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分裂范文

2024-07-23

价值观分裂范文(精选9篇)

价值观分裂 第1篇

一、国内电视媒体价值观分裂的现状及其带来的恶果

主流价值观宣传时效性的缺失, 让背负了整个民族希望的年轻人, 整天在这样的电视文化中哭哭闹闹、疯疯癫癫, 不仅让电视文化陷入了矛盾与混乱之中, 而且为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在社会中的滋长提供了温床。这种价值观的分裂和混乱, 带来的是社会整体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的失调。

1. 多元价值观的相互冲突引发价值判断的混乱

电视媒体一直以来都在通过其特有的传播方式, 在新闻、娱乐、电视剧等不同的节目形态中, 向人们展示这个社会的整体风貌。可以说, 大众对于这个社会的认识和整体把握, 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媒体, 尤其是电视这种直观通俗的媒体。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电视媒体, 都应该以反映社会大众生活的本质、阐述社会主流思想为己任, 以推动社会的文明发展和进步为最终追求。美国传播学者扎姆斯努尔写了一篇《中国打开了电视》的文章, 他这样批评中国:“教育节目强调对社会的贡献价值, 娱乐节目则充满了对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崇尚, 前者强调勤俭节约, 电视剧和广告则以豪宴、商品刺激人们的超前消费。前者教育公民遵纪守法, 在一些描写商战的电视剧中, 不法之徒却成为成功人物。电视这种媒介, 本应反映和宣传某种一贯的哲学, 并示意人们去服从它, 但在中国的电视里, 这种哲学目前似乎不存在。”[2]

纵观我国电视媒体现状, 在政教新闻类节目中, 以正面宣传报道为主, 大力弘扬主旋律, 强调集体主义的价值、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但转身在娱乐节目中宣扬的却是个人主义, 在商品广告中宣扬拜金主义, 偶像剧和电影为了提高收视率和票房, 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道德底线, 让广大观众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也跟着进入一种混乱状态。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两极化的价值取向。一方面, 他们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 爱国主义意识强烈, 另一方面, 在行为上他们又表现出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与价值判断的无原则性。

2. 主流价值观宣传实效的弱化危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宣传实效指的是传播者想要通过传播讯息来实现的价值目标的实现状态。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宣传主要体现在政教新闻类节目里。这一类节目有国家新闻政策法规和宣传纪律的约束, 一向都坚持弘扬主旋律, 但是实效性往往非常差,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受众对其整体结构真实性的怀疑。这里之说以说是整体结构真实性, 是因为我们的政教类新闻节目大体上单条新闻都是真实的, 但整个节目呈现的社会状态与现实往往有很大出入。另外, 值得一提的是, 作为弘扬主旋律的主打节目新闻联播, 这两年多次爆出的假新闻、假采访、假图片、图文不符等问题, 对于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实效性无疑是极具破坏性的。

实效性差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收视群体老龄化现象严重。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热衷于上网浏览新闻。文化程度高的、会上网的中老年人也越来越热衷于浏览网络新闻, 收看电视新闻的群众正逐渐走向一种低文化水平的老龄化。而网络媒体目前还存在不少管理漏洞, 为了商业利益, 往往比较热衷于报道一些负面的或极具煽动力、容易吸引眼球的新闻, 往往会为人们构建出一个偏消极的社会形态, 与电视媒体就形成了一个极大的反差, 这非常不利于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大学生是承担者中国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 如果在他们的脑海中社会形态是消极的, 如果在他们中间主流价值观无法生根发芽, 如果他们对这个民族的振兴失去了信心, 这对我国的未来命运就是一个最严重的挑战。毕竟, 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总有一天是要由这些年轻人来承担的。

二、国内电视媒体价值观混乱的成因分析

1. 电视媒体职能混乱矛盾

我国电视媒体全部都归属国有, 电视媒体的资源分配是以行政计划为主导, 也就是粗放型的管理方式。而电视节目的制作又是以市场竞争为主导的, 也就是说电视媒体要生存需要的是集约型的生产方式。这就造成了管理方式与生存方式的冲突。我国电视媒体的划分不是以功能为单位, 而是以行政级别为单位, 分为国家级 (中央电视台) 、省级 (各省级卫视台) 、市级、县级。另外, 电视媒体的运作经费大部分都来源于电视广告。这么一来, 电视媒体既有政府的行政监管职能, 又有弘扬主旋律的公益职能, 还有市场经营的职能。这么多职能集于一身, 在遇到职能冲突矛盾要进行选择的时候, 很容易受到趋利心理的影响选择市场经营职能, 这就会导致电视节目的商业化。

电视媒体迫于生存的压力, 在混乱的职能中往往会选择市场经营职能。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下, 电视文化渐渐走向低俗。除了新闻节目因新闻法规和宣传纪律仍然坚持弘扬主旋律之外, 很多电视节目都将自己的服务对象从人民变成了收视率。只要能提高收视率, 对新闻法规和宣传纪律, 一些电视人往往采取一种消极遵循的态度, 不惜一切手段来吸引眼球。

2. 收视率统计方式与国情不符

收视率可以说决定了一个电视媒体的生存大计, 因此电视媒体在编播电视节目的时候往往优先考虑收视率。同样是统计收视率, 在国外统计出来的最受欢迎的节目通常都是类似DISCOVERY频道里最富有人文精神的历史类、科教类节目, 而在我国, 收视率最高的却常常是各种选秀、相亲等娱乐类节目。造成这种状况最重要的原因就是, 我们的收视率统计方式根本就与国情不符。我国现行的收视率统计方式是完全照搬国外来的, 但这种统计方式只适用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并不适用于我国。中国目前有接近7亿多的农村人口, 接近1亿人口为文盲, 90%主要分布在农村, 其中2000万左右为15到25岁的青壮年。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占电视观众的58.2%, 也就是说受过高等教育的观众其实只占很小一部分。收看电视属于个人行为, 无意识心理往往占上风, 是一个实现本我需求的过程。受教育程度越低, 在选择电视节目的时候越倾向于去满足自己最远原始的本能需求。这样一来, 一档节目就算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爱看, 最后表现出来的收视率往往并不高。而电视媒体无论是管理层还是经营层, 又往往将收视率作为衡量一档节目效益和质量的唯一指标。这就必然导致电视文化的低俗化, 导致电视媒体的价值分裂。一个节目最终的成功不仅是它的高收视率, 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的人文内涵、价值理念很好地传达给受众, 并为受众所接受, 最后内化为所有受众的行为习惯。

3. 电视媒体人缺乏综合素养

我们有很多弘扬主旋律的电视节目, 形式过于死板、僵硬, 毫无吸引力, 甚至很容易引起反感。这是因为很多电视节目制作者根本不懂如何去科学地去研究受众心理, 也没有作过系统的调查, 对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也只是一知半解。纵使内容再好, 形式无味, 也是不可能吸引观众的, 这就为内容低俗、形式吸引人的节目提供了温床。

当代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往往只强调娱乐效果, 而忽略了艺术价值。商业运作取代了人文渗透, 明星取代了艺术, 刺激取代了审美。目前的综艺节目为人们营造出的是一种全民娱乐的氛围, 豪华风、聊天风、竞猜风、滥情风渗入综艺节目之中, 更为恶劣的是综艺类节目抄袭风气严重, 最典型的“超女快男”选秀类节目模仿的就是《美国偶像》等节目。这些节目在美国有着超高的收视率, 但我们看到的仅仅是这些节目的收视率, 却看不到这些节目所蕴含开拓、进取、征服等典型的美国精神。这样的节目如果完全照搬过来, 虽然对激发年轻人的奋斗热情有一定帮助, 但很容易导致个人主义泛滥、集体主义被边缘化。当年无数中学生逃课逃学去参加超女海选, 支持不同选手的歌迷在街头引发混乱, 就足以说明其消极影响之大。而最近“快男”又冒出了一个“伪娘”, 评委在节目里不只不尊重选手, 甚至声称要呼吁网友对其进行“人肉搜索”等。这些更加说明, 我们抄来的只是一个娱乐化的形式, 与我国传统文化和发展需求相符的本土化文化的缺失却相当严重。

三、解决当代中国电视媒体价值观分裂的对策分析

1. 用“精英”层价值观进行价值引导

这里所说的“精英”并不是指在政治上或者事业上脱颖而出的成功人士, 而是指接受过高等教育或道德素养高或价值取向符合我国集体主义价值观等的人群。前面已经分析过中国目前的人口结构是农村人口、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多数, 面对这样的国情我们使用的却是国外那一套绝对化的收视率统计方式。这样, 必然导致主流价值观被边缘化。

在这里要搞清楚两个概念———价值取向和价值导向。“价值取向就是人们在一定场合以一定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价值倾向。它来自主体的机制体系、价值意识, 表现为政治取向、功利取向、审美取向、道德取向等不同的方面”。[4]“价值导向……是统治阶级为了调节不同阶级、等级、阶层、集团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而倡导的一种价值取向, 价值导向是对整个社会而言的, 它是社会生活的总体指向”。[5]个人的价值取向由其自身的个性特点、生活阅历、受教育程度等决定, 这必然引起个人价值取向的千差万别, 再加上个人价值取向还具有一定的从众性, 这又使其容易具有盲目性的特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要维护长治久安的稳定局面, 就必须对纷繁多样的个人价值取向进行引导和整合。尤其是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个人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如果不加以引导和整合, 必将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就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面对这样的人口结构, 如果坚持照搬西方收视率统计方式不加以改进, 在价值导向上片面地搞“少数服从多数”, 必然导致主流价值观被弱化, 多元价值取向愈发走向多元和混乱。

按照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机构进行收视统计调查, 以“精英”层受众的收视率为主导, 兼顾大多数人群的收视和审美习惯, 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统计方式。在节目表现形式上可以使用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但在价值取向上要坚持用主旋律进行价值引导。这样做, 一方面可以用“精英”层受众的价值取向来构造一个符合主旋律的电视文化, 另一方面还可以兼顾到大多数人的受教育程度和接受程度, 并且不会影响到电视媒体的广告收入。这是因为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购买电视广告里的商品的人, 大多集中在“精英”层受众之中。

2. 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来制作“德利兼顾”的节目

目前, 我国的电视节目几乎都还处于制播合一的阶段, 各级电视台既是节目的制作者又是节目的编排播出者。这么一来, 就形成了一个矛盾———粗放型管理与集约型生产需要之间的矛盾。

制播分离, 是指在电视节目的生产、流通与播出的过程中, 节目的生产制作与节目的播出分别由不同单位负责的管理制度。[6]除了政教新闻类节目之外, 其他电视节目的制作交给市场, 而电视台将工作重点放在采购优质的电视节目, 以及节目的编排播出上。这样一来, 一方面可将电视节目的制作放归市场, 由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来淘汰缺乏创意的劣质节目, 另一方面可简化电视媒体的工作职能, 化解经营与管理的矛盾, 有利于电视媒体集中地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而对节目制作方来说, 在市场竞争的机制下, 这有利于各种硬件、人力资源的整合。另外, 既要考虑经济效益, 又要考虑到节目有利于正确的价值引导是电视台采购节目的一个重要考量标准, 在优胜劣汰的市场压力下, 节目制作单位必定会充分利用所有可利用的资源充分开启各方智慧, 制作富有创新精神、人文精神, 符合大众审美习惯的优质节目。

3. 以德法并用的方式管理电视媒体

我国对电视文化的管理基本上处于“先污染后治理”的状态, 除了一些基本的不准涉“黄”等涉及道德底线的原则非常明确之外, 很多时候管理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每一次都是针对一些已经引发了严重问题的电视节目进行整治, 但迫于这些节目已经有一定的市场, 考虑到电视媒体的生存问题又不得不作出一定的退让。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管理方式, 始终是治标不治本, 并且往往只针对某一类甚至某一个电视节目, 因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低俗的电视文化是“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

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可量化标准才是治标又治本的管理方法, 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摆脱“人治”。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期,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每天都忙于工作和事业, 每天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价值选择, 这必然引发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媒体在求生存争效益的同时, 也是如此, 时常会遇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冲突而难以取舍。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 “法治”是必需的, 因为媒体在面临价值选择的时候, 需要有一套操作性强的指导方案来强化他们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但“法治”毕竟不是万能的, 人治在很多时候可以弥补“法治”的不足, 来进行“德治”。

4. 以具有综合素养的媒体人引领电视文化的发展

媒体人要么就是传播学专业出身, 传播学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 但这些人往往只懂技术不懂艺术;要么就是影视艺术、法律、经济、文学等专业出身, 但这些人往往只懂艺术或者自己的专业领域却不懂传播规律。这是导致前面提到的媒体人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究其根本, 是因为我国高校传播学专业的教育缺乏跨学科精神。再加上功利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急于掌握具体的如摄影、剪辑等传播技术, 而新闻道德与法规等新闻伦理方面的课程却普遍得不到重视。媒体单位在用人的过程中也非常功利化, 只重视所用人才某一方面的技术, 而忽视了他们的整体素养。于是我们的电视节目要么就是非常符合传播规律有着超高的收视率, 但是却毫无艺术价值可言, 导致节目整体媚俗化、泛娱乐化;要么就是艺术理念、专业理念非常强, 但节目形式不符合传播规律, 普通大众根本看不懂。因此, 当代中国电视节目价值观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的局面。

学校对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媒体对本单位的工作者, 都应该将新闻职业道德建设重视起来, 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是传播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另外, 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精神, 媒体也应该让媒体人时刻牢记要“活到老、学到老”。首先, 要重视政治教育, 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等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在我国正在进行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 不懂政治、没有大局观的媒体人是无法承担起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重任的。其次, 要注意艺术素养的提高, 既要懂得传播规律, 又要懂得多元的艺术表达形式。并不是说不能参考国外优秀的电视节目, 但这并不意味着照搬, 而是应该将这种借由这种生动活泼的艺术表达形式来传播本土文化, 来弘扬我们的主流价值观, 来整合人们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在掌握牢固的传播学理论的同时, 拥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构建出良好的电视文化产业, 将思想政治教育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渗入电视文化之中, 为支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2002:386.

[2]李晓枫, 邹定宾.中国电视文化的理性重构[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52-53.

[3]老龚.《新闻联播》无“新”闻, 必改革[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705a70100dds5.html, 2009-04-24.

[4]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350.

[5]陈章龙.论主导价值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180.

价值观分裂 第2篇

一、有利于学生了解真实的科学发展史

新版教材内容是按科学发现年代的先后顺序进行编排的。孟德尔于1665年在其发表的《植物的杂交试验》论文中提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而减数分裂的过程一直到1891年才大致弄清楚,其间晚了二百多年。可见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远远早于减数分裂的发现。我们如果先讲减数分裂,然后再用减数分裂的知识去解释遗传现象,会使学生误以为减数分裂的发现在前。教材“先遗传定律后减数分裂”的调整目的,在于还原科学发展史的本来面目,同时也让学生知晓孟德尔是在没有减数分裂的知识背景下发现遗传定律的。从下面简要叙述的减数分裂的发现历程可以看出,孟德尔1665年发现遗传规律时,人类借助显微镜才刚刚看到细胞,减数分裂的研究还没有起步。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观察软木片发现细胞。

1667年荷兰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人和动物的精液,看到了带着长尾巴的蝌蚪形的精子,但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寄生虫!到1884年才由寇里克确定精子是动物自身产生的,而且是一个细胞。

1875年德国动物学家赫德维希在显微镜下观察海胆的受精过程,海胆是体外受精的,容易观察。他发现:许多精子游向卵细胞,但卵细胞只接受一个精子进入,而且只是精子的头部。

1883年比利时胚胎学家贝内登以马蛔虫为材料,发现其精子和卵细胞各自只有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受精卵又恢复了两对染色体(马蛔虫体细胞有两对染色体)。

1887年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系统地总结了前人及自己实验室对极体(polarbody)的研究结果,预言了减数分裂的存在。

1890年德国细胞学家鲍维里确认,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要经过减数分裂。

1891年德国动物学家亨金描述了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减数分裂的全过程。

1905年Farmer等将精子和卵细胞经历的两次连续分裂称为减数分裂(meiōsis),meiōsis这一词一直沿用至今。

二、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真实过程

以前的旧版教材先讲减数分裂,再用减数分裂的知识去解释遗传现象,这样讲虽然方便,学生好象也容易接受,但这不是科学发现的真实过程。1665年孟德尔发表发现两个遗传定律论文时,生物界还没有认识到配子的形成和受精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孟德尔是在完全没有减数分裂的知识背景下,通过运用假说演绎的方法发现了两个遗传定律的。这种研究方法的流程是: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下面先来看看孟德尔当年是怎样用假说演绎法进行研究的。

1.实验现象: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F1代全为高茎,F1自交后代高茎和矮茎的比例始终是3∶1。

2.提出问题:孟德尔通过观察、统计和分析,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F1代全是高茎而没有矮茎呢?(2)为什么F2代中矮茎性状又出现了呢?(3)F2代中出现的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

3.做出假设:孟德尔在观察、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几点假说:(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决定显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决定隐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演绎推理:孟德尔运用以上假说,合理地解释了一对相对性状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解释了性状分离现象。但孟德尔还不满足于此,他认为一种正确的假说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是不够的,还应能够预测另一些实验结果。为此,孟德尔又设计了测交实验,让F1与隐性纯合子矮茎测交。孟德尔根据演绎推理,预测这一测交的结果应该是:测交后代中高茎和矮茎比例为1∶1。

5.实验验证:孟德尔用杂种F1代高茎豌豆与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杂交,在收获的64株后代中,30株是高茎,34株是矮茎,比例接近1∶1。

6.得出结论:实验的结果与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预测结果相同,从而验证了假说的正确,并由此得出分离定律。

从上面的研究过程来看,孟德尔根据实验现象提出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单个出现”假说,其实质就是后来发现的减数分裂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说孟德尔在当时就预言了减数分裂的存在及本质。由此看出,孟德尔提出的假说,是超越他自己时代的一种非凡的设想。孟德尔是用提出的假说去解释分离现象,而不是用减数分裂去解释。如果我们先讲减数分裂,然后用减数分裂的知识再去解释遗传现象,则与孟德尔当年的发现过程是相违背的。

三、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孟德尔在发现遗传定律的过程中运用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即假说演绎法。新版教材用很大的篇幅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孟德尔运用这种方法发现遗传定律的过程,学生从中不仅学到了遗传定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假说演绎这种科学方法,懂得了如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如果先讲减数分裂,然后用减数分裂的知识解释遗传现象,也就没有必要再学习假说演绎法了。以前的旧版教材就一直没有涉及假说演绎法,就是因为旧教材一直先讲减数分裂的缘故。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的最大不同在于,旧版教材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方法的掌握,例如旧版教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只要掌握孟德尔遗传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对了解科学家通过什么方法得出该定律则没有要求。新版教材已经有所改变,开始认识到掌握方法比获取知识更重要。新版教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掌握并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除本节课外,新教材在其他章节中也增加了许多科学方法的介绍,目的就在于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四、有利于学生感受孟德尔发现的伟大

孟德尔在缺乏细胞染色体知识,以及没有受惠于1865-1900年间很多有关减数分裂的重要发现的情况下,通过推理和想象,找到了研究遗传现象的新方法,他强调单位性状的独立行为,并运用这种新方法得出了意义深远的概括性结论,即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的成就是科学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之一。然而如果我们先讲减数分裂,然后用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去解释遗传现象,学生就体会不到孟德尔当时提出的假说(减数分裂的预言)是多么地有创造性、前瞻性、预见性以及超越时代性,就体会不到孟德尔的发现究竟有多么地伟大,体会不到孟德尔对人类及遗传学的重大贡献。

五、有利于体现新课程的重要理念

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遗传定律的过程,充满了许多探究的元素,是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极好素材。由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学生也可以借鉴和模仿该流程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先讲遗传定律后讲减数分裂,能很好地体现《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从而更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

六、没有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

很多教师担心新版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调整后,即将减数分裂后置,会加大学生对遗传定律的理解难度,教学效率会有所降低。其实这个担心是多余的,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减数分裂的内容移后,学生在学习孟德尔遗传定律时没有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但孟德尔提出的假说实质上就是减数分裂的核心内容,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单个出现”假说与繁杂的减数分裂知识相比较,内容更简约,要点更突出,学生理解更方便,应用也就更容易。因此“先讲遗传定律后讲减数分裂”,不但不会增加学生理解遗传定律的难度,相反对学生的理解还会有所帮助。另外新版教材对一些枝节内容还进行了删减,使得重点突出,旧版教材中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显性的相对性”等内容,有的删减,有的移到了教材的其他地方讲述,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简洁流畅,便于学生沿着孟德尔的探索过程进行思考和从实践中领悟科学方法。

价值观分裂 第3篇

近些年来, 英美学者大肆宣扬“新帝国主义”思想。“新帝国主义”论是说后现代国家首先要动用他们的国家力量 (包括军事力量来控制现代国, 同时也制止前现代国家那些诸如屠杀之类的行为, 并且后现代国家要开始并习惯以双重标准行事。1在美国, “新帝国主义”理论在“9·11”事件之后, 衍生为“主权限制理论”、“干涉论”、“先发制人论”等。更有甚者, “新保守主义”者主张建立美国“仁慈霸权”, 强调输出美国式的民主和价值观。同时, 在中国也出现了“三股势力”、“颜色革命”和西方和平演变的干扰, 给我国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安上了一颗“定时炸弹”。

“三股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带来重大冲击。近年来, “伊扎布特”、“东突厥斯坦伊斯兰独立运动”组织、“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独立运动”组织、“藏青会”、“世维会”都加紧了渗透和宣传。另外, 我国的民族分裂主义活动一直处在活跃期, 他们利用各种机会制造民族矛盾, 破坏民族团结, 妄图分裂国家, 各族人民与这“三股势力”及其支持他们的国际反动势力的斗争是针锋相对的敌我斗争。

同时, 我国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历史现实, 也给分裂者以可趁之机。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 新疆地区民族混杂, 而与新疆接壤的国家多为伊斯兰国家, 那些国家又通往中亚, 西亚和阿拉伯等伊斯兰国家。相同的宗教信仰给国外渗透势力有了可趁之机, 他们充分利用了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的差异, 在意识形态领域制造混乱, 妄图分裂中国。

正是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将成为引领各族人民群众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强大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思想、对抗分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价值、社会价值、民族价值和时代价值相统一的文化价值体系, 是对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全体公民思想政治和道德建设内容的最新扩展和最新凝练。

首先, 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各族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它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历史和现实都表明: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搞好民族团结, 共同抗击分裂和渗透势力的行动指南, 我们只有时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才能明辨是非, 去伪存真;才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 经受住国际国内各种挑战和压力的考验, 保持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良好局面。

其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各族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 能够增强各族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和信心。

共同理想反映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利益诉求, 共同理想把国家的发展、民族团结和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 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伟大奋斗目标。共同理想为各族人民提供了明确的奋斗方向和目标, 为各族人民提供了坚定的信仰和精神动力, 为各族人民提供了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只有加强各族群众的共同理想教育, 尤其是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才能在关键时刻经受得住考验。

最后,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各族秦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道德评价标准。

“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道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热爱祖国是每一个中国最起码的道德评价标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祖国统一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合则两利、分则两败。坚决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坚决维护国家的利益、尊严和荣誉, 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光荣使命。不危害祖国, 就是各族人民要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 大力发扬各族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 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 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倍加珍惜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 不传谣、不信谣、不受挑拨煽动、不参与违法活动, 不危害国家团结稳定的良好局面, 坚决同不法分子的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

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是一个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繁荣发展, 坚决和反分裂反渗透势力做斗争的社会。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族人民群众反分裂反渗透的斗争, 为进一步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重要遵循,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中华文化明确了努力方向。对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 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旗帜, 是我国应对国外敌对势力妄图“西化”、“分化”中国的重要思想武器, 它对我国的民族团结、宗教和顺施加着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族团结,反分裂,反渗透

参考文献

痛苦的人格分裂 第4篇

一九四九年,随着天安门广场礼炮轰鸣,古老的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应该说各个阶层的人们这时是抱着不同的心境迎接这个新时代的。其中,原来一直在唯物史观阵营之外的那一群传统学人,此刻当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其后,他们则经历了他们的先辈们所没经历的心灵磨难。而这一时期史界传统学人所感受到的心灵磨难可能最为沉重。

他们中间不少人,很想积极适应这个对他们来说完全陌生的社会,但又处处感到格格不入;想和过去诀别,以崭新的形像出现在世人面前,但又积重难返,步履维艰;想努力学习新东西,接受新事物,但又总是陷入东施效颦的可笑境地;想在新发起的各种运动、各种斗争中冲锋陷阵,表现自己,但又往往表演得过火、过分,让人生疑;想与过去的恩师一刀两断、划清界线,但又难以承受良知的折磨……这就是五十年代前期多数史界传统学人的窘况。

顾颉刚先生在旧中国的学界声名赫赫,七大册《古史辨》,与《观堂集林》一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所谓“国学”的成绩。如果只是这些,倒也不会成为多大的问题。问题在于,顾先生的成名与疑古运动的展开,与胡适有脱不开的干系,甚而至于可说得力于胡适。而胡适长期以来又是共产党在文化界的头号敌人。现在世道变了,胡适“溜之乎也”。我们的顾先生怎么办呢?顾先生素来对胡适执师生之礼。表现在《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中的那种师生之情,至今读来令人起敬。在这篇《自序》中,顾先生以极度尊敬的口吻前后提到“适之先生”的地方多达二十六次。并在分析总结自己由以成名的原因时,反复强调自己所受“适之先生”的影响:“要是不是遇见孟真和适之先生……,要是我不亲从适之先生受学,了解他的研究的方法,我也不会认识自己最近性情的学问乃是史学。要是适之玄同两先生不提起我的编集伪材料的兴趣,奖励我的大胆的假设,我对于研究古史的进行也不会这般的快速。”时过境迁,现在顾先生如何面对与“适之先生”的师生关系呢?他采取了一种比较实际的做法:不得已而大骂胡适。

远在大规模批胡之前的一九五一年,顾先生就开始与“适之先生”划清界线了,在《大公报》上发表了《从我自己看胡适》一文。(见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一日《大公报》)在批胡的高潮期间,在政协的一次扩大会议发言中,顾先生当众检讨了自己的兴趣主义的治学旨趣,检讨了自己起草向蒋介石献礼的九鼎铭辞的行为,特别是检讨了自己所受胡适的影响。其中说,胡适的实验主义研究方法,“乃是腐朽的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方法,他的一切学术工作乃是替封建势力和美帝国主义服务、转移青年目标、进行反革命活动的手段”,承认自己“是在一定程度上替他造成他的虚名和声势的一个人”。(见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人民日报》)另在这时再版的《汉代的儒生与方士》的前言中,交待本书的写作缘起时,只字不提实验主义的影响和胡适名字,仅说如何受到钱玄同的影响与推动。在《古籍考辨丛刊·序》中,也同样如此。这种努力回避胡适、淡化彼此关系的倾向,甚至到顾先生逝世前的八十年代仍未消失。(见《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刊上海影印《古史辨》第一册。将此文与《古史辨》第一册《自序》对照阅读,会很有意思。)

要是仅有这一面就好了,后人就会认为顾先生思想改造得比较彻底了,而且也好像被主流学者认可了。可是,新出版的《顾颉刚年谱》为我们展示了顾先生的另一面:与新社会关系比较紧张,心灵深处创伤累累的一面。从《年谱》中可以看到,顾先生在通过与“适之先生”划清界线努力向新的“道德标准”、“社会风气”认同的同时,私下也颇多不满与抱怨。在谈到对当时思想改造运动不满时,一九五二年七月九日的日记中说:“此次学习,可怕者三:天正热,不堪炎热,一也。刺激太甚,使予接连不得安眠,二也。开会太多,无写作自我批判时间,三也。”一九五二年十月二十二日,在致友人祝瑞开的信中又说:“本年三反、五反、思想改造三种运动,刚无不参与,而皆未真有所会悟。所以然者,每一运动皆过于紧张迫促,无从容思考之余地。刚以前作《<古史辨>自序》,是任北大助教六年慢慢读、慢慢想而得到的。因为(此)有些内容,所以发生了影响。今马列主义之精深博大,超过我《古史辨》工作何限,而工作同志要人一下就搞通,以刚之愚,实不知其可。……若不经渐悟之阶段而要人顿悟,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此实欺人之语耳”。想用对待学问的态度来对待当时令人目不暇接的运动,极其拙笨地对待思想改造,看来是顾先生不满与苦恼的根子。而且,他还通过各种渠道、场合反映他的不满与痛苦。一九五三年八月二十日,他与“李亚农同访中共华东宣传部副部长匡亚明述现时难以从事研究及整理古籍工作之痛苦”。反右前夕,他又呼吁“打倒令人窒息的教条主义”,说当时“很多人有话无处说,或有话不敢说”。正因他是如此较真,所以,他自己也受到了批判。一九五五年三月五日,在中国科学院批判胡适思想会上,顾先生曾发言一小时:“近来批判胡适历史学、考据学的文字中,常常牵到我的《古史辨》,因此,我在今天会上说个明白”。他是怎么说的呢?“我愿为考据学说一公道话,考据学是反封建的”。结果,“闻者大哗,对我抨击”。《年谱》中写道:“因发言不当,会后作检讨书,三月二十六日,在统战部批判会上受尖锐激烈之批判。”顾先生不明白,胡适与“古史辨”派渊源是如此之深,要搞臭胡适,不搞臭《古史辨》、考据学怎么能行呢?换句话说,一方面批判胡适,一方面又维护、肯定《古史辨》、“考据学”,是不相容的。顾先生在当时应该把《古史辨》说得一钱不值,才能过关。可是他做不到这一点,就只好痛苦不堪了。

应该说,顾先生的痛苦是很深很深的。除了公开被批判外,痛苦似乎主要来自有形无形的被轻慢,来自边缘感、圈外感,来自自尊心被深深伤害和被迫低下一贯昂起的头。一九五一年中国史学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顾先生不但未获得任何职衔,连与会的资格也未有。一九四三年在重庆召开中国史学会成立大会时,顾先生“频作主席”,“得票最多”,而且都“揭诸报纸”。联系到这些盛誉,现在真有“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感喟了。另外,从上海迁到北京后,所在单位负责人看到他的二百多箱书籍说:“我看你就害在这几百箱书上了”。这话使他仿佛一下子掉进冰窟中。后来他将自己的稿件和研究工作计划上交,这位负责人根本未看,而对他以往几十年的工作只评为“大而无当”。自己由以安身立命的东西被人不拿正眼看,痛何言哉!

正像顾先生是众多胡门弟子之一一样,顾先生自己也拥有一批追随者和学生,这就是“古史辨”派。顾先生在困难时刻希望通过不得已的“背叛”他的老师来解脱自己,他的学生也只好通过“背叛”他来使自己得到超度了。在干将如林的“古史辨派”中,童书业先生是突出的一位。童先生受顾先生恩惠甚大。他原是浙江图书馆附属印刷厂的校对员,因发表《评顾著<尚书研究讲义>》深为顾先生赞赏,遂邀他至北京协助自己工作,其薪金由顾先生自己支付。这对先前主要依靠自学的童先生来说,当然非同小可,童先生由此成名。建国后,“他真诚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著作,真诚地尽力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各学术领域的研究,真诚地想将自己的研究适应社会的思潮。”(童教英:《童书业》,引自《山东现代著名社会科学家传》,山东教育出版社版)由此他想踏上一条新的治学路子。这一切,大概正是想向世人表明,他想努力适应这个新的社会。但是,“古史辨派成员”的阴影却影响了新社会对他的接纳。因此,他不得不在这同时像顾先生一样一再检讨、交待自己的过去;“解放以后,我曾经好几次在学习讨论会上和报纸上批判自己过去的反动思想和错误思想”。但他并未清算自己所属的学派与师承,也就是说批判仍不深入。就在这时,他可能看到了顾先生的《从我自己看胡适》一文,从中看到了出路。于是,他步恩师的后尘,发表了《“古史辨派”的阶级本质》一文(《文史哲》,一九五二年三月号),表示了与“古史辨派”、与他的恩师一刀两断的决绝立场。他说:所谓“疑古派史学”是美国实验主义传到中国后的产物,它的首创者是五四时代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当前的战犯胡适。他认为顾先生所说的一系列不反对人们运用唯物史观的话,“其实都只是抗拒唯物史观的一种手段”;反对唯物史观的“方法不必一致;或者尽情低毁,或者托词抗拒,或者截取变质;而这三种方法我们这批人之中就都用过的”。又说:疑古派史学的真实企图,最初是右面抵抗封建阶级,而左面抵抗无产阶级,到后来,“这派的史学家多数与封建阶级妥协,只坚决抗拒无产阶级了”。进而说,“古史辨派”的作品,“在考据学上说,也没有什么价值”。“我的结论是:当前的思想改造运动,是要肃清封建思想和改造资产阶级意识,疑古派的史学思想是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工具,正是应改造的对象之一,同志们赶快起来改造自己罢!”

与童先生的这篇文章同时,一九五二年三月号《文史哲》还刊出了另一位“古史辨派”成员题为《“古史辨派”的学术思想批判》的文章。这位先生“过去也是受顾颉刚教授影响很深的一个人,……曾经跟他读书多年,曾和他合写过”一系列名文,现在也站出来与顾先生决裂了。这位先生说顾颉刚“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唯心论者,……这一派的治学方法,彻头彻尾是唯心论的”。又说“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有没有学术上的价值呢?肯定地,没有。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根本不能成立。……这一‘发现’,没有说明任何问题,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同样地,《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一文,“没有而且也不能解决问题”。文末又强调说:“顾颉刚教授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接受了开明地主阶级的改良主义思想,又接受了买办资产阶级的实验主义方法,造成了他的疑古学说,因而没有解决任何古史问题,反而造成了混乱。”

看完这两篇文章后,顾先生在一九五二年三月十二日的日记中沉痛地写道:此两文“均给予无情之打击”,哀伤、绝望之情,溢于言表。但是,更深的伤害还在后边。在席卷整个知识界的批判胡适思想运动中,作为陪绑者,“古史辨派”和顾先生又受到他的学生及他人进一步清算。这就是顾先生说的,“近来批判胡适历史学、考据学的文字中,常常牵到我和《古史辨》”。(《年谱》第355页)批判、否定“古史辨派”的,这时仍然是“古史辨派”成员自己。童书业先生在批胡高潮中,再次冲锋在前,先后发表过两篇文章,都牵扯到了《古史辨》和顾先生。有些人出于保护顾先生的目的说顾先生所接受的胡适的实验主义并不完全,顾先生自己也这样说。但童先生在现在的文章中强调指出:“我觉得在《古史辨》中,实验主义的精神是很显著的。例如顾先生的有名的‘累层地造成的古史观’,分明是《井田辨》的‘考据’方法的发挥和发展”。“《井田辨》就是七大册《古史辨》的前驱,在《古史辨》中,充满着胡适《井田辨》的精神。”(《批判胡适的实验主义“考据学”》,原载一九五五年二月三日《光明日报》,后收入《胡适思想批判》第三辑)指出这一点后,童先生指出:“顾先生向来主张尊重历史事实,我的上面这个分析,我想他是会首肯的。”(同上)胡适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的文中曾说:“顾颉刚先生在他的古史辨的自序里,曾说他从我的水浒传考证和井田辨等文字里,得着历史分析方法的暗示。”童先生据此强调:“这段话可以证明顾颉刚先生最早所用的‘讨论古史’的‘见解’和‘方法’,就是胡适的见解和方法。”(《批判胡适的实验主义“史学”方法》,原载《文史哲》一九五五年五期,后收入《胡适思想批判》第六辑)童先生还认为,胡适考证“井田”的用意,是在证明“古代没有均产的时代”,而《古史辨》在胡适的实验主义指导之下的“疑古”,也就变成原始共产社会的抹煞论了。“实验主义的‘考据学’,确实是主观唯心论所支配的‘考据学’,根本谈不上有一丝一毫的科学气息!‘古史辨’派中了实验主义的毒,所以敢于大胆抹煞古代的传说,抹煞史料的真实性,把中国原始社会史完全否定。”(《批判胡适的实验主义“考据学”》)这就不是学术问题了,从中让人感到“古史辨派”的工作似乎已带有政治性质。难怪顾先生看后,气得要“说个明白”了。

如同顾先生积极批判胡适与胡适划清界线时的情形一样,童先生对《古史辨》和顾先生的批判,也并不意味着他已完全放弃了原有的治学路数。不,至少不完全是这样。就在童先生发表《“古史辨派”的阶级本质》不久,他就与《“古史辨派”的学术思想批判》一文的作者一起,向顾先生为《文史哲》杂志约稿。此举意味着什么?陪情?自责?希望理解?在复王树民的信中,顾先生对此举的含义也作了推敲:“苟我之学术工作已不足存于今之世,胡近来二君又为《文史哲》向我索稿乎?”(《年谱》第352页)的确,如果“顾先生”、“顾颉刚教授”真如同他们所批判的一样,为何又向自己的批判对象要稿子呢?这不是引火烧身吗?这不是又是对顾先生的承认吗?可见,童先生们当时并非表里一致,内心深处肯定有挥之不去的隐痛。顾先生后来“应童书业邀,为《文史哲》作《息壤考》”。一九五六年七月下旬至九月下旬的两个月,顾先生“养病于青岛”,就住在上述另一位批判者家里,“整理《史记》”。这都说明了“古史辨派”之间的联系。童先生的女公子为乃父写的传记中说:尽管童先生拚命想使自己的研究适应新的社会风气、学术风气,但是他仍“难以跟上越来越‘左’倾的‘理论’。彷徨痛苦中,他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又转向古史、古籍的考辨”。其实,童先生一直未忘情于“古史辨派”的考辨路数。他这一时期出版的《唐宋绘画谈丛》、《中国瓷器史论丛》,主体部分仍是历史考辨。所以,一九五八年“史学革命”、“拔白旗插红旗”运动中,他被抛了出来,成为山东大学历史系的重点批判对象。从当时“揭发”出来的东西中,我们再一次看到了童先生内心深处的“自我”与前些年外表上的“自我”有很大差异。当时的“揭发”文章与大字报认为,“史料至上,在山东大学历史系已形成一种歪风”,“考据之风,在‘双反’运动之前,在‘山大’历史系里一直占着统治地位,而且一直蔓延、发展着”。这种状况“从童先生一段话中反映得最清楚不过”。这段话是:“谁说我不懂史料,这简直对我是莫大侮辱。老实说,我过去搞过几十年考据,我会不懂史料?几年之内我拿出一百万字的考据文章来给你们看,那时候你们才知道我的真才实学。”(《厚古薄今种种》,载人民出版社编辑部编《历史科学中两条道路的科学(续辑)》,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八年版。书中收集的主要是学生写的大字报)人们还“揭发”出童先生教导学生背诵古书、背诵资料的一段话:“我从事研究,有赖于我五岁启蒙,七岁读经,一部左传,背得滚瓜烂熟。”(《童先生的学问》,见上书)假如这两段话没有大的出入,那么童先生内心崇尚什么,就一目了然了。如同他女儿所认为的:“他自一九三三年接受顾颉刚‘累层地造成的古史观’起,在整个学术生命中始终致力于考证辨伪的研究。”与顾先生本人的做法一样,童先生批判顾先生,只是表明他也在表里之间两种人格之间进行痛苦挣扎而已。

顾颉刚先生的人格被撕裂了,童书业先生的人格又被撕裂了。他们这时都深深陷入了痛苦的二元分裂之中。他们本以为,各自在口头上“抛弃”了自己的恩师之后,就能够相安无事。可是,在他们付出了过分沉重的人格代价后,并未赢得预期的信任。他们的心在滴血。他们当年这么做,不能说明他们本人在节操上有什么问题,而是他们头上的压力太大了,已经超过了任何正常人所能承受、任何道德规范所能支撑的限度。当然,承受相同性质的折磨,在份量上还是有轻重的。我觉得,就痛苦的程度而言,童先生肯定深于顾先生。胡适是“战犯”,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国民党的“文化班头”,新社会与胡适的矛盾,是对抗性矛盾。痛骂胡适,在当时看来,就像忠臣“背叛”暴君一样,较少存在什么道义上的责任。顾先生可以通过这一途径来释放自己的痛苦,缓解内在的紧张。童先生可没有这么多理由原谅自己。顾先生虽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学者,但他与新社会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还任全国政协委员,统战团结的对象。作为学生起来批判、揭发还是公民的老师,总是会觉得不踏实、甚至折磨。所以他一方面撰文批判,另一方面又向老师约稿,借以“赎罪”或传达某种信息。不但童先生自己可能觉得此举于理有亏,连旁观者似乎也看不下去,鸣不平。直到一九五四年五月,学者王树民还在致顾颉刚的信中,对童书业等的批判文章对“古史辨派”所持完全否定之态度“窃未敢以之为然”。人们以为,顾先生批判胡适,可以理解,童书业批判顾先生,难以首肯。那么,时过两年,顾先生自己这时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出乎意料的平静。在复王树民的信中,他说:“此是渠等应付思想改造时之自我批判耳。以彼辈与《古史辨》之关系太深,故不得不作过情之打击。苟我之学术工作已不足存于今之世,胡近来二君又为《文史哲》向我索稿乎?故其为否定之批判,是可以原谅者也。”(见《年谱》第352页)

“此是渠等应付思想改造时之自我批判耳”。这真是一针见血的“悟道”之言。其中的“应付”二字尤其值得玩味。这两个字,再好不过地揭示了五十年代初期知识分子面对思想改造运动时的心态。

为了生存,为了较好的生存,这些知识分子不得不承受了人格分裂的痛苦煎熬。五十年代初期,所有那些有接受“改造”的愿望和表现但又未完全做到“入乡随俗”的传统学人,大多如此。这种历史教训值得记取。

另外,我们今天能够在史实的基础上稍稍总结一些历史教训,应该说,得益于像顾潮这样的亲属和历史学家,不畏艰难,编写出《顾颉刚年谱》这样的著作。我们希望,这类以活生生的历史资料为基础的著作应当出版得更多。

谈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的识别 第5篇

1. 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 确定分裂时期

高等生物细胞中有多对同源染色体, 数目一般为偶数, 如果发现某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为奇数, 则为减数分裂;如果为偶数, 则有可能是有丝分裂, 也可能是减数分裂,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些细胞图像中染色体形态大小都一样, 无法辨认是否有同源染色体, 这时用染色体数目判别很方便。如果给出几个细胞图像, 要找出哪些是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或中期的图像, 一般来说, 染色体无规律分布为前期, 分布在中央为中期, 染色体移向两极为后期。还可以根据图像来判断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 如体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 它的有丝分裂后期应该有8条染色体,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图像中应该有4条染色体, 并且两者均无姐妹染色单体。

2. 判断有无同源染色体

有丝分裂各个时期均有同源染色体, 而减数分裂在第一次分裂结束前有同源染色体, 之后无同源染色体。如果图像无同源染色体, 说明已发生过减数第一次分裂, 同源染色体已分离且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 这肯定是减数分裂图, 如图1所示。

3. 确定是否有同源染色体联会

联会是减数分裂特有的现象, 如果细胞图像中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并且已分离 (如图1) , 则为减数分裂。如果无联会现象, 则需要观察其他特征。如有同源染色体, 但无联会, 则为有丝分裂 (如图2) ;若无同源染色体, 可能为减数第二次分裂 (如图3) 。

4. 辨别精卵细胞的形成

精子及卵细胞的形成要经过减数分裂, 它们的基本过程相同。但精子的形成过程中减Ⅰ和减Ⅱ细胞质均是均等分裂;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减Ⅰ和减Ⅱ细胞中的细胞质是不均等分裂。初级卵母细胞分裂产生的大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 小的叫第一极体 (如图4乙) , 次级卵母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大的叫卵细胞, 小的叫极体。所以如果产生的细胞呈葫芦形状, 则为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若产生的细胞大小均相同, 则有可能是第二极体的形成或精细胞的形成过程 (如图4甲) 。图4丙则可能形成精子、卵细胞、极体。

例题:下图5表示同种生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 图6表示细胞分裂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处于图6中AB段的细胞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B.图5中甲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 染色体数:DNA分子数=1∶1

C.图5中乙、丙细胞处于图6中的BC段, 甲细胞处于DE段

D.图5中乙细胞发生基因重组, 分裂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

解析:图6中AB段是DNA复制阶段, 可发生基因突变, 故A正确;图5甲细胞上下两极均有两个染色体组, 共四组, 且属于着丝点分裂, 故每个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 B正确;图6中, BC段表示每个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 DE段表示每个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 所以C正确;图5乙中葫芦形状说明属于减数分裂, 且是同源染色体分离, 故形成的子细胞一个为第一极体, 另一个为次级卵母细胞。故D错。

“细胞分裂”专题突破 第6篇

细胞的增殖是细胞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基础, 是细胞进行的一项重要的生理活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染色体形态、数目、DNA数目变化规律是高考的重要考点, 常结合遗传的基本规律进行综合考查。下面对本专题的难点进行剖析。

一、难点突破

1.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特点

2.染色体、染色单体、着丝点、DNA的关系

一条染色体包含一个着丝点和1~2个臂。计算染色体的数目时, 以染色体着丝点的数目为依据, 有一个着丝点就有一条染色体, 所以DNA复制前后均为一条染色体。当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后, 原来的一条染色体就成为两条染色体, 因此, 间期DNA复制完成后DNA数目加倍而染色体数目不变, 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而DNA含量不变。由着丝点分裂形成的两条染色体是由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来, 所以一般情况下, 二者的形态和遗传特性是完全相同的。有丝分裂整个过程的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数目变化如下表:

3.细胞器与有丝分裂的关系

线粒体:有丝分裂间期, 在组成染色体的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的过程中, 需要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 而ATP主要是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

核糖体:组成染色体的蛋白质和细胞内的蛋白质, 要在核糖体中合成, 因此, 分裂活动旺盛的细胞中, 游离的核糖体数目较多。

中心体:在细胞分裂的前期, 动物细胞的中心体内的两个中心粒已经各自产生了一个新的中心粒。在前期向细胞两极移动, 两组中心粒之间的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以牵引染色体运动。

高尔基体: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 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 进而扩展成细胞壁, 这一结构的形成必须有高尔基体参与。

4.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比较

5.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比较

6.精子的形成过程和卵细胞形成过程比较

7.减数分裂与配子的基因组成

1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 产生了1个基因是AB的精子, 则其他3个精子的基因组成分别是AB、ab、ab;而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卵原细胞, 产生了1个基因是AB的卵细胞, 则3个极体的基因组成分别是AB、ab、ab;若产生1个基因为AB的极体, 则卵细胞的基因为AB或ab。

8.关于减数分裂与遗传基本规律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这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发生交叉, 并且相互交换一部分染色体, 这是连锁互换定律的基础。

9.减数分裂各期的染色体、DNA、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数量的计算

(1) 根据减数分裂某个时期的分裂图, 计算该细胞中的各种结构数目

染色体的数目等于着丝点的数目;DNA数目的计算有两种情况: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 一条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 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 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在含有四分体的时期, 四分体的个数=同源染色体的对数。

(2) 根据某种生物减数分裂某个时期细胞中的某种结构数量, 计算其他各期的各种数目

染色体的数目在间期和减Ⅰ分裂期与体细胞相同, 通过减Ⅰ分裂减半, 减Ⅱ分裂后期暂时加倍, 与体细胞相同。DNA数目在减Ⅰ前的间期复制加倍, 两次分裂分别减少一半。

10.对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图像的判别

给出一个细胞的图像, 让学生判断该细胞进行的分裂类型和所处时期是最常见的考题, 很多考生对此类试题常束手无策, 下面作一个简单的总结:

(1) 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判别——三看法

一看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如果细胞中染色体数为奇数, 一定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如果染色体数为偶数, 则进行第二看。

二看细胞中有无同源染色体:如果没有同源染色体, 一定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如果有同源染色体存在, 则进行第三看。

三看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行为:若出现联会、四分体、着丝点位于赤道板两侧、同源染色体分离等现象, 一定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若无上述特殊行为, 则为有丝分裂。

不要把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图像中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两个子染色体当成一对同源染色体。

三看法可用下列图示表示:

(2) 细胞分裂时期的辨别

看染色体的位置:前期散乱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形成四分体) , 中期在中间, 后期到两端, 末期分两边。

(3) 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分裂的辨别——两看

一看细胞质分开方式:细胞板隔裂为植物细胞;向内凹陷缢裂为动物细胞。

二看细胞的外形特征:矩形有壁为植物细胞;圆形无壁一般为动物细胞。

(4) 雄性、雌性减数分裂的辨别

看细胞质分裂是否均等:均等分裂为雌性减数分裂或雌性第一极体形成第二极体;不均等分裂为雌性减数分裂。

二、典例剖析

1.考查有丝分裂与细胞结构

例1. (2011年上海生物卷-17) 下图为同一植物细胞处在有丝分裂两个不同时期的模式图,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

A.a结构主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

B.b表示细胞膜, c表示细胞核

C.d结构的形成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

D.e的蛋白质成分是在G2期合成的

解析:a为植物细胞壁, 其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b表示核膜, c表示核仁;d是细胞板, 会逐渐形成细胞壁, 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e为纺锤体, 其蛋白质成分是在有丝分裂间期的G2期合成的。

答案:B

2.考查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

例2. (2011年江苏生物卷-28) 洋葱 (2n=16) 为二倍体植物。为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洋葱根尖细胞分裂指数 (即视野内分裂期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的影响,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洋葱的老根去除, 经水培生根后取出。

②将洋葱分组同时转入质量分数为0.01%、0.1%秋水仙素溶液中, 分别培养24h、36h、48h;秋水仙素处理停止后再转入清水中分别培养0h、12h、24h、36h。

③剪取根尖, 用Carnoy固定液 (用3份无水乙醇、1份冰乙酸混匀) 固定8h, 然后将根尖浸泡在1mol/L盐酸溶液中5~8min。

④将根尖取出, 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漂洗。

⑤用石炭酸—品红试剂染色。

⑥制片、镜检;计数、拍照。

实验结果:不同方法处理后的细胞分裂指数 (%) 如下表。

请分析上述实验, 回答有关问题:

(1) 步骤③中“将根尖浸泡在1mol/L盐酸溶液中”的作用是___。

(2) 步骤⑥为了获得相应的观察视野, 镜检时正确的操作方法是____。

(3) 根据所学的知识推测, 石炭酸-品红试剂是一种____性染料。

(4) 为了统计数据更加科学, 计数时应采取的方法是____。

(5) 根据上表结果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结论:

①质量分数为____秋水仙素溶液诱导后的细胞分裂指数较高;

②本实验的各种处理中, 提高细胞分裂指数的最佳方法是____。

(6) 下面为一位同学在步骤⑥所拍摄的显微照片, 形成细胞a的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

解析:在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观察实验中, 可用1mol/L盐酸破坏细胞间质成分, 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使用高倍镜观察时, 需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要观察的物像, 缓慢移动装片, 将其移至视野中央, 再换用高倍显微镜观察;要清晰观察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 需要用碱性染料对染色体染色;为了使统计数据更加科学, 计数时每个装片应该观察多个视野, 取其平均值;分析表中数据, 在用质量分数分别为0.1%和0.01%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洋葱根尖时, 相同时间内后者得到的细胞分裂指数始终较高, 故0.01%的秋水仙素溶液诱导效果较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分裂指数最高为14.46%, 该数据对应的处理方法为0.01%的秋水仙素溶液诱导24h, 在清水中培养36h;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的作用机理是抑制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 如果秋水仙素处理发生在上一个细胞周期纺锤体形成之后, 就会发生a细胞所示染色体没有加倍的现象。

答案: (1) 使组织中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 先在低倍镜下观察, 缓慢移动装片, 发现理想视野后换用高倍镜 (3) 碱 (4) 每组装片观察多个视野 (5) ①0.01% ②0.01%秋水仙素溶液诱导24h, 再在清水中培养36h (6) 秋水仙素处理发生在上一个细胞周期纺锤体形成之后

3.考查减数分裂与基因突变

例3. (2011年江苏生物卷-11) 右图为基因型AABb的某动物进行细胞分裂的示意图。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

A.此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

B.此细胞中基因a是由基因A经突变产生

C.此细胞可能形成两种精子或一种卵细胞

D.此动物体细胞内最多含有四个染色体组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及有关生物变异的知识。由图中细胞无同源染色体可知, 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因此, 该细胞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因亲代基因型为AABb, 故细胞中的a基因只能是基因突变产生的;此细胞若为次级精母细胞, 则形成2个精子是2种类型, 若为次级卵母细胞, 则形成1个卵细胞和1个极体, 1个卵细胞只能是1种类型;该动物细胞中含2个染色体组, 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 则含有4个染色体组。

答案:A

4.考查减数分裂与配子的形成

例4. (2011年山东理综卷-8) 基因型为AaXBY的小鼠仅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未正常分离, 而产生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AA型配子。等位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下列关于染色体未分离时期的分析, 正确的是 ( )

①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②2号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③性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④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由基因型为AaXBY的小鼠产生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AA型配子可知, A与A没有发生分离, 而A与A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故①正确;配子不含性染色体有两种可能:一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不正常, 二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移向同一极, 故③正确。

答案:A

5.考查减数分裂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变化

例5. (2011年上海生物卷-28) 下图表示雄果蝇进行某种细胞分裂时, 处于四个不同阶段的细胞 (Ⅰ~Ⅳ) 中遗传物质或其载体 (①~③) 的数量。下列表述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 ( )

A.Ⅱ所处阶段发生基因自由组合

B.Ⅲ代表初级精母细胞

C.②代表染色体

D.Ⅰ~Ⅳ中③的数量比是2∶4∶4∶1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通过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数的变化特点判断分裂时期。由图中信息可知, ①表示染色体, ②表示染色单体, ③表示DNA, Ⅰ代表精原细胞, Ⅱ代表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初级精母细胞, Ⅲ代表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的次级精母细胞, Ⅳ代表减数分裂完成后形成的精细胞。Ⅱ所处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后期的细胞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均可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Ⅰ~Ⅳ中③的数量比应该2∶4∶2∶1。

答案:A

6.考查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综合

例6. (2011年天津理综卷-4) 玉米花药培养的单倍体幼苗, 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二倍体植株, 下图是该过程中某时段细胞核DNA含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a~b过程中细胞内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B.c~d过程中细胞内发生了染色体数加倍

C.e点后细胞内各染色体组的基因组成相同

D.f~g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 染色体数减半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分裂DNA数量的变化曲线及分析。a~b过程处于有丝分裂的前、中、后期, 而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d过程中由于已用秋水仙素处理, 故在此过程中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e点后细胞内各染色体组都来源于花药中一个染色体这样的复制, 因此各染色体组的基因组成相同。同源染色体分离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而f~g进行的是有丝分裂。

答案:D

三、跟踪训练

1.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 正确的是 ( )

A.成熟的生殖细胞产生后立即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B.在细胞分裂间期, DNA复制, 染色体数目也加倍

C.抑制DNA的合成, 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

D.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果蝇体细胞有四个染色体组

2.右图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图解,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在AB段主要进行蛋白质的合成, 细胞生长速度快

B.出现CD段变化的原因是细胞质分裂

C.该细胞中, 在BC段始终有染色单体存在

D.若该细胞是植物细胞, 则CD段高尔基体和内质网活动非常活跃

3.下列关于二倍体动物细胞增殖的表述不正确的有 ( )

A.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 细胞每一极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B.体细胞有丝分裂末期, 细胞不含有姐妹染色单体

C.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 染色体DNA与细胞质DNA平均分配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细胞染色体数为2的倍数, 不含同源染色体

4.右图为细胞分裂的某一时期, 下列有关此图的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 ( )

A.虽然细胞中有中心体⑨, 但不能断定该细胞为动物细胞

B.④是一条染色体, 包含两条染色单体①和③, 两条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粒②相连

C.细胞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 即④和⑦为一对同源染色体, ⑤和⑥为另一对同源染色体

D.在后期时, 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

5.人体内某一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 其中有44条常染色和2条X染色体, 则此细胞最可能是 ( )

A.初级精母细胞或次级精母细胞

B.初级精母细胞或初级卵母细胞

C.次级精母细胞或初级卵母细胞

D.次级精母细胞或卵细胞

6.在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 都发生的生理过程有 ( )

①染色体复制 ②同源染色体联会 ③非姐妹染色体交叉互换 ④同源染色体分离 ⑤着丝点分裂 ⑥细胞不均等分裂

A.①⑦ B.①⑥ C.①⑤ D.③④

7.染色体经复制后不会出现 ( )

A.染色体内DNA含量加倍

B.着丝点数目加倍

C.有2条染色单体

D.蛋白质的含量较复制前增加

8.某卵原细胞内含有Aa、Bb两对同源染色体, 形成的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Ab, 则其所产生的3个极体的染色体组成分别为 ( )

A.AB、Ab、ab B.Aa、Bb、AB

C.Ab、aB、aB D.AB、aB、ab

9.下列不是精子、卵子发生的区别的是 ( )

A.初级精母、卵母细胞的形成时间

B.MⅠ和MⅡ的时间连续性

C.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

D.成熟生殖细胞是否经过变形

10.下图表示同一生物体内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图, 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细胞是①③

B.细胞②可能发生等位基因分离

C.该生物体细胞染色体数量为4条, 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D.细胞④中存在两对同源染色体

11.下图为某二倍体生物精原细胞分裂过程中, 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基因重组最可能发生在 ( )

A.AB段 B.CD段 C.FG段 D.HI段

12.某些有毒物质能诱导真核细胞在分裂过程中产生微核。微核是由断裂的染色体形成的椭圆形异常结构, 游离于细胞核之外, 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香烟焦油能否诱导微核产生, 完成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萃取获得香烟中的焦油, 用醋酸丙酯将其溶解后再用蒸馏水稀释, 配制成一系列浓度的焦油溶液。各取等量加入烧杯A、B、C、D中。将醋酸丙酯与蒸馏水混合液取等量加入烧杯E中。取等量蒸馏水加入烧杯F中。

第二步:将6个状况相同、幼根已培养至1cm的洋葱分别置于上述6个烧杯中培养较长时间, 然后从每个洋葱上随机取根尖数根制作临时装片。

镜检记录出现微核的细胞所占的比例 (微核率) , 计算每组平均值如下表:

请分析回答:

(1) 为何洋葱在上述溶液中培养时间不可过短?____。

(2) 镜检时应选择位于根尖____区, 且处于细胞分裂____期的细胞。

(3) 用洋葱根尖制作临时装片的一般步骤为____。

(4) 对ABCD四组而言, E组和F组哪组是对照组?____。将E组与F组比较, 作用是____。该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____。

13.如图所示是某种雄性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 染色体 (假设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 和核DNA含量的变化情况。请回答:

(1) 图中表示的是____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和核DNA的变化曲线。

(2) 图中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是____, 图中表示核DNA含量变化的是____。

(3) 处于D点的细胞名称是____, 处于EF段的细胞名称是____。

(4) DE段变化的原因是____, FG段变化的原因是____。

14.下图甲、乙是某种雄性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 图丙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时期核内DNA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 图甲细胞分裂发生的场所是____。

(2) 图甲细胞中染色体①与②的分离发生在图丙的____时期。若该细胞完成减数分裂后, 形成了一个基因型为DA的子细胞, 则同时产生的其他子细胞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

(3) 图乙细胞含有____条染色单体、____个染色体组。

(4) 图乙细胞所处分裂时期的重要特征是____。请画出图乙前一时期的细胞分裂示意图____。

15.下图一、二分别表示某二倍体雌性动物 (2n=4) 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以及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并回答:

(1) 图一中a、b、c表示染色单体的是____, Ⅰ~Ⅳ中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

(2) 图二中丙细胞对应于图一中的____ (填数字) 期, 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

(3) 图二中甲、乙、丙细胞含有的染色体组数分别是____。

(4) 请绘出该雌性动物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模式图。

参考答案:1.D 2.C 3.C 4.D 5.C 6.C 7.B 8.C 9.C 10.D 11.C

12. (1) 确保经历至少一个细胞周期 (2) 分生 间 (3)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4) E 排除醋酸丙酯的影响 香烟焦油能诱导微核产生, 且浓度越高, 诱导作用越强

13. (1) 减数 (2) 曲线② 曲线① (3)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4) 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着丝点断裂,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变成子染色体, 并移向细胞两极

14. (1) 睾丸 (精巢) (2) e→f DA、da、da (3) 0 4 (4) 着丝粒分裂, 形成两组均等的染色体, 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

15. (1) c Ⅰ、Ⅱ (2) Ⅲ 卵细胞或极体 (3) 4、2、1 (4) 如下图

“细胞分裂”考点全景透视 第7篇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分裂”承载着生物体的许多重要生命活动。作为高中生物学中传统的重要知识板块, “细胞分裂”在历年高考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对本专题的把握, 可突破如下。

【方法点津】

一、细胞周期的表示方法

1. 常规表示方法 (扇形图、直线图、曲线图) 。

说明:方法一中, 顺时针AB+BA (即顺时针A→A) 为一个细胞周期。

方法二中, AB+BC或CD+DE为一个细胞周期。

方法三中, AB+BF或FG+GK为一个细胞周期。

2. 柱形图表示法。

说明: (1) 图中A表示处于G1期的细胞数, B表示处于S期的细胞数, C表示处于G2和M期 (分裂期) 的细胞数。 (2) 因为细胞分裂间期比分裂期时间长得多, 所以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多数是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

二、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细胞图像的识别

一看染色体数目:奇数为减Ⅱ (姐妹染色单体分家只看一极) ;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没有为减Ⅱ (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确定是有丝分裂或减Ⅰ。

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 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在此基础上, 同源染色体分家—减Ⅰ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家—减Ⅱ后期。

三、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三者之间的关系

1. 当有染色单体存在时, 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

2. 当无染色单体时, 染色体∶DNA=1∶1。

3.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DNA数、染色单体数、同源染色体数的变化。

4. 有关曲线图分析 (曲线由上述表格中数据绘得) 。

A———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

B———有丝分裂过程DNA数目变化曲线

C———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

D———减数分裂过程DNA数目变化曲线

【要点呈现】

要点一: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1) 相对表面积决定 (体积越大, 相对表面积越小, 物质运输速率就越低) ; (2) 核质比决定。

2.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 即有丝分裂。无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无细胞周期。

3.不同生物或同一生物不同种类的细胞, 细胞周期长短不一, 但都是分裂间期长、分裂期短。

4.细胞分裂能力与细胞分化程度成反比。早期胚胎细胞具有较强的分裂能力, 成熟的细胞一般不分裂, 不具分裂能力。

要点二:有丝分裂

1.染色体的形态及行为变化。

(1) 染色体形态变化:

(2) 染色体行为变化:

复制→散乱分布于纺锤体中央→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着丝点分裂→移向两极 (见下图) 。

2.细胞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征。

3.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及功能。

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动物、寄生虫等都可进行有丝分裂, 但无论哪种类型的细胞, 间期蛋白质的合成需要核糖体;前期纺锤体的形成, 动物细胞与低等植物细胞需要中心体;植物细胞末期细胞板 (将来形成细胞壁) 的形成需要高尔基体;整个过程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供给, 但无氧呼吸生物由细胞质基质供给。癌细胞细胞周期变短, 相关细胞器增加。

4.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比较:

要点三:细胞的无丝分裂

1.过程:核延长→核缢裂;质缢裂→两个细胞。

2.特点:无纺锤体出现和染色体的变化。

3.特别警示:无丝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也要进行复制与平分。

要点四:减数分裂

1.理解概念时要注意的要素。

(1) 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无性生殖的生物进行有丝分裂) 。

(2) 特点:在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 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3) 结果: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

2.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的区分。

(1) 概念:同源染色体指细胞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 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 一条来自父方, 一条来自母方;非同源染色体指细胞中除同源染色体之外的所有染色体之间的互称。

(2) 行为:减数分裂过程中, 同源染色体分开, 进入不同细胞, 非同源染色体随机组合, 可以进入同一子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 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都一起进入同一子细胞。

(3) 本质:互为同源染色体的染色体上, 同一位置有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一般没有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

3.减数分裂、受精作用与生物的变异。

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生物变异的细胞学基础。

(1) 间期复制→基因突变。

(2) 减Ⅰ前期, 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基因重组;减Ⅰ后期,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重组。

(3) 减数分裂过程中, 在染色体的复制、交叉互换、分离等过程中, 都有可能发生异常, 导致子细胞中染色体结构、数目等的改变→染色体变异。

受精作用使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融合到了一起, 使子代具有了双亲的遗传性, 使后代具有了更大的变异性。

【疑难辨析】

一、细胞分裂后子细胞的去路

1.继续分裂:此类细胞始终处于细胞周期中, 保持连续分裂状态, 如动物的骨髓红细胞、皮肤生发层细胞等。

2.暂时停止分裂:这些细胞仍然具有分裂能力, 在合适条件下仍可以回到分裂周期之中。如肝脏细胞、骨髓黄细胞等。

3.细胞分化:细胞不分裂, 就必然分化。这类细胞不再分裂, 而是分化为组织、器官和其他细胞。如骨骼肌细胞、白细胞、植物韧皮部细胞等。

二、生殖细胞成熟过程中的几种数量关系

1个精原细胞→1个初级精母细胞→2个次级精母细胞→4个精子细胞→4个精子。

1个卵原细胞→1个初级卵母细胞→1个次级卵母细胞+1极体→1个卵细胞+3个极体。

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配子种类=1种 (不考虑互换) 。

一个次级卵母细胞产生的配子种类=1种。

三、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

【易错警示】

一、哺乳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比较

二、理化因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注:“+”表示有影响

三、细胞分裂异常 (或特殊形式分裂) 的类型及结果

四、细胞分裂中相关问题的认识

1.关于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细胞分裂方式: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属于原始生殖细胞, 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 但它们成熟后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2.减数分裂过程中, 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而,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少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3. 同源染色体的存在及判断。

不能认为只有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中才有同源染色体。其实, 只要是体细胞中, 都有同源染色体, 只不过, 这样的细胞中, 同源染色体不配对、不联会形成四分体。一般地说, 作为同源染色体, 形态大小要相同。X染色体和Y染色体尽管形态不同, 但也是同源染色体, 这是特例。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 这两条染色体也能联会。因而, 只要是能进行联会配对的染色体都是同源染色体。

4. 配子中不一定没有同源染色体。

二倍体生物配子中含一个染色体组, 没有同源染色体;四倍体生物进行减数分裂, 子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 有同源染色体。因而, 只要是偶数倍的多倍体生物, 其配子中都有同源染色体。

5. 有丝分裂的细胞中也可能没有同源染色体。

二倍体的单倍体含一个染色体组, 其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 但没有同源染色体。

【典例剖析】

例1.下图表示某高等动物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B段处于细胞分裂的间期

B.BC段细胞中存在姐妹染色单体

C.CD段表示分裂期的后期

D.纵坐标中N=1或2

点拨:有丝分裂过程中, 每条染色体上DNA数为一条或两条或一条到两条之间。AB段DNA含量不断增加, 应处于间期复制过程中;BC阶段DNA增加停止, 应是复制完毕, 且着丝点还未分裂;CD段DNA含量又减半, 显然是着丝点已分开, 进入后期。整个过程中, N都为1。

答案:D

例2. (2013·江苏卷)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裂间期有DNA和中心体的复制

B.分裂间期DNA含量和染色体组数都加倍

C.纺锤体形成于分裂前期, 消失于分裂后期

D.染色单体形成于分裂前期, 消失于分裂后期

点拨:细胞分裂间期, 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动物细胞还需完成中心体的复制, A项正确。分裂间期DNA复制, 数目加倍, 但两条DNA分子连在一个着丝点上, 染色体数和染色体组数都没有发生改变, B项错误。纺锤体形成于分裂前期, 消失于分裂末期, C项错误。染色单体形成于间期, 出现在分裂前期, 消失于分裂后期, D项错误。

答案:A

例3. (2013·天津卷) 哺乳动物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成熟卵子的过程, 只有在促性腺激素和精子的诱导下才能完成。下面为某哺乳动物卵子及早期胚胎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N表示染色体组) 。据图分析,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过程需要激素调节

B.细胞Ⅲ只有在精子的作用下才能形成成熟卵子

C.Ⅱ、Ⅲ和Ⅳ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相同

D.培育转基因动物应选择细胞Ⅳ作为受体细胞

点拨:据图可知, 初级卵母细胞形成次级卵母细胞的过程需要促性腺激素的调节, A项正确。细胞Ⅲ为次级卵母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是在输卵管中伴随着受精作用完成的, B项正确。Ⅱ、Ⅲ和Ⅳ分别为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和受精卵, 它们在细胞分裂后期的染色体组数依次为:2N、2N、4N, 染色体数不同, C项错误。动物细胞的受精卵全能性高, 因此培育转基因动物常用受精卵作为受体细胞, D项正确。

答案:C

例4.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 通过一系列技术方法, 就能测得一个细胞周期以及周期中各个时期所需的时间。下图一表示一个细胞周期, 其中分裂间期又可分为G1、S、G2三个阶段 (设G1期细胞核中的DNA含量为2C) 。图二表示动物细胞培养过程。

请据图作答:

点拨: (2) 据题意, 分裂期细胞为1000个, 间期为9000个。已知T=10h, N=1000+9000=10000, 要求t, 求出n即可。G1期细胞DNA数为2C, S期细胞DNA数为2C~4C, G2期细胞DNA数为4C, 故n=2000, 代入公式求得t=2h。

答案: (1) G1→S→G2→M (2) 2

【热点演练】

1.下图为某高等动物的一组细胞分裂图像,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 (1) 可能是精原细胞

B.细胞 (2) 只能出现在有丝分裂过程

C.细胞 (3) 中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

D.细胞 (4) 的出现只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2.右图为人体某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某个时期 (仅画出4对同源染色体) 。图中细胞的名称、细胞中染色体的现象及该细胞产生的配子参与受精可能出现的结果依次为 ()

A.初级精母细胞、交叉互换、白化病

B.次级卵母细胞、基因突变、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C.初级卵母细胞、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先天性愚型

D.次级精母细胞、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猫叫综合征

3.抑素是细胞释放的、能抑制细胞分裂的物质, 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的G2期。研究发现, 皮肤破损后, 抑素释放量减少, 细胞分裂加快。伤口愈合时, 抑素释放量增加, 细胞分裂又受抑制。由此能推断 ()

A.抑素对细胞分裂的抑制作用是可逆的

B.皮肤细胞培养时, 加入一定量的抑素有利于细胞分裂

C.抑素能抑制皮肤细胞G2期的活动, 使其细胞周期缩短

D.抑素抑制DNA复制所需蛋白质的合成, 阻断细胞分裂

4.下列关于高等动植物连续分裂细胞的细胞周期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处理G1期细胞, 不影响其进入S期

B.S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已增加一倍

C.G2期细胞的核DNA含量已增加一倍

D.用秋水仙素处理细胞群体, M期细胞的比例会减少

5.下图为某动物细胞分裂图像,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甲细胞的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 此时细胞中有8条染色单体

B.甲、乙、丙细胞均具有同源染色体, 甲、丙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

C.丁细胞代表次级精母细胞, 如果P为X染色体, 则Q是Y染色体

D.染色体P和Q上的基因, 在亲子代传递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6. 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装片时, 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如图甲所示, 在高倍镜中看到图乙中所示的视野。图丙是该同学根据细胞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过程而绘制的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的坐标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3) 下图为某同学建构的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模型图, 其中建构正确的是 ()

参考答案

1.D

2.C

3.A

4.C

5.D

(4) AB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第8篇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 明确将“获得生物学模型的基本知识”作为课程目标之一, 并在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部分做了具体的规定。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 是人们认识自然界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是理论思维发展的重要方式。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是必修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是理解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生物的变异等知识本质的基础。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过程抽象、复杂、难以掌握, 因此在本节课中, 借助“毛根”这一物理模型, 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 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本节课中, 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猜想的机会, 并提供了众多证据, 引导学生建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学生通过对材料证据的分析, 一步步对模型加以修正, 整个模型的建立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思维与行为相统一的过程。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

1.课标中的要求

本节课在课标中属于必修2《遗传与进化》“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中的内容。这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从细胞水平理解遗传的本质。在课标中的要求是“阐明减数分裂的过程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安排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之后, “基因在染色体上”之前, 是沿着科学发现史的历程进行研究。本节是孟德尔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也是“可遗传变异”等知识的基础, 因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本节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隶属于人教版高级中学课本生物必修2第2章第1节。主要包括2个内容:1.受精作用的过程及推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2.建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模型, 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解释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二) 学生情况

1.学生已有的认知和技能

通过必修1的学习,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丝分裂过程, 对细胞的增殖、细胞分裂、细胞周期等概念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了解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数目变化;了解有丝分裂在维持亲子代细胞之间遗传的稳定性的重要作用。同时学生通过必修1的学习, 已经具备一定的对科学事实的分析综合能力。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对学生已经是一个难点内容, 而减数分裂包含了连续的两次分裂, 联会、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等染色体的行为更为复杂和难以理解, 如果仅依靠讲授和动画模拟, 学生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模型构建过程中的“假说———证据———修正”过程能帮助学生解决这一困难。

(三) 教学方式

讲授法与模型构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四) 教学手段

分组模型建构、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 技术准备

材料:毛根 (也称扭扭棒) 、小磁环、黑板等。

1.将2根红色毛根和2根黄色毛根在铅笔上螺旋缠绕, 以表示4条已高度螺旋化的染色单体。其中毛根的铁丝可代表DNA分子, 细毛代表形成染色体的组蛋白, 螺旋缠绕的过程即为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的过程。用小磁环代表着丝粒, 分别将2条红色的染色单体和2条黄色的染色单体连接起来, 形成一对同源染色体。将1根红色毛根和1根黄色毛根截成两段后重复步骤前面的操作, 形成另一对较小的同源染色体。

2.每组提供上述染色体模型 (2n=4) 3套, 教室周围布置四块黑白供学生展示使用。

三、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阐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亲子代之间遗传和变异的重要作用。

2.阐明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二) 能力目标

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 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分析配子中染色体组成多样的原因。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认同遗传和变异在生物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

四、教学重点

1.阐明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2.分析减数分裂形成配子中染色体组成多样的原因。

五、教学难点

阐明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六、教学流程示意

七、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中包括2条主线, 一条是依据图片等证据资料推测减数分裂过程;另一条是构建并逐步修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模型。主要包括如下环节:

1.分析为维持亲子代染色体数目恒定, 染色体数目是否会发生减半;

2.染色体数目如何减半?

3.是减数第几次分裂时染色体数目减半?

4.非同源染色体是否发生自由组合?

八、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特点, 主要针对模型进行评价:

1.能对每一环节的资料进行分析, 得出恰当的结论, 正确推断减数分裂的过程, 并用模型表示。

2.关注其他组学生的作品, 对其他组模型的合理性和不足做出点评。

九、教学反思

(一)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本节课在以往的是设计中, 常采用讲授的方法, 利用flash动画模拟直接讲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再对配子中染色体的组成、图形辨析等内容进行分析。直接呈现的过程很快, 学生往往难以跟上教师的节奏, 而学生往往也觉得这部分知识抽象、复杂、很难准确理解记忆。本节课的特点如下:

1.采用了模型构建的方式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 呈现学生的推测。

往常的教学中, 模型主要应用学减数分裂学习后的巩固, 用于检测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的学习情况。而在本节课中, 小组学生通过模型, 展示了本组同学的猜想。构建模型的过程中, 学生会发现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例如在第一次模型构建时, 对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到底是同源染色体分离还是姐妹染色体分离存在疑问;在第二次模型构建时, 对相同来源的染色体是否会自由组合存在疑问。这样学生可以带着问题通过对其他组同学模型的分析点评、以及分析教师提供证据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解释, 再进一步对模型进行修正。课堂上, 尤其是模型建构的过程中, 学生思维活跃, 对有疑问的地方积极地进行了讨论。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分析问题———建构模型———发现问题———完善模型”的过程中学习。

2.在模型构建过程中重视证据的分析, 进行了充分的探究。

减数分裂发现的过程本身就是科学家针对通过显微镜观察的图像不断进行推断分析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猜想的机会, 对于学生而言, 能够合理解释现有问题的猜想都是“好”的猜想。例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如何减半?”这一问题, 学生提出了几种假设:1.染色体不复制, 直接分裂;2.染色体复制一次, 分裂两次;3.成对的染色体发生了融合。这3种假设都是能够解释染色体减半现象的, 都是“好”的猜测。随后通过一步步证据的呈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例如通过对于果蝇受精作用和果蝇生活史分析, 可以推测出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现象。通过花粉“四分体”图片, 能够分析出细胞进行了连续的两次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减半;通过“环状物”的图片和资料分析, 能得出同源染色体进行了联会行为, 进一步分析联会是为同源染色体分离做准备,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学生首先根据已有的知识, 做出合理的猜测, 在猜测的过程中, 又会产生新的疑问, 带着新的疑问阅读资料, 层层解决问题。

3.对模型材料进行了改进。

教材活动中选用的是橡皮泥, 本节课选择了“毛根”, 相对于橡皮泥, 毛根很容易塑形, 能很好的模拟染色体的结构和行为。可以模拟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毛根本身的状态可代表细丝状的染色质, 在铅笔缠绕可代表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的过程。学生也很容易接受毛根模拟染色体的方式。

毛根很容易剪成不同长度可代表大小不同的染色体, 小磁环连接在毛根的不同位置可代表形态不同的染色体。利用小磁环代表着丝点, 可以很容易地模拟着丝点分裂和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同时方便小组和教师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二) 本教学设计中有待改进和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对于问题的探究还可以再充分, 应给予学生更为充分地自主讨论的机会。

由于课时的限制, 本节课中, 学生主要完成了两次探究过程, 一次是推测减数分裂过程中如何实现染色体数目减半;另一次是推测两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其实学生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 对于“为什么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和不是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来源相同的染色体是否一定分配到一个子细胞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的意义是什么?”等问题存在很多疑问。其实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在分析证据得出结论的同时, 应该给予学生更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 分析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这些行为对于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意义。

2.模型还可以进一步的开发使用

价值观分裂 第9篇

关键词:比较法,高中生物,高考复习

新课标下,比较法教学已经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比较法教学不仅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连接起来系统化, 使生物知识化繁为简,形成系统性,便于学生掌握和记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组织归纳能力,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对比教学为例,阐述比较法在高中生物复习教学中的运用。

一、比较法的涵义

所谓比较法,就是在教学中将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多个方面放在一起比较学习, 从而找出其共同属性和个别差异的一种方法。它可以使学生尽快掌握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从比较中得到感悟, 加深对所学生物知识的理解。比较法包括类比、对比,类比是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列比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

二、比较法在高考复习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目前,比较法是高中教师在高考复习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 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是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不易掌握的知识难点,因此用比较法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教学进行分析,学生能加深理解。

教师通过比较法讲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变化,通过对比的方式系统化、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既能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又能让学生更快地理解较多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1.有丝分裂过程比较

在进行有丝分裂过程讲解时教师主要以高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来讲解,教师在讲授这节课时可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即通过对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中的比较进行教学。如在讲解“纺锤体”的形成时高等植物细胞是两级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而动物细胞是两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以及“细胞质分裂方式”高等植物细胞摇摇高等植细胞膜摇摇是细胞板到细胞壁到分割细胞而动物细胞是细胞膜到中央内馅到溢裂细胞的过程,这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细胞有的不同点,两者形成对比,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总结出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共同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就是对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情况的比较。 (见表1)

从横向上可以看出染色体数目在间期、前期、中期的染色体数目均未改变,直到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是着丝点一分为二, 但到末期时又由于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故有丝分裂末期染色体数目减半。而DNA数目在间期加倍由于DNA复制, 前中后DNA的数目没有变化, 由于末期染色体移到两个子细胞中跟着DNA数目减半。在间期染色单体数目为0-4N是因为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条姐妹染色的单体,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消失所以后期染色单体数为0。

从纵向上看可以直观地看出染色体数目、DNA数目、染色单体数目在间期、前期、中期之比是1∶2∶2。通过比较法可以直观地把 每个时期 的变化以 同时归纳 出存在染 色单体的 时期———间期、前期、中期,以及有丝分裂过程中相关量变化的时期。DNA数目加倍发生时期———间期、姐妹染色单体形成的时期———间期、姐妹染色消失及染色数目加倍的时期———后期,通过表可以直观的例出知识点,表是比较教学法中运用最广泛的,因为画表可以把零碎整体化、复杂的知识点变简单,教师讲解容易,学生容易听懂,同时也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减数分裂过程的比较

减数分裂过程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学生往往对这两个过程中染色体数目、DNA数目、染色单体数目经常弄混淆,我通过比较法,总结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在染色体数目、DNA数目、染色单体数目变化的情况,具体比较情况如下表2。

3.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比较

教师在高考生物复习中讲解中, 可运用比较法对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这两部分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如“染色体”的变化相同点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染色体都指复制一次, 都有着丝点分裂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现象;不同点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裂,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有丝分裂存在同源染色体,但不联会,不分离,无交叉互换现象,非同源染色体不出现自由组合;减数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减半,有丝分裂不变;原料的不同点细胞减数分裂是原始生殖细胞, 有丝分裂是体细胞或原始生殖细胞;“产物”的不同点减数分裂产生4个精子或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有丝分裂产生2个体细胞;“意义”的不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而有丝分裂使生物的亲代细胞和子代细胞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

运用比较法,我们可以了解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不同点和相同点,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上一篇:路上信息下一篇:基层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