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重的作业负担

2024-05-18

过重的作业负担(精选12篇)

过重的作业负担 第1篇

一、作业量过重, 严重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初入小学上学的孩子, 对学校生活充满着无限的憧憬, 可以说教师是他们心中最神圣和崇拜的人, 但是, 逐渐地, 孩子们的学习任务加大了, 每天放学就要赶紧写作业。一年级孩子的手指肌肉发育还不是十分完全, 因此孩子写作业的速度比较慢, 再加上孩子抓铅笔时又抓得特别紧, 如果作业过多, 孩子就要写好长时间, 右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都要承受相当大的压力。笔者曾亲眼看到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在上完一学期课后, 右手中指被磨出了一个茧子。在双休日, 有些老师往往留的作业比平常多, 再加上家长深知孩子写作业较慢, 因而许多孩子几乎没有玩的时间, 一直在写作业, 甚至因为作业多写不完而一边写一边哭。

过重的学业负担严重地影响、甚至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导致孩子们视力下降、睡眠时间不足、焦虑等等。超越小学生的承受极限, 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严重地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毁灭了儿童天真活泼的天性, 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使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笔者认为, 这严重损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而小学生正处于最佳发育、成长的阶段, 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

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 就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这个阶段的教育将影响人的一生。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表明, 人的身心能量是有限的, 人的身心潜能的发挥也要符合客观规律。小学生作业负担过重, 强迫发挥其身心潜能, 使学生的生理、心理负担处于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状态, 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一种摧残, 会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二、作业量过重, 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

一个人在小学的学习, 最关键的不是学会了多少知识, 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对学习的兴趣, 这是奠定孩子学习的基石。但是, 许多在一线从事教学的老师并不懂得这个道理, 为了应付考试, 一味追求考试成绩, 机械、重复地布置大量的作业, 以期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对孩子今后的发展却置若罔闻。这其中苦了的是孩子。他们不能反抗、不能拒绝, 只是机械地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到头来自己写了些什么都不知道。当然, 孩子们每天埋头于大量的作业之中, 没有时间思考、探索、质疑解疑, 老师们长期努力追求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便成为一纸空谈。学习对这些孩子而言只是完成作业, 丝毫无兴趣可言。

我们试想, 才六岁多的孩子, 本来对到学校学知识是很向往的, 但就因为有些老师安排的大量作业, 使孩子们完全忘记了学知识的快乐, 只是忙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他们心中充斥最多的是对老师的怨恨, 对上学的厌烦。如果一个给学生安排作业过多的老师要带一个孩子小学六年, 那么, 这个孩子还有学习的兴趣吗?他上了初中、高中, 还有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此, 作业量过重, 会严重影响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这不是耸人听闻, 应该引起教育一线老师的重视。

三、作业量过重, 严重影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损害孩子自信心的形成

过重的作业负担 第2篇

课后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学生消化知识、提升思维的过程,是教师用来检查、了解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之一,是驾驭和调控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途径,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始终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延长学习时间,加班加点补课,多做课后作业,多考试检测;反之,“减负”必然会降低教学质量。我在实际教学中也采取一些方法,如:分层次布置作业,每天作业分为常规题、提高题、优化题,作业量适中,学生基本上在校能独立完成作业;同时自己加强对试题研究,不布置重复作业,取得了喜人成绩。为此自己选择“中学物理课后作业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关系研究”课题,希望为高效布置物理课后作业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献策.布置作业要结合学生实际难、易适当。过于简单不能提升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缺乏挑战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过难学生无法完成,则对学生的学习信心是一打击,还会引发学生抄袭、应付的习惯。因而作业一定要难易适当,让学生通过努力思考方能完成为宜。家庭作业的难易程度应以学生的一般水平为准,也要注意少数学习成绩突出或程度较差的学生,可以实行分层次作业,家庭作业要有必做部分、选做部分,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允许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这样做既减轻学生家庭作业的过重负担,增添了他们完成家庭作业的积极性,为他们自主完成作业增加了信心和乐趣,提高了作业质量;同时也可以减少或避免学生抄袭其他同学家庭作业的现象。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他们不断设置更高的目标。

控制作业总量的作业时间。物理不得在当堂自己时间外布置处理作业,物理作业尽可能全部在课堂上解决。二严格控制乱印、滥发资料,增加学生心理、生理、经济负担。三控制节假日布置作业量严格控制课外作业量。教师不得布置机械性、重复性、随意性、惩罚性、刁难性作业。要结合学生实际,分层次布置一些代表性强、难度适中的作业。

加强作业设计把关。

作业要精选、精心设计,要有典型性、层次性、针对性、综合性、多样性,体现少而精和以“一当十”的原则,用活、用足、用够量少质高的习题。如采用“一问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形式挖掘、拓展练习题的功效。尤其要分层次布置和提出作业要求。成绩好的加作选作题。老师在布置作业前要做一做、选一选,确保作业的针对性,注意作业有助于消化当堂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做了有效果,对教学有帮助。适当的设计一些开放型题目,创造很多好的练习、作业的方式、方法,甚至通过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练习、作业,让学生在兴高采烈的活动过程中练习和掌握了知识与能力。

开发易为学生接受的作业形式:

1、口头作业。借鉴文科常用的“复述课文”的口头作业形式,设计了些课前几分钟完成的作业,例如,“口头复述上节课内容要点”“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某一概念、现象、定理„„”学生在准备和口答这种作业时必须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和语言组织,能很好地培养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听、看、查类的收集信息作业。结合高中生的特点设法开发具有一定思维性、挑战性的与日常生活、科技前沿紧密联系的作业,例如,随着神州4号、5号的成功发射和回收,设计一系列作业.在完成这一系列作业的过程学生的热情被空前激发,他们收集了大量资料,从中培养了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在研究现象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踊跃交流、发言的过程中锻炼了表达能力,还使学生养成了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设计、测量、实验类实践作业。这些作业除了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例如存学完“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后,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试用你所学的知识设计合理的方案来测量本地区的重力加速度”。学生设计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方法。

总之,家庭作业的布置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的学习内容,从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上灵活处理,精心选择,以练出最好的效果。从而使家庭作业既不超时又提高教学质量。

分享:

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减轻 第3篇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分析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长期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它已经成为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严重障碍。尽管“减负”已提了多年,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为此三番五次下发文件,各地学校也为此采取了措施,但时至今日,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查清原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症下药。那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教育方面的原因

1.学校的教学围着考试指挥棒转。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这样,老师围着试卷“教辅”转,学生围着作业考试转,家长围着成绩名次转,大家都心往升学想,劲往考分使。这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

2. 片面追求升学率。在许多人眼里,升学率就是教学质量。有了高的升学率,学校和老师就提高了知名度,这样就有了择校,有了“自筹”的教育经费,有了学校的“硬件”和“软件”,更重要的是校长、教师的物质待遇也提高了。这就导致了学校不择手段追求升学率,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来换取各方面的满足。这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关键原因。

3. 对学校评价的偏差。上级部门及社会对学校评价的不公,造成了学校管理上的“违背”。考核校长、教师的工作以考试成绩为准绳,且与奖金、评优、晋级、提职等挂钩。为了有好的“成绩”,校长、教师都肩负重压,而这一重压又日复一日地都压在了学生身上。

4. 部分校长、教师素质偏低。一方面经济大潮的冲击使学校盯上了学生这个“大消费群”,作业练习、参考、指南,鱼龙混杂,每人一大堆,可害苦了学生,同时也加重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教改意识不强,少慢差费的课堂教学,课内损失课外补的持久战等拖跨了学生。

5. 教材与高考距离增大。尽管近年国家教育部对大纲、教材、考纲几经调整,但高考试题仍偏离现行大纲教材,而且难度总是偏大,这就造成了升学压力,然而这个压力的释点则是给学生层层加负。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以及由此而来的各种“严管”和“教育”,使孩子背上了负担。许多家长由于自己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水平较低,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在孩子身上补偿,对孩子的学习尤为“关心”,给孩子以多种压力,像小学生,每天除了做作业,有的还要学琴、学画、学电脑等,孩子的负担怎能不重,心理压力怎能不大。有的家长为了使孩子能出人头地或光宗耀祖,并在未来社会具有“竞争力”,对孩子严加管束,强迫孩子上补习班,甚至不惜代价请家教,挤孩子的休息时间,加重了子女的学习负担。据近日在我区银川市、石嘴山市和吴忠市的调查表明:无论家庭经济条件怎样,几乎100%的家长希望孩子具有大学以上学历,而且他们中有将近35%的人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由此可见一斑。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家长看到了知识就是财富,只有高素质人才,才能占据未来世界,还有自己在工作中由于知识不足带来的苦恼等,使他们不惜一切手段为孩子择校,助长了学校的乱收费;上各种特长班或补习班,使各种“班”生存蔓延;大量购进教辅书,使出版物泛滥。这些变形的手段,推波助澜地加重了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尽管现在现在大中专都“扩招”,但还是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希望子女接受高一级教育的需要,教育结构性矛盾仍是导致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至关重要的原因。

招生制度存在问题。大中专考试的总成绩,直接关系着能否考上,能否考入重点,能否读到好的专业等,故而对教学起着直接而最有效的导向作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以总分为衡量标尺选拔人才的招生制度,是加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关键原因。

人才的分流,决定了学生今后参加什么工作、个人报酬乃至婚姻等一系列切身利益,就连落榜就业都要看考试成绩,也就是说,考试分数不仅管着升学,同时也管着就业,这是引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

中小学应怎样“减负”

形成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错综复杂,解决需花大力气,全面出击,标本兼治,内外兼治,上下兼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中小学要对减轻学生负担特别重视,抓紧、抓实、抓好这项工作。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端正教育思想

要“减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方向。教育工作者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确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改变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创造有利于学生思想、才能、个性品质、劳动技能和身心等发展的环境。形成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氛围,办好基础教育。学校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片面认识:一是片面质量观。认为重负担就是高质量,从而加大授课时数,加大学生作业量,使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埋没了学生的个性,损害了他们的健康,束缚了他们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而教学质量的实质应是教育任务的全面完成和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失真的师爱观。学生的课业负担与教师的辛苦成正比,同时与师爱和责任心也交织在一起。教师补课越多、作业越多、抓学生越紧就越能受到多方面的好评,这种挖尽学生潜力和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作法不是真正的师爱,而是一种杀鸡取卵的行为。三是落后的学习观。过分强调“苦学”,用学习时间来衡量学生,抛弃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 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国家制订的教学计划。选用国家教委指定的教科书,不随意搭车“教铺”。改革现行教材内容的旧、深、多的现状,现在有关部门已着手这方面的工作了。改革后的教材将更好地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减少必修课,增设活动课、生活课等,特别是劳技课和艺术课,给中小学生更广阔的空间,使他们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2. 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补课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由于教师对教材没有吃透,课堂教学不精心设计,讲课随意性大,至使许多问题在课堂上完不成而转向课外。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教师就必须精通业务,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科研,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的问题是备好课。实践证明,教师备课的集体化、现代化、科学化是一条好路子。从学理论人手,深钻教材,了解学生,分析作业,反馈信息,以达到课堂教学的“轻负担、高质量”的目的。“减负”工作中,尤其要对学生作业精心设计,以减少低效和无效劳动,要多设计趣味性、实践性作业。要严格控制练习册。绝不能把作业变成惩罚学生的工具。

3. 优化学习方法,增强心理动力。负担过重与会学不会有极大关系。我们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在学法指导上,要促进转化,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必须求异,不能求同,要把激发求知欲望和培养兴趣放在重要位置。要重视学生学习心理品质的培养,如求知欲、学习动机、自信心、意志力、独立性、创造性等。创造和谐、愉快、乐学的学习环境和气氛。

4. 减轻考试负担,科学评估教学质量。小学取消部分考试,中学也要取消那些不必要的测验、模拟等,这一点有关部门已作出了规定。要提高考试的质量,丰富考试的内容和方法,但数量一定要减少。教学质量的评估是个难点,改掉以往的以分数论高低的模式,加强教学过程质量评价,尤其是课堂教学和作业,同时也要评价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总之要打破“分数惟一”的传统模式,促进师生教学过程质量的提高。

5. 搞好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课业负担过重也是经验教育低效乏能的表现。“减负”工作必须摒弃用旧方法解决新问题,要改变教师长期以来习已为常的教学习惯。把校长、教师的注意力吸引到“教研兴校”的路子上来,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教科研之中,探讨新的适应于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探讨作业质与量的对应问题;探讨教材的实质和重心;探讨学生的学情等。每位教师努力做到教学思想、教研理论、实践经验、教学风格的集成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强化教师师德,提高教师素质

“减负”必须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要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教师,并适时进行师德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把师德教育与业务培训放在同一重要位置。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使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思想。要在教师队伍中建立起良好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评估机制,做到能者上,劣者下。

造成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反思 第4篇

一天早读,我走进教室,被堆放在讲台上的作业惊呆了。什么作业如此之多?放眼一瞧,课时作业本,同步练习,启东作业本,再翻翻还有抄写本。我心中感叹。这位教师真是疯了,孩子真是受苦了,这星期天是休息呢,还是在作业的海洋里遨游?我看着孩子们疲惫的身影,为他们感到痛苦。因为,除了英语,还有数学、物理、语文、化学等。细想一下,如此多的作业压得孩子们都喘不过气来,怎能叫孩子们乐于学习呢。可是当我将这件事情向家长们反映时,许多家长却不以为然,反而赞叹有加,认为该教师认真负责。在学校领导的眼里,这位教师更是位好老师,因为我就听到了学校领导多次表扬她。却不知,她得来的比别人高的分数,花了孩子多少休息的时间,娱乐的时间和与自然接触的时间。其实我说的不是个别情况。《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妈妈曾经帮她做过作业;《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曾因女儿过多的作业与学校的老师交涉过;我的同事曾经将答案放在女儿的面前,让她抄好。我的儿子初三时,几乎每天都是晚上12点睡觉,让我心疼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高考结束后,学生们撕书的过激行为可以看出,学生们对学习有多怨恨。用过多的布置作业来追求单纯的分数,对学生来说是不是一种隐性的暴力呢?

我还曾遇见过一位教师,考试之前与学生约定分数。有四位学生离他约定的分数还差1到2分,被老师罚抄了3遍。我看了一下,四个学生的成绩已经很高了。学生为了早点完成任务,课上偷偷地抄,课下找时间抄。这位老师不是把学习变成学生喜欢做的事情,而是让学生憎恨学习。这是不是对学生采取的隐形暴力呢?

还有一种暴力,就是学生犯错误教师找家长。看起来是家校联系,共同教育学生。实际上是对学生一种变相的处罚。对于犯错误的孩子来说,最怕自己的家长知道。所以学生不愿意叫家长,被老师批评以后,将是家长的批评。因为传统意义上被教师叫去学校,多半是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去学校,有不少的老师不尊重家长,把家长当成学生来训斥,家长很尴尬,他们有时将这种情绪带回家,孩子还将再次被训斥。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不是一种变相的暴力呢?

其实对于孩子该做多少作业,该有多少时间来学习,国家有明确的规定。2009年《河南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规定家庭书面作业实行总量控制,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和高中学生书面家庭作业总量分别控制在1小时、1.5小时、2小时以内。《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2009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规定,小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不得超过六小时,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计控制在一小时以内;中小学校应当保证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可是什么原因导致学校和教师置国家的法律与规定不顾呢。这可能与我们国家教育的现状有着很大的关系。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是看每一个学校的升学率,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是看考试分数。我所在的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就有明确的规定,教两个班的主科,考试没有倒数才能拿到一等奖。而且令教师更尴尬是不论大考和小考,学校都会公示每一个班级每一个教师的分数。在评定职称细则中规定,班级考试成绩第一、第二获得的分数是1分、0.5分。这下分分分不仅是学生的命根根,也成了教师的命根根。评优,评先进更离不开分数。这也逼着教师抢夺学生课后的时间。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规定 第5篇

为进一步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护在校学生健康和谐发展,保证学生充足睡眠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若干关于中小学下发的文件精神,制定学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规定: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足课时,开全课程。严格按照课程计划组织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任何人不得随意增减课程、课时,不得随意增加教学内容和课程难度。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及课时量。每位教师要树立全面发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合理安排体育课、艺术课和科技文体活动。确保每周上好一节班团队活动课,确保每天学生有一小时的文体活动时间。

2、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时间。学生在校活动总量必须严格控制在8小时以内。根据学生在校活动总量的规定确定作息时间表,早上起床时间不早于7:00,走读生早上到校时间不早于7:30,上课时间不早于8:00。不准利用中午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集体上课、补课,中午必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3、严格控制课外作业量。初中七、八年级书面家庭作业不超过

1.5小时。提倡布置分层性、活动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不得布置大量机械性、重复性的抄写作业,不得用抄写作业惩罚学生。寄宿生严格控制学生晚自习时间。保证学生每天有9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

4、严格教学进度管理。要遵循教学规律,科学安排并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得赶超教学进度。各位教师,要认真按照教育部和山东省教育厅有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组织和安排教学。

5、严格控制节(假)日补课。端正教育思想,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不得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包括寒暑假)组织任何形式的文化课补习或上新课,禁止有偿补课。

6、严格学生用书管理。严格按照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审定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和泰安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学用书目录的要求确定学生用书。任何个人不得组织学生统一购买书籍、学具和

其它学生用品,也不得为学生集体订购各种复习资料、教学辅助读物,不得违反规定强行要求学生征订各种报刊。

7、严格教学秩序管理。把建立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作为学校常规管理的首要任务落实,加强对日常教学常规工作的检查指导,要严格教学秩序管理,未经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不随意更改教育教学计划,不随意停课放假,更不准组织学生参加商业庆典或其他非教育性社会活动。

8、不举办各种类型的快慢班。,管好每一个班级,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学校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任务。学校不以任何理由举办重点班、特长班、实验班等。严禁以通过考试成绩“筛选”和收费等办法举办各种类型的快慢班。

9、严格控制各类学科竞赛。各学科要从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精心设计并严格控制各类学科竞赛。严格按照市教研室牵头组织的各类竞赛活动,不得随意增加。学科要多组织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特长的各种生动活泼、健康有益的文体类、科普类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组织要严密,管理要严格,纪律要严明,确保师生安全。

“学生负担过重”这个“忧”点 第6篇

但是,在教育的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学生负担加重”的问题。这仍然是中小学教育的“忧”点,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注意克服。

在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近几年实行了一些新方法(有些是新强调的,或改了名字的),如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等等。但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却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研究性学习很费时间,本来是只选个别的课程,而有的教师加大了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比重,这样学生的负担加重了,有的学生只好让家长代替完成,这又加重了家长的负担。有的教师让学生搞预习,初中一年级,每天发几大张卷子,学生做到夜里12点也做不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是包括发挥学生的思维主体的。但是,有的教师只是片面地将其理解为在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多张嘴、多回答问题,导致教学课时不够,占用学生课外的时间也多了,进而加重了学生的课余负担。

教师的教学方法差异极大。有的老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在课堂上教得生动、活泼,运用自如,他们掌握了学生的思维规律,虽然在课堂上用的时间不多,而学生学得好,记得牢,他们给学生留的课外作业也不多。有的教师就不行了,他们用的课时多,但学生对许多课的内容还是理解不了;他们留的作业也多,学生负担重,学习的质量也差。

学校的领导把力量放在争虚名上。学校的领导没把力量放在如何做好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如何认识研究性学习、如何认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如何减轻学生课外负担上,而是暗暗地使劲儿,和某些学校比搞建筑、搞“新教学方法”、搞升学名次、搞学生成绩名次、搞虚名上。

学校不适当地举办和安排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学习班。学校和教师为了工资外的收入,为了满足部分家长的要求,同时也是出于家长不敢反对等因素的考虑,千方百计地办各种学习班。他们以升学加分或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诱饵,安排学生参加各种学习班,再加上学生的课外作业,更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各科教师不配合。各科教师都认为自己教的学科重要,都给学生留作业,这样放在一起,学生的负担就加重了。

孩子真是苦不堪言,这是当前教育的一个“忧”点。

我国中小学教育在教育方针上,在办学方式上,在考核、入学办法上,在教学方法改革上,都有一些新的部署,新的进步,新的变化,我们要同时解决上述问题,解决部分学生课外负担过重问题,这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要集中力量克服“学生负担过重”这个“忧”点。

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及对策 第7篇

1 2011年鹿邑县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民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大局, 以维护合法权益为中心, 坚持预防与查处结合, 完善制度, 强化措施, 加强监管, 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长效机制, 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防止发生涉农恶性案 (事) 件和严重群体性事件, 促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2 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

2.1 领导对减轻农民负担认识有偏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 党和国家对农村的优惠政策在增加, 部分地区和农户通过改革生产方式或者提高生产效率先富裕起来。但是, 部分干部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偏差, 对农民的富裕程度估计过高, 再加上各地区、各部门领导为了自身利益或为了政绩需要, 对增加农民负担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到位。于是一些基层部门胆子就大了起来, 认为只要是办“好事”, 增加农民负担是允许的, 导致农民负担过重[1,2]。

2.2 农村体制不合理

农村体制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农村财政体制上, 基层组织财权、实权没有完全统一。尤其是县、乡政府及村民委员会有实权而无相应的财权。乡镇机构, 靠财政吃饭的人员增加过快, 造成农民负担过重。

2.3 农村经济发展慢是导致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的根本因素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 虽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 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大, 但城乡差距大, 农业生产和发展存在先天性不足。对依靠农业生产获得主要收入的农民来说, 这是致命的问题。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些组织受经济利益驱使, 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 增加了农民负担。

农业具有生产周期长、受环境影响大、回报见效慢等特点, 是典型的弱质产业。就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来看, 农业提供生产生活资料, 它的效益被下游产业控制, 农民真正获得的效益较少。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在实行农业支持工业的政策, 为发展工业牺牲农民的利益, 造成农业经济效益较差, 农民负担过重[3]。

3 减轻农民负担的对策

3.1 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要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承包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不断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 依法保障发包方和承包方的合法权益。

3.2 执行经营服务性收费制度

对各类涉农经营进行服务性收费, 坚持谁受益谁负担和自愿的原则, 不得利用各种手段强行服务, 强制收费, 更不允许不服务也收费。

3.3 加快政府机构改革步伐

农业收益有很大部分用于政府人员工资和日常工作开支。为减轻农民负担, 要降低政府经费开支。进行政府机构改革, 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工作人员数量, 减轻农民负担。

3.4 杜绝乡村债务, 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绝不允许借口化解乡村债务增加农民负担, 同时还要坚决防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村级债务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进行“普九”义务教育工作而产生的债务。二是为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整治村容、村貌形成的债务。对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产生的村级债务, 坚决杜绝向学生摊派, 由当地政府对债务进行偿还。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整治村容、村貌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 避免盲目上马新工程, 增加农民负担, 形成新的乡村债务。要严格依据国家有关政策, 把化解乡村两级债务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

3.5 加强教育培训, 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各级农监部门要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进行农监干部和乡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 提高农监干部的大局意识、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 提高基层干部自学守法、正确执法, 确保减负惠农政策的落实。重点加强村民“一事一议”, 避免筹资筹劳操作不当加重, 农民负担的行为。

3.6 加强调查研究, 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长效机制

农监部门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结合当地实际, 进一步完善农民负担监测网点, 不断改进监测手段, 及时掌握基层减负工作信息。各地要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监管方面加强调查研究, 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各项监管制度, 逐步构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彩明.新时期农民负担不可忽视[J].农村经营管理, 2012 (1) :36-37.

[2]于艳红, 赵淑华.如何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6) :344.

过重的作业负担 第8篇

进入新世纪以来, 课业负担仍然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温家宝总理在2008、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各省市也纷纷通过颁布法令、审议草案、出台细则等一系列措施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减负号召, 竭力扭转课业负担过重的现状。然而收效甚微, 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现象在现阶段有愈演愈烈之势。笔者以为, 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之所以无法解决, 其根本原因在于减负过程中遭遇的两难困境。

一、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过程中遭遇的两难困境

1. 学生能力的多样性与课业负担标准的单一性的矛盾。

学习负担是学习者对学习时间的长短, 学习量的大小, 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等方面形成的一个综合性主观感受。一般认为, 上课、作业时间过长, 作业过多, 学习难度过大, 则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短, 作业量过少, 学习任务过轻, 学习难度过低, 则学习负担过轻。但对于上课时间长短的把握、作业量大小的掌握, 作业难度大小的认定, 无法形成一个普遍性、共同性的客观标准, 因此, 学习负担存在着不确定性。[1]然而对于学业负担轻重的标准却有着规定性的标准。如山东出台中小学生减负细则, 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每天总量不超过1小时;初中各年级不超过1.5小时;高中各年级不超过2小时。要保证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含体育课) 。[2]

学生能力是有差异的, 这是不争的事实。一个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长处, 而在另一方面有短处, 比如在思维类型上, 有的长于形象思维, 有的善于逻辑推理, 有的精于计算, 有的长于记忆。尤其在班级人数较大的情况下, 学生差异的情况会更大。而山东省为针对课业负担过重问题规定的小学生作业不超过1个小时, 初中生不超过1.5小时, 这个标准是怎么制定的呢?学生能力是不一样的, 学生处理作业的速度当然也不一样了, 老师布置同样的作业有的学生只要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 而有的学生2个小时还完不成。那以前者来说教师布置的作业负担并不重, 而以后者来说是否就是教师布置的作业负担过重了呢?再者, 对于初中这1.5小时的作业又是如何分配到各学科的呢?数学底子薄、语文英语特好的学生与数学特好而语文英语特差的学生的作业分配完全一样合适吗?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的作业量完全一样合适吗?所以课业负担量标准的单一性与学生能力的多样性、差异性之间的矛盾是减轻课业负担过程中遭遇到的又一大困境。

2. 国家和政府赋予学校的素质教育使命与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利益诉求的矛盾

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 分数终究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绝对筹码。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家长以孩子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课业负担的直接承担者是学生, 从主观意愿上讲, 学生都不愿意承担过重的课业负担;而从客观上分析, 为了学有所成, 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成就大学梦, 大多数有希望的学生都会承担自己所能承担的最大限度的负担。家长更是希望孩子通过读书升学, 为未来取得一定的成就、收入、财富和地位打下基础, 取得就业和发展的竞争优势。

国家和政府对课业负担的态度是鲜明的, 为了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 采取各种措施坚决制止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的存在。学校和教师一方面代表着国家和政府的意志, 另一方面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和实现自身利益的挑战, 以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又必须尽力满足“顾客”———学生及其家长的教育利益诉求。[3]天平的一端是高考———学生和家长的利益诉求, 另一端是素质教育———国家和政府赋予的教育使命, 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学校和政府之间的中介也是无法把握, 只能是任学校在两者之间竭力寻求妥协。由此形成的学校的部门利益和教师的个体利益诉求与其肩负的教育使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造成了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始终减而不轻的尴尬局面。

二、方法改造:走出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两难困境必须真正落实有效教学

解决过重课业负担的困难, 必须诉求于教学方法的改进, 既要提高教学效率, 又要提升教学价值。作为推动“新课改”下的教学实践持续深化的得力助手———有效教学, 为解决过重课业负担过程中出现的两难困境提供了出路。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4]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等差异, 因人而异分层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 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促进学生知识、智能和情感价值观的发展。这样既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全面发展, 又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其自身的最有效的发展。这一价值理念的倡导将会很好地解决在减负过程中遭遇到的学生能力发展的多样性与课业负担标准的单一性的矛盾。

三、观念改造:走出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两难困境的内在因素

观念是活动的先导, 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确立科学的观念至关重要。当前, 教育质量被简化成教学质量, 进而再被简化成考试科目的教学质量。社会基于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学校的优劣, 学校为了迎合社会、家长的需要, 必然会以教师所教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评价一个教师的优劣, 教师当然不会对学生的分数掉以轻心。而对于分数过分重视的结果, 是学生课业负担的日益加重。我们必须在全社会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 相应的教育观念和结构理应也是多元的。我们要引导社会和家长正确评估教育, 理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人。[5]

家长的观念需要改造。应该说, 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 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中国, 人们普遍认同“笨鸟先飞”、“只要功夫深, 铁棒磨成针”等观念, 所以“勤能补拙”的思想深入人心。家长们不懂教育规律和孩子的成长规律, 不懂得如何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 恨不得孩子天天扎在书堆里, 看到孩子玩耍便感觉他们学习不用功, 甚至责怪学校不负责任, 责怪教师教学不认真, 偷懒不布置作业或布置得太少。看不清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的差异, 盲目攀比, 看别的家长买什么资料, 自己也跟着买什么资料, 看别的孩子上什么兴趣班, 自己的孩子也跟着上什么兴趣班, 不看孩子是否需要, 不给孩子发展空间, 还美其名曰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6]

学校和教师的观念需要改造。当前的学校和教师, 采取一切手段去实现教学活动的直接目标 (如升学、就业) , 甚至不惜以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教学活动在其发展过程中, 除了对人的发展具有肯定性价值外, 还包含着对人的发展的否定性因素。教学活动的这种双重本性迫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必须持有和投射一种反思和批判意识, 在教学活动的成就和自信中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危机, 以使教学活动减少盲目性, 增强自觉性, 克服片面性, 增加全面性。学校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也不应该过分专注于教学活动的直接目标的实现而失落了人的发展的真正目标, 当以人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旨归所在, 将人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 使教学活动的直接目标永远从属于人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安全.论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不确定性[J].现代教育论丛, 2006, (2) :5-6.

[2]温涛.山东出台中小学减负细则[EB/OL].http://www.sd.xinhuamet.com/news/2006-04/29/content_6875932.htm, 2006-04-29.

[3]阮成武.由冲突到分享:素质教育政策新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 2008, (3) :7-10.

[4]程红, 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 1998, (5) :37-40.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征求意见座谈会[EB/OL].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70/info1235369982390470.htm, 2009-02-23.

过重的作业负担 第9篇

关键词: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社会成因

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一、概念界定

对我国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社会原因进行分析,首先就要对“学业负担”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进而才能对学业负担进行更深的了解。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当前学术界对“学业负担”这一概念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定,而使用最多的是“学业负担”“学习负担”和“课业负担”这几个概念。

关于学业负担,有的学者认为学生负担即学生在学业方面应当担负的责任、任务和承受的压力。减负就是要减掉那一部分“肿块”。[1]有的学者认为,学业负担包括外在的学习负担和内在的学习负担两个方面,外在的学习负担主要指由学习负载量过大造成的压力,内在的学习负担主要指心理负担。[2]

《实用教育大词典》中对学生学习负担的定义是“学生所担负的课业学习劳动量。一般涉及如下因素:课程密度、教材容量、授课时数、作业分量、考试频率、教师水平、设备效率、教法优劣等。此外,还要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如社会政治活动量、生产劳动量、文娱体育活动量和每个学生在其中的实际活动量。”有的学者认为,“课业负担”和“学业负担”的概念几乎等同,之所以会有两个关键词的产生,主要是看待课业的角度不同: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是课业,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学业了,这两者其实是同一内涵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有的学者认为课业负担是指学生在课业负担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履行的任务和承受的压力。学生的课业负担是由客观负荷和主观感受两部分组成的,客观负荷是指学习的时间和数量,主观感受是指对学习的态度和喜欢程度。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学业负担”“学习负担”和“课业负担”虽然表述不同,但其实质都是相同的,即都是指学生在学习中所承担的身体和心理压力,这时指的学业负担是客观的。而“负担过重”则是指这种身体和心理压力超过了学生个人的承受能力范围。

二、造成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社会成因分析

1. 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造成供需矛盾

造成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近年来,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而优质的教育资源却极其有限,从而造成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总量超过了优质教育资源自身的增长总量。此外,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紧缺,使得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一般情况下,优质教育资源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和某一地区的重点学校,从而造成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尤其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城市和偏远农村,这种矛盾更加突出。而无论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在欠发达地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人们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永远不会停止。因此,在还是以分数为主要入学凭证的当今社会,要想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享用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生只有不停地学习,不断地提高学习成绩,这也使得学生的学业负担日益加重。

2. 社会阶层的流动造成竞争压力

无论是在哪一社会时期,人类社会总会分为不同的阶层,而处于较低层次的总希望通过各种渠道晋升到上一层次,因此,教育便成为这些人选择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我国古代,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平民子弟想要晋升为上层人士,最主要的一个手段便是接受教育。在古代,教育是为政治所服务的,教育最主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学而优则仕”,学子只有通过考试才能进入仕途。通过教育来改变自身所处阶层的现象从古代一直延续到现在,而教育无疑给处于较低社会地位的人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这些人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进入好的学校、好的城市以及找到好的工作,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社会阶层间的流动给“减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得“减负”难行。

3. 就业形势的严峻造成竞争激烈

在市场化的今天,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一方面,当今社会仍然是一个“学历化”的社会,“学历”依旧是毕业生进入职场的一道门槛,只有满足企业要求的学历才有机会获得比较好的工作。虽然国家及社会一直在提倡不能以学历为唯一的用人标准,但在各招聘单位依然可以看到如“985院校、211院校毕业生优先”“重点院校毕业生优先”等这样一些要求。因此,毕业生在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情况下,只有改变自己,那就是从小学起就不停地学习,从而能升入重点院校,最终获得一张好的“就业文凭”。因此可以看到,学生除在学校上课外,在节假日依旧要被迫参加各式各类的辅导班、艺术班,而这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4. 不同主体间的利益维护造成“减负”难行

为减轻学业负担,国家颁布了各种“减负”文件,然而在推行中大多数却流于形式。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不同主体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一项政策在执行中要经过不同的部门,对教育管理部门而言,他们认为自身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国家的政策进行传达,只要将政策传达到下级部门就算完成任务,而不会真正进行调研,这样一来,教育部门就不会真实了解到当今学生的学业负担情况。对学校而言,尽管要执行“减负”任务,但升学率却是他们最主要的任务。因此,学校和教师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便采取加重学生学习量的办法,而这也使得学生的学业负担日益加重。

5. 评价标准的误差造成负担加重

学校与企业一样,都要遵循投入—产出的原则,而学校并不像企业,投入后立即就能评价其效益。学校投入的是师资、设备等,产出的是学生,进一步说是学生的能力,而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只有等他们进入社会后才能逐步开展,因此,学校的产出具有滞后性。鉴于这种情况,社会对学生的评价只能基于当下,而当下最主要也是最显著的评价标准便是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而这也成为评价教师和学校最主要的标准。只有学生的学业成绩好了,学校才能具有高的知名度及入学率,教师才能被认为是优秀教师。因此,学校便把教师的“业绩”和工资及职称挂钩。教师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努力提升自己所教学生的学业成绩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业负担日益加重。

三、解决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对策

1. 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分配

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经济的长远发展,就要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尤其是对教育的投资。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的投入力度,提高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百分比。同时,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运用市场机制对教育的投入进行调节,增加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总投入的比例。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该合理地优化分配优质教育资源,使每所学校、每个地区都能尽量占有一部分优质教育资源,以消除学校间的不平等。同时,应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及偏远山区等优质教育资源的投入,从而实现学生受教育的公平。

2. 完善分配制度,缩小社会阶层差别

随着社会不同阶层间的差距逐渐拉大,教育成为人们用来改变所处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要想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就要从缩小社会阶层差别入手。我国政府应该坚持实施当前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统筹兼顾各阶层利益的分配方式,并不断地加以完善。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提高按劳分配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分配要兼顾效率和公平,从而实现共同富裕。同时,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3. 实现人才选拔标准的多元化

社会应该改变“学历至上”的人才选拔观点,构建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标准和机制。学历并不能够完全代表一个人的能力水平,更不应该将学历作为一个企业选拔员工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该避免盲目地将学历作为人才选拔的唯一标准,要建立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人才选拔机制。另一方面,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人只知道埋头苦读,工作后是远远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因此,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了解自己的长处,并通过不断学习和锻炼来使自己的长处能够得到充分发展,从而使自己在进入社会后能在相应的岗位上发光发亮。

4. 协调主体间利益,使“减负”政策切实落实

为了减轻我国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国家及各省下发过多部“减负”文件,而为了使这些“减负”政策能够彻底地得以贯彻执行,需要协调各主体间的利益。教育管理部门的任务不只是负责传达这些政策,同时还需要对“减负”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总结,找出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并向执行者及时地反馈。学校作为“减负”政策的执行者,应该认真把政策中的每一项要求都做到实处,在执行中发现问题时,应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同时,应对学校中存在的违反政策要求的行为进行批评改正,从而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5. 建立社会对学校及教师工作的多元评价标准

学生成绩及学校升学率虽然是衡量学校及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但却不是唯一的标准。从学校方面而言,硬件设施是否齐全、先进,学校环境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课程开设是否齐全,教师队伍是否配备充足等,这些都是衡量一个学校的重要指标;从教师方面而言,教师是否有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课堂能力,是否有与学校领导、学生家长良好的沟通能力等,这些都是除学生成绩外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应该对学校及教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避免学校及教师为取得较高的评价分数,而采取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的做法。

参考文献

[1]齐欣.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再认识[J].教育探索,2000,(5):8-9.

过重的作业负担 第10篇

一、中学生负担过重的成因

1. 社会评价要素缺失, 产生人为负担。

当前, 社会上宣传或者评价某一所中学的时候,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看其升学率如何, 有多少人考上了重点大学, 有多少人竞赛获奖, 总之是离不开教学成绩。与之形成对比的是, 几乎没有人关注学生的起点, 没有人关注学生思想上的变化, 也很少有人关注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和变化。

2. 学校承担的责任太多, 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社会上凡是有什么热点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反应就是从教育部门入手。例如, 某个地方出了安全事故, 学校就要开展安全教育;有火灾发生, 学校要进行消防演习;网吧接收未成年人入内, 就要让所有学生轰轰烈烈地“戒除网瘾”;家长教育观念落后, 就要开办“家长学校”;其他的诸如“远离毒品”、“打击盗版”、“环保节约”、“珍惜生命”、“勤工俭学”等活动都要学校来完成。有些农村的教师还要帮着村里收取各种费用。明明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可以有效解决的问题, 非要只让学校来解决, 加重了师生的负担。

3.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加剧学生学习负担。

国家为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特别规定小学升初中必须免试就近入学。但近些年来, 全国各地择名校风有增无减。各地打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的旗号, 依托重点中学办起了“分校”、“实验学校”、“外语学校”、“实验班”。社会上打着教学实验的幌子进行招生考试、额外补课等等更是不一而足。然而, 从我们国家现实的状况看, 短期内还不具备普及优质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条件, 学生不可能都接受优质高中和大学教育, 录取新生的体制仍将是进行中招和高招考试。虽然国家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进行“扩招”, 但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优质高中教育、大学教育的需求。因此, 为了竞争名校, 学生的学习负担不断加重。

4. 优质教师资源的缺乏造成升学负担向学生身上的转嫁。

高质量的应届毕业生投身于热门行业, 师范专业目前并不具有什么吸引力, 但是教师这个行业又恰恰比较注重教师素质, 由此导致的优质师资缺乏也就不足为怪了。教师仅凭满腔的教育热情能教好书育好人吗?答案是否定的。不客气地说, 很多教师是难以胜任目前的教学工作或者说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效果的。这好比打仗要胜利, 须有高水平的、训练有素的士兵和精良的装备一样, 教育如果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先进的教育设施, 要完成教学任务, 唯一的途径就是把升学负担转嫁到学生身上。

5. 分层次教学的理想和现实。

现在的分层次教学的运作方式, 也的确不能让人理解。上级部门要求严禁在学校内部分设重点班、普通班。但是中招考试又是按照文化课分数进行录取的。所谓的“示范学校”、“实验学校”等不就是“重点班”, 普通中学不就是普通班吗?既然这样, 那为什么就不可以在同一所学校内部这样分设班级呢?同样是一个专业, 一类大学有, 二类大学也有, 地方院校也有, 这样是不是分层次教学?虽然按照动态的现实学业能力把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效率更高, 然而, 又有哪个学校在内部敢碰划分重点与非重点班级这根高压线呢?

二、减负增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1. 重新认识德育的地位。

古训有言: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古人对“师者”工作分得很清楚:首先要“传道”, 即传授学生为人处世的“道德”。其次才是授业, 即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与“授业”相比, “传道”显然更重要。学生们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目的是学做人, 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优秀的教师, 总是能把教书和育人和谐地统一、融合在一起, 既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学科知识, 又对学生人生志向的形成、思想品德的发展、政治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极大的促进作用。

2. 优化学校过程管理。

学校应在科学执行课程计划和课时安排的同时, 积极参与课程建设, 不断优化课程实施水平;不断优化考核激励机制, 推动校本教研、提高教研氛围。对教职工首先进行思想引领, 其次才是行政引领。必要的负担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动力, 过重的负担则会成为阻力。减负只是减掉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过重负担, 绝不意味着降低对学生学业应有的要求或者降低教育教学质量, 不要升学率。在减负工作中, 应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 特别是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优化教学过程, 改进教学方法, 向课堂教学要效益、要质量, 积极探索减负增效的新途径。

3. 推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学是对人的教学, 而不是单纯知识的教学。要想培育有灵气的学生, 必须改造教学方法, 变知识为本为以人为本, 变以分数为本为以发展为本, 教师要从固有的教学模式中超越出来, 使教学富含创新, 富含人性, 富含灵性, 能够开启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 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需要, 张扬其个性, 唤醒其灵性。学校要帮助教师确立终身发展意识, 坚持与学生携手前行共同成长的理念, 并为此自觉优化专业实践;教师应坚持系统的专业研修学习, 自觉接受专业引领, 深入研究教学艺术, 努力创造教学特色, 不断优化教学品位和教学效率, 自觉实现专业提升。

4. 构建道德课堂。

我们构建的道德课堂, 有3层含义:一是它必然是高效的;二是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它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益的课堂, 不仅仅要关注知识和技能, 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也就是教育者们常说的三维目标。要实现这样的目标, 教师首先要回答4个问题:一是你要让学生学会什么;二是怎样让他们学会;三是花费多长时间让他们学会;四是怎样判断学生已经学会。

5. 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减轻课业负担, 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它的根源还是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素质, 其实就是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减轻课业负担, 仍然有赖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6. 开展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基地, 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 以学校管理和教师为研究主体, 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的教学行动研究活动。校本教研本质上是行动研究, 它强调的是研究主体的观念、价值、目的, 并借助观察、反思、行动3要素以及它们之间不断的循环来实现自身行为的改善。校本教研的成功开展能够为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提升学校的管理品位、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以及最终提高教育质量注入新的动力。抓校本教研, 不可不抓教研组建设, 不可不抓教研文化。这是一个学校管理文化和教师文化的集中体现。

7.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

全国的教材版本不论种类有多少, 都是根据同一个课程标准编写的。因此, 研读课程标准, 就等于把握住了课程的核心, 就知道了教学的目标和方法。一个教师连课程标准都不知道, 很难想象会有高质量的课堂效果。基于研读课程标准并细化解读课程标准下的教学, 才是有效的教学, 才是和谐的教学。

过重的作业负担 第11篇

关键词:过重课业负担;起点困境;过程困境;结果困境

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问题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1954年国家就曾发布《关于减轻中小学过重负担的指示》。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亦可发现,自1955年起,教育界就开始热议学生过重负担问题。时至今日已近60个年头,该问题似乎非但未有所减轻,反而呈愈演愈烈之势。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是专节强调了要实现减轻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的目标。中国政府网2011年1月12日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其中的三项基础教育试点任务就包括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途径。[1]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国家如中国一般,对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问题倾注如此多的关注。但是,我们不禁要追问,究竟为何减负始终难见实效?减负之路何以如此艰难?这正是本文所试图去探索的问题。

一、起点困境: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认定标准难以制定

要想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首先需要理解何谓过重课业负担,否则概念的混乱会引起策略的偏颇。其次,需要明晰过重课业负担的认定标准问题。

负担,即“承受的压力或担当的责任”。[2]据此,我们可将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理解为,中小学生所承受的过重课业压力或所担当的过重课业责任。这就引出另一个问题:中小学生所有的课业负担都过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对于音体美之类的副科而言,课时少,且常被语数外等主科所“霸占”,学生这些学科的课业负担显然很轻,或者说基本没有负担。故而我们可以对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作进一步的限定,即“中小学生所承受的过重主科课业压力或所担当的过重主科课业责任”。进一步而言,过重两字又凸显了,我们并不是一贯的反对课业负担,而是反对过重的课业负担。因为一方面从心理学上来看,“压力和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一条倒置的‘U’形曲线。学习负担也同样,要使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技能,并且尽量少花费时间和精力,一定负担是必不可少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负担就没有质量”。[3]另一方面从教育学角度来说,有学者指出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劳动,“只要是劳动就必定意味着吃苦,甚至意味着受苦受难。没有任何一种使教育和学习愉悦化的努力,能够使学生在根本上摆脱学习的劳动本质,和学习所应承受的苦痛”。[4]可见,适度的课业负担是必要的。这样,我们就面临一个问题,究竟多少的负担是适度的,多少的负担就是过重的呢?其中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就课业负担本身而言,它有主观和客观之分。过重的课业负担一定涉及到学生的主观体验,这样的负担体验会受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习愿望、学习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主观负担具有个体差异性,同样的课业负担,有些学生觉得难以承受,有些学生则觉得负担较轻,所以笼统地来谈减负是没有针对性的。譬如就放弃学习的学生而言,无论课业多重,对其来说都没有负担。对这部分学生我们所需要做的并不是减负,而是怎样让他们重新获得学习的兴趣,主动承担起课业负担,或可相对称之为“增负”。这就意味着,对于主观负担而言,我们无法制定出具体的标准来直接衡量其是否过重。

那么我们在减负的理论与实践中是如何判断学生学业负担是否过重的呢?这从学者们对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出。如有学者认为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主要表现有:在校时间过长、上课时数过多、作业量过大、简单机械的重复性训练过频。[5]浙江省出台规定,与校长约法六章,即严格开设课程、控制作业量、规范考试管理、确保学生的休息和锻炼、规范招生。力图以此来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6]由此可见,人们主要是从外部的一些客观事实来判断学生的负担是否过重,如某校天天上晚自习,假日补课,频繁考试,学生每天只能睡6个小时,我们就由此判定该校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也就是说无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学习的愿望等如何有差异,只要存在上述的这些客观情况,我们就判定学生承受了过重的心理负担。这样的判断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确实存在着“不涉及课业承载者的感受和态度的负担……不需要从它与儿童发生实际关系,也不从其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危害看,就能够加以鉴定的”。[7]然而,这样的判定标准显然是不全面的。可以说个体的主观负担感是异质性的,而标准则是面向全体具有同质性的,两者本来就存在着矛盾,要想在其中找到契合点非常困难。事实上,除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所导致的主观负担感差异外,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来源也是多样的,并不仅仅是学习时间长、书包重量重等这些容易测量的因素,也包括教师教学能力差等难以测量的因素,对于这方面原因所造成的负担,我们以何种标准去评定?

综上,我们会发现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认定标准的制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准确的标准往往将减负工作带入歧途,使人们觉得似乎减少学生在课业上面所花的时间就能实现减负。

二、过程困境:教育行政部门的控制与教师的自主难以取得平衡

应该来说,减负并不是教师们自主发起的,而是教育外部系统对教育的一种干涉。莎伦·康利(Sharon Conley)和纳菲塔利·格拉斯曼(Naftaly Glasman)的研究揭示,当教育外部人员,如教育行政部门认为教育存在严重问题的时候,往往强调对教育活动进行干预,强调问责制。而作为对此的回应,教师们更强调自己的专业自主权,强调自己对自己事业的控制。[8]我国的减负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也体现了这个特点。如有官员指出要加大检查力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督导机构要完善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专项督导机制……另一方面,要发挥社会与舆论监督的作用,完善多元监督体制,对违反规定的学校要在限期整改的同时,适时将检查结果在媒体上公布。”[9]与此相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界往往强调提高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减负工作中的重要性。

客观而言,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制度确有它的重要性,但是对其作用过于强调却是有危害的。首先,这可能导致一种错觉,好像是行政部门非常想减负,但是很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就是不愿意让孩子们轻松,就是要用过量的课业来控制孩子,这最终将减负问题简单化了。其实在学校,承受过重负担的又何止是学生,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难道不会给教师也带来过重的工作负担吗?伴随着学生过多的课时、过多的作业、过长的在校时间而来的是教师需要上更多的课,批改更多的作业,呆在学校更长的时间。人大多是趋利避苦的,教师作为具备成熟自主性的人为什么愿意承受(或者即使不愿意也被迫需要承受)更多的负担?显然背后的原因很多。理清这些原因,才能从教育活动本身提出切实有效的减负策略,而不是强调从外部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干预。

其次,过度强调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作用还会降低教师的自主性,使其将减负视作上级下派的任务,而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举措。行政部门所能监督的往往只是前文所言的在校时间、假期补课等等可量化的负担,而对于学生的心理负担,和由教师自身等原因造成的其他负担则是难以监督的。要想在学校层次真正解决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问题,需要发挥教师的自主性,使教师们在主观上有减负的愿望,客观上有探索减负路径的行动。

最后,教育行政部门本身其实也是造成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因之一。有研究者指出,作为决策者的政府,面对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鉴于快出人才的特殊要求,实行倾斜性的财政政策和重点学校制度来集中力量发展基础教育,于是重点校制度随之而来。而现实中重点校是根据学生的分数来录取学生的,这就使得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10]也就是说,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喜爱升学率高的重点学校,无形中鼓励学校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另一方面又要承担监督学校,使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其矛盾之处显而易见。以往很多减负工作都由此导致收效甚微。

然而,若没有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监督,又有谁能保证学校可以切实地减轻学生的负担?在当今考分至上的社会环境下,没有外部的强制措施,仅依靠教师的自主性,显然难以实现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减轻。这样,我们又面临着政府控制和教师自主之间的平衡的问题。政府干预过多会损害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干预过少又难以保证减负的实现,那么在政府干预和教师自主性之间如何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这是在减负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一大困境。

三、结果困境:减负不一定能提质、提质不一定能减负

减负之所以始终不能完全实现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们对课业负担的一个假设,即课业负担越重,学生的成绩越可能更好。中国有句俗语云“笨鸟先飞”,在教师中也广为流传着“题海战术虽然不科学,但确实有效”的观点。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家长、学生都相信投入越多的时间,就越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也就出现“谁减负谁倒霉”这种说法,出现学校减负家长抗议,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等种种“怪”现象。尽管有研究者发现:“课业负担与学业成绩相关不大,甚至有轻微的负相关……学生好成绩的取得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保障。如教师布置作业时间,四年级以一小时左右,七年级以两小时左右为好。但是超过了一定界限之后,学生的学业成绩反而急剧下降。”[11]但是这样的研究还是难以转变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

一般而言,减负是与提质联系在一起的,提质是减负的一项重要策略。但是通常减负所能为人们直接感知的是一些可测量的东西,如不补课、不上晚自习、减少考试次数,不搞竞赛等,这些因素是可以清晰感知到的,所以只要措施到位,人们立马可以感受出其中效果。而提质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那么在学生在校时间、作业量等显性负担得到控制,和教育质量得到切实提升的中间就会产生一个真空期,此时人们,尤其是家长往往只能看到学生学习轻松了,却难以感受到教育质量的提升,进而质疑减负的有效性。

进一步来说,对减负所产生的结果,人们难以做出估算。学生的一些显性负担减轻以后,学生成绩是否会下降,这是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不经过精密的实验研究恐怕没人能回答。但是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如果减负导致学生成绩下降,那么无论谁,包括学生可能都不欢迎减负。换句话说,减负是有风险的。人们在面对风险时,往往采取保守的姿态,即走老路子。教师在面对减负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时,往往会回到自己通常的教学轨道。虽然旧的一套以增加学生学业负担来提高成绩的做法未必科学,但继续如此至少不会使学生的现状退步。对于家长而言,亦是如此,减负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家长们担心学校的种种减负措施会降低自己孩子的成绩,因而即使学校作出了种种调整,家长也会想方设法把丢掉的负担再为孩子找回来。

另一方面,有学者指出:“我们应当将减轻负担和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统一起来。素质教育是高素质教师进行的教育,必须把减负的着力点放在动员广大教师推进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上来,充分发挥广大教师促进教育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动作用。”[12]这代表了很多人的观点,即提高教育质量,可以减轻学生负担,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应该来说,该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提升教育质量,让学生学得更为轻松、更有兴趣可以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譬如,教育质量提升了,学生可能只需要从前一半的时间就可以掌握教学内容,达到先前的成绩。但是在激烈的竞争背景下,教师或家长仍然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既然现在学生用半个小时就能达到之前一个小时的程度,那么如果将节省下的半小时也用于学习,效果岂不是更好?可见,减负与提质未必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减负结果所面临的种种不确定性使得人们难以将减负贯彻到底。

参考文献:

[1]曹静.回望中国教育2011[J].民办教育新观察,2011(12):50-72.

[2]中国社会科学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26.

[3]何扬勇,仲玉英.走出“减负”的误区——关于“减负”的辩证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115-117.

[4]李政涛.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5.

[5]扈中平.对我国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的辩证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2(6):13-15.

[6]刘希平.省域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认识与举措[J].中国教育学刊,2012(1):12,18.

[7]山子.“过重课业负担”的概念分析及问题求解[J].基础教育,2011(5):27-33.

[8]Sharon Conley,Naftaly S.Glasman.Fear,the School Organization,and Teacher Evaluation[J].Educational Policy,2008,22(1):63-85.

[9]严隽琪.以学生为主,切实减轻过重课业负担[J].教育发展研究,2005(11B):1-2.

[10]程龙衣,魏永莉.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多主体利益博弈探因[J].现代教育论丛,2010(2):42-46.

[11]陶西平.实现课业负担的有效减轻[J].中小学管理,2010(3):57.

[12]汤林春,傅禄建.课业负担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7(12):32-36.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过重的作业负担 第12篇

一、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所指

(一) “课业负担”的内容判定

“课业负担”属于中性词, 即课业负担本身的存在是必然的、合理的, 需要反对的是课业负担过重的教育, 课业负担过重属于研究范畴。“课业负担”应该是包括学校教师和家长在内的所有外界施加给学生学业有关的负担。它是一个心理概念、相对概念和抽象概念, 一般不能够直接观察, 需要借助其他更容易观察的具象特征, 如做作业时间、心情是否烦躁等来推测课业负担重与否。

(二) “减负”的目标所指

“减负”针对的是造成孩子心理负担 (学习焦虑等) 、生理负担 (睡眠不足, 体质下降等) 以及异常行为 (如课业压力大而自杀) 的难度大、量大、单一机械的重复性训练过频。减负工作首先是以“减少”作为标准, 这是对量的确定。随着减负工作的进一步推行, 不仅是“减少”的问题, 还要“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 这是质的发展。“减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的积累减少后, 要取得一样的结果, 必须提高效率, 即减负不减质, 减负增效。教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以片面抓成绩、牺牲健康为代价, 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减负”也要有减有增, 开齐开全课程, 增开特色选修课,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减负”的近期目标是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 长期目标是办人民满意教育, 要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 促进学生乐学、全面发展。

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分析

(一) 课业负担过重的社会原因

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其中对教育观的引导, 正效应是崇尚知识、重视教育, 而负效应则是“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 把读书学习当作获取利益的捷径。传统文化因素加上现实国情的诏示, 人口众多、教育资源相对有限, 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占有和追逐的利益驱动, 成为加重中小学课业负担的一个深层的社会文化因素。“减负”不只是教育问题, 它还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教育的发展建立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与社会发展水平相统一。在当下经济社会转型变革的背景下, 经济转型的负面影响导致教育制度的失效, 教育功能的偏离, 学校育人目标的缺失, 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扭曲。这些问题的症结, 急需寻找到问题突破口, 课业负担过重成了矛盾焦点。

(二) 课业负担过重的矛盾根源

“减负”实际上是政府、学校、家长三方利益主体的博弈, 是三者想法的不一致。主要聚焦点就是学习时间与教学质量, 在校时间与升学率, 教学质量与升学, 一对对矛盾的统一体, 要共同经受时间减少、质量不变的考验。而每个主体的利益驱动又不一致, 导致三者在统一的行动中, 三方不是统一形成合力, 而是倾向自己利益驱动方向, 使得整体工作进度进展缓慢而又有反复。

三者能达成共识的是教育质量的提高, 而在学校的学习时间这个条件不变, 只能依靠效率的提升。“减负”难以有效落实的原因在于, 硬性规定条件下, 学校不能马上提升教学效率, 学校与教师不适应, 主体导向升学的要求又未发生变化, 家长补课的惯性思维, 学校教学已经不直接影响学生成绩高低, 学校在提升教学效率方面动力不足, 也使得这个问题悬而未决, 进入怪圈。

三、对策及建议

减负工作通过“减负令”能够取得阶段性成果, 但仍有群众关心的重难点问题尚未破解。现阶段从教育行政管理的角度, 建议如下:

(一) 聚焦课堂教学效率

1. 明确管理主体。

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 教科研部门组织, 学科教研员具体实施。并将教学过程的常规管理列入教科研部门和学科教研员的常规工作。教科研队伍应该走到教学改革和管理的阵前, 统筹教育教学全过程, 与目前的学科教学指导工作同步、并轨、一体。

2. 加强教学常规检查。

教科研部门应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每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教学常规检查, 采取全面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从教学环节入手, 重点关注每个环节的规范性和质量。

3. 做好配套服务。

市级教科研部门围绕各年级、各学科的重难点, 组织全市教师开展集体备课。以网络课程为媒介统筹优质课程资源,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研制网上学生作业管理系统, 实现个性化作业管理。

(二) 强化监督与保障机制

1. 加强督查, 设立暗访组。教育主管部门联手“推门听课”, 严查课表的落实情况, 并加大杜绝有偿补课的工作力度。

2. 拓宽社会监督渠道, 提高教育社会化的透明度。

通过媒体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同时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影响力, 科学指导家庭教育。

3.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 注重评价结果的应用。

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监测及减负工作评价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 注重对结果的科学分析, 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4. 资金、师资等多项措施, 合力保障减负实效。

设立专项发展资金, 表彰奖励减负工作成效明显的区县。引进教师倾斜音体美学科, 防止因师资不足而难以开齐开全课程。通过媒体的广泛持续宣传, 让社会和家长转变观念, 理解支持并主动为孩子减负。

摘要:“减负”是见仁见智的话题, 在教育研究与决策上, “减负”急需寻找破题突破口, 本文通过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梳理, 发掘其社会背景, 寻找其未解的矛盾根源, 从教育行政管理的角度为进一步推动减负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课业负担,减负

参考文献

[1]胡卫.减负新攻略[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6) .

上一篇:人生何处不相逢下一篇:高等数学的艺术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