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轻松学语文

2024-07-22

让学生轻松学语文(精选9篇)

让学生轻松学语文 第1篇

一、启发学生醒悟

醒悟即觉醒、觉悟。教师要启动、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意识, 使之觉醒、觉悟, 好比唤醒学生沉睡的意识, 使之“欣欣然张开眼”, 感到语文原来这样有趣。如果教师能开启学生的兴趣之门, 让学生有其乐无穷的感觉, 那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知道开学的第一堂课十分关键。第一堂语文课一般不急于讲课文, 而应将语文学科的特点、独特的魅力以及学习的方法介绍给学生, 让学生感到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令人愉快的经历, 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享受。“你们将身处美妙的语文世界, 这是一片燃烧的大海, 你不能隔岸观火, 你要把自己也‘烧’进去, 把你的心交出来, 与这些民族的乃至人类的精英一起思考、探索, 共同承担生命的轻与重。在同哭同笑同焦虑同挣扎的过程中, 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变了:你拥有了智慧、思考力、想象力、审美力、批判力、创造力……”试想, 听到这一番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演讲, 学生们怎么能不为之动容、动心?他们心中怎能不油然升起探求语文这座宝库的强烈愿望?

二、引导学生领悟

领悟, 即领会、理解之意。对“醒悟”了的学生, 教师要充当引路人, 带着学生踏上语文学习的征程, 领一程、伴一程、指一程, 然后送学生“展翅高飞”。

首先要从基础知识上引导学生入门, 培养学生的语文规范意识。教师要将自己对课文的领悟、理解以及思维创造的过程和方法展现给学生, 使学生有一个学习、模仿的具体对象。教师的特殊地位在于他既是学生理解课文意义的中介, 又是学生思维方式和方向的榜样。学生可能认识文章中的大多数词语, 但他不一定能理解课文的意义, 尤其是有些文学作品的深层意义。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 使他们把握课文的意义。当然, 这也对教师分析、讲解课文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富有创造性和示范性, 因为教师是学生富有创意地理解和运用知识的启蒙者和领路人。

三、促使学生感悟

感悟, 即受到感动、有感触而觉悟之意。感悟是学生的语文学习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它是学生心有所动、心有所感, 有联想、想象、回味、咀嚼的创造性心理现象, 将它表达出来就能到达心领神会、陶醉其中、左右逢源、举重若轻的自由王国。

首先, 在课堂上, 教师要让学生贴近课文的作者或其中的角色, 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 就会与人物融合得更好。教师要进行非常巧妙、到位的设计和引导, 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悟情、悟理。如《祝福》中, 祥林嫂心甘情愿地花十二千钱去捐门槛来赎自己的“罪”, 从这里, 学生不仅认识到了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也从中悟到了悲剧的原因, 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 而且还会从这二者的微妙关系中产生某些新的感触。

其次, 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体味、去咀嚼, 让思想的河流无拘无束地漫流, 让感情的花朵自由自在地绽放, 让眼光的落点超越教师所指定的范围。因此, 教师要给学生思维活动的时间, 要让学生有发表感觉、宣泄情感、坦言不同见解的机会,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能产生极深的感受, 提出极有见地的观点。

四、期待学生顿悟

顿悟是悟性的最高境界, 是指无须长期修习, 一旦把握真理, 突然觉悟的一种悟性。学生突然开窍, 眼睛一亮, 精神一振, 头脑中如有一道闪电划过, 刹那间觉得一切都清清爽爽、明明白白又简简单单。顿悟是一种直接从整体上、结构上把握事物的整体联想, 一种“短暂而热烈的, 不经思索而又生气灌注的直觉感受”, 是理性与直觉的完美结合。教师应有意开发和锻炼学生的右脑功能, 引导学生跨学科思考问题, 期待学生的顿悟。

让学生轻松学语文 第2篇

目:怎样让多媒体适时走进中学语文课堂 单

位:嵩县旧县镇中 作

者:雷双会 作者简介:

雷双会,女,1967年生,1987年毕业于洛阳第二师范,1991年毕业于洛阳广播电视大学,中学一级教师,21年教龄,现在旧县镇中任语文课。

通讯地址:嵩县旧县镇中 邮

编:471433 电

话:66530575 内容提要:

一、多媒体对阅读的辅助作用

二、用动画效果突出重点

三、用形象可感的视听材料激活学习兴趣

怎样让多媒体适时走进中学语文课堂

雷双会(河南省嵩县旧县镇中心校)

内容提要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语文教学也被注入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因而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可感起来。但是,语文教学有它自身的特点,引进多媒体一定要合适,恰当,否则将本末倒置,失去语文教学应有的特色来。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多媒体

适时

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注意,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媒体教学。它使语文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像、图形、活动画面等直观媒体信息,并能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活动画面,并伴有音乐、声响,这是传统语文教学任何媒体都无法做到的。因此,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动静结合,变隐为显,缩小时空,使得开、声、情有机融合,互为相济,使语文教学产生很好的效果。

一,多媒体对阅读的辅助作用。

首先,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初中的学生,抽象思维已有很大的发展,但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作支持。在导入新课这一教学环节上,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一些形象的,更易于初中学生理解的多媒体片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不妨先把课文的结尾制作成一个动画:一个赤身裸体,头戴皇冠的皇帝,身后是手中托着空气的内臣和一群大臣,摆着一副骄傲的神气在举行游行大典。两旁街道上,窗户上都是围观的老百姓。蓦地,响起一个小孩子天真的声音——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呀!屏幕上显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场面呢?请看《皇帝的新装》。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增。

其次,重现文章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阅读情感。

纵观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其中的大部分文章内容反映的是现当代时期的事情,更不乏解放以前的事情,如冰心所作的《小桔灯》,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等等,距今已有五十多年;还有一些涉及国外的作品,如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等等。语文学科更多的是需要借助情感的传递来完成教学工作的。可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五十多年前的社会环境,中西方社会的差异不是光凭就一般的口头介绍所能解决得了的,更不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而这时候,如果能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当时的时代背景重现出来,定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情感,完成本次的教学工作。如在教学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时,用多媒体技术先展示出抗日战争胜利后,美蒋内外勾结,国民党一方面撕毁政协决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国统区里派出大批特务采取暗杀手段的真实情景,配以沉痛的声音,解说李公朴被暗杀的事实,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出心中的悲愤之情,同时也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当时闻一多面临的险境。再展示出在云南大学召开的追悼会现场,李公朴先生夫人血泪控诉时,混入会场的国民党特务分子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的情景,此时每一个学生都会跟当年的闻一多一样,拍案而起。

再次,实施迁移训练,巩固学生阅读效果。

“教”是为了“不教”,这已是目前教育界形成的一个共识。而“不教”的前提是学生要把教师所“教”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课堂上适时地进行迁移训练,巩固学生的阅读效果。如教学议论文,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理解议论文的格式相对比较简单,它要求有论点、论据、论证等过程。而论点提出的位置基本上又可以归纳为:段首、段中、段尾,或自己综合归纳。那么我们就可以找相应的若干语段,它们的论点分别在段首、段中、段尾,或让读者自己综合归纳,给学生进行迁移训练。传统的幻灯机和小黑板也许也可解决这一环节,但视觉清晰度上比不上投影仪的效果,课前的准备工作效率高不过电脑的录入,而且教学氛围单调沉闷。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出示语段的同时,若能配以相应的轻音乐,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我相信,在巩固本次阅读教学效果的同时还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用动画效果突出重点

中学传统的语文教学工具是粉笔,传统的教学流程是从书本到黑板,由于受板面的影响,许多重要的内容不能在黑板上呈现,师生互动效果不太显著,学生容易疲劳,思维常常停滞。

多媒体技术可以全面展示所学课文的重点内容。如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精点段落,像七年级下册《海燕》一文的第1、第8自然段等。可以通过多媒体把这两段落的内容显示在大屏幕上,对于其中“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等等这样生动优美的句子及段落的重点、要点内容,可以进行闪烁、下划线、改变色彩或字形等动画设置,若有必要还可配上朗读。这样,鲜明的表象与语言文字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双向联系,学生非常乐意面对屏幕字斟句酌,有针对性地对文段重点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严密性。

三、用形象可感的视听材料激活学习兴趣

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变化性,因而它能极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例如《周庄水韵》、《苏州园林》、《游恒山记》等写景抒情或介绍景物的课文,文中所描绘或介绍的地方是我们农村大多数孩子未曾见识过的,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互联网上搜集这些地方的相关图片,并把它们制成视听课件。对于《骆驼寻宝记》、《犟龟》这样的童话,我们还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制作动画课件,上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出来。

这些优美诗意的画境、趣味盎然的情境带给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享受是传统教学所无法企及的,学生可谓百看不厌,百听不倦。

在欣赏的同时,老师应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文章语言的精妙。他们的朗读能力、欣赏能力就会在这边听边看边读的多媒体教学课堂中不断提高。

然而,语文课毕竟是以语言阅读为主体,其他都是次要的。语言的魅力就在语言阅读本身,这也是语文教材编选中充分考虑和体现的方面。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媒体,它有时候是只可“意会”的,如果在教学中过分强化声音、图像等媒体的作用,有可能冲击语文教育的本体,因此,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不能忽视语文教学的个性.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其他教学媒体的运用一样,不是盲目、无原则、杂乱无章的、应该十分注意这种手段使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使用恰当,会起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效果;反之,则可能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多媒体对于语文课而言,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形象生动”一下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

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

其三,作为用语言构筑起来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十分重视情感的交流。

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的讲解和分析,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是十分有益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我们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要冷静,忌盲目,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

运用多媒体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助于我们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站在时代前沿,在探索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法,让多媒体使语文教学生动有趣起来,但也不能因此让语文教学失去了自己应有的特色和韵味。

参考 :

1.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课本。2.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

如何让学生轻松快乐学语文 第3篇

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不同,它有着中国古代悠远的历史文化背景,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又有着复杂的语言文字结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获得成功的喜悦。

一、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以读激趣。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读后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文中蕴涵的思想内容和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积累语文知识,促进语感能力的发展。当然,读也要采取多种形式,比如除传统的默读、轻声读、分角色读、同桌对读外,还可让学生站起来放开嗓门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让学生读课文时活起来,让课堂气氛也活起来。

2以幽默激趣。教学是一门艺术,面对一些抽象的问题,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无疑会感到枯燥无味,就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作为教师,教学时要学会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进行诠释,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得知识。在课堂上,教师适时地穿插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幽默故事、笑话,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可谓一举两得。3以表演激趣。语文贴近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学中通过表演也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对内容有趣、情节生动的课文尤其感兴趣,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课文,让学生充当不同角色的人物,置身其中演一演。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可让学生分别扮演邹忌、徐公、妻、妾、客人和齐王,把课文编成情景剧,进行表演,并导言:“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向君王进谏更甚,一旦触怒君王,轻则遭贬,重则杀身,甚而株连九族。因而进谏要特别讲究技巧。那么邹忌是如何向齐王进谏的?请看下面的情景剧……”经过观看表演,同学们个个心领神会,兴奋不已,课堂气氛空前活跃。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听音乐,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游戏、竞赛、问题等形式,让教科书“活”起来、动起来、形象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拨动学生兴趣的心弦,提高课堂效率。

二、在轻松快乐中进行阅读训练

阅读是美的享受,通过阅读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可以让学生在搜集信息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从而获得美的体验。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可充分利用课文进行阅读训练。首先,课前一首诗。每天由一名学生给全班同学推荐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并说出理由,然后大家一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最后背诵。这样坚持不懈地训练,学生不仅积累了许多古诗,还领略了中华古文化之精美。其次,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在学习同一体裁的文章时,教师可有意识地把相关的文体知识、特点及规律性的知识先给学生疏通,再带领他们学一篇课文,剩下的其它课文让学生自己分析。如对初一新生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时,先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粗读一遍感知内容,精读一遍把握要点后归纳中心,再读一遍品味赏析的思路。课本中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课文中的精彩之处不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意义、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教师在单元教学中可以只讲一篇课文,其余的课文让学生按这一方法反复练习。真正做到精讲多练,反复强化,使学生在熟练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真正做到“给学生以钥匙,让学生掌握方法”,使学生轻松快乐地学好语文。再次,注重课内外结合。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让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通过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如教学生用读书笔记本,读书卡摘抄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科普知识、格言谚语、名人故事等,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每天读一篇文章,收集丽词佳句,并在同学间自由交流,再写一篇阅读心得;每周抽出一节课开展“口才演讲”活动,让学生有表现自己才华的平台。总之,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语文,就能让学生在新课堂中享受到无限的快乐。

轻松学语文 体验成功感 第4篇

在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 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合作者。教师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用心体验, 既无束缚也无框架, 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 使每个孩子有心理安全感, 处在最佳的心理状态, 在探求中商讨, 在无拘束中交流, 让他们想讲、想说!基于这一要求, 笔者学校的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在课堂上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 真正激发起学习语文的兴趣。以下是课堂上的一些摘要与本人的见解:

一、圈圈画画说说

课堂上老师们常常这样说:“请大家自读课文, 把你觉得写得特别好的词句圈一圈、画一画, 并写上批注, 然后谈一谈你的体会、感悟或看法, 有疑问之处做上记号, 然后共同讨论。”这一要求使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学习, 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有时学生独特的见解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的疑问之处会使教师和学生更加深入地钻研教材, 挖掘文本的独特之处。如《黄山奇松》这一课, 有的学生就大胆质疑:“迎客松与送客松有什么不同之处?”顿时几十双小手高高举起, 有的说看图就知道两种松树的枝干不同, 送客松的枝干向下伸出, 就好像送客人的手势:“请!”而迎客松的枝干是斜伸出去的, 好像是伸出手来迎接客人。有的说迎客松的枝干遒劲, 而送客松的枝干蟠曲。仔细看看, 真是这样, 他们观察仔细, 言之有理;图文结合, 畅所欲言。

但是宽松式课堂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 有时因开放而超越预设的要求, 这就需要进行弹性灵活的教学, 鼓励学生即兴创新, 获得智慧的生成。

如某教师在教《赤壁之战》一课时, 讲到“周瑜”这一人物, 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 “我我我……”有学生说:“我知道诸葛亮三气周瑜”……学生七嘴八舌地嚷开了, 一堂好课被他们的无拘无束搅乱了。这时教者为了不让正在兴致上的学生扫兴, 换个形式, 随手在黑板上写上“说三国”这三个大字, 将这节课变成了口语交际课, 这时班上的学生兴致更高了, 个个跃跃欲试:“老师, 我知道‘三国’有36计, ‘连环计’、‘美人计’、‘空城计’……”“三国中有好多故事:‘草船借箭’、‘夜走麦城’、‘淝水之战’……”“老师, 我最佩服诸葛亮, 他‘七擒孟获, 六出神山’”“他神机妙算, 知天文地理……”教者默默地欣赏着他们那种兴奋的笑脸, 倾听着他们动听的内容。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知道得真多, 这节课教者机智灵活, 并没有鲁莽地与“岔”出来的美丽擦肩而过, 而是变换教法使学生交流得更起劲, 让大家知道得更多。虽然教学任务没有依照原定计划完成, 却自然生成并达到了另一个新目标:了解了故事的时代背景,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也和《新课标》的“大语文教学观”不谋而合了。

二、读读演演说说

语文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其中最精彩之处的朗读更能将人们带入某种情景和融入某种感情之中, 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体现出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每当老师说“请你用最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然后大家来比一比谁读得好”时,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信心十足, 都想在同学面前显示自己的才华。学生们抑扬顿挫, 有声有色地读出感情, 不得不将你带入如痴如醉的境地, 也不得不让你佩服他们的天赋。

如教师在教“半截蜡烛”一课中, 师:“小女孩杰奎琳挽救蜡烛怎么会成功的呢?假如老师是德国兵, 你来读读试试看, 能否打动我的心。”

学生通过几分钟的练读, 都纷纷跃跃欲试。第一个小女孩读:“司令官先生, 天晚了, 楼上黑, 我们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她把小手一伸, 老师表情严肃, 摇着头说:“不行, 蜡烛不能给你。”教师言表, 显然说明该生没读出娇气稚嫩的语气。“谁来读?”许多学生伸起了小手。又一生读, “司令官先生……”师:“我可以考虑。”言外之意还是没读到位。继续练读, 让学生自己揣摩语气。接着又一生举起小手要求读, “司令官先生……”师:“你多像我的女儿, 真的打动了我的心, 给你吧!”顿时学生拿到了蜡烛, 喜上眉梢, 成功感油然而生, 引起了孩子们的自豪感。反复朗读, 激起学生智慧的浪花, 深挖了文本的内容, 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并且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由此可见, 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 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语文课堂教学将转变为“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跃动着人性的魅力”的动态过程, 使学生乐在成功之中。

三、唱唱问问说说

音乐伴随课堂也是常见的事。如《七颗钻石》一文, 这则童话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它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小女孩因为充满了爱心而得到了生活对她巨大回报的故事。从而告诉读者, 爱心的力量是神奇的。

文中有这样一段: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 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小姑娘回到家, 把水罐交给了母亲。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 还是你自己喝吧。”当老师让同学在读中感悟伟大的母爱时, 一位学生忽然站起来说:“老师, 我突然想起《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老师:“那你想唱吗?想唱的话就唱给大家听听吧!”这位学生兴致勃勃地唱起这首动情的歌曲, 在座听课的老师都沉浸在无私的母爱之中, 并且为他的大胆举动而赞叹。

学生在无忧无虑的心境下学习, 就会大胆地说出他想要说的。当教到“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 升到了天上, 变成七颗星星。”时, 一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 我也想唱一首歌, ”师:“好啊, 你唱吧!”一个学生唱, 其余的都和了上去。一曲《爱的奉献》在教室里回旋……

投入了真情, 学生就思考得深入, 一声质疑:小姑娘如果不愿将水给过路人喝会有七颗钻石吗?如果没有的话那天上不是没有这七颗星星了么?问得好!随即教师让学生从作者的角度来重新体会文章的主旨:希望小朋友们做一个求真、求善、求美的人。

如何让学生爱学语文 第5篇

——家长叮咛孩子:“要听话,上课要认真听讲,回答老师的问题。”

——老师要求学生:“要听话,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踊跃发言。”

然而,孩子是怎么做的呢?不尽如人意。其原因是孩子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呢?

第一、冲破束缚放飞心灵

冲破束缚放飞心灵 ,就是要允许答案的多元化,允许不同意见的产生和存在,不再以教参为唯一标准,而是,你有理,你就是正确的。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让课堂精彩纷呈。

比如:画苹果。美国教师上了一节美术课,指导学生画苹果。学生在画完苹果后,将画纷纷贴在黑板上,而有一个同学的方苹果显得特别扎眼。于是,老师请他说明一下,为什么画的苹果是方的。该生说,家里买的圆苹果特别容易从桌子上、茶几上滚下来,而他不得不钻到桌子底下、茶几底下去捡,所以,他希望苹果是方的,这样,不但不容易滚落,也便于装箱。结果,他的方苹果得到了老师的大力表扬。一个方苹果使课堂精彩起来。

苹果在我们的眼里都是圆的,而在孩子的心里,它可以是方的,珍爱学生的思维,保护他的想象力,才能使学生有更好的思想,才可以使他们更爱语文课。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表现,及时调节情绪

孩子的喜怒哀乐常表露无遗,刚才还是郁郁寡欢甚至哭泣流泪,可转而却早已与同学一起玩耍嬉戏,转悲为喜,破涕为笑的情况屡见不鲜。针对不同的表现,教师都应预以高度的关注与调节,让孩子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学会坦诚,更学会交往。班中的朋伟性格倔强,脾气暴躁,与同学相处不好。这学期,这样的情况时有所见

师:你打别人对不对?

生:是他先骂我,然后我才打的!是他先错!

师:他骂你已经不对,你打他对吗,岂不是错上加错!

这样的方法屡试不见效。于是有一次我换成这样说:“老师觉得很难过,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先静下心想一想他为什么骂我?有没有误解?除了打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吗?”“这就叫‘三思而后行’!”……没想到朋伟居然没有像以前那样急切地辩解,而是咽下想说的话看着我,我不失时机表扬道:“你看,多聪明,这么快就学会了三思,相信你以后的行动会更精彩!”

从那以后,他很少与别人脸红脖子粗,回家后连父母都欣喜于他的改变。我想,小小年纪原来又很执拗的他真学会了一点点“三思而后行”吧!更令人高兴的是上语文课他都积极回答问题,我想这就是走进孩子的心灵的魅力。

第三、重朗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全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句:天/灰蒙蒙,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民对总理的哀悼之情。第二句: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中。如此引导,学生品出了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学生也更喜欢了朗读。

第 四、重视阅读

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俗话说:“学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书读得多了,不仅有助于提高赏析能力,写作能力,还能陶冶情操。我坚持让学生每日阅读、读范文、记笔记。这个活动坚持了两年,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现在学生作文的语言有了很大的变化,作文中的词汇丰富了,文章也显得流畅了,重要的是学生从此更喜欢上语文课了。

第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好,彼此心理相容,教与学双方都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教师讲解激情满怀,生动传神,学生学习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反之,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必然会感到一种心理压力,教师教学也不能得心应手,课堂气氛势必沉闷、呆板。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平日,教师要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让学生在“五个尽量”中自主学语文 第6篇

一、课文, 尽量让学生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各学段都要重视朗读, 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 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坚决摒弃串讲、串问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要做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用“读”来代替过去那些繁琐的讲, 真正实现“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首先, 教师要把握好读的时机:在预习课文时———读;在初步感知, 扫除阅读障碍时———读;在分段, 概括段意时———读;在品析重点词、句时———读;在质疑问难时———读在体会人物精神、品质时———读;在教师提问后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时———读;在学生回答卡壳时———读;文质兼美的句段及要背诵的课文———反复读……其次, 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形式的读, 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读的形式主要有齐读、指名读、小组读、轮读分角色读、引读、默读等。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西门豹》一文时, 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后,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读的欲望强烈, 兴趣浓厚, 个个跃跃欲试。这样的读, 有助于学生对人物特点的进一步体会。

二、疑点, 尽量让学生提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学贵有思, 思贵有疑。”教学中, 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多角度、全方位独立思考, 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文字的过程中, 要指引思维的途径、方法,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逐步提高认识水平。让学生提出问题, 即质疑问难, 是突出主体地位,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表现, 因此, 教师应更新观念, 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通过阅读思考解决问题。首先, 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宽松的环境, 积极引导鼓励大家提问, 激发求知欲。其次, 要给学生质疑的一些基本方法, 让学生会提、善提。如教学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文时, 学生看到课文题目:课文题目中为什么用“借”箭, 而不用“骗”箭、“受”箭、“取”箭?同时, 在质疑过程中,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要区别对待, 不要急于回答, 更不能轻易否定, 尽可能采用各种方式, 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找答案, 教师起组织引导作用。这样得出的答案必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问题, 尽量让学生思

赞科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 这对学生来说, 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孔子也认为:“学而不思则罔。”然而, 在教学中, 教师提问、学生的回答, 往往流于形式。课堂成了教师与少数尖子生的对话, 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则成了陪衬, 他们的思维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 这与素质教育中主体性原则是背道而驰的。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改变这种现状, 教师提出的问题, 难易要适度。要让学生“跳一跳, 摘得到”, 以激起学生思维的兴趣。另外, 可一改以往上课“举手发言”的习惯, 对一些非理解不可的问题, 对理解课文至关重要的问题, 教师把问题提出后, 不要流于形式, 急于让学生解答, 而要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 而且让没有想好的学生举手想好后再放下。从心理角度看, 这样做, 可引起每个学生的注意, 促使每个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促进其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 有助于提高每个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掌握全体学生的学习状况, 从而更好地调控课堂, 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

四、练习, 尽量让学生写

尽管大家对杭州大学教育系朱作仁教授提出的“一节课规定给学生写的时间应不少于20分钟。”还不甚认同, 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经验无可动摇,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精讲多练, 找准每节课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做,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练习, 使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和书面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比如, 一些文本中出现的要求掌握的词语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书面造句, 学生参与面大, 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得到反馈、纠正。再如, 生字的教学, 你不让学生去练, 而只是口头上讲怎样写才正确、工整, 那永远形成不了能力, 还是写不好。

因此,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向数学课堂模式学习, 把课堂练习带进语文课堂教学中, 让“君子动口又动手”。这样, 不但能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而且还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五、看法, 尽量让学生说

新课改下我们应让学生爱学语文 第7篇

一、激情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调整学生学习的状态, 创设学习的情境, 架起学生和教师沟通的第一道桥梁。所以每节课的导入我们都必须巧妙构思。或者温故知新, 或者创设情境, 或者音乐歌曲。

以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为例, 我是这样涉及导入的:同学们, 我们生活在美丽的燕山脚下, 芳香的泥土, 清新的山林, 让我们深深地爱上了大自然。你看!芍药低垂, 那是在吟诵着生命的轮回;候鸟迁飞, 那是在诠释着四节的唯美。所有的鸟语花香, 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有关物候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诗一般的语言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特别美妙的境界。一下子抓住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二、明确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内容的具体化, 是课堂教学的方向, 是一节课的灵魂。所以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明确。以《桃花源记》为例, 我是这样设计学习目标的:1.积累文言词汇, 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课文内容, 领会思想内涵。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分析、体味课文, 从中得到人生启示。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一开始就有了方向性。

三、自主学习

要让学生热爱语文学习, 就必须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觉得自己能够独立完成一部分学习任务, 自己也能学好语文。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潜力。以八年级上册古文《桃花源记》第一课时为例, 我我先将学生分为8个小组在讲课之前先让学生自主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 (1) 边阅读课文, 勾出本课的生字词。注意朗读的停顿和情感的把握, 通过在下面巡视我发现95%的学生完成的都非常好。 (2) 整理你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作者陶渊明的知识及本课的写作背景。念给同组的同学听, 让他们检测你的学习效果。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特别投入。介绍的学生小心谨慎, 生怕说错一个字, 听的学生认认真真, 稍有不对的地方立刻加以指正, 课堂看起来非常活跃。 (2) 词语解释, 句子翻译。我让学生大声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读完后结合课下注释去翻译。并提出要求:勾出你不会翻译的词语和句子。为下面的质疑思考打下基础。

四、质疑思考

我先让学生提出《桃花源记》第一自然段中不会翻译的词语和句子。然后由语文学习较为优秀的学生做解答。学生提问, 既检测上一个环节的内容, 又能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学生作答让他觉得自己的语文学习是走在别人的前面, 自己是那么一个擅长语文学习的优秀的人。这样学困者和学优者都能有收获, 他们能不热爱语文学习吗?

思考下面问题:

1. 本段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这件事情的起因什么?你能找出这件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吗?

2. 请找出描写挑花林自然景色的句子?面对着如此美景, 渔人反应怎么样?并思考, 渔人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

我让学生再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读完后独立思考两分钟, 然后小组讨论, 整理出比较规范的答案, 为下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展示提升

我的展示提升分为两个部分:

1. 学生展示上面的问题答案。

由1—4组每组出一名学生, 上黑板上写出问题的答案。写完后5—8组各出一名学生到讲台前对答案将以点评, 不足的地方加以补充。最后出示参考答案:

(1) 事件:渔人发现桃花林起因:忘路之远近时间:晋太元中

地点:武陵郡人物:渔人

(2) 桃林自然景色: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纯净迷人、美丽缤纷)

渔人反应: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欲穷其林。

2. 学生整理归纳第一自然段中的重点的词语和句子:

首先是组内合作, 一名小组成员整理, 其他的小组成员作补充。第二是小组成员到黑板上展示。最后我和同学一起整理出第一自然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分别是:

重点词语:缘, 鲜美, 缤纷, 复, 异, 穷。

重点语句:1)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2)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 欲穷其林。

这个环节大体上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通过自己的努力, 他们在课堂上收货了知识, 找到了学习的方法, 享受了学习的乐趣, 我想他们会越来越热爱学习的。

六、讨论交流

在学习中学生都会遇到很多的困惑。让他们问老师, 他们或者不好意思;或者觉得问题简单, 不愿意提问;或者怕同学耻笑, 不肯提问。问题越积越多, 慢慢地语文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负担, 厌语文学习的情绪也就随时产生了。所以我在语文教学中把讨论学习也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以《苏州园林》为例, 大多数在读课文时遇到“标本”这个词可能都不能理解这里的作用。又觉得一个词问老师不合适, 基于这种情况。我在学生读完课文后, 交流讨论后学生比较轻松就能得出答案:这里指的是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取样的样本。我们再以《芦花荡》为例:我设计的讨论交流的问题是:找出小说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并分析他的作用。如果学生自己找, 肯定是找不全, 也不能很好的作用。我先让学生自己找, 然后给3分钟讨论, 最后能找出相对比较完善的答案。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收获了更多的语文知识, 也收获到了更多的乐趣, 他们当然会越来越热爱语文学习了。

如果仅仅完成以上的七个环节, 我们的语文课堂是不完整的。一节语文课除了课内学习知识, 还得有课堂练笔, 还得让学生自己能写出自己的课堂练笔, 写出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并长期坚持下去。这样我们才能让语文的兴趣学习变成习惯学习。

让学生轻松学语文 第8篇

一、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学

一年级学生刚开始他们的学习生活,课堂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是很长,拼音学习本身又是些枯燥无味的字母,如果老师按照课本较为单调地进行教学,那么学生会学得比较被动,我们适当创设与每堂课相关的一些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让他们学得事半功倍。

1.在听故事、编儿歌中学习

比如在学习韵母“a、o、e、i、u、ü”时,我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图给学生讲故事,引导学生编儿歌:早上,太阳公公出来了,小朋友、小动物想出门活动活动。你看,小明张大了嘴巴,练起歌来,他先练起声来:aaa。跟老师来读一读:“张大嘴巴,aaa。”公鸡打算把人们叫醒,于是它也叫起来:ooo。跟老师读:“公鸡打鸣,ooo。”美丽的天鹅正在水里照出它婀娜的身姿,瞧,它把脖子往后伸像什么?像e。那么我们怎么编呢,一位学生说:“天鹅倒影,eee。”小明穿了件新衣服,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编了:“漂亮新衣iii。”一只乌鸦飞在树上,学生又编到:“树上乌鸦uuu。”小鱼在水里快乐地吐起了泡泡,它吐泡泡的样子像什么,像ü,学生编到:“小鱼吐泡üüü。”学生在老师的示范、启发下,通过听听、学学、练练,学到这六个单韵母的读法,学得主动积极、兴致浓厚,也训练了他们的听话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情境中学习

在教学“zh、ch、sh、r”这四个翘舌音时,由于这是教学难点,学生也易与“z、c、s”混淆。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招待客人的口语交际情境。分别让四个学生戴,写有这四个翘舌音的头饰,纷纷请他们进入教室,让学生叫出他们的名字,与他们问好。然后再次练习,打乱顺序,再请这四位客人进入教室与学生打招呼。在这个口语交际情境中,既让学生认清了这四个翘舌音的读法,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真是双管齐下。

二、课中游戏,在游戏中学

低年级学生好动,课上到一半,便坐不住了,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游戏练习,来巩固所学的拼音知识,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地复习。如用手指让学生比一比外形相近的声母,如b-d,p-q,更形象区分易混淆的声母;猜一猜,根据口型猜韵母,根据音节猜图形等;传一传,如击鼓传花,认认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拼一拼,让一组学生拿声母卡片,另一组拿韵母,合起来拼一拼;摘苹果,把音节写在苹果上,会拼的摘下来。通过这些趣味游戏练习,学生对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对音节拼读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也达到了在游戏中学习拼音的目的。

三、课外延伸,在生活中学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课程来源生活,生活即课程,课程即生活。汉语拼音本身就是学习汉字的工具,因此汉语拼音学习更应该注重运用。

1.贴一贴,认一认

在学完了全部韵母、声母、整体认读音节之后,就让学生为身边的一些物品标上音节,然后做成卡片,贴在上面,有贴在家里的,也有贴在教室里、卧室里的,给学生营造出学习拼音的的氛围,让学生时刻能见到拼音,在多看多读中熟练掌握音节的拼读。

2.拼一拼,读一读

“每日一首拼音诗”,每天我送学生一首诗,用音节把它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去拼读;还鼓励学生试着用音节记录下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事,写得好的贴在墙报上展示;在图书角上摆上拼音读物供学生课外阅读。

四、适当鼓励,以优带后进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适当的奖励和表扬会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学生自尊心很强,他们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希望得到老师对他们的肯定。尤其对于刚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在幼儿园的生活中,他们因为表现好,经常得到老师的奖励,如一周一朵“红花”,渐渐他们摆脱亲人的“形影不离”,喜欢上了学校的生活。在学拼音的过程中,我们也要适当采取奖励措施,提高学生乐于学习拼音的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十分注意对学生的鼓励,比如学生在学习拼音有进步的时候,及时给他盖一个“你真棒”,给他贴一朵“小红花”等,他们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肯定,有了学习的动力,也激起他们学习拼音的强烈兴趣。

由于智力发展、思维能力等的个体差异,学习汉语拼音时有些孩子接受得快,有的孩子接受得慢,如何做到培优又辅后进呢?课堂上老师可以采用学生互帮互学的学习方式,有同桌互读的,有四人小组互读的,在互读的过程中引导优生教后进生,后进生学优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课余时间还让优生带后进生看拼音读物,既提高了优生的拼读能力,增加了他们学习课外知识的途径,又带动了后进生,提高了后进生拼读的积极性。

轻松学语文快乐写作业 第9篇

作为学生,几乎每天都要做作业。可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做作业,怎样做作业。有的只是为了交差,应付老师和家长;有的做作业不动脑筋,死套公式;有的则干脆抄袭同学的现成的答案。学生如果仅仅把做作业看成是应付家长和老师的苦差事,那就很难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更谈不上从做作业中得到学习的乐趣了。因此,教师在如何布置作业如何加强对学生作业的指导,那就成了重中之重。

一、作业内容

作文,教师印好作文纸,定期发给学生作为家庭作业,学生作文完成后,抽出一定的时间在课上,进行自批互批,用红笔写评语,然后教师有针对性的写评语,最后学生评析展示。我欣喜地看到,这样一来,学生不但评改的热情高涨,效率也大大地提高。可见,他们丝毫没有把改他人的作文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被信任的快乐、成功的自信和交流的喜悦。

阅读,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包括课本以外的知识内容,例如,名著,报纸,杂志,小说等等,教师进行不定时的检查,可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上讲台讲自己的心得和读后感。

此外,还有周记,书法,摘抄,诵读,背诵,默写,预习等。

二、作业形式

预习过关作业,教师在每讲新课之前,利用试卷的形式提前发给同学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进行闯关训练。课上老师对过关优秀学生大力表彰。

录音作业。据学科特点布置录音作业,除布置录制朗读课文作业以外,还可根据需要让学生编辑一些声响,如:学习《口技》一文前,先分小组研读课文,然后小组合作编辑文中描绘的音响;教师还布置学生根据各课的特点按照自己的设计编辑不同的声响,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绘画作业,学生根据对某篇课文,或者某首诗词的理解,在脑子里形成一幅或多幅图画,并在纸上画下来,(不求精美技巧,只求形象传神)。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学生就会在脑海里生成一幅一望无际的沙漠,无尽的大河,又红又圆的落日的空旷优美画面。

小卡片作业。教师或学生将经典习题或名言警句制作一些小卡片让学生传看,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抄录在经典习题本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日积月累同学们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看电视作业。“焦点访谈”“科技博览”“科技博览”“人与自然”“探索发现”“相声小品”等是提倡的必看节目,看电视作业不仅扩展了学生知识,提高听说能力,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人生以及增强对社会深层次的理解。

社会实践作业。将这类作业放入生活中,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狼》一课时,教师把各种媒体关注的多起“校园血案”的制造者,“三鹿”伪劣奶粉的制造者等一些自私自利、丧失天良的兽行与本文的凶残成性的“狼”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的理解狼的本性,文章结尾“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最后学生们讨论出不仅要敢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才会使好人一生平安,恶人不能得逞;善恶分明,恶有恶报,增强学生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在讲解《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喂---出来》时,可结合当今人类制造污染,破坏生态的典型案例来分析理解,如江苏太湖绿藻成灾,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破坏生态的报应。

写童话作业。现代的中学生可以说是在卡通片里长大的,卡通片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自己去创作将枯燥的知识改编成童话,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激发了学生的研读教材的兴趣。这样不仅避免了令人厌烦的题海战术,而且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每班出一本童话集;将好的作品在校刊上登出;收藏起来作为教师的备课资料等。这些更加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编课本剧、演课本剧作业。根据语文课文内容,在演课本剧当中,让学生当评委找出表演的优点和不足。将表演最佳的小组录象并存入档案室作为备课资料。

“一帮一”作业。“一个人如果学会了什么事情,要想使他记住,要想激励他前进,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使他教给别人”(约翰洛克)。教师尊重学生选择,学生自由结组,让学友共同提高、携手共进。

巧记作业。利用联系记忆,谐音记忆等多种巧记方法记一些知识点,将创作最佳的作品发表给同学们。

背景作业。在讲解课文前,学生应该充分了解文章的背景及作者生平、性格、爱好、成就等。如《藤野先生》必须了解作者为何去日本求学,当时的中国是个怎样的社会,中日关系如何等。

三、作業对象

学生个人之间、小组之间、同轨班之间、男女同学之间互留作业;学生给老师留作业,给教师的作业允许五花八门不分学科。所有作业前提是必须有答案。学生间互留作业不仅促进了同龄之间的交流,特别是男女同学之间的作业,为正处在青春萌动期的初中生提供了正常交往的机会,而且教师也可以“偷懒”。学生给教师留的作业不仅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而且也丰富了教师的学识。特别是学生留给老师的脑筋急转弯的题,常常让老师百思不得其解,下回作业本答案的公布令老师忍俊不禁,回味无穷。

四、作业批语

作业由过去的“红对勾”、“优、良、差”、“重抄”等,扩展成学生乐意、容易接受的“作业批语”。充分运用“赏识教育”把欣赏的目光投放给学生,先肯定,再提要求,格式如:“你的……方面非常优秀,如能在……方面改进一下会更完美。

上一篇:生态规划设计下一篇:工艺美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