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学前专业范文

2024-09-06

高师学前专业范文(精选12篇)

高师学前专业 第1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水平,探讨,借鉴

近年来,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 幼儿教师资源日渐紧缺, 学前教育专业也迅速变得火爆起来, 各大中专院校都陆续开办了这一专业。其中, 钢琴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钢琴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音乐教学和音乐活动的开展。所以, 我们钢琴教师要在不断提升钢琴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水平方面做不懈的努力。以下是笔者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的方法探讨上结合自己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所做的一些浅显的论述。

一、强调基本功, 抓好基础练习

对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而言, 学生学琴基本功同样至关重要。如果学生的基本功不够扎实, 不仅会阻碍自身进一步的学习, 还会影响到学琴的信心。例如, 手指的触键能力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学生触键的正确与否, 是弹琴的关键所在。然而, 在实际的钢琴教学中, 教师虽然明白这个环节的重要性, 但由于生源的质量和教学时间等因素的制约, 导致很大一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赶进度而将触键教学一句话带过, 敷衍了事。同时, 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基础练习太过简单乏味, 从不对其进行认真的训练。为了避免以上这些情况的发生, 我们广大钢琴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 注重学生的钢琴基本功, 并要求学生多加练习, 为自己日后的钢琴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而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必要的支持, 真正提高学生的弹奏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

在实际的钢琴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每个学生的外在条件都有一定的差异, 如钢琴基础不同、手指大小不同、手臂力量不同、身体条件不同等, 而其内在的条件, 诸如乐感、耐性等也不尽相同。因此, 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钢琴教学时, 钢琴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之间存在的差异, 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长处和不足, 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 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自身的特点。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钢琴的学习兴趣, 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使学生得到全面、独特的发展与提高。试想一下, 如果钢琴教师一味地采用单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这样的教学效果只能是差强人意。可见, 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师, 想要上好钢琴课就必须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三、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丰富教学内容

钢琴的学习是很辛苦而且枯燥的, 学生在学习中也容易产生疲倦的心理, 甚至抗拒练习。而现代视听技术、声像技能为音乐教学扩大了容量和空间, 电脑和网络又使音乐的传播和复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教育的资源, 对音乐教育的方法和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它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手段的种种限制, 使时间、空间、地域构成一种立体的状态, 也使古今中外、世间万象、风土人情一一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使他们身临其境、乐趣无穷。因此, 钢琴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 钢琴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钢琴演奏家的演奏视频或音乐碟, 让他们体会到钢琴旋律的美妙。这种方式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同时这一资源也丰富了我们的课堂。

四、补充多样化教材, 拓展学习范围

新课标指出, 音乐教育应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 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 进而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而言, 除了学习弹奏钢琴教材中的一些指定曲目外, 还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选修教程作为课堂教材的补充。例如, 学生普遍喜欢流行钢琴作品, 钢琴教师就可以将这些钢琴作品纳入到学生的学习范围中来, 可以让学生弹一些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浪漫曲和一些现代流行歌曲小品等, 以此来吸引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和注意力, 使他们更加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钢琴的学习中;也可以给学生选择一些简单的儿歌, 要求学生进行钢琴的配弹,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拉近师生距离

实践证明, 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针对这一点, 广大钢琴教师在进行钢琴教学时, 决不能一味地摆出高姿态, 而应多多进行师生换位, 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课上教师要从传授者的位置上退下来, 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下教师也要放弃权威者的姿态, 成为学生的朋友, 多与学生谈心, 交流学习。相信只要我们以友好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位学生, 拉近和他们之间的距离, 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对钢琴的学习兴趣, 从而更好地进行钢琴教学。

综上所述,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模式的探索还处在研究和探索阶段, 以上所提到的几点不仅要求教师掌握新的教学形式和手段, 而且要求教学的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更强, 我们对此应抱有充分的信心, 努力学习, 不断研究, 使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方琪.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钢琴弹奏技能的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1) .

[2]王英爱, 赵颖.对普高生进行钢琴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成才之路, 2008 (13) .

[3]赵殿元.探索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新途径[J].音乐生活, 2007 (10) .

[4]王兢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对策[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03) .

[5]刘杨.关于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教学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12) .

高师学前专业 第2篇

一、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口语技能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对教师口语技能重视不够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口语技能均不够重视,导致了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上的不科学、不合理。比如课时不足,课程名称随意改动,教材不具有实用性等问题。学校随意地削减课程,导致学生认为这门课程不重要,很多毕业生在幼儿园面试时都不能用标准、得体的语言来进行自我介绍,这样的口语技能是无法胜任幼儿教育工作的。

(二)课堂教学无自身特色,方法陈旧、低效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高师类学校缺乏专职任课的口语教师,很多口语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少,又多为兼职授课,教学任务繁重,导致课堂教学都比较沉闷,老师上课缺乏热情。另外,很多教师老师不了解幼儿园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幼儿园老师的教学情况,课堂教学不具有针对性,不能紧扣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课堂中的示例也完全与学前教育脱节。

(三)课外延伸与训练不够

日常口语训练缺少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少有学生主动在课余进行口语技能训练,而学校也很少通过口语类活动的组织来推动学生的课余训练。学生实习和见习是口语技能提高的关键时期,但从调查了解的结果来看,部分学校没有在见习、实习时对学生提出观察、了解幼儿园教师的口语技能运用情况。

(四)考核标准不统一,训练成果未得到巩固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口语课程是一门技能训练课程,所以多采用期末一次随意的口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很少用统一的试卷进行笔试,因为是口试,所以任教这门学科的不同老师就有了不同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标准。这样的考核不会考虑学前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存在与专业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

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口语技能培养的策略

(一)制定科学课程方案,突出职业口语训练

要想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教师口语技能,必须保证一定的课时,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计划。普通话是基础,应该在学生进校后一年级就开始开设;一般口语交际和教师职业口语课程建议三年制的学生在二年级开设,五年制的学生在三年级时开设。普通话训练课程建议一周开设1一2节,开设一年时间。学生进入到二年级(三年制)或三年级(五年制)时,应该开始开设一般口语交际和教师职业口语课程,一般口语交际和教师职业口语课程建议每周开设2节,开足一年时间。

(二)注重实践性,构建高效幼儿教师口语课堂

坚持动态语言教学的原则,课堂上教师应该讲为辅,练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上多练习,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领悟、感受,进而掌握口语技能。利用课外开展丰富的口语实践活动的原则,组建相关的学生社团,通过比赛或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口语技能的兴趣与热情,让大多数的学生都自觉的通过活动进行教师口语技能的课后练习,形成教学指导实践、实践促进教学的教师口语技能训练的良性循环。

(三)充分利用活动、实践,激发学生学练兴趣

1.通过大量的活动对课堂教学进行加深和巩固。在课堂教了朗诵的技巧后,可以设计举行朗诵比赛。在学习了讲故事的技巧后,可以举行讲故事比赛。

2.通过见习揣摩教师口语技能。见习前学校要认真选好见习幼儿园,制定好见习计划,特别是对教师口语技能,要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

3.通过实习提高教师口语技能。实习要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开始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学生上第一堂课时,要尽可能安排指导老师去听,及时指出口语中存在的问题,要求下次课改正。

(四)更新评价观念,完善评价机制

评价方式是教学的杠杆,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它不但能给学生的学习评定成绩,还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指挥棒。评价的内容要全面化,评价的时间要全程化,理论知识的考试可以用笔试的方式进行,其他的可以用口试的方式进行,有的可以是单个进行考试,有时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情境模拟的考试。比如,在进行一般口语交际技能教学时,可以在期初定出阶段考试的内容:态势语的设计与表演、听话能力考核、说话能力考核,通过这几项进行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素质考核。另外,要形成学习小组,每个学生都要对其他同学平时的学习进行评价和考核。

(五)提高教师口语课教师的素质,打造专业团队

高师学前专业 第3篇

关键词:高师;学前教育;科学素养;培养

一、科学素养的涵义及教育理论

对于“科学素养”的定义,不同国家的学术界中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我国学术界对“科学素养“的认识是以正规教育为基础,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特质。包括人们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通过日常学习和媒体等各种渠道所提供的信息,而逐步积累形成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能力。”科学素养“包含几大要素: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等。

科学素养的教育理论认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和思维方法,发展科学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与审美观。培养良好的科学品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二、幼儿园对科学教育的要求

随着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能够了解、掌握、分析最基本的自然常识、科学常识,而且要求教师能够把掌握的科学知识用最浅显、最明了的,可以让学前儿童接受、理解、并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探究而习得,同时还要与孩子们日常可以接触到的事物结合到一起。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弥补学生科学素养偏低的现状。学前科学领域活动的引领,只有教育教学的理论及技能还远远不够,学生还必须要有浓厚的科学底蕴才能很好的胜任,尤其是幼儿园一日常规中各个环节所随机触及的科学内涵。

三、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及分析

(一)高師对学前教育专业科学类课程设置不足。以某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科学教育课程只有一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开设在第四学期,只有32学时。在课程体系中根本没有系统的科学教育课程,致使学生的科学素养不能有效提高,难以适应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实施的要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对象的问题。目前多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只招收文史类学生和幼儿师范的学生。在初等教育阶段他们接受的主要是文科课程教育,他们虽曾学习过理化生等课程,但不系统,不能构建自己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不能对自然科学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必然造成学生科学基础薄弱。

(三)学生缺乏独立开展儿童科学教育的能力。学前专业学生在设计和指导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方面,普遍存在定位不准确、选题不恰当、表述不清晰、不能正面准确回答相关科学问题、不能把科学教育有效的与幼儿园的日常工作和幼儿的日常生活充分融合等问题。

(四)科技实践活动的缺乏。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大学生“挑战杯”比赛、数学建模大赛等科技活动,但没把学生的参与的过程体验放在首位,真正参加的学生却不多,真正面向文科学生,以培养兴趣、体验科学为主的活动则是几乎没有。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是围绕学生的专业展开,而相对隐形的科学则无从组织。

(五)调查问卷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科学素养贫乏。通过对大专生和五年一贯制高师生的科学素养的现状进行了一次随机调查问卷,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科学技术术语、对科学观点、科学方法和科学原理、对科技的兴趣态度、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以及学前专业学生参与科学活动的情况都不太了解。

四、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

(一)加强科教类课程的设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今后开展科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必须要建立系统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来提升其学生的科学素养。第一,学前专业必须开设一定数量的如《现代科技概论》、《科学史》、《现代科技发展前沿》及《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等必修课。第二,开设一定数量的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领域科学基础知识的课程如《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等。第三,鼓励学生参与其它系里面向全校开设的有利于科学素养培养的选修课程,如《电工基础》、《地球知识概论》、《生物制药》等。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定位为学前教育专业科学教育课程的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教育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操作能力,从而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崇尚科学的教育环境。建立科技协会,创办科技刊物,举办校园科技节等活动,活跃校园科学文化氛围。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同时,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丰富科普宣传内容,切实加大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观点和科学方法的传播力度,不断提高学生在科普工作中的参与程度。充分发挥科技场馆、博物馆、动植物园、科技活动场所和科普宣传画廊等平台作用,研究和探索符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际的科普发展措施,从而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科学教育多样化、生活化,丰富学生的科普知识

一是组织科学兴趣小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及幼儿园的实际需要组织科学兴趣小组,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开展各种科学实验、科学小制作、小发明、小创作等等。

二是进行科普知识讲座,普及学生的科普知识。为学生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在讲座中可以介绍自然科学知识及其发展过程、前沿科学动态、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以及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科学问题等。

三是开展各种科学知识的活动。组织开展与科学知识相关的各种竞赛,科普知识竞赛、一站到底、科技创新大比拼、科普论文竞赛等,在各种活动及竞技的过程中,学生的科普水平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以实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握及运用得到加深、巩固和提高的目的。

四是开展多种科学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化工厂、制药厂等地进行参观、学习,到动植物园、科技馆等地参观、观察,到幼儿园去见习,与幼儿多接触以发现幼儿日常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思考如何将学到的科学理论应用于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工作之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水平及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适应程度。

(四)灵活运用科学素养的评论方法。评价内容可以紧扣内容,不以机械的问答、测试、考试为主要方法,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观察记录等方法了解学生的理解过程和应用能力。考试也要注意情景性和灵活性,避免死记硬背。

【参考文献】

[1]刘云红.有效开展科学小实验活动[J].教育发展研究,2011(01)

[2]叶钟.家园互动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活动[J].学前教育研究,2013(01)

[3]杨彩霞.幼儿教师科学课程知识特点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6

高师学前专业 第4篇

一、实习教师发展困境的基本情况

从表1可以看到, 绝大部分实习教师在实习中都存在困难。而“师幼互动”是实习教师遇到的最大困难, 其次是“与幼儿园教师交往”和“讲课”。

二、影响实习教师发展的因素分析

对实习教师发展困难进行分析, 发现实习角色、指导教师、实习预期、实习准备、解决对策等是影响实习教师发展的主要因素。

1. 角色定位

第一, 实习教师“与幼儿的角色定位”对实习教师工作有影响。在“你与幼儿相处的角色关系”一题中, 34.2%的实习教师认为是“朋友或玩伴”的关系;21.1%的实习教师认为是“师生”关系;34.2%的实习教师认为“朋友和师生关系兼有”;7.9%的实习教师没有明确提出;2.6%的实习教师认为充当“妈妈”的角色。

而认为与幼儿是“朋友或玩伴”角色的实习教师中有42.1%的教师, 同时在“管理幼儿与幼儿互动”中存在着最大的困难。实习教师在回答遇到与幼儿相处困难时提到, “ (和幼儿) 就像朋友一样, 导致在日后的管理过程中, 我无法管理好他们, 他们不怕我, 不听我的话, 我只好求助于带班教师”。所以, 实习教师与幼儿交往的角色定位对其管理幼儿存在一定的影响作用。

第二, 实习教师“与幼儿园指导教师的角色定位”对实习教师工作也有一定影响。在“与带班教师之间的角色关系”一题中, 92.1%的实习教师认为与幼儿园带班教师更多的是“师生、师徒”关系, 其中有55.6%的实习教师认为兼有“朋友”的关系, 并认为“首先是师徒, 然后是朋友”“与保育员是朋友关系, 与带班老师是师生关系”;11.1%的实习教师认为兼有“同事”关系, 实习教师在问卷中写道:“师徒关系, 但是, 在课余等休息时间时, 我们常聊天, 聊工作、聊生活, 在平等的关系下相处, 此时为‘朋友、师生、同事关系’”。

5.3%的实习教师认为“带班老师只是把自己当个实习生而已, 不是师徒, 因为很多老师不会真心教你什么经验或本领。也不是朋友, 她只是像完成任务一样地与你相处”。2.6%的实习教师认为是“朋友”关系, “带班教师与我主动沟通, 彼此配合完成工作任务”。

在本研究中, 实习教师对带班教师的角色定位与实习困难之间没有显现出明显的一致性, 但与实习教师的交流中却发现朋友成分较多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 更有利于实习教师的发展。

2. 实习预期

实习教师在实习前的心理预期对实习后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实习预期是师范生对自身能力评估的结果, 这可能与师范生自身在某些方面发展不足有关。

实习前问卷中有50%的实习教师预期“与幼儿互动、交往等”存在困难。进一步分析, 实习前与实习后“与幼儿相处”困难存在19.4%的一致性。这可能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师幼互动”和“幼儿管理”等内容和技巧方面不足有一定的关系。

实习前问卷中有28.9%的实习教师预期“与幼儿园教师交往”存在困难。进一步分析, 实习前与实习后在“与幼儿园教师交往”困难中存在13.2%一致性。

3. 实习准备

师范生在实习前的准备没有针对性, 实习准备不充分。调查结果显示在实习之前13.2%的师范生没有进行任何准备工作, 50%的师范生只是作了一点心理上的准备, 36.8%的师范生是对原有的专业知识、技能、见习进行了复习和回顾。这可能与高师在实习准备指导中侧重于实习态度和实习纪律等方面的指导和要求有关。

4. 困难解决策略

在实习困难解决办法中实习教师主要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和解决。一般自主解决, 以“少说话, 多做事”“踏实工作”“主动与教师交流”为主, 而请教院系指导教师的则没有。除此之外个别人也采取了消极的应对策略, 如体罚、少说话、注意转移等。

实习教师在解决与幼儿交往和管理困难时, 策略包括“不断留意老师们如何管理孩子”“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简单的小游戏”“目前还在探讨更有效更合理的办法”“有时不得不采取一些体罚措施”。

实习教师在解决与幼儿园教师交往的困难时, 策略包括“少说话, 多做事”“谦虚谨慎、踏实工作、注意转移”“主动和同事交流, 努力克服”“做好保育工作, 尽量配合老师”“多问、多做”。

实习教师在解决讲课困难时, 策略有“使自身语言尽量生动、优美”“不断练习”“组织简单的小游戏, 手指操之类的, 提高注意力”“向带班老师请教”。

实习教师在解决“适应”问题时, 策略包括“主动和老师沟通”“保持积极心态和良好态度”“摆好心态、积极面对”“多与老师、孩子交流, 融入其中”。

5. 幼儿园指导教师

幼儿园指导教师的指导对实习教师发展有影响。在“实习中讲课次数”一题中, 52.6%的实习教师讲了5次及以内;18.5%的实习教师讲了6~10次;28.9%的实习教师讲了N次。而讲课次数多的实习教师提到“都是老师在上课前拿一本书让我讲, 之前没有充分的准备”。而有些教师虽然给予实习教师讲课的机会少, 但是都提前通知, 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如“在实习中讲过7次课, 好的有两次, 讲课前老师跟我讲如何去讲这些内容, 给了我一些讲课的经验, 讲完课又作了一些评价”。“每次讲课中都受到老师的指导, 使我受益匪浅。”所以讲课次数与讲课质量在这里没有太大的相关性, 而与幼儿园教师的指导和实习教师的准备有关。

幼儿园指导教师的态度对实习教师发展也有一定影响。在调查问卷中, 实习教师提到:“老师都不会多和我说话!”“在语言上交流得比较少, 有时候老师们自己打成一片, 感觉自己就像个局外人似的。”研究者在调查中也发现, 有些教师对实习教师进班不介绍, 进班几天幼儿还不知道实习教师姓什么, 有的小朋友认为她们是临时来的, 没几天就要走了, 所以也满不在乎, 给实习教师的工作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可能是由于实际情况等问题, 实习教师所在院校一般对实习单位的要求甚少, 这和实习基地忽视实习的软性管理等有关。

三、促进实习教师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 转变角色定位

师范生对自己的角色定位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对教育实习目标的明确程度, 关系到教育实习的成效, 关系到对毕业后的教育工作的悦纳程度, 更关系到未来教师的整体成长与专业成长[2]。

(1) 与幼儿角色定位的转变。教师与幼儿间需保持适当的“情感距离”, 以免教师或保育人员因感情过度投入, 无法负荷而影响正常公平的教学保育工作[3]。

实习教师以“朋友、玩伴、妈妈”的角色与幼儿相处, 会使自己承受不了, 更会影响到正常的幼儿管理工作。所以, 以“师生”或“师生为主, 朋友为辅”的关系更有利于实习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有目的的行为, 配合适度的情感距离, 可以使教师或保育人员客观、实际地按教育目标来评价幼儿的进展, 计划课程活动[3]。

(2) 与幼儿园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从师范生到实习教师角色的转变是非常必要的。把自己完全放置在被动的学习角色是不利于教师角色发展的。而教师角色的定位不仅有利于师范生以学习者的身份学习, 而且更有利于向教师角色的转变。调查也表明“同事”的平等角色关系, 更有利于实习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交往和互动。

2. 加强高师院校实习管理

科学、有效的实习管理工作有利于实习工作的顺利展开, 有利于高师生专业成长。首先, 加强对实习前的教育管理。加强实习前全面、有针对性的教育非常必要。从实习困难角度看, 除了给学生以明确的实习目的和要求外, 还应从专业技能、教学能力、幼儿管理等方面给予切实指导, 尤其要加强学生的角色意识、从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等热身训练[5]。

实习教师存在角色定位问题, 可能与高师院校教育有关。师范院校过于强调“受教育者”或“学习者”的角色, 往往更多地强调爱幼儿、尊重教师, 而忽视了实习教师角色发展的需要。所以, 在今后的教育中应更加强调向“实习教师”的角色转变。

其次, 加强实习过程中的管理。在实习过程中, 高师院校指导教师由于其他教学工作任务, 对实习教师的指导不太紧密。应逐步从定时指导向蹲点指导转变。集中精力认真观察实习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与幼儿园指导教师和实习教师及时交流, 共同分析实习中的问题,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采用“工作坊”等多种策略, 促进实习教师的发展。

最后, 对幼儿园的实习管理提出一定的建议。高师院校不仅要对实习教师提出要求, 对幼儿园也要提出一定的实习要求。如对幼儿园教师素质的要求, 幼儿园对实习教师进行保教、管理工作全面实习的要求等。

3. 改革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

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加强班级管理、师幼互动技巧等方面的内容。目前在学前教育课程中, 师幼互动等具体实施策略的教育比较薄弱, 所以应在课程中加强“师幼互动”等内容的教育教学。另外, 继续加强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的训练。

4. 提高幼儿园指导教师素质

幼儿园教师的指导对实习教师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幼儿园应细化实习管理制度。幼儿园不仅对实习教师提出实习要求, 而且要对本园指导教师提出指导要求。首先, 营造宽松的实习氛围和平等的实习关系。幼儿园应转变实习教师为“学习者”的观念, 真正认同师范生的教师地位, 认识实习教师对幼儿园及幼儿园教师发展的意义。其次, 规范教师的指导行为。包括初进班的指导、讲课的指导、与幼儿交往的指导、班级管理的指导等的具体要求。最后, 尝试对优秀指导教师进行奖励, 以促进指导教师素质的提高。

5. 实习教师自身发展

实习教师是发展的内因, 是发展的关键。从整体上看, 实习教师自身发展的愿望和应对策略是主动积极的, 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从实习准备来看, 实习教师准备不充分;从角色定位看, 定位不准确、不合理;从实习困难解决办法看, 实习教师寻求帮助的意识不强。实习教师一定要对自己树立信心, 加强主动意识, 积极应对, 促进自身发展。首先, 应加强实习前充分的、有针对性的准备。其次, 明确定位实习角色。再次, 加强实习中的主动意识和积极寻求发展帮助的策略。最后, 加强实习后积极的反思。

本研究只是从实习教师遇到的最大困境角度进行调查分析, 在教育实习中, 实习教师遇到的困难是多样的, 要从不同角度不断地进行研究, 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萍.试谈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改革——二十一世纪幼儿教育发展对高师学前专业的挑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5 (2) .

[2]黄秀琼.论师范生教育实习中的角色定位[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6) .

[3][4]丽莲.凯兹.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 :155.

高师学前专业 第5篇

【摘要】改革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日前的课程体系已成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大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可从充实通识课程中自然科学方而的学科门类、加大技能教育课程的比例、注重教育实践课程的教育效果、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等儿方而入手。

【关键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

高等师范教育是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专业教育。幼儿园的师资在我国建国后则主要依靠中等师范学校幼儿教育专业培养。1952年,教育部颁发了((ui }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其中明确规定了培养幼儿园师资的学校为幼儿师范学校,并可独立设置,培养大量的幼儿教师以适应幼儿园发展的需要。为了办好幼儿师范学校,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教育部还同时颁发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其中指出,高师教育系得分设学前教育组,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前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城市中广泛的学前教育机构对学前教育的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除了要他们掌握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幼儿教育技能的基本)}i练,具备在托幼机构进行保育、教育的能力外,还要他们能进行幼儿园课程的设计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儿童玩具的设计与研发;要求他们能在更高层次上理解幼儿,开发幼儿的潜力,富于创新能力,并能对幼儿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发展后劲的幼儿教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理念也已渗透进学前教育机构,某种意义上说幼儿教育中对这些理念的要求更高,这也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必须不断改革,以适应这种变化。显然,中等师范学校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已不能适应21世纪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由高一级的师范院校来完成幼儿教育师资的培养。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已经由原来主要向中等师范学校输送合格师资转到主要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上来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必然要随着培养目标的改变而发生变革。

幼儿学前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教育事业。从事幼儿学前教育的教师相对来说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由于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子f‘么”更重要。其次,学前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弹、说舞、唱、画等艺术教育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第三,幼儿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了接触客观世界和各种现象,这儿乎涉及到各类学科的基本现象和常识,因此学前教育要求教师要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能胜任多学科的教育活动。第四,就其教育方法而言,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幼稚性,需要教育者采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独特方法,将广博的知识,创造性地融合到孩了所喜欢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引导他们去观察感受操作、体验,进而形成一定概念和经验。另外,学前教育还要求教育者要善于激发、培养和保护学前儿童正在萌发的对自然、对社会、对科学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并注重儿童不同个性的培养。显然,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与其他师范专业相比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对师范性的要求更高。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其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水平影响和决定着高师生的素质水平,课程结构影响和决定着高师生的素质结构。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中师教师,课程体系呈现重学术理论轻师范性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使学生的知识面窄,职业教育技能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具有全程规划性的调整与改革,以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可分通识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技能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四大块。这个课程结构看似合理,实际上存在许多弊端。如各类课程比例失调,课程设置过于单一,技能培养力度不够,教育实践环节不被重视等。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

业的课程改革可从下面儿方面入手:

一、充实通识课程中自然科学方面的学科门类

通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科学的地位,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人文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塑造认识事物、观察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处理社会关系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在课程内容上,一般由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具类课程组成。作为文科生,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往往注重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开设,而对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普遍开设不足。实际上,在幼儿园科学教育等领域的活动中,幼儿教师承担着激发幼儿对自然、对科学、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启迪幼儿心智的任务,对于孩了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有益的生物、物理、化学现象都要能深入浅出地作出适当的、科学的解释。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的设置要适当增加自然科学方面浅显的与今后幼儿教育工作相关的知识,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作为基础学科正常开设,这对于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有极大的帮助。

二、加大技能教育课程的比例

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现代教育对专家型教师的要求,同时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表达)能力,以满足幼儿教育自身的特殊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设置技能教育课程既是幼儿教育的任务决定的,是幼儿教师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师范性的特殊性所在。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既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同时还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增加活泼愉快的气氛。这类课程主要包括乐理与视唱、乐器演奏、歌唱舞蹈、绘画和手工制作等。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一定的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做(泥工纸工)、演(表演)等艺术表达能力,并擅长其中一、二项,既有利于今后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教育技能技巧差是制约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面向幼儿园教育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制度、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不足、学生技能训练不力有很大关系。首先,招生制度的缺陷导致高师生艺术教育技能形成先天不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主要依据高考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其音乐、美术等艺术基本素养的考察,即缺少面试这一重要环节。大部分学生进校时艺术修养较差,很多学生没有受过任何艺术方面的)}i练。不懂音乐,不会画画,不会跳舞,语言表达不佳的学生大有人在。这对以后专业技能的培养带来较大的难度。其次,技艺类课程比例失调,导致高师生技艺训练后天营养不良。与中师相比,中师技艺类课程的开设一直贯穿中师教育的三年全程,课程开设在整个课程中也有较大的比例。而在高师,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只开设两年四学期,其后的三、四年级在学生见习、实习时,在对技艺要求最高的时候,反而缺乏这方面的指导和)}i练,一些在低年级学会的艺术技巧由于长时问不练不用,到了在幼儿园实习时变得很生疏。艺术教育能力差也是导致许多幼儿园拒绝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首先,正如高师音乐、美术专业需要面试,英语专业需要口试一样,鉴于学前教育专业特有的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有必要加设面试。当然,考察学生艺术素质并非等同音乐、美术专业,其意义在于了解学生在艺术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前景,在侧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适当地对艺术特长生有所倾斜。其次,加大艺术技能学习与)}i练的课时比例,将高师生艺术教育能力的提高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并将幼儿教师技能的)}i练工作贯穿于高师生就读的四年全过程。第三,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标准,实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制度。在学生毕业前,要求他们通过有关音乐舞蹈、美术、口语表述、体操和队列操练等考核内容,并将考核成绩作为学业成绩的重要内容。

三、注重教育实践课程的教育效果

幼儿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具体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发展、完善。高师开设教育实践课程,n在通过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高师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两部分。因为人力、物力、财力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开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一直处于较轻的地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见习一般在大学低年级集中进行,为期一周。幼儿园实习时问一般为8— 10周,在四年级集中安排。应幼儿园学科教学法开设的需要会安排零星的见习活动。在实习过程中,高师往往也是将幼儿园实习看作是锻炼高师生在幼儿园备课、上课的技能,而不重视高师生参与幼儿园全面教育活动的锻炼。见习、实习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从而使高师幼儿园教育实践流于形式,不能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

进行这方面的改革,首先需要建立相对稳定的高师学前教育实习基地,并与幼儿园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圆满完成教育实习任务的同时,积极为幼儿园实习基地服务,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与交流,从而能在较为真实、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培养高师生的教育能力。其次要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将模拟实习(试讲等)、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工作实习、幼儿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工作实习等不同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高师生的教育能力;另外要探索幼儿园实(见)习的形式,将集中实(见)习、分散实(见)习、穿插实(见)习、顶岗实习结合起来,强调教育实(见)习安排的创新,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第三要延长教育实(见)习的时问。高师教育实习的效果如何,一定程度上是以足够的教育实习时问来保证的。目前大四开始集中八周的实习远不能满足高师生锻炼和成长的需要,而目_时问过于集中也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认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实习可分为两个时问段,一段可从三年级学习幼儿园各科教学法、幼儿园游戏理论等课程的开设开始随堂进行短期实习锻炼,如,围绕所学教学法到幼儿开设相应的组织教学活动或在幼儿园开展幼儿游戏活动,及时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今后工作的适应性。最后在大四再集中实习较长一段时问,实践高师生综合教育的能力。以幼儿园教师为主要培养任务的高师院校,必须强化幼儿园实践环节,将幼儿园实习时问延长到14周左右,同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经常带高师生去幼儿园参加见习活动,帮助他们及早认识幼儿、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了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及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职责,在见习与实习中培养他们对幼儿、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情。

四、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

高师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是培养师范生职业素养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通过对与幼儿教育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游戏理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史及教学法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现代幼儿教育思想观念,懂得幼儿“保教”规律,掌握对幼儿进行各种知识的教学和组织幼儿各种活动及管理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教学与科研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及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幼儿教育的能力。

首先,要适当压缩专业教育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比例。上述观点都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的比例要增加,这必然要重新审视高师学前教育教学计划四大模块的比例关系,改革并不是要求课程超载,而是要对相关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如“中国幼儿教育史”少外国幼儿教育史”少中外教育史”这三门课可以整合为一门课;有高师将六门教学法合并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一门课,这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笔者以为目前幼儿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开设过多,如幼儿卫生学、儿童营养学、儿童生活护理、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儿童心理咨询等,这些课程之问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重复,有必要作适当的删减。

其次,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高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积极性与创造性都受到某种压抑。改革后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必须实现从“教”向“学”转变,实现“知识授受”向“问题解决”转变。高师教师自身要密切关注幼儿园教育发展的新动向,及时根据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实际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际。如目前许多幼儿园开展了英语教学活动,但时至今日,高师教学中依然回避这一有争议的教育现象,致使高师生毕业后虽有较好的英语教学的基础,但仍然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在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活动。对于这些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完全可以主动出击,引导高师生展开讨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学中,我们提倡案例教学,通过大量详实的活生生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激发高师生积极思索,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习惯;另外,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淡化教师权威和书本权威,相互交流,相互切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不用意见。

高师学前专业 第6篇

【关键词】高师;学前教育;艺术课程;设置方案

艺术教育应该以提升学生艺术修养、综合能力为目标,不断强化幼教学生的艺术教育能力、教学水平,以此为学前教育工作奠定基础。由此,需要改革和创新艺术类课程,重新对课程进行设置。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设置现存问题

现阶段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设置存在这些问题:一是幼教人才培养模式取向不一致。学前教育主要培养的是一线幼师,培养模式上存在一定差异,一种为培养技能型幼师,以学生能歌善舞为目标,一种是发展型幼师,以培养学生爱心、观察力为主。不同的教育模式设置课程存在很大差异。前者重视美术、舞蹈、钢琴、手工等技能培养,后者重视学生涵养的培养。二是没有明确的艺术课程学习目标。由于缺少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师,大多聘请艺术专业的教师,部分教师没有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进行课程设置与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上与艺术专业没有差异。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教人才的地方,需要关注学生艺术素養、教学能力,如此,就应该基于职业特色,实施艺术课程设置与教学。三是缺乏合理的艺术课程结构体系。学前教育艺术课程设置一直都存在片面化、学科化的问题,学科之间孤立,或学科厚此薄彼。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对于幼儿教育如何教,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重技巧掌握,而不重综合活动教学、幼儿创造力与综合能力培养教学。

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1)基于专业特色,设计艺术课程目标。艺术教育的课程任务为协调艺术学科、学生发展及艺术的社会贡献力之间的关系,幼儿教育艺术课程目标为,让幼儿通过艺术感知周围的环境,触碰到生活、艺术中的美,并能够运用艺术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运用艺术结合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出艺术魅力,实施艺术活动。在幼儿教育纲要和艺术教育规程的指导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不应该只教授学生艺术知识、艺术技能,而应该契合幼儿生活,贴近幼儿实际,探寻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以丰富幼儿生活经验为目标,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传递和创造艺术,借助艺术实现情感和思想的表达过程。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应该体现出综合性、创造性、实践性、参与性,强化学生艺术审美、创造和教育能力。

(2)整合艺术课程,实现综合艺术教学。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课程整合逐渐成为课程设置的重点,《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强调,艺术课程属于综合性的课程,它的综合性不仅体现在艺术学科需要将艺术知识、创作背景、文化知识、技能与风格等综合到艺术学习中,还应该将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多艺术学科进行综合,体现出内容、结构、目标上的综合。基于综合性的艺术课程目标,设计课程体系,使得不同艺术板块间的课程相互独立又有所关联,且内容、结构呈现出螺旋深入的形式。纵向艺术课程体系可以分为音乐、乐器、舞蹈、美术4个板块,横向分配可以为基础知识与能力、核心技巧与能力、综合能力、迁移拓展4个逐渐深入的层次,在结构上不断丰富与完善,并构建成系统化的艺术课程体系。

三、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体系设置方案

(1)音乐课构建策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时,应该包括如下内容: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幼儿音乐、声乐等。并且删除掉音乐专业学习的非常深入的内容,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把握音准、节奏方面,强化学生识谱技能,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学生音乐欣赏、儿歌演唱、儿童发声练习方法的学习等这些内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学习,应该一切围绕将来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应该具备的音乐教学能力、音乐素养培养出发,以幼儿音乐为主题,完善学生儿童音乐欣赏、创编、合唱、指挥的能力。在课时的安排方面,音乐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可以先学,安排2学期课时,接着学习声乐知识与技巧,安排2学期课时,之后学习幼儿音乐,并展开实习和幼儿音乐教学实践。

(2)琴法课构建策略。琴法课艺术课程设置中,应该包括钢琴演奏与欣赏、器乐演奏与欣赏、歌曲伴奏等一些内容的学习。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器乐演奏与欣赏教学,应该围绕幼儿园教学时常用的器乐展开,钢琴伴奏应该选取经典或流行的幼儿歌曲。在课时安排方面,首先安排2学期课时学习钢琴基础知识,再安排两学期学习钢琴弹奏技巧与方法,并于第3学期将重点放在钢琴演奏技术的学习上,第4学期将重点放在歌曲伴奏、创编上,之后的课程时间安排钢琴即兴伴奏、创编、幼儿钢琴演奏教学方法的学习。

(3)舞蹈课构建策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学习内容应该包括舞蹈基本功学习和训练、幼儿舞蹈、舞蹈欣赏、民族舞学习等。在实施舞蹈教学时,可以引用栾晓梅的思想,将舞蹈教学分为4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将舞蹈基础知识、舞蹈基本技能的学习作为切入点,并沿着这条主线展开其他内容的学习。首先安排前2个学期学习舞蹈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并强化学生的身体基础训练,将舞蹈基本技能训练融入到教学中,融合幼儿形体训练的一些内容。接下来的第3学期安排民族舞学习,以民间舞作为这个学期学习的主线,融入民间舞文化、舞蹈欣赏、幼儿民间舞训练等内容。第4和第5学期中,主要学习幼儿舞蹈的相关知识,以此为主线,围绕幼儿舞蹈教学法知识、教学技能展开学习。第6学期重点进行舞蹈鉴赏的学习,以优秀舞蹈作品鉴赏作为学习的主线,在学习中融入舞蹈人文艺术相关知识,以及幼儿舞蹈鉴赏、即兴舞蹈创编技巧等。

(4)美术课构建策略。幼教专业需要学习一定的美术知识,包括美术基本知识与技能、儿童绘画技巧与赏析、幼儿绘画环境创设、幼儿美术教育等相关知识。其中美术基本技能包括幼儿简笔画、装饰画、绘画教具的自制等。在学习绘画知识时,都是围绕幼儿学习美术绘画来展开,学习的是幼儿实用美术教育知识,并将造型能力提升作为教学主要内容。在课程的课时安排方面,首先选取2学期时间学习绘画基础知识,与儿童绘画赏析知识相结合,再运用2学期时间学习幼儿学具自制,并将第3学期的中心设置为幼儿简笔画学习,第4学期的中心设置为幼儿装饰画的学习,第5学期时掌握幼儿绘画环境创设的学习,第6学期将学习幼儿美术教育作为主要内容,第7学期时主题为幼儿艺术教育相关内容的学习。若还有一定的学期时间,可以将实习、教学实践的时间安排出来。

四、结束语

新时代、新要求下,为更好的践行该种艺术类课程体系,也为提升教育效果,需要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改革教育方法、策略,完善科学艺术类评价体系,通过多元化、多渠道的艺术教学,提升学生艺术修养与综合能力。另外,艺术教学课程设置还需要听取学校师生的意见,在共同参与下,不断完善与落实。

参考文献:

[1]赵红霞.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5).

[2]李泽楠.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的相互渗透[J].黄河之声,2014(12).

高师学前专业 第7篇

一、有效教学的提出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 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 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 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笔者认为, 教师以朴实、扎实、平实的教风使教学有效果、有效率, 学生学得有效益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教学.

二、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1.教师因素

实施有效教学, 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教师须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 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师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 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2) 丰富个人知识储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才能深入.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 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教师的知识的厚度增加了, 课堂就能深入浅出, 最大程度迎合学生的需要.

2.学生因素

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是决定教学是否有效的核心因素之一.教师的“教”只有得到学生真正“学”的配合, 才能擦出有效的火花.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拉动学生的“内需”, 在实施有效教学的过程中, 必须得到有力的解决.

三、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

1.认真、有效的课前准备

(1) 制定简明、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考虑的首要问题.只有明确、具体、切实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且更加方便于教师检测自己的工作效益.

(2) 安排有效的教学内容

师范学前专业化学学科授课时间较短, 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 取得较好地教学效果, 这与所教的内容有很大关联.应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 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社会生活经验, 人与自然的关系, 选取和构建学生发展最需要的化学知识, 帮助他们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

2.有效的课堂教学

(1)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①利用化学反应规律, 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反应规律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科学结论.利用这些规律, 让学生经历过程,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思维和推理中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索.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新颖、活泼, 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自学、探讨、查阅资料、提问、质疑和尝试解决问题, 安排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这样的教学, 能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②利用生活实际, 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离不开生活, 化学的许多内容与我们周围世界紧密相连.通过化学与自然、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来创设情境, 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好奇, 使学生感到化学离生活很近, 激发起他们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体会到学习的用处.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才能真正进行理解和掌握, 才能用来解决真实生活或其他学习环境中遇到的问题.

③利用化学实验, 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具有化学实验这个特性, 尽可能多的创设教学情境, 通过大量化学实验的演示、参与、操作, 从而使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思考同时进行, 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改革、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教学效益是密不可分的.教师的教学是一种精神劳动, 一般的说物质产品要求标准化、规格化, 而精神产品则是个性化, 因而教师的劳动必然要体现出各自的特征.相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方法, 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不同.教师必须致力于“导”, 服务于“学”.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放开”一点, “丢弃”一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给予一定的指导, 引导学生归纳所学内容的知识要素, 在各个知识点之间寻找彼此的关联, 避免孤立记忆, 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体验.教师的作用不只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更重要的是进行学法指导, 让学生会“学”, 养成乐“学”的精神.而对于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内容, 则不能局限于教材, 不妨“挖一点”, 引申说透, 让学生不但明白“其然”, 还明白“其所以然”.

4.及时的教学反思

由于课堂教学的许多临时生成性因素, 致使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同实施之间有一定的落差.科学、及时的教学反思可以尽可能缩小这种落差.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带着这些问题去反思, 教师不断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 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理、总结, 具体地对于某一个问题的对策, 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 甚至某一个辩论回合展开思考.在反思中, 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 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 日积月累, 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

总之, 实施有效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质量, 对广大教师而言任重道远, 充满挑战.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丰富个人的知识储备, 切实关注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才能使我们的化学教学更趋合理和有效.

摘要:高师近几年由于受到生源质量的影响, 教学质量不断下降, 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 在实施有效教学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此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因素, 从课前的准备到课堂教学乃至于课后的反思, 系统探讨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化学课程实施有效教学四个途径.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化学,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6) .

[2]史昕, 周琳.谈如何实现化学课的有效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

高师学前专业 第8篇

一、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缺乏整合。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忽视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幼儿教师教育理论课程比例大,实践课程不足。由于大部分学时用于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课的学习,教学实习见习时间不足,学生缺少试讲和深入幼儿园实习的机会,导致学生入职适应时间长。课程内容缺乏整合,内容重复,部分内容陈旧,针对幼儿园实际的教育类课程少,脱离幼儿教育实际,尤其是在教育理论有关课程的学习中,学生的知识广度不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当欠缺且缺乏前瞻性,难以胜任幼儿教育工作。

(二)艺术类课程形式单一,基本技能训练不够。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对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水平要求很高。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对早期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目前幼教很重视特色教育,开设了英语口语、电脑绘画、幼儿体操、舞蹈、音乐、书法等特色课程或兴趣班,开发幼儿特长、潜力及培养幼儿艺术修养与兴趣。长期以来,高师教学手段以课堂教学这种单一教学手段为主,情景性、实践性、综合性技能培养不足,导致学前教育本科生教学能力不强,难以满足幼儿园教学的需要。

(三)实习实践较少,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

高师课堂教学把讲授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由于受传统高校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影响,过分注重知识传授,使幼师生缺少进行主动、互动、讨论式学习的机会,对新形势下幼师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缺少深入研究,使技能训练实效性不强。学生缺少在幼儿园体验、适应、熟悉、提高和自我培训的过程,尤其是缺少对幼儿园教改的感受,导致教学技能弱,实践能力不强。

虽然近些年教师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幼儿教师的工作繁重,待遇不高仍然是现实问题,幼儿教师的收入与他们的实际付出不成正比。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缺乏学习主动性,对专业技能培养不感兴趣,投入的时间不够,教学技能培养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策略

(一)调整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立足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幼儿园对教师的专业要求为依托,构建具有前瞻性、多元化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可以包括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和技能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四部分,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提供如何根据学前教育的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实施教育的理论依据;专业实践和技能课程为学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提供必需的弹、唱、跳、讲、画等专业技能和操作方法及教育实践,使学生通过实践的体验思考理论的运用和创新,获得专业能力的提高;专业方向课程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所需设置不同的发展方向,课程的设置体现社会需求和专业的长期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专业选修课程主要是为拓宽学生视野和满足学生兴趣而开设的课程。

(二)改革传统教法,艺术类课程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类技能课程只是为了满足幼儿教育的需要,艺术类课程设置应根据现实需要及课时少、学生多、学生基础薄弱的实际进行整合,加强艺术技能课程的综合,避免知识的交叉、重复,同时将专业课程中有关学前教育、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等理论知识纳入技能课程的视野中,以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类教师应树立培养学生的技能是适应幼儿园教学需要,而不是训练艺术专长的教育观念。因此,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各技能课的特点,以及幼儿园的实际教学需要,进行技能课的“教法”改革。第一年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各种技能的基本功,第二年在基本功练习的基础上选择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及幼儿园实际需要的技能,如简笔画、幼儿舞蹈、儿童歌曲演唱与弹奏等,使艺术类课程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此外,教学模式实行多元化,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多深入幼儿园参观、考察,与幼儿教师进行座谈,及时了解幼儿园需要的艺术技能;还可邀请技能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幼儿园教师做兼职教师,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幼儿园音乐、舞蹈、美术等教学,并掌握弹、跳、唱、画、做等基本技能,实现学校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良好对接,缩短学生到幼儿园任职适应的时间。

(三)有效运用幼儿园资源,拓展实践课程教学。

为了有效解决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之间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智慧,有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学校改革实践教学贯彻“全程实践”的理念。“全程实践”指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全程中所有实践环节做一个整体系统定位、统筹安排。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专业技能课、各学期安排的教育见习、试教与微格教学、短期的社会实践、毕业前综合实习及毕业论文等所有培养幼儿教师操作技能和智慧的课程教学环节。实践的时间从第一学期开始,就让学生接触幼儿园实际,一直持续到毕业,使实践教学与所学课程贯通。实践基地不仅包括琴房、舞蹈房、手工室、画室、手工作品展览室等场所,还包括学生见习和实习指定的幼儿园实践基地。

有效运用幼儿园各种资源对培养学生教学技能也非常重要。高校要积极主动、及时了解幼儿园的活动安排,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如某幼儿园进行教师玩教具制作比赛,可组织学生前往参观;某幼儿园进行教学技能大赛,组织学生前往观摩学习,等等。

(四)改革技能课考核评价方式,突出实践能力考核。

根据现代教育发展需要和幼儿教育的特点,学前教育专

对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专业教学问题的研究

贾文杰

(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重庆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日益普及,档案管理工作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本文分析了档案管理专业在高职院校教学当中的特点及所存在的问题,讨论了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专业教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职院校档案教学教学改革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的重要性随之日益凸显,使得各行各业的档案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专业的教学还停留在传统阶段,使得教学和实际工作出现严重脱节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处理的问题。笔者结合高职院校教育多年的工作经验,在此以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专业教学当中所存在的诸多有待尽快处理的问题,以及其所具有的特点进行着重分析,针对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专业教学的后期发展方向做出了深入的阐述,并且在后文提出了在今后教学过程当中所需要进行改革的意见及措施。

一、高职档案管理专业教学的特点

高职教育对实践环节的动手能力的要求很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职在档案管理的教学方面主要以档案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侧重点,与普通高校的教学相比,更注重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在进行档案管理教学的过程当中,对于软件和硬件方面没有太高的要求,然而在实践技能和应用技能上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高职档案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体系滞后。

目前很多档案管理的教材是对已经成熟技术的理论总结,然而针对高职院校现状而言,存在教材内容体系明显滞后,特别是实践教学任务指导不足等情况。这就要求具体的教材编写工作人员在选编教材的时候,针对高职学生所学习的学科,针对档案管理专业所需要的实际工作应用能力,在社会中的发展状况、趋势做好分析考虑。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教学,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普遍都是最为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和一般的实践操作,但是对于工作岗位中所需综合应用的系统知识及在实践当中运用技术解决工作当中所遇到的问题,还有很多不足,对于指导实际工作任务存在一定的缺陷,缺乏完整的、系统的实际工作案例。

(二)实训指导教师有待学习。

在高职院校当中,师资力量略显薄弱,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和企业的能工巧匠人才缺乏。很多理论教师兼顾实训指导教师,导致教学过程当中所体现出来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在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机制方面都显得十分不健全和不完善。业考核方式应突出实践能力考核,在传统的以试卷形式考核理论知识方式外,加强对专业技能的考核,改革技能课传统的评价方式。首先,建立多元考核和评价体系制。考核时按年级、分阶段层层考核,把学生的自我评价、班级评价、教师评价有机地结合。其次,考核项目上包括必考技能和选考技能,必考技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要全部考核,如钢琴、声乐、简笔画、舞蹈等技能和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课程的案例分析。选考技能包括微型课、说课、讲故事等,学生可以任意从中选择几项,促进多种技能的发展。同时,在一些相关专业课程测试中,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环境或模拟环境进行现场操作。

这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这样也导致教师在知识层面上及职业技能锻炼方面,都很难有所提高。

(三)档案管理信息化教学滞后。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信息化的重要性随之日益凸显,这对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并满足信息化提出的要求,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专业的教学,还有相当大部分停留在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中,针对档案管理信息化方面的讲解和实训指导相当缺乏,导致学生在知识层面和实践技能方面都有所欠缺。

三、高职档案管理专业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信息化。

档案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现代档案管理系统,帮助管理人员方便、快捷地完成档案管理工作,从而使档案管理人员有更多时间完成其他工作;能够为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传统档案查询费时费力,达不到预期效果,而档案管理信息化后,能够快速查找信息资源,省时省力,对于决策的形成具有指导作用;有利于为科研工作提供智能化服务,档案管理信息化能够为现实资源共享和远程服务,大幅提高服务效率。

(二)实用性。

不管是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最终的教学目标都应当是全面朝向应用技能,这应是广大师生的一个共识,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最终努力的目标。课程的实时性,也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更应注重企业工作岗位中所需要的档案管理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教学理念和内容都应发生转变,由原来的理论知识转变到实用技能教学,由原来的档案管理理论知识转向档案管理工作中具体的各个环节,由传统档案管理教学转向档案管理信息化教学。

(三)综合性。

高职院校所需要学习的课程及学校所安排的课时相对较少,所以导致一门基础课通常都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领域,覆盖多个知识单元。比如《现代档案管理》,它涉及理论信息学、信息检索前沿研究、现代信息技术、文件档案计算机管理、企业档案管理、电子文件管理、文献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库等多个领域,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将不同知识领域的知识单元综合为主题明确、思路连贯的综合课,给任课老师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

四、高职档案管理专业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提高教师水平,深入行业学习,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从事档案管理教学的教师基础理论知识已经具备,但更最后,根据考核的内容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综合评价给予学生最终的成绩评定。

参考文献

[1]秦金亮.“全实践”理念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整合课程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6,1.

[2]林菁.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11).

高师学前专业 第9篇

(一)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及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无论是政府还是家庭对于教育的投资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尤其是作为启蒙教育的幼儿教育, 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软硬件建设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 我国在幼儿园阶段对于孩子们的音乐能力的培养还相对落后, 这也导致从事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人才缺口还相当大。可喜的是, 国家已经开始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办法和出台措施来鼓励和推进幼教事业的发展。现存的高师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培养模式还大多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 并不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学习的特点, 因此归纳和总结出一套适合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并有利于提高他们在音乐方面技能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特点, 以二胡演奏教学为例

幼教工作是一门综合学科, 各种艺术类项目包括音乐、舞蹈、体育等都包含其中, 这也是高师院校学生培养和专业音乐院校学生培养的区别所在。音乐院校绝大部分都是具有音乐基础的专业学生, 而高师院校的招生面向的是非艺术类高考学生, 二者的在校培养时间是相同的, 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快速提高音乐欣赏水平、音乐演奏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二胡演奏教学为例, 大部分的院校选择将教学重点放在二胡基础教学上, 使学生重点掌握二胡演奏的正确技法、在识谱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 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进行大量的演奏练习,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满足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歌曲伴奏的要求, 为以后学生能向高水平自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目前学前教育的调查发现, 幼师专业毕业生的音乐理论和实践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求, 确切地说是滞后于时代的发展速度。当前的形势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更侧重实用性, 所以高师院校的二胡课程在完成常规的二胡弹奏教学外, 应将教学重点放在二胡的实用性教学上, 即未来职业岗位必需的二胡伴奏能力和歌曲自弹自唱能力。

高师院校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首先是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针对性, 有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未来职业岗位定位, 学生进校之初就明确了学习目标, 倾注全部的精力关注自己的专业, 通过综合课程来培养自己的专业特长, 部分学生毕业后除从事幼教工作外, 还可从事艺术类基础工作。而学前教育专业的优势在于其广泛的社会需求性, 尤其是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 在边远和贫困地区的幼儿教育还没有达到真正的普及, 因此其潜在的社会需求使其在一定长时期内可以保证较高的就业率。但我们必须认识到, 在就业形势大好的情况下, 社会对幼教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系统培训。学前教育的基础性决定其必将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是学生教育的开端也是人才成长的基础阶段, 而学前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更担负着开发智力、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二胡教学中, 通过二胡基础课的教学与演奏训练, 能使学生了解和熟悉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 在正确演奏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综合音乐修养。

(三) 演奏音乐学习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要性

以下从四个方面来综合说明音乐演奏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 演奏类课程虽然是一门重视技能的实践课程, 但是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缺乏方向的, 乐理知识必定是音乐演奏课程的基础, 通过大量的音乐基本知识的学习, 在提高学生音乐理解力的同时, 还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对于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力。音乐演奏练习还是一种很好的音乐素材积累过程, 通过对被演奏乐曲的旋律等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加深对于音乐风格的理解和再创造。

其次, 音乐演奏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音准和节奏感, 这两个因素也是学习音乐必备的条件。好的音准和节奏感并不完全是天生的, 尤其是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 后天的努力更加重要。演奏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控制音准, 培养良好的节奏感, 因此乐器演奏教学效果也直接决定着后续音乐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再者, 音乐弹奏也是考验学生记忆力的一门课程。往往一首乐曲需要经过无数遍的反复练习才能达到音准和流畅的较高要求, 这个质变到量变的过程随着每一遍的读谱和弹奏, 乐曲的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刻在弹奏者的头脑中, 与思想和手指融为一体。久而久之, 学生对于音符的敏感度大大提高, 记忆力也在反复的练习中顺其自然的增强。

最后, 音乐演奏教学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即兴伴奏的基础。即兴伴奏对弹奏者的要求更高, 演奏者在完全没有提前准备的情况下, 需要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综合应变, 就像进行即兴演讲一样, 通过平时的积累和对现场的把握, 达到最终的目的。要学会并掌握乐器的即兴伴奏技能, 前提条件一定是要求具备一定的演奏基础, 在没有乐谱的情况下完成自由演奏, 做到心手合一, 在保证音准和旋律优美的情况下, 融入弹奏者的音乐感情。因此, 我们说乐器弹奏能力是学习即兴伴奏的基础。

(四)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演奏类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初探

明确地说,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演奏课程教学与音乐院校的弹奏教学具有本质上的区别, 也决定了其在课程形式上也必将存在一定的差别。音乐院校的弹奏教学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设备都水平更高, 学生的弹奏基础也较好, 教师往往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 学生人数众多且没有学习基础, 因此, 要想达到更高的教学效果, 高师院校必须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 从自身专业特点出发, 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以下教学方式改革方法初探为作者在工作岗位的实践总结;

1. 理论课教学采取集体课方式

目前弹奏课教学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弹奏技能教学均是以班级为单位, 但集体课很难保证乐器弹奏的教学效果。因此高师院校和任课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一锅端的教学模式, 对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区别对待。对于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乐理知识、识谱教学等采取集体理论授课的方式, 同时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使学生无论在视觉还是在听觉上, 对乐曲的风格有一定的了解, 还可在集体课堂上进行示范演奏, 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力。集体课也可以作为学生弹奏练习的课程, 学生们练习, 老师巡视并作出个别的指导, 单独的解决不同的弹奏问题, 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

2. 实践课教学采取小组课方式

分组即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这也是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训练要求的重要手段。这种方式非常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演奏类课程, 这是因为对于人数众多的高师院校, 教学设备往往不能满足在上课时每位同学都有单独进行弹奏练习的机会, 这时就要求任课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教材和进度保持一致, 便于教师对比教学效果和考核学生的演奏技能。这种教学方式保证了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练习, 同时也方便任课教师将学生在弹奏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错误加以总结和讲解。在练习中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监督, 互相帮助。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弹奏技能的提高。

3. 一对一教学的补充

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又叫做个别课教学, 适用范围不及前两种方式广泛, 通过对学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 更有针对性的指出学生在弹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形式。对高师学前教学专业学生可以采取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即将一对一教学穿插在集体课和小组课教学中, 每一种形式的课时数视具体情况而定。一对一教学可以让任课教师更加准确和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于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研究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 针对个别学生的学习状况, 进行逐一的针对性的训练。个别课的形式适用于任何程度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学研究方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

[2]、黄小明.音乐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0-15

[3]、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教师发展之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6.

高师学前专业 第10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教师,培养模式

近年来, 我国对学前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发展学前教育的关键在于幼儿教育师资[1]。 调查发现,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但实践操作能力较弱, 因而阻碍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 当前探索一种适宜的幼儿教师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制度、过程和评价等方面, 笔者通过对遵义师范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调研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重要地位,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模块一般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 课程设置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课程门类有重复和缺失现象, 如教育活动设计课程中幼儿数学和语言活动重复, 学生的薄弱项, 如幼儿美术教育和音乐教育却很少涉及。 又如钢琴和舞蹈课程只安排在大一和大二, 大三则没有安排。 有学生说:“希望钢琴课能一直上到大三, 因为有课才会坚持去练琴, 这样我们的技能也会好很多。 ”二是课时安排不合理, 这表现在理论课程课时多, 而见习和实训时间少。 只有极少数的课程有两周的见习机会, 而其他专业训练课程没有安排见习。 实习则集中于大四上学期, 这导致实习和专业学习脱节。 有学生说:“到了幼儿园, 发现和学校学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特别沮丧。 ”有学生认为学校学的理论是高高在上的无用论。 “如果不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矛盾, 则可能重蹈传统培养模式中‘理论说一套、实践做一套’的问题”[2]。

2. 课程内容上偏重理论知识学习, 忽视实践操作能力训练。

专业理论知识是幼儿教育的基础, 决定了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度, 但理论学习需要联系实践, 以让学生活学活用, 这需要在课程内容上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但现实中表现为理论说教现象严重, 对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不够。 一名大四学生在实习之后说:“在幼儿园举办的大型亲子团体操中, 高职学生体操和舞蹈编排方面较高师本科生更强也更为积极、活泼, 能歌善舞的高职教师也更受幼儿和家长喜爱, 而在教案和其他文字写作方面高师本科生更强。 但是, 幼儿园更注重实用性强的人才。 ”家长工作是幼儿园的重要工作之一, 需要幼儿教师具有较强的家长工作能力, 而高师课程在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不足。 由此可见, 实践操作能力训练不够, 导致学生在幼儿园工作的适应方面存在困难。

3.教学和评价的方式方法单一, 学生偏重于静态知识的吸收。

对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发现, 学生不是总想逃课, 只是因为课堂教学质量差。教学方法影响教学效果, 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方法较单一, 有学生说:“很多老师只空讲理论, 理论听多了, 我们都不爱听, 都不相信了。”教师普遍采用讲授法, 且讲授时只是从理论到理论, 未帮助学生架起理论到实践的桥梁, 学生不能理解并吸引, 进入幼儿园不能自然地用理论指导实践。

考试评价影响高校课堂教学效果, 考试评价方式仍然是以考查学生掌握静态知识为主, 学生学习过程未很好地体现出来, 且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专业能力训练结果体现不明显。 这种考试评价方式不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习惯的作用, 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顺应中引领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优化课程设置, 理论与实践并重。

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 关系到教育目标的实现。 因此, 课程设置的改革是首要任务, 首先要坚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并优化课程结构, 增加实践课程, 强化实践环节, 做到理论体系完整, 实践训练贯穿其中。 其次, 在课程培养目标方面要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特点, 明确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具体目标, 如美术教育要求学生既具备美术基础知识, 又开展幼儿美术教育, 还将相关知识应用于幼儿园环境创设与教玩具制作。 钢琴课程要求学生能弹奏至少20首儿童歌曲等。再次, 课时分配方面应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结合。 如学前儿童游戏课程可由15周 (每周3课时) 的学校学习加两三周幼儿园课程以观察和实践练习 (设计与组织游戏活动) 。钢琴、舞蹈、音乐和美术是学生的薄弱项, 需将学习周期延长至大三上下学期。

2.构建教研训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在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训练课程的学习中, 需要对幼儿、幼儿教育、幼儿园有感性经验, 否则对教师讲授的理论内容难以理解、分析和讨论。 因此, 我们有必要构建集教学、研究、见习、实训、实习为一体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实践体系。 首先, 见习贯穿在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训练的始终。 学生从大二上学期开始直到大三结束, 学生每周半天 (每月2天, 一学期至少八天) 的幼儿园见习时间。 见习内容可以是自由观摩也可以结合课程学习进行, 任课教师应设计课程见习指导手册, 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增强见习效果。有了见习基础, 学生到了大四实习就能进一步提高实践认识与能力。

其次, 为增强实践练习的效果, 我们要为学生创造适宜实践学习的环境。第一, 建立高校附属幼儿园并择优选用优质幼儿园作为学生见习和实习基地。第二, 在基地园有经验丰富的实践导师管理和指导学生。学生在见习中可先观摩活动, 适时设计活动方案与并实践导师探讨, 然后实施、改进、再实施循环进行。第三, 学生在见习、实训和实习结束时要提交过程资料和最终学习结果材料, 如观察记录、随笔、论文、活动方案、活动实施视频等。

3.改革教学和评价的方式方法, 让学习充满乐趣。

教学与评价方式方法对教学有导向作用, 因此, 改变教学和评价的方式方法, 让学习过程充满激情、智慧和欢乐尤为重要。第一, 改变固定的教学地点, 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教学不仅在教室, 还可在户外、幼儿园等场所进行。如学生掌握相关理论后可去幼儿园观摩活动, 师生共同研讨。又如体育游戏可在户外相互观摩学习。这改变了以往教师单向的知识授受式教学模式, 而将学生置于教学情境之中, 教学互动, 学思结合。

第二, 评价方式需关注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引导作用。首先, 重新分配考核的比例, 加大平时成绩比例, 杜绝学生临时突击过关的侥幸心理。平时成绩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练习结果, 如课堂表现需考查学生课堂发言、参与小组合作情况等。平时作业不仅是一纸作业, 还可有多种形式, 如学生组织和指导某个活动的表现。学生作业的评价不仅要简单评ABC等级, 还要颁发证书或奖状, 让学生尝到学习甜头和乐趣。其次, 期末考试要求测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4.打造研究和应用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于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也是改革之列。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基于各地方高校扩招的需要, 新招聘一批任课教师, 这批教师对学前理论和前沿研究较为了解, 但由于他们往往缺乏幼儿园教育的实践性认识, 在教学与学生实训指导上不免有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因此, 一方面要鼓励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加强对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关注与研究, 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加大与实践的联系力度, 如出台相应文件要求教师每学期需到幼儿园参与活动不少于20课时, 且安排教师带学生进入幼儿园见习实习等方式, 加强教师与当地幼儿园的联系, 增强教师的实践知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桂霞.论高师院校实践导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2013 (3) .

[2]张斌.“反思实践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初探——基于常熟理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探索.职业技术教育[J].2013 (7) .

高师学前专业 第11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舞蹈课程;创新;必要性

1 问题的提出

教育体制的转变使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呈现新的态势,它由以往“培养中师学校的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教师”转变为现在的幼儿园或幼教机构的一线教师,由此看出,现在的培养目标它注重职业性,偏向应用型。这种跨度也直接影响到原有课程目标定位。舞蹈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技能课程之一,具有培养幼师职业能力、提升艺术素养和健全人格等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原有的本科舞蹈课程已然满足不了当今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创新课程建设已成必然。

1.1 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国家出台的有关文件指出:到 2020 年,幼儿教育要依据地区条件普及1~3年。要想实现此目标,师资队伍是关键。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教育的各种文件和法规的出台,多次提出对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及全面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并要求扩大本科教育规模,以此可看出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视及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各领域都竟先提高了对人才需求的规格。近几年,由于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新建的幼儿园与幼儿入园的人数增长幅度大,对幼儿教师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这是目前及未来的一个总体趋势。同时,社会也对幼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调查研究,目前幼儿教师队伍的数量明显不足,而且专业素质普遍低下,许多幼儿园多年没有补充青年教师,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农村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聘任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历层次更突显不足。而今学前教育机构都渴望拥有学历高、热爱幼教;有学前教育新理念和一定教学改革及科研能力;教学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强、心态好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成为专职幼师。

1.2 幼儿教育发展的要求

儿童是世界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幼儿教育是全世界各民族人民共同关心的一个全球性问题。

新《纲要》的颁布开启了我国幼儿园教育新一轮的改革,并明确提出了幼儿教师应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儿童、发展儿童的个性;要具有全面正确地了解儿童学习发展的能力;并具有在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能力以及创设环境的能力等;还要具备有效选择和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反思教育与终身学习的能力等等思想,这些要求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和理念,认可了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也对幼儿教师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纲要》明确了幼儿教育的核心价值与目标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其中在强调幼儿的课程内容性上要求幼儿教师要具备综合性的知识结构,这一幼儿教育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全面能力且学有专长的人才。艺术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之一,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思维的知觉行动性和形象性来组织和启发幼儿艺术活动,这也是对未来幼儿教师的艺术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舞蹈活动是幼儿园艺术活动的重要部分,舞蹈的生动形象比较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容易被幼儿接受,能充分调动起孩子的兴趣和想象力,也就要求幼儿教师要有更丰富的舞蹈素质和有效的舞蹈艺术教育手段,丰富孩子的生活,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1.3 幼儿园舞蹈教育的趋势使然

舞蹈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直观、生动、活泼,在幼儿的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践表明,舞蹈能够让幼儿进行美的陶冶,还能使幼儿在身体素质、道德教育和智力开发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启发和教育,并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可见, 幼儿舞蹈教育可以推动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

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促使人们对审美的要求不断地提高,能吸引孩子的舞蹈肯定也符合孩子审美需求。新《纲要》指出幼儿在舞蹈的过程中应该充满欢乐,并要有个性化的表现,幼儿教师必须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次,幼儿教师要具有把美好事物形象地传递给幼儿的艺术才能,要具有把自己的艺术才能转化为能被幼儿所接受、并激发幼儿想要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幼儿的舞蹈教育应立足于幼儿的身心特点,一定不要成人化,应以激发幼儿兴趣来学习基本的舞蹈技能。

2 舞蹈课程创新指导思想

2.1 以学生发展为本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它是一种体现“整合性”的重要教育思想,它注重了社会的需求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它尊重学生的个性,改变以往教师单一传授知识的过程,它提倡合作和学生的自主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可持续性的发展。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对完善舞蹈课程的整体建构,改变教学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思想及教学手段,实现课程的创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际价值。

2.2 以全人教育观跨学科融合为导向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它应综合舞蹈学科和学前教育学科特点为导向,它应该是区别于专业的舞蹈课程的教育,建立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之上的。将舞蹈与学前教育学科相互渗透,才能真正让“舞蹈”舞动进“学前教育專业”,使“学前教育专业”才有自己真正的“舞蹈”。

“舞蹈”是一门以人的肢体动作来表现情感的艺术,它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动作性、抒情性和审美性。舞蹈教育本身是一个综合舞蹈与教育学的研究,主要研究舞蹈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在基于人体解剖学的科学研究上进行学生的软、开、力度训练,从而进一步解决技术技巧能力的问题。它要求动作的精、深、准和表演上的完美,并强调如何运用身心运动进行艺术创造。它培养的人才是表演艺术家、舞蹈家和舞蹈教育家等;它在教学的特点上也有别于其他教学的个性规律,表现在其特别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对学生理和心理的影响等方面。

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综合性应用型的幼教人才,它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教育原理,并具备相应的教育教学技能,要学习在幼儿园五大领域方面循其规律来开展教学。舞蹈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主要是解决职前幼师舞蹈素质的问题,它要获取的是为学生将来具备幼儿教师必备的舞蹈知识与技能,能引导幼儿在舞蹈活动中去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它区别于专业的舞蹈课程的教育,凸显出“幼”性。在教学中强调与幼儿舞蹈教育的实际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幼教特色,注重舞蹈各学科内容的整合;在教学方式上不能追随专业舞蹈,要以舞蹈知识传授为前提、以舞蹈教育能力为目标、加强综合能力的发展作指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S]. 2012.

高师学前专业 第12篇

一、构建适应“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师资队伍

奥尔夫音乐教学中“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实施的主导是教师,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首要任务。首先, 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方法, 适应“产学结合”教学模式。高师教师在不断提升奥尔夫音乐教学理论专业知识的同时, 可以半脱产形式到幼儿园一线进行实践锻炼, 并担任一定的教学工作, 不断提升自身幼儿园一线实践教学的能力。第二, 从幼儿园引进具有奥尔夫音乐教学能力的一线教师, 走入课堂。以幼儿园见习活动为依托, 观摩幼儿园一线教师奥尔夫音乐教学课程, 通过与一线教师的学习交流, 同时与幼儿的零距离接触, 让奥尔夫音乐教学理论知识更为鲜活, 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二、全实践理念下, 构建“产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教师遵循理实一体化理念, 制定奥尔夫音乐教学大纲, 突破教材体系的限制, 大胆调整课程内容, 删减和增加必要的内容。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和幼儿园对高师学生知识、能力的需求, 编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 按理论篇和实践篇安排教学内容, 理论篇主要介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实践篇主要介绍语言、动作、器乐等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幼儿园“奥尔夫”经典课例分享;奥尔夫音乐剧、即兴绘本剧创编等。”第二, 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 削减理论教学时数。第三, 无论是理论教学, 还是实践教学都应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同时, 引导学生自编教案, 及时发现学生教案设计的闪光点, 鼓励学生写出有创意的教案。为体现师生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信息量以及教学效果等, 应将经典课例的授课录像保存, 以供不同班级和年级的学生共享。

三、构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实训基地

高师应不断加强与幼儿园实践基地的有效沟通, 构建高师与幼儿园实践基地交流合作平台, 最终实现资源共享, “双赢”彼此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校外与幼儿园建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实践教学协作关系, 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校内充分利用奥尔夫的实训设备, 对部分幼儿园教师进行奥尔夫音乐法培训, 并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运用, 高校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一线幼儿园教师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四、打造精品课程, 编写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适合“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教材

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打造成学前教育专业精品课程, 编写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特色教材, 是必有路径。 (1) 转变本教学团队成员的编写理念。广阔的科研领域, 需要发文章出专著, 也需要编著教材, 高校教材编写也是一项复杂的科研创作工作。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教材的编写, 需要团队成员在继往开来的基础上, 不断推陈出新, 建设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2) 加强与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合作交流。 (3) 教材编写在深度上, 能体现幼儿园一线教学特点, 不深、不难、不繁, 讲求实用, 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在广度上, 搜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古今中外资料, 严格筛选, 既体现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国际性, 又要体现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本土化特点。

在“全实践”理念的指导下, 充分考虑地方教育发展对学前教育师范生培养规格的需求, 以行动研究的方式, 构建“奥尔夫音乐”“产学结合”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在教育教学实际中运用学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走出一条新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道路。

摘要:当前高师与幼儿园的“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必由之路, 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奥尔夫音乐教学中构建“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构建适应“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师资队伍;在全实践理念下, 构建“产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实训基地;打造精品课程, 编写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适合“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教材。

关键词:“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奥尔夫音乐教学,高师,学前教育专业

参考文献

[1]刘丹.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基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1) :53-54, 57.

上一篇:激发兴趣快乐识字下一篇:高三生物复习经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