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

2024-09-11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精选12篇)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 第1篇

创业教育不单是缓解就业压力的现实需要, 而且是创业型经济时代的战略选择。如果简单地泛泛而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创业很容易成为一个简单的口号。广东白云学院坚持分类定位、分层办学的原则, 集中力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型、高级技能型本科人才, 紧紧围绕广东省教育厅“关于高等学校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意见”, 积极开展了创业教育大讨论。

首先, 要明确创业教育的重点是创业意识和创业通识教育, 而不仅仅是创业职业教育。创业教育分为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通识教育及创业职业教育三种类型。应充分认识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通识教育及创业职业教育的差异性, 明确不同类型创业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功能。必须对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创业教育的内容和任务认真思考并予以正确解答。

创业意识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对企业所有制形式有所了解, 关键是要意识到自由市场经济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以及培养创业基本技能的重要性。这一阶段的教学属于普及式的大众教育, 旨在进行“创业扫盲”, 培育创业文化, 形成尊重创业的社会环境。

创业通识教育是创业教育的中级阶段。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创业语言, 学会从小企业家的视角看待问题;在课外实践中, 要求学生思考创业意向以及学做创业策划。这一阶段的教学属于大众化教育, 旨在培养学生的企业家思维习惯, 使学生具备创业精神、冒险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 具备成功企业家的个性特质。

创业职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主要侧重于对开办企业、完善企业、壮大企业等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实质上类似于工商管理教育, 旨在成就有创业潜质的学生, 助其成为未来事实上的创业者或企业家。

其次, 要明确创业教育必须分层进行, 不能一概而论。定位学校创业教育的层次是最根本的。从宏观上看, 创业教育所培养的企业家精神通过岗位创造、生产力增长及创新等方式, 可以培育国家的竞争优势。具体到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的创业教育, 应该倡导一种创业文化, 通过帮助毕业生建立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使毕业生更倾向于留驻本地, 进而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广东白云学院创业教育的分层, 就是面向全院本科学生分年级、有侧重地进行创业基础教育。围绕“什么是创业、为什么要创业、怎样创业”进行创业意识和通识性教育, 针对部分有志创业、有能力创业、有条件创业的学生进行专项创业能力训练。创业教育的内容既涵盖创业构思、融资、设立、管理等知识课程, 也包括演讲沟通、团队合作等技能课程, 旨在将“企业家精神”的相关元素有效融入学校设置的各个专业中。

再次, 要明确创业教育的目标必须是非功利性的, 而不是仅仅为了赚钱或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创业教育的关键是提升大学生尽快适应本职工作的思辨力、创造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融资能力及危机化解能力, 教育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在观念思维、能力素质等方面的优势, 进行管理、技术和市场营销创新。

要改变将创业教育的目标集中在“以岗位职业培训为内涵, 以企业家速成为目标, 以赚钱为目的”等功利性方面的取向, 着眼其社会意义, 体现创新、社会公益性、可行性及财务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应以非功利性的创业教育目标, 实现创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走出单纯功利性地理解创业教育模式的误区, 使学生的观念从被动就业转变为主动创业, 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出发点, 保持良好的心态, 认识到创业不是为了赚钱, 创业不能一步登天, 要从简单创业做起, 从长远着眼, 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 逐步发展为职业创业、规模创业。

开展适合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的创业教育

广东白云学院立足于为“珠三角”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 将自己定位在企业的位置, 把创业教育视作一种经营, 是类似于企业管理模式下的经营, 为尝试进行各种不同培养模式的创业教育提供了可能。我院不仅重视基础科学与人文学科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更重视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关系, 把服务地区经济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 围绕“解决问题的学习”和“适用就是真理”开展创业教育。

通过科技创新、“挑战杯”、数学建模活动, 搭建创业教育平台广东白云学院通过开展一年一度的科技创新活动, 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从项目申报、培育、实施、运用到经费预算进行可行性论证, 突出学生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与市场需求的结合, 注重专业、跨专业的整合。要求竞赛项目应用性较强、技术含量较高;展示类项目应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 具有新颖性和较强的实用性;讲座类项目应有深度、有广度;要求所有项目紧扣专业特点, 特别注重创新, 突出实践特色;特别注重科技创新项目与国家、省、市科技创新竞赛对接, 保证创业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如“手机遥控家庭电器语音服务系统”、“温差发电充电器”、“儿童呼叫系统”等作品, 突出反映了计算机行业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的应用领域, 体现了参赛选手较广的知识面和协作精神。通过“科技创新节”活动, 引导学生形成资源意识、协作意识, 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及自主创业能力, 使学生找到了施展才华和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舞台, 增强了学生的创业精神, 最终帮助学生确立了自己的就业优势。

以“模拟仿真”作为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让学生体验创业教育有关内容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我院在校园内大张旗鼓地办“市场”。学生对经营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 通过专家评审的方案才能获得经营权;市场摊位也有优劣之分, 学生可以竞拍;学生可以亲自设计商店店面、给商店取名、判断销售目标、讨论预算、开发广告等。通过这种模拟实战演习, 可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激烈竞争带来的益处, 体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的成就感。通过开展创业计划竞赛活动, 学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在广泛进行市场调研、认真进行企业分析的基础上, 进行创业作品的设计, 完成一份将技术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的完整、具体、有实操性的创业计划书, 成立一个虚拟的现代公司, 完成其市场化运作, 注入资金即可运行。为竞赛提供的指导、学习和交流, 可使学生全面地接受创业者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锻炼;通过比赛, 可培养学生敏锐的市场观察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说服能力、组织能力, 还可以结识未来创业的合作伙伴, 增强创业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参与策划和仿真, 学生能够发挥企业家精神, 运用企业运作模式解决现实问题, 同时可灵活运用课堂知识, 提高表达及分析能力, 开阔视野和思维。这种创业教育体验是创业教育成功开展的前提条件。2009年, 我院管理系毕业生有30%以上选择了自主创业。

开设项目教学课程, 使其成为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首先, 结合“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 学生可以自选题目, 也可以由导师确定题目, 完成一个项目作业, 从知识到课程再到项目, 以项目为驱动, 让学生动手设计并实现某个产品。教师将创业所需要的知识融入项目中, 将获取知识的过程交给学生,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外储备能力, 让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到现代工程师所需要的知识, 提高自己的能力。其次, 按照CDIO的模式, 在以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行、营销、管理及咨询等为主要过程的工程链中, 体现工程技术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的交叉与融合。教师预先设计出“现实问题情境”, 然后让学生参与到活动情境中去, 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进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碰到困难时, 教师只进行引导, 启示思路, 一切由学生自己探索, 直到解决问题, 做到“做中学, 学中做”, 学校与企业密切联合, 最终使师生参与到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管理、新营销、新服务的研究与开发中。

通过创业教育大讲堂, 普及创业意识邀请知名企业家、青年创业典型、优秀校友开展创业论坛、创业讲座、座谈、沙龙等活动, 使学生在校学好专业知识, 增强创业意识, 激发创业热情, 分享创业艰辛和成功心得。仅在2010年半年的时间里, 我院举办创业讲座十余场, 共有十多位公司企业老总、优秀校友来我院做报告。每周一次的创业知识系列专题培训讲座或人文素质讲座, 提高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 如职业岗位必备的从业能力、社会知识及法律法规的运用能力、接受理解新技术的能力等, 在创业过程中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能力、捕捉市场机遇的能力、分析与决策的能力、联想迁移和创造能力、确定企业布局的能力、发现和使用人才的能力、理财能力、控制和调节能力等, 以及人际交往能力、谈判能力、企业形象策划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约束能力、适应变化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等。

校企合作, 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试验场面向市场办学, 充分利用合作平台, 找准合作项目的切入点, 在推进合作项目有效开展的同时, 推动学科专业与对口企业实现有效对接,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 形成一个学科联系一个企业, 一个团队服务一个地方经济产业的机制。我院与广州海力动漫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动画剧《Q版三国Ⅱ》开发合同。按照协议, 我院艺术系影视动漫教研室负责创作动画剧《Q版三国Ⅱ》二维动画部分, 这是我院校企合作的一次新尝试, 是我院校企合作、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成果。我院与广州怡富有限公司签署了“怡富流行饰品研发设计”项目技术服务合同, 就产学研合作机制进行了友好协商, 并达成了长期合作意向, 共同致力于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及转化, 实现了技术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校企合作不仅可以使学科专业建设面向市场和企业, 而且可以使大学生走进企业参与研究和开发, 体会企业的氛围和运营方式, 为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企业也可以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空间和试验场所。

鼓励大学生创业, 建立科学的、动态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创业教育是一种开放的、不同于一般常规课程的教学, 以能力培养为目的, 与各种创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一方面, 要突出专业特色, 创业类课程的设置应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 将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 每学期开设的三十多门社会科学、人文艺术方面的课程, 旨在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 要凸显实践能力, 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 创业教育要做到不以考试书本成绩衡量学生水平, 而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衡量学生水平。

总之, 大学生创业的成功, 是创业教育的外力与创业者的内力之合力。创业教育作为系统教育工程, 旨在揭示创业的一般规律, 传承创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培养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 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升其创业个性心理品质, 提高其创业能力, 使大学生能像企业家一样, 具备将来从事创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特质。

参考文献

[1]周远清.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0, (1) .

[2]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呼唤模拟教学与体验式课程[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8) .

[3]周万民.中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分析与研究[J].江苏教育, 2009, (27) .

[4]郑强.大学生创业的精神核心要素[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0, (1) .

独立学院、民办普通本科高校章程 第2篇

学院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学院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学院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和《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学院的登记名称为XX学院,学院英文名称:XX。第三条 学院举办者:XXXX(以下简称甲方)与XXXX(以下简称乙方)。

第四条 学院法定住所地:XX省XX市XX路XX号,邮政编码: XXXX。

第五条 学院的宗旨是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基于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整合教育资源,立足XX、面向全国、服务基层,着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综合素质高、道德品行端、专业知识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良好习惯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第六条学院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的原则,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及就业市场需求,以XX大学校本部现有的优势学科、专业为基础,形成了以工为主,兼具文管的专业群。在加强专业基本建设、开发专业特色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适时增办市场容量大、新技术含量高的新专业,尤其要积极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逐步形成以应用学科为主干的学科新体系。

第七条 学院为全日制民办普通高等院校,实施本科层次教育。根据社会需求和学院办学条件,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控制在教育部规定之内。

第二章 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

第八条 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第九条 学院设立董事会,董事会为学院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由七人组成,其中甲方选派三人,乙方选派四人,包括学院院长和教职工代表。董事会设董事长一名,董事六名,董事长由乙方推荐,由全体董事超过半数选举产生(如董事因特殊情况不能出席,须委托其他董事行使表决权)。学院的法定代表人由董事长担任或由董事长推荐一名董事担任。学院法定代表人作为学院安全和稳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董事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聘任和解聘由甲方推荐、董事会选任的学院院长人选。

(二)聘任和解聘由院长推荐的副院长人选;

(三)批准经董事会审议通过的学院章程,审批由学院制定的其他规章制度;

(四)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审议和批准学院的总体发展规划、工作计划;

(五)审批学院办学经费的预、决算,审批重大开支项目,对学院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和检查;

(六)决定学院的机构设置,决定教职工的编制定额和工资标准;

(七)对学院的工作进行监督,定期听取学院院长的述职报告或工作汇报,检查其履行职权及执行工作计划的情况,实施任职和岗位考评;

(八)决定学院的合并、终止等重大变更事宜;

(九)学院章程规定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条 学院董事会每半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经董事长或三分之一以上董事提议,可以召开董事会临时会议。学院董事会会议须有二分之一以上董事出席方可举行。董事会决议,须经全体董事过半数通过。

董事会讨论决定下列重大事项,须经董事会三分之二以上组成人员同意方可通过:

(一)聘任、解聘院长、副院长;

(二)修改、补充学院章程;

(三)制定学院战略发展规划;

(四)审核预算、决算;

(五)决定学院的合并、终止等重大变更事宜;

(六)学院章程规定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一条 学院的院长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年龄不超过70岁,由甲方优先推荐,董事会聘任。院长在董事会领导下,依法行使职权,负责学院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并行使以下职权:

(一)执行学院董事会的决定;

(二)负责编制学院事业实施发展规划,拟定工作计划、财务预算和学院规章制度;报董事会批准后组织实施;

(三)拟定内部机构设置和编制方案,聘任和解聘学院工作人员;

(四)组织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活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五)负责学院日常管理工作;

(六)组织思想品德教育;

(七)对教师和学生实施奖励或处分;

(八)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为毕业生颁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

(十)对举办者提供的财产、国家财政性资助财产、受捐赠财产依法管理和使用,保护和管理学院资产,维护学院合法权益;

(十一)学院董事会的其他授权。

第十二条 副院长由院长提名,董事会聘任。副院长协助院长工作,并根据院长授权负责相关工作。

第十三条 学院在院长的领导下按照精简、高效原则设立必要的行政管理机构。各部门负责人由院长在征询董事会意见的基础上,予以聘任或解聘。

第十四条 学院建立健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基层组织。学院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学院团组织发挥团结教育学生的重要作用。第十五条 学院设立学术委员会,负责审议并修改学位授予标准及细则,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

第十六条 学院设立学位评定委员会,依法履行学位评定和授予的职权,研究和处理授予学位的争议及其他事项。

第十七条 学院设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由学院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负责受理学生因对学校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纪律处分不服提出的申诉。

第十八条 学院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同时以工会组织为教职工校内申诉的主渠道,依法妥善处理教师提出的申诉,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第三章 教学管理

第十九条 学院实施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独立填报《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

第二十条 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

第二十一条 学院按照国家核定的招生规模和国家有关规定招收学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学生管理队伍,并根据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有关学生学籍、日常行为规范和要求,作为对学生实施日常教育和管理的统一要求。

第二十二条 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建立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必修课与选修课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必修课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面向全体学生,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并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定期考核,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选修课旨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

第二十三条 学院贯彻执行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体育工作条例》和《卫生工作条例》,正常开展学院的体育和卫生工作,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四章 教师及教育工作者

第二十四条 学院自主聘任教师、职员,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招用的其他工作人员订立劳动合同。

学院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经评定具备任职条件的由学院按照教师职务的职责、条件和任期聘任。教师的聘任,遵循双方平等自愿的原则,由院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学院所聘用的教师享有《教师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权利,履行《教师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

学院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学院的教学辅助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第二十五条 学院负责教师、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业绩考核。人事档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岗位调动等事宜均由学院统一管理。

第二十六条 学院的教师要树立高尚师德、敬业爱岗、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自觉做到不向学生或家长索要收受礼品或钱物;不侮辱、歧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擅自向学生推销各种报刊、资料、教辅用具或其他用品,不参与黄赌毒及一切封建迷信活动。

第二十七条 学院定期对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教师要尽责尽力,精心教学,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

第二十八条 学院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活动。对于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做出积极贡献或取得突出教育科研成果的人员实行奖励。

第二十九条 学院的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都要严格遵守学院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对违反《教师法》或学院管理规定的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学院将根据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如需承担民事或刑事责任的,交由国家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条 学院保障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为教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和补充保险、缴纳住房公积金。

第五章 学生

第三十一条 学生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根据学院规定和学习需要,可合理使用学院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

第三十二条 完成全部学业,经考试合格,学生可取得国家认可的毕业文凭和学位证书。

第三十三条 学生必须按要求参加学院组织的一切教育、教学、文艺、体育、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院学生一律在校住宿,必须自觉遵守学院的住宿管理条例。

第三十四条 学院的学生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学院负责组织学生学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院规章制度,并对违纪者实行教育处分。

第三十五条 学生须按规定缴纳学费和住宿费;学院建立学生奖惩条例,对品德、学业优秀者给予表彰奖励;对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第三十六条 学校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学院的学生会是在学学生的群众组织,凡在学学生都是会员,享有学生会会员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学生会会员的义务。

第六章 财务管理

第三十七条 学院依据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建立独立、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会计账簿。截止到XXXX年XX月XX日,学院资产总额X亿元,净资产X亿元,负债总额X亿元,负债率X。第三十八条 严格执行国家财务制度,坚持节俭、规范的原则,提高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益。经费开支实行公开管理,严守财经纪律,接受主管部门和学院董事会的审查和监督,每财政以报表形式提交董事会。

第三十九条 学院的办学经费来源是乙方筹集的办学资金、学生缴纳的学杂费、政府政策性拨款和社会捐助等收入。收费项目和标准按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物价部门的有关政策和法规规定,并报政府机关批准。乙方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

第四十条 学院存续期间,所有资产由学院依法享有法人财产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

第四十一条 学院收取的费用应当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

第四十二条 学院在每个会计结束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委托会计师事务所依法进行审计,在会计结束后一个月内向董事会提交,并公布审计结果。

第四十三条 学院的收入在扣除办学成本后,从净资产增加额中按不低于净资产增加额或者净收益的XX%的比例提取发展基金和储备基金,用于学校的建设、维护和教学设备的添置、更新等。提取基金后的盈余,由董事会决定用于学校发展建设。亏损应当以储备基金进行弥补。

第七章 变更与终止

第四十四条 甲、乙双方合作办学期间,各方如同意延长办学期限,应在期满前六个月进行协商,并向主管部门报送由双方授权代表签署的延长合作期限申请书。第四十五条 学院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终止:

(一)甲、乙双方任何一方提出终止,并经审批机关批准的;

(二)被吊销合作办学许可证;

(三)因资不抵债无法继续办学,并经审批机关批准的;

(四)由于不可抗力,致使合同无法履行的。第四十六条 学院终止时,应当依法进行财务清算。甲、乙双方任何一方提出终止的,由学院组织清算;被审批机关依法撤销的,由审批机关组织清算;因资不抵债无法继续办学而被终止的,依法请求人民法院组织清算。

第四十七条 学院终止时仍未毕业的在校学生由参与举办的普通高等学校托管。对学习期满且成绩合格的学生,发给独立学院的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独立学院的学士学位证书。

第四十八条 学院清算时,应当按照下列顺序清偿:

(一)退还学生的学费和其他费用;

(二)支付教职工工资和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

(三)偿还其他债务。

学院清偿上述债务后的剩余财产,由甲乙双方协商处理。如出现资不抵债,将由乙方负责全部债务问题。第四十九条 学院终止后,应当将办学许可证和印章交回审批机关,并依法到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手续。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条 本章程经学院董事会讨论通过,并报审批机关和登记管理机关核准后生效。

第五十一条 修改本章程,须由学院董事会三分之一以上董事提出,经董事会讨论决定。

第五十二条 学院依据本章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第五十三条 本章程如有与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政策相抵触之处,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政策为准。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 第3篇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 民办本科高校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团队

应用技术型民办本科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团队构建的必要性

1.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

应用技术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特征在于理论与普通本科基本相同,但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不仅传授理论知识,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企事业单位的一线工作提供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设计和现代化管理的人才。因此,转型后的民办本科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该培养高级管理人才。

2.地方本科高校应用技能型人才的转型培养要求

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需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民办本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也不例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经济、管理、法律、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研究能力、管理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能满足行业、企业组织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应用技术型民办本科高校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学团队组织、协调、指导教师的实践,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提升,人才培养的社会满意度提高,凸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需要,从而实现应用技术型民办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提高办学质量,提升专业在社会的影响力。

应用技术型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1.专业带头人以外聘为主

应用技术型民办本科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需要专业特色和市场的结合,但是转型发展前的专业带头人大都以外聘为主,且主要来自于公办院校的学术性带头人,对于行业发展情况和市场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都不甚了解,难以以正确的、专业的发展思路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团队的建设。专业带头人的引入和培养需要民办本科高校高层创新思维。

2.拥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战经验的教师相对缺乏

目前刚进入转型发展阶段的民办本科高校以青年教师为主,而且主要来自于高学历毕业生,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应用技术型民办本科高校需要重视建设实践性教学团队,采取行业人士+理论教师的方法协同培养人才。

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师资结构亟需优化

由于民办本科高校发展的特殊性,转型期内的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师资结构上亟需优化。第一,年龄上趋于年轻化,职称普遍偏低。第二,职称结构不合理。第三,教学队伍的知识储备并不能得到充分体现,难以完全实现模块化教学。

4.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理论水平高而学生实践能力偏低

民办本科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师学历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水平高,但是学生的实际能力比较差。企业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包括感知理解、沟通协调、集体意识、信息汲取、专业素养、品德修养、自信力、成就导向、弹性适应)和更强的专业技能。但是,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招聘中,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往往不能得到满足。虽然部分教师已经考取了人力资源管理师的相关资格证书,但是实务经验缺少,无法真正发挥“双师型”教师效应。

5.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协作效果不明显

团队协作就是团队中个人的积极努力和团队整体工作的协同,以协作的方式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工作效率。但是民办本科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师队伍缺乏团队文化的建设,个人主义比较盛行,各行其是,教学存在分工而缺乏合作,难以发挥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团队效果,比如经验分享、知识共享、学术研讨、教研会议,大部分情况下教师都是单独工作,不能有效地融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团队。

应用技术型民办本科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团队构建的路径

1.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带头人的选拔方式

专业带头人首先要具有高尚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严谨正派的学风;其次要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学术思想活跃,步入了某一专业的前沿领域,有突出的专业研究方向,并取得了创造性的、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能组织和带领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带头人不能仅仅看中其职称,还需要关注其专业知识、学术情况、个人职业贡献和工作态度等。应用技术型民办本科高校不能仅仅依靠外聘公办院校的高级职称教师来担任专业带头人,还可以拓宽专业带头人的开发渠道,吸引更多的社会精英,协同打造特色专业。

2.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团队的师资结构

应用技术型民办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需要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引入更多的具有行业经验的人才进入实践教学工作之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应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以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加强专兼职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队伍的建设,提高拥有行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安排具备专业理论而缺乏专业实践的年轻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大量聘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到实践教学团队中担任兼职成员,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团队的目标管理工作

民办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团队的规划与管理工作,建设以“双师素质”教师为基础,专业带头人为龙头,骨干教师为中心,兼职教师为辅助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双师”结构实践教学团队。此外,通过目标管理,进行目标计划、任务分解、目标实现、目标评估,制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目标,拟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任务,分解各项教学任务,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目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团队成员通过目标管理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形成心理契约,实现更高的绩效水平,为专业建设做出更多贡献。

4.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团队的文化建设

如果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团队的文化没有形成,那么也就无法有效地形成高效的实践教学团队。应用技术型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团队首先应该进行团队文化宣传,全面建设成为“学习型”、“互动性”团队,减少个人主义,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助和协作,相互配合,改变传统单个人的工作模式,实现团体共同工作。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理论进行互动交流,增进同事之间的相互了解,实现成员信息的高度共享,激发更多的工作热情,提升内心对于工作的积极性。

5.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团队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制度的设计

应用技术型民办本科高校应该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团队的教学平台建设和制度的设计。通过教学平台,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资源共享课程、专业精品课程、专业案例库、专业习题集、专业教改课题、专业创新创业赛事活动等。注重团队制度设计,加强工作分配与绩效考核,加强薪酬与激励管理制度的建设,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从而有效地发挥教学团队的优势。

总之,民办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中,应该注重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强调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民办本科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该构建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而实践教学团队正是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朱丽献:《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3P”教学团队模式的构建——以辽东学院为例》,《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2]李晚芳、刘加林、胡益龙:《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究》,《高教论坛》2015年第10期。

[3]王知桂、李莉:《基于胜任力的升级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4]陈晓琳、王平祥:《关于加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第3期。

[5]《关于高校教学团队执教能力提升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14年第8期。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 第4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转型,应用型人才

1. 民办本科高校取得的成绩

民办本科高校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 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绩, 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据《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我国普通高校共2491所, 其中民办本科高校718所, 占了29%;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达2468.07万人, 其中民办本科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达557.52万人, 占了近23%。可见, 经过30多年来的发展, 民办本科高校已成为全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办本科高校的发展过程中, 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民办教育家, 纷纷投身我国教育事业, 为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如西安翻译学院的丁祖诒先生, 不计回报专注于民办教育事业, 为国家积累10亿教育资产, 并捐资所有个人财产办学, 弥留之际仍心系学生、惦念办学质量。虽然大部分民办本科高校还是投资办学, 但这种方式能够激励投资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热情, 也正是这部分力量推动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获得如今的成绩。

经过30多年的积累, 民办本科高校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得到加强, 拥有了一定规模的专职教师和管理干部, 保证了教学工作的稳定开展, 教学改革工作的有序进行, 奠定了民办本科高校稳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 民办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化建设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部分民办本科高校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绩。这些都为我国民办本科高校又好又快建设奠定了基础, 民办本科高校也因此受到国家和社会重视。

2. 民办本科高校转型的背景

2.1 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根据张培刚的《农业与工业化》, 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受其发展经济学的思想指导, 我国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纷纷借鉴发达国家, 导致教育体制并不符合国家自身经济发展的特点, 教育成就的衡量也是按照国际学术标准而不是按照对国家贡献来。比如, 大学教师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等方面, 科研比重很大, 而科研成果的评价均按照国际学术标准, 如要求在国外期刊SCI、EI、SSCI检索上发表。民办本科高校虽然在专业设置方面能灵活考虑市场需求, 但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方面仍借鉴研究型公办高校, 教师职称评定、业绩考核亦同, 因此最终结果往往导致教育内容与经济发展实际脱节。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愈演愈烈, 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 比2012年增加19万, 而据麦可思研究院对10940份问卷追踪, 受宏观经济及用工规模缩减影响, 2013届毕业生求职难度增加。截至1月高职高专毕业生签约率为35%, 低于上届9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8%, 低于上届同期8个百分点;硕士毕业生为29%, 低于上届7个百分点。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日前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透露,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这意味着, 继今年高校毕业生达699万, 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后, 明年将再增28万, 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 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将再创历史新高。

国内高校的国际化办学思路, 国内企业用人需求有限, 国内大学毕业生难就业的现状导致一部分高级专门人才智力外流, 既流失了知识密集型人才, 又对同类国内人才带来心理影响。

2.2 高等教育政策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

为了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 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教育部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做出部署, 要求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引领, 需求导向、分类推行, 顶层设计、综合”的原则展开转型工作。民办本科高校作为试点高校, 将从校企合作、治理结构、专业体系、招生制度、继续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业教育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3. 民办本科高校转型的意义

民办本科高校虽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但任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3.1不享受国家教育财政性经费, 民办本科高校处于不利的竞争环境;3.2适龄人口报考率低, 民办本科高校生源吃紧;3.3办学基础薄, 专业建设无法实现规模经济;3.4民办本科高校教师待遇低, 难以聚集学术教学团队。

面临种种难题, 民办本科高校的办学效益较低, 年复一年的重复, 沉淀下来的经验不足, 学校内涵不足。笔者认为, 在当前我国众多民办本科高校办学同质化、理论不联系实际的大环境下, 这次高校转型是民办本科高校一次全面整顿、准确办学定位、规范健康发展的契机, 实现从粗放式、低水平重复到精细化、迈进式转型, 打造内涵民办本科高校。

4. 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探析

4.1 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解读

社会上不少人以为民办本科高校转型是降级为职业院校了, 这是一种误解, 是对应用型人才缺乏认识的表现。我国的建设发展需要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人才, 那么我们的高校就应该定位准确, 为国家输送相应的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人才而言的, 是按照人才对社会发展发挥作用的不同性质划分的。一般来说, 理论界通常把从事揭示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研究人员称为学术型人才, 其目的是为了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与具体的社会实践关系不是很直接;而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 目的在于将科学原理和知识方法应用于社会实践领域。基于这种人才分类,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大致分为四种: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培养学术人才, 其余三类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民办本科高校大多属于教学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 本身就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色, 因此, 转型并不违背民办本科高校的办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4.1.1 技术应用型

即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以“应用”为宗旨来设计人才培养计划、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基础理论教学以实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 专业课强调专业性和应用性;重视实践环节的教育;强调通过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主要由职业型院校承担, 不在本科高校的教育范畴。

4.1.2 知识应用型

知识应用型人才是指理论知识比较深厚、技术技能比较扎实, 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的人才。知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主要由教学型本科院校承担。

4.1.3 创新应用型

创新应用型人才是指理论知识深厚、技术能力扎实, 具备创造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主要由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和研究教学型本科院校承担。

4.2 明确办学定位, 走特色办学路线

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并不是把动手能力作为培养重点, 也不是把办学目标定位降级为高职院校, 而是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培养具有发现、分析、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培养目标, 强调的是实践能力。民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主要定位在知识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应用型人才, 既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又需要有转化和应用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一部分民办本科高校原有的办学模式就很有远见, 处处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例如西安翻译学院创始人丁祖诒先生, 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明确——外语类专业:“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非外语类专业:“专业+英语+现代化技能”。近三十年, 一直致力于培养外语类专业人才提升专业领域的应用能力和非外语类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及英语特长,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民办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民办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目标, 帮助民办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抓住重点, 避免低水平重复办学。民办本科高校应坚定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动摇, 并在不同应用型人才层次上突出差异、办出特色。

4.3 构建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是指与人才培养相关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具有育人的整体功能性、活动的序化性以及设计性和调控性, 同时又具有人财物的供应与消耗共存等属性。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效能的基本保障。

4.3.1 专业建设需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

民办本科高校需在全面了解学科发现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根据社会现实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围绕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 以知识应用的能力培养为重心, 构建相对独立、内在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此外, 重视将专业建设/专业改革的研究成果引入人才培养中, 注重把科研、教改成果转化为应用型知识和能力。

4.3.2 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跨专业任选课程”的课程体系

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应强调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目标, 课程体系也应因此而修正, 转变过去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 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跨专业任选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方面, 突出知识的应用性, 重视科学方法的应用训练, 从教学内容层面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实习实训方面, 合理设计理论实务课程、教学实训课程、校外实习等各层次实践教学, 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形成高效的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样, 既保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又具备学科相关的知识, 注重知识实践应用、实践技能、素质拓展一体化。

4.3.3 拓宽师资渠道, 培养“双师型”人力资源

师资力量已成为高校最重要的资源, 教师队伍的质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 还需要具备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否则难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目标。当前民办高校的教师多是研究型大学培养出来的高学历毕业生, 有着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 但在实践经验方面较为薄弱, 这个问题可从两方面来解决:拓宽师资渠道, 聘请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充当实践导师, 充实实践类师资力量;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输送在校专职教师赴行业、企业培训学习, 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 在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与形势中, 高校转型与升级发展已经成为具有普遍性的高校发展战略, 民办高校的应用型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明确办学定位、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 才能形成民办高校与区域经济的良性动态循环发展, 实现民办高校在制度改善基础上的整体效益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焕阳.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 2012 (12) :67-70.

[2]张德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18) :24-26.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 第5篇

民办大学百强部分本科高校排名不敌专科院校

1月6日,中国校友会网公布了《2010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在该报告的2010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上,部分民办本科高校的排名竟然不敌专科院校。

截止去年6月,全国经教育部批准的普通民办高校有334所,其中本科高校48所。湖北的11所民办高校中,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长江职业学院、武汉商贸职业学院分别排在2010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100强的35、45和50,均未能进入前十。

按照常理,本科层次的高校无论是办学水平还是办学条件均优于专科层次的高校。但在这个榜单上,部分民办本科高校排名不敌专科院校。其中,北京一所专科性质的民办大学,将20余所本科高校甩在了身后。

中国校友会网总编赵德国6日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这个榜单排名主要还是看民办高校的规模、师资等硬件设施,有的专科高校模大排在了前面,而有的本科高校规模下则排到了后面。

“在公办高校的排名中,有些985高校还不敌一些211类的院校”。赵德国称,民办专科高校综合实力排名超过本科高校的现状,在其他机构发布的大学排行榜上也出现过。他透露说,明年在民办高校的评价上将会增加科研指标。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一高等教育问题研究专家介绍,部分本科高校竞争力不如专科院校的现状在近年的招生中已体现。以湖北省2009年高招为例,60多所专科高校理工类录取分数线超过三本线,有40多所专科高校理工类分数线超过三本线。

据悉,参加第三批次录取的本科高校均为民办高校(独立学院)。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 第6篇

教学质量课程教育奖惩制度学风建设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以传授专业课、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地方。怎样能更多的为社会培养更优秀的学生是高校的首要任务,高校的管理更是这个环节正常运行的前提。学风建设在各所高校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何才能形成浓厚的学风,是众多高校管理者所困扰的地方。

一、校园学风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

(1)到课率不高

部分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上课更是一件特痛苦的的差事,能不上课就不上课,能逃的课就逃,能迟到一分钟就迟到一分钟。如果没有所谓的不定时点名的存在,到课率会低得惊人。他们会为自己不去上课找各种理由,理由的“充分性”让他们因不去上课没有愧疚感。

(2)课堂效率不高

手机是课堂的“坟墓”。部分学生一边听课一边玩手机,更有把上课当成玩手机的时间,掩护手段的“高级”让老师对自己教学有很大的“成就感”,那些对游戏、手机等不感兴趣,对学习更是不感兴趣的学生,睡觉成了他们90分钟的“职业”。那些娱乐游戏的诱惑性似乎超出了他们的控制力。

(3)学习兴趣不高

是整个教育体制的问题?还是老师引导不到位?抑或是家长的教育观点间接地影响到孩子?为什么很多学生对学习那么不感兴趣?兴趣有了,其他困惑的问题都会自然而然的消失。看到部分同学每天面带疲惫的表情,拖着好像全世界的重任都压在自己肩上的沉重身体,呆滞的目光中透露出“我不想学习”,那种痛苦真的很可怜。

2.老师方面

(1)辅导员方面

首先辅导员方面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够,不能及时的纠正学生对学习抱有的消极的思想,同时查课、上课点名等方面做得不到位,助长了学生的“嚣张气焰”。部分辅导员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没有正确的定位,只是一味的做好表面上的“工程”即可,不管工程的质量好坏、工程的进度,只要看到符合社会审美的成品就算“撞了一天钟”。受害者毋庸置疑。

(2)任课老师方面

有的老师只是为了讲课而讲课,讲完一节课就算今天的任务完成,至于今天存在的教学反应、教学改进等问题以及明天如何能更好的完成任务这些问题不予考虑。学生上课怎样不予理会,进一步助长了学生的“嚣张气焰”。

3.学校方面

首先,对于老师的奖惩制度不到位,不能赏罚分明,导致部分老师没有教学的积极性,没有在教学质量方面强烈的“攀比心理”。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考虑的不够全面。学校在关于对各学院课程设置上,更多地从老师的角度去考慮,较少能结合同学们的兴趣,从而使同学们学习负担加重,会间接导致一些同学因课程太难而被迫放弃。再次,对学生的奖惩力度不够。不能通过强大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学生对学习可能潜意识的存在了一些消极思想,如何能消除消极方面的因素,挖掘积极方面的因素,这是一个值得学校领导考虑的问题。

二、改进措施

1.禁止手机带入教学楼

教学楼是一个供学生学习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很“严肃”的地方。在学习的地方做其他的是事情就是违反规定,进则学,不禁则退,不要在一个很严肃的地方做一些不符合它审美的事情。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在进入教学楼之前把所有的“不符合教学楼的东西”统统放在该放的地方。

2.学校要对老师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

对那些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表现好的老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制定严格的考核方案。关于这个的考评一定要有来自基层的参与。绝大多数的社会人,为了物质和精神的享受都会“奋力去战”。同时对教学持消极怠慢态度的老师给予不同程度的惩罚。做到赏罚分明可以起到不可抵挡的作用。

3.学校要对学生实行赏罚分明

对不管在学习方面还是其他方面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奖励,一是可以激发他们继续优秀的斗志,二来可以在学校形成模范作用,以此鼓励更多学生优秀。同时这也是提高学生兴趣的一个方面。

4.学校在管理学生时,要站的高,看的远,抓住问题的根源来解决问题

为何老师们普遍反映一届比一届的学生难管,根源在哪?为何现在的同学那么有个性?难管难在哪?这是一个独生子女的时代,同时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时代。环境造就了这代人,他们都拥有的共性是这个社会给予他们的,不管共性中的问题多么不可思议,社会要为他们的行为负责任,学校作为社会中一股强大的力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社会在变,环境在变,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在变,原来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孩子了。学校在管理学生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改变管理方法,怎样的管理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值得学校领导思考的。

三、结束语

教学质量是一所高校特别是民办本科高校提高声誉和知名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着这所高校能否更多的吸引优秀人才。如何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努力,学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切实有效的管理方法。期待民办本科高校能在如何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上提出更多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以此保证正常的运行和更高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利民.有效教学论——理论与策略.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12.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 第7篇

1 计算机类专业“3+1”培养模式

1.1“3+1”人才培养模式需求

计算机类本科“3+1”应用型人才培养思想是邀请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 把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相结合。“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大学前3年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 完成人文素质等公共课程及专业全部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的学习要求;“1”是指第四年进入单位, 进行岗位职业化实训阶段的实践, 按照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的培养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养, 锻炼计算机某一职业方向的技能及岗位要求。

1.2 计算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民办院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时应体现应用型的目标。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并行进行,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民办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安排了一系列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课程。最后一学年主要安排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论文) , 在实践操作中提高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建设“3+1”模式的运行制度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涉及面广, 时间跨度长, 管理复杂的教学过程, 其运行过程必须制度化和规范化。

(1) 制定学分 (课程) 置换制度。常规的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学业年限为4年, 学生必须要修足相应的学分, 而“3+1”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第4年不在学校, 因此需要制定一套严格科学的学分 (课程) 置换制度。同时, 在企业实践中也必须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学生的工作和学习进行评估, 以此置换学生所获取的学分。

(2) 对毕业论文 (设计) 进行改革。本科最后一学期要进行毕业论文 (设计) , 可以根据学生实习的情况灵活安排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 的选题, 参加企业实训的学生可以依据企业实际项目来选定题目进行毕业论文 (设计) , 可以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联合担任指导教师, 从而较好地提高毕业论文 (设计) 的质量。

2 计算机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 结合岗位群的需求和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特点, 建立了由基本素质教育、专业基础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就业定向模块组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1 理论教学模式的构建

2.1.1 基本素质模块

基本素质模块涵盖了语言文字能力、知法守法用法能力、数学工具使用能力、思维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的教育, 教学目标是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人文基础素质。基本素质模块应包含人文模块、语言模块、数学模块、公共选修模块、综合素质模块等。

2.1.2 专业基础模块

专业基础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一类行业 (岗位群) 的公共基础素质和能力, 为学生的就业和终身学习奠定牢固的基础, 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

专业基础模块课程主要包含专业理论、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选修部分。具体来讲, 专业理论包含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和数据库技术等;专业基本技能模块包括网页设计、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系统及维护、计算机信息安全基础。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可以实行专业技术认证教育的结合。例如结合计算机行业认证等, 使学生掌握从事计算机各行业工作所具备的最基本的硬件、软件知识, 能使学生具备专业最基本的技能。

2.2 构造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培养学生从事某一项具体的项目工作的能力, 以培养学生直接上岗能力为出发点, 实现本科教育培养技能性、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如果说专业基础模块注重的是从业未来及其变化因素, 强调的是专业宽口径, 实践教学则侧重就业岗位的现实要求, 强调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定向模块课程主要包括项目实践模块、专业核心课程设计模块、专业实习模块、毕业实习等, 充分体现精而专、面向就业岗位的特点。将围绕着IT行业对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的知识创新的要求, 构建从课堂内综合性的、系统的实践课程教学, 到课外的自助式、开放性实验的专业素质拓展实验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培养体系。

(1) 基础理论实验课程。基础理论实验课程是针对基础理论课的验证性实验, 通过基础训练, 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作风。

(2) 专业实验技术课程。专业实验技术课程主要是讲授实验基本理论、实验技术等方法, 要求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算法、计算机硬件知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此层次可为更高层次的实验教学提供支持服务。

(3) 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该类课程属于计算机应用阶段, 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熟练运用所学理论进行综合设计,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融会贯通, 使学生所学的每一门课程不再是孤立、单一的课程, 而形成了有机联系的整体。如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网络编程技术课程设计、网络性能测试课程设计等。

(4) 创新性及系统设计实验课程。该类课程既有创新性实验, 又有综合性实验, 主要是针对一些具有较强能力的同学, 侧重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2.3 课外的实践创新

每年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软件设计大赛”、“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计算机类竞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2.4 毕业设计 (论文) 阶段

“3+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第四年主要是在企业进行实习实训, 学生在企业中参加了实际项目的开发与训练, 学生在开展毕业设计 (论文) 时, 可以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实习实训项目, 在学校导师以及企业导师的共同协调下, 选定具有一定实用性的工程性项目进行开发, 这样更大限度地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进行结合。

3 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构建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校企合作能充分的利用各方资源, 达到多赢的效果, 特别是民办高校计算机类专业能够较好地填补单一教学模式的不足, 为人才培养开创新的模式。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 既可为社会输送所需的合适人才, 也为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探索新方向。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 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 企业作为合作单位, 应协助学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在基地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 尽量按照企业的生产实况模式建立实习基地, 使学生在操作中能掌握实际IT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及知识, 完成由学校到生产岗位的快速过渡。

4 结论和展望

针对民办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定位以及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提出了民办高校计算机类本科专业“3+1”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不仅适应市场的需要, 而且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者共赢。计算机类本科专业“3+1”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了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体系结构。校企合作为学校的专业调整、教学模式、实验室建设探索了新方向。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跟踪调查, 掌握我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和与社会适应能力, 以及市场需求的动态, 进一步完善我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

摘要:从民办高校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出发, 论述了民办高校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特征, 重点探讨在“3+1”人才培养模式下, 计算机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安排, 通过优化课程,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大宝, 程卫东.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土程教育研究.2010 (1) :25-31

[2]周晓辉, 何汉武.地方工科院校“3+1”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实施机制改革与实践田[J].高教探索, 2011 (3)

[3]韩辉.本科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风, 2012 (4) :211-212

[4]王振洪, 邵建东.构建利益共同体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3/4) :63-65

[5]张亮峰, 曾永卫.基于工程实践教学的产学研结合教育优化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23) :43-44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 第8篇

一、创新创业教育

1. 创新与创新教育

创新是经济学概念, 创新理论的奠基人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 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是非常复杂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产生现实不存在的新事物、新思想的人类活动。

创新教育国际上定义为, 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作能力或创新性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泛指, 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活动。在创新活动中表现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

2. 创业与创业教育

创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创办新企业, 以谋求商业利益的活动。广义指创新的事业的活动。

创业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 使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的创造者。广义讲就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

创业能力指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放心判断能力、捕捉商机的能力、合法综合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项目运作的能力、财务知识及应用能力、团队合作共同协调能力。

3.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创新是创业的基础, 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实现形式。创业的成败依存创新的程度。二者目标一致, 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发展的总体把握, 创业教育着重的是实现人的自我评价。那么, 创新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 注重个性和原创能力。

严格来说,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天然的内在联系, 即便某个学校称是“创业教育”, 内容上、实质上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六个特点: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引导学生把“被动适应社会”转变为“主动适应甚至挑战社会”;二是开发系列课程。开设有创业家养成、新事业开发、新企业创立和创新;三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分类化, 家族创业、新技术创新与创业、妇女创业、大型机构创新和创业;四是注重通过模仿使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的感性体例, 除各种创新竞赛外, 创业竞赛尤为凸显;五是创新创业教育以厚实的学术研究为支撑。

二、黑龙江民办高校动画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民办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不断探索, 做创新尝试。目前, 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民办高校的重视, 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状态, 存在诸多问题,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尚不健全, 创新创业科学体系尚未形成。只是单一的开设一两门简单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不够, 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比较薄弱。但黑龙江民办高校也在不断地尝试探索多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从学校、社会到学生个个层面对创新创业都有迫切的愿望。学校从自身的发展需要, 通过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的成绩, 提升学生就业率,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学生希望通过创业实践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为民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奠定基础。民办高校已经意识到教育从以知识记忆为主向以培养创造力为主转移, 那就是说以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改的方向, 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民办高校建立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必要性

民办高校毕业生在理论知识综合能力方便与重点国有高校毕业生有明显的差距, 就业形势严峻, 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这是严峻的问题。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改变学生的就业难问题。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业水平。因为, 在代的呼唤下, 学历、学位教育的时代在改变, 而学位不等于工作, 今天社会更需要新的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而不是职位求职者。因为创新创业教育尤其自身的特点。那么,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体系在四个主要方面。一是主动适应挑战社会而不是背动适应社会, 二是开发创新创业系列课程, 三是学生通过模仿使学生获得创新体验。例如各种创新创业赛事, 四是创新创业教育以雄厚的学术研究为支持

促进民办高校的动画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性思想和观念的正确引导之下快速的发展, 高校应该充分结合当前动画设计专业的实际教学规律和地域特色等来找准发展的契机。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开展创业途径和课程体系, 围绕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开设创业管理、创业理论、创业实践课程, 创新教育与实践、创新设计、创造性思维。这也符合民办本科学生的生源特点。即, 他们有强烈的表现欲望, 好奇心强, 喜欢动手又动脑, 发挥创新长处, 培养创业技能。因此, 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成为黑龙江民办高校建立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必要性。

四、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动画人才能力分析

当然, 在动画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际的创新过程中, 由于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和多种因素的影响, 针对这些难点和问题加强研究, 进一步探讨学分制的实行问题、课程体系的进一步整合的问题、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深化改革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问题等, 进而促进龙江动画产业的发展。创新教育在采取导师的模式下, 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 人际沟通的能力

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是创业能力的重要基础,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社团, 社会实践以及第二课堂的活动, 通过活动和工作可以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 并能扩大学生的社交圈子。

2. 经营管理的能力

学生没有经历过企业实际经营的环境, 而理论仅仅通过授课的形式获得。通过接触市场, 鼓励学生深入一线, 引导学生参与市场的活动, 了解客户需求, 掌握消费者的实际期望, 了解市场需求, 为其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奠定基础。

3. 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的合作能力通过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协作的优秀团队完成。创业唱歌的要素之一就是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是创业成功的要素之一。创业团队能力具有互补性及其共享性的特点。在社团活动拓展素质训练, 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五、结合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 实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并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创新创业研究对龙江民办高校动画教学现状、人才培养的调查分析, 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确定科学性的合理的研究方法, 设计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平台, 以更好地发挥民办高校机能。

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的体系中, 建立多层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突出特色, 将改革与创新融入到课程体系中。通过多种方式通过讨论、游戏、活动、案例讨论、师生互动、角色模拟、创新创业教学项目、创业管理、创新管理、创业投资、基地见习等多种形式。通过模拟实践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计划大赛, 创业论坛。通过经营实战在实战中锻炼。

当前,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 人们对动画片需求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特征, 这也要求民办高校动画专业的应用型创新创业教育体现在专业课程设置做出正确定位。通过对民办高校动画专业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民办高校动画教育问题, 培养动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构建民办高校动画专业应用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培养具有较高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动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创业教育在中国_试点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9.

[2]雷家骕.高技术创业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曹胜利.大学生创业.万卷出版公司, 2006.

[4]朱仁宏.创业研究前沿理论探讨.科学学研究, 2005 (10) .

[5]李敏义.国外创新教育的发展及启示.发明与革新, 2000 (3) .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 第9篇

一、民办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黑龙江省民办本科高校为例, 据教育部网站资料显示, 黑龙江省现有民办本科高校9所, 经笔者的调查了解, 目前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的有3所, 其余6所高校也开设有工商管理下属的二级学科, 如: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笔者采用文献法、调查法 (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 等方法, 先后收集了黑龙江省民办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3份, 各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调查问卷120份和毕业生所在单位部门以上领导调查问卷80份, 并对多位企业领导、管理咨询专家、专业培训机构负责人进行了访谈, 取得了较为充实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上述资料的综合分析, 归纳总结出黑龙江省民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导致毕业生就业时无“对口”岗位

民办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大都定位比较模糊, 与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大同小异。如:“培养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种定位是努力将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打造成为综合管理者 (即企业中、高层管理者) , 而社会用人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从事的大多是企业中某一职能部门的基层管理工作, 需要大学生精通某一职能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这样必然会造成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掌握的企业管理知识“宽”而不“专”,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很难找到合适的“对口”岗位的尴尬局面。

2.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高, 导致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错位

随着我国工商管理本科和MBA教育的快速发展, 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得到根本性的缓解, 在当前就业压力下, 如今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毕业生的工作流向更多地走向企事单位的基层工作岗位, 从民办本科高校的生源情况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看, 定位于“高级应用型人才”显然是偏高的。

3. 专业缺乏特色, 导致毕业生就业缺乏比较竞争优势

民办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正是由于缺乏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因此难以形成专业特色, 必然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人才市场中同质化的、平庸的“产品”, 显示不出比较优势。长此下去, 对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生存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4. 课程设置老化, 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岗位需求脱节

从此次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 在回答“你认为你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能应用到多少”时, 有80%的毕业生选择了“30%以下”。可见, 民办本科高校的课程设置还是基本沿袭了普通高等学校课程体系, 过分追求专业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 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学生就业岗位所需能力和素质为本位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5. 实习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 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

民办本科高校由于办学经费的局限, 校内实践教学条件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大的改善, 加之多数年轻教师本身也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历, 设计的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运行相脱节, 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而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难题, 没能找到很好地解决方案。学生的毕业实习大多采取分散实习的方式进行, 校外实习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 是导致学生对企业的实际业务工作缺乏了解, 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的主要原因。在此次问卷调查中,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提出最多的建议也是希望学校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民办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1. 有利于黑龙江省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成果之一的民办高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有效地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但是, 由于传统体制的约束, 办学观念的陈旧, 自身综合实力的局限性, 民办高校在激烈教育市场竞争中还存在着方向性的困惑, 影响着其健康持续发展。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 人才培养定位也有所不同, 民办高校只有找准自身发展的目标市场, 创新有特色的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生存与发展。

2. 满足社会发展对“金字塔”型基层应用型人才的批量需求

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改革先锋。随着高校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日益密切, 高校的办学实践将越来越直接服务于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 立足于黑龙江省经济与社会发展, 培养既有较高综合素质、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可满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对“金字塔”型基层应用型人才的批量需求, 为黑龙江省经济建设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3. 提高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当前就业难是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面临的残酷现实, 其根源在于高校人才培养的供需错位。随着企业竞争向高层次发展, 对人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在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上, 具有服务于生产、服务及管理一线专业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才能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取胜。这就需要高校创新与之配套的、更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民办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策略

1. 确定民办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

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学生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 全面创新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突出社会整体教育资源与专业职业培训机构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建立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商业化的运作模式。

2. 准确定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教育必须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民办高校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结合自身的性质、特点及生源情况, 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民办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由于成立时间较晚, 综合实力和生源素质均不如普通本科院校, 要想使其培养的学生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中取胜, 人才培养的特色是唯一的法宝。因此, 民办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运用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提出的定位理论, 在对本地区市场 (用人单位) 细分的基础上, 选择面向某一朝阳产业或某种类型的企业, 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 较强的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 综合素质高, 能够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衡量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显著标志是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社会 (用人单位) 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

3. 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新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根据人才需求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 重新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具体的设计思想是: (1) 重新整合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将素质教育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入公共选修课, 以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2) 优化专业课设置。将专业课分为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 专业方向课可结合当前企业管理发展的方向和企业对工商管理技能的要求设置如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方向, 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修, 以增强学生个体在某项专业职能管理上的优势。 (3) 新增符合当前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前沿理论课或管理实战课。可设置企业管理专题讲座, 邀请其他高校的专家学者或企业界的人士到学校讲学, 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及职业素质。 (4) 创建“六环节实践教学”体系。将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社会认知实习、企业岗位实习、毕业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 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素质培养策略创新

在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共性趋同、缺乏个性的条件下, 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其未来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应包括: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专业理论素质、人文艺术与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等方面。其中, 职业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

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一直以来是一个被我国大学教育忽视的领域。创新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素质培养策略的核心就是要突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引领作用, 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与素质教育课程、专业知识教育课程、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培训课程紧密配合, 从思想素质、专业理论素质、人文素质以及职业素质等多方面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体做法是:分阶段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 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 明确为实现既定的目标所应培养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帮助学生制订自己大学阶段的培养计划书, 使大学生建立起自我提高职业素质的目标动力系统;二年级, 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 明确自己未来具体从事的职业类别, 引导学生确定自己应选修的专业方向课程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课程。三年级, 对学生进行求职环节和就业技能指导, 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能够直接与具体求职岗位要求对接。

5. 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一体化模式创新

现阶段, 民办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如何解决好学生实习难的问题, 将实习实践环节落到实处, 切实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鉴于民办高校资金有限、师资队伍实践经验与能力较弱的具体情况, 民办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创新思维, 积极探索整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可行途径。笔者通过对黑龙江省内多家专业职业培训机构、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管理咨询机构和部分企业的走访调查, 逐渐形成了与专业职业培训机构合作, 通过商业化、市场化运作, 构建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就业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方案。具体的运作思路是:专业职业培训机构全程参与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 在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环节为学生提供有偿服务, 由学生根据个人职业发展规划选择是否参加培训课程;在社会实践环节, 由职业培训机构利用其掌握的大量企业人才需求信息与资源, 为学生推荐到企业进行寒暑期实习, 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知, 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积累经验;在毕业实习与就业阶段, 职业培训机构负责根据学生的意愿为毕业生提供针对不同管理岗位的就业指导, 为其推荐适合的工作岗位进行实习和就业。

摘要:民办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办学瓶颈, 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就业无对口岗位;培养目标定位过高, 与社会需求错位;专业缺乏特色, 就业缺乏竞争优势;课程设置老化, 与岗位需求脱节;实习环节落实不到位, 学生动手能力差。打破这一瓶颈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准确定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实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新、人才素质培养策略创新和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一体化创新。

关键词:民办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文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 .

[2]冷志明.高校工商管理学科本科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11) .

[3]李文文, 周喆, 肖知亮.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科教纵横, 2011 (1) .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 第10篇

1 民办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专业培养模式的“宽口径”与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化”相矛盾

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要求”指出, 培养目标是造就“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 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 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该培养目标对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个平台课程的相关知识均要求掌握。在此基础上,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将人才培养思路定位于“厚基础、宽口径”, 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但在建筑业人才市场上, 企业迫切希望高校能培养出各种专门化的专业技术人才, 解决工程实践中的专门问题。这样就产生了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宽口径”与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化”之间的矛盾[2]。

1.2 学生对专业前景认识模糊

由于专业设立时间不长, 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的认知尚未形成清晰的概念, 这就直接导致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时常感到迷茫——对本专业认知模糊, 不清楚本专业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区别, 不知道本专业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 感到无所适从、前途暗淡、学习没有目标, 从而造成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激发, 影响学习效果。

1.3 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作为国家教育部认可的较为年轻的专业, 工程管理专业在我校设立也仅有四年时间, 师资队伍相对比较薄弱, 表现为缺少优秀的学科带头人, 师资队伍的学源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在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中, 部分来自土木工程技术学科领域, 他们在工程技术方面有专长, 但对工程管理专业的理解还不很全面;而接受过工程管理专业系统教育的教师, 具有较好的管理理念和工程技术理论知识, 但他们相对比较年轻, 且缺乏工程管理的实践经验。因此, 教师年龄结构呈现出老青两代相结合的特点。此外, 由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 客观上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即所谓的“双师”[3], 这在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中最为欠缺。

1.4 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

虽然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多次修订, 日益完善, 但在实施过程中, 往往还是侧重于课堂教学, 而对实践性教学环节仍重视不够。如为了强化实践教学, 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内容丰富的认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 但由于种种原因, 这些实践环节开展效果并不理想, 学生对于实践环节的积极性呈现出“虎头蛇尾”的情况, 具体动手环节满足于“知道”, 不能深入把握, 导致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2 民办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2.1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 目标定位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应根据行业特点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结合各类执业资格的能力要求, 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潜能和本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这样才能很好地解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人才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

黄河科技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立足河南, 放眼全国”, 在充分调研了解人才需求和能力要求的基础上, 考虑学生的总体素质、师资队伍情况、教学软硬件等, 首先明确培养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为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等, 结合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及执业资格要求, 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 人才培养特色有望进一步凸显。

2.2 充分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指引下, 学生才会迸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 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专业。专业概论课是引导学生认识专业、激发兴趣的重要环节, 该课程可以通过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规格、教学计划、就业方向及大学学习原理进行系统讲授, 结合概述和参观项目现场、观看视频、观摩优秀学生作业展览等内容进行教学[4]。

黄河科技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概论课以新生研讨课的形式开展, 内容包括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专业及知识体系介绍、教学计划介绍、专业及行业发展展望、择业导向及执业资格认证体系、建设成果参观等, 使学生了解社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和素质要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 又使学生在了解工程管理了概况后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认识学习的规律并得到较好的学习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是说, 通过开设专业概论课, 既可以使学生看到工程管理专业的“彼岸”, 又可以使他们得到到达彼岸的“航船”[4]。

2.3 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 重视师资梯队建设。一方面, 培养或引进一两名学科带头人;另一方面, 引进教师时注意考虑学源结构、专业结构、支撑结构和年龄结构等方面的合理配置, 尤其要优化学源结构, 强调交叉的学科背景, 以利于学术与实践的相互促进。

(2) 注重“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 对于在职教师, 在强化其理论知识的同时, 着力引导其实践能力的提高, 鼓励和支持教师到企业接触最新的技术、资讯, 与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等, 推动教师将实践融入教学, 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 在人才引进时, 优先考虑“双师型”人才, 尤其是高学历高职称的“双师”人才, 提高教师整体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

2.4 针对性开展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性环节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促进学生顺利就业为导向针对性开展。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实验随课程、实训随学期、实习随就业的“三位一体”的思想为主导, 建立以认知实习、课程实验/实习/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不同层次与深度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基本技能训练开始, 以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起点, 随课程的开设逐步递进, 向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深化, 加强后续课程实践环节对其先修课程的综合应用, 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性认识, 提高其对所学技术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重三个方面:第一, 精选实践教学内容, 保证基本工程技能训练;第二, 应加强实践环节的系统性, 做到相互之间承前启后、衔接配套;第三, 设计类环节的选题尽量来自实际工程, 加强设计环节的综合性和工程性。

此外, 在最后一个学年, 鼓励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一方面深化其对所学理论和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

总之, 在目前高等教育与职业资格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民办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要想占据专业人才培养市场的一席之地, 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的机会与优势,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学生成功就业为动力, 通过师资团队的完善、学生兴趣的激发、实践环节的深化等, 缩小学校与现实生活的差距, 探索和建立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 进而形成民办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宇德明.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9) :129.

[3]吴耀兴, 陈政辉.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及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12) .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 第11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本科评估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9-0044-02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促进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为保证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世界多个国家都建立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建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的国际网络。高等院校,特别是民办高校要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就是要保证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转型发展是客观需要。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1]民办高校在长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不断提炼自己的特色,确定发展定位和方向,制定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逐渐把“应用科技”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取向。

民办高校规模扩大后,除生源质量、师资力量、基础设施、经费投入等办学条件存在的问题外,还有许多教学问题有待解决。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因此,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一、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作用

自1990年国家教育部开展教学水平评估以来,教育评估在对高等院校的改革发展、提高质量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得到了举世的公认和肯定。要办好民办高校,首先需要借助于先进的办学理念,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因此,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对民办高校来说至少有以下三个作用。

(一)威慑作用

不言而喻,评估不合格,就要受“黄牌警告”,甚至亮“红牌”(取消资格),这对一个学校来说,可谓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关系到学校的前途和命运。加上我国目前还是以官方评估为主,评估方往往是被评估方的上司或顶头上司,因此一提起评估,校方都是很紧张的,丝毫不敢怠慢。同时,通过对民办高校进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能使民办高校认识到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促使其更加重视本科教学工作,进一步拓展办学资源和办学空间,努力加大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投入,使民办高校的教学状况和办学条件有明显改善。

(二)激励作用

不少评估,其评估结果都要公布于众,并与政府的经费投入或奖励直接挂钩,这不仅社会影响大,而且收益高,因此被评单位不仅要确保通过,而且要力争优秀,可见其激励作用之大。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办学有着经费来源完全依靠学费、缺乏政策支持、办学经验不足等种种难处。通过评估的激励作用,能激发民办高校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创新发展的思路,从而促进民办高校进一步加强转型发展,形成各种办学途径和模式,包括“以学养学、滚动发展”、“国办民营、逐步转制”等方式,使民办高校能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对市场机制进行有效运作。

(三)促进作用

通过评估,找出差距,包括与评估指标的差距及与先进单位的差距,促使民办高校加强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促进学校各项事业上一个台阶,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办高校的出现彰显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化特征,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结果,也是高等教育多元化形成的主要动力。可以说,民办高校的出现促进了相关政策的出台,相关政策的出台又促进民办高校进一步发展,形成多主体办学、多渠道筹资等新的格局,走出一条适合民办高校实际的高校教育资源优化的道路。二者形成有效循环,相得益彰。

二、民办高校本科评估存在的问题

评估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大势所趋。中国的评估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对教育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学校有很大的促进、激励和威慑作用。评估要科学、合理、规范,并尽量简化手续。目前教育评估存在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分层、分类评估不明显

用一个指标去评估所有的学校,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各个学校层次、类型不同,目标定位不同,用同一指标去评估,必然有失公正、公平。

(二)部分评估指标不合理

实行评估与指导、帮助、总结推广经验相结合。评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评估,目的是帮助学校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要加强和改进评估工作,简化评估手续,节省评估时间,减轻基层负担,把评估工作做得更好;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努力为基层服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多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三、民办高校本科评估的几点建议

(一)民办高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

国家将对民办高校实行分类管理,民办本科高校必须大张旗鼓地坚持公益性办学这一方向,争取国家、地方政府的财政扶持政策和教师的事业、法人地位政策,力争办出高水平的民办大学。

(二)进一步健全学校领导体制,完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

在完善民办高校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体制下,进一步发挥董事会(理事会)、党委、校行政三套班子职能,完善办学经费投入体制和经费预决算管理制度,实行学校师生员工民主管理的监督机制。

(三)民办高校师资队伍问题

这也是民办高校的共性问题,即如何利用民办机制,用好外聘教师,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加强外聘教师的课堂教学状态的管理,督促和支持外聘教师重视课堂教学,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完善现有制度和措施,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四)加强民办高校专业建设,加强企业合作

积极推进“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构建完善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新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发展优势和特色。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如果不受地方企业欢迎,不被政府老百姓所叫好,这样的学校走不远。民办商校必须充分利用以评促建的契机,审时度势,明确每个二级院系和专业的发展定位,以质量提升为核心,谋求内涵发展。

(五)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如何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贯彻到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形成全校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从平时的听课、查阅试卷、毕业论文(设计)我们发现,学校还存在管理不到位,监控不力等情况。

(六)实行评估与指导、帮助、总结推广经验相结合

评估不是主要目的,而是一种手段。评估的目的是帮助民办高校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据此,笔者认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一方面,要加强和改进评估工作,简化评估手续,节省评估时间,把评估工作做得更好;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调查研究,多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新建本科院校,一方面要通过评估,找出差距,解决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要编制出一整套适合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体系及教材,这是当务之急。应多指导,多帮助,总结推广这方面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从构建核心素养体系、细化育人目标入手,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确保教育教学环节协调一致。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C].教育部,2014.

[2] 教育部.贯彻落实本科教学评估新方案加强高校内部质保体系建设研讨会在常熟召开[C].教育部,2014.

[3] 教育部.178所高校发布《驻马店共识》.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C].教育部,2014.

[4] 陈学敏.高校内部院系本科教学评估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4).

[5] 米小蓉,段杰.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 第12篇

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 立足郑州, 辐射全省、全国, 面向基层,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以经济、管理、财会、语言文学、新闻传播、艺术、信息工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建筑工程等学科为主, 兼有文理工科各专业多学科协调发展, 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 努力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高水平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今后一个时期学院将坚定地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之路, 力争早日建成应用技术型大学。

学院主动追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 科学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重视将创办人王广亚博士60余年的办学经验、理念和教育思想, 与学校的校情实际紧密结合, 谋发展、促转型、抓质量、创特色, 凝练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大学文化精神特色

大学文化精神对人才培养和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院高度重视大学文化精神建设。其表现:一是秉承“伦理、创新、品质、绩效”办学理念, 着力办好高水平的大学。伦理, 即学校的管理要突出以人为本, 建立学生尊敬教师、教师关爱学生、师生平等相处的关系;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 按章依规办事, 下级服从上级, 逐级要有执行力;校园里处处见文明、人人知礼仪, 共同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创新, 即办学要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 把握时代脉搏、体察社会需求、使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动力无穷, 使学校的事业永远追随时代的步伐前进。品质, 即学校软件与硬件建设追求高质量、教师和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力求高品质、校园文化建设呈现高品位。绩效, 即保障各项教务、学务、总务、财务等管理规章制度有效实施, 追求卓越的工作业绩和工作高效率。四者伦理是基础, 创新是动力, 品质是目的, 绩效是目标。二是秉承“勤俭、朴实、自力、更生”的校训, 激励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勤俭, 即勤劳俭朴;朴实, 即朴素诚信、脚踏实地, 做任何事都不能弄虚作假;自力, 即“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自强自立;更生, 即遭遇困难和挫折要坚忍不拔、“不为失败找理由, 更加为事业成功想办法”。三是秉承“爱国爱校、宁静好学、礼让整洁”的办学精神, 激励学生励志成才。四是秉承“计划创新、执行彻底、考核严谨、赏罚分明”的治校方略, 从严治校, 依法办学。五是秉承“三个一流”“五个好”“四个留人”的办学原则, 着力建设人文学校。“三个一流”即办学要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管理, 三者缺一不可;“五个好”即办好一所学校, 需要有好的师资、好的设备、好的制度、好的管理、好的福利, 五好不可或缺;“四个留人”即只有营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的人文氛围, 才能“留住人才事业兴”。六是秉承正确的办学方向, 让理想信念深入人心。学院正对大门的大草坪中央矗立着两面巨大的石碑:一面是“党的教育方针”碑, 一面是孔子的《大同篇》碑 (皆为创办人手书) 。用意在于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树立“天下大同”的远大志向和抱负, 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上办学理念和精神文化, 在学院校园内, 处处见诸匾联、石刻和碑刻, 已深入广大师生员工的心灵。校园随处可见创办人手书的格言警句, 师生耳濡目染,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大学文化精神的陶冶。学院古朴、典雅、厚重、书院式的大学文化精神特色是十分鲜明的。

二、“三三三制”的办学特色

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学院秉承创办人提出的“三三三制”的办学要求, 不断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着力打造鲜明的办学特色。所谓“三三三制”, 即指贯穿教育教学管理始终的“三心”“三严”“三特色”的办学要求。“三心”即对学生的教育要充满“关心、爱心、耐心”, “三心”体现对学生的“大爱”和“慈教”, 要求“年老教师爱生如子, 年轻教师爱生如兄弟姐妹”;“三严”即教学管理要做到“严教、严管、严考”, “三严”体现对办好教育的责任心;“三特色”:一是打造“两证多照”的专业技能培养特色。“两证”即学生毕业时都能获得本科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多照”即同时还要能取得国家级考试的各专业的证书证照, 诸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专业英语八级证书”“会计师证书”“注册会计师证书”“计算机高级程序员证书”“教师资格证书”“速录师等级证书”“律师资格证书”“经济师证书”“高级秘书证书”“财务管理师证书”“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二级建造师证书”“营销师证书”“全国商务英语翻译证书”“软件设计师证书”“平面设计师证书”等;这样就能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应用技能型人才, 实现毕业即就业。学院长期所坚持的“两证多照”的专业技能培养要求, 完全符合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教改革新要求。二是培养学生“三守”的诚信品德特色。“三守”即守时、守信、守法。“守时”即“参加会议和集体活动、上课、休息等, 要严格遵守时间规定、准时无误;“守信”即讲诚信守信用;“守法”即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校规校纪。三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气质形象品貌特色。要求今天的大学生要做文明礼貌的典范, 言行举止文雅, 见人彬彬有礼、主动打招呼问好等。“三三三制”的办学特色, “三心”是基础, “三严”是措施, “三特色”是目标, 三者共同为培养高水平应用技能型人才提供坚实的质量保证。

针对“三本”学生的实际, 学院还实施了因材施教的“一主二辅”三种培养模式。为落实创办人提出的“优化一批成英才, 培养一批成良才, 转化一批成人才 (有用之才) ”的人才培养思想, 为实现“高素质、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有效培养“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 学院实施了因材施教的“一主二辅”的三种培养模式。一是针对70%左右的学生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学完四年的教学计划课程内容, 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强化应用技能实践训练, 实行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等教改模式, 并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培训, 激励学生能够考取本专业的各种中级证书证照,

使其真正成为应用技能型人才, 实现“良才”培养目标。这是主体培养模式, 正符合当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二是重视组织部分高考分数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占20%左右) , 在学好专业基础课的同时, 参加学校举办的考研辅导提高班, 使他们能够努力考取硕士研究生, 实现“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英才”培养目标。这是第一种辅助培养模式。如2014年学院有125名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 其中73名进入“211工程”及以上大学读研深造。三是针对10%左右基础差一些的学生, 组织举办基础知识技能补习班, 使他们在一定时期内逐渐提高, 逐步过渡到主体培养模式中, 实现掌握“一技之长”的应用技能型“有用之才”的培养目标。这是第二种辅助培养模式。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 我们感到“一主二辅”三种培养模式, 既体现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办学思想, 又体现了“因材施教”“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 努力办好公平公正、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现代先进教育理念。

三、“三严”“三风”建设的教学质量特色

学院在长期坚持“严教、严管、严考”的“三严”教学管理中, 着力抓好“教风、学风、校风”“三风”建设。“三严”“三风”建设狠抓落实, 务求实效。一是在教师的选聘和人才的引进上, 坚持严格的面试、试讲与实际水平综合评价“三结合”的考核机制, 把好教师和人才引进的质量关。二是在教学管理上, 严格执行期初、期中、期末“三阶段”的教学检查制度。三是重视抓好教学督导专家听课、教师同行听课, 学生课堂测评“三结合”的质量考评工作。四是每学期期末和每学年年终, 对授课教师实行全员量化综合考评按分排序, 并与教师的学期、学年绩效考核奖金挂钩。五是采取有力举措扎实开展“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活动, 如定期开展“教学质量年”活动、定期举办优秀教案评选、中青年教师讲课大奖赛、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大赛、读书写作活动大赛、师生创新作品展示大赛等一系列活动, 不断促进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 学院还制定了年度“教学五项指标”的量化考核标准, 以此为抓手, 全面推进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学五项指标”, 即各系部应届毕业生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要在60%以上、英语专业学生八级通过率要在25%以上;全国计算机二级证书考试通过率要在40%以上、计算机专业学生三级证书考试通过率要在30%以上;90%以上的学生都要能考试通过各专业的初级资格证书, 各专业的中级资格证书全国考试通过率要在8%以上;硕士研究生全国考试录取率要在7%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要在90%以上。超额完成考核指标的系部, 学院按文件规定给予教学质量奖励。由于学院长期坚持以教学“五项指标”考核为抓手, 使办高质量、高水平的本科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目前学院已获批省级品牌专业2个,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 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 主持并完成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 并取得了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一、二等奖的突破, 标志着教学质量和产学研水平逐年稳步提高。

学院认真进行创办人提出的人才成长“三吃精神”的教育:吃苦、吃亏、吃气。以此锤炼学生勇于攻坚克难的学习拼搏精神, 锤炼学生胸怀宽广的意志品质。

为营造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学院着力开展书香校园建设师生全员阅读活动。学院制定了“书香校园建设活动方案”, 公布了50本通读经典书目, 要求每位教师和学生每学期精读两本经典著作, 教师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 学生定期开展经典诵读和知识竞赛活动。学院的晨读活动始终坚持开展, 着力实现“校园因书香而美丽”的良好学风和校园文化特色的提升。总之, 学院教师爱岗敬业、学生勤奋好学, 师生勤学笃实、奉献创新之精神, 蔚然成风。

四、从严治校的学生管理与养成教育工作特色

办教育以育人为本, 育人以德育为先。一名合格的人才应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办人王广亚博士提出:大学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 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养成教育”重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做事, 即做一位有理想道德信念的人、有创业创新能力的人。按照创办人的办学要求, 学院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重视抓好养成教育工作。坚持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 具体到学生日常管理之中, 形成养成教育的特色。一是坚持每日升国旗的爱国主义教育制度;二是坚持整个校园的环境清洁区全由学生自己打扫的热爱劳动教育制度;三是坚持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自身整洁、礼仪礼貌”四大竞赛活动;四是坚持定期开展文明礼貌周、文明礼貌月、感恩节等主题教育活动;五是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量化考评, 坚持每日检查、每周评比、每月总结、学期排名的长效管理工作机制, 务求开展养成教育的实效。学院坚持养成教育十几年如一日, 培育了学生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良好习惯, 激发了学习热情, 培养出一批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成功人才, 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养成教育已成为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亮点。

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始终坚持开展“五大主题教育活动” (爱国爱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劳动整洁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安全法制教育) 、“五项指标考核” (课堂出勤率、早操晨读出勤率、教室卫生、宿舍卫生、校园清洁区卫生等) 、“学生工作五深入” (要求所有的学生工作者和任课教师深入教室、深入宿舍、深入餐厅、深入课外活动场所、深入学生思想实际, 从而有效地开展学生教育工作) 、“创建五不课堂” (不旷课、不迟到早退、不玩手机、不睡觉、不吃零食) 。“五五五五制”制度化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保证了全方位实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打造了学院从严治校的学生管理与养成教育工作鲜明特色。

五、文明礼仪、人文书香的美丽校园建设特色

建设美丽的文明礼仪、人文书香的校园, 营造浓郁的大学校园文化鲜明特色, 创办人非常重视。大学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 也是一个拥有丰富精神内涵的文化家园。美丽的人文校园, 具有审美怡情、励志育人的功能。在大学校园里, 学生绝不是仅在课堂中生活和成长, 而更多的是在特殊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中成长。大学校园文化和大学文化精神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身心成长产生着一定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学院校园规划为教学、行政、运动、生活与休闲五大功能区, 在这五大功能区中, 学院十分重视校园人文文化建设, 匠心独运地在校园整体布局中彰显人文精神。如通过名亭 (《感恩亭》《望乡亭》等) 、名碑 (《建校纪念碑》《建馆纪念碑》等) 、名人名言、名景 (西湖、中湖、北湖、高尔夫球场、艺文广场等) 的建造, 处处彰显校园文化与人文精神。再如每栋楼的楼顶上都设计了“博士帽”的造型, 这是创办人特意为之, 意在勉励学生努力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 人人成为志存高远的卓越人才。学院非常重视保护环境, 营造环境优美的校园文化韵致。校园内, 所有建筑物的前后和大道两旁都广植树木花草, 建造宽大的草坪, 校园一年四季鲜花盛开。进入学院校园后,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绿色大草坪, 大草坪东端草地上, 还有数只洁白的绵羊在低头吃草, 走近了细看, 方知是一群汉白玉雕塑。原来这是精心设计的景观, 用意是在校园里营造出大自然朴素亲和、闲适恬静的意境, 营造环境美的校园文化韵致。在这样的校园文化精神浓郁的氛围中读书学习的莘莘学子, 其专业素质的培养与身心的健康成长, 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学院是一所美丽的学校, 绿树掩映, 芳草萋萋, 湖光楼影, 水木清华;学院又是一所现代化的学校, 独具特色的大门巍峨恢宏, 中西合璧的教学楼、宿舍楼鳞次栉比, 整个建筑物红砖素墙、古朴典雅。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林立, 功能齐全的实验楼设施先进完备, 数字化的图书馆高耸醒目, 整个校园随处可见创办人王广亚博士手书的格言警句和典籍名篇, 整体上呈现出文明校园、人文校园、书香校园、美丽校园的鲜明特色。

建校11年来, 学院历届院领导班子带领全院师生, 认真践行创办人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 开拓创新, 真抓实干, 抓内涵、提质量、重技能、创特色, 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让社会满意的高等教育。“起步晚, 发展快, 质量有保障、管理有特色”, 这是社会各界对学院的基本评价。

上一篇:递归定量分析论文下一篇:土地变更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