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发展空间

2024-09-11

城市地下发展空间(精选12篇)

城市地下发展空间 第1篇

1.1 盾构技术

作为一种暗挖隧洞的施工技术, 盾构技术利用地铁盾构机在地下掘进, 既不会破坏软基而引发开挖面的坍塌, 又能够确保隧洞开挖和衬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当前, 盾构技术已经实现了大口径、大深度、长距离、小半径, 并且配备了高效的自动化系统。随着新型盾构机的问世, 盾构技术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 可以适应粉土层、粘土层以及软岩层的不同要求, 已成为当今地下空间开发的主要技术。

1.2 TAM技术

NTAM技术以地层承载力为依托, 适用于岩石地层隧洞的施工和支护, 具有投入低、使用方法科学的特点。当前, NTAM技术的利用当中, 软土地层的最大断面达到153m2, 适用深度达到2~5m;硬岩的最大断面达到1500m2, 适用深度达到1000m。

1.3 基坑技术

基坑技术包括施工技术及支护技术两个方面。随着城市地铁车站、地下购物中心和其他大型地下工程占地面积以及占地深度的不断扩大, 基坑施工技术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当前, 深基坑技术地下连续墙深度为150m, 厚度为3m, 能够应对不同地下工程的需要。

1.4 其他技术

除了盾构技术、NTAM技术以及基坑技术等建设技术之外,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还需要地下勘测技术、外部环境保护技术、内部环境保护技术、防灾安全技术和地下空间环境心理障碍与对策技术的辅助。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 地下雷达勘测技术、环境影响预测技术等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促进了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水平的不断进步。2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技术的发展趋势2.1综合化

当前, 融合了地下购物商场、商业街、餐饮娱乐设备等的地下综合体大量涌现。此外, 地下交通系统也已经向着步行系统、快速轨道系统、高速系统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随着地下空间开发的不断发展, 地下、地上空间的相互协调合作也越来越能够有序开展。

2.2 深层化

随着地下深层开挖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提高, 推动了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向着深层化的方向发展。明尼苏达大学艺术与矿物工程系的地下建筑有7层之深, 而温哥华的地下车库更是达到14层, 占地面积达到了72324m2。可见, 人们已经将注意力投向了城市地下深层空间的开发与利用之上。此外, 各个空间层面细化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在分层的城市地下空间当中, 人以及为人服务的功能区域通常处于中心位置之上, 市政管线、污水垃圾处理系统则设置在不同的层面之上。同时, 对地下交通进行分层, 避免出现拥堵, 确保地下空间得到充分、完整的利用。

2.3 交通系统的地下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于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 积极开展地下交通工程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城市交通给城市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曾经在地面上修建的高架道路已经逐步向着地下方向发展。地下高速道路建设为高人口密度、高发展速度的城市带来了新的机遇。

2.4 隧道开发技术的发展趋势

(1) 隧道掘进机及盾构设备的应用范围扩大。在推进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中, 其难度也在不断攀升。长且大的隧道数量增多、不良地层范围的扩大, 都给隧道开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影响了开挖的速度以及安全性。因此, 在硬岩中推广隧道掘进机, 在软岩中推广盾构设备将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2) 数字化掘进是利用计算机对控制挖掘, 确保掘进能够按照指定的程序开展。利用数字化掘进技术, 还能够节省人工成本, 三个钻杆可以同时由一个操作手进行操作。此外, 还能够有效控制孔位和孔深。同时, 利用激光对开挖轴线进行测量, 能够降低开挖断面的超挖现象, 提升开挖的效率。

(3) 地铁隧道断面逐步缩小且成本降低。使用线性马达对地铁列车进行牵引, 能够缩小行走底架的体积, 这样一来, 地铁隧道的断面能够缩小到之前的1/2, 大大节约了地铁隧道修建的成本。

(3) 微型隧道工程是指那些人类无法进入的隧道, 直径通常不会超过30cm。微型隧道通常采用遥控的形式的进行开挖和支护。该方式不但精准迅速, 而且成本低、安全性高。在高层建筑、历史古迹、高速公路铁路及其河道下方管道安置方面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当前, 世界范围之内微型隧道技术已经应用于超过5000km的管道修建当中。随着地下管线数量的增加, 微型隧道工程的利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

(4) 市政管线公用隧道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密布于城市地下的各种管线的种类复杂多样, 且长度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 要做好管线的维护与检查, 就需要市政管线公用隧道的辅助, 只要这样, 才能够降低管线遭到破坏的风险。

2.5 勘察、设计和施工信息一体化

只有将地下空间的勘查、设计和施工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够通过信息共享的方式协调统一管理。对岩土工程进行科学的勘查以及智能化判断能够给设计和施工方案提供参考比较的依据。地下空间开挖过程中, 超前钻探和地球物理勘探所得到的勘查数据能够为设计参数的校核工作提供依据。同时, 开挖尺寸能够传输到设计软件当中并协助设计修正计算。这样一来, 不仅优化了各阶段的终端结果, 还能够完善地下空间的建设工程施工, 促进项目工程各项技术的优化, 节约工程成本。

2.6 单体地下空间功能化、艺术化发展

受到地下空间勘查设计和施工技术水平落后的影响, 传统的地下单体空间的形式单一。随着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地下空间的勘查、设计以及施工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为复杂的地下空间的开挖提供了可能, 满足了建筑美学的要求。未来, 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将会向着空间功能多层化、美观协调、符合公众需求需要的方向发展, 并逐步形成建筑风格各异的地下建筑群落。

3 结束语

当前,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技术主要包括盾构技术、NTAM技术以及基坑技术等。在勘测技术、外部环境保护技术、内部环境保护技术、防灾安全技术和地下空间环境心理障碍与对策技术的辅助之下, 其已显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大批人口涌入城市,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 也给城市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积极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文章探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钱七虎.现代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铁道建筑技术, 2000, (5) :1-5.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第2篇

2011年9月,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新生的到来,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建学院注入了新鲜血液。下面就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下这个专业。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概况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掌握城市地下工程勘察、规划、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机械基础及工程机械、电工技术、工程测量、施工组织和工程概预算、工程监理等方面的基本技术和知识,具备从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规划、设计、研究、开发利用、施工和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主干课程: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岩石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环境工程学、城市地下规划与设计、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岩土地下工程结构、岩土地下工程施工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等。毕业生可在城市地下铁道、地下隧道与管线、基础工程、地下商业与工业空间、地下储库等工程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优秀毕业生可实行本、硕连读。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掌握城市地下工程勘察、规划、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电

工技术、工程测量、施工组织和工程概预算、工程监理等方面的基本技术和知识,具备从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规划、设计、研究、开发利用、施工和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制四年。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了解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发展与动态,掌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设计、施工等最新发展的理论与技术,能承担本专业科研和教学任务,具备组织科研项目或工程生产的能力。

主要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岩石力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工程地质、工程爆破,砌体结构,城市地下规划与设计、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下工程结构、地铁与轻轨、隧道工程、地下混凝土结构、地下工程施工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岩石力学实验、地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本专业就业部门广泛,可在城市地下铁道、地下隧道与管线、基础工程、地下商业与工业空间、地下储库等工程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继续深造可报考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专业方向的研

究生。

就业方向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是根据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和当前城市地下工程人才匮乏的实际情况而设立的新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掌握城市地下工程勘察、规划、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机械基础及工程机械、电工技术、工程测量、施工组织和工程概预算、工程监理等方面的基本技术和知识,具备从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规划、设计、研究、开发利用、施工和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的高级技术人才。

随着中国进入第三波地铁建设高潮,首先拉动的就是技术人才的需求热度,所以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很宽广,就业部门广泛,可在城市地下铁道、地下隧道与管线、基础工程、地下商业与工业空间、地下储库等工程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继续深造可报考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专业方向的研究生。

我国地下空间利用最早始于西北黄土高原,至今还有4000多万人居住在延续数千年的窑沿建筑中,在黄土层中还修建过结构简单和圆筒拱形地下粮库。但是有计划大规模的建设则是30年代的事。我国在60年代、70年代建设了一批地下工厂、早期人防工程和北京、天津地下铁道。80年代各大城市陆续修建式正在规划着适合我国特

点的地下综合体工程,集商业、交通、人行过街和停车场等服务设施于一体。如吉林市大世界地下商场,沈阳市车站广场地下街等。正在建设的上海市人民广场地下综合体,下层为停车站,上层为商场,共50000平方米。上海、南京、广州、青岛等城市正在建造或规划建设地下铁道。与此同时,城市高层建筑地下室随着城市中心及居住小区的开发而大量发展。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六个城市建有地铁,已开通的总长度达215公里;设有140个地铁站,北京地铁长度已达41.6公里。当我们还在感叹怀才不遇的时候,其实机遇就站在我们面前。真心的希望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可以在我院校领导的带领下越办越好。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综合效益 第3篇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综合效益

1、我国进行地下空间开发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容量达到一定限度的饱和,城市发展与城市用地紧张之间产生较大矛盾。高层建筑物过分集中使城市环境快速恶化,高架道路太过密集对城市景观和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地球表面可供人类生存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随着城市中建筑物的高度和密度受到各种因素限制,无法继续向上部扩展,人们渐渐认识到开发地下空间对于扩大城市空间容量的重要性。我国地下空间资源丰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改善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一是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利用地下空間,建造生产生活设施,如地铁、道路、多层广场等,不仅可节约大量土地,达到安全快速的目的,还有利于将车辆、行人、商业、管网、车库等组成高效地下系统。此外,利用压缩空气运行的地下邮政通道,不仅不占地面,而且有利于快速运输。二是可以改善城市交通。在城区拓宽道路代价昂贵,高架道路不仅影响城市景观,且产生的噪音和震动也让人难以忍受。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发展高效率的地下交通,形成四通八达的地下交通网,才能有效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三是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把宜放在地下的建设项目放到地下,可腾出土地,扩大城市容量,节约能源,从而降低地面建筑密度,改善地面建筑光照,缓解交通拥挤,减少煤烟、排渣和噪音等污染,扩大绿化面积,有效地改善城市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此外,还能保护历史文化古迹、风景名胜,为后世子孙留下一笔丰厚的财产。总之,对城市进行地下开发,对实现城市的集约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大幅度提高整个城市的生活质量,达到高度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我国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地下空间的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开发后所产生的综合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第一,经济效益。地下空间的经济性体现在与同类地上空间的比较上,地下空间工程在城市中的位置对其经济效益的高低有较大影响。一般来说,在城市土地价格昂贵的地区或地段投资,比如城市中心区,比在地价低的地方投资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该地段地下空间的开发成本将小于地面建筑。从建筑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新建筑的总成本一般包括4个部分:即旧建筑的自身价值、旧建筑的拆除费用、建筑基础地的土地价值、新建筑的建设成本。尽管地下建筑单位造价是地面建筑的将近3倍,但因为地下建筑没有地面建筑的前三项费用,所以在经济上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城市聚集度越高,地价就越高,旧建筑的价值也越大,其拆除费用相应地也越大,因此地下空间开发的价值就越明显,在靠近城市中心一定范围内,地面空间造价很高,此时地下空间的开发成本将小于地面空间。二是地面的繁荣可以带动地下空间活动的发展。城市的繁华地段有着高能达性,具备便捷的交通和集生活、商务、商业、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完善设施。城市发展的“磁力效应”,暗示着其地下空间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也必定能够吸引各类投资者对该地段地下空间各项功能设施的开发,从而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第二,社会效益。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能够使城市的整体使用价值高于传统的城市形式,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首先,大大减少工作、居住、购物地点之间的通勤时间,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工作效率,同时也避免和减少了市政工程管理系统复杂的弊端;其次,城市和社会的相互联系会得到加强,有利于缓解现代都市中普遍存在的孤独感;再次,大大缩短了交通线和减少了运输量,节约城市能源的同时也有效改善了城市交通。比如慕尼黑使用地铁以后,1970-1977年事故率下降77.60%,车祸率下降27.1%,死亡率下降40.7%;最后,提高城市防护能力。除人防工程外的地下空间设施,如地下街、地下车库等由于容量大、交通方便、出入口多等因素,对于平时防灾、战时防护非常有利。平战结合,其潜在的社会效益是明显的。第三,环境效应。一方面,将有污染的,不雅观的建筑,如高速铁路、能源储存库、废物处理厂、垃圾焚化炉等修建在地下,既能减少城市污染,又有益于美化城市环境。1970-1973年期间,德国慕尼黑的地铁交通才只建设了一部分的时候,相比未建设地铁交通前,这座城市空气中的CO2含量便下降了25%,H2CO3的浓度下降了35%,HN03的浓度下降了44%。另一方面,修建地下铁道和多功能地铁车站,建立地下仓库、工厂,把部分住宅、商业街、停车场转入地下,可以实现少占用甚至不占用地面空间,从而有更多的地表能够进行绿化建设或建筑生活服务设施,可以增加城市绿化面积,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3、我国地下空间开发举例及推广

举例南京新街口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该站的布置主要为商业、公交以及地铁换乘客流服务。车站地下一层形成地下步行商业街,通过24个出入口把车站周边地下商业建筑连接起来,成为该地区地下商业网的联络枢纽。南京新街口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运用了以中心区改造为目的,以轨道交通建设为依托,充分融合现有的地下设施的开发模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新街口地区开发出具有一定规模的、影响力较强的、高质量的地下空间综合体,地铁建设前,新街口地区人流拥挤,车流拥堵,虽然有30-40万m2的地下空间,但布局凌乱、相互独立,并不利于地下空间的进一步发展融合,地铁的建设增加了新街口地区的空间容量,改善了交通组织和区域的环境品质,通过规划调整,新街口地区的空间利用率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商业经济也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依托地铁建设重新布局的新街口区域已经成为了一个功能布局更趋合理、空间利用更加高效、设施齐备、环境宜人、形态有序、交通便捷、特色鲜明的城市与建筑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商业中心区。

4、地下空间最终一体化

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对城市规模和城市功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不但能在不占用城市地面空间的情况下拓展城市的空间容量,而且由于地下空间的独特优势改变城市功能的布局和发展方式。例如地铁网络的建成使得居民缩短了出行时间,减少了地面的交通拥堵,降低了大气污染,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城市基础设施实现地下化(如垃圾场、变电站、地下物流系统),地面上节省出的用地可以集中起来用于绿化,能够降低空气污染和减轻热岛效应,城市居民可以享受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为城市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也带动了经济增长。又比如地下步行通道系统将人流引导到地下,联通了附近的商业空间,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特别是城市中心区的集聚能力,地下空间的最终一体化,合理的布局方便了各种交通方式的换乘,即便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也能保证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转;市政管线转入地下,不但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的环境品质,而且提升了城市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总之,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能够有效节约资源,缓解城市拥堵,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实现资源共享,还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提供一个空气清新、绿色环保、持续发展的美好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陈立道、朱雪岩.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3]陈志龙,王玉北.城市地下空间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城市地下发展空间 第4篇

1 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是指在岩层或土层中天然形成或经人工开发形成的空间。地下空间被认为是与宇宙、海洋并列,为人类最后留下的新的开拓领域。作为一种公认的、宝贵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甚至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作为一种国策来对待。

2 地下空间的历史发展

地下空间的发展,可追朔到远古时代,天然岩洞是早期人类用作住所的普遍形式。在原始社会的晚期,穴居成为这一区域民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利用黄土窑洞一直沿袭到近代。

地下空间的进一步发展,始自陵墓。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殉葬兵马俑坑规模之大,世界奇观。古代统治阶级,厚葬成风,到明十三陵,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地宫。达官贵族,为了葬品能在地下持久保存,常在山岩上开凿岩墓,后来发展到开凿石窟寺,其中著名的有甘肃敦煌石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

为生产和民生,开采铜矿修建了竖井、钭井和平巷,隋唐两代修建过地下粮仓。古代战争中利用地道偷袭敌方,皇室宫中和绿林人物中暗道机关,如雷贯耳。在近代,抗日战争中的地道战、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坑道战、60年代~70年代的大量人防工程等。

以上表明,我国利用地下空间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从近代开始,国外地下空间的发展更加突出。19世纪20年代,蒸气机的出现及铁路和炼钢工业的发展,促进了隧道、地下工程的发展,1826年~1830年在英国利物浦于硬岩中修建了两座最早的铁路隧道,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伦敦建成投入营运,此后在欧洲大陆还修建了多座较长铁路和公路隧道及过江水底隧道,但在理论上和技术上均未成系统。直到20世纪50年代,逐步总结出各种类型隧道及地下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的基本原理,在土木工程大系统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工程领域。

3 地下空间在国外的发展现状及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借鉴

3.1 欧洲——重视城市地面环境

二战以后,欧洲许多国家在重建和改建过程中,发展了快速道路系统和快速有轨交通。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区,进行了立体化开发,发展了多种类型的地下空间,形成了大型地下综合体。欧洲城市中心的综合开发往往是系统的、长远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同时也是高投入的。它的特点是规模大,内容多,水平、垂直方向上的布置也比较复杂。它把市中心的许多功能特别是交通转入地下,而在地面实行步行化,并充分绿化,这不仅扩大了城市空间容量,而且美化了城市环境,疏导了交通。例如巴黎的卢浮宫,是综合应用地下街、地铁、娱乐设施、地下道路、地下停车场等的综合体,是为保护地上历史环境和建筑物景观而建造于地下的代表性设施。

我国很多大城市同样存在着保护城市环境的问题。为缓解交通压力,道路用地占总用地的比例逐渐增大,必然要减少绿化面积,混凝土停车场、大马路无处不在,城市已经逐渐丧失了亲和力。欧洲在走过了这样的时代以后,大力开发城市地下空间,以发展城市地下交通系统为主,实现地面步行化,增加了绿地面积,美化了城市环境。北京、西安、南京等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域众多,很多都位于城市的中心区。以故宫为例,位于城市的中心,严重阻碍了交通和城市的发展,故宫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应该重点保护,因此产生了发展和保护之间的矛盾。

3.2 日本——缓解城市用地紧张

日本的地下空间开发,则是比较典型的缓解城市用地紧张的代表。

日本四面临海,是多山群岛之国,全国80%的人口密集地分布在中部和太平洋沿岸狭长窄小的平原地区。尤其大中城市人口十分拥挤,仅东京、大阪、横滨、名古屋四大城市的人口就约占总人口的20%。近代以来,日本从本国的自然条件出发,把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作为保护土地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一项重要手段。

从20世纪20年代~30年代,日本对地下空间利用逐步扩展到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1927年东京都地下铁开通营运2.2 km,50年代开始,除东京、大阪外,先后有很多大城市相继开始地下铁的建设,并且带动了地下街、地下停车场等其他地下市政设施的建设。60年代~70年代中期,日本大力推进地下街的建设,10多年间,共建成地下街49处约60万m2。目前,日本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已经形成较大规模。东京、横滨、大阪、名古屋等8个城市的地下铁营业里程达500余km;各大、中城市建有地下街82处,地下机动车停车场150所,49个城市建有地下共沟,总长度突破300 km。随着日本土地空间资源的高度利用和城市化的发展,计划转入地下的各类设施还在不断增加。

我国人口众多,即使到2030年前后能实现人口的零增长,届时城市人口的总数也将增加到10亿~12亿,对生存空间的需求量十分巨大。日本城市相对用地比我国少,但城市人口密度比我国大很多,我国未来城市人口密度必然会达到现在日本城市的人口密度,大力发展城市地下空间是容纳人口增加城市容量的必然途径。有些比日本城市密度还要高的城市,如新加坡,它们的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对我国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3 北美——克服恶劣环境

加拿大冬季漫长,气温较低。蒙特利尔、多伦多都位于加拿大东部,约北纬45°,其位置相当于我国的哈尔滨以北地区,年均温差可达60 ℃,年均降雪量为2 142 mm,冬季漫长。因此,这两座城市都是由于环境气候条件而对地下空间进行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的,其地下空间的利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966年,蒙特利尔市地铁建设完成,成为地下城大规模发展的契机,地下城建设的速度加快,其功能也逐步完善;到了70年代,在蒙特利尔市中心区,初步形成了多功能的综合性地下建筑;到了80年代,在政府和诸多私营业主的努力下,大多数地下商场连接起来,形成了地下商业走廊;到了90年代,中心地区大型办公楼、商业大楼和地铁基本上连接起来,建成了当今世界一流的地下城。蒙特利尔整个地下网络距地面相对较近,地铁站与其他地下建筑联系紧密,地下建筑与地上部分之间的联系也因此增强。同时,地下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性也极强,是其他城市的类似开发所无法企及的。地下城四通八达,地下系统与地面城市活动几乎融合在寒冷的冬季,人们甚至用不着走出地下城,就能方便快捷地到达想去的地方。

地下城的发展不仅遵循了自然规律,而且与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规律相适应,值得我国东北严寒地区少数有规模的城市借鉴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地下空间的发展必须要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我国北部寒冷地区的绝大多数城市的经济水平、人口数量、城市规模都够不上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切不可盲从国外。

4 结语

国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先行于我国,在发展程度上我国必然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欧洲、北美和日本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利用有很多实例值得借鉴和学习,也有很多经验值得去总结。同时,结合我国国情,从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我国的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有的放矢,有效解决我国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城市问题。

摘要:介绍了地下空间的涵义及地下空间的历史发展,探讨了地下空间在国外的发展现状及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借鉴,对欧洲、北美和日本地下空间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以促进我国地下空间的发展,从而有效解决我国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城市问题。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地面环境,人口密度

参考文献

[1]王文卿.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束昱.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总结论文 第5篇

1、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2、立体化再开发:扩大城市空间容量,提高城市集约度,消除人车混行拥挤现象,城市交通变得通畅,人居空间变得开阔,地面环境绿化变得优美宜人。

3、城市空间:指城市建成区空间,是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规模的城市设施和各种城市活动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所形成的人工空间,作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中心。

4、城市容量:是指一个城市在某一时期对人口和人类活动以及对人类活动有关的各类设施(建筑物,道路等城市设施)的容纳能力。一个城市的空间容量包括理论容量和实际容量。通常情况下城市空间的实际容量小于其理论容量,存在一定的差值,从而使实际容量有扩大的余地,表现为城市发展的潜力。

5、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布局:是在城市性质和规模大体定位、城市总体布局形成之后,在城市地下可利用资源、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量和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各项方针、策略和对地面建设的功能、形态、规模等要求,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各组成部分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得其所,将各部分有机联系后形成的。

6、城市地下街:是建设在城市地表以下,为人们提供交通、公共活动、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具备配套一体化综合设施的地下空间建筑。

7、城市地下综合体:集交通、商业、文娱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地下空间联合体。

8、地铁(说明与轻轨的区别):地铁泛指地下快速轨道交通,包括城市地铁、轻轨、区域快铁等。 在专业领域,轻轨与地铁的区分方式在于运量的不同,轻轨指每小时单向运输量小于0人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而地铁指每小时单向运输量大于20000人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地铁列车最高时速达到

80km/h。一列车按照6辆编组,每辆车定员310人,其中座位62个,全列车就可载人1860人。

9、线网密度:是指单位指标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长度。单位指标一般是面积、人口或其他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相应的线网密度分别称为面积线网密度、人口线网密度。

10、城市地下步行道:指修建于地下的供行人公共使用的步道。而由多条这样的步行道路,有序地、有组织地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地下步行系统。

11、附建式停车场: 利用地面上高层建筑及其裙楼的地下室布置地下专用停车库,使用方便,节省用地,规模适中。 选择合适的柱网。

12、共同沟:在地下建造管线隧道,专门收容电力、通讯、给水、热力、燃气、排水等两种以上市政管线于一体,同时设置专门的人员出入口、检修口、材料吊装口、管线分支口、进排风口、以及防灾监测控制系统等设备的市政综合设施。

一、1.城市化导致的现代城市空间结构:

(1)工业在城市的集中,使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用地和规模迅速扩大,特别是城市中心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剧增,从而形成了城市各区人口和建筑密度的梯级分布;

(2)城市中产生了大规模的工业用地和工人住宅区;

(3)由于火车、汽车和轮船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城市交通运输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城市运输系统已不再适用于现代的交通形式,城市交通路网的重新规划和改建打乱了传统城市空间的结构布局。城市交通成为影响城市功能和空间形态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4)电力、通讯、能源供应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变,使城市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人口和用地的大规模增加,也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容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城市空间的特点:

(1)内部市区的城市化:城市中心区形成一个高密度、大容量内核,改变了城市传统的平面景观,表现出城市空间向三维方向发展的强烈趋势;

(2)外围市区的城市化:城市产生量的、平面的扩大,这种平面上、量的扩大是城市化的基本表现,是引起城市外围其他地域社会发生质变的起点;

(3) 郊区农村的`城市化:是国土城市化,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农田减少。

产生的动因:

人类活动的发展,经济的发展

2.城市地下空间利用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3.开发理论原则:(1)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一方面要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做出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安排,使之为城市服务,另一方面也要保护城市地下空间资源。 地下空间开发的不可逆性,开发的强度应一次到位; 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考虑,为远期开发项目留有余地; 确定合理的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时序——近期与远期。

(2)地上与地下相协调原则充分考虑地上与地下的关系,发挥地下空间的优势和特点,使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为城市服务。 集聚性——城市中心区发展与地面对应功能(或适当互补)的地下空间,协调空间容量,与地面、上部空间产生更大集聚效应,创造更多综合效益。

(3)疏导与对应相呼应原则

(4)平时与战时相结合原则城市地下空问可作为城市防灾和防护的空间,平时可提高城市防灾能力,战时可提高城市的防护能力。为了充分发挥城市地下空间的作用,就应做到平时防灾与战时防护结合

4.地下空间规划阶段划分:

(1)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规划期限):总体规划纲要、总体规划

(2)城市地下空间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

二、1.按功能划分城市地下空间构成:(1)居住空间(2)业务空间(3)商业服务空间(4)文娱体育空间(5)交通空间(6)公用设施空间(7)工业空间(8)贮存空间(9)防灾防护空间(10)高层建筑的设备用空间 (11)其它特殊空间

2.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预测方法:(1)功能需求预测法 (2)建设强度预测法(3)人均需求预测法 (4)综合需求预测法

3.按地下空间资源开发深度对地下空间分类:① 浅层空间:地表至-30m深度开发的空间,用于商业空间、文娱空间及部分业务空间;② 中层空间:由-30m至-100m深度内开发利用的空间, 用于地下交通、城市污水处理厂以及城市水、电、气、通信等公用设施。③深层空间:-100m以下的地下空间,用作快速地下交通线路、危险品仓库、冷库、贮热库、油库等。

4.城市建设中的地下空间总体规划途径: (1)充分利用地面建筑的地下空间(2)地下空间开发规划的功能常同地面建筑使用性质及环境相关(3)地下综合体的规划在城市中心地段:城市中心区广场、车站、商业中心等(4)通过地下轨道交通建设,大规模改造旧城,并与新城建设相结合(5)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充分利用已有的地下人防工程

地下空间规划关键问题:(1)城市中地下空间规划应为点、线、面的结合(2)以地下交通工程为依托、连接各个中心的地下综合体(3)尽可能考虑市政管网廊道建设(4)繁华地段主要规划地下商业或交通设施(5)非繁华区可以规划地下居住建筑(6)考虑到室内外环境、防灾减灾及对战争的防护等级抗力要求

5.地下空间功能、结构与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1) 功能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动力(2)结构是城市地下空间的主体(3)形态是构成城市地下空间的特征 城市地下空间的功能、结构和形态三者的协调关系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标志。城市地下空间功能和结构之间相互促进:①功能变化往往是结构变化的先导,城市地下空间常因功能上的变化而最终导致结构上的变化;②结构一旦发生变化,又要求有新的功能与之相配合。

6.城市地下空间布局形态及特点(8个):(1)点状 是城市地下空间形态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功能最为灵活的要素,由城市中占据较小平面范围的各种地下空间形成。 是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初期开发的单一功能承载体,是地面建筑的功能延伸 。 点状地下空间分布于城市各处,一般偏重于城市中心、站

前广场、集会广场、较大型的公共建筑、居住区等城市矛盾的聚合处(解决人车分流和动静态交通拥挤等问题)。

(2)线状 是点状地下空间在水平方向的延伸或连接。

线状地下空间设施是城市地下空间形态构成的基本要素和关键。

呈线状分布的地下空间主要指地铁、地下道路,以及沿着街道下方建设的地下设施如市政管线、地下管线综合管廊、地下排洪(水)暗沟、地下停车库、地下商业街等,另外相邻点状地下空间的连通空间也可成为线状空间。

线状地下空间设施是构成城市地下空间形态的基本骨架,它将地下分散的空间连成系统。

(3)面状 面状地下空间的形成是城市地下空间形态趋于成熟的标志,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多个较大规模的地下空间相互连通,形成面域。

这种形态主要出现在城市中心区等地面开发强度相对较大的地区,主要由大型建筑地下室、地铁(换乘)站、地下商业街以及其他地下公共空间组成。 这种形态需要在地下空间经过合理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旧区改造中若早期开发没有考虑连通预留则难度较大,而在城市新中心区比较容易形成。

(4)辐射状以大型地下空间设施为核心,通过与周围其他地下空间的连通,形成辐射状。

这种形态出现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初期,即通过大型地下空间设施的开发,带动周围地块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使局部地区地下空间设施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

这种形态多以地铁(换乘)站、中心广场地下空间为核心形成。

(5)脊状以一定规模的线状地下空间为轴线,向两侧辐射,便形成脊状地下空间形态。

这种形态在没有地铁车站的城市中比较常见,主要是沿着街道下方建设的地下街或地下停车库,与两侧建筑下的地下商业空间或停车库连通。

(6)网格状 以多个较大规模的地下空间为基础,并将它们连通,形成网格状。

在城市中心地下空间开发程度达到较高水平的地区形成的地下空间系统。 交汇点多是大型地下室、地铁换乘站、地下商业街,并将它们连通。它有利于城市地下空间形成系统,提高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率。

(7)网络状以城市地下交通为骨架,将整个城市的地下空间采用各种形式进行连通,使整个城市形成地下空间的网络系统。

一般以地铁线路为骨架,换乘站为结点,将地下空间按照功能、地域、建设时序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系统完整的地下空间。

(8) 立体型地上地下一体型将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根据城市性质、规模和建设目标,将地上、地下空间综合考虑,形成地上地下一体的完整的空间系统,从而充分发挥地上、地下空间各自的特点,为改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功能发挥作用。

三、1.地下街规划原则:(1)建在城市人流集散和购物中心地带(2)与其他地下设施相联系,形成地下城(3)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考虑人、车流量和交通道路状况(4)按国家和地方城建法规及城市总体规划进行(5)考虑保护范围内的古物与历史遗迹(6)考虑发展成地下综合体的可能性

2.地下街规划平面类型及特点:

(1)街道型——“道路交叉口型”地下街

地下步行街多数在城市主干道下,平面多为“一”或“十”字型。

多为商业功能,地面交叉口处的地下空间相应设交叉口,沿街道走向布置,同地面有关建筑设施相连,出入口设置与地面主要建筑、小交叉口街道相结合,保证人流上下。

(2)广场型 —— “中心广场型”地下街

通常是城市交通枢纽,如火车站及中心广场地下,同车站首层或地下层相连,若为广场,除与各道路出口相连之外,还设下沉式露天广场供休息。 地下街地面开阔,便于交通、购物或娱乐、休息。

平面规划类型常为矩形,分流地面客流、停车,常同地下车库相连。

(3)复合型——“中心广场型”与“道路交叉口型”地下街的复合 分期建造,工程规模大,建设时间长,带有“地下城”特征。

基本以广场为中心沿道路向外延伸,通过地下通道与地下室相连,形成整体地下街。

交通上划分人流、车流,同地面建筑相连,与“中心广场”统一,与地面车站、地下铁路车站、高架桥立体交叉口相通;

使用功能上有商业、文化娱乐、体育健身、食品、宾馆等。

3.地下商业街平面组合方式 和特点及适用范围:

地铁,城市地下的流动阅读空间 第6篇

关键词地下纽约公共图书馆地铁阅读地铁图书馆阅读推广地铁报

分类号G258.89

0引言

地下纽约公共图书馆(Underground New York Public Library),是一个名叫欧瑞特·本·哈伊姆(Ourit Ben-Haim)的纽约姑娘2008年创办的一个网站,该网站专门发布纽约地铁上的阅读者及他们手中阅读的书的照片。这些照片同时附有阅读的书名、作者、译者或编者等详细信息。这个网站推出之后,迅速引起各界的关注。网友纷纷评论、转载、关注,报纸给予报导和宣传。《华尔街日报》这么评价欧瑞特的网站:“在电子媒介上看书看报的人越来越多,这使得想通过地铁来体现一个城市的阅读品位变得很困难。正是在这个时候,欧瑞特的纪录出现了。”[1]该网站上,每一张“地铁阅读者”的照片或许便是一页独立的地铁阅读史。阅读,如同成为地铁亲密的伴侣,它是如此为地铁行人所嗜好,所倚重,由此激发更多更强的阅读力量。因此,本文将以地铁阅读作为独特的阅读现象加以追溯,探析,以期展现城市地铁里那若隐若现的阅读面纱。

1一份非官方阅读调查:当代城市地铁阅读群

《北京青年报》在2013年3月面向北京的地铁阅读群展开一场“在地铁上你读书吗”的阅读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地铁上看书的人以中青年为主,大多为上班族和学生。地铁阅读以手机阅读最常见。对于那些养成在地铁上读书习惯的人而言,多半选择纸质书,至少是纸质书和手机、kindle、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并行不悖。在选择纸质书的读者中,有一半人会主动选择带上地铁的书的大小轻重,主要会找便携些的书,开本小,比较轻。读书内容方面,报纸、杂志、免费的地铁小报、网络小说、教材、畅销书以及职场成功学一类的书比较受青睐[2]。

时至今日,地铁的阅读群早已发展深入到国内外。人们选择在地铁上读一份报纸了解最新资讯,或者开始与一部小说的邂逅,无论种种,都将是一道绚丽迷人的阅读风景。

2体味阅读的别样风情:从坐上地铁开始

事实上,地铁也能成为一个兼备种种阅读条件的安适空间。它的独特存在正在于激发并适合了人们的阅读期待,并创造了文化参与的无限可能。

2.1地铁,提升了大众的阅读期待

2.1.1因为务实,爱上地铁阅读

依据CTR全国36个城市的调查数据,乘客在地铁中的平均逗留时间为27.6分钟,如果只看一线城市,这个数据将高于50分钟,甚至一个小时[3]。乘客每天在地铁上的时间能干些什么呢?很多人首选阅读。乘客通过阅读可以充分利用时间,跟踪新闻,了解社会动态,充实知识。现代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少有时间阅读,乘客要是把枯燥乏味的地铁之旅变成美滋滋的大脑充电之旅真是一件美事。

2.1.2因为情调,爱上地铁阅读

长达几十分钟的时间使地铁之旅显得无聊,也添焦急。阅读可以打发一下时间,排解一下无聊,在地铁上阅读是件打发时间的趣事。比坐在地铁上发呆好多了。如果有一个座位,这样舒舒服服地坐在座位上阅读简直是美美的享用。即便没有座位,也可以站着或者靠着读,有的读总比没的读好,用阅读打发“站票”时间也是十分有意思的。阅读是一种放松,乐趣,文明,乘客在地铁里, 享受阅读的乐趣,度过放松的时光,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2.2地铁,开启了全民阅读推广之门

2.2.1地铁是阅读推广的重要场所

地铁不仅仅是一个交通的工具,也是传播文明与文化的载体。从阅读推广的角度,地铁是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在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上读书看报,应该是城市最美的人文风景。许多国家都充分利用地铁推广全民阅读,如在日本的地铁设有图书漂流架,供乘客自由借阅交流。

2.2.2地铁是展示城市文化品味的宝贵空间

地铁不仅是一个公共的设施,也是一个超大的公共文化空间,地铁是一个流动的空间,是城市交通的新兴动脉,也是信息传播的宝贵空间。然而,如果能在其中为公共艺术保留一些席位,无疑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历史涵养和文化品位。这也应当是地铁在城市便捷交通之外,应当承担的功能之一。如台北的地铁,是街头艺人表演的舞台、各类活动及展览的场所,有很多别具创意、造型新颖的城市公共艺术品,让乘客在搭乘便捷交通工具的同时,进行一次愉悦的城市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品读[4]。

3地铁与阅读:相得益彰的城市配伍

事实上,无可丈量与阅读相伴的地铁时光到底有多远,也无法尽数沉醉于地铁阅读的“驻客”究竟有多少。在地铁上阅读的生活方式已经融入生命无可替代。如此的缘分注定阅读与地铁会是天然的盟友。地铁与阅读的成功结合很多,比如开展地铁阅读季活动、建设地铁图书馆、办地铁报、提升地铁文化建设、出版地铁阅读丛书等。

3.1开展地铁阅读季活动

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相继开展地铁阅读季活动,地铁阅读季活动一般由地铁公司主办,合作单位包括公共图书馆、出版集团、市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等。

2011年11月,京港地铁与国家图书馆联合推出了以“同享阅读快乐”为主题的图书漂流瓶活动,为乘客推荐经专家评审的好书,号召大家阅读、分享图书,旨在倡导“同享阅读快乐”的理念。活动现场,联合国家图书馆向乘客免费发放图书,也有一些乘客把自己闲置的书带到现场,与其他人进行分享。乘客们自发形成一个个小型书友讨论会,各自交流阅读心得,互相推荐好书。

深圳地铁公司从2011年开始举办地铁阅读季活动,每年一届,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三届。活动形式丰富新颖,如图书漂流、世界名城地铁文化展、地铁文明行为漫画大赛、深圳地铁微博小说、地铁电影周、数字有声图书馆进地铁等,让搭乘地铁出行的深圳市民在地铁中体验阅读的快乐,倡导市民全方位文明出行,创建地铁精神文明文化。

2013年5月,武汉地铁联合《武汉晨报》出版社举办了首届“地铁读书节”,为期100天,活动包括赠阅1000本藏书、20万份《武汉晨报》、为地铁上班族荐书单、随手拍“地铁书虫”、一元书义卖、图书漂流创意市集、成立武汉晨报读书会等主题活动。让书香满地铁,形成地铁文化,使武汉成为真正的读书之城。

3.2建立地铁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在“书往读者手上送”的新型服务理念下,广设图书服务点与服务点便利性便成为一个重要指标。自然而然,地铁凭借人多、便利等优势,成为公共图书馆进驻的“要地”,地铁图书馆应运而生。世界上第一个地铁图书馆是1981年12月开放的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梅特米基尔图书馆[5]。迄今为止,国内外很多城市都建立了地铁图书馆,如我国大陆地区的南京、上海、武汉,台湾地区的台北、新北、高雄,国外的如西班牙马德里、韩国首尔等。

上述的地铁图书馆可以归纳为四种服务模式:①“地铁流动阅览室”模式;②“智慧图书馆”模式;③“小型自助借书机”模式;④“传统图书馆社区服务点”模式。“流动阅览室”模式是把图书报刊放置在地铁进站口,实行自助服务。“自由取阅,及时归还”的人性化管理代替了办理借书证等刚性规定,整个地铁内部实际上是一个开发的大阅览室,为乘客铺设了“书香满径”的地铁线路[2]。“智慧图书馆”模式采用RFID(无线射频辨识系统)技术,该地铁图书馆的使用方式比较像是银行的“无人银行”,除了有门禁限制,读者必须刷卡进出,由机器提供借、还书的服务。“小型自助借书机”模式像银行的“ATM”机,或“自动售货机”,自行刷卡、自助完成借还书的程序。“传统图书馆社区服务点”模式是把公共图书馆的基本业务送至地铁乘客的视野,以实现地理位置上的“便民”[6]。

3.3兴办地铁报

第一份地铁报起源于瑞典。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相继推出地铁报,地铁报依托于各城市党报传媒集团,凭借免费,新闻资讯简洁、短小、易读,受众年轻化、购买力强等优势迅速发展起来。据了解,目前国内已经或即将开通地铁的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等一线城市,南京、西安、杭州、武汉、长沙、青岛、沈阳等二线城市,基本都有了地铁报或是正在筹备当中。

如果在乘坐地铁时,乘客被免费赠与一份报纸,而且这份报纸以报道新闻为主,辅以年轻人关注的各类内容,可读性强,内容不比收费报纸差,那么大多数地铁乘客自然会十分乐意接受这份“美意”,他们很快会成为地铁报的忠实读者,在等车、乘车时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来读报[7]。

3.4提升地铁文化建设

地铁不仅是一个公共的设施,也是一个超大的公共文化空间。如果能在其中为公共艺术保留一些席位,无疑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历史涵养和文化品位。如北京地铁内的“北京话”“汉字”系列的公益广告,车厢内出现的中外名家诗歌等等细节,都让细心乘客感叹特别。京港地铁充分利用有限的站内空间,如广告灯箱、列车、站厅用房、直梯等展示空间,进行文化类的公益项目的推广,将艺术、诗歌、人文地理等文化元素引入地铁、介入常态生活,让乘客的交通出行更赏心悦目。

3.5出版地铁阅读丛书

目前,已有出版社瞄准了地铁读者这块市场,如2009年新华出版社隆重推出国内第一套地铁丛书——“地铁伴读丛书”,其特点是时尚、轻型、价廉、悦读,旨在倡导一种利用上下班途中和各种零碎闲暇时光读书的好习惯。而科学普及出版社在北京地铁4号线诗歌坊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出版机构或者将地铁图书作为图书的一大卖点,或者将地铁作为图书的广告方式[8]。而地铁阅读的普及确实需要出版社积极参与、及时更新,才能保证地铁读物的质量和及时性。另一条途径是营销电子图书,由于地铁中阅读电子版图书的读者越来越多,如果在站台设立可以付费下载电子图书购买点,也可以促进地铁阅读的蓬勃发展。

4结语

地铁之于阅读,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铁促进城市的阅读推广,阅读提升地铁的文化建设。地铁是城市地下的流动阅读空间,阅读是地铁里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

参考文献:

[ 1 ]谢岚.纽约人坐地铁时看什么书[N/OL].新闻晨报,2013-03-24[2014-01-09].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3-03/24/content_994298.htm

[ 2 ]尚晓岚,刘净植.你在地铁上看书吗?[N/OL].北青网,2013-03-29[2014-01-09].http://bjyouth.ynet.com/3.1/1303/29/7916755.html.

[ 3 ]陈立颖,刘鹏.中国地铁报共论“明天”:第二届中国地铁报峰会综述[N/OL].新闻记者,2010-12-13[2014-01-

09].http://xwjz.eastday.com/eastday/xwjz/node514310/

node514311/u1a5638805.html.

[ 4 ]张维东.建造可以品读的地铁[N/OL].福建日报,2014-01-08[2014-01-09].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4-01/08/content_703256.htm?div=-1.

[ 5 ]叶勤.加拿大的地铁图书馆[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3(3):23.

[ 6 ]胡绍军.关于地铁图书馆实践的探讨:以上海、南京两地的探索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1(2):64-65.

[ 7 ]李秋玲.地铁报成报业新势力,需充分发挥渠道优势[N/OL].今传媒,2014-01-09[2014-01-09].http://news.sina.com.cn/m/2014-01-09/160629199210.shtml.

[ 8 ]瑶草.地铁阅读市场大有可为[N/OL].出版商务周报2013-04-27[2014-01-10].http://www.cnpps.cn/zx/hangyejujiao/2013/0427/347.html.

[ 9 ]袁密密.“走过这间咖啡屋”:一种发生在咖啡馆里的阅读传统[J].图书馆杂志,2013(7):105-108.

城市地下发展空间 第7篇

景观 (landscape) , 指某地的人造或自然景色, 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 “景观”最早的含义更多具有视觉美学方面的意义, 即与“风景” (scenery) 同义或近义。景观最原始的状态是各种力相互作用下产生的自然景色, 即原生态。随着经济发展和思想意识的改变, 景观设计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包含了人为因素的成分。人类在满足物质温饱之后, 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有意识地改造自己的居住空间环境。中国近现代景观设计发展的标志是公园的出现, 人们开始重新重视景观设计。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还改善了城市的环境质量, 维持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 使建筑、自然、人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提高整体的环境价值, 回归景观的自然属性。而景观设计表达的就是对生态景观的追求, 更具有城市环境健康发展的紧迫性、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人们越来越希望亲近大自然, 开始关注室内景观的发展, 把大自然引到室内, 室内与室外相互渗透, 共同融合到一个有机整体中。

2景观在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中的发展现状

2.1 缺乏整体性设计

商业空间内的景观与主入口区域的景观衔接性不够紧密, 不能形成连续性空间, 整体形象不统一。空间内的景观与交通区域景观不统一, 不能达到很好的引导作用。空间内的植物多为人造植物, 形成不了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水景在北方地区使用率较小, 不能很好地与绿化呼应, 缺乏整体空间环境艺术感。

2.2 地域特性不明确

现在我国大部分的城市地下空间景观都是以单一的植物景观为主, 且植物种类较少, 植物空间层次不够丰富。植物不够具有地域代表性, 地域标志性不够强烈, 缺乏亲和力。历史人文记忆缺失, 不能很好地表达当地的地域特色, 缺少代表性、吸引力。

3城市地下商业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向

3.1 商业景观的整体性

商业景观的整体性是指商业空间中的各个要素之间、要素与周边环境之间的融合。景观要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阐释着城市地下商业综合体与周边建筑以及人的关系, 因此, 在设计上不仅要多方位考虑, 满足景观、交通、功能等连续性、完整性多重需求。还要兼顾人文特色和地域特征, 共性中寻求个性, 创造可持续的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环境。

3.2 商业景观的生态性

生态化是人们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追求, 表达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愿望。无论针对的是室外环境, 还是城市地下空间环境。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景观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要求它的自然景观营造是在尊重生态原则的前提下, 并对自然进行再创造, 促进社会生态系统的循环, 并实现商业空间与周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3 商业景观的地域性

城市地下商业建筑凝聚着该城市的文化与历史的发展, 往往是独特的, 更具代表性的, 而商业空间内的景观是它的表现元素。在空间景观环境营造中多采用乡土植物, 注重地上与地下的衔接, 抽象表达该城市的文化氛围和地域特色, 使消费者对于该消费环境具有强烈的地域感和亲和力。

3.4 商业景观的人性化

城市地下商业功能不断在完善, 人们对商业景观的要求从以前的单一性逐渐转变为对心理、艺术等更高层次的需求。景观元素的设计要以人为本, 尊重人的自然需求, 满足不同人群的心理层次和生理层次需求, 营造人性化的消费环境, 体现景观元素的人文关怀。

4景观元素在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中的重要性

综合性商业建筑的开发, 使人们消费方式发生改变, 人们追求着美观、健康的消费环境。如何利用景观元素营造商业建筑的室内环境, 吸引消费人群、增加人流, 是商业景观设计的主要动力。商业建筑中的景观元素弥补了室内建筑的缺陷, 使人们的消费理念从室外转向到了室内, 消除室外与室内的心理界线。城市地下商业空间, 资源丰富, 它的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 而景观元素在发展中所暴露的问题亟待解决, 运用合理的理念和设计, 创造出更具特色和生态、人性化的空间环境, 并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才是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顾馥保.商业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综述 第8篇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 城市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展和汽车的普及, 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空间需求及其环境要求, 而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将是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必经之路。国际上把21世纪作为“人类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年代”[1]。瑞典、挪威、加拿大、芬兰、日本、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在城市地下空间利用领域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和水平, 莫斯科地下空间总面积为全市地面总面积的30%以上, 日本提出将1个日本变成10个日本的规划, 城市地下已经规划到50~80m范围。因此, 有学者预测, 21世纪末, 世界上将有1/3的人口工作、生活在地下空间中。

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不但能为市民提供创业、居住环境, 同时也能提供如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场、地下公路、地下博物馆、地下污水处理厂等公共服务设施, 极大地缓解城市交通、行车、购物等方面的压力。同时从城市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来讲, 城市地下空间在恒温性、恒湿性、隔热性、遮光性、隐蔽性、安全性等诸多方面也远优于地上空间。

1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

1.1 国外地下空间发展现状

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大规模开发利用起步早, 已经历了约150多年的发展历程, 经验成熟, 规模巨大[2]。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世界各主要城市已形成四通八达的地铁线路网, 其运量约占城市公交总量的50%以上;此外, 图书馆、大型会议展览中心、实验中心、办公室和工业车间等地面设施的地下化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因为入地愈深, 开发技术愈复杂, 所以, 在民用方面, 地下空间的发展基本限于30m以内的浅层, 仅少数发达国家进行了开发深地层地下空间的尝试。

各个国家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色。日本的地下街道、地下车站、地下铁道、地下商场、地下共同沟的建设规模, 成熟程度已居世界领先地位;美国则侧重于道路交通地下化, 非常有利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加拿大重点建设地下步行道系统, 蒙特利尔全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达360多万m2, 并建成了世界最长的地下步行街系统;瑞典城市大型地下排水系统在数量上和处理率上均居世界领先地位, 斯德哥尔摩市城市排水系统的污水处理厂全在地下;芬兰基本实现市政设施地下化, 地下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建设项目多、规模大;法国对废弃矿井矿穴进行再开发利用, 改建为城市下水道、共同沟、防空设施;俄罗斯属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先进国家, 其特点是地铁系统、城市共同沟系统发达。

1.2 国内地下空间开发现状

我国的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经历了“自由发展”“有序建设”“法制化管理”等若干阶段[3]。早期国家对地下空间的利用并没有明确规定, 地下土地资源是一块“毛地”, 其利用的随意性很大, 土地出让条件也不一致, 政府在此方面没有明显收益。

1997年, 原建设部颁布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 对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作了规定, 使中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有了明确的方向。2001年, 原建设部发布了《建设部关于修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的决定》, 进一步明确了国家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职责, 并明确规定将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 确定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从此,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使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国内各主要城市对地下空间利用工作一直非常重视, 近年来建设工程逐步增多, 已经形成良好的规划、设计、建设局面[4]。目前各大城市正在或已经编制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北京市为编制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对地下空间利用的各个方面分别进行了专题研究, 其中包括基础调研、政策研究、规划研究、技术研究等4个专题, 共15个子课题, 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北京市区中心区地下空间利用总体规划》, 根据规划, 北京市区中心区远期地下空间开发总量将达到3000~4000万m2。与此同时, 北京市对重点地区地下空间实施规划, 如北京CBD中心区地下综合开发规划, 其地下空间与地铁1号线、14号线结合并连通区域内所有地下空间, 规划开发总规模约30万m2;在奥运公园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规划中, 地铁车站与中心区地下商业连接, 整个地区地下空间开发面积为52.6万m2;另外对金融街地区、西单地区、王府井地区、中关村地区等也作了详细规划。

我国早期的城市地下工程绝大部分是防护工程, 经过多年建设, 城市人防地下工程的规模已经相当庞大, 据初步统计, 仅平战结合开发利用的人防工程已达到数千万m2。1986年之后,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作的逐步开展, 以轨道交通建设为主的地下空间利用占了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主导地位, 轨道交通建设也带动了沿线地下空间利用的发展。近十年来,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工作逐步走向正轨以及城市地上空间资源的日趋紧张, 城市其他地下设施的建设发展迅猛, 除地铁外, 城市地下商场、地下广场、地下停车场、地下综合体、交通枢纽、综合管廊等工程比比皆是。

1.2.1 地铁建设带动发展

截至2013年末, 全国已运营的轨道交通里程达2500 km, 其中上海轨交全网运营线路总长567 km、车站共331座, 运营规模列世界第一, 北京地铁共有17条运营线路, 拥有273座运营车站、总长465 km运营线路的轨道交通系统。广州地铁共有9条营运路线, 总长为260.5 km, 深圳, 重庆, 天津等城市的地铁里程也都超过了100 km。作为地下空间利用的“动脉”, 地下铁道工程串起了沿线地下空间, 并结合地铁建设同步建设了多处综合地下空间开发项目, 与地铁工程融为一体。如上海地铁2号线杨高路站与车站周围的地下商场、下沉广场、地下汽车库、自行车库、下立交、规划地铁、公交车站等有机地结合, 带动开发的地下空间面积达6万m2。

1.2.2 地下商业成为开发主力军

当前, 我国地下商业空间开发项目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商业地产开发按国家要求必须修建的附着于地面商业建筑的地下室;二是按照国家规定和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规划单独修建的战时用于防空, 平时兼用于商业的人防工程;三是将已建成的人防工程开发利用于商业。商业地下空间开发兼顾人防要求将成为热点和新的增长点。房地产投资开发商将转入城市地下空间商业地产开发, 成为一支新军。地下商业街、购物中心、交易批发市场等新点建设项目增多, 其中较著名的项目是建成于1998年的西安钟鼓楼广场地下空间开发工程, 其地下空间利用面积约3.2万m2, 是对古城保护和地下空间利用方面所作的有益探索, 既保护了工程环境, 又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间, 还创造了市民休闲的良好处所, 其建设模式值得推广。某集团计划五年内在全国一线城市投资建设500万m2平战结合人防工程, 战时作为人员掩蔽部, 平时开发利用为商业综合设施。香港某集团公司计划在5年内投资建设100个地下商业城市。

1.2.3 综合管廊将成未来主要方向

地下综合管廊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管网设施集中布置于其中, 构成以综合管廊为平台的市政管网综合铺设系统。避免道路的反复开挖, 从而节省建设资金;在更新、扩容、维修管网时不影响交通, 有利于延长路面使用寿命;根据远期规划设计建成的地下综合管廊, 能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 为城市发展预留空间;方便管网的维修、保养和管理,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可避免交通拥堵, 改善市容,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提升整个城市的形象。

佳木斯于2003年8月建成了我国东北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鸿宇市政管廊。这条地下管廊总长为2000 m, 将自来水、排水、天然气、强电、弱电、供热等市政基础管线科学地整合于一个混凝土框架空间内。

上海市政府为将浦东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规划建设了迄今为止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的共同沟——浦东新区张杨路共同沟。张杨路共有一条干线共同沟、两条支线共同沟, 其中支线共同沟共收纳了给水、电力、信息与煤气四种城市管线, 全长11.13km。2005年建成的北京中关村西区地下市政综合管廊, 敷设在中关村西区市政道路下, 总长度1900m, 总建筑面积为95 090 m2。其中, 地下一层为环形汽车通道 (单向双车道) , 地下二层为支管廊层、车库及商业开发空间, 地下三层为主管廊层, 分割为五个平行且互不相通的小室, 分别敷设天然气、电力、上水、中水、冷水、电信和热力7种管线。

广州大学城综合管沟位于小谷围岛中环路中央隔离绿化地下, 沿中环路呈环状结构布局, 全长约10 km, 主要布置供电、供水、供冷、电信、有线电视5种管线, 预留部分管孔空间以备将来发展所需。该管沟是目前国内距离最长、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条共同管沟。

2 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发展迅速, 但实践证明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5~7],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地下空间的有效开发利用。

2.1 缺乏整体发展战略和全面规划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 既要研究地上地下的协调, 又要研究资源调查和需求预测, 并考虑财力和筹资的可能, 是一项决策性很强的工作。当前开发利用中存在很多问题的原因是缺乏科学的整体发展战略和全面规划, 且规划的严肃性尚得不到保证, 变化频繁是导致部分项目难以实施的主要原因。

2.2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至今还没有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 地下空间的开发仍处在无法可依的状态。除人防工程建设的规划、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外, 有关地下空间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及开发战略、方针、政策、管理体制、建设标准、技术标准、设计施工规程等一系列问题基本都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下空间的发展。

2.3 权属不明确, 管理体制不畅通

地下空间开发涉及规划、国土、建设、市政、消防、人防等多个部门, 政府管理机构条块分割严重, 没有明确的职能和职责;同时地下空间权属不明确, 管理体制不畅通, 导致了开发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管理混乱, 开发成果 (尤其是公益性开发成果) 不能得以充分利用。

2.4 投融资模式, 缺少政府引导支持

近年来商业类的地下空间开发居多, 而城市中最缺乏的地下停车场、市政设施等由于经济效益问题而无人问津。单纯追求经济效益, 导致地下空间的开发层次不高, 功能配套比例不协调, 造成了地下空间布局上的混乱。

3 地下空间开发的发展趋势及其技术创新需求

未来5~10年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将越来越重要, 借鉴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经验, 国内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也逐步由原始的“单点建设、单一功能、单独运转”模式向“统一规划、多功能集成、规模化建设”的模式转化。地下空间的功能类型将不断增多, 并从个体向群体、从单一向综合发展;而开挖跨度和开挖断面也将越来越大, 开挖深度越来越深, 施工环境越来越复杂, 从而使得地下空间开发将向着“绿色化”“工业化”“深层化”和“综合化”发展。

3.1 绿色化

地下空间的绿色化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建成后的地下空间在声、光、气、水、温等环境控制方面做到低碳环保[8,9], 二是指地下空间建造过程中采用低碳环保的绿色建筑材料和绿色施工技术[10], 这都符合我国目前建筑行业的形势发展需要。前者需要重点研究节约型水环境利用技术、地下空间复合通风节能技术、阳光采集导入技术、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地下空间高效照明技术和地下空间环境友好型降噪技术等环境控制技术;后者需要重点研究新型支护桩技术、止水帷幕优化与改进技术、桩-梁-竖锚支护技术、可回收式锚杆技术、地下工程临时结构优化替代技术等绿色施工技术。

3.2 工业化

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 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管理信息化为特征, 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 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出现以及建筑机械水平的逐步提升, 建筑工业化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地上建筑工业化蓬勃发展的同时, 地下工程的建筑工业化也显现出了可喜的苗头, 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1]。目前在轨道交通中广泛使用的盾构法隧道、城市市政工程中逐步推广的预制顶推法综合管廊、尚处于尝试阶段的明挖装配式车站, 以及明挖基坑与装配建筑的结合。总之, 在城市既有城区环境条件下去挖掘和建设地下空间, 既要不影响或少影响地面的正常使用功能, 有效地保护周边环境安全, 又要具有文明、环保的施工现场, 做到真正的快速绿色施工, 工业化建造是最适合的一种方式。

地下工程的工业化建造根据开挖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如下几种方式。

一是明挖下的预制装配式施工:即先施工明挖法基坑, 然后对主体结构采用预制装配式施工。这种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可以利用现有的房建工业化建造技术, 但是这种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 (1) 基坑支护最好用锚杆, 如用内支撑构件吊装将是其最大难点; (2) 在不允许长时间占道的情况下将无法使用; (3) 和常规方法相比成本将明显提高。

二是盖挖下的预制装配式施工:即采用预制地下连续墙的形式作为围护结构和内衬墙 (两墙合一) , 其结构顶板 (盖板) 或中板可以采取现浇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预制构件进行装配施工。这种方式具有以下优点: (1) 可以快速封闭道路, 适合在繁华的城区进行施工; (2) 采取两墙合一的技术, 大大降低成本; (3) 大幅改善地下空间的施工环境。这种方式的难点在于结构防水和构件运输与吊装, 结构防水的难题可以靠构件接头的构造工艺来解决, 构件运输和吊装可以靠合理设置构件的尺寸和接头工艺, 并借助于先进地下工程运输系统来解决。

三是暗挖下的预制装配式施工:目前比较成熟的是盾构法隧道, 但是由于其截面尺寸较小, 因适用条件限制而无法大规模地投入到地下工程应用中, 多用于区间隧道中。

以上分析可知, 最能体现建筑工业化意义, 达到工业化目的手段是盖挖下的预制装配式施工方法。

盖挖条件下的地下工程预制装配技术主要是将预制装配技术应用于盖挖法施工的地下工程中, 这需要重点在如下两方面进行研究: (1) 全预制地下连续墙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墙段水平向连接、墙段竖向连接、防水设计以及全预制地下连续墙墙体吊装、接缝处理以及后注浆工艺; (2) 盖挖预制装配体系的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预制框架结构体系柱网的合理化、标准化布置的可行性方案以及预制梁、板、柱、墙之间的连接方式及节点构造和盖挖预制地下结构运输、吊装、安装等施工工艺。

3.3 深层化

随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飞速发展, 城市地下空间愈加融入城市的生产、生活, 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 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 人口高度集中, 每年需要扩充更大的建筑面积以满足需要, 而这些城市可供发展的地面空间严重不足, 中浅层地下空间利用也日趋饱和。因此, 迫切需要进行地表以下50~100m范围内深层地下空间的利用, 以建设更高水平的城市功能, 创造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城市环境。深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能够扩大城市容量、改善城市生活质量, 已成为未来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课题, 同时, 各空间层面的分化趋势也越来越强, 在浅、中、深, 各个分层面的地下空间内, 以人及其服务的功能区为中心, 各种地下构筑物分层设置, 以减少相互干扰, 保证地下空间利用的充分性和完整性, 这也为深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提出了要求。

深层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建造, 并不是中浅层空间的简单延伸[12]。它包括地下结构物可能的形态及其位置、与地面及浅中层已有结构物、构造物的协调性、深层地下空间结构物、构造物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以及施工设备要求等与中浅层地下空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要开展城市深层地下空间的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深大基坑新型绿色支护技术、组合式内支撑支护技术、超深地连墙施工技术、深层地基加固技术 (如双高压旋喷施工技术、MJS高压旋喷施工技术) 以沉降控制为核心的深基坑承压水治理。

3.4 综合化

地下空间的综合化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城市地下综合体;二是指城市综合管廊。城市地下综合体是指为考虑地面和地下协调发展, 合理利用地下空间, 综合交通、商业、储存、娱乐、市政等多用途的大型公共地下建设工程, 它可以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 解决城市交通和环境等问题, 同时也塑造了城市新形象。当城市中若干地下综合体通过铁道或地下步行道系统连接在一起时, 形成规模更大的综合体群。由于地下综合体可以新建, 也可以是结合现有建筑进行改造扩建, 所有其施工环境比较复杂, 施工难度较大, 所以需要重点研究最大限度减少地面沉降、降低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创新技术[13], 如预留十字岩体法、PBA法、管幕预筑法、深层障碍物处理技术 (如深层障碍物切割技术、深层障碍物爆破技术) 、既有地下空间加层技术[14]。

城市综合管廊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管网设施集中布置于其中, 构成以综合管廊为平台的市政管网综合铺设系统。它可以避免道路的反复开挖, 从而节省建设资金;在更新、扩容、维修管网时不影响交通, 有利于延长路面使用寿命;根据远期规划设计建成的地下综合管廊, 能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 为城市发展预留空间;方便管网的维修、保养和管理,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可避免交通拥堵, 改善市容,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提升整个城市的形象。

2013年9月6日, 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 (国发[2013]36号) 文件中, 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有如下表述:“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 用3年左右时间, 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全面启动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综合管廊项目。新建道路、城市新区和各类园区地下管网应按照综合管廊模式进行开发建设。”种种迹象表明,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将成为下一步地下空间开发的一个主要方向[15]。这需要认真研究和总结集成在各种地层条件下和各种施工环境下的综合管廊成套施工技术以及以绿色快速施工为目的的预制管廊全断面顶进技术、液压台车快速施工技术和地下综合管廊多系统协调施工优化技术。

4 地下空间开发方面的几点建议

地下空间开发势在必行, 利于千秋, 全国各级政府部门及各个行业都应该为此而努力, 加快地下空间的合理有序开发利用。鉴于上述情况, 作者针对如何加快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 建立健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法律法规, 完善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应尽快调研论证当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整合散见于法律中的条文和建设部的规章, 并将其细化, 明确地下空间资源的所有权、规划权、管理权。同时加快国内地下空间开发的相规范编制进度, 包括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建造、防灾减灾以及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2) 明确城市地下空间统一管理机关和协调机构。建立地下空间统一管理政府机构, 形成地下空间开发在总体规划、项目审批、设计审查、工程管理、安全监督、技术创新和行政立法等方面的有效机制。建议建立由政府组织, 规划、人防、发改、国土资源、建设、交通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综合管理协调体系, 提高地下空间开发政府内部协调能力。

(3) 制定促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优惠政策。鉴于城市地下空间在节约城市建设用地上的巨大作用以及地下空间开发的投资大、回报慢但社会效益高的特点, 建议由发展改革部门牵头, 尽快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产权政策和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地下空间开发的鼓励、奖励政策。并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地下空间投融资平台, 打造一套长期、稳固、高效、互惠的全新投融资模式。

(4) 加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研发, 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技术能力。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涉及到多个专业的协同配合, 岩土、结构、环境、市政、安全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 建议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的科技研发, 整合多种优势资源以形成一整套关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理论体系以及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 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方面的技术能力和技术储备, 使地下空间的开发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 为城市发展向地下拓展幸福空间。

参考文献

[1]钱七虎.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J].地下空间, 1998 (6) .

[2]崔曙平.国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和趋势[J].城乡建设, 2007 (6) .

[3]杨秀仁.工程建设技术发展研究报告——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篇[C].北京: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推广委员会.

[4]邵继中, 王海丰, 中国地下空间规划现状与趋势[J].现代城市研究, 2013 (1) .

[5]蔡庚洋, 姚建华,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若干思考[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9-12.

[6]胡荣煌, 浅谈地下空间开发管理的法律法规[J].城市建筑, 2014 (2) .

[7]郑怀德.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体制改革探讨[J].规划师, 2012 (3) .

[8]朱大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绿色生态建筑对策[J].地下空间.2003 (6) .

[9]马璇.大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的心理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市新街口地下商业步行街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 2009 (9) .

[10]油新华, 耿冬青, 许国光, 等.地下工程工业化建造发展进程及技术创新[J].建筑技术开发[J].2015, 42 (1) :15-18.

[11]束昱.城市地下空间技术的现状与趋势[J].中外建筑, 1995 (12) .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估研究 第9篇

本文以宿迁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为例, 从否决性、限制性和促进性三个方面对影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因素进行系统的梳理, 并通过赋值, 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和数据分析功能, 得到数字化的评估结果, 方法简单易行, 结果科学可靠。

2、评估影响因素

从影响因素属性来看, 可分为自然条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因素包括两部分:地质载体与环境条件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技术影响和制约, 即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地下空间开发的环境影响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需求提出的地下空间开发限制, 即生态环境敏感性要素。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土地价值、地上地下已开发建设情况、地面交通条件等。

3、宿迁地下空间资源评估

3.1 评估思路

本次评估以地理信息系统 (GIS) 为平台, 根据发展规划的用地布局, 以地块单元为对象, 通过否决性、限制性和促进性评估指标计算分值, 反应地下空间资源的分布和质量。

3.2 评估因素分析

3.2.1 否决性因素

(1) 地震断裂带

宿迁市中心城区共有九条断裂带, 发生8级地震时100%伴随地面断裂, 从安全考虑, 本次规划将地震断裂带两侧50米范围内区域列为地下空间禁止开发区, 即否决该范围内地下空间开发。

(2) 生态敏感区

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对临近水域的生态环境有很大影响, 表现在水域与周边地下水水脉的补给关系可能受到扰动甚至被切断, 因此生态敏感区也是地下空间开发的否决性因素。

宿迁市中心城区影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生态敏感区主要包括京杭运河及骆马湖饮用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京杭运河清水通道管控区、古黄河湿地保护区、京杭运河生态廊道、三台山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一般水域等。

(3) 遗产保护

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地下空间的否决性因素之一。在宿迁市中心城区内, 主要包括耶稣堂、极乐律院等省级 (市) 级文保单位及京杭运河河道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在地下空间开发中, 应避免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造成负面影响。

(4) 现状建设

由于地下空间开发在一定阶段内具有不可逆性, 在不进行地块改造的前提下, 已建及在建地下空间改造对于新建地下空间具有排斥性。

3.2.2 限制性因素

宿迁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限制性因素主要包括崩塌滑坡灾害易发区、地面沉降灾害易发区以及特殊类岩土灾害易发区。这些地区均属于不良地质区, 对地下空间开发有一定不利影响, 但可以通过工程手段来改善。崩塌滑坡灾害易发区分布在雪枫公园和骆马湖以东、京杭运河以北、249省道以西、新沂河以南的嶂山-峰山一带, 地面沉降灾害易发区分布在中心城区内, 以黄泛平原和古黄河高漫滩为主;特殊类岩土灾害易发区分布在梨园-韩王-三创产业园、马楼-顺河、宿迁港-东城水岸一线, 另外蔡集有零星分布。

3.2.3 促进性因素

促进性因素主要是指通过地下空间进行开发可获取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效益。根据宿迁实际情况, 城市基准地价、用地功能分类、轨道交通站点对地下空间开发获得的效益有直接影响。

基准地价高的地区, 土地价值高, 对地下空间的需求越高, 开发地下空间的潜力越大。城市各类用地由于功能的不同对地下空间的需求程度不尽相同。如, 商务办公用地一般都会配置相当数量的地下停车以解决自身的停车问题;而商业用地除了配置地下停车库外, 出于经济效益考虑, 还会将一些商业活动引入地下, 建设一定量的地下商场。相比之下, 市政、工业用地除非为了特殊用处, 一般不会进行地下空间的开发使用。

由于获得效益的高低对地下空间开发促进的作用大小各异。因此, 将城市基准地价高低、用地功能类型和距离轨道交通站点距离分别分为强促进因素和弱促进因素。其中, 基准地价中, 大于2000元每平的为强促进因素, 低于2000元每平的弱促进因素;用地功能中, 商业金融、对外交通枢纽、行政办公、文化娱乐及广场及高密度居住用地为强促进因素, 公园、教育设施、医疗、工业仓储、批发市场、中低密居住用地为弱促进因素;轨道交通方面, 距离站点500米范围内为强促进因素, 大于500米的为弱促进因素。

3.3 评估结果

根据以上影响因素分析, 并对不同因素进行赋值, 其中, 否决性因素赋值为0, 限制性因素取值为0.2, 弱促进因素取值0.5, 强促进因素取值为1。

通过GIS的数据叠加分析功能, 得到各个地块的评估数值, 再根据数值的高低对地下空间资源进行评估分区, 指导下一步的开发利用规划。

除去已建地下空间外, 评估值为0的地区为禁止开发区, 评估值为0-0.3的为限制开发区, 评估值为0.3—0.7的一般开发区, 评估值为0.7-1.0的为重点开发区。

4、结语

科学合理评估地下空间资源是地下空间系统开发利用规划的基础。本文结合宿迁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 在传统的更多考虑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评估的基础上, 全面的考虑了各项否决性、限制性和促进性因素, 并通过GIS得到数字化的评估结果, 更为科学准确, 对其他城市的地下空间资源评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估是一项涉及到地质、水文、社会经济、城市规划等多方面的复杂工作。文章结合宿迁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 从否决性、限制性和促进性三个方面对影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因素进行系统的梳理, 对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赋值, 并利用GIS的空间数据分析功能, 最终得到各地块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的数字化评估结果, 进而引导下一步开发利用。

关键词:地下空间,资源评估,否决性,限制性,促进性,GIS

参考文献

城市地下发展空间 第10篇

——2009年年底, 广州。地铁五号线通车。它贯穿广州东西, 成为广州首通段最长的地铁。到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时, 广州地铁总里程达222公里, 覆盖八成的亚运会比赛场馆, 形成148座车站的路网。

——2010年, 上海。世博会召开前建成了“四纵三横一环”的轨道交通网, 形成总长400公里的轨道交通线。

——2015年, 北京。地铁总长将达到561公里。届时, 北京地下整体的远景规划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铁系统。

目前, 广西南宁地下交通轨道建设也在进行中, 项目总投资约1000亿元, 是南宁城建史上规模最大的公益项目之一。线网基本覆盖全市的重点发展区域, 连接城市中心和周边地区, 构成城市交通的骨干网络。

随着大多数城市地铁的建成, 地下空间网络将变得更加庞大, 在城市空间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形下, 地下空间的发展将担当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未来的城市, 将不再像我们平常看到的那样, 只是向上生长。因为我们的城市生活体验, 正在发生向下的位移。

_地下空间:城市立面的新维度

城市的地下空间是什么?一般人会想到地铁, 年轻人会想到地下商场, 老年人则会联想到人民防空工程。人们通常认为“地平线以下的空间就是地下空间”。地下空间的专业解释为:城市地表以下、通过人工开挖或自然形成的空间或洞穴。在地面获得建筑空间的方式是“围合”, 在地下则通过“挖掘”形成空间。地下空间也是土地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历史可追溯到早期的洞穴, 比如周口店。我国西部黄土高原的窑洞就是一种地下住宅。要解决人口高密度集聚的城市问题, 地表空间有限, 就得向地下发展。人类利用空间发展现代城市就是一个“上天入地”的立体化过程。

_地下空间:公共空间的多维延伸

城市地下空间既可以满足民防工程、交通、市政、商业等特有功能, 还可以提供消费、休闲等服务, 是公共空间的多维延伸。

功能一:灾害防御。地下空间有岩土介质围护, 提高了空间结构的稳定性、隐蔽性、封闭性和耐震性。因此, 近代城市的防灾, 特别是防御战争灾害, 首先考虑的就是地下空间的利用。

功能二:满足城市交通的需要。将城市交通的部分设施有序转入地下, 可以有效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节约城市大量交通用地。交通设施地下化的第一种方式是地下铁道;第二种方式是地下停车场;第三种方式是隧道及地下道路设施。

功能三:铺设市政管线。最早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功能设施就是铺设在道路地下的市政管线。以前采用直埋法, 管线平铺并设置安全间隔, 开挖后回填。由于有安全间隔, 任意一条管线发生故障时就要开挖路面, 对地下空间的利用率比较低。后来逐步发展成多条市政管线集约化铺设在隧道里, 叫做综合管沟, 日本叫共同沟, 台湾地区叫共同管沟。

功能四:仓储。城市仓储的需求量很大、品种多。如水、油、粮、物品、机械设备等存放在地下, 在限定的空间中, 温湿度的变化不大, 保密安全性高, 虫害比较少。恒温恒湿效果对一些物品的储存很有好处, 储存粮食可以减少虫害、增长保质期。

功能五:发展地下商业设施。商业活动依附于交通设施, 人流快速集散的过程能够带来商机, 因此, 地铁交通往往和公共步行交通相结合。日本就是在地铁车站上面道路两端的某一段距离规划建设地下商业街, 行人走出地铁站后通过公共步行通道进入商业街。后来把停车库也结合起来, 规划建设地下2~3层的地下街, 地下一层是店铺和公共步行通道, 地下二层以下是车库或地铁站厅, 功能合理、换乘方便, 商业效益显著。

此外, 地下不仅是空间能利用, 还蕴藏着丰富的能源资源;还有生态环保方面的开发以及新的城市灾害的防御功能等。譬如, 人类城市活动改变了城市的水系和水渗透的状态, 特大暴雨之后, 地表雨水通过管路系统的排水能力有限, 会形成地表的大面积积水, 局部地区形成涝灾。如果建设地下河流, 将积水快速排放到其中, 短时间内可解决涝灾, 雨水经过处理还可以再利用。

_民生、经济、城市轨道发展:地下空间开发的动力

在中国, 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根本动因是民生。首先考虑保障城市安全, 依法建设民防工程, 减少未来战争损失, 保护人民财产安全;同时, 在和平时期, 也能为城市防灾和社会经济服务。其次是环境的友好舒适。我国城市人均用地面积指标很低, 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 必须把有碍于地面环境、占据地面空间的、非大量人群直接使用的城市功能性设施科学有序地转入地下, 腾出更多的地面空间。

-地下空间之时空漫游-

伦敦lonDon

1863年1月10日, 历史之轨以英国伦敦为起始站, 首发通往世界黑暗角落的地铁, 第一天的乘客总数达到40000人。在战争期间, 该地铁系统自成一格, 担负过指挥中心、工厂、避难所以及绝密通道的功用, 维护了战时国家安全和政府正常运作。在经历近150年的发展后, 地铁系统成为主构伦敦城市的隐秘躯干与实在主体:400多公里的营运里程, 每日数百万乘客, 同时伴随地下城的兴盛及其周边公共建筑与设施的完善。更富有意味的是, 伦敦的幽暗地下空间与内化的艺术紧密缠绕:从1908年英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弗兰克·匹克领导艺术家们在伦敦地下举行大规模的海报运动起, 伦敦的地下世界自觉充当着艺术界的先锋角色。1931年, 亨利·贝克利用电子线路图知识设计的一张伦敦地铁地图在很多年后仍然被全世界的地铁系统效仿, 成为举世公认的标志物。地下空间业已成为伦敦历史、时代的特出名片, 亦是城市人口交流、融合的场所。

北京beijing

1969年10月1日, 中国第一条地铁建成通车, 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地铁不但成为很多城市解决交通拥挤的首选, 甚至被视为一个城市是否实现现代化的鲜明符号。如今, 从南到北, 从东到西, 广州、沈阳、青岛、北京、上海、成都等很多城市都掀起地铁建设的高潮。有人形容这是地铁建设的“大跃进”。当前地铁建设是否真是“大跃进”, 这值得商榷。然而, 不可否认的是, 在类似北京这样的城市, 地铁的出现确实改变了多数都市人的生活, 改善了城市交通生态。

蒙特利尔monTreal

蒙特利尔的地下城市网络是沿着地铁线路铺设开来的, 如人体的毛细血管般四通八达, 附着于城市的皮肤表层之下, 因此, 其重要性远远超越了单纯的购物场所, 成为城市最富生机的文化灵魂。现代城市文化所推行的全方位消费体验在这个人造空间里显露无遗。无论春夏秋冬, 生活在地铁西端富人区的人们, “足不出户”便可以去公司上班, 去购物中心吃饭购物, 或是漫步到著名的Place des Arts艺术中心听一场交响乐。

南宁nanning

南宁市2005年做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 2008年8月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2009年, 一股二三线城市大规模建设地铁的浪潮席卷而来。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产业司司长王庆云介绍, 按照国务院批准地铁建设的三项指标来衡量, 目前全国将近50个城市都具备了地铁建设的需求和条件。从国务院已经批准和即将批准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来看, 共涉及20多个城市。2020年之前, 轨道交通投资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 其中主要是地铁投资。

上海shanghai

上海徐家汇地下空间, 随时呈现人山人海之势。充分体现了“钥匙”形贯通、“针灸”式改造, 追求综合性的发展。作为上海市最重要的商业区之一, 徐家汇区域的魅力常在。无论是国际国内游客还是上海本地市民, 到徐家汇购物消费都轻车熟路。徐家汇地下空间不仅是商业场所的客流通道, 还将徐家汇区的行政中心、宗教中心和商业中心连成一体。

第二个动因是经济杠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地下空间开发的最大动因就是经济因素。出于成本因素的考虑, 当一个地区在占用土地空间时, 假如可以低价获取土地, 就不会轻易地开发地下空间。一般来说, 地下开发建设的土建成本是地面建筑的二至三倍。当地下空间建设成本相对较低时, 肯定会考虑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城市中心地区要开发, 征地和动迁成本很高。因此, 发达国家在CBD地区、地铁车站和综合交通枢纽、大型公共建筑等地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都非常充分。通过研究城市GDP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相关性得出一个初步结论:人均GDP大于3000美金时, 城市就具备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基本条件和需求。中国有不少城市达到或超过这一“门槛”, 因此, 我国正在进入大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 外商在城市中心区获取土地使用权, 进行建筑物规划设计时, 都尽可能地建设多层地下室, 把车库、仓库、设备用房、员工服务设施等放在地下, 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空间资源, 其建设成本远远低于在地面征地建设。

第三个动因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 推动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国发展地下空间的关键是要解决交通问题, 因为交通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城市的效率、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国外的成熟经验提供了如下启示: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解决通勤交通问题的最有效方式是大力发展轨道交通。21世纪以来, 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很多, 地面公交系统效率不高, 舒适度差, 准点率低。据统计, 我国已有40多个城市在规划建设地铁及轨道交通。在城市中心区建设地铁就是直接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一个动态过程, 具有重要的推进和扩散效应。轨道交通车站半径500米范围内会逐步形成土地的高强度开发, 距车站越近, 建筑容积率越高, 从而带动建筑的立体化和地下空间利用的多层化趋势。

_绿色生态:地下空间的探寻方向

地下空间的发展, 环境是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当人们进入地下空间环境时, 首先产生的是由视觉反应带来的相关联想。说到地下, 人们可能会联想到“陵墓”、“防空洞”、“地铁”、“车库”、“商场”等。联想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地下空间的心理反应。在地面, 能见到阳光、树木、活动的人群, 视野宽阔;进入地下, 被封闭在有限的空间里, 很多东西都看不到, 人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状况, 发生危险要如何应对。没有光照以及温湿度的差异也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其次是嗅觉。地下空间的空气调节如果达不到卫生标准, 就会散发出一种“地下味”, 这种气味使人联想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再次是空间狭小带来的心理体验。封闭的空间容易使人烦躁, 带来不舒适的感觉。因此, 在研究地下空间环境过程中必须重视环境, 要把地下空间环境的基本特性研究透彻, 将环境特性与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及其规律紧密结合起来考虑。

城市地下发展空间 第11篇

[摘 要]防灾减灾是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防灾减灾课程教学根本目的在于,使城市地下空间专业的本科学生掌握灾害的成因、致灾机理和防治对策,为今后的地下空间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适应工程建设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防灾减灾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129-03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是现代城市缓解城市扩张用地的限制及人口居住压力的有效手段,地下车库、地铁、地下商业街等地下空间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在地下空间工程带来舒适、便捷的同时,各地地下空间工程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灾害和事故也日益增多,如深基坑工程的塌方、地铁施工造成的地面沉降和塌陷、城市内涝等。因此,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防灾减灾课程教学对提高学生对地下空间工程灾害的认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具有积极意义,也为职业生涯中工程安全提供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一)满足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的需求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是教育部根据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和当前城市地下工程人才匮乏的实际情况而设立的新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城市地下工程勘察、规划、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施工组织和工程概预算、工程监理等方面的基本技术和知识,具备从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规划、设计、研究、开发利用、施工和管理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防灾减灾课程的设置,需遵守“重基础、宽口径、淡化专业”的教育理念,让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了解和掌握防灾减灾的基本原理、常见灾害及其类型、防治对策等内容,培养学生在今后职业生涯中对各类灾害的应变与处理能力。

(二)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灾害意识

面对灾害时的无知是人类生存的最大灾害,国民的灾害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就全球而言,日本是灾害教育开展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在阪神地震和“3.11”大地震中伤亡人数少即是很好的佐证。而在我国,公民灾害意识淡薄,如消防设施的损坏和救援通道的占用对火灾的救援带来不便,众多灾害和事故都是由野蛮施工和盲目施工造成的。因此,课程的开设对提高学生的灾害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综合防灾减灾水平

与城市地下空间相关的灾害种类众多,有火灾、地震、爆炸、塌方、突水、突泥等。综合防灾减灾水平的提高,要依靠人们对这些灾害的认识,掌握其产生的原因、预防措施和治理技术等知识。现在的学生是未来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管理者、建设者和设计者,提高其综合防灾减灾水平,对今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灾害的预防、治理和综合防灾减灾管理体制的建立具有积极推进作用。

二、课程教学内容

(一)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的主要研究内容

国内高校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学科的研究内容都是根据本校特点与特长,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建设进行确定的,部分高校的研究内容如下。

1.同济大学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

该校以抗震减灾为主方向,包括地震作用下各类工程结构的破坏机理、减震防灾及抗震加固技术、地面运动及地震波传播特性、工程结构风振控制理论及应用、防护工程和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等方面。

2.解放军理工大学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

解放军理工大学属于军队院校,因此防灾减灾都是与军事相关的,如武器破坏效应、人防工程的防护技术、阵地工程及新型材料的应用、防护工程抗电磁毁伤、地下空间环境控制等方面,具有浓厚的军事背景,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防灾减灾。

3.大连理工大学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

大连理工大学防灾减灾学科也是以工程结构抗震减灾为主,包括工程结构抗震理论和模型试验新技术、减震控制理论和技术、建筑的抗震设计等。

4.东南大学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

东南大学防灾减灾学科的主要方向为多高层建筑抗震理论及其应用,建筑结构隔震、减震与振动控制,工程结构抗震加固防灾,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性评价。

可见,由于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能力不足和多次地震所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的重要研究课题是工程结构的抗震与减震,对于工程地质灾害、地下工程事故灾害等重视不足。因此,城市地下空间专业本科生增加地下工程方面灾害的教学内容,可提高其对灾害的认识。

(二)现有防灾减灾教材的主要内容

目前,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相近的土木工程专业可选择的教材版本如表1所示。

上述教材中涉及的主要内容有:建筑火灾与防火设计、地震灾害、地质灾害、风灾、水灾、爆炸灾害、雷电灾害、城市人民防空以及灾害风险评价等。

(三)城市地下空间专业防灾减灾教学内容

综上可见,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的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知识面很广,有着很强的学科交叉性。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作为土建学科的一部分,教学内容与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因此,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工程教学内容应根据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特点,在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特色。由于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是一个新的专业,目前尚未有正式出版的教材供教学使用,现有的教学都是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内容的基础上加入地下空间工程的灾害和事故内容进行的,如火灾的章节补充了地下工程火灾特点、隧道及地下工程防火设计等内容。

与地面建筑相比,地下空间工程在施工建设过程面临不可预料的灾害更多,如涌水、突泥、塌方等。在安排课程内容时,参照张庆贺主编的《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护》中地下工程事故灾害的防护内容,结合具体工程事故案例,对基坑工程、矿山法和盾构法隧道、联络通道、冻结法施工等地下空间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事故灾害进行讲授。

三、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灾害的种类繁多,课堂教学中仅对常见多发的灾害进行讲授,不可能面面俱到。鼓励同学们在学习课程讲授内容的同时,利用网络和图书资源,通过自主学习,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个人兴趣,有选择性地探索某一灾害的基本原理、成因、特点及其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二)教学内容丰富

课程内容体系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调研和查阅文献,形成了以下教学内容体系:1.防灾减灾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势;2.地质灾害及其防治;3.火灾及建筑防火;4.地震灾害及防震减灾;5.洪灾及城市防洪;6.地下空间工程事故灾害;7.灾害的风险分析与评价;8.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受学时限制,以地质灾害、火灾、地震、地下空间工程事故灾害为讲授的重点,结合当前各自领域的最新成果、发展趋势和典型案例进行讲解。授课时,围绕“灾”进行,由灾源到后果,再到应对策略;注意分析多种灾害间因果关系,比较不同灾害成因与对策的异同,如滑坡与崩塌。

(三)教学方法多样

为提高防灾减灾课程教学的生动性和真实性,教学内容涉及大量的灾害图片、视频等,因此采用多媒体结合板书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1.结合近期国内外出现的灾害问题进行讲解和讨论,如:①讲授地质灾害时,结合2014年8月~9月我国重庆、贵州和湖北等地暴雨造成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进行授课;②学习地震灾害内容时,结合2014年8月云南昭通市鲁甸县、永善县地震案例,讲解地震成因、建筑结构破坏倒塌机理和抗震减灾的措施。

2.结合自己参与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进行授课。科研活动与教学过程相互促进,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使讲课更为生动;而通过教学,可以发现科研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如笔者结合参与的煤系与岩溶地层隧道科研项目,讲解煤系地层和岩溶地层隧道施工可能出现的灾害、造成的后果以及防治对策。

3.由于图片、视频的需要,教学全程采用多媒体设备,可以发布大量的信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平时注重教学素材的积累,形成了一个防灾减灾的素材库,包括各类的火灾,汶川地震、日本“3.11”地震、玉树地震等地震灾害,西南地区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事故案例,美国“9·11”恐怖袭击和各地的爆炸事件,城市内涝、基坑坍塌和地铁等工程事故案例,以及一些灾难性电影,如《2012》《Pompei》等。通过图片、视频等让灾害重现,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讲授事故处理方法、程序、手段和经验,使得学生具有处理灾害事故的基本能力。

四、结语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防灾减灾课程教学根本目的在于,使城市地下空间专业的本科学生掌握灾害的成因、致灾机理和防治对策,为今后的地下空间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适应工程建设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从课程设置的意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定探索,期待与国内同行交流,以促进地下空间防灾减灾工程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的不断完善。

[ 参 考 文 献 ]

[1] 江见鲸,徐志胜.防灾减灾工程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 郑居焕,李耀庄.日本防灾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启示[J].中国公共安全,2007(2):107-109.

[3] 陈士海.工程爆破中的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问题[J].爆破,2003(S):84-87.

[4] 陈龙珠,梁发云,宋春雨,等.防灾工程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 周云,李伍平,浣石,等.防灾减灾工程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 张庆贺,廖少明,胡向东.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护[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广州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评价 第12篇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空间容量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剧, 于是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大城市 (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南京、香港等) 开始了以城市交通改造为主的城市再开发, 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进入一个适度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背景下, 广州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以地铁建设为标志, 隧道工程、人防地下商业街、高层建筑地下室、市政管线工程等地下工程建设规模迅速增大,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进入了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历史阶段, 并逐步走上了城市空间向三维拓展的轨道。

2 广州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

目前, 广州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分四个层次:表层 (0~5m) 用于开发道路结构层、市政管线、共同沟, 地下商业街、地下人行通道和立交、高层建筑地下室、厂房与泵房等工程, 如大学城共同沟、天河城地下商场等;浅层 (5~10m) 用于重力流排水总管等大型市政管线、地铁、高层建筑地下室和车库;中层 (10~30m) 用于地铁、地下道路、地下物流管道等;深层 (30m以下) 用于地铁、地下水资源、特种工程和远期地下空间的开发。

广州主要以表浅层地下空间和中浅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为主。前者主要用于民用建筑与地下服务设施, 后者用于地铁与大型地下设施, 即将开发兴建的珠江新城商务核心区、国际金融广场、天河体育中心等开发地下空间达到地下三到五层 (即深度不超过地下20m) , 个别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开发达到地下六层。地铁五、六号线轨道可达到地下40m深, 个别地铁站交汇处达到地下25m处。

广州市超深层地下空间 (50~100m) 利用还很少涉及。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向更深层、更高强度的方向发展, 大规模的深层和超深层地下空间开发将来不可避免。因此, 有必要对影响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条件及其适宜性进行超前研究, 同时, 对地下空间开发与地质环境相互关系与对策措施进行研究。在全面了解广州城市三维地质结构基础上, 依据不同地质结构单元的工程地质特点, 从地质结构角度合理规划地下设施和地下交通网在不同深度层次上的分布, 避免地下空间的无序争夺。

3 广州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 广州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综合规划落后, 统一的管理协调不明

部分道路下部并排敷设的市政管线上下重叠层, 管线迁改已成为地铁和地下道路建设的严重障碍, 增加了地铁车站建设费用;地下交通出口与地面交通的衔接, 地铁服务与商业网点的连接, 过街廊道与交通节点的处理等不够合理;铺设通信光缆、电线、市政管线等反复开挖路面, 各类地下管线不清晰等状况, 造成浅层地下空间的利用越来越困难, 这些都制约着城市地下空间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3.2 深部基础地质资料不足制约着地下空间规划和开发

上世纪60年代以来, 地质矿产部门做了大量的基础地质工作, 这些工作曾为广州城市规划、工业布局和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 但这些资料侧重于地表, 对地下地质重视不够。缺乏向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和开发建设提供更详实的基础地质资料, 缺乏地下高精度的第四纪松散层 (特别是软土) 、风化层、基岩、地质体结构、隐伏断裂等资料, 尤其是缺乏高精度的断裂、地下岩层、地质结构、岩土工程、基岩和软土等立体分布图、高精度的1:25000和1:10000地质图, 即没有开展城市地下地质调查和地下地质环境条件调查, 成为城市建设中的地质隐患。具体表现在:

⑴第四系无统一的分层标准。主要是因为层序松散, 层因岩性、岩相变化大, 不同单位与人员因工作性质和认识上差异所造成的。尤其是软土的成因类型、分布和厚度以及在空间上的三维变化研究程度不高。

⑵基岩研究程度不高。如风化壳的成因类型及其厚度变化, 溶洞规模、密度和空间分布等都不清楚。

⑶对于工程建设有影响的特殊岩层 (如煤层、软土层、石膏层、灰岩夹层等) 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

⑷第四系覆盖区的隐伏断裂的准确位置不清, 制约了地下空间的开发, 影响了地下空间设施的安全性。

3.3 缺乏既有地下空间设施与高层建筑或高架桥基资料

尽管广州市既有地下空间的类型和用途比较清楚, 但每种类型地下空间设施详细资料 (如基础类型、分布、面积、埋深及其总量等) 目前还没有展开调查。

另外, 广州城市地基的复杂性, 普通建筑、高层建筑、立交桥和高架桥建设普遍使用桩基础, 加上城市建设发展迅速, 广州建筑物地下室错层设置, 高层建筑基坑支护废弃于地下的锚杆, 高层建筑物、立交桥和高架桥桩基较深 (一般深度在15~23m, 个别达到40m) , 给地下空间的后续开发增加了难度或制约。这不仅迫使地下空间向更深部发展, 而且在后续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直接影响既有地下空间的安全性, 并造成地下空间资源的巨大浪费, 甚至成为无法利用的地下空间区段。

3.4 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的地质适应性、安全性和资源可利用性区划研究不够

由于缺失深部地质基础资料与既有地下空间设施资料, 无法判断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地质工程与环境岩土影响因素, 无法系统开展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的地质适应性评估。同样的原因或者因地下地质情况复杂, 或者人为原因, 在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 (如地铁、隧道等建设) , 曾不可避免的出现不均匀地面沉降 (塌陷) , 引起地表建筑物开裂或倾斜等现象, 给建筑物安全带来隐患。因此, 哪些地方适合建高楼群、哪些地段最适宜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哪些地区最具有地下空间开发潜力、哪些地方地下空间再次开发有可能存在那些地质隐患等基础资料需要进一步研究。

4 结论

从目前来看, 广州发展高层建筑和地下空间开发已是大趋势, 而且广州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建设已走在城市地质调查的前面, 在地下空间开发区或沿线采取先规划后勘探再施工的方案, 给地下空间带来更大的风险和隐患。为避免建设风险,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重视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 查明城市坚硬地基、风化层厚度与软弱岩土地基、岩溶发育分布情况、岩土力学参数等基础资料, 开展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并对其地质条件进行评估, 为城市重大工程提供基础资料。

摘要:综合分析了广州市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现状, 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评价, 为后续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了指导建议。

关键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

参考文献

[1]彭卫平, 刘伟.广州城市地质研究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城市勘测, 2005, (6) :51-59

[2]曹灿霞, 过静君, 祝文君.航空遥感技术应用新领域—在浅层地下空间资源调查中应用的探讨[J].国土资源遥感, 1994 (2) :34-40

[3]黄玉田, 张钦喜, 孙加乐.北京市中心区地下空间资源评估探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1995, 21 (2) :93-99

[4]Malone A W.The Use of Underground Space in HongKong[J].Tunne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1996, 11 (1) :57-64

上一篇:水系统调节下一篇:工程项目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