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报告厅范文

2024-07-23

多媒体报告厅范文(精选12篇)

多媒体报告厅 第1篇

2004年中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要求改革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使得个性化、自主式和网络化学习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方向。将外语教学领域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之整合, 改变了传统外语教学的信息传递通道、教学内容与活动的整合形式乃至教学过程, 使教学结构形式及其构成要素发生变化, 促进教学理念的更迭, 及教学价值判断及评价标准的变化。如何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挖掘学习者的潜力、创造力并且培养全面的人才是值得认真思考的。

2 研究理论基础和背景

Swain (1985) 指出:语言学习者有限的语言能力并非是由于其语言输入不够, 而是因为其缺乏准确的语言输出的需要。Long (1995) 认为有准备的语言任务可增加学习者输出语言的数量及质量。且认知派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在行为活动成功或失败后, 总要寻找造成该结果的原因或责任所在。认知派强调人们的这种认知归因直接影响着人们以后的行为方式和情绪状态。那么一种全新的兼顾视觉等多种符号在内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课前口语报告可提供充分的可理解性输入和输出, 促进学习者对语言的控制和学习。

社会建构主义外语教学观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语言知识是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积极建构的。该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强调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使学习经验富有个人意义并促进个人的成长。在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下, 个人的发展以及内在潜能的激发是依赖于一种对自主性要求较高的活动。在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口语报告过程中, 学习者始终是主体, 是策划者、表演者, 其口语报告以个性化、协作化、超文本化为主要特征。

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的确立, 新课程改革下教材的编排以及课程的设计也多以多媒体网络为载体, 而且各大专院校多媒体网络课堂硬件设施日益完善以及家庭对教育的重视和科技的发展, 使得多媒体网络为依托的外语教与学发展成为主流趋势。另一方面, 大学生入学的英语水平越来越高, 对英语口语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一切都为开展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嵌入课程口语报告实践提供了背景和奠定了基础。

3 研究过程

笔者选取所执教的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2级三个自然班级13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课堂教学观察、问卷调查及面谈等方法对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嵌入课堂口语报告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实践研究, 以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有新的发现并指导大学英语教学实践。

在本研究过程中, 学生按成绩、性格及性别均衡原则自愿组合成若干6-8人学习小组。小组口语报告以多媒体课件和设备为载体, 以网络资源为主要内容来源, 以PPT作为报告辅助手段。每组竞选出一名组长, 组长负责安排协调组内报告事宜以及与课代表和老师的联络。课堂口语报告按小组顺序, 以小组代表或小组成员共同参与的形式进行。报告时间是每次课前3到5分钟。在整个准备过程中如选题、PPT制作、文字撰写等, 小组成员实行分工协作, 以网络为依托搜索相关的资料素材。在准备阶段, 小组将制作好的PPT课件提前通过QQ或电子邮箱发给老师, 并且通过网络QQ在线方式与同学及老师进行切磋修改。

W.R.Lee (1992) 指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学习, 至少是口语的学习, 最好是在与其他人有趣的交往中获得。而能引起学习者兴趣及注意的话题又是至关重要的……”。实践中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关于社会、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自己感兴趣的主题。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可以降低“情感过滤”, 学生会自然而乐意地关注和使用正确的语言形式表达真实的意义 (孙倚娜, 2003) 。学生选择主题内容丰富且跨度大, 题材呈现多元化倾向。形式可采取演讲、角色表演、舞台剧、复述、配音、经典独白、朗诵等。展示稿的写作过程使得学习者充分注意语言形式, 确保学习者能从语言输入中获得足够的语言吸收。老师要求口语报告环节中设置互动环节, 让更多的同学参与, 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愿望, 活跃气氛。

语言输出具有检验假设功能, 即学习者按照自己所构建的规则产生语言输出, 并根据随之获得的肯定或否定的反馈, 来检验他的规则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 学习者还能从其他学习者及教师那里获得纠正, 从而帮助他更好地理解和习得特定的语言形式 (Swain, 1985) 。课堂上同学们对口语报告进行现场点评, 老师对同学们的评价进行总结, 并提出不足之处, 并将每组的表演成绩作为期末考评记录在册。老师要求小组活动后小组发言人结合自身感受及同学老师点评, 以英文日志的方式进行小组自我评价与反思, 并按时将之发表在班级群共享。教师将学生的PPT课件进行收存以研究分析之用。

4 研究结果分析及启示

(1) 调查结果

经过为期一个学期的口语报告实践, 笔者向所带班的138人发放问卷调查, 回收有效问卷131份。之后, 对问卷调查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计算出各项的数量及所占的比例。

从调查数据来看, 同学们对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嵌入口语报告认同度是非常高的, 而且约75%的同学认为此活动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另外74%的同学认为口语报告增强了他们的思辨能力。通过嵌入式口语报告, 约82%的同学认为展示了他们的个性, 约85%的同学认为通过口语报告的小组活动, 他们的学习小组更加团结了。而且约69%的同学感觉到口语报告活动实践后, 教师的教学也有了改善和提高。

(2) 研究启示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嵌入课堂口语报告的实施, 不仅对于教师、学生的外语教与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而且对于培养全面的人才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1)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嵌入课堂口语报告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教师教学能力的共同发展

准备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学习和研究知识的过程, 也是激发学生动机的过程, 它使已有的动机由潜伏状态成为实际上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 (徐树三, 1993) 。学习小组成员利用多媒体网络, 主动积极进行题材如图片、音乐, 甚至视频材料的获取和筛选以及PPT的制作。如果遇到词汇、语法等不懂的知识, 还得查阅相关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约72%的同学认为培养了他们的终身学习即自主学习的能力, 约75%的同学认为此活动开发了其勇于探索创新的潜能。学生自己动手探索资源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如自主写作、口语等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并且72.5%的同学认为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学生的点评以及教师建设性反馈同样激励了小组成员的自主愿望。因此本活动增强了自主学习英语的动机, 外部成就动机转换成内部成就动机。

同样对于老师来说, 学生的进步也刺激了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新认识。调查结果显示约69%的同学认为老师的教学也有了改善和提高。教师对学生的PPT的建议批改及收集, 也是对自己专业能力的促进。在对部分教师的访谈之中, 教师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其教学态度, 特别是专业教学能力在自己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也得到良好的促进

2)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嵌入课堂口语报告有利于提高话语效度及课堂教学质量

Swain (1985) 的“可理解的输出假设”还倡导, 如果“有外在压力的输出”的机会, 语言习得就会加快和增强。本研究实践中通过互相观摩、互评, 教师作出相应的点评, 并对后面做报告的示范者提出新的要求的方式, 让学习者养成好的习惯。因而大多数学习者能做到准备充分、表达清晰、语言准确、用词恰当。通过课堂的任务安排和互评, 约63%的学生认为其知识信息积累明显增多。

另外通过网络资料探索, 用词内容更加丰富, 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有效衔接, 提高了学习效率。问卷调查显示, 约81%的同学认为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个体的参与意识增强了, 通过网络资料的收集和积累, 实现了语言能力的提高, 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口语报告, 笔者认为能够有效地实现输入信息的强化, 为二语习得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由学习者个体根据兴趣、爱好选择材料, 不仅弥补了教师备课时资料的不足和有限性, 同时给学习者创造了更广阔的探索学习空间, 提高了学习者课堂话语的输出量、输出效度, 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3)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嵌入课堂口语报告有利于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及个性化发展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口语报告选题, 题材涉及广, 选材角度新颖, 活动过程设计别出心裁, 体现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约84%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课后的自我评价过程中, 学生通过对自己以及小组活动的审视, 进行客观的深层的思考, 在促进自我成长的同时也感染了其他同学。约61%的同学认为通过此活动学习了很多人生道理, 对自己的成长有很大的启示。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通过嵌入个性化口语报告彰显学习者的个性, 培养其自信心, 满足其个性化的发展。学习者在口语报告的准备中将自己的特长、才能展现出来, 展示个人的修养和认知能力。研究显示约83%的同学认为活动展示了自己的个性。“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中明确指出, 2l世纪的外语人才应该具备五个方面的特征, 其中之一就是较好的心理素质。据笔者多年教学观察, 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身心素质, 如口语报告时怕别人嘲笑, 或不善言辞。而此课前口语报告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听说环境。久而久之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调查显示85.5%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自信心得到明显的提高。

4)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嵌入课堂口语报告有利于学生的合作能力, 全面实现人的发展

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 是培养全面的人的有效途径, 也是其最终目标之一。研究结果显示, 约73%的同学认为同学老师的点评激励其求知欲和合作的愿望, 因而会团结起来而为做得更好而努力。同时教师将小组口语报告的情况记入期末小组成绩总评, 也就大大激发了小组的团结合作动机。调查结果显示约85%的同学认为其所在学习小组更加团结了。组员们在准备过程中, 如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选材、资料收集、PPT制作等, 包括文本准备修改、音准、文本背诵等都要求通力合作, 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而取得成功。通过合作完成一个主题报告, 无论是评价高低都对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提出了挑战并激励其潜在的能力。

5 结语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嵌入外语课堂口语报告符合二语习得的规律、大学英语改革的要求以及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可理解性信息的输入强化, 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综合语言能力, 并激发自主学习能力, 为学习者提供彰显个性的平台, 而且促进学生的主体思辨能力, 促进全面人才的发展等等。

但是, 语言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 由于学习者自身差异影响着效果。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主利用多媒体资源提高语言能力, 还要把发展学生综合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等结合起来, 循序渐进,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摘要:以二语习得“输入”理论以及人本主义等理论为基础, 通过课堂跟踪记录及问卷调查等方法, 对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嵌入课堂口语报告进行实践研究。结果显示, 此活动不仅满足新课程下外语教学改革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全面人才的发展。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大学英语,口语报告

参考文献

[1]Long, M.Input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A].Rrowley, M:Newbury House, 1985.

[2]Swain, M.&LapkinS.Problems in Output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ed They Generate:A Step Towa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s, 1995.

[3]陈远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否适合外语教学?[J].外语界, 2001 (3) .

[4]范琳, 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4) .

[5]王毅敏.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英语情境教学[J].外语教学, 2003 (2) .

多媒体学术报告厅管理制度 第2篇

多媒体学术报告厅是学院主持各项会议和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为了给大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活动环境,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报告厅的使用限院属各职能部门和教职员工用于举办院内会议、学术等活动,外单位借用需经领导批准。

第二条 使用部门或个人需提前到院办公室对报告厅的使用原由进行说明,管理人员在没有其他会议冲突的情况下报领导批准,方可使用。

第三条 报告厅内设备的开、关不宜于频繁,间隔时间不宜过短,尤其是投影仪关机时,待风扇停转彻底冷却后(一般要超过三分钟),才能切断电源,避免火灾等事故的发生。

第四条 未经管理人员同意,严禁私自移动设备,不得随意更改设备的参数和接线。严禁学生私自操作机器,发现设备损坏或机器故障,将报学院相关部门严厉处分。

第五条 申请使用多功能报告厅的部门应指定本次报告的负责人,于报告开始前30分钟会同多功能报告厅的管理人员一起开门。报告厅的管理人员负责按照报告的具体要求准备好各种设备。申请本次报告的负责人全面负责整个报告的使用过程,并监督报告期间设备的正 常使用,如遇到问题应及时通知多功能报告厅管理人员处理。

第六条 报告会或活动前,由申请报告的负责人组织人员安静、有序入场,并维持报告期间的秩序。

第七条 入场前请清理鞋底泥土等污物,保持报告厅内的卫生。

第八条 入场后应保持报告厅内安静、整洁,严禁打闹、喧哗,严禁吸烟、随地吐痰,严禁在报告厅内吃零食,乱扔果皮、纸屑等杂物,不得在沙发椅子存放托板的地方存放垃圾,严禁乱写乱画。

第九条 报告厅使用之后,由申请报告的负责人安排人员打扫卫生,经报告厅管理人员检查后方可离开。

多媒体报告厅 第3篇

【关键词】中职 多媒体 英语教学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11-03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基于计算机软硬环境,将多媒体技术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它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有效地将文字、图像、声音相互结合,旨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为了了解广西交通运输学校当前多媒体英语教学的真实情况,英语课题组教师进行调查分析,摸索出多媒体英语教学的新模式,从而达到在多媒体环境下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一、调查的对象

调查对象分为两个部分: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的英语教师和2013、2014级学生。涉及的专业包括汽修、酒店、财会、物流、计算机、电子等6个代表性的专业。英语老师共发放了10份调查问卷,全部收回;学生共发放了550份调查问卷,收回528份有效问卷。

二、调查的方法

针对老师和学生,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同时也采用实地观察了解的方式。

(一)问卷调查法

课题组老师参考其他研究者的问卷,设计了本课题的问卷表,包括教师的问卷和学生的问卷两部分。教师问卷包括:(1)教师的多媒体水平和技能;(2)教师对多媒体英语教学的态度;(3)多媒体设备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际使用情况。学生问卷包括:(1)所在教室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情况;(2)学生对多媒体设备的态度;(3)学生对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的评价;(4)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习情况。通过调查问卷调查了学生英语学习现状与教师多媒体英语教学的情况,并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充足的事实依据。问卷用中文写成,主要采用选择题的题型,要求学生以匿名方式,承诺数据正确用途,确保问卷的客观性和调查数据的可靠性。

(二)师生访谈法

本课题准备了五个问题,分别与英语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谈话,收集到了他们对多媒体教学的看法和意见,是问卷调查的有力补充。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教师的调查情况分析

1.教师的自我评价。在对英语教师的调查问卷中,认为自己计算机操作水平在中等(含)以上的超过50%,单就计算机操作技术来说,有一半以上的教师完全没有问题,只有20%的教师认为自己在计算机操作技术方面较差。当涉及具体某项多媒体技术时,如从网络搜索资源后制作课件时,30%的教师自评水平为较差,说明我们今后应重视这个问题,应采取多渠道解决这个难题,如在组内多开展培训活动,多探讨课件制作的心得体会。

2.对英语教师计算机技术获取渠道的分析。通过调查发现,超过80%的英语教师计算机技术都是通过自学和实践获取的,而随着现代化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发展,教师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在老师中开展提高计算机技能和课件制作水平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英语教师多媒体技术的水平。

3.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评价。多媒体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灌输的弊端,它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其他教学手段无法相比的作用,已成为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尽管多媒体教学也有某些弊端,但大部分教师还是给予正面的评价,认为多媒体教学给我们带来的优势远远大于劣势。

4.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经过汇总发现,大部分英语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还是持肯定的态度,超过60%的教师认为,自从多媒体设备引入课堂后,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高,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但是,有部分教师提出,虽然多媒体设备在英语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生动活泼的课件也吸引了学生,但还是有部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还没有得到明显提高。可见,多媒体教学只是一个手段,我们还应该以现代外语教学法来指导教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外语交流的技能和知识。

5.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依赖程度。有将近68%的英语老师在整整一堂课上都使用多媒体设备,这说明教师在课堂上依靠多媒体的时间过长,这个问题值得注意。如何分配时间,合理使用多媒体,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对学生的调查情况分析

1.多媒体设备与学习兴趣的关系。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设备能增强上课的兴趣,这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比较吻合。根据教育心理学,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老师应合理地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和语言文化环境,使教学信息形象化、生动化,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学生更自主地、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2.学生对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看法。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学生并不是一味要求全程多媒体教学,反而是更倾向于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因此,英语教师既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去刺激、鼓励和指导学生,同时结合讲授法、情境法、启发法、角色扮演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逐步开展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活泼、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英语知识与英语技能。

3.学生对多媒体设备的评价。有30%的学生对学校多媒体设备比较满意,认为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但也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设备需要改进,认为学校多媒体设备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没及时对多媒体设备进行保养、检测和维修;不能定期更新电脑上的软件;学校管理部门分工较混乱,当设备出现故障时,不知最终由哪个部门负责。

4.学生对老师制作的课件的评价。有30%左右的学生认为教师授课的课件清晰,有45%的学生认为课件质量一般,有20%的学生抱怨说课件不够清晰,例如字体太小、颜色太刺眼、背景太暗,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对课件的字体大小、文本颜色和背景色要协调统一,尽量做到清晰美观。

5.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效果的评价。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肯定了多媒体教学,认为多媒体教学有帮助作用。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有些课件华而不实,图片文字和授课内容不吻合,上课时觉得很有趣,但下课后很快忘记。为此,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来制作课件,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听说读写,才能达到真正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目标。

6.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价。学生认为,当多媒体出现故障时,大部分老师还是坚守岗位,改用黑板或其他教具,坚持上完课。但问卷调查中也可以看出,有小部分教师在设备发生故障时,就显得慌张,无心教学,于是草草应付式教学甚至停课。

(三)师生座谈会的结果分析

1.在对多媒体教学表示认同的基础上,部分学生也提出了宝贵建议:(1)多媒体教学进度相比传统教学太快,有些学生跟不上;多媒体教室光线太暗,容易使同学犯困。(2)希望任课教师进一步优化课件,突出教学重点,多增加动感画面和教学视频,提高课件清晰度。(3)因多媒体教室环境的不同造成视听效果的差异,建议改善多媒体教室的教学环境。(4)建议学校成立专门机构,经常对多媒体设备进行检修,重点检查电脑主机、投影仪,还应该定期更新软件。

2.教师肯定了多媒体作用外,也提出一些想法:(1)多媒体教学应采取典型引导,示范教学。要在课件质量上下工夫,在备课上抓水平。多媒体课件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希望学校定期在教师中开展电脑技能培训活动或竞赛,借此提高老师课件制作水平。(2)在授课中,教师不应全程使用多媒体,应多在学生中间走动,与学生开展各种互动,以提高后排学生的注意力。(3)建议学校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购买已发行的高质量课件。(4)提倡英语教师应该资源共享,互帮互学,共同研究学法和教法。(5)建议学校对多媒体设备定期检查,对旧设备及时更新或升级。

四、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确实给英语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有利于新时代英语教学的优化。但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也发现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

1.逢课必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促使老师采用新型的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营造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很多英语老师一提到上课,尤其是研究课或公开课,觉得非用多媒体课件不可。教师在课堂上过分依赖多媒体,表现在有部分教师的板书水平呈下降趋势,有的教师对着电脑屏幕照本宣科,语言能力也有所下降。长期这样下去,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变得越来越差,一旦设备故障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

2.英语教师变成放映员。英语教师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是其人格魅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具有持续性的耳濡目染的影响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规范的板书和标准的语音语调,将会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总是用多媒体书写而不是自己板书,用多媒体软件播放录音而不是自己范读,教师就如同放映员,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多媒体的过度使用,忽略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它无法取代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用英语进行交际操练。

3.过分追求声像效果。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目的是优化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达到提高语言能力的效果。但有个别英语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利用一切所利用的媒体,一味追求表面新颖、花哨、动感等效果,也不管是否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吻合,最后虽然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大开眼界,但忽略教学内容,引起学生注意力分散,影响教学质量。

4.多媒体信息量过大,学生跟不上。多媒体教学具有强大的直观显示功能,使得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减少了,同时课堂信息量增大。老师用课件上课,呈现速度快,停留时间短暂,部分学生对老师所教内容,不仅跟不上,还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导致接受能力下降,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课件信息过大,课件演示过快,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彻,而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实质上也就成为了一种借助于高科技的“满堂灌”。

(二)改进措施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也提出了改进措施:

1.培养英语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英语教师搞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善于积累,善于研究英语教学法,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夯实自己的专业素养,做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了提高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建议学校采取相应的制度,例如组织英语教师外出听示范课,参加校内多媒体课件评比,展示教师多媒体教学成果,通过一系列活动推动英语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

2.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多媒体设备是学校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开展多媒体教学必须具备的基础设施。学校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就必须不断完善硬件和软件建设,包括保障电脑、大荧屏和多媒体教室能正常使用,配备好适合课程特点的多种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

3.多媒体教学注意师生互动,避免高科技的“满堂灌”。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总站在电脑面前,而应时不时走到学生中去。老师授课时眼睛应注视学生,做到用心与学生交流。如果教师常面带微笑,多给学生讲鼓励的话如“Well done!”“Good job!”,给学生信心,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内心深藏的无限潜力。老师在制作和使用课件时,应把关键的部分例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口语训练、角色扮演等内容留在课堂上跟学生互动,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4.老师应共享优秀课件。要想做好一个课件,特别是优秀的课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每位教师都各自为政地制作课件,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对整个学校来说则是重复劳动。因此,所有英语教师要互帮互助,资源共享。对于课件制作者来说,自己的课件被众多人使用,更体现了课件的价值。另外,应积极与其他兄弟学校加强联系,以达到相关专业的资源共享。

总之,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得到多数师生的认可,它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是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只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中职生认知发展规律,时时注意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才能把多媒体技术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最优组合,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春玲,贾国庆.从学生角度看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效益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11)

[2]康立新.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应用于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研究——英语教师问卷分析报告[J].Crazy English teachers,2010(12)

[3]刘昕.多媒体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教育,2009(6)

[4]沈霞.多媒体技术在新职业英语教学应用中的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2

【作者简介】陈 漓,广西交通运输学校讲师。

多媒体报告厅 第4篇

一、调查目的

针对河源的各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 了解各企业的现状, 人才需求状况, 目前存在的问题, 以及多媒体技术运用状况, 从而为河源的企业今后还需从哪些方面进行优化升级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

河源的各中小企业。

三、调查内容

对各中小企业的行业、产值等进行比较、统计, 对各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查, 具体地感受和了解多媒体技术专业相关领域、相关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动态, 了解河源的各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 领会多媒体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为河源的企业今后还需从哪些方面进行优化升级提供参考。

四、调查结果

1. 现状调查结果

据统计:2010年, 河源市各中小企业共有37639家, 总产值为28.03亿元, 占社会总产值的16.4%, 占工农业总产值22.3%;各中小工业产值12.3亿, 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8.8%;各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15278人, 占全市劳动力的9.6%, 占剩余劳动力的26%以上。各中小企业结构上以个体企业为主, 2010年个体企业产值为13.16亿元;行业上以工业企业为主, 2010年中小工业产值为12.33亿元。各中小企业布局涵盖了五县一区的范围。

从东源、忠信等几个县镇的发展情况来看, 各中小企业基本上均可归入下列几种类型。

(1) 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农业企业, 主要的形式有“小庄园”、“公司+基地+农户”、蔬菜基地、水果基地。

(2) 依托资源优势形成的工业企业, 以小水电、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与外商合资合作形成的外向型经济, 以“三来一补”企业为主。

(3) 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的升级换代之机转移而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各中小企业布局分散, 遍地开花, 没有遵循工业布局的一般规律, 造成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严重脱节;且多数企业资金少, 产业规模小, 缺乏特色优势, 难以形成产业效应, 造成产品成本高, 市场难以打开, 资源使用浪费。

各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安置了农村富余劳动力, 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目前都处于“惨淡经营”的境况, 其发展前景也不容乐观。

高新产业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从1995年到2010年,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2.3%, 而高新产业中IT行业更是以每年35.1%的高增长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出口2010年增长到155.4万美元, 占全河源外贸出口的27.9%。2010年, 高新区发挥科技优势和科技孵化功能, 预计年内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家, 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亿元, 完成GDP25亿元, 年内招商引资6亿元, 至少有3个过千万元的签约项目;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 达到45%;引进孵化企业15家, 孵化率达到10%, 在孵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3亿元。服务业会以6%的增长速度发展, 工业会以3.2%的增长速度发展, 而农业将会以每年0.61%下降。目前河源具有市场准入条件的结构企业在127家以上, 年产值195—236亿元。到2015年,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会增加24.6%。

2. 行业调查结果

根据对河源大大小小325家企业的调查, 河源的各企业所占有的行业百分比如表1所示:

3. 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结果

在行业统计需求的基础上, 我们走访了企业的人力资源部, 得出如表2所示的人才需求情况。

由此看出, 三大支柱行业对计算机多媒体专业人才需求在人才招聘中始终处于前3位。

另外, 我们还从中抽出一部分受调企业未来三年人才需求信息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从而初步得出: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总量为16660人。其中最紧缺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高级研发人员和高级技术工人, 占紧缺人才总需求的92.8%, 而高级技术工人所占紧缺人才总需求的比重最大, 占37.36%;只有2.2%的受调企业把大中专毕业生作为紧缺人才。这说明随着河源市重大项目的推进和重点企业的发展, 高端人才将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他们是项目顺利实施和企业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但是从另一方面调查即通过对河源市中等及高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调查、统计 (表3) 显示:职业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 (80%以上) 从事计算机广告、多媒体动画设计、与技术支持、平面设计、策划与创意人才等岗位的工作。在计算机专业人才链中, 处于最低端位置, 在局域网维护与管理、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软件编程等岗位上工作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相对较少。而实际上, 这些岗位非常需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4.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1) 普遍存在的问题

(1) 结构调整缓慢。由于历史原因, 各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趋同, 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缺乏特色优势和规模效益, 存在着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和提升的问题。同时, 由于各中小企业大多数分散在乡镇和自然村落, 不能很好地共享公共资源和快捷地利用信息资源, 又存在着地域调整的难题。这些问题都带有累积性、全局性, 因而调整工作进展缓慢。

(2) 技术设备落后, 产品有待开发更新, 技术含量有待提高, 绝大部分企业缺乏自主开发能力,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远远没有达到企业的要求。

(3) 近年来河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但还没有掌握核心的技术。

(2) 解决策略

(1) 中小企业应提高企业员工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 不断完善其网络功能, 使其随时与世界保持同步, 把先进的理念和知识融入到地方特色的文化中来, 从而更好地推动河源经济的发展。

(2) 对于符合河源人才结构的企业, 河源市政府应出台帮扶政策, 实施严格的评估和奖励、惩戒机制, 推动其更好更快的发展。

(3) 根据河源本土和地理位置的特点, 应积极引进发达城市的发展理念, 从企业商的投资到学校的人才的提供, 除了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之外, 更重要的是河源企业或学校自身的符合时代的理念及发展。

五、结语

河源的经济离不开教育的支持, 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帮扶, 多媒体技术人才的欠缺推动了多媒体技术专业在高校的开设与壮大,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会遍及河源各个中小企业, 并成为引进人才的一大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军, 韩志强.多媒体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浅淡[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1, (2) .

[2]赵钧铎.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10.

多媒体报告厅 第5篇

一、实验准备阶段:

首先,主持教师制定单元计划(见附件1)和课题单元计划实施表(见附件2)

其次,主持教师分别模拟“学生”和“教师”两种身份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见教师演示文稿)进行换位思考,切身体验学生心态;

然后,在10月中旬进行课堂调查。调查结果:1、在199名学员中,经常上网的大约80%以上,知道操作PowerPoint软件的仅有两人,其中一名还是从计算机专业转入法律专业。2、知道操作Excel软件的为零。根据此种“诊断”,教师立即简单的演示如何使用PowerPoint软件和Excel软件,要求学生课后尽快自学掌握。

二、实验实施过程:

11月2日到3日,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课题指南》见(附件3)布置课题,学生分组,每三到四人为一个小组。

11月3日到11月8日,学生开始选题和进行文献搜索。

11月8日,在海华分院电脑教室,教师进行“网络文献搜索实验演示”,设定的搜索主题为“自由权”,要求使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文献搜索,学生和教师每人一台电脑同步进行网络文献搜索,以“学生搜索到的文献和教师搜索到的文献是否保持一致”作为学生搜索结果是否合格的标准。实验结果:在一个班级的80余名学员中,达到合格的学员数为零!原因为:教师键入的关键词是“论自由”,而学生键入的关键词都是“自由权”或者“自由”。根据此种“诊断”,教师立即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出全体不合格的根本原因是“关键词确定错误”,并讲授如何思考关键词和如何进行高级搜索。

11月3日到11月底,学生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并且互相交流,互相评价。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根据学生要求进行具体的“诊断后的对症教学”。例如,某小组的题目为“家长可以跟踪孩子吗?”学生只是简单堆砌了案例、图表和相关法规作为素材,并且结论和作为观点论据的素材之间没有逻辑关系。教师便立即“对症下药”,就“法律问题和法律结论之间的法学逻辑关系是什么?”向学生进行具体讲解辅导,使学生很直观的得到了所需要的思路和知识,明白了如何取舍素材和强化论据和论点间的逻辑联系,从而达到了训练法律思维方法的教学效果。

三、实验总结阶段:

12月1日到12月5日,组际互相交换多媒体演示文稿,使用评价量规(成绩表)互相进行初步成绩评定。

12月8日到9日,学生进行多媒体文稿演示讲解,就讲解部分由教师进行讲评,指出问题,讲授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教师对学生讲演部分打分,加上学生互评成绩,以确定该小组最后成绩(也是每个小组成员的平时考查成绩)。

四、讲评阶段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通过讲评,发现在大学法律专业一年级新生中,存在如下比较普遍的问题:

首先,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更难以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大部分同学都只是简单的根据教师《课题指南》中列举的具体课题设计自己的课题,而不会从生动具体的社会现实中发现具有法理学探讨价值的事例。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中学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的改革。

其次,社会科学知识比较贫乏,自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差,大部分人只能够被动的重复教材知识和简单抄袭他人观点,缺乏自主批判精神。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长期处于家长和中小学教育“包办代替”的不良教育方式所致。解决方法是加强实践教学,阅读与课程有关的参考书目,开拓知识视野,强化批判现实精神的灌输和教育,解决学生知识贫乏现象的进一步加剧。

第三,简单堆砌素材,不会对搜索到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和运用,挖掘材料中具有研究价值的部分并得出合理的结论。例如,很多同学在演示文稿中都仿照教师的演示文稿使用了和课题有关的数据和表格,但是却无法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得出结论。解决方法是加强方法论教育,训练思维,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四,只会演绎不会归纳,反向思维能力不足。例如,有些同学在课件中只会被动的`按照传统的“定义——特征——法条——案例

——结论”模式组织课件。这是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所造成的,解决方法是加强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大力开展诊所式教学活动,教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社会现象和问题,再联系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同时修正自己对知识和原理的错误理解。

第五、只见文字,少见图片、表格和其他表现手段。其原因在于形象化思维能力缺乏,同时检索能力严重不足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原因。解决方法是强化启发式教学方法,引进现代西方教学理念,比如诠释式和案例式教学,组织读书会和文学沙龙等有益开拓头脑的课余活动。

最后,跑题现象时有发生,所演示的课件和教师要求的题目相去甚远。例如,在《课题指南》中,教师要求学生以“假如失去继承权”为题目,探讨法理学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结果几乎所有以此为题的小组都在其演示文稿中都集合了关于如何放弃继承权的法律规定以及如何进行放弃继承权公证等民事法律知识,使法理学课题被错误理解为继承法课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学习底子薄和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所致,对此,只能依靠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学习和一定的课堂纪律要求来解决。

五、我的体会:

在本次实验中,我除每班占用大约四个教学课时进行“课堂调查”“课题指南”“网络文献搜索实验演示”和“多媒体文稿演示讲评”外,其余工作均在课余时间进行,同时也正常完成了法理学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全部教学内容,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见学生体会),更主要的是“诊断”出了法律专业大学新生在专业课学习方面的一些“病灶”,便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教学。同时,我个人也有如下几点教学体会:

(一),此种教学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培养下列能力:

1、寻找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文献搜索和综合运用能力;

3、主动分析和理解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

4、团队协作的能力;

5、计算机操作运用能力;

6、课余自学能力。

将这种教学方式作为学生期中考查项目和评定平时成绩的根据,是完全可行的。

(二)、事先要对学生进行课堂调查,事后要进行反馈调查。

(三)、培养学生文献搜索的能力至关重要。我国法律专业大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的首要问题是:遇到案例不会查找和搜索相应的法律法规。在本次实验中,教师进行“网络文献搜索实验演示”是一种创造性的新型教学方法,对于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很有价值,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强化在理论和实践之间进行“头脑搭桥”的一种教学工具。

(四)、要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牢固的集中在课题问题和课题结论之间,防止学生课堂注意力和兴趣的转移。

六、本报告附件:

1、课题单元计划7、课题单元计划实施表

2、课题指南8、计算机使用规则

3、学生分组名单9、评价量规(成绩表)

4、学生体会文章

5、学生多媒体演示文稿共47组

媒体热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第6篇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记者研讨班”第三次活动的主题是“共同解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很少有人能准确地理解它。为了提高沟通交流的效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研讨班除了记者和专家之间的交流,还有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以及法国国际检验局中国工业与设施事业部等企业代表以观察员身份参加。

研讨会上,记者、专家和企业代表就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作用以及发布报告的动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厦门大学博士、《WTO经济导刊》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专家郑若娟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起源和发展》为题向参会记者介绍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演进、报告的作用和内容以及目前全球和中国的现状、发展趋势。中国大唐集团总经理工作部主任解松介绍了他们编写社会责任报告的实践,这让参会记者不仅从理论上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有了初步的理解,而且对报告的可操作性也有了形象的认识。

思想的交流总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参会记者就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及当前人们关注的各种焦点问题与专家、企业代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人对企业发布报告的内容的权威性和动机表示好奇,也有人建议报告的编写是否该有一套统一的标准。有着敏锐洞察力的记者们当然也不会放过时下网络热议的一些话题,比如,我们该如何看待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它是一种道德责任还是自愿性责任?企业在报告中该如何披露自己的长处和需要改进的方面等。

媒体产品属性分析报告 第7篇

关键词:产品,传媒产品,媒介属性

产品是指能够提供给市场,被人们使用和消费,并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任何东西,包括有形的物品、无形的服务、组织、观念或它们的组合。[1]传媒产品是一个特殊种类,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如下定义:传媒产品是一个不同于物质产品的产品,它是由传媒组织生产的,通过媒介(如纸质媒介、广播电视媒介、网络媒介等)传播的,为受众服务的东西。[2]

一、产品属性分析

在分析传媒产品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社会产品属性。根据不同特性,社会产品可分为三大类: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其中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是两个完全相对的概念,而准公共产品则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

(一)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公共产品指“每一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其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私人产品则相反。

“受益的非排他性”,是指任何人不得独占某种公共产品。即在对某种公共产品进行消费的过程中,技术上将某些拒绝付款的人排除在外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说可以但是从经济上说不划算,公共产品的“排他成本”非常高。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是指公共产品是整体的、不可分割的。无法将公共产品分割成很多块分给消费者,众多的消费者需要共同使用一个公共产品。

而“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在消费公共产品的过程中不存在消费导致的损耗。

(二)私人产品是与公共产品完全相对的概念

私人产品“受益的排他性”,是指私人产品拥有排除那些没有付费的人消费本产品的能力。私人产品不是公益性质的,消费者必须付费购买私人产品才能消费。

私人产品“效用上的可分割性”,是指私人产品可以被分割为许多能够买卖的单位,且其效用只对为其付款的人提供。

“消费的竞争性”是指私人产品一直处于产品定量的状态下,消费私人产品的消费人数增加,会减少原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数量或消费机会。

(三)准公共产品

准公共产品是一种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没有排他性但有竞争性,即这类产品是可以公用的,但是出于私利,往往在消费上存在竞争性,如存在“拥挤效应”“过度使用”等问题。第二类是没有竞争性但具有排他性,也就是说由于消费“拥挤点”的存在,往往必须通过付费,才能消费。

二、传媒产品及其属性分析

传媒产业的产品可以分为信息产品和广告服务两类,信息产品是传媒信息及其载体的合成,而广告服务即印刷媒体的广告版面、电波媒体的广告时段以及互联网的空间等,其没有独立的形态,依赖于载体。由于传媒产品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产品,在了解社会产品固有的属性之后,我们可以具体对传媒产品及其属性进行研究。

(一)信息产品的属性特征

从内容上看,传媒产业的信息产品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特征,即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同时不可分割。

首先,传媒产品的信息服务是无损耗性的,因为信息可以重复消费、满足无数受众需求。其次,每个人得到的信息产品都是完整的、一样的。

但从载体上看,传媒产品的私人属性也很明显,其信息载体尤其是纸质信息载体属于典型的私人产品,如书刊、报纸、杂志等,消费者必须花钱才能得到,其购买的产权归购买者所有。即使是网络等无形信息载体也是需要花钱才能得到,即产品具有排他性特征。而某些免费的网站、报纸等信息载体,并不是他们不具备排他性,而是他们主动放弃了。因此,从这个方面看传媒产品具有典型的排他性,属于私人产品。

(二)广告产品的属性特征

就广告资源的层面而言,传媒产业的广告产品具有典型的竞争性。首先,广告资源都是有限的、有总数的,广告商在消费广告服务上存在竞争关系。其次,广告商需要的广告条数也是有限制的。

但就广告成品而言,部分广告产品是没有排他性、竞争性的,如单纯的宣传广告。但部分传媒广告具有典型的私人产品特征,如招聘广告会在某些方面对应聘者有所限制,具有排他性特征,而拍卖广告、供货广告等具有先到先得的性质,存在竞争性。

三、结语

我们可以总结,对传媒产品的属性界定并不是绝对的,一个传媒产品很可能具有私人属性,同样很可能具有公共属性。比如:就私人属性而言,传媒产品属性可以表现为:第一,部分传媒信息产品具有私人产品属性。例如,受众购买的报纸、图书产权归购买者所有。第二,部分传媒广告服务的私人产品属性。例如,媒体发布的一些商业信息只供给少数抢占先机的人消费。就公共属性而言,传媒产品可以包括以下几类:第一,政治类产品。第二,民主权利类产品。第三,社会管理和社会福利类产品。第四,思想品德文化素质类产品。这几类产品都以为公共服务为目的,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性质。

但是就笔者看来,媒体产品应该更多的属于准公共产品。这表现为:第一,媒体产品的内容通常具有公开性、共享性特征,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属性,但从物品形态来说,它又具有独占性、排他性。第二,从供给方面看,一些媒体产品具有公共性,但从消费方面看却具有私人性。第三,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一种产品可能属于公共产品,条件一旦变化,这种产品又属于私人产品。第四,一种传媒产品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的经济体制的国家也表现出不同的产品属性。

因此,传媒产品属性复杂,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笔者可以将其区分为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两类。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传媒产品在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越来越多的准公共产品出现。随着传播技术的进一步改革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传媒产品的属性即将进一步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1]方林佑,李松龄.传媒产品的商品属性及其产权特征[J].经济评论,2005(6):21-30.

中国传媒全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第8篇

所谓“全媒体”, 是指综合运用多种媒介表现形式, 如文、图、声、光、电, 来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传播内容, 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

近年来, 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媒介融合的革命, 传播渠道空前丰富, 各种媒介之间的界限在逐渐模糊, 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身份不再固定不变。在美国, “坦帕新闻中心”将传统的报纸、电视台和网站整合为一体, 采用开放式办公方式, 所有媒体工作人员在一个圆桌上进行统一报道部署。在英国, BBC将电台、电视台及网站的编辑部整合成统一的新闻编辑部, 探索全平台360度采编。在日本, 以i-Mode为代表的手机终端融合了多种媒体形态, 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形成了多家共赢局面。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此趋势定义为“融合媒介”——“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

我国业界针对当前的媒介变革, 使用更多的词汇是“多媒体 (或称全媒体) 发展”, 综合来看, 有以下两种主要观点:

一种观点从报道工作流程角度出发, 认为多媒体化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 即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单一报道仍然可以是单媒体、单平台、单落点的, 但是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大的报道系统。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是这个报道体系的共同组成部分。

另一种观点从媒介组织结构角度出发, 认为多媒体发展的前提是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变革, 大众媒介从各自独立经营转向多种媒介联合运作, 尤其是在新闻信息采集发布上联合行动, 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资金和设备的投入, 降低新闻生产成本。而且, 不同类型媒介的联合运作, 能够对已经占有的媒介市场起保护作用。比如报纸因为电视、网络媒介等竞争对手的出现市场不断被侵袭, 发行萎缩和广告销量下降在所难免, 产品单一、单独运营的报社很难应付市场变化。但在集中和融合的媒介集团中, 不同的媒体可以通过生产流程的设计和控制实现资源重整, 利用不同类型媒介的介质差异, 在新闻信息传播上实现资源共享而又产品各异, 化竞争为合作, 结果就能联手做大区域市场。

综上可见, “全媒体”实际上是“媒介融合”的必然产物。全媒体发展, 主要指传统媒体的工作者出于对传统媒介形式衰落走势的主动应对, 通过媒体流程再造, 实现不同媒介间的交融和媒体发布通道的多样性, 在全媒体的环境下, 使得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视觉满足的信息阅读体验。

1 当前我国传媒全媒体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 为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 我国各级媒体机构纷纷进行内部资源整合, 积极利用新技术、新传播手段, 广泛开展合作, 在发展全媒体业务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1.1 传统媒体集团纷纷向全媒体集团转型

当前, 新闻机构的全媒体发展首先体现在终端的多样化。一家新闻机构不再只拥有一个媒体或者一种类型的媒体终端, 而是朝着既拥有传统媒体也拥有新媒体, 既拥有平面媒体也拥有视频媒体的全 (多) 媒体集团方向发展。

1) 报业集团积极介入数字领域, 丰富纸媒表现形态

近年来, 报业普遍出现生产成本增加、广告增长乏力、读者分流等问题, 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却迅速成长, 不断蚕食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如何突破困境、寻找“蓝海”成为业界的首要议题。在不断探索中, 报业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固守纸媒的形态不符合传媒业的发展要求, 应该向新媒体领域拓展, 吸收报业发展所需的外部资源, 让各种终端和载体“为我所用”, 丰富报纸内容的表现形式, 扩大报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5年8月, 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在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首次提出“数字报业”的概念, 并开始推进网络报纸、手机报、手机二维码、电子阅读器、户外显示屏等方面的数字报业战略。由此, 报业逐渐打破单一纸媒形态的局限, 朝着多媒体业态方向迈进。

中央级报业集团以人民日报社为例, 已经初步建成以《人民日报》为主导, 以《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为主体, 以社属报刊为主体拓展的新闻传播格局。其中, 创办于1997年的人民网用文字、图片、动漫、音视频、论坛、博客、播客、掘客、手机、聚合新闻 (RSS) 、网上直播等多种手段, 依托人民日报社国内外70余个分社的采编力量, 每天24小时向全球网民发布各种信息, 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人民网正着力打造Web2.0多媒体原创互动体系, 提供人民电视、人民播客、人民掘客和手机人民网、手机强坛、手机电视、手机报、手机短信等新媒体服务。以网络电视、手机媒体两个新领域为重点, 人民网目前已获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和3G手机视听节目内容服务许可证。5.12地震一周年时, 人民网启用卫星直播车奔赴灾区采访, 大大提升了直播能力和快速报道能力。

地方报社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为例, 早在2006年集团高层就开始了针对新媒体业务的谋篇布局, 相继推出了I-news手机报、I-mook数码杂志、I-street公共新闻视屏、I-code二维条形码等新媒体, 利用传统媒体的资源优势, 进行产品衍生, 实现以不同的终端覆盖各个细分市场的受众。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在实施跨媒体发展计划过程中, 开创了一种“创意、内容+资本”的全新商业合作模式, 通过提供创意和内容, 利用品牌优势与民营资本合作, 积极抢占新媒体市场。

2) 广电部门利用原有音视频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新媒体

广电部门虽然不像报业集团那样高高扛起了“全媒体”的大旗, 但是, 各项围绕视频内容的新媒体业务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着, 多种新的传输手段和新的终端载体纷纷涌现。

2009年3月, 国家广电总局发布2009广播影视科技工作总体要求, 关于新媒体领域, 提出了如下要求:加快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媒体发展。利用互联网、通信网等新渠道, 积极开展网络广播、网络电视、IP电视、手机电视等业务, 探索符合高新技术应用特点、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发展之路。广播电台、电视台必须把发展新媒体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把发展新媒体作为提升传播力的重要途径, 努力成为新媒体发展的主力军。

2007年12月, 央视国际与国际奥委会签约, 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官方互联网/移动平台转播机构。中央电视台成功获得奥运史上第一次单独授予的新媒体转播权益。2007年12月, 公交电视“CCTV移动”开播;2008年2月, 央视手机电视开始提供按次收看;2008年5月, 央视高清综合频道开播……目前, 央视的新媒体业务架构主要包括三方面:由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统筹的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和IPTV业务;由央视国际移动传媒有限公司负责的车载电视业务;由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负责的数字电视业务。今年2月, 按照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建设国家网络电视台、抢占网络视频制高点的重要指示, 央视网积极开始推进国家网络电视台的筹备工作。目前, 央视网正在就内容建设、技术规划、传播覆盖、人才队伍等方面, 加强对国内外知名视频网站的调研工作, 并在此基础上, 认真规划网络电视台筹建方案, 确定国家网络电视台定位、建设总体目标以及分阶段实施步骤等。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早在2006年就开始拓展新媒体业务。目前, 该集团新媒体业务包括数字付费电视 (Si TV) 、宽频电视 (SMGBB) 、IPTV (Bes TV) 、手机电视、数字广播、移动电视等, 由上海文广互动电视公司、上海东方宽频、上海东方龙移动信息有限公司、东方网络电视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分别运营。

3) 通讯社加快推进新业务, 朝着全媒体业态迈进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国家通讯社, 新华社不仅为各种类型的媒体用户服务, 其本身也是一家大型媒体集团。如今, 新华社不仅拥有文字、图片等传统报道形式, 还有音视频、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报道形式;不仅拥有《参考消息》《新华每日电讯》等传统社办报刊, 还拥有新华TV、新华08金融信息交易服务平台、新华网、新华手机报等新媒体终端。为适应全媒体报道的需要, 今年, 新华社组建了多媒体中心, 从各个编辑部抽调人员, 分别编发制作不同形态类型的稿件, 同时, 尝试结合最新传媒技术, 研发新的多媒体融合产品形态, 以使传播效应最大化。在2009年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 新华社首次进行了12小时大型电视、网络、手机直播, 手机设计推出系列多媒体融合报道, 首次实现文字、图片、视频稿件在同一界面编发, 首次直接签发供电视、网站、手机、户外屏幕使用的多媒体融合稿件……在与黑龙江电视台联合进行了持续12小时的大型电视直播《重生》的同时, 多媒体中心使用新开发的手机直播系统, 在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的3G平台上, 实现了手机不间断直播。新华社与开心网合作开设的“寄语汶川·激励重建”专题, 两天时间里吸引了63万网民留言。

1.2 加快建立多媒体数字技术平台及数字化传输网络

全媒体发展对新闻机构的内容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原有的采编系统仅仅能够处理文字、图片的采、编、发, 无法满足多媒体终端共享内容资源、各取所需、分别加工的需要, 不利于集团内部的协调管理, 更无法实现与用户的深度互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许多媒体加快了数字化转型步伐, 纷纷建立集多媒体开发应用与数字化运行管理于一体的多媒体数字技术平台, 为内容生产、业务运营和决策管理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撑和保障。

1) 几家典型的报社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全媒体数字采编发布系统”分个人平台、待编稿库、资料中心等9个功能模块, 包括待编稿库、历史资料库和成品库三个数据库。在这一平台上, 集团记者采集的同一个内容包含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素材, 进入全媒体数据库, 经过二次加工和二次编辑, 然后由各媒体各取所需, 再通过深加工生产出各种形态的终端新闻产品, 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发布, 初步实现了一次采集、动态整合、多个渠道、多次发布的数字化传播。

烟台日报的全媒体数字平台实现了“六个统一”:第一, 统一用户管理, 可与采编、图片、网站等各系统无缝对接, 对所有用户提供统一登陆标识。第二, 统一内容管理, 作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图表、动漫等多媒体内容的统一入口, 系统为用户统一提供内容存储空间, 把所有资源集中于平台上。第三, 统一线索管理, 来自热线电话、互联网、电子邮件甚至QQ、MSN的线索都会统一管理, 呈现在平台上, 所有记者均可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浏览选用。第四, 统一选题管理, 利用这个平台不同部门可以方便一起完成选题策划、分工协作, 根据选题分配完成的多媒体采访内容, 提交平台后会自动关联, 选题负责人及各媒体编辑可以一目了然地掌握。第五, 统一任务管理, 任务布置和完成任务情况, 都可以完整保留, 以便于业绩考核。第六, 统一数据库管理, 统一管理待编稿库、历史资料库、成品资料库, 利用知识管理、搜索引擎等工具, 为记者编辑提供方便的资料查询服务。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由“一网两库五平台”组成。一网, 即内网和外网合二为一形成统一的网络平台;二库, 即待编稿库和成品库;五平台, 即内容生产平台、客户服务平台、决策管理平台、业务处理平台和多媒体发布平台。这一数字技术平台还将自动生成数据仓库, 这一仓库既包含内容信息的成品库, 即已经编辑完成之后的内容信息库;也包括为记者、编辑提供的知识库, 即有助于采编内容信息的相关资料数据;同时可提供检索、查询、引用、购买等服务。

石家庄日报社的“网络平台”核心任务是出版流程再造。这个平台承担的具体任务是新闻产品的数字化生产制作, 即把采集到的新闻制作成不同形式的新闻产品, 向不同媒体和受众发送, 实现多次开发利用。此外, 石家庄日报还建立了数据平台、移动平台和商务平台。数据平台主要实现报社资料、数据的数字化;移动平台负责短信、彩信手机报等新媒体内容的生产、发布;商务平台主要锁定网上购物和物流配送市场, 并建立客户数据库。

2) 构建新一代广播电视传输网络

如果说打造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平台成为纸质媒体实施多媒体发展的创新之路, 那么构建以有线电视网数字化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成果为基础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则成为广电媒体拓展多媒体传输渠道的重点举措。2009年7月31日, 科技部、国家广电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了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NGB) 建设示范合作协议, 标志着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以有线电视网数字化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成果为基础, 采用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核心技术。其建设目标是, 用2~3年的时间在全国主要城市建设示范网, 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使之成为以三网融合为基本特征的新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海市是示范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到2010年年底前, 上海地区将完成50万户示范网络建设, 开展基于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交互式高清晰度电视、医疗、教育等服务应用, 探索创新业务和服务模式, 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需要。

3) 抓紧培养掌握新媒体传播技能的新闻人才

全媒体发展对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承担采集工作的记者要能够熟练使用摄像机等多媒体采访工具, 一次采集多种形态、内容丰富的新闻素材, 并进行“粗加工”;而承担“精加工”工作的编辑则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终端和不同受众的特点, 对素材进行差异化地编辑和制作。目前国内一些新闻院校、新闻媒体正在组织全能型记者编辑的培训,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还开设了相关的专业方向。

2009年5月3~6日, 第一届中国多媒体记者 (Mo Jo) 短训班在杭州举办, 旨在帮助从事单一新闻采编工作的记者、编辑实现向多媒体报道的过渡, 以适应数字化环境中媒体融合的发展变化。Mo Jo的英文全称是Mobile Journalist, 中文直译为“移动记者”, 引申含义为“全媒体记者”或“多媒体记者”, 即能够在截稿时间限制的条件下, 独立制作并发布可满足受众“听、读、看和参与”等综合需求的多媒体形态新闻信息产品的新闻从业人员。日本照相机生产厂商佳能公司为短训班提供了新闻采集器材、编辑设备和资金支持, 并邀请英国博尔顿大学摄影讲师戴夫·克拉克为主讲人。全国各地新闻机构的24位新闻工作者经过竞争入选该短训班, 参加了为期4天的学习, 他们通过对图片、音频和视频的采集实践及文字写作训练, 开始尝试打破先前单一的静止新闻图片采编工作方式, 逐步走向以多媒体形式工作, 为报纸逐步走向网络化做准备。

1.3 积极推进流程再造, 优化资源配置, 开发全媒体产品

全媒体业态基本建立之后, 媒体面临着如何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生产效率, 实现内部各种业务共同良性发展的紧迫问题。为此, 许多媒体在内部运行机制上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大胆创新, 通过对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 更好地整合新闻信息、人力资源和客户资源, 实现内容集约化生产、新闻信息产品多级开发, 提高媒体的综合竞争力。就目前来看, 媒体的组织结构调整、采编流程再造、新产品开发有几种典型的发展模式:

1) “内部通讯社”模式

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为代表。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旗下三张主要报纸《烟台日报》《烟台晚报》《今晨6点》处于同一级别, 相互间没有子母报的区分。集团有权调动、任命旗下各报总编, 各报以事业部的形态与集团管理职能部门、直属企业并列。这给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整合各媒体采访资源成立全媒体新闻中心提供了基础。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将三张报纸的采访部门合并在一起, 组建了全媒体新闻中心。中心相当于集团内部的“通讯社”, 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总编室, 在中心内部起新闻指挥作用, 在子媒体间起协调作用;二是采访部门, 负责日常采访;三是数据信息部, 负责稿件标引、背景资料搜集、针对大事件的前期资料整理以及视音频素材的编辑整理。此外, 集团还创办了一个虚拟组织——YMG特别工场:一旦有突发或重大新闻事件发生, 由全媒体新闻中心牵头, 其他各种形态媒体临时抽调人员组成。

为避免媒体的同质化, 新闻中心和各媒体之间的稿件分两条线:一是特约稿件, 设定保护期, 为特定媒体专供, 保护期内其他媒体无法看到;二是待编稿件, 除特约稿件外的所有稿件进入代编稿件库, 纸质报、手机报、电子纸移动报、网站、公共视屏等媒体编辑部各取所需进行“深加工”, 然后重新“排列组合”, 生产各种形态的终端新闻产品。

2) “报网合一”模式

以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为代表。《杭州日报》与杭州日报网共用同一个编辑部, 同一批采编人员, 同时运行两种媒体形态, 创造了“报即是网、网即是报”模式。编辑部建立了网络中心, 负责技术平台的搭建、维护和日常运行, 同时负责网站首页的编辑和维护。《杭州日报》的政经、国际、都市、文化、体育等版面各成中心, 每个中心同时负责对应报纸版面和网络频道的内容生产、上传。编辑部增加了网络采编流程, 报纸、网络两套流程并行, 每个选题的策划都同时考虑网络、报纸分别如何报道。杭报的构想是集团旗下的每一家报纸都有自己的网站, 一报一网, 实现真正的报网融合。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2008年12亿收入的80%来自报业, 创办同名网站、报网一体运作的模式建立在传统媒体良好的盈利能力基础之上。这些特定的因素是不可复制的, 报业内部运行机制的创新还需因时因地制宜, 不能简单效仿。

3) “台网互动”模式

台网互动已经成为目前广电部门发展新媒体的普遍做法。对于传统的广播电台来说, 互联网不仅是新的传播渠道, 而且是新的互动平台和生产平台。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例, 2008北京奥运会召开期间, 中央电台“中国之声”推出奥运特别报道——《梦圆北京》, 全程全景式报道北京奥运会, 中国广播网作为北京奥运会持权传播商中央电台官方网站, 实现了中央电台所有奥运报道广播信号同步网上直播, 同时创新图文并茂、音视频同步多点互动直播报道新模式, 让全国听众网友享受了一次奥运听觉盛宴, 形成广播网络台网互动四个统一:台网LOGO传播一体、台网资源共享一体、多栖记者台网一体、台网赛场内外一体, 广播频率、各大门户网络、有线数字广播电视、手机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中国广播报》五大终端互相融合。

电视台与互联网的结合更是如虎添翼。以央视网为例, 经过10年的运营, 已然从WEB1.0的“台网联动”阶段迈向了WEB2.0的“台网互动”新阶段, 完成了早些年定位于“中央电视台的网络版”到目前的“国内主流视频新闻网站”的转型。2008年北京奥运会, 通过视频转播、广告代理、内容订制等多种形式, 央视网赚了2亿收入。传统电视台的网站已开始焕发出自身的生命力与持续的生长价值。

4) 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模式

国家广电总局早在2002年就开始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和企业, 研发CMMB的关键技术。CMMB是英文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 的简称, 它是由国内自主研发的面向手机、PDA、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7英寸以下便携手持终端以及车载电视终端提供广播电视服务的系统。国家广电总局成立了中广卫星移动广播有限公司, 负责建设全国移动多媒体广播传输覆盖网络, 统一开展业务运营, 并在各省和地级市分别设立子公司、分公司;有200多家公司参与了CMMB产品的开发生产;于2008年底完成了100万部终端招标工作。2006年10月24日, 国家广电总局正式颁布CMMB为国家行业标准;2008年6月9日成功发射第一颗直播卫星“中星九号”, 当月开通了CMMB业务;在奥运会期间, CMMB服务奥运取得了圆满成功。目前, 全国已有157座城市开通了CMMB业务, 拥有100万用户, 可接收到6~8套数字电视节目;据中广卫星移动广播有限公司估计, 到2009年年底, CMMB用户将会达到1 000万, 2010年底, CMMB用户规模达到5 000万。

2 全媒体发展的未来趋势

综合分析我国传媒业的全媒体发展经验, 参考国外媒体的先进做法, 我们认为, 全媒体发展未来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2.1 互联网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 互联网的影响力日益提升, 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在世界范围来看, 据统计, 2008年底全球网民数量已经从2000年的3.6亿增加到15.82亿, 增长了338.10%;全球互联网平均普及率为23.6%, 其中北美的普及率高达73.10%。2009年2月的调查统计显示, 全球共有网站2.16亿个, 比2000年增加了约10倍。

在我国,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统计, 中国网民数量一直呈高速增长态势。2008年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 超过美国而位居世界第一,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 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网站数量增长也很迅猛, 尤其是过去两年, 由于以博客为代表的Web2.0技术的发展, 降低了网站建设的门槛, 网站数量近乎翻番。2008年底, 中国的网站数, 即域名注册者在中国境内的网站数 (包括在境内接入和境外接入) 达到287.8万个, 较2007年增长91.4%。

互联网的应用也出现了许多新变化, 呈现出“媒介化”的特点。无论是传统纸媒搞报网融合, 还是传统电视媒体发展网络电视, 都把互联网作为一个信息传播与内容服务的平台。在媒体机构内部的流程造和资源整合中, 互联网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此外, 互联网本身就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现形态, 又具有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等先天优势, 因此, 在全媒体发展中已经并将继续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

2.2 数字视频新媒体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 数字视频时代的到来已经是大势所趋。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拓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包括网络视频、数字电视、手机电视、户外显示屏在内的各种视频媒体。数字视频新媒体将成为未来多媒体发展的一个亮点, 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空间。

以杭州华数数字电视有限公司为例, 它是杭州市数字电视发展的运营主体, 以数字电视发展为切入点, 实现推进全省数字电视发展, 向无线、移动电视和信息化应用转型。华数公司研发的新一代数字机顶盒, 可以提供包括电视投票、C2C的互动节目点播、多人参与交互式游戏、电视抓取搜索等多项服务, 这些服务都强调了使用者的参与性和交互性。通过华数数字电视平台演示可以看到, 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被拆条处理供观众按条收看, 到高清电影免费或付费点播, 再到每天四五万人同时在线打麻将, 电视的功能已大大超出“收看节目”。特别是其互动电视提供了近70档全国知名新闻栏目的时事点播服务, 在“新闻天天看”板块中, 用户可以点击收看上线栏目30天内的节目。

华数只是数字视频媒体发展的一个缩影, 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视频内容的集成和细分, 更在于受众的参与和互动, 在于多媒体内容在视频终端的多样化呈现, 在于一种崭新的媒体运营方式的有益尝试。未来, 视频新媒体的发展将催生更多的内容提供方式和信息服务形式变革, 带动整个传媒业的多媒体发展进程。

2.3 媒介融合由浅入深, 从“物理变化”趋向“化学变化”

未来的媒介融合趋势中, 信息传播活动将受到全方位的影响, 由此带来的也将是根本性的变革:注重多种传播手段并列应用的多媒体新闻将发展为多种媒体有机集合的融合新闻;各种媒体机构的简单叠加、组合将发展为真正的有利于融合媒介运作的新型机构组织;“全副武装”的“背包记者”或称全媒体记者将与细分专业记者分工合作;媒介机构也将在新的市场格局中寻找自身新的定位和业务模式, 构建适应多媒体需要的产品体系和传播平台;媒介融合一定离不开受众的互动和参与, 或者, 受众本身就是传播者之一。

以美国最大的报业集团甘奈特集团为例, 2006年, 其首席执行官Craig Dubow就宣布, 集团旗下所有的报纸都将设立崭新的“信息中心”, 全面取代已有的新闻编辑室, 让原先的报纸读者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通过任何平台接收新闻和信息。信息中心分为七个功能部:数字部 (以数据库为基础快速搜集新闻和信息) 、公共服务部 (媒介监督) 、社区对话部 (原评论专栏的延伸, 帮助实现传-受交流和受-受交流) 、本地新闻部、内容定制部 (为小众市场定制专门信息) 、数据部 (发布生活类“有用”信息) 以及多媒体内容制作部。这一改革主要有四个目的:一是进一步突出本地新闻和信息优先于全国和国际新闻信息的地位;二是发表更多的由受众贡献的内容;三是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跨平台更新和发布新闻和信息;四是在与受众的互动中进一步发挥他们的舆论监督作用。

2.4 随着全媒体进程的不断发展, 在融合的同时, 各种媒介形态、终端及其生产也更加专业、细分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浦尔 (Ithiel de Sola Pool) 曾经指出:“分化与融合是同一现象的两面。”随着全媒体发展的推进, 未来更需要关注的可能是与“合”伴生的“分”。

一方面表现在媒介形态的分化。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认为, 传媒渠道的丰富带来了传统形态的分化, 过去单一的印刷报纸已经分化成了印刷报纸、手机报纸、数字报纸等多种产品形态。广播电视也同样, 分化成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更丰富的产品形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技术本身的分化, 过去互联网内容主要是通过万维网技术来支持, 现在有了RSS、Widget, 信息分化的渠道也变得更加丰富。

媒体终端的多样化也带来了传播网络的分化。手机媒体、电子阅读器、网络电视、数字电视等, 依赖不同的传输网络。在我国, 3G通讯网络和CMMB广电网络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 各种传播网络之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另一方面是媒介生产流程的专业化细分。在媒介融合时代, 产品构成更复杂, 产业流程更复杂, 技术难度不断增加, 传统媒体面对这些技术往往力不从心, 因此, 由于生产复杂度的提高, 更有可能导致产业流程的专业分工和再造, 出现信息的包装及平台提供者走向专业化的趋向。现在, 在数字报纸、电子杂志、手机媒体领域, 专业化的趋向已经显现。

3 全媒体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全媒体的顺利发展与政策支持和管控工作密切相关, 但在我国现实条件下, 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障碍。

1) 传统媒介管理方式的“条块分割”现象严重, 产业壁垒难以打破, 阻碍了全媒体发展。

全媒体的快速发展对媒体管理和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媒介发展的宣传和推动, 我国政府已制定、颁布了大量行政规章制度与管理办法, 但长期以来, 靠“人治”比较多, 业界的实践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同时由于历史形成的行业业态壁垒和行政部门区划原因, 传统媒体在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既得利益起点不同, 报纸、广电、网络各自为阵, 受到条块分割、多头多部门管理等体制的严重束缚, 管理效率低下, 责任不明确等问题在新媒体冲击下显得更加突出。

对此,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形象地比喻说, 我国文化、新闻、传播行业的“婆婆”很多, 比如网吧归文化部管、互联网归国务院新闻办管、手机移动互联网归工业与信息化部管, 等等。但是“婆婆”越多越没有办法做事, 而且把事情搞得非常复杂, 因为每位“婆婆”都有自己的利益, 于是做“媳妇”的就特别累。

在全媒体的实践过程中, 媒介融合必然会兼容多种媒体内容、横跨多种媒介渠道, 相应会受到来自电信、广电、文化、新闻出版等部门的共同监管, 行业之间的利益纷争、媒介规制的分立与交错就会成为全媒体发展的绊脚石。以成都传媒集团为例, 2006年11月组建集团后, 报业集团和广播电视台依然保留牌子, 对接行业管理部门;市管干部由市委组织部管, 其余干部由集团党委管理;新闻导向由市委宣传部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由市国资委管;广电局和新闻出版局对其进行行业管理。合并之后, 原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和原成都广播电视台仅仅是合署办公。事实上, 早在成都市委决定成立成都传媒集团之前, 成都日报报业集团早已经开始了业务拓展和资本扩张, 试图同优质的广电媒体资源进行深度合作, 但二者之间却存在较为严重的行政界限和行业壁垒。

此外, 这种多头管理的混乱现象背后还有对监管对象基本概念界定不清的问题, 也使得实际操作中出现不少问题。

2) 现行的媒介管理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系统管理缺位, 全媒

体发展缺少应有的制度环境, 因此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无论是发展全媒体, 或是促进媒介融合发展, 都涉及到三个主体, 一是政府, 二是媒介机构, 三是用户 (或市场) , 三者中作用最大的是政府, 政府应该扮演行业发展的推动者、制度规范的制定者等角色。但从现阶段来看, 以上三者关系不顺, 特别是政府在全媒体发展和媒介融合中的应变能力和作用还比较滞后。这使得整个体系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不适应:首先, 行业的发展落后于百姓的需要, 百姓现阶段的需要尚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因此对内容提供商多有抱怨。但同时, 媒介机构、信息服务企业也有需求亟待满足, 在数字化浪潮当中, 不管是电视、报纸还是其他媒体, 都希望能够利用这次机会进入其他媒介领域, 进行所谓的融合, 发展多媒体业务。但面对现实当中的壁垒, 政府政策发挥的推动作用不够。

从目前我国的媒介管理法律规制环境看, 也有一些较明显的问题:

首先是新媒体基本法理环境不健全、责任界定混乱, 造成管理上的缺位。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在媒体融合时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要解决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离不开法律制度的保障。然而目前, 新媒体环境中的法律规制尚未建构完全, 多数仅靠有关条例的约束, 监管过程中缺少法律依据。尽管《物权法》、《民商法》、《电子信息法》乃至《宪法》中的言论自由等基础性法律对新媒体的规制影响深刻, 但具体针对新媒体的法律规制存在先天缺失, 与行业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国电信法草案》、《广播电视法》等尚未出台。

除了先天法制环境的缺失, 现有法规、条例的不够完善也给新媒体监管带来了一定难度。这两年出台了不少由各政府部门单独制定法律法规, 针对性、操作性较强。也有些条例是很多部门联合出台的, 多是采用案例式的方法, 限制比较多, 基本规定都是不可做什么。因此, 应综合考虑社会的技术变革、经济建设、文化冲突等因素, 加快建立健全电子信息类的立法。

3) 国内的媒体产业价值链尚未完全形成, 适应全媒体发展的媒介基础环境尚处于酝酿之中。

在成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的同时, 我国网络普及率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整体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 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之间, 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和渗透程度差异明显。

另外, 媒介行业的专业化、细分化程度也不高, 整体信息化水平不高。媒介发展的规律是先“合”再“分”, 而后又“合”, 都要经历“综合起步”“细分发展”的阶段, 再进行融合。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就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 但当前我国媒介在“细分发展”这一步都还不够成熟, 整个媒体行业的产业价值链没有完全建构, 完全的行业细分也还没有建立起来, 基本都是前店后厂式、集生产流通于一体的低水平分工的组织结构。比如广电行业, “制播分离”还很不充分。因此, “分”得不够, 谈“合”就会遇到很多问题。

4) 媒介内容产业发展缺乏活力, 存在信息闲置、浪费、创新不够等与全媒体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

全媒体发展过程中, 内容本身的生产、制作、管理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是对内容缺乏有效整合, 没有形成统一的平台或者有机的链条, 内容生产商之间不能互通, 导致信息不能共融共享。全媒体环境下, 不同形态媒介的内容应当更加方便地实现相互嵌入, 并根据各个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受众的需求进行重组和分装, 市场中将出现更为多样化的版本和更为丰富的内容, 以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

二是内容的规范化管理和版权保护问题, 这成为媒介融合、全媒体发展中不可回避的影响因素。现阶段, 网络广播电视为了弥补内容上的先天不足, 一般采用购买和用户上传的自制节目。但大部分自制视频节目的网友不具有专业制作资质, 也不太可能专门申请所谓的“许可证”, 这类内容监管不严可能会引发违规内容的泛滥, 给行业发展带来致命打击。

4 保障我国全媒体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媒介发展规律和现实需求看, 全媒体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趋势。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促进产业健康良性发展, 相关部门在制定新媒体和全媒体发展战略时, 需要针对现实状况中的障碍和桎梏做综合考虑、系统规划。

1) 从战略高度认识“全媒体”发展, 从政府层面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如今, 发达国家普遍在进行全媒体、数字化媒体等方面的尝试, 倡导“access to all”, 即为所有人提供接入平台的信息传播理念。如英国正在大力推行“Digital Britain” (数字英国) 计划, 发展数字全平台上的“全业务”。为了保持英国在创新、投资和数字、通信领域的优势, 英国政府在2008年10月提出的一个行动计划, 设想使英国的每个居民都能接入到宽带网络。今年6月中旬, 英国政府又公布了《数字英国》 (Digital Britain) 白皮书, 为本国数字化通讯传播确定发展方向, 其中提出的政策建议也将影响今后BBC和其它公共传播服务的发展甚至生存。

考察发达国家的跨媒体、多媒体实践, 通常是三个步骤:第一阶段是制度设计, 首先从国家政府层面进行“务虚”, 提出一些发展规划、口号、理念;第二阶段是政策体系的制定, 提出具体操作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体系, 做出制度调整;第三阶段是业界实施, 在政府的理念、措施推动下, 由各个媒介机构和相关信息传播从业人员具体操作运营。经历了“制度设计—政策体系制定—行业运行”的过程之后, 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 业界就可以进行大幅度的操作, 发展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因此, 对全媒体发展的问题应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 依据全媒体发展趋势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实现宏观管制, 而不仅仅是依靠从业人员微观层面的运营来推动。

2) 解决相关政府机构的整合问题, 提高管理效率。

促进媒体融合应在政府结构上下大力气整合, 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和制度, 从制度层面解决“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等现象。

在世界各国媒介融合形态演进的过程中, 建立专门的信息传播管制机构, 对通信、广播电视、互联网信息传播等业务进行统一管理成为发展方向。在美洲, 88%的国家建立了专门的电信管制机构。到2004年中期, 全球电信管制机构 (包括准独立的电信管制机构) 的数量已经增加到132家。如美国的联邦通信委员会 (FCC) 、英国通信管制局 (OFCOM) 等。

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已开始自下而上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 如将地市广电局、新闻出版局、文化局、体育局合并为“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局”。具体实施可能需要较长时间, 但相对统一的管理机构对保障全媒体发展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3) 制定指导全媒体、全业务的体系化配套政策, 为媒介融合的良性发展提供政策环境。

媒介的融合发展涉及到利益重新分配, 促使各种形态信息传播机构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自己的位置。在逐步深化改革、培育市场的过程中必然出现一系列问题, 如媒介之间如何相互进入?遇到利益冲突的时候如何处理?等等。有效的政策支持对多媒体业态的鼓励和激励作用将是非常明显的。

建议着重关注“两头”。即对前端的内容生产方面, 通过推动电视制播分离促进媒介内容生产制作社会化, 推动更多创新产品的出现;另外是对后端的媒介产品经营方面, 允许以多元化资本的准入给行业带来更多活力。

另外有三方面具体政策是至关重要的:一是促进内容生产的生机和活力, 可尝试在“管住”终端, 把握终审权和播出权的前提下, 适度放开制作权和流通权, 通过节目外购配额等制度, 鼓励制播分离, 解决全媒体平台上内容匮乏的问题。二是推进媒体机构的所有制和人事分配体制政策改革。我国传统的媒体组织结构问题比较突出, 比如管理层次多、运行效率低;用工来源和用工体制非常复杂等等, 这方面改革成本非常大, 涉及到的利益比较复杂, 需要配套政策的有力保障。三是适当放开投融资政策, 允许民营资本、外资进入。

国务院在2009年7月22日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充分表明国家对包括传媒在内的文化产业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其中一些具体的政策显示了很大的开放度, 比如推动跨区域、跨媒体的联合重组, 在投资方向上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 这从政策层面对文化产业将是一次巨大的推动。

4) 媒介机构自身加强业务流程再造, 按全媒体发展规律构建一流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一流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包括资源配置方式) 是国际级一流媒体进行信息产品生产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全媒体背景下, 传统的媒介形态、属性、种类分工方式已不适应发展需求, 需要按照业务流程来划分, 如将组织架构分为内容中心、渠道中心和营销中心, 实行全业务、全代理模式。

在广电领域, 制播分离等政策的推行是主要的改革方式。自2003年我国开始文化体制改革以来, 各地都在进行着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如北京电台在“制播分离”改革和可经营资产剥离转制中颇有成效, 北京电台依托各专业频率, 在全资公司北京广播公司旗下, 成立了7家控股公司, 产业运营布局基本形成;特别是成立了节目制作中心, “制播分离”改革步入了实质性阶段。北京电视台所属的京视传媒公司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了对紫禁城影业公司的控股;依托动画频道成立了卡酷动画公司。中央电视台也通过新闻节目中心机构改革等举措对自身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进行一系列积极尝试。

5) 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媒体发展需要的新媒体监管模式。

网络在全媒体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如何善加利用、有效监管一直是世界各国的难题, 如美国是将中情系统介入进行监控, 英国采取实名制, 日本则采取内容分级制。在我国, 网络最初仅仅是作为一个海量资讯提供者出现, 对它的监管没有现在这么迫切和必要。但随着网络应用的迅猛发展, 网上舆论越来越多地干预到了时政和司法, 特别是在一些舆论监督和负面社会事件当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有时甚至超过电视报纸等传统主流媒体, 其中也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 影响到社会稳定甚至国家安全。这意味着相关的监管是非常必要的。

一是内容管理层面。从网络监管的尺度来看, 应当采取中间状态, 既不能强力干预, 违背网络开放自由的初衷;也不能一味崇尚个人自由, 放纵不管。首先应设立专门的机构, 日常由专人和安保力量有针对性地“盯”网, 发现疑点和苗头性的倾向。同时借鉴国外电影分级制度, 结合国外对网络视频内容的监管经验, 比如由政府主导对网络内容分级, 从内容接入上按类别设立技术屏障, 和用户实名制身份许可等结合, 从而实行常态化管理。

二是法律及政策规制层面。目前针对网络视频内容的具体监管标准还没出来, 因此业界的实际操作中也不好把关。建议从产业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 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与产业政策, 使互联网业为社会发展、媒介融合做出积极贡献。

6) 加快数字版权制度的建立。

全媒体背景下, 规模化的内容产业化的信息应用上遭遇的最大问题就是版权保护问题, 版权是否能够得到合理的保护成为了内容产业能否得以发展的核心问题。

多媒体报告厅 第9篇

总局田进副局长为发布会致贺信。在贺信中对2013年视听新媒体蓝皮书给予了高度评价, 认为全书导向正确、结构合理、信息丰富、点面兼顾、分析透彻、视野宏阔, 将为国内外了解中国视听新媒体的最新发展开启一扇窗口, 为业界学界深入交流搭建一个平台, 并为政府部门和媒体机构的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会上,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2013年视听新媒体蓝皮书主编庞井君介绍了蓝皮书的出版背景和内容价值。《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 (2013) 》在体例、内容等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和突破, 突出“实”、“新”、“活”, 突出国际视野和前瞻性。全书由“总论”、“行业扫描”、“发展聚焦”、“亮点展现”、“观点荟萃”、“环球视野”和“附录”七部分构成, 致力于准确反映行业格局, 敏锐洞悉发展趋势, 视野开阔、点面兼顾、信息丰富、分析透彻。蓝皮书关注总结了2011年以来,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公共视听载体以及移动互联网音视频等多种业务的行业主体格局、用户数量、发展态势。展望了视听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 指出中国乃至全球视听新媒体都越来越呈现出融合化、移动化、社交化、平台多元化、人性化的特征。视听新媒体与各种媒介、各类相关技术以至媒介与社会相互之间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视听应用大规模向移动终端迁移, 移动音视频业务将成为视听内容产业竞争新领域。视听媒体社交化趋势明显, 社交网站已成为视听节目网站继用户主动访问、搜索引擎之外最重要的用户访问入口, 越来越多视听消费通过社交网络进行。随着视听新媒体参与主体向产业链上下游环节渗透, 视听发布平台越来越丰富多元并趋向开放共赢。

多媒体报告厅 第10篇

先说中国电子媒体的发展, 近几年, 中国有三家发展最好的互联网公司: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比较一下百度和腾讯, 百度公司的用户为约40万人, 广告年营业额达到了800亿左右, 腾讯的用户量为约6亿人, 其网站qq.com的点击率仅次于百度, 但是广告收入却远远低于百度, 其收入主要来源在于增值收入, 比如说用户体验这一块:用户会购买游戏装备、或者qq特制的小道具等, 虽然每个人投入并不太多, 但腾讯其庞大的用户量使得增值收入成为很大的收入来源。

这是我这篇心得中想要探讨的问题, 在我的同事中, 从事传统媒体的为多数, 而面对前有电子媒体大行其道、后有整体广告量的成长大致呈现停滞状态的局面, 传统媒体如何实现其收入增长呢?套用现在很流行的词汇“蓝海战略”——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市场。前段时间, 有机会参与到一个朋友的媒体公司经营过程, 他们按照传统制作公司的模式, 制作了一档儿童节目, 内容制作完成之后, 便是发行, 在发行过程中, 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个是渠道, 一个是盈利。而在公司寻求发行渠道的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别人问这个问题:“除了传统的广告收入以外, 你们有没有考虑过其他的盈利模式?”这或许是节目营销人员现在会经常思考的问题, 能否挖掘新的利益点, 不仅仅厮杀于有限的广告市场中。

举几个例子, 民营媒体公司中, 值得讨论的是李静成立的东方风行传媒公司, 东方风行前身为东方欢腾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0年, 以电视节目起家, 品牌节目包括《超级访问》、《美丽俏佳人》、《非常静距离》等, 其标榜的企业核心优势为:强大的节目制作能力、庞大的发行网络、独具特色的多媒体互动平台。2008年前, 东方风行传媒从最初的影视节目制作、发行扩展到互联网、自有品牌制造以及电子商务等领域, 最为人知的是女性网“乐蜂网”, 在网站上可购买各类美容护肤用品、女性服饰等等, 而且内容和节目紧密结合, 节目中推荐过的产品在网站上都有购买。从最初的单纯电视节目制作进军互联网电子商务, “乐蜂网”成为东方风行传媒收入的一大部分, 可视为传媒公司在新的盈利模式上的积极探索。

另一个可以举的例子是前两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赢在中国》系列节目。最主要的收入应该还是广告, 节目有中国联通进行冠名, 同时, 节目开辟了两家核心网站, 雅虎中国 (作为节目官方网站) 以及中华英才网 (报名渠道) , 既是商业上的合作, 也是节目的有益补充。另外, 还开发了很多衍生产品, 比如出书、光盘、短信收入等, 这些都开拓了节目的盈利方式。

在寻求“蓝海战略”的过程中, 传统媒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研究, 第一是探索市场没有的内容, 做精做强, 第二就是前面两个例子所说的, 找新的盈利点, 很多媒体从业人员都会遇到一些短板, 那就是对内容的生产非常在行, 但是对于发行、未来趋势的判断、宏观走向的把握并不精通, 这或许是需要积极探索的一个方面。

相比较而言, 互联网媒体方面似乎更契合“蓝海战略”的需求, 刚上市不久的“摩尔庄园”是一个极为成功的例子, 它看准了“青少年健康上网”这一值得挖掘的领域, 很好地满足了青少年对于网络虚拟世界的需求, 在内容制作和盈利模式设计方面都比较成功, 新媒体只要找准一个好的点, 因为它在传播速度、用户数量、体验感受上都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故众多投资者果断地说:移动互联网产业是未来最具发展空间的产业。

拿电视栏目为例, 如国内目前很火的视频网站优酷、土豆、搜狐等, 都在强力打造自己的原创电视节目或者视频短剧, 这些短小精悍的节目点击率非常高, 影响甚至超过了在传统媒体上的播放。尤其是现在手机这个多媒体终端的出现, 打造适合在手机上进行播放和传播的内容产业一定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这也是内容制造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什么样的内容最适合快速浏览?最满足人们的需求?多媒体数字时代, 机会充斥, 只要有见识、有判断力的人迅速抓住, 便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如何发展出适合自己的“蓝海战略”, 是每个媒体从业者都要思考的问题。媒体从业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创意者, 不光制造内容, 最主要的是创新和思考, 应该开拓各种渠道, 在制作、发行、抢占市场先机、盈利模式上积极探索更多可能方式, 通过国际视野掌握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作者以聆听台湾学者赵怡博士的学术报告会有感, 结合当今中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展现状, 提出媒体工作者应寻求“蓝海战略”, 不仅局限于目前的工作思维, 应该寻求更多、更新的发展模式。

整治三俗强化媒体社会责任研究报告 第11篇

关键词:三俗;社会责任;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042-02

一、文章概述

(一)背景

目前庸俗、低俗、媚俗的这些“三俗”的文艺节目对大众进行视觉、听觉的轰炸,挑战我们的道德底线。这些以“俗”为义的文化乔装,侵蚀着大众的认知,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一边接受着道德审判、一边却又大肆流行。2010年7月,党中央正式指出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文化。這也将媒体的意义提升,媒体作为认知利益的表达者和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履行着自己的责任和职能,媒体需要逐渐回到其本源和核心——负责的传媒,强化媒体社会责任刻不容缓。

(二)文献概述

从国内相关研究论文来看,从2002年到2011年为搜索限段,在学术期刊网上以“题名”为搜索前提输入“三俗”,再点“精确”搜索则为86篇,从搜索结果中看出,有关三俗优秀硕士论文则有1篇,期刊数据库为85篇,对于强化媒体责任的研究论文,在学术期刊网上以“题名”为搜索前提输入“媒体责任”,再点“精确”搜索则为419篇,从搜索结果可以得出,有关媒体责任的优秀硕士论文有8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5篇,期刊全文数据库为406篇。以“三俗”为题名进行跨库检索,精确检索出论文83篇,其中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篇,其中与媒体相关48篇,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文章9篇。

从上述表象来看,似乎研究“三俗”,强化媒体社会责任的论文不少,但是,逐一研读这些论文会发现,结合语言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理论来深入研究我国出现的“三俗”现象的期刊论文几乎没有,也缺乏结合这些学科理论来研究如何应对三俗现象的规范论文,对于研究“三俗”,强化媒体责任领域的博士论文没有,处于空白阶段,硕士论文研究“三俗”的也仅仅只有一篇,研究强化媒体责任的硕士论文也只有区区8篇,这也提醒人们,针对“三俗”,强化媒体责任的深入研究刻不容缓。

关于整治“三俗”强化媒体责任的文章,主要集中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记者》,《新闻前哨》,《青年记者》,《今传媒》,《视听纵横》等杂志上,例如潘丹丹,黄璜发表在《青春岁月》上的《浅析当前我国“三俗”文化横行的原因及治理对策》,卢铁澎发表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的《生于忧患 死于愚乐——浅谈电视娱乐节目“三俗”的病根与治理》,李德顺发表在《新闻记者》上的《从《中国达人秀》的成功反思电视节目“三俗”之源——兼谈电视媒体如何把握受众的需求》等等。这些文章从不同方面说明整治“三俗”强化媒体责任的重要性,针对当前“三俗”盛行,媒体责任意识不强的现状从具体方面进行了分析。下面罗列其中一些文章的重要观点。

潘丹丹,黄璜在《浅析当前我国“三俗”文化横行的原因及治理对策》中指出,“三俗”文化横行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利益驱动,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部分人所追求的不是可以用来陶冶我们个人情操和提升个人魅力的高雅文化,而是一味追求最大化的赚取金钱,不管庸俗还是高雅无所谓,把谋求金钱利益作为他们的首选目标。

刘军茹在《论媒体改革中媒体责任和功能的缺位》中提到,新闻传播活动中造成媒体责任和功能的缺位主要是媒体自身原因。首先就是炒作新闻传递的信息,在信息传递的同时还不免要进行二次三次的加工或者冠以华丽的外表,其次是真实的新闻无法提供,是大量虚假新闻出现在公众面前。另外公众想要知道的新闻信息被隐藏起来,那些不重要的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反而不停地传播,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二、研究综述

(一)引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社会多元化发展,那么文化领域也势必形成多元化。庸俗、低俗和媚俗组成的“三俗”文化就是这一多元化的代表,它们充斥着各种空间,挤压着健康、积极的文化的生存空间,破坏了社会文化的良好氛围,败坏社会风气,其危害愈演愈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文化气节受到冲击。媒体是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现在的传媒体制在大的方面上还是有很大的改观和提升,与此同时,媒体管理者对媒体的控制也实行比从前更为严格绝对化管理,在党的领导下,势必和“三俗”文化做绝对化的斗争。当今“三俗”风气盛行,媒体作为传播信息,传播思想的重要媒介,不管体制如何突破,不管管理如何细化,如何变化,不管指导策略如何灵活,都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

(二)“三俗”的原因研究

我们反对“三俗”文化的态度是坚定的,“三俗”文化的大量涌现也不是一时兴起,它是经过特殊环境逐步培育出来的。

周宇在《三俗文化及社会根源及根除三俗对策分析》一文中告诉我们,仔细探求它产生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从大方向上来说,市场经济在给我们充分的物质享受的同时,精神文化发展却略显落后,单方面的追求物质的享受,使得我们不能理智地对待来的如此快速物质财富,我们的个人价值被商业化的经济利益所取代,而追求经济利益成为一切“三俗”文化坚持的法则。由于这样环境的熏陶,“三俗”文化的产生也就是必然的了。

换个角度,大多数的从事文化艺术的人思维视线狭隘,只是为自己或自己所在的利益集团服务,不管不顾创作的文化艺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他们对涉及的重大政治问题的题材往往避而远之,失去群众基础的作品,自然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只会在三俗的圈圈里,永远也走不出来。

(三)“三俗”的案例研究

周星在《非诚勿扰:朝着幸福的感觉努力》一文中提到《非诚勿扰》把控了“秀文化”状态,人生就是秀出一个存在的价值,秀的真假秀出社会状态的真实。但是以马诺、马伊咪、武潇等为典型的女性,各自的言论导致人们的极度关注。

李德顺《从“中国达人秀”的成功反思电视节目“三俗”之源兼谈电视媒体如何把握受众的需求》一文中,以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作为案例,指出了“三俗”的成因,得出“选秀节目不是一定要通过走低俗路线来博得观众的青睐,以实现节目的经济效益的电视节目”的结论。

(四)整治“三俗”,强化媒体责任的研究

“三俗”的势头如果得不到遏制,就会越演越烈,对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可想而知,媒体责任和功能面临着缺位的现状,低俗化已成为媒体追求的目标,越是低俗,越是可以保证收视率,媒体“三俗”化愈演愈烈。整顿治理“三俗”化强化媒体责任迫在眉睫。

卢铁澎在《生于忧患 死于愚乐——浅谈电视娱乐节目“三俗”的病根与治理》提到以电视作为媒介,本身不会“三俗”作为出发点,提出任何工具、媒介的任何功能都不是单纯的自身意义的表达,它夹杂着操纵者的心态,操纵者的心情,这一点的指出,又将文化信息的传播提升到了传递着本身。电视从业人员必须首先学会做人,媒体人首先是一个人,必须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理论素养,不能一味追求商业利益,视金钱为一切,这样的话节目本身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毕竟,节目不单纯是以一个物质形式存在的,它的存在,更应该表现精神存在,只有这样,“三俗”之病方能根除, 电视娱乐节目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生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李萍在《完善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抵制“三俗”现象的传播》一文提到,媒体的社会责任与功能,现在即便存在某些缺憾,漏洞,但是要意识到自身的缺憾,然后要不断强化自身的责任感,弥补自身存在的缺憾,媒体需要正视“三俗”化,要强调文化传播服务大众,在反映生活和人民感情方面充分大众化的同时,强调媒体创作产品在精神上陶冶人心;时时刻刻都要保持自身作品思想的深刻性,即便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呈现。目前,社会与大众文化处于纠结的阶段,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有自我辨识能力,要学会抵制这样的媚俗节目,要自觉抵御外来媚俗文化的侵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大众媒体的传播能力强势,所以不能让“三俗”的节目成为文化的主流,这样整个污浊的文化氛围会将既存的有氧文化窒息,主流媒体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所以,我们首先正确理解什么是三俗文化,有了对定义的严格的界定,理解它的社会根源,明白了它的生存环境,才能真正坚定地摒弃“三俗”,真正找到现代社会应该追求的文化境界,才能真正认识到媒体责任的意义所在,才能真正体会到“三俗”其实是一种扭曲的价值取向,它的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一味追求商业价值,追求金钱效益,进而跟着流俗走,甚至讨好、献媚于这种低端的行为。中国的媒体必须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自身的文化修养,掌握传播的主流话语权。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自觉将抵制 “三俗”之风作为长期的职责和使命。

三、结 语

作为进入千家万户的大众媒体,必须尊重传统的道德价值和审美体验,绝不能只迎合极少数人的低级趣味, 制作播出低俗、庸俗、恶俗的节目。我国广播电视深知自身所肩负的职责,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节目。

我们一直呼吁建设和谐社会,文化的和諧也是和谐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大众传媒要将和谐文化的思想贯穿到节目的每一部分,不能让节目随波逐流,节目传递的思想才是节目本身存在的真正意义,是一个节目的魂,是一个节目制作团队的灵惑,也是节目和观众产生联系的纽带。我们不可以低估节目观看者的文化水平,要深知节目得以长久存在的原因在于是节目的魅力,这个才是节目真正的“卖点”。

参考文献:

[1]周宇.“三俗”文化社会根源及根除“三俗”对策分析[J].今传媒,2010(2).

[2]唐琦斯.试论“三俗”之风的危害根源及其防治[J].延边党校学报2010(5).

湖湘文化媒体传播现状调研报告 第12篇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 底蕴丰富。湖湘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独特而又非常优秀的文化之一, 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从宏观上来看, 湖湘文化是自古以来陆续生活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之民风、民俗、社会意识、科学文化乃至物质文化等的总和。从微观层面来看, 则是指自古以来湖南的原住民、各个时代的移民及流离者所共同创造、发展和积淀起来的文化精神。近年来, 湖湘文化成为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作为一种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湖湘文化是非常值得传承的。同时, 在多媒体时代, 媒体传播对于文化的传播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湖湘文化想要得到更好的传承也要借力于媒体传播。我们调查了湖湘文化媒体传播的现状, 并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以期为湖湘文化更好地进行传播给出建议。

二、调查实施

(一) 调查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 真实地了解湖湘文化的媒体传播现状。主要包括湖湘文化的媒体传播途径、认知情况, 受众的媒体接触情况以及对湖湘文化传播的意见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发现目前湖湘文化媒体传播的问题和成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 问卷设计

在问卷设计前, 我们课题组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更好地了解了相关的调查方法以及关于其他地域文化媒体的传播现状。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综合, 更好地了解了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调查实施的注意事项。结合湖湘文化的传播特点以及传播学的理论知识, 设置了调查问卷的基本问题。调查问卷的题目主要围绕湖湘文化的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传播效果等方面对湖湘文化媒体传播现状进行调研。形成调查问卷的初稿后, 与专家进行商榷, 对调查问卷的初稿进行完善, 随后在我校附近的小范围内进行试调查, 并根据试调查的结果, 对问卷进行修改, 最终定稿。

问卷设计的基本思路如图1。

三、调查数据分析

(一) 基本信息分析

通过实地调查, 本课题的调查小组发放问卷500份, 去除无效问卷, 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480份。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和统计, 归纳总结出关于调查样本社会统计特征的分布情况 (如图2) 。

从图2可以看出, 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学历等的分布情况:在本次调查中男性为248人, 占总人数的51.6%, 女性为232人, 占总人数的48.3%;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本次调查男女比例相当, 不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从年龄上看, 以60岁以下的中青年为主。研究这一部分人对湖湘文化的了解情况, 对进一步指导湖湘文化媒体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文化水平来看, 超过70%的被调查对象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这些人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易于接受多渠道的文化传播方式。其次, 在调查对象中, 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也非常高。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力军, 对新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对也比较强, 所以成了本调查的重点调查对象 (如图3) 。

(二) 具体信息分析

1. 湖湘文化传播受众分析。

(1) 受众的态度和反馈。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我们发现, 从整体上来讲, 当今社会广大群众对于湖湘文化还是有较高的认知度和相当强烈的认同感, 都对湖湘文化有好感, 认为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乡土气息浓厚。但是对于广大年轻的受众来说, 目前对于湖湘文化的了解程度则相对欠缺, 甚至有些调查对象表示没有听说过湖湘文化, 不知道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 对于屈原所处的朝代, 大多数年轻人也表示不确定或者不清楚。同时, 也表示了自己对湖湘文化继承和发展问题的担忧。所以目前对湖湘文化还应该加强传播, 开拓传播的渠道, 可以利用现今的多媒体渠道等多渠道传播湘湖文化。 (2) 媒体宣传不到位。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 我们发现, 大部分人表示目前媒体对于湖湘文化的宣传是非常不到位的, 仅仅有个别电视节目会涉及湖湘文化, 多数人了解湖湘文化的渠道是电视和书籍。而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 通过网络了解湖湘文化的受众所占比重并不是很高, 这说明目前湖湘文化的媒体传播渠道仍然很单一, 所以对于湖湘文化的传播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新媒体时代, 应该充分运用传播策略, 多种媒体互为补充, 多方位地进行宣传。 (3) 媒体接触习惯。在新媒体时代, 调查对象接触的媒体更多的是网络和手机, 对二者的接触和使用分别达到了38%和29%, 而对电视的依赖程度也很高, 达到了25%。对报纸、广播、杂志等媒体的接触相对较少, 分别只占了3%、3%、2% (如图4) 。

现今网络的发展速度是十分迅速的, 而手机则更具便捷性和时效性, 能够实现受众与信息同步和互动参与。现在很多人都对手机具有严重的依赖。电视作为传统媒体, 虽然新媒体给电视媒体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 但是电视媒体仍旧能保持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拥有相对较多的受众, 仍旧是人们接触较多的媒体之一。当我们问及“您喜欢用哪种媒体渠道来传播湖湘文化”时, 网络媒体在众多的媒体当中最受欢迎, 有35%的被调查对象选择其为最喜欢的传播渠道;其次是手机, 占30%;第三位的是传统的电视媒体, 比例为28%, 电视媒体仍旧有较多的受众。而在不喜欢的传播渠道中, 传单则被认为是最让人反感和排斥的传播途径 (如图5) 。

2. 湖湘文化媒体传播渠道分析。

目前, 受众了解湖湘文化的媒体渠道相对多样化。除了传统媒体、户外媒体, 在当今时代, 新媒体也是传播湖湘文化的主流媒体。在这些媒体当中, 传统媒体电视为湖湘文化传播信息来源的首选媒体, 60%的被调查者是通过电视节目来了解湖湘文化的, 所以电视仍旧是湖湘文化媒体传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其次, 仅有28%的被调查者通过网络了解湖湘文化, 所占比例较小, 不足传统媒体的一半, 所以也反映出目前的传播主体并未充分利用新媒体对湖湘文化进行传播。在湖湘文化的媒体传播渠道中, 新媒体的传播平台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未来的传播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湖湘文化 (如图6) 。

三、结论和启示

(一) 结论

通过这次对湖湘文化的媒体传播现状调查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当今社会, 广大群众对湖湘文化还是有较高的认知度和相当强烈的认同感的, 但是对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广大青年人来说, 对湖湘文化的了解相对较少, 甚至有些人表示没有听说过湖湘文化, 这说明对湖湘文化的传播还需要通过媒体作出更多努力。对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的不了解, 如不知道屈原是什么时期的人物, 对湖湘的代表人物仅仅能指出毛主席, 这也反映了一部分人对湖湘文化的了解是非常少的。不过大多数被调查者仍表示对湖湘文化感兴趣。大部分人对湖湘文化的认识主要来自书籍和电视节目, 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平台了解的则相对较少。湖湘文化对当下湖南社会和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更好地传播湖湘文化, 提高人们对湖湘文化的认知度, 在当今依靠电视媒体传播的基础上, 借力新媒体平台, 拓宽湖湘文化的传播渠道。同时在媒体传播的过程中应该丰富湖湘文化的表现形式, 充分挖掘湖湘文化的内涵;将岳麓书院文化、“经世致用”、“敢为天下先”等湖湘文化的思想精髓融入相关的节目中, 丰富湖湘文化的内容形式和传播形式。

(二) 启示

1. 细分受众群, 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传播体系。

采取差异化的受众传播策略, 细分受众群, 根据不同受众比例进行科学的媒体投放, 使各传播渠道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进而将信息精准有效地传递给目标受众。在实际的操作中, 需要以翔实的调查数据作为依据。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的受众, 其媒介接触习惯和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 把整体受众划分为不同的受众群, 再根据年龄、文化程度等特征细分受众。通过抽样调查获取各受众群在与各类媒介接触中所占的比例, 然后按照该比例相应地增加或减少媒体的投入。例如, 目前广大青年群体喜欢接触网络媒体, 那么在促进湖湘文化的宣传过程中, 针对青年人了解较少的这个问题, 在青年学生喜欢的媒体渠道中进行广泛的宣传, 强化宣传效果。

2. 创新传播方式, 紧紧抓住受众眼球。

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曾把受众参与传播比喻成在自助餐厅里就餐。媒介只是充当为受众服务的角色, 尽可能地提供更多令受众满意的“饭菜”, 至于受众吃或不吃、吃什么、吃多吃少, 媒介无权干涉, 也干涉不了。该比喻说明, 受众通常会根据自身的喜好和意愿积极地寻求和接收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在很大程度上, 受众接收信息取决于个人的需求和兴趣。随着信息和信息来源的不断多样化, 单一、陈旧、刻板的传播方式和内容难以引起受众的关注, 因此难以被接收。而作为传播者, 并不能强迫受众去接收自己所传递的信息, 唯有创新传播方式, 最大限度地引起受众的注意。在湖湘文化的传播中, 传播主体应在考虑受众心理接收习惯的基础上, 适当改变传播方式, 包装和美化传播内容, 增加传播吸引力。所以, 对于湖湘文化的传播, 目前应该借力新媒体。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 目前湖湘文化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用电视媒体和阅读书籍进行传播。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 虽然电视仍然是传播湖湘文化的主流媒体, 但是通过对群众喜欢的媒体传播途径调查分析, 我们发现, 人们更喜欢通过网络和手机了解相关的信息。因此, 湖湘文化的传播者就应该充分发掘网络传播的优势, 积极运用网络平台传播湖湘文化, 在网上加大宣传力度, 并定期针对湖湘文化传播的大事件进行评选, 努力将网络媒体传播平台打造成一个“文化传播、沟通世界、广泛交流、合作双赢”的重要平台。从而进一步全面展示湖湘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让湖湘文化通过网络传播走向世界。

在新媒体时代, 将传统的电视媒体的优势与当今新媒体时代手机电视的优势相结合。要充分利用手机电视传播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 通过手机电视随时随地将湖湘文化传播出去;也可以运用最新的融媒体传播手段, 融合影、音、图、文, 通过相关的纸媒、在线网站、无线移动端, 还有视频、微博、微信、手机报等, 可以全方位、立体式、交互式地传播湖湘文化。

3. 从大众文化视角开辟新的传播形式。

大众文化是指以大众媒介作为手段, 按商品规律运作, 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 包括通俗诗、通俗报刊、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形态。有研究发现, 影视作品作为现代大众接收精神文化的主要方式, 对大众的心理或者是行为起导向性作用。因此, 通过影片的传播方式提升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关注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 到目前为止, 传播湖湘文化的影片还是非常有限的, 这也是传播主体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想要更好地传播湖湘文化, 就必须把握好湖湘文化的内涵精神, 与相关的电视节目相融合, 从价值的角度吸引受众;也可以将湖湘文化做成专题节目, 更有针对性地传播湖湘文化。例如, 湖湘饮食文化、湖湘茶文化、湖湘旅游文化等, 这些内容都可以做成专题内容, 进行宣传推广。同时, 湖湘文化的传播要依靠政府扶持, 团体、企业出力, 要全民参与, 共同传播。应该通过各种形式, 加强湖湘文化宣传活动。

4. 采用商业化模式传播湖湘文化。

虽然湖湘文化并非商品, 也不存在任何的买卖之说, 但是当今社会就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 适当地在传播过程中引入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激发传播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同时, 这也为传播工作者传播湖湘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播模式和新思路。在新媒体时代, 对精神文化进行传播相当于是在为受众提供一种高品质的服务, 而想要为受众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也是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 商业化模式有助于满足受众高层次的需求。在湖湘文化传播中, 商业化的操作包括政府与媒体实行商业化合作、公益广告实行商业化传播等。同时可以将湖湘文化打造成时尚文化, 推动文化产业转变为时尚产业, 让大众真正地享受文化的魅力。这将是湖湘文化的新使命, 也将是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在湖湘文化媒体传播过程中, 还应注重品牌效应, 对湖湘的名人进行包装, 作为传播湖湘文化的代言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同样湖湘文化作为一种地方文化, 也是本地区的根本。要想对湖湘文化进行更好的传承, 就应该充分重视湖湘文化的传播现状, 通过对受众、传播媒介以及传播渠道等方面的分析, 增强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 提升湖湘文化的影响力, 将湖湘精神发扬光大。

摘要:湖湘文化源远流长, 内容极其丰富。湖湘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独特而又非常优秀的文化之一, 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近年来, 湖湘文化成为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 作为一种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湖湘文化是非常值得传承的。同时, 在多媒体时代, 媒体传播对于文化的传播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湖湘文化想要得到更好的传承也要借力于媒体传播。所以我们课题调查了湖湘文化媒体传播的现状, 并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以期为湖湘文化更好地传播给出建议。

关键词:湖湘文化,媒体传播,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人工繁育下一篇: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