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状论文范文

2024-07-19

生理性状论文范文(精选5篇)

生理性状论文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1年安排在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试验站进行, 前茬为小麦, 供试土壤质地为黏壤。试验肥料种类为过磷酸钙 (P2O516%) 、尿素 (N 46%) 和氯化钾 (K2O 60%) 。供试玉米品种为创玉198, 由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提供。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 分别为:剪穗上叶 (棒3叶以上至顶叶止) (T1) 、剪中层叶 (棒3叶, 即玉米果穗叶及其上下叶) (T2) 、剪穗下叶 (棒3叶以下至地面上叶止) (T3) 、全剪叶 (T4) , 以不剪叶为对照 (CK) 。试验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生产。试验随机区组排列, 3次重复, 行长12 m, 行距0.67 m, 6行区, 密度6.75万株/hm2, 6月8日播种, 6月14日出苗。耕前施尿素225 kg/hm2, 分次施用 (底施40%, 拔节期施60%) ;氯化钾150 kg/hm2、过磷酸钙75 kg/hm2作底肥一次性施入。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各小区在吐丝期选取植株生长基本相一致的进行标记挂牌套袋, 待花丝基本出全后再统一去袋, 同时人工辅助充分授粉, 授粉后2 d剪叶处理, 成熟时选取能代表全小区情况的植株10株, 收获后室内测定穗长、秃尖长、穗行数、穗粒数、千粒重、败育率, 败育粒占总粒数的百分比即为败育率。成熟时收获能代表小区的植株20株, 晾干、脱粒, 测定单株籽粒产量、单株干物质重[1,2]。剪叶的同时测定所剪叶面积及单株全叶面积, 叶面积测定采用长宽系数, 叶面积=叶长×叶宽×0.75, 剪叶的同时进行光合强度测定, 田间测定采用LI-6400 XT便携式红外线CO2分析仪进行闭路式活体测定, 选在光照相对稳定、天气晴好的时间 (10:00—12:00) 进行。剪叶的同时测定穗上叶、中层叶、穗下叶不同层位叶叶绿素含量, 采用丙酮提取法, 用打孔器采取一定叶面积, 丙酮提取后分光光度计测定[3,4,5,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层位叶对穗粒性状的影响

通过研究可以看出, 不同层位叶处理玉米穗长比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剪穗上叶 (T1) 、剪中层叶 (T2) 、剪穗下叶 (T3) 与不剪叶 (CK) 相比差异不明显, 分别比CK减少0.9、0.4、0.8 cm, 而全剪叶 (T4) 与CK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 穗长14.5 cm, 比CK减少3.6 cm。不同层位叶处理穗行数与CK相比差异不明显, 说明剪叶对玉米穗行数没影响。而对秃尖长、穗粒数、千粒重、败育率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不同层位叶处理秃尖长明显大于对照, 最长为全剪叶处理 (T4) 1.93 cm, 比CK增加244.6%;剪穗上叶 (T1) 、剪中层叶 (T2) 、剪穗下叶 (T3) 、全剪叶 (T4) 穗粒数分别为407.4、345.5、430.0、142.5粒, 较CK分别减少12.2%、25.6%、7.3%、69.3%;千粒重全剪叶处理 (T4) 下降最多为201.1 g, 剪穗上叶 (T1) 、剪中层叶 (T2) 、剪穗下叶 (T3) 分别为270.0、212.9、279.3 g, 说明不同层位叶对穗粒数、穗粒重的影响为剪中层叶 (T2) >剪穗上叶 (T1) >剪穗下叶 (T3) ;不同层位叶处理败育率明显高于CK, 剪穗上叶 (T1) 、剪中层叶 (T2) 、剪穗下叶 (T3) 、全剪叶 (T4) 分别比CK增加24.2、13.9、30.5、66.4个百分点, 较剪全叶 (T4) 相比剪叶后余叶的光合作用维持籽粒一定程度的发育, 降低败育率, 说明不同层位叶对籽粒发育的影响剪中层叶 (T2) >剪穗上叶 (T1) >剪穗下叶 (T3) 。

2.2 不同层位叶对单株籽粒产量及单株干物重的影响

通过试验可以看出, 不同层位叶对玉米单株籽粒产量和单株干物重的影响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其较不剪叶 (CK) 影响程度依次为全剪叶 (T4) >剪中层叶 (T2) >剪上层叶 (T1) >剪下层叶 (T3) 。同一时间剪叶, 不同层位叶对单株籽粒产量和单株干物重的影响趋势以剪中层叶 (T2) 降低最多, 而全剪叶 (T4) 影响最显著。剪穗上叶 (T1) 、剪中层叶 (T2) 、剪穗下叶 (T3) 、全剪叶 (T4) 单株籽粒产量分别为106.3、79.2、123.5、37.2 g, 比CK分别减产20.9%、41.1%、8.1%、72.3%;单株干物重分别为161.8、109.6、180.1、83.7 g, 比CK分别减少20.7%、46.3%、11.7%、59.0%。

2.3 不同层位叶对光合强度的影响

由于不同层位叶所处理的位置不同, 其叶面积和光合强度也不同, 中层叶 (T2) 的剪叶叶面积最大为2 965.0 cm2, 占总叶面积的42.9%, 剩余叶光合强度最低为0.047 mg/ (cm2·h) ;剪穗下叶 (T3) 、剪穗上叶 (T1) 的剪叶叶面积分别为2 731.5、1 847.6 cm2, 分别占总叶面积的39.2%、26.1%, 其剩余叶光合强度剪穗上叶 (T1) 比剪穗下叶 (T3) 降低3.77%, 穗下叶叶面积虽大, 由于上中层叶片交替遮荫, 改变着不同叶位的光照条件, 影响到下层叶的光照强度进而影响到光合强度。从剪不同层位叶片对光合强度的影响来看, 不同层位叶光合强度依次为中层叶>上层叶>下层叶, 与其对籽粒产量的降低作用是一致的。

2.4 不同层位叶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经观察可知, 不同层位叶对叶绿素含量有一定影响, 从下层至上层叶绿素含量逐渐升高, 到中层叶达到最大值, 之后向上层又有所降低。中层叶叶绿素含量为4.95 mg/g, 比上层叶、下层叶分别增加0.52、0.84 mg/g, 增加幅度分别为11.7%、20.4%。叶绿素有转化和储存光能的作用, 光合作用是玉米通过叶绿体, 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 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因此, 不同层位叶绿素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光合强度, 进而影响对籽粒产量形成贡献的大小。

3 结论与讨论

不同层位叶片主要对穗粒数、秃尖长千粒重、败育率、籽粒产量有明显影响, 穗粒数减少, 秃尖变长, 败育率增大, 千粒重、单株干物重和籽粒产量降低, 剪穗上叶、剪中层叶、剪穗下叶、全剪叶单株籽粒产量, 比不剪叶分别减产20.9%、41.1%、8.1%、72.3%;单株干物重比不剪叶分别减少20.7%、46.3%、11.7%、59.0%, 而对穗长、穗行数无影响。由于不同层位叶所处的位置不同, 其叶面积和光合强度也不同, 中层叶的叶面积最大为2 965.0 cm2, 占总叶面积的42.9%, 剩余叶光合强度最低为0.047 mg/ (cm2·h) ;玉米不同层位叶片的光合强度变化依次为中层叶>上层叶>下层叶, 与其对籽粒产量的降低作用是一致的。不同层位叶对叶绿素含量从下层至上层叶绿素含量逐渐升高, 到中层叶达到最大值, 之后向上层又有所降低。中层叶叶绿素含量为4.95 mg/g, 比上层叶、下层叶分别增加0.52、0.84 mg/g, 增加幅度分别为11.7%、20.4%。

首先, 由于不同层位叶所处的位置不同, 对玉米穗粒性状和生理特性也不同, 玉米中层叶片的叶面积较大, 叶绿素的含高, 光合作用强, 对籽粒产量的贡献比上层叶、下层叶大, 因此在生产中要采取一定的栽培技术措施促进中层叶片的生长发育, 利于提高中层叶面积。中层叶片由于受到上层叶片交替遮光, 应选择叶片上挺紧凑的品种, 使中层叶片尽量有充足的光照。其次上层叶对籽粒产量也有一定的贡献, 因此在吐丝期拔取雄穗时不能带叶, 才能达到增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寅华.夏玉米去叶对果穗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 1996, 4 (1) :46-50.

[2]许海涛, 班新河, 许波.钾肥施用对玉米干物质生产及籽粒产量影响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9 (3) :48-50.

[3]王友华, 许海涛, 熊卫东.玉米不同层位叶片对穗粒性状的影响[J].中国种业, 2013 (2) :43-44.

[4]李玉玲, 魏蒙关, 李俊周, 等.2个玉米优势群体穗粒性状的密度效应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 2009 (7) :27-30.

[5]张泽民, 任和平.不同生态环境对玉米产量和穗粒性状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1991, 6 (1) :28-34.

生理性状论文 第2篇

关键词:氨基酸;棉花;生理性状;NaCl胁迫;脯氨酸

中图分类号: S562.0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7-0099-03

收稿日期:2014-02-19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项目(编号:Z2013014);河北省廊坊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编号:2013012003)。

作者简介:杜娟(1983—),女,河北冀州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保护方面的研究。E-mail:dujuan0203@163.com。

通信作者:孙艳香,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植物转基因遗传方面的研究。Tel:(0316)2188092;E-mail:yx_sun70@163.com。 NaCl胁迫会造成植物发育迟缓,抑制植物组织和器官的生长和分化[1]。氨基酸能帮助植物对一些逆境作出反应,防止叶绿体光合作用的衰减[2-3]等多种生理过程。中国盐渍土的比例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提高植物耐盐性是克服土壤盐渍化的一条重要途径[4-5]。因此,研究NaCl胁迫下氨基酸与植物耐盐性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氨基酸参与植物胁迫适应的研究主要包括盐胁迫抵抗力、调节膨压渗透势和阳离子膜运输等[6-10];还有文献报道氨基酸能够提高植物对盐胁迫的适应能力,进而提高植物的耐盐能力[11];近期有研究表明,NaCl处理严重抑制了棉苗节间伸长和叶面积的扩展,减慢了生长速率,降低了干物质积累,NaCl浓度越高,胁迫症状出现得越早[12]。本研究以棉花为材料,研究NaCl胁迫下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氨基酸对棉花幼苗生理性状的影响以及棉花幼苗中脯氨酸含量的变化,探讨氨基酸缓解棉花在NaCl胁迫下的生理生化机理,以期为扩大棉花在盐渍地中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提高棉花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試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品种为农大棉7号。

1.2研究方法

1.2.1试材培育及测定棉籽经硫酸脱绒,清水冲洗干净后晾干,精选外观饱满、大小与色泽等一致的棉籽,浸种[本试验中设3种氨基酸4个含量水平(分别与1 mol/L NaCl溶液混合后浸泡处理棉籽)以及水处理(水对照)、NaCl处理(盐对照)共18个处理]至露白,选露白一致的棉籽,与草炭土 ∶珍珠岩 ∶蛭石=1 ∶1 ∶1混合于90 mm×70 mm 培养钵中,封上塑料膜,在光照培养室内育苗,昼温约25 ℃,夜温约20 ℃,光强400 μmol/(m2·s)。每天每盆浇相同量的水,于相同条件下培养,其他管理措施如病虫害防治等相同。

自发芽开始每天记录发芽数,第7天统计发芽势,第10天统计发芽率。第10天洗出完整植株,快速擦干,称得鲜质量,并测量苗髙与根长。将棉苗放入烘箱以80 ℃烘干至恒重,然后称得干质量,记录并统计所得数据。

1.2.2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1.2.2.1标准曲线的绘制在分析天平上精确称取25 mg脯氨酸,倒入小烧杯内,用少量蒸馏水溶解,然后倒入250 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此标准液中含脯氨酸100 μg/mL;取6个50 mL容量瓶,分别盛入脯氨酸原液0.5、1.0、1.5、2.0、2.5、3.0 mL,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摇匀,各瓶的脯氨酸含量分别为1、2、3、4、5、6 μg/mL。取6支试管,分别吸取2 mL系列标准含量的脯氨酸溶液及2 mL冰醋酸和 2 mL 酸性茚三酮溶液,每支试管在沸水浴中加热30 min;冷却后,各试管中准确加入4 mL甲苯,振荡30 s,静置片刻,使色素全部转至甲苯溶液;用注射器轻轻吸取各管上层脯氨酸甲苯溶液至比色杯中,以甲苯溶液为空白对照,于520 nm波长处进行比色。先求出吸光度(y)依脯氨酸含量(x)变化而变化的回归方程,再按回归方程式绘制标准曲线,计算2 mL待测液中脯氨酸的含量。

1.2.2.2样品的测定(1)脯氨酸的提取。待棉花幼苗长出2~3张真叶时取叶片,并测定各处理叶片中的脯氨酸含量。准确称取不同处理的待测棉花真叶叶片各0.5 g,分别置于大管中,然后向各管中分别加入5 mL 3%磺基水杨酸溶液,在沸水浴中提取 10 min (提取过程中要经常摇动),冷却后过滤于干净的试管中,滤液即为脯氨酸的提取液。(2)吸取 2 mL 提取液于另一干净的带玻塞试管中,加入2 mL冰醋酸及2 mL酸性茚三酮试剂,在沸水浴中加热30 min,溶液即呈红色。冷却后加入 4 mL 甲苯,摇荡30 s,静置片刻,取上层液至10 mL离心管中,在3 000 r/min下离心5 min。(3)用吸管轻轻吸取上层脯氨酸红色甲苯溶液于比色杯中,以甲苯为空白对照,用分光光度计在520 nm波长处比色,求得吸光度。

1.2.2.3结果计算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出(或从标准曲线上查出)2 mL测定液中脯氨酸质量(x),然后计算干样品中脯氨酸含量:脯氨酸含量(μg/g)=52x/样品质量(g)。

nlc202309012229

2结果与分析

2.1氨基酸浸种对NaCl胁迫下棉花幼苗生理性状的影响

2.1.1氨基酸浸种对NaCl胁迫下棉籽发芽的影响由图1可以看出,NaCl处理的棉籽发芽率明显低于水处理,而不同种类、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氨基酸浸种对棉籽的发芽率也有一定的影响。用3种浓度氨基酸浸种后的棉籽发芽率均低于水处理,所有浓度精氨酸处理的棉籽发芽率均低于NaCl处理,8 mmol/L 瓜氨酸处理比NaCl处理略高一些,2、6 mmol/L鸟氨酸处理的棉籽发芽率高于NaCl处理。由此可知,在1 mol/L NaCl胁迫下,用瓜氨酸和鸟氨酸浸种对棉籽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而精氨酸对棉籽的缓解作用较小。

由图2可以看出,NaCl处理棉籽的发芽势明显低于水处理,而精氨酸处理的棉籽发芽势均比NaCl处理低,鸟氨酸处理的棉籽发芽势基本都高于NaCl处理,瓜氨酸处理的棉籽发芽势只有在浓度为8 mmol/L时才高于NaCl处理。由此可知,用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氨基酸浸种对NaCl胁迫下的棉籽发芽势影响不同,经鸟氨酸浸种处理后的棉籽发芽势较高,而经精氨酸浸种的棉籽发芽势较NaCl处理低,说明精氨酸缓解盐胁迫的作用并不明显。

2.1.2氨基酸浸种对盐胁迫下棉花幼苗生长的影响由表1可知,精氨酸处理组中,水对照,2、4 mmol/L精氨酸处理的棉花苗高与NaCl处理差异显著,6、8 mmol/L精氨酸与NaCl处理差异不显著;瓜氨酸处理组中,水处理与6 mmol/L瓜氨酸处理苗高差异显著,与其他浓度处理差异不显著;鸟氨酸处理中除浓度为4 mmol/L的棉花外,其他处理的棉花苗均比NaCl处理高,与水处理和NaCl处理苗高差异不显著。

从表1还可以看出,精氨酸处理的棉花根长均比NaCl处理的短,均与水处理差异显著,只有4、6 mmol/L精氨酸處理的棉花根长与NaCl处理差异显著。瓜氨酸处理的根长均与水处理差异显著;只有6 mmol/L瓜氨酸处理的根长比NaCl处理短且差异显著,其他处理的根长均大于NaCl处理但差异不显著。鸟氨酸处理中只有浓度为2 mmol/L处理的棉花根长大于NaCl处理,与水处理和NaCl处理差异均不显著;其他处理均与水处理和NaCl处理差异显著。

3结论与讨论

一般认为,棉花耐盐能力在萌发出苗阶段最弱,随着生育进程的进行不断增强。在沿海滩涂地区,成苗难是棉花生产上尚未解决而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棉花幼苗对盐分比较敏感,因此根系发育的好坏影响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对棉苗的耐盐性尤其重要[13-14]。有研究认为,盐胁迫可以增加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大和黄瓜生长时间的延长,各处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出的化合物种类和总含量呈减少的趋势[15]。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浓度NaCl胁迫下,有几个浓度的氨基酸浸种处理后使棉花幼苗根长略大于NaCl处理,但其他几个浓度处理的根长甚至有远小于NaCl处理棉花根长的现象。由此推测,棉花根部存在一个耐NaCl阈值,当土壤中NaCl浓度在阈值范围内时,棉花根长与土壤NaCl浓度呈正比关系;当超出阈值时,棉花根部会因受NaCl胁迫而受到影响,从而根长减小,而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氨基酸处理可以不同程度提高耐盐阈值。这个推测是否成立,尚待论证。

同时,在对本研究中所得各组棉花叶片的脯氨酸含量进行分析以及与预期结果进行对比后发现,氨基酸浸种并未很大程度地提升NaCl胁迫下棉花幼苗中的脯氨酸含量,甚至经氨基酸浸种后棉花叶片中脯氨酸含量少于NaCl处理。有大量研究表明,脯氨酸的大量积累是高等植物受NaCl胁迫等渗透胁迫时的正常生理生化现象,因为在渗透胁迫下,脯氨酸既作为渗透调节剂维持低水势,又保护生物大分子不受NaCl离子的毒害[16]。本研究中脯氨酸在经氨基酸浸种后的生成会受到抑制,是因为脯氨酸的生成主要有2个途径:谷氨酸途径和鸟氨酸途径,而鸟氨酸又可与精氨酸、瓜氨酸形成一个循环途径[17]。由此可知,当棉花受到盐胁迫时,其体内会生成大量脯氨酸以保证自己的正常生长发育,然而当对其以精氨酸、鸟氨酸或瓜氨酸进行处理后,合成脯氨酸的重要途径——鸟氨酸途径会受到抑制,从而使脯氨酸的合成受到抑制,最终使其脯氨酸含量小于NaCl胁迫下未经氨基酸处理的棉花。

本试验从棉籽萌发、棉花幼苗生长及棉花叶片中脯氨酸的含量几个方面比较了经氨基酸浸种与未经氨基酸浸种的棉花受NaCl胁迫时的差异,从而发现不同浓度的瓜氨酸、鸟氨酸、精氨酸对缓解棉花NaCl胁迫的作用不同。总的来说,部分种类、部分浓度的氨基酸能缓解NaCl胁迫对棉籽萌发及棉花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精氨酸、瓜氨酸、鸟氨酸浸种对棉花植株中脯氨酸的生成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少辉,季静,王罡,等. 盐胁迫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J]. 分子植物育种,2006,4(增刊):139-142.

[2]柯玉琴,潘廷国. NaCl 胁迫对甘薯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及一些酶活性的影响[J]. 植物生理学报,1999,25(3):229-233,315-316.

[3]陈 洁,林栖凤. 植物耐盐生理及耐盐机理研究进展[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2):177-182.

[4]魏国强,朱祝军,方学智,等. NaCl胁迫对不同品种黄瓜幼苗生长、叶绿素荧光特性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11):1754-1759.

[5]郭文忠,刘声锋,李丁仁,等. 设施蔬菜土壤次生盐渍化发生机理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土壤,2004,36(1):25-29.

[6]Sharma S S,Dietz K J. The significance of amino acids and amino acid-derived molecules in plant responses and adaptation to heavy metal stres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2006,57(4):711-726.

nlc202309012229

[7]Rai V K. Role of amino acids in plant responses to stresses[J]. Biologia Plantarum,2002,45(4):481-487.

[8]Szabados L,Savouré A. Proline:a multifunctional amino acid[J]. Trends in Plant Science,2010,15(2):89-97.

[9]El S A,Shaddad M A K,Barakat N.Improbement of plants salt tolerance by exogenous application of amino acids[J]. Plants Resour,2011,5(24):5692-5699.

[10]Székely G,Abrahám E,Cséplo A,et al. Duplicated P5CS genes of Arabidopsis play distinct roles in stress regulation and developmental control of proline biosynthesis[J]. The Plant Journal:for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2008,53(1):11-28.

[11]Khedr A H,Abbas M A,Wahid A A,et al. Proline induces the expression of salt-stress-responsive proteins and may improve the adaptation of Pancratium maritimum L. to salt-stres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2003,54(392):2553-2562.

[12]李翠芳,劉连涛,孙红春,等. 外源NO对NaCl胁迫下棉苗主要形态和相关生理性状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9):1864-1872.

[13]蒋玉蓉,吕有军,祝水金. 棉花耐盐机理与盐害控制研究进展[J]. 棉花学报,2006,18(4):248-254.

[14]王俊娟,叶武威,周大云,等. 盐胁迫下不同耐盐类型棉花的萌发特性[J]. 棉花学报,2007,19(4):315-317.

[15]吴凤芝,周新刚,包静. NaCl胁迫对不同耐盐黄瓜品种根系分泌物主要成分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21):4415-4427.

[16]许祥明,叶和春,李国凤. 脯氨酸代谢与植物抗渗透胁迫的研究进展[J]. 植物学通报,2000,17(6):536-542.

[17]谢虹,杨兰,李忠光. 脯氨酸在植物非生物胁迫耐性形成中的作用[J]. 生物技术通报,2011(2):23-27,60.

生理性状论文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阜新科技园区进行。试验区位于阜新市郊区, 北纬42°42′, 东经122°32′, 海拔213.1 m, 耕作土壤为壤土, 有机质含量为27.4 g/kg, 有效氮143 mg/kg, 有效磷66.0 mg/kg, 速效钾108 mg/kg, p H值为5.6。无霜期150~155 d, ≥10℃活动积温3 468℃, 年平均气温6.82℃。年降水量500~520 mm, 多集中在7—8月, 年蒸发量1 600~1 800 mm, 干燥度在4.0左右, 属于半干旱区。常发生春旱、伏旱、秋吊, 或春旱、伏旱、秋吊交替发生。滴灌肥料为:尿素、磷酸二氢钾、硝酸钙。供试花生品种为阜花17号。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 (表1) 。小区面积100 m2 (25 m×4 m) , 3次重复。

1.3 试验方法

2013年5月中旬机械覆膜播种花生。播种前施足底肥, 施有机肥45.0 t/hm2、二铵225.0 kg/hm2、硫酸钾112.5 kg/hm2、过磷酸钙75.0 kg/hm2。采取大垄双行种植模式, 大行距为55 cm, 小行距为35 cm, 密度为24万株/hm2。滴灌时期分别为花针期与荚果膨大期, 每次滴灌水量均为150 m3/hm2。

1.4 测定内容及方法

采用消光系数法, 运用LAI-2000植物冠层仪 (LT-Corlnc, Lincoln NE, USA) 通过测定花生冠层上下辐射以及与消光系数相关的参数来计算叶面积指数 (LAI) , 公式为:LAI=ln (QO/Q) /k, 式中:LAI为叶面积指数;QO和Q分别为冠层上下部分的太阳辐射量;k为特定植物冠层的消光系数。于结荚期滴灌追肥10 d后用SPAP-502叶绿素仪测定SPAD值。分别在花生幼苗期、花针期、结荚期、成熟期取样 (其中花针期与结荚期取样时间在随水施肥10 d后进行) , 并烘干称重。收获后进行农艺性状与产量测定。本试验数据使用Excel 2003及DPS软件进行作图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膜下滴灌不同追肥处理对花生生理性状的影响

2.1.1 膜下滴灌不同追肥处理花生LAI动态变化。

在适宜的种植密度下, 群体有合理的叶面积动态变化, 即“前快、中稳、后衰慢”, 从而保证了花生在整个生育期内有足够的绿叶面积进行光合作用, 来满足籽粒对光合产物的需求。处理4的LAI在花针期至结荚期都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而且后期衰退相对缓慢;处理3的LAI在整个生育期与处理4无显著差异;说明钙肥对花生地上部分影响不显著, 主要作用于地下荚果的形成;处理1与处理2的LAI都较处理4偏低, 说明氮、磷、钾肥都显著影响花生的植株叶片生长;而处理5 (CK) 的LAI在整个生育期则处于较低水平。

2.1.2 膜下滴灌不同追肥处理花生叶绿素含量比较。

处理4的叶绿素含量最高, 说明肥料种类齐全, 有利于叶绿素的合成, 能促进光合产物的形成, 从而提高产量;处理3的叶绿素含量略低于处理4, 无明显差异;而处理5 (CK) 与处理1的叶绿素含量则明显低于处理4, 进一步说明氮肥对叶绿素的合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3 膜下滴灌不同追肥处理花生干物质动态变化。

植株干物质积累总量都表现为逐渐增加, 植株干物质总量的积累动态符合“S”曲线, 表现为“慢—快—慢”的变化趋势, 苗期干物质量增加缓慢, 花针期干物质量增加迅速, 结荚期是总干物质量积累最快的时期, 之后, 累积速度有所下降, 干物质积累量增加缓慢。施肥是促进花生生长发育、提高干物质积累的主要栽培措施, 作物产量形成取决于干物质积累总量及其对果实的分配。处理5 (CK) 与处理1的干物质积累量在整个生育期都处于较低水平, 说明氮肥对花生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作用尤为重要。处理4的干物质量在整个生育期均处于较高水平, 而处理3则略低于处理4, 说明氮磷钾肥供应充足的前提下, 适当配施钙肥能有效提高花生的产量。

2.2 膜下滴灌不同处理对花生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有关研究表明, 花生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存在密切相关, 其中花生 (荚果) 产量与饱果数、百果重、百仁重、出仁率都呈极显著正相关, 而与其主茎高、侧枝长呈极显著负相关[9]。由表2可知, 膜下滴灌随水滴肥均不同程度提高了花生的总分枝数、饱果数、单株生产力、百果重、百仁重、出仁率, 其中处理4的单株饱果数、单株分枝数、单株生产力、百果重、百仁重等农艺性状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产量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差异达显著水平。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 N+PK+Ca处理在整个生育期的LAI、叶绿素含量与干物质动态变化均处于较理想的状态, 说明随水滴施尿素、磷酸二氢钾并配施硝酸钙, 能较好地促进花生中后期的生长。在本试验范围内, 最高产量达4 624.5 kg/hm2。钙肥影响地下荚果生长, 尤其对促进果壳的生长较为明显。在荚果膨大期若增施钙肥, 则有利于荚果的形成。

膜下滴灌的意义不仅在于节水, 同时也有节肥作用。膜下滴灌能够使水肥一体化, 并且直接作用于根际周围, 使养分有效性和水分利用率提高。建议膜下滴灌栽培措施应以基肥为主, 一次施足底肥为佳。随水滴肥应以可溶性氮磷钾肥为主, 并配施钙肥为佳[5]。本地区膜下滴灌量应根据当年降水量灵活掌握, 雨水偏多的年份可少量滴灌, 分别在花针期与饱果期滴灌1次 (150 m3/hm2) , 目的是随水追肥满足花生生育中后期的营养需求。在春旱年份苗期也可滴灌1次, 达到保全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万书波.中国花生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2]苏君伟, 于洪波, 吴占鹏, 等.辽宁花生[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3]苏君伟, 王慧新, 吴占鹏.辽西半干旱区膜下滴灌条件下对花生田土壤微生物量碳、产量及WUE的影响[J].花生学报, 2012 (4) :37-41.

[4]信乃诠.中国北方旱区农业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5]王慧新, 苏君伟, 汪仁, 等.风沙半干旱区花生不同覆膜时期对土壤微生物量碳与产量的影响[J].花生学报, 2011 (4) :9-12.

[6]刘建国, 吕新, 王登伟, 等.膜下滴灌对棉田生态环境状况及作物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3) :333-335.

[7]LAN MCCANN, ED KEE, JAMES ADKINS, et al.Effect of irrigation rate on yield of drip-irrigated seedless watermelon in a humid region[J].Scientia Horticulturae, 2007, 113 (2) :155-161.

[8]JUMAH AMAYREH, NASSIM AL-ABED.Developing crop coefficients for field-grown tomato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under drip irrigation with black plastic mulch[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5, 73 (3) :247-254.

生理性状论文 第4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材料为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熟期相近而脱水速率差异较大的10个玉米自交系,即:东5414、东754、444、B73、吉16、3189、东172、81162、吉黄61和Mo17。

1.2 试验设计

按Grliffing方法1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10×10的杂交组合,在东北农业大学实验基地种植这些杂交组合,田间试验对90个杂交组合和10个玉米自交系分别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3行区,行长6 m,行距70 cm,株距30 cm,小区面积12.6 m2。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植株抽丝后,同一天抽丝株用相同标记挂牌,以保证取样天数一致。每小区挂牌20株左右,自抽丝后第45 天开始取样,每5 d取样1次,至第75 天结束,根据抽丝挂牌的时间,每小区每次随机抽取一穗,然后分别立即脱粒,称重(w1),放入网袋中,挂在温室内风干,风干后称重(w2),再从风干样中取出20~30 g(w3)装入小盒中,放入(103±2)℃烘箱中烘36 h,至恒重(w4)[2]。

1.3.1 各时期籽粒含水量的计算和玉米生理成熟期的确定 根据公式:籽粒含水率undefined,计算每次取样时的籽粒含水量。同时从风干籽粒中随机取300粒称重,根据风干样的含水率,将其换算成标准水分(14%)的百粒重,作为确定玉米生理成熟期的依据。

1.3.2 生理成熟后10 d内籽粒平均脱水速率的计算 平均脱水速率/%·d-1=(生理成熟时含水率-10 d后含水率)/10。

1.3.3 主要农艺性状的测定 主要产量性状有百粒重、穗粗、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和小区产量;主要籽粒性状有粒宽、果皮厚度、胚占籽粒体积比、胚重/胚乳重、胚乳占籽粒体积比和粒长。

1.4 数据处理

试验结果的数据分析采用DPS 6.0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和Excel 2007来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与玉米产量性状相关分析

2.1.1 玉米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与主要产量性状方差分析

对供试杂交组合和自交系的6个产量性状与脱水速率进行方差分析可知,供试杂交组合和自交系的6个产量性状和脱水速率之间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杂交组合间籽粒脱水速率和产量性状差异性真实存在(见表1)。

2.1.2 玉米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与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

对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与6个产量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穗粗和穗行数与生理成熟后脱水速率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228 8和0.413 7,说明适当提高穗行数和穗粗有利于提高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

百粒重和穗长与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达到极显著负相关,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377 2和-0.344 8,说明适当降低穗长和百粒重有利于提高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行粒数、小区产量与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相关较小,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069 9和-0.004 1,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脱水速率与产量不矛盾,快速脱水品种的选育不会影响玉米产量的提高。

2.1.3 主要产量性状对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的通径分析

为了进一步明确产量性状各因素对脱水速率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遗传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的性状进行通径分析(见表3)。

从表3可看出,各性状对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的直接贡献大小为穗行数(0.464 7)>穗粗(0.395 3)>百粒重(-0.136 6)>穗长(-0.646 1)。

(1)百粒重对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的影响。

百粒重与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的直接通径系数是-0.136 6,通过穗粗与穗行数所起的间接效应为正值,而通过穗长所起间接效应为负值,其中穗长达到-0.409 4,因此要想选育籽粒脱水速率快的杂交种,就应该选育百粒重略小的,但是要协调好百粒重与穗长的关系。

(2)穗粗对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的影响。

穗粗与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直接通径系数是0.395 3,通过穗行数所起间接效应为正值,通过百粒重与穗长所起间接效应为负值,其穗长达到-0.360 6,选育脱水速率快的杂交种,穗应该较粗,但是要协调好穗粗与穗长和穗行数之间的关系。

(3)穗长对生理成熟后脱水速率的影响。

穗长与与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的直接通径系数是-0.646 1,通过穗粗与穗行数所起的间接效应为正值,而通过百粒重所起间接效应为负值,因此短穗玉米有利于籽粒快速脱水,但是也要协调好穗长与穗粗、百粒重、穗行数之间的关系。

(4)穗行数对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的影响。

穗行数与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直接通径系数是0.464 7,通过百粒重和穗长所起的间接效应为负值,而通过穗粗起间接效应为正值,所以穗行数的增加有利于籽粒快速脱水。但是要协调好穗行数与穗粗和穗长的关系。

2.2 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与籽粒性状相关分析

2.2.1 主要籽粒性状方差分析

供试杂交组合和自交系的6个籽粒性状的方差分析表明,供试杂交组合和自交系的6个籽粒性状间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供试材料的籽粒性状间存在真实差异(见表4)。

2.2.2 玉米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与主要籽粒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胚占籽粒体积比、果皮厚度与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达到极显著负相关,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415 6、-0.542 5,说明适当降低果皮厚度、胚占籽粒体积比有利于提高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粒宽、胚重/胚乳重与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695 6、0.515 0,说明适当提高粒宽、胚重/胚乳重有利于提高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粒长、胚乳占籽粒体积比与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相关系数较小,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006 9、0.077 0,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说明粒长、胚乳占籽粒体积比对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影响不大。

2.2.3 主要籽粒性状对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的通径分析

为了进一步明确籽粒性状各因素对脱水速率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遗传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的性状进行通径分析(见表6)。从表6可看出,各性状对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的直接贡献大小为粒宽(0.472 3)>胚重/胚乳重(0.131 0)>胚占籽粒体积比(-0.134 5)>果皮厚度(-0.209 8)。

(1)胚占籽粒体积比对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的影响。

胚占籽粒体积比与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的直接通径系数是-0.134 5,通过果皮厚度、粒宽、胚重/胚乳重所起的都是间接负效应,其中粒宽所起间接效应达到-0.152 8,说明降低胚占籽粒体积比,可以提高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但是粒宽所起效应相对较大,因此在胚占籽粒体积比进行选择时,应主要考虑粒宽与胚占籽粒体积比的相互关系。同时也要考虑果皮厚度、胚重/胚乳重的搭配。

(2)果皮厚度对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的影响。

果皮厚度与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的直接通径系数是-0.209 8,通过胚占籽粒体积比、粒宽、胚重/胚乳重所起间接效应都为负值,可见粒宽对籽粒脱水速率间接效应最大,为-0.225 7,选择果皮薄的杂交种有利于籽粒快速脱水。同时要协调好果皮厚度与粒宽的相关关系。

(3)粒宽对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的影响。

粒宽与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的直接通径系数是0.472 3,通过胚占籽粒体积比、果皮厚度、胚重/胚乳重所起间接效应都为正值,使得粒宽成为贡献率最大的性状。籽粒的宽度应该选择宽一些,有利于籽粒快速脱水。

(4)胚重/胚乳重对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的影响。

胚重/胚乳重与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的直接通径系数是0.131 0,而通过粒宽、果皮厚度、胚占籽粒体积比所起间接效应都为正值,主要是粒宽起效应最大为0.289 8,胚重/胚乳重适当的增加,有利于籽粒快速脱水。但是要协调好胚重/胚乳重与粒宽的关系。

3 结论与讨论

关于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与产量性状的相关研究较多,但观点各异。李艳杰等[3]指出百粒重与脱水速率呈显著负相关。该文研究结果表明百粒重与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这与前人结果基本一致。Purdy[4]和谷思玉[3]研究指出较小的果穗有利于加快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但Misevic等[6]研究表明,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与果穗长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但品种间有差异。该试验研究表明穗长与生理成熟籽粒脱水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这与Purdy[4]和谷思玉[5]研究结果一致,而与Misevic等[6]研究结果相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吕香玲[7]和闫淑琴等[8]在研究玉米籽粒脱水速率的遗传与性状相关中指出脱水速率与穗粗负相关,而杨村[9]指出,穗粗与生理成熟时籽粒脱水速率呈正相关。该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穗粗与生理成熟时籽粒脱水速率呈正相关,这与杨村结果一致,而与吕香玲和闫淑琴研究结果相反,需进一步细致研究。Crane 等[10]指出,籽粒干燥速度间接与籽粒渗透压有关,而直接与果皮的渗透性有关。该文试验研究表明,果皮厚度与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达到极显著负相关,这与Grane指出果皮透性好利于籽粒快速脱水的结论基本一致。

该试验还得出,粒长与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相关系数较小,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说明粒长对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影响不大。同时胚乳占籽粒体积比与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相关系数较小,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胚乳占籽粒体积比对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影响不大,胚占籽粒体积与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胚占籽粒体积适当减少有利于籽粒快速脱水。胚重/胚乳重与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且直接效应为正值,表明胚重/胚乳重对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影响较大,在今后的育种中值得注意。

为获得脱水速率快的玉米杂交种,应着重选育果穗短粗、籽粒宽度较大、果皮薄、百粒重小的基因型。同时协调好果穗长短、果穗粗细、籽粒宽度、果皮厚度、百粒重之间的关系,才能选育出脱水速率快的玉米杂交种。

参考文献

[1]张林,张宝石,王霞,等.玉米收获期籽粒含水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40(10):9-12.

[2]张立国,张林,金益,等.玉米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8(5):582-585.

[3]李艳杰.玉米籽粒水分与品种性状相关性研究初报[J].玉米科学,2000,8(4):37-38.

[4]Purdy J D,Crane P L.Inheritance of drying rate immaturecorn[J].Crop Sci.,1967,7:294-297.

[5]谷思玉.玉米成熟时籽粒脱水速率配合力及相关性状的分析[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1991.

[6]Miseric D,Jones R J,Kang M S,et al.Twenty four cycles ofphenotypic recurrent selection for percent oil in maize:I.persend test-cross performance[J].Crop Sci.,1989,29(2):320-324.

[7]吕香玲.玉米籽粒含水量及脱水速率的遗传与性状相关[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00.

[8]闫淑琴,苏俊,李春霞,等,玉米籽粒灌浆、脱水速率的相关与通径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4):1-4.

[9]杨村.玉米籽粒水分含量及脱水速率的遗传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1997.

生理性状论文 第5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两系超级早稻陆两优996。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于2006年3月在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科学研究所试验田中进行。3月26日播种,4月28日移栽,秧龄33d。试验设A1(13.3cm×20cm)、A2(16.7cm×20cm)、A3(20cm×20cm)、A4(13.3cm×26cm)4种栽插密度,单本栽插,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14m2。

试验过程中对大田茎蘖动态、穗粒结构、产量等群体数量和质量性状进行跟踪系统测算,以及生育后期进行相应的生理生化指标和光合特性的测定,试验所得数据在Excel2003与SAS8.0中进行分析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插密度下的群体茎蘖动态

图1表明了在不同栽插密度下的群体茎蘖动态情况,A2栽插密度在生育前、中期具有较高的分蘖数,插后33d左右达最大值,此后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在此种栽插密度下易导致群体的过分扩大,从而引起后期群体的早衰。A3栽插密度的分蘖动态则一直处于“较低迷”状态,插后36d左右达最大值,在生育后期下降趋势最为明显。据此而知,在实际栽培技术中,正方形栽插模式不利于高质量群体的构建,这主要是与此种栽插模式所固有的特性有关,即易导致群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行间过早的封闭。A1栽插密度曾是南方稻区早稻栽插普遍选用的株行距,从图1的分蘖动态以及表1中不难看出,超级早稻陆两优996在此种栽插密度下仍具有较高的产量。A4栽插密度则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栽插模式,即“宽行窄距”模式,因其具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因此在生育后期形成了一个高光效、高物质运转效率的高质量群体,从而使产量得以进一步提高。

2.2 不同栽插密度下的群体性状

试验结果表明,超级早稻陆两优996因栽插密度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前、中、后期群体的主要数量性状和群体最终主要质量性状及产量指标各异(表1)。不同栽插密度下的群体数量性状,基本苗数、最高苗数、有效穗数和总颖花数以A1处理水平为最高,A2、A4其次,A3最低。这主要是由于栽培密度的不同,致使个体的自由生长空间不同,即不同群体内个体之间的肥、水、气条件的差异,而在生育前期所表现的巨大差异。在生育后期的群体质量性状中,则以A4处理水平为最高,A1其次,A2、A3最低。因此在水稻生育前期,适当减少秧田播种量和大田基本苗;少(不)施攻蘖肥和少灌水,控制群体数量(基本苗数、最高苗数、总颖花数和有效穗数),达到“四高”即群体质量的分蘖穗率、成穗率、结实率和平均每株穗重。由此也可以看出,宽行窄距的长方形栽插模式显著优于等距正方形的栽插模式。

2.2.1 群体数量性状之间的关系

对不同栽插密度下群体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表2),群体的基本苗数、最高苗数、总颖花数和有效穗数4个不同生育期的主要数量性状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成穗率、分蘖穗率、结实率和平均单株穗重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此研究结果与蒋之埙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而前期的群体数量对中、后期群体数量的影响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如群体基本苗数与最高苗数的相关系数达0.9477,而与总颖花数和有效穗数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9197和0.9253。但最高苗数与有效穗数关系最为密切,两者直线相关系数达到了0.9636,这说明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中,控制群体最高苗数对培育适宜有效穗数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2.2 群体质量性状之间的关系

分蘖穗率和成穗率是水稻前、中期群体质量最终在产量结构上的两个重要指标。平均单穗重是构成群体的个体生长发育的最终结果,平均单穗重虽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受栽培条件的影响更大。本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组合的分蘖穗率达到76.12%时,成穗率可达85.19%,平均单穗重达到27.94g(表1)。分蘖穗率与成穗率、结实率以及平均单穗重都呈极显著正相关(表2)。据此而知,分蘖穗率、成穗率、结实率和平均穗谷重4种因素的协调作用才能构建后期水稻的高质量群体。本试验各处理的结实率和分蘖穗率分别达到69.60%和60.16%以上,变幅都较大,极差为8.25和15.96个百分点(表1),因此该两性状与平均单穗重的相关都达极显著水平(表2)。黄仲青等人的试验研究结果证实:当分蘖穗率的变幅为8.2%-93.2%时,分蘖穗率提高10%,平均单穗重可提高8%,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5]。因此在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中,结实率、分蘖穗率和成穗率的合理调控,对于提高平均单株穗重具有重要的意义。

2.2.3 群体数量与质量性状之间的关系

试验结果表明,超级早稻陆两优996最终4个主要群体质量性状中,以结实率和平均单穗重与其群体前、中、后期4个主要数量性状中的最高苗数和有效穗数均呈负相关。但均未达显著水平。其中以结实率与最高苗数、平均单株穗重与最高苗数的相关系数最大,分别为-0.2781和-0.2171(表2)。因此在水稻超高产栽培中,适当控制最高苗数有助于结实率和平均每株穗重的提高,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其它群体质量性状之间的指标与群体数量性状之间的指标虽未呈负相关,但彼此之间的相关系数却很低。如结实率与基本苗数、总颖花数与结实率的相关系数为0.0008和0.0226。据此而知,在实际生产中基本苗数的合理确定以及总颖花数的合理调控,对于保持高结实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通径分析研究的结果进一步揭示了不同栽插密度下的群体成穗率、分蘖穗率和平均单株穗重与基本苗数、最高苗数结实率和有效穗数之间的关系。表3、4表明,成穗率受有效穗数的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3.6543;分蘖穗率、结实率、平均单株穗重则受最高苗数的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4.2022、-4.3033和-4.4751。因此,在超高产栽培技术中,增加有效穗数是提高成穗率的一条有效途径,而最高苗数的合理调控对于分蘖穗率、结实率和平均单株穗重的增加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同一单元格中的数据,上部为间接通径系数,下部为直接通径系数

2.3 不同群体间生育后期某些生理指标的差异

2.3.1 不同群体间剑叶总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不同栽插密度下所培育的不同群体,在生育后期由于群体内的肥、水、光、热和气等条件的差异,从而造成了群体质量之间的差异。凌启鸿等人的研究证实,水稻高质量群体在于其具有高的光合生产能力。并进一步明确了高产水稻群体在于抽穗至成熟期具有很高的光合生产力,在于其所构建的群体结构具有合理的数量和高的质量指标,并对若干质量指标进行了论证[6]。图2表明,4种不同的群体中,剑叶总叶绿素含量在生育后期由于叶片的逐渐衰老都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以A3的下降趋势最大,A4下降趋势最小,下降趋势的幅度大小依次为,A3>A2>A1>A4。由此也可得知,在生育后期A4栽插密度所培育的是一个高质量群体结构,从而把叶片的合理配置与培育高产量群体充分结合起来,兼顾了个体发育与群体质量,从而提高产量。

2.3.2 不同群体间剑叶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植物器官衰老或在逆境下遭受伤害,往往发生膜脂过氧化作用,丙二醛是膜脂过氧化的最终分解产物,其含量可以反映植物器官的衰老程度或遭受逆境的伤害程度[7,12]。图3表明,随着生育期的后移,不同群体间剑叶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其中以A3栽插密度中剑叶的积累量为最大,A2、A1其次,A4积累量最低。A4栽插密度平均比A2、A1和A3栽插密度中剑叶的丙二醛含量低13.10%、5.10%和26.35%。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在生育后期正方形栽插模式易导致行间过早封闭,而使个体间叶片相互遮蔽,即丛间光照条件差,因此不利于质量性状间各项指标与因子的最佳组合而构建一个高质量的群体。

2.3.3 不同群体间剑叶的光合特性

表4表明,不同群体下剑叶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隙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在生育后期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其中以A3栽插模式的下降幅度最大,A1、A2其次,A4在生育后期则能保持较高的光合能力,从而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有利于高产潜能的发挥。据此而知,在生育后期宽行窄距的栽插模式,更有利于稻株群体的发育和维持个体之间的协调,即在生育后期能实现质量群体的最优化,并为高产的获得奠定了坚实的群体基础。

3 小结与讨论

超级早稻陆两优996在4种不同的栽插密度下,所构建的4种不同的群体性状,以A4栽插密度最为优化,A1其次,A2、A3较差,这不仅是由于宽行窄距的栽插模式,有利于获得最佳的群体数量与质量性状,即提高植株个体间的通风、透光与透气性,从而保持个体与群体之间生长发育的协调,而且也与正方形、长方形栽插模式所固有的特性有关。长方形栽插模式有利于优化群体质量,充分发挥水稻个体与群休的光合能力,协调产量结构因素之间的关系,提高成穗率,增加结实率和平均单株穗重,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正方形栽插模式则易导致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行间过早的封闭,即叶片配置不呈“后劲型”配置,因此不利于后期构建一个高光效、高质量的作物群体,从而严重影响高产潜力的最佳发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插密度下的群体性状在前、中、后期的基本苗数、最高茎蘖数、总颖花数、有效穗数等主要数量性状之间及其最终的分蘖穗率、茎蘖成穗率、平均单株穗重等主要质量性状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而群体数量性状与群体质量性状之间均呈负相关,其中以结实率与最高茎蘖数、平均单株穗重与最高茎蘖数的相关系数最大,分别为-0.2781和-0.2171。因此在水稻超高产栽培中,适当控制最高茎蘖数有助于结实率和平均单株穗重的提高,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对不同栽插密度下的群体茎穗成穗率、分蘖穗率和平均单株穗重与基本苗数、最高茎蘖数、结实率和有效穗数之间进行通径分析表明,茎穗成穗率受有效穗数的影响最大;分蘖穗率、结实率、平均单株穗重则受最高茎穗数的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4.2022、-4.3033和-4.4751。

对于不同群体间生育后期某些生理指标和光合特性的分析表明,4种不同的群体中,剑叶总叶绿素含量在生育后期由于叶片的逐渐衰老都呈显著下降趋势,因此便导致其相应光合特性(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隙的CO2浓度和蒸腾速率)的下降。下降幅度的大小依次为,A3>A2>A1>A4。至于不同群体间剑叶丙二醛的含量,以A3栽插密度中剑叶的积累量为最大,平均比A2、A1和A3栽插密度中剑叶的丙二醛含量低13.10%、5.10%和26.35%。因而这也是A4具有高产的又一重要生理原因。

参考文献

[1]黄峰伟.高产水稻群体发展规律及其调控途径[J].中国稻米,2005(5):30-32.

[2]凌启鸿,张洪程,程庚令,等.水稻小群体、壮个体栽培模式[A].见:稻麦研究进展[C].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22-23.

[3]蒋彭炎,姚长溪.水稻高产新技术-稀少平栽培法的原理与应用[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55-56.

[4]黄仲青,李奕松,蒋之埙.关于水稻“四少四高”栽培模式的探讨[A].见:水稻高产理论与实践[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127-130.

[5]黄仲青,蒋之埙,李奕松,等.水稻分蘖穗率与群体数量及质量的关系研究[A].见:水稻高产高效理论与新技术[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19-23.

[6]凌启鸿,过益先,费槐林,等.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兼及作物栽培科学的发展述评[J].中国稻米,1999(2):3-8.

[7]王绍华,曹卫星,姜东,等.水稻强化栽培对植株生理与群体发育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03,17(1):31-36.

[8]冯绪猛,罗时石,胡建伟,等.农药对水稻叶片丙二醛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J].核农学报,2003,17(6):481-484.

[9]张政宪.作物生理研究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12-14

[10]Vadim,Anatoliv,Vldimir.The effect of Cu2+on iron transportsvstem of the plant cell plasmalemma[J].Plant phvsiol,1997,114:1313-1325.

[11]杨素欣,王振镒.胁迫小麦愈伤组织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2,25(5):48-5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生理性状论文】相关文章:

品种性状论文06-01

性状差异论文07-29

理化性状06-17

农艺性状08-14

性状研究08-31

性状鉴别06-09

综合性状评价06-03

土壤理化性状07-20

不同密度、施肥量对水稻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01-26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07-20

上一篇:创新成就效率下一篇:数字保密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