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糖蛋白范文

2024-08-30

磷酸糖蛋白范文(精选7篇)

磷酸糖蛋白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菌株及载体

细胞株与质粒 MEPE cDNA质粒与CHK1 cDNA质粒, 均由美国EMORY大学王亚教授馈赠。MRC5细胞株购自上海中国科学院细胞研究所。质粒 pLEGFP-N1为BD Biosciences Clontech公司产品, 大肠杆菌E.coli DH5α由本室保存。

1.2 主要试剂

PCR产物纯化采用BIO101公司提供的Geneclean II 试剂盒 (Cat# 1001-400) ;质粒提取采用Qiagen公司QIAprep质粒提取试剂盒;Chk1抗体购自Santa Cruz 生物技术公司;ECL显色系统购自Amersham Biosciences公司;限制性内切酶及T4 DNA连接酶购自Takara生物公司;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鼠及羊抗兔抗体购自中山生物技术公司。

1.3 仪器

PCR仪、UV-160紫外分析仪、半干转膜系统、凝胶成像系统使用均在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实验中心完成。

1.4 PCR扩增、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序列测定

由质粒上扩增出MEPE cDNA全长, 所用扩增引物为:上游引物:5′-CATATGAAGC TGAATGAAGAT-3′下游引物:3′-GGATCCTTACATTTGGGGGAGATG-3′PCR扩增的目的基因经Nde I与BamH I双酶切后, 克隆到经过同样酶切处理的pLEGFP-N1载体上, 得到融合表达质粒, 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 用含氨苄霉素的LB培养板培养过夜, 挑取单克隆进行PCR筛选, 选1~2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 鉴定序列及读码框架是否正确。

1.5 Western blotting检测

收集稳定转染细胞, RIPA裂解, 12% SDS-PAGE蛋白电泳, 电泳结束后用半干转移系统将蛋白转印至PVDF膜上, 5%脱脂牛奶封闭过夜, 1:500加入MEPE或CHK1抗体 (鼠单抗) 作为一抗, 37°C温育2h, TBST洗涤三遍, 1:1000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鼠抗体作为二抗, 37°C温育1h, TBST洗涤三遍, 用ECL显色系统使X光片感光, 获得显色条带。

1.6 附着力检测

采用含10%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在37℃, 5%CO2, 饱和湿度的细胞孵箱中进行培养细胞达到指数生长期, 0.25%胰蛋白酶消化成单个细胞, 铺96孔板, 1h后吸弃上清, PBS清洗2次, 台盼蓝染色后立即计数。

2 结果

稳定转染细胞株中相应的外源基因呈现高表达 (见图1) 。转染MEPE与MEPE/CHK1的细胞株附着力明显增加 (见图2) 。

1.MRC5-MEPE细胞株; 2.MRC5-CHK1细胞株; 3.MRC5-P1细胞株 (转染空质粒) ; 4.MRC5细胞株; 5.MRC5-CHK1/MEPE细胞株

1. MRC5细胞株; 2.MRC5-CHK1细胞株; 3.MRC5-P1细胞株 (转染空质粒) ; 4. MRC5-MEPE细胞株; 5.MRC5-CHK1/MEPE细胞株

3 讨论

细胞外基质磷酸糖蛋白属于SIBLINGs家族成员。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与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功能密切相关, 因为SIBLINGs家族成员都含有RGD序列, 可以与细胞表面受体蛋白结合参与细胞增殖信号传导通路, 导致生物力学改变, 与细胞迁移能力有密切关系。近几年来, 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SIBLINGs家族成员与肿瘤发展的各个阶段包括增殖、侵袭、转移、血管生成都相关[2,3]。本实验组早期致力于研究细胞外基质磷酸糖蛋白与细胞抗辐射性关系, 发现其在辐射耐受细胞中高表达。在本实验中我们发现在细胞株中MEPE蛋白表达量增高会提高细胞附着能力, 并且与细胞周期检查点蛋白CHK1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提示我们MEPE蛋白与肿瘤细胞的转移相关。

摘要:目的:检测细胞外基质磷酸糖蛋白对MRC5细胞附着能力的影响。方法:构建含细胞外基质磷酸糖蛋白基因及细胞周期检查点蛋白的质粒, 稳定转染MRC5细胞, 检测其附着能力的改变。结果:稳定转染细胞外基质磷酸糖蛋白与细胞周期检查点蛋白的MRC5细胞株的附着能力明显高于其他细胞株。结论:细胞外基质磷酸糖蛋白可以促进细胞附着。

关键词:细胞外基质磷酸糖蛋白,稳定转染

参考文献

[1]Rowe PS, Zoysa PA, Dong R, et al.MEPE, a new gene expressed in bone marrow and tumors causing osteomalacia[J]. Genomics, 2000, 67 (1) :54-68

[2]Bellahcene A, Castronovo V, Ogbureke KE, et al. Small integrin-binding N-linked Glycoproteins (SIBILINGs) :multifunctional protein in cancer[J].Nat Rev Cancer, 2011, 8 (3) :212-226

磷酸糖蛋白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就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60例展开研究, 随机将60例患儿均分为对照组60例, 治疗组60例, 所有的患儿均经过严格的检验, 均符合研究的标准。所有患儿的临床表现均为发热、口腔疱疹等。其中治疗组患儿中, 男女患儿的人数比例为8:7, 患儿年龄均在1-3岁, 平均年龄为2.5岁。而对照组患儿中, 男女人数比例为1:2, 患儿年龄均为2-3岁, 平均年龄为2.6岁。两组患儿无论是在年龄上、性别上以及临川表现上, 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60例给予单磷酸阿糖胞苷5~10mg/kg/d, 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 对照组60例给予利巴韦林10~15mg/kg/d, 1次/天, 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 1次/天;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对症处理, 比较两组在退热及疱疹消退时间等方面的差异。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采用t检验, 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儿的退热时间以及疱疹消退时间均明显长于治疗组, 两组患儿对比具有铭心的统计学差异 (P<0.01) 。具体见表1。

3 讨论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肠道病菌所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该疾病的高发人群就是3岁以下的儿童。一般来说, 轻微的手足口病并不需要特殊的治疗就可以痊愈, 但是严重的手足口病会使得患儿出现发热以及口腔疱疹等临床病症, 并且会引发脑炎以及肺水肿等严重症状, 会危害到患儿的身体健康, 而目前临床中采用的治疗方法就是静脉注射利巴韦林药物, 但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而且会引发其他的并发症, 因此, 相关的医学者开始应用单磷酸阿糖腺苷对患有手足口病的患儿进行静脉滴注治疗, 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单磷酸阿糖腺苷有着较强的抗菌活性以及抗病毒作用, 能够有效的起到抵抗各种病菌, 并且进行杀毒的效用, 而且还能够抑制酶的活性, 使得病毒无法有效的形成。本文就主要针对单磷酸阿糖腺苷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药物针对小儿手足口病有着较为突出的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针对患有小儿手足口病的小儿采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 会使得患儿较快的退热, 并且加快疱疹消退的时间, 并且不会引发其他的并发症, 在临床中有着较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卫平, 毛萌, 李廷玉.儿科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07.

[2]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02-810.

[3]王敬华, 刘双林.肠道病毒71型与儿童手足口病[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23) :3336-3338.

磷酸糖蛋白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共收治支气管肺炎患儿117例, 所有患儿均符合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小儿支气管肺炎的诊断标准 (1992年) , 将患儿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58例患儿中, 男34例, 女24例;年龄为5个月~11岁, 平均年龄为 (3.86±2.4) 岁;体温<38℃者31例, 体温为38~39℃者15例, 体温>39℃者12例;白细胞<1×109L-1者41例, 白细胞≥1×109L-1者17例;临床症状:咳嗽58例, 干啰音25例, 湿啰音18例。观察组59例患儿中, 男38例, 女21例;年龄为4个月~12岁, 平均年龄为 (4.27±2.8) 岁;体温<38℃者36例, 体温为38~39℃者14例, 体温>39℃者9例;白细胞<1×109L-1者49例, 白细胞≥1×109L-1者10例;临床症状:咳嗽59例, 干啰音22例, 湿啰音14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进行消炎、改善肺部通气功能, 预防并发症等综合性治疗, 对上呼吸道的分泌物及时进行清除, 促进痰液排出, 保证呼吸通畅。对患儿开展饮食护理, 嘱家属尽量给其使用高维生素、高蛋白食物, 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保持病房内的空气流通, 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及对策, 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消除患儿及家属的焦虑、担忧等不良情绪, 提高治疗依从性。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方法:头孢曲松 (批准文号:H20003286) , 口服, 剂量为6.25~12.5 mg/kg, 6 h/次, 总剂量不超过4 g/d。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 (批准文号:H19990006) , 口服, 剂量为0.1 m L/kg, 最大剂量不超过10 m L。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单磷酸阿糖腺苷 (批准文号:H10970335) , 剂量为5~10 mg/kg, 1次/d, 静脉滴注。

1.3 观察指标

根据卫生部指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治愈:治疗72 h后, 患儿的主要症状基本消失, 无明显咳嗽或气喘症状, 无肺部啰音, 体温正常;有效:治疗72 h后, 患儿的主要症状基本消失, 气喘、咳嗽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肺部啰音显著减轻;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治疗有效率= (治愈+有效) /小组人数。

对比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咳痰、咳嗽及肺部湿啰音的消失时间和患儿的住院时间。

1.4 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以SPSS22.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以χ2进行检验, 以例数百分比的形式表示, 计量资料以t进行检验, 以 (±s) 的形式表示。

2 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31% (58/59) , 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4.48% (49/58) ,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数据见表1。

2.2 临床一般指标

观察组的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咳痰消失消失、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肺炎为小儿多发病, 尤其多发于婴幼儿, 是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 全球5岁以下患儿因肺炎死亡占死亡总数的1/4-1/3[4]。婴幼儿多发肺炎的病理原因主要是呼吸系统的生理解剖特点特殊性, 如支气管、气管腔狭窄, 纤毛的运动较差, 粘液的分泌较少, 血管丰富容易导致充血, 肺弹力组织的发育较差, 肺泡数量少, 间质的发育比较旺盛, 肺的含气较少, 容易出现粘液阻塞等[5]。该病的病原体主要有病毒及病菌感染等, 临床上对于病原体的确定较难, 多给与常规抗感染治疗、抗病毒治疗等[6]。

单磷酸阿糖苷是抗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类药物, 该药的药理作用如下:通过同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相结合, 降低其活性, 从而抑制DNA的合成, 还可抑制r RNA及m RNAd的甲基化[7]。由于多数腺苷衍生物对于DNA病毒具有活性, 对于RNA病毒也能起到抑制作用, 能够通过渗入RNA及DNA分子, 对蛋白质的合成和腺苷高半胱氨酸水解酶进行抑制, 终止甲基转移酶反应, 抑制病毒成熟所需m RNA生成, 最终使得病毒无法复制, 无法进行成熟病毒颗粒的释放。

该研究中,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8.31%, 同辛万春[8]的研究报道一致, 表明单磷酸阿糖腺苷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中效果比较理想。除此之外, 观察组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咳痰消失消失、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等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 且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均提示, 单磷酸阿糖苷在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治疗方面具有起效快, 安全性高等优点, 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摘要:目的 对单磷酸阿糖苷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将该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17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58例患者行头孢曲松常规抗感染对症治疗, 观察组59例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单磷酸阿糖腺苷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临床一般指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8.31%,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4.48%,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的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等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以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效果比较理想, 安全性高,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关键词:单磷酸阿糖苷,支气管肺炎,小儿

参考文献

[1]唐晓燕, 田春, 杨山, 等.单磷酸阿糖苷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9) :142.

[2]杜娟.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 (3) :214-215.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37-39.

[4]刘亚东, 伍茵.盐酸氨溴索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34例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 2009, 38 (10) :1266-1267.

[5]周旭.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5 (36) :501-502.

[6]袁琳, 顾平, 米佳丽, 等.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苷在该院儿科门诊的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 2014, 6 (10) :15-16.

[7]向薇.单磷酸阿糖苷联合痰热清治疗病毒性感染相关疾病140例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11, 15 (11) :192-193.

磷酸糖蛋白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疱疹性口腔炎患儿75例, 其中男39例, 女36例;年龄10个月~5岁, 中位年龄 (2±1.7) 岁。所有患儿均符合临床医学专业教材第7版《儿科学》的诊断标准确诊为疱疹性口腔炎症[1], 入院时, 患儿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发热、流涎和拒食等症状, 在齿龈、舌、口唇和颊轴膜等处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 有的甚至已溃疡。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 排除疱疹性咽峡炎可能性。将75例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 2组性别、年龄和病症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给予单磷酸阿糖腺苷5~10mg/kg加入0.9%氯化钠或5%葡萄糖注射液50~100ml静脉滴注, 每天1次。对照组予10~15mg/kg利巴韦林加入50~100ml静脉滴注, 每天1次。2组患儿静脉滴注速度控制在1~2滴/kg·min, 疗程为3~6d。2组均给予相同的对症处理, 对于年龄偏小患儿加入适量的维生素或氨基酸等辅助治疗, 对于部分高热患儿给予适当退热类药物治疗。观察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定标准[1]

显效:患儿体温和食欲完全恢复正常, 无反复, 临床不良症状明显消失;有效:患儿体温和食欲基本恢复正常, 但有所反复, 临床不良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患儿高烧不退, 且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70.2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症状消失时间

研究组退热时间和疱疹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不良反应

研究组患儿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对照组有2例患儿出现恶心的状况, 经治疗后不影响治疗。

3 讨论

小儿疱疹性口腔炎是一种由单纯疱疹I型病毒 (HIS-I) 感染所导致的疾病。人是该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 多寄生在患者、恢复者或带菌者的水疱液、唾液或粪便中, 主要通过疱疹液、唾液及飞沫等直接接触传播[2]。小儿口腔疱疹发病后, 开始看不到任何病变, 2~3d后, 牙龈、颊部和上腭黏膜出现红肿和成簇透明水泡, 水泡破裂后出现口腔溃疡, 伴随有高热、流涎和拒食等, 病程1~2周。

往常临床上该病主要采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 严重感染患者可适当加入抗生素辅助治疗。利巴韦林是一种合成的广谱抗病毒药, 属合成核苷类药, 在细胞内被腺苷激酶酸化, 形成单磷酸, 干扰肌苷酸脱氢酶活性, 影响鸟苷酸合成, 从而阻断DNA病毒复制[3]。但该药物易产生胃肠道不适、免疫抑制、骨髓白细胞生成抑制等不良反应, 对消化、免疫和血液等多个系统造成一定程度损伤, 导致其临床效果不佳且应用较少。单磷酸阿糖腺苷是一种嘧啶拮抗剂, 通过多种动物实验证明, 中、小剂量的单磷酸阿糖腺苷对机体无毒副作用。本结果示,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研究组退热时间和疱疹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 研究组患儿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对照组出现恶心等不良反应2例。

综上所述, 单磷酸阿糖腺苷可有效治疗患儿的疮疹性口腔炎, 且起效快、疗效好且无不良反应,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分析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5例疱疹性口腔炎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研究组给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 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退热时间和疱疹消退时间。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70.27%, 退热时间和疱疹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结论 单磷酸阿糖腺苷对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治疗效果显著,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治疗。

关键词:单磷酸阿糖腺苷,利巴韦林,口腔炎, 疮疹性,小儿

参考文献

[1] 陈谦明.口腔轴膜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4.

[2] 宇文婷, 程慧琳, 梁衍灿.利巴韦林喷剂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的疗效观察[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3, 18 (4) :297-298.

磷酸糖蛋白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中心儿科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86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 以随机方式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3例患儿。对照组男患儿23例, 女患儿20例, 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个月~5岁, 治疗组男患儿25例, 女患儿18例, 年龄段主要集中在5个月~5岁。所有患儿均符合2012年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指南的诊断标准。将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等比较, 两组患儿并无显著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首先对所有患儿进行常规对症支持治疗, 给予对照组患儿喜炎平5~10 mg/ (kg·次) , 静脉注射, 1天1次, 为期5 d的治疗;对于治疗组患儿,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单磷酸阿糖腺苷进行治疗, 喜炎平的应用方式与对照组相同, 单磷酸阿糖腺苷则是以5~10 mg/ (kg·次) , 静脉注射, 1天1次, 为期5 d的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进行比较, 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

1.3 疗效评定:

患儿在治疗1 d, 其临床症状得以基本缓解, 且无新鲜皮疹出现, 那么其疗效为起效;倘若患儿在经过3 d治疗后, 其体温得以恢复正常, 皮疹消失, 口腔溃疡愈合, 且临床症状也有所改善, 那么其疗效为有效;倘若患儿在经过5 d治疗后, 其指标均达到临床治愈的标准, 其疗效为显效;倘若患儿在经过治疗后, 其指标均不符合以上3个指标, 其疗效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将在本次临床价值获得的数据全部应用到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组间用t检验, 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P<0.05为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两组患儿在经过治疗后, 均取得相应的临床疗效, 治疗组患儿取得的疗效较为显著, 其总有效率为93.0%, 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7%, 可知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统计学差异有意义 (P<0.05) 。实验组患儿病情缓解程度也明显比对照组患儿显著。见表1。

注:两组此较χ2=4.4405, P<0.05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患儿的临床症状均得以缓解, 如口腔溃疡得以缓解, 且并没有患儿出现任何的不良反应及并症, 可知其均有较高的安全性, 应值得推广应用。

3 讨论

手足口病为儿童较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多半是因为感染肠道病毒而引起, 多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婴幼儿, 即在手、足以及口等多个部位发生疱疹。在病情严重时还会引起诸多的并发症, 如心肌炎、肺水肿以及无菌性脑膜炎等, 其对患儿的生命安全有着严重影响。因此, 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控制方法是当下首要解决的问题。而在本次研究中, 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喜炎平进行治疗取得效率, 较为满意, 且能有效降低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 应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喜炎平是一种中药注射剂, 主要是由穿心莲内酯磺化物制成, 具有显著的消炎、抗病毒作用, 不产生耐药性, 与同类药物相比, 活性强, 不良反应少, 疗效明确, 在儿科临床应用广泛。单磷酸阿糖腺苷是DNA多聚酶抑制剂, 通过与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结合, 从而使其活性降低, 起到抑制DNA的合成作用, 静脉注射0.5 h, 半衰期为3.5 h。在本次临床疗效研究中, 二者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取得显著疗效, 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 起效快, 患儿临床症状均得到以改善, 且没有患儿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 两药联合治疗手足口病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降低患儿不良反应发生, 缩短患儿病程, 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华英.手足口病治疗中联合应用喜炎平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 22 (1) :23-24.

[2]陶立军.喜炎平联合阿昔洛韦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疾病的效果[J].求医问药 (下半月) , 2012, 11 (8) :25-26.

[3]邓宇红.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8 (6) :96-97.

[4]汪山林.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8 (5) :43-44.

磷酸糖蛋白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82例, 均符合疱疹性咽峡炎诊断标准[1], 高热39~40℃, 流涎、厌食、精神萎靡, 进食或进乳哭闹不止、呕吐等。体检:咽部充血, 悬雍垂、软腭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 周围有红晕, 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 婴幼儿流涎明显, 年长儿诉咽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 淋巴细胞明显增高, 病毒分离和血清反应支持病毒感染。所有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男23例, 女19例, 中位年龄47.7个月;对照组男21例, 女19例, 中位年龄46.8个月。2组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 (广东先强药业有限公司) 5~10mg/k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注射, 每天1次;对照组给予病毒唑注射液 (山西太原药业有限公司) 10~15mg·kg-1·d-1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注射。2组患儿液体滴速60滴/min, 连续3~5d。同时辅以口炎宁, 口服或静脉滴注消炎药治疗, 部分不退热给予对症治疗, 对年龄小且拒食者加用维生素、氨基酸等支持治疗。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儿均记录发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 是否转为溃疡, 拒食、流涎、烦躁等临床症状的改善, 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体温恢复正常不反复, 临床症状大部分消退;有效:体温恢复正常不反复, 临床症状及体征部分消退;无效:体温不降或升高, 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1]。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1.4%、92.9%, 高于对照组的42.5%、7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疱疹破溃为溃疡4例, 对照组疱疹破溃为溃疡16例, 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 讨 论

疱疹性咽峡炎为上呼吸道感染的特殊类型, 属自限性疾病, 疱疹性咽峡炎为小儿咽喉部急性感染性疾病, 多发于春秋季, 主要是萨科奇A组病毒, 少数为其他肠道病毒引起, 部分为细菌感染, 表现为急起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咽部充血、咽腭炎, 悬雍垂, 软腭处有2~4mm大小疱疹, 周围有红晕, 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 婴幼儿流涎明显, 年长儿诉咽痛、头晕, 如不及时治疗, 可并发中耳炎、脑膜炎, 甚至危及生命。目前, 该病以抗病毒、休息及对症治疗为主, 多用利巴韦林、阿昔洛韦、干扰素、免疫球蛋白, 感染严重者加用抗生素。

单磷酸阿糖腺苷作为第一代核苷类似物, 为嘌呤核苷类衍生物, 既是病毒多聚酶活性抑制剂, 又是病毒DNA合成终止剂, 能够双重抑制病毒的复制, 有效地抗病毒。对复制期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及巨细胞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对部分阿昔洛韦耐药的病毒感染有效[2]。利巴韦林为核苷类广谱抗病毒药, 可以多种机制抑制病毒核苷酸的合成。利巴韦林具有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甲肝病毒、腺病毒等多种病毒生长的作用, 通过进入被感染的细胞抑制多种病毒酶的合成, 从而使病毒的复制与传播受抑, 但同时也对宿主细胞产生毒性反应, 不良反应较大, 较长时间使用有致畸、免疫抑制、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3]。

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治疗效果好, 且形成口腔溃疡几率小, 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疱疹性咽峡炎患儿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 治疗组给予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 对照组给予病毒唑治疗, 疗程均3~5d, 比较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1.4%、92.9%, 高于对照组的42.5%、7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治疗组疱疹破溃为溃疡4例, 对照组疱疹破溃为溃疡16例, 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单磷酸阿糖腺苷,疱疹性咽峡炎,疗效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将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167-1175.

[2]王小岩, 祝少俊, 王少华, 等.拉米夫定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70例[J].实用医学杂志, 2006, 22 (21) :2514-2516.

磷酸糖蛋白 第7篇

资料与方法

2011年5月-2012年8月收治患儿80例, 均符合新版《实用儿科学》疱疹性咽夹炎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示: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低。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40例, 男22例, 女18例, 年龄在5个月~5岁, 病程1~5天。对照组40例, 男23例, 女17例, 年龄在5个月~5岁, 病程1~5天。两组之间相比, 年龄、性别、病程以及血常规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广州汉光医药进出口有限公司生产的单磷酸阿糖腺苷5~10mg/ (kg·日) , 加入5%葡萄糖液 (稀释浓度0.1%) , 静脉滴注 (不可与含钙的输液配伍) , 1次/日, 3~5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15mg/ (kg·日) 加入5%葡萄糖液 (稀释浓度0.1%) , 静脉滴注, 1次/日, 3~5天为1个疗程。两组中患者如果合并感染则加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及疱疹消退时间, 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疗效判断标准: (1) 显效:体温正常, 无咽痛、流涎, 咽部疱疹消失。 (2) 好转:体温正常, 咽痛及流涎明显减轻, 咽部疱疹明显缩小或大部分消失。 (3) 无效:体温不降或上升, 咽痛及流涎无减轻, 咽部原有疱疹无减小或缩小。

结果

患儿临床指标比较:观察组热退时间 (1.5±0.7) 天, 疱疹平均消退时间 (2.2±0.8) 天;对照组热退时间 (3.0±1.0) 天, 疱疹平均消退时间 (4.1±1.2) 天。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 热退时间 (χ2=8.62, P<0.01) , 疱疹平均消退时间 (χ2=10.22, P<0.0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患儿临床效果比较:观察组中显效、有效、无效的例数分别为27、12、1例, 对照组分别为22、10、8例。两组之间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不良反应:两组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讨论

疱疹性咽夹炎属于儿科的一种常见疾病, 其中咽部疱疹为常见类型, 该病在夏秋季高发, 主要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及厌食等症状。病原体主要包括柯萨奇A组病毒2、4、5、6、8、10型, B型1~5型也可致病, 但较少见。埃可病毒30型也可引起本病, 部分为细菌感染引起。遍布世界各地, 呈散发或流行, 传染性很强, 流行很快。主要侵犯1~7岁小儿, 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患本病, 系由不同型病毒感染引起。该疾病目前尚缺乏特殊的治疗药物, 在以往临床治疗中多使用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 但是利巴韦林静脉给药后多分布于红细胞内, 呼吸道中的药物浓度很低, 并且药物对血液及肝脏产生一定损害, 因此疗效评价不一。单磷酸阿糖腺苷的抗病毒机制是通过结合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 降低其活性, 从而抑制DNA合成。进入细胞内的单磷酸阿糖腺苷, 经过胞内磷酸化生成阿糖腺苷三磷酸 (Ara-ATP) 以及阿糖腺苷二磷酸 (Ara-ADP) 。阿糖腺苷三磷酸 (Ara-ATP) 可以竞争脱氧腺苷三磷酸 (d ATP) 在病毒DNA上的结合位点, 抑制病毒DNA的合成, 同时还可以通过抑制病毒核苷酸还原酶活性发挥抑制病毒DNA合成的作用, 另外还可以抑制病毒DNA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活性, 使Ara-a渗入病毒的DNA中并连接在DNA链3-OH位置末端, 从而抑制病毒DNA的连续合成。近年来, 临床观察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疱疹性咽夹炎, 不仅见效快, 大大缩短疗程, 提高疾病治愈率, 而且不良反应很小, 临床验证是有效的,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疱疹性咽夹炎患儿80例, 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40例给予单磷酸阿糖腺苷静脉点滴;对照组40例给予利巴韦林静脉点滴, 疗程3~5天, 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对症处理。比较两组患儿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儿在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具有起效快, 疗效好, 不良反应少, 方法简单的特点。

关键词:单磷酸阿糖腺苷,疱疹性咽峡炎,小儿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07.

[2] 崔振宇, 仉洪田.第二次全国单磷酸阿糖腺苷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华内科杂志, 1995, 34 (9) :630.

[3] 师海波, 王克林.最新临床药物手册[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7:154.

上一篇:权利义务失衡下一篇:应收账款的收回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