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塔城地区范文

2024-05-14

新疆塔城地区范文(精选12篇)

新疆塔城地区 第1篇

一、绿色税收的基本理论

(一)国内关于绿色税收内涵的研究

据目前所能查阅到的文献来看,绿色税收词汇在我国的使用,最早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关于其内涵目前尚未有比较公认的、统一的认识。下面列举一些文献的观点来阐述这个问题。

第一种观点认为绿色税收是环境税收的一种形象说法。所谓环境税收是指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税收措施或征收的各种税。

第二种观点认为绿色税收,又称“环境税收”,是旨在提高环境质量,通过税收制度来控制危害环境行为的一种税收。

第三种观点认为所谓绿色税收,就是为了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推进清洁生产,实现绿色消费而征收的税收。绿色税收政策的理论依据在于国际贸易中环境成本的内部化。

(二)国外关于绿色税收内涵的研究

第一种观点认为绿色税收是指对投资于防治污染或环境保护的纳税人给予的税收减免或对污染行业或污染物的使用所征收的税。

第二种观点认为绿色税收是为了保护环境而向有损环境的消费行为征收的一个新税种,税款由国家机构征收后再投入环境的改良。这并不是为了迫使公司提高商品的售价,其内在目的是为了消除无节制地追逐更低价格而造成的扭曲,并为买主揭示真正的成本。

第三种观点认为关于绿色税收,经济学家通常只是简单建议政治家们,必须对污染征收统一的税收。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污染的减少将不会以最低的成本发生。统一形式的绿色税收收入将像所得税一样,被用来减少经济扭曲,提高生产。用这种方式,绿色税收能够以最低成本改善生态,并且降低其他税收的扭曲性,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所谓绿色税收是指对投资于防治污染、环境保护或资源节约的纳税人给予的税收减免或对污染行业、污染物使用及资源使用所征收的税。绿色税收指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税收调控体系,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具有把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作为促进社会效率和公平目标得以实现的税收制度规定;另一方面是具有与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优化直接相关的适度的税收收入相对比例。

二、西方发达国家绿色税收的发展

(一)世界各国政府征收生态环境税的几种方法

世界各国政府对征收生态环境税所采取的方法各不相同,大致可分为几种类型。

1. 对污染排放物进行课税

利用税收限制或禁止某些经济活动,是政府直接干预环保的一项措施。对排放污物征税,主要指对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征税,主要税种有:二氧化碳税(英国、荷兰、挪威、美国、芬兰等国征收);二氧化硫税(美国、德国、日本、瑞典等国征收);水污染税(以德国为首,其水污染税制最为完善);固体废物税(美国、比利时、法国等国征收);垃圾税(荷兰、芬兰、英国等国征收)。

2. 对有污染环境后果和资源消耗较大的产品和行为征税

征收此类税的目的在于通过课税促进企业最大效率地利用能源、燃料和原料,并能回收循环使用,减少废物的遗弃与排放,以减轻环保压力,并能节约能源。主要税种有:润滑油税(德国、荷兰等国征收);旧轮胎税(美国、法国等国征收);饮料容器税(挪威、瑞典、加拿大等国征收),废弃物品翻新次数越多,利用率越高,则税负越低。

3. 对造成其他社会公害的行为征税

主要税种有:噪音税,针对飞机和工业交通所产生的噪音,根据噪声水平和噪声特征征税(美国、日本、法国、荷兰等国征收),目的在于控制噪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拥挤税,为减少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市区环境而开征此税(日本开征工业拥挤税,美国开征车辆拥挤税)。

(二)从生态税收领导国获得的经验

1. 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征税已经变成了所有生态税收改革的共同关键因素

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发现,达到环境目标最有效的途径是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征税。但是由于很难精确地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税收被指定于排放这种气体产品的估计碳含量。因此,在实践中,这些税总是以产品税或以纯排放税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即使是在生态税收领导者国家之间,税率变化也很大,其中尤以挪威和瑞典的税率最高。

2. 绿色税收改革,通常都是在税收中性的背景下进行的

大部分情况下,这些改革能起到双重作用:既能改善环境条件,又能利用积累的资金,缓解由其他税收尤其是那些可能影响就业的税收引起不合理矛盾。

3. 生态税收的目标是消除和减少自身的税基

大部分生态税收的目标是消除和减少自身的税基,所以经常会产生环境保护部门和财政部门之间的目标冲突。举例来说,对含铅汽油征收的高额消费税引起了这种燃料在澳大利亚、丹麦、芬兰、挪威和瑞典市场上的消失,但也正如这个例子所示,生态税收可能通过给消费者使用清洁替代品以激励,来改变消费模式(在这里是改变的汽油消费量),与此同时,保持一个相当大并且比较稳定的税基不变。

当然,财政和环境目标的冲突仅仅在一定层次的税收水平上可能发生,因此不应被夸大。如,许多针对二氧化碳排放征收的税收,税基还是比较稳定的,甚至在一些使用这些税收的国家出现税基增长的情况。

三、绿色税收政策对新疆地区的启示

(一)新疆地区税收“绿化”的总体状况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将资源环境的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体现在税收政策上,通过税收政策加强环境保护,比如设立了资源税,在一些税种中规定了对能源消耗的课税对象和相应税率,在具体税目中对诸如“三废”等物资合理再利用的减免税政策等。可见,中国绿色税收的有关政策已经处于逐步完善阶段,但是,不可否认,尚没有形成明确的、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的绿色税收体系。对于新疆地区而言,税收政策对资源环境的调节作用趋于弱化,绿色税收的重要性持续下降。

1. 绿色税种缺位,相关政策不规范

现行税制缺少就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行为及产品征收的特定税种,一些有利于引导企业经营行为和促进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调控政策大多以征收费用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在个别的税种条目中予以体现,尚没有形成规范的税收种类(税法中仅有资源税一个税种,且课税范围相对狭窄),绿色税收的政策调控缺位。

2. 基于资源环境保护而征收的税(费)收入比重趋减

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虽然大幅度提高了原油、天然气、煤矿资源、盐业资源的征收范围,税率也不同程度的提高。自1994~2004年期间,全国资源税收入占小口径宏观税收负担的比重介于0.4%~0.9%之间,并且这个比例在此时期呈现持续下降趋势。新疆地区绿色税收收入绝对数有所提高,但是相对比例却出现下降趋势。与此同时,由于新疆在促进环境资源合理使用方面大多采用收费的方式进行,与国外相比较,资源的价格明显偏低。比如,水的价格仅相当于国外价格的1/10~1/3的水平,汽油价格还不到欧盟成员国价格的一半,而产能消耗却大大超过发达国家数倍。相比较而言,从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环境等方面筹集上来的收入无法弥补外部性带来的成本负担,并且这种缺口无论从制度层面还是从调控效果层面来看都是不断减弱的。

3. 税收“绿化”程度不够,政策调控与税收制度无法衔接

税收的政策性调控需要兼顾效率和公平,而现有税收体系缺少明确的促进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导向,税收制度引导资源合理使用、促进环境保护等纠正外部性的措施程度不够。绿色税收的课税范围狭窄,计税依据不尽合理,税率偏低,税率设计缺乏对价格的合理反馈等。税收制度无法发挥“相机选择”的作用,税制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在促进经济效率和分配公平中发挥的作用不明显,绿色税收政策从根本上达不到调控效果,对新疆地区振兴的激励作用也是较为有限的。

综上所述,新疆地区资源环境形势日趋严峻,而现行的资源环境保护政策措施还是主要以行政管理手段为主,以税收形式体现的“绿色”从广度和深度看都远远不足。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建立起一整套比较完整的绿色税收体系,加强和更多地运用税收手段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效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显得十分紧迫。

(二)对新疆建立绿色税收的启示和政策建议

建立绿色税收制度,既符合新疆地区环境政策目标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又能通过征税为治理污染提供所需资金,并减少污染造成的损失,因此,以绿色税收制度为主要政策调控工具,在新疆地区振兴中发挥推动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建立有利于新疆地区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改善的绿色税收制度,需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并完善现有绿色税收政策,以基本国情、区情为出发点,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建立适合新疆地区发展的绿色税收政策体系。二是坚持公平与效率相协调原则合理设计税收制度,体现出“谁污染谁治理”、“谁消耗谁负责”的原则,对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征税;同时,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经验,灵活运用公共政策,以规制政策和税收政策等为主要工具,促进和引导生产和消费行为,合理规划和分配有限资源,更好地提高治理效率。三是坚持依法征收的原则,通过设立绿色税收体系,强化公共政策的强制性,屏蔽目前经常出现“人情税(费)”和地方保护主义干扰,体现对资源浪费和破坏环境的惩处效应。四是坚持成本—收益的原则,保证绿色税收收入以及过渡阶段的费用用于纠正资源浪费和改善环境的支出把税收收入用于政府承办的节能降耗的设施和重点工程上,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资源环境优化配置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苏建,孙立冰.构建和谐社会的税收政策选择[J].当代经济研究,2006(2).

新疆塔城地区 第2篇

全国人大代表、新疆塔城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法官

拉依萨·阿列克桑德洛娜(戴玉萍)

王胜俊院长的工作报告全面客观,实事求是。作为一名中级法院的法官,许多工作我们都是亲身参与了的,感受也比较深。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亮点很多,比如说推进能动司法、加大反腐倡廉力度、推出司法为民措施等等。尤其是以下工作更为突出:

一是大力度开展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2009年,集中清理积案成为全国各级法院的重点工作之一,由中央政法委组织协调,最高人民法院主办,政府各部门联动、社会各界参与的集中清理执行积案在全国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新疆各级法院在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采取前所未有的措施和力度,以在全国名列前茅的成绩顺利完成了清积任务。这是人民法院勇于面对难题,从人民群众最强烈、最迫切的需要入手,开展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对于维护法制权威,恢复人民对司法的信心,必然会起到重大积极作用。

清理执行积案活动中,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强化执行案件全程公开,进一步公开执行程序、执行措施和执行结果,充分利用‘全国法院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公开执行信息,切实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监督权;建立完善执行听证制度,对执行程序中的重大事项一律通过公开听证解决,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参与权、表达权。”这也是司法在更广泛程度上接受人民监督的一个重要姿态。

二是全面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2009年4月,在全国人民法院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王胜俊院长全面部署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之后,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围绕

1“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主题,着力深化思想政治建设、司法能力建设、司法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法院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增强群众感情,强化为民观念,开展了法官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学校、走进企业、巡回审判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这项活动的提出也正是针对一些法院在执法思想上存在模糊认识,以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对人民缺乏感情、司法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提出的一项现实要求,不仅要解决根本认识问题和法律认识问题,而且要解决行动与措施问题。最高法院抓住队伍建设这个根本,提出许多具体措施,大力度督促检查,并将长期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必将促进法院工作作风的大改善。

三是积极促进司法便民利民措施。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级法院在方便群众诉讼的问题上下了极大的功夫。2009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便民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了人民法院应当设立立案大厅或诉讼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建立非工作日立案和信访接待制度等。11月15日,最高法院又发布了《关于保护行政诉讼当事人诉权的意见》,要求各级法院全面准确理解和适用行政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不得以任何借口随意限制受案范围。这些规范性文件有力指导了全国法院的工作,推出更多更好的便民利民措施也成为各级法院的追求。这些便民利民措施有利于强化民众对司法的希望与信赖。

四是强力推行纠纷调解解决机制。最高法院下发文件要求,基层人民法院应当建立健全案件繁简分流和速裁工作机制,建立诉讼与非诉讼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着重以调解方式快速化解矛盾,提高诉讼效率。为进一步推进调解工作,去年还召开了全国法院调解工作经验交流会,大力推广一些法院的调解经验和做法,并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推动各级法院逐步建立了诉讼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联动大调解工作

机制,大幅提高了纠纷调解率,不仅深受当事人欢迎,也促进了社会稳定。可以说,在最高法院的不断指导和督促下,调解工作已经在全国法院全面推开。就拿我们塔城地区两级法院来说,真情调解、案结事了已经成为法官的最高追求目标,也成为考核法官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这几年我们中院和各基层法院的一审、二审案件调解率都在不断提高,总之,我认为王院长的报告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报告,即回顾总结了去年法院工作成效,又提出了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目标,我完全赞成。

最后,我提两个建议:

第一,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对法官任职的学历和专业水平规定了较高的条件。原来对人民法院干部职务职级配备的规定,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审判工作。由于法院审判人员的职级配备偏低、社会地位没有很好得到保障,影响了审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致使审判队伍不稳。因此,应当进一步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规定的人民法院及内设机构的规格和干部职级的配备。

新疆塔城地区 第3篇

【关键词】 新疆塔城; 细粒棘球绦虫;新G1基因型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宿主中,存在细粒棘球绦虫发生变异的多种影响因素,细粒棘球蚴又有广泛的中间宿主适应性[1]细粒棘球绦虫具有基因多态性从而导致致病的多样性。 由于不同虫株基因型对人的感染力对治疗药物的敏感性以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因而对细粒棘球绦虫虫株基因型的研究,对疫苗、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及临床药物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 已在基因水平上对细粒棘球绦虫流行病学、致病性、免疫学、遗传学方面的差异开展了广泛研究。Nakao M等[2] 认为细粒棘球绦虫从基因水平分析应分为不同的种株,目前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细粒棘球绦虫的株间发育差异将影响杀虫剂的治疗效果,同时细粒棘球绦虫的抗原变异也可影响对人体包虫病的监测以及免疫预防。我国西北广大农牧区是包虫病的主要流行区[3] ,新疆地区地理气候具有多样性和存在适合细粒棘球绦虫寄生的多种中间宿主,并与多个国家和省、自治区接壤,存在基因变异的条件。故细粒棘球绦虫可能存在新的虫株(基因型)或变异株,这与新疆细粒棘球绦虫虫株基因型的全面了解及多态性研究与包虫病的致病机制直接相关。

本研究采用核酸序列分析对新疆伊犁地区来源于羊的细粒棘球绦虫的遗传物质进行研究,探讨不同分类水平上的细粒棘球绦虫种群之间的系统发育、进化机制和种群遗传变异及分化,从不同地区上探寻细粒棘球绦虫的变异情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引物与主要试剂

表1 PCR引物

Table 1 PCR primers ,annealing temperature and the length of products

1.2 棘球蚴囊标本来源 包囊标本均采自新疆伊犁地区屠宰场。

1.3 细粒棘球绦虫DNA的提取 严格按照DNA提取方法操作,提取后用紫外光下检测DNA浓度及纯度,-20℃保存

1.4 PCR扩增细粒棘球绦虫线粒体DNA 以提取的细粒棘球绦虫DNA为模板,加特异性CO1引物,扩增细粒棘球绦虫CO1基因片段。扩增参数:94℃预变性30s;94℃变性30s;55℃退火30s,72℃延伸1min,35个循环:72℃延伸7min。得到产物后将产物纯化,纯化后的PCR产物用于DNA序列测定。

1.5 测序 将样品寄至北京天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测序。 1.6 PCR序列同源性分析 应用DNAman软件对所测得的新疆细粒棘球绦虫COI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用Genbank/BLAST功能对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应用CLUSTALW法和DNAman软件对所测新疆伊犁细粒棘球绦虫CO1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以GenBank中细粒棘球绦虫的CO1基因序列AF297617(GI)、作为标准序列,统计新疆细粒棘球绦虫CO1基因序列变异位点数 。

2 结果

2.1 新疆细粒棘球绦虫PCR扩增结果 以细粒棘球绦虫DNA为模板,用CO1引物进行PCR扩增,可得到大小约873bp的扩增条带,产物的长度与引物设计的预期产物长度一致,且条带清晰,说明PCR产物可信,可用来测序。

M:DNA标志物(DL-2000)

1:阳性对照

2:感染羊肝包虫内囊基因组PCR产物

2.2 新疆细粒棘球绦虫分离株的基因型及序列分析 采用DNA测序法对新疆伊犁细粒棘球绦虫mtDNACO1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测定的CO1基因片段长度为789bp。通过对31例细粒棘球绦虫分离株CO1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均为Gl基因型,但各序列间有差异。以GenBank中细粒棘球绦虫的CO1基因序列AF297617(G1)为标准序列作对比,同源性为99.3%-100%。

其中1个Gl型基因单倍体Genbank未找到相同变异序列,是新发现的细粒棘球绦虫基因序列。新发现的G1基因变异位点如下:

3 讨论

细粒棘球绦虫虫株通过DNA序列分析可以研究生物的进化过程,显示种间和种内的亲缘关系[4] 。DNA序列分析是鉴定生物不同种、亚种和地理株最直接的方法,还可避免由于环境变异和宿主诱导的修饰及翻译后修饰所造成的影响。线粒体DNA适于种下水平分类研究。其中细胞色素c氧化酶普遍存在于各种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胞的线粒体中,可用来比较其在进化上的相互关系。本次研究选取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 l(CO1)基因作为分子标记进行研究。本研究观察了新疆绵羊细粒棘球绦虫CO1基因序列,发现在新疆绵羊中主要存在 G1基因型, Gl型分离株序列同源性为99.3%-100%。并发现1个Gl型基因单倍体在Genbank中未找到相同变异序列,证明是新发现的基因序列。本研究表明,新疆细粒棘球绦虫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对掌握细粒棘球绦虫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寻找和追踪传染源、分析棘球绦虫进化史、确定棘球绦虫的致病性、指导临床治疗和制订包虫病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Eckert J,Deplazes P,Craig PS,et al.Echinococcosis in animals:clinical aspects,diagnosis and treatment[R].WHO//OIE Manual on Echinococcosis in Humans and Animals:a Public Health Problem of Global Concern,2001,72-99.、

[2] Nakao M, MCMANUS D P,SCHANTZ PM, et al. A molecular phylogeny of the genus Echinococcus inferred from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s. Parasitology,2007,134(Pt 5):1- 10.

[3] 柴君杰,焦伟,伊斯拉音等.新疆北部地区囊型包虫病的流行现状[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04,2(3):139-143.

[4] 马秀敏,刘春燕,岳进巧等.细粒棘球绦虫基因型的微卫星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9,25(9):846-84

通讯作者:丁剑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60358, 30901374,81060135,3056014

新疆塔城地区 第4篇

多年生旱生丛生禾草为基本构成的草原植被居主体地位,草群植物构成以荒漠种成分为主,分布于海拔900~1 200 (1 300) m,占总草地面积的8.5%。其中,占优势地位的种类有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短叶假木贼(Anabasis brevifolia)、博洛塔绢蒿(Seriphidim borotalens)、松叶猪毛菜(Salsola layicifolia)、东方针茅(Stipa orientalis)、沙生针茅(S.glareosa)、白皮锦鸡儿(Caragana leucophloea)等。蒿类荒漠是塔城-额敏区域所占比重最大、最重要的草地类型,也是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近年来由于人们忽视对草地生态环境的保护,盲目地从事草原畜牧业生产,严重超载,过度放牧,毁草开荒;再加上干旱、风沙、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使该地区草地资源的质量下降,数量减少,致使草地的经济潜力、服务性能和健康状况急剧下降或丧失,严重制约着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为合理确定蒿类荒漠的利用强度,以求达到可持续发展,笔者做了初步探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在固定围栏样地内建立固定样条进行放牧模拟试验。供试材料与伊犁绢蒿。放牧强度设置分别为:轻度放牧:留茬5cm,高于5cm以上的枝条剪割,模拟轻度放牧;中度放牧:留茬2cm,高于2cm以上的枝条剪割,模拟中度放牧;重度放牧:齐地面剪割,留木质化老颈,模拟重度放牧;极度放牧:将地面全部生物量(包括木质化老颈)齐地面剪割,模拟极度放牧;对照组:在固定样条外,选取植被均一、发育良好的伊犁绢蒿植株30株,不做任何处理,让其自然生长。放牧时间设置如下:春季始牧期从2007年4月1日起,每15d刈割1次,即4月1日、4月15日、5月1日、5月15日、6月1日进行刈割。秋季始牧期从2007年9月15日起,每15d刈割一次,即9月15日、10月1日、10月15日、11月1日、11月15日进行刈割。重复5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放牧始期和放牧终期为区组,以放牧强度为因子进行设计。样方面积为1m×1m,样地间隔0.5m。

1.2 测定内容

1.2.1 草地群落及生产力的变化。

测定内容主要包括草地植物种类、高度、密度、盖度、生物量。建群种和优势种分种测定,其他植物种按经济类群进行测定,然后将其放入密封袋内,做好标记,带回室内,称鲜重,自然风干(以牧草含水率14%为标准)称干重。

1.2.2 再生速度及再生强度。

模拟放牧后每15d测量1次,样方内随机选取10株,进行绝对株高的测量,计算其再生速度。再生强度为单位时间内再生草的产量,样方测定面积为1m2,每隔15d测定1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模拟放牧强度下伊犁绢蒿的再生高度

由图1可看出,4月15日的再生高度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因为此时伊犁绢蒿刚返青,测量的高度基本上是以前刈割后的高度,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1.50cm,各放牧强度的再生高度均在2.16~3.66cm;而在5月1日和5月15日,放牧强度-再生高度曲线呈类似抛物线状,再生高度峰值出现在中度放牧处,中度放牧比重度放牧和极度放牧的再生高度分别高出3.96cm、5.00cm,表明适当放牧有利于伊犁绢蒿的再生。

2.2 不同模拟放牧强度下伊犁绢蒿的再生速度

依照草原放牧生态系统中的植物补偿性生长理论,适度的放牧可改善未被采食植物的光照、水分和养分,增加单位植物量的光合速率,使植物生长速率增加。因此,草地第一性生产力与放牧强度间的是非线性的关系,即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生产力将会先增加,直至某一最佳点时达到最大值,之后下降。由图2可看出,在4月15日至5月1日和5月1~15日这2个时间段里,随放牧强度的增加,伊犁绢蒿的再生速度先增加后逐渐降低,最高点出现在中度放牧处,这表明中度放牧最有利于伊犁绢蒿的再生。在5月1~5日之间,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极度放牧的再生速度比4月15日至5月1日分别增加了0.82倍、0.21倍、0.49倍、2.32倍,主要原因可能是5月1~15日的气候条件比4月15日至5月1日更适合伊犁绢蒿的生长;4月15日至5月1日,中度放牧生长最快,比极度放牧快3.02cm/15d,而在5月1~15日,各个放牧强度再生速度之间相差不大,再生速度最大值中度放牧比极度放牧快1.04cm/15d,轻度放牧再生速度超过了重度放牧,出现这样结果的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3 不同模拟放牧强度下伊犁绢蒿草地的再生密度

由表1可看出,草地上植物种类组成变化不大,植物种类最多的极度放牧比最少的中度放牧多4种(这可能与样方设置有关),一年生植物角果藜的再生密度随着模拟放牧强度的增强而增多,极度放牧比中度放牧多211.4株/m2,角果藜密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前一年秋季其种子已经成熟,为翌年种子萌发奠定了基础。而伊犁绢蒿在极度放牧之后,其自身的光合速率下降,在冬季来临之前根部没有贮存足够的养料,影响了翌年的返青再生。中度放牧对伊犁绢蒿的伤害较小,伊犁绢蒿受刺激后有利于生长,积累了足够的养料,有利于翌年的再生。可以用种间竞争理论解释角果藜与伊犁绢蒿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极度放牧后,伊犁绢蒿的再生密度急剧下降,此时角果藜作为入侵种,迅速占领原先的草地,其再生密度分别是轻度放牧的5.35倍、中度放牧的4.31倍、重度放牧的3.25倍。

草地的逆行演替导致草地的退化,对草地不合理的利用是造成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极度放牧使原来以伊犁绢蒿为建群种的草地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而为角果藜提供了生存空间,致使草地逆行演替,向以角果藜为建群种的方向退化,改变了草地原有的生态平衡。由此可见,在蒿类荒漠中角果藜的大量增加可以作为一个标志性信号,表明此类草地已经产生逆行演替,开始出现草地退化的特征。因此,通过不同的模拟放牧强度试验的结果表明,极度放牧是造成蒿类荒漠春秋牧场退化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经济、科学合理的角度来利用此类草地,中度放牧的利用强度最为合适。

(株/m2)

注:表中数据为5月15日测定的密度。

由图3可知,伊犁绢蒿经过轻度放牧、重度放牧和极度放牧,在2006年5月15日的再生密度比放牧前的密度分别减小了28.57%、35.25%和83.33%,中度放牧的再生密度增加了12.21%。极度放牧的再生密度剧减,可能是由于伊犁绢蒿极度放牧后贮存的营养物质较少。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4月15日,中度放牧伊犁绢蒿的再生高度只小于高度最高的轻度放牧,而在5月1日和5月15日,中度放牧伊犁绢蒿再生高度超过了轻度放牧,再生高度跃居首位,比重度放牧和极度放牧的再生高度分别高出了3.96cm、5.00cm。5月1~15日之间,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极度放牧的再生速度比4月15日至5月1日分别增加了0.82倍、0.21倍、0.49倍、2.32倍,在4月15日至5月1日,中度放牧再生速度最快,比极度放牧快3.02cm/15d,而5月1~15日,各个再生速度之间相差不大,再生速度最大值中度放牧比极度放牧快1.04cm/15d。由此可见,虽然放牧强度大能有较高的收获量,但是不利于的蒿类荒漠草地持续利用,在实际生产中不能只看当前利益,还要看长远利益;轻度放牧虽然有利于伊犁绢蒿生长发育,但在实际生产中达不到最佳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中度放牧是较为可取的,有利于蒿类荒漠草地的长期利用。

3.2 建议

3.2.1 狠抓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促进观念转变。

草原生态环境恶化与人们违背自然规律密切相关,滥垦滥挖、过度放牧、只用不建和盲目建设等现象,反映出人们的环保意识、草原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对此可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环保知识、生态现状、草原知识与法规、牧业政策以及草原与生态环境内在联系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让人们深刻认识到草原不仅仅事关畜业发展,而且事关生态环境变化,事关国家经济建设全局,事关人类生存前程。以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并自觉投入到草原保护和建设中来。

3.2.2 以法治草,合理利用草原。

本着“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各级草原监理部门应充分发挥其执法职能,严肃查处非法开垦行为,使违法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切实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的威严,遏制开垦势头,确保优良草场不再被开垦。确定草场适宜载畜量,严禁超载放牧,退化草场更应如此。逐步推行科学地划区轮牧制度,不断完善草场长期有偿承包责任制,强化草原使用费征管,促使牧民自己管理草原。进一步加强草原火灾和蝗虫危害的监控预报与防治,特别重视境外火、境外蝗的入侵,同时强化草原野生动物的保护。

3.2.3 运用科技成果,加快“三化”草原改良。

草原生态环境改善,最终体现在植被恢复上。恢复草原植被的有效途径有灌溉、施肥、围栏封育、补播、松耙、毒害草防除等。同时,应加强对草原生态综合治理的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使治理工作少走弯路,早见成效。

3.2.4 多方筹资,加大草原建设力度。

草原面积大,自然条件差,因此建设难度和所需资金较大,单靠国家投资很不现实,必须形成国家、自治区、地区、县市、乡场、村队和牧民个人共同投资的机制。国家是草原的所有者,投资比例可以大一些,牧民是草原的使用者和直接受益者,正常生产、必要建设也应舍得投入。应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积极申报草原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项目,争取国家扶持。同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东部资金和外资进行草原建设。另外,收取的各项草原有偿资金也是草原建设经费不足的有效补充,应加强征管和合理利用。

摘要:通过对塔城—额敏地区蒿类荒漠放牧强度的研究, 确定中度放牧最有利于蒿类荒漠的长期利用, 并提出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蒿类荒漠,再生性,合理利用,放牧强度,塔城-额敏地区

参考文献

[1]许鹏.新疆草地资源及其利用[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1993.

[2]李振武, 许鹏.天山北坡低山春秋场优势种牧草的再生性能——Ⅱ.春秋牧场的合理利用[J].中国草地, 1994 (2) :45-48, 40.

[3]贾广寿.蒿属荒漠草地产量动态及预测方法的探讨[J].中国草地, 1993 (2) :19-26.

[4]石定燧, 司马义.巴拉提, 王俊玲, 等.新疆几种小半灌木蒿属植物生态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J].草地学报, 1991, 1 (1) :126-132.

[5]POLLEY H W, WILSEY B J, DERNER J D, et al.Early-successionalplants regulate grassland productivity and species composition:a removalexperiment[J].Oikos, 2006, 113 (2) :287-295.

[6]慕宗杰.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及治理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30 (2) :48-49.

新疆地区反邪教工作论文 第5篇

李金泰

新和县塔什艾日克乡政府,842100

摘要:当今世界,邪教已成为威胁人类自身安全和阻碍社会发展的一大社会因素。近2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瞩目成就,但邪教在我国的出现和非法活动,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崇尚科学,反对邪教,高举党旗,紧紧团结围绕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倡导“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反对邪教,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用科学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把我们的祖国装点得更美好。

关键词:崇尚科学、反对邪教、构建和谐、促进发展。

1、邪教的定义

邪教是对某些宗教教派带有负面价值的评断称呼,根据不同人士所持的不同价值观,会对邪教有不同的认定。简单地说,让你荒了田、抛了家、弃了学去相信“神”的是邪教;宣扬“世界末日”就要到了、只有加入他们的组织才能得救的是邪教;鼓吹入了“教”能治病、能消灾避难的是邪教;说传统宗教过时了、要信新“神”的是邪教;非法聚会时鬼鬼祟祟、乱喊乱叫、乱唱乱跳的是邪教;让你用骗人的手段诱使他人加入的是邪教;加入后不让退出的是邪教;把社会、政府、普通老百姓当成“魔”的是邪教;以“神”的名义煽动成员对抗政府的是邪教。

2、邪教的特征

3、新疆地区反邪教工作情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是我国面积最大、陆路边界最长、交界邻国最多的一个省区。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有47个民族成分。新疆有丰富的资源,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接续地。同时新疆还具有向西开放的地缘优势,新疆已经成为我国开拓中亚、南亚和东欧市场的前沿阵地。

新疆的反邪教斗争,与全国反邪教斗争有着相同的形势和共同点,也有自身的特点: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中居于特殊重要的战略位置,反邪教斗争要为“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总体任务服务;新疆又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区情社情及周边环境复杂,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重点地区,“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在新疆的活动与民族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具有交叉渗透的特点;新疆和多个国家接壤,反邪教斗争更要注重与国际形势和国际斗争的结合;新疆有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两者体制并存,需要在反邪教斗争中加强交流、支持和配合;新疆幅员辽阔,人口分散,给很多工作带来了困难,要研究反邪教斗争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策略。因此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反邪教斗争工作策略研究就成为非常迫切的任务。

新疆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经济不够发达,群众科学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邪教组织在新疆一些地方的蔓延发展,造成了恶劣后果和严重危害。一是公开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侵蚀和削弱基层政权,通过种种手段与我争夺群众、争夺人心;二是疯狂聚财敛财,宣扬练功可以治病健身,严重危害群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三是扰乱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四是秘密串联,煽动闹事,破坏社会政治稳定。在新疆邪教存在有着自己的社会基础,新疆经济和教育事业基础薄弱,一般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不高,还存在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一部分群众中存在信仰危机,加之多元文化并存和人们思想上的独立性、选择性、变异性增强,这些都使邪教有了生存、蔓延的空间;改革开放以来,利益关系、利益格局发生深刻调整和变化,社会弱势群体和一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地区、行业和城乡居民收差距拉大,社会公平问题凸现,都容易使人们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失衡。

4、反邪教工作对策

科学是揭穿邪教的法宝。是科学,帮助我们选择正确的道路,解决我们的生存困境,帮助我们治愈疾病;在铸造和谐美好家园的过程中,科学功不可没。科学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科学思想是文明世界的导航。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精神,是战胜封建迷信、愚昧落后和各种伪科学、邪教的根本方法。只有掌握了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理解了科学精神,接受了科学思想之后,人们才能够正确认识和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才能提高对反科学、伪科学和邪教的鉴别能力。

科学的发展与普及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任何一个政党都无法比拟的。九十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我们的党旗之所以依旧灿烂如霞,是因为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制订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小康生活而不懈奋斗。

胡锦涛总书记在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中,提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这一论断,以高尚的科学精神规范社会道德价值取向,闪耀出社会主义道德的时代光芒,是广大干部群众崇尚科学、反对愚昧的行动纲领和锐利武器。科学,因其正确地反映了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而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杠杆和基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思想是重要的精神力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总结世界发展的历史经验,我们就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文化对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崇尚科学,就是要弘扬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知识,应用科学方法,学会科学思维,并自觉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愚昧无知,是对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畏惧、屈服的结果,也是独断专行、自以为是的一种反映。我们反对愚昧无知,不单纯是反对没有文化知识,也是反对不学科学知识,不用科学方法,不尊重科学,不重视人才。现阶段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反对不按科学规律办事。因此,我们不仅要反对“无知”的愚昧,更要反对“有知”的愚昧。那些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热衷于求神拜佛的愚昧现象、无知之人,人们很容易识别。但对那些不按规律办事,上工程、拉项目全靠“拍脑门子”的无知行为,则往往不易分辨。然而,却往往是这类愚昧无知更祸国殃民。“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说明只有科学的东西才最真实、最正确、最可靠,也最高尚、最光荣。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首先必须崇尚科学的理念。崇尚科学,才能讲科学;讲科学,才能运用科学,用好科学。只有崇尚科学,才会反对愚昧无知,告别愚昧无知;告别愚昧无知,才能放下架子,才能老老实实学习科学,才能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落实好科学的发展观。

从全球的视角来看,现在我们正面临着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民族要自立,国家要强盛,经济要发展,必须大力倡导崇尚科学、反对愚昧的精神,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我们的党员干部要起模范带头作用,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把“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荣辱观落实在生产实践中和日常生活里,使其成为每个社会公民为人做事的行为准则,在全国上上下下各个领域形成讲科学、学科学、信科学、用科学、崇尚科学的氛围,并最终成为我们全民族的共同思想理念。

参考文献:

[1]佩佩·罗德里格斯:《痴迷邪教》,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 [2]戴康生主编:《当代新兴宗教》,上海:东方出版社,1999年 [3]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4]罗伟虹:《世界邪教与反邪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5]马品彦:《新疆拒绝邪教》,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

新疆地区生态鸡养殖探研 第6篇

关键词:生态鸡;养殖;探研

导语

生态鸡养殖是一种与现代化笼养不同的,完全回归自然,实行野外放牧的饲养方式。以选用良种鸡为基础,采取圈舍栖息与山地放养相结合,以自由采食昆虫、嫩草和各种子实为主,人工补饲配合饲料为辅,让鸡在空气新鲜、水质优良、草料充足的环境中生长发育,以生产出绿色天然优质的商品鸡及其蛋品。新疆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生态鸡养殖的良好地域。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地域优势在新疆养殖好生态鸡呢?

首先,要选好场地。养殖生态鸡要选择生态环境优越的天然草原、天然山地、果园田野等适合放牧的场地饲养。场舍周围要求5公里范围内没有大的污染源,有丰富的草料,且有小溪、山泉水最佳,其山地坡度以不超过25°为宜,且背风向阳、绿树成荫、水源充裕、取水方便。如果是规模养殖还要求道路交通和电源有保障,便于饲料和产品运输和加工。鸡舍和运动场的设计标准,鸡舍一般按照每只鸡0.1平方米,要求架养栖息;运动场按每只鸡1平方米计算,运动场周围最好用竹篱和塑料网围起来。

其次,是选准品种。生态鸡养殖选用的品种事关养殖的效果和成败,品种选用恰当就能取得好的效果和经济效益,反之则会前功尽弃。因此,在生态鸡养殖品种选用上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需要来选择,一般肉用鸡种、兼用型鸡种和蛋用鸡种的公雏及草鸡都可作为生态肉鸡品种,可因地制宜选择,但通常以兼用型鸡种最好。

再次,选择合适的育雏季节。择时育雏生态鸡的饲养必须选择合适的育雏季节,以利于生态鸡的放牧饲养。按照新疆的气候特点,一般最好选择3月~6月份育雏。因为这一时段气温由低到高,光照充足,有利鸡的生长发育,有利育雏成活率的提高。同时,春雏生长发育完全,性成熟早,产蛋持续时间长,个体较大,尤其早春孵化的雏鸡更好。春孵化的雏鸡到中鸡阶段,由于气候温暖,环境适宜,舍外活动时间长,使鸡可得到充分的运动与锻炼,因而体质强健,天然放牧采食,抗御自然和预防天敌的能力强。

第四,科学地人工补料。生态鸡养殖人工补料必须科学,用于生态鸡人工补料的饲料必须是天然有机饲料,在种植生态鸡饲料时,必须按有机食品生产的要求操作;生产有机配合饲料必须按生产有机食品的标准执行,生产过程中严禁添加各种化学药品;购买商品饲料必须选用正规饲料厂家生产的不含任何化学药物、生长激素的全价饲料,以保证生态鸡的品质。在育雏和育成阶段,要按照鸡生長阶段的营养需要,保证雏鸡、育成鸡和成年鸡的饲料供给和补充。

第五,注重放养训练。生态鸡的放养训练是饲养中的关键环节,要从幼雏抓起。雏鸡在舍内饲养4周后,体重达到200克左右,此时改为有草地、有围栏的场地散养,有目的地训练鸡条件反射,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雏鸡听到人为的声音就回来吃食饮水。此时应抓住时机训练鸡群觅食饲料和捕食牧草的能力,经过约4周~6周训练,雏鸡形成了条件反射,捕食能力和自我防护能力大大提高。抓好育成阶段的饲养管理,从8周龄~20周龄为育成期,育成阶段的任务是充分训炼鸡只的胃肠消化能力和捕食食物能力,力求鸡群均匀度好,健康水平高。鸡个体重达到500克左右时,已具备了放养的基本条件,可以把鸡群散放到预先圈定的放牧场地,开始鸡的自然生态饲养,让鸡群在开阔的山野各展其能,自由自在地捕捉昆虫,寻觅草子,啄食嫩草。

第六,搞好安全防范。新疆地区鹰、黄鼠狼、山猫、狐狸、蛇这些鸡的天敌时有出现,在生态鸡放养过程中的安全防范工作一定要把预防鹰、黄鼠狼、山猫、狐狸、蛇等天敌的危害做为安全防范的重点。一般山地自然生态环境越好,天敌活动也就越频繁。预防天敌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办法:一是用尼龙网把放牧场围罩好,并有专人值班,随时发现进犯天敌,并实施驱逐,防患于未然;二是饲养并训练好家犬,以利其特殊本领“看山护鸡”,减少损失;三是在牧场边境人为布设如草人等防护物迷惑和驱赶天敌,以防止鹰、黄鼠狼、山猫、狐狸对鸡群的袭击,以确保生态鸡放养安全。

第七,加强疾病防控。生态鸡的生长期以放养为主,大部分时间在野外活动,且生态鸡生长期相对较长,一般需要4~5个月,随时都有可能传染各种疾病。为此,必须切实做好鸡的免疫接种工作。鸡疫病防治“重”在防,“贵”在早,从出雏以后的第一天就要接种鸡马立克氏疫苗。同时,要在兽医的指导下,做好鸡新城疫、鸡支气管炎、禽流感、禽霍乱、法氏囊、鸡痘等疫苗的防疫注射。此外,还要注意及时做好其他疾病的防控和治疗,以保障生态鸡健壮成长。

结论

新疆塔城地区 第7篇

关键词:新疆南部,农用机井修复,机井流量

新疆南部多为山前冲积平原绿洲农业区, 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四季分明, 光热丰富, 降水稀少, 多年平均气温为12.2℃, 全年日照时数为4 400 h, 日照率60%, 无霜期200 d以上, 多数居住区和农业区地处昆仑山北的扇骨冲积带, 地下水资源丰富, 机井在农业灌溉及居民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自2008年开始, 南疆在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 利用地下水开发机电井建设补助资金7.53亿元, 完成新建机电井4 464眼、新建监测井273眼的建设任务。项目建设改善了南疆地区农牧业生产薄弱的基础设施, 促进了经济发展, 提高了农牧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对加强边疆地区的政治稳定、安定团结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 近几年通过对南疆五地州的调查, 机井在使用一定时期后, 出水量小、效益差、灌溉成本大、报废率高等成为制约农业灌溉用水的重要因素之一, 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及时灌溉和城乡人畜饮水需要[2]。

1 报废机井形成原因

南疆地下水多属盐碱水, 并且机井为季节性间歇使用。这就造成长期运行之后, 由于结水锈垢、生物垢以及泥沙堆积, 使过滤筛管堵塞, 逐渐丧失其原有的导水率, 降低其水位或出水量。通过对南疆报废机井的调查分析发现, 造成机井报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井管腐蚀破坏。机井季节性使用, 使井水滞留腐臭, 造成对井体的腐蚀, 破坏滤筛管的正常结构, 使滤水孔产生扭曲、变形、变薄, 造成水路通道容易被较大的颗粒阻塞。 (2) 井体淤塞破坏。水质的淤积使碳酸钙、氧化铁、锰与颗粒沉淀阻塞砾石圈与含水层, 造成原地下水流需要耗费更多的能量进入井体, 有效通水孔径减少, 水位回升变缓[3]。 (3) 水井涌砂破坏。机井涌砂不仅会造成井体和水泵等设备的磨损和破坏, 而且长期涌砂会使沉淀井段过早沉满, 堵塞筛管, 加速磨损腐蚀, 使通水断面积减少, 此破坏最为严重。

上述原因造成机井破坏比例达80%以上。因此, 洗井要想达到理想效果, 必须要注意3点:一是清除井体内现存具有腐蚀或淤塞的滞流水;二是清洗井壁、砾石圈与含水层的阻塞物, 以维持原先井体导水系数或井出水效率;三是移除长期沉积在沉积管的淤积物, 以防滤水层被淤积阻塞。

2 洗井方法及洗井效果分析

2.1 洗井方法

目前, 洗井方法主要有: (1) 用原钻井泵泵入清水, 也就是清水换浆后, 再继续循环洗井, 称清水洗井; (2) 停止清水循环, 用活塞在井管内连续上下提动, 造成压力激动, 破坏井壁泥皮, 同时疏通含水层孔隙, 称活塞洗井; (3) 使用离心泵或压缩空气机抽取地下水, 达到水清并稳定出水, 称为泵吸洗井和压缩空气洗井; (4) 此外, 还有用二氧化碳洗井、酸洗井、专业洗井设备洗井等[4,5]。

由于井体在地下, 又受管径小的影响, 洗井使用的设备及工艺变的相当复杂, 通常情况下对报废机井清洗采用上述方法交叉进行, 例如, 针对井管腐蚀破坏, 采用清水洗井和酸洗井;针对井体淤塞破坏, 采用清水洗井和泵吸洗井;针对水井涌砂破坏, 采用清水洗井和活塞洗井。

2.2 洗井效果

判断洗井效果是否理想, 最主要的依据是其洗井后增水率的变化。一般来说, 增水率接近或达到60%, 则说明洗井成功或者洗井效果良好;若增水率达到80%以上, 则表明该机井达到或恢复其初始状态。而流量恢复率是指洗井后机井流量与设计流量的比值, 它能更加直观地反映出洗井效果。选取喀什地区与和田地区的14眼报废机井进行分类, 统计了报废原因、洗井方法及洗井前后相关参数, 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洗井效果, 洗井前后参数对比见表1。

可以看出:洗井成功率接近100%, 其中增水率在40%~60%之间的占43%;增水率在60%~80%的占36%;增水率>80%的占21%。增水率在60%以上的机井占到了调查总数的57%, 接近60%, 这说明洗井成功率较高, 已具备良好的修复能力。同时洗井后机井流量均恢复或超过设计流量。接近或达到设计流量 (90%~100%) 的占21%;超过设计流量 (≥100%) 的占79%, 其中洗井后流量为设计流量1.0~1.2倍的占58%, 1.2~1.5倍的占14%, 超过1.5倍的占7%。洗井后, 机井流量与设计流量相比, 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这说明机井增水效果显著。

2.3 运行1年后流量对比分析

机井正常运行1年后, 其流量值相比洗井初期存在一定的变化。通过对14眼机井回访调查发现, 运行1年后机井流量与洗井初期流量值相比变化不明显。由表1可以看出, 上述机井运行1年后的流量值与洗井后流量值相比变化率在10%左右 (新机电井流量变化率在10%以内) , 针对不同机井破坏成因, 采用不同方式交叉清洗, 流量稳定性均达到很好的效果。其中, 针对井管腐蚀破坏和井体淤塞破坏, 清洗后流量值最为稳定。

3 结论

通过对上述地区14眼报废机井进行洗井修复后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此次调查机电井, 洗井成功率接近100%, 增水率在60%以上的机井占到调查总数的57%, 已具备良好的修复能力;由于机井老化及报废成因不同, 采取针对性的洗井修复, 机井流量均恢复或超过设计流量, 机井增水效果显著[6];上述机井运行1年后的流量值与洗井后流量值相比变化不明显, 变化率在10%左右, 流量稳定性较高。

目前, 南疆地区报废可利用机电井数量较多, 若长期闲置将对南疆农业灌溉产生影响, 农用机电井修复方式多样, 市场涉及面广, 根据市场调查分析, 修复1眼机井过程为3~5 d, 投资仅为新建机电井的20%, 需5万元左右便可达到新井的使用效果。因此, 采用机井修复省时省工, 成本低廉, 且机井增水效果显著, 不仅可以节约国家投资, 减少耕地占用, 而且能够缓解南疆旱情, 增加农业灌溉用水, 对南疆地区的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席儒.新疆农用井群水源地的建设[J].灌溉排水, 1984, 3 (4) :18-21.

[2]刘俊龙.浅谈机井报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灌溉排水, 1990, 9 (2) :29-34.

[3]徐广伟.机井灌区老化问题的探讨[J].地下水, 1990, 12 (3) :157-161.

[4]张晓明, 崔立民.轮台县农用机井管理的探讨[J].新疆水利, 2004 (Z1) :62-64.

[5]魏瑞忠, 魏景春, 魏建华.博兴县井灌区机井修复增水综合技术应用分析[J].山东水利, 2006 (9) :42.

关于新疆地区家庭农场的思考 第8篇

家庭农场早在80年代就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它是伴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生事物,是农户家庭组织的一种高级形式。农户家庭经营对农业生产力的适应性很强,它既适应传统农业的需要,又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现代农业客观地要求传统农业家庭经营组织转变为现代农户家庭经营组织,即企业化的农场式家庭经营组织。因此,家庭农场是对传统农户家庭经营组织改造与完善的理想模式和必然选择[2]。

家庭农场是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和过渡到现代化农业的有效途径。它保留了家庭承包经营的合理内核,继承了家庭承包经营产权激励的优点。同时,从家庭承包经营过渡到现代化农场也较为平稳,其核心主要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按经济补偿原则,将一部分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组建家庭农场,它并不像组建集体农场和股份制农场那样,需要较高的组织成本和和创新费用,因而是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有效途径。家庭农场有利于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大幅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有机构成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实现农业第二次飞跃。家庭农场有利于实现农业企业化,家庭农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向专业化适度规模和农工商综合经营转变,形成企业法人地位,改变传统的家长式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现代农业的角度看,农业生产方式必须围绕着高生产力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和保证可持续发展进行变革,这就是向集约化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本质上的高效经济。家庭农场符合这一条件。

1 新疆实行家庭农场的必然性

1.1 家庭农场弥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缺陷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全疆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6,是个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干旱因素制约下,水土承载力有限,可利用土地不多,但宜农荒地多,据调查,新疆宜农荒地资源量多达1000万hm 2,占全国的1/3;近期易垦宜农荒地493.33万hm 2,是现有耕地总面积的70%,中低产田291.48万hm 2。宜农地中,一等地只占2.40%,二等地只占20.10%,三、四等地占77.50%。宜农地中盐碱地占一半多[3]。从新疆的土地和耕地情况看,适合发展家庭农场,尤其应发展生态型和节能型家庭农场,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土地,提高产率,而且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新疆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方式。这种生产经营方式的实施,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20多年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飞速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党和国家关于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提出,使原来的生产经营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①土地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核心是以家庭为单位,农户平均分配土地使用权,结果是土地经营的分散化。我国农村土地经营的分散程度是惊人的。分散化经营限制了经营规模化的发展,致使农村土地经营的技术水平难以提高。②对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弱。由于经济规模小,市场主体多,农民处于劣势状态,掌握信息的能力弱,不能随着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和扩张经济规模。③造成一些地区出现了农业用地的闲置和浪费。我国是一个农地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近几年农村外出打工队伍和工农业比较收益差距的扩大,又强化了农民抛荒耕地的意识。长此下去,现行农用土地制度不仅使我国原本紧缺的农地使用分散,而且会带来大量农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④农业科技落后。小规模农业生产和农业生产资金缺乏,导致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科技落后。2001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汽车1.2辆,大中型拖拉机1.5台,脱粒机9.28台,拥有役畜39.67头。我国种植业有相当部分是依靠人力和畜力,机械化作业面积不到13%[4]。

1.2 新疆地广人稀,土地平坦,适于机械化作业和发展家庭农场

(1)新疆地大物博,拥有中国国土面积的1/6。虽然目前新疆耕地资源集中在少量的绿洲上,但新疆的宜农后备土地资源十分丰富,约在1000万hm 2上下,为新疆现有耕地的2.5倍,被称为“中国土地最大后备库”[3]。调查表明,新疆宜农荒地资源量多达1000万hm 2,占全国的1/3。近期易垦宜农荒地493.33万hm 2,是现有耕地总面积的70%。2000-2007年间环玉阿新公路以内约新垦土地1.33-1.67万hm 2。从这些数据看来,在未来10-15年间,新疆家庭农场的普遍成长将成为必然趋势。

(2)耕地的利用率不高。据有关资料分析,全疆多年平均的复种指数仅为92.3%,这说明耕地利用率不高,目前新疆的土地利用率为38.9%,在已开发利用的土地中,农业用地总量为63.33万km 2,占土地总面积的38.0%。新疆水土资源无论是内涵深度开发还是外延广度开发,都具有全国许多省区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可谓潜力巨大。

(3)在脆弱的干旱区实施开发,应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据调查,新疆非荒漠化土地为51.73万km 2,只占全疆土地面积的31.10%;而潜在荒漠化土地为20万km 2,占13.80%;弱荒漠化土地45.03万km 2,占26.80%;强烈荒漠化土地22.21万km 2,占13.30%;严重荒漠化面积24.86万km 2,占14.90%;新疆荒漠化面积总比例达68.90%[3]。可见,新疆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相当严重,约有30.00%的荒漠化土地是近几十年土地开发不当所致。

1.3 新疆有充足的光热资源,适合采用高效节能型家庭农场模式

新疆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日照时间长,积温多,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年太阳能辐射量仅次于西藏,这对发展高效节能型家庭农场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由表1可知,新疆的太阳辐射强,属全国之最,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少,气候干燥。因此根据新疆光热资源充足的特点,家庭农场生活区宜采用“日光节能型”家庭农场模式。就沼气模式来讲,南疆可采用“蓄——沼——果(棉)”模式;北疆可采用“养殖型三位一体”模式。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有利于集中土地,节省灌溉用水,加快新疆农业经济的发展。

热量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个地区的作物种类分布、品种类型、种植制度、栽培方式和农事活动,都与热量条件密切相关。新疆的吐鲁番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光资源充裕、热量丰富,是全国光温生产潜力最大的地方。而太阳能技术和沼气技术就是充分利用光热资源的技术。在新疆大力发展太阳能沼气技术,并应用于家庭农场,形成生态型家庭农场,是今后新疆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1.4 新疆有适合发展家庭农场的政策

新疆农村分为地方和兵团,地方的政策比较灵活,很早以前就可以实行土地的转让,兵团由于实行的是党政军企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政策相对保守。到2001年初,兵团深化农牧团场改革的系列政策出台,其核心就是:扩大经营自主权,扩大基层民主权。按照这一精神,团场制定了《经营管理办法》,在承包形式、资金筹措、优惠政策、分配制度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明确了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100%的土地长期固定到职工的手中。

2 小型生态节能型家庭农场的规划和设计

2.1 发展规划

所有土地按功能可分成三大块:

(1)种植区:在种植区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或特色果品,这是农场主的主要经济来源。

(2)养殖区:根据生态经济原理,牲畜的粪便可以培肥地力,同时饲养业可以带来经济效益。

(3)生活区:由于要雇佣一定劳动力,而且时间比较长,所以农民需要居住在荒地附近,这就形成了一些生活区。由于荒地大多比较偏僻,离中心居民区远,生活方面需自给自足,这就给建设生态家庭农场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生活区建成生态节能型,即应用太阳能沼气技术,结合养殖或蔬菜大棚,解决家庭农场的照明,做饭、洗浴、吃菜、吃肉问题。

2.2 经营策略

经营策略的选择和定位往往是稳定家庭农场的关键,不同地区的家庭农场根据其自身的资金实力和土地肥力情况可有不同的选择,从新疆农业发展的总体环境来看,在家庭农场发展的起步阶段,资金缺乏是普遍现象,是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选择以低成本投入的方式实现荒地的有机化改造是多数农场前期发展的必由之路。即以小养大,以短养长,实行滚动式发展。

2.3 经营目标

可根据建场的不同时期,分为前期目标,中期目标,后期目标。

(1)前期目标:刚开垦出的土地比较贫瘠,第一年主要是以改良土壤成分,培养地力为目标。①以种植牧草或水稻等耐碱的植物为主,同时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修路、通电、盖房。②建一个养殖场,主要以养牛羊饲草动物,以育肥为主。种植的牧草解决了牛羊的饲草料,而牛羊粪可以改变土壤成分,增加地力。以种植牧草——饲喂牛羊——粪便入沼气池——沼渣作为有机肥——改变土壤成分,增加地力,形成一条简单的生态链。不仅可以缓解资金压力,减少对土地改良的资金投入量,而且可以创造利润。前期目标的完成需要用3-5年时间,即将土壤改良好,使养殖场有一定规模。

(2)中期目标:经过2-3年时间家庭农场整体规模已基本形成,尤其是养殖业规模已形成。土地肥力也有很大的变化,就可以种植经济作物棉花或其他农作物。如种植一定数量的经济树木,如红枣树和核桃树。头两年在果园里套种棉花,或小麦,或苜蓿,或种植玉米、黄豆等能量高的作物,用来供给养殖场作为伺料,减少市场购买量,节省资金的投入量,增加农场的收入。最后逐渐发展成为以畜牧养殖,经济果树为主要收入的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

(3)后期目标:大约在6-8年之后生态型家庭农场已成型,并达到一定规模。养殖业,林果业都开始创收,外部周边环境基本改善,家庭农场逐步向农家乐的经营模式发展,并且利润丰厚。

3 有关家庭农场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3.1 新型雇工制度的探讨和确立

家庭农场的正常营运不仅需要雄厚的资金还需要雇佣劳工。传统雇工制度的缺点主要是流动性大,不稳定,不利于家庭农场的发展。身股概念的引入是探索和建立新型雇工制度的基础。贯彻“以人为本”原则,雇工不仅得到年薪,而且可以以身股的形式在年终从农场的盈利中得到分红。身股分红的比例因雇工的服务年限不同和工作业绩不同而有所差别。身股者不承担亏赔责任。人离开企业,身股也就不存在了。这样即保证了雇工的稳定性也提高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同时也避免了农场因雇工频繁的更换而造成经济损失[5]。这种以身股制度为基础的新型雇工制度将是一个未来10年内学界比较热点的问题,其重要性不局限在一个农场内部,可能会成为国家向新疆移民的一种重要措施。对单个农场来说可能是自发行为,但作为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觉行为将对屯垦戍边和稳定新疆起到重要作用,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所谓在新型雇工制度下的移民措施将可能达到两种趋向:一是国内富余人口的移入,二是少数民族地区富余劳动力向外的转移。最终使疆内民族更加杂居化,增加稳定性。

3.2 沼气技术和太阳能技术的有效结合利用

把太阳能灶安装在温室大棚上,太阳能一方面可以转化为电能和热能,供照明和洗浴用,另一方面可以给温室大棚提供热量,保持温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南疆地区日照时间长,特别适合发展温室大棚。沼气池建在温室里的地面下,这样就可以保证沼气池的温度,解决了冬天由于温度低,不产气的问题。沼气也可以用来做饭和洗浴,沼渣可以用来给菜施肥,还可以给牲畜当饲料。修建一个容积为8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天投入相当于4头猪的粪便发酵,所产沼气能解决4-6口人家庭点灯、做饭的燃料问题。利用该项技术,结合温室大棚,就可解决农场主和员工的生活问题,节约了生活成本。因此沼气技术和太阳能技术的有效结合利用,不仅有很高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据我们对和田、喀什的部分农村和阿拉尔周边团场沼气的使用情况来看,沼气并未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其主要原因是沼气池的设计不合理,阿拉尔垦区地下水位高,产气量不足尤其在冬季几乎就不产气,沼气池清渣工作量大。农民得不到实惠因此就不会使用沼气。这些技术上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采用自动水压式沼气池技术和沼气池建设前的防水、绝热处理将有效改变这一现状。

3.3 涉及到土木工程设计的场内功能区的设计

第一期工程:第一年年内完成。主要项目:砖混结构住宅一层一栋(含锅炉房、公用厨房、公用卫生间)、一体化日光温室和暖圈一栋、自动水压式太阳能沼气池一个、水窖一个,斗渠闸门2个。第二期工程:预计在第二至第三年完成。主要项目:库房一栋、靑储窖一个、日光温室一栋(内含自动水压式太阳能沼气池一个)。第三期工程:第三至第五年完成。主要项目:住宅二层;并完成太阳能发电及太阳能取暖为主、电暖为辅设施的安装。

3.4 资金的营运、筹措

资金是从事经营性生产的关键要素,尤其是家庭农场进行的是开发性或资金集约度较高的非传统性质的生产经营活动,投资规模超过农民家庭的经济能力和积累水平。因此,筹集资金是家庭农场发展的关键问题。

(1)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农场主提供大额贷款。一项制度的推行和模式的建立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在金融上给予支持,如提供大额、低息的贷款,以解决农场主的最困难的问题。

(2)保险公司为农场主提供农业保险,使农场主摆脱困境,维持农场的正常运转。自然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农场主应在政府指导下参加农业保险,以减轻自然风险。

(3)积极引导和建立民间基金会。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民间基金会,以提高农场主的筹资能力。这也依赖于政府的组织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黎东升.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0(3):56.

[2]孟昭春.陈平.现代家庭农场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J].农场经营管理,2004(1):87.

[3]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168.

[4]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1-2006)[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114.

新疆地区城市化制约因素 第9篇

“城市化”是指人口、生产力由农村向城市不断集中和转移并由此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农民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 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分散的农村向城市集中, 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向城市性状态转变。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发达国家, 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 城市人口一般都在70%以上。新疆地处西北边陲, 资源丰富, 文化多元, 但经济较落后, 自然环境恶劣且民族成分复杂, 城市化水平还很低, 与世界城市化水平有相当大差距。

(一) 新疆城市化发展动力

一般情况下, 城市化是在来自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这两种力量的合力作用下向前发展的。建国后前30年, 新疆来自农村的促进城市发展的推力很薄弱, 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主要靠城市拉力, 但新疆的这种城市拉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外来力量———资金、人才、技术的注入和刺激产生的。建国以来, 我国采取了均衡的区域发展政策, 这种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对西部的倾斜政策, 新疆城市的建立和发展正是得益于政府对西部的倾斜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 新疆城市化动力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以政府为主的自上而下单一城市化动力开始被多元城市化动力替代, 促进了城市化健康发展[1]。国家扶持、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新疆城市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些动力对新疆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及城市化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二) 新疆城市分布特点

目前, 新疆城市间距离大都较远, 城市间引力较弱, 经济、文化交流不畅, 不但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也减弱了对周围农村的辐射力。新疆的城市中北疆经济发展遥遥领先, 南疆和东疆发展基础十分薄弱, 城市经济效益极低, 经济的好坏同时也决定了城市的多少, 新疆的城市呈现出北密南疏的态势, 北疆较南疆密集, 且城镇规模相对较大[2]。总之, 新疆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城市的聚集程度较低, 规模效益较差, 很难发挥城市中心作用, 加上城市自身结构体系的不完善, 城市间联系不密切, 自然会影响到城市化的发展。

(三) 新疆城市化发展水平

目前, 新疆的城市化水平虽然不低, 但与其他一些较发达的省份相比仍较落后。新疆的城市化进程缓慢, 不同地区间城市化水平极不平衡, 整体呈现出由北到东再到南的从高到低的演化态势, 且这种不平衡仍在不断扩大。总之, 新疆的城市化发展缓慢, 发展水平更是参差不齐。

二、新疆城市化制约因素

(一) 产业结构

中国本是个农业大国, 新疆由于历史、自然的原因更是一个农业省, 农牧业不仅是新疆经济的基础, 而且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农业是绿洲生存的根源, 新疆绿洲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各绿洲都是以农业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 因此, 绿洲的就业也就集中在第一产业。虽然经过多次生产关系变革, 但生产力总体水平低下, 绿洲农业始终处于小农经济状态, 这样一来, 绿洲农业便容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在绿洲经济现代化进程中, 农业现代化要求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要求第一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日益缩小, 农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随之减弱, 当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未转移时, 新疆城市化进程就会受到严重阻碍。

新疆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较低, 再加上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 出现大批“下岗”工人,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更加降低。第二产业支柱行业制造业、建筑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也有所减弱, 城市化建设中核心产业不能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 对新疆城市化建设无疑是致命一击。另外, 随着经济的发展, 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迅速提高, 大大增强了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 出现了第三产业产值比例低于第二产业, 但其就业比例及人数的年均增长率大大高于第二产业的现象。第三产业尤其是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低的部门吸收了大量人力, 但这些人力大量来自外省, 大多是文盲或缺少技术培训的普通劳动力, 他们大量流入新疆第三产业, 尤其是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 最终确实是促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推动了新疆城市化进程, 但总的来说, 新疆本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还是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因此, 新疆要加快城市化进程, 就必须调整好产业结构。

(二) 地理环境

新疆严酷的自然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城市分布不均, 数量少、规模小的特点。在新疆约166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绿洲约7万平方千米, 新疆的城市基本都分布在这些大小绿洲之中, 城市的经济活动深受绿洲大小的制约。由于外围是荒漠、戈壁, 绿洲边界便成了城市辐射的天然屏障, 其辐射仅能沿交通线方向进行, 这种特殊的自然条件制约着城市的数量和人口规模, 造成了城市不平衡分布。此外, 新疆城市外部生态环境脆弱也是导致新疆城市分布不平衡的原因之一。新疆城市化发展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消极影响, 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 绿洲内生态环境的改善造成了绿洲外生态环境的恶化, 威胁着新疆城市的生态基础。新疆外部生态环境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且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植被稀少, 土地沙化, 盐渍化严重, 易于受到风沙的侵蚀和人为的污染等。这些特征决定了新疆城市外部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不稳定性, 一旦遭受破坏则难以恢复。因此, 生态环境问题对新疆城市化提出了一大挑战。另外, 水资源问题同样是新疆城市化进程中的重点问题。总之, 未来新疆城市的发展必须考虑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约束, 寻求最佳状态的城市布局和规模[3]。

(三) 人文因素

对新疆的投资不稳定, 发展后劲不足, 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没能很好地调动起来, 利用外资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另外, 新疆“等、靠、要”思想的严重, 大多数时候没有依靠市场机制筹措资金, 没有利用市场配置资源, 盘活城镇的土地和其他资源存量, 使小城镇的发展非常困难[1]。

思想观念的落后同样也阻碍着新疆城市化进程。如果思想观念是守旧的落后的甚至是错误的, 那么, 新疆城市要发展起来就会困难重重。新疆作为一个多民族地区, 如果思想观念总是守旧、总是落后甚至是错误的, 那么, 新疆的城市化就可能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而破坏融洽和睦的民族关系。因此, 落后思想观念的摈弃将会促进新疆的城市化进程, 同时也可以形成团结、互助、互利的民族关系。

农业人口迅速增长也是新疆城市化进程的绊脚石。南疆一些绿洲, 由于交通不便形成一个个较为独立的、封闭的绿洲人口群, 他们与外界联系少, 产业结构较为单一, 经济发展缓慢, 居民生活水平低, 绿洲的人口增长却很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多种原因并未发生明显转移, 未出现其他省一样的大规模民工潮, 仍以隐性失业方式滞留于第一产业, 这不仅不创造剩余农产品, 反而连自己糊口工资都生产不出来, 大大减慢了新疆城市化进程的速度。

三、新疆城市化对策分析

首先, 发展模式上笔者赞同王克念主张的扩张型和集中型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即在城镇相对密集的北疆地区特别是天山北坡经济带走城乡协调发展, 以网络开发为主的扩张型城市化道路;南疆地区要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功能, 走点轴开发的集中型城市化道路[4]。

其次, 第二产业是决定新疆城市化进程的关键, 需要大力发展。尽管国家对新疆的建设重点在扶持, 但新疆地理环境决定了城市的发展不可能对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挥较大的集散和辐射带动作用, 而且, 目前新疆城市工业出现困境。因此, 要促使新疆城市化健康发展下去, 就应从经济社会发展入手,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民营企业,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围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带动型企业, 达到经济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的目的, 形成新疆干旱区绿洲环境条件下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小城镇经济发展模式[5]。另外, 在发展好第二产业的同时也要发展好第一、三产业。第一产业应优化内部就业结构, 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同时, 第三产业也应优化内部就业结构, 提高整体就业水平。

最后, 落后的思想观念要及时进行教育。政府应制定有效政策, 如有效实行农村计划生育政策, 加强宣传教育, 转变观念, 控制人口增长, 降低农村劳动力供给数量, 鼓励当地农民要大胆的走出去, 等等。只有改变了落后守旧的思想观念, 新疆的城市化才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新疆经济总体欠发达, 城市发展缓慢, 城镇体系发育不全, 这就要求在城市化中必须重视中小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调整好产业结构, 摈弃掉落后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 新疆经济才会大踏步向前走。

参考文献

[1]刘建辉.对新疆城市化问题的思考[J].湘潮, 2007, (6) .

[2]李全胜.新疆城市化问题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01, (2) .

[3]李美荣.新疆城镇化发展研究综述[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9, (3) .

[4]王克念.新疆小城镇建设的思考[J].实事求是, 2007, (4) .

新疆地区哮喘患病影响因素分析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一2014年10月新疆地区收治的哮喘病人1000例,均排除患有重症心脑血管疾病、重症肝肾功能障碍和严重精神系统疾病。

1.2 方法

1.2.1 患者资料调查方法

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均符合哮喘的诊断标准,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诊断标准(2003年)[2]。对患者的资料进行自制的问卷调查统计。其中,将年龄分为<12岁、≥12岁、<60岁、≥60岁四个组别,将文化水平分为初中及初中以下、高中及大专、本科以上三个组别,将地域分为常年风沙地区、季节风沙地区、无风沙地区三个组别,将遗传因素分为存在直系亲属哮喘史、无直系亲属哮喘病史两个组别,将过敏因素分为存在过敏史、无过敏史两个组别。

1.2.2 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11.0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病因素

1000例患者,在年龄因素、文化知识水平、地域因素、遗传因素、过敏因素五方面,每方面的各组别进行比较后结果均有差异,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本文中对新疆地区收治的1000例哮喘患者,进行患病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因素、文化知识水平、地域因素、遗传因素、过敏因素都是患病影响因素,因为每一种因素的各个组别进行组间比较后,均有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发病比例最高的为过敏、遗传因素。本研究中存在过敏史患者的发病比例(80.10%)显著高于无过敏史患者(19.90%)。相关文献和实践显示,过敏是哮喘发病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3]。在新疆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影响,大风和沙尘天气较为普遍,同时由于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等,对患者的呼吸系统均存在一定的刺激和损伤,尤其大风和扬尘天气给人们的呼吸道造成严重损伤,导致哮喘发生,尤其是年龄较小,呼吸系统抵御能力较差的幼儿患者和高龄老年患者,哮喘的发病比例更高[4]。遗传病史和文化水平也影响到哮喘的发病情况,主要是患者存在哮喘遗传病史,导致患者呼吸系统存在高敏感性。并且文化水平较低患者对于哮喘疾病知识的预防和治疗意识薄弱,导致患者不能够对哮喘疾病重视,因此对于哮喘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不够系统化。导致哮喘发病和发病次数的显著增加[5]。

综上所述,在新疆地区,年龄因素、文化知识水平、地域因素、遗传因素、过敏因素、均为影响哮喘患病、发病的主要因素,采用综合性治疗能够获得较高的临床治疗效果,对哮喘患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对新疆地区哮喘患病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4年10月新疆地区收治的哮喘病人1000例,对患者资料使用自制的问卷调查,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年龄因素、文化知识水平、地域因素、遗传因素、过敏因素五方面,每方面的各组进行比较后结果均有差异,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疆地区年龄因素、文化知识水平、地域因素、遗传因素、过敏因素、治疗依从性均为影响哮喘患病、发病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新疆地区,哮喘,发病,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于碧磬,朱佳,王勇,等.新疆地区150例不明原因咳嗽临床病因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10,08(27):539-541.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132-138.

[3]赵芝焕,郑荣,杨丽芬,等.云南省支气管哮喘流行病学调查[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8,29(3):66-70.

[4]柏娟,赵京,申昆玲,等.北京、重庆、广州三城市儿童哮喘患病情况调查[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0,4(4):280-285

新疆准东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的思考 第11篇

【关键词】新疆准东煤炭资源;煤电煤化工产业;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承载能力

准东地区是新疆四大煤炭基地中煤炭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华能、国电等大企业大集团纷纷抢滩该地区煤炭资源,将煤化工产业作为其在新疆战略布局的重点。规划建设大型煤化工基地之时,却对煤化工产业的发展需要较高的煤炭资源、水资源、资金和社会配套能力等思考不足。准东地区已出现超出资源、生态、环境等的承载能力的苗头。如何科学规划和有效利用准东地区的丰富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经济优势,是准东地区煤炭资源开发起步阶段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

1.准东地区煤炭资源开发建设现状

新疆准东地区是典型的大陆性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准东煤田是指准噶尔盆地东部从阜康市到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的一条狭长地带,预测煤炭资源储量3900亿吨。到2009年底,准东煤田累计探明煤炭资源储量为2136亿吨,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整装煤田。根据准东产业带发展规划,到2015年,准东地区煤炭年生产能力将达到1.36亿吨,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煤电一体化综合基地。到2020年,准东地区煤炭年生产能力达到2.91亿吨,基本形成完善的煤电、煤化工产业和基础设施相配套的格局。到2010年9月,从事煤炭开发及煤电煤化工项目逾60个。到2010年9月,准东地区累计完成铁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近40亿元。

2.准东煤炭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

新疆准东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煤炭煤种齐全,极适合发展煤电煤化工产业。但是由于受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生态环境的限制,新疆准东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受到了极大制约。

2.1新疆本地煤炭及延伸产品消费市场狭小,煤炭资源外运受到制约

据统计,2009年新疆煤炭产量达到8740万吨,增幅29.2%,煤炭供应出现了过剩积压。从煤炭消费增长看,新疆煤炭市场消费年增长为10%左右;从煤炭消费结构看,新疆煤炭消费以电力、工业、供热、民用等为主,其中电力和工业用煤比重达76%。新疆电网长期与全国电网隔离,自成体系。新疆电力企业发电仅供新疆境内自用。截至2009年底,新疆电力装机总规模为1280万千瓦。新疆准东地区煤炭资源远离中国煤炭消费中心东南沿海地区。目前在外送通道方面,已建成的连接内地的铁路和油气管道的输送能力无法满足新疆煤炭外送的要求,丰富的煤炭资源无法大规模外运。

2.2目前入驻企业产业选择煤矿和煤电项目比重过大,产业选择层次较低

目前,在准东地区投资的大企业大集团几乎都是以煤电煤化工产业作为其主导产业。但已开工建设的项目主要是煤矿和煤电。由于现代煤化工在我国没有大规模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国内拥有和掌握现代煤化工核心技术的企业很少,仅有神华和兖矿等几家,且项目尚处于煤制油技术验证中试阶段。据统计,目前准东地区新型现代煤化工之煤制油年生产规模仅300万吨,煤制天然气年生产规模仅350亿立方米,煤制烯烃年生产规模仅300万吨。由此来看,准东地区入驻企业选择的产业明显处于低端层次,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大的新型现代煤化工项目过少,将制约准东煤化工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2.3准东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承载能力有限

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带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属典型的内陆低山荒漠、半荒漠的干旱性气候,生态脆弱,植被覆盖率不足10%,水资源稀缺。任何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都受水资源承受能力的制约。按国家工业用水定额,煤炭矿区综合用水低限标准为每产1吨原煤矿区总用水量为2m3;煤化工耗水量,如煤直接液化每吨耗水7~8 m3,煤间接液化每吨耗水10~12 m3,煤制二甲醚每吨耗水29~31 m3。这样,该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用水需求量将大大超出该地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3.对准东煤炭资源开发的思考

我国富煤少油的资源禀赋特点决定了我国在相当长时期内,煤炭作为主要一次性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鼓励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入驻新疆准东地区开发煤炭资源,有利于提升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3.1科学确定准东地区煤电煤化工产业高效开发模式

新疆准东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品质优越。其煤炭资源开发要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科学规划。为此,该地区煤炭资源开发要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重点,科学选配煤电煤化工产业结构,既考虑产业链和附加值,也要考虑产品的运输和市场的需求。

资料显示,单纯挖煤、卖煤,产值最低;把煤炭转化为电力,产值可增加8倍;把煤炭转化为深加工产品,产值可增加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准东煤炭资源开发要加快煤炭资源开发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建立煤电煤化工产业高效发展模式,以及煤化工项目论证审核机制,强化煤电煤化工行业准入门槛。而且,煤化工项目属投资大、技术复杂项目。只有选择有实力、有技术的大企业大集团投资该地区煤电煤化工项目,才能避免盲目一窝风上项目而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污染。走出一条集团化、规模化的煤炭资源开发之路。

3.2有序衔接煤电煤化工产业产能与煤炭资源外送通道建设

新疆准东地区虽然煤炭资源丰富,但离东部沿海地区等目标市场距离远,铁路、电网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外送通道不畅,这是制约瓶颈。为此,准东地区煤电煤化工产业产能建设和新疆煤炭资源外送通道的建设是一个统一大系统的两个环节,必须从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协调谋划。

在产能规划和建设方面,要考虑外送通道特点,合理配置原煤产能,发电规模,煤制天然气、煤制油规模以及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形成的延伸产品产能;积极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煤化工核心技术的大企业大集团入驻,实施大企业战略,提升准东煤化工综合开发水平。

在外送通道规划和建设方面,一是以“一主两翼”煤炭专运铁路运输线的建设为重点,规划和加快“西煤东运”煤炭专用铁路线建设,确保新疆准东地区煤炭外输通道能够满足准东原煤的外送。二是以新疆与西北相联的特高压电网工程建设为契机,推进哈密——河南、准东——重庆2条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实现新疆煤电外送。三是以“西气东输一线”、“西气东输二线”和输油管道为依托,规划和建设“西气东输三线”和“西气东输四线”,提升新疆管道输送煤制天然气和煤制油的能力。

3.3强化新疆准东地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研究,科学合理利用当地有限的水资源,积极推进调水工程建设,促进新疆准东地区煤炭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

由于新疆准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稀缺,生态承载能力有限,仅依靠准东地区当地的水资源是无法满足大规模的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首先要强化准东地区生态承载能力研究,摸清家底。其次要提升准东地区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思路高度,针对新疆局部富水,整体缺水的特点,统筹兼顾,合理调配,积极加快准东地区调水工程建设,提升准东地区煤电煤化工的承载能力。

新疆阿勒泰地区最长引水隧洞贯通 第12篇

日前,新疆阿勒泰地区最长引水隧洞——阿苇灌区引水隧洞贯通。

阿苇灌区是新疆“定居兴牧”水源骨干工程,完工后,将新增25万亩新牧场,使5000余户游牧家庭实现定居,脱贫致富,并实现“再造一个青河”。青河县阿热勒托别乡哈萨克族村民马河撒提高兴地说:“我们一直饱受寻找水源四处游牧之苦,青河人民几代人一直盼望这条‘天河’,灌区通水后,我们就可以在这里定居生活奔小康了。”

全长8.8公里的阿苇灌区引水隧洞是阿苇灌区重点控制性工程,是阿勒泰青河县戈壁滩上“人造天河”,工程于2009年7月开工兴建。中铁十八局集团承建该项目以来,共计投入人工近万人次、机械设备、抽水设备300多台套,通过科学组织,成功穿越11个地质大断层、1个八级地震断裂带和多处大面积涌水地带,最大涌水量每小时达1000多立方米、施工便道坡度大等困难,为加快工程进度,采取“长隧短打”,增加三个施工支洞,八个断面同时开挖,严格遵循“短进尺、弱爆破、快封闭、勤测量、强支护”的原则,使进度稳步推进。2010年阿勒泰地区遭受到了60年不遇的特大暴风雪和100年不遇的洪水灾害,最低温度达到了零下50摄氏度,最大风力达到12级以上,积雪最深度达3米以上,该集团积极开展“抗灾保产”,开创了北疆高寒地区冬季施工的先河。

上一篇:内网终端安全管理下一篇:双语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