因不懂得“变通”而导致严重失分。

如何变通?我认为,变通必须在一定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第一,研读考题,分析归类。经验告诉我们,中考作文命题关注的内容,大致有“自我与成长、素质与情感、社会与生活、想象与创新能力”四大方面的内容。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历年的中考题归类。

第二,就地取材,精心打造。很多学生生活阅历不够丰富,也没有时间读书看报,手中积累的中考作文素材不多。积累素材,首先得从日常生活中找,这样不容易与其他学生产生素材雷同。而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中有一条是“作文要有真情实感、有个性”。从生活中找材料就容易写出具有“真情实感和个性特征”的文章来。具体来说,可以到平时积累中去寻找,可以到平时作文中去寻找,可以到语文复习中去寻找,等等。找到素材后,要针对以上四大方面的内容,精心选出相关的素材。同一题材,要从不同的角度准备几个材料。

第三,变通素材,成就美文。经过多年的探求,我发现中考命题虽然千变万化,但年年有人利用同一个素材写出优秀作文。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郑桂华博士在来中山作文讲座时也提到,每年中、高考改卷,都会发现屈原、李白、苏轼等名人的“再生”。由此可见,要想学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写出相对优美的文章,就必须教会学生用自己熟悉的素材,通过调整语言和思维角度,达到应对不同考题的目的。本学期,我也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究。我以“自我与成长”类的文章为例引导学生学习考场记叙文的应对方法。我的做法如下:

以我的儿子(初一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内容,“下水”组材。素材是:

那是小学五年级时的一个下午,我与表哥去宿舍下面的露天乒乓球台练球。刚巧,球台被几位小朋友占了。我们实在等不及了,就提议打比赛,谁输谁就让位,那几个小朋友满不在乎地答应了。我暗自得意:你们那臭水平,敢跟我斗?看我不把你们几个一一放倒。我把在体育馆学的几招,全都使出来,一个侧下旋发球,让对方找不到北;一个推挡,让对方打了个趔趄;一个桌底提拉,让对方跟着球追。我三下五除二就把那几个小子打得落花流水。我以胜利者的姿态示意最后那个小子拣球,可他耍赖,不但不肯捡落在他台下的球,而且一脚把球踢出老远,嘴里还骂骂咧咧的。我一下子火了,跑过去,照着他的头就是一球拍,那小子呜呜大哭起来。

闯祸了!我拽着表哥赶紧跑回家中,尽可能地不露声色。可“歹毒”的表哥却将这事一五一十地告诉我妈了。妈妈气得直瞪眼,一把拧住我的耳朵痛斥我,并叫我深刻检讨,爸爸说,最好是带我去看看那被打的小孩。

两年了,这封检讨书至今还贴在我的写字台边的墙面上。每当看见它,我就自责、反省。

我用这则素材,引导学生写了《我的成长册》(2008年中山市小学毕业试题)、《心中有盏红绿灯》(2007年广州市中考题)、《最高的奖赏》(2007年广东省中考题)三篇文章。

在课堂上,我先让同学们对应上述三个标题阅读这则素材,然后思考能不能把这则素材当作三篇不同作文的材料,当得到学生的肯定回应后,我引导学生变通,教育学生在材料不变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标题的关键词,调整开头、结尾和叙事材料的总领句(关键词要在开头段、结尾段、过渡段和叙事段中显现),达到绕题、点题的目的。当堂作文下来,就涌现出三篇优秀作文,他们的开头和结尾是这样的(中间部分用我的“下水”素材):

1.《我的成长册》的开头:从童年到少年,一路走来,既有承欢膝下的欢娱,又有获得掌声的自豪,也有少不更事的荒唐。厚厚的成长册啊,记满了我的笑颜和泪水,有件刻骨铭心的往事,我至今记忆犹新。

《我的成长册》的结尾:墨迹斑斑的检讨,泪水涟涟的反思。看似丢人现眼,却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堂课,有此警醒,我的路会走得更平顺。

2.《心中有盏红绿灯》的开头:有人红灯亮时,强行越线,撞车了;有人聚众斗殴,头破血流,犯法了;有人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被抓了。生活中,不少人只知道放行的绿灯,却忽视了禁行的红灯,结果铸成大错。我也曾有过闯红灯的经历,教训深刻。

《心中有盏红绿灯》的结尾:至今,一封三百多字的检讨书依然高高地贴在我的写字台边的墙面上。它让我反省,让我沉思,让我检讨每天的言行,有没有违纪违规,有没有随意触及生活的红灯。

感谢生活,感谢教育,感谢反思。我长大了,并始终看准红绿灯,践行红绿灯的规则。

3.《最高的奖赏》的开头:彩票中奖,赛场夺冠,舞台摘桂,无不令人称快,以之为最。然而,我所获得的奖赏却更有一番深远的意义。

《最高的奖赏》的结尾:望着自己用羞愧和泪水写下的检讨,我感慨不已,这与其说是惩戒,倒不如说是奖赏,而且是最高的奖赏。如果没有父母及时修剪我疯长的暴躁之枝,我将放任成什么样子?那些少年犯,不正是因为教育与惩戒的缺失而铸成大错的吗?谢谢奖赏。

这样开头结尾,不但紧扣标题(少不更事与逐步成长;看红绿灯与守法则;犯错误与受惩戒),而且与素材(打人犯法)紧密结合,天衣无缝地表现了主题(人要遵纪守法)。

当然,如果学生能有意识地变通段落中的关键句(如开头句、结尾句等),就能更好地达到绕题、扣题的目的。

通过引导,同学们逐渐领悟并归纳出变通的要领: (1) 认真审题,判断类型。 (2) 灵感突现,扣题选材。 (3) 首尾点题,内容绕题。 (4) 来点虚构,达成目标。

变通使用作文素材的方法探究 第2篇

关键词:学会变通;开头;结尾;作文素材;方法探究;“换汤不换药”

俗话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目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成了我们这种“三点一线式”的农村中学学生作文时最大的“痛”。学生真的“无米”吗?从小学到初中,9年的求学路,从书本上、生活中积累的素材可以说很多了,关键在于你是不是“巧妇”,能不能打造几个经典的素材,有没有给积累的素材归类,会不会用自己熟悉的素材去应对千变万化的考题。因此,学会变通,作文之“痛”必可随通而散。

那么,什么是变通?《汉语大词典》有两个义项:①谓事物因变化而通达;②指不拘常规,因地、因时制宜。那么,作文教学中,何谓变通?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黄建成教授也作了这样的诠释:所谓“变通”,指的是平日在头脑中积累有一定数量的范文(包括别人所写的优秀文章和自己作文训练时所写的好文章),在考试(或写别的文章)时,根据命题的要求,对现成范文进行必要的加工、改造,使之成为符合题意的而又无抄袭、宿构之嫌的新作。

会不会“变通”,是写作的基本功之一。在中考的语文阅卷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这样的现象:不少作文由于善于变通而获得高分;有些考生因不懂得“变通”而导致严重失分。

如何变通?我认为,变通必须在一定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第一,研读考题,分析归类。经验告诉我们,中考作文命题关注的内容,大致有“自我与成长、素质与情感、社会与生活、想象与创新能力”四大方面的内容。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历年的中考题归类。

第二,就地取材,精心打造。很多学生生活阅历不够丰富,也没有时间读书看报,手中积累的中考作文素材不多。积累素材,首先得从日常生活中找,这样不容易与其他学生产生素材雷同。而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中有一条是“作文要有真情实感、有个性”。从生活中找材料就容易写出具有“真情实感和个性特征”的文章来。具体来说,可以到平时积累中去寻找,可以到平时作文中去寻找,可以到语文复习中去寻找,等等。找到素材后,要针对以上四大方面的内容,精心选出相关的素材。同一题材,要从不同的角度准备几个材料。

第三,变通素材,成就美文。经过多年的探求,我发现中考命题虽然千变万化,但年年有人利用同一个素材写出优秀作文。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郑桂华博士在来中山作文讲座时也提到,每年中、高考改卷,都会发现屈原、李白、苏轼等名人的“再生”。由此可见,要想学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写出相对优美的文章,就必须教会学生用自己熟悉的素材,通过调整语言和思维角度,达到应对不同考题的目的。本学期,我也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究。我以“自我与成长”类的文章为例引导学生学习考场记叙文的应对方法。我的做法如下:

以我的儿子(初一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内容,“下水”组材。素材是:

那是小学五年级时的一个下午,我与表哥去宿舍下面的露天乒乓球台练球。刚巧,球台被几位小朋友占了。我们实在等不及了,就提议打比赛,谁输谁就让位,那几个小朋友满不在乎地答应了。我暗自得意:你们那臭水平,敢跟我斗?看我不把你们几个一一放倒。我把在体育馆学的几招,全都使出来,一个侧下旋发球,让对方找不到北;一个推挡,让对方打了个趔趄;一个桌底提拉,让对方跟着球追。我三下五除二就把那几个小子打得落花流水。我以胜利者的姿态示意最后那个小子拣球,可他耍赖,不但不肯捡落在他台下的球,而且一脚把球踢出老远,嘴里还骂骂咧咧的。我一下子火了,跑过去,照着他的头就是一球拍,那小子呜呜大哭起来。

闯祸了!我拽着表哥赶紧跑回家中,尽可能地不露声色。可“歹毒”的表哥却将这事一五一十地告诉我妈了。妈妈气得直瞪眼,一把拧住我的耳朵痛斥我,并叫我深刻检讨,爸爸说,最好是带我去看看那被打的小孩。

两年了,这封检讨书至今还贴在我的写字台边的墙面上。每当看见它,我就自责、反省。

我用这则素材,引导学生写了《我的成长册》(2008年中山市小学毕业试题)、《心中有盏红绿灯》(2007年广州市中考题)、《最高的奖赏》(2007年广东省中考题)三篇文章。

在课堂上,我先让同学们对应上述三个标题阅读这则素材,然后思考能不能把这则素材当作三篇不同作文的材料,当得到学生的肯定回应后,我引导学生变通,教育学生在材料不变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标题的关键词,调整开头、结尾和叙事材料的总领句(关键词要在开头段、结尾段、过渡段和叙事段中显现),达到绕题、点题的目的。当堂作文下来,就涌现出三篇优秀作文,他们的开头和结尾是这样的(中间部分用我的“下水”素材):

1.《我的成长册》的开头:从童年到少年,一路走来,既有承欢膝下的欢娱,又有获得掌声的自豪,也有少不更事的荒唐。厚厚的成长册啊,记满了我的笑颜和泪水,有件刻骨铭心的往事,我至今记忆犹新。

《我的成长册》的结尾:墨迹斑斑的检讨,泪水涟涟的反思。看似丢人现眼,却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堂课,有此警醒,我的路会走得更平顺。

2.《心中有盏红绿灯》的开头:有人红灯亮时,强行越线,撞车了;有人聚众斗殴,頭破血流,犯法了;有人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被抓了。生活中,不少人只知道放行的绿灯,却忽视了禁行的红灯,结果铸成大错。我也曾有过闯红灯的经历,教训深刻。

《心中有盏红绿灯》的结尾:至今,一封三百多字的检讨书依然高高地贴在我的写字台边的墙面上。它让我反省,让我沉思,让我检讨每天的言行,有没有违纪违规,有没有随意触及生活的红灯。

感谢生活,感谢教育,感谢反思。我长大了,并始终看准红绿灯,践行红绿灯的规则。

3.《最高的奖赏》的开头:彩票中奖,赛场夺冠,舞台摘桂,无不令人称快,以之为最。然而,我所获得的奖赏却更有一番深远的意义。

《最高的奖赏》的结尾:望着自己用羞愧和泪水写下的检讨,我感慨不已,这与其说是惩戒,倒不如说是奖赏,而且是最高的奖赏。如果没有父母及时修剪我疯长的暴躁之枝,我将放任成什么样子?那些少年犯,不正是因为教育与惩戒的缺失而铸成大错的吗?谢谢奖赏。

这样开头结尾,不但紧扣标题(少不更事与逐步成长;看红绿灯与守法则;犯错误与受惩戒),而且与素材(打人犯法)紧密结合,天衣无缝地表现了主题(人要遵纪守法)。

当然,如果学生能有意识地变通段落中的关键句(如开头句、结尾句等),就能更好地达到绕题、扣题的目的。

通过引导,同学们逐渐领悟并归纳出变通的要领:①认真审题,判断类型。②灵感突现,扣题选材。③首尾点题,内容绕题。④来点虚构,达成目标。

农村孩子写作素材的拓展探究 第3篇

在农村从教的几十年间, 笔者经过漫长的摸索, 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农村孩子写作素材拓展框架, 下文将进行简单分析, 以飨各位同仁, 促进大家共同进步。

一﹑从生活中汲取养分

所谓实践出真知, 作文教学也主张源自生活, 众多教师在这种思路下, 纷纷引导孩子们关注生活, 观察身边之事。只是, 因为每个人的方法不同, 收获的效果也就不同, 更多人的人, 最后只流于形式, 对作文素材的积累并无多大用处。

在多年的教学积累中, 笔者是这样来组织学生实施生活积累的。

第一, 写下有趣的日记

《小屁孩日记》这套书和它的同名电影, 曾风靡一时, 笔者从中深受启发, 一改任务式的要求孩子记日记的教学方法。原来, 孩子们没事找事记, 记的东西根本没什么价值, 不少人还从作文书上等扒材料, 虚假事件很多。后来, 笔者允许他们图文结合, 可以记任何事, 比如一朵花开、一个臭屁等, 只要觉得有趣, 只要是自己的所闻所见, 都可入文。打这以后, 孩子们记日记的热情就高了, 有些天, 孩子们还会写上好几则。

第二, 做有目的的采写

笔者从教以来, 学校所在地都是闽西客家山区, 周围有浓郁的客家风味和红色资源。平时, 笔者会选取一个专题, 让孩子们自由组合, 几个人一起完成调查, 并记成文字。每逢民俗节日或当地特色的纪念日, 笔者便紧扣主题, 组织孩子们有目的地进行采访和写作。遇节假日, 笔者还倡导孩子参加劳动实践, 如挖冬笋、插秧、放牛等, 在体验快乐与艰苦的同时记下心得。这样, 孩子们收集的素材, 有了特殊的地域风味和个人的情感体验, 避免了和其他地区的孩子“撞题材”。这一点, 在笔者近年来指导孩子发表作文中显山露水, 编辑们采用稿件时候, 往往会给笔者留言道:“孩子们的作文真好, 写出了浓郁的地域特色。”

二、从阅读中转移消化

读写读写, 人们常把读和写结合在一起。事实正是如此, 没有一定的阅读量, 是不可能写好作文的。笔者在为作文而进行的阅读教学中, 除了鼓励孩子阅读课外书外, 特别鼓励孩子健康地阅读作文书。作文书, 作为书籍中比较特殊的一类, 众人的褒贬不一。当人们停留在讨论其好与坏的时候, 笔者认真研读, 结合教学经验和各家的褒贬之词, 建立了自己的作文书阅读法。

第一, 借同题素材进行补充

很多教师都忌讳套作。所谓套作, 就是孩子从作文书中把别人的文章套进要写的作文中。比如, 教师布置一篇作文《第一次煮饭》, 有学生可能就翻开作文选, 找到一篇同题或类似的优秀作文, 然后按着它的框架, 改个时间、地点或名称, 然后就交了上去。这样读作文书, 效果肯定是适得其反的。有学生就曾向我抱怨:“老师, 每到写作时候我就很苦恼, 明明有些事情是自己经历过的, 但一提笔就不自觉地想到作文书里的优秀作文, 写着写着, 就变成参照别人的文章来写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 这种困惑并不可怕, 就像学习书法先从临摹开始一样, 学写作文也是这样的。我们让孩子们看作文书中同龄人写的作文, 然后学习它, 可以较为迅速地掌握写好作文的模式与构架。再者, 我们要鼓励孩子们对书中的相同事件进行自我回忆、自我感悟, 可以像放电影一样帮他们还原当时的情节。如此一来, 就不难在别人优秀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了。毕竟,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可以看得更好更远。

第二, 变别人素材为自己的

法国科幻大家凡尔纳, 在图书馆里就写出了那么多优秀的小说。这一点说明, 别人的东西, 只要加以咀嚼消化, 同样也可以变为自己的素材。每个人的经历都是有限的, 一辈子不可能什么都经历, 就像我们平时说的“吃一堑, 长一智”, 傻瓜才会认为这“堑”非得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呢。作文书是比较适合小学生阅读的, 孩子们读同龄人的作文, 由于经历比较类似, 观点比较接近, 能获得更多的情感共鸣。如此一来, 孩子们对他看到的感动的体裁自然记忆深刻, 就像我们读到一个打动自己的故事一样。

在记忆深刻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进行素材转变, 关键的一招是, 我们要有一套“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方法。比如, 孩子读到一篇《修鞋》的习作, 很是感动。你可以趁机“多问几个为什么”———文章不可能所有都写上, 比如, 对修鞋师傅你可以这样问:他还说了些什么呢?他在修鞋的时候遇到了其他棘手的问题吗?他脑子里是怎么看待来修鞋的顾客呢?他看到鞋子时候想到了几种修补方案?他是怎样计算修补的费用的?又如, 对来修鞋的顾客你可以这样问:他的鞋子为什么会坏?他为什么要找这个人修鞋?他为什么不会讨价还价?他在看师傅补鞋时候脑子里想了些什么?他等待修鞋时候心里着不着急?就像这样多问几个为什么, 那修鞋的情景, 就在引导孩子展开想象中如身临其境了。结合其他生活经验和自身合理的想象, 你还会认为这不算是孩子自己的素材吗?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这是一条古训, 很有道理。但各人在现实中如何操作, 将影响这个道理的应验强弱。笔者以上经验,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有遗漏之处, 还请各位方家多多批评指正。

摘要:针对很多孩子尤其是农村孩子写作时提笔没材料可写的状况, 笔者根据几十年的教学实践, 提出了从生活和阅读两方面来拓展的框架。在笔者的框架中, 笔者介绍了经过亲身实践检验的可执行的有效措施, 以期在分享中得到肯定和改进建议。

探究素材 第4篇

关键字:作文素材;写作能力;文学熏陶;教学策略

G633.34

提高写作能力,需要学生在写作训练的过程中,熟练掌握各种写作问题,并且能够根据题目的实际要求,展开对应性的话题写作。在人教版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重点针对学生的记述文写作能力和叙事性散文的写作能力进行培养,在大量的日常写作训练活动中,让学生明白不同写作题材之间的区别,并且能够善于运用写作素材让文章更丰满。

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素材积累,提高写作能力的目标分析

我们在写作活动中进行总结部分的思想情感深化,应该注意简明扼要,并且要避免在总结和分析的过程中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文章中的精髓部分,并且要对素材与文章主题有直接关系的部分发表充分的感想,并且要注意在发表议论的过程中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加强作为素材的积累,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真善美,并且在文章中进行积极价值观和正能量的表达。文章的素材可以包括个人的思想、父母师长的言行,也可以包括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克服各种困难最后战胜自己的经历,将自己的观点充分的表达出来,从而显著提高个人的写作能力。

二、加强作文素材积累,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分析

(一)善于模仿经典文章,学习写作手法

人教版课文许地山的《落花生》就是典型的叙事性散文,文章中从回忆自己小时候吃花生、评花生的故事,最后在父亲讲述花生的特点与生长过程中,领悟到了一定的做人道理。做人要像落花生一样脚踏实地,不要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而是应该扎根于土壤,并且能够从底层社会中汲取影响,谦虚谨慎向前得到个人能力的提高。

文章中用对话的形式揭露了一定的真理,这种写作手法能够避免文章写作陷于说教的误区,并且写作的角度更加贴近生活现实。其中,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谁能够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姐姐说:“花生的味道美。”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根据我们的发言,父亲最后对花生的特点和好处做出了总结,并且将花生的成长过程与做人的道理娓娓道来。在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采用这种比较特别的写作方法,使用对话的形式,将自己在写作活动中想要解释的道理表达出来。在阐释道理的過程中,应该注意层次感的把握,

(二)扩展写作面,提高文字功底

在写作素材的积累方面,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阅读量进行开发。可以采用课后推荐名著阅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方法,找到更多高质量的写作素材。

在学生阅读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辅助学生进行读后感写作技巧的提高,当学生读过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之后,让学生第一时间将自己的所想、所感和所悟记录下来。在针对学生读后感写作技巧的开发活动中,应该对学生这种发表议论写作的好习惯进行重点培养,从而开发学生的养成性写作能力。针对小学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就是搞好小学语文写法指导的关键。“遣词造句”的写作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思维逻辑能力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让学生经常性地模仿课本中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进行文学创作,在模仿中,学生可以大体掌握文章写作的节奏和脉络,加深对于课文中思想情感的理解,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另外,在词语及成语的使用上也不应单调,可加强学生对成语的积累,例如形容人动笔可采用妙笔生花、文思泉涌,形容人的谈吐可采用出口成章、妙语连珠,这些成语的使用更能够提升文章的深度以及语言的美感,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字功底。

(三)加强记忆,注重文章层次感的提高

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应该加强记忆,对于优秀的中外作家,不仅要记录文章的篇名和作者,还要对写作的年代以及原文章的内容概要进行重点记忆,这样才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素材信手拈来。

读过一篇内容经典的文章之后,学生所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和启迪等,都可以成为文章写作的重要内容。在写作活动中,我们可以按照“引”、“议”、“联”、“结”的四个步骤,对一片文章的深度进行最大程度的开发。在写作活动中,首先对作文素材进行嵌入,并且由素材中的事件引发相关的议论,并且在议论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素材中的论点和论据开展深入的问题分析,并且要做好叙事性表达的总结工作。

(四)注重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学生而言,生活中并不乏美的事物,这些事物用在作文中更能够提升作文的美感以及层次感。教师应教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用心体验生活,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从小事写起,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发现生活、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从点滴中触发写作的情感与灵感,让作文更具生命力及灵动性。

在观察中,需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提升观察能力,例如通过感知加大对观察的深度。在观察中做到用心感觉,除了用眼睛观察外,还可用手触摸、用鼻子闻、用嘴巴尝。例如在观察树上的苹果时,一个个苹果挂满枝头,可首先用眼睛观察,描述苹果的外观;再用鼻子闻,感知苹果的清香,学会多种感觉相结合;最后用心去发现,感知种植者的辛苦。其次,可采用比较的方式加强观察,通过横向比较对比两件事物的差异,或纵向比较对比事物在不同时段的差异,抓住主要特征,让写作更具层次感。

结束语:

在文章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多结合个人实际经历的事情进行探讨,并且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感而发。个人有个亲身经历的素材事件,回忆起来比较鲜活和贴近现实。学生在加强作文素材积累的过程中,应该学会用心去发现,并且能够在生活中体会到简单事物背后蕴含的每一个复杂的道理。

参考文献:

[1] 杨端.多一些阅读积累多一些文学熏陶——在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一点尝试[J].科教文汇,2012,(35):89-91.DOI:10.3969.

[2] 曹牟娟.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本素材积累与运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DOI:110.7666.

探究素材 第5篇

1.1 Adobe Audition的历史与功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探究如何利用Audition来制作音频素材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Adobe Auditon的历史及其基本功能。Adobe Auditon的前身是COOLEDIT,Adobe公司收购了该软件后,正式把该软件更名为Adobe Auditon(Audition现在官方公布的最新版本是CS5.5),赋予了其新的活力。Adobe Audition专为在照相室、广播设备和后期制作设备方面工作的音频和视频专业人员设计,可提供先进的音频混合、编辑、控制和效果处理功能。下面笔者以Adobe Auditon 3.0中文版本为例,与读者对Adobe Auditon 3.0在制作音频素材方面的应用技巧进行探究。

Adobe Auditon 3.0的界面十分简洁明了,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在制作音频素材中常用的几个概念:

编辑视图(图1):编辑单个波形文件。对音频文件的效果处理都在这里进行;单击

多轨视图(图2):编辑多个波形文件。多用于混音。录音也是在这里进行。单击

值得一提的是,在编辑视图下,对音频的处理是破坏性的,即将把更改保存到源文件中;在多轨视图下,对音频的处理是非破坏性的,即处理是不对源文件产生影响的。

理解了这两种视图,接下来就可以完成比较复杂的音频素材制作任务了。

1.2 Adobe Audition录音

很多人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认为无论什么音频文件,都可以用音频处理软件进行处理而得到想要的效果。笔者在录音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从源头把好关,比后期用音频处理软件处理更实际,效果更好,再说音频处理软件并不是万能的。在正式开始录音前,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房间的隔音效果是否良好。隔音效果差的话,会把周围的噪音也录制到源文件中,录制过程要保持环境的安静;

2)连接麦克风与电脑等的线路的完好。笔者曾经遇到由于线路质量的问题,导致录制的源文件存在背景的电流噪声,影响了源文件质量;

3)麦克风的摆放与选择。每个人的声线不同,导致了在录制过程中能否很好地“穿透”麦克风被电脑所记录,这就是我们俗语“入麦”的由来。麦克风根据指向性可以分为三种:全向式,对于来自不同角度的声音,其灵敏度是相同的;单一指向式,对于来自麦克风前方的声音有最佳的收音效果;双指向式,可接受来自麦克风前方和后方的声音。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来选择不同的麦克风,在摆放麦克风的同时,要考虑到因人而异。故在正式开始录音前,我们需要试录音,调试出最佳的录音效果。

做足以上的准备工作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正式录音了。以录制一段干音为例。

1)新建一个会话。点选左上角的“文件”菜单,选择“新建会话”如图3:采样率越高精度越高,细节表现也就越丰富,当然相对文件也就越大,这里我们选择默认的44100,因为现在大多数音乐采样都是44100,44100已经足够表达声音的细节了;

2)对噪音进行采样。在多轨视图下,先点选录音模式,再点选录音按钮,同时保持环境安静,空录一段,大概5-15秒即可。这个可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对那些设备不是很完美的人来说,可以利用采样到的噪音在后期处理时对录制好的声音进行降噪处理,可以很好地处理由于线路问题产生的背景电流噪音;

3)正式录音。录音过程中,可以随时点选录音按钮停止,此时要注意时间线会自动复位到前次录制开始的位置,重新开始录音时,要记得移动时间线,防止之前的录音被冲掉。笔者习惯录音过程中不暂停,全部录制完毕后,在后期再进行剪辑。形成一个良好的录制习惯,可以为你节省很多不必要的工作。

2 Adobe Audition编辑录音

录音完毕!我们可以开始正式对录制的干音进行剪辑了。

1)回到编辑视图。在多轨视图下,双击录制的音频,自动进入编辑视图(单轨模式),为了方便观察,可以使用缩放面板(图4)上的缩放工具对其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放大;

2)预览音频。按键盘上的空格,先从头到尾预览音频文件,对于录音中出现的断句之间的吸气声或者其他没有用处的杂音,按住鼠标左键拖动(图5)选择此段音频,按键盘上的Del键进行删除;

3)音量的改变。如果音频的音量过大或者过小,则可以在编辑模式下,通过拖动,调节部分或者整条音轨的音量;

4)降噪。选中我们之前空录的一段音频,在效果面板中,点选“修复”->“降噪器(进程)”,弹出降噪器窗口(图6)。点选“获取特性(A)”,进行捕获噪声特性,再点选“波形全选(E)”,选中全部音频文件,后以此噪声为样板,点选“试听(P)”,对降噪的效果进行监听。监听的过程中,可以移动降噪级别下的滚动条,进行降噪级别高低的设置。级别越高,降噪越好,但是源文件失真越明显。反之,级别越低,降噪越差,源文件保持得越好。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效果处理的思路是:想调出好的效果,只有四个字:实时监听。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使声音听起来舒服。注:如果是在隔音效果非常好的专业录音棚中,则无须进行噪音的采样和降噪,因为降噪会丢失声音的细节;

5)保存并发布。至此,声音基本上能满足要求。最后,保存为常用的格式,如果用于网络发布或传递,建议存为MP3格式,如果用于刻录,则建议存为无损的WAV格式。

Adobe Audition在音频编辑上具有极大的优势,利用Adobe Audition对音频进行处理,优秀的音频再加上优秀的视频,产生优秀的作品,对推动我国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引起更多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起到巨大的作用。图6降噪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在文化教育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音视频制作是多媒体技术的主要构成部分。该文基于Adobe Audition 3.0软件,具体阐述了降噪等音效处理技巧,对如何利用Audition来制作音频素材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Audition,编辑,降噪,多轨

参考文献

[1]李传忠,孙勇刚.音频编辑软件Adobe Audition 3.0从入门到提高(3)—单轨编辑和音频效果处理[J].音响技术,2010(6).

[2]衣学勇,李文杰.用Adobe Audition制作音频素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

[3]王晶,李玉斌.Adobe Audition软件在手机铃声制作中的应用[J].电声技术,2007(6).

[4]黄耀纯.用专业级的音频处理软件Audition打造个人专辑[J].科技信息,2009(11).

探究素材 第6篇

(一) 作文素材的重要性与农村中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现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作文素材是学生写作的基础和源泉。只有平时善于积累素材, 才有内容可写。而当前, 广大农村初中教师不够重视引导学生去积累素材, 只是一味地钻研考试热点命题, 背诵范文加以模仿编造。长此以往, 学生们对写作不感兴趣, 甚至出现畏难排斥的心理, 从而造成农村作文普遍差的现状。

(二) 农村中学语文老师作文教学现状

广大农村中学语文老师只注重考场命题作文动向, 喜欢让学生背范文, 而不重视引导学生深入生活, 去观察、发现和思考;其作文评改方式很是单一滞后, 不仅缺乏及时细致的发现和恰当的激励, 也没有针对性的指导。还有的语文老师根本不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忽视学生个性思想的培养。

二、农村中学生作文素材积累方法与写作

(一) 农村得天独厚的素材资源

广大的农村学生虽然知识面窄, 不怎么了解国家大事, 学校的活动和家庭生活也很单调, 但是他们有丰富的农村生活基础和体验:他们熟悉自己的村庄和河流;熟悉农村人们的日常作息;他们知晓鸡鸭牛羊的生活规律;知道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培育收割;他们目睹自己祖辈的生活俭朴, 大部分都能参与和体验生活中的辛苦劳作;他们能够较早地独立生活, 也有很强的生存能力。

农村独有的素材资源大致可以分为: (1) 农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农村特有的劳动生活; (2) 农村纯朴的风土人情; (3) 农村的家禽家畜以及农作物; (4) 农村滞后的思想和不良现象; (5) 农村的发展变化。

如果广大的农村学生能够立足以上那些内容, 善于积累、发现和挖掘, 就能拥有那些城市学生所无法拥有的得天独厚的素材资源。

(二) 作文素材积累方法

要想很好地积累作文素材, 我们必须教会农村学生树立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搜集整理、及阅读获取的写作理念。引导学生关注观察自己身边的生活, 并让他们深入生活去体验、询问和探究, 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感受生活。具体方法如下。

(1) 处处留心, 观察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很多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 只要我们多留心观察, 多去询问、探究, 总会有很多的发现, 从而更好地捕捉素材。比如农村娶媳妇, 从相亲到下聘礼, 选日子到迎娶, 都有很多的讲究, 如果我们不留心观察, 只看热闹, 是不会了解这些的。只有处处留心, 凡事多观察, 你总能捕捉到很好的素材, 即使司空见惯, 你写的也会比别人更详尽、透彻, 也会让你写的东西更有可读性。

(2) 搜集整理。农村生活中很多特有的俗语、谚语、家族渊源和风俗习惯, 我们需要主动地搜集、探寻, 比如本地端午节的习俗、六月六过节的由来等, 向村里的长辈和师长请教。如条件允许, 还要找相关的书籍, 借助多媒体, 把那些习俗、俗语的由来、历史渊源和变迁历程等弄清来龙去脉,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使自己掌握的资料不仅详尽而且准确。这样, 我们在使用时才能灵活运用, 准确调取。

(3) 阅读体验。农村的生活素材有限, 我们的学生还需要结合课内外书籍、网络和电视, 开阔视野的同时, 也要扩大自己的阅读面, 博闻强识。只有在充分了解众多事实的基础上, 才能拥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4) 坚持写日记和记读书笔记, 培养自己的个性意识和写作思维, 及时捕捉自己灵感的火花。

写作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和自己对这个社会及生活的认识。有些思维的火花闪现在某个事件、某句话、某个瞬间, 若不及时记录下来, 便稍纵即逝。据我的教学实践看, 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和记日记, 不仅有助于积累自己那些瞬间的思想, 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功底、思维习惯和个性意识。这个社会太多的人云亦云, 学生的写作需要写出自己的心声和见解。

(三) 引导学生利用素材写好作文

(1) 注意把握素材特点, 选好角度。有些素材适合用来借景抒情, 有些素材适合描述细节、突出感情主旨, 有些素材适合用来印证某些规律等等, 所以我们必须把握好所掌握的素材特点, 选好角度, 才能很好地利用素材, 写好作文。

(2) 注意写作立意, 挖掘素材的亮点。写作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我们写作的目的——想要说明的道理是作文的核心。同样的事物, 我们赋予它很好的立意, 它就变得与众不同。根据我们掌握的素材, 根据写作立意的需要, 挖掘出素材的亮点, 从而更好地为写作服务。

(3) 注意写作布局和技巧。选择素材不仅仅需要恰当、合适, 还要围绕我们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来调整素材的使用。有些材料需要生动详尽的使用, 加以印证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而有些材料只需要旁征博引, 一笔带过, 就能让人深解其意。适当的取舍和剪裁, 能更好地突出文章的立意和主旨, 而且还让文章具有很好的层次性和灵动性, 不流于繁长、呆板。

(4) 注意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世界观。好的文章必须有科学的认识和积极的思想, 才能被人们认可和学习。因此, 老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开拓思路, 积极进取, 才能充分地利用好我们观察到的每一个素材。比如, 农村那些不好的现象和思想, 就可以用来做好反面素材, 更好地表达自己科学、健康的观点和认识。

三、结语

广大农村中学生在写作素材方面是很有优势的, 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 运用正确的方法, 培养他们学会观察、积累、搜寻、整理, 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角度, 我们就一定会突破农村作文教学的局限, 搞好作文教学。

摘要:长期以来,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一直处于疲软低靡状态, 学生作文不知道写什么, 老师也束手无策。经大量的调查和长期的实践, 我发现, 以素材问题为突破口, 让学生言之有物, 是改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有效策略。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就如何突破农村初中作文教学, 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经验, 以期为今后的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提高尽一份力。

探究素材 第7篇

一、日记:习作素材从中提炼

日记是学生的现实生活的写照, 同时日记中的故事撰写在本子上, 也就是保存在学生资源库中。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学生记日记的目的除了要帮助学生锤炼语言文字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便是让学生在平时就注意资料的收集与积累, 从而使得在最需要的时刻能够左右逢源, 信手拈来。

日记之于命题作文, 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日记不受题材和格式要求的限制, 利于学生的自主选择与自由发挥。这就更容易让学生回首自身的实际生活, 在平凡繁杂的琐碎事件中择取重要的值得留存的事件。这些日记中的事件为日后的作文创作奠定了材料基础, 对学生而言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资源财富。比如写作《值得留恋的一天》, 很多学生迅速在日记本中的内容搜寻, 很快他们将快乐的除夕夜、六一儿童节的庆祝活动、世界读书日的宣传日的日记内容遴选出来, 稍加整理, 便可以创作出一篇质量不错的文章来。

二、生活:习作素材从中汲取

所有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作文作为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成果的一种小型艺术呈现形式, 自然也不能违背这样的常理。著名作家叶圣陶曾经将写作比喻成小溪的流水, 而将生活类比成源泉。源泉丰盛, 小溪之水必然潺潺流动。所以作文教学, 教师应该设置各种形式的路径帮助学生将驿动的心灵沉淀下来, 用真正的生命意识感触生活、抚摸生活、体验生活, 用眼睛去观察, 用身体去感知, 用耳朵去聆听, 用心灵体验, 用头脑去甄别。只有这样, 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才能获取极具价值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

这种写作形式以实践的方式介入生活,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全身感官, 与生活进行零距离的接触。生活的世界裹挟着学生生命个体本身。只有这样, 写作这条小溪之水, 才能与源头活水自然相连, 源源不断地提供写作之泉。

三、阅读:习作素材从中积累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毋庸再加辨析。阅读是写作之本, 只有充分有效的阅读才能为写作奠定认知的基础。可问题的关键在于, 如何在阅读中帮助学生积累创作的素材呢?笔者以为可从这两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

1. 在阅读中悟得方法。

教材文本以及课文书目中的故事, 都是创作者结合自身的生命体验精心创作而成。无论如何, 铺陈开来的文本中都会隐藏着作者创作文本的思路密码。这些密码的解构便是在阅读文本中汲取文本方法的重要途径。所以,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有为写作服务的意识, 决不能将关注的重点寄托在文本所罗列的知识层面中, 而应该关注作者感受生活的方法。

2. 在阅读中触发灵感。

很多时候, 学生并不是缺少生活, 而是缺少发现, 缺少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更贴切的说法是, 当学生遭遇某些事件时, 他们无法抉择这些事件是否有必要或者是能否成为创作的价值元素。当学生模棱两可犹豫不决时, 必要的阅读让学生将文本的素材与自我生活的素材发生有效碰撞, 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促发灵感, 使学生进一步意识到自己生活实际中与文本有着丝缕联系的事件, 原来都可以成为创作的源泉, 从而提升了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的能力。

四、意识:习作素材从中发掘

发现, 仍是以生活为资源, 但不停留于观察, 而是重在思考。观察仅仅是用眼睛去察看事物表层的物理现象, 而发现则是生命个体用生命以心灵之悟用生命在场的方式去洞察。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观察的成果是一般共性之下的客观存在, 属于共通的“每一个”;而发现的成果则是具有独特价值的个性张扬, 属于独特的“这一个”。在生活中发现, 就是鼓励学生在看似平常的事件中解读出属于自我认知的一层, 与众不同的一面;在生活中发现, 就是鼓励学生在无人涉及的领域中能够开掘出常人从未关注的内容。这就是写作的真正魅力所在, 想别人不曾想, 试别人不敢试。这样的行为必定会伴随着学生的文字展示出独具魅力的作文篇章。

在一次考场作文中, 三年级学生要求想象白云学画, 会画些什么呢?绝大部分孩子都在自然之景中兜圈子, 无非花花草草啊!千篇一律中, 每个孩子都圈附在共性的“每一个”中。而有一个学生却不甘心于此, 他在水中加添了小鱼, 空中描写了飞鸟, 地上奔跑着小兔。静中有动, 动静自然结合, 妙趣横生的作文顷刻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便是发现的力量。

朱熹说得好:“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本身就从不缺少水, 可写作之泉却怎么也引导不到源头中去, 究其缘由便在于渠道的堵塞与断裂。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不是方法的传授, 而是习作的内容的选择。所以, 作文教学应该帮助学生重新建造通往源头活水的有效渠道, 让汩汩泉水自然流淌, 浸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从而扩展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摘要:学生从来都不缺乏写作的素材, 可每次作文都显得捉襟见肘, 无从下笔。原因在于学生无法从实际生活中意识到写作素材其实就蕴藏在我们生活的周遭。本文旨在通过从日记中提炼素材, 从生活中汲取素材, 从阅读中积累素材, 从意识中发掘素材等诸多手段, 让学生洞开思维, 用心感受, 多途径从生活中汲取习作原始素材。

探究素材 第8篇

一、加强课外阅读,积累更多作文素材

通常情况下,初中语文的基础教学可以分作两大板块,除了写作教学之外,还有阅读教学环节,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阅读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提高学生对语文教材的阅读能力,同时要要求其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以丰富其头脑,扩宽其思维。所以说,阅读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教师在进行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通过阅读丰富其知识结构。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冰心诗四首》,教师可以在本次教学完毕之后,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冰心的短篇小说,如《繁星》《春水》,以及散文集《往事》《寄小读者》等,将这些课外书籍发放给学生,要求其带回家里自主阅读,然后要求学生在阅读完毕之后根据文章内容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学生要完成读后感的写作,必要要先了解文章内容以及人物、故事情节的发展等,这样就能够鞭策学生在课外主动阅读上述课外文章,在此过程中能够是学生的知识体系不断得以丰富,同时还能了解更多的语文写作手法, 学习更多的语文表达方式等等。又比如让学生阅读鲁迅的著作《阿Q正传》《孔乙己》《呐喊》《彷徨》等小说,让学生学习“白描、画眼睛”写作手法,增加学生的见识,丰富其写作手法的同时,又可以让学生积累更多写作题材。值得注意的是,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时候,教师为学生提供的阅读书籍务必符合初中生教学要求,同时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这样的课外阅读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通过网络教学,发挥学生写作想象力

在实施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还应当鼓励其充分发挥想象力,尽可能把想象融进写作,这样有助于增加作文的新颖程度,这种方式也是积累素材的一种模式。同时,教师要积极选择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比如: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等,使学生将想象运动到作文中,以提高其写作水平。

比如,在讲解《春》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春天的景色以视频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眼前,然后组织学生对该文进行鉴赏,通过视频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然后再结合文章内容展开遇到,对文章重点词语、句子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等进行赏析。完成赏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他季节场景进行想象,然后模仿春的写作手法,以“秋”“冬”等为题,写一篇作文。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观察力,这对于积累作文题材有重要帮助。

三、洞悉日常生活,提取写作素材

可以说,大部分的写作灵感来源于生活,而家庭是学生在学校以外的的另一个生长环境,通过对自身生活环境变化的细心观察,为学生积累更多写作素材。通过洞悉生活中发生的一切,能够让学生领悟生活的意义,同时获得更多写作资源。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洞悉一切生活变化,培养其善于观察、和留心生活的好习惯,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山川河流、花鸟虫鱼所带来的乐趣与知识,这样不但能够扩宽其写作题材,而且还能提升其写作的深度。

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部分《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遇见人与事以作文的方式写下来,同时重视对事物特点及其发展的过程等详细描写出来,进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并感悟生活。

四、培养写作习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虽然良好的作文素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写作,但是缺乏一个良好的作文写作习惯,很难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语文作文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通过下面几种方式培养学生写作习惯,久而久之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素材。在上文中提到,教师可以通过拓展课外阅读帮助学生积累素材,这个过程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比如,上文中提到的《繁星》《春水》等课外阅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将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在笔记本上,课余时翻出来复习,培养学生巩固学习的习惯。在这当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按照教师的方式去做,所以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的笔记本,做好监督引导工作。最后,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写作习惯,加强日记写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写作习惯,写作内容越多其素材积累的能力就越强,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能力必然有所提升。

上一篇:评审体系论文下一篇:调整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