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民范文

2024-05-21

新疆农民范文(精选10篇)

新疆农民 第1篇

10月21日,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盆地红辣椒喜获丰收, 滩晒在霍拉山下的红辣椒延绵40公里, 似一条卧匍在山坡上的长龙, 红彤彤辣椒映红了天空, 映红了山峰, 装运、挑选、翻晒、销售, 车辆穿梭, 人声鼎沸, 那宏大的阵势、那沸腾的场面非常壮观, 震撼心魄, 叫人兴叹不已。

据悉,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洲焉耆盆地有着独特的地理气候, 今年焉耆盆地四县及新疆兵团二师各团场种植的43万亩辣椒, 种植的“航四” (经过航天搭载繁育的辣椒) 辣椒通过育苗移栽、节水滴灌、测土地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等一系列新技术, 辣椒喜获丰收, 平均干辣椒亩产超过500公斤, 最高亩产达850公斤, 创历史新高。该地区的辣椒大、无公害、色泽好, 红色素和辣椒碱的含量位居新疆所产辣椒前列, 吸引了众多客商前来采购, 其产品远销到日本、韩国、巴西等海外市场, 种植辣椒已成为当地农民和职工增收致富继种植番茄之后的又一“红色支柱产业”。

(源自:新疆兴农网)

新疆农民收入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第2篇

新疆农民收入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一、新疆农民收入比较分析 1.从绝对数量分析,自1978年到2002年间的年份中,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为1863元,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同期内为2000元,相差很大,这种差距在近两年表现的尤为突出,资料表明:

作 者:王永宁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学院金融系,新疆,乌鲁木齐,830012刊 名:新疆农垦经济英文刊名:XINJIANG STATE FARMS ECONOMY年,卷(期):2003“”(5)分类号:F32关键词:

新疆农民 第3篇

先看《首播剧场》,它是农民频道倾力打造的河北地面大剧首播平台,从2009年到如今,斥巨资引进的一部部大剧,《新水浒传》、《后宫甄嬛传》、《穆桂英挂帅》、《烽火儿女情》、《包青天》等等。以剧集为题眼,整合户外、网络、纸媒等多种媒介渠道,展开线上线下互动参与等活动化的营销手段,让人们看到了一场场观众、电视剧和企业品牌三方之间的互动娱乐盛宴。农民频道的《首播剧场》,跳出“单纯播出平台”的局限,在河北凝聚了超高人气,成为人们看新剧、看大剧、聊大剧的聚焦点,也成了企业快速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发力点。

再看综艺娱乐,从农民频道连续举办多年,在河北拥有众多忠实观众的《大地欢歌》群众歌手擂台赛、《绝对有戏》票友戏迷大赛,到2012年全新重磅打造,集才艺、游戏、竞猜于一体的大型娱乐节目《全民总动员》,再到与湖南经视等全国强势地面媒体,2012年联合倾力打造的次世代全新选秀品牌《校花连城诀》。农民频道的“综艺娱乐军团”,细分受众、精准定位、纵横开拓、布局全国,节目极强的互动参与性和线上线下的深度渗透性,成为众多企业实现品牌飞跃的推进器。

纵观农民频道这些表现,无论是哪种哪样的电视媒介资源和形式,我们都看到了他们从理念到实际操作中那种不断突破自我的创新,对当下各种新旧、高低媒介驾轻就熟的整合和运作,直至实现对客户终极市场目标的实效推动。一系列动作中,让人们看到了这支团队日臻完美的蜕变之路,这无疑也是众多广告客户最希望看到的媒体成长态势,这让大家在得到良好市场效果的同时,更能成就一种蒸蒸日上、不断升腾的“气”和“势”;灿烂明媚的前景,更让人心动。

红杏枝头春意闹,龙年风光无限好。2012,华丽升级,整装待发的河北农民频道,还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发,怎样的震撼,怎样的惊喜?我们拭目以待。

对新疆农民增收的思考和建议 第4篇

一、新疆农民收入增长的历史回顾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农民收入增长的过程, 大体可分为以下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3年。该时期新疆农民收入处于稳步较快增长阶段,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9元增加到778元, 增加了658元, 增长6.5倍, 年平均增长13.3%。

第二阶段:1994~1997年。这期间, 新疆农民收入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3年的778元增加到1505元, 增加了727元, 增长近两倍, 年平均增长18.0%。

第三阶段:1998~2000年。这几年间, 新疆农民收入增速明显减慢, 1999年首次出现负增长, 增长速度比上年下降8.0%。总体来看处于徘徊不前、增收困难阶段。

第四阶段:2001~2007年。进入21世纪, 新疆农民收入又进入了恢复性稳步增长阶段。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 达到3183元, 比2000年增加1564元, 增长近一倍, 年均增长11.0%, 但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 新疆当年在全国的排名为第24位。

二、对新疆农民收入增长的思考

总体上看, 改革开放以来, 新疆农民收入变化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一) 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

统计数据表明:1985年新疆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343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7.0%;2007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2626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2.5%, 比1985年增长6.7倍,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下降了4.5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6.4倍,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下降了21.5个百分点。可见, 农村经济在适应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新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跟不上全国的发展步伐, 逐渐拉大了收入差距。

(二) 新疆农民增收和全国相比, 渠道单一, 第一产业收入是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

统计数据表明:1985年新疆农民人均第一产业纯收入319元, 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93.1%;2007年农民人均第一产业纯收入2373元, 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90.4%, 比1985年增长6.4倍, 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下降了2.7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农民人均第一产业纯收入增长5.6倍, 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下降了9.6个百分点。

(三) 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 二、三产业收入比重低

统计数据表明:1985年新疆农民工资性收入40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0%;2007年新疆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31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4%, 比1985年增长7.5倍, 所占比重提高了0.4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则由1985年的72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1596元, 增长了21.1倍,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提高了20.4个百分点。1985年新疆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是全国的54.9%, 2007年新疆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只有全国的20.7%。2007年新疆农民二、三产业纯收入253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 比1985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只有全国的56%。

(四) 农民收入呈增长态势, 但差距扩大

一方面与全国的差距在扩大。改革开放以来, 新疆农民收入一直低于全国水平, 差距也在不断扩大。2006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87.04元, 2007年为4140.36元;而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2006年为2737.28元, 2007年为3183元, 其差额分别为849.76元和957.36元。另一方面城乡差距在扩大。由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相对较快的事实, 导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2007年扩大到3.24∶1, 超过了改革初期1978年的2.68∶l。

(五) 农民现金收入增长对纯收入的增长贡献远远超过了实物收入

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促进了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 商品率的提高又促进了农民收入中现金收入比重的逐步加大。统计资料表明:1990年新疆农民人均现金纯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为58.3%, 2007年现金纯收入占纯收入比重为84.6%, 2007年比1990年提高了26.3个百分点。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现金纯收入为4958元, 新疆为5249元, 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在全国的排名为第14位。

(六) 劳动力文化程度与收入呈现正相关关系

据新疆农村住户调查资料, 2007年, 按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分组, 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户人均纯收入2432元, 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户为2765元, 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户为3654元, 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户为3698元, 分别比1985年增长了5.7倍、5.8倍、7.3倍和6.0倍。同时, 随着整个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提高, 高文化程度的户数在农户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2007年, 农村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占3.1%, 比1985年增加了2.6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占7.2%, 比1985年增加了0.4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占46.9%, 比1985年增加了27.9个百分点;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42.8%, 比1985年下降了31个百分点。不难看出, 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户收入越高。

(七) 国家的稳农及惠农政策保障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近年来, 国家逐步取消农业税, 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同时国家还实行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地膜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的稳农、惠农补贴政策, 极大地调动了新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增加新疆农民收入的建议

(一)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要增加新疆农民收入, 应大力发展新疆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促进新疆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二) 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 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长效机制

2007年, 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为70.9198万人, 占农村总就业人数的16.68%, 而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主要以从事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为主。可见, 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仅能促进农民增收, 也是农村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应该加快新疆当地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和壮大, 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 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此外, 发展二、三产业必须以新疆当地资源为基础, 立足于农副产品的深加工, 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 提高农产品的增值能力。不断提高来自二、三产业收入比重, 使其成为新疆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三) 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

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类展销会、农展会和农技110、农民信箱等信息平台, 加强产销对接、市场流通、市场空间拓展, 积极构建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 加快农产品商贸流通, 促进新疆农民增收。

(四) 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

受教育年限短、技能水平偏低是导致新疆农民转移就业难、工资低的主导性因素, 要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 就必须加大对新疆农民的培训力度。应该采取多种措施, 完善多层次的技能培训体系, 丰富培训内容, 把职业技能培训和非技能综合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切实提高新疆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融入现代文明的能力。此外, 要创新培训方式, 大力发展订单式培训, 把农村劳动力培训与促进就业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新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通过培训, 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成为新疆农民增收致富的排头兵。

(五)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在政策上要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政府应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 坚决把过高的化肥、种子、农用柴油等农资和农业用电、机械作业价格降下来, 减少农民的负担。继续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直接补贴政策, 加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以及大中型农机具的补贴力度。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总之, 努力探索增加新疆农民收入的对策, 对确保新疆农民增收,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改革开放三十年新疆城乡人民生活[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2]黄明风.对新疆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J].统计与咨询2007, (6) .

[3]徐永新.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对策[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4) .

新疆农民 第5篇

第一条 为有效预防和制止拖欠农民工工资,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问题部际联席会议关于推进企业解决工资拖欠问题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91号)精神,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各类房屋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公路、水利、铁路、通讯等新建、扩建、改建工程中使用农民工较多的重点监控建筑施工单位(含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区外进疆建筑施工企业)和发生过拖欠工资的其他企业以及建设单位。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是指为防止建筑工程施工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在办理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证之前,由建筑施工单位按一定比例预先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指定的银行专户存储的专项资金。未经主管部门许可,任何单位不得减、免、缓缴工资保证金,不得动用工资保证金账户或挪作他用。

第四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是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实施的主管部门,建设(水利、交通等)行政部门和银行分支机构按职责共同负责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的实施工作。

第五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指定当地银行设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统一专。银行机构在统一专户项下为各建筑施工单位分别建立单位账户。

第六条 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由建筑施工单位按规定存人。建设单位在拨付工程价款时,按第十二条规定比例单独开列合同建筑企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支票,直接转人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专户企业账户,所转入资金列为己支付工程款。

第七条 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存入银行专户后,银行机构为建筑施工单位出具《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确认表》,建筑施工单位持《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确认表》到项目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登记。第八条 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实行属地管理。中央驻各地区单位、外省市区驻各地区单位、自治区驻各地区单位,各地区跨区生产经营单位,到生产经营或项目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备案登记。

第九条 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专项用于拖欠农民工工资时的应急支付。使用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由建筑施工单位填写《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发放申报表》,经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定并签署意见后,银行机构方可办理划拨支付手续。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建筑施工单位支取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发放情况实施监督。

第十条 建筑施工单位存人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后,仍应按标准正常支付农民工工资,不得以已存入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为由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在用工期间发生农民工工资拖欠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建筑施工单位支付。建筑施工单位无力支付时,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调查确认并批准后,方可使用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专户资金。

第十一条 在工程建设期间建筑施工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查实,可以启动农民工工资保证金。

(一)建筑施工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经核查当事人双方确认的;(二)建筑施工单位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逃匿或死亡,造成拖欠的;

(三)建筑施工单位将农民工工资发放给包工头或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个人造成拖欠的;

(四)工程分包企业未按有关规定支付农民工工资造成拖欠的;(五)其他情形造成农民工工资拖欠的。

第十二条 建筑施工单位按下列标准预存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一)工程合同价款在500万元以下的,按工程合同价款的4%预存;

(二)工程合同价款在500万元以上至1000万元的,按工程合同价款的3%预存;(三)工程合同价款在1000万元以上至10000万元的,按工程合同价款的2%预存;(四)工程合同价款在10000万元以上的,按工程合同价款的1%预存;(五)包工不包料的工程按工程合同价款的8%预存。

第十三条 工程合同价款调整的,追加部分按第十二条规定比例补存农民工工资保证金。

第十四条 建筑施工单位存入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不足使用时,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及时责成建筑施工单位追补。

第十五条 建筑施工单位守法诚信,经用工审核,近两年未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的,当年可不预存农民工工资保证金。

第十六条 建筑施工单位每季度应向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报送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报告表。

第十七条 年终或工程项目竣工前,由建筑施工单位在农民工居住地或建筑工地醒目位置将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公示5日,5日内无农民工欠薪投诉的,建筑施工单位持工资支付报告表和竣工备案报告,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提取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申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确认无拖欠后出具相关证明,银行机构向建筑施工单位一次性支取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本息。

第十八条 建设单位未履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专户资金划拨职责,造成建筑企业农民工工资发生拖欠的,追究当事人和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第十九条 施工总承包企业将工程发包给专业承包企业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劳务公司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由施工总承包企业按规定比例提取并存人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专户。发生农民工工资拖欠的,施工总承包企业承担连带经济责任。

第二十条 建设单位和建筑施工单位在办理施工许可证手续时,应出具由银行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共同认定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确认表》,未按规定比例存入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的,建设(交通、水利等)行政部门不得为其办理施工许可手续。已开工的项目,由施工许可行

政部门责令其暂停施工,在 按规定比例存入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后,方可批准复工。

第二十一条 建设、交通、水利等行政部门为严格履行职责,造成建筑企业农民工工资拖欠或引发工资群访事件的,追究有关当事人和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第二十二条 农民工工资按下列办法支付:(一)农民工工资实行按月发放并以法定货币形式支付给农民工本人;(二)农民工用工不足一个月的,用工结束后应及时结付工资。

第二十三条 建筑施工单位不得采用先发生活费,工程结算后再付工资的违法支付方式。

第二十四条 建筑施工单位不按期支付农民工工资、克扣和无故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查处。

第二十五条 建筑施工单位非因不可抗力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建设行政部门将其列人非诚信建筑施工企业不良名单,两年内不得再承包工程项目。

第二十六条 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造成施工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追究建设单位经济和领导责任。

第二十七条 各级劳动保障、建设等行政部门和专业建设工程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农民工工资拖欠举报投诉受理制度,及时协调处理和依法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

企业工会、建设工会、建筑业企业协会等组织,应当积极调解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劳务纠纷,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应当依法受理农民工工资申诉,对事实清楚的要及时仲裁结案,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第二十八条 劳动、建设、工商、公安、司法等有关部门要依法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用人单位的处罚力度,对恶意拖欠、情节严重的,可依法责令其停业整顿、降低或取消资质,直至吊销营业执照,并对有关人员依法予以惩处。

第二十九条 监察机关对负有预防和制止拖欠农民工工资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情况实施行政监督,对不履行本办法规定的职责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以兼业方式促进新疆农民增收 第6篇

1 新疆农民收入及其兼业收入情况

近年来, 新疆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但与全国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 其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农民靠打工的收入占总收入只有10%左右, 而全国的平均水平是40%左右, 沿海发达省区更是达到了70%以上。2007~2009年全国及新疆农村居民平均年纯收入的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近三年来, 从农民收入总量来分析, 新疆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年纯收入呈现稳定持续增长态势, 但与全国相比, 还有较大的差距, 新疆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年纯收入大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5%;从农民收入结构来分析, 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年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的比例在40%左右, 这部分收入就是农民通过兼业打工获得的非农业收入, 而新疆农村居民这部分兼业性非农收入的比例却只占10%左右。出现这种差距的原因不是新疆农村劳动力短缺, 相反, 新疆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而是其它一些因素制约和阻碍着新疆农民兼业增收的步伐。

2 新疆农民兼业增收存在的制约因素

导致新疆农村居民收入低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最主要的是新疆农民依靠打工等兼业性的收入比例太低。从微观的角度来看, 主要是因为新疆农村居民思想比较保守, 此外自身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比较低下;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与新疆本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状况等有密切联系。

2.1 农民思想较保守, 缺乏进取心

新疆地处祖国的边陲, 信息比较闭塞, 很多农民的思想仍然比较保守, 存在小富即安的想法, 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的农民, 大多安于现状, 怕苦怕累, 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的精神, 在满足基本生存条件下, 很多农民不愿意转变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宁在家受穷, 不愿外出务工。例如新疆是我国重要的产棉区, 近些年, 在新疆拾棉花的内地民工每年都在60万人以上, 为此, 新疆每年支出的拾花费用高达20多亿元, 但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团一位连长介绍, 在他们连拾棉花的, 大部分来自四川、山西、河南、山东等内地省份, 新疆本地人不多, 有一年他们团棉花大丰收, 拾不过来, 就到当地动员农民来帮忙, 价格提了几次, 可愿来的人不多, 即使来了, 干活的劲头也比内地民工差多了。

2.2 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2004年, 新疆农村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全国平均水平及其它发达省份高, 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全国平均水平及其它发达省份低, 如表2所示。

因为新疆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总体较低, 导致其外出兼业的机会相应较少, 可选择的工作范围也相对狭窄, 只能选择那些对人力资本要求不高的工业、建筑业和餐饮服务业等低工资的体力工作。又由于收入水平通常与人力资本水平成正比, 因而务工农民的平均收入也相对较低。同时, 由于新疆是个少数民族地区, 很多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的汉语水平较低, 外出务工存在较大的语言沟通障碍, 也减少了其兼业增收的可能性。

2.3 技能不足, 缺乏就业竞争力

据自治区第一建筑公司工程队的一位领导介绍:“去年, 我们单位在阿勒泰一个县施工, 需要招5个电焊工, 2个电工。因为在人家地盘上干活嘛, 对当地人总要优先照顾。可招工告示贴了两礼拜, 本县没有一个农民能接这些活。后来, 这些岗位让几个四川民工接过去了。”这是很多新疆本地农民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所面临的尴尬境地, 由于自身技能不足, 加之很多外地农民工的涌入, 就业竞争力不强。近年来, 新疆也在不断地推进和强化农民工培训工作, 但还基本处于起步阶段, 还存在培训资金短缺、培训师资匮乏以及培训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2.4 城市化水平低、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

城镇化水平以及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不断提高是推动农民兼业增收的最佳途径。然而, 新疆城市化率相对较低, 对兼业农民的容纳能力也相对较弱, 2009年新疆城市化率是39.85%,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75个百分点, 新疆虽然幅员辽阔, 但只有一个特大城市和五个中等城市, 其余均为小城市, 由于缺乏大城市的辐射与带动, 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也较弱。此外, 新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对农民兼业的带动力不强。按照国际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 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应为树形结构, 第一产业作为树的根部, 比例以5%左右为佳;第二产业应为树的主干部, 比例以40%~45%为宜;第三产业应为树的冠部, 比例以50%以上为佳。而新疆2009年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8:45.7:36.5, 全国三产比重为10.6:46.8:42.6, 新疆产业结构属于“二三一”型, 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和接受能力还不够强。

3 促进新疆农民以兼业方式实现增收的措施

为了冲破新疆农民兼业各种制约因素的限制, 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形成社会合力, 政府在对农民兼业进行引导和组织、对农牧民进行各种教育和培训以及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等方面应该扮演主导性角色, 还要努力改善宏观经济环境, 为农民兼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条件。此外, 农民自身也应不断提高觉悟, 积极加入兼业增收的行列中。

3.1 加强对兼业增收的宣传、引导和组织

各级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对有关农牧民兼业方面的政策、信息、典型人物和事迹等进行广泛地宣传, 让更多的农牧民知晓他们其实还可以通过兼业这种途径来拓展自己的增收渠道。同时, 要对农牧民兼业进行适当地引导, 根据不同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农村劳动力, 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劳动力需求信息, 而且要求其就业信息必须及时、真实和准确, 切实避免农牧民被蒙蔽受骗。此外, 各级政府还应根据本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主动联系一些用工单位和企业, 签订订单, 再根据订单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并有序输出。在农民兼业过程中, 政府还要提供一些法律援助、政策咨询以及社会保障等基本服务。

3.2 加大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力度

人力资本存量的多少是决定劳动力就业机会多少和收入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而新疆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低下一直是制约其兼业增收的瓶颈。要突破这个瓶颈, 首先, 应该大力发展各种职业技术教育,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企业单位的需求,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使他们能够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其次, 要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阳光工程) , 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 结合市场需求, 合理确定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 加强培训计划制定、培训效果评估等培训管理工作, 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能力;最后, 结合就业订单等, 针对性地对兼业劳动力进行岗前培训, 传授基本的法律知识, 并使他们尽快掌握1~2门市场所需的实用技能, 逐步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此外, 我们要注意, 针对“Ⅰ”型兼业户应该主要开展以农牧业技术、农业产业化经营等为主的短期培训, 而针对“Ⅱ”型兼业户则应该主要开展以非农就业技能为主的长期培训。

3.3 加快小城镇建设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既要促使城市起到带动农村劳动力兼业的作用, 又不对大中城市造成较大的冲击, 大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是个不错的选择。在大力发展建设小城镇过程中, 要根据地理优势合理布局, 支持农户发展非农产业的小企业, 在靠近小城镇周边农村, 可以发展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种植业和养殖业, 进行农产品的初加工以及深加工, 形成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和仓储等服务业, 既可以吸引投资, 也可以促进农牧民兼业经营, 还能为农民增加兼业收入。同时, 由于第三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方向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兼业。

3.4 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

为了解决农牧民兼业的后顾之忧, 必须逐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使兼业农民能够安心从事非农工作。在新疆农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基本普及,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点, 尽管农村养老保险的支付标准不高, 但对于农民来说, 也算是吃了一颗“定心丸”。因此, 今后很长一个阶段, 各方要不断总结试点工作的经验, 为大力全面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奠定基础。此外, 对于那些已经放弃土地经营且长期在外打工的农牧民, 要逐步把他们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当中, 完善其医疗、养老、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制度,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帮助他们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摘要:从新疆农村居民与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年纯收入的总量和结构对比分析入手, 找出新疆农村居民收入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兼业性非农收入比例太低, 进而分析制约其农民兼业增收的主要因素, 并提出以兼业方式促进新疆农民增收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兼业,农民增收,新疆

参考文献

[1]陈禄青, 广西兼业农户增收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 2010 (6) :111-114.

[2]赵龙群、刘子宜、李强, 农户兼业经营也可以增收[J].农村工作通讯, 2004 (9) :48.

[3]扶玉枝、朱磊, 农户选择兼业经营的经济学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8 (1) :68-72.

[4]康艺之、韩建民、王生林, 贫困家庭农户的兼业行为[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6 (1) :109-112.

新疆农民 第7篇

关键词: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发展,思考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首先在东部发达省份得到快速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疆作为西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起步较晚,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何更好更快地促进其发展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新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意义

1、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组织农民进行社会化大生产的有效形式

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农村生产经营体制,适应了我国农业发展的生产力水平。但分散的家庭经营势单力薄,抵御生产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低下,在这一形势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改革开放以后新疆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同国内发达地区比,生产力水平仍然不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低。所以,只有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才能更好组织农民改变自身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弱势地位,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增加经济收入,从而使新疆农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跨入全面小康社会。

2、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

新疆农产品丰富,连年丰收,产品充足。但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进程中,也面临粮食品种趋同,棉花产能过剩、品质降低,蔬菜供应季节性短缺,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等突出问题,特别是绿色农产品供应不足。而新疆日照时间长,空气干燥,病虫害少,具有发展绿色农产品的天然优势。因此,新疆要调整农产品供应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就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而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必要的途径。

3、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实现农民与市场对接的需要

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与市场往往是脱节的,农民还不能与市场直接对接,生产的农产品也不能较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新疆农产品面临产品单一,产业链短,加工增值滞后,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等问题。因此,帮助农民融入市场、认识市场、适应市场,打通农民与市场的阻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一个有效的组织载体。

二、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概况

近年来,新疆把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作为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来抓,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强劲,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作用日益凸显。截止到2015年底,新疆合作社总数16683个,合作社成员数56.72万户。成员及带动非成员数占总农户数的56.4%。

1、强化示范社带头人培养

近年来,在自治区合作社发展专项资金中,共安排地、县农经部门合作社培训项目142个,培训资金达1015万元。自治区农经部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充分利用青岛农业大学等区内外高校优势资源,通过自治区合作社财政扶持项目、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项目、援疆机制项目的实施,对合作社理事长及经营管理人才、辅导员进行培训。

2、创新资金扶持方式

一是狠抓示范社信用体系建设。2014年7月,自治区农业厅、农业银行新疆分行共同出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民合作社信用评价实施意见》,提升合作社规范化水平。二是出台贷款担保资金管理办法。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扶持农民合作社贷款担保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农民合作社贷款担保资金由中央和自治区财政预算安排,专项用于开展农民合作社贷款担保”,申请贷款的合作社必须为“经县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认定的示范社”。三是出台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

3、不断加大合作社财政项目资金扶持力度

近年来,新疆始终把合作社发展摆在财政支农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加大资金扶持,二是拓展项目支持途径,三是强化政策扶持。

三、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合作社运营管理不规范

过低的准入门槛,对发展初期的合作社来说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因没有前置审批以及准入资金的限制,使得相当一部分合作社仅领取了工商执照,尚未开展经营活动。同时,由于农民加入合作社的成本非常低,主人翁意识淡薄,“有利则合,无利则分”的现象比较普遍。而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具体的管理制度,就是有管理制度和章程的,也还没有真正实施起来。

2、合作社目标不明确,缺乏合作的精神文化

由于政策上的支持,新疆各地纷纷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但合作社目标不明确,缺乏合作的精神文化,如:有的专业合作社一股独大,在经营过程中拥有决定权,失去了专业合作社成员平等的经济基础,合作社负责人俨然成为了“老板”;有的专业合作社由几个主要股东出资设立,运营方式与股份有限公司无异,失去了成立专业合作社本身应有的意义;有的专业合作社与社员之间是雇佣关系,而不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而在一些专业合作社尤其是负责人的思想意识中,将成立专业合作社作为赚取经济利益的工具,缺乏应有奉献和合作精神。

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层次低

一是服务种类单一。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数属于松散型,对会员的服务仅停留在技术指导、生产资料供应、签订定单和提供市场信息等一些低层次的服务上。二是跨区域、跨行业的合作组织少。有的合作社没有形成农民自己的销售队伍和网络,而是依靠外在力量从事经销。三是合作社以弱势群体联合为主,生产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整体上看真正涉足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合作社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小,主要从事简单粗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带动农民增收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

4、发展不平衡,金融服务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受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规模化经营程度和农民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南北疆农民合作社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虽然近几年各地对合作社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但合作社贷款难的问题普遍存在。由于缺乏有效担保,合作社无法获得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合作社经营用地等优惠政策尚未得到有效落实,影响了农民创办和出资入股合作社的积极性。

四、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发展的建议

1、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力度,使合作精神深入人心

针对目前人们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知识不甚了解的状况,应当通过讲课、广播、报纸、板报等形式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的宣传,普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知识,弘扬合作的精神文化。让人们了解为什么要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的规则是什么?社员应具备什么精神追求?只有了解了这些知识和具备这些精神,人们才能有正确的意图成立和规范运营农民专业合作社,才能实现合作社为广大农民服务和谋利益的目的。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过程中切忌急躁,在不具备发展的文化环境下盲目发展,最终会“欲速则不达”。

2、根据合作社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发展措施

一是要善于把握合作社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顺应新形势新要求,着力搞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分类指导。二是要防止“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确保运作规范、带动力强,办一个成一个,讲究质量。对并无多少合作内容的“空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分析其中原因,帮助他们逐步成为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是重点发展和推广农产品储藏、加工合作社。围绕产业链条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示范引路,规范发展

按照发展、巩固、规范、提高的原则和要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要加强示范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把每一个示范专业合作社都建成非入社成员看得见、学得来,入社成员得实惠的标杆和样板。同时,财政部门对命名为示范专业合作社的合作社要给予资金奖励,金融部门要优先发放贷款,并召开现场会推广他们的经验。规范发展的重点是提高登记率,加强品牌建设,推广民主管理经验,盈余实行二次返利,真正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办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民自己的经济实体。

4、优化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监督手段

各级财政部门要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继续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扶持那些有较好基础、对提高当地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有较强带动和示范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用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雇请专家和技术人员,提供管理和技术服务;打造品牌和产品营销;对内部成员培训,进行表彰奖励等。为保证资金能按照规定的用途有效使用,还需要加强资金监督,由执行监事或者监事会负责对本社的财务进行内部审计,审计结果应当向成员大会报告。成员大会可以委托审计机构对本社的财务进行审计。

5、加快金融助力合作社发展

开展示范社信用等级评定和体系建设,按照自愿申报、县级审核、择优评定、动态管理的原则,重点支持经营效益突出、财务管理规范、带动能力强、信用记录良好的农民合作社,并给予其评级、授信、用信等方面的优惠。通过贷款担保、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对合作社生产经营领域和环节的融资扶持力度,解决合作社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

6、加大对南疆三地州合作社的扶持

抓好组织推动,切实转变地方政府领导的发展理念,抓好少数民族合作社理事长、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对南疆三地州实行差别化的资金扶持政策,优先扶持合作社直销体系、冷链、物流及特色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增强合作社市场竞争力和示范带动力,切实促进当地农民持续增收。

7、开展“互联网+合作社”探索

在“互联网+经营”方面,充分利用阿里巴巴的技术优势和塔城地区产业带优势,引导合作社开拓电子商务营销渠道。鼓励伊犁、巴州、阿克苏等具有特色产业优势的地州,开展合作社电子商务产业孵化试点,构建互联网销售平台。引导有条件的合作社通过“互联网+”实现对产品的质量追溯,提高产品信誉及附加值,打造合作社品牌优势。

参考文献

[1]黄祖辉:农业合作社的模式与启示:美国、荷兰和中国台湾的经验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2]王伟: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

[3]吉文丽、鲜文新:完善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运行机制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1(13).

新疆农民 第8篇

近年来, 许多专家学者, 如韩长赋 (1999) 、陈锡文 (2001) 、林毅夫 (2002) 、危朝安 (2006) 等人均把新阶段农业和农村问题的核心归结为农民收入的增长问题。笔者认为, 增加农民收入应作为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1 当前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

近年来, 新疆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 采取增收系列惠农政策再促农业发展, 农民收入增长迅猛, 2007年新疆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 150元, 较2006年增加413元, 增长15%, 增收额首次突破400元, 创历史新高。但从全国范围来看, 新疆农牧民收入水平整体仍然较低, 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依然较大。从历史上看, 新疆农民收入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1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至1992年, 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和全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其中1981年为236.00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223.40元还多12.60元;在1983年至1992年的10年间, 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差距不大, 其中差距最小的1983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80元, 差距最大的1989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5.89元;1992年, 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40.40元, 与全国相比仅差43.60元, 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4.44%。

第2阶段:“八五”至“九五”期间, 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 “八五”由全国平均水平的84.37%降到78.84%;“九五”期间, 与全国的差距继续拉大, 平均占比降到70.29%。

第3阶段:“十五”以来, 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都有所增长, 增幅明显好于“九五”时期, 但并没有遏制住与全国差距继续拉大的趋势。2001~2007年, 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2.28%、75.26%、80.32%、76.45%、76.26%、76.30%和76.00%。

迄今为止, 关于新疆农民收入的研究相对较多, 通过相关文章及以上数据看出, 新疆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 农业基础脆弱、装备落后、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就业门路不多、增收困难的基本局面并没有改变。

新疆是我国西北的战略屏障, 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也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同时, 新疆又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尽管近20年以来新疆农业取得了较大发展, 但是农民收入并没有伴随着农业产量的增长而增加, 年际之间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 农民持续增收面临很大的困难;在有些县乡甚至出现贫困加剧的现象或趋势, 民族问题也往往交织在其中, 形成恶性循环的局面。

从实际情况看, 当前新疆农牧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收入增长所面临的困难严峻, 已经成为制约新疆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一大障碍和突出矛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增加农民收入, 保障农民权益”作为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和思路, 指出要想促进广大农村和谐, 就要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 无论从现实或是理论的角度讲, 在新的形势下, 如何找准切入点, 大幅度提高新疆农民收入, 都是一项意义深远而紧迫的任务。

2 农民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及解决增收难问题的关键

近年来, 在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都涌现出大量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文献, 通过梳理, 理论和实践对农民收入偏低原因解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视角: (1) 制度障碍 (包括农业赋税、定价歧视、农民就业歧视、户籍制度等) ; (2) 产业差别 (工业产值的乘数效应和农业产值的加数效应) ; (3) 人力资本差别 (农民的文化素质、健康程度、迁徙能力等) 。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邵宗明等 (2000) 利用全国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 城市化进程对农村居民收人的影响非常大;同时指出, 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陈锡文 (2001) 也认为,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民就业的关键战略, 是农民增收的保障。林毅夫 (2002) 认为,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周其仁 (2001) 则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得出影响产权界定明晰的一系列制度因素越来越阻碍农民收入的增长。而试图对新疆农牧民收入偏低进行原因分析的研究并不多, 大多数是从某一个方面 (如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税赋等) 来探讨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水平。毋庸置疑, 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解决当前农民增收难问题的关键着眼点或重要途径, 在对政府的实际工作指导中也发挥了相关作用。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 新疆农民收入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并没有明显的缩小趋势, 农民增收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而且在工作中困难重重。

笔者认为, 对农民收入来源中新的现代生产要素供给者的投资和对需求者的人力资本投资是解决当前新疆农民增收难问题的关键所在。原因如下:

(1) 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 再加上近几年党中央在农村税费改革上的大动作, 使得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制度因素对新疆农民增收的限制作用越来越小。甚至可以说, 在新疆农民人力资本水平没有质的提高之前, 即便户籍制度真的取消, 农民收入也不会有大的提高。这是因为: (1) 对于新疆大部分农民而言, 只有当在其他城市获取的收益足以支付相应的成本时, 农民才可能向其他城市流动。而实际上新疆农民向外流动的数量并不大。说明通过户籍的改变转变身份成为市民, 对新疆农民并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反而要支付因居住在城市而发生的各种成本, 这就使得市民身份对他们并没有多少吸引力。 (2) 新疆是个多民族积聚的区域, 少数民族在整个农民中占6%以上, 由于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 离开家乡的成本 (经济成本、心理成本) 会很高。因此, 即使放开户籍制度也不会刺激更多的人离开。

(2) 在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本具有效益递增的特点, 而在技术系数不变的条件下, 生产中的某一物质要素投入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报酬递减趋势。人力资本使用过程本身就是知识增加、经验积累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人力资本的质量会更进一步得到提高。人力资本不仅会提高自身的边际生产率, 而且会提高物质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从而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收益率;人力资本的作用和物质资本的作用是互补的, 只有物质资本的投入, 而没有人力资本相应配合与提高, 物质资本也无法发挥其最大的生产力。

(3) 产业差别固然也是收入存在差距的重要原因, 但应看到, 新疆的产业差别是现代工业、服务业和传统农业的差别, 而不是现代工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差别, 要缩小产业差别, 关键在于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 而要实现这一点, 没有农民人力资本水平的普遍提高是不可能的。

(4) 早在20世纪中叶就有不少国外专家对此实证研究。比较有代表的如1964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和《经济增长理论与农业的获利性》等文献中探讨了人在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认为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是刺激经济增长、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富裕的根本。舒尔茨的观点得到其他学者的认可。Loren Brandt等人 (2000) 认为, 在目前中国的地区差距中, 农村地区之间、农户之间和农民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提高最快, 导致这种收入差距的最持久源泉是人力资本的差距。在国内, 部分学者也认为提高农民人力资本水平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 如袁界平、王荣 (1999) 、李伟 (2001) 、张冬平、白菊红 (2003) 、王春超 (2004) 、黄金辉 (2005) 。

因此, 通过对现实的考察和理论的梳理, 可以得出结论: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去揭示农民增收才最具解释力, 人力资本差别是造成新疆农民收入难以提升的关键因素, 是新疆农牧民收入水平偏低且差距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既是一个国家财富持续增加的内在动力, 也是个人收入持续增加的根本动力。

3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农民增收对策

根据舒尔茨等人的观点, 提升人力资本的途径包括教育、在职培训、健康水平的提高以及迁徙能力的增强。不可否认, 当前农民在教育、迁徙能力、医疗卫生保健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以及社会其他阶层仍存在较大差距。新疆农民的人力资本处于较低的水平状态, 己经大大地制约了农民向其他产业转移及增加收入的可能, 只有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水平, 才能增加农民收入。对农民而言, 只有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本水平, 才能抓住有利的经济机会, 增加自己的收入, 而要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就必须在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健康、迁徙能力等方面进行投资。

政府必须对农村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必须在目标取向、发展思路、制度创新、分配格局以及转变职能等方面规范政府行为, 无论是在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农村医疗卫生与保健, 还是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方面, 政府都应当尽到应尽的职责。尤其要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致富增收能力和转移就业本领。特别要因地制宜, 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群众的汉语培训, 抓好南疆三地州农牧民的汉语培训工作。只有首先解决了汉语过关的问题, 农牧区少数民族群众才能尽快实现向外地、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开辟新的就业增收门路。对农民进行的诸多培训中应该重视将培训内容与农业科技推广的工作有机结合, 以促进现代生产工具和技术在农村得到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的推广。通过对新疆农民人力资本投入的提升, 逐步构建政府支持农民收入增长的完整政策框架, 最终实现新疆农民可持续增收。

摘要:农民增收一直是困扰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头号难题。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 对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影响是全局性的, 也关系到农村的社会稳定。因此, 增加农民收入应作为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笔者从人力资本视角探讨影响新疆农民增收的原因, 提出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 既是新疆区域财富持续增加的内在动力, 也是农牧民收入持续增加的根本动力。

关键词:人力资本,农民增收,“三农”问题,对策,新疆

参考文献

[1] (美) 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 译.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2]郭剑雄.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J].中国社会科学, 2005 (3) :27-37, 205.

[3]李勋来, 李国平, 李福柱.农村人力资本陷阱:对中国农村的验证与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 2005 (5) :17-22, 80.

[4]董原, 刘传玉.制约农民增收的体制性因素及其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 2004 (3) :68-70.

[5]张卫东.农民收入增长的决定因素分析[J].经济学家, 1994 (6) :111-118.

[6]张衔, 黄金辉, 邓翔.东中西部地区农户人力资本投资行为比较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5 (4) :17-26.

[7]黄金辉, 张衔, 邓翔.中国西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新疆农民 第9篇

新疆地域辽阔,有47个少数民族,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的步伐刚刚起步,乡村、城镇之间距离遥远,交通费用高。各地语言、文化差异大,交流比较困难;教育资源、农民职业教育相对弱势。这些因素的客观存在,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农民的职业技能教育来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近年来,新疆农村各地农民培训、技术下乡和科技示范活动层出不穷。全国各地企业及本地企业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据2010年统计年鉴:已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20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1 100万人次,完成了“区、地、县、乡、村”五级公共服务网络,各族群众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信息服务。

新疆农业产业化经营性中介组织发展迅速。目前,农业产业化信息教育经营组织已发展到6 174个,其中,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地(州、市)级龙头企业接近431家,总资产达到370亿元,分布在粮油加工、棉花、蔬菜、瓜果、乳品等多种行业。全疆13个地州86个县市都推行了科技特派员制度,有1 700多名个人科技特派员和30多个法人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基层,初步形成了“科技先导、突出特色、项目支撑、注重实效、典型引路、民族共建”的新疆模式[1]。

二、技能教育困局

在新疆的乡村,劳动技能水平比较落后,提高技能水平的途径基本上都是“师带徒”模式。通过信息交换获得新技术、提高劳动技能的概念淡薄。很多农民对媒体的认知,主要还停留在广播这一种形式上。有些村庄中,还有许多不识字的年轻人;能够开播的语种也比较有限。边远地区农民对目前基于电子新技术的革新所知甚少,许多人不了解信息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鉴于边疆地区,通过信息传播促进劳动技能的教育水平还不够充分,急需提高。总结起来,信息教育技术普及的困难表现在:

(一)意识薄弱

目前,新疆县、乡逐步建立了信息网站,虽然互联网可以接到乡村,但由于各种客观原因,信息技能水平比较低、信息意识比较薄弱,农村的信息输入主要还是通过广播、电视。虽然农民在田间地头可以用手机打电话了,但新科技信息应用很少,没能触动农民学习技能的热情,多数农民没有主动性利用信息网络提高劳动技能的愿望。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2]认为:“一个亦步亦趋仿效其父辈种田的人”,与懂得科学种田的人相比较,土地的肥沃程度和劳动力的大量投入都不能成为其产值丰收的保证,而前者恰恰相反,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就在于前者具备科学的知识和技能。

知识交换能力与富裕程度紧密相关,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提出来“知沟”理论假说[3],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话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的增加,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这其实就是经济世界中的“马太效应”。据“知沟”理论的启示,新疆如果不加大信息技术普及应用的力度,则会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如:喀什市周边的许多农民不能掌握高效的大棚种菜和养花技术,没有学习积极性,而将土地租给内地的农民工,这些农民工很快就通过信息渠道学会了适销的种植技巧,很快致富,但本地农民却始终没有找到类似的致富门路。

(二)信用低下、信息不对称

互联网的集聚性和匿名性恶化了“信息不对称”现象,信息壁垒与价格波动相伴相生的背后,还隐藏着信誉底下、道德缺失和价值冲突等社会问题。意识形态、价值链结构或个人习性偏好等不能令人满意。信息不透明和信息扭曲,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消费市场形象、遭受多方谴责的社会热点问题[4]。互联网上的“信息垃圾”有泛滥的趋势,没有有效的合理引导和过滤机制,许多农民说:即便农民上网了,也同样不能找到适用的“市场资源”,找不到感兴趣的“活”。

Zhao(2008)[5]认为:根据其交易性质,在信息不对称及机会主义的人性假设下,必定会带来不确定性。消费者不通过网络方式进行交易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信任的缺失(2001)[6]。Berry和Parasuraman(1991)[7]主张“关系是建立在共同承诺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承诺,商务关系和后续的交易就会变得很脆弱和易受攻击。

在新疆边远地区的农村,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均衡陷阱”:信息企业为防止低效,不开发农村市场,而农民害怕无信用,不使用网络,结果造成双亏的局面。

(三)经济能力弱

在新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社会各界已经初步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村村通”的电视电话工程已经建设完成,只要有电脑设备,每月支付30元左右费用,就可以不限量地上网。但暴露的主要问题是:(1)少数农民不会上网,没有网络意识。(2)大部分农民很贫穷,对30元/月的费用感到“不值得”,不愿意支付这项费用。(3)买不起电脑。现在虽然电脑普及了,价格便宜,但最低也需2 000多元,许多农民家一年净收入也买不了一台电脑。

三、技能教育的出路

信息网络技术可以极大地方便农民与直接市场沟通,了解市场需求,进行职业技能的学习。在新疆农村的农民技能教育网络中,各个节点(农民)都具有相对独立性,要格外强调其劳动效益,将信息传导形成网状交互的多元化状态,具体对策如下:

(一)培养杰出带头人

农民对网络上学习技术和劳动技能,感到枯燥、不感兴趣、不愿接受,是个现实的问题。需要培养一批来自农村的信息员,带动广大农民从网络获得技能信息,走出“越穷越无信息,越无信息越穷”的恶性循环。如:“下苦力干活,多产粮食”不能使农民致富,要引导农民进行“技术劳动”,才能增加劳动的效能。

在信息员的带动下,让农户尝到甜头,才能真正从心里感觉到信息网络能快速改善他们的生话状况,他们才会有人去关心并主动地参与到信息化应用推广的进程当中去。在这种学习模式之下,农民学员既可以学习到一定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员互相促进,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各种农业技能,如作物栽培、机械操作、畜禽饲养及疾病防治等。

信息员本身就应是先富起来的农民,他们与本地农民应有相同的民族和文化传统,一样的成长背景、一样的民族习惯,才能使当地农民更容易对信息技术产生信任感觉和价值感。只有这样一批人的存在,才能在新疆农村这种“欠发达社会”中发挥技术推广的作用。

(二)健全信任机制

“第三方信任评价”可以作为一种能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有效减少商务交易风险的工具。构建合理、可靠的第三方信任评价,对于构建诚信、安全、可靠的电子商务交易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刘丽群,2007)[8]。在信任缺失严重的电子商务交易环境中,可信第三方提供的推荐信息,对交易双方建立信任关系起到重要作用,消费者愿意根据“第三方人证”情况,来判断交易对象的可信性(Sulin,2001)[9]。

当地农民的技能学习理性受到信任程度、传播效率和理解能力等因素的限制,若要提高农民劳动技能程度,必须得到充分真实、可信的新技术信息。因此,建立持久的承诺关系,是交易双方之间关系连续性的保证,是长期关系成功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为了适应“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应该把“长期合作”作为一个“共谋行为”的信号,维持“先进技术”的形象,解决是他们最关心的核心问题:“如何真正的富起来”。

(三)要建立完善的多元化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要以产业带动需求

传统的知识传递结构呈金字塔型(行政发布模式),信息的收集、处理、储存、传递过程呈树状结构。每一信息平台按照自己的专业化原则,分别进行判断、筛选和整合,存在着严重的“实用性不高”的缺陷。许多农村信息服务部门虽然存在,但仍然没有打破“低效”的状态,未能让农民随时正确地了解市场的状态和意图,免受信息垃圾的危害。新疆农村信息服务的模式,应由“金字塔型”渐变为“网状交互式”,努力缩小“知沟”。知识社会环境下,社会形态越来越呈现出复杂和多变性,传统的社会组织及其活动边界正在消融(Song,2006)[10]。

采用高科技信息技术要结合少数民族农民的需求和习惯,逐渐探索一个便捷、廉价、实用的信息渠道,丰富“第三方中介服务”的内涵,建立好“互联网信息”进村入户的信息服务体系。可以借鉴山东省寿光市的做法,采用“蔬菜之乡”的方法,降低农民上网成本;建立信息收集、分析中心,将农业信息进行专业加工,免费定期播放;通过信息网络免费回答农民的技术问题等[11]。

经济学家认为,市场并不是万能的,而是有“缺陷”的,在“市场失效区内”,需要由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的“公共信息产品”[12]。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信息服务都是由政府和市场共同进行的,即公益性服务和商业性相结合。只有建立完善的多元化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要以产业带动需求,就能拉动农户热情,与农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就能给农民带来实惠。

四、总结

新疆农村信息结构中,地域广阔、人员稀少、普遍贫困和文化差异,使得各种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农民技能教育,呈现出特殊的困难。通过培养“信息员”,能够带动广大农民快速认识信息的价值,克服了贫穷和闭塞的怪圈。社会各界应采用多种手段降低农户的信息费用水平,改良信息服务结构中信息封锁、渠道堵塞、传递迟缓等弊端,加大“龙头作用”,“技能培训”、“长效契约机制”和“第三方服务”,使农村网络中的农民,既是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又是热衷的信息资源使用者。

摘要:新疆农民劳动技能信息传递水平偏低,技能教育急需提高。有效的互联网信息传播,可以迅速提高农民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改善边疆农民的职业性技能教育氛围,克服地域广阔、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意识薄弱等缺陷。在互联网上,通过示范带动普通农户应用水平,改善多元化的支持服务、普及双语教育和降低费用等具体对策,以信息技术推动职业技能教育,将边疆农民的劳动技能与信息体验、效用价值、信任交互和偏好在内的基本因素都应用到职业教育领域内,提升边远地区农民的技能劳动的能力。

关键词:新疆,信息,技能,教育,农民,服务

参考文献

[1]记者.自治区开办第三届科技特派员培训班[EB/OL].新疆兴农网,http://www.0991ny.com/Article/2007/200712/5181.html,2007-12-06.

[2]Theodore Seliultz.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6.

[3]多诺林.知沟理论[EB/OL].百科文库,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7103050.html,2011-02-14.

[4]中国人民网,2011年电子商务乱象:网购“忽悠”招数全揭秘[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people.com.cn/h/2011/0630/c25408-3135875480.html,2011-06-30.

[5]Zhao X.,Huo B.,Flynn B.B.,et al.The impact of power and relationship commitment on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manufacturers andcustomers in a supply chain[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8,(26):368-388.

[6]Lee M K,Turban E.A Trust Model for Consumer Internet Shopp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001,(1):75-91.

[7]Berry,Parasuraman A.Marketing service[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1.

[8]刘丽群.宋咏梅,虚拟社区中知识交流的行为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1):43-51.

[9]Sulin B.Establishing Online Trust through A Community Responsibility System[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1,31:323-336.

[10]Song G.and Cornford T.Mobile Government:Towards a Service Paradigm[C],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e-Government,University of Pittsburgh,USA.2006:208-218.

[11]张玉波,改革创新推进教育科学发展[EB/OL].中国教育报,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11/04/c_122236491.htm,2011-11-04.

新疆农民 第10篇

刀郎农民画是以刀郎文化为背景的。“刀郎”一词是维吾尔语,字面意思是“聚集”和“聚居”的意思。“刀郎人”是维吾尔族中有着独特文化特征的群体,生活在叶尔羌河流域周边地区被称之为“刀郎地区”,历史资料表明此地区的中心在麦盖提县。麦盖提处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和叶尔羌河之间,基本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最早的刀郎人在那里狩猎、耕地,建立分群而居的村落。[1]叶尔羌河成为封闭状态的刀郎人和外界接触的最大障碍,至今出入麦盖提县的唯一通道便是刚架起没多少年的叶尔羌大桥,交通十分不便,成为他们发展经济的巨大障碍。但他们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运用艺术手段把心里情绪外化为情感符号,也正是由于这种封闭的状态,才成就了刀郎文化艺术的独特性和刀郎人的创造力。

刀郎农民画是刀郎文化的形式之一,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初期,受到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表现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国家意志通过艺术灌输的政治立场在地方被人们感知,农民画艺术表现出一种政治宣传以及赞颂领袖的特色。到了70年代后期有较大的发展,刀郎人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画的人也越来越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画家们表达与他们生活更贴近的东西,农民画此时成为一种纯粹的劳作之余的消遣,一种生活寄托,一种自娱自乐的艺术实践,逐渐形成了具有刀郎艺术风格的农民绘画,成为刀郎文化重要的代表形式之一。

二、刀郎农民画的题材和特征

1. 创作题材

农民画的选题广泛,不拘于模式,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有他们表达自己对维吾尔族历史传统的追思,也赞叹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他们描绘身边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幻想。他们通过绘画来表现现在的生活或是对过去的生活留下记忆。笔者将刀郎农民画的创作题材总结为:劳动场景(包括收获和耕种)、生活(人生礼仪和交通工具)、文娱(舞蹈和乐器)、买卖交易(农产品和畜牧产品)、讽刺画(生活中的道德和社会的不良行为)和歌颂画(歌颂祖国和响应号召)等。

2. 创作特征

(1)农民画作品有丰富的想象力,造型夸张。在艺术表现上随心所欲,构图不拘一格,出现全景、散点、对移等不同的空间特点,同一幅画同时出现各种视觉现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思维方式,大都富有想象力和贴近现代的时空造型观。赵力在《刀郎农民画》中指出:天上地下、过去现在、横放竖排、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绘画形象,全都处理在非常和谐的画面中。[2]他们在造型上追求酣畅淋漓的主观宣泄,形成一种夸张、变形、淳朴而自然的造型特征。[3]这个特征也体现了刀郎农民画的发展以及拓宽了刀郎艺术空间并提高了审美情趣。

(2)色彩对比极其强烈,以纯色为主,线条分明。许多农民画家和民间艺术爱好者都认为,农民画的最大特点就是颜色的使用,如果颜色漂亮那就成功了一半。刀郎农民画的色彩比较强烈、浓厚、鲜明、清晰,并具有显著的装饰性。着重体现了麦盖提刀郎人的性格:淳朴、真实、自然、情趣。这些特点来源于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以及维吾尔族刀郎文化给予他们的美感。

(3)体现了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农民画艺术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是紧密相连的。地理位置的封闭性,刀郎农民用他们独特的方式表现其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体现在他们对山川河流的描绘、日常劳作场景、休息娱乐活动等的生动描绘。还体现在刀郎人创造的器物和印花布品上,都有各种工艺花纹图案造型。刀郎农民画将生活在这里的刀郎人的文化生活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描绘出了刀郎人内心的情感。

三、刀郎农民画发展现状

1. 传统与现代结合

刀郎农民画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表现出极强的地域性、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显著的民族特性。农民画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绘画风格,也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丰富了农民画的绘画题材。但万变不离其宗,刀郎农民画总是围绕其特有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环境展开的。总的来说,是由于刀郎农民画是扎根在刀郎民间文化和传统民间艺术的沃土之中。而且由于各方面的宣传,许多刀郎人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意识到了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开始主动担当这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者,使刀郎文化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

2. 政府对刀郎农民画的大力支持

随着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被文化部命名为“现代民间绘画之乡”,还申报了世界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刀郎农民画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机会增多,这时刀郎农民画也吸收了外界多种的绘画表现手段。麦盖提县政府投资2 800万元,在库木库萨尔乡建立了刀郎农民画展览馆、刀郎农民画专门的居住房屋以及给予农民画家相应的补贴和免除其义务劳动。这些做法是农民画家有了更好的创作环境,提高了农民创作的积极性,大大推动了农民画的发展。被誉为中国十大农民画家之一的热合曼说:“以前我们都是在自己的家里绘画,并没有专门的绘画场所,而且画的保存情况也不容乐观。现在文化站给我们提供了绘画场所和住处,把我们的绘画作品进行很好的保存,使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尽情的进行创作。画馆里展出的农民画,当有参观者将其买走后,工作人员会直接将钱送到我们手中,这也使我们的辛苦有了回报。”我们可以看出,政府部门的重视,确实促进着刀郎农民画的发展。政府的支持,是农民画大力发展的坚实后盾。

3. 社会参观群体的增多

刀郎农民画的知名度提高和刀郎农民画展览馆的建立,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参观。笔者也观察到了从进入刀郎画乡开始,马路两边的家家户户的墙上都画有色彩明艳的农民画,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刀郎画馆中的农民画也是琳琅满目,极大地吸引着参观者的眼球。在刀郎农民画馆里一位参观者说他要买一幅拿回家作纪念。这样的参观者不在少数,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画家的收入。孙晓勇在其《新疆麦盖提县刀郎农民画的传承与保护》中说道:在当下现代化信息社会的浪潮下,社会对传统繁荣刀郎农民画赋予了经济意义。随着国际化经济文化交流,有的农民画被国际、国内画展所收藏。随着旅游的开发,一些国际观光客、社会单位和个人参观者参观并购买,产生了不菲的经济价值,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增强了农民画艺人的积极性,为农民画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1]

四、刀郎农民画的传承现状

笔者了解到,比较专业和资深的农民画家大都为中老年人,几乎没有年轻人。这对于一个文化的传承来说是很成问题的。人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所以在刀郎农民画的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两种现象:

1. 刀郎农民画家有自觉的传承意识

农民画家是传承主体,他们的自觉意识是传承动力。只有他们自觉意识到需要有其文化的继承人,这种传承才会得以进行。刀郎农民画家吾斯曼依明在访谈中说:“我会让我的孩子学习农民画的创作。因为这是表现刀郎人精神文化的重要方式。如果其他人想要学习刀郎农民画,那么我会很乐意教他们。”这种意识,是刀郎农民画长久发展的必要条件。

2. 政府的大力支持促使农民画更好的传承

要想保证刀郎农民画的传承,政府的有效支持必不可少。如提供文化传承项目经费支持、组织了农民画培训班,定期举行绘画比赛,鼓励年轻人进行创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和增加了农民画家的数量,也给农民画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五、刀郎农民画存在的问题

1. 过分的功利性影响了农民画的创作质量

由于麦盖提县交通的封闭性和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了经济发展落后。和广大农民画家一样,大部分麦盖提县刀郎农民画的生活贫困,虽然政府有一定的补贴,但对财富的追求还是影响了他们绘画作品的质量。有些画家渴望自己的画早日变成钱,并不注重艺术性。还有一些人并不是农民画家,只是为了拿到补贴而来文化站绘画。这些人创作出来的农民画的质量存在严重的问题。导致有些人对农民画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产生怀疑。

2. 政府的干预限制了农民画的创作

农民画的创作、生存、发展,政府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助力,比如项目支持、培训支持,但政府支持只能添土施肥,不能拔苗助长。具体到作品创作,还是应该由农民画家自己做主,政府不可以包办代替。画什么,怎样画,是农民画家自己的事情。政府如果限定主题、技法,就不是帮忙而是添乱。近年来,由于政府定期举行的绘画比赛常常是限定一个主题,这导致了创作出来的作品千篇一律的现象。也限制了农民的想象力,干扰了农民画家的创造性和真实性。有些甚至成为政府的宣传政策的载体,太过于政治化。

3. 女性画家的缺失

笔者了解到,刀郎农民画家中没有女性。原因有两点,一是来自家庭的压力,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女画家在家庭中承担家务劳动较为繁重,使她们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创作。而且在文化站与男性一起绘画,这是他们的家人所不能容忍的。二是受到宗教的压力较大,限制了创作的机会。这个现象使农民画缺少了从女性的角度来展现刀郎文化,自然也少了一些绘画风格。

六、刀郎农民画发展传承的建议

麦盖提县刀郎农民画凝聚着刀郎人的历史发展、社会形成、文化习俗和精神世界。所以刀郎农民画的传承与发展是很重要。

1. 对刀郎农民画家的保护与培养

刀郎农民画家是刀郎农民画创作的主体。为了农民画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就要从农民画家入手。一方面对现在的刀郎农民画家精神上予以鼓励,物质上增加补贴。使他们有创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积极培养年轻一代的农民画家,并且培养女性画家,丰富农民画的题材和绘画角度,这样刀郎农民画才能走的更远。

2. 要保持刀郎农民画的基本特性

要保持刀郎农民画的原生态和淳朴性。一方面刀郎农民画要植根于刀郎文化环境中,以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基础进行创作。另一方面要保护好孕育刀郎文化的这片沃土,保持其自然和人文化的淳朴和真实性。这样刀郎农民画才不会“变味儿”。

3. 经济文化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在保持其原生态的前提下,适度的开发,文化资源有效地转化成经济和旅游资源也是可行的。但是不能过分强调经济交流,而忽略了其本土的艺术价值。不能将农民画变为敛财的商品工具,一定要保持刀郎农民画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这样才更具有价值。

七、结语

新疆麦盖提刀郎农民画是维吾尔族优秀的民间艺术的代表。蕴藏和积淀着丰富的刀郎民间文化艺术,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使命,也表达着刀郎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希望通过本文,可以进一步的了解到刀郎农民画所表现出的文化意义和文化魅力。因此,刀郎农民画的发展和传承是极其有必要和有意义的。当然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相信,一个优秀的文化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赋予属于他自己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晓勇.麦盖提刀郎农民画传承与保护[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0(5).

[2]赵力.刀郎农民画[M].香港:天马出版社,2006:序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新疆农民】相关文章:

新疆农民收入结构分析07-18

新疆托里05-19

新疆中学05-22

新疆形象06-05

新疆南疆07-01

新疆克州07-05

新疆电网07-14

新疆电力08-01

新疆生产08-07

新疆油画08-13

上一篇:期望效应下一篇:计划生育服务站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