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展览的利与弊

2024-08-18

美术展览的利与弊(精选12篇)

美术展览的利与弊 第1篇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迅速遍及国民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已逐步发展成为教育技术中的主流,它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和功能可以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并对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多媒体技术因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也在第一时间进入到了美术鉴赏的教学中,它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毋庸置疑,这种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某些方面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生动性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可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多媒体技术在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实践中,既有其优越性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2美术鉴赏课中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2.1为美术鉴赏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是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教育方法和手段。它集多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利用计算机、网络、投影仪等,把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集成在微机平台上,用直观生动、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表现教学的内容与思想。多媒体这种最突出的特点可谓是专为以图像为授课主题的课程准备的。美术鉴赏课程恰恰需要通过学生对大量艺术作品的观赏来达到教学目标的。以前在美术鉴赏课中最棘手的就是作品图片的来源和展示问题。在多媒体技术用于美术鉴赏教学之前主要是用胶片式幻灯机,但是高质量的胶片幻灯片制作工序复杂,一般需要任课教师与教育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或者向专业的美术院校订购,所以造价较高、不能完全满足整个美术鉴赏课程的需要。今天利用互联网,教育者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一切想要的教学资源,做成课件展现在学生面前。比如在讲青花瓷时,不仅能给学生展现大量青花瓷图片,而且能够给学生详细的展示青花瓷的制作工艺,以及动态的制作影像。即便是对法国中世纪建筑“巴黎圣母院”和古希腊雕塑“米洛的维纳斯”的鉴赏,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带学生到实地参观和感受,就可以通过播放《巴黎圣母院》和《米洛的维纳斯》的图片和实况录像资料来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这正是现代多媒体教学带给美术鉴赏的福音。

2.2使美术鉴赏教学从“抽象”到“具体”成为现实

在以往的美术鉴赏的教学中,有条件的情况下是让学生通过胶片幻灯机观看图片,如果胶片中没有想要的图片就只能用画册中的小图,效果只能达到让学生知道有这样一幅作品,作为所讲理论的附图,因为设备所限,展示时间短,学生不能对作品的进行充分的观察,教学者也只能把注意力放在社会历史背景、画家经历、作品的思想意趣、收藏、流传、真伪等方面,而不能对作品本身的深入分析。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抽象的理论知识,很难形成自己的观点,限制了学习主动性的发挥。而当代多媒体的使用彻底摆脱了从抽象理论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而是从艺术作品本身入手,在实际教学当中增加观看幻灯片的比重和数量,通过电脑软件对图片的操作轻松地让学生能够对作品细节进行深入的观察,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基本素质。这正是素质教育内涵所要求的。

2.3为美术鉴赏教学创造了感性思维的条件

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老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但是这种传统模式并不一定适合像美术鉴赏这样的艺术类课程教学。因为艺术类课程教学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更需要启发学生感性思维。因为感性思维能大大增强学生对艺术这种抽象事物的理解和感悟。而多媒体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和控制,经编辑软件设计,将教学内容通过文本(text)、声音(sound)、图形(graphic)、图像(images)、视频图像(video)、动画(animation)等多种媒体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全新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数形结合的形象,直观、生动、智能的教学手段为启发学生的感性思维创造了有利条件。

3美术鉴赏课中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多媒体在美术鉴赏课堂中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由于部分教学者在认识上的“误区”,不能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多媒体教学也出现了一些弊端。

3.1不利于有效再现作品的真实性

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它的形式特点是“美目”,主要通过“看”,达到艺术对人的视知觉的影响,产生共鸣,所以也称作“视觉艺术”。歌德曾说:“鉴赏力不是靠欣赏中等作品而是靠欣赏最好作品才能培养成的。所以我只让你看最好的作品,当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靠的基础,你就有了用来衡量其他作品的标准。”所以,观赏视觉造型的最佳方式就是看原作,只有直面作品,才能真正看懂或真正领悟到作品的真谛。但是,在用计算机加投影仪的教学手段来够满足美术鉴赏教学的要求的今天,多媒体手段仍然有它不可避免的美中不足。比如计算机和投影仪的自身品质和技术等原因造成多媒体清晰细腻的程度低、对比度弱、色彩还原不准确等方面的问题,多媒体不能有效再现作品的真实性。比如莫奈的“日出印象”,这幅印象派的发端之作,在多次多媒体教学的投影仪中几乎找不到两幅颜色相同的,有的偏绿,有的偏紫,有的偏蓝……。殊不知,印象派恰恰是以准确把握自然界迷人微妙的颜色著称于世的啊!

3.2不利于有效实施教与学的互动

多媒体教学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被动视听功能与计算机的主动交互功能有机结合,产生出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多媒体教室如一个小小的电影院。为了让屏幕上的画面更加清楚,我们必须拉上厚厚的窗帘。这样一个宽敞但不明亮的环境中,会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压抑!甚至是“窒息”!这又怎能激发学生阅读、领悟作品的兴趣呢?更何况有些教学者早已把文本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美术鉴赏课是以介绍大量美术作品来完成教学内容的。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就会像走马观花一样,一幅幅画面一闪即过,学生对知识点记不住、写不下来,重点知识点还没完全理解就过去了;多媒体的知识容量大,教学者为完成教学任务,播放速度较快,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整节课下来,眼酸、头晕、困乏等。这些都会大大地影响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3.3不利于加强教师素质的锻炼

多媒体技术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大大提高了教师备课的效率。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认识上的“误区”,多媒体技术便成了教师的慢性毒药,影响教师基本素质的锻炼与提高。比如有些教师过分地依赖多媒体,忽视了板书、行为、语言表达等基本素质的锻炼,慢慢地就害怕站在讲台上直面学生,板书更是“难以启齿”。最后,成了脱离多媒体就不会教学的“多媒体人”。这样的问题在刚刚工作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较为普遍。

4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美术鉴赏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是广大教师要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只能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实现素质教育要求的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目标。

摘要:如何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的利与弊,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以素质教育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多媒体技术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利与弊,提出了优化多媒体技术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关键词:素质教育,多媒体技术,美术鉴赏,利弊

参考文献

[1]张道一.美术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何克抗,李文光.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方威,邓德胜.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比较研究[J].经济师.2004(5).

美术展览的利与弊 第2篇

当今世界,哪个不是科技创新的国家?说到科技,就肯定要说到“网络”这个家喻户晓的科技成果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国是第一个使用纸币的国家,又是第一个抛开纸币利用手机支付宝微信来进行金额支付。有人说这是网络的好处。确实,网络的好处还不止这些。当学生遇到不懂的课题的时候,就可以上百度搜一下答案,还可以在网络上了解各国趣事,各个地方的风景特征。

可问题来了,网络就只有好处吗?

网络,对于网瘾少年来说,那可更是“好东西”。可以玩各种网游游戏:王者荣耀、英雄联盟等等。这些网瘾少年通常玩了这些游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学习成绩下降,作息不规律,眼睛还会近视,身体出现各种毛病。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沉迷于网游、游戏。

有一些人,他虽然不玩游戏,但是手机却下载了一大堆的.软件:QQ、微信、微博、美图、快手、小说、音乐。没有几个软件和学习工作相关的。在几年前,有一则新闻上说:有一个青少年,因为沉迷于网络。父母看不下去了,便把手机从七八楼扔下去,孩子也随着手机跳楼了。

多么可笑,因为沉迷于网络,以至于最后造成悲剧!

所以说,网络的坏处还是挺多的。那么,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这个问题,在不同人的身上有不同的答案。相信大家都知道,对于正确使用网络的人,他们可以利用网络的一切好的资源帮助自己;但是,对于不会正确使用网络的人那可真是“网络尽是坏东西!”使沉迷于网络的人越来越颓废,无所事事,不懂上进。

总之,网络的利与弊我们现在也知道了。怎么选择就看大家的了,要利用网络成为自己的仆人,而不是做网络的仆人!为了自己的人生前途,请各位明智之士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

素食的利与弊 第3篇

先从有利的一面来讲。素食的优点如下:

第一,因植物食品中不含有对心血管构成盛胁的有害物质,因此素食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最近美国公布的一个研究报告证实,堵塞的冠状动脉,可以通过素食、运动、服药和减少精神压力等综合措施重新通畅,而不需要依赖手术打通;单靠素食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且在以后10年中不再发生使心脏病猝发的冠状动脉病;而不能坚持素食者,则出现了冠状动脉宿重度再发。

第二,素食可减少癌症发病率,尤其是直肠癌、结肠癌。这是因素食中含有大量纤维素,能刺激肠蠕动加快,利于通便,使粪便中有害物质及时排出,降低了有害物质对肠壁的损害。据美国有关资料,素食者比肉食者癌症发病率低20%-40%。

第三,素食可减轻肾脏负荷。素食对肾功能不健全的肾脏病患者来讲,能起到让肾脏“休息”的作用。肾脏病患者改为素食,外加乳制品的摄入,既可减轻肾脏负担,又不减少蛋白质的摄入量,实为一举两得。

第四,素食对预防骨质疏松症亦有好处。众所周知,老年人(尤其绝经后的妇女)为了防止骨质疏松,提倡多吃含钙质的食品,而维生素C有利于钙质的吸收。很多植物食品(如绿色蔬菜、西红柿和某些瓜果等)含维生素C丰富;相反,动物食品有时却能剥夺身体利用钙质的能力。因此,有人建议,素食者喝些牛奶,以补充人体所需的钙质,这样有助于骨质增加密度。

虽然素食有以上的好处,但它对人体健康也有不利的方面:

首先是素食品不论如何烹调,总没有动物食品味道鲜美可口。因此素食或多或少影响食欲,往往导致热量摄入不足,这对从事耗能多的劳动者(其中也包括某些脑力劳动者)、正在成长中的儿童以及孕妇、哺乳妇女是不适宜的。

其次是植物食品缺乏人体必不可少的某些营养物质,如钙质就没有某些动物食品含量丰富。有些植物食品虽然也含有钙质、铁质等,但往往不易被人体吸收。

再次是人体必需的一种重要营养物质维生素B12,是任何植物食品中都不具有的。因此,绝对的素食者,从营养角度来讲,除有可能患缺铁性贫血外,一定患有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并由此给人带来系列性综合疾病,不仅妨碍健康,有时还会影响寿命。如果孕妇是素食者,将会影-阿胎儿的发育和生长。

科技的利与弊 第4篇

在如今纷繁芜杂的大环境下, 科技与传统文化不可偏废。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 我们的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促进社会进步, 让人们享受舒适生活:积极发挥科技的优势, 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人便对西方现代科技有一种盲目的恐惧或崇拜, 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国门, 打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 也在国人心中种下了恐惧而又歆羡的种子, 科技强国因此被无数国民奉为圭臬。

但我们就该为此放弃传统文化吗?中国传统讲究仁义礼智信, 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并包性,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伟大的中国文化是我们传承千年、历久不衰的法宝, 也是我们走向复兴、开创未来的根本保障。虽然, 传统文化不乏糟粕, 虚荣、麻木等劣根性。但, 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经久不衰, 绵延不绝。文化的包容维持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 也为民族大家庭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 使其焕发生机。五千年的积淀造就的是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 逐步融合, 而在这碰撞与融合中, 各自焕发出新的生机。科技赋予传统文化以科学特性和创造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而科技发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 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念等, 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影响着传统文化。在科技条件下, 传统优秀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 具有了新的创造活力, 它既蕴含了现代科技的新成果, 又指导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 永葆生机和活力。发挥科技优势, 改造传统文化, 是保持传统文化生机的不二法门。

核电的利与弊 第5篇

铀235分裂后的碎片原子种类有200种之多,大部分的碎片,其原子质量差不多是铀235原子质量的二分之一左右,也就是80~150之间。这中间就有碘131、铯137、氙133、氪88、等等等等。

这些裂变产物首先是气体,且都具有放射性,碘131和铯137的危害还比较大,如果摄入过多的碘131,会引起甲状腺疾病。摄入过多的铯137会引起神经系统损伤。于此同时会产生大量热量,通过二回路供水产生蒸汽来发电。

根据天朝卫视的惯例先来熟知一下国外的几个严重核事故

1、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1986年4月25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动力站开始按计划进行定期维修。然而由于连续的操作失误,4号站反应堆状态十分不稳定。1986年4月26日对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来说是悲剧开始的日子。凌晨1点23分,两声沉闷的爆炸声打破了周围的宁静。随着爆炸声,一条30多米高的火柱掀开了反应堆的外壳,冲向天空。反应堆的防护结构和各种设备整个被掀起,高达2000℃的烈焰吞噬着机房,熔化了粗大的钢架。携带着高放射性物质的水蒸气和尘埃随着浓烟升腾、弥漫,遮天蔽日。虽然事故发生6分钟后消防人员就赶到了现场,但强烈的热辐射使人难以靠近,只能靠直升飞机从空中向下投放含铅和硼的沙袋,以封住反应堆,阻止放射性物质的外泄。[1]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带来的损失是惨重的,爆炸时泄漏的核燃料浓度高达60%,且直至事故发生10昼夜后反应堆被封存,放射性元素一直超量释放。事故发生3天后,附近的居民才被匆匆撤走,但这3天的时间已使很多人饱受了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在这场事故中当场死亡2人,至1992年,已有7000多人死于这次事故的核污染。这次事故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遍及前苏联1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那里居住着694.5万人。由于这次事故,核电站周围30公里范围被划为隔离区,附近的居民被疏散,庄稼被全部掩埋,周围7千米内的树木都逐渐死亡。在日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10公里范围以内将不能耕作、放牧;10年内100公里范围内被禁止生产牛奶。不仅如此,由于放射性烟尘的扩散,整个欧洲也都被笼罩在核污染的阴震中。临近国家检测到超常的放射性尘埃,致使粮食、蔬菜、奶制品的生产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核污染给人们带来的更是精神上、心理上的不安和恐惧。

据统计,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的7年中,有7000名清理人员死亡,其中1/3是自杀。参加医疗救援的工作人员中,有40%的人患了精神疾病或永久性记忆丧失。时至今日,参加救援工作的83.4万人中,已有5.5万人丧生,30多万人受放射伤害死去。【抄录】

2、美国三里岛核电站:美国三里岛压水堆核电厂二号堆于1979年3月28日发生的堆芯失水而熔化和放射性物质外逸的重大事故。这次事故是由于二回路的水泵发生故障后,二回路的事故冷却系统自动投入,但因前些天工人检修后未将事故冷却系统的阀门打开,致使这一系统自动投入后,二回路的水仍断流。当堆内温度和压力在此情况下升高后,反应堆就自动停堆,卸压阀也自动打开,放出堆芯内的部分汽水混合物。同时,当反应堆内压力下降至正常时,卸压阀由于故障未能自动回座,使堆芯冷却剂继续外流,压力降至正常值以下,于是应急堆芯冷却系统自动投入,但操作人员未判明卸压阀没有回座,反而关闭了应急堆芯冷却系统,停止了向堆芯内注水。这一系列的管理和操作上的失误与设备上的故障交织在一起,使一次小的故障急剧扩大,造成堆芯熔化的严重事故。在这次事故中,主要的工程安全设施都自动投入,同时由于反应堆有几道安全屏障(燃料包壳,一回路压力边界和安全壳等),因而无一伤亡,在事故现场,只有3人受到了略高于半年的容许剂量的照射。

核电厂附近80千米以内的公众,由于事故,平均每人受到的剂量不到一年内天然本底的百分之一,因此,三里岛事故对环境的影响极小。

3、日本福岛核电站: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高达10米的强烈海啸,导致东京电力公司下属的福岛核电站一二三号运行机组紧急停运,反应堆控制棒插入,机组进入次临界的停堆状态。在停堆状态下,柴油发电机应该启动及时对反应堆内降温,但是由于海啸原因柴油发电机被水侵蚀无法启动,造成了堆芯温度上涨到2200摄氏度,在此温度下堆内水位迅速下降,使核燃料棒融化造成了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由于安全壳内氢气与氧气产生化学反应发生爆炸,造成了1.2.3号机安全壳裂开使放射性物质暴露在空气中。

此时堆内温度还在升高,需要持续降温,然后50死士就出现了:地震导致福岛县第一和第二核电站发生核泄漏,造成各类放射性物质大量泄漏。众多救援人员纷纷撤走,但一支50人组成的抢险救援队始终坚守在核反应堆附近工作,成为阻止福岛核电站局面继续恶化的最后一道防线。尽管穿着连体衣,戴着紧身头罩,但这些衣物所能提供的防护相对那里的高辐射环境来说微不足道。即便冒着生命危险,但为了避免更大的灾难性后果,为了他人的安全,他们依然坚守险境,被媒体誉为“不惧死亡的福岛50人”。他们中,有20名是志愿者。在核电站工作人员重新增加到180人的时候,这种危难之际冒着生命危险的孤独坚守,彰显了令人动容的人性光辉,使人无法忘怀。

核电站的好处

核电站与常规火电站相比,有很多优点:

1.核能发电不像化石燃料发电那样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质到大气中,因此核能发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2.核能发电不会产生加重地球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

3.核能发电所使用的铀燃料,除了发电外,没有其他的用途。

4.核燃料能量密度比起化石燃料高上几百万倍,故核能电厂所使用的燃料体积小,运输与储存都很方便,一座1000百万瓦的核能电厂一年只需30公吨的铀燃料,一航次的飞机就可以完成运送。

量化生活的利与弊 第6篇

在80年代初期,那些主动去健身室的人经常会被打上“超级怪胎”的标签。而事实上即使在今天,对于健康和生活有不同态度的人,通常都会被打上标签或者归类。我们在本文中将要介绍的内容,涉及下面的几个英语短语,例如“Lifelogging”(生活日志)或“self-tracking”(自我跟踪),又或者是比较为人所熟悉的“Quantified Self”(量化生活),它们代表着一场将科学技术引入日常生活中的技术革命,代表着通过自我跟踪技术与记录、分析和评估来认识和完善自己的生活运动。

这一运动由美国Wired杂志的编辑加里·沃尔夫和凯文·凯利在2007年发起,他们自己使用的名称是“通过自我追踪进行自我认知的工具开发者和用户兴趣小组”。2010年,沃尔夫在TED(一个科技、娱乐、设计领域的全球性集会)大会介绍了他的所谓的技术革命,并在2011年5月,在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市召开第一届国际性的学术会议。现如今,“量化生活”运动已在全球35个国家大约130个城市定期举行成员的“聚会”。

在德国,弗洛里安·舒马赫是“量化生活”的主要倡导者。根据舒马赫的介绍,自2012年年初,他组织了在柏林和慕尼黑的会议,现如今德国已经成为美国之后对于“量化生活”最感兴趣的国家。在柏林、汉堡、科隆和慕尼黑社区已经拥有超过1500名的成员,他们定期召开会议,通过自我跟踪、自我认识,从而达到改善身体健康、生产力甚至感情生活的目的。

作为德国的“量化生活”倡导者,舒马赫自己定期记录体力活动、体重和睡眠时间的数据。他最感兴趣的是睡觉数据,对于快速动眼期(Rapid Eye Movement,简称REM)和深度睡眠阶段的持续时间特别感兴趣。这位34岁的“量化生活”倡导者甚至定期检查血常规,以确定自己的饮食是否是最佳的选择。根据舒马赫的介绍,这种测试通常需要跨越几个月,类似的测试主要用于了解某些食品或膳食补充剂对于身体的影响。舒马赫认为通过这种跟踪方法可以确定类似的相关性问题,然而对于体重控制、运动时的饮食或心率,则短暂的阶段性观察很重要。

幸福的承诺

是什么促使人们将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化呢?舒马赫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希望能够通过数据给出一个对于自我形象的客观评价。事实上,许多人认同自我跟踪有助于实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目标。慕尼黑的咨询公司“数字健康顾问”预料,定期跟踪检测数据将成为卫生系统中预防保健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数据可以在早期阶段帮助检测和避免疾病,因此预期人们可以拥有更高水平的健康生活,直到顺利进入老年期。

如果健身追踪器、智能手机或者智能手表等数字设备能够提高我们生活的满意度、健康和更长的寿命,那么毫无疑问这是一件好事。但是,怎么做?谁做?或许斯特凡泽尔克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作为注重健康、安全、社会问题的德国领先的应用科技类大学富特旺根大学的副院长,他的研究领域是“社会变革”,而泽尔克的工作不仅仅是研究数字化革命的理论,他与他的学生已经将智能手机变成了一个生活日志相机。

目前,泽尔克正在测试在欧洲的eButton,这是一个美国匹兹堡大学开发的小生活日志相机。根据泽尔克的介绍,他们获得了该研究项目的3款原型相机,并已经将其中的两款投入使用:一个用于监测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一个用于消防队员的日常练习。泽尔克认为这种自动记录的日志优势在于摄像头可以捕获各种紧张情况下的画面,可以在随后的回放中更好地分析和调整练习的方法。从这一个角度来看,生活日志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有着巨大的潜力。

泽尔克对于“量化生活”的研究很深入,我们可以看到在“量化生活”相关的网站上专门为他开设的栏目,除了介绍泽尔克所从事的相关研究之外,还介绍他出色的研究著作“Lifelogging”。不过,在泽尔克的著作中,对于“量化生活”的方法他并不是一边倒的支持者,他认为,出于优化的动机量化生活的欲望过于狭隘。泽尔克告诉CHIP:“数据提供取向以及在一些不可控制的问题上提供可控性的假象,又或者自我跟踪精确的数字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条形图、公式以及描述性的统计和最终幼稚的逻辑,诸如此类的东西都过于抽象和缺乏安全性。

宗教替代品

而当自我跟踪成为衡量身体的焦点时,按照泽尔克的说法,身体将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产品,并将被理想化和宗教化:“健身和保持健康将代替宗教的功能,人们将过分投入到身体和身体相关的目标上,生活将成为一个项目而身体将成为一个目标。”泽尔克认为自我跟踪是寻找自己社会定位的一种形式和处理潜在焦虑的方法。而当这种宗教化的机械人形象的内在机理出现时,它将掩盖根本的愿望。

事实上,除了上述问题之外,“量化生活”的数据安全等问题也一直受到媒体的批评。不像以往书呆子和健身爱好者被嘲笑的时代,数字化时代“量化生活”的追随者大部分拥有非常高的技术能力和良好的网络水平,并且他们敏锐地关注着相关的批评,也有足够的判断力去了解批评者的论据。当然,对于批评感到越来越恼火或者焦虑的自然也不在少数。在一个Facebook群组上“量化生活”的追随者承认,媒体有关“量化生活”缺陷和数据保护问题的批评确实令其感到心烦。

弗洛里安·舒马赫证实,目前对德国“量化生活”的数据保护问题有许多不同的意见。对于他自己来说,可以自由地使用他的数据和API,也就是说,允许链接到其他的应用程序是很重要的。因而,舒马赫对于类似的应用程序和技术越来越多感到庆幸,例如能够通过苹果的健康应用程序更多地控制数据。目前,iOS 8的健康应用程序可以从第三方应用程序中获取数据,例如从不同的应用程序中获取并整合血压、心率和消耗的热量等数据,而同时这些数据也可以提供给其他的应用程序使用。这其中可能产生的数据安全问题不言而喻,为此,苹果公司特意修订了健康应用程序中的数据保护规则。规定开发商只能够将这些数据用于提供健身和保健功能的应用程序,而不允许将数据出售给广告公司。

IT安全公司赛门铁克2014年8月发表了一篇名为“你的量化生活有多安全?”的研究报告,其中的内容发人深省。各种自我跟踪产品的供应商对于用户的安全和数据保护完全漠不关心,尤其是登录信息和数据的传输部分,草率处理的程度更是令人难以置信。赛门铁克特别说明这种草率可能导致的问题: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许多人在使用各种服务时使用相同的用户名和密码,因而草率地处理登录数据在导致用户账户泄漏的同时,很可能会导致用户其他更重要的账户同时面临着被盗的危险。

赛门铁克还检查了这些应用程序的通讯情况,平均来说,每一个应用程序大约与5个域名联系。这个数字不小,但是研究报告的作者认为还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数据有可能被转移到云端,也有可能是免费的应用程序与合作端广告商通讯。然而,赛门铁克惊奇地发现,有许多应用程序与超过10个域名联系,该记录的保持者联系14个域名,其中大部分是营销公司,也就是专门负责跟踪和定位用户、创建和分析用户配置文件的公司。

数据风险对于数字世界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事实上,数字世界是不可能存在绝对安全的,但是“量化生活”的追随者必须清楚的是,自我跟踪数据有一定的敏感性。自从美国国家安全局监听丑闻被披露后,所有人都知道,如果一个人的睡眠习惯、血常规、性活动或情绪数据都被收集起来,那么这个人的行为不仅可以量化,也可以被结合其他数据进行预测和控制。

泽尔克教授认为,媒体和科学家们一直都只是围绕着“量化生活”运动来进行炒作。而实际上在这个人口结构急剧变化和竞争激烈的社会,工作场所才是各种自我跟踪和记录生活设备大展拳脚的地方,“量化生活”最大的市场将会是在雇员绩效评估的领域。例如英国超市连锁店Tesco监控其员工的电子腕带。根据一个前雇员的介绍,通过该设备跟踪的数据,可以根据员工对预定场所以外的访问来评估其绩效。

一维社会

泽尔克觉察到,类似的情况出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可能产生一个一维的社会。泽尔克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依赖于数据提供指引,而不是直觉或者经验。因而,我们目前生活在一个被各种排行榜和评估所包围的社会,而实际上是被各种为既定目标而设计的测试方法所笼罩。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在教育方面就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学生们已经开始研究如何通过考试而不是接受教育。此外,还有许多社会期望附加了过多的数据,例如对于员工“健康评分”的评估:美国公司Fitbit是全球健身腕带市场的领导者,在其网站上,Fitbit承诺企业雇主和保险公司“减少病假天数”,“降低医疗费用”和“提高员工的生产力”。他们向成千上万的公司销售其跟踪设备,通过它们来控制员工努力保持健康,让不同的部门相互竞争,以求获得最佳的“健康评分”。然而,只要是评估总会引起社会比较和社会控制,在有赢家也有输家的评分方法之下,其结果无非就是迫使员工按照一定的规则或所谓“正确”的行为模式工作、生活。

其他保险业对于客户的行为数据也有兴趣,德国杜塞尔多夫市的保险公司自2014年年初开始测试在一千余家客户的汽车上安装Telematics盒子,这个盒子除了记录事故和在必要时发出信息呼叫救援之外,每20s会将车辆的速度、加速、制动等数据发送到托管中心。保险公司将按照收集的数据来计算得分,并根据分数给予奖励,例如最高等级80分到100分的用户每年的账单可以获得5%的折扣。很明显通过这个设备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降低赔付率是保险公司的主要意图。不过,这个盒子并没有为保险公司带来真正的经济利益,因为设备的安装、维护和运营每一辆车每年大约需要100欧元,保险公司的赔付率必须降低25%才能够获得利润。保险公司的于尔根·克拉默主任告诉CHIP,在德国赔付率降低25%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或许在其他国家可以行得通。

不过,德国的“量化生活”倡导者弗洛里安·舒马赫认为,类似的方法对于德国卫生部门来说或许是有效的,目前,医疗系统的支出主要是用于疾病的治疗,只有小部分被用于预防疾病。

负面影响

市场研究公司YouGov最近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德国健康保险公司以及他们的许多客户在通过健康数据打分获取奖励的问题上与舒马赫持相同意见。根据这项研究:32%的德国公民认为可以收集衡量健康和健身相关的数据,并与保险公司共享这些数据,从而获得降低保费的奖励;45%的德国人已经以某种形式跟踪和记录健康值;17%的人因此使用智能设备或应用程序;20%的人能接受孩子使用自我跟踪设备;10%的人甚至愿意让自己的宠物根据跟踪数据来确定生活方式。而对于这种打分机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73%的人认为如果他们的健康状况下降,那么医疗保险会变得更加昂贵;81%的人认为他们的数据可能被用于其他目的。

尽管对于“量化生活”运动的激情无限,舒马赫也意识到其中的弊端。尽管新的技术有可能使更多的人受益,但是舒马赫承认必须防止因而对某些人产生压力。在这方面,他认同社会学家泽尔克的观点,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都基于数据,那么将可能会产生歧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问题,也是无处不在的现象是对于“非正常”的过度紧张,但是什么是“正常”?可以偏离规范到何种程度仍然是“正常”?谁来界定是否“正常”呢?

技术

数字化运动装备

不需要额外的装备,很多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提供健康或者健身功能,例如饮食控制 1 。简单的跟踪设备 2 (约300元)可以监控的不仅是运动数据,也包括睡眠。高端设备 3 (约600~1200元)能够完成更复杂的工作,如监测脉搏。

简单而高效

像Jawbone UP24之类的健身腕带构建技术比人们想象的简单,除了加速度传感器、振动电机和电池以及连接其他设备的蓝牙模块之外,其他的一切皆由智能手机和电脑计算。

“自我跟踪有助于实现日常生活中的个人目标。”

弗洛里安·舒马赫德国“量化生活”倡导者

技术

运动风格

Gear Fit是智能运动跟踪器,它配备了一个脉搏传感器,可以与三星智能手机通信。虽然其技术值得商榷,但设计非常时尚。

“最大的增长市场将是监控(雇员)绩效。”

德国富特旺根大学教授斯特凡泽尔克“Lifelogging”(生活日志)的作者

跟踪数字消费

波恩大学提供了一个名为Menthal的应用程序,该程序是一个研究项目的一部分,通过它Android用户可以控制如何以及出于何种目的使用智能手机,随后手机数据将匿名交给研究人员进行分析。

热门的自我跟踪程序

在德国,下面这些健康和健身主题的应用程序是最受欢迎的,它们的价格大约在0.79~4.99欧元之间。

安全

自我跟踪数据涉及的风险

很简单,如果我们的健身跟踪器无法导出数据,那么它的安全性自然是非常高的,只是这通常是一个落后的设备,但是当我们将数据同步到云端,风险则急剧增大。

心脏的隐私

来自纽约的一位通讯科学家以极其艺术的方式在onehumanheartbeat.com上展现自己的心脏搏动。

让家长放心的宝宝袜子

智能袜子可以通过皮肤检测脉搏血氧饱和度,即血液脉搏和血氧含量,增加婴儿睡眠的安全性。该技术类似医院检测脉搏的指夹,其数据可以从主机或者智能手机上监视。

安全

企业的健康之路

美国供应商Fitbit的装备不只是供健身爱好者使用,许多公司也使用这个小玩意试图提高员工的健康意识,减少医疗保险等相关支出。让不同部门的员工相互竞争,以求获得最佳的“健康评分”。

Telematics:分数越高、保费越低

德国杜塞尔多夫市的保险公司尝试通过Telematics评估客户的驾驶风格,并让谨慎的司机少缴保费。

“我们认为Telematics未来是一种有前景的利基产品。”

于尔根·克拉默杜塞尔多夫保险公司主任

健康跟踪市场的成长

公开课的利与弊 第7篇

这些评比活动一般由各级教研部门组织。大抵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教学研究性质的, 展现的是最新的教研成果;二是评比性质的。呈现的是较高的教学水平。但无论哪一种类型, 一般都经过较长时间的打磨和演练, 得到有关专家的指导和认可, 其质量和水平几乎无可挑剔。应该承认, 这样的评比活动对于转变教师的观念, 营造课改的气氛, 推进课改的进程, 扩大课改的成果和影响等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积极意义不应否定。

但新的问题随之出现。一些教师对新课改精神的理解和做法, 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 其负面效应开始显现。就拿语文公开课来说, 乱象不少。课堂上的“问题”铺天盖地, “讨论”泛滥无序, “解读”随心所欲, “拓展”漫无边际。很多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尚把握不好就想创新, 投专家评委之所好, 到头来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新, 什么是旧。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儿”, “训练”一词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公开课变成了教师的才艺展示课, 说学逗唱什么都有, 而教师的基本功却被忽略, 教学能力简单地等同于教师的表演能力。

公开课本应最大限度地接近常态课的状态, 朴素如常, 让听课的老师觉得这样的课自己也能“上”。而现在一节公开课准备个十天半月可能还算少的, 而且要“多媒体”陪伴, 反复演练、打磨, 甚至“数年磨一课”, 距离常态课渐行渐远。于是, 人们有理由怀疑其实用性、可行性乃至真实性, 认为这样的只是课“看上去很美”。

由于公开课往往带有评比的性质, 许多评课者把注意力放在教师教的上面, 而没有放在学生学的上面, 作秀表演, 盲目跟风, 赶时髦的现象并非个例, 从而削弱了公开课的公信力。

随着社会商业化和功利化程度的加剧, 上公开课的目的已经越来越脱离它的初衷———教学研究, 而多以发证书和得证书为目的。发证书者, 可借此敛财;得证书者, 可以在评职定级上占据有利的位置。互利双赢, 何乐不为!

新课程改革是为了真正地完善教育, 更好地完成“人的培养”的教育目的, 而不是为了追求时髦, 听起来不错, 看上去很美。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要有“理念框架”, 还要有“内涵血肉”, 只有这样才能既“实”又“活”。形式大于内容的“公开课”要不得。徒有其表、内里空空、看起来很美的“泡沫课堂”要不得, 一切背离教育教学目的的公开课评比活动要不得。

培训学习的利与弊 第8篇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教师培训学习, 促进教师深入生产实践,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进一步优化教师的素质结构, 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促进教师更新观念, 强化教师对现代课程理念、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教师要重视研究学生智能结构、水平差异与个性需求, 适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角色的转变。探索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职教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 表彰在教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职业教育, 对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职教教师教育和管理制度不断创新, 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进一步得到激发。以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为抓手, 以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为重点, 以加强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为基础, 以创新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和机制为保障, 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 适应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满足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 为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加快教师学历达标步伐, 提升专业课教师学历层次。各地要积极开展教师继续教育, 采取有力措施, 通过各种形式, 尽快使中等职业学校学历尚未达标的教师达到合格学历要求。创新职教教师研究生培养模式, 不断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培养规模, 积极鼓励教师接受各种形式的研究生教育。显而易见:发展职业教育, 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

发展的前提是创新, 创新的基础是学习。没有一个领导不想发展好他所在的学校?没有一个领导不想发展好职业教育?除非这个领导是个庸才, 无德下流之辈。

人最难得的是有个积极向上的思想和热情想发展学校, 办好教育, 为教育事业尽一份力量, 不求流芳百世但求为学校谋发展。一个极度高昂想发挥光和热的人, 当受到挫折时, 就像含苞待放的花蕾遭受雹害一样, 永远都不会盛情绽放。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效率。当一个人心情愉悦的时候, 很快就接受新事物, 这时才能谈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当一个人情绪不好时, 学习、工作效率那是无稽之谈。教师教育学生我主张的一个观点就是—率先垂范。那么, 教师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作为教育者, 自己做不到的怎么要求学生如何如何做?这样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又是什么地位、什么形象?和熊川武教授所说的“要想让学生学习, 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让他学习的人”相违背的, 何谈教育效果?是的, 正像领导所说的那样, 教师可以在家学。可是, 在家学不到其他贵校的一些先进经验, 办学理念, 新方法, 新技术, 新教法, 新工艺的。培训只要用心去学习, 换回来的可能是两倍三倍、五倍十倍的价值。所以培训学习只能是利大于弊!

1.学习间接经验是提高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使职业教育少走弯路快速发展。

2.只有学习才能不断地填充新的血液, 新知识、新方法、新思路接踵而来不断涌现。摒弃了学生以往听课那种枯燥乏味感, 消除学生视觉疲劳。

3.一套衣服穿久了会使人产生厌倦感, 适当的调换服装的色彩和款式。教育学生也是一样, 陈旧的知识、落伍的教法与久穿的服装有什么两样?

4.培训学习学的是兄弟学校浓缩的精华, 是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 可谓说是无价之宝。

5.一人学习全校受益。要把学到的知识以报告的形式毫无保留的讲给全学校的教师, 让全校的教师都有所收获。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知识技能快速的更新, 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 提高技能, 才能适应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形式。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更好地服务于职业学校发展, 更好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为了振兴职业学校专业的发展, 更好地打造精品品牌专业;更新观念, 提高业务能力, 积极提倡专业教师培训学习。

培训是提高教育者素质的最有效手段。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是学习、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能力。知识更新、知识折旧日益加快, 竞争变成了掌握先进知识、运用先进知识, 塑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竞争, “快鱼吃慢鱼”取代了“大鱼吃小鱼”。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一个个人, 要适应和跟上现代社会的发展, 唯一的办法就是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以创新促发展、促改革, 是我们深化综合改革, 全面增强竞争能力。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措施, 还远远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创新观念靠什么?要靠学习, 靠培训, 接受新思维、新举措的洗礼。

隔代教育的利与弊 第9篇

面对这些数字, 我们不难发现:隔代教育大面积存在, 祖辈中多数人仍任劳任怨地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 他们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力量。但当孩子渐渐变得不那么听话的时候, 父母心理自然涌起隐隐担忧, 隔代教育究竟利大还是弊大,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祖辈参与孙辈教育的优势与不利因素

(一) 优势

1. 祖辈经验丰富, 照顾孙辈细致周到。

祖辈有着抚养子女的丰富经验, 他们对孙辈的喂养、培养很自如, 面对孙辈的日常困难也能及时给予帮助, 保证孩子正常健康地成长。

2. 祖辈经历多, 阅历丰富, 教育孩子更加细致冷静。

不少孩子说, 一些国家大事以及城市的新建筑, 家乡面貌的改变, 都是常跟随祖辈出游, 听祖辈议论, 一起看电视, 听广播得来的。这些都潜移默化地扩展了孙辈的视野, 激励了孙辈的志向。

3. 祖辈们经受磨难, 良好的行为品质对孙辈起模范作用。

祖辈因生活的艰难坎坷, 付出很多的艰辛劳动, 他们因此有着坚强品质等良好的行为品质, 这对于孙辈的人格塑造有着很大的潜移默化影响的作用。

(二) 祖辈参与孙辈教育的不利因素

1. 祖辈过分溺爱孙辈, 纵容护短, 造成孩子“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个性。

建安市水东小学曾对290多名独生子女做过一次家庭调查。其中老人对孙辈过于呵护、宠爱的、缺乏教育的占45%, 老人无原则的迁就, 不仅会抵消父辈的教育效果, 还会造成孩子“骄”、“娇”二气, “小太阳”、“小皇帝”现象的出现, 对社会而言并非是件值得荣耀的事。人到老年往往格外疼爱孩子, 并且容易陷入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之中。总让孩子处于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 事事依着孩子, 处处围着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及时纠正;孩子不合理的欲望也常会无原则地得到满足。如我班的雯雯小朋友, 她从不愿意将自己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 即使带来了也不愿脱手、不愿给别的小朋友玩, 就连上课也要抱着。她的奶奶走时还说这是雯雯的东西, 不要给别人。所以一旦被侵犯, 雯雯就会大哭大闹、不依不饶。

2. 过分的包办代替, 扼制了孩子独立能力和自主性发展。

祖辈对孩子的一切都考虑很周到, 孩子成长, 安安稳稳, 不经受任何磨练与挫折, 致使孩子很依赖, 很娇气。独立性、意志品质也无法发展。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 让他自己去做。”这对于培养孩子独立性, 自理能力和责任感有很大的影响。实际生活中不少老人习惯于包办孩子生活上的一切事情。小时候父母想训练孩子爬行能力, 但老人却觉得孩子在地上爬又累又脏;孩子上幼儿园了, 父母想训练孩子自己吃饭的习惯, 老人却总是担心孩子弄得一塌糊涂, 于是一口一口地喂……种种做法, 使得孩子的手脚得不到充分的运动, 孩子的大脑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这样很容易导致孩子动作发展缓慢, 独立生活能力差, 增加了对家长的依赖心理。孩子一旦遇到困难或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 他往往没有信心去解决问题, 继而产生愤怒、不满足的情绪。

3. 祖辈因教育意识的缺乏, 教育方法的不当, 错失了许多随机教育的良好机会。

祖辈由于思想观念、文化背景的不同, 因此对孙辈是物质关心多, 精神关注少, 而我们在教孩子知识、满足孩子要求时, 往往考虑这样做对孩子的个性成长是否有益, 能否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其实老人也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 但他们更多注重教孩子认字、数数, 却不大意识到应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爱劳动、谦让、照顾别人、坚持性等优良个性品质。当孩子有了最初的劳动欲望 (如孩子想扫地、剥豆、抹桌子等) 时, 他们一方面因嫌孩子碍手碍脚, 另一方面因怕孩子累等原因而加以阻止。这样, 无形之中打击了孩子的劳动热情, 扼杀了孩子的劳动意识。久而久之, 孩子就不愿意动手了。当孩子与同伴交往出现纠纷时, 老人总是从自己孩子的“利益”出发, 想方设法为孩子讨回“公道”。这种“不吃亏”的教育很容易让孩子滋长骄横、霸道的不良习性。

二、对策

1.勿溺爱纵容, 不越俎代庖

“隔代亲”不等于溺爱孙辈。隔代, 一个是黎明, 一个是黄昏。隔代亲是一次心灵的对话和生命的交接。它有利于增强孙辈的活泼性、探求欲, 有利于孙辈的活动潜力发现和发挥。当然, 如果“隔代亲”完全取代了父母教育, 颠倒了主次关系, 变成为“先儿孙之忧而忧, 后儿孙之乐而乐”, 甚至形成“老少错位”, 那么, 这样的家庭教育非出纰漏不可。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行为, 给孩子以表率。另外, 不要过分溺爱孩子, 要尊重孩子, 正确评价孩子, 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 使孩子从小就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细腻的情感。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让孩子明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 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孩子就会理解、同情、关怀他人, 养成愿意帮助他人的习惯。

2.互教互学, 携手共进

首先, 祖父母的身教很重要, 它直接影响到后辈的品质, 对孙辈的教育引导, 胜于教导。

祖父母首先要与孙辈站在同一平台上, 如果凭着“吃过的盐比饭还多”的心态, 以长辈自居, 武断行事, 会损害孙辈的尊严。多听听孩子的意见, 力求以理服人。尊重孩子的兴趣, 而不将成人的意识强加到他们头上, 做一个善解人意的家长。如孩子喜欢画画, 回到家总是拿着蜡笔到处画, 甚至地板上、墙壁上, 虽然家里搞得很凌乱, 但我们还是坚持以表扬为主, 我们不能小看孩子, 虽然她的画不是那么的形象, 但你如果能静静地倾听这一切, 就会发现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多么地丰富与精彩。这说明孩子在进步, 我们怎么能横加限制呢?相反, 我们要加以鼓励引导, 从而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敢于尝试的能力。

3.两代人的教育互惠互补, 促进孩子多元化社会性发展

泛阅读时代的利与弊 第10篇

为什么说这是阅读最好的时代呢?

一是因为这个时代不缺书, 阅读资源更加丰富多元,可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人群的阅读需要。纸质书、电子书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这是亘古未有的盛事,自人类有阅读历史以来, 哪朝哪代的读书人享受过这样的便利?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应该感到庆幸,因为我们赶上了阅读书籍阅读方式的多元化时代。

二是新媒体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大众阅读方式, 引起了阅读习惯的根本性变化。过去读书人那种焚香沐浴、正襟危坐、静静品读的情景已成为一种遥远的记忆。现在,不管是在晃动的公共汽车上,拥挤的地铁车厢里,还是在各种服务窗口前排起的长龙中,甚至是行人穿梭的路上,我们总会发现很多人或是低头浏览手机,或是戴着耳机听“有声读物”,或是手捧“电子书” 阅读。这是一个泛阅读的时代, 当我们谈到阅读对象时,不再仅仅是指纸质的装订成册的印刷品,而是涵盖了音频、视频等一切传统阅读不可能包含的东西。 多样化的阅读方式极大地拓宽了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 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这对社会大众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数字化阅读所借助的媒介因为不受时空限制,又具备强大的检索功能,极大地提高了文献获取效率,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阅读积极性。人们可以很轻松地携带大容量的电子图书出差旅游;也可以将大篇幅的资料,瞬间通过“E-mail”发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人,让人们用更多的时间、在更多的场合进行阅读, 而且整合了人们的碎片时间,令阅读的门槛下降,使阅读变得更加轻松自在,也使许多原本不喜欢阅读的人也加入了电子阅读的大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 时时可学”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趋势。

为什么说这是阅读最坏的时代呢?

首先,快餐式的浅阅读容易使读者陷入快读、快感、快扔的读书模式中,不能汲取真正的营养。“快餐式”的阅读方式,它的优点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海量信息中寻找最具适配性、最有价值的信息。然而,这种阅读方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表现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泛泛而读。迅速地消化与吸收、抛弃与更新、理解与遗忘,容易导致我们的语言、文字、思考能力的退化,容易导致年轻人离开了电脑就不会做事了,提笔就不会写字了。如果要问阅读者看了什么,他们可能会讲出个大概来, 能记住的也只是网络流行语、调侃语、明星八卦等没有知识含量的信息。在浅阅读者看来,他们喜欢在资讯汪洋中嬉戏冲浪,什么都看,什么都知道一点。所以, 越来越多的人从过去的“知识分子”转变为“知道分子”。浮光掠影式的浅阅读只能让书中的营养如过眼烟云,那种反复思索回味经典名著,细品慢嚼的读书感受,那种废寝忘食的读书之乐, 是浅阅读者所无法达到的境界。 有专家指出读书一定要慢节奏、 慢速度,因为只有在缓慢阅读中,读者才能从字里行间寻觅和体味到乐趣,才能培养人们深刻思考、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如果只停留于信息和知识层面的获取,这对人的全面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其次,数字阅读的娱乐性较强,碎片化特征明显,它对人们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构成挑战。数字化阅读中最为流行的内容是科幻玄奇类、历史穿越类、都市言情类、灵异惊悚类、军事游戏类。阅读者不断地吞吐资讯和进行娱乐,却没有时间系统地吸收知识、深入地思考问题。他们只是不断与外部世界交换信息,却无法通过自身的选择、消化、梳理而完整地建构知识体系,也就谈不上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传统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 “耐心杀手”。 在习惯了上网浏览、看微博、发微信以后,许多人突然发现自己难以阅读大部头的书籍,哪怕是以前甘之如饴的小说,如今也没有耐心读不下去了。一本优秀的作品或书籍通常是有缜密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算是真正的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深入和逻辑了。如果长时间不加思考地浅阅读,那么读者的见解和思考力,势必会走向浅薄。

阅读是我们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无论是驻留于纸质的深阅读,还是痴迷于网络、手机等载体的浅阅读,我们都应该提倡,因为精读式的深阅读和浏览式的浅阅读都是人们的客观需要,不可偏废,关键是把握好二者之间优势互补的平衡关系。 电子书的低成本大容量以及便捷环保等优势是传统纸质书无法比拟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并不是所有内容、所有群体都适合电子阅读方式, 纸质阅读方式也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美国学者罗伯特·达恩顿在《阅读的未来》一书中,肯定了电子书的优势与强大威力,但最终给出了这样的结论:“电子书将充当古腾堡的伟大机器的补充物,而不是替代品。”电子书及其数字化阅读方式虽然凭借自身强有力的技术优点来势凶猛, 但它始终以“补充物”的身份立于历史舞台。

各种睡姿的利与弊 第11篇

1.复原式侧卧

利:防止胃食管反流。

弊:增加皱纹。

英国拉夫堡大学睡眠研究中心教授吉姆•豪恩表示,左侧卧有助于促进消化,防止烧心。如果左侧卧后,烧心和消化不良仍无改善,建议将枕头略微加高。右侧卧不会压迫心脏,适合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过,英国美容皮肤科医师协会的丹尼斯•沃尔夫博士表示,侧卧会导致鼻唇部压力过大,加重笑纹,可选择质地柔软的丝质枕头予以缓解。

2.僵尸式仰卧

利:有益关节炎。

弊:不利于哮喘、打鼾、睡眠呼吸暂停和心脏。

理疗专家萨米•马戈表示,仰卧不仅适合关节炎患者,还有益男性生殖健康。但这会加重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症状,尤其是胖人。英国伯明翰睡眠问题专家大卫•艾克莱斯顿博士表示,仰卧对心肺疾病患者也极为不利。建议偏爱仰卧睡姿者最好选择結实点的枕头;爱打鼾者可在后背垫一个枕头。

3.胎儿式蜷着睡

利:缓解腰痛。

弊:加重颈痛和头痛。

此睡姿有助于缓解脊椎间盘压力,但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否则睡醒后易头颈痛。采用胎儿式睡姿,脊椎和脖颈应保持一条直线,两膝之间还可以夹一个枕头。

4.日光浴式俯卧

利:防止打鼾。

弊:易导致磨牙和手疼、手麻。

该睡姿不仅会加重磨牙,当枕头过高或过低时,还易增加神经压迫几率,导致上半身神经系统问题(尤其是老年人)。建议喜爱俯卧的人最好选择乳胶泡沫或弹簧床垫,以保护脊椎,也可在肚子下垫一个枕头,以减轻后背压力。

据《生命时报》

浅析课外补习的利与弊 第12篇

20世纪80年代起, 国外就开始了对课外补习的研究, 对其的研究热情至今未减。课外补习教育也被称为“影子教育”, 是由史蒂文森和贝克于1992年首次提出。他们在以日本高中生为例的研究中发现, “影子教育”产生于主流学校教育之外, 其目的则是为提高学生在主流教育学校中的成绩。[1]越来愈多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 但其教育的质量却没有其数量那样让人感到欣慰。

二、课外补习的现状

(一) 现今课外补习的形式

不可否认, 在当前社会利用一切假期进行补课已成为主流。各种培训班应声而起, 以我所在的小镇为例, 名正言顺的培训机构有六七家, 招募大学生成为教授主力但没有营业执照的大于三家, 在校教师在自家开班的暑期补课更是数不胜数。总而言之, 放暑假的学生几乎都要上培训班, 有弥补上学期不足的, 有预习下一学期内容的等。当然, 这可能与教育局下发的“学校不许在假期给学生补课”有关,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在现今社会, 学生在假期补课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也成了家长的必修课。

(二) 补习班里的学生现状

以我亲身经历为例, 对比发现低年级尤其是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对于暑期补课没有太大的反感, 能够认真听讲, 高效的完成作业;但是初中的学生对补习有较大的抵触心理, 会迟到, 早退, 无故旷课, 应付作业等, 将补习当做一种任务。当然, 我不能否认期间也是有好学的学生存在, 但初中学生总体呈现出一种被逼的状态。

其实, 现在社会学生的家长才是决定学生是否参加补课的关键, 而升学压力是许多家长热衷补习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长把假期补课当做了提高成绩的良方, 虽然也有部分家长希望孩子过一个轻松的假期, 不愿意孩子去补课, 但又无法控制自己不跟风。[2]在这种循环之下, 课外补习之风也就盛行起来。然而, 小学生是听父母的, 当他们习惯补习的存在也就没有任何反抗了。但是初中生属于心理叛逆期, 对于他们而言, 补习占据了休息时间并且是被逼的, 不满之情也就在补习时以消极反抗对待的形式爆发出来。

三、课外补习的利与弊

众所周知, 在严峻的升学压力下, 多数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能有更大的获胜机会, 将假期补课视作一种强有力的途径。利用课外补习对于学生是有一定帮助, 但也有一定反作用。那么, 对于课外补习的利弊问题我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一) 课外补习的有益之处

有的学生基础不好, 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导致成绩下滑跟不上, 就很容易受到忽略。然而, 补习机构正是给这些学习成绩偏差又想努力奋进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充分利用假期的时间补习自己的弱势, 增强自己的强势, 可以迅速提高自己的成绩, 使成绩差的学生增强自己的信心, 使基础好的学生更上一层楼。[3]

(二) 课外补习的弊害之处

对于补课的主体“学生”而言, 并不全是自愿的, 他们刚经历紧张的学期生活, 迎来的不是假期却是一堆课外班, 逆反之心可想而知。在这种精神状态下的学习, 效果必定大打折扣。并且课外补习相对学校的教学进度是加快的, 学生消化吸收较为困难, 对所学知识往往是一知半解, 甚至一无所获。这种境况下, 学生易产生厌学心理, 从而导致在这个假期既浪费了时间, 又没有学到任何的知识, 赔了夫人又折兵。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 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如果天天都投身于紧张繁重的学习生活中, 而得不到适当的休息, 那会影响生长发育。而暑假就是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如若还是埋头于补习中, 身体的压力就不容忽视。

四、课外补习利弊之我见

首先, 我的看法是利用假期的空暇时间进行补习是利大于弊的。但是我要强调一点, 我所说的并不是盲目的和无节制的长时间补习, 而是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 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和性格特点来决定如何补习。当然, 家长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家长不能盲目地认为补习一定有利的。家长要学会和孩子进行沟通, 不要强势独裁, 否则只会起到反效果。[4]学生也要认清自己的形势, 理智判断是否需要补课, 但如果若决定补习就要态度认真, 高效完成作业, 不让时间虚度。在这种方式下的选择和进行补习的方式一定是利大于弊的。

许多学生一到放寒暑假就会散漫起来, 丧失斗志, 除了写作业以外就没有任何额外的复习, 一旦作业写完就无所事事。适当的补课可以解决这让众多家长头疼的问题, 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头脑就像电动机一样时刻运转着, 让学生通过补课来施加适当压力, 从而增强学习动力, 让学生明确目标, 也可以打发学生课余无聊时间, 在这个角度而言, 暑期补课是利大于弊的。

摘要:本文主要从现今社会的假期补习入手, 分析其中的利弊, 并提出笔者自己的观点。在查阅相关核心文献, 结合自己的实践, 来分析课外补习的利与弊, 并从中总结归纳出我的看法。

关键词:假期补习,现状,态度,思考

参考文献

[1]柴雪.当前课外补习教育的现状分析[J].才智, 2013 (11) .

[2]王吉.关于补习教育的再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10 (8) .

[3]庞占杰.假期补习机构存在的利弊分析[J].中华少年 (研究青少年教育) , 2013 (18) .

上一篇:思想政治环境下一篇:绿色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