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表达方式范文

2024-05-19

绘画表达方式范文(精选10篇)

绘画表达方式 第1篇

刘野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 那一代的人时逢国门打开, 同时置身于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语境之下, 思想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 同时又对过去与传统眷恋不已。这一点在刘野的《朝阳》被含蓄地表现出来。画中的人物安排得像一幅集体照, 衣着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海军服。整幅画的感情是哀伤的, 带着对他们那一代人的挽歌式的回眸与审视。画中的假景, 像童话一样的人造生活既可笑又忧伤, 是个体一去不复返的成长回忆, 又是整整一代人的集体烙印。这可能是他们那一代人中或许有的困惑和失落。80年代后的中国, 高楼拔地而起, 人们吃穿日渐丰富起来, 电器的普遍化, 从以前一家一台收音机到每家每户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对于八十年代后的人来说, 那时候的小孩都会看动画片, 在看刘野的画时, 他对画面有意的处理就像看动画片一样精彩、熟悉。刘野的画不仅“关照”80后的我们, 在他的《朝阳》一画中刘野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现了他们青春时期的样子, 霍珀爱用建筑和具有现代性的、城市化的事物, 再加上强烈的光线, 独特的观察视角来表达他的忧郁和孤独;他以窥视的角度去描绘空间, 即使这样的空间本身是个拥挤的地方, 也营造出一种空旷。霍珀画中的怀旧情感来自那个年代所有的事物。说来也怪, “怀旧”在当今成了时尚, 人们追求以前的东西, 社会风气, 衣服等。霍珀《杂碎》一画中, 餐馆临街的一角, 两张桌子前分别坐了两个客人, 阳光从窗外斜照在他们桌上。两人若有若无的联系使这间平常而拥挤的地方弥漫着一种平静和忧伤的氛围。通过种表达, 霍珀透露出了他对那个时期美国社会的观察, 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霍珀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美国, 那时的美国正由现代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 许多乡村几乎一夜之间就变成了高楼林立的都市。画家敏感地观察到了这个时期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疏离, 就像工业时代机械冰冷的产品。与此同时美国在1929—1933年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经济危机, 大批的失业者在这样的情况下流露出了悲凉低落的情绪。霍珀用戏剧化的构图表达了这种忧郁的普遍的情感。

刘野画的是人造假景, 霍珀的画却是对真实场景的再造。刘野把人物卡通化, 用自己的绘画语言重新塑造人物;霍珀则把人物放在真实空间中, 就像电影中被定格的某个画面。两人就像在制造事发地, 都不约而同地投入了自己的“情感”——这已经不仅是“叙说”, 更是一种“观念”了。就像霍珀的《夜莺》, 从一个隐藏的角度画画, 我们可以看到, 在闪着白光的玻璃质的酒吧里是现代化的设施, 简洁的长酒桌。一个待者站在吧台中服务顾客;桌上的男女坐在一起, 靠得很近。两人的关系让人琢磨不透, 略带暧昧, 可又让人觉得生疏;最边远的角落里还有个背对画面的客人。以前的类似作品中多见柔的烛光或是黄色的暖光, 如马奈的《艾苦酒》中, 镜子前穿黑衣的女待者, 画面给人也是一种愉快、轻松的感觉。梵高《吃土豆的人》描写劳动人民的晚餐暖色光源也让人觉得温馨。在城市景象的描绘中让人想到了巴尔蒂斯作品中也有类似的建筑题材作品, 平凡的街道上, 人们扮演自己的角色, 人与人之间存在情感并且画面中总有人和画家有联系, 而在霍珀画中城市中熟悉的一角保持着它不可侵犯的神秘感, 让我们内心找到了共鸣, 给人们一种新鲜的观感。让我们内心有了共鸣。可能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块保留地, 它不被任何外人了解, 只能窥探。

如果说霍珀的作品表现的是城市中人与人的内心的疏离, 那么刘野的画则表现了城市人群脆弱而多愁善感的内心世界。他喜用卡通形象表现这一点。卡通的喻意在于, 主体 (卡通形象) 本身对他们内心的情感, 无论是什么, 都既受其控制, 又对其无奈而又缺乏反思与警醒。霍珀与刘野的作品都描绘了他们自己身所处时代的某种集体情感。在介绍2005年创作的《回家》画时, 画面中老人与狗朝一个方向背对着观众, 小女孩面对着观众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场景中, 冷灰色的调子, 很好的营造了这种寒冷寂寞的氛围, 画面让人感同身受!刘野说:“老人与狗面对的方向应该是家的方向, 那么小姑娘心向何方呢?人物身上的补丁, 说明这依然是一个悲惨世界的故事, 但或许老人的背后, 女孩所面对的一道渐渐以来的金色阳光!”刘野简单的画面道出了人间冷暖。刘野对于时事政治更关心人的情感。霍珀也说过“艺术生命最恒久的是一个人对世界的观点, 技艺是短暂的, 只有个性才会永存。”。“个性”既是“对世界的观点”。霍珀关注的是人作为一种群体的社会性, 刘野的画是忧郁的可爱, 霍珀的画是忧郁的孤独。两位的画中都有人文关怀, 反映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随着时代的前进, 画家们一直在用他们的画笔纪录和表现着人类的情感, 这些情感闪烁着微妙的色调的差异, 但都是他们切肤的感受和准确的描述。作为社会中的知识阶层, 他们是敏感的和超前的, 他们的作品在历史与公众生活中, 有着不可替代的文献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伟峰.浅谈儿童形象在当代油画中的象征[D].沈阳大学, 2013.

绘画表达方式 第2篇

喜欢画画,是幼儿的天性,在画纸上留下一根根线条,一个个色块,都表达着他们对世界的主观感受,表达着他们内心的情感和愿望。教师要突破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观念,把绘画看成一种游戏,一种能表达孩子认知及情感的游戏。教师可创设绘画环境,激发幼儿创作的冲动;要通过音乐、影像创设意境,为幼儿的创作带来激情;要运用形象而充满童趣的语言,帮助幼儿掌握绘画要领,提高绘画兴致;要通过作品欣赏,进一步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同时,可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提升幼儿绘画能力和绘画水平。首先,要根据幼儿年龄特征选择多元化的作画内容和方式;其次,画纸的选择也可多元化。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儿童美术是幼儿稚拙的艺术,也是涂鸦艺术,美就美在“拙”上。要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评价作品,要看孩子的作品是否真实的表达了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绘画过程中孩子是否是愉悦的,投入的。

【正文】

喜欢画画,是幼儿的天性,在画纸上留下的一根根线条,一个个色块,都表达着他们对世界的主观感受,表达着他们内心的情感和愿望。幼儿尚不会运用丰富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但当他发现用绘画工具和色彩能画出自己的思想、创造出五彩缤纷的作品时,试想孩子会有一种怎样的惊喜?但是,怎样引导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反映自己的生活?怎样培养和提升幼儿的绘画能力和绘画水平呢?

一、更新教师绘画教育观念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艺术教育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教师要突破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观念,挖掘绘画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注重幼儿情感、个性、创造力、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的培养。把绘画看成一种游戏,一种能表达孩子认知及情感的游戏。要充分认识到儿童美术是幼儿稚拙的艺术,也是涂鸦艺术,美就美在“拙”上。要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变“教师教幼儿画什么”为“幼儿要画什么”上来。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上,画得不像不要紧,关键是让孩子画出自己的感受,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我们的教育要学会宽容、表扬、赞赏,要学会读懂孩子。

二、多方面模式,激发幼儿绘画兴趣

1、创设绘画环境,激发幼儿创作的冲动

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幼儿可以通过视觉来感受和体验美,进而产生创作的欲望。首先,我们活动室内可以张贴或悬挂一些名师的作品,收集一些中外美术方面的图片和画册,使孩子充分感受艺术的美。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绘画环境,既可激发幼儿兴趣,又可使幼儿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活跃敏捷,从而有效的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职能,增强和提高幼儿的审美意识。在画画的活动中,我们可以根据活动内容来布置周围环境。比如:在进行《花的海洋》的绘画中,我们就可以把室外的花草搬进活动室,或者直接把孩子带入花园中。“哇,多美的花呀!”直观面对生动形象的东西,幼儿往往会产生创作冲动和欲望。

2、通过音乐、影像创设意境,为幼儿的创作带来激情

艺术是相通的,它会给人以美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对幼儿来说莫过于绚麗多彩的大自然所给予的更为直接,它的美千姿百态,取之不尽、用之不绝。我们一边让孩子欣赏影像中的自然风光,聆听大自然美妙的音乐,一边让孩子作画,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比如在画《美妙的早晨》时。为幼儿播放民族音乐片《苗岭的早晨》,时而舒缓,时而欢畅的乐曲声和优美的风景画面,会把幼儿的身心引入自然之中,犹如身临其境,会激发幼儿的观察认知兴趣,为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

3、运用形象而充满童趣的语言,帮助幼儿掌握绘画要领,提高绘画兴致

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还不会概括物体的形象,绘画时便显得无从下手,从而对绘画产生畏惧或不知所措的心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运用简练、形象的语言概括出物体的主要特征,帮助幼儿掌握绘画要领。比如在画“熊猫”时,我们把描写熊猫特征的儿歌融入教学中,边说边画:“大熊猫,真乖巧,大大的脑袋,黑黑的眼镜,胖嘟嘟的身体,白的多,黑的少…… ”孩子们感到既简单又有趣,不再缩手畏脚的了,很快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就跃然纸上,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通过作品欣赏,进一步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

我们不要用成人画的审美观来评价幼儿作品,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幼儿的作品。孩子还处于以成人评价而区分优劣的阶段,成人的态度和评价对孩子会有相当的影响。否定性的的评价,可能会打击、挫伤幼儿绘画的积极性。只要是作品能真实地反映孩子的生活经验,能较好地表达和抒发孩子的情感,我们家长和老师都应给予肯定和赞赏。我们不妨把幼儿较成功的作品悬挂于活动室,让作品与幼儿形成互动,供幼儿欣赏和学习,引导幼儿理解画面内容、色彩布局、表现手段等。在佳作的熏陶中提升幼儿鉴赏美的能力,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三、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提升幼儿运用绘画方式表达内心世界的能力和水平

1、根据幼儿年龄特征选择多元化的作画内容和方式

小班阶段幼儿的小肌肉发育还不完善,所以,我们我们不强求孩子的线条流畅,我们要学会欣赏孩子的“土豆线”“鸡蛋线”,画得像不像没关系,关键是绘画要大胆。除了画简单的形体外,我们不妨多采用“手指点画”、“纸团印画”“拓印想象”等多种形式来开展活动。一方面既降低了作画难度但作画的基本技巧,如“物体布局不排队、有疏有密”“线条可以出穴”等又可基本形成;另一方面,在多种形式的作画方式下,大大激发了幼儿作画的兴趣,使幼儿对绘画产生情绪表达的需要和欲望。

中班的孩子可以握笔作画了,这时可以在观察的基础上,从单一的物体画起,然后再逐步过渡到丰富的画面、合理的布局、大胆的想象上来。而这时的粘贴画、印染画、拓印想象对于幼儿来讲也很有吸引力的。

幼儿进入大班以后,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能,这时我们就要引导幼儿画出自己对生活、对事物的感受,创造出鲜明而富有个性的形象来。比如:在画《全家福》时,我问孩子:“你的爸爸,妈妈长什么样子?你觉得她是什么样的人?你最喜欢他什么?”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幼稚而又可笑,但它是孩子的真实感受。我鼓励孩子们把它画下来。这些鲜明而富有个性形象,远比教师直接出示范画让孩子们临摹要丰富得多。再比如:画《未来汽车》,“你们喜欢汽车吗?”你们觉得现在的汽车怎么样?如果让你来当设计师,你想设计出一辆什么样的汽车呢?”。“像火箭一样的”、“又能跑,又能潜水,又能飞的!”、“车上有七彩的颜色,像彩虹一样美丽的!”……孩子们激动得满脸通红,每个孩子都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急于把自己新颖的设计、与众不同的想法表达出来。孩子们思想活跃,也更愿意尝试不同的作画方式,拓印、撕贴、刮画、纸雕、线描、油水分离等。绘画工具取材也可按需所取:蔬菜、水果、树枝、塑料袋、用过的纸杯、饮料瓶、玻璃球、酱油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可以用作绘画的工具,绘画材料的丰富、绘画方式的多样,会给孩子带来惊喜,引起幼儿的好奇,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2、画纸的多元化

为了适应不同的需要,也为了增强绘画的趣味性,我们可以在画纸上给予变化。比如形状的变化:正方形的,长方形的,圆形的,扇形的等等。颜色的变化:突破传统的白色画纸,灵活选择颜色。画夜晚的天空,我们可以给孩子们黑色的画纸;画蓝色的海洋我们就给孩子蓝色的画纸。丰富多彩,形状各异的的画纸为幼儿的创作添加了无限乐趣,也拓展了孩子的想象空间,提升幼儿运用绘画方式表达内心世界的能力和水平。

四、客观、正确、积极的评价,激励幼儿大胆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幼儿教学是以“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为目的,我们的评价标准必须建立在尊重幼儿创作意图和绘画心理的基础上,对于孩子绘画作品中成功的东西给予激励性评价。而这种评价不能站在成人的角度用“像与不像”,“美与不美”来评价孩子的作品,要看孩子的作品是否真实的表达了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绘画过程中孩子是否是愉悦的,投入的。教师的评价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句“很好,不错”是远远不够的,他只能让孩子长生自满的心理。“你的画和别人的不一样,你想得很好”“你的小伞颜色搭配很漂亮”“你的画面布局很美”等等,这种具体而有意义的评价才会为幼儿提供帮助。除了教师评价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以促使幼儿的自我认识的发展,进一步激励幼儿大胆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参考文献:

薛文彪:《新概念儿童美术》

绘画表达方式 第3篇

对材料特质的价值性运用,是作品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值得提醒的是,如果仅仅沉迷于材料本身势必踏入形式化的泥潭不能自拔,只有材料的精神价值与艺术观念完美结合才是艺术品成功的关键。何为材料的精神价值?材料通过技术性的运用,充分发挥材料的特性,使材料的某些优越特性充分地与作品艺术思想表达相结合,给观众带来审美上的强烈共鸣,也许就是答案。历代优秀的绘画作品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历代艺术家在材料上不懈的探索精神,是我们不断尝试新材料的动力。

从东西方绘画演变的横向比较来看,古代壁画的某些造型特征在中国画发展过程中被代代传承,比如说单线条的表现性、造型的平面压缩性以及散点透视法等等,都达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而西方绘画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就逐渐抛弃了壁画的造型特征,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东西方古代壁画的整体特征由巨大的相似性而发展到现在的相异性?我们可以说这是由于东西方在审美心理发展上的差异造成的,但这不是答案的全部。如果中国画家用油画颜料和亚麻布作画,很难表达中国画的技法,那么国画特有的精神气质在传达上就有了障碍。同样,西方油画家用宣纸和毛笔也很难表现油画语言的特有审美气质。当代东西方画家对两种材料的表现技法和精神追求的融和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同样也说明了绘画材料对绘画语言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性。

从整个西方美术发展脉络来看,对绘画材料的不断尝试和研究一直是画家表达个人绘画语言的坚实基础。我们都知道在很长一段时期里,绘画材料都是由画家本人或助手在工作室内自己加工而成,架上绘画的底子制作在古典时期尤显繁重复杂,每道工序都有严格要求,同时不同的画家有不同的制作方式,不同的制作方式适合不同的绘画要求。画家为了充分展现自己作品的画面效果,会采用很多自家“秘方”,鲁本斯曾把研磨的硬木炭粉、一些白颜料和一些结合剂混合成灰色,用海绵迅速地涂于木板的白色石膏底子上,使底子产生一种带条纹的银灰色调,这种底色使其后画上的薄色层具有一种轻松、愉快而又充满活力的效果。《依莎贝拉像》是鲁本斯在木板上作的油画,他的这种特殊技法使得画面因年久显得更加透明,色彩丰润华滋,画面由里向外透出一种神奇的光色效果。古典大师在颜料制作上的严谨也说明了绘画原料对绘画风格的重要性。比如说树脂在油画颜料中的应用,由于树脂可以防止脂油尤其是罂粟油的收缩而导致色体的损失,古代的一些画派早就将树脂用于油画颜料中,凡·爱克将树脂用于透明画法,还有威尼斯画派、鲁本斯以及伦勃朗、委拉斯开兹等,他们都利用了这种材料的优点而快速作画,这种颜料可使含油量减少而透明色的透明度和深度却得到增强,古典绘画中透出的神秘、庄严以及温暖的人文关怀就得到了有效的表达。

我们可以通过回顾西方古代大师的表现技法来说明绘画语言表达是建立在可靠的知识和对绘画材料训练有素的运用基础之上。应该强调的是古代大师在选择和配制材料时付出了极大的辛苦,才得以使伟大的作品保留到现在,令人担忧的是,当代有些画家对待自己的作品采取的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对待作画材料草率而盲从,很好的构思却得不到很好的表达。拜占庭时期的绘画色彩具有一种灰暗的特点,就是由于不正确的制作和使用油质清漆过多而造成的。而文艺复兴大师乔托摆脱了拜占庭艺术刻板的传统,他采用的是丹配拉技法,丹配拉技法与现代油画相比显得繁琐乏味,但丹配拉技法所传达的精细、清晰、朴素等气息是现代油画材料很难达到的。随着人们对油画材料的认识和掌握,出现了油画材料与丹配拉共用的混合画法。当时由于对油类知识的缺乏,用的油干燥缓慢,为了提高作画速度需把画放在阳光下晾晒,这样画作很易开裂。据说凡·爱克发现了亚麻籽油和核桃油优良的干燥性,使得油画的制作速度大大提高。丢勒是德国文艺复兴时的巨匠,德国严谨的传统在丢勒身上充分彰显,他虽有作坊,但他的作品皆是亲自完成。他亲自研磨颜料,对油进行精炼,他在研磨颜料时用上了核桃油,其流动性特别适于精细的描绘。线条锋利是丢勒和许多德国古代大师作品的明显标志。丢勒曾说过,只有他自己制作的油才适合他的画。丢勒借鉴凡·爱克的技法,并使得这些技法适应自己,以便更能充分表现他的绘画思想。

荷兰画派代表人物伦勃朗作画的方式与鲁本斯有很大的区别,不拘泥于最初透明色的保留,以厚色覆盖,多次反复作画,无固定程序,他交替使用透明的薄画法与不透明的厚涂法,亮部色层厚重的肌理使画面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人物性格由画面内部迸发出来,咄咄逼人。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对绘画材料的把握又有独到的创新,他善干利用画布底纹,爱用刮刀,他能够巧妙利用透明薄涂法,又能自如地发挥直接画法的情趣。他对颜料的厚薄安排,对笔法精到灵活流畅的运用,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印象派在实践中放弃底色和透明法的应用,在白底画布上采取直接画法,大大增强了油画色彩的表现力。现代绘画语言由于强调迹象的心理表现内涵,对材料的运用有更高更宽的要求,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了科学发展所带来的新材料,在此不一一列举。从所有历代大师对材料运用的重视上可知,艺术灵感的自由建立在对材料充分把握的坚实基础之上。

刍议现代色彩在绘画中的艺术表达 第4篇

关键词:现代色彩;绘画;艺术表达

色彩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色彩的发展和演变成就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和演变,绘画艺术在形成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的时代,而且中西方对于绘画艺术的理解和风格不尽相同,绘画实现了情感表达和艺术表达的有效结合,而色彩在绘画艺术中的发展和进步上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

1 色彩的发展与演变

色彩是从光的条件和环境下出现的,只有在有光的条件和环境下才会出现五彩斑斓的色彩。色彩能够刺激人的视觉感觉,不同的色彩能够对人的情感产生不同的影响。那么色彩是怎样发展和演变的呢?

1.1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部分,为我们地球提供光明的是太阳,太阳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光彩和色彩,因为太阳的光亮的存在,地球上的人类的生活才能够正常进行。

1.2 原始社会的色彩和光亮是比较浑浊的,人们对于色彩没有什么特别的概念,色彩在当时并非一种艺术活动,而是生命自然的颜色和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远古时代,人们已经开始认识色彩,但是色彩并没有在这段时期达到统一,人类的本能就是对周围的环境有比较敏感的感知能力,色彩就这样被人们发现,并且给予浑浊的定义。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色彩的观念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色彩在人类的生活中呈现比较和谐,其存在的形式也不再只是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人们也发现色彩能够改变人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已经开始有选择地选择环境、色彩和生活的条件,表现出整体性。再后来,人们发现色彩能够形成图画,还能够当做一种装饰,不再只是自然的颜色。色彩对人们的精神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也不再是色彩浑浊的世界,而是有秩序的色彩环境。

1.3 人类社会文明时期,色彩已经作为一种智慧的结晶,人们已经形成色彩的思维。而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使得色彩在美术上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其在艺术上的表达也越来越灵活,渐渐成为表现人的个性的一种形式。

1.4 随着色彩的多样化,中西方的交流方式也呈现多样化,色彩在中西方的表现艺术手法和风格都很不同,而且在情感上都有很强的差异性,西方更注重自由,而中方更注重实体。

2 情感与色彩双向关系

没有情感的色彩是不能够引发人的共鸣的,色彩的应用是为了情感的表达和释放,色彩能够表达人的某种情感,能够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色彩在绘画中的艺术表达是因人而异的,是因为情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的。

2.1 情感与色彩能够产生共鸣

情感是人所特有的,而色彩却是大千世界中共同所有的,色彩的出现因为人的情感不同而不同,比如说人看到绿色就会想到春天,看到黄色就会想到秋天。色彩是因为人的情感产生差异性的,而人的情感也是因为色彩才出现差异的。彩能够帮助人释放情感,能够帮助人表达情感,从而对人的感觉、感知和想象等产生一定的影响,是人类灵感的源泉。

2.2 色彩与情感完美结合

色彩能够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世界,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情感释放,人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性格都能够实现共鸣,色彩与情感能够产生共鸣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历史演变和社会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断传承的,一些颜色会给人的情感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说:红色代表热情似火,褐色代表庄严肃穆。在绘画艺术表达中,色彩一般都是人们能够读懂的,绘画艺术也就变得情感化和人性化。

3 色彩在绘画中的艺术表达

色彩来源于大自然,也来源于人们的想象,由一开始色彩仅仅是社会生命中的一部分,变成现代社会中人们通过色彩能够表达一种艺术和精神世界,这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也是文化的象征。

3.1 在绘画艺术中,色彩扮演的角色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说:天空的颜色是蓝白交接的,而在绘画中,天空因为绘画技巧和风格多样化展现不同的艺术效果。色彩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在绘画艺术中,最重要的不是来源于绘画能够有多完美,而是是否能够被人所欣赏和接受,是否衬得上是一种艺术。

3.2 在绘画艺术中,色彩是一种保护,不管是黑白两种保护色还是五彩斑斓的颜色,都能够对绘画艺术造成很大的影响,在进行花园的临摹中,绘画艺术赋予大自然的色彩是靠多种色彩重叠起来的。绘画艺术就是由色彩构成的,人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决于色彩的搭配和协调,取决于色彩是否和谐或者是符合人的审美情趣,色彩在绘画艺术中的前景非常广阔,而且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4 结语

绘画艺术在中西方文化氛围的熏陶下,表现形式和风格是不同的,色彩在绘画艺术演变的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色彩不断发生变化,由最初的自然顏色变成现在的带有强烈情感的颜色,这些都是绘画艺术的进步,色彩在绘画艺术中的艺术表达呈现多样化是绘画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邓福星,李广元.色彩艺术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9.

[2] 库克.西洋名画家绘画技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3] 张咏梅.略论色彩与情感[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03.06.

[4] 邓福星,李广元.色彩艺术学[M].北京: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0.

论绘画再现性表达的现实意义 第5篇

一、再现性绘画的主观精神表达

1.“再现”作为技术手段不等同于没有自我的客观描摹。

再现性绘画中对客观物象的描摹是其艺术语言的重要特征, 但如果仅从这一点去判定再现性绘画是保守的, 显然就是武断的。艺术的主观性与个性精神是相当一部分论者最重要的艺术态度, 也是绘画的再现性表达倍受争议的地方。首先, 我同意对主观与个性的认同是艺术的核心价值之一, 但另外一方面, 显然艺术的个人化不应该与艺术表达的语汇上的客观性对立起来。从某个角度说, 艺术表达上的客观性是建立在特定的主观价值观基础之上的, 以“再现”作为技术手段去体现创作者主观意向的方法, 可以说在主流绘画史的各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

不论是古典绘画抑或现代主义的语言革命, 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们共同关注的都是关于“人性”的终极关怀。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风格流派的背后精神实质是相通的。绘画如果仅仅停留在写实或者非写实的层面上去讨论似乎显得苍白。

2. 主流的绘画史中“再现”的价值:外部世界与人性精神的统一。

西方写实绘画体系中的透视、解剖、光影表现等技术手段并非单纯的科技进步的结果, 从文艺复兴的绘画及雕塑来看, 这种技术的根源在于艺术家对神性与人性崇高感的热爱, 该技术背后蕴涵着古希腊哲学及宗教对世界本源思考的复苏。可以说, 这种形而下客观描摹背后的核心是形而上的精神信仰。它的核心不是以画出视觉真实的物象为目的的, 而是表现一种理想化的经典和完美追求。安格尔就曾经这样说:“应当记住, 最精美的雕像从任何局部看, 都永远超越不了客观自然, 而我们所构想的也不可能高于我们从自然造物身上所见得到的美。我们唯一可做的, 是学会把这些美收集到一起。严格地说, 希腊雕像之所以超越造化本身, 是由于它凝聚了各个局部的美, 而自然本身却很少能把这些美集大成于一体。”古典主义大师们崇尚依赖自然而又人为赋予其“永恒的美”。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 所谓“美”的标准是不断变化的, 但是古典主义以及之前文艺复兴乃至古希腊的艺术创造了视觉真实与精神真实之间平衡的法则, 把视觉真实的复制上升到人文理念的再现。

在《塞尚谈话录》中当埃米尔·贝纳尔问及塞尚对大师的看法时, 保罗·塞尚说:“……他们很好。在巴黎我每天早上去卢浮宫, 但最终我与自然站在一起, 你必须创造你自己的视觉。”塞尚继续解释说:“作为画家, 我对视觉的信赖感受胜过一切。”在塞尚那里, “再现性”更像一种实证精神。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制造一个属于绘画的世界, 但他的制造完全不是凭空或者想当然的, 他非常执着于最朴素的绘画方式:写生。他在创作中不断陷入沉思, 作品完成的速度非常慢。他精心描绘的是一种超越视觉的“内在结构”, 但这种“内在结构”却是来自于他孜孜不倦的写生。

艺术家们通过现实的感官感受, 在精神层面获得凝炼与升华, 最终以艺术作品呈现, 这样一个艺术创作的基本模式千百年来都未曾改变过。不论安格尔的《大宫女》或塞尚眼中重构的世界, 都可以看作是特定历史时期艺术家对人性精神与真实世界的自我注解。美术史中风格流派的更迭中更重要的是找到其“恒定”的东西。这种“恒定”是来自艺术家内心对人的精神性的深度思考, 也是绘画创造的本质。

二、作为一种态度的再现性绘画

1. 流行文化、商业文化对绘画精神构架的破坏。

绘画的个性价值因人而异, 世界的多元化造就了多元的艺术面型。抛开林林总总的个人性因素, 在我看来, 再现性的绘画语言对创作者而言首先意味着是一种态度, 是一种植根现实关怀的基本立场。艺术思考的厚度也是仰仗其对现实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深度, 相信在“图式风”、“符号风”泛滥的中国绘画现状下, 这种反思是尤为必要的。

今天我们看到的艺术之于现实的表达看起来更多的是流于肤浅的表象, 过于商业化的社会现实导致大众缺乏理想主义的精神关怀转而走向功利、短视和犬儒, 在文化层面上这种“实用主义”更是无所不在。大众传媒似乎抱定了一个宗旨, 大众要看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丧失了文化人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铺天盖地的“娱乐性”在所谓“群众喜闻乐见”的口号下大行其道。社会的多元化结构必须给知识分子一个思考的空间, 在文化的导向上更应该体现出思考在精神维度的深度, 在我们的文化现实中, 肤浅和欺骗“屏蔽”了深度的思考和理想主义价值观, 在绘画上, 它体现在画家、机构、藏家对“符号”的狂热崇拜, 诸如“卡通”“政治人物”“中国符号”“流行图像”, 绘画的使命似乎仅仅是一个符号的载体而自身价值却在不断萎缩。所谓的“卡通”、“艳俗”标签下的绘画作品的尴尬在于:把常规的消费文化通过油画或者水墨作为介质进行表达。这种组合由于技术手段 (如绘画技巧等) 的隔阂, 既没有真正呈现消费文化的本质, 又破坏了绘画艺术自身的精神性价值。就绘画和社会而言, 可以说是“双输”的选择。

2. 关注现实与内在的真实是创作的出发点和基本态度。

绘画当然不应该是少数人孤芳自赏的圈子游戏。画家应该通过自我的某种方式去介入现实。这种现实关怀不是表征的挪用, 而是一种自觉自省的真实表达。这种真实应该是源自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认知, 进而在艺术上表现为一个“创作态度”。

弗朗索瓦·利奥塔就客观描绘的情景论述道:“画家想用图画描绘的正是这种特别的在场……把它画出来就相当于把它理解成为一种意义。于是, 绘画对于某人而言应当是某个事件 (物) ……某种颜色、某个清晨。再现并不困扰它, 在场没有从它被再现的事实中丢失, 它转到了绘画作品上。”再现性绘画表达中的自我立场的隐匿不代表放弃自我的表达, 我觉得某些时候这种引而不发的表述也有其内在的力度。对于这一点, 欧洲现实主义画家居斯塔夫·库尔贝是十分出色的。正如评论家哈里斯所言:“法国的整个文化和社会是高度政治化的, 库尔贝的绘画作为这一转变的成分, 在这个时刻获得了生命的意义。”立体派画家格莱兹和梅青格尔曾指出, 库尔贝降低了“轶事的价值”, 即作品中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瞬间, 呈现出对现实真实的表达。在我看来, 这种生命的意义的表达并非仅来自于政治的驱动, 这种表现是自觉的。我们在库尔贝的画作中显然能够感受到这种崇高感和悲剧性, 如他的代表作《打石工》中流露出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人性的光芒, 并将其融入于质朴的色调和纯熟的描绘之中, 使我们在平和之中感受着他作品内在的力量。

我觉得写实的画面氛围似乎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它毫不声张地平铺直叙, 似乎在从容地叙述着什么。某种程度上的现实主义回归, 不论在视觉还是精神层面, 都意味着一种反思“图式风”“符号风”的基本态度。

三、结语

绘画的再现性表达显然不仅仅是作为绘画学科的具体方法论, 还是对自然的实证精神, 更是一种内在感悟的物质表达。每个创作者都存在于绘画史学经典与日常现实的坐标点上。通过两者的动态比对, 我们或多或少地获得了大师们再现自然的秘密。生活在继续, 艺术的思考便没有终结。绘画史的经典显然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我们只需要找到我们生存的现实中真正需要什么。今天的绘画已经不具备社会教化的现实功能, 作为画家自我表达的一个方式, 绘画能真实和深刻地表达实在的人性与性情, 哪怕只是某个微小的片段, 只要足够真实和诚恳, 就可以了。

摘要:再现性是绘画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再现性作为一种创作的态度而存在, 认同日常现实与艺术家个人创造性的一致性。在具体的绘画实践中, 再现性的直接价值在于其现实关怀的主观表达。不止于此, 绘画史不同时期的风格在不同程度上透析着再现性的元素, 甚至成为他们艺术语汇的关键词。绘画的再现性表达并非试图再树立一块“符号”、“图式”的样板, 它只有源自创作者自觉自省的切实感悟才显得有意义, 再现性绘画的更进一步层面的价值即在于呈现作者源自现实的生命感悟, 这是作者现实关怀的内化与内省。

关键词:再现性绘画,主观精神表达,态度

参考文献

[1]易英主编.世界美术文选.江苏美术出版社.

[2]朱伯雄译.安格尔论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绘画表达方式 第6篇

诺曼·马内阿著作的《论小丑》内容中写到:“就算这个我所离开的社会有多么的变幻莫测,但是它与我们所想象的形象并不是一样的,它并没有我们脑海中所想象的那样可怕、邪恶、异常,而是一个充满人情的现实存在,它可能以其他面目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形式获得重生。”现如今,他在中国的确以另一种面目存在于社会中,我们称之他为“社会小丑”。

“社会小丑”这一类人的出现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讽刺,讽刺这个压制人的社会。在当代的社会中,沉默的人永远得不到关注,只能是沉默的羔羊,于是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之前,拼命地去创造条件,尽可能以卑微的姿态去哗众取宠、自编自演、装模作样。内心在社会强烈的压制下渴望尖叫嘶吼,在某种压力到极点的时候想要宣泄爆炸,可那又能怎样呢,人生来就有一份虚荣心一种倔强,就算在人群中再受冷落甚至湮没也要继续努力爬行到可以俯视众人的高台上。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更加的夸张自己的一举一动,加倍放大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引起别人的注意,得到别人的认可,极力的强颜欢笑去讨得别人的欢心,想去付出的更多。

2“社会小丑”是艺术家永恒的艺术主题

小丑在艺术家内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早期艺术家就开始通过刻画小丑的形象来刻画当时的社会以及用小丑的形象来表达自己最脆弱的内心和艰苦的艺术生涯。

让·安东尼·华托是法国18世纪洛可可期间最重要的画家。华托在后期的作品中从梦幻的主题转变成了对现实中平实生活的刻画,在他尝试了无数个小幅作品之后,平生画了第一幅尺寸较大的油画作品《小丑吉尔》,以此来突出人物(戏剧中的小丑)某种孤独的存在。早年间华托曾在舞台美术家吉洛的工作室当助手,这让华托开始接触意大利式戏剧,情境化的模式深深的吸引了他,培养了他创新的灵感。其构图比例人物是等身大小,画中的小丑叫“吉尔”,他浑身上下穿着白色的丝绸衣装,在华托的笔下他将小丑吉尔这个愚昧的角色逐步地刻画成具有较强感受性的人物。他所刻画的吉尔是如此的孤单无所适从。吉尔本是意大利即兴喜剧的代表人物,利用夸张的穿着打扮使人大笑,用仰视的角度构图,传达出吉尔内心的无助狼狈寂寞与不胜重负。此时画中的吉尔在深思,表演已经完毕,我可以不用逗人发笑了,可以缓下自己的身体,垂下自己疲乏的双手,可是却不知该何处安置,场外的我已不再是小丑,可又是谁呢?在舞台中央的他是寂寞的小丑,在人生的舞台上的他是无法寻找自身定位的小丑。全身穿着雪白的衣服裤子,一张俊俏的面容,小丑吉尔与画面中被安置在画中最底端的伙伴作出比例对比而显现出的孤独。藏在画中最底端的那只驴的眼睛则是华托自己的眼睛,这与乔治奥威尔的小说《动物庄园》一样,用看透一切的驴子自比,眼睛里看尽了人世间人情世故的冷暖炎凉,即便如此也没有人愿意倾听自己内心的诉说,只能够在舞台上继续默不作声的表演着。华托用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画里面,华托画中的小丑是哀痛感触的另类体现形式。

除了华托,在毕加索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曾经也特别钟爱于对马戏团与小丑的刻画。在《两个杂耍艺人》的油画作品中是他曾经经常去的咖啡馆的一处景象。画中的对比色是受新印象主义的影响,小丑身穿橘黄色的紧身衣以此夸张的造型来愉悦自身的欢畅,艺人身穿蓝色的格子衣服散发着艺术家艺术生涯的漂浮不定的惆怅。《支肘的丑角》中,小丑身着蓝色衣服,画面凛冽颓丧,莫名的忧伤,其次最为突出的是手修长、柔弱、乏力、薄弱的身形,单薄的令人感慨生存的艰辛。特别是在眼部的解决上,眼窝的深陷就像一个深邃的漩涡一样,由内而外的激发着令人内心颤抖的艺术语言,勾人心魂,不敢细看。

贝尔纳·布菲所创作出的小丑形象与其他艺术家截然不同,就像是一种头像的形式出来一样,线条和色块有设计的趣味。他的小丑用色厚度虽相对的单薄,但其中蕴含惆怅的情感是沁入人心的。画面的规划和体现形式让人想起俄罗斯那些敲碎枯竭的耶稣圣像,把小丑的哀痛晋升到了人性最能接近神性的程度。法国战后他画的《两个小丑》这幅作品具备特别的视觉效果,整个画面充满了冲击力,画面采用的黑色勾勒出的轮廓线条显得整个画面的风格都是非常的直截了当,以及用色非常新奇。此作品描述的是一对悲喜交集的二重奏音乐者,他们身穿华美的小丑服装,面向观众,严峻悲伤的情态和勾画出开朗情绪的妆容造成显明的比照。此“小丑”系列的作品以夸大地妆容以及悲哀的心境凸显人物心坎的悲伤,表现出了二次大战后欧洲民众因战争而感到的焦虑、痛楚与迷失。但在30年后,布非重新创作的《两个小丑(萨克斯风)》同样的主题,此系列作品人物的心情感触到没那么苦楚,显著感受出已经接受了生存的事实和残忍,对将来怀有着宿愿。马戏团上演的工作在画家的眼中是画家心里的隐射,艰苦的艺术家生活,赋予魅力的性情以及带有感召力的画作与马戏团里的小丑产生了共鸣。

台湾艺术家邱亚才刻画的小丑同样也是借助小丑来表达掩埋在人性面具深处的人格。你从他笔直的画风中可以看到人类各种理性下的低下、傲气、麻木、颓靡以及欣喜、生气、哀伤、开心非常生动细致的刻画中隐藏的失落寂寞的情感表达。他画中人物的眼睛从来不与观赏者对视,悠然安静,但是你可以从中读到人在人生中的无奈,内心深处的复杂性以及气氛如此的灰暗沉重。比如他所创作的《小丑之二》中,他没有刻意的对其中人物进行深入刻画,只是运用平涂的效果将其平涂的没有一点波折,利用色彩和笔触的张力来表现其原有的魅力。他的小丑有一种人性中的单纯性,仿佛即使世事变迁,也会保持原有的形态和心境不曾改变。

总之,一幅成功的艺术作品离不开合适的题材选取,也离不开与思想、情感、形式的完美结合。好的题材内容一定有它的情感意义所在,题材是艺术创作的躯干,同样情感作为艺术创作的原动力一直贯穿于整个创作活动的始终。

摘要:小丑在艺术家内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早期艺术家就开始通过刻画小丑的形象来刻画当时的社会以及用小丑的形象来表达自己最脆弱的内心和艰苦的艺术生涯。

绘画表达方式 第7篇

我是从事艺术设计专业的, 曾经有人说“环境艺术是人与周围的人类居住环境相互作用的艺术。”

环境艺术设计是设计师对环境的设想与规划, 如何把设计师对于环境的设想与规划呈现出来, 作为客观的具体方案展现在受众面前, 这就涉及到了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的表达方式。

环境设计的表达是通过效果图这样一种载体呈现的, 效果图是借助设计师的设计思维, 用徒手绘制或计算机软件勾画出建成后的效果而生成的静态表现图。效果图能较准确表达设计方案, 使设计师和非专业人士都能提前清楚地看到项目建成后的效果、概貌。在方案的形成、修改与确定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效果图所特有的直观视觉效果, 很便于与业主进行沟通与交流。效果图也是在工程投标中不可缺少的设计图纸, 它也是投标过程中业务竞争必不可少的步骤。

1 手绘效果图的特点

1.1 从思维方式上

设计徒手绘制效果图实际上是一种图示思维的设计方式。在一个设计的前期尤其是方案设计的开始阶段, 最初的设计意象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而设计的过程是对设计条件的不断“协调”, 图示思维的方式即把设计过程中有机的、偶发的灵感及对设计条件的“协调”过程, 通过可视的图形将设计思考和思维意象记录下来。这样一些绘画式的再现, 是抽象思维活动的适宜的工具, 因而能把它们代表的那些思维活动的某些方面展示出来。

徒手设计草图这种形象化的思考方式, 是对视觉思维能力、想象创造能力、绘画表达能力三者的综合。这个过程的目的, 不在于画面效果, 而在于观察、发现、思索, 强调脑、眼、手、图形的互动。徒手设计草图的训练, 无疑是培养形象化思考、设计分析及方案评价能力, 以及培养开拓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1.2 从图面效果上

手绘的效果图生动、含蓄, 富有活力和表现力。

手绘效果图有着多种多样的绘画方法, 有用铅笔、钢笔绘制的速写效果图;有色彩淡雅、明快的水彩效果图;有空间感、光感、质感都比较强的水粉效果图;有快捷、方便、表现力强的马克笔绘制的效果图;还有与喷绘技法结合的模仿真实效果的喷绘效果图。

由于手绘的技法种类很多, 所受的限制较少, 因此这种效果图所表现出的人文性和风格性较强, 就像绘画一样, 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 直到最终表现出设计师想要的空间意境和风格。因此, 手绘效果图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艺术效果和文化空间, 这种表现不是单一的, 它可以有板有眼, 生动逼真, 也可以罗曼蒂克, 带有浪漫情调, 所有这些都取决于设计和表现的灵活性。

1.3 从设计程序上

手绘表现是设计前期的根本阶段, 整体布局、室内空间的基本形态、外立面的造型、大致的明暗对比关系, 都可以通过手绘表达。

用铅笔或钢笔的快速手绘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将自己的设计观念展现给客户, 在与客户进行初次交流时, 快速手绘是很重要的。因为设计师可以根据客户的口述画出装修后室内的大体效果, 也让客户有了初步的了解, 然后在这个图的基础上再对客户提出的要求进行改进, 对促进设计师与客户的交流很有帮助。

在设计的中、后期, 手绘的表现也是值得提倡的。由于徒手绘制的效果图与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联系紧密, 是设计师驰骋的设计理念最真实的表达。因此所表现的人文特质与文化内涵都比较深厚, 画面轻松奔放, 洋溢着一种画的情趣, 尤其是环境的处理, 并非十分逼真的效果, 而是渲染出一种气氛, 很有观赏性和艺术性。这种艺术性较强的绘画作品, 在设计的竞标中, 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2 计算机绘制效果图是把“双刃剑”

计算机技术在设计学科中的广泛运用, 带来了设计方法和观念的变革, 成为设计和创作的新趋势和新动向。计算机绘制效果图是利用三维软件精确地按照设计图比例, 将准确勾画出的模型经过平面软件处理成逼真的效果, 它具有直观、真实、准确的特点。电脑绘制效果图, 具有手工绘图不可替代的优点。

2.1 能准确无误地真实反映空间及用材的质感。“以假乱真”, 让人看到工程装饰完毕的真实效果。

2.2 画面整洁、清爽, 让人耳目一新。

2.3 修改方便, 可以在短时间同时推出多种方案。

2.4 雅俗共赏, 水平、素质不同的客户均可以满足。

然而, 如同一切高新技术一样, 电脑技术在设计学科中的运用亦存在着众多的负面效应。如电脑技术带来了设计的“异化”, 反映在具体的设计中即为重“表现”轻“设计”, 设计方案招投标变成了电脑效果图竞赛;学生设计时在电脑效果表现上所花的时间大大超过设计方案构思的时间, 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形十分严重。同时, 电脑技术其本身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设计思考过程“幻想”的翅膀, 电脑技术及其软件本身的局限和操作者的水平影响了设计构思, 扼杀了方案构思过程中的转瞬即逝的设计灵感, 让使用者不得不放弃方案初始阶段的模糊性和随机性, 而向电脑“投降”, 使设计艺术创作变成简单的工业化“生产”。再如在设计教学中, 学生过分依赖电脑和沉湎于电脑, 忽视了严格的基本功训练, 对设计徒手草图的训练和运用失去了应有的热情和追求, 最终导致设计分析、思考、创作能力的丧失, 也使学生设计素养降低。

设计是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成为人——产品——环境——社会、形式与功能、艺术与技术、经济与社会之间的有机统一和协调, 它们组成“均衡的整体”, 这一“均衡的整体”正是所谓的“形式美”和“技术美”的完美结合与综合体现。无论是外在易感知的“形式美”, 还是内在不易感知的“技术美”, 两者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内在的要素可以通过外在的要素显现出来[。“形式美”和“技术美”的显现正是通过设计师的绘画语言表达出来。设计师在进行产品设计时, 对所设计的产品具有充分的视觉表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因为它是设计师传达设计创意的工具, 这种工具就是“绘画语言”, 是设计师与消费者之间进行沟通的最为直接的“桥梁”。在设计产品时, 不管设计师采取什么样的“绘画语言”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并把人、产品、环境和社会进行协调地结合起来, 其目的都是为了表达某种设计理念, 其实质都是人类把自己的意识加在自然界之上用以创造人类文明的一种广泛的活动。

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设计手段, 为设计空间注入了活力, 为设计过程与优化最终效果提供了可能, 我们应在手绘创意表现的基础上, 通过电脑美术辅助设计, 使设计意图发挥到最佳效果。

摘要:人类的不断进步带来了对自身生活环境的更高要求, 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成为了十分重要的设计门类。论述了“绘画”和“绘画语言”的概念, 并对绘画语言在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分类探讨, 效果图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表达方式, 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手绘效果图和电脑绘制效果图都有自身的优缺点, 把两者合理地结合, 就能使环境艺术设计思维得到最优秀的表达。

关键词:绘画,绘画语言,环境艺术,手绘效果图,计算机绘制效果图

参考文献

[1] (英) 安格斯.赫兰德.译者:任念文.画笔与鼠标.供稿: (英) Laurence King出版公司[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 1, 1

[2]潘公凯, 卢辅圣.现代设计大系-视觉传达设计[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0, 6, 1.

[3]程金霞, 曹巨江.论设计素描在产品设计中的作用[J].技术应用, 2006. (1) :58-59.

谈绘画创作的思维方式 第8篇

一、材料思维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一切绘画活动的前提,任何绘画形式都要借助一定的材料进行,比如国画要用墨汁、毛笔、宣纸等,油画要用油画颜料、调色油、麻布等。在绘画开始之前,材料都是必须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所谓材料思维就是艺术家在创作时要首先考虑特定的材料所提供的可能性,在材料许可的范围内去思考创作问题,比如作家用文字,雕塑家用泥土、石头等,因此材料思维贯穿创作过程的始终。虽然现如今不同绘画间相互借鉴已经十分普遍,但是每种绘画材料都有其长处和局限的地方,作为画家就要因材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所运用的材料,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面对特定的表现对象,画家的材料思维,一般都是从自己所用的绘画材料出发,思考是否适合表现对象,多大的尺寸合适,是否需要对材料进行特殊处理,实现最终艺术效果的可能性,是否需要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材料或技法以求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甚至有没有必要打破不同绘画甚至艺术门类的界限。材料不仅是绘画的物质载体,同时材料本身也可以构成审美的组成因素,材料既可以隐藏在幕后,也可以走到前台,许多绘画作品对材料的出色运用极大地发挥了材料自身的美感,组成了作品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材料思维对材料的地位和运用问题是主要方面,有时甚至是决定因素。

二、技术思维

绘画中的技术是指画家绘制作品时所采用的方法、手段等。技术思维就是画家在进行绘画创作时,面对表现对象在没有下笔之前在头脑中对自己所掌握的技术与表现对象的适应性思维,即这种技术是否合适或者采用哪种技术更加适合表现对象,自己所掌握的技术是否能达到对表现对象的完美诠释。不同的画家所擅长的绘画技术领域也会有所不同,在进行绘画创作的时候,画家头脑中要先进行技术思维,用自己的绘画技术对表现对象进行适应性加工,形成对达到最终艺术效果所采用的技术方法的初步计划,只有自己的绘画技术与所表现对象在思维上达到完美契合,画家才会付诸实际。所有的画家都不是万能的,都有自己的局限,所以他们不可能对所有的题材都感兴趣并且都能够表现,技术之间不同的表现实际上决定了画家选择的不同,因此,忽视技术思维的存在是不现实的。实际上,许多画家在实际创作中是技术先行的,因为特定的技术决定了特定的艺术效果,比如冷军的绘画作品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三、感性思维

绘画主要是一种诉诸感官的艺术,因此感性思维在创作中具有巨大作用,感性思维是一种情感,是外界作用于作者的内心所唤起的对于客观事物的一种评价,进而引起表现的欲望。创作需要有感而发,画家通过对某种事物、现象等的感动而诉诸于画笔,最终形成美术作品。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突出特点是把艺术家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艺术创作之中,并且“物化”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画家自身的感受、情感、思想、心境、愿望、志趣等因素对艺术创作活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画家的感性思维必须十分活跃,要有敏锐的感受力,而感性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对生活的热爱,至少要达到对所要表现的主题的敏感。为了强化画家的感性思维,深入生活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只有多体验,才会发掘出好的创意。画家在进行感性思维的时候,要调动几乎全部的感官,对表现对象的形状、色彩、结构等视觉形象进行认真细致的把握,从而为进一步的思维加工提供前提,同时调出对美的作品的记忆和经验,头脑中达到对客观物象物化为作品后的感性把握,思考是否能达到理想的状态,然后决定接下来是否进一步操作。

四、理性思维

画家在创作时还离不开理性思维,如果说感性思维是一匹脱缰的野马,则理性思维就是缰绳,它控制这匹思维的野马不要脱离正确的轨道,就是说画家在创作时不能天马行空、任意行事,它还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使自己的创作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活动。这就要求画家要有广泛的修养,扎实的理论基础,广博的艺术视野,能够站在艺术史的高度上进行创作。艺术创作者不仅是艺术家,在一定程度上还应该是艺术理论家和艺术批评家,这样当他在创作的时候,才能站在更高的立场和更广的角度去思考自己正在进行的创作所应有的品格。理性思维是感性思维的深化,画家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在思维中将感受深化为艺术的形象,这一过程就是郑板桥将“眼中之竹”变成“胸中之竹”的过程。

五、形象思维

美术创作是诉诸视觉的艺术,因而必须要有具体可感的形象,也必须要借助于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运用一定的形象来感知、把握和认识事物,也就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艺术中的形象是千差万别的,对于同一形象,不同的画家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一“形象”已经深深地打上了画家主观的烙印,属于经过加工过的形象。形象思维必须是独特的思维,画家在进行形象思维时必须要加入个人的情感,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千篇一律的情况。形象思维对于画家来说,首先是“画什么”的问题,这是有关题材的问题,包括静物、人物、风景等,不同画家有自己擅长的方面,画家根据主题需要或者个人情感选择合适的素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其次是“怎么画”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对客观形象进行艺术加工,打上主观的烙印,变成具有个人情感和风格的艺术形象。

六、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运用一定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形式。画家在创作时也不可避免地利用抽象思维。绘画上的抽象思维是指在绘画中剥离作品中的形象因素,将其一种或几种因素抽象出来并进行独立存在的绘画思维方式。主要有色彩、形状、构成等绘画的基本元素,对这些基本元素从形式美的角度进行加工,创作出不包含客观物象的绘画作品。抽象绘画包括“冷抽象”(代表如蒙德里安)和“热抽象”(代表如赵无级),是抽象思维在绘画中的极至体现,都是画家遵循一定的原则(如色彩构成、对立统一、平衡、运动等)创作出诉诸心灵的作品。具象绘画中同样有抽象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不考虑作品的内容,完全从形式美的角度出发,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画面抽象因素的构思,如色彩布局、画面分割、点线面构成等。从这个角度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是作用于绘画创作的不同方面,形象思维是从内容方面进行思维,而抽象思维是从形式方面进行思维。

绘画,缓解分离焦虑“心”方式 第9篇

而小班阶段的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集体生活,不可避免地出现哭闹、焦虑等消极情绪。那么,如何帮助幼儿运用绘画抒发内心的情感需要,缓解入园的焦虑,成为我们小班老师研究的话题之一。

背景描述:

月月小朋友入园2周的时间,很长时间内一直都在哭闹,较少参与班级内的一日活动,很多时候只是由生活老师带着安抚情绪。9月18号万老师在月月情绪稍微稳定的间隙带着月月进入美工区在纸上涂画,我跟进并和月月约定下周继续来美工区绘画。

9月21号月月早上8点18分由奶奶抱着来园,哭着不肯让奶奶离开,万老师及时跟进安抚后,8点33分月月随我进入美工区……

案例描述:

案例一:9月21号观察记录

月月进入美工区后,眼睛里还含着泪水,小声地抽泣着。

我小声地问:“月月,现在很想奶奶,是吗?”

月月点点头,抽泣的频率加快,嘴里嘟哝着:“奶奶,我要奶奶……”

我轻轻地在她旁边坐下,右手搂着她,交流关于上周的约定:“如果你想一个人的话,可以把她画出来,她不就一直陪着你了吗?”

“老师,我不会画。”月月低了低头。

“没关系,小玥妈妈陪着你,和你一起画。”于是我问她:“你喜欢什么颜色?”

“红色。”她快速回应,我让她拿出红色的蜡笔并说:“想谁了就画谁。”

“我想奶奶,可我不会画。”月月抽泣着回应。

“没事,老师陪你一起画。”于是我握着她的右手在纸上画出一个闭合的圆圈:“我们先画出奶奶的头,奶奶有像月月一样漂亮的小辫子吗?”“没有。”“小玥妈妈看到奶奶的头发是短短的,我们一起给奶奶画好短头发。”我握着月月的手从头顶向下涂画了几条短线条,画完后让月月自己在画面的左边为奶奶画好头发,月月情绪好转,画了一个短而细的头发。我鼓励她画长一点的头发,她又从头顶向下画了三条细线,并在细线的末端涂画。

画好头发后又让月月观察镜子中的自己,观察老师,用小圆圈画出眼睛和鼻子,她自己添了一个嘴巴,用横线表示,画的时候自己的小嘴也抿着。

接着我让月月自己继续画出奶奶的身体,月月用两条连着头的线画出奶奶的身体,并用三条直线闭合画出上身和下身的裙子,用小圆圈画出“纽扣”,用黄色线条画出奶奶早上穿的带黄色花纹的裙子,最后又分别画出手臂和腿,画的过程中月月的眉头不再紧锁,抽泣也已经停止了。

当月月完成涂画后,我及时问:“月月,看,奶奶就在这里,会一直陪着你的。老师帮你记录下来,能告诉我奶奶叫什么名字吗?”

月月略带上扬的音调回应:“我的奶奶叫香芬。”

在完成记录后,我和月月一起把她画的奶奶用彩纸装裱贴到了孩子们的作品墙上。

案例二:9月22号观察记录

完成奶奶的绘画作品后的第二天,月月来园后带着些许的消极情绪,但她没有像以往一样搂抱着奶奶不肯松,在奶奶离开后她自己走进绘画区,继续画了一幅奶奶的画像。整个绘画的过程中虽然嘟着小嘴,但不再带有哭泣的情绪,绘画过程持续24分钟,完成绘画后月月说:“小玥妈妈,把我画的奶奶弄漂亮了,贴起来好吗?”

案例三:9月23号~25号的观察

9月23号:经过前几天的尝试,月月接下来的几天,每天来园后都主动来到绘画区,自己取绘画纸,嘴里念着:“今天我还要画奶奶。”在绘画的过程中,小嘴放松上扬,情绪平稳,神情专注。在24日画的妈妈的作品中,妈妈的嘴角明显上扬。

9月25号:月月来园以后,主动和门口接待的老师打招呼,自己插晨检卡,自己搬椅凳,坐到美工区,对在观察美工区域的老师说:“小玥妈妈,今天我想做彩泥棒棒糖,好不好?”得到老师肯定的答案以后,自己拿取油泥板,轻轻地坐下,打开彩泥小口袋,取了少量粉红色的彩泥,在油泥板上搓成一个小圆。接着又拿取了等量的绿色彩泥,白色彩泥,一个接着一个排列,串成一串。

案例分析:

根据《指南》社会领域“社会适应”的目标,小班幼儿需要对群体活动有兴趣;对幼儿园的生活好奇,喜欢上幼儿园。那么我们教师如何引导这些入园焦虑的幼儿,让他们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有安全感,逐步适应幼儿园后有兴趣、并愿意参与幼儿活动呢?

首先,我们知道:孩子虽然小,但是情感的世界不比大人小。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烦恼,例如:小班幼儿从熟悉的家庭环境进入陌生的集体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焦虑,而他们往往是不会或是不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如果我们老师没有及时地观察并给与引导,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孩子的入园适应、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绘画可以让孩子用涂鸦的方式适时排遣和抒发内心的情感焦虑与情感需要,绘画过程中孩子的情绪可以尽情释放,把自己的烦恼融于线条和色彩中。

其次,通过对月月的家访以及带养背景的了解,月月从小就是奶奶一直带养。在入园初期,月月哭闹情绪严重,不愿意和任何成人与同伴互动。我们通过拥抱、散步、打电话、户外游戏等多种方式尝试帮助月月舒缓入园焦虑,但效果不佳。

于是,在入园第三周,我们充分利用月月年龄较大,对于老师语言的理解与接受程度较好的基础,尝试在其情绪相对低落的过程中,引导她在绘画活动的过程中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画出自己想的奶奶,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逐步适应集体的生活。而通过一周的连续观察,我们发现绘画缓解情绪的方式对月月非常有效,她也在绘画过程中慢慢适应并喜欢上幼儿园,逐渐也能尝试其他游戏活动,这让我们感到欣慰。

经验分享:

1.尝试多种引导方式,找到适宜独特的个性方法。

在开学初期,月月表现出哭闹情绪的时候,我们尝试用多种方法安慰她,帮助她转移注意力,但是收效甚微,都遭到她的情绪抵触,嘴里一直念叨:“我不要。我要奶奶。我要回家。”但当我们引导她将自己的需要画下来的时候,得到了她的认同。每个孩子对集体生活的适应能力和方式都不一样,发泄情绪的方式也不一样,只有耐心寻找到适合的方式,才更加有利于幼儿适应集体环境。

2.依托语言提示、肢体拥抱、方法示范及时鼓励幼儿参与、享受涂鸦的愉悦感。

我们建议月月画奶奶的时候,一开始,月月表示不会画。那老师就用语言引导:“奶奶有圆圆的头,还有什么?”“头上有什么?”“脸上有什么?”在月月表示不会画头发时,老师和月月一起画了一边的头发,进行示范模仿,另一边的头发留给月月自己画。既鼓励月月自己参与,又提供适当的方法,帮助月月感受涂鸦的乐趣。

3.利用家园互动、作品展示、分享交流等形式,巩固融入集体活动的意识。

绘画表达方式 第10篇

农村幼儿由于受其家庭教育的影响,大都存在着内向、胆小的性格特征, 这种现象体现在绘画活动中就是会画但不会说、不愿说、不肯说。有些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和家人交流时语言表达得很流利, 但到了幼儿园就是不愿多说。可见, 只有消除幼儿胆小、自卑的心理, 让他们拥有自信, 才能让幼儿在绘画活动中敢于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一、培养农村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在绘画活动中语言表达的愿望

1. 重视绘画活动的导入 ,让幼儿想说, 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自信心。如果教师在绘画课中只重视先示范再模仿的绘画方法,那一部分幼儿就会对活动内容全然不知。因此,导入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 只有设计好新颖有趣的导入语言, 才能激发幼儿的语言思维, 才能让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 从而让他们表现出想要表达的愿望。

2.重视绘画活动中对个别特殊幼儿的肯定, 增加幼儿语言表达的自信心。如,我班有一名叫张洋(化名)的幼儿平时说话就有一点结巴,别的小朋友都爱笑他。这样张洋小朋友就越不爱发言了。有一次, 在他发言的时候我故意把要说的话告诉他, 让他把我的话慢慢重复一遍, 并且我在全班幼儿面前还表扬了他。当时他是那样得兴奋,也不结巴得厉害了。从此以后, 他在绘画活动中发言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语言表达能力也进步了许多。

二、 创设农村幼儿自主创作的氛围, 把握幼儿语言表达的机会

人只有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才能表现真正的自我。因此,在绘画教学中, 教师要给幼儿留下自主创作的空间, 使幼儿无拘无束地表现童心童趣, 让幼儿有话想说。如,有一次我要求每位幼儿画四串糖葫芦, 分别送给自己的家人,可王春燕(化名)小朋友画了五串。她告诉我最后的那一串是留给自己的。那一刻,是她让我知道了在幼儿心里渴望着什么。于是, 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全班小朋友, 让他们尽可能发挥自己的创作空间。在作品展示的时候,幼儿都争先恐后地想要表达自己的“糖葫芦”是画给谁的 ,脸上洋溢着甜甜的笑容。

三、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农村幼儿语言表达的能力

年龄较小的幼儿, 他们一般是先画后想, 因此绘画中所表现的事物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而表现了什么情感和情趣并不是幼儿能清楚地意识到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有目的地拓展幼儿的表达思路, 启发引导幼儿会用语言讲述自己作品要表达的意图。如,我教中班的幼儿画命题画“小鸭”,要求幼儿说出自己画的鸭子在干什么。有一个幼儿画的鸭子肚子是大大的, 当我问她画了什么时, 她笑眯眯地说:“画了一只鸭子。”我又问:“你的鸭子在干什么?”她稍作思考后说:“我的鸭子在找东西吃。”我说:“哎呀,这只鸭子可真能吃,肚子都这么大了,还要去吃东西。”她想了想又说:“它找吃的回去给妈妈吃。”我欣喜地说:“你说得棒极了, 这真是一只能干的小鸭。快把这只能干的小鸭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吧!”于是她非常自豪地、大声地说:“我这只小鸭在找东西给妈妈吃。”她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四、 重视农村幼儿作品的评价,丰富幼儿语言表达的内容

幼儿的思维活动是具体的、生动形象的, 而画面的结构与色彩等会使幼儿头脑中呈现某种相应的形象, 这些具体的形象就是幼儿思维活动的材料, 由此也便有了幼儿对绘画作品描述的愿望。因此,在绘画教学中评价幼儿的作品是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农村的幼儿, 他们由于在语言词汇方面的欠缺, 在评价作品时更需要和同伴交流。另外,教师对幼儿作品的欣赏更会让幼儿感受到自豪与成功, 从而更加大胆地表现作品, 促进幼儿讲述作品能力及绘画技能的提高。

五、重视家园共育,拓展农村幼儿语言表达的途径

1.家长要有意识地陪孩子一起绘画,指导幼儿表达绘画内容。

家长要努力创造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支持、鼓励幼儿与其他人交谈。在陪幼儿绘画的时候要有意地鼓励幼儿在不经意间表达自己的想法, 还要鼓励幼儿给其他小伙伴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久而久之, 主动地进行语言交流就会成幼儿的习惯。

2.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欣赏各类儿童画册。

上一篇:孝德文化教育论文下一篇:师生情感交流