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论文范文

2024-06-10

生态翻译论文范文(精选11篇)

生态翻译论文 第1篇

生态翻译学研究始于2001年, 2009年全面发展, 2010年召开了首届国际生态翻译研讨会。生态翻译学以2004年胡庚申教授所著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 运用生态学途径进行翻译学的研究。《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主导理念是: “翻译即适应与选择 ; 译者为中心 ; 最佳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多维适应和适应性的累计结果;对于译者, 适者生存、发展 , 对于译文 , 适者生存 、生效” (胡庚申 , 2004:11- 12) 。由此可见 , 生态翻译强调的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适应和适应选择, 译作的适应性越高, 译作成功的可能性就越高。

翻译生态环境指“原文、源语和译语所构成的世界, 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 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胡庚申, 2011:5-9) 。因此, 生态翻译中对生态环境的多维适应和适应选择, 主要是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选择转换, 即生态翻译的翻译方法。

2.旅游翻译

旅游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 (陈刚, 2004:59) 。旅游翻译可以分为很多种类, 如旅游宣传的翻译, 旅游景点的翻译, 导游的翻译等。因此翻译时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要想成功地进行旅游翻译, 译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双语语言功底, 跨文化意识, 旅游专业知识, 以及服务意识等。

旅游翻译就是进行中英两种文化的交际, 此时不仅要考虑中英两种语言的不同, 还要注意语言外部的因素, 如文化及审美的差异。在旅游文本中, 中文和英语的主要差异在于: 词汇差异, 由于各国文化与地域的不同, 其无论在措辞方面或者词汇本身都存在较大的区别;句法或者修辞差异;谋篇布局的差异, 中文行文较抽象, 使用华丽的用词, 注重文采, 而英语则较具体, 简洁朴实, 平白直抒。语言外部的差异主要有:一是旅游动机差异, 外国人到中国旅游, 更多的是想了解中国的民俗文化;二是思维方式的差异;三是审美情趣的差异等。

鉴于旅游翻译的复杂性,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旅游翻译的生态环境, 从语言因素、文化因素、审美差异和交际意图等方面充分考虑翻译策略。生态翻译学的翻译原则: 多维适应和适应选择, 有助于译者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调节, 适应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

3.三维转换下的旅游翻译

生态翻译学的翻译原则是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 在翻译方法上, 强调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适应性选择。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其实就是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 时, 要根据翻译的要求和各种不同的因素, 在适当的平衡中, 寻求比较得当且符合要求的译文。旅游翻译中, 中英存在较大差异, 以下将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角度进行分析, 为适应性选择提供建议。

(1) 语言维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 (胡庚申, 2011:5) 。语言维强调的是语言方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从语言维方面考虑, 旅游翻译时应该注意到两种语言在措词、句式及篇章内容上的差异, 从而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英汉旅游文本在词汇上的差异为:旅游词汇覆盖面广, 涉及宗教、历史、地理、民俗、历史等词汇;有些词语有固定的翻译, 该类词语应力求翻译准确;还有一些文化负载词和文化空缺词。在句法上的差异是:汉语讲究用词丰富, 句式工整对仗, 喜欢运用古诗词, 英语句型灵活多变, 长短不一, 且修饰性的句子多放在修饰物之后, 构成头小尾大的结构, 而汉语偏向于头重脚轻。在语篇上的差异为:汉语篇章多使用归纳法, 而英语倾向演绎法, 汉语多用华丽辞藻描绘较抽象缥缈的意境, 而英语用语偏向口语体, 内容较具体真实。以下例子分别从以上三个差异, 从语言维的角度进行适当的选择。

例1:苏堤

译1:the Su Causeway

译2:Lovers’Lane (伍锋等, 2008:342)

在上述两个翻译中, 译1采取的是直译的方法, 译2采取的是意译的方法, 各有利弊。译1直译的目的是宣扬中国传统的文化, 保持汉语的用词方式。译2则是根据英语的用词习惯进行的意译。如果采用译1的译法, 笔者建议最好不要用在口译当中, 可以用在景点翻译中, 但是要添加相应的解释, 这样才不会让旅客迷惑不解。这样既保留了原文, 又传达了文中之意。译2的译法比较适合运用在导游的讲解当中, 这样的类比可以更容易让游客了解其中的浪漫内涵。对于景点的翻译, 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场合进行选词。对于一些专业领域的词汇, 可以通过平时查专业词典进行积累, 对于文化负载词和空缺词, 可根据场合适当选择。

例2:南宋的杭州还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杭州在北宋时已经是全国的印刷业的四大中心之一, 南宋时雕版印刷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杭刻书籍成为全国宋版书的精华。南宋最高学府-太学也设立于此, 此外还有算学、书学、医学等专门学校等, 教育得到普及, 文化传承的脉络即使经过战争的洗礼, 也从未终止过。

译:Hangzhou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remained China’s cultural center after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during which it has been one of the country’s four centers of printing industry. Block printing developed further in the Southern Song, and books printed in Hangzhou became known as the best Song edition na- tionwide at that time. Taixue or Imperial College (the supreme in- 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in the Dynasty was also founded here, in addition to math, calligraphy, and medical schools.Thus, edu- cation was popularized and culture handed down despite repeated wars. (伍锋等, 2008:323)

在以上这段话中, 汉语有三句, 英语有四句。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 汉语文本有八个小句, 英语其实也不只四句, 包含从句, 共六句。汉语是意合的语言, 句子比较松散, 逗号较多, 像流水句。而英语是形合的语言, 通过运用从句及灵活的句型变化调节句子的长度, 形成长短不一、错落有致的状态。通过对比汉英句式的不同, 译者进行旅游文本的翻译时, 就应该注意多转变句型, 符合英语的用语习惯, 吸引旅客的眼球。

例3:中国山水, 风格多样。多样的风格, 相对应而存在, 相比较而多姿。杭州西湖, 水榭楼台, 人工赋予她典雅美;蜀中仙山峨眉, 漂浮于云涛雾海, 呈秀色于烟雨蒙蒙的山林;誉满世界的广西桂林山水, 水秀山奇, 山水平分秋色。

译:China is a land of scenic contrasts, each uniquely repre- senting its own area:West Lake in Hangzhou with enchanting pavilions set in quiet surroundings, Mount Emei in Sichuan with peaks peeping through mist and clouds, Guilin in Guangxi with panoramic views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通过对比可知, 以上的翻译是根据“得意忘形”的原则进行的。以上汉语文本是对中国山水的介绍, 措辞华丽, 运用排比, 还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英文文本并没有对其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 译者采用了编译的方法, 对句子重新进行了编排, 删掉了一些华而虚的词语, 增加了一些易于读者理解的地名, 简洁明了地转达了原意。若采取全部照译的方法, 译文必定繁琐, 游客不解, 达不到编译的效果。

(2) 文化维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化”, 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 (胡庚申, 2011:5) 。该点强调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应当注意两种语言间文化的差别, 不能将源语的文化思维套用到译语上。旅游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 应该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要求, 进行不同的适应转换。在对文化的翻译上, 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要求。中文中存在很多的文化负载词, 而且中国很多的旅游景点都具有中国特色, 当遇到此种情况时, 译者就应该根据不同的场合和需求进行翻译。以下将对文化空缺词及文化负载词进行分析。

例1:衣冠冢

译:cenotaph

上述的翻译是词典中的翻译, 准确与否值得考究。衣冠冢是中国古文化中的一个专有名词, 在进行翻译时, 应该加以注释, 才能解释其中的文化意义。衣冠冢并不存在于英美文化中, 属于文化空缺词。cenotaph在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 temporary English中的解释是:a monument built to remind you of soldiers, sailors etc who were killed in a war and are buried some- where else.衣冠冢实际指衣冠墓, 是只埋着死者的衣物等遗物的坟墓。二者虽都含有死者遗体不在现场的意义, 但是文化含义却不一样。因此在翻译衣冠冢时, 可以选用以下几种方法: 直译, a hat-and-clothes tomb/grave; 音译+注释, yiguan tomb (a tomb containing hat, clothes, or other personal effects of the deceased, whose remains are either missing or buried else- where;或直接采取解释性翻译。对于这类文化空缺词, 译者应该根据词语的文化含义、翻译对象、翻译目的进行适当的翻译策略的选择。

例2:紫来洞 (道教景点)

译1:Purple Source Cave

译2:Zilai Cave

在例1中, 我们可以说用了音译+注释的方法进行了翻译, 例2中的译2采取了音译, 与译1进行对比, 译2稍逊一筹。因为译2若是用于景点翻译, 就不能向游客传达出该景点的文化内涵。若是采取译1的译法, 因其含有“紫气东来”的意思, 则会让游客有更大的联想, 同时又传达了文化。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译者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时, 既要适应文化含义, 又要适应翻译的意图等。译界的前辈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主要有:释义及增补, 释义就是在给出音译之后, 再给出意译, 这是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增补是为了读者更好地理解而适当增加一些背景知识, 让游客体会其历史和人文的意义;类比或转译, 意思就是把内容转变为游客熟悉的同类内容, 比如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与外国游客熟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一个类比。

(3) 交际维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转换。交际维的重点是交际意图, 译者在翻译时, 应考虑翻译是否实现了交际意图, 若未实现交际意图, 则是失败的翻译。有些译者在翻译时想保持中国的特色, 发扬中国文化, 这样的意图是好的, 但是若翻译对象不解其中之味时, 译者的翻译也是失败的, 因为没有达到服务和交际的目的。在旅游翻译中, 导游的翻译则非常注重是否实现了交际意图, 其翻译是为了向游客提供足够的信息。只要实现了交际意图, 语言是否优美, 是否传播了文化, 这只是其次。以下例子是根据“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的方法进行的分析。

例1:西子

译1:Beauty Xizi

译2:Chinese Cleopatra

西子出自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其中西子指西施, 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Cleopatra是罗马帝国时期, 埃及的一位艳后, 集美貌与才华一身。美女西施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就像美女埃及艳后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一样。 译2采取类比的方法, 进行不同文化概念的词的翻译, 这样的方法易于让外国游客理解其中的含义。译1采取的是音译的方法, 这样的翻译方法更多地考虑传播中国文化概念。若把交际意图放在首位, 为游客提供易于理解的信息, 译2是比较好的翻译, 是对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

例2:满树金花、芳香四溢的金桂;花白如雪、香气扑鼻的银桂;红里透黄、花多味浓的紫砂桂;花色似银、季季有花的西季桂;竞相开放, 争妍媲美。进入桂林公园, 阵阵桂香扑鼻而来。

译:The Park of Sweet Osmanthus is noted for its profusion of osmanthus trees.Flowers from these trees in different colors are in full bloom, which pervade the whole garden with the fragrance of their blossoms. (贾文波, 2002:32)

这是一段旅游宣传的广告。在中文的宣传中, 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对各种桂花进行描写, 传达了优美的意境。若是将其全部翻译成英文, 语言重复啰唆, 不符合英文广告宣传的用语要求。旅游宣传应具有信息功能, 交际意图是向外国游客传达信息。中文宣传要传达的信息就是展示公园有各类名贵的桂花及其魅力, 译者在翻译时应该根据读者的语境对原文进行调整。在欧美文化中, 读者缺乏桂花的背景知识。若将各类桂花的名称都放入英文翻译中, 读者会因大量的陌生信息而感到无所适从, 从而减弱了传达信息的功能, 无法进行成功的交际。在译文中, 译者运用删减的方法, 把各类桂花的品种省略, 而采用统一的方式, 这样减轻了读者的阅读压力;运用符合英文习惯表达方式进行改写, 更好地表达了符合原作交际意图的信息。译者在这里不仅考虑了语言, 而且从文化和交际方面进行了综合考虑, 把交际目的置于首位, 综合游客对桂花的这一背景文化进行考虑, 重新组织了语言, 用不一样的文字, 表达了相同的内容, 成功地进行了交际维的适应选择转换。

4.结语

旅游翻译包罗万象, 要做好旅游翻译, 就要针对不同的场合和要求适译。综上所述, 生态翻译学中“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选择转化”, 有助于指导译者根据不同的要求翻译。根据三维的转换, 译者可以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 注重翻译综合素质的培养, 不断增强自身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译论研究, 2011 (2) :5-9.

[4]贾文波.原作意图与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 2002 (4) :32.

生态翻译论文 第2篇

【中文摘要】随着“生态”一词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获得全世界范围内的关注,人们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生态学科也逐渐与其他学科结合:生态美学、生态政治学、生态哲学、生态经济学等。除此之外,生态学也开始同语言学相互结合。以生态视角研究翻译活动的学者也大有人在。但是首次提出生态翻译这一系统性论述当属清华大学的胡庚申教授。翻译是人类文化的产物,正如生物之于生态环境,翻译也是根植于它所存在的环境之中,并受其制约。“只有适应或顺应了文化环境或语境,翻译才能使自身存在下去。”(蔡,2006: 59)胡庚申教授将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应与选择”理论引入翻译研究,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理论。翻译适应选择论可以说是生态翻译学发展初期的基础性理论研究。该研究以译者为中心,以为“适应与选择”为指导,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等做出了全新的诠释。胡教授紧扣这一主题陆续发表了一系列专题论文。生态翻译学理论这一跨学科理论也逐渐成形。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取向或者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译者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做出的选择活动。而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英文摘要】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word“ecology”has made archives into the vision

of the public, and gained attention around the world.Harmonious coexistence with nature is emphasized.Ecology is gradually combined with other subjects, such as ecological aesthetics, ecological politics, ecophilosophy, ecological economics, etc.Besides, ecology is also integrated to linguistics.There plenty scholars study translation activities from the angle of ecology.But the first one to put forwar...【关键词】翻译生态环境 适应与选择 多维度转换 《孙子兵法》 【英文关键词】Eco-translatology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The Art of War 【目录】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孙子兵法》英译研究Acknowledgements8-12

4-5

ABSTRACT5-7

12-16

摘要

1.1 Research 13

1.3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Background12-13Research MethodologyThesis14

1.2 Research Questions13-14

1.4 Significance of the

14-16

Chapter 1.5 Layout of the Thesis

16-26Two Literature ReviewSunzi16-18War18-19

2.1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2.2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rt of 2.3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Art of War and Its

19-22

2.4 Relevant Studies on The 22-24

2.5 The Reasons of English TranslationsArt of War and Its Translations

Choosing of Minford’s and Lin’s Versions24-26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Eco-translatologyEco-translatologyEco-translatologyTranslating30-32

26-2828-3030

26-36

Chapter

3.1 The Background of

3.2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3.3 The Definition of 3.4 The Process of

3.5 Translation Principle and 32-34

3.6 Evaluation CriterionSummary34-36

Chapter Four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36-74

4.1 Minford’s and Lin’s English VersionsAdaptations to the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s of the Two Versions37-47Text37-39

4.1.1 Adaptation to the Source 4.1.2 Adaptations to Personal

4.1.3 Adaptations to the Publishing 4.2 Adaptive Selections of the 47-69

4.2.1 Adaptive Selections in 47-5353-61

61-69

4.2.2 Adaptive Selections in 4.2.3 Adaptive Selections in

4.3 The Evaluation of the Intentions39-43Houses43-47TranslatorsLinguistic DimensionCultural DimensionCommunicative DimensionTwo Versions69-7469-70

4.3.1 The Degree of Multidimensional 4.3.2 The Reader TransformationFeedback70-72Quality72-74

4.3.3 The Translator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74-78

5.1

Findings74-75Suggestions76-78

5.2 Limitations75-76Bibliography

78-81

生态翻译学对网络翻译的影响 第3篇

【关键词】网络翻译;生态翻译学

前言

国际文化的迅猛化传播对我国产生巨大的影响,翻译事业得到蓬勃发展,相关翻译理论层出不穷,翻译手段日新月异。网络翻译是时下热门的翻译方式,通俗地说,网络翻译传播是以网络为平台,以翻译为手段,以外文材料为来源文本,以译文为目的文本,以网络发表为形式的新兴跨文化传播现象[1]。网络翻译的出现颠覆了以往的翻译模式,由传统的单项信息传输转变为多项的信息交流,改变了译者为主体的形式。从而产生译文受到多元化群体的参与,不同译者由于其生活背景和受教育背景不同,对于同一文本的翻译和解读也有所不同。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群体当中不同译者的知识背景,完成更加全面的翻译。

基于此,生态翻译学可以对网络翻译的益处进行解释,并且在生态翻译学的指导下,可以使得网络翻译过程更加准确有效。

一、生态翻译学

当生态的理念逐渐成为解决不同领域问题的重要方法,在翻译中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主要由胡庚申等学者提出,从而在翻译领域引发思考和应用。生态翻译学就是将翻译放在虚拟的生态环境当中去,用生态的理念去解释翻译过程和内容。那么生态环境中包含的要素和特征就需要就需要在翻译中应用。生态环境中包含各要素的和谐统一性、关联紧密性、多元化、整体化等特征,那么在翻译过程中就要受到这些特征的影响。

二、生态翻译学对网络翻译的适用性

网络翻译的出现使得不同层面的译者、读者、批评者、平台管理者等多主体融合在一起,这就符合生态环境中群体多样性,不同主体之间如何实现网络翻译,如何使得网络翻译取得优异的结果,涉及到生态性的引导。生态理念中提出的多元、统一、整体化等特征恰好契合网络翻译中不同文化领域的译者共同完成翻译任务。因此,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完全可以适用于解释和指导网络翻译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

三、生态翻译学对网络翻译的指导

(一)和谐统一

网络翻译过程中的读者具有不同的知识层次,对于一部公开发布的网络作品,需要在翻译过程中达到较高的质量。这就强调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生态理性“关注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行为的影响与制约”,强调译者、生态环境及文本的和谐统一[2]。在翻译的生态环境中,不同译者的地位应当是民主的、平等的,相互之间是互助共生的。不同译者对自身擅长的内容以环境所需求的文体表述出来,将自身的个性融入到团队的共性当中,不仅个性中的内容能够有效的表达,也要符合团队共性的需求,这样才能翻译出和谐统一的译文。

而读者与译者之间的互动也要恰当的思考和采用,作品发布的受众是读者,读者的需求是译者需要满足的,一味的按照自身的想法来,必然造成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冲突,难以实现译文的推广和读者满足阅读需求。以生态翻译学的观点来指导,要实现和谐统一,就需要译者融洽与读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网络平台、贴吧、微博、公众号等新型的媒体平台来实现相互思想的理解和沟通,使得翻译结果更加符合社会和读者需求。

(二)关联紧密性

一部作品的翻译过程中涉及到不同的主体,在生态环境中应当不断的转变,尤其是网络翻译中。网络翻译环境变化迅速,很多网络热词和语句更新很快,这就需要适应环境,在翻译过程中加强不同译者之间的衔接和协作,加强译者与读者反馈之间的沟通,加强依据市场需求的翻译动态调整。生态环境中各部分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相互作用和转化,实现能量的不断循环。在翻译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要素之间要关联紧密,环环相扣,作品翻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以相互依存和转化,相互制约和促进。

(三)多元化

网络翻译的内容非常广泛,就是同一方面的内容也在不断衍化出新的内容,网络翻译的翻译形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类似于众包翻译等形式层出不穷。在生态翻译学中这就属于多元化,多元化所带来的影响就需要译者不断的扩充自己,提升自己。

译者应当依据时代的发展,多关心不同方面的新闻,对翻译过程中涉及到的宗教信仰、历史背景、社会热点等知识做到有效的认知。译者应当学习和接受新型的网络翻译技术,例如相关电子翻译软件、记忆翻译系统等,接受多元化的存在,跟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与时俱进。网络翻译组成的团队中,不同译者代表不同的翻译系统生态子系统,相互之间增强交流和学习,促进多元化团队的形成。

四、结束语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作为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研究,网络翻译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在生态翻译学的影响下对其每一个子系统,每一个要素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其相互关系来获得网络翻译系统的平衡。生态翻译学在网络翻译中的应用,将会从一个新的层面对翻译过程进行解释,促进网络翻译更加科学规范的发展,取得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公文. 论网络翻译传播模式[J]. 中国科技翻译, 2012(02): 22-25.

翻译生态论视角下的《飘》翻译分析 第4篇

1. 翻译生态论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外语教学的作用日益突出, 其中翻译教学更是必不可少。翻译教学随着多年的发展与变化, 衍生出新的翻译理念, 这些理念在翻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就是生态翻译。生态翻译是从原作自身内在的生态结构选择翻译方式, 并且在翻译的过程中使原文本身的生态结构在另一种翻译的语言中进行重新体现。这种整体上的生态翻译转化对翻译教学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飘》中的生态翻译转化为例分析生态翻译在《飘》中的体现。

2. 飘的介绍

19 世纪美国, 泰拉庄园的大小姐郝思嘉暗恋她少年时的伙伴阿西里, 但阿西里的心另有所属, 就是他的表妹, 梅兰尼, 阿西里与他的所爱结了婚。然而故事才刚刚开始。郝思嘉出于少女的意气用事, 嫁给了梅兰尼的弟弟。不久, 美国开始了著名的内战, 阿西里和郝思嘉的丈夫都去参战。郝思嘉的丈夫很快就牺牲于这场战争。这时, 大家奔走相告, 敌方军队快过来了, 人们都匆忙地离开家园。郝思嘉一人赶着马车回到泰拉, 这时家里已乱作一团, 敌方军队掠夺家园, 母亲也去世了。郝思嘉与佛兰克结婚。佛兰克和阿西里因加入了反政府的地下组织, 聚会时遭敌军围剿, 佛兰克被枪击死亡, 阿西里也身负枪伤, 但他逃脱了, 他最终回到妻子身边。郝思嘉失去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瑞特来求郝思嘉嫁给他, 她就与瑞特完成了婚礼。结婚后, 二人住在豪宅。过了一年, 孩子出生, 瑞特投入了很大精力在他们的孩子身上。郝思嘉偷藏阿西里的照片, 被丈夫看见, 极大地影响了二人感情。郝思嘉与阿西里会面, 他们热情地抱在一起, 引起流言蜚语, 但梅兰尼不认为他们之间有不正当关系, 瑞特却心存疑虑。当郝思嘉告知瑞特她又怀了孩子, 瑞特不相信是自己的孩子, 郝思嘉非常愤怒, 不慎从楼上摔下, 失去了他们的孩子。瑞特很后悔, 他想与郝思嘉重归于好, 但他们的孩子落马身亡。这件事也影响了他们的夫妻关系。与此同时, 梅兰尼病入膏肓, 她希望郝思嘉照顾他的家人, 郝思嘉拥抱阿西里, 瑞特刚好撞见他们拥抱的场面。瑞特离开了这里。阿西里因为妻子病逝非常痛苦, 郝思嘉终于明白她所喜欢的阿西里从来就不存在, 她真正的爱人是瑞特。郝思嘉想告诉瑞特, 他是她的真爱, 但瑞特已对她丧失了信心, 他决定离开。郝思嘉站在自家院中, 她想留在属于她的土地上, 她认为明天又是崭新的一天。

二、从作品《飘》的翻译分析生态翻译在译作中的体现

1. 从英文连贯一体的结构翻译成中文的松散结构

从作品的整体翻译结构看翻译, 英文的结构具有理性的整体结构特点, 整个段落结构紧凑, 浑然一体, 上下文衔接紧密,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极富逻辑性。“Scarlet o'hara was not beautiful, but men seldom realize it when caught by her charm as the Tarleton twins were. In her face were too sharply blended the delicate features of her mother, a coast aristocrat of French descent, and the heavy ones of her florid Irish father. But it was an arresting face, pointed of chin, square of jaw. Her eyes were pale green without a touch of hazel, starred with bristly black lashes and slightly tilted at the ends. Above them her thick black brows slanted upward, cutting a startling oblique line in her magnolia-white skin—that skin so prized by Southen women and so carefully guarded with bonnets, veils and mittens against hot Georgia suns. ”而转化翻译成汉语后, 自有其自身的生态结构, 成为一个一句话是一个意思的信息比较松散零散随意的意群。“郝思嘉其实长得并不漂亮。然而, 男人被她的魅力迷住时, 却极少意识到这一点。塔尔顿家那一对孪生兄弟就是如此。她的脸上显然融合了她的母亲 ( 沿海一位法兰西血统的贵族) 和她的父亲 ( 爱尔兰后裔) 的特点, 既标致娇柔又红润粗犷。这张脸实在迷人, 非常引人注目, 尖尖的下巴, 方形的下颚, 双眼则呈淡绿色, 一点儿茶褐色也没有。黑黑的睫毛圈在眼睛周围, 尾部还微微有点翘, 带点欢快俏皮的模样。眼睛上方, 两道墨黑的浓眉向上翘起, 在她那像木兰花一样洁白的皮肤上画出两道颇为抢眼的斜线。南方的太太小姐们都非常珍视这种肤色。她们总是戴着帽子, 围着面纱, 戴着露指长手套, 小心地呵护着自己的皮肤, 以免让佐治亚州炎热的太阳光晒黑。”英文的结构是连贯性和整体性紧密连接的句子结构, 而汉语的结构较为随意。“英语段落和汉语段落由于思维模式不同, 段落的结构组织、内容安排、语义层的发展都会有很大不同, 英语是直线型思维, 汉语是螺旋型思维。汉语段落的语义发展是螺旋型的, 也就是说, 一个段落由一个意思或几个意思进行阐述, 这种阐述像意识流一样, 随着思想的发展, 呈螺旋型结构向前发展, 汉语段落中可以有主题句也可以无主题句, 中心思想由读者自己体会, 一个段落里包括的内容较多, 甚至有的内容和中心思想没有太大关系, 属于作者的突发奇想。由于汉语段落里没有主题句, 一段里包括的内容观点就没有限制了, 在段落里, 作者的中心思想是通过不断重复来实现的, 在一个段落里前面已经谈过的内容后面还会提到, 或强调, 或借以引出新的内容, 所以说是螺旋式的。”《飘》的这段翻译巧妙地把紧凑的英文翻译转化成了随意的中文翻译。

2. 从英文的家族文化背景翻译为中文的家族文化背景

原文“Gerald O'hara's newly plowed cotton field. ”翻译成“郝家那一片刚犁过的棉花地。”一个郝家恰到好处的翻译把原文爱尔兰贵族在美国的产业极具地方特色的场景描绘成了中国式大家族产业的意境。看到郝家, 我们仿佛看到了《红楼梦》里四大家族的意境, 也仿佛看到了旧式中国贵族富有大家族的意境, 又好像张爱玲小说里描述过的中国旧式大家族的意境及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描述的封建富有大家族的中国式意境。而美国的文化背景则是当时爱尔兰和欧洲的贵族开辟寻找到美洲新大陆, 在美洲新大陆上争相购买土地、黑奴, 从而成为当地的富有阶级, 欧洲贵族们带着自己的民族习惯、习气、信仰和生活特点来到美洲新大陆开始贵族特色的生活。他们和中国式大家族的相似点是家里都有仆人, 都很富有, 但是他们遵循一夫一妻制, 而中国的大家族有的是妻妾成群。欧洲贵族有比较文明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而中国大家族比较看重封建礼教。一个郝家的翻译, 恰到好处地完成了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贵族生活的转换, 使中国读者能够根据本土文化来了解爱尔兰贵族的产业与文化。作者的翻译没有按字面音译成欧哈利家族的棉花地, 如果这样翻译就不能有我们看到的和欣赏到的这些中英文文化方面的转换了。

3. 英文中黑人口语翻译为汉语口语

“Huccome you din'ast dem ter stay fer supper, Miss Scarlet? Ah done tole Poke ter lay two entry plates fer dem. ”这是黑人保姆对郝思嘉说的一段话: “为啥你没留他们吃晚饭呢, 思嘉小姐, 俺已经吩咐波克给他们多摆两副刀叉了。”其中“hucome”翻译成“为啥”, “ah”翻译成“俺”。原文是英语中的黑人口语, 英语中的黑人口语通常比较通俗, 有它具有民族特色和民族性格的地方, 在黑人中广为流传, 通俗易懂, 同时又具有民族特色, 因此与当时的欧洲英国清教徒所说的英语清晰划分, 有明显的不同之处。黑人英语口语具有民族内部的共通性和大众性, 但是对外国英语学习者来说又具有口语性和古怪性。如此的翻译就很好地把黑人民族的特性转化成中国人可以理解的说话通俗者的口语表达, 非常贴切, 活灵活现。

三、结束语

本文从原著与译文的对比中找出其生态翻译的影踪, 从中英文语言内部结构的对比所带来的生态翻译, 到美国与中国文化的对比所带来的生态翻译, 再到对不同人种所说英文的生态翻译, 分析了文学名著《飘》中翻译的生态化, 从而体现并欣赏了《飘》中翻译的生态性, 体现了原文英文名著的生态之美与译作的翻译之美。

参考文献

[1][美]玛格丽特·米切尔.飘[M].李美华,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0.

[2]Margaret Mitchal gone with the wind[M].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6.

[3]http://baike.baidu.com.

浅谈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公示语翻译 第5篇

关键词:公示语;生态翻译学;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

作者简介:张笑一(1992.8-),女,汉,辽宁阜新人,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1

1.引言

公示语是应用于公共场所,以公众为受众群体,具有一定交际功能和目的,

以文字和图示为表现形式的特殊应用文体,具有简洁,规约和互文的特点,近年来,相关学者运用功能翻译理论,文本类型理论,翻译美学等角度分析和研究公示语汉英翻译,而生态翻译学是一种基于生态视角的翻译研究范式,视翻译为适应与选择交替的非线性过程,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阐释视角。

2.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翻译研究的生态模式,是由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胡庚申,2008),运用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并借用“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基本原理,建构了全新的生态译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模式,即: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译者适应与译者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基于生态学的翻译观,以适应选择论为基石,致力于从生态视角纵观和描述翻译活动,关注文本生态,翻译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范式,并通过对翻译实质,翻译过程,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等作出了新解而建构了翻译本体体系。

3.生态翻译学在公示语翻译中的应用

由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并不孤立,而是要将其自身置于翻译生态环境当中,全面考虑到生态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因此,生态翻译学对于公示语翻译的指导作用不可或缺,译者要注意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之间的灵活转换,使公示语译文质量提高,对促进中国和西方世界的交流,更好地促进中国的对外开放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3.1公示语翻译中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2008),译者应当首先了解公示语的应用功能特点以及所展示信息的形式,进而能够准确地把握住公示语的语言风格及词汇选择,如果译者对语言维的考虑不充分,就会出现一些公示语错译的现象,比如:某地区湿地公园警示语“水深危险,注意安全”被译为“Depth, Be Careful”,这是汉英两种语言的机械对应,忽略了语言层面的适度转换,无法体现出公示语的交际功能和警示作用,无法达到有效的沟通的目的,因此,译者要注重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充分考虑翻译整体的生态环境,对词汇和句法进行选择性调整,对语言形式进行转换以达到公示语翻译中语言维的最佳适应性选择转换。

3.2公示语翻译中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胡庚申,2008),译者应注重中西文化在语言使用规范上的差异,关注汉英两种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对外国受众群体所不熟悉的文化背景进行补充,使译文的“整体适应选择度”达到最高,例如:公交车上贴有“老弱病残专座”的提示性公示语被译为“seats for the old, the weak, the sick, the disabled and the pregnant”, 这种粗鲁的直译忽略了外国受众群体的文化心理和表达习惯,没有准确地把握好中西方文化差异,其中“old”这个词在西方国家很忌讳,他们认为这个词表达老而无用的意思,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old”不仅表示年龄大,而且代表了阅历丰富,受人敬仰之意,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西方的文化内涵,还要注意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以符合受众群体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模式,以达到公示语翻译中文化维的最佳适应性选择转换。

3.3 公示语翻译中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适应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2008),这种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将其侧重点放在交际层面上,关注原文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以达到公示语告知和呼吁功能。为了达到这种交际效果,要以受众群体为中心,充分考虑受众人群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翻译时尽量避免使用比较生硬,强制性的词汇或命令式的祈使句,改用较中性、较柔和的词转换原文内容和语用意义,以达到公示语翻译中交际维的最佳适应性选择转换。(徐晓梅,2010)

4.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翻译学为公示语翻译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上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具有指导作用和诠释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把原文本放在“翻译生态环境”中去考察和解读,在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当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实现最大程度的多维度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生态翻译学在公示语翻译领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有着较为广阔的跨学科研究前景,对于提升外宣翻译质量,改善我国的国际人文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庚申.2008. 生态翻译学解读 [J].中国翻译:11-15.

[2]胡庚申.2008.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改观[J]. 上海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公示语翻译研究 第6篇

而公示语的翻译有着明显的翻译生态环境,译者在翻译前,首先要通过想象将自己置身于源语与译语的结合体中,深刻地去感受源语与译语两种语言在语言结构,传统风俗及社会文化的差异;其次译者应该从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对原文多次进行分析,然后从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下对原文进行选择、保留及淘汰,直到产生最终译文。

一、译者对语言维的适应与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与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胡庚申,2008)。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系、语音、句法及篇章上。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就是生态环境的适应者,首先要将自己置于整体生态环境中,进行语言因素的适应,然后对词汇和句法进行调整,对语言形式进行转换。译者在做语言形式的转换过程中要注意具体的生态环境以及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只有这样,目的语的读者才能获得舒适的阅读感受。

例如,某大型超市内将“小心碰头”翻译成“be careful of your head”;而在一公园内将人工湖旁边的“水深危险”翻译成“dangerous deep water”。这两条公示语都属于提示性公示语的范畴,但是在英语国家这样的提示性公示语通常使用“danger”,“caution”来表达其提示功能。因此,这时译者就应该将自己置身于目的语的生态环境中,进行语言维的转换,可将译文改为“causion:low ceiling”及“danger:deep water”。

二、译者对文化维的适应与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主要是指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源语与目的语这两种语言文化内涵的传递与转换。译者在进行原语语言转换的同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关注源语语言文化和目的语语言文化在本质上的差异,在进行转换的同时,应该适应目的语整个文化系统。

例如,锦州奉国寺的“大雄宝殿”。既可用拼音翻译成“Da Xiongbao Dian”又可用意译翻译为:“Mahavira Hall”。把两种翻译方式结合起来,最终就翻译成了:“Da Xiongbao Dian(Mahavira Hall)”;这种译法把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都包含在里面,体现了译者文化维的适应与转换,而且充分地运用了跨文化意识。

三、译者对交际维的适应与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与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主动关注源语与目的语的交际意图,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作为译者在这种交际维的适应与转换中除了要注意语言信息的转换与文化的传递之外,更应该把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源语中的交际意图是不是能在译文中能得到体现。

译者在翻译公示语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交际维的适应与转换,因为公示语在中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外国人了解我国门户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一汽车站有这样的一则公示语“无烟候车室”,下面附的英文翻译成“doesn’t have the smoke in waiting room”这个翻译在交际过程外国人根本无法理解,让他们一头雾水,所以应该简洁的翻译为“Non-smoking Waiting Room”。

四、应对策略研究

1)成立专门机构与专家委员会,对翻译人员进行严格的资质评定与考核。

公示语翻译专业性与文化性都很强,同时还更多地涉及到公共服务信息领域等内容。所以译者在翻译实践方面的资历以及在这个公示语领域的翻译经验都非常重要。所以,成立专门机构与专家委员会对于提高翻译质量都是至关重要的。

2)公示语翻译人员规范化,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从“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角度看,译者更应该注重语言维层面上语言知识的学习积累以及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在文化维上更要了解源语及目的语两种语言的文化及语言表达的差异,突出译语的文化内涵;在交际维方面,译者应该以实现原文的交际意图为根本目的,可以对源语进行信息量的增减,使译文完全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所以有关部门应该重视培养与组建专业的公示语翻译队伍。

3)跨机构合作,外籍专家共同参与

在进行公示语翻译时,以及在制定公示语英译规范与标准时,我们可以邀请外国语言教学或者企业管理人员的参与,让他们来充当第一受众与测试者的角色,来保证译文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以及与国际标准的有机衔接,真正实现公示语的公共信息服务标准化与国际化。

4)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加强管理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将加强公示语翻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纳入法制化轨道,尽快出台公示语翻译的标准,对公示语翻译进行统一的规范管理。

五、结语

生态翻译学在公示语翻译领域的应用虽是一种尝试,却是有理可据。译者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尝试,应该充分考虑翻译的生态环境,在翻译过程中注意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与转换,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

摘要:它是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该理论给翻译从生态学的视角做了定义,认为翻译是译者的一种选择活动,但是这种选择活动应该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也就是说,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是从原文内在的生态结构出发来对翻译作品进行选择,并且在翻译的过程中循环原作固有的生态结构来在另一种语言中进行再现。该理论提出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的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即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从三维入手使译文达到多维转化。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选择适应论,公示语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中国翻译》,2008.11

[2]束慧娟,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以上海世博会标语为例,上海翻译,2010.5

生态翻译论文 第7篇

1生态翻译学中的“多维转换”

在全球生态思潮的感召和促动下, 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了翻译领域的较新研究理论——生态翻译学。胡教授借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适应/选择”学说的基本原理和思想, 探索和构建出“翻译即生态平衡”的翻译观。他指出, 翻译不仅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 而且应受到翻译生态环境的支配和影响。该理论重要的翻译理念和翻译方法之一就是“多维转换”。它强调:在翻译过程中, 要改变单一维度的翻译处理, 除了要做“语言转换”, 还要观照“文化内涵、交际意图、心理暗示、美学追求等多个维度”, 从而实现翻译的生态平衡 (胡庚申, 2013:264) 。这一“多维转换”理论用于电影字幕翻译, 当原语生态与译语生态达到平衡, 便能使目的语观众更好地获得原语所传达的信息。影片《北京·纽约》的译者就很好地利用了此翻译方法。

2《北京·纽约》字幕翻译中的“多维转换”

2.1“语言维”为主导的“多维转换”

据钱绍昌教授所言, 影视字幕有两大特点:简洁性和通俗性。一般来讲, 在电影播放过程中, 对于同一台词, 演员只演绎一遍, 观众随着画面的快速流动, 扫视瞬间出现又消失的字幕, 这就要求字幕语言具有简洁性;其次, 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体, 电影的字幕语言只有在符合大众欣赏水平的前提下, 才有可能更好地起到传播作用。所以, 语言应尽量通俗易懂。“语言维的转换”就要求译者翻译时在尽量在不改变原语意思的情况下, 按照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选择简洁、通俗的词汇, 让译语能够如鱼得水, 适应它所在的电影生态环境, 从而让观众能够顺畅无障碍地观影。《北京·纽约》的字幕翻译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这是首次踏上美国领土的蓝一与早已扎根美国的朋友李彦的一幕对话。蓝一一心只想找到茉莉, 李彦专门以他的名义安排的聚会他也毫无兴趣, 于是李彦劝他说:“大哥, 这可是你的局”。“大哥”这一称呼, 在中国文化里很多时候只表示对被称呼者的尊重, 并不意味真有血缘关系。如果用“eldest brother”就会让英语观众对他俩的关系迷惑不解。这里译者直接省略称呼, 不影响整体意思又节省了空间, 一目了然的语言表达与画面得以同时“瞬间”流动出现 (孙乃荣, 2014) 。

“局”也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词。“有局”一词常特指“有饭局、有棋局”等, 表示几个朋友凑在一起热闹热闹吃顿饭或打个牌之类的聚会。片中的这个“局”就是以蓝一为中心的私人聚会。一般来讲, 谁是中心人物, 谁就会是设局者。影片译者没有纠结于冗繁地解释“局”的意思, 直接用“you are the host”, 简洁、明了。交际意图实现了, 晦涩难懂的原语文化也没有给目的语观众带来障碍, 这里以“语言转换”为主的“多维转换”巧妙地让翻译适应了影片整体生态环境。

这一对白出自于蓝一与茉莉在美国初次邂逅、共看海港夕阳的场景。为了讨茉莉开心, 蓝一向茉莉描述起了在此情此景之中他和梦中的一位老人的对话。

在这段对话中, 蓝一从满口文艺腔哭然转变成自我吹捧, 顿时逗笑了茉莉, 也引起了茉莉对这个小时候的调皮“跟屁虫”的美好回忆。“高端大气上档次”是2013年中国国内的流行语之一, 它最早出自于《武林外传》, 后来又出现在冯小刚的电影《甲方乙方》, 再后来又频现于众多电视节目, 这也成为它走红的原因。它用来形容事物有品味、有档次, 简称“高大上”。影片中用于指人, 译者用了sophisticated这个词。根据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 sophisticated用于形容人的时候, 指的是“善于社交、高雅时髦、见过世面”。被译者放到这里解释“高大上”是再适合不过了, 让英语观众在字幕停留的有限时间和画面内, 能够获得和汉语观众对影片近似的理解。译者在语言维度做了成功转换, 同时也把sophisticated和high-class并列排放, 保持了原语“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并列状态, 增添了美学效果, 也达到了交际意图。

片中的茉莉一心想在美国成为世界闻名的小提琴家, 事与愿违的情况下她不得不身兼数职。片中一幕, 在餐厅当服务生的她给客人端上了一盘“京酱三宝”。为了向英语观众传达这道中国菜的意思, 译者没有纠结于逐一列出相对应的“三宝”, 而是译出了这道菜的特色:“three”三样东西, “treasure”都是宝贝, “Beijing”地道京菜。译者采用了几个常用词, 简短精练, 实现了语义的灵活对等, 英语观众能够轻松越过语言障碍, 欣赏影片 (李黎, 2014) 。[4]译者巧妙地做了语言转换, 同时也给了观众一个心理暗示, 那就是“delight”一词所传达出的: (吃了) 让人开心。多维转换让翻译既兼顾了“实用价值”, 也兼顾了美学价值。

2.2“文化维”为主导的“多维转换”

翻译既是语言的翻译, 更是文化的翻译 (班荣学, 2004) 。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 各民族有其自身语言表达习惯, 当影片中出现了带有文化色彩的词汇, 译者要以观众的文化背景为导向, 选择他们的文化领域里所习惯的表达。也就是说, 翻译要让涉及文化的语言“入乡随俗”, 做出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 让目的语观众轻松理解和接受影片。

送外卖邂逅摄影师乔的茉莉, 应邀当了乔的模特。在一次合作之后, 茉莉问对方是否会一直当摄影师。乔用了这句:“Something about making money out of thin air”来回答。英文原意是“凭空变出钱来”。指付出极小的努力就能有很大的收获。而译文“空手套白狼”在中国有一个典故:在古代, 白狼是一种祥瑞的动物, 它常常和圣人, 和改朝换代联系在一起。《帝王世纪》记载:“汤得天下, 有神獐、白狼衔钩入殿朝”。所以, 在中国文化里, “空手套白狼”就类似于“福从天降”的意思。译者用中国人熟知的习语从文化层来进行转换, 让汉语背景的观众更容易体会到片中乔对摄影这项工作的驾轻就熟。译者在保持了原语与译语语意对等的情况下, 让文化入乡随俗, 整合了跨文化和跨语言的“多维转换”, 也实现了翻译的交际生态平衡。

这一对白出自于和例4一样的场景。当两人谈到相互快认识一年时, 爱慕茉莉的乔激动地用这句话表达了对了解茉莉的渴望。这里的英译汉处理得很恰当。Annie Hall《安妮·霍尔》是1977年的一部浪漫喜剧, 获得第5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该片由伍迪·艾伦执导, 而剧本则由他与马歇尔·布里克曼合力写成。艾伦创作此剧本时片名本叫“Anhedonia”, 但此片名被认为不会卖座。布里克曼则建议另一片名“It Had to Be Jew”, 却被认为更不会卖座, 最终“Annie Hall”成为了发行时的片名。对此, 英美国家的影迷们人人皆知, 可很多汉语观众却并不知情。《北京·纽约》中乔所用到的“do a good Annie Hall”被译为“一无所知”, 译者成功地避开了文化困扰和陌生表达, 用简洁有力的中式成语让汉语观众也能无障碍地了解乔当时的心情。文化维和语言维的转换, 让译语既“传神”又“达义”。

这是来自于茉莉以酒吧歌女身份登台一幕的画外音。背景声音介绍她是“the lady from Shanghai”。这一原语本身就用得很巧妙。剧中角色茉莉从小生活在重庆, 长大后到了美国, 和上海并没有多大关系。但在很多英语国家的人们看来, 中国最耀眼的城市当属上海, “夜上海”的灯红酒绿, 歌舞升平便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 而当中的歌女舞女便是它的招牌。所以“上海歌女”成为老外们心中最熟悉的“中国女人”也就不足为奇。原语用“the lady from Shanghai”很好地“迎合”了老外们。

再看汉译语, 译者如果将原语直译为“上海女人”, 除了让人迷惑不解, 上海以外的中国观众恐怕也不会很开心, 他们会想:难道上海以外的地方就没有这么能歌善舞的美丽女子?译者关注了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差异, 翻译了“语言”, 也翻译了“文化”, 同时也顾及了“心里暗示”, 顺应了目的语观众的思维等习惯, 灵活变通地采用了多维转换。

这一对白出现在乔带寂寞的茉莉到自己郊区的家, 并向她表白之后的一幕。远离了城市的繁华与喧嚣, 乔对靠在自己肩上的茉莉说道:“This was my escape.”“escape”本意为“逃避、逃脱”。这里译者处理为“世外桃源。”在中国文化里, 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 指与世隔绝、毫无纷争的美好世界, 相当于西方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语出自清代孔尚任《桃花扇》:“且喜已到松凤阁;这是俺的世外桃源。”译者这里巧妙地让译语入乡随俗, 成功向汉语观众传达了人物的美妙心境。从而, 翻译的文化维转换引导了语言转换、达成了交际意图, 也让目的语观众体会到语言之美。

2.3“交际维”为主导的“多维转换”

不少译者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了交际的层面上, 关注原语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目的语中得以体现 (胡庚申, 2011) 。而交际维的转换通常是建立在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上。因此, 一旦发生交际维的转换, 也就同时发生了语言和文化维等的多维转换。

例8画外音 (对蓝一) :蓝先生你敢不敢嫁给身边这位可爱的林小姐Off-screen voice (to Lenny) :Mr.Lenny, do you have courage

to marry this gorgeous woman?

事实上, 蓝一在国内已经有自己的家庭。妻子就是例中的林小姐。林小姐的富豪父亲给了曾孤苦伶仃的蓝一一切, 这成全了女儿的婚姻。婚姻中林小姐深爱着蓝一, 可蓝一的心却远在大洋彼岸, 这一点两人都心知肚明。画外音出现在蓝一和林小姐结婚的一幕。在中国传统里, 举行结婚大典称为“男娶女嫁”, “嫁”和“娶”实际上是中国特有的词, 而且中国传统也认为, 女性从经济、从体力上都是相对较弱的一方, 所以, 走进婚姻的女人是一种自我牺牲。影片里的林小姐在很多方面, 尤其是经济上强过蓝一, 说“女娶男”一点也不为过, 但和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结婚, 她必定也是最大的牺牲者。很多英语国家并没有嫁娶之分, 只要是结婚都用“marry”。译者用“give your lifeto…”一石二鸟, 既传达了“结婚”的意思, 也暗示了“牺牲”的含义, 起到了很好的交际作用。当然, 这是建立在文化内涵的传递和语言信息的转换基础之上。

这一对白出现在蓝一和在美国的老同学聚会的一幕。谈到他是中国最年轻的CEO, 大伙都说他“牛 (逼) ”。“牛 (逼) ”一词早已成为我们的生活习语, 略带粗口, 多为说话者发自内心的感叹, 赞赏对方行为上或认识上很厉害。再看其英文翻译, 根据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 fucking一词通常被略带气愤心情的人用作强调;而awesome表示令人敬畏的;极好的, 棒极了。“fucking awesome”字面意思就表示:“你他妈真棒”!这正好略带粗俗地表达了说话人有点不服气, 但又不得不服的说话心情。交际的同时也有心里暗示。运用了“多维转换”的翻译, 让译语“适者生存”地使英语观众能够获得和汉语观众对影片相同的理解 (李黎, 2014) 。

对于老同学说自己牛逼, 蓝一的回答是:“我只是运气好而已。不像各位, 都是高材生。”“高材生”一般指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 常用gifted student/brilliant student来翻译。片中蓝一口中的高材生是特指他的这一群在美国工作的同学, 而在国外, 特别是像美国这样发达国家的外来工作人员很多都具备高学历。不是bachelors (学士) 就是Ph Ds (博士) , 当然, 事实上多是博士。所以这里译者使用的英译文“who have bachelors and Ph Ds”更为精准地向英语观众传达了蓝一的思想, 实现了交际意图。

3结束语

电影的字幕翻译是一项很有意义但又很艰难的工作。它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架起中西文化的桥梁, 让文化传递、交流、融合, 从而让世界“文化生态平衡”。它的艰难之处在于, 从生态翻译学理论来看, 要把握好“多维转换”, 即语言、文化、交际意图、心理暗示、美学追求等维度的转换, 合理的选择、使用语言, 才可能让语言“适者生存”地真正起到桥梁的作用。影片《北京·纽约》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它巧妙精准的字幕翻译不仅再次架起了北京和纽约的桥梁, 也架起了中国和世界的桥梁。

摘要:除了导演是女性新锐, 除了杜可风盛赞“堪比时尚大片”的唯美画面, 2015年电影新作《北京·纽约》可圈可点之处还有它优酷网影评9.1分的高分。这部半中文半英文对白的影片能够获得认可, 恰到好处的字幕翻译功不可没。该文将用生态翻译学中的“多维转换”理论来赏析这部影片字幕翻译的成功之处, 以期其翻译亮点能够为日后电影的字幕翻译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多维转换,语言转换,文化差异,交际意图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构建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

[2]孙乃荣.关联理论视角看《当幸福来敲门》的字幕翻译[J].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4 (5) :96.

[3]李黎.生态翻译学下《当幸福来敲门》的字幕翻译[J].电影文学, 2014 (7) :155.

[4]班荣学.译学研究与翻译研究的思考——论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的科目理据[J].陕西教育学院报, 2004 (1) :94.

[5]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 2011 (2) :8.

翻译生态学研究 第8篇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 任何活动必然与自然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为人类交际活动之一的翻译活动也不例外。翻译是随着人们的交流需要而产生的, 自诞生之日起, 翻译就同其生态一直保持着密切关系。回望过去的三十年, 翻译研究百花齐放, 其发展表现在译学理论研究的各个领域。大批外国翻译理论的引进大大拓展了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 为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资源的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

二、翻译生态学的全球化背景

翻译生态学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全球性社会背景。全球化是现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世界全球化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及教育全球化等方面。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在国际贸易的增长、跨国公司的建立与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金融国际化以及经济网络化等方面。政治全球化中, 全球各国间的政治往来更加频繁。文化全球化主要体现在各国文化通过交流、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互通有无, 取长补短将本民族的文化资源转变为人类共同拥有的资源。教育全球化主要体现在以国际理解和国际和平为基础, 各国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互相交流、互相了解、共同合作。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模式在各国出现了相同或类似的情况, 对学校教育的反思、对生活教育的期望、对教育的出路, 都能在国际的教育理解中找到可借鉴之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全球化的同时,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平衡是世界各主权国所共同追求的理念。在这种形势下, 各国间的相互联系将更加普遍, 各族人民间的相互交流也将更加广泛。

人类生态环境是一个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在内的复合生态系统。按照生态学原理, 全球生态圈和地域生态圈是相互依存的, 正是这五彩斑斓的地域生态圈构成了大一统的全球生态圈。二十世纪70年代, 生态环境问题也开始引起我国的关注, 我国政府此后接连提出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战略目标。在这一背景之下, 将长期被忽视的“生态”概念引入翻译学研究是历史的必然。作为一种后现代语境下的翻译理论形态, 生态翻译学既是一种跨学科的、多学科交叉的产物, 又是当代翻译学理论研究的延伸与转型。

三、翻译生态学

1.翻译生态学的基本内涵

翻译生态学是把翻译学与生态学相互融合, 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跨领域的新兴学科。许建忠教授的《翻译生态学》紧密围绕此议题, 从生态学的角度系统研究了翻译学的方方面面, 如翻译的生态环境, 生态结构, 生态功能, 生态原理等等。不仅如此, 作者还结合多种分支学科理论, 如社会学、哲学、生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管理学、人类学、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来进行多维度、多参数的阐述。《翻译生态学》不落俗套, 另辟蹊径, 将生态学与翻译学相融合, 给我们的翻译研究展示出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以全新面目探索了翻译生态学, 这在学界同行中前所未见, 可以说是译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新的突破” (该书李亚舒序) 。然而, 目前的翻译生态让人担忧。从全球化这个大翻译环境来看, 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民族中心主义、文化民族虚无主义等现象都会导致翻译的不平衡, 强势文化排斥或同化弱势文化。从我国翻译环境来看, 翻译市场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病, 这关系到我国翻译产业能否沿着正确轨道健康而又可持续发展。

翻译生态学是翻译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 是研究翻译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的、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翻译的生态环境, 就是指以翻译为研究中心, 对翻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影响和制约作用的各种文化环境系统的总和。具体地说, 就是将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引入翻译研究, 将翻译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 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 从而从生态学角度审视翻译、研究翻译, 力求对翻译中的多种现象进行剖析和阐释。翻译的本质是信息的跨文化传播。翻译学的跨学科本质和趋向以及生态学思想的渗透既为翻译学与生态学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又成为促进两者结合的有利因素。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强, 翻译也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在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的共同推动下, 译学界也开始了以生态视角进行翻译研究的尝试, 将生态学引入翻译学研究中, 这是各国间的共同交往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翻译生态学构建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2.翻译生态学的发展

全球化趋势下, 与翻译研究关系较为密切的语言学科的研究如环境语言学、绿色语法、语言环境学与环境语言学、生态词汇学、语言与生态研究、语言习得生态学、语言演变生态学等等相继出现。“翻译生态学” (Translation Ecology) 这一术语是在本世纪初才开始进入中国译坛学者的视野之中的, 在国际上, 最早见于世界著名翻译理论家Michael Cronin教授2003年出版的《翻译与全球化》, 该书中用较大的篇幅介绍过“翻译生态学”。我国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在他2004年出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中, 对此也有所涉及。2007年, 华北电力大学英语系祖利军副教授曾在《外语学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态翻译》文章, 专门引入并论述了“翻译生态”这一概念。许建忠教授的新作《翻译生态学》对翻译生态学做出了较系统性的探索, 填补了翻译理论界的一个空白, 是至今我国第一部将生态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系统、全面地应用于翻译研究的著述, 完成了将生态学这一自然学科和翻译学这一社会科学充分熔合起来研究翻译的创举, 创造了一个新的翻译研究领域, 为中国译学乃至世界译学做出了贡献。正如国际译联Haeseryn博士在序言中所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因为全球此方面的研究成果甚少。”又如中国译协副会长兼科技翻译委员会主任、中国英汉语对比研究会副会长李亚舒教授所言:“真正系统、科学地论述翻译生态学, 还是要等待许建中教授的这部新著面世。”翻译生态学是一门集生态学、翻译学等学科为基础的交叉学科, 为翻译乃至所有的跨学科研究开辟了道路。全球化趋势下, 将生态学与翻译学结合起来, 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 这一交叉学科的发展推动了翻译学从新的视域, 在更广阔的领域进一步发展, 同时也促使生态平衡备受关注, 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 世界一体化的趋势也将进一步加强。

3.翻译生态学与生态翻译学

“翻译生态学”与“生态翻译学”都是生态学与翻译学结合的产物, 它们都强调以系统观点进行整体性研究的重要性。生态翻译学 (Eco-translatology) 侧重翻译本体研究, 明确提出译者为翻译活动的中心, 站在译者角度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读, 同时又以生态学视角对各翻译理论以及翻译生态系统进行综观整合;翻译生态学主要研究翻译本体与翻译环境之间的关系, 宏观考察影响翻译活动的翻译生态环境以及翻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反作用。从发展脉络来看, 翻译生态学与生态翻译学都基于达尔文进化论, 两研究起点相似, 而发展轨迹和方向却相异。

“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代表了当前国际上翻译与生态研究的最高境界。然而, 该理论也仅涉及到了翻译生态学研究的一部分。” (许建忠2009) 换句话说, “生态翻译学”是否是“翻译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呢?翻译生态学与生态翻译学有一定的交叉领域、是在更大程度上存在互补性差异的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当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或许它们会逐渐渗透, 交叉领域会不断扩大。但有一点我们现在可以确定, “翻译生态学”与“生态翻译学”引导了许多学者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翻译, 把翻译研究置于一个更加广阔、更加动态、更加和谐与更加整体的研究背景当中, 必然会推动翻译研究更上一层楼。

摘要:翻译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 它的诞生、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生态环境。翻译生态学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 它是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了翻译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以及译者和翻译研究者的生理和心理环境等, 是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

关键词:翻译学,生态学,全球化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 2008, (6) :11-15.

[3]刘爱华.生态视角翻译研究考辨——“生态翻译学”与“翻译生态学”面对面[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0, (3) :75-78.

[4]孙致礼.关于我国翻译理论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 1997, (2) :10-12.

[5]文军, 胡庆洪.中国翻译史研究:回眸与前瞻[J].上海翻译, 2007, (3) :65-69.

浅析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旅游英语翻译 第9篇

1 生态翻译学和旅游翻译的基本概况

1.1 生态翻译学。

我国学者指出, 生态翻译学是一门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翻译理论的学科, 其理论来源是基于生物进化论。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需要进行多维度的思考, 进行最优化地选择, 结合诸多因素进行选择。成功的翻译则是译者进行多角度思考和最优化选择的结果。整合度和适应选择度越高的翻译, 其翻译的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就会越高。生态翻译学从整体角度对翻译的方法、策略进行了相应的概括和总结。因此, 在很大程度上,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 旅游英语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2 旅游翻译。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国际交流不断加深, 在旅游业不断蓬勃发展的同时, 旅游翻译也逐渐成为一种跨国际的文化交流方式。旅游业能够让国际游客享受到别样的自然或人文景观, 旅游英语的翻译能够进一步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 将本国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通过视觉、听觉更好地传递给外国游客。目前, 我国越来越多的景区已经采用双语标识了。当然, 要提升景区旅游的质量, 还有赖于优质的旅游英语翻译。可以说, 旅游英语翻译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对文化交流与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也是体现和衡量一个地区文化软实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2 旅游英语翻译中存在的不足

2.1 翻译中语法、句法错误明显。

旅游英语翻译面对的对象就是外国游客, 然而, 许多地区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上出现明显的语法和句法错误。许多时候, 大部分的外国游客需要经过分析和猜测才能推断出翻译者最初要表达的意思。在旅游英语翻译中, 不够注重句法和语法的翻译,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游客的理解难度。其中, 语法、句法错误比较突出地表现在词性的选择、单复数的应用、句式结构不准确等方面。

2.2 选词不当现象较明显。

旅游英语翻译主要就是要选对词语, 因为英语和汉语一样讲究语法结构, 并且在翻译过程中存在许多同义词, 但在翻译中需要准确辨别词语的用法, 正确选取符合外国人常用的英语表达习惯的词语来宣传我国旅游景区的文化。然而, 在许多旅游景点, 旅游英语翻译还存在明显的漏洞, 许多译者不太注重每个英语单词的专业性, 意思相近就拿来用, 忽略了旅游译文的语境, 这样常常使得译文出现明显错误, 使我国的旅游翻译受到嘲笑。因此, 在进行词语选择时应该注意词语的搭配和语境。

2.3 汉语式译文太明显。中国历史文化悠久, 旅游景点也渗透着浓厚的文化意蕴。旅游英语翻译往往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式的翻译尤为明显。长期以来, 译者习惯性的汉语表达被应用到英语译文的翻译中, 尤其是词语的排列顺序上采用中国式的句式排序, 使得译文比较难懂、语气也比较僵硬, 无法体现出英语表达的圆润和流畅。这体现出译者缺乏跨国际交际的意识, 在翻译过程忽略了旅游英语标识的作用, 在翻译中过多地考虑汉语语法, 忽略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并不利于外国人理解。

2.4 单词拼写漏洞百出。

许多旅游景区在公共标识牌上写的英语翻译有着各种各样的单词拼写的错误, 突出地表现为字母大小写不分、单词中字母漏写、相似的字母混用、一个单词被拆开或是两个单词被缩成一个, 这种马虎做事或是基本功不扎实的翻译往往导致外国游客对此感到困惑, 曲解原意。在许多旅游景点单词拼写错误的例子很多。例如:写“Chain”往往写成“Chaian”;写“游客中心”写成“VISIR OR CENTER”把两单词变成一个, 让游客无法辨清是何含义;在某景点一办公室门上写着“办公室、维权部”, 被翻译成“Office, wei power department”。这些现象往往会引起外国友人的困惑, 也反映出译者的粗心大意。

2.5 忽视了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可以说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东西方文化一个主静, 一个主动;一个属于含蓄委婉派, 一个属于开放派 (胡庚申, 2004) 。在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上由于长期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 中西方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然而, 在进行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 许多译者长期局限于本国文化以及本国语言文字的束缚, 往往采用中国式的思维方式进行翻译和表达。例如:西方文化对于地点和日期的用法与中国截然不同, 英语语言表达习惯于将日期或地名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 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则是从大到小, 按年、月、顷序进行排列的。在翻译过程中, 许多译者忽略了国外语言表达的思维形式, 采用中国式的方式进行表达, 往往造成了外国友人的困惑和误解。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 其中旅游业是弘扬中国悠久文化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旅游英语则是表达我国文化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重要媒介。因此, 对旅游资源、旅游景区进行正确地翻译, 是我国文化进行对外宣传的重要通道, 可以说旅游英语翻译是跨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 也是实现生态翻译的重要途径。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各大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旅游翻译也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本文主要围绕生态翻译学基本理论知识, 从宏观角度分析旅游英语翻译现存的一些不足, 针对这些不足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对实现更好的旅游英语翻译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旅游英语,翻译,对策

参考文献

[1]贾立平, 李小霞.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广告妙语翻译探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1) .

生态翻译论文 第10篇

【关键词】生态翻译 汉语文化负载词 异化翻译

随着我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西方的文学影视等作品被大量引进中国,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甚至已经成为汉语词汇,这与我们灿烂的文化和中国在世界上扮演越来越重大的角色的现状极不相符。传播中国文化已成为我们译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们在吸收外国文化精髓的同时,也有必要把我们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对外进行宣传。而在文化传输的过程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不可缺少的。

一、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是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反映了特定民族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廖七一,2002)。它们不仅有着词语的概念意义,而且还负载着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因此,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增进彼此的相互了解。汉语文化负载词,如“旗袍”“功夫”“饺子”“中国结”等被西方社会所接受。与此同时,更多的英语文化负载词融入中国社会,如“特洛伊木马”“阿喀琉斯的后跟”、卡拉OK、快餐等等。

二、生态翻译学与翻译策略

以胡庚申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学者提出并论证了生态翻译学。所谓生态翻译学是指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该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指导,揭示了“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适应与选择行为的相互关系、相关机理、基本特征和规律。该论以翻译即适应与选择为基调,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胡庚申,2008)。方梦子(2011:38)对“翻译生态环境”曾进行过阐述,将其定义为“影响翻译主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其中,翻译的外部环境“可包括与翻译活动有关的自然经济环境、语言文化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等”。按照生态翻译学观点,翻译是“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整体互动”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占有中心地位并发挥主导作用”(孙洁菡,2014)。译者会根据具体的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期實现翻译目的。因此,汉语文化负载词所负载的文化内涵的对外宣传既要依赖其翻译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取决于恰当翻译策略的选用。

事实上,中国的译者们往往关注源于与目的语之间的意义转换,而忽视了其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因而,他们为了迎合目的语读者往往会选用“归化”策略来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在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普遍性原则的影响下,汉语文化负载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被过滤掉。例如土家人相信床有床神,结婚时要“安床”,“安床”属于土家族婚俗中特有的习惯,在英语文化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译为the minority group reverences a deity they call the “Bed God”; for, they believe that the bed must be set in just the right position at the time of marriage。因此,译者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以便西方文化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该词的文化内涵。然而,他们在翻译英语文化负载词时,在英语及其负载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下,则往往采用异化策略,被直译甚至被直接音译到汉语之中,比如说迪士尼(Disney)、星巴克(Starbucks)、亚马逊(Amazon)、阿迪达斯(Adidas)、桑拿(Sauna)等。

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异化翻译策略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生态翻译是指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翻译进行研究。鉴于英语和英语文化的全球化趋势,译者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要适当地适度地采取异化翻译策略,不仅要传达出深层文化内涵,还要帮助译文读者最大化理解其含义,从而改变彼此语境的外宣现状不平等现象。因此,为了有效地传达这些词的意义和文化个性,促进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播,在翻译这类词汇时可以适当地灵活地采取异化翻译方法。

(一)音译

音译,又称转写,即用目的语来表示源语过程的结果。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语言含义丰富,汉语中所独有的特色词汇在英语文化中存在空白的情况下,许多汉语负载词在英译过程中被英语文化归化,导致西方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误解。如果我们广大的译者能采取音译的策略,创造一个词汇到英语文化中,这样它既能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又能延续其在源语中的含义。一旦这些新创词汇被大量地使用,它原本对译作读者来说比较陌生的意义也会渐渐被理解和接受。因此,对文化负载词采用音译策略,有利于维护汉语的文化的民族身份。比如Taoism (道教)、jiaozi(饺子)、kungfu(功夫)、mahjong(麻将),fengsui(风水)等已经被英语人士接受使用。

(二)音译加注

音译加注是先用汉语拼音转换成某词汇,再以文内作注或文外加注的办法将该词语中特有的文化内涵表述出来,达到文化信息传递的目的。例如,小道消息译为:but the XiaodaoXiaoxi, the news on the street, rings with fresh reports that quickly reach workers in other cities。“顿首”“百拜”是中国传统的礼仪方式,张培基在翻译《中年人的寂寞》一文时,分别被译为dunshou (Kowtow) or baibai (a hundred greetings) ,并以used after the signature in old-fashioned Chinese letter writing作补充说明。

(三)直译

直译是一种既保留源语内容又能保持源语形式的翻译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翻译主要遵循“凡具有中國特色的独一无二的食物都宜用汉语拼音翻译,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语言的风格”(金惠康,2003:299),以期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例如,“裤带面”是陕西关中汉族传统风味面食,制作时把面擀厚切成裤带样,表现出关中人爽快、心宽的性格气质故直译译为Belt-Shaped Noddles。再如,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六月廿四日,他们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举办声势浩大赛马、摔跤等比赛,夜晚还会点燃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纪念他们心中的英雄,故直译为“the Torch Festival”。

(四)直译加注

直译加注以直译法再现源语文化专有项的民族特色,辅之解释性注释来弥补空缺、消除跨文化理解上的鸿沟。换而言之,使用这种翻译方法主要是当文化负载词涉及的中国文化不被外国读者所了解时,将暗中的文化信息补充出来,使他们简单清晰地了解中国文化。例如“江南”是指长江以南,故英译为the region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Yangzi River。“彩礼”是指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故可英译为the betrothal gifts which are prepared by the bridegrooms side。苗族在农历六月至九月农作物成熟期间举行传统农事节日,家家买肉打酒,吃从地里摘来即将长成新米的禾苞,祈福来年丰收。俗称“吃新节”,因而可英译为“Green rice ear eating festival”或“Ripening grain tasting festival”。

四、结语

由于地域环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不同,各民族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文化。然而,英语及英语文化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继续选用归化为最主要的翻译策略处理汉语文化负载词势必会加速中西文化的失衡,进而影响全球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因此,从翻译生态环境出发,考虑到中西文化所处地位不平等,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采取异化策略既有利于保留汉语中的异质元素,从而维护了汉语在世界民族语言的身份。同时,又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宣传,促进全球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梦之. 中国译学大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38.

[2]郭旭明.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全球化语境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3]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02).

[4]金惠康. 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299.

[5]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32.

生态翻译论文 第11篇

生态翻译学理论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者/选择”学说为哲学理据。借用了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基本原理。翻译适应选择论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提出“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和“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multi-dimensional adaptation and adaptive selection) 的基本翻译原则。事实上, 从生态翻译学三维的适应转换视角对广告的翻译进行探讨可以发现有些外国品牌在中国能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从而促进我国产品的对外出口。

一、语言维在广告翻译中的适应转换

生态语言学理论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的是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译者对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形式上进行的转换, 具体到广告翻译, 主要在于字词的选择。广告的特点是突出主题, 言简意赅, 朗朗上口。在编译广告语时可以利用单句, 也可以是对句或对偶的句式, 但对句可以不必强求对称的关系, 字数以6-12个字 (词) 为宜, 一般不超过12个。广告语的翻译表现形式也要独特, 句势、表达方法能别出心裁, 切忌抄袭硬套。如:麦斯威尔咖啡的“Good to the last drop.”被翻译成“滴滴香浓, 意犹未尽。”正是应了那句话:“浓缩的都是精华!”。希尔顿旅馆的广告“The‘in’idea in business travel-Hilton Inns.”译成“宾至如归-希尔顿旅馆”。如果把“in”翻译成“进入”时, 尽管翻译正确, 但译文就会索然无味, 通过译者的生态语言维的转换, 把“in”翻译成其隐含的意思“宾至如归”, 使看到广告的人感到有种回家的感觉, 那么希尔顿旅馆的广告就会没有白打。苹果电脑“Apple thinks different.”翻译成“苹果电脑, 不同凡‘想’”。这是一则关于计算机的广告, 如果直译成“苹果思维不同”, 会令读者感到茫然, 如果转译译成“不同凡‘想’”, 既富有情趣又提高了该产品的知名度。许多汉语广告语都是讲究押韵的, 比如“农夫山泉, 有点甜”, “好空调, 格力造”等等, 俯首即是、一目了然。广告语翻译也同样需要押韵如adidas运动鞋的广告“Impossible is nothing没有不可能!”东芝电子的“Take TOSHIBA, take the world.拥有东芝, 拥有世界。”一些广告翻译还要可有适当的警句和双关语、歇后语等, 迎合受众的好奇心, 唤起心灵上的共鸣。如IBM公司“No business too small, no problem too big.没有不做的小生意, 没有解决不了的大问题。”新世界国际英语的“Join Worldenglish, Enjoy Englishworld.加入世界英语, 享受英语世界”理光复印机“We lead, others copy.”“我们领先, 他人仿效。”等等。

二、文化维在广告翻译中的适应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译者必须熟悉译语文化, 翻译时发挥译语的文化优势, 转换商品所承受的负面意义, 理解文化差异, 比如了解当地人的处事态度、生活观念及个人愿意在社会扮演的角色等。如这份旅游广告:“西峡, 开放的龙乡。”译文:“Xixia home of Dinosaurs—open to the world.”这里如果把“龙乡”翻译成“home of dragon”, 那么西方人会对“西峡”不会有太好的印象。因为“龙”在西方人的眼中是凶残可怕的生物。而“dianosaur”却是神秘而古老的动物, 赢得西方人的青睐。熊猫在世界多数国家受到欢迎, 因此“熊猫”这一品牌名被译成多种语言都引起美好的联想, 但在信奉伊斯兰教国家的品牌广告却遭到攻击和抵制, 因为熊猫外形容易被联想成该教的忌物。红豆衬衫的广告“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红豆”, 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商标, 因为红豆是象征爱情的相思豆: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多么富有诗意并能带给人温暖的的一种植物呀, 把它用作内衣商标再合适不过了。但是, 西方人是绝对不会把“红豆”想象成“爱情的象征”。无论是把它译成“HONG DO”还是“Red Bean”, 都不会给西方人带来美的感受, 所以把“红豆”翻译成“Love Pea”效果会好些。

广告翻译也要重视作为文化的一部分的政治和历史因素。翻译者要具备敏锐和谨慎的品质, 在翻译广告时不能伤害译入国国民的感情, 译文应符合译入国的政治形势和历史潮流。

否则会对产品的销量产生极大的影响。例如:法国某公司把一款用于男性的香水品牌翻译成“鸦片”销售给中国, 结果遭到惨败。因为中国对“鸦片”相当反感, 我们中国遭受到“国外贩来的鸦片”毒害好多年, 对此恨之入骨, 严重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这些误译提醒我们: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会影响言语的交际效果。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说过:“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广告翻译作为一种面对大众的重要宣传手段, 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用语和社会文化, 其翻译过程就是一个跨文化再创造的过程。各个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 相互之间都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必然会导致文化信息传递的障碍。如果注意不到就会对生产商的形象及产品的销路产生负面影响。译者如果注意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 就会透过表面文字看到广告词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极大提高广告词的翻译质量和受欢迎度。

三、交际维的选择与适应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除了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 译者还要把侧重点放在交际层面上, 关注源语的交际意图能否在目标语中得到体现。文化的差异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审美观, 虽然说人们都会追求美好的事物, 但不同的审美观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 同一事物, 在一个民族看来是美好的, 而在另一个民族看来就是丑陋的, 甚至是讨厌的。翻译广告时, 要照顾到译入国读者的心理和审美情趣, 只有当一个译名在读者的心目中产生美感时, 该产品才会被接受。在中国, 妇女们以白为美, “一白遮百丑”之说就反映了汉民族的审美心理。所以许多护肤品的说明书中将将“增白”译为“whiten the skin”。而西方国家人们追求的是古铜色的健康之美。“白”在他们看来, 非但不美, 还代表着贫困和疾病。因此, 许多有钱人不惜花钱去晒日光浴, 以使皮肤变得黑里透红。基于这样不同的审美观念, 谁愿意花钱买难看呢?因此, 这种译法不符合英美人的审美习惯, 其结果是适得其反, 无法赢得市场。在广告语的翻译中, 对于此类误译我们应当引以为戒。美国著名广告语“just do it”在香港电视上播放时被译成”想做就去做”。这一广告主题在标榜个性自由的美国是不会大惊小怪的, 但香港作为华人社会, 自律具有传统心理优势, 因此不少消费者认为该广告有诱导青少年干坏事之嫌, 纷纷投诉, 后来将广告词改成”应做就去做”才平息风波。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根据具体情况, 对原文中的文化信息采取保留、增添、删减等策略, 努力创造出既符合消费者文化接受心理, 又能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的译文。

在这个信息时代, 广告翻译越来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简练、生动的广告翻译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商品的特性也表达了消费者的愿望, 使受众国更加了解产品、更加信任商品。广告翻译是一种再创造, 需要译者的灵感以及不断地创新和完善, 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应该在遵循翻译规则的同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在保持原创的生态文化的同时使译文更具特色, 从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让产品更具竞争性, 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摘要:生态翻译学为广告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本文通过剖析那些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具有典型性的广告翻译句进行赏析, 从而提高英语学习者对商业广告翻译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广告翻译,三维转换

参考文献

[1]胡庚申.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J].中国翻译, 2004, (3) .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 2008, (6) .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科际整合”[J].上海翻译, 2009, (2) .

[4]胡庚申.例示, “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3) .

[5]陈沧渊.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商标翻译——以”可口可乐”翻译为例[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 2014, (1) .

[6]来东慧.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5, (2) .

上一篇:中石油公司下一篇:行为识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