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基本假设

2024-08-20

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精选12篇)

财务会计基本假设 第1篇

一、历史考察

复式簿记在理论上的总结固然标志着记账方法的改进,同时不可忽略的是,在复式簿记的有关论述之中,已包含了“会计主体”的胚胎———“在三本账簿(日记账、分类账和备查账簿)中,合营的资本账户必须和自己的资本账户分开登记”。实际上,会计从产生之日起,就与特定的主体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外在17世纪的意大利,虽然还不存在稳定而统一的货币,但有的会计学著作中已经明确指出,“在计算价值总数时,只能采用同一货币单位,因为不同的货币单位不适宜于汇总合计”,这可以看作是货币计量思想的发端。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后,会计界才给货币计量假设附上一个子假设———币值稳定不变。167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签署《商业条令》,规定商人必须每两年编制财产目录,标志着会计分期思想的逐步形成。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工厂逐渐采用机器设备等长期资产,经济活动的重心也告别了合伙冒险的商业活动,过渡到持续经营的工业生产活动。此时会计分期和持续经营假设才成为一对经常并称的基本假设,而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会计分期假设是对企业的持续经营活动进行的人为分割”,这一点可以从持续经营假设的定义———“除非有明显的反证,否则一般都认为企业将无限期地经营下去”中得到旁证,因为会计分期假设思想出现雏形时,那时企业活动还是一次性交易和短期的合伙式经营。

二、逻辑分析

此处可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按照逻辑推理的原则,最先产生的会计基本假设应当是会计所必须的,或者是会计更迫切需要的(尽管人们当时不进行会计研究,也可能并未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在会计环境的变迁面前受到的冲击也应该最小,依次类推。下文具体分析在目前会计环境下各项会计基本假设受到的冲击的情况。目前会计依存的大环境是市场经济,而且西方国家正在进行所谓的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

第一,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优胜劣汰是客观事实,从长远来看,没有一个企业可以作到真正意义上的“持续经营”,即使经营业绩良好,但也有可能被其他企业敌意地并购,这是西方若干次兼并浪潮给我们的深刻启示。事实上,早在1961年,著名会计学家Moonitz就在《会计的基本假设》中提到了暂时性假设,指出企业经济活动的暂时性是绝对的,而持续经营则是相对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持续经营称作是一项基本假定(Basic Assumption)而并非基本假设(Basic Postulate)是有其道理的。

第二,受到冲击的是会计分期假设。知识经济下,“信息是全球经济神经传递的讯号、金融资本是全球经济的血液、通讯是连接经济的动脉”,为了正确、快捷地决策,必然要求及时的有用信息。然而目前以年为时间单位的年度财务报表,甚至以半年、季度为时间单位的财务报表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等通讯技术的进步,未来的会计信息提供必然是一种实时报告系统,那么会计分期的限制将荡然无存。

第三,接下来受到冲击的是货币计量和币值稳定不变假设。币值稳定不变假设在持续的通货膨胀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但是,除了个别国家的个别时期外,通货膨胀还是可以限制在一个认可的范围之内的。当然,此处并非为币值稳定不变辩解,而是认为在现有会计环境下,该假设要比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受到的冲击要小。

尽管有人设想了各种的会计模式,企图对货币计量假设提出质疑,但是只要复式簿记系统存在,货币计量假设便必不可缺,因为没有任何计量单位能够取代货币这种统一的计量尺度来完成复式簿记那内在的平衡机制,至少目前是如此。那么,有人要问:“目前多数软资产如智力资本、人力资源等为什么不能在财务报表中确认?”出现这种情况固然有目前尚无法完美地用货币对之进行计量的原因,但是恐怕最大的难处还在于无法选取合适的计量属性对之进行计量。后者比前者更严峻、更是会计界多年争论的焦点之所在。

第四,尽管有的会计学家认为不久的将来,会计主体将是以产品为中心的网络即“虚拟企业”,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法律实体,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改变的只是会计主体的形式,会计主体的内涵并未因此而不存在,相反会计主体的内容将更加丰富,即受到冲击的只是会计主体的形式而已。

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的结果不谋而合。那就是,按照逆向思维分析的结果是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各项会计基本假设目前受到冲击的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币值稳定和货币计量-会计主体”,那么按照所述的逆向思维逻辑推理思路,反过来会计基本假设的概念层次顺序是“会计主体-货币计量(币值稳定)-会计分期-持续经营”。

三、会计基本假设:继承和发展

如果联系会计环境的变迁进行仔细的分析,不难发现产生于或者归纳于几十年以前的、目前得到公认的四项会计基本假设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都不同程度地经受着巨大的冲击。会计基本假设本来就是在对会计环境进行概括与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的人为假定,那么在会计环境变迁的冲击面前,有必要也必须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内涵进行重新分析与界定,并尝试根据会计环境的新特点提出新的会计基本假设。

(一)关于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在信息革命面前,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正变得越来越难以界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企业的供应商、雇员和顾客将以“交易为纽带”进行经济活动,这些交易网络将围绕存在着密切联系的企业群体或“虚拟企业”的会计信息,这些企业群体的经济活动的规模、迅捷性和复杂性也许是目前的企业、甚至是企业集团所不能比拟的。如果企业的空间范围界定如此具备弹性,那么未来的非传统性企业———“虚拟企业”,将会是一些企业网络,甚至是成千上万的个人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网络,当然这些个人都要是一些极具潜力的“人力资源”或“智力资本”,他们构成了虚拟企业的主要的资产。因此,需要抛弃传统的将企业实体或有形的企业当作会计主体的思路,应该对会计主体的内涵与外延重新进行认识。

(二)关于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理论中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定义采取了“非反例即为真”的思路,即“除非有明显的反证证明一个企业或者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日期将进行清算,否则都认为企业将持续地经营下去”。而会计分期假设是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基础上,将企业连续的经营活动人为的划分为若干个间隔期,以便定期提供一个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的有关信息,通过向委托者报告受托资源的保值和增值情况来解除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并向目前的或潜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的定义决定了它是会计基本假设中主观性和人为性较强的两项假设。

根据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规律,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持续经营,企业在会计分期假设下的期末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只具有暂时性和近似性(由于权责发生制允许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真正客观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只有等到企业经营期限终止以后才可能得到。因此建议将暂时性假设作为持续经营假设的一个子假设明确地提出。因为,持续经营假设固然必须,但是持续经营假设就仿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只有假设企业持续经营,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和实现原则才能获得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持续经营假设以及会计分期假设下最终得到的财务报告不可避免地含有人为估计和判断的成分在内,由此得到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情况的会计信息只是对企业整个经营过程某个横截面的综合与分析,因此不可避免地具备了“暂时性”的特点———持续经营总是相对的。了解到这一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就会认识到,目前会计期间或几个会计期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只能是一种暂时的结果(最终的结果要到企业经营彻底结束以后才能客观得到),因此在进行相关的决策时,就会注意到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和客观事实不可能完全一致的特点,并适当地做出分析调整是必要的。

至于会计分期假设,目前受到网络化和实时报告系统的冲击,虽仍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其内容必须相应地得到修订。修订后的会计分期假设的间隔期将大大缩小,将会出现按照季度、月度甚至旬为时间单位编制财务报告。中期财务报告的作用将日益突出。另外,考虑到年报的滞后性,建议编制简化年度报告,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尽快地了解到企业本会计期间的重要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浏览最终的年度财务报表提供一种导读的作用。

(三)关于货币计量假设和币值稳定不变子假设

由于企业最终生成的财务报表上体现的数字具有概括性的特征,而货币则是唯一的、统一的计量尺度,所以货币计量假设必须存在。但是,货币计量假设的子假设币值稳定不变假设则成为财务会计和会计计量乃至财务报表改革的一个巨大的障碍。币值稳定不变假设是历史成本计量的坚实根基,而与公允价值则是不相称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要想得到更广泛的运用,至少在未来与历史成本并驾齐驱,币值稳定不变假设必须排除在会计基本假设之外,但可以降格为会计假定,仅仅适用于利用历史成本计量的经济业务的情况。

(四)关于增设会计计量属性会计基本假设的观点

如果将会计看作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那么会计计量贯穿于整个会计信息系统之中,会计计量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职能,会计本身就是一个计量过程。会计确认有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本假定(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那么鉴于会计计量的重要性和会计计量属性对会计计量的重要性,会计基本假设中应当为会计计量属性留有一席之地。在对币值稳定不变假设做出修正之后,建议引进“交换价格(市场价格)”假设,为解决会计计量属性抉择的难题提供一定的思路。其实,在进行交易的临界点上,历史成本与现行成本取得了一致———都是交换价格,而一旦交易完成,这个交易价格就转化为历史成本,日后的交换价格就演化为其他会计计量属性。那么,在市场价格的会计基本假设下,可以推断出各种会计计量属性的适用范围:历史成本适用于核算初始的交易价格,它具有可验证性与客观性,有助于保持会计信息系统的相对精确性,避免像其他学科计量结果一样的模糊性。公允价值适用于如签订了不可更改的合约,需要在未来履约的项目、单独贡献现金流量的项目如衍生金融工具等的计量。

摘要:文章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思维对会计基本假设进行了探讨, 研究了会计基本假设的继承和发展。对现有的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和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等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增设会计计量属性会计基本假设的观点。

关键词: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主体,币值不变,会计计量

参考文献

[1]、葛家澍.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

[2]、张兴华.当代会计的基本理论[D].上海财经大学论文集, 2008 (9) .

1.2会计基本假设练习题 第2篇

1.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是()A收付实现制B持续经营C会计分期D权责发生制 2.下列有关企业会计基础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权责发生制下凡不属于当期的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支付,也并不作为当期费用 B权责发生制下凡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取,也并不作为当期收入 C收付实现制 的会计基础是企业会计结算的主要依据

D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发挥了统驭作用

3.将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体现的会计基本假设是()

A会计分期B货币计量C持续经营D会计主体

4.货款已经收到,但销售并未实现,则企业应当不确认销售商品收入,这一做法是()A可比性信息质量的要求B谨慎性信息质量的要求 C收付实现制基础的要求D权责发生制基础的要求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会计中期的是()A月度B季度CD半

6.形成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不同的记账基础,进而出现应收、应付、预收、预付、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所依据的会计基本假设是()A会计主体B持续经营C会计分期D货币计量

7.界定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是会计基前提是()A会计职能B会计主体C会计内容D会计对象

8.企业本月收到上月赊销产品款20000元,本月销售产品40000元,收到货款30000元,余款尚未收到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本月实现的产品销售收入为()元 A20000

B30000

C40000

D60000 9.A公司1月份发生下列支出,预付本季度全年保险费2400,支付上年第四季度借款利息3000元(已预提),支付本月办公费800元,计入本月费用的是()元 A1000

B6200

C3200

D380

10.企业为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主要体现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A谨慎性

B可比性

C可靠性

D重要性

11.通常情况下,最关心偿债能回复力和支付利息能力的财务报表使用者是()A企业的债权人

B企业职工

C企业股东D税务机关

12.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处理采用的政策方法前后各期应是()A经管理层批准后,可以变动B应当一致,不得变动 C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动D可以任意变动

13.下列各项中,要求同一企业前后各期会计信息相互可比,或不同企业同一期间相关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A重要性B谨慎性C相关性D可比性

14.下列有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在同一会计期间,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B在不同的会计期间,同一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确认、计量报告标注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C与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的信息,都应当充分披露

D有意遗漏应予披露的会计信息,不会降低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

15.企业将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作为自有资产入账,主要体现的信息质量要求是()

A谨慎性B实质重于形式C可靠性D及时性

16.下列各项中,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

A谨慎性B及时性C重要性D可理解性

17.通常情况下,最关心企业的盈利情况的财务报表使用者是()A企业股东B企业债权人C货物供应商D企业职工

18.对可能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作资产减值损失处理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A客观性B重要性C谨慎性D实质重于形式 多选题

21.下列有关会计主体假设的叙述中,正确的()

A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B明确会计,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甲乙或事项的空间主体 C会计主体也等同于法律主体 D法律主体通常也是会计主体

23.下列各项中,将影响企业按持续经营的会计基本假设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A适度调整经营方针B破产C长期停业整顿D解散 24.下列各项中,可确认为会计主体的有()A集团公司B子公司C母公司D企业年金企业

25.下列各项中,符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会计期间的划分规定的有 A半B季度CD月度

26.下列有关企业会计基础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在收付实现制下,凡属于当期的收入,即使款项在当期尚未收取,也应作为当期收入计入利润表

B在权责发生制下,凡不属于当期的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支付,也不应作为当期费用入计入利润表

C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发挥了统驭作用 D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是企业会计核算的主要依据

27.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时,下列各项业务中不能确认为当期费用的有()A支付下年的报纸、杂志费B预提本月短期借款利息 C预付下季度房租D支付上个月房租

28.母公司拥有若干子公司、分公司的情况下,下 列各项中,可以作为会计主体的有()A母公司B子公司C分公司D企业集团

D境内设立的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货币为主的单位编制的财务报告 30.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时职能有

A决策职能B控制职能C反映职能D预测职能

31.下列各项中,反映了可靠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是()A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根据进行确认、计量

B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C在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真实、完整 D各类企业执行的会计政策应当统一,便于比较 32.下列各项中,符合可比性信息质量要求的是()A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会计信息应该相互可比 B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相互可比 C企业选定的会计政策,以后期间不得变更 D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确保使用者充分理解 33.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有()A会计分期B实质重于形式C货币计量D重要性 34.下列选项中,属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有()A可靠性B相关性C可比性D可理解性

35.下列各项中,可以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有()

A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都予以充分披露 B延后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C有意 遗漏应予以披露的会计信息

D在不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准确判断的前提下对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信息信息省略 判断题

36.一个营业周期通常短于一年但也存在正常营业周期长于一年的情况(Y)37.在持续经营的情况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Y)

38.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为会计基本假设(Y)

39.权责发生制是以是否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N)

40.持续经营假设可使企业成为百年老店,因而即使企业进入破产清算,也不应该改变会计核算方法(N)

42.评价经营业绩,属于企业的基本职能(N)

43.会计确认属于会计监督职能运用的特定方法(N)44.企业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基础,根据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在此基础上编制财务报表(N)

45.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报告,并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企业的有关信息(Y)

46.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不同会计基础的形成,是基于持续经营假设(N)47.货币计量是会计核算的唯一计量尺度(N)

48.会计主体假设明确界定 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Y)

49.会计除了核算和监督职能外,还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分析等职能(Y)50.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做的合理设定(Y)

51.在权责发生的基础下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应当负担的费用,只要在当期没有实际收到和付出,都不能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N)

52.企业应当遵循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需要考虑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N)

53.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Y)54.即使企业已经开始进行破产清算,也应坚持持续经营的会计基本假设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N)

55.企业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基础根据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在此基础上编制财务报表(N)还有其他

56.收入-费用=利润这一会计等式,是复试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N)

57.企业应当遵循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则不需要考虑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N)

58.企业的投资者既享有企业的经营利益,也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Y)

59.对某些特殊交易或者事项进行处理是,通常需要根据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的信息质量要求来把握其会计处理原则(Y)

60.企业对已出售商品提供产品质量保证并因此确认为一项预计负债主要体现了谨慎性的基本要求(Y)

61.企业没有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即使签订了商品销售合同并将商品交付给购货方,也不应当确认销售收入,这一说法,充分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Y)

63.根据可比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如果按照规定需要变更会计政策或者在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企业可以变更会计政策(Y)

64.月末,单位内部的审计人员对资产负债表进行审核,属于会计监督中的内部监督和事后监督(Y)

65.社会公众也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企业对其所在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如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提供社区服务等(Y)

财务会计基本假设 第3篇

【关键词】网络经济;基本假设;会计

我们所处的21世纪是网络经济的时代,它和工业社会有着巨大的差别,而以工业社会为前提提出的会计基本假设,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为财务会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经济环境。网络经济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依托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型经济形态,在这种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对传统的会计基本假设产生了影响,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也必须做出相应的创新,以适应网络经济带来的影响。

一、网络经济和会计基本假设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经济以其特有的优势,逐步成为新兴的经济模式,网络经济打破了传统经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将服务经济和信息经济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它强调创新,是一种更高阶段的经济生产方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会计工作的经济环境非常复杂,会受到来自各方面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提出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确认、计量和财务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和空间环境作出的合理假设。会计基本假设虽然是人为的假定,但这并影响它的客观性。事实上,这正是进行会计活动的必要前提,它是会计人员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认识,逐步总结出来的,这是尊重客观、实事求是的表现。离开了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工作就失去了会计确认、计量和财务报告的基础,会计工作就难以进行。

二、网络经济环境对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网络经济的出现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各行各业都受到了网络经济的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也不例外,网络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最根本的是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建立在四个会计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它们是: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这四个假设适应传统的社会经济环境,经受了会计实践的考验,合理性得到了证明。但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普及以及企业与企业交易方式的变化,使这四个假设受到了影响:

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会计主体是各项会计假设中最基础的一项,是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目标,一般是特定单位或者组织,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会计的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都应该集中于反映特定对象的活动,必须将核算的目标与其它经济实体区分开,才能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但是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发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有些企业经营活动突破了传统的空间范围,借助网络的便利,出现了很多虚拟企业,它们有很强的灵活性,不受原有范围的限制,我们就很难确定会计主体了。所以,网络经济的出现使会计主体由实体变成了实体与虚体共存。

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持续经营是企业将按目前的规模和现有的状态继续经营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出现停业或大规模削减业务的情况。在这个假设下,企业可以按照原有的财务计划使用资产,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而由于上述会计主体的虚拟化表现,使类似于“虚拟公司”这样的企业的的灵活性和在存在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又与持续经营的假设相违背,并且影响了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的许多会计处理。

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会计分期就是把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等的期间。这个过程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主要根据这个分期来结算盈亏,按期出具财务报告,使报告使用者能够根据财务报告及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盈亏情况和现金流的信息。

而及時性是网络经济的一个特点,由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希望及时地获取企业财务信息,原来的会计分期假设就不能满足这个更要求。另一方面,企业会计网络化已经成为主要的趋势,这就打破传统会计核算在空间上的限制,企业相应的会计核算和报表工作就无法按照会计分期进行。

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

货币计量是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报告时,以货币为统一的计量尺度来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情况和经营成果。选择货币为基础进行计量,是因为货币本身的属性决定的,用其它单位计量,无法在总量上进行汇总和比较,也不方便会计计量和企业经营管理。传统的货币计量假设的内容包括:货币计量、币种唯一和币值稳定。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货币计量假设受到的影响最大。首先,以货币为载体所记录的财务信息很难满足报表使用者的要求,他们更关心企业的经营环境、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对未来经营的预测,这些属于非货币性信息,很难用货币来计量。其次,电子商务中的支付一般以电子货币为主,网络上公司之间的交易结算都在网络上完成,企业的现金和信息都会融入到企业的会计核算中。最后,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投资的增加、国际金融活动的增长,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快,使得各国货币汇率变动增大,所以对币值稳定假设也受到了影响。

三、网络经济环境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创新对策

1.会计主体假设的创新对策

虽然网络经济对会计主体产生了影响,但是会计主体的内涵并没有因为虚拟企业的出现而改变,改变的只是主体的存在形式。本文建议继续保留现行的会计主体假设,但是要扩展主体的范围,将原有的会计主体将原来的“封闭型”的主体扩展为“开放性”的主体,将“实体型”的主体扩展为“虚拟型”的主体。

2.持续经营假设的创新对策

网络经济中虚拟企业是为了实现一定经营目的而联合组成的,在实现经营目的的过程中,虚拟企业和实体企业基本上没有区别,所以虚拟企业也要遵循持续经营假设,这也是履行企业义务和享受企业权利的要求。

3.会计分期假设的创新对策

为了适应网络经济的要求,应当尽量缩短会计分期是间隔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的企业财务信息,可以通过强化企业的会计电算化职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完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而网络化又为及时传递信息提供了一个平台,可以随时随地查询会计信息。

4.货币计量假设的创新对策

在网络环境下,会计计量假设可以综合使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方式,以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一方面,包括:固定资产、货币资金和长期借款等科目,能够用货币计量的因素,依然坚持货币计量的假设进行会计核算。另一方面,包括:企业人力资源、市场背景、科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等无法用货币计量的因素,就要采用非货币化的计量方法,使信息使用者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企业财务信息。

四、结束语

会计假设是针对特定经济环境而提出的的假设,必须与经济环境相适应,而且要随着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经济的发展决定了经济环境,也决定了会计发展的方向和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经济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对会计产生了极大影响,也作为会计核算的约束条件和基本依据的四个基本假设,也受到了极大影响,会计要保持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必须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网络经济的要求,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朱勤丰.试论网络经济对传统会计假设理论的冲击[J].中国集体经济,2009(9).

[2]华香.网络会计及对会计假设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6).

[3]嘉红.论应用网络会计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8).

基金项目:本文系市教委“PXM2013_014224_000058教育教学-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的研究成果;2013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洪惠塘(1992—),女,福建人,现就读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

对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重新思考 第4篇

财务会计是企业会计 (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 按照会计的内容和侧重点的不同分类而来, 因此企业会计目前国际公认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类。

首先, 企业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特点和功能是核算和监督企业的资金运用和来源, 成本和费用以及整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所得的财务成果, 以此分析企业的收入与盈亏达到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手段。

然后, 财务会计作为企业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指的是以企业为主体对其已经完成的资金活动做全面的系统的监督与核算得到企业经营的财务状况基本信息和盈亏信息并以此提供给与本企业存在经济利害关系的债权人、投资人以及政府有关部门。财务会计的最终目标是要让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外部人员可以利用以财务会计分析而得的经济信息进行有效的经济管理活动。 在实施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也需要利用财务会计方面的会计手段和程序, 这样才能积极有效的提高企业经济效应使得我国的市场经济可以健康有序地发展。

2 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

财务会计基本假设指的是在组织会计核算工作中应具备的前提条件, 也是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各种程序和方法适用的前提条件。 因此, 一旦离开了相应的比较稳定的又需要跟随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而变化的会计假设之后也就无法进行财务会计工作。

目前为止, 国际公认的财务会计假设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财务会计的主体假设、持续经营的假设、时间分期的假设以及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的假设。

(一) 主体假设

在整个会计界, 主体假设已经被广泛地接受为财务会计假设的基石 (Paton & meson, 1940;Paton, 1922) , 这个观点不仅在财务会计框架形成时被专业人士广泛认同而且随着财务会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此假设也会继续被认同是财务会计假设的基石。在财务会计中, 会计主体指的是财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和组织。 通俗的理解就是在某个单位开展财务会计工作, 这个单位就被称为财务会计主体。 财务会计的主体假设为什么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又相对稳定呢? 因为财务会计是必须要面对市场, 面对主体来产生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并为相关有需求的人员和部门提供财务状况、企业盈亏、现金流、财务业绩等经济信息。 因此, 要使整个财务会计所涉及到的流程准确无误地往下进行, 主体是财务会计需要首要考虑的问题。 立足财务会计主体才是财务会计监督和核算的基本前提。 另外一点是在企业或单位的财务会计实务中, 主体可以界定财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空间范围, 确切的说就是主体可以在涉及经济往来的过程中作为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身份更为便利的实现资金流通。

考虑到财务会计主体的重要性, 因此主体成为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假设。 从财务会计的主体假设出发, 主体假设表明财务会计报告的边界是个体企业而不是市场。 即财务会计只能提供某个特定的企业或单位的微观经济信息而不是整个市场。 但我们在财务会计的定义中提到财务会计的最终目的是要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只能提供微观经济信息的财务会计的意义何在呢? 这就是财务会计主体假设的局限性的集中体现。 承认财务会计主体假设就表明其难以离开会计主体因为宏观调控的尴尬地位。

(1) 关于主体假设的重新思考

虽然财务会计的主体假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但是这一基本假设也是发展的和不可或缺的。 财务会计的形成是在有限公司和现代企业出现之后, 因此财务会计的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要将企业所有者的经济和财务分开实现企业搞笑运转的目的。 在以往的财务会计运转过程中涉及到的都是"现实的企业和单位", 每个企业都会存有对应的财务报表信息。但是在互联网和微小型企业极速发展的今天, 以往的传统的财务会计主体思想也将会得到相应的改善和发展。 以往的财务会计活动都是在线下进行操作, 每个企业到了相应的期限都会有记录式的财务报表信息。 但是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 财务会计活动需要将"线下"和"线上"相结合。

另外一点就是关于大量存在的微小型企业主体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财务会计报表等内容导致国民经济统计中出现的巨大误差。 目前的微小型企业通过各种团购网、微信支付以及支付宝支付进行大量的资金流通。 对于这类在以往无法计算的财务会计主体也可以通过"线上"方式对其经济流通进行核算与监督最终进一步完善国民经济统计, 提高整个经济市场的经济效益。

(二) 财务会计的持续经营和时间分期假设

持续经营也被称为联系经营, 指的是企业要把扩大再生产连续进行下去。 企业没有了持续经营就谈不上财务会计的核算与监督。 原因在于在企业的会计实务中, 需要核算的经济指标数量众多, 这些指标如果没有同其他时期的同一或相似指标做比较那么核算出的经济指标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因此, 要使财务会计实务分析有存在的意义, 企业的持续性经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假设。 将财务会计核算的各种经济指标和以前同年度、同季度等同期指标相比, 这样才能找出企业发展的态势, 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 才能利用这些指标实现经济增长。

将持续经营假设和时间分期假设联合在一起考虑是因为这两条假设是相辅相成的。 在财务会计主体假设的基础上, 只有保证了企业的持续经营才会有财务会计的分期财务报表。 同样, 保证了时间分期假设也就表明企业持续经营的能力。

(1) 对持续经营和时间分期假设的重新思考

在技术不断繁荣, 全球化和竞争不断加剧的互联网时代, 某些企业的破产、兼并和重组事不可避免的经济事件。 特别是在经历了2008 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 虽然各个国家采取了积极应对的方式使得世界经济逐渐复苏, 但是到目前为止各个国家的经济状况还是会出现疲软的状况。 另外, 在经济危机中遭受严重打击的中小及微型企业到目前也没有完全恢复。

作为占经济总量的绝大部分的实体经济主体, 要对其进行财务会计核算以实现经济决策的目的就必须保证会计主体的持续经营假设和时间分期假设。 第一类财务会计主体是针对小型及微型企业。 小型及微型企业的优点是灵活性强、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等。近几年, 国家大力扶持微小企业的发展以期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但是, 作为微小企业的弱点就是它们资源稀缺, 资金链薄弱。 要保证这类企业的持续经营假设以及时间分期假设, 政府应该加大对此类企业的扶持力度。 这种扶持力度不仅要为它们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 (如小额信贷、补贴) 还要一改往日对微小型企业的财务放任不管的态度。 对于微小型企业, 也要以区域为单位设立相关的监督和核算机构, 也就是使得微小型企业也会有自己的财务会计报表。 利用对微小型企业的核算与监督检验这些主体的经济效益状况, 在一定的财务会计核算期内, 如果某一企业在期间内的经济状况发展良好可以得到政府机构更进一步的扶持。 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微小型企业的持续经营和时间分期假设还可以使得这些企业有更一步发展壮大的可能。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针对规模相对较大的中型及以上的企业。 对于这类企业拥有相对较雄厚的资金支持并且融资渠道丰富, 资金链强健。 但是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 同类业务的企业众多, 如果不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无法保证经济主体的持续经营和时间分期假设。 对于这类企业, 首先政府机构的干预不应过多, 但是对于这类企业的单独的财务会计报表应该做到确切的监督以保证广大投资者的根本利益和保证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对于中型及大型企业, 政府应鼓励其激励员工的创新精神, 如产品革新、销售渠道的改进、优化服务等。 在逐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后, 中型及大型企业应该加大对内和对外的关于产品、 技术和服务方面的交流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国内和国际的竞争力。

财务会计的持续经营和时间分期假设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主体, 在虚拟实体中, 财务会计的这两个假设可能会存在偏差。 对于这两个假设在现实主体和虚拟主体中的差别是财务会计的这两个假设在以后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原因是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 虚拟主体的数量将会发展壮大, 对虚拟主体的财务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能更加顺利的进行的话能更进一步促进经济监管的力度。

(三) 财务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

会计核算包括财务会计的核算主要是价值核算, 这就必须以统一的货币及人民币作为计量单位。 如果在财务会计实务中没有货币计量的话就根本无法进行财务会计的核算和监督了。货币是价值唯一可以表现的、能够量化的形式。 财务会计要反映价值的形成、耗费、回收及其循环周转, 这就不得不依赖于货币。马克思指出:商品并不是因为货币才可以交换, 因为一切商品都是人类劳动的物化结果, 它们本身就可以相互交换和流通。

(1) 对于货币计量假设的重新思考

在财务会计的货币计量的假设中需要指出的是将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方式。 为什么称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而不是唯一的计量单位, 原因在于虽然在财务报表的量化表述中货币应是唯一的计量单位但是其他的财务报告以及报表附注都还需要披露其他不能用货币量化的信息。 而这些不能用货币量化的财务会计报表信息对于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投资人以及相关部门的经济决策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 结论

财务会计作为经济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相关专业人士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进行实时的改进和发展。 而财务会计的根本-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则更是广大会计从业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分别从财务会计的四项基本假设出发, 在财务会计主体方面, 主要从"线下"和"线上"主体出发指出主体假设应该注意的地方; 结合持续发展和时间分期假设并从企业的不同规模出发指出该两项假设应该采取的相应措施; 最后从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的角度讨论了财务会计的货币计量方式。 只要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改善那么就能根据财务会计报表信息更好地达到调控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

参考文献

提高思维力的基本方法:假设排除法 第5篇

请问,这三位好朋友的书包各是什么颜色呢?根据题意,没有谁的书包和自己姓氏表示的颜色相同,可以假设这几种情况:

小白背蓝书包或是黄书包;

小蓝背白书包或是黄书包;

小黄背白书包或是蓝书包。

已知小蓝不背黄书包,那肯定是背白书包。剩下的蓝书包必然是小黄背的,而背黄书包的正是小白。

对企业财务管理假设的思考 第6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假设

一、财务管理假设的定义

财务假设是对财务存在的客观环境的一些不确定因素,根据客观情况或趋势所进行的合乎情理的判断。它实质上是对不确定经济环境的预测,是财务对象和财务目标研究的必要限定条件。财务假设包括财务学基本假设和具体假设。财务学基本假设是财务理论与实践的最根本的前提、假定,在此基础之上可以演绎出财务学的基本概念、原则以及方法等。具体假设是基本假设的具体化,也是基本假设的逻辑推演。对于财务管理假设的定义,财务学界的认识基本一致。笔者认为,财务管理假设是指财务管理人员对那些无确切认识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和财务现象所做出的一种合乎逻辑、情理的估计和推断。这一定义所揭示的财务管理假设的本质属性有如下两点:一是对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活动一般规律的推断,是客观环境和主观判断相结合的结果;二是其推断虽然与财务管理逻辑发展相关,但并不是对财务管理的实际指导和规范,而仅仅是对财务管理活动的一些假定。

二、财务管理假设的特点

1、简单性。财务管理假设理论应具有逻辑上的简单性,即财务管理假设体系中所包含的相互独立的假设应尽量简洁通俗、便于理解,但这并不是指假设理论内容的浅显。

2、贡献性。财务管理假设除了要能说明其对系统有所贡献,还应隐含更为丰富的命题,使假设体系具备演绎性。

3、历史性与动态性。财务管理假设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总结出来的,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财务管理假设的认识水平。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财务管理假设认识的不断深入。

4、系统性。财务管理假设之间不仅不能存在矛盾冲突,而且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各项假设之间能相互协调,从而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5、独立性。财务管理假设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独立的,任何一项假设不能推导出另一项假设,否则就应将这两项假设合并为一项假设。

三、财务管理假设体系的构建原则

1、解释性原则解释性原则。要求财务管理假设对诸如财务管理存在的客观依据、为什么需要对财务进行管理、为什么能够对财务进行管理等问题作出合理地解释。

2、预见性原则。预见性原则要求财务管理假设能够对财务管理中的未来事项作出科学地推测。

3简明性原则。简明性原则要求财务管理假设在逻辑上要简单明了。笔者认为,除以上原则外,财务管理假设在数量应具有适量性,不能一谈到财务管理假设系统,就是包含有十多个假设的假设体系。而应像财务会计假设一样,区区四个假设就涵盖了财务会计的全部给每个假设赋予十分丰富的内涵,而不需要建立所谓的具体假设或衍生假设。

四、财务管理假设的具体内容

1、资金时间价值假设。资金的时间价值是一定量资金在不同时点的价值量的差额。对资金存在时间价值的这种客观现象,经济学中有多种解释。“节欲论”认为时间价值是资本所有者不将资本用于生活消费而“节欲”的报酬;“时间利息论”则认为是因为人们对现有货币的评价高于对未来货币的评价;“流动偏好论”认为是放弃流动偏好的报酬;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运用资金具有时间价值这一假设,我们可以以一定的折现率把未来的现金流入或流出折成现值,从而进行股票及债券价格估算、投资项目现金流入净现值的计算等,为财务管理的短期、长期投资等决策提供依据和标准。

2、代理成本假设。所谓代理成本是指在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时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激励、监督等所付出的成本。根据理性人假设,经营者更关心个人的晋升、收入增加、地位提高等问题,这使经理人员的目标和股东的目标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因而就出现了代理成本问题。该假设在财务管理中运用于以下几方面:1、财务分析。通过有效财务分析发现经营者业绩的好坏,从而对经营者进行有效激励。2、资本结构决策和股利政策决策。已经有理论及实证研究表明,代理成本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决策。

3、所得税影响财务决策假设。所得税对财务决策的影响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所得税影响资本预算决策。进行资本预算决策时,必须考虑所得税对现金流入以及对资金成本的影响。2、所得税影响资本结构决策。由于企业因负债而支付的利息可以在所得税税前扣除,这就使负债资金成本率较权益资金成本率低。3、所得税影响股利政策决策。由于支付股利需支付所得税,故所得税对股利政策决策亦有影响。

4、增量现金流入流出假设。所谓增量现金流入或流出,是指当企业新增一个投资项目后从整个企业角度考察所带来的增加现金流入或流出。新增一个投资项目后,该投资项目的产品有时会与其他投资项目的产品相互竞争,造成其他项目的销售收入下降,从而造成从整个企业角度考察时新投资项目带来的增量现金流入低于孤立地单个考察投资项目所带来的现金流入。同样,从整个企业角度考察的投资项目的增量现金支出有可能小于孤立地单个考察投资项目时所带来的现金流出。这是因为,企业可发挥各投资项目间的协同作用,使新投资项目的增量现金支出低于孤立的单个项目的现金支出。

【参考文献】

[1] 李双:“财务管理假设理论研究”,《财会月刊》,2006.6

[2] 成都:“财务管理假设理论研究”,《财会月刊》,2005.10

[3] 张景奇:“财务管理假设概论”,《财会月刊》,2003.9

试论会计基本原则与基本假设理论 第7篇

1 当前背景下的会计基础原则

1.1 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这个原则在过去的会计中一直处在一统天下的状态中。但是在当前的以知识为关键点的时代里, 单位的发展多是借助于先进的科技来实现的, 此时的单调的计价活动就显现出了很多的问题:

第一, 忽略了软资产。它是说不具有物质形态的一类资产。它的特点是可以为单位带来非常多的利润, 假如以历史成本来分析的话, 一般会低估了它的具体价值, 有时候还会被排除在单位的资产负债以外。

第二, 无法提供投资人所需的会计内容。在当前的背景中, 市场在不断的变化, 风险以及收益都非常以极大化的状态展示在我们的面前, 投资人非常希望会计内容可以为自身的决定带来帮助。但是把历史类的信息用到决定中的时候, 就有种无力感。

第三, 此类计价模式本身的优点在变弱。在当前社会, 由于网络的使用和信息的共享, 单位获取其他成本资料的方法变多了, 此时成本变少了, 可信性和时效性也强化了, 因此上述模式的优点就不明显了。

1.2 收入确认原则

收入确认原则, 是有关收人人账时间确认的原则。过去原则最为明显的不利之处是收益的提示不综合, 干扰到使用人对单位具体获利水平的辨别。

传统收入确认原则更确切地说是营业收人的确认原则。在当前的背景中, 单位生产的物品本身就是知识性的, 有着非常强大的增值能力, 忽略了它的置存收益的话就会干扰到投资人对单位的总体测评。同时, 产品的特色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使得生产单位以及销售单位和客户间的交流变得更加的顺畅, 产品出售的风险开始变弱, 置存收益获取的几率提升, 所以, 在当前的背景中, 收入确认应由单一的“已实现”标准向“已实现或可实现”标准转化。

1.3 费用配比原则

在传统会计的费用配比原则下, 首先应确定成本是否已经消耗。末耗成本仍具有未来经济效益, 应作为资产处理, 而已耗成本则应予转销。已耗成本与营业收入配合的方法通常有三种: (1) 根据因果关系直接配比; (2) 系统和合理地分摊; (3) 立即确认为费用。配比概念是传统会计理论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费用与收入的配比是否合理, 关系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4 权贵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传统会计的支柱原则之一, 它是收入实现原则和费用配比原则的前提。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权责发生制原则也受到较大的挑战, 它的缘由关键的体现在如下的几点中。第一, 它对于单位当期的资金流量内容不能精准的体现。在当前的社会中, 因为知识革新的速率非常快, 技术方面的风险开始变多了, 单位如果稍微的不注意, 就会面对着破产等的风险。第二, 在这个体制之下的净收益面对着很多本身的缺点, 该项收益里涵盖很多不是现金的要素, 它的数额的配置是结合假定模式来设置的, 有着非常多的主观性, 进而就会导致结局不真实, 无法精准的体现单位的运作业绩。

1.5 充分披露原则

在当前的时代中, 因为经济氛围变得更为繁琐, 经济风险也在无形中变多了, 该原则是今后会计的关键原则, 单位披露的信息区间开始变宽。因为当前的信息科技的强大功效以及较低的费用, 会计不但能够进行货币类的计量, 还可以进行非货币类的计量。不但能够定期的进行报告, 还可以实时的进行报告。

2 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基本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对任何学科都很重要, 因为它为该学科的理论和实务提供了研究出发点, 但假说不是一成不变的。众所周知, 现行的会计基本假设是与工业经济时代的会计环境基本适应的, 而知识经济的来临, 使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同时, 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日趋复杂化、多元化。当前财务会计只有及时完善、创新某些理论方法体系, 才能在新的经济环境下, 真正发挥会计信息的决策参考作用。

2.1 会计主体假设

“网络经济”的兴起, 使得会计主体界限越来越难以把握。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 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信息技术革命, 使得知识、信息的扩散与应用大大加快, 交易、决策瞬间完成, 电脑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 使通过互联网形成了所谓“网络经济”。“网上公司”又可称为“无实体公司”, 它可以通过互联网横跨大洋把千万个个体联系起来, 一旦业务完成时, 又可在几秒钟内解除这种联系。

2.2 持续经营假设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使竞争愈演愈烈, 企业稍有不慎, 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并购潮流将进一步加剧, 会计个体被兼并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竞争激烈可想而知, 并购将成为一种趋势;“网上实体”不适用持续经济假设, 而适用破产清算与破产期间假设。知识经济社会中, 知识更新、扩散的速度很快, 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风险, 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上实体”的特点。“网上实体”经营活动的“短暂性”, 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的特点, 决定了持续经营假设已不能适应, 而必须代之以破产清算与破产期间假设。

2.3 会计分期假设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传统的以年度为期的会计分期假设将受到冲击。我国的《会计法》规定会计年度为公历年度, 即以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作为会计年度, 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内部管理会计以至战略管理会计的推行, 单位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将朝着多层次、多元化方面发展;在时间上而言, 不同管理主体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 因此, 会计分期应以它们的需要为基础, 决不能以整齐划一的日历年度为标准。

2.4 货币计量假设

2.4.1 网络科技的高速前进, 国际间的资本流通速率的提升, 使

得此类决策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中落实好, 此时就使得会计主体面对的风险, 影响到了币值稳定这个假说了。金融危机使得货币贬值, 就是一个例子。

2.4.2 在当前时代中, 如果只是使用货币计量带来的信息的话, 根本无法合乎使用人的规定。

财务会计基本假设 第8篇

会计主体假设, 既适用于财务报表也适用于财务报告。它决定了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 限于个别企业, 而个别企业可能是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但它不能直接

提供各种产业部门的信息, 更不能直接提供整个国民经济的信息。也就是说, 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微观信息系统。假如需要产业部门或整个国民经济的财务信息, 必须在财务会计提供的个别企业信息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得到。

货币计量假设, 决定了财务会计通过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主要是财务信息, 财务报表中的非财务信息 (如销售数量、持有股票股数等是作为财务信息的基础存在的。这一特征说明, 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属于综合性财务信息, 其信息量是有限的。如果需要非财务信息, 如会计政策的说明、业务的需要等, 则需要借助于财务报表附注、其他财务报告等方式。

会计报表假设和权责发生制假设, 决定了财务报表信息往往是近似计量的结果, 而不是精确计量的结果。会计分期, 使企业连续、完整的经营活动被人为地分割成各会计期间, 从而使各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带有暂时性, 而不是最终的经营成果;因为权责发生制是根据权利是否发生确认收入的, 所以运用权责发生制必须经过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这就不可避免地使收入的确认带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另外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费用时不可避免地用到推销、预提等程序, 而摊销、预提的时间跨度却必须事先由会计人员估计, 从而使财务报表信息并不是精确计算的结果。财务报表信息的不精确性和暂时性, 在会计信息使用者利用财务报表信息进行决策时十分重要, 因为复式记账法的平衡原理, 使人们对会计信息及其财务报表信息有十分精确的印象。

发生交易或事项假设, 决定了财务报表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是反映过去的, 不能直接提供有关会计主体未来交易或事项的信息。当然信息使用者可以借助财务报表信息预测将来,

或用以证实或推翻以前的预见。过去交易或事项的信息, 因为存在客观证据产生核查, 所以具有较强的可靠性。这一假设说明, 财务报表主要是基于评价受托经济责任发展起来的, 财务报表的直接目的是评价委托经济责任。在这里, 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财务报表的基本假设和财务报表目标的相互作用。然而, 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更关注企业的未来, 尤其关注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 关注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金额和不确定性。

二、财务报表与财务会计目标之间的关系

财务会计是一个人造系统, 人们设置这个系统当然要达到预期的目的, 那就是目标。财务会计系统主要面向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同企业在利害关系的集团。满足外部集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 是我们研究财务报表与财务会计目标的根本出发点。

历史地看, 自从企业能够独立经营被赋予“法人”地位以来, 所有权与经营权便开始分离, 企业的所有者作为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和企业管理当局作为资源的经营使用者变构成经济上的委托与受托责任。对外会计和报表的主要目标就是管理当局向投资人报告资源的受托责任, 从会计观点看, 就是向投资人提供有助于他们了解委托经理人员的资源是否得到有效运用的信息。依据这种信息, 投资人即业主可以做出是否给予经理人员的奖励, 或是否继续聘用经理人员的决策, 以及是否按原定经营方向继续经营和是否扩大经营范围和规模的决策。财务会计向投资人和其他外部集团所提供的这些信息, 长期以来是通过自查负债表和利润表或收益表两个主要报表加以披露的。

把财务会计的目标确定为管理当局和投资人和其他类似的外部有利害关系的集团报告, 受托责任不仅要面向企业外部, 而且主要面向现在的投资人和现在的债权人, 这是由于当时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达不到很发达, 资本市场尚未形成, 集资的渠道不可能面向参与市场的证券持有者。

决策有用性是当前企业对外财务报表的首要目标, 决策有用性可以作十分广义解释。比如, 对投资人来说, 这种信息不论对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人都应当有用, 他们可据此做出继续持有、购买或抛送股票的决策;可据以做出收购或控制一家企业的决策;可通过他们在企业的代表做出重大的经营和投资决策;以及对经理人员实行奖励或进行撤换的决策等等。对债权人来说, 他们可利用科技信息及时收回放款或限制管理当局举债的最高限度, 以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

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发展以后, 使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借助于证券的流动性, 演变成数量众多、地域分散、流动迅速的庞大群体。在这种情况下, 委托代理关系变得不像从前那样清晰、明确了。这种经济背景要求财务会计面向资本市场提供会计信息, 不但提供给现实的投资者和债权人, 而且应提供给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 以便于他们作出“购买——持有——抛售”企业证券的决策。这些人不仅关注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业绩, 更为关注的是企业未来的经营情况, 尤其是企业创造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这种财务报表模式, 在短期内不会有重大的突破和改变, 因为财务报表经过严格的确认、计量程序, 并经过独立、公正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 所提供的信息能做到真实、公正和相关, 从而能较好地协调与处理同现代企业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为了弥补财务报表的不足, 财务会计的传输手段便扩大到财务报告。财务报告除包括财务报表外还包括其他财务报告。通过其他财务报告可向其阅读者提供相当广泛的解释性、补充性和预测性的信息。

综上所述, 可以以决策有用性决定财务报告和财务会计的目标以评价受托责任设定财务报表的目标, 将决策有用性作为财务报表的间接目标。这样设定会计目标, 可以将财务报表、财务报告、财务会计:三者的目标统一起来, 以实现逻辑的一致性。

摘要:本文主要对财务报表的基本假设与财务会计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财务报表基本假设,财务会计,特征

参考文献

[1]曹伟.论财务报表的基本假设[J].四川会计, 2003 (6) [1]曹伟.论财务报表的基本假设[J].四川会计, 2003 (6)

财务会计基本假设 第9篇

会计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经济计量的支柱, 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着各个时代经济发展的特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经济全球化、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 会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和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建立了数百年的传统会计模式不断地受到冲击和挑战, 使得会计经历了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的重大变革。2009年4月, 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中国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推进会计信息化的意义、目标、任务、措施和要求等。为了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全面推进中国会计信息化工作, 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 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在新的形势下, 要求会计工作应当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要求, 顺时应势、抓住机遇, 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程, 为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目前中国会计信息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总体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在于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的滞后。中国会计信息化领域的领军人物杨周南教授指出:中国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 其中在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影响的研究方面, 远远滞后于社会各个层面的需求。面对企业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和智能集成的快速发展, 从理论上突破原有会计信息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才能实现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的快速发展, 最终达到有利的指导实践的目标”。李刚等学者则通过对从1991—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项目的统计分析, 发现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在上述两大国家级科研基金中的学术影响弱于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研究, 并指出:“三十年以来, 中国众多专家和学者非常重视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 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是在基础理论和环境理论研究方面仍然明显不足。基础理论和环境理论有欠缺, 就难以有力地支撑会计信息化应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进而从整体上弱化会计信息化研究的理论性。”会计信息化理论是指导、推动会计信息化在新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应用指南, 会计信息化的深化离不开会计理论的创新、指导与支持。而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会计理论, 要适应信息时代新的需求和挑战, 势必要在研究会计信息化对其产生的冲击和影响的基础上, 重新认识会计目的、会计对象、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一般原则、会计职能、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报告等基本概念和范畴, 进而构建适应会计信息化的新的理论体系。

鉴于时空观是构建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哲学。而会计基本假设是一种对会计活动进行时、空、量限定的理论, 是对会计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时间、空间环境作出的合理判断。但现行的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都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 并与当时的会计环境相适应, 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 它们都难以体现信息化时代的特点, 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和影响, 表现出了一些不适应、不协调的地方。为了使之能适应新的环境, 更好地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 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会计基本假设。因此, 文章将基于时空观视角, 探讨会计基本假设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受到的冲击和影响, 重新认识和理解各项基本假设的内涵和外延, 设想构建会计信息化基本假设新体系, 以期对推动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会计信息化基本假设体系的构建

(一) 虚实并存的会计主体假设

康德哲学认为, 宇宙本体之下, 最基本的范畴是时间和空间。空间, 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和广延性, 一定的空间范围对物质运动的发展有制约和影响作用。从时空观视角来看, 会计主体假设帮我们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强调会计要站在会计主体利益的立场, 以避免会计主体空间范围在利益纬度上的失调。在这一假设基础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基本要素才有了空间的归属。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是对较为稳定、独立而明确的实体会计空间加以假定。而会计信息化下的会计主体则突破了时空的局限, 缩小了会计为之服务的空间范围, 且分合迅速, 联合协作方式多样, 企业间的合作和联系更加紧密和便捷, 具有模糊性、整合性和可变性等新的特征, 如即分即合的动态虚拟企业组织、多重主体的企业集团或跨国组织等。这使得会计主体所依附的空间变得不确定, 会计主体的概念变得模糊, 会计主体的认定也更加困难, 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已不能完全适用, 势必需要进行重新诠释和理解。

严格来说, 会计个体在空间范围上的虚实及形态上的有形或无形, 与判断其是否为会计主体并无必然联系。作为会计主体应具备以下两个特性:一是拥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自主支配的经济资源, 并能独立做出决策;二是对自己控制的经济资源和经济行为承担责任。虚拟企业虽然仅仅以一个抽象的联合体存在, 失去了“实体”概念, 与传统的实体公司在组织形式和业务经营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别, 但它在网络上又确实是一个企业, 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会计主体, 并完全具备会计主体的两个特征。那就应该把它作为一个特定的会计主体看待, 对其经营的业务进行反映。形式上的多变并不影响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反而更显示出其会计处理高速、便捷的优势。而一个会计个体也并不完全等同于法人经济实体。会计主体的整合性虽然看似将会计主体变得复杂而多变, 但由于充分发挥了信息及网络技术的优势, 使得多重会计主体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接近于零, 降低了距离带来的摩擦系数、减少了交易成本、加快了商品流通速度、突破了传统方式的空间局限, 使跨地区、跨行业的资本流动和企业整合成为可能, 并彰显优势。由此可见, 会计信息化下的会计主体空间范围更广阔、形式更多样、内涵也更丰富, 应该既包括会计实体组织, 也包括虚拟的临时组织, 会计主体假设应拓展为实体主体与虚拟主体并存的会计主体假设。

(二) 是非互补的持续经营假设

时间, 是指事物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形式。具体事物运动的时间是有限的, 但时间本身是无限的, 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从时空观视角来看, 持续经营假设是会计主体假设的逻辑延伸, 会计主体假设界定了会计的空间范围, 但还需要时间度量进行限定。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是在较低风险的环境下对会计期间加以确定, 帮我们界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它假定会计主体是一个“健康肌体”, 其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 不会发生破产清算, 从而解决了资产计价、费用分配等问题。但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 由于会计主体的不稳定性和可变性更加突显, 经营中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 风险日益加大, 随时面临着被并购、清算、终止的可能, 其经营活动呈现短暂性特征, 这就大大缩短了会计主体的时间界限, 使得人们对其是否会持续经营下去难以判断, 从而也动摇了持续经营假设存在的理论基础。而这些虚拟主体又常常随着项目而分分合合, 当合作的某个项目一旦完成, 会计主体就需要对项目收益进行清算, 这也使得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跨期等会计原则和方法变得没有意义, 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受到挑战和冲击, 需要对其进行重新诠释和理解。

对此,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 虚拟主体的设立目标是为了实现合作各方的经济利益, 为了生存和发展, 而不是为了解散, 虽然其存续时间可能很短, 但在存续期间, 仍应在遵循持续经营假设的前提下开展会计工作, 否则其经济业务将无法正确核算。而会计主体的不稳定性和可变性并不影响企业的经营, 即使是传统意义上比较稳定的会计主体也不可能无限期地存续下去, 仍会面临破产解散的风险, 但这并没有影响这些会计主体遵循持续经营假设进行会计处理。因此, 只要是一个特定的会计主体, 无论其存续时间的长短, 它都应该在遵循持续经营假设的前提下开展会计工作, 对于那些存续时间较短的企业则可根据情况使其提早进入破产清算环节。但另一方面, 对于那些因项目而随时分合的虚拟主体, 持续经营假设就无法完全适用。因此,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 应该补充非持续经营假设, 使这些虚拟主体以非持续经营假设为基础进行项目清算。因此, 虚实并存的会计主体应在遵循持续经营与非持续经营互补的假设前提下, 选择适用的会计原则和方法, 对其经济业务加以确认和计量。

(三) 点段结合的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 从时空观视角来看, 两者都是对会计主体经营时间长度的描述, 共同规定了会计工作的时间界限。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是在对信息实效要求不高的环境下, 人为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相等的时间段落, 据以结算账目, 报告财务状况, 确定经营损益, 以便于对会计主体的“健康状况”进行定期诊断。同时, 它也为权责发生制、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提供了依据。然而由于会计信息化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突破了会计信息加工和传送方式上的时间性制约, 使会计信息的实时加工和传送成为可能, 会计期间的间隔趋向于无穷小, 财务报告期的缩短成为必然。而按年编制的财务报告也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时效性的强烈要求, 随着XBRL技术和标准的发展, 网上电子联机实时报告成为可能, 这使得会计分期假设消除了时间的断点, 受到强烈的冲击, 需要对其进行重新诠释和理解。

会计分期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分期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并定期反映财务状况, 会计分期假设的意义就在于及时提供会计信息和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因此, 为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时效性的需求, 必然需要缩短现有的会计分期, 增加一定时间的会计分期数量。不仅要提供时间段上的信息资源, 更要提供时间点上的信息资源, 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空间多元化和传送速度快捷的优势, 提供更具时效性的实时多元化的会计信息。另外, 由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既包括信息内容和信息处理方式的可比性, 又包括信息所属时期长短的可比性, 因此, 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在进行会计信息的对比分析时要注意保证各个交易期间时间间隔的一致性。总之, 会计信息实时化虽然会影响了会计期间的长短, 但并不会使其消失, 缩短现有的会计分期也并不等于要完全取消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信息化下的会计分期假设应拓展为反映多元化信息的点段结合的会计分期假设。

(四) 多重属性的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为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其生产经营活动, 它解决了会计计量的尺度问题, 以便于不同企业、不同行业采用同一口径衡量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传统的货币计量假设是在对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进行核算时, 从众多计量单位中确定用货币为单位进行统一计量, 并以币值稳定的货币为综合计量的前提。它包含了两层含义:币种的唯一性和币值的稳定性。从时空观视角来看, 由于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 突破了时空的局限, 缩小了会计为之服务的空间范围, 使得会计主体所依附的空间变得不确定。随着电子货币、数字货币等“概念货币”的出现使得货币真正成为观念的产物, 而传统货币计量的核心资产在不断边缘化, 知识、技术、信息、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逐渐成为新形势下的核心资产, 能够反映企业发展动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竞争力但却很难用货币来度量的非货币性信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此, 仅以货币为载体所反映的会计信息越来越难以满足决策者的要求, 对币种的唯一性提出了挑战。同时, 资本流动的日益加快, 消除了时间的断点, 也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 从而冲击了币值的稳定性。因此, 也必然需要对货币计量假设进行重新诠释和理解。

纵观会计计量史, 在现代会计采用货币计量以前, 会计还采用过实物量度、劳动时间量度等计量形式, 货币计量也只代表会计计量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中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也并不排斥非货币单位的补充运用和非货币性会计信息的提供。然而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 对币种的唯一性和币值的稳定性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又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货币计量假设。不可否认的是, 货币仍将是未来会计计量的重要尺度。但随着电子货币等“概念货币”的普及和应用, 货币将加速符号化, 货币的无形性和货币价值的抽象性将更加明显, 虽然并未超越价值抽象的范围, 但货币计量的属性必将迎来一场新的变革, 网络经济将成为这场变革的重要助推力。伴随经济社会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无论是收集提供的信息, 还是所提供信息的处理方法及空间都将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为减少币值不稳带来的影响, 网络时代的商品定价将会是一种动态定价模式, 会计的计量属性也必将与之相适应变得多样化, 从而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个性需求。因此, 会计信息化下的货币计量假设应该是多重计量属性共存互补的货币计量假设。

三、小结

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是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基础。从时空观的视角来看, 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 会计所依附的时间、空间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也改变了传统会计建立的基础, 建立在工业经济环境基础上的传统会计基本假设必然受到冲击和挑战, 重新诠释和构建会计信息化基本假设体系, 必将有利于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 对推动会计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摘要:会计基本假设是一种对会计活动进行时、空、量限定的理论, 是会计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是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基础。基于时空观视角, 探讨传统会计基本假设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受到的冲击和影响, 重新诠释和理解各项基本假设的内涵和外延, 提出构建会计信息化基本假设新体系的设想, 以期推动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基本假设体系,时空观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中国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财会[2009]6) [Z].2009-04-12.

[2]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辉煌历程——中国会计信息化三十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44.

[3]王思睿.提升会计信息价值服务社会公众——专访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周南[J].财会通讯, 2009, (11) :10-11.

[4]孙玉甫.会计信息化条件改变了什么[J].会计研究, 2010, (6) :26-31.

财务会计基本假设 第10篇

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上假设企业法人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会计关注的中心是企业而不是业主、合伙人。会计主体假设产生的原因在于恰当地维护业主投入到企业的资本的需要。

持续经营假设:即假定每一个企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因而它所拥有的资产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或出售,它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在同样的过程中被偿还。若企业不能持续经营,就需要放弃这一假设,在清算假设下形成破产或重组的会计程序。

会计分期假设:这一假设规定了会计对象的时间界限,将企业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较短时期,以便提供会计信息,是正确计算收入、费用和损益的前提。

货币计量假设:这一假设规定了会计的计量手段,指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可以通过货币反映。它暗示含了两层意思,即币种的唯一性和币值的不变性。

二、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基本假设的发展现状

目前,传统会计假设的市场竞争力不容乐观。因为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互联网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企业的会计假设也是如此。多年以来,虽然国内外相继颁布了许多会计假设的文献,但是在许多概念还非常模糊,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会计假设降低了自身的发展水平与竞争能力。

网络经济环境下,很多企业对会计假设还缺乏大胆的创新,没有真正将网络技术融入到会计假设的发展中。这不仅会阻碍会计主体的发展,而且对于企业的经营假设来说,也缺乏明确的经营目标与企业的发展愿景。同时,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基本假设持续经营理念还是相对落后的,包括会计分期、会计核算以及货币计量、货币政策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所以,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基本假设发展要对症下药,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网络经济环境对会计基本假设局限性的影响

(一)对会计主体的影响

如今,网络技术已经应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然,对会计基本假设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会计主体的影响,另一方面就是对企业经营假设的影响。首先,网络经济环境对会计基本假设中会计主体的影响。所谓会计主体,针对的对象大部分就是经营性企业,网络经济的发展,使企业的会计假设中的会计主体逐渐呈现出了两大特点,就是电算化与网络化。一方面,电算化就是应用于会计账目的各种核算工作,可以通过开发一定的财会软件从而提高会计核算过程的准确性,节省了更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另一方面,网络化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企业会计的工作效率,不仅能利用网络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提高会计信息或者数据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同时,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主体也就是大部分经营性企业都会在根本上提高自身对企业账目以及资金的清晰度,无论是对于管理者,还是对于员工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会计基本假设工作也有着很好的引导意义。

(二)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任何企业在其经营的过程中,企业内部的各个因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每个部门之间也都是需要相互协调的,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可以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相结合。例如,企业对于产品的经营,可以通过网络宣传来加强它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并且可以同时进行线上销售与线下销售,不仅有利于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经营产品的了解度,也可以进一步拉动消费者,占领市场,增加企业的收益。由此可见,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基本假设发展对于企业的持续经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四、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基本假设局限性的发展问题

(一)会计主体不明确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基本假设发展的最根本问题就是会计主体不明确,因为对于不同的会计主体来说,企业的经营类型以及规模也不一样,不同的会计主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核算要求,例如,非营利组织作为会计主体,划分比较明确,核算比较简单,相反家庭经济作为会计主体,划分比较单一,核算更为简便。所以,目前会计主体不明确问题对于会计基本假设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如果长期下去就会导致会计核算内容的混乱,缺乏会计账目的清晰性,这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又是一大难题,因此,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基本假设必须要明确会计主体。

(二)持续经营理念相对落后、缺乏创新

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基本假设发展中企业持续经营理念相对落后,出现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方面原因:一是由于企业受传统经营模式与经营理念的影响,原本的、固有的思想禁锢了企业的创新发展,并且企业的管理者会考虑到经营理念创新的风险性,所以为了企业稳定的经济收益,不敢对经营理念进行大胆的创新;二是会计基本假设中企业经营理念的创新程度也受到了管理者自身管理能力与创新水平的影响,因为管理者是整个企业发展的核心领导,管理者的思想与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企业的发展水平,所以如果企业的管理者缺乏丰富的知识与经验,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自身的长远发展。所以说,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基本假设,企业管理者要将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与大胆创新作为自身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会计分期不明确、会计核算效率较低

网络信息化的到来为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许多便捷,企业利用网络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然而,目前会计基本假设的发展,恰恰缺少了对网络经济环境的合理运用,导致会计基本假设的发展出现会计分期不明确,会计核算效率较低的问题。

所谓会计分期就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而会计核算是以货币的计量尺度为基础,进而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的事后核算,也就是会计工作中记账、算账、报账的总称。所以说,会计分期是会计核算假设的一方面。然而,目前,会计基本假设的发展中会计分期不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每个阶段、每个时期的会计核算工作目标不明确,很容易出现重复核算工作以及遗漏核算工作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影响了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最终也阻碍了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基本假设的发展。

五、网络经济环境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创新对策

(一)会计主体假设创新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发展好会计基本假设,首先就要解决影响其发展的根本问题,即会计主体不明确的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企业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做出会计主体假设创新。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现在大部分经营性企业的发展不仅仅只局限在自身企业的发展中,每个企业的管理者都需要对会计主体进行对外的开放,打破传统的封闭模式,真正推动企业走向市场;另一方面,会计主体假设的创新离不开网络技术的应用,如今,虚拟化的世界是大多数人非常喜爱的,所以会计主体假设的创新也要适应这一潮流,加强虚拟化建设。因此,会计主体假设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与网络虚拟化的正确运用,这对于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基本假设发展有着积极地推进作用。

(二)持续经营假设创新对策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会计基本假设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的持续经营假设。例如:我国在济南地区的轻骑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该企业在2001年中,企业的收益逐渐下滑,并且这一问题的出现对公司造成了严重的亏损,并且在2001年年末,该公司向母公司借款高达80000万元,并且亏损了人民币大约60000万元,这对于济南轻骑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来说是一大发展难题。随后,企业的管理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最终做出了持续经营假设创新来挽救企业的发展,持续经营的假设创新使会计核算在企业正常的经营生产活动下有效的进行,虽然不能彻底解决企业的发展问题,但是在根本上稳定住了企业的正常收益,该企业会计相关的要求、程序与方法建立在非清算的基础上,保证企业避免破产。由此可见,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基本假设的发展需要企业的管理者进行持续经营假设的创新,摆脱传统经营理念的束缚,大胆创新,同时,企业的管理者还要进一步学习管理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还可以借鉴优秀的管理方法,对外学习先进经验,最后根据自身企业的具体发展状况,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最终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为会计基本假设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三)会计分期假设创新对策

会计分期假设是建立在货币计量点上的,所以想要明确会计分期,首先就要完善货币计量,因为通过货币计量可以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这对于会计分期的假设是非常有利的,有利于会计假设确定每个时期的会计工作。同时,为了适应网络经济的要求,还要尽量缩短会计分期使间隔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的企业财务信息,进而可以让企业会计的各个部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着更深的了解与掌握,也便于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工作协调性,从根本上提高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此外,会计分期假设一定要充分利用网络经济环境下的电算化与网络化,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合理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而为会计信息的传递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也可以提高会计工作的准确性、透明性。所以说,会计分期与会计核算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假设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有处理好会计分期与假设的发展,才会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进而完善会计基本假设的发展,将其与网络经济真正的融合起来。

六、总结

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当今社会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会计基本假设的发展就务必要适应这个潮流。虽然目前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基本假设还存在许多实质性问题与现实的局限性,但是只要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突破传统的会计发展模式,创新会计主体、创新持续经营假设、完善会计分期与会计核算,进一步解决好货币计量与货币政策问题,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假设就会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要将网络经济与会计假设融合到一起,就要加强对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软件设施,为会计基本假设工作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进而从根本上推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基本假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摘要:目前,会计基本假设存在着会计主体不明确、持续经营理念相对落后、会计分期不明确、会计核算效率较低等实质性问题与现实的局限性。网络经济环境下,应突破传统的会计发展模式,创新会计主体、创新持续经营假设、完善会计分期与会计核算,进一步解决好货币计量与货币政策问题。同时,要将网络经济与会计假设融合到一起,加强对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软件设施,为会计基本假设工作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进而从根本上推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基本假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网络经济环境,会计基本假设,局限性

参考文献

[1]陈欣.信息技术驱动会计创新模式探析[J].中国商论,2015(28)

[2]吴佳林.会计理论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运用——以企业合并准则为例[J].企业导报,2015(23)

[3]罗桂兰.网络财务对传统会计理论及实务的影响[J].科技经济市场,2016(4)

[4]邓庆雪.会计基本原则与基本假设理论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6(14)

财务会计基本假设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是指高校在教育活动中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而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实际的需要,应该对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假设进行重新认识、理解和重构,使之能够满足高职院校会计信息提供者、使用者和管理者的新需求,这是符合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成本会计现状的合理选择。

一、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会计主体假设分析

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主体,是指企事业单位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事业单位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事业单位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经营活动。一般而言,作为高等教育产品的生产者或者提供者,高职院校应该是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主体,但成本核算的主体又必须从产品生产者或提供者的角度来进行考虑分析。具体到教育产品,大家都知道其提供者是学校,这样学校就自然成为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但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又将院系各专业作为了记账主体,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没有问题。但是将院系单独作为成本核算的主体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各高职院校系部不能独立地提供完整的教育服务,它必需通过学校提供各种配套服务,才能提供教育产品,如离不开学院行政管理服务、教学辅助服务等各项服务。而高职院校各系部的教学服务成本只是教育成本的一部分。二是高职院校各系部都没有经济上的独立性,无论是财政上和学费的收取,都是由学院统一组织进行的,各系部的支出绝大多数是学院统一进行核算发放的,而各系部也只有为数不多的二级分配资金可独立使用,所以各院系掌握资金的所得权及支配权,在成本核算上还是具有局限性。

从成本控制和管理的角度上考量,在具体的会计核算主体的结构上,可以分为三块来进行:第一块就是高职院校,主要核算各类公共成本,包括行政管理单位和教学辅助单位的成本支出,并按学生比例分摊到各级院系的教育成本中。第二块是各系部专业,作为具体的教育主体,核算各类直接教学成本,包括凝结在教育过程中的各类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第三块就是高职院校的各附属机构,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独立会计核算,如学院医院和卫生所、校办工厂等,不能纳入学校的会计核算中,更不能让其费用支出计入教育成本。而应让他们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独立核算。

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持续经营假设分析

会计准则规定: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事单位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止,也不会大规模地削减业务。对于继续经营,一般来说会计主体是指企业,而对于高职院校来,持续经营就是能够持续办学,在可预见的未来,高职院校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运行下去,不会停办或者撤销,也不会大规模地削减教学业务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高校是否能够持续办学对高等教育会计方法选择的影响巨大,只有假定高职院校是持续经营的,才能进行正常的会计处理,才能够使得由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核算的持续经营假设所引申的历史成本和权责发生制会计原则具备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否则就无法核算出准确的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如采用历史成本计价,是设定高职院校在资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则是按照其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这样,如没有引进“持续办学”的假定,就不能继续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同样,只有假定了高职院校是持续办学的,才能在历史成本计价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计提折旧的办法,如某高职院校购买一台校车,预计使用寿命为10年,考虑到该高职院校会持续办学下去,因此可以假定该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的办学中长期发挥作用,为此,我们高职院校就应当按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预计使用寿命期间的费用中去,而不能按收付实现制原则处理,将会使购买月支出高估当月实际支出,使费用发生和支付不在同一会计期间。

当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任何企事业单位都存在破产、撤销、清算的风险,也就是说,高职院校不能持续办学的可能性也总是存在的。因此,如果可以判断高职院校不能持续办法的,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

三、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会计分期假设分析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事业单位持续经营的活动划分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活动划分成连续、相同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会计信息。而我国企事业单位一般将公历年度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作为一个完整的会计报告期间。但是对高职院校会计分期按以上公历年度进行核算分期不妥,应该主张会计核算分期为学年。因为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都是按学年进行组织的,政府部门对各高职院校的行政性拨款是按学年(年度)进行划拨的,在校生的学费是按学年进行收取,进而将几个学年的高等教育成本相加,就可以得到不同培养年限毕业生培养周期的教育成本;另外如学院还有各周期不同的培训或在职教育等,可以根据实际教育周期按月编制成本会计报表,并合并到当学年的财务报表中。此外,针对我国高职院校会计年度与财政年度不能相一致的问题,即学校会计年度为公历年度,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期间为学年,可以采取学校按每月的会计报表,形成1-12月的公历年度会计报告上报,以满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需要及政府部门的需要。

四、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货币计量假设分析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进行核算,这是由货币本身的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核算而言,货币计量的会计假设就是指会计运用货币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进行计量、加工、传递的一个过程。在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时,应该主要以货币计量来进行成本核算,这样才有利于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用同一口径的标准来衡量比较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对于货币计量假设,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货币计量单位,另一个是货币的币值稳定与否的问题。

对于高职院校的货币计量来说,货币计量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数字化浪潮带来的非货币化信息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冲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数字化浪潮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产生了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的商务模型,对学院无形资产(特别是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的计量都将成为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此外,数字货币、电子货币的出现,也将对货币计量假设产生深刻的影响。二是物价变动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冲击,货币计量的基础是假定用于计量的货币价值稳定不变,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各种原因引起的物价变动,均会造成币值的不稳定,使相同的货币量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所代表的教育成本水平各不相同。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依靠新技术为解决非货币信息提供了可能性,会计上除可采用货币计量外,对有些特别会计事项可考虑采用利于财务决策的某些量化指标,使财务决策的衡量指标多元化。此外,也可依靠传统会计方法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如影响固定资产折旧采用按经济寿命计算的加速折旧法等。

以上主要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假设进行了探讨分析,希望通过分析,能够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核算的财务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促进高职院校加强成本控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为学费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这也是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收费制度顺利运行的一项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姚建华.试论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假设[J].财会通讯,2006(5).

3、于敏.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构建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2).

4、杜新宇.我国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假设分析[J].现代企业文化,2009(18).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编号:09C1207)阶段性成果。

审计基本假设体系的重构 第12篇

一、审计假设的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来说, 审计假设是审计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是整个审计理论结构得以存在的基础, 没有审计假设, 整个审计理论的逻辑和哲学合理性就不复存在。

审计假设的存在, 对于实践也是有重要的意义的。只有在理论上有了基于经验总结作出合理的假定, 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实务中可据以对各种情况做出合理判断。

二、审计基本假设的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由莫兹和夏拉夫提出的审计假设, 一共有8条, 分别是:审计可验证假设、无利害冲突假设、受审计的财务报告及其他资料不存在串通舞弊和其他异常差错假设、有效内部控制假设、公认会计原则假设、无反证假设。两位学者首次提出了审计假设的概念, 开创了审计学的研究, 对之后一百多年的审计假设的研究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理论来源于实践, 又从实践中得到发展。在之后的理论研究实践中, 审计假设表现出了它不断发展的特性。审计假设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 它会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如果忽视这种变化, 那么审计理论便会失去它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假设的变化松动, 使我们无法通过原有的理论来解释如今发生的事件:国内外如安然、世通、银广夏等一系列时间的发生, 也让理论界认识到审计假设理论亟待发展变化。

三、审计理论假设存在的不足

(一) 假设存在的不足

1. 假设观点千差万别, 难以统一。从国内外相关文献所阐述的观点可以看出, 理论界各位学者对审计假设的认识相差较大。

2. 审计假设观点虽然较多, 但往往缺乏系统性。

有关审计假设体系的提法不在少数, 但不同的体系构成中多存在冗余的条目, 且条目之间联系较多, 欠缺差异性。假设之间不够独立, 排他性不强。

3. 研究的范围有局限性。

纵观对审计假设的研究, 多是研究体系的一部分, 未能完整, 也未能顺其发展的特性, 反映现代审计的特质。

4. 在理论的概括性与应对现实的全面要求之间陷入两难。

随着对审计假设的不断研究, 研究人员已经意识到:作为假设, 审计假设既需要综合性和代表性, , 又应具有全面性。

5. 理论构成过程有缺陷。

只是从实践中归纳总结了审计假设, 即只提出假设, 没有验证假设的过程。笔者查找了1985一2012年第四期的《审计研究》, 28年近3000篇文章中, 明确研究审计假设的仅有8篇, 与之相关的研究文章也只有30篇。关于假设的文章也多是对于假设的探讨, 而没有验证。

6. 研究方法单一。

在审计假设的研究中, 规范性的研究占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二) 上述不足产生的原因

1. 研究本身缺乏足够说服力

任何理论都需建立在一定假设之上。审计理论的构建亦是如此。没有审计假设, 任何审计研究都无法自圆其说。而审计假设又必须由实践检验, 并随着环境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2. 研究时间短, 研究尚不完善

相较于审计的几千年历史来看, 审计理论的研究才仅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审计是一门复杂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因而如今的研究也限于对实践的解释, 而在理论层面的提炼不够。

3. 研究人员队伍的缺陷

虽然对审计假设的研究不断发展, 但从审计研究的历史来看, 对审计研究方向的学者偏少。国内的情况跟是如此, 研究人员的欠缺, 水平不高也是造成理论不足的一大原因。

4. 未将审计假设列入审计准则之中

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工作指南。审计假设和审计准则都对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有指导作用。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但审计准则仍未明确地将审计假设纳入其范围, 这使得审计人员在实务工作难以理清两者关系。

四、审计理论体系的重构

(一) 可验证性假设

审计起源于受托责任。如果受托责任无法被验证, 那么审计工作也就不可能进行无存在意义了。因而, 可验证性是审计工作得以开展的保障, 也是审计理论得以存在的基础。这一点亦如莫兹和夏拉夫八大审计假设中的审计可验证假设。在这里, 可验证的对象可以被解释为“受托责任”。受托责任关系是用来解释审计起源的, 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不是假设出来的, 因而更为可靠。

(二) 独立性假设

审计主体的独立性、实际对象──财务报告和其他资料的客观性、审计关系中各关系人之间的独立性、以及由之引申可得出的有效内部控制假设。莫兹和夏拉夫的假设中:无利害冲突假设、受审计的财务报告及其他资料不存在串通舞弊和其他异常差错假设、有效内部控制假设, 也可以被归类到这一种假设之中。

独立性是对审计人员的客观要求, 只有保持了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性, 才能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地开展审计工作, 提供受托责任的审计服务。这里的独立性也隐含了对审计人员保持自身的业务素质的要求, 以确保不存在屈服于其他人的专业压力下而不能保持独立性的情形。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 能保持企业机体的健康, 大大减少串通舞弊、重大错误和遗漏发生的可能。

摘要:所有的科研都要假设, 审计学科也同样。审计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结构体系重要组成要素, 历来是审计界探讨的重点。迄今为止, 审计学界对审计假设仍然没有统一的结论。文章通过对审计假设理论的回顾和评价, 并且结合我国审计的现实发展状况, 分析审计假设的决定因素, 并提出了重新构建审计假设理论。

关键词:审计假设,审计假设,理论重构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多信号采集下一篇:建筑电气的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