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适宜技术

2024-06-22

中医药适宜技术(精选10篇)

中医药适宜技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失眠、慢性咽炎、风湿性关节炎及慢性结肠炎患者各100例, 共400例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0例。对照组男112例, 女88例, 年龄27~65岁, 平均年龄为 (51.37±6.72) 岁, 病程1~16年, 平均病程为 (6.18±1.32) 年;试验组男107例, 女93例, 年龄26~65岁, 平均年龄为 (51.43±6.75) 岁, 病程1~17年, 平均病程为 (6.24±1.35) 年。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单纯采用常规方案进行治疗。

1.2.2 试验组

试验照组治疗基础上, 加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 其中中医适宜技术包括:耳穴贴压法:指采用硬而光滑的药物种子和药丸、磁珠等在耳穴表面贴压并用胶布固定治疗疾病的方法, 用于治疗失眠;中药雾化:调整氧气气流, 使药液形成雾状, 随吸气进入呼吸道的治疗方法, 具有消除炎症和水肿、减轻咳嗽、稀释痰液、祛痰、解除支气管痉挛、使气道通畅等作用, 用于治疗慢性咽炎;中药热封包疗法:选择配制特定的中药 (饮片或散剂) , 通过特殊包装封闭, 加热后外敷相应的体表部位或穴位上, 利用加热后中药封包熏熨局部, 且芳香气味可穿透皮肤, 直达组织深部, 促进组织代谢, 调节神经, 提高抗病能力, 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艾灸疗法:用艾叶或艾绒作为施灸原料, 在患者体表面烧灼、熏熨, 艾叶气味芳香, 辛湿性烈, 加工后制成的艾绒细软如绵, 易于燃烧而烟少, 火力温和持久, 能够穿透皮肤, 直达组织深部, 艾灸可活跃脏腑功能, 促进新陈代谢, 调节植物神经, 提高抗病能力, 用于治疗慢性结肠炎。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临床满意度评价:治疗结束后, 发放临床满意度调查问卷, 勾选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中一项。

临床满意度= (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0%。

1.4 疗效判定标准

1.4.1 失眠治疗效果评价[4]

显效:睡眠时间恢复, 夜间睡眠时间>6h, 且醒后精神充沛;有效:睡眠时间增加>3h, 睡眠深度增加;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4.2 慢性咽炎治疗效果评价[5]

显效:咽痛、咽痒及咽干等临床症状体与征消失或明显减轻;有效:咽痛、咽痒及咽干等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减轻;无效:咽痛、咽痒及咽干等临床症状与体征未见减轻或加重。

1.4.3 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效果评价[6]

显效: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体征消失, 血沉下降, 类风湿因子阴性, 且超过6个月未复发;有效: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体征消失明显减轻;无效: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体征消失未见减轻或加重。

1.4.4 慢性结肠炎治疗效果评价[7]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缓解, 肠镜下可见黏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性息肉;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有所缓解, 肠镜下可见黏膜中重度炎症反应及大量假性息肉;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未见缓解或加重。

1.5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分别采用Epidata 3.10和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2.2 两组患者治疗时间、治疗费用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s)

2.3 两组患者临床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临床满意度分别为78.0% (156/200) 、99.0% (198/200) , 试验组患者临床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决定》 (2004年) 讨论稿强调了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优势及重要作用,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积极开展中医特色治疗机预防保健服务, 特别应对咽炎、失眠及肠炎等慢性疾病的治疗加以重视, 从而在满足社区群众对中医药服务需求的同时, 有效降低家庭医疗支出[8,9]。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已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更多安全、有效及经济性高的医疗卫生服务[10]。

我院下属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有中医师的达7家, 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特色中心1家, 特色站6家;全部下属机构均能提供合格的中医药技术服务, 具备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的基础。本研究中, 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 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应用以病定技术中医适宜技术治疗慢性疾病有助于改善治疗效果, 缩短病程, 且经济性更佳;同时试验组患者临床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以病定技术中医适宜技术可提高医疗服务认可程度, 并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更易被患者接受, 可作为中医药适宜技术发展新方向;同时因中医药技术主观性明显, 其推广普及还需进一步完善中医适宜技术标准规范及长效机制。

综上所述, 石岩街道社区以病定技术的中医适宜技术应用效果满意, 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减少治疗时间, 降低治疗费用, 有助于提高患者对于医疗服务满意程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以病定技术中医适宜技术的临床效果, 为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失眠、慢性咽炎、风湿性关节炎及慢性结肠炎患者各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共400例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方案治疗, 试验组患者加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时间、治疗费用及临床满意度等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且患者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同时试验组患者临床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以病定技术中医适宜技术临床效果满意, 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减少治疗时间, 降低治疗费用, 有助于提高患者医疗服务满意程度。

关键词:以病定技术,中医适宜技术,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刘伟新, 黄河浪, 周跃平, 等.江西省农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效果[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50 (10) :1-4.

[2]杨文秀, 申长虹, 陈子震, 等.天津市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4) :1050-1052.

[3]伍翔, 杨德香, 杨竹, 等.重庆市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4A) :1179-1181.

[4]罗雷.疏肝健脾汤对失眠治疗作用的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5, 17 (3) :258-259.

[5]严清明, 廉南, 赵新吉.散郁清热法对慢性咽炎治疗影响的临床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 2004, 14 (2) :172-173.

[6]刘晓萌, 邓伟哲.中药汽疗熏蒸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30例[J].中医外治杂志, 2014, 23 (1) :28-29.

[7]朱红霞, 肖晓华, 易本谊.艾灸配合四神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结肠炎32例[J].陕西中医, 2007, 28 (1) :11541-1542.

[8]康卉.在社区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亚健康人群的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 2011, 32 (5) :562-564.

[9]吕敬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适宜技术运用的优势[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8) :290.

[10]李静, 余信国, 杨桂琼, 等.深圳市社区居民对中医适宜技术的需求和认知情况调查[J].现代医院, 2011, 11 (6) :101-103.

[11]余信国, 李静, 赵鹏, 等.以病定技术的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3A) :712-714.

中医药适宜技术要点 第2篇

(一)感冒刮痧:

1、冷水作润滑剂;右手持刮痧板,沾水刮动。

2、额部、颈部、胸部、脊柱两侧处;肘关节至腕关节处。

3、自上而下;先轻后重;至皮肤出现紫红色密集斑点即止。

(二)中暑刮痧:

1、采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后,均用涂布施术部位;

2、在背脊两侧自上而下刮,大椎至肩峰间由中向外刮;

3、在颈部、胸肋间隙、肩臂、肘窝、胭窝等处,视部位之宽窄每侧各刮2~3行,至皮肤出现紫红色密集斑点为度。二.掌握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中的灸疗技术。隔姜敷药灸法:取神阙穴,用药粉适量填满穴位,上敷鲜姜一片(厚0.3cm,姜片上可用针扎数孔),用大艾炷置于姜上施灸,每次灸3~5壮,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药物处方:白芥子、半夏各3克、丁香0.5克、麻黄5克,北细辛2克,麝香少许,研细为末,密封备用)。

三.寻找慢性胃炎,落枕的体表反应点。慢性胃炎体表反应点:胸椎膀胱经T9—T11左侧。落枕的体表反应点:

1、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的天宗穴。

2、小腿腓肠肌(腿肚)两侧肌腹下方的承山穴。

四.掌握慢性腹泻治疗中的温灸隔物灸法。粘贴在关元穴处,每天一次,连用7天。适用于慢性腹泻。

五.掌握高血压治疗中的耳尖放血技术。

1、取患者双耳尖穴,用手指按摩耳廓使其充血后,经严格的碘酊和酒精消毒,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三棱针对准施术部位迅速刺入1~2mm深,随即出针;

2、轻轻挤压针孔周围的耳廓,使其自然出血,再用消毒过的干棉球吸取血滴;

3、出血量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而定。一般每侧穴位放血3~5滴,每滴如绿豆般大小。六.掌握眩晕治疗中的推拿技术。

1.开源增流法:取穴:颈臂穴(缺盆穴内1寸)。手法作用力方向:用拇指或示指罗纹面向内、向下方向作按揉法;手法操作时间:一侧纤细者,以纤细侧为主,对侧为辅;两侧纤细者,左右侧交替进行。操作时间10分钟。手法刺激强度:以病人能忍受为限。手法作用频率:80~100次/分钟为宜。

2.补偿平衡法:取穴:两侧华佗夹脊(C1—C7)。手法作用方向:用一指禅屈拇指推法于后关节处操作。手法操作时间:一侧纤细者,以纤细侧为主,对侧为辅;两侧纤细者,左右侧交替进行。操作时间10分钟。对颈脊柱序列不整,在仰卧位行牵引状态下整复,左右各1次。手法刺激强度:以病人能忍受为限;手法作用频率:100~120次/分钟为宜。

3.解痉通畅法:取穴:风池穴。手法作用方向:用拇指尺侧偏峰按于风池穴,手法作用力向沿寰枕关节向内侧(脊柱)方向推动,宜左拇指推右侧风池穴,右拇指推左侧风池穴。手法操作时间:左右侧交替操作,时间10分钟。手法刺激强度:以病人感至风池穴有明显酸胀感受为宜。手法作用频率:80~100次/分钟为宜。

七.掌握痛经治疗中的指压技术。按压三阴交穴治疗痛经。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高点上4横指处,胫骨内侧面后缘。用拇指的指腹由轻及重地按压,产生酸胀痛感,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持续3~10分钟,直至疼痛缓解。八.了解婴幼儿腹泻治疗中的推拿技术。高氏揉捏法治小儿伤食泻技术:

揉腹:中指放于神阙、天枢穴,食指放于中脘穴,力度以皮肤凹陷3~4毫米为宜,顺时针方向揉腹5~6分钟。

揉足三里:两拇指指腹在患儿两侧足三里穴,下按力度以皮肤凹陷2~3毫米为宜,左手逆时针,右手顺时针方向旋揉2~3分钟,频度每分钟80~100次。

揉背俞穴: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分别放于脾俞、胃俞、三焦俞,力度以皮肤凹陷1~2毫米为宜。点揉2~3分钟,先左侧,后右侧。

捏脊:沿两侧膀胱经,先从大杼穴向下,至下穴重复提捏6~9遍。再从下穴向上至大杼穴处重复提捏3~6遍。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

九.了解中风后遗症治疗中的头皮针疗法。选取患肢对侧(病灶侧)的运动区、感觉区,常规皮肤消毒,选用28号40 mm毫针,沿上述穴区分三段透刺,针体与皮肤呈15°角,遇阻力稍退针,调整针向重新刺入,达帽状腱膜下,针刺深度约30mm。针后快速捻针1~2分钟,然后留针4~5小时。留针期间,嘱患者主动活动或其家属协助其被动活动患侧肢体。疗程:每日1次,10次为1个观察疗程。

十.掌握颈椎病,肩周炎治疗中的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

(一)颈椎病:电极分别粘贴连接颈椎局部压痛点~曲池、压痛点~外关穴,刺激参数为:连续波、高频(100Hz)刺激10分钟后转为低频(2Hz)刺激30分钟,强度l0±2mA,隔日治疗。

(二)肩周炎:取穴:肩周炎患侧穴位:肩前~外关、肩后~合谷。

操作: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3cm的不干胶电极板)分别粘贴连接肩前~合谷、肩后~外关二穴,刺激参数为:连续波、高频(100Hz)刺激10分钟后转为低频(2Hz)刺激30分钟,强度l 0±2mA,隔日治疗。

十一.掌握踝关节扭伤治疗中的中药薰洗技术。组方:生山栀、连翘、乳香、没药、牛膝各15克,蒲公英、伸筋草各20克,独活、羌活各12克,白芷9克。

十二、耳穴在耳廓的分布规律:人体出现疾病时,常会在耳部的相应部位出现“阳性反应点”,如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等。这些反应点就是耳针防治疾病的刺激点,又称耳穴。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规律,一般来说其在耳廓的分布犹如一个倒置在子宫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规律是: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分布早耳垂与耳垂附近,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分布在耳舟,与下肢不相应的分布在耳轮上下脚,与躯干部相应的穴位分布在对耳轮体部,与胸腔相应的穴位分布在耳甲腔,与腹腔相应的穴位分布在耳甲艇,与消化道相应的穴位在耳轮脚周围呈环形排列。

耳穴选穴原则:

1、按相应部位眼病-眼,子宫肌瘤-子宫

2、按脏腑辨证 眼病-肝

3、按经络辨证 眼病-胆/胃/膀胱面瘫-胃经 腰痛-膀胱经

4、按现代医学 月经不调—内分泌 过敏性疾病-肾上腺

5、按临床经验

十三、了解中医药适宜技术具有的优势。中医药适宜技术具有实用、有效、安全、易掌握、费用低等优势,有很好的现实需求。十四.《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和扶植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1积极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2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是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3政府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包括财政补助。

国家把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提高到了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高度来看待,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政策支持,给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十五、捏脊疗法的主要刺激部位。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华佗夹脊。

十六、掌握捏脊的做法。

站(或跪,或坐)在边侧,全身放松,活动一下手指,面带微笑,用手轻轻抚摸背部,使肌肉放松,然后进行捏脊。方法一

1、捏脊时,两手的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的指腹对应用力,捏住脊柱两侧肌肉,拇指在后,另三指在前,三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每捏一次,向上推移一点。

2、可从尾骶骨处开始,和缓地向上推移,至项后枕部为止;也可反方向捏之。方法二

1、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相对,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每捏一次,向上推移一点。

2、从尾骶骨处开始,逐渐向项后枕部推移;也可反方向捏之。

捏三提一与捏五提一在捏脊的过程中,捏住肌肉向上提,再稍稍放松,使肌肉自指间滑脱,这种做法称为“提法”。每捏3次提1次的,称为“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1次的,称为“捏五提一法”;也可单捏不提的。提起皮肤的高度应根据小儿的承受能力来决定。十七了解捏脊时不同介质的应用。

所谓介质,实际上是在捏脊时施用于体表的物质。如粉剂、油剂、膏剂等。应用介质不但可以加强手法的作用,提高疗效,而且还可以起到润滑和保护皮肤的作用,并且通过渗透到皮肤对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1)葱姜水:性味辛温,有通阳解表、温中行气作用。适用于风寒所致感冒、头痛及寒凝气滞所致的脘腹疼痛。

(2)酒精:性味辛甘温,有散寒通络、开窍通滞作用,发烧者可降温。适于寒证、瘀证及小儿退烧时用。

(3)薄荷水性味辛凉,有散风退热、解毒通表、清凉祛暑作用。适于治疗一切热证,尤其是夏天时使用,可解风热邪毒。

(4)鸡蛋清:性味甘咸平,有补益脾胃、润泽肌肤、除烦退热、豁痰开窍、消肿止痛之效。适于牙肿齿痛、腮腺炎、疳积等病。

(5)麻油:性味甘淡微温,有祛风清热、和血补虚、润燥健脾之效。多用于小儿疳积、脾胃虚弱、肌肤无华等症。

十八.顺时针方向摩腹与逆时针方向摩腹,其作用有何不同?

(一)顺时针摩腹顺序: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右下腹。

根据胃肠动力学原理,通过顺时针方向摩腹,促进胃肠蠕动,用于防治习惯性便秘,技术关键是操作的部位和摩腹方向的把握。逆时针方向摩腹

(二)逆时针摩腹顺序:左下腹→左上腹→右上腹→右下腹→左下腹。

根据胃肠动力学原理,通过逆时针方向摩腹,使肠内容物停留时间延长,促进水分吸收,起到治疗慢性腹泻的作用。技术关键是操作的部位和摩腹方向的把握。

十九.了解摩腹技术治疗便秘,腹泻的辅助按摩疗法。

(一)顺时针方向摩腹辅助方法:按揉支沟,按揉大肠俞,擦脾俞至大肠俞(1)按揉支沟

用拇指指腹在支沟穴进行按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均可。手法刺激量中等,使局部有酸胀感,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时间每穴2分钟。(2)按揉大肠俞

用拇指在大肠俞穴(双)进行按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均可。手法刺激量稍重,使局部有明显酸胀感,频率每分钟80~100次,时间2分钟(3)擦脾俞至大肠俞

用手掌面或小鱼际紧贴膀胱经两侧的脾俞穴至大肠俞段作上下摩擦。手法压力宜轻,频率宜稍快,约每分钟100~120次,使局部有明显温热感,至深部透热为宜。

(二)逆时针方向摩腹辅助方法:按揉足三里,按揉肾俞,擦八髎(1)按揉足三里

用拇指指腹在足三里穴(双)进行按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均可。手法刺激量中等,使局部有酸胀感,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时间每穴2分钟。(2)按揉肾俞

用拇指在肾俞穴进行按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均可。手法刺激量稍重,使局部有明显酸胀感,频率每分钟80~100次,时间每穴2分钟。(3)擦八髎

用手掌面或小鱼际紧贴八髎穴作上下摩擦。手法压力宜轻,频率宜稍快,约每分钟100~120次,使局部有明显温热感,至盆腔内透热为宜。二十.了解薰洗法的操作方法。1.全身熏洗法

将药物用量加倍,煎汤倒入浴盆里,进行全身沐浴。或把药汤倒入大木桶或大水缸内,桶内放一小木凳,高出水面3寸左右,患者坐在小木凳上,用布单或毯子从上面盖住(仅露头部在外面),勿使热气外泄,待药汤不烫人时,取出小木凳,患者再浸于药汤内沐浴,以出汗为度。熏洗完毕后,擦干全身用浴巾盖住,卧床休息,如能稍睡片刻更好,待消汗以后,再换穿衣服。全身熏洗法主要用于全身性皮肤病等疾患。

特别提示:高血压、心脏病重症患者慎用,如出现头晕、胸闷、呼吸困难等情况后立即停用。2.局部熏洗法

手熏洗法把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将患手架于盆上,进行熏蒸,外以布单将手连盆口盖严,不使热气外泄,等到药汤不烫人时,可把患手或腕部与前臂浸于药汤中进行洗浴。

足熏洗法把煎好的药汤倒入木桶内,桶内安置一小木凳,略高出水面,患者坐在椅子上,将患足放在小木凳上,用布单将腿及桶口盖严密,进行熏蒸,待药汤不烫人时,取出小木凳,把患足及小腿浸于药汤中泡洗。根据病情需要,药汤可浸至踝关节部或膝关节附近。

坐浴法把煎好的药汤乘热倒入盆内,待药汤不烫人时,臀部浸于盆中泡洗。也可用坐浴椅,先把盆放在椅下进行熏蒸,后将盆移至椅上坐浴。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肛门及会阴部的疾病。

特别提示:老人及身体虚弱者应坐稳,以免跌倒摔伤;应用熏洗法如果无条件熏蒸时,可直接泡洗患处。

二十一、试述足癣的足薰洗方法。治则:祛风除湿,杀虫止痒。

应用足熏洗法。将中药加清水1500毫升,煎沸20分钟,过滤去渣后,将药液放入盆内使用。每次15~20分钟。每日早、晚各熏洗1次。10天左右为一疗程。

中医药适宜技术 第3篇

【关键词】 膝骨性关节炎;中医适宜技术;阳虚体质

【中图分类号】R68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3-0143-01

膝骨性关节炎属于骨科常见疾病之一,临床治疗该疾病的方案较多。近年来,临床根据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不同体质,选择不同的方案治疗,而经多次临床试验表明,中医适宜技术在该疾病治疗中的疗效显著,为了进一步证实此观点,笔者对阳虚体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给予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阳虚体质膝骨性关节炎200例患者作为研究,按治疗方法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其中男88例,女112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59.6±2.3)岁,病程0.3年至2年,平均病程(1.1±0.4)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观察组采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①刮痧,刮委中穴;②艾灸,灸膝眼、血海、梁丘、足三里、阴陵泉、丰隆等穴;③拔罐,拔双膝眼、血海、梁丘、委中等穴位;④按摩、擦膝盖,以膝关节局部皮肤肤温升高为佳。4种技术项目均每周2次,一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2个疗程。均由护理人员指导并教会患者,使患者自己操作。医护人员再定期培训患者中医适宜技术操作方法,及时纠正不规范操作。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不采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3月后,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再次进行转化分和疗效评定。

1.3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骨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①多见于中老年;②多累及负重关节,如膝、髋、踝、脊柱等;③受累关节隐痛,活动或劳累后加重,休息能减轻,进而持续疼痛伴关节僵硬,后期关节肿胀增大,活动受限,有畸形但无强直;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或以上标准者可初步判定为骨性关节炎。

1.4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以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者;经X线证实为退行性关节;可积极协助治疗,并完成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对本次临床研究存怀疑态度者。

1.5 体质分型 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2]标准中体质量表进行辨识,该表由9个亚量表构成,每个亚量表包含7~9个条目,每个条目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和转化分,原始分=亚量表各条目分值相加,转化分=[(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100,即阳虚转化分=(原始分数-9)/36×100。

1.6 疗效评定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对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拟定。①优:受累关节疼痛、僵硬、肿胀等症状消失,活动时偶有沉重感,活动后消失;②良:受累关节疼痛、僵硬、肿胀等症状减轻,开始活动时有酸胀不适感,对日常生活无影响;③中:受累关节疼痛、僵硬、肿胀等症状有所改善,活动时常有疼痛,休息后疼痛消失;④差:干预后体征无明显改善。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转化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干预前转化分为(50.32±12.05),干预后转化分为(39.22±12.81),对照组患者干预前转化分为(51.05±12.02),干预后转化分为(45.15±12.65),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转化分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转化分数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优良率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优良率为9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人之体质既取决于先天禀赋,又受后天因素影响,虽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也具有可调性。本研究采用中医适宜技术对阳虚体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患者可在家中操作,对膝骨性关节炎之阳虚体质进行干预调整,改变其趋向性,降低患病机率[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转化分下降明显,优良率较高表明中医适宜技术治疗阳虚体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第3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

[2]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5-7.

[3] 倪家骧,樊碧发,薛富善.临床疼痛治疗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70.

中医适宜技术临证验案举隅 第4篇

关键词:中医适宜技术,腹泻,腰痛,多汗,红眼病,疳积

中医适宜技术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 又称“中医药适宜技术”, 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历史悠久, 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从农村卫生实际出发, 为鼓励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疗服务人员运用适宜技术服务农民, 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制定了乡镇卫生院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我们临床运用, 颇收佳效, 兹举临证验案5则, 以飨同仁。

敷贴治疗腹泻

患儿, 女, 3岁。2014年9月23日因“腹泻1周余”初诊。患儿1周前出现腹泻, 大便4~5次/d, 为不消化大便, 腹胀, 量多, 无黏液, 无便前腹痛, 不吐, 胃纳可, 小便尚可。查体:精神可, 皮肤弹性好, 心肺 (-) , 腹软, 肠鸣音活跃, 舌淡苔白, 指纹淡红。用腹泻灸敷脐, 2贴/d, 每帖使用8 h, 应用3 d后患儿腹泻止, 腹胀消失。腹泻灸由自动发热体和热熔药膏组成, 主要成分:吴茱萸, 肉桂, 丁香, 肉豆蔻, 毕澄茄, 香附, 胡椒等。使用时展开护翼, 剥开离型纸, 将药片对准神阙穴, 两翼贴于皮肤, 将温控贴揭下, 贴于无药的一面中心, 降低温度, 以免灼伤。

按:《医学入门》说:“凡病药之不及, 针之不到, 必灸之”。敷脐是中医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 肚脐在经络学说中属任脉的神阙穴, 为人体元气之海, 维系着全身的经脉。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互输通。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点按、艾炙刺激相应的经络点, 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脐部皮肤又有薄且多皱的特点, 最利于药物的吸收。故敷脐疗法是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具有简单低廉、安全可靠等优点, 同时还避免了患儿静脉穿刺难及输液时间长的缺点[1]。

刮痧治疗腰痛

患者, 女, 69岁, 农民。腰痛1个月余, 病情日渐加重, 腰部胀痛、乏力, 伴右胁部疼痛、活动受限, 坐及行走困难, 心悸、失眠、纳差, 大便干结。曾口服西药“芬必得”、成药“活血止痛胶囊、通痹片”等药及输液治疗后, 疗效不佳。于2014年3月14日抱着试一下的心情来我处求治。给予刮痧治疗, 治疗方法:在背腰部沿膀胱经走形区, 先涂抹适量刮痧油, 后用牛角片对皮肤进行拨刮, 直至皮肤出现潮红、暗红, 然后给予拔火罐术, 时间10 min, 3次/周, 2周为1个疗程, 休息1周后, 继续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疼痛消失, 活动如常。

按:刮痧治疗腰痛见效快, 在治疗过程中, 患者应该保持站立扶伏位进行刮痧治疗, 使得腰部肌肉得到充分的施展, 这样才能够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治疗四步骤: (1) 对腰部正中部进行刮拭; (2) 对腰部两侧进行刮拭, 然后到腰骶。力量从轻到重, 每个部位刮20~30次, 最后3~5次力量应该减轻; (3) 对下肢后侧进行刮拭, 由上往下分段进行; (4) 在压痛点弹拨20~30次, 或者用手在膝后腘窝处弹拨10次[2]。

针刺治疗多汗

患者, 女, 55岁, 农民。2014年8月18日因“多汗3个月余”就诊。自诉夜晚汗出湿其枕褥, 白日汗出湿其衣衫。见其前额、发际、颈项、手足心汗出。检查:心肺腹无异常, 无结核病史, 排除脏器实质性病变。给予针刺治疗, 取穴:先泻合谷, 后补复溜。手法;采用迎随补泻法, 得气后即起针。1次/d, 针7 d而痊愈, 随访3个月未复发。

按:《针灸大成》言“多汗:先泻合谷, 次补复溜”。临床用之多验, 且不论自汗、盗汗, 用之均获良效。《大成》统言多汗, 意犹如此, 未言何法补泻, 留后学深究之。笔者常以迎随补泻而施之, 效如桴鼓。针灸治病, 经济方便, 操作安全, 疗效可靠, 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值得推广应用[3]。

放血治疗红眼病

患者, 女, 38岁, 农民。2014年8月27日因“右眼红肿, 流泪, 结膜充血, 眼痒不适”初诊。治疗:取右太阳、鱼腰点刺放血, 针刺3次而愈。

按:中医称结膜炎为“暴发火眼”“天行赤眼”“红眼病”, 发病迅速, 患眼白睛红赤, 或见白睛溢血成点、片状, 涩痒交作, 怕热羞明, 眵多胶结, 多双眼或单眼先后发病。治疗方法取太阳、鱼腰, 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少许, 1~2次/d, 连续3~5 d, 治愈为止[4]。

捏脊治疗疳积

患儿, 男, 5岁。于2014年4月10初诊。曾中西医调治近半年疗效不佳, 症见面黄肌瘦, 精神萎靡, 纳差, 腹胀, 大便稀薄, 舌淡苔白腻。采用捏脊配合摩腹, 治疗1个月余, 症状均消失。3个月后随访, 患儿面色红润, 体重增加, 食欲及夜眠情况较好。

治疗方法:两手沿脊柱两旁, 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 边捏边向前推进, 自尾骶部开始, 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 采用“捏五提一法”, 重复5遍后, 再按揉肾俞穴3次。同时配合腹部按摩, 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摩腹, 10~20圈/min, 力度由轻到重, 每天捏脊1次, 7 d为1个疗程。休息1周, 再行第2个疗程, 3个疗程后患儿痊愈。

按:小儿疳积, 在西医又称为“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主要是因为饮食不节, 乳食喂养不当, 对脾胃造成损伤, 运化失职, 营养不足, 气血精微不能濡养脏腑。脾胃为其病变部位, 故有“诸疳皆脾胃病”的论点。

捏脊疗法通过捏提等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 是一种防治疾病的治疗方法, 多用于治疗小儿疳积等, 又称之为“捏积疗法”。由于督脉总督诸阳, 背部足太阳膀胱第一侧线分布区又为脏腑背俞穴所在, “迫藏近背”, 与脏腑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能够起到疏通经络、调整阴阳、改善脏腑和增强抵抗力的作用。对胃脾和胃肠道功能的改善发挥显著的疗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等。此外, 捏脊疗法也可以作为一种常用的按摩手法, 起到保健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伯绪, 李怀民, 李巧荣.腹泻灸敷脐治疗婴幼儿非感染性腹泻32例临床观察[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2006, (2) :157-158.

[2]邵瑶.刮痧治腰痛[N].老人报, 2014-8-25.

[3]李怀民.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验举隅[A].中国乡医临床经验选集[C].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475-477.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第5篇

建阳镇卫生院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目录

针刺曲池穴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 中药敷脐治疗小儿腹泻 中药安眠方浴足治疗失眠症 无创痛经穴治疗面神经麻痹 艾炙促进术后肠蠕动恢复 中药蒸浴治疗坐骨神经痛

合谷刺封闭疗法治疗僵直性肩周炎 推拿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速效救心丸穴位敷贴治疗哮喘 常见疾病单验方治疗

冬病夏治——三伏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技术操作规程 点刺放血配合围针治疗带状疱疹技术操作规程 颈椎牵引结合四指推法推拿治疗神经型颈椎病技术操作规程 上病下治推拿法治疗肩周炎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药适宜技术 第6篇

第1期“益气通经”指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

判断题 (遴选唯一的正确答案)

1、“益气通经”指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穴为:

(1) 关元 (2) 神阙 (3) 气海 (4) 肾俞

2、“益气通经”指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为:

(1) 阴中求阳 (2) 阳病治阴 (3) 通因通用 (4) 阴病治阳

多选题 (复选其中的正确答案)

3、“益气通经”指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分型有:

(1) 血瘀型 (2) 寒湿型 (3) 肝肾亏虚型 (4) 错位型 (5) 劳损型

4、下列哪个穴位不属于“益气通经”指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前部常用配穴:

(1) 风市 (2) 阳陵泉 (3) 足三里 (4) 下巨虚 (5) 腰痛点

第2期至阳穴埋元利针法治疗带状疱疹疼痛技术

判断题

5、至阳穴埋元利针法治疗带状疱疹疼痛, 适应证之一是:

(1) 轻度疼痛 (2) 轻度疼痛, 持续30分钟 (3) 重度疼痛, 持续1小时以上 (4) 中度疼痛, 持续1小时以上

6、至阳穴埋元利针法治疗带状疱疹疼痛时, 患者体位应取:

(1) 端坐位, 双手放于腹前 (2) 俯卧位 (3) 立位, 双手下垂 (4) 左侧卧位

多选题

7、至阳穴埋元利针法治疗带状疱疹疼痛, 进针时:

(1) 针体与脊柱呈15度角 (2) 平刺 (3) 针体与脊柱呈25度角 (4) 针体与脊柱垂直 (5) 针体与脊柱呈45度角

8、至阳穴埋元利针法治疗带状疱疹疼痛, 可能出现: (1) 晕针 (2) 感染 (3) 过敏 (4) 弯针 (5) 神经损伤

第3、4期眼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技术 (上、下)

判断题

9、眼针所取穴位共计:

(1) 八区十三穴 (2) 八区八穴 (3) 八区十穴 (4) 八区十二穴

10、眼针所用毫针以下列哪种最为合适:

(1) 0.3寸 (2) 0.5寸 (3) 0.8寸 (4) 1.0寸

11、眼针的禁忌证:

(1) 病情危重、精神错乱、气血虚脱已见脉绝者 (2) 脑出血急性期 (3) 前两项都对 (4) 前两项都不对

12、针刺上焦区可治疗:

(1) 上肢不利 (2) 下肢不利 (3) 两者都治 (4) 两者都不治多选题

13、眼针取穴原则包括:

(1) 脏腑取穴 (2) 循经取穴 (3) 三焦取穴 (4) 观眼取穴 (5) 阿是穴14、眼针的作用有:

(1) 补益气血 (2) 安神定志 (3) 舒肝解郁 (4) 通经活络 (5) 舒筋活血

15、眼针的针刺方法中有:

(1) 眶内直刺法 (2) 双刺法 (3) 眶内眶外配合刺法 (4) 电针法 (5) 水针法

16、眼针操作时出现皮下出血该如何处理:

(1) 耐心解释 (2) 按压针孔 (3) 局部冷敷 (4) 1天后做局部热敷 (5) 当时局部热敷

第5期董氏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

判断题

17、本技术各项手法作用不同, 因此在操作时应:

(1) 先调髋, 再旋盆, 后整脊 (2) 先松脊, 再旋盆, 后调髋 (3) 先旋盆, 再松脊, 后调髋 (4) 只要手法连贯, 不必强调顺序18、下面哪项不属于本技术的调髋手法:

(1) 髋部痛点点穴 (2) 髋内收内旋 (3) 髋外展外旋 (4) 双侧屈髋屈膝多选题

19、实施旋盆手法时应注意:

(1) 术者用两手拇指点接臀中肌压痛点, 其轻度应先轻后重, 以患者能忍耐度 (2) 病人俯卧位, 两助手对抗牵引 (3) 术者两手把持患者髂骨两翼左右交替旋扳骨盆 (4) 骨盆旋转角度约为20° (5) 手法宜重猛

20、本技术的禁忌证包括:

(1) 病史超过半年, 经常发作, 经多种非手术治疗无效 (2) 首次发病即出现剧烈疼痛, 下肢症状明显, 呈被迫体位, 难以行动及入睡 (3) CT、MRI显示髓核巨大突出或脱出 (4) 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5) 治疗出现轻微疼痛, 确定为周围软组织反应

第6期耳尖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技术

判断题

21、本疗法操作时刺入皮肤深度及放血滴数为:

(1) 1~2mm, 1~3滴 (2) 1~2mm, 3~5滴 (3) 2~2.5mm, 5~10滴 (4) 1~2mm, 5~10滴

22、患者接受本法治疗时体位为:

(1) 仰靠坐位 (2) 俯卧位 (3) 侧卧位 (4) 仰卧位多选题

23、本疗法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禁忌证包括:

(1)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2) 精神病患者 (3) 身体极度虚弱及有出血倾向者 (4) 糖尿病患者 (5) 肢体残疾者

24、本疗法操作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

(1) 晕针 (2) 血肿 (3) 感染 (4) 过敏 (5) 昏迷

中医药适宜技术 第7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从前期调查的10个省市中选取7个省市 (吉林、四川、重庆、湖南、江西、山东、北京) , 调查在基层工作的临床医生。

1.2方法

调查问卷根据专家论证的筛选指标由课题组编制。包括被调查者一般状况、适宜诊疗技术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费用、推广和成熟度、可操作性和操作者资质、普适性和可接受性等。问卷由经培训的调查员统一发放, 各地课题组协调, 必须本人填写。

1.3统计分析

应用Epi Info录入数据和核对;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共回收有效问卷347份。被调查者的地域分布情况如下:重庆108人 (31.30%) , 吉林85人 (24.64%) , 湖南43人 (12.46%) , 江西65人 (18.84%) , 四川41人 (11.88%) , 北京2人 (0.29%) , 山东3人 (0.59%) 。被调查者职称以中级和初级为主, 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37.83%和39.00%。文化程度以大学、大专和中专为主, 分别占总数的32.14%, 37.50%和22.32%。其中大多数从事的是西医专业 (46.65%) , 并以内科为多 (28.78%) , 其次是妇科 (9.20%) , 骨伤科 (8.01%) , 普通外科 (7.12%) , 针灸科 (6.23%) 。平均年龄为38.8岁。

2.2适宜诊疗技术的有效性

41.59%的临床医生认为应该用安慰剂随机对照试验来证明技术的有效性, 其次是非安慰剂随机对照试验 (25.08%) , 再次是非随机对照试验 (15.56%) , 排名最后的是非临床试验 (文献报道) , 占0.95%。

2.3适宜诊疗技术的安全性

57.27%的被调查者认为安全等级为一级时是安全的, 即无任何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检测指标的变化。36.8%认为诊疗技术有不良反应或安全性检测指标的变化, 但不妨碍继续治疗也是安全的;有不良反应或安全性检测指标的变化, 停止治疗即可缓解或更明显的反应被认为是不安全的。

2.4费用方面

在医院投入上, 临床医生认为医院投入<1 000元和≥10 000元都是可以接受的, 各选项的人数均在25%左右 (表1) 。

在患者承担的费用上, 57.31%的临床医生认为一项治疗常见病的中医农村适宜技术, 患者能承担的费用是当地人均年收入的1/24以下;而对于疑难病症, 61.30%的医生认为患者能承担的费用是当地人均年收入的1/6以下 (表2) 。

2.5 适宜诊疗技术的推广和成熟度的判定

大多数的临床医生都认为一项中医农村适宜技术的推广应在二级或县级医院至少应用3家 (28.57%) 。而在成熟度的判定上, 大多数的临床医生 (28.20%) 也都认为应在二级或县级医院至少应用2年 (25.25%) 或3年 (28.20%) 以上。另外, 在证明一项适宜诊疗技术的成熟度上, 绝大多数的临床医生都认为还需要有学术论文发表 (国家级期刊62.39%) 和经过技术鉴定 (省部级鉴定77.44%) 及获得过成果奖励 (省部级51.95%) 。反映成熟度的指标中, 临床医生认为最重要的前3项指标依次为临床应用时间、技术鉴定和论文发表情况。

2.6 可操作性和操作者资质

66.67%的临床医生认为在正规培训时间内80%的学员掌握的技术具有可操作性。90%的临床医生认为操作者应该具有执业医师资格, 且初级执业医师 (48.66%) 或助理执业医师 (28.19%) 即可。因为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和县级以下地区, 大多数的医务人员为助理和初级执业医师。一项中医农村适宜诊疗技术只有推广到该等级, 才可能保证农民患者对该技术的可获得性。

2.7 中医农村适宜技术的规范性、普适性及可接受性

68.53%的临床医生认为必须明确规定技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和操作步骤等。80.42%的临床医生认为普适性应该达到全国60%~80%地区。68.13%的临床医生认为中医适宜诊疗技术应定位在乡镇卫生院级别的医院进行推广, 并主要针对常见病、多发病。43.36%的临床医生认为中医农村适宜技术应该得到农民患者的接受、医生接受、医疗机构接受以及政府主管部门的接受。另外, 82.79%的人还认为中医农村适宜诊疗技术应符合伦理要求。

2.8 选择农村中医适宜诊疗技术最重要的指标

即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以及可操作性。对于评价一项农村适宜诊疗技术, 最重要的前3项指标分别为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临床医生认为评价一项农村适宜诊疗技术最重要的第一项指标:有效性 (66.17%) , 安全性 (27%) , 技术成熟度 (2.67%) ;最重要的第二项指标:安全性 (58.63%) , 有效性 (22.02%) , 经济性 (11.61%) ;最重要的第三项指标:经济性 (51.64%) , 可操作性 (13.43%) , 技术成熟度 (9.25%) , 可接受性 (8.66%) 和有效性 (6.57%) 。

3 讨论

本次调查的基层临床医生的文化程度、科室专业和年龄构成符合我国农村卫生现状。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所选择的技术项目应符合安全、有效、成熟、经济、可接受、方便易行、可持续应用等多重指标, 符合当前国内外卫生技术推广应用的现状需求和发展趋势[2]。农村卫生诊断技术的筛选要点是适宜性。诊断技术的筛选必须与推广地区居民的疾病谱、临床需求、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机构基本设施以及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等综合因素相适宜。推广要素是可承受性, 包括乡镇医疗机构开展技术应用硬件设施的承受能力和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承受能力, 农村居民经济负担的可承受性 (与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及健康意识相关) [3], 与本项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反映了中医农村适宜诊疗技术应具备的特点和要求。同时, 结果提示, 应选择具有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中医技术, 开展验证性临床试验, 并进一步面向乡镇卫生院推广。

参考文献

[1]荆志伟, 谢雁鸣, 刘保延, 等.东南三省农村中医适宜技术应用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06;18 (4) :241-243.

[2]蒋健敏, 杨再峰, 朱炜, 等.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6;19 (6) :333-335.

中医药适宜技术 第8篇

1 调查资料来源与方法

从每一个乡镇随机抽取5个卫生所, 计全县调查60个村卫生所。在抽查的卫生所所在地的行政村是以村委会为中心, 东西调查20户, 全县共调查1 200户, 人口4 212人。主要调查2004年和2008年的总门诊人次, 中医门诊人次, 中医药治疗率, 参合农民医药费报销情况, 中医药服务水平, 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满意程度及医疗费用支出情况等。

调查采取现场问卷、座谈会、入户调查、查阅门诊登记簿、门诊处方、帐簿等方式。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各种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门诊人次

2004年全县抽查的卫生所门诊人次总数为6.29万人次, 其中采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者1.99万人次, 占门诊人次的31.61%。2008年, 全县抽查卫生所门诊人次总数为7.3万人次, 其中采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者2.72万人次, 占门诊人次的37.26%;门诊人次2008年比去年同期增加1.01万人, 增加16.05%;采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者比2004年增加7 300人, 增幅36.68%。

2.2 业务收入

2004年, 全县抽查卫生所业务收入总额为623.3万元, 其中, 中医药收入194.66万元, 占业务收入总额的31.23%。2008年, 全县抽查卫生所业务收入总额为659.31万元, 其中, 中医药收入218.5万元, 占业务收入总额的33.14%。中医药收入2008年比2004年增加23.84万元, 增幅12.25%。可见病人对“简、便、验、廉”的中医药认同感在提高, 治病的消费取向在转变。

2.3 医药费用

2004年抽查卫生所就诊病人人均医药费用为9.9元, 其中中医药人均治疗费用4.2元;2008年全县各抽查卫生所就诊病人人均医药费用9.03元, 其中, 中医药人均治疗费用4.23元。2008年比2004年全县抽查卫生所治疗费用人均减少0.9元, 降低9.96%;而用于中医药的治疗费用基本没变。可见, 开展中医适宜技术, 对减少病人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发挥越来越明显的抑制作用。

2.4 乡村医生收入

2004年全县抽查卫生所乡村医生人均工资收入9 400元;2008年全县乡村医生人均工资收入9 601元, 人均比2004年增加201元, 提高21.38%。说明在大力推广中医药治疗的同时, 由于中医适宜技术收费比较低廉, 虽然乡村医生的经济收入有所增加, 但与目前社会经济增长幅度相比还有差距。

2.5 参合农民医药费用报销情况

在调查的60处卫生所中, 2004年共计报销合作医疗资金155.83万元, 报销金额占总收入的25%, 其中, 中医药服务项目报销48.67万元, 占总收入的7.81%。2008年共计报销合作医疗资金191.2万元, 报销金额占总收入的29%, 其中, 中医药服务项目报销85.22万元, 占总收入的12.92%。可见, 选用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农民群众逐渐增多。

2.6 农民群众对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及服务满意程度

发放调查问卷4 212张, 收回4 198张, 中医药防病、治病保健知识知晓率100%, 中医药服务满意66.3%, 基本满意25.6%, 不满意8.1%, 不满意原因:认为中草药服用不如西药方便, 疗效不确切。

3 调查情况分析

中医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 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方面, 具有简、便、验、廉的优势作用, 在农村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经过近年来的努力, 我县推广中医适宜技术50余项, 参加各级培训人员累计达2 000余人次, 基层中医药人员队伍得到充实和加强, 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3.1 中医适宜技术学习方法简单, 易于掌握运用

在抽查的60处村卫生所中, 2008年乡村医生210名, 以中医药知识和技术为主的乡村医生达到69人, 比2004年增加21%, 占乡村医生总数的32.81%;掌握中西医两法的乡村医生达到143人, 占乡村医生总数的68.32%, 比2004增加29%;能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卫生所达到56处, 占卫生所总数的94%, 比2004年增加26%。

3.2 中医药使用率逐渐提高

接受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的患者逐年增多。2008年与2004年相比, 中医适宜技术门诊人次、经济收入和医药费用收入的比例都呈现出连年增长的良好态势, 农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满意度有了明显提高。

3.3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深得民心

据调查了解, 有些农村贫困户是由于家中有病人所致, 看不起病是农民群众最担心的事, 医疗费用的降低是农民群众最关心的事, 就诊的难易是农民群众最挂心的事。加之, 医药费用上涨过快, 远远超过了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 导致很多地区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普遍存在, 严重影响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健康状况[1,2]。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农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对于有效减轻广大农民群众求医问药的经济负担, 锻炼农村中医药队伍, 发展农村中医药事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别对于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 保障广大农民的健康, 缓解广大农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诸多问题均具有重大意义[3]。

目前, 宁阳县约有70%的农民相信和偏爱中医药, 尤其是针灸、推拿、拨罐等传统技术和非药物疗法, 经过多年的实践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防病治病、康复保健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为提高宁阳县农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由于中医适宜技术具有简便验廉的优势作用, 能有效地减轻农民医疗保健费用负担, 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地要求采用适宜技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 进一步提高了中医药治疗率, 降低了医疗成本, 节约了医疗资源, 使农民群众享受到“花钱少、病治好”的实惠, 促进了我县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 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疗程短、见效快、少花钱、多治病的优势, 在实际应用中, 受到了广大乡村医生的认可及人民群众的好评。同时, 由于中医药列入新农合报销范围, 提高报销比例, 中药饮片提高10%, 中医适宜技术提高20%, 有效地的吸引了参合农民选择中医适宜技术防治疾病的积极姓性, 提高了新农合基金的使用效率, 降低了医疗费用的支出, 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4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培养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人才, 为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强中医重点专科、中医药特色卫生所建设, 带动中医药工作的全面开展;加大宣传力度, 弘扬中医药文化, 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提高群众中医药防治疾病知晓率;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完善中医药发展网络, 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更好的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薛塞峰, 崔学光, 张文胜, 等.宁夏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 2007 (1) :55-57.

[2]林艳丽, 高三友, 宗上纲, 等.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研究进展[J].医药论坛杂志, 2006年, 27 (22) :120.

中医药适宜技术 第9篇

一我校中医护理教学现状

我校在中医护理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学生不重视, 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脱节, 教学中少有或没有中医适宜技术相关教学内容等, 跟不上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 由于种种原因, 社会对中职护理专业三年制毕业生的认同度偏低, 其与大专、本科护理毕业生之间存在差距, 在就业方面优势不足, 但是可以在基层卫生事业发展中发挥作用。目前国内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卫生事业,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开展中医药服务, 以满足社区居民对于健康的要求, 因此培养具备中医素质的护理毕业生具有现实意义, 具有中医适宜技术的护理毕业生定会发挥其作用, 为社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二中职护理专业教学改革实施过程

中医适宜技术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 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历史悠久, 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医适宜技术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熏洗、敷贴、药浴、耳穴疗法等百余种方法。近年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在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应用, 深受农村居民和社区居民的欢迎。

本课题主要将研究重点放在中职护理专业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教学的意义、作用、实施办法、途径、课程内容设置、实践方面。对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 对中医护理以往教学内容进行调查、分析, 对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设计适合我校护生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教学的实施方案, 形成有关成果 (包括论文和规章制度) , 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查找相应文献资料, 分别从中医护理课程设置的时间、学时、教学内容、是否涉及中医适宜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 为本课题提供立项的理论依据。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 主要工作:通过大量资料查阅, 调查研究, 课题组成员确定所增加的有关中医适宜技术教学内容, 形成校本教材;重视课堂的教学效果, 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兴趣, 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 (结题阶段) 主要工作:撰写本课题的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等。

三中职护理专业教学改革成果

在中职学校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教学,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是重点, 中医适宜技术内容丰富, 应仔细筛选操作性强, 易于掌握, 在生活中常用的技术加以教学;难点是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兴趣, 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中医教学中, 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形式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 营造浓厚的中医校园文化, 在校园内利用广播、黑板报、课外兴趣小组等丰富多彩的形式, 将中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

1. 筛选适合中职在校生学习的中医适宜技术教学内容

中医适宜技术内容丰富, 对于中职护生, 应仔细筛选操作性强, 易于掌握, 在生活中常用, 临床中广泛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加以教学;中医适宜技术是建立在辨证基础上的施治措施, 使用中医适宜技术的医者必须有深厚的中医药底蕴, 并且已确实领悟此项技术。调查显示, 基层医护人员中西医医生和护士的中医理论知识基础薄弱, 使用技术时只辨病不辨证, 生搬书本, 虽然操作规范, 但是疗效却不佳。将中医适宜技术引入中医护理教学中, 除了注重临床常用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的教授, 还应注重中医思维、中医理论的教学设计。我校中医护理教学团队通过大量查阅资料, 调查研究, 确定在中医护理教学中增加相关中医适宜技术教学内容, 尤其是常见病的按摩法、保健穴位按摩法、耳穴及冬病夏治等方面形成校本教材,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在课堂上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比如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漫画教学法、PBL教学法等。在中医护理教学中, 学生容易感觉枯燥, 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值得中医教师思索。尝试以漫画形式进行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 学生乐于接受, 生动形象且妙趣横生的图画配上浅显通俗的文字, 让学生记忆深刻。

3. 重视实践技能课

依托我校中医护理实验室, 进行实践技能训练, 结合具体病案, 锻炼学生中医护理技能应用的能力, 如感冒患者如何使用刮痧法、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穴位敷贴法、治疗小儿腹泻的高氏揉捏法、治疗失眠的三部推拿法等。定期召开教研组会议, 任课老师集中备课, 不断进行教学总结和教学反思。在中医护理的教学中形成以实践活动、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实践课堂上动起来, 做到心到、眼到、手到,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本课题以我校护理专业在校生为研究对象, 依托我校师资力量, 积极探索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的教学, 并逐步推广。着重探讨在中医护理课程中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教学相关内容和实施方案, 不断总结中医护理教学经验, 自主开发适合中职护生的培养教材,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中医药适宜技术 第10篇

1 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运用的基本概念

中医药适宜技术一般指简便易学、成本较低、有效安全的中医药技术。在社区中, 经过长期临床实践验证, 是具有很强的中医特色、使用经济、疗效显著等特点的诊疗技术。通过针灸、推拿、按摩等特色疗法, 进行预防与治疗。由于所需场地、设备容易满足, 在社区中非常适合开展[1]。

2 社区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的优势及瓶颈

2.1 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的优势

社区中多发、常见、慢性病患者及亚健康人群众多, 需求潜力巨大, 急待广泛开展;中医文化与理论广为流传, 强身健体之法、祛病就医之理深入人心, 发展空间较高;中医药适宜技术成本不高、投入较少, 在保障“覆盖面广、操作水平低、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双方共同负担”的城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下, 对其顺利实施有积极作用。

2.2 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遇到的瓶颈

中医药适宜技术设施建设、经费倾斜等推广政策力度欠缺, 缺少相应保障机制, 且纳入医保报销的服务项目较少;专项经费不足, 各地发展不均衡;服务平台有待提升与增加, 未形成正规体系与模式, 许多项目内容单一且出现“基础薄弱、起步迟缓、利用偏少”的现象, 自主创收运行机制使方向偏差;从业人员学历层次与结构发展不合理, 存在“数量少、质量低”的现状, 满足不了服务需求, 影响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的生活质量[1]。

3 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推广的新型模式探索

3.1 社区卫生服务推广模式的基础建设

3.1.1 提高中医药诊疗技术水平, 注重队伍建设

构建中医药人才梯队, 制定发展计划, 不断满足社区对中医药卫生人才的需求。坚持“师承-培养-引进”三项举措并行的指导方针, 创建掌握并运用适宜技术与基本知识人才队伍的目标, 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与诊疗层次。多渠道、多层次培养中医药相关人才:积极投入各项培训计划, 包括中医药理论与技能在内的各项医疗规范化培训, 鼓励、支持中西医互相补充与学习机制, 组织相关技术与家庭病床防护知识培训等;与上级中医院或名老中医建立定期交流、巡诊, 选派优秀人员进行学术交流、临床技能培训等, 解决传承与发展问题[2]。

3.1.2 结合实际情况, 积极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项目

紧紧围绕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 形成“专技、专科、专病”的学术氛围, 真正促进在亚健康、患病人群中进行便捷、有效的预防与治疗, 鼓励社区医生、护理人员运用中医药基本理论开展工作, 及时监控居民的大病征兆, 重视病后康复与保健。深入开展操作简便、安全且条件容易满足的中医特色疗法。

3.2 探寻并拓宽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模式

3.2.1 重视并广泛开展社区中医药科普宣传工作

重视并广泛开展社区中医药科普宣传工作, 加深群众对中医药的认可度。探索居民接受中医药相关知识的新途径、新方法、新形式, 在集体活动中增长中医药及健康知识, 建立文化广场、小贴士、养生馆等营造氛围, 利用网络媒体推广, 有声有色开展宣传工作。

3.2.2 将中医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活动

在社区内部广泛开展中医健康教育、推广“治未病”理念, 面对各个家庭制定相应中医药适宜技术及相关疾病诊疗、保健知识、中医保健建议方案, 做到提前预防、提前节流。开展点面结合的辐射型健康教育, 举办“老年健康论坛”“养生大课堂”等形式的中医药健康教育, 发放中医健康书籍, 形成品牌效应, 影响覆盖面广[3]。

3.2.3 投身公共卫生服务

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 更好地服务群众, 形成体系。探索制定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 针对不同居民身体状况, 创建健康档案, 在“亚健康未患病———患病前期症状———已病患者”三类人群中成立中医药服务项目。对重点人群进行监测, 形成调养方案, 通过中药足浴、保健理疗等中医药适宜技术进一步促进患者康复[4]。

3.2.4 借助广泛的社会实践及义诊

高校、社会群体为主体的实践活动颇多, 以义诊、送医送药多见。将中医药适宜技术融入到公益性实践活动中, 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及其技术推广, 提高义诊效果。利用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与专家教授研制的实用技术, 保证医务人员的学历层次与业务水平, 提高防病治病的水平, 增进自我保健、投入意识, 满足居民卫生服务需求[5]。

4结语

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运用与发展将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是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重要方向, 也是中医药事业进步的选择, 提高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服务水平、能力, 才能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 进而满足广大群众对中医药保健、诊疗的需求, 针对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推广与发展的模式研究也更具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林颖欣.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展现状及分析[J].中医药通报, 2010, 9 (3) :57-60.

[2]陈贞, 彭大力, 牛晓兰.浅谈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及发展[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5 (5) :32-33.

[3]阙铁生, 包小娟, 廖秀媛, 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义诊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 (11) :81-82.

[4]施仁潮, 杨佳琦, 黄晓玲, 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21) :99-100.

上一篇:现代物流发展趋势下一篇:相关税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