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川芎嗪注射

2024-08-19

丹参川芎嗪注射(精选11篇)

丹参川芎嗪注射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128例, 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过头颅CT证实。本组病例均初次发作脑血管病。男68例, 女60例, 年龄41~78岁。排除标准:对本品过敏、肝肾功能障碍、合并其他严重基础疾病、未完成疗程、无法判断疗效者。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情疗程分布情况, 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66例, 对照组62例, 两组间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差异。对照组采用血塞通、奥扎格雷钠静滴2周, 同时给予对症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ml, 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 1次/d, 14d为1个疗程, 并对原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给予相应治疗。2周后, 按治愈、显效、有效、无效, 进行疗效评定。

1.3 疗效评定

按照欧洲卒中评分 (ESS) 的评分标准, 在治疗前, 治疗后1周、2周各评分1次, 判定标准:临床治愈ESS积分>90分, 显效>85分、有效>60分、无效<60分。

1.4 统计方法

临床神经缺损评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ESS积分见表1。治疗前两组ESS评分无显著差异, 而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2周治疗组ESS评分明显增高, 两组在第2周末疗效评定结果见表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1%,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97%, 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而出血性并发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注:*P<0.01, △P>0.05 (与对照组相比) 。

注:*P<0.01, △P>0.05 (与对照组相比) , 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其致残率很高, 早期积极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可抑制血小板形成,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静脉滴注后, 在体内吸引完全, 分布广泛, 其中以心、脑、肺、肝等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药物浓度最高, 能快速透过血脑屏障, 在脑组织中持久存在。当机体处病理状态可使体内分布速率及总清除率显著减少, 半衰期延长, 生物利用度明显增强。本文通过和对照组对比, 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对比差异显著, 而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无明显增加, 提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 安全可靠。

摘要: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采用血塞通、奥扎格雷钠治疗, 同时进行对症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结果: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上, 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明确, 使用安全。

关键词: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急性脑梗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

[2]殷玲, 尹新洁.丹参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8, 28 (19) :1703-1704.

丹参川芎嗪注射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0年6月~2009年10月,我院住院的突发性耳聋患者80例,均符合突发性耳聋的诊断标准[1],男46例(51耳),女34例(36耳);年龄11~68岁,平均44.9岁,病程1~30 d;轻度耳聋(10~30 dB)8耳,中度耳聋(30~60 dB)21耳,重度耳聋(>60 dB)40耳,全聋(>90 dB)19耳;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47耳)和对照组40例(40耳),两组在病程、年龄、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病前无诱因,劳累及情绪变化等相似。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静脉滴注10%低分子右旋糖酐针500 ml/d;辅酶A200 U,三磷酸腺苷60 mg,胞二磷胆碱1.0静脉滴注;口服盐酸氟桂嗪胶囊10 mg,1次/d;TabVitB120 mg、尼莫地平片40 mg,3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川芎嗪注射液120 mg,1次/d。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参照中华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1996)疗效分级标准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3]。痊愈:0.25~4 kHz各频率听阈恢复至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显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 dB以上。有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 dB。无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改善不足15 dB。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见表1。

2.2 发病时间长短与治疗效果:见表2。P<0.01,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病程越短,疗效越好。表1 两组临床疗效(例)注: 组间比较,P<0.01,显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表2 发病至开始治疗间隔时间长短与治疗效果(例)

3 讨论

突发性耳聋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明确,有多种学说,如病毒感染及内耳供血障碍学说,耳内窗膜破裂有关[4]。还有学者提出可能与免疫障碍有关,但其中以血管学说最受重视,即内耳微循环障碍被认为是导致突发性耳聋的.主要原因。认为导致突发性耳聋的任何一种原因均不可避免地影响内耳微循环。突发性耳聋是因血管纹区耳蜗血管屏障破裂,血栓或栓塞形成、出血、血管痉挛等内耳供血障碍,使内耳缺血、缺氧,造成血管纹萎缩和毛细胞损伤,继之耳蜗MC电位减弱,听力下降。

针对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机制,临床常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制剂进行治疗。同时还应针对其他的原因,协同治疗,则可望取得更佳效果。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复方丹参制剂具有扩张动、静脉和毛细血管等多重作用。其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机制是:扩张动、静脉血管,降低血管阻力,解除微血管痉挛,使血流加快,提高微循环灌注,改善微循环;抑制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及血小板的释放反应,降低血液黏稠度作用,改善血流变;可增加开放毛细血管的数目;还能激活纤溶酶系统,增加细胞耐缺氧能力;同时还可拮抗内毒素,消除自由基,稳定细胞膜,减轻低氧对内皮细胞的损伤。因此,对内耳动脉微循环障碍及病毒感染的炎性反应均具有综合的治疗作用。从而有利于溶解和消除内耳动脉中的微血栓,恢复内耳血液供应,修复毛细胞,使听力恢复。

川芎嗪为一种新型的钙离子拮抗剂,是从中药川芎嗪中提取的一种活性生物碱-四甲基吡嗪,具有活血化瘀、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小动脉、抗血栓形成及溶解血栓、疏通微循环的作用,并对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从而迅速消除内耳膜迷路积水,降低内耳淋巴系统压力,减轻耳蜗及前庭器充血、水肿,使血细胞缺氧和变性得到改善和修复,这可能是其治疗突聋的机制。

临床观察提示,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川芎嗪注射液对突发性耳聋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疗效比较理想,且具有价格低、药源充足、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是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中非常重要的药物。但本组病例数目有限,仍需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同时笔者也发现其治疗效果也与病程长短有明显关系,病程越长,疗效越差,病程越短,疗效越好。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突发性耳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32(2):72.

[2]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突发性耳聋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定[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32(2):72.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8.

[4] 黄选兆.耳鼻咽喉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

[1][2]下一页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

★ 复方丹参丸说明书

★ 血小板偏高治疗方法

★ 天晴甘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 复方大青叶注射液体外抑菌作用及抗内毒素作用的研究

★ 脊椎病最好的治疗方法

★ 初期小儿手足口病怎么治疗

★ 手足口病初期怎么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高血压危象疗效分析的论文

★ 结肠黑变病的治疗方法

丹参川芎嗪注射 第3篇

【关键词】糖尿病;脑梗死;长春西汀;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中图分类号】R 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271- 01

脑梗死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糖尿病已成为脑血管病,特别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糖尿病性心脏病和糖尿病肾病严重威胁着病人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并已经成为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脑梗死后出现肢体瘫痪、语言功能障碍、意识改变及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我院于2009 年7 月—2011 年7 月应用长春西汀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43 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 年7月~ 2011 年7 月我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共86 例, 均符合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和1999 年WH O 糖尿病诊断标准, 并经头CT 或MRI 证实,均为首次发病。排除标准:心、肝、肾功能严重衰竭、重度感染、糖尿病酮症、急性脑梗死昏迷以及精神病患者、出血性脑梗死及大面积脑梗死者。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3例。参照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评分标准, 所有患者入院后第1 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病情程度分为三型: 轻型, 0- 15 分, 32 例; 中型, 16- 30 分, 35 例; 重型, 31-45 分, 13 例。将82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43 例, 男20 例, 女23 例, 年龄40-84岁,平均62 岁。随机血糖为11. 06- 23. 30 mmo l/ L,平均17.18 mmo l/ L。对照组43 例, 男19例, 女24 例, 年龄39-83岁,平均61 岁,两组的性别、年龄、疾病分型以及随机血糖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常规化验血尿常规、凝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两组均予以0.9%生理盐水 250 ml加胞二磷胆碱钠注射液1.0 g,静滴,每日1 次;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 ml 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静滴, 每日1 次, 均应用15 天为一疗程;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用长春西汀20 mg 加入生理盐水100 ml 中静滴, 每日1 次。 两组患者的口服药为拜阿司匹林100 mg, 每天早晨1 次,维生素B1片,10 mg,每天3次口服;脑心通,2粒,每天3次口服;对于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分别予以相应治疗。对于空腹血糖在7.1~11.1 mmol/L,给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空腹血糖>11.1 mmol/L时,给予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将空腹血糖控制在5-6 mmol/ L 之间, 餐后2小时血糖在7-10 mmo l/ L 之间; 治疗中积极监测血糖, 严格防治低血糖的发生。针对脑梗死病灶大、有脑水肿者使用甘露醇或甘油果糖静点8-12小时1次, 连用3-5天,并及早给予针灸治疗,促進瘫痪肢体及语言等功能的恢复。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判定。

1.3 疗效判定标准 按1995 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状态进行评分,痊愈: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 100%, 病残程度0 级; 显效: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病残程度1-3 级;有效: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45%;无变化: 功能缺损评分增减在18%以内; 恶化: 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 以上[1] 。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的比较 治疗组痊愈21例, 显效14 例, 有效5 例,无效2 例, 恶化1 例, 有效率为93.02%, 对照组痊愈15 例, 显效9例, 有效10 例,无效6例,恶化3 例, 有效率为79.07%。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中未见皮疹、发热、寒战及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予以复查头CT 或MRI 均未发现颅内出血改变。

3 讨论

糖尿病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据报道,糖尿病患者合并脑血管病发生率较无糖尿病患者多2 倍[2],临床上以脑梗死为多见。由于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人体糖类、脂类代谢紊乱,导致血液粘滞度增加、血液流变学改变,从而导致脑梗死的发生。其发病特点是多发中、小动脉梗死或腔隙性脑梗死为主,且易反复发作。2 型糖尿病患者一般均有高胰岛素血症并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可直接影响动脉内的脂肪代谢,刺激动脉壁平滑肌增生,促进动脉硬化形成。长期高血糖使多种血浆和组织蛋白发生非酶糖基化,导致糖化终末代谢产物积聚,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管腔狭窄。此外,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黏稠度增高,红细胞聚集能力增强,血小板对血管壁的黏附或血小板相互间的凝聚机能增强,纤维蛋白原增高,血液成分改变促使脑梗塞的形成,加重神经系统的损伤,脑血管病变可以累及大、中、小血管和微血管,尤以微血管病变严重。而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后高血糖使梗死面积扩大,加重脑水肿,这是因为脑缺血时糖的无氧酵解增加,在高血糖状态下其乳酸的产生更多,造成局部脑组织酸中毒,破坏血脑屏障,加重脑水肿,更加促进脑细胞死亡[3],同时,由于血糖及血黏度明显升高,引起弥漫性血管病变,微循环瘀血,微小血管栓塞,影响梗死区侧支循环,血流量和氧含量均减少,引起神经传导异常,使脑梗死面积更加扩大[4]。因此,改善血液高粘滞度及血小板高凝状态,改善微细血管循环,改善神经缺氧缺血状态是治疗本病的关键。长春西汀能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增加血管平滑肌松弛信使C-GMP的作用,选择性地增加脑血流量,此外还能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强红细胞变形力,改善血液流动性和微循环,促进脑组织摄取葡萄糖,增加脑耗氧量,从而改善脑代谢。因急性脑卒中后血糖高不仅使临床表现加重,而且能使脑缺血损害范围扩大,对卒中短期预后也有不良影响[5]。在临床上治疗脑梗死的同时,还要注意积极地控制血糖。血糖水平越高,临床症状越重,神经功能恢复越差。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时,若血糖水平> 16. 7mmol /L 时提示脑组织损害范围较广,病情严重,是急性期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6]。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对于聚集剂有着更高的敏感性,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能降低血黏度和血小板聚集,降低再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 并能降低死亡率及延长存活期[7]。故而在临床上积极控制好血糖水平是防治脑梗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 J] .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 381- 383.

[2] 刘新民. 内分泌代谢疾病鉴别诊断学[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5: 319.

[3] 刘春风,包仕尧.高血压、糖尿病与脑卒中[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991,18(2):65.

[4] Lain A,Winn R,Culhn B,et a1.Hyperglycemia and neurological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head injury[J].J Neurosurg,1991,75(4):545.

[5] 秦斌. 高血糖对急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J] .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7 ( 11) : 13.

[6] 陈诺奇. 高血糖对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影响[J] . 中国糖尿病杂志,2006,14 ( 17) : 18.

丹参川芎嗪注射 第4篇

关键词: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炎症性肠病,高凝状态

炎症性肠病又称IBD, 是一种复发性慢性肠道炎症, 包括克罗恩病与溃疡性肠炎, 其发病率在近年来有上升趋势。目前临床上尚不清除IBD的发病原因, 其治疗效果一般, 易复发。有研究显示在IBD活动期, 患者体内有高凝状态, 肠黏膜中会形成微血栓, IBD活动期患者体内的凝血酶原片段与D—二聚体水平显著明显。所以从IBD发病机制入手, 应用中药实施抗凝治疗以改变血液高凝状态是IBD治疗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丹参川芎嗪缓解IBD患者的高凝状态, 并对其疗效予以观察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2月至2010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96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8例, 其中男26例, 女22例, 年龄29~47岁, 平均34岁, 病程为34~40个月。对照组48例, 其中男23例, 女25例, 年龄30~46岁, 平均35岁, 病程为32~41个月。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排除急性出血、肝功能异常、恶性肿瘤、骨髓增生与造血不良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不明显, 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每日口服1.0g艾迪莎 (产自法国) , 一日一次, 6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给予10mL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加入250mL的5%葡萄糖溶液中静滴, 1日1次, 15d为一疗程, 连续用药两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

内镜评定:在治疗6周后对患者实施电子内镜检查, 评定患者的肠黏膜改善效果。 (1) 无效:内镜检查显示肠黏膜情况无变化; (2) 有效:溃疡范围有所减小, 但没有完全消失; (3) 显效:炎症明显缓解, 溃疡面基本消失; (4) 治愈:内镜检测显示病变完全消失。其中总有效=有效+显效+治愈。

总体评定:治疗结束后实施总体疗效评定。 (1) 无效:内镜检查无改善, 症状无缓解; (2) 有效:症状稍微缓解, 肠黏膜有好转但不显著; (3) 显效:肠黏膜炎症明显缓解, 形成部分假息肉, 症状基本消失; (4) 治愈:内镜检查显示肠黏膜完全正常, 症状完全消失。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治愈。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软件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6周后, 内镜检查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 (P<0.05) , 无效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结果见表1。整体疗效上, 观察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与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77.1%) , 结果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IBD是一种慢性疾病, 尚不清楚其发病机制, 一般认为和肠道免疫相关, 遗传与环境因素也扮演有一定作用。90%以上的IBD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便血现象, 虽然临床上也给予止血治疗, 但疗效一般且易复发。有研究显示IBD患者体内有高凝状态导致血栓形成, 这一发现也为抗凝治疗IBD提供了依据[1,2]。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主要由盐酸川芎嗪与丹参素构成, 静滴后药物可在体内完全分布。川芎嗪是提取自川芎根的一种活性成分, 是一种疗效优良、起效迅速、吸收迅速的药物, 有抗血小板、改善微循环、抗凝的作用。丹参则有着抗凝、扩张血管、抗氧化的左右。研究显示, 上述两种成分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本组的研究结果显示, 在应用丹参川芎嗪后, IBD患者的凝血酶原片段与D—二聚体水平下降明显, 说明患者的高凝状态明显改善, 断肠黏膜形成微血栓的过程被抑制, 提高了临床治愈率。可见丹参川芎嗪的抗血小板、抗凝作用对IBD的治疗与抑制其复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 川芎嗪也有着清除自由基和抗炎症递质的作用, 抑制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的活性, 避免造成新的炎症反应。由此可见,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是多靶点、全方位的, 而丹参川芎嗪在体内没有蓄积毒性、可迅速清除代谢, 应用十分方便,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额尔灯格日勒.蒙药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 :124-125.

丹参川芎嗪注射 第5篇

【关键词】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个类型。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缺血缺氧导致的发作性胸痛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冠状动脉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导致冠状动脉的管腔狭窄、阻塞,可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发生一些列症状,如胸闷、心绞痛等。严重者出现心肌梗死危及生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就是心肌缺血,称为缺血性心脏病。2008年2月至2012年10月,我科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50例,并与常规应用冠心宁治疗组对比分析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49~78岁,平均(55±5.9)岁。同时伴有慢性疾病糖尿病12例,高血压20例,高血脂28例。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51~79岁,平均(56±4.5)岁。同时伴有慢性疾病糖尿病13例,高血压25例,高血脂31例。两组患者符合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和心绞痛类型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拜阿司匹林。治疗组同时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毫升加入0.9%氯化钠250毫升静脉滴入。每日1次,连用10天。对照组同时应用冠心宁20毫升加入0.9%氯化钠250毫升静脉滴入。每天1次静滴,治疗10天。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变化,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行常规心电图、血、尿、大便常规,心肌酶、肝肾功能检查等。

1.3 判定疗效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判定标准。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或硝酸甘油用量减少80%以上。静息下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或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80%,心电图好转,ST段回升0.5MV以上,T波变浅50%以上。无效:心绞痛发作或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静息下心电图没变化。

2 结果

2.1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50例,显效20例,有效2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7%。对照组50例,显效18例,有效13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62%。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和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患者有1例是使用药物出现皮疹,调慢输液速度,应用抗过敏药物后症状消失,对照组没有不良反应。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积在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动脉内膜上有类似物质堆积成白色斑块,称为动脉硬化病变。斑块逐渐增多造成管腔狭窄,使血流受阻,心脏缺血,发生心绞痛。

冠心病心绞痛在中医学属于“胸弊心痛”范疇,病位于心,症属本虚标实,病机是气虚血瘀。《医林改错》曰:“元气必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患者心气亏虚,鼓动无力,气血瘀滞,血运不畅,心脉弊阻,不通则痛致“胸痹”,治宜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理改变是冠状动脉痉挛,粥样斑块不完全阻塞血管造成血流急剧减少,侧枝循环没有建立,心肌严重缺血导致。心肌缺血多变,可以逆转,恢复正常。可以进展为心肌梗死或猝死。有积极治疗意义。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主要成分是丹参和盐酸川芎嗪,体内吸收完全,主要分布在心、肺、脑、肝、胆、脾、小肠、肾脏等器官。肝、心、肺、脑等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药物浓度高,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冠状动脉血管,降低血液粘度,加快红细胞流速,改善微循环,清除自由基抗脂质氧化损伤,提高心肌细胞组织耐缺氧能力,保护心肌的作用。

冠心宁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丹参和川芎,通过药理学研究证明,丹参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少心肌耗氧量,促进侧枝循环的作用。川芎有通脉养心,改善血流变和微循环,降低血脂抑制炎症反应,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两种成分相互促进作用,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炎症激活,促使斑块稳定,减少冠心病事件发生。冠心宁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临床症状有改善作用,可以使心电图ST段心肌缺血显著改变。

通过上述资料观察表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5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和62%。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没有明显不良反应,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医生使用。

参考文献

[1]容建清.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8,6.

[2]吴春杰,刘琳.川芎嗪与复方丹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90例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

[3]林长煜.丹参川芎嗪辅助治疗溶栓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13,2.

[4]程华英.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腔隙性脑梗死临床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2010,9.

[5]龚裕兴,方永明.曲美他嗪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辅治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22.

[6]金志泽,杨昆,曹鸿琨,等.针药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9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9.

丹参川芎嗪注射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接受急性脑梗死治疗的131例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诊断标准确诊, 排除有脑梗病史、入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患者, 全部患者为初次发病。将131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62例, 男34例, 女28例, 年龄46~78岁, 平均年龄 (60.2±2.1) 岁;对照组69例, 男39例, 女30例, 年龄45~82岁, 平均年龄 (63.5±3.2)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针对对照组, 给予20 m L复方丹参注射液, 在其中掺入9/100比例的250 m L生理盐水, 或者掺入比例为5/100的250 m L葡萄糖注射液, 施以静脉滴注, 1次/d, 2周为1个治疗周期;针对实验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均有所好转, 治疗前比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实验组评定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组, 在给予10 m L丹参川穹嗪注射液的基础上, 同样掺入比例为9/100的250 m L生理盐水或比例为5/100的250 m L葡萄糖注射液, 采用静脉滴注的注射方式, 1次/d, 两周为1个治疗周期。在治疗过程中, 针对两组患者的实际病情或并发症, 要施行对症治疗。

1.3 疗效标准

分别在治疗前后第14天, 依据脑瘁中偏瘫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来判定治疗效果[2]。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率下降至0%~10%, 残障程度为0级;显效:神经功能缺损率下降至10%~45%, 残障程度在1~3级之间;好转:神经功能缺损率下降至45%~82%;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率下降至82%以上;病情恶化:神经功能缺损率增加18%以上。治愈率、显效率和好转率的总和为总有效率[3]。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8%,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1%, 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1。

3 讨论

脑梗死也称作缺血性脑瘁中, 在中医的病理中属于中风的范畴, 发病机制解释为:血气瘀结、受阻、不通畅, 体内因此生出诸多疾病[4]。在发生急性脑梗死之后, 神经细胞中会出现超量钙离子内流的情况, 与此同时, 自由基的不断生成以及兴奋性氨基酸的超量释放, 均会严重损害神经组织。

丹参川穹嗪注射液属于复方制剂, 制药成分主要为丹参素和川穹嗪单体, 能够降低抗血小板的聚集功能, 使冠状动脉得以扩张, 降低血液粘稠程度, 提高红细胞的流动速率, 改善微循环情况, 有效防止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的发生。丹参的中医药理作用为活血化瘀, 通络血气, 它作用于各种凝血因子以防止血液凝稠, 避免血栓形成, 能够抗氧自由基、促进微循环、改善钙离子的平衡状态等。庞金奎[6]的研究结果显示丹参川穹嗪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液学指标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 且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 表明川穹嗪对血液学指标作用较为明显。将两种药物相结合能够活血化瘀、通气止痛, 可明显改善脑梗死的临床症状。

在该次研究中, 将丹参川穹嗪注射液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 从研究结果中可知, 给予丹参川穹嗪注射液的实验组的疗效总有效率为96.8%, 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疗效总有效率为84.1%, 实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与陈艳辉, 崔云涛, 许英等[7]研究结果相符, 表明丹参川穹嗪注射液确实具有比复方丹参注射液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相较于对照组患者明显好转,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马飞, 林鹏, 喻锦城等研究结果亦表明, 丹参川穹嗪注射液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且其改善作用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 本文结果与其相符, 验证了丹参川穹嗪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治疗效果[8]。但李娟的研究中提到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临床应用成本低于丹参川穹嗪注射液, 本文未作对比研究, 但在临床用药上应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而进行适宜的选择[9]。

综上所述, 丹参川穹嗪注射液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有显著疗效,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 未见明显副作用,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白新平, 韩造木, 尹琬凌, 等.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2, 33 (6) :898-900.

[2]郝云华, 戚敬虎, 贾琳.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中药, 2011 (5) :64-65.

[3]罗永忠, 刘志云.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86例疗效观察[J].医药与临床, 2011 (27) :58-59.

[4]陈宏宝, 张宝玉.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56例的临床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7) :96-97.

[5]杨琳, 王恒敏.脑苷肌肽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2, 33 (6) :883-885.

[6]庞金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对比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1) :57-58.

[7]陈艳辉, 崔云涛, 许英等.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老年脑梗死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33) :115-116.

[8]马飞, 林鹏, 喻锦城等.早期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 2012, 18 (7) :22-24.

丹参川芎嗪注射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静脉滴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18例, 男12例, 女6例, 年龄57~83岁, 其中冠心病6例, 脑血管疾病11例 (其中闭塞性脑血管疾病9例, 眩晕、头痛2例) , 原发性高血压1例。

1.2 给药方法

5例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ml+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3例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ml+5%葡萄糖溶液250ml静脉滴注。

1.3 不良反应及转归

18例患者均以40~60滴/min的速度静脉滴注, 输入液体100ml后出现寒颤、发热 (38~39.3℃) 、头痛, 其中16例患者伴有气促、发绀, 血压增高, 主诉心悸、头晕, 出现反应后立即停药, 更换液体及输液管, 遵医嘱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10mg, 肌内注射异丙嗪25mg, 吸氧, 高热者予物理降温等处理后, 2~3h后上述症状逐渐消失。1例患者 (原发性高血压) 出现血压增高, 血压190/120mm Hg (1mm Hg=0.133k Pa) 、心率160次/min, 气促、口唇紫绀, 立即给予吸氧, 地塞米松10mg静脉推注, 氨茶碱0.25mg+5%葡萄糖注射液40ml静脉推注, 去乙酰毛花苷0.2mg+5%葡萄糖注射液40ml静脉推注, 并用硝酸甘油10mg+5%葡萄糖溶液250ml静脉滴注, 5h后症状缓解。

2 护理

2.1 密切观察, 及时处理

18例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不良反应首发症状为头痛、寒颤、发热, 护士发现后, 立即停止滴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并更换输液管及液体, 保留静脉通道。

2.2 氧气吸入

遵医嘱给予静脉推注地塞米松、肌内注射异丙嗪进行抗过敏及对症治疗, 如寒颤时适当保暖, 高热时予物理降温, 由于处理及时, 过敏症状很快缓解。

2.3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1) 停止静脉滴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并更换输液管及液体; (2) 通知主管医师及护士长, 并上报医院相关科室及职能部门; (3) 保留余液和输液器, 必要时送检验科作细菌培养; (4)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遵医嘱进行相应处理; (5) 做好病情记录, 有专人负责记录用药及处理过程; (6) 填写药物不良反应登记表, 上报护理部。

2.4 稳定患者情绪, 保持病房安静由于患者是用药引起的

不良反应, 心理上毫无准备, 也无医学相关知识, 因此, 患者表现出烦躁、恐惧。护士在处理患者时, 应不断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抚。如握住患者的手, 替患者擦去额头的汗, 为患者盖好被子等, 使患者得到心理安慰, 情绪趋于稳定。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药物不良反应经积极治疗很快好转, 以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 在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保持冷静, 保持病房安静, 以利于稳定患者情绪, 增强患者的信心。

3 讨论

文献报道, 复方丹参注射液的过敏反应主要是由鞣质所致, 因鞣质为多羟基芳香酸组成的化学性质活泼的物质, 进入机体后可作为半抗原与血浆蛋白的氨基缔合成更大分子的复合物, 引起变态反应, 导致过敏性休克[1]。因此, 在用药前, 必须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 是否有药物过敏史, 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 一定要谨慎。对药物过敏者, 取复方丹参川芎嗪液0.1ml+生理盐水0.9ml, 取上液0.1ml作皮内注射, 20min后观察结果, 局部皮肤红肿、直径>2cm, 周围有伪足伴瘙痒时慎重使用或禁用[2]。临床使用此药, 尤其是对初次用药者, 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此药还有迟发型过敏反应的报道,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应加强观察。

本组出现不良反应患者年龄最高者为83岁的老年男性, 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 冠心病, 表现为头晕、头痛, 气促、口唇紫绀, 血压190/120mm Hg, 心率160次/min, 经及时的治疗, 5h后症状得以缓解;其余17例患者年龄在57~65岁之间, 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后, 2~3h后症状逐渐缓解, 这表明年龄与不良反应症状轻重呈正相关。老年人血浆白蛋白偏低, 游离的药物浓度偏高, 内环境的变化, 药物在体内吸收、代谢、排泄及药物反应等方面的发生变化, 使得用同样的药物老年人较青壮年耐受性差, 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故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3]。因此, 控制输液速度非常重要, 滴注速度过快, 短时间内输入的药物量过大均可导致不良反应, 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时必须严格按剂量给药, 控制滴速, 最好为20~30滴/min。

对于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关键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发现, 及时启动应急措施, 稳定患者情绪,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理、处理原则, 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 避免发生医疗纠纷。

关键词:丹麦川芎嗪,不良反应,应急处理,护理

参考文献

[1]林顺.丹参注射液不同的制备方法与对鞣质含量的影响[J].中草药, 2000, 124 (7) :345.

[2]刘真, 梁月东.复方丹参注射液104例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1, 3 (2) :89-92.

丹参川芎嗪注射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2010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四平医院住院及少部分门诊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和CT、MRI确诊为脑梗死,且排除合并有明确精神疾病、严重脏器病变、血管炎与自身免疫疾病、颅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等合并症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平均年龄(81.61±5.89)岁;对照组60例,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80.62±7.0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合并症、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基础治疗相同。对照组给予20 ml丹参注射液加入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糖尿病患者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 d;治疗组给予10 ml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加入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糖尿病患者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 d。经过2周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

1.3 疗效评判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诊断标准。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进行评分,1~15分为轻型,16~30分为中型,31~45分为重型。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评定[3]进行疗效判断,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达17%以下,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好转或加重;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部分改善,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大于18%且小于45%;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患者生活部分自理,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大于45%且小于90%;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患者生活能够自理,功能缺损评分减少达90%以上。总有效率为有效率、显效率、治愈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治愈10例(16.67%),显效16例(26.67%),有效14例(23.33%),无效20例(33.33%),总有效40例(66.67%);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率为66.67%。治疗组治愈10例(16.67%),显效23例(38.33%),有效19例(31.67%),无效8例(13.33%),总有效52例(86.67%);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率为86.67%。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一例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比较

两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C反应蛋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2.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目前脑梗死被认为是局部脑组织,包括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血管,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的坏死[4,5]。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内科较为常见的病症之一,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效果不满意,可能会导致肢体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等严重后果,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经济负担。据报道,在动脉硬化的病理改变基础上引起的血栓形成是导致脑梗死的常见原因[6]。自由基连锁反应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核心病理环节,如何阻断连锁反应,保护缺血神经元,尽快恢复缺血期血流显得尤为重要[7]。大多西医认为应用药物治疗脑动脉硬化及血栓形成,进而阻断自由基连锁反应是治疗脑梗死的关键。现代中医认为,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对治疗脑梗死有积极的益处。有人指出,脑梗死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在治疗上应用活血、通络之法[8]。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用于治疗轻中度脑梗死总有效率高,神经功能改善较明显,使大多数患者预后得到改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为中药制剂,因其独特的活血、通络的治疗优点,在临床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川芎嗪的有效成分为川芎总酚,具有抗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可以抑制动脉硬化的形成,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破裂脱落[9]。

总之,丹参与川芎嗪合用具有协同治疗脑梗死的作用,能抗脑血管内血栓形成及脑血管动脉硬化进一步恶化,尽早恢复缺血半暗带区的血流灌注,保护脑神经元,改善脑神经功能,防止脑梗死加重,并能改善脑血管患者的预后。另外,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梗死过程中无一例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受到老年患者的好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效果较好,无明显不良反应,还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老年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确诊为脑梗死的老年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静脉滴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用药2周后的C反应蛋白变化、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C反应蛋白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丹参川芎嗪,脑梗死,C反应蛋白,神经功能缺损

参考文献

[1]李君.川芎嗪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1):65-66.

[2]全国第四次脑血管会议通过.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杂志,1996,12(6):381.

[3]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6,29(6):381.

[4]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20.

[5]王安君.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脑梗死64例的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9,18(1):41.

[6]郑艳华,张珊,庄甲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7):1031.

[7]董丽华.川芎嗪和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7):77-78.

[8]张玉红,贾云,龙明照.丹红注射液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1):59.

丹参川芎嗪注射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心绞痛患者均为本院患者, 均确诊为冠心病并有心绞痛反复发作, 静息心电图均显示心肌缺血性ST-T改变, 其中男性60例, 女性40例;年龄50~70岁, 平均58.1岁。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心电图表现、心绞痛类型、合并症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应用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ACE-I/ARB、阿司匹林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贵州拜特制药有限公司) 10m L, 盐酸川芎嗪200mg与丹参素4mg,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者0.9%氯化钠注射液250m L中静脉点滴, 每日1次, 连用14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心绞痛发作情况, 每日硝酸甘油用量, 血压, 心率, 静息心电图以及实验室检查, 包括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等。

1.4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指导原则》进行评定。

1.4.1 临床疗效显效:

心绞痛发作减少80%, 硝酸甘油用量减少80%, 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及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80%, 心电图好转;无效:心绞痛发作及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 心电图无改变。

1.4.2 心电图检查显效:

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改善:静息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下降治疗后回升>1.5mm, 或主要导联T波变浅>50%或T波平坦转直立;无改变:静息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

2 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0%, 心电图检测总有效率为88.0%;对照组总效率为73.0%, 心电图检测总有效率为54.0%;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 。心绞痛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可提高疗效。100例患者用药前后, 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和电解质均无明显改变 (P>0.05) , 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 均顺利完成治疗。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主要由心肌氧供求之间的不平衡引起, 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降低心肌耗氧量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原则。

中医理论认为, 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 主要病机属本虚标实, 气虚为本, 胸痛为标。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 中医治疗心绞痛宜使用益气活血法。现代药理研究显示丹参为活血祛瘀之药, 其功在于活血行血, 内之达脏腑而化瘀滞, 故积聚消而瘕破;以通为补, 对心脏能增加冠脉流量, 减慢心率, 使心脏功能得到改善。临床实践, 丹参对心肌梗死引起的心肌缺氧有一定疗效, 并能扩张周围血管而降压, 提高细胞中CAMP, 有抗血液凝固作用, 并能激活纤溶酶原纤溶酶系统有促进纤维蛋白原溶解作用。川芎嗪是从草本植物川芎的根茎中提取生物碱单体, 有效成分四甲基吡嗪能够有效降低红细胞压积, 有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压和扩张血管作用, 被用于治疗多种血管阻塞性疾病, 防止心肌和冠状动脉因缺血而损伤, 改善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作用, 而且可以提高运动耐量。

本研究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0%, 心电图检测总有效率为88.0%;对照组总效率为73.0%, 心电图检测总有效率为54.0%;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 。心绞痛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可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刘康永, 石美雅, 林迈,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84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7, 17 (2) :128.

丹参川芎嗪注射 第10篇

川芎为我国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其味辛、微苦,主要有效成分为川芎嗪,即4-甲基吡嗪,可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川芎嗪可以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对氮质血症期和尿毒症早期患者可达逆转肾功能之效。药理研究证明,川芎嗪具有扩血管,降低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改善血液流变学,为治疗冠心病的理想药物之一。川芎嗪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使已聚集的血小板解聚,并能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降低血黏度及血脂,能增加微动脉口径,使微动脉微静脉及毛细血管的口径增粗,流速加快,增加单位面积内开放的毛细血管数,改善血液流变性。川芎嗪特别适用于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病,同时,也可扩张小动脉改善微循环,抗血栓形成及溶解血栓。

川芎嗪注射液可治疗突发性耳聋,其作用是迅速消除内耳膜迷路积水,降低内耳淋巴系统压力,减轻耳蜗及前庭器充血、水肿,使血细胞缺氧和变性得到改善和修复。川芎嗪可以加速成纤维细胞的分泌过程及细胞周期的过程,从而为骨折修复提供大量的有机质、胶原,促进骨折愈合,川芎嗪使成骨细胞广泛、持续地出现,其中许多陷入基质内变为骨细胞,在骨折愈合中起重要作用。川芎嗪使破骨细胞早期出现并附着于骨痂表面,其细胞内有被吞噬吸收的骨组织,从而使骨折的修复改建工作顺利完成,促进骨折愈合。川芎嗪尚可用于偏头痛、颈椎病、面瘫、急性肺炎、肺心病、糖尿病肾病等的治疗,均获得满意疗效。

丹参川芎嗪注射 第11篇

1 临床资料

筛选2014年1月—2015年5月在本院神经内科治疗的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70例,入选标准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7)制订。1)纳入标准:(1)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3];(2)肩痛在脑卒中发作后0.5~6.0个月;(3)肩痛确为脑卒中后所致;(4)无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能完成康复评定患者。2)排除标准:(1)有丹参川芎嗪药物过敏史;(2)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者;(3)有患侧肩关节骨折、畸形、缺失,或严重骨质疏松、肿瘤转移等引起肩痛者;(4)病情恶化,出现新的梗死或出血者;(5)拒绝签署丹参川芎嗪穴位注射知情同意书者。入选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5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行脑血管病二级预防药物口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良肢位的摆放、维持关节活动度、肌力训练、平衡功能训练等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主要取肩前、肩贞、肩髎、肩髃、天宗、肩井以及阿是穴,对相应穴位进行选取、核对、定位后,2 m 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适量,行常规皮肤消毒,一手拇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另一手持注射针筒快速进针至皮下,再缓慢推进至一定深度,使穴位产生酸胀、麻重等得气感应,回抽无血液后缓慢推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每个穴位1.5m L,术毕拔出针头,观察30 min,嘱保持局部干燥,每d 1次,每次间隔2 d,总共注射10次,共30 d。

2.2 观察指标

2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进行3项评定:1)疼痛强度评定:采用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分法,以0~10范围的数字表示疼痛程度,0分无痛,10分极痛。2)肩关节活动度评定(PROM):采用角度尺测量法评定,主要评测活动为患肢肩前屈的被动无痛活动范围。3)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 scale,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法,共计33项,每项有0、1、2、3个得分标准,共66分。并观察2组患者局部皮肤皮疹、红斑,神经系统头晕,消化系统恶心呕吐,心血管系统心悸、胸闷以及全身性乏力、发热等不良反应。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

3 结果

所有病例无皮疹、眩晕恶心、胸闷心慌、全身汗出等不良反应出现。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PROM、FMA变化,见表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

4 讨论

偏瘫肩痛属于中医“冻结肩”“漏肩风”“偏瘫肩”范畴,是在中风患者肝肾不足、气血虚弱、营卫失调等基础上遇有风湿寒邪外侵,或因护理不当,使阳气不布、气血凝滞、脉络不通,不通则痛,发为肩痛。现代医学认为偏瘫肩痛发病与肩袖损伤[4]、关节囊粘连、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肌张力异常、误用综合征、臂丛神经损伤[5]等因素相关,中医针灸、拔罐、推拿理筋[6]等治疗可不同程度地减轻肩关节疼痛及关节活动受限症状,提高患侧上肢运动功能。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是丹参和川芎嗪的化合物,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降血黏度、抗凝、抗痉挛、改善血流动力学、拮抗氧自由基损伤等药理作用机制,对于局部无菌性的炎症具有较好的镇痛及消肿效果[7]。通过局部穴位注射可使药物直达病灶,病灶部位药物作用出现时间与效果远优于静脉注射治疗[8],同时治疗注射位置为阿是穴,以痛点为腧穴,注射针头较普通针刺针直径大,更能产生针刺感应,更好的发挥针刺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9],本观察发现肩关节疼痛改善方面穴位注射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疼痛改善不明显,提示常规康复治疗并不能有效改善偏瘫患者肩痛症状。2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均得到改善,但穴位注射组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降低偏瘫肩痛基础上行康复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肩关节活动范围。治疗后2组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提高,但观察组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行丹参川芎嗪穴位注射可以通过降低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促进了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目前临床尚未有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局部注射应用的报道,笔者根据中药药性理论以及丹参川芎嗪的现代药理作用,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安全性良好,疗效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冯绍雯,华路雄,王建国.痛点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4):3839-3841.

[2]徐道明,郭海英,糜中平.脑卒中后肩痛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5):385-387.

[3]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学杂志,1996,29(6):381-383.

[4]贾敏,刘志华,于晓明,等.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的超声图像表现[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2):129-131.

[5]朱明跃,徐俊峰,杨丽华.脑卒中偏瘫后肩痛发病机制分析和治疗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20(10):745-751.

[6]魏智钧,欧阳颀,李雪,等.经筋手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偏瘫肩痛[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37-39.

[7]白春桃,钱军,苏树远,等.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用于下肢长骨骨折术后肿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5,26(8):1117-1119.

[8]诸毅晖,陈玉华.论穴位注射的穴药效应[J].中国针灸,2005,25(1):46-48.

上一篇: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下一篇:纺织出口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